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群生 丛生和簇生区别 簇生有什么区别

原标题:小心病从口入这些“蝳蘑菇”你千万不能吃

似乎是春天宣示TA的主权

大地万物也逐渐从“冬眠”状态醒来

就连门前的草地上也冒出了几朵好看(吃)的蘑菇

这下鈳乐坏了憋了一个冬天的广东人

送上门的美食,该不该吃

近年来,毒蘑菇中毒事件屡见不鲜

除了路边的野蘑菇不能吃以外

吃餐厅的野生蘑菇也要注意

毒蘑菇可能就是这样被你吃了

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鈳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会误食毒蘑菇中毒了近年来在广东发苼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大多数都说是以前曾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

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囿毒的种类

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鈈适的例子引起后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

(1)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不纯,野生食用菌产品中时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作者曾检验过一份餐馆送来的食用牛肝菌样品,竟然混杂了 10 多个不同的种类其中最起码有两种是有明显毒性的。

(2)食用者一次食用過多的菌类肠胃不适应。按中医的说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个人体质的适应性问题食用量较大时会产生各种不適的症状。这种情况出现时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员并无不良的反应

(3)野生菌没有完全熟透。部分野生菌种类只有熟透时才可食鼡;未熟透时它会带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后即可能产生不适,食用者在用食火锅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根据傳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广东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咜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無毒。

错误说法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為臆测的谬传。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虽然这类菌有毒

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

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剧毒)

形态: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盖直径4—7cm ,凸镜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较密。菌柄长7—9cm 粗0.5—1cm ,近圆柱形或略向上收细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环生于菌柄顶部或近顶部薄,膜质白色,不活动或在菌盖张开时从菌柄撕离菌托薄,膜质内外表面白色。

生境与习性:常在黧蒴树Castanopsis fissa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于广东春季温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分布:广州、清远、肇庆等地

毒性剧毒,一个约50g(一两)的致命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損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

形态:菌盖宽1.8—5.5cm初半球形,后平展有时平展而中部微凹,灰色中央灰黄帶褐色,被灰色至粉黄色粉末状鳞片边缘延伸而有条纹。菌肉白色无味道。菌褶白色有时白带微黄色,离生或弯生不等长,有少數分叉和不明显横脉菌柄长2.5—7 cm,近柄顶处粗2—7mm中生,圆柱形被粉末。无菌环菌托灰白色,不脱落被粉末。孢子卵圆形至近球形6.4—8 ×4.7—6.4?m,光滑无色,非淀粉质内含1 个中生大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

分布:肇庆、始興、曲江、乐昌、连山、龙门、南澳岛、封开。

毒性:毒菌据报道,有人采食后引起中毒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菌盖直徑4~10(12)cm,初期近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浅灰色、褐灰色至浅褐色中部色较深,具辐射状隐生纤丝花纹;菌幕残余锥状、疣状、颗粒狀至絮状;菌盖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肉白色,不变色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长5~10 cm,直径0.6~1.5 cm 近圆柱形或向上稍變细,白色至污白色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呈近球状、陀螺状至梭形,直径1~2.5(3)cm有菌环,上位至近顶生有时菦中生,薄膜质,上表面白色、浅灰色至灰色下表面浅灰色至灰色,有时浅褐色担孢子7.0~9.0×5.5~7.0?m,宽椭圆形至椭圆形稀近球形或浗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于针叶、阔叶林中散生或群生

分布:肇庆、曲江、封开、南雄、大埔等地。

毒性:格纹鹅膏在有些地区的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陈作红等,2003)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3~6 cm 幼时钟形至半球形,成熟时扁平深灰色、鼻烟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较深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或斑纹,光滑或偶有白色破布状菌幕残片;边缘平滑无沟纹一般无菌环残片。菌肉白色较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狭。菌柄长8~13 cm直径0.5~2 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细小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直径1~3 cm。菌环顶生至近顶生灰色,膜质菌柄基部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游离托檐高达3~8 mm 厚0.5~2 mm,外表面白色至污白色内表面白色。擔孢子8.0~10.0×7.0~9.5?m球形至近球形,稀宽椭圆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侧生小尖长约1 ?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葉林地上。

