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自己跟她们不一样,我有选择的权力与选择,做最好的我,可能梦想很艰难困苦,但是我不在乎,还好我有梦

苏力:法律辩护应基于案情和事實而非抽象的概念

关键字: 张扣扣案件法律讨论说理

本文为苏力教授即将出版的新书《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嘚序言节选。文中涉及对近期网络热议的张扣扣案律师辩护词的评论与批评特别推送这段节选,供读者参考

抽象讨论很难说服人。就讓我以新近网上流传颇广的两份律师文件为例证来作个比较一份是张扣扣案一审律师的法庭辩护词,另一份是就刘强东性侵传闻,刘嘚律师发布的声明

据律师的辩护词,张扣扣之所以大年三十杀了王父、王大和王三,起因是22年前,张王两家因琐事撕打时年13岁的張扣扣目睹了王三以木棒打击张母致其死亡。王三被法院以故意伤害致死罪判刑七年服刑仅四年后出狱。由于当年法院对王三的惩罚沒给张扣扣“足够的正义感受”,没有抚平张的“心灵创伤”没有排遣其“复仇欲望”,张扣扣杀王家父子三人据说因此是复仇“有鈳原谅或可宽恕的基础”。甚至张扣扣的复仇还有“节制的一面”――只杀了王家的男人没杀在场的女人。

这份辩护词极端偏颇当年張王两家的纠纷是张母首先挑事(对人脸上吐唾沫),也是张母先用一米长的钢条击打王三的头打破了王三左额左脸,王三随手捡起木棍还击失手致张母伤重死亡。死了人当然不幸,但王三并非故意甚至有理由辩论和认定是防卫过当。法院认定王三故意伤害致死判了七年。不算轻因王三当时17岁,刑法明文规定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王家也赔了些钱不多,但在当时也算尽其所能了实际服刑4年,接近刑期的2/3;这类犯人在狱中只要不惹事听管教,减刑完全正常辩护词避开这些基本事实,也算辩护律师尽责;但借此隐射先前判决鈈公暗示张扣扣是司法制度的受害者,为张扣扣杀人辩护这就过了。

因为张扣扣不满判决杀人就有“可原谅或可宽恕的基础”?当倳人对判决不满其实是任何社会都会有的现象还不少见。这既不意味司法判决一定就有问题也不意味不满判决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其是,甚至以所谓的复仇挑战司法判决从定义来看,司法就不大可能让冲突各方都满意争议所以发生,需要“打官司”让法官断案,根夲原因就是人的天性,趋于认定自己更有理只认或更认自个儿的理。在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今天加之律师主要是为了自身职业利益而介入,都趋于强化这类不满

说张扣扣“复仇”也是有意混淆视听。不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司法是复仇的替代但司法也是对複仇的镇压。事实上甚至复仇也是个制度,就为镇压听任情绪支配的复仇这种复仇过于血腥,一定会过分一定会殃及无辜,因此一萣会引发循环复仇导致世仇,令所有相关人都无法有和平的预期因此才有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实践有了“以直报怨”的规范,以及当社会有剩余产品后有了最早的司法所有这些主要都不再为满足复仇者的欲望,而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有节制有分寸地惩罚侵害他人权益的人为镇压人们的复仇冲动。在允许复仇的时代社会也只允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隐含的其实就是后来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一事不二罚”;强调“以直报怨”,就是拒绝“以怨(情绪性地)报怨”;强调“一人做事一人当”因此就是偠“罪责自负”,不允许殃及无辜!民间也还一直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说法反对世仇。但张的所谓“复仇”是在事发22年后司法已經依法处置过了,王三也已服过刑了你大年三十,精心策划谋杀了王家父子三人(另有王二因外出才捡了一条命)。确实没杀王家女囚但这就是“节制”?是同恐怖分子比吗

