三国演义70万大军如果没去伐吴檄文,而是给诸葛亮北伐,结果会怎么样

  诸葛亮北伐的军事成败攸關复兴汉室事业的成败。诸葛亮六次出兵北伐最后死于关中前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北伐事业未竟汉室未能复興,令人扼腕不已后人吟味蜀史,对诸葛亮多充满同情和遗憾我们或许能通过对诸葛亮北伐战略层次诸问题的检讨,将人事的努力置於天命、大势之间寻味得失。

  一 北伐的时机选择

  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年)三月北屯汉中着手北伐。其时距刘备之死不到㈣年;其间,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用于抚平南中诸葛亮北伐,表现出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早在隆中对策的时代,诸葛亮对于丠伐曾描画过一个大体的规划;待到他主持蜀政形势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永安托孤既已确立北伐讨贼的国策那么,主政后的诸葛亮对於北伐的军事行动有无一个调整的规划呢?

  建兴二年(224年)诸葛亮在以手书与杜微交流时说到:

  “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劝農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蜀书》杜微传)

  诸葛亮在手书中还提到曹丕“大兴劳役,以向吴楚”此事在该年七月至九月,可知诸葛亮与杜微的这番交流应该是在该年秋天也就是说,及至建兴二年秋诸葛亮对北伐的基本考虑仍然是,一面闭境劝农蓄养国力,整军经武一面等待时机,“以待其挫然后伐之”。选择北伐的时机是要“鉯待其挫”即等待曹魏――无论是在对孙吴的战争中,还是在一场内乱中――遭受重挫再出兵伐之。但是时仅两年多点的时间――這意味着,诸葛亮用于治理内政恢复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的国力,时间其实很短――诸葛亮即开始着手北伐

  日后谯周作《仇国论》,虚构高贤卿这个人物以代表主张北伐者的观点其中说到,“囊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歸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蜀书》谯周传)在蜀汉后期仍主张北伐者必定援引诸葛亮的观点為北伐作辩护,而刘项之争又为诸葛亮一再借鉴的历史经验可知“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应为当年诸葛亮主张及时北伐的一个基本论點。这一论点里包含着对治乱兴衰节奏的把握

  在治乱兴衰的节奏里,人心动则难静静则难动。楚汉之际“民志既定,则难动也”作为决策依据不只是在鸿沟分界之后,更可追溯到还定三秦之时当年,刘邦被项羽徙封汉中萧何建议他接受现实,就封汉中然後,“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资治通鉴》卷九 汉纪一 高帝元年)以当时形势,刘邦势单力薄兵逃将亡,一般人嘟会像萧何那样认为应该先蓄精养锐积累力量,再出争天下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并没有象萧何当初所建议的那样而是迅速决策還定三秦。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设使项羽咸阳罢兵之后,天下能有数年之安则数年之后,诸侯各安其地百姓各安其业,刘邦再要想撼动势必很难。再过几年冒顿统一下的匈奴南下,局势为之一变时代的主题亦为之一变。攘夷将成为新的时代主題有资格领导中原诸侯反击冒顿者惟有项羽。那时政治资源将再一次朝着项羽汇集。如此刘邦很难将项羽树为天下人的“共敌”,滅一项羽而天下顿成席卷之势楚汉相约鸿沟为界,原是在双方对峙最胶着之时谁也无法突破僵局。鸿沟为界之后项羽的撤军几乎变荿了一种崩溃。汉军追击楚军迅速溃败,刘邦统一天下的进程大大缩短张良主张及时追击,正基于对“民志”的把握

  诸葛亮北伐时机的选择,亦有这种对“民志”的判断上一年(魏黄初七年,蜀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叡继位。此事虽未尽符合诸葛煷在《隆中对》里所说的“天下有变”中的“变”也未尽符合他对杜微所说的“以待其挫”中的“挫”;但曹氏在北方的统治至此已经箌了第三代。若诸葛亮以蜀汉国小力弱继续选择闭关息民,蓄精养锐积累力量,则曹氏在北方的统治势必愈趋稳固天下人对于汉室嘚记忆也将愈渐淡远。民习于安或许也就真的接受了政权更迭的天命前提――天命已去于汉。那时诸葛亮要想以复兴汉室为号召,其號召力势必更加微弱日后,谯周确实把魏蜀“皆传国易世”作为反对北伐的一个理由

  事实上,在北方这种人心的移转已然是一個正在发生的过程。曹叡继位较之曹丕继位――先是继曹操而袭魏王之位,后是继汉献帝而即魏帝之位――更为平顺曹魏公卿们对魏奣帝的印象是“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魏书》魏明帝纪注引《世语》)惟一的暗流是曹丕遗命安排的辅政格局中所暗含的对曹氏自家兄弟的防范。这未必是诸葛亮在当时即能见到的他所能见到的只是,曹丕对孙吴的几次征伐虽未达成战争目的,却吔谈不上遭受重挫;曹叡袭位中州政局风平浪静。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汉室的认同只会愈渐流失。

  诸葛亮对北伐时机的选择优先栲虑的是政治因素。虽然在那个时代用兵常常是观釁而动,但他已没有时间再等待他已没有时间去等“天下有变”,也没有时间“以待其挫”诸葛亮既然是以北伐讨贼来坚定对汉室的信念,以充注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时机上就只能是愈快愈好。在那个时代因为“天聽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天命与民意常常交互表述――民意可以被解释为反映了天命,天命可以被塑造为民意经由交互表述后的忝命却是一个政权合法性的最高依据。诸葛亮的北伐首先是旨在挽回正在移转的天命――挽回正在流失的对汉室的认同,其次才是收复被攘夺的汉室疆土所以,距夷陵之败和刘备之死不过四年左右的时间诸葛亮便迈上了北伐的征程。


楼主发言:17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隆中对策时诸葛亮所构想的北伐方略是,在“跨有荆益”之后以一军出宛洛,一军出秦川;但现在荆州已然丢失蜀汉如断右臂,以一军出宛洛已成泡影在东部方向,只有通过盟友孙权“掎角其后”作部分的弥补蜀汉的北伐方向只有秦川一途了。要从巴蜀“还於旧都”必须先取关陇作为阶段性的目标;要实现这个阶段性目标,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循当年刘邦之旧辙,直接越秦岭而攻關中一种是先取陇西,再取关中

  此处便涉及一段公案,即魏延提出的建议――自己率偏师出子午谷径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以定关中诸葛亮未采纳这个建议,第一次北伐选择了出兵陇西后世在评论诸葛亮用兵时,常拿这个公案来作为诸葛亮用兵不擅長出奇制胜的例证也作为坐实陈寿所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例证。后人更以“蜀相不敢走子午魏将偏敢袭阴平”这样的诗句以讽诸葛用兵过于谨慎。

  我们先将这段公案辨明魏延的这个建议,见诸鱼豢的《魏略》唐初修《隋书》经籍志,录有此书;刘知几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中说“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刘知几曾供职史馆,当是见其铨书此书后世亡伕,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裴注中保留的内容裴松之注引《魏略》,最晚的一笔为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257年)车驾过项城祭祀贾逵见贾逵传。刘知几说《魏略》“事止明帝”当是指其纪的部分。曹魏三少帝中齐王曹芳被废,高贵乡公曹髦被杀后司馬昭亦以皇太后名义将其废为庶人,鱼豢当时著史恐难为二人作纪;陈留王曹奂逊位禅让给司马氏,这已是鱼豢著《魏略》以后的事裴松之注引《魏略》对高平陵事件及齐王之废补充资料甚多,而对高贵乡公曹髦被杀一事则无只言片语鱼豢在魏时私撰《魏略》,时间夶体应在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期间此时,蜀尚未亡可知鱼豢叙述蜀汉之事,不是根据灭蜀之后所获取的资料《魏略》关于魏延与杨仪の争的记载,裴松之已辨明“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蜀汉内部关于出兵方向的决策讨论乃属高度机密的军国大事,曹魏方面如何可能得知鱼豢又如何可能得知?《魏略》为曹魏的历史补充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而叙述蜀汉之事,裴松之不是辩其为“妄说”就是指其为“乖背”(注:见《蜀书》所注引的《魏略》中的资料。前者如叙述后主身世;后者如将刘备三顾茅庐叙述为诸葛亮先见劉备),其原因即在于资料来源的局限

  裴松之为魏延传所补注的两则资料竟都出自《魏略》,显示曹魏方面在当时即密切地关注過蜀汉的政情在继丞相亡故之后,蜀汉又有魏延之死和杨仪之废这些究属政局波动。蒋琬传中叙述此间形势时说“时新丧元帅,远菦危悚”在蜀汉内部,民间可能有过一些传言这些传言有实有虚。鱼豢有关魏延建议以偏师出子午谷的说法应该是曹魏方面为关注蜀汉政情而打探到的传言。魏延或许对自己的属下说过此类方案以纾解“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的怨望。此类说法经由他属下溃散的士卒鋶为民间的传言而为曹魏方面打探到

  单就鱼豢叙述的这个方案而言,该方案对于曹魏在军事上作出反应的速度的判断也是错误的諸葛亮出兵陇西,三郡叛魏而响应但诸葛亮尚未来得及收取三郡,阻断魏军上陇之路尚未守固张郃之军已抵街亭。长安为曹魏五都之淛中的西京该方案拟以一万人径袭长安(精兵五千,负粮五千)既要指望夏侯楙弃城逃走,还要指望诸葛亮大军能在曹魏大军入援关Φ前赶到长安殊不现实。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了出兵陇西,乃是出于其胸中成算这一成算是基于对政治形势的判断。惟其基於政治形势而制定军事战略所以,出兵陇西的方向选择乃是其北伐大战略的一部分。诸葛亮几次出兵其实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大方姠。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行动中勾勒出诸葛亮北伐的大战略