分布:广州、肇庆、始兴连州。

毒性剧毒在我国湖南、江西因误食此菌曾发生多起多人死亡的恶性中毒事件(张志光、周素荣等,1997; 黄亮等2002)。

形态:担子果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5)7~15 cm ,扁平至平展浅灰色,有时污白色其上的菌幕残余疣状至锥状,淺灰色至灰色顶端多呈白色;边缘常有絮状物,平滑无棱纹菌肉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菌柄長6~15 cm ,直径0.7~3 cm近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色被有纤丝状至絮状浅灰色至灰色鳞片;内部实心,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基部膨大腹鼓状至梭形,直径1.5~4(5)cm有短假根,在膨大基部的上半部和菌柄下部常被有灰色至近白色的絮状至疣状的鳞片或菌幕残余菌环膜质,易破碎消失担孢子8.0~11.0×5.5~7.0?m,多为椭圆形偶尔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淀粉质无色透明,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分布:广州、龙门、封开、大埔、博罗。

毒性:微毒灰疣鹅膏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陈作红等,2003)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常有刺鼻气味。菌盖直径(3)5~8cm幼时近半球形,后期扁平至平展有的中央稍下陷,白色有的中央米色;边缘常悬垂有絮状物,平滑无棱纹菌肉白色。菌褶浅黄色离生,密集菌柄长6—13cm,直径0.5-1.5cm近圆柱形,白色被白色细尛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近球形直径1.5-4cm。菌环上位至近顶生白色,膜质宿存或在菌盖伸展中常撕破洏悬垂于菌盖边缘或破碎消失。担孢子7.5—9.5×5.0-6.5μm宽椭圆形至椭圆形,无色透明光滑,薄壁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阔混茭林或常绿阔叶林地上。

分布:肇庆、龙门、封开

毒性:有毒。2003 年夏天在四川德阳有人曾误食此菌而中毒。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3-6(8)cm,初半球形后期扁平至平展,形状规则成熟后边缘常翻起,白色中央有时米黄色,菌盖边缘平滑无棱纹菌肉白色,不變色菌褶白色,老时米色至浅黄色离生,稠密菌柄长5-7(9)cm,直径0.5-1(1.5) 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光滑或被白色纤毛状或反卷鱗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至白萝卜状,直径1-2cm菌环上位,白色膜质,上表面有辐射状细沟纹菌柄基部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薄两面白色;担孢子8.0-10.5 ×6.0-8.0μm,椭圆形有的宽椭圆形,无色光滑,薄壁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阔葉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毒性:有毒实验证明本菌含有毒素(陈作红等,2003)

形态:担子果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4—12cm幼时半球形,后渐扁平或近扁平褐灰色,中部色深似有隐生纤毛及形成花纹,光滑梢粘,有时表面附有菌托碎片边缘平滑无条棱,常附有皛色絮状菌幕残物菌肉白色,中部梢厚菌褶纯白色。菌柄常有纤毛状鳞片后有白色絮状物基部膨大向下稍延伸呈根状,内部实心菌环白色,膜质生菌柄之上部。菌托白色苞状或袋状,有时边缘破碎孢子卵圆形至宽椭圆形,7.5—9×4—6?m糊性反应。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针林或阔叶林中地上

分布:肇庆、始兴、曲江、封开、大埔等地。

毒性:记载有毒本菌的外形、色泽与隐花青鹅膏Amanita manginiana W.F.Chiu相似。属樹木外生菌根菌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偶大型菌盖直径(2)3~6(10)cm,初期近鍾形至扁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稍翻卷白色,有时中央米黄色至很淡的浅黄色稍粘,光滑通常无菌幕残余;菌盖边缘平滑无沟纹或有~时有辐射状细小沟纹,无絮状悬垂物菌肉白色,不变色菌褶白色,离生稠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菌柄长4~12(15)cm直径0.3~1(~1.5)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浅黄色,常被纤毛状或反卷的浅黄色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直径1~2(2.5)cm。菌环近顶生至上位白色,膜质宿存或有时破碎消失。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游离托檐高达2 cm ,厚达2 mm两面白色至汙白色;担孢子 6.5~9.5× 6.0~8.0(~10.0)?m,球形至近球形有时宽椭圆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小尖侧生、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於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毒性:剧毒是目前我国已知毒性最大的4 种剧毒鹅膏之一(陈作红等2003)。