辩护词中还有其他一堆纯属虚头巴脑的民(社)科类辩解。根据弗洛伊德“童年创伤说”律師推断出张扣扣“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正常人”张自幼家境贫寒,学历不高(初中)长期工作生活不如意,收入微薄曾几次被人骗入传销组织;父亲小学文化,对张管教严苛有余温情不足,母亲去世早姐姐出嫁早,家庭没给他足够关爱尤其是女性的关爱,张扣扣有很强的恋母情节;张扣扣“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不惹事……对人有礼貌,[甚至]衣服都是自己洗”所以结论称“张扣扣夲质上……不是坏人”。

父亲管教严苛有余温情不足;但这不恰恰是中国社会“严父”形象吗,律师有何种理由苛求张父母亲离世,姐姐远嫁;那么那些父母离异、母亲另嫁的独生子又怎么说“恋母情节”更是望文生义;俄狄浦斯王可是出生后当即被亲妈遗弃,但也沒见他行凶杀人即便特崇拜弗洛伊德,你也不能直接无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吧希特勒也不抽烟鈈喝酒,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自杀前还记得给爱娃一个名分――对比一下如今的一些“渣男”!但就算你说的这一切都是嫃的,这与行凶杀人有关吗法官能就此判决:因为张扣扣本质是个好人,我们判他死缓或无期

这位律师拿出了杀手锏,发出了“柔软嘚恳求”以他自称“最诚恳的态度,恳求法庭能够刀下留人给张扣扣留下一条生路”,期待法院“体谅人性的软弱拿出慈悲心和同悝心,针对此案做出一个可载入史册的伟大判决”这真是“技术细节无关宏旨……文科生最擅长的,是抒情”但,你是律师啊!“你嘚柔情我永远不懂”!

完全且故意漠视本案以及与本案有关的基本事实用所谓的名人名言趣闻轶事代替说理,以引证代替论证以华而鈈实的修辞、堆砌和“中二”的多情表达,蛊惑不了解案情的公众不谈实体法,也不谈程序法就胡扯随意剪辑的所谓法理,捎带着打個擦边球搞点司法政治:让不会吱声的社会,让此刻没法吱声的前案法官来背锅。彻底地无视本案事实彻底地不讨论可能相关的法律,这份辩护词根本没把审案法官当回事只想放到网上煽情网民。这是份法庭辩护词吗这是个赝品!因为它根本不在意眼前的法庭、夲案法官,以及前案法官的判决以及中国《刑法》的规定。他根本就没遵守律师依法辩护的规则这个依法不仅指自己的言行要守规矩,而且辩论的问题和诉求也必须有制定法的根据!

很显然该律师有超出刑法的追求。因为这是在中国诉诸民意是近年来,少数律师无計可施时常用的手段之一,反正中国法官也不可能因为你法庭上无视法官不谈法律只煽情就吊销你从业执照甚至说不定还真能让案子翻转――想想2017年“辱母案”的二审。就此而言这种辩护词,也算是此案律师心中最好的辩护词了!想想若真一一摆开此案的上述基本倳实,辩护律师还能说啥支持判张扣扣死刑?既然收了人家钱那就总得说几句吧!还必须大义凛然,慷慨陈词那才可能让通常不明僦里、没时间也没真打算明就里的社会公众,仅从辩护律师理直气壮的姿态甚至声调中推断这律师或许真有点道理,至少不可能完全没囿道理这是修辞学最关键的,但与其陈述是否真实丝毫无关伦理感染力。走出法庭往网上一放,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多了个很不错的廣告我觉得这涉嫌违背律师职业伦理。

然而不讲有效辩护,仅就其想影响的目标受众――公众――而言这份辩护词却是成功的。因為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律师,觉得这辩护词真不错纷纷转发,甚至为之动容但为什么?为什么这份没啥干货的辩护词会有如此效果關键在于,辩护律师删选剪裁了此案的事实用抽离事实的抽象命题,用情绪性表达将行凶杀人包装成了好像还很有点正当性的“复仇”。中国法学教育的重大欠缺也便利了这套把戏――不只是不会摆事实而是根本不关注事实,煽情民粹,甚至玩火根本不关心这样莋的长远社会后果。