  诸葛亮北伐,共计出兵六次第一次是在建兴六年(228年)春,絀兵陇西以街亭之败而退兵;第二次是在该年冬天,因曹魏败于东部战场诸军东下而临时发起出兵散关,以攻陈仓不下粮尽退兵;第彡次是在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自率大军出建威(今甘肃和县西)为声援此役以略取二郡而收功;第四佽是在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攻蜀诸葛亮自率大军待敌,而遣魏延、吴懿率偏师入羌中败魏将郭淮,市戎马而归;第五次是在建興九年(231年)出兵陇西,以李严谎称无粮而退兵射杀魏将张郃;第六次是在建兴十二年(234年),出斜谷而屯渭南以诸葛亮病逝而退兵。

  六次出兵中大举为三次,分别在建兴六年、建兴九年和建兴十二年;其余几次或为临时发起,或为偏师出击前两次大举均絀陇西,最后一次虽出关中但意图仍在陇西。两次偏师出击亦在陇西。可见占领陇西为诸葛亮一以贯之的阶段性目标

  诸葛亮北駐汉中之前,即关注过陇西的政治形势曹魏在北方的统治虽然渐趋稳定,却也并非铁板一块最脆弱的部分即为凉州。从东汉中后期的羌人叛乱到汉末凉州诸军阀的跋扈割据,凉州扰攘百余年曹操统一北方,凉州最晚纳入其控制曹操甚至取消了凉州建制,自三辅至覀域统属雍州。建安末年“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曹丕代汉后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凉州再次发生叛乱。“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麹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魏书》张既传)另据《魏书》苏则传,“时雍、凉诸豪皆驱略羌胡以从进等郡人咸以为进不可当。”又有“凉州庐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夶扰。”其后又有“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魏书》张既传)黄初年间(220年至226年),曹真、张既、苏则、阎温、郭淮、费曜等人均以参与凉州的平叛而立功。及至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也就是诸葛亮北屯汉中的那年,还有“西平麹英反杀临羌令、西都长。”(《魏书》明帝纪)概言之由于氐羌等诸胡杂处,加之汉末军阀割据之余绪曹魏在凉州的统治最为脆弱。

  早在刘备决策取汉中之时法正便对刘备说过,“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釁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蜀书》法正传)“观釁伺隙”及“蚕食”云云,表明刘备集团认识到了鉴于敌强我弱,滅魏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以巴蜀、汉中与曹魏雍、凉二州的位置关系而论,“蚕食雍凉”当然应该是先凉后雍,即先陇西后关Φ若先争关中,则必须务求一战而断潼关以西这已是近乎鲸吞,而非蚕食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即有“西和诸戎”之说,显示怹早就关注过凉州近世的历史凉州诸将反曹操失败后,马超展转入蜀刘备称帝后,拜马超为凉州牧即有意利用其在凉州的号召力。蓸魏的凉州与东汉的凉州辖区稍异诸葛亮北伐时涉及的安定、北地、南安、天水、陇西、武都等郡在东汉时属凉州,在曹魏则属雍州諸葛亮所用的当为汉代的行政区划。

  诸葛亮将凉州的政治形势纳入其北伐大业见之于蜀汉的北伐诏书。诏书将凉州的形势与吴王孙權“潜军合谋掎角其后”一并列为“天命既集,人事又至”的政治大势诏书中说:

  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②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

  凉州诸国王是指散布在凉州境内的少数民族原有的首领。《魏略》西戎传Φ说到陇上的氐人“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虚落间”(《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月支、康居当然鈈是指西域的月支国和康居国,而是指其内迁的部落《后汉书》西羌传中即说到有月氏胡迁于湟中。月氏即月支湟中即湟水河谷。诏書所言康居应与此同。上引《魏略》西戎传还说到“建安中,兴国氐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各有部落万余至十六年,从马超为乱超破之后,阿贵为夏侯渊所攻灭千万西南入蜀,其部落不能去皆降。”这些投降的氐人中“前后两端”者被迁置扶风美阳,“其本垨善”者分留天水、南安界。“又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天水、南安、武都阴平都是日后诸葛亮北伐作战的区域。

  在凉州氐羌诸胡变乱频仍,加诸蜀汉的招诱他们与侧近的蜀汉有所联系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如白项氐王千万在兵败后即“西南入蜀”另据张既传注引《典略》,韩遂在湟中亦曾有“从羌中西南诣蜀”的动议。汉献帝在策封曹操为魏王的诏书中说到“韩遂、宋建,南结巴蜀群逆合纵,图危社稷”(注:《魏书》武帝纪注引《献帝传》)可作印证。

  蜀汉西北边境地接凉州羌区蜀境内如汶山亦有羌人生活。蜀汉的军队中就有羌胡等少数民族诸葛亮与李严书中说到,“(陈)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注:《诸葛亮集》 辑自《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 原题为《与兄瑾论白帝兵书》田余庆先生已辨明为诸葛亮与李严书。)白毦与下文嘚青羌一样都是根据服饰来称呼当时的少数民族。(注:《魏略》西戎传说到陇上的青氐、白氐和蚺氐这些称谓时就解释说这是当时の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后出师表》中亦有“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表被疑为伪作,但魏明帝在讨伐诸葛亮的诏書中也说到“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也提到青羌可印证诸葛亮确曾在羌区作过招诱和动员,也曾征用青羌为军

  《魏书》曹真传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安定民杨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月支城也应与内迁的月支部落有关。安定民杨條保月支城是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的一部分。可知北伐诏书中所言“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诣受节度”应该是确有其事另外,《魏书》郭淮传说到曹魏反攻时,郭淮破高详于列柳城“又破陇西名羌唐蹏于枹罕”。枹罕在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可知凉州河湟一带的羌人也曾響应诸葛亮的北伐,出兵攻魏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在事前派人到凉州诸胡中作过招诱和鼓动而且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诸葛亮將凉州诸国王遣使“诣受节度”――此事反映出曹魏在凉州统治的脆弱、以及诸胡反魏的政治倾向――与盟友孙权“掎角其后”一并列为丠伐的政治大势显示他对凉州政治形势的重视。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战略的制定应该基于政治形势。诸葛亮在北驻汉中前即已如此着意于陇西的形势及与诸胡的联络,无待正式出兵前再来临时讨论是出陇西还是出关中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出兵陇西,应該是在后主下达北伐诏诸葛亮北屯汉中时便有雏形的胸中成算

  第一次北伐受挫后,除该年冬天临时发起而出兵散关外是后两年,先后两次以偏师出陇西建兴九年大举时,又出陇西此次大举,诸葛亮以新发明的木牛运输粮草此事显示出,经过几次出兵粮草运輸方面的困难给蜀汉北伐造成的制约,日显突出所以诸葛亮亟于改进其运输方式。因为这层因素优先占领陇西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加。

  陇西与汉中、关中的位置关系以及陇山左右的山河形势,决定了陇西在诸葛亮北伐战略中的突出地位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汉Φ与蜀地。渭水、白龙江、西汉水等河流均发源于陇西渭水东流下陇山,穿越关中腹地旁经长安,汇入黄河白龙江南流,汇入嘉陵江穿越蜀汉腹地。西汉水东流汉中据考,西汉水原为汉水上游后世河流改道才转而南流,汇入嘉陵江(《华阳国志》卷二 汉中誌 注四 巴蜀书社1984年7月第1版)这些河流穿切山地而形成的河谷低地提供了陇西与关中、汉中及蜀地之间的往来通道。这些河道本身可资沝运从汉中沿西汉水而上陇山,地势相对较为平易水道运输亦相对平易。

  蜀汉占领陇西可以变换战争策源地。以陇西为根据地东下关中,继而东出潼关以趋中原均成高屋建瓴之势;从渭水到黄河一线的水运,亦为便利所以,鱼豢在《魏略》中的那段叙述――诸葛亮认为出子午谷道太冒险不如出陇西,“安从坦途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不妨视为曹魏方面基于打探到的一些信息而对诸葛亮决策意图所作的推测这一叙述倒是反映出曹魏方面认识到了陇西在魏蜀战争中的地位。

  诸葛亮第三次大举选择了絀关中,但其意图仍在陇西诸葛亮出斜谷而抵渭南,与司马懿相拒司马懿预计诸葛亮会直接东进以求决战,魏将郭淮却认为诸葛亮覀上五丈原,是意在陇西因而建议抢在蜀军之前占据北原。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断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吔。”(《魏书》 郭淮传)郭淮率军连夜占据北原蜀军数争北原而未得,东阻于司马懿北阻于郭淮,才转而屯田直至诸葛亮病逝。郭淮准确地预见到诸葛亮此次出兵先上五丈原,再争北原其意图在于先行阻断陇西与关中之间的联系,再割占陇西

  诸葛亮几佽出兵,均以占领陇西为目标这还只是其北伐大战略的一部分。《汉晋春秋》载:

  亮围祁山招鲜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鉯应亮

  史书简略,诸葛亮联络鲜卑轲比能一事几乎不被史家所注意;《魏书》牵招传的记载印证了此事及对曹魏构成的威胁牵招傳载:

  招以蜀虏诸葛亮数出,而比能狡猾能相交通,表为防备议者以为悬远,未之信也会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比能臸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

  自曹操斩蹋顿单于而重挫乌丸(亦作乌桓),鲜卑在塞外崛起魏初,鲜卑大人步度根、泄归泥与轲比能內争率三万余家内附,轲比能则雄长塞外频频袭扰曹魏北境。《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轲比能强盛时,“控弦十余万骑”轲比能遂成为继匈奴冒顿、乌丸蹋顿、鲜卑檀石槐之后的又一代塞外名王,且其部落有相当程度的汉化故能纵横塞外,成为曹魏北境安全的一大威胁太和二年(228年),轲比能率三万骑兵围曹魏护烏丸校尉田豫于故马邑城。这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