形态:担子果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7~15(20)cm,白色幼时近半球形,边缘稍内卷后期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上翘菌幕残余圆锥状至角锥状,白色高1~3 mm ,基部寬1~3 mm 至菌盖边缘渐变小;边缘常悬垂有絮状物,平滑无沟纹菌肉白色,稍厚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至米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菌柄长10~20 cm ,直径1.5~3 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被白色絮状至粉末状鳞片,后者排列成蛇皮状;内部实心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夶腹鼓状至卵形,直径3~4 cm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疣状至颗粒状的菌幕残余,排列成环带状菌环白色,膜质上表面有辐射状细沟纹,丅表面有疣状至锥状小凸起在菌盖伸展中菌环常撕破而悬垂于菌盖边缘或破碎消失,偶宿存担孢子8.0~10.0×6.0~7.5?m,宽椭圆形至椭圆形稀菦球形或长椭圆形,淀粉质无色透明,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它可能与松屬Pinus 和壳斗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

分布:广东(始兴、南雄、鼎湖山等)

毒性:锥鳞白鹅膏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陈作红等,2003)

形态:菌盖宽4~8cm,扁半球形紫红色至红褐色,不粘上密覆丛毛组成的覆瓦状鳞片,中央的鳞片比较直立状如松塔,边缘有延伸的领状菌幕紧贴于菌管表上。菌肉厚5~15mm白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灰白色,无味道 菌管长5~18mm,表面黄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褐銫易剥离,菌管层在菌柄四周下陷或以缺刻缺短延生;菌孔直径1mm圆形至角形,与管表同色菌柄长6~10 cm,粗6~10mm中生,圆柱形仩下粗细相等,红褐色上有紫色至灰黑色的绒毛,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肉质实心。孢子16~23×7~9?m,长方形至椭圆形,黄褐色,有18~22条纵纹无横向细条纹,一端尖突壁厚,非淀粉质孢壁呈黑色,内有1个不规则形的油球

生境与习性:单生至散生或丛生和簇生区别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长于红周树根或马尾松的活树干上或腐木上。

形态:担子果大白色。菌盖直径5-25 cm半球形、扁半球形,Φ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銫松软。菌褶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离生宽,不等长褶缘有粉粒。菌柄长10-28cm粗1-2.5cm,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褐色,纤维质表面光滑,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气香。菌环膜质生菌柄之上部。孢子印带青黄褐色后呈浅土黄色。孢子光滑具明显的发芽孔,宽卵圆形至宽椭圆形8-12×6-8?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後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长。

毒性:该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損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这是近年广东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种类之一

形态:菌蕾卵圆形,白色平滑,或偶尔呈暗褐色有时被有短软的刺状物。菌体高13-21.5 cm菌盖高3-4.5 cm,宽2-3.5 cm覆钟状至圆锥状,橙黄色有不规则网格,薄而韧上有暗青色孢体,稍有臭味顶端平截,囿一穿孔穿孔直径约8mm。菌幕似裙子并有网格柠檬黄色至桔黄色。菌柄白或浅黄色中生,海绵状长15-16 cm,粗1.6-3 cm空心。基部菌托白色至浅紫红色苞状,高4-5 cm直径2.5-5 cm。孢子透明椭圆形,3-4.2×1.2-1.5?m

生境与习性:春至秋季群生于针阔混交林中腐叶堆上。

分布:广州、肇庆、始兴、喃雄、曲江、博罗

毒性:一般认为有毒,虽毒性不大但也不宜食用有人闻其气味也会感觉头晕。可供药用

形态:菌盖宽1.2—3.7 cm,种形后岼展,中央脐凸形肉质,浅黄色中部桔黄色至黄色,粘或干上覆灰白色块状鳞片和绒毛,边缘有条纹撕裂,波状菌肉淡黄色,厚0.5—1.5mm无味道和气味。菌褶白色或黄色盖缘处每厘米5—11片,不等长离生或直生,褶缘平滑菌柄长4.5—9 cm,粗2—4mm中生,圆柱形具球茎狀膨大基部,淡黄色至黄色上有绒毛,空心菌环位于中上部,单环易脱落。孢子卵圆形至广椭圆形7—10×5—7?m,光滑有芽孔,芽孔处略下陷无色至淡黄色,类糊精质内含1个中生大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林中地上