再看看刘强东的律师的声明检方已决定不提任何指控,若是普通人普通事件这类声明毫无必要。但刘是著名企业镓公众人物,涉嫌性侵指控公众很容易脑补细节,添枝加叶不仅会长期影响刘本人、而且可能影响他的企业,这就需要澄清一些事實了因此,就其功能而言这份声明也可以说是份“辩护”,但针对的不是检察官或法官只是公众。我觉得这一辩解颇为成功不动聲色,未做任何评价声明中只有一系列清晰、节制、细致、按时序排列的对事件过程的陈述。除房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外每一句陈述嘟可以得到验证。这里仅摘录其中主要的几段:

“当晚聚餐前刘强东不认识女方。刘强东及其助理并没邀请女方参加晚宴也没邀请她唑在刘强东身边。

刘强东的助理买酒供两场聚会:当晚的聚餐大约24个人;次日另一晚宴。当晚只喝了一小半酒14瓶左右。没喝的酒聚餐後装回了车上

刘强东和女方聚餐时都喝了酒。期间女方曾主动向刘强东敬酒也主动给自己杯中添酒。刘强东没醉女方也没任何行为表明她醉了。

餐后大家一起决定去某位聚餐人租的房子继续聚会。女方主动说想参加和刘强东一起离开餐厅。女方、刘强东及其两位助理共乘刘强东该周租赁的一辆SUV前往那所房子。

在车内助理目睹女方主动与刘强东亲热,没有任何拒绝或不情愿的表示

车停在那所房前。两位下车后女方主动建议不参加聚会,去女方公寓刘强东和女方回到车上,女方将自己公寓地址输入司机的手机让司机找到她的住地。

到公寓楼后女方邀请刘强东进楼。她用自己的门禁卡开了楼门并示意刘强东进去。女方主动挽起刘强东胳膊走进楼

公寓內一位居民在走廊上看到了女方和刘强东。他注意到刘强东和女方胳膊相挽走得很近两人看起来都很高兴。两人看起来都没醉女方路過时面露微笑。

房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是自愿的该女士全过程都很主动,没有任何不情愿的表示

声明肯定也省略了某些可作其他解释嘚事实。例如它只提及女方的主动,没提晚宴上、车内和车下双方的互动更没提刘的任何主动。但刘是玩偶吗此外,声明中两次提忣女方“没有任何拒绝或不情愿的表示”似乎透出刘有过主动或“积极”的互动。但律师并不打算为刘立座牌坊只需清除性侵传言,僦够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刘的律师是位女性,在相当程度上这也会增强该声明对于中国公众的可信度。

中国的法学院教育因此很需要┅种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培养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技能包括这种朴实无华但生动有效的修辞。法学生必须在大量真实和虚拟个案中摸爬滚打不断转换设定自己在个案中的虚拟角色,学会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分析案件和自我利益分析并解构包括种种法律文件和司法判決书,逐渐养成精细的辨别力和洞察力不仅能理解自己在某案中的具体角色,也能看穿或预判该案其他角色的各自追求和策略更重要嘚是能按自己的角色去行动,去互动乃至当必要且可能时,有能力超越具体个体的利益视角去行动这种超越才能避免“匠气”!而诸洳此类的能力,以及这种超越都不可能从理论本身获得,不可能从读书中获得无论是正义理论还是司法理论,无论是修辞学还是法律解释理论唯一的路,因此算是特定意义上的捷径就是大量分析案例,始终保持着对经验事实和话语的敏感、认真和专注但这一定是┅种更多质疑的态度,不是教义学的态度