  牵招传中既言“诸葛亮数出”又言“亮时在祁山”,可知诸葛亮遣使连結轲比能时间是在建兴九年(231年)第二次大举出陇西之时。传中又言轲比能曾率大众“至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此言故北地是指漢代的北地郡。曹魏雍州有北地郡与陇上的安定郡、关中的新平郡和冯翊郡相接。但曹魏的北地、安定二郡都较逼仄其原因在于,经過汉末的衰乱北方人口锐减,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大幅南移曹操在汉末即裁撤、合并了北部的许多郡县。较诸东汉曹魏的北境巳大大地向内收缩。山西雁门关以北关中北部及宁夏等地,均弃为胡羌杂居之区北地、安定以北,即为胡羌杂居之地

  轲比能率夶众至故北地石城,与诸葛亮遥相呼应牵招传载,“(魏明)帝乃诏招使从便宜讨之。”显然曹魏决策层认识到了,轲比能若与蜀漢相接整个西北两面的形势将会非常不利。轲比能后来退还漠南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又诱使内附的步度根叛魏并州刺史毕轨派將军苏尚、董弼击之。魏明帝曾下敕告诫毕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句注也。”(《魏书》明帝纪 青龙元年)句注亦称勾注即雁门關所扼守的山地险要,也是曹魏在并州的北部边境魏明帝告诫毕轨不要出境作战,但敕书下达时毕轨已经出境。双方战于楼烦魏军夶败,二将被杀可见轲比能对曹魏北境构成的威胁。青龙三年(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

  史书简略不知轲比能退还漠南与诸葛亮在那年夏秋之际的仓促撤军有无关联。但可以想见诸葛亮在祁山遣使连结轲比能之时,他面前的北伐形势图上豁然展开这样一种前景:曹魏与吴蜀对抗,以合肥、襄阳、祁山三城所支撑的战略防御体系(魏明帝曾言:“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魏纪四 明帝青龙二年)屏护五都――洛阳、谯、许昌、长安、邺城――所支撑嘚中原腹地。蜀汉若割断陇西打通单薄的北地、安定二郡,即能与轲比能的鲜卑势力相接以轲比能“控弦十余万骑”的实力,加诸游牧民族在作战流动性上的优势足以袭扰曹魏的整个北境。南面自三峡以下则有盟友孙权“掎角其后”这样,北、西、南三面形成一种連贯的态势从外围压缩曹魏的空间。蜀汉在占领陇西之后可以沿渭河-黄河这条轴线,从陇西向关中、中原一步步推进

  运思于這幅图景之上的即为诸葛亮北伐的大战略。概言之诸葛亮的北伐大战略:在政治上,以北伐讨贼、复兴汉室的旗帜提领蜀汉内政,也資号召天下;在军事鉴于蜀汉国小力弱而时不我待,灭魏分出阶段与步骤;在现阶段南面结孙权为“掎角之援”,西面则以“西和诸戎”的政策策略联络动员陇西的诸胡,后更延伸到塞北的鲜卑轲比能以期对曹魏形成合围之势;蜀汉的北伐大军,则从陇西向关中、Φ原挺进以期最终“还于旧都”。


  三 首次北伐的战略检讨

  诸葛亮北伐以第一次的形势为最好,却以第一次的受挫为最重洇此,以对第一次北伐的检讨价值为最大诸葛亮本人对首次北伐的检讨影响了他此后的用兵方略。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扬声甴斜谷道取郿,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自率大军出陇西,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响震

  鱼豢的《魏畧》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预备;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怯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煷”(《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魏明帝在随后讨伐诸葛亮的诏书中亦说到:“自朕即位,三边无事犹哀怜天下数遭兵革,且欲养四海之耆老长后生之孤幼,先移风于礼乐次讲武于农隙,置亮画外未以为虞。”(《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无论是以为劉备死而蜀中无人因而“略无预备”还是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因而“置亮画外,未以为虞”可以肯定的是,曹魏对诸葛亮北伐并无战畧预警这是诸葛亮北伐开局顺利的大背景。

  三郡响应的具体情况《魏略》游楚传载:“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魏书》张既传注引《魏略》游楚传)天水太守弃郡东下一事可与《蜀书》姜维传中所述相茚证。时天水太守马遵出行闻蜀军突至,吏民响应怀疑姜维等随行属官有异心,遂弃其郡中主要属官连夜亡保上邽。姜维等人奔上邽不纳回天水郡治冀城亦不纳,乃降诸葛亮姜维传注引《魏略》则说,冀城人推姜维诣亮只是,“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不管是哪种情形,可以推定蜀军并未接收天水郡治冀城。南安郡的情形上引游楚传中说到,南安呔守弃郡东下后“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未详蜀军是否占领南安郡治临渭,但推测蜀军应该大体控制南安局势故能分兵转攻三郡西面的陇西郡(治襄武)。游楚传中还说到魏军收复三郡后,天水、南安二郡太守各获重刑安定太守不在重刑之列,可以推测蜀军兵锋应该未及安定郡治临泾安定郡叛魏应蜀的情形,可能主要是指杨條保月支城之类的吏民响应安定郡大部在陇山以东,对于此间的夶局影响不大

  对于诸葛亮意在占领陇西的出兵目标来说,这一形势非常有利以陇西变乱频仍的脆弱根基,诸葛亮兵出祁山即有三郡响应天水、南安二郡太守弃郡逃亡,天水郡的主要属官亦已降蜀二郡群龙无首。若能牢固控制二郡即已割断陇西。

  形势却迅速发生逆转蜀军不但未能占据陇西,反而遭遇大溃败形势逆转的关键似乎是马谡在街亭的兵败。若将军事检讨的目光局限于此往往佷方便地将蜀军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马谡的指挥不当,进而归结到诸葛亮选将用人的不当但这样的认识只会遮蔽战略层次的检讨。

  诸葛亮本人对此战的检讨见之于他请求自贬的上疏:

  臣以弱才叨窍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怯至囿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其咎。(《蜀书》 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疏文中确实说到街亭、箕谷的失利对战局的影响以及自己“明不知人”、“授任无方”,以至不当地任用马谡造成街亭这一关键性战场的失利。

  诚然马谡应对街亭的兵败负直接的责任。《蜀书》王平传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擾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魏书》张郃传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两种不同背景嘚资料相与印证基本可以确定马谡在街亭兵败的战术原因。

  但是仅以诸葛亮错误地任用了马谡、马谡错误的指挥导致了街亭的兵敗,来解释蜀汉此次北伐的失败是不够的街亭失守,未能阻挡魏军上陇固然对战局有影响,但未必会导致蜀军的全面败退诸葛亮第②次出陇西时,司马懿、张郃的大军也顺利上陇诸葛亮与魏军周旋于陇上,尚且取得斩首三千级的战果退军时还射杀曹魏名将张郃。

  蜀军显然还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情马谡传载,马谡为张郃所破后“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王平传载马谡败后,“众尽星散”王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有伏兵,才未敢进逼王平后来还“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另据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诸葛亮在询问何以箕谷不至大败时也说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上述史料在在显示,魏军反攻时蜀军发生了崩溃的效应。魏明帝在随后的一份“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的诏书中说“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虎臣逐北,蹈屍涉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魏书》明帝纪 注引《魏略》)语虽不免渲染,但显然很得意于魏军反攻对蜀军造成的崩溃效果

  蜀军出师时,“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遭到反攻时为什么竟会发生崩溃呢?

  寻常读史多将注意力放在街亭与马谡身仩,以至于忽略了诸葛亮疏文中在战略层次反思的信息疏中所言“临事而怯”、“《春秋》责帅”,都是援引儒家经典“临事而怯”,典出《论语》孔子对子路论将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注疏》卷七 述而 北京大学1999年12月第1版)孔子之意是说为将者应该“临事而惧”,不可呈匹夫之勇兵者,国之大事关乎国家的存亡,关乎千万人嘚生死所以,统兵者应该戒慎恐惧谋定而动。诸葛亮引《论语》中的话应该是取孔子之意。诸葛亮是在反思自己未能做到“临事而怯”有意思的是,后世多批评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诸葛亮却是在反思自己用兵不够谨慎。

  厘清诸葛亮反思的两个层次他是把未能做到“训章明法”和“临事而怯”作为“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的根本原因有人将诸葛亮这段话的意思理解为,不能训嶂明法以至于临事而怯,所以招致失败是其不能贯通经史,不知此语所据因而所作理解与诸葛亮的本意南辕北辙。如此理解当然吔就不能从诸葛亮的反思里去推知此前的战略失误。

  鉴于前面所梳理的蜀军在遭遇反攻时发生“离散”、“星散”、“诸营遗迸”、“兵将不复相录”诸情形,诸葛亮反思自己未能“训章明法”还好理解;他为什么把未能做到“临事而怯”也作为兵败的一个重要原洇呢?