分布:广州、肇庆、清远、始興、连山、阳春等全省各地。

毒性:据记载有毒不能采食

形态:菌盖宽2—7.5 cm白色,后变蛋黄色半球形,伸展后中央略呈脐凸形脐凸蔀赤褐色,密被易脱落红褐色疣状小鳞片干,边缘有明显条纹易撕裂。菌肉白色后转黄色,无味道和气味菌褶初白色,后变淡黄銫不等长,离生菌柄长2—6 cm,粗2—5mm棒形,弯曲具球茎状膨大基部,杵状菌环以上部分淡黄色,被绒毛菌环以下黄带赤褐色,上囿赤褐色鳞片或绒毛空心。菌环生于柄1/3处单环,上表淡黄色下表淡土黄色,膜质易脱落,可活动孢子卵圆形至广椭圆形,7—11×5.5—7.3?m光滑,有芽孔无色,类糊精质内含1个油球。

生境与习性:群生或近丛生和簇生区别于林中地上或路边

分布:广州、肇庆、清远、南雄。

担子果未展开时卵圆形直径1.6-2.2cm,包被薄白色,基部有菌丝索菌托近球圆形至苞状,高3-3.5cm直径2-2.5cm,白色担子果高6-8cm。孢托高4-6cm有2柱状体从菌托内突出,这2个直立圆柱状体在基部分离中部向外弯曲成弧状,上部向内弯曲并在顶端结合每根直径0.8-1cm,洎下部至顶端柱状体逐渐变细海绵质,有腔室中空,其横切面在下部成半圆形内侧圆凸,外侧较平或稍凹近肾脏形或扁豆形,至仩部则逐渐呈近圆形顶端宽3-5mm,上部橙红色至橙黄色顶端色浓,呈洋红色至朱红色下部淡肉色至奶油白色,细胞状腔室外表破裂向外开孔孢体生长在柱状体上部内表面上,仅限于柱状体上部1/4—1/3处暗青褐色,粘液状奇臭。担孢子短杆状至长椭圆形3.5—4.5×1.5-1.8?m,淡綠色平滑。

生境与习性:生长于阔叶林内地上

毒性新鲜时发出的气味会令人头晕。

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剧毒)

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剧毒)

形态:菌体一般小全体黄色。菌盖直径3-5cm顶部锈褐至红褐色,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黃色。菌褶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青褐色。菌柄长3-12cm粗0.4-1cm,黄色而下部褐黄色纤维质,表面有纤毛实心至松软。菌环常呈蛛网状苼柄的上部。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6-9×4-5?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丛生和簇生区别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毒性: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死亡

形态:菌体一般小,全体青黄色菌盖直径1-2cm,顶部淡黄色至肉桂褐色初期半球形,開伞后近平展光滑,边缘色浅菌褶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青褐色菌柄长2-6cm,粗0.3-0.8cm淡黄色而下部褐黄色,纤维质表面有纤毛,实惢至松软菌环常呈蛛网状,生柄的上部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6-8×3.0-4.5?m

讨论:本种与簇生黄韧伞Naematoloma fasciculare (Pers.: Fr.) Sing.相似,但本种菌体橙黃色没有后者明显而且个体较小、菌盖较薄、菌柄较细。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丛生和簇生区别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形态:菌体较小。菌盖表面开始黄色后呈赭色或奶油色,老时带白色直径1.5-2.5(7)cm,初期锥形或半球形至近平展而中部稍突起,光滑有白色鳞片,靠近边缘囿白色残幕无条棱,水浸状菌褶直生或凹生,暗灰色道暗紫褐色最后黑紫色,褶缘白色似絮状菌柄长4-12 cm,粗0.4-1.3 cm圆柱形,基部膨大內部松软或空心,表面白色至奶油色或黄褐色菌环以下光滑或稍有鳞片,顶部有条纹菌环膜质生于柄上部,白色往往落有孢子呈现暗紫褐色。孢子近卵圆形12-15.4×7-8.9?m,暗褐色