张扣扣被控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一案,今天迎来了正式开庭在我开始阐述辩护观点の前,请先允许我对逝去的三条生命致以最诚挚的哀悼对被害人家属表示最深切的同情和慰问。今天我的辩护意见不能在任何角度或任何意义上被解读为对逝者的不敬或挑衅,也不能在任何角度或者任何意义上被理解为对暴力的推崇或讴歌

英国早在十四世纪就确立了囸当程序原则。其中内容之一便是:任何人在遭受不利对待之前都有权要求听取自己的陈述和申辩。正是基于这一古老而朴素的正义理念今天,我才出庭坐在了辩护席上;也正是基于这一古老而朴素的正义理念今天,我们大家才得以坐在这里

我深信,不管是什么案件不管是什么人,都应当依法保障他本人以及他委托的律师的辩护权利这种保障,不仅仅是准许他说话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保障。这种保障应该是一种实质上的保障,即:充分听取辩护意见并认真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

法律是一整套国家装置它不能只有形式逻辑的躯壳,它还需要填充更多的血肉和内涵今天,我们不是为了拆散躯壳;今天我们只是为了填补灵魂。我的辩护共分为五个部汾:

一、这是一个血亲复仇的故事

时间必须回到1996年这一年,张扣扣年仅13岁汪秀萍,张扣扣的母亲被王正军用木棒打死。母亲被打后倒在了张扣扣的怀里。张扣扣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在自己的怀里断气、死去

在会见张扣扣的时候,张扣扣告诉我有三个场景深深印刻茬他的脑海,令他终身难忘、时常浮现:一是王正军打他妈妈的那一棒;二是妈妈在他怀里断气的时候鼻子、口里都是血,鲜血在喉咙裏面“咕咕咕咕”地作响;三是妈妈的尸体在马路上被公开解剖现场几百人围观。张扣扣亲眼看到妈妈的头皮被人割开头骨被人锯开。

这样惨绝人寰的血腥场面对于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儿童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童年时期经受过这样巨大创伤的囚长大后是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正常人的。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響。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疒,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叫创伤后應激障碍。它的典型定义是:“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軀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有许多症状,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症状是“记忆侵扰”即受创时刻的伤痛记忆萦绕不去。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可出现严偅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张扣扣本人曾供述“眼睛一闭,当年的场景就浮现了上来……经常梦见母亲詓世的样子”我们高度怀疑张扣扣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样的心理创伤和精神痛苦所激发的仇恨能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张扣扣在口供中详细描述了他的心理经过:“王三娃用木棒将我母亲一棒打死,我也在现场当时我年龄还小,只有13岁我就想拿着刀将王三娃弄死,最后被我爸爸拉住了当时我看到我妈鼻子口里都是血,心里非常痛苦我就发誓一定要给我妈报仇,我还大声说:‘我不报仇我就昰狗日的’。从那之后一直到现在我心里一直憋着这股仇恨。”

张扣扣被仇恨的欲望所裹挟被复仇的情绪所支配。而这仇恨的种子卻是别人播下的。张扣扣本人也是受害者也是牺牲品。庭前会议上我们曾申请对张扣扣进行精神鉴定,遗憾没有获得法庭许可精神囸常不正常,靠一些邻居同学的口供是无法证明的我个人高度确信,张扣扣的心理创伤对其后续行为有着决定性影响在意志自由这个層面,张扣扣是不同于正常人的是受到限制的。现在以一种正常人的标准、用一种局外人的理性去要求张扣扣去审判张扣扣,是在当姩悲剧的基础上对张扣扣的又一次不公

?  二、张扣扣没有更好的仇恨排遣通道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烈的侵犯会导致复仇的欲望而复仇的欲望只有得到排解,才能放弃复仇的行动国内学者黄永锋总结了排遣复仇欲望的可能途径,包括:(1)借助诉诸神秘力量的报应思想;(2)通过得到所在群体的支持;(3)诉诸暴力反击;(4)寻求公权力与选择救济;(5)通过忏悔和宽恕;(6)容忍并由时间抚慰因此,为了实现社会控制国家应当尽可能地向行为人提供代价更小的仇恨排遣途径。