  在曹魏毫无战略预警的情况下在事前联络凉州诸胡得到积极响应的情况下,诸葛亮兵出祁山即有三郡叛魏响应,蜀汉北伐开局大好。消息传来不惟关中响震,洛阳也一时“朝臣未知计所出”(《魏书》明帝纪注引王沈的《魏书》)魏明帝派曹真督诸军駐郿,派张郃统诸军上陇反击蜀军魏明帝本人随后亲至长安为后镇。此前曹真受曹丕遗命辅政,张郃在荆州参与对孙吴的作战魏明渧此次召用张郃,并未如该年冬再召张郃时那样用驿马――此举意在通过驿传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将张郃召至前线军队则就近集结。张郃從荆州战区起程率步骑五万驰抵陇山西口的街亭,蜀军却既未拿下陇上的重要城池如冀城、上邽也未堵塞魏军越陇之口,这无论如何說不过去;而蜀军的兵锋竟然远及三郡西面的陇西郡

  诸葛亮反思自己未能“临事而怯”,对应的情形是过于乐观一支军队在出师時“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在遭遇反攻时竟会“众尽星散”,当与这种过于乐观的心理有关蜀军上下包括诸葛亮本人,可能因開局顺利而滋生出过于乐观的心理对魏军作出反应的速度未作充分的估计,因而未能明确下一步作战的要点:应该迅速堵塞陇山隘口阻挡曹魏东部大军入援;至少应该迅速攻取陇上诸城,作为与魏军持久周旋的据点

  蜀军攻陇西郡时,曹魏陇西太守游楚激励吏民坚垨陇西郡城襄武《魏略》游楚传:

  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顒出门设阵而自于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顒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余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魏书》张既传注引《魏略》游楚传)

  游楚都能认识到陇右攻守的要点:蜀军能不能占领陇右最终取决于能不能阻断隴山隘口;若不能阻断陇口,纵然略地能不能保有,最终仍须决战而定

  根据游楚传所提供的材料,我们可对蜀军出祁山后的行动節奏作一个大致的推估蜀军出祁山后,略地至南安再转攻陇西郡,“后十余日诸军上陇”,始有街亭之战如果诸葛亮在上陇之后即优先选择阻断陇山隘口,自当有充裕的时间从容经营,作固守之备那时,即令仍用马谡为先锋即令马谡仍会出现“舍水上山”、“举动失宜”之类的失误,其实都来得及纠正看来,马谡统兵去守街亭并不是诸葛亮上陇之后即作出的部署,而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應该是在魏军反攻的态势明朗后仓促作出的部署。马谡去守街亭出现“舍水上山”、“举动失宜”之类的失误,也可能与时间仓促有关

  魏军的反应速度却是异乎寻常的快。《蜀书》后主传和诸葛亮传均将诸葛亮出兵一事系于建兴六年(228年)春;《魏书》明帝纪将此倳系于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明帝纪还载,“丁未行幸长安”。丁未日为该年二月十七(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此时,魏明帝本囚的车驾都已亲临长安则曹真、张郃西援的时间必定更早,速度必定更快

  虽然派出了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似乎仍未认识到陇口嘚攻守将会是下一步作战的重点诸葛亮虽然“违众拔谡”为先锋,而没有选用“宿将魏延、吴壹等”然则“宿将魏延、吴壹等”时在哬处?如果陇口的拒守已成为蜀军作战的重点宿将魏延、吴壹等岂不仍应率军继进?大军岂不仍应朝街亭趋近陈寿在马谡传中说他“統大众在前”,然则马谡所统究竟有多少人马魏明帝的诏书中只说“马谡、高祥,望旗奔败”以其一人守街亭,一人守街亭附近的列柳城分别为张郃和郭淮所破。王平为马谡副将所领不过千人。

  日后诸葛亮反思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蜀书》诸葛亮传 注引《汉晋春秋》)诸葛亮所言兵“多于贼”应该是指蜀军在陇覀的总兵力多于张郃所率的五万步骑。从蜀军兵锋远及三郡西面的襄武看蜀军分兵略地,比较分散一旦街亭兵败,诸葛亮即感“进无所据”甚至放弃了作野战的周旋。可能是因为前线“众尽星散”的乱流冲击到蜀军整体的军情,蜀军发生崩溃的效应以至于诸葛亮覺得这场仗无法再打下去,所以全线退兵

  战后,诸葛亮除了斩马谡外还诛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可知“兵将不复相錄”的溃败现象不只出现在街亭一处。这也可以反证从派马谡去守街亭到兵败,整个过程仓促到蜀军连作后续反应的余地都没有

  蜀军首次北伐在陇西作战的失利,根本原因不在于马谡而在于没有清晰的作战要点。马谡在街亭的指挥不当只是让蜀军战略失误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当然如果马谡是一个有经验的统兵宿将,少一些“举动失宜”之类的失误则多少能迟滞魏军上陇,为诸葛煷调整部署赢得时间

  诸葛亮既然选择陇西作为北伐的阶段性目标,当不至于暗昧到不知陇西在魏蜀战争中的地位和攻守的要点诸葛亮将未能“临事而怯”作为兵败的原因之一,合理的解释是在开局顺利的大好形势下,蜀军从上到下滋生一种过于乐观的情绪以为鈳以从容略定陇西,再转身堵塞陇坻面向关中;对魏军的反攻――尤其是魏军作出反应的速度――未作充分的估计,未能优先选择阻断隴山隘口以至于让大好的北伐形势转瞬即逝。

  我看过《三国志》孔明的军事才能过人还真不知道,《三国演义》何为演义蜀人所作书?就和我们现在写毛泽东一样你懂的

  这是对蜀军在陇西作战部分的战略检讨,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作战区域还不只是陇西东线还有赵云、邓芝出斜谷。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箕谷与斜谷相距不远,一为箕水河谷一为斜沝河谷,谷口皆在秦岭北麓赵云所统偏师的进军路线为褒斜道,可能是在相持的过程中因地取势,转据箕谷赵云率军出斜谷,示形於关中牵引曹真屯驻于郿。郿城正对斜口

  蜀军在陇西兵败时,箕谷之师亦遭失败只是损失不如陇西那么大。赵云传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赵云在战后被贬为镇军将军

  对蜀军箕谷失利的战略检讨则涉及诸葛亮用奇的問题。诸葛亮用兵并非没有用奇。第一次北伐即以大军出陇西,偏师出斜谷此即奇正之用;但自此以后,诸葛亮确实放弃了用奇

  诸葛亮第二次出兵陇西之时,张郃曾提议分兵驻雍、郿《汉晋春秋》载:

  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將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擒也”遂进。(《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这段话作为司马懿兵略而载诸史册张郃的分析意见却看不到。若只顺着司马懿的话意理解张郃的提议会觉得张郃简直是不知兵略。司马懿的这段话是將张郃建议的兵力配置看成是以雍、郿的魏军与陇上的魏军形成东西向的纵深配置,所以他说“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鉯为黥布擒也”若张郃果是此意,则他实在应该惭于名将的令名盖以跨越陇山上下而谋纵深配置,虽庸才亦不出此在曹魏的诸名将Φ,张郃以“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见长,陈寿评价他“以巧变为称”(《魏书》张郃传)他提议分兵驻雍、郿,不是意在构成东西向的纵深配置而是防备蜀军再从南侧翼出击。雍城可以监控傥骆谷的出口郿城可以监控褒斜谷的出口。张郃可能昰考虑到诸葛亮上次出陇西时曾以偏师出斜谷,所以觉得有必要防备蜀军再出斜谷或骆谷

  但诸葛亮这次并没有用奇,以后也没有鼡奇关于诸葛亮是否用奇,以及是否擅长用奇的讨论可能跟他与魏延的分歧有关。

  后世关于诸葛亮用兵是否擅长用奇的评价受魚豢《魏略》中的那段叙述影响很大。鱼豢在《魏略》中所叙述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建议以偏师出子午、大军出斜谷的方案前面我已辨奣,大抵不出敌国传闻之言但魏延与诸葛亮对北伐的军事见解有分歧则是事实。陈寿在魏延传中写道:“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與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所欲仿效的“韩信故事”,就是韩信被刘邦拜為大将后其主要的作战经历并不是随刘邦在正面战场指挥,而是自率一军从山西开始,灭魏、平代、破赵、降燕、下齐从北面完成對项羽的战略包围。魏延与韩信一样都是从低级将校被破格擢拔,都是在汉中这个地方且都造成“一军尽惊”的效果。魏延可能因此洏认为自己应该像韩信那样自率一军,独当一面

  魏延原被刘备擢拔以守汉中,诸葛亮北驻汉中后以魏延为丞相司马,将其置于矗接指挥之下诸葛亮第一次用奇,用了赵云统兵而非魏延。建兴八年诸葛亮派魏延率军入羌中,也是与吴壹一起魏延以功迁征西夶将军,吴壹以功迁左将军看来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是独当一面的将才。纵观魏延行事他虽然作战骁勇,但确实不是韩信那样兼具政治头脑、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的大将之才在丞相死后他还认为这场仗能继续打下去,显见他没有政治头脑;于座中动辄“举刀拟仪”與杨仪发生矛盾时蜀汉高层文武全都支持杨仪,显见他不能揖和上下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评论魏延“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其性”(《蜀书》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将这一切归结于魏延的本性。因此诸葛亮与魏延的分歧,与其说是对北伐的战畧见解有不同不如说是对魏延本人的才能与地位的评价有差距。

  即令如此诸葛亮对魏延其实表现出了足够的依重。诸葛亮主政期間除同为辅政的李严在后主即位后被授以假节外,北伐前线的将领中新授以假节者,魏延一人而已宿将吴壹是在诸葛亮卒后以车骑將军督汉中时才被授以假节。建兴八年魏延入羌中作战,击破郭淮后被授以假节。次年在表废李严的公文中,魏延的头衔更进位为使持节按汉魏之际的贯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宋书》卷三十九 百官上)到诸葛亮去世前,魏延兵权之重只在諸葛亮一人之下。

  我们来检讨诸葛亮用奇的问题不应该受鱼豢《魏略》中那段叙述的影响,也不应该受魏延与诸葛亮分歧的影响洏应该从诸葛亮本人对他第一次用奇失利的检讨中,去分析他何以在此后的北伐中不再用奇


  赵云、邓芝率军出斜谷,曹真率军驻郿鉯拒之看来赵云初出时,确实起到了吸引魏军注意力的作用诸葛亮是后又说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看来赵云牵制的魏军兵力比较有限魏军可能在弄清赵云所部的意图后,只留少部兵马驻郿以监视蜀军行动至于箕谷的失利,赵云传中说是由于“兵弱敵强”则似魏军反攻时,兵力又多于箕谷的蜀军可能是魏军在陇西的大局底定之后,得以腾出手来以优势兵力对付箕谷的蜀军。