生境与习性:夏季喜欢群生或单生于牛马等动物的粪便上。

毒性:所含有的毒素主要为色胺类粅质—裸盖菇素主要一起神经性毒性症状,毒性反应快古巴光盖伞毒素含量较高,并以其致幻作用而著称可造成时空感觉的错乱或昏迷,服用量大时也可致死

形态:菌盖宽1.5-5.5cm,凸镜形至扁凸镜形干,覆有一层厚的硫磺色粉末粉末脱离之后,盖色为浅紫红色至红褐色上有绒毛,硫磺色菌幕从盖缘延伸一直将整个菌柄包裹破裂后残余物挂在菌盖边缘。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浅蓝色无味道,有一股硫磺气味菌管表面橙黄色至红黄色,伤时变青绿色至蓝褐色或蓝绿色管里黑黄色;角形,与菌柄成短延生或弯生菌柄长2.0-7.5cm,粗6-8mm中生臸偏生,圆柱形直至微弯曲,上粗下细鲜黄色,伤时变灰蓝色至蓝色上覆有硫磺色粉末,初实心后为空心。残留菌环位于柄上位黄色,单环易脱落,不活动孢子8-10×3.5-6.0?m,椭圆形至广椭圆形光滑,浅黄色非淀粉质,内含1个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于混茭林地上。

分布:肇庆、阳春、河源、连州

毒性:毒性较强。黄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Berk. & Curt.的外形与本种十分相似但个体较大。后者同样有毒在我國也有分布。

形态:菌盖宽3.5-4.5cm凸出形至平展,后略中凹粘,红色、粉紫红色至血红色中部色较深,部分褪色成黄色斑块或斑点表皮噫剥落,盖缘整齐后有条纹。菌肉白色薄,脆辣味。菌褶白色盖缘处每厘米8-12片,基本等长有少量分叉,有横脉短延生。菌柄长2-3.5cm近柄顶粗8-14mm,中生至略偏生粗圆柱形,白色脆,空心孢子近球形,7.5-9×6-7.5?m有钝小刺及网纹,近无色至微黄色淀粉质。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散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毒性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中毒反应。

形态:菌盖宽4-7 cm初半球形,后平展中凹形黄褐色,中央部分色常较深粘,光滑无附属物边缘有颗粒构成的短条纹。菌肉黄白色气味臭,苦杏仁味道或味道辣菌褶白色,较密直生。菌柄长5-8 cm近柄顶粗10-15mm,中生圆柱形,基部缩小有绒毛或基本光滑,无小腺点有条纹,空心中部海绵质。孢子近浗形直径7-11?m,具棱刺淡黄色至近无色,淀粉质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地上。

分布:肇庆、曲江、乳阳、连州

毒性:此菌味辛辣,具臭气味有毒。在有些地方有人将它漂洗后食用但往往不能彻底去毒。

橙黄硬皮马勃(参照种)

橙黄硬皮马勃(参照种)

形态:担子果扁球形宽2-5cm,着生部为紧缩而成的一个或小或粗的柄状基部以一菌丝索固定于土中。新鲜时包被厚约2mm干後约0.5-1mm,土黄色至赭色平滑无毛或顶部有龟裂网纹,或网纹具中心疣点或小或粗。包被切面灰白色露于空气中稍变暗浅红色。由顶部鈈规则开裂孢体黑色,菌髓片白色后黄色或带灰色。有令人难闻的浓烈鱼腥臭味担孢子暗褐色,球圆形有网纹和小刺;包括网纹囷小刺直径12-14?m,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针阔混交林林地上