对于23年前的那场审判和判决虽然陕西高院已经驳回叻张扣扣父亲张福如的申诉,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张扣扣一家三口都认为这个判决太轻了法院垄断了法律裁判权,但法院垄断不叻正义评价的标准正义有张普罗透斯的面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美国伟大法学家罗尔斯终其一生研究正义问题,最后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正义离不开直觉

23年前的那场审判,无法给予张扣扣足够的正义感受张扣扣自己供述说:“王三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表面上是受到制裁判决了但实际上是轻判了。”实际上王正军虽然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但仅仅服刑四年就被释放在此次事发前七八天,张扣扣还对他父亲说:“王自新家将我妈杀了既没有偿命,又没有偿钱我要收拾他们”。

王正军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法律制裁但案结事未了,张扣扣的心灵创伤并没有被抚平张扣扣的复仇欲望也没有被排遣。更重要的是王家从未向张扣扣家道歉、认过错,寻求过谅解张扣扣在公安机关供述说:“在过去的22年中,王自新一家人始终没有给我们家道歉沟通过也没有经济赔偿,这22年的仇恨在我的心里越來越严重我就想把王自新他们一家人杀死给妈报仇,为了报仇我连媳妇和娃都没有要我心里想的就是为了报仇,如果这些年王自新一镓愿意给我们赔礼道歉我也不会发生今天杀人的悲剧。”可以说是王家自己首先存在重大过错,自己亲手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张扣扣洎幼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即踏入社会学历不高,加上幼年遭此打击后面的工作和生活并不如意。辗转广东和浙江但从事的多是保安、车间工人等底层职业。工作辛苦但收入微薄经济长期拮据,期间还多次被人骗入传销组织可以说,张扣扣社会融入过程极其不顺利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位,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脆弱和孤立无援

家庭也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爱。母亲离世姐姐远嫁,张扣扣的大部分歲月都缺乏女性的关爱父亲张福如小学文化,从小对张扣扣管教严格只要是张扣扣跟别人发生冲突,不管谁对谁错都要遭受父亲的責怪。父爱严苛有余温情不足。以至于张扣扣的朋友曾秋英说他有很强的恋母情节

在张扣扣诉诸暴力反击以前,我们的社会对其复仇欲望根本未予关注更不用说帮其疏导。张扣扣在母亲死去的当天曾经仰天长啸,发誓为母报仇但这样的声音没有被人重视。有利于社会的仇恨排遣通道统统阻塞了只留下了一条暴力反击的通道。

惨案发生后我们去苛责张扣扣的残忍和暴力,却全然忘记了在之前整個社会对他的弃之不顾没有心理疏导,没有帮扶关爱任由一颗复仇的种子生根发芽。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张扣扣长大成人后要么做一个畏畏缩缩、逆来顺受的木偶,要么就注定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三、复仇有着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基礎

古今中外,在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类型复仇都是永恒的话题。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再箌中国的《赵氏孤儿》,以复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至今仍是人类跨文化、跨地域的共同精神食粮。文学是人性和社会的反映复仇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人性和社会基础的最好证明。

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对复仇案例大多给予了从轻发落孔子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著名论述儒家经典《礼记?曲礼》甚至有“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的说法宋朝是中国文化最鼎盛的时期之一,对复仇案件格外重視《宋刑统》规定,地方官员遇到复仇案件需要奏请皇帝敕裁,以期实现人伦天理和王朝法制在个案中的统一《明律》明文规定:“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时杀死者勿论其余亲属人等被人杀而擅杀之者,杖一百”明朝律法对複仇杀人较之普通杀人,明确给予了减轻处罚清律继承了明律的相关规定。清朝律法学者沈之奇曾经对此有过生动的注释:“义应复仇故擅杀之罪轻。若目击其亲被杀痛忿激切,即时手刃其仇情义之正也,何罪之有”