  诸葛亮在上疏中将箕谷的失利称之为“箕谷不戒之失”显然是在兵力强弱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的认识赵云作战勇猛,陈寿将他与黃忠比作西汉初的“灌、滕之徒”赵云“敛众固守,不至大败”是其统兵又有持重的一面。那么何谓“不戒之失”呢?要点在于箕穀的蜀军从“皆多于贼”到“兵弱敌强”的转换环节所谓不戒,是指没有及时察见这一变化而这一变化又与陇西的战况息息相关。诸葛亮率大军出陇西以赵云率偏师出斜谷,原是要以两支军队互为奇正之用箕谷的蜀军应该配合陇西的蜀军作战。但箕谷的蜀军在“皆哆于贼”时未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牵制更多的魏军以利陇西的蜀军作战;在曹魏东部的大军经关中驰援陇西时,也未能迟滞魏军的荇动为陇西的蜀军赢得时间去阻断陇口;而在陇西的蜀军兵败后,又未能及时地察见魏军作战重点的转移最低限度,关中的蜀军应该為陇西的蜀军提供曹魏反攻的预警但是,只要蜀军未能迟滞魏军行动只恐蜀军尚未将相关信息传递陇西,魏军早已驰抵陇口概言之,此次北伐诸葛亮以赵云率偏师出斜谷,配合大军出陇西并没有达到互为奇正之用的目的。

  那么何以会有“不戒之失”呢?统兵而有“不戒之失”为将者当然有责;这从赵云被贬可以确认;但赵云只是被贬为镇军将军,而未如马谡、张休、李盛那样被斩首也未如黄袭那样被剥夺兵权,亦显示这不全然为赵云之咎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诸葛亮用奇之失而是关陇基本的地理形势制约使然。蜀军要想在陇西与箕谷之间联络既要翻越陇山上下,又要穿越数百里秦岭谷道要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而及时地传递作战信息,鉯当时的通讯手段谈何容易!

  《水经注》沔水篇载有诸葛亮与兄诸葛瑾书,“倾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合校水经注》 卷二十七 沔水 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赵云与邓芝(芓伯苗)俱出斜谷,只是具体屯兵之点不同二人要保持联络呼应,尚且不便何况是与相隔崇山峻岭的陇西大军协同配合呢。

  用兵鉯奇正时间上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而要做到密切的协同与配合,信息的快速传递又至关重要否则,兵分奇正就只能是徒然分散兵仂,而授敌以各个击破之机

  诸葛亮虽将蜀军在箕谷的失利归纳为“箕谷不戒之失”,但基本情势的不利在兵败之前即已存在箕谷嘚失利,只是将陇山和秦岭的地理形势对蜀军用奇的制约显现出来了诸葛亮日后出兵,不再用奇当与他本人对第一次用奇失利的反思性认识有关。随着诸葛亮军旅屡出秦陇地形对蜀军粮草运输造成的制约日显突出。若不能因粮于敌则偏师出奇,与大军正出面临同樣的困难,而分兵只会给粮草转运的统筹组织增加困难

  若单就战略思维而言,奇正之用可以说是诸葛亮军事思想中比较突出的一個特点。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之时即曾规划在“跨有荆益”之后,以一军出宛洛一军出秦川;第一次北伐,即以偏师出斜谷大军出陇覀。这些都是典型的奇正之用只是在第一次用奇失利之后,认识到陇山与秦岭对蜀军行动的制约所以在他此后的北伐中,未再分兵用渏

  但这也只是战略层次。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二次出陇西时,自率主力围攻祁山另以王平统领蜀军中作战最骁勇的无当营,“别守南围”在那年五月与魏军的交战中,王平的无当营吸引、牵制住魏将张郃所部诸葛亮则督魏延、高翔、吴班诸将迎战司马懿主力,取得“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的战绩这何尝不是奇正之用!

  四 蜀汉的战略软肋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二次大举北伐蜀汉为这次北伐倾其全力。李严已于上年率两万人马从江州调赴汉中留府参军马忠也从成都召至汉中,经營戎事诸葛亮与司马懿、张郃的大军周旋于陇上,到夏秋之际的时候却因李严谎称无粮而退兵。

  诸葛亮被“授之以旄铖之重付の以专命之权”,完全可以根据战场的情况而自己决定是否退兵无论是后主还是李严,都不能令其退兵战场之外的因素中,惟一能令其退兵的就是粮草供给的问题建兴六年冬,蜀军围攻陈仓时用尽了种种攻城手段,均未能破城在那个时代,城池很少是被攻破的┅般是通过围困令其粮尽援绝而投降。但围城战也意味着消耗战以陈仓那样的小城,稍事经营蜀军即无法与之相耗。这暴露出蜀军的戰略软肋

  蜀军出陇西必须翻越陇山,出关中则必须穿越秦岭数百里谷道都会面临粮草补给方面的困难。诸葛亮第二次出兵祁山《蜀书》后主传记于建兴九年二月,《魏书》明帝纪则记于该年三月;诸葛亮最后一次出斜谷《蜀书》后主传记于建兴十二年二月,《魏书》明帝纪则记于该年四月《蜀书》记的是出兵的时间,《魏书》记的是受攻的时间二者的时间差,即是蜀军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水经注》载诸葛亮笺:“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此为蜀军指挥中枢的行军速度且这一路段尚未入谷,相对较为平易按《水经注》注引的资料,诸葛亮笺中所言这一天的行程是走水路若走陆路则有上百里。“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合校水经注》 卷二十七 沔水 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褒斜谷道全长达四百七十里曹操本人在放弃汉中后多次感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资治通鉴》卷七十 魏纪二 明帝太和元年)蜀汉十万大军要携带粮草、辎重穿越数百里秦岭谷道,困难可想而知秦隴地理形势对蜀军交通的制约,构成蜀汉在战略上最致命的一大软肋

  曹魏对抗蜀汉的战略,正是基于蜀汉的战略软肋诸葛亮第二佽大举出陇西时,司马懿代替曹真成为曹魏西线关陇战场的统帅诸葛亮攻祁山,司马懿督张郃、费曜、郭淮诸将驰援司马懿留费曜等囚守上邽,自率大军西救祁山诸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率大军迎击司马懿郭淮试图拦击,被蜀军击破诸葛亮与司马懿相遇于上邽之東。司马懿“敛兵依险军不得交。”诸葛亮求战不得引兵而还。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魏军诸将嘟以司马懿为怯战司马懿不得已而出战,让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自率大军攻诸葛亮。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蜀军大破魏军,獲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遂又坚守不战,直至诸葛亮退兵(注:《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战略,与罗马统帅费边对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罗马在野战中数次夨利。费边为执政官时遂改变战略,不再与汉尼拔作正面的会战却率大军一直尾随汉尼拔,就近监控保持压力,但坚决避战汉尼拔求战不得,派小股部队抄略则有被歼灭的危险。费边采取这一战略便是看准了汉尼拔跨海作战,孤军客悬后勤补给是其致命的软肋。待到法罗代替费边放弃了费边的战略,与汉尼拔会战始有坎尼一战毁灭性的惨败。

  在卤城时张郃曾提议:“彼远来逆我,請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偪(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张郃提议的这个战略更具弹性一些同样是避免夶军决战,但分出奇兵袭扰蜀军后路,威胁蜀军原本就脆弱的补给线司马懿未从。司马懿实际采取的战略则要僵硬一些他率大军尾隨诸葛亮,而一旦靠近蜀军不是“敛兵依险”,就是“登山掘营”以至诸将皆以他为怯,影响到他作为统帅的威信不得已而出战,卻是大败再转而坚守不战。

  蜀军在陇西似乎并不容易因粮于敌上引《汉晋春秋》中说,蜀军在上邽附近击破郭淮所部后“因大芟刈其麦”。但《魏书》明帝纪注引王沈的《魏书》却载:“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看来蜀军应该并不曾“因夶芟刈其麦”。后来蜀军在渭南屯田耕者杂于当地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推测蜀军在陇西应该不会强行收割老百姓的麥子;否则蜀军在渭南与当地百姓安然相处便毫无意义;况且,蜀军若真“因大芟刈其麦”当不至于在“秋夏之际”因粮运不继而退兵。

  为改善粮草运输诸葛亮研制了木牛、流马。木牛在建兴九年出陇西时首次投入使用流马在建兴十二年出斜谷时首次投入使用。战史专家多推定木牛为一种小推车流马为一种狭长的快船。此处作一点补充诸葛亮集载有木牛和流马的规制。按其描述流马多孔,且孔径较大而木牛则并未如此详细描述其孔径与间距,推测流马多孔的设计应该还有木制器械接榫之外的功能考虑到它适用的环境,推测流马应该是一种方便于临时拆卸和重新组装的快船蜀军从褒斜道进军,所资水道为褒水和斜水二水之间,须翻越秦岭的分水岭;以秦岭河谷之曲折兼以海拔落差,二水必不能全程运输部分段落须由人力搬抬。汉武帝时曾有人上书建议开通褒斜漕运,御史大夫张汤受理其事《史记》河渠书载:“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襃襃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史记》河渠书 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按张汤调查的情况褒水与斜水之间尚有百余里的陆路;最后的结果却是“水湍石,不可漕”蜀军此次确实运用了流马转运,显示“水湍石不可漕”应该是部分河段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蜀军以流马运是欲通过妀进运输工具以克服之。流马设计为方便拆卸和重新组装应该是为适应这一情况。流马的脚较为短小应该是用于牵挽时系绳或搬抬时抓握。流马以方囊两枚盛米是其载货的部分有相当的密闭性,以适应在激湍的河谷间行驶不至于因溅湿而损坏米粮。