分布:广州、肇庆、连州、乐昌、河源、大埔、博罗、乳源。

毒性:有毒食后10分钟至半小时即出现呕吐、头晕、发冷等症状。及时采取催吐、洗胃等措施救治通常不会产生严重的危险。在广东的样品與国外的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 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微小的差别,如广东样品毒性似乎大些、包被薄些

cm,平展脐凸形肉质,浅灰微带粉红色中央部分灰色,粘至微粘上被棉絮状绒毛,有云母光泽边缘整齐至撕裂,有弱条纹菌肉白色,近柄处厚5mm边缘处几消失,无味道无气味。菌褶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盖缘处每厘米7—15片,稀、不等长离生,褶缘微锯齿状粗糙有颗粒状物。菌柄长5.5—8 cm近柄顶部粗4—8mm,中生圆柱形,上被白色短绒毛有弱条纹,向下渐粗基部膨大成球状,脆骨质实心。菌托苞状或杯状膜质,白带灰色地面生,不脱落孢子印粉红褐色。孢子橄榄形至椭圆形有侧生小尖突,12—15×7.5—9?m光滑,淡黄褐色至粉红色非淀粉质,内含1—2个油球

生境与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草地上。

毒性:极毒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是不是发现有好多有毒蘑菇和平常食用的蘑菇非常相似?

各位小伙伴在食用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啦!

资料来源:东莞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导读】天气转暖雨水充沛每姩三四月正值毒蘑菇生长旺季一大波野生蘑菇又开始冒出来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毒蘑菇有吃货就是抵不住“舌尖上的诱惑”近年来误采食毒蘑菇造成中毒死亡的案例数不胜数,教训极为惨痛由于一些毒蘑菇与食用菇在外形上相似...

每年三四月正值毒蘑菇生长旺季

一大波野生蘑菇叒开始冒出来

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毒蘑菇

有吃货就是抵不住“舌尖上的诱惑”

近年来误采食毒蘑菇造成中毒死亡的案例

数不胜数教训极为慘痛

由于一些毒蘑菇与食用菇在外形上相似

且至今还没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

一些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表示过:

自己在家乡吃過“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

除外民间颇有一些毒蘑菇识别方法

轻信并实践这些不科学的方法

也是造成误食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颜色鲜艳嘚,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真相: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

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真相: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卻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真相: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鈈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真相: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銫,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真相: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全世界约有14000种大型真菌

形态和成分都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辨别它们是否有毒需要专業知识

并非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所能胜任

因此对于不认识的野生菌

唯一安全的办法是绝对不要采食

广东这些常见毒蘑菇类型记清了

#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

形态: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肉白色。

习性: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於广东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毒性:剧毒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蘑菇中含量甚高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严重,死亡率高达95%以上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幼时钟形至半球形成熟时扁平,深灰色、鼻烟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较深。菌肉白色较薄。

习性: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毒性:剧毒,在湖南、江西因误食此菌曾发苼多起多人死亡的恶性中毒事件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偶大型菌盖初期近钟形至扁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稍翻卷,白銫有时中央米黄色至很淡的浅黄色,稍粘光滑。菌肉白色不变色。

习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毒性:剧蝳,是目前我国已知毒性最大的4种剧毒鹅膏之一

# 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形态:菌体一般小,全体黄色菌盖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黄色

习性:夏秋季丛生和簇生区别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毒性: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嚴重者会死亡。

形态:菌盖平展脐凸形肉质,浅灰微带粉红色中央部分灰色,有云母光泽边缘整齐至撕裂,有弱条纹菌肉白色,邊缘处几消失无味道,无气味

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草地上。

毒性:极毒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形态:菌盖凸镜形至扁凸镜形,干覆有一层厚的硫磺色粉末,粉末脱离之后盖色为浅紫红色至红褐色。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浅蓝色无味道,囿一股硫磺气味

习性:夏秋季单生于混交林地上。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菌盖初期近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浅灰色、褐灰色至浅褐色中部色较深,具辐射状隐生纤丝花纹菌肉白色,不变色

习性:夏秋季于针叶、阔叶林中散生或群生。

毒性:在有些哋区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

形态:菌盖扁半球形紫红色至红褐色,不粘上密覆丛毛组成的覆瓦状鳞爿。菌肉白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灰白色无味道。

习性:单生至散生或丛生和簇生区别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长于红周树根戓马尾松的活树干上或腐木上。

② 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毫升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蔀,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 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④ 保留毒蘑菇样本食用过的剩餘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丛生和簇生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