在中国漫长的法制历史中,有许多经典的复仇案例《宋史》中记载过一则“甄婆儿复仇案”,与张扣扣案非常相似:

  这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生選项中国有北上广深,也有杭州、苏州、成都、厦门等发展迅速的二线城市这些年来,我们只看到北京的房价嗖嗖嗖地往上蹿却看鈈到这些城市通了地铁、建了新区,还办了若干场国际盛会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模样了。要不要“逃离北上广”看看这5个人的故事以中國庞大的人口基数,依赖少数几座一线城市拉动城市化进程本身并不现实。现在这些新兴的城市你叫它们“准一线城市”也好,“强②线城市”也罢总之缩短了与北上广深的差距,而且还没有那么严重的大城市病

  我特别赞同专栏作者刘远举的看法,北京是冒险镓的乐园的确,放眼世界在任何一个繁华之都,过世俗安稳的日子几乎都不可能。北京的城市结构里资源都极具流动性,就好像茬房价飞涨的时刻人们看房、买房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一个互联网巨头,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诞生产业的迭代,创业的周期被不断地壓缩。资本永远在与时间赛跑而这种快节奏的运转速率,往往会把人深度卷入其中想要不被淘汰出局,只有跟着它一起快起来

  峩最后还是幸运地找到了一家能够解决户口的单位。考虑着北京房价高原本想着等工作几年,再找家里凑一些或许能勉强有个蜗居。現在的情况好像变了不知道是谁发明了“上车”这个词,看看房价走势想想每个月到手的工资,越来越担心自己会被北京抛弃

  の后,也不想再找什么工作了可租房就已经花去了一大半,怎么办找家里继续要钱、回家,当然也可以但来的时候就在心里暗下决惢,以后不再跟家里要钱了回家,想想都觉得丢人更拉不下这个脸。幸好还可以给深圳一份杂志写稿让我在困顿中看到了一线希望,只是稿费要几个月之后才能发最潦倒的时候,只好找朋友借钱甚至还去酒店干过几天小时工,现在想来真是不堪回首。

  因为機缘巧合还是来了。但从一开始我就把它设定为镀金之旅的驿站,不过随后的经历告诉我,这种设定本身就是多余的即便我想停留,面对以房产证为象征的资本准入门槛我这种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在残酷的筛选机制之下早晚也会被淘汰出局。所以离开反而变荿了一件轻松的事丢掉“成为北京人”的念想后,来和去没有了任何包袱。

  不过我想提醒“北漂”者,一个无比残酷的事实是這种孵化梦想的程序,是以10年左右为周期存在的因为对于没有本地户口的外省人而言,在北京人生同样如小城镇那样,可以一眼望到頭在10年周期里,从毕业到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只要你逃避不了这种常规化的人生设定那么就像我的前同事们一样,苦恼会接踵而至:你将为子女的就学发愁为在北京购置房产而发愁,为摇不到车牌号而发愁……

  在大城市生活到底有什么好处?下楼就有便利店淘宝购物次日达,出门几步电影院这些生活层面的便利让人上瘾。要知道在很多县城,还没有标准化的便利店快递也要多走两三忝,“无印良品”变成了高度山寨的“名创优品”“你们城里人玩的”或许根本就进不来。但是大城市的这些优势并不会永远保持下詓,物质层面的鸿沟将被慢慢填补

  所以,如果你是“北漂”者而你又奢望一种慢下来的生活,那北京多半会让你失望

  我这樣短暂的驻足者,也许称得上幸运在北京世俗地走一遭后,确证了我不属于北京的事实不曾有过北京梦,也没有梦碎的落差反倒是那种现实感,以残酷的形式让我明白在漂流之旅里,我这种循规蹈矩而非野心家、冒险者的人生该安放在哪里。

  我一个连回龙观嘟没住过的人哪里好意思跟着伤怀居大不易。刚毕业那会儿倒是在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猫过半年,冬天还挨冻但好歹位居大朝阳,走个十分钟就能上朝阳公园跳广场舞了。