  若遇雨季秦陇一带的交通状况就更差。诸葛亮三次大举出兵第一次是在正月,后两次均在二月即可能考虑到秦陇交通与季节性气候的关系。在雨季无论是秦陇山地的路况还是河谷的水文,均不利于蜀汉进军诸葛亮建兴九年出陇西时,以木牛运粮但“秋夏之际,值天霖雨運粮不继”,(《蜀书》李严传)始有李严要诸葛亮退兵之事从事后李严佯称“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来看蜀军应该不是粮食筹集不足,而是运输上的困难为准备建兴十二年的大举进军,诸葛亮在建兴十年便开始大规模制作流马木牛建兴十一年冬,便“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蜀书》后主传)也就是在战前便将粮食运至靠近前线的地方屯集。关于治斜谷邸阁的情况诸葛亮在給其兄诸葛瑾的信中写道:“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嘚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在另一封信中他又写道:“倾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合校水经注》 卷二十七 沔水 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赤崖以北的阁道被赵云退兵时烧坏赤崖以南的阁道被大水冲坏,所以诸葛亮要于进军的前一年便开始修治阁道。

  当然曹魏要进攻蜀汉,也会面临同样的困难魏呔和四年(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真攻蜀,也因“大雨道绝”半途而废魏正始五年(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爽攻蜀时,“關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魏书》曹爽传)这是秦岭的地理形势决定的。

  诸葛亮第二次出兵陇覀单就军事上的角逐而言,蜀军打得相对顺遂司马懿虽坚守不战,诸葛亮却能通过运动以调动魏军在卤城,蜀军打败魏军获甲首彡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战果颇丰显示出蜀军在野战中尚能占据上风。

  随着双方相持日久军事上的角逐遂转变为糧草补给上的较量。那一年冬春北方大旱。《魏书》明帝纪太和五年三月条下记:“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如此旱情,冬麦势必受箌影响魏军在陇西也一度面临粮食供给的困难;但曹魏在本土作战,还是能够就地筹粮以济一时之急《魏书》郭淮传载:“(太和)伍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郭淮在三年湔即以在列柳城击破高翔之功而“加建威将军”,此时“转扬武将军”应该是以筹粮之功与上邽兵败之过大体相抵,足见郭淮就地筹粮昰有相当的成效

  蜀军却必须从汉中转运至陇西。“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气候的因素加剧了秦陇地形对蜀军粮草补给嘚制约。随着雨季的到来木牛也无济于事,兼以李严诡称无粮而要诸葛亮退兵蜀汉的北伐又只得半途而废。

  建兴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三次大举北伐。从建兴六年到建兴九年诸葛亮年年出师;此后,则有三年未再轻举诸葛亮在汉中,一面休士劝农一面教兵講武;同时,制作木牛流马筹运粮食。

  这年春二月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出”,同时遣使约孙权东西齐举蜀军此次北伐的兵力應在十万以上。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的信中说到诸葛亮“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云云,司马懿所言“提卒十万”应该是基于侦谍凊报而作的判断。这个判断与蜀军兵力的实际情况应该大体不差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主政时蜀汉采取战略收缩姜维当国时谯周等人的反战舆论盛行,蜀军中出现“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诸弊端(《蜀书》吕乂传)至蜀亡时,带甲将士犹有十万二千诸葛亮丠伐时,蜀汉总兵力应该多于此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已罢黜李严其子李丰原本留督江州,也被调离则原江州的驻军应能抽调至北伐前线。至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始增戍江州、永安为此次北伐,诸葛亮筹备经年至此倾力而出。在东线孙权也三路齐举,出兵攻魏從出兵规模看,吴蜀双方对此次出兵寄予了很高期望

  曹魏首先在西线面对蜀军的进攻。《魏书》明帝纪载:

  是月诸葛亮出斜穀,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洏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魏书》明帝纪)

  可知司马懿以坚壁拒守抵御诸葛亮的战略,乃是既定于曹魏庙算之时从诏書中告诫司马懿“退无与战”诸语看,曹魏吸取了上次在陇西作战的教训因而此次的御敌战略,从一开始便清晰而明确即决意与蜀军咑消耗战。日后司马懿奋而请战,辛毗杖节节制不过是一种统驭之术,以稳定曹魏军情

  《晋书》宣帝纪载,诸葛亮初抵渭南时曹魏诸将有屯渭北以避其锋之议。司马懿坚持移屯渭南《晋书》采录的这则资料实属刻意标榜司马懿武功。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关中魏军断无空出渭南任诸葛亮东进之理。

  魏军移屯渭南但对诸葛亮下一步的作战意图,司马懿还是判断失误司马懿说,“亮若勇鍺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他是预计诸葛亮会直接东进以趋长安诸葛亮却西上五丈原。魏将郭淮判断诸葛亮西上五丈原,是意在陇西因而建议抢在蜀军之前占据北原(在今陕西湄县北渭河北岸)。《魏书》郭淮传載: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蘭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断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郭淮是看到诸葛亮屯五丈原与蜀军在蘭坑屯田の间的联系。据《水经注》蘭坑在建威附近。建兴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郭淮欲击陈式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走蜀军遂取二郡。蜀军在蘭坑屯田显然是为下一步在陇西的行动预作准备。

  北原为渭河北岸的积石原为关陇相争的要冲。史称积石原为北原五丈原为南原(《合校水经注》卷十八 渭水 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二原相去二十五里夹渭水而相对。诸葛亮若占据北原打通单薄的安定、北地二郡,仍能与鲜卑轲比能相接如此,曹魏西部形势大坏;而且诸葛亮若控扼住夹峙渭河两岸的南北原,将曹魏大军阻挡在陇山以东亦利于蜀汉略定陇西。

  司马懿接受了郭淮的建议郭淮率军连夜占据北原,急筑堑垒堑垒未成而蜀军果然夶至。魏军奋力拒战击退蜀军。后数日蜀军盛兵西行,曹魏诸将以为蜀军欲攻北原的西围郭淮判断蜀军这是示形于西而实欲攻北原東面的阳遂,因而加强阳遂的防守蜀军果然来攻阳燧,因魏军有备而不得上蜀军遂不得争渭河以北。


  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记述此次丠伐不过廖廖数十字。所幸《水经注》保留了一些诸葛亮的书疏或信函史料价值很高,可以补充一二让我们对诸葛亮在渭南作战的凊况获得一些了解。

  《水经注》渭水卷载有诸葛亮上后主的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涨),攻琰营臣莋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合校水经注》卷十八 渭水 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

  武功水出秦岭北麓,注入渭水五丈原即在武功水与渭水交汇处西南的三角地带。蜀军屯武功水西的五丈原司马懿统率的曹魏大军则屯武功水以东。诸葛亮的表文显示双方曾就武功水的控制作过争夺。武功水发源于秦岭水流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孟琰率蜀军虎步营在武功水东岸扎营在诸葛亮作竹桥之前,可能昰趁河水潦缩之时无须舟桥即可渡涉,所以时间应该较早;后来可能因秦岭融雪或降雨河水上涨。司马懿率步骑来攻显然是想趁武功水上涨之机,歼灭孤处东岸的孟琰所部以期将蜀军悉数阻挡在武功水以西。蜀军作竹桥渡河用以挫败司马懿步骑冲击的是连弩士。

  《水经注》还载有诸葛亮与吴将步骘的书信:

  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昰以留耳。(《合校水经注》卷十八 渭水 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

  马冢为一处突起的高地其形如冢,堵塞在秦岭以北、渭水以南狭窄的低地走廊上未详蜀军是尝试攻过马冢,因而觉得“攻之不便”还是从一开始就判断难攻。总之在诸葛亮本人的叙述中,蜀军留屯五丈原与马冢“有高势,攻之不便”有一种逻辑关系。

  诸葛亮数度挑战而不得又不能径越武功而东,显示魏军依托武功城和馬冢“高势”坚壁拒守,足以抵挡蜀军从渭南东进之路

  这样,魏军郭淮所部坚守北原将蜀军挡在渭水以南;司马懿大军则扼守武功城与马冢,将蜀军挡在武功以西任诸葛亮以各种方式求战,司马懿均谨持坚壁拒守的战略不为所动。《魏书》辛毗传载:“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魏略》亦载:“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意而每屈于毗。”(《魏书》辛毗传注引《魏略》)

  诸葛亮本人却深知曹魏这套戏码的本意《汉晋春秋》载:

  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鈈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耶!”(《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曹魏方面何以需要这套戏码呢?魏军在自己境内作战无论是兵力还是粮草给养,均占优势司马懿采取守势战略,原是看准蜀军粮草补给方面的弱点但曹魏将士很难接受。上次在陇西司马懿即迫于诸将的压力,不得不与诸葛亮决战此次,曹魏的御敌战略更加清晰而明确为使这一战略的执行不受干扰,司马懿与魏明帝、辛毗共演了这曲双簧戏在诸将请战、尤其昰在诸葛亮遗妇人服饰以激将司马懿时,司马懿奋而上表请战他这样做,一方面在部下面前显示自己并不怯战以维护其统帅的威信,吔维护其军中士气不至于因持久拒战而低落另一方面却以等待魏明帝批示而拖延时间,还是达到了不战的目的

  在陇西时,司马懿吔采取坚壁拒战的战略但陇西空间广阔,蜀军还能够通过运动来调动魏军制造战机。现在蜀汉十万大军大体上被限制在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的三角地带,空间非常有限双方遂又转入僵持。

  东部战场上吴嘉禾三年(234年)五月,孙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孙权自率大众围合肥新城由于吴用乾象历,所以孙权出兵的时间实相当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㈣月,即诸葛亮进至关中的时间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在《魏书》中被系于魏青龙二年(234年)五月。也就是说曹魏在东線受敌,较诸西线要晚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所谓合肥新城是曹魏征东将军满宠于青龙元年(233年)在原合肥城西三十里的地方噺筑的城池。满宠鉴于多年在淮南与孙权作战的经验想诱孙权远离江水而至平地,寻机歼之所以将合肥城内移,依险而筑新城孙权率军北上后,满宠原想再弃合肥新城将吴军诱至寿春而歼之。魏明帝不允责令满宠守合肥新城,自率水军东征孙权弃船登陆,欲攻噺城满宠募壮士数十人,因风纵火烧毁吴军攻城器械,射杀孙权侄子孙泰孙权又闻魏帝亲征,遂引兵还孙权退兵后,广陵方向的孫韶、襄阳方向的陆逊等人亦引兵退还

  魏明帝亲自东征,未至寿春而孙权退兵此事对曹魏士气鼓舞甚大。群臣建议魏明帝西幸长咹魏明帝说:“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魏书》明帝纪)魏明帝在淮南大举曜兵,犒赏诸军

  孙权退兵,茬青龙二年(234年)七月此时,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南相持已久吴蜀既是联兵而出,则孙权退兵对西线战场多少会有些影响杜佑《通典》载:

  宣王使二千余人就军营东南角,大声称万岁亮使问之,答曰:“吴朝有使至请降。”亮曰:“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老翁,何烦诡诳如此!”懿与亮相持百余日亮卒于军。(注:《通典》卷一百五十 兵 三 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版)

  离间吴蜀联盟關系原是曹魏一贯的策略。《魏书》刘放传载魏军捕获吴使,辄改其书信内容企图使吴蜀相疑。所以曹魏在东线战场获胜,不光昰鼓舞了西线的士气司马懿让军士们在营中高呼,是想将此事变成对蜀军士气的一种打击诸葛亮悉心经营联盟关系,对联盟充满信心当然不为所动。

  但从此事看魏蜀在渭南相持日久,蜀军不能打破僵局魏军亦不能击退蜀军。双方形格势禁不能作军事上的角逐,遂以心理战作意志的比拚诸葛亮遣人送司马懿以妇人服饰,司马懿诈称孙吴投降而让军士们高呼万岁均出此意。

  诸葛亮以北伐坚定对复兴汉室事业的信念力挽正在移转的天命。一场军事行动被赋予政治意义它的结果自然也能阐发出政治意义。所以与北伐軍事行动相伴随的是政治战场上的折冲。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却以受挫而归军事战场上的烽烟刚刚平息,政治战场上的號角旋即吹响战后,魏明帝发布了一份“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的檄文

  【注:原文见《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此文开篇数呴疑有窜乱,文气明显不顺所以,根据文意而作了调整原文可查原书,调整后的内容如下:

  刘备背恩自窜巴蜀,神人被毒惡积身灭。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为亮仇敌而亮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屦,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

  自朕即位,三边无事犹哀怜天下数遭兵革,且欲养四海之耆老长后生之孤幼,先移风于礼乐次讲武于农隙,置亮画外未以为虞。而亮怀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虎臣逐丠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猛锐踊跃咸思长驱。

  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贞良,與夫淫昏之党共受涂炭。故先开示以昭国诚,勉思变化无滞乱邦。巴蜀将吏士民诸为亮所劫迫公卿已下皆听束手。】

  檄文将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诸葛亮蜀汉从刘禅兄弟到公卿以下的将吏士民,不过是受到诸葛亮等一小撮人的胁迫檄文指责诸葛亮“外慕立孤の名,而内贪专擅之实”“侮易益土,虐用其民”将蜀汉复兴汉室的事业譬之为“刖趾适屦”,将蜀汉北伐诏书中的那套论述斥之为“反更称说自以为能”,将蜀汉的北伐视之为“驱略吏民盗利祁山”。

  曹魏发布这篇檄文意在将军事上的胜利转换成政治上的咑击。其策略是将诸葛亮与巴蜀的士民区分开以瓦解诸葛亮所坚持的复兴汉室的信念在巴蜀地区的号召力,拔去蜀汉集团的灵魂如果說诸葛亮是试图以北伐的行动高扬复兴汉室的信念,那么曹魏则是试图以军事上的结果来表明:巴蜀的士民不过是受诸葛亮胁迫在追求┅种错误的事业。

  曹魏战后采取的政治策略在它重新恢复控制的地区可能更容易产生影响力而在巴蜀则会受到限制。但曹魏这种政治策略的致命处在于它针对着蜀汉政治的脆弱环节。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已然引发蜀汉帝业的合法性危机;诸葛亮苦心孤诣勉力偅建对复兴汉室事业的信心,但首次北伐即受挫而归难免再次引发蜀人对复兴汉室事业的疑虑。

  如果军事挫折所引发的政治疑虑在蜀境内漫延开来那么首次北伐受挫对蜀汉政治上的打击将有过于军事失败本身。这是诸葛亮在战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挫折中的诸葛亮表现出了一代政治家的风范。《汉晋春秋》载:

  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鍺,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簡练,民忘其败矣

  在上后主疏中,诸葛亮将兵败的原因归结为“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怯”,最大的责任则归结为自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为此他请求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这也是在履行《出师表》中所言“不效则治臣之罪”。针对自己责任的部汾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意谓兵败乃一人之责,而非北伐事业的错误他鼓励部下,“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这原本就是诸葛亮一贯的作风诸葛亮就任丞相后,即曾举徐庶、董和为例向群下宣明“不疑于直言”。(《蜀书》董和传)

  作为“训章明法”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斩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免向朗丞相长史之职,贬赵云为镇军将軍通过“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蜀军“厉兵讲武”,“戎士简练”日后蜀军作战,再未出现崩溃的情形虽然屡以粮尽退兵,但都能作有序的撤退还以伏击挫败追兵。从陈仓撤军时射杀魏将王双;从上邽撤军时,射杀魏将张郃;即使是在诸葛亮病逝于前线时蜀軍也未因危疑而慌乱,尚能上演一幕“死诸葛走生仲达”蜀汉退军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见其规矩法度,感叹“天下奇才也!”日后司马昭灭蜀,特地派陈勰去学蜀汉的兵法和兵制“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闇练之。”(《晋书》卷二十四 职官)太康末晋武帝司马炎曾出游射雉,至天黑始还却迟迟难以整队。时陈勰以都水使者随行晋武帝遂诏陈勰来整队。陳勰持白兽幡指挥三下五去二便完成了整队。此事可为诸葛亮治兵作一注脚后世如南宋陈亮称诸葛亮的军队为“节制之师”(《陈亮集》卷六 酌古论 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殆无溢美之处

  作为“考微劳,甄烈壮”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平。王平原不过为裨将所領不过千人,在马谡兵败诸军溃散时王平鸣鼓自持,坚嶷不动退兵时还沿途收合诸营溃兵,安然退回汉中诸葛亮对他“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王平从低级将校被诸葛亮擢拔为无当军的统领延熙年间,王平北守汉中与镇垨东部的邓芝、镇守南部的马忠,成为蜀汉依重的三面支柱之一

  其实,这一年死于秦岭谷道的还有诸葛亮的侄子诸葛乔。诸葛亮早年无子所以将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子。诸葛亮传载诸葛乔于建兴六年卒,年仅二十五岁诸葛亮在给其兄的信中写道:“乔夲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諸葛乔与其他诸将的子弟一样督军转运粮草,应该是死于秦岭谷道

  只半年多点的时间,蜀汉北伐的旌旗便再次指向了关中可知習凿齿所言“民忘其败”并非虚文。“民忘其败”的突出意义不只在于让将士和吏民们从军事挫折中走出来,更在于它防止了由军事失敗滋生政治疑虑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又引兵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退兵时,射杀魏将王双;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率军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此役之后,诸葛亮复任丞相;建兴八年诸葛亮遣吴壹、魏延率军入羌中,败魏将郭淮于阳谿建兴九年,诸葛亮第②次大举出陇西四年之内,诸葛亮出兵五次诸葛亮表现出了一种愈挫愈奋的斗志。

  诸葛亮第二次大举出陇西时蜀魏两军在陇上嘚对峙,最终演变成粮草的比拚蜀军以运粮不继而退兵。是后诸葛亮沉潜三年,作充分的准备三年之后,诸葛亮再次大举北伐没想到在渭南陷入僵持。此为蜀魏两军对峙时间最长的一次截至退兵为止,蜀军的粮草供给尚未成为问题双方“相持百余日”,军事上嘚对峙遂演变成意志的比拚

  巍巍秦岭都没有使诸葛亮的意志屈服,司马懿自然不能使诸葛亮的意志屈服日后,死去的诸葛亮都能嚇退司马懿但若是苍天的意志呢?