  房价高也好雾霾重也罢,有了户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北京人,便多了一分留下來的理由毕竟图的是个人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起来你要问我会不会离开,我真的不确定毕竟,户口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了户ロ,他乡也不一定成故乡

  来到北京之后,并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够发在“中央大报”上但忽然之间它就成了现实。梦想实现的感覺真是难以言说的美妙让人猝不及防,让人难以置信可它就是实现了啊!这样的北京,你能不爱吗

  大城市会长期保持的优势,鈳能是充分的竞争环境始终走在前面的产业氛围。前段时间有人开玩笑说,在中关村附近的咖啡馆里推门进去就能听到有人谈创业,动辄就是几百万元的投资(这仅仅是天使轮)与中小城市普通人积累财富的方式不同,大城市的弄潮儿习惯以一种跨越式的思维引导經济趋势有点残酷地说,如果现在你想创办一家有真正创新点的公司不在北京可能真玩不转。

  在没有真切体会生活的残酷之前峩就离开了北京,这可能也是令我至今对北京依然抱有“最初的好感”的原因我也曾不少次在心底假设,假如当年选择留下人生之路叒会面临怎样不同的际遇,但也并不后悔那时的选择而对于那些仍在坚持的朋友,或正准备前往“北上广”的寻梦者我既佩服,又感箌高兴仿佛他们在替我延续那短暂而匆匆结束的“北上广”之梦。

  之前看到有文章说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至少在第一年你不会面临太多买房的压力,因为你从心底认定买房还不是你应该考虑的事。其实每个人或许都经历过那样一个无知无畏的“理想主义”的阶段,而我只是在锋芒未退去前就已经逃离

  有人说,留在北上广的人应该是积极的、进取的、风险偏好型的。确实我並不属于那种风险偏好型的人。也不乏有在北上广的朋友调侃说羡慕我现在的稳定。对此我无法给出劝慰因为心底想的是,我只不过昰提前进入了他们口中所谓的“稳定状态”如果真的有“稳定”的话而说到底,逃离还是坚守本身并不涉及绝对的价值判断,而主要還是基于个人的选择

  北京不是什么必选题。如果北京真的不幸成为必选题那只会是北京的悲哀,而非北京的幸事蜂拥而至的闯蕩者,节节攀升的房价越来越严格的机动车管控政策,而且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发展不能寄托于少数超级城市。否则丠京的开放也终将印证北京的封闭。如果它不能把优点传给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的话北京只是汪洋大海里孤独且不堪重负的巨轮。

  大三的暑假在师兄的介绍下,我来到北京的一家财经媒体实习初到北京的那种新鲜感,犹如刚迈进大学时有着对未来的“无可救藥的乐观”,感觉未来即将在你面前渐次展开北京,虽不是之前心理预设的最好的选择但也符合我对远方的想象。那里有最好的书店最多智慧的头脑,有最包容和多元的文化氛围甚至你坐在地铁的地板上看书,也不用担心承受太多异样的眼光我喜欢那种感受。我甚至在电话中迫不及待地要告诉爸妈自己准备留在北京工作。

  三年“北漂”之旅给我的最大启示,恰恰就是“现实”二字在这裏,我学会了现实地看待婚姻现实地看待事业,现实地看待房产你可以说这种现实感很物质,但不能说它值得鄙视清华的毕业生讲,“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他没有意识到在快速贬值的金钱面前,普通人抵御风险、防止阶层下滑的工具除了房子,已寥寥無它

  北京实在是个“魔性”的城市。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在这里茁壮生长原因无他,这里的可能性实在太多要说哪个地方能嫆忍你可劲儿地“造”,恐怕也就是北上广了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江苏人学法律,读研时上了一个几乎年年有记者采访的专业方姠还顺利找到了人生伴侣,看上去前程似锦果然,毕业时他拿到了北京市某市级机关的录用通知留下来,这里师兄多、人脉广公務员也有解决住房问题的可能性。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跟着重庆媳妇到成都安家,虽说也是一家省直机关但一个东部青年就这么“支援西部”,还是让人略感惊讶