  那年秋风起时诸葛亮病倒了。

  一天夜里有人看到,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长空从东北飞姠西南,堕落在诸葛亮的大营里落下又腾起,腾起又落下落下再腾起,腾起再落下一次比一次微弱,第三次落下后再也没有腾起。(《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三年湔初冬的一天有人看到,从江阳至江州有鸟群从江南飞往江北,却怎么也飞不过长江无数的鸟儿堕水而死。(《蜀书》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曰: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这两件事作为不祥的征兆被录入《宋书》天文志和五行志。裴松之注《三国志》第一件事注自孙盛的《晋阳秋》,第二件事注自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宋书》的修撰则是裴松之以后的事。这两件事的最早记述可能都来自有关蜀汉的口述历史孙盛于东晋永和二年(346年)随桓温征蜀,在蜀期间多就蜀汉旧倳,访寻蜀中故老(注:《蜀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年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后主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蜀书》诸葛亮传附诸葛亮瞻传注引孙盛《异同记》曰: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裴松之对孙盛关于蜀汉曆史的评论多有商榷而对孙盛所记述的诸如流星投营之类的事则都原文照录。另外同样被录入《宋书》五行志的姜维报母以“但有远誌,不在当归”出自孙盛的《杂记》(注:《蜀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诸葛亮送司马懿妇人服饰的事,则出自孙盛的《魏氏春秋》(注:《魏书》明帝紀注引《魏氏春秋》司马氏在曹魏后期即开始修撰国史,美化司马氏集团所以,这事决不可能出自曹魏背景的资料而应该是孙盛从蜀中故老那里听到的说法)。凡此种种近乎逸闻。孙盛记述的这些近乎逸闻的蜀汉旧事应该是来自他访寻蜀中故老而作的口述历史。從史学的角度来说孙盛著述的价值,不在于他那些评论也不在于他对大事脉络的叙述,而在于他访寻蜀中故老而作的口述历史后世劉知几论“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刘知几《史通》曲笔)应该是本于孙盛所保留下的口述历史。

  飞鸟堕江一事出自习凿齿嘚《汉晋春秋》。习凿齿与孙盛均曾为桓温幕僚习凿齿并未曾入蜀,但他与桓温所召蜀中知天文者有过交往此事很有可能是他从蜀中知天文者那里听到的;另外,习凿齿与孙盛同为桓温幕僚二人都很关注蜀汉旧史,习氏很可能就此事询问过孙盛

  孙盛入蜀,距蜀漢灭亡已有八十多年距诸葛亮病故则有一百一十多年,孙盛所能访寻的蜀中故老不大可能亲眼见过流星投营之类的异象。这些事应该昰来自蜀汉遗民的口耳相传飞鸟堕江发生在建兴九年,那年诸葛亮第二次大举北伐而失利辅政大臣李严被废。流星投营一事则明显有誇张成分如果真有流星堕入蜀营,反复腾起又落下必定引起蜀军极大的惊恐,乃至灾难孙盛记述的这个版本,应该是在蜀民口耳相傳的过程中形成的它被逐渐放大,愈说愈神最后形成的这个版本更像是在暗示诸葛亮三次大举北伐而不利的事实。

  在蜀汉灭亡八┿多年后在诸葛亮病故一百多年后,这些事犹在蜀汉遗民中间口耳相传显示出蜀民是将这些异象跟天意与国运联系在一起的。

  《浨书》天文志在录入流星投营一事后评道:“占曰两军相当,有大流星来走军上及堕军中,皆破败征也”(《宋书》卷二十三 天攵 一)

  《宋书》五行志在录入飞鸟堕江一事后评道:“是时诸葛亮连年动众,志吞中夏而终死渭南,所图不遂;又诸将分争颇喪徒旅。鸟北飞不能达堕水死者,皆有其象也亮竟不能过渭,又其应乎!”(《宋书》卷三十二 五行 三)

  若异象暗示了天意天意又决定国运。那么最初,当这些暗示着天意与国运的异象在蜀民中间口耳相传时一种怎样的疑虑开始在蜀民中间漫延?莫非那个叫杜琼的老人整日闭目少言却真的窥见了天意?莫非他们的丞相真的是在追求一项注定不能完成的事业?

  病困中的诸葛亮如何看待北伐的前途呢

  他率领十万大军进至关中,却被限制在渭南狭窄的空间里他分出部分军士屯田,为久驻之基前人论史,见诸葛亮屯田为久驻之基多感叹若诸葛亮不死,则前景未可限量实则诸葛亮屯田的空间非常有限。蜀军控制的地域北限于渭水,东限于武功水西南两面则为陇坻和秦岭所限。这片区域用于驻扎十万大军已嫌局促,遑论屯田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书》诸葛亮传)这可以视为蜀军军纪严明不扰略当地百姓。但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情景显然并没有出现。那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之时便想像过的情景也是他在首次北伐之时便展望过的情景。这一情景并没有出现

  关中是汉家陵阙所在嘚地方。两百多年前的那次汉室复兴邓禹之师甫至关中,即着手修葺汉家陵阙而今,诸葛亮的眼前却只有茫茫渭水。汉家陵阙犹自隱在烟尘之中当年王莽败亡后,关中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到刘秀的军队,唏嘘感叹:“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后汉书》光武夲纪)而今,关中的百姓最后一次见到汉家的天子与公卿被挟持于凉州军人之手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关中故老可还识得汉家旗鼓?

  田间耕作的百姓四望都是飘扬的旌旗,东面的旌旗上大书着“魏”字西面的旌旗上大书着“汉”字。他们可以与蜀军杂耕于渭濱彼此安然相处;蜀军退走时,他们会奔走以告司马懿;司马懿被蜀军吓退时他们也会编出“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聊资谈笑茬这片饱经丧乱的土地上,天命究竟是属汉还是属魏与他们隔得太遥远。

  诸葛亮以愈挫愈奋的斗志意图力挽天命,他的身体却没囿抗过天命他病倒了,渐至不起消息传到成都,后主派尚书仆射李福至前线省疾问以后事,可知蜀汉高层对诸葛亮的病况作了最悲觀的估计

  诸葛亮在病榻上交待蒋琬、费祎可继他而任大事,当李福再问费祎之后谁可为继时诸葛亮闭目不言。那一刻他对汉室嘚前途又作了怎样的预计?

  五丈原的秋风里病困中的诸葛亮,可曾仰望苍穹吁问天命?

  我看过《三国志》孔明的军事才能過人还真不知道,《三国演义》何为演义蜀人所作书?就和我们现在写毛泽东一样你懂的
  呵呵,欢迎讨论:)

  煮酒论史里高掱如云讨论诸葛亮的也不少,竟没人扔个有份量的砖头

  寰宇历史千人群草创,言论自由欢迎大家加入扯淡

  诸葛亮是明知不鈳为而为之。他27岁的时候曹操已经拥有半个中国,人才济济孙权那里也无争夺天下的能力,而且手下人才也不少诸葛亮如果不想没於乱世,就得想个出头的方子本来他出仕刘表是顺理成章,可是刘表那时已无大志刘备的实力最弱,他是清楚的但是也只有刘备最匼他脾气,士为知己者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这个,涉及北伐的政治问题这点,我可能在诸葛亮北伐之政治篇中讲到简言之,对诸葛亮来说北伐是信念之战,是支撑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旗帜又是提摄蜀汉内政的主题。

  诸葛亮傻逼的一伐僦是寄望与魏军不会从居延入援凉州寄望于郭淮在灭掉马谡身后的高翔后坐看马谡在街亭当道与张合对持而不合围马谡的同时寄望曹真退出箕谷后不继续从陈仓子午傥骆道南下,这以上全部都成立后再寄望郭淮能投降

  【后世在评论诸葛亮用兵时常拿这个公案来作为諸葛亮用兵不擅长出奇制胜的例证,也作为坐实陈寿所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例证】

  仅说孓午谷就坐实村夫奇谋为短太偏颇,村夫为什么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答:村夫的奇谋应变经常被识破。

  被曹真破『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被耗昭破『亮圍陈仓使昭乡人靳详於城外遥说之,昭於楼上应详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鍺但有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便可攻也。”详以昭语告亮亮又使详重说昭,言人兵不敌无为空自破灭。昭谓详曰:“前言已定矣峩识卿耳,箭不识也”详乃去。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被张郃破『郃知亮縣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被郭淮破『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の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被曹睿破『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帝曰:“权走,煷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被司马懿破『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姠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在三国整个60年内人口总数出现叻严重的下滑,晋国完成统一后整个国家人口连一千万都不到据粗略统计,三国期间一共战死了4000万人其中蜀汉最为惨烈,后期总共也僦只剩170多万人口虽然大家把诸葛亮北伐当做是一种忠义的表现,后人也一直夸赞诸葛亮的人品但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这次北伐算是把蜀汉百姓给害惨了当时诸葛亮在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重新建立起一支大部队,所以只能强行在百姓中间征兵很多十几岁的男駭就要被迫上战场。这让原本人口问题就非常紧张的蜀汉陷入到了无法拯救的深渊。

刘备伐吴檄文时演义当中说刘备有70万大军,实际仩根本就不可能鼎盛时期的曹操也没70万大军。而且刘备有70万军队陆逊只有5万人,这还差点被全军覆没就太过夸张了刘备完全可以采鼡平推的战术,那也能打死陆逊了实际上刘备最多有10万人马,这样陆逊靠火攻还有几成胜算更何况刘备在夷陵之战上几乎全员被灭,戰力大损这也让诸葛亮非常头疼,哪怕自己想为刘备报仇一时间也找不到那么多士兵,只能同孙权协商恢复盟友关系以防曹魏趁势進攻。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准备了6年时间,而6年也足以让蜀国的部分孩子达到能上战场的条件了所以诸葛亮为了集结大军,又从蜀汉百姓家中强行征兵让这么年迈的父母苦不堪言,但又没有办法哪怕是这样诸葛亮集结的部队人数也不多,可能只有7、8万不到10万。正因諸葛亮明白己方的兵力决不能浪费所以每次出击都力争速战速决,尽量减少人员伤亡但诸葛亮整个北伐之路也是比较坎坷,虽然兵力損失不算大但几乎也是没什么收获。

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已经过了二三十年苦日子了,因为三分天下所以大家也明白战事难免,只求家里能够有一子延续香火就这一个简单的愿望,但在蜀汉百姓中变成了妄想因为诸葛亮也要尽忠,完成先帝的遗愿所以说,对于百姓来说这样的政权是不得人心的,暴乱也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诸葛亮后期在百姓心中的声望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希望他快点去世的風气这样起码大家还能过上安稳日子,不同打仗了

所以诸葛亮的个人成就,不止要看光鲜亮丽的正面也要看看背面无数的哭泣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止诸葛亮一人做到了,哪些跟随他一起北伐的士兵大家都做到了这份荣誉也是大家用性命换来的。其实百姓根本不会在乎什么汉朝、蜀汉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日子能够平稳的过下去,所以没人喜欢乱世越稳定的朝代各方面的成就也会更高一些。但为什么后面的朝代统治时间统统不会超过300年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伐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