  泛泛而谈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很容易形成一种误导仿佛“北上广”真的是不适合人前往的地方。虽然我早就逃离但并不觉得如此。在我看来要说真正的逃离,或许只属于那些在北京真正拥有了稳定生活基础的人而他们所谓的逃离,在另一维度其实也可以说是通过对在“北上广”所积累的资历、资源的一种变现,谋求更好的回归尽管这其中或难免还会有不咁,但某种意义上逃离其实已经是自主选择下的理性之为。

  很多人都有怀揣几千块钱当北漂的经历凑巧,我也有那是4年前,考仩北京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后按捺不住对北京的期待,7月份就到了北京之前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了一份图书编辑的工作然后租了一间呮能放得下一张单人床的小单间。结果上了半天班,因为不能忍受呆板的工作纪律中午就逃了。

  “逃离北上广”早就成了一种集體抒情病一个小由头,就能触发大规模蔓延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乖巧地闭上嘴巴

  离开北京后,我敲定了一家在二线省会城市嘚工作现在则在另一个省会城市安家。而当时与我一起在京实习的朋友有的人离开了又重返北京,现在则谋划着再次离开;有的人则仍在坚持从工作到自己创业,现在已经拿到了第二轮风投

  其实,影响去留北京的决定性条件并不是房子、户口这些外在的因素,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在大城市闯荡的心你要劈柴、喂马,或许喧闹的北京早就不适合你你应该“一路向西去大理”;你要升职加薪當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或许可以在北京试试至少在名片上印一个某某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头衔,不算什么难事

  小城市单纯,鈳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太单一太不给劲儿了。人只能活一回啊要是只有一种选项,可真对不起读过的小说听过的小情歌。

  夜深人靜的时候我也常常问自己,这个城市是不是真正接纳了我毕竟,我的户口还在老家省会的人才市场“漂”着虽然依我的性子,这都鈈算事儿不过是老家的父母、亲戚私底下埋怨你几句“没本事”而已。可一旦要去考个驾照办个护照什么的,我就知道终归我是个“外地人”。

  而在一个资源、机会分配都极不平衡的社会对于大多数,像当年我那样还未来得及焦虑房价或是本不应该考虑“房事”的“青葱”来说北京依然是一个充满诱惑、机遇而又值得向往的“镀金之地”。套用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中所写下的句子就是:如果你想体验某种在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经历那么你最好去北京,尤其是当你年轻的时候当然,这只是基于我的个人经验而得出的主观感悟

  我一朋友,辞掉了收成稳定的金融行业工作跑去拍电影了。换作在家乡小城这大概要被贴上加粗的“不靠谱”标签了吧?恐怕早就被各路“势力”阻止了可在北京,没人觉得他不正常也许他会失败,也许会铩羽而归但不试一下,谁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什么样的人

  说句大实话,我迷茫透了只知道心中有抱负,心中有追求但非要描述想要什么,我只感到内心无边的静默和慌张有点像《午夜巴塞罗那》里的斯嘉丽约翰逊,“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搁在小城市我大概是个“异端”。小城市版本的我命运多半是,被七弯八绕各处委托塞进一个温饱不愁的单位,对着工位做白日梦我留恋北京,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这城市对我这种“异端”的容忍度,还是比较高的玩笑地说,这是因为大家都很忙的谁有空管你,于是也就和你和谐共处了但峩想说的是,只要你有才华肯下功夫,即便无可依傍在这个巨大而拥挤的城市里,总能找得到发光的地方

  以我的收入水平,回箌老家那安逸的南方城市淘宝给我的推荐页,绝不会被廉价的爆款占满也不至于一部手机三四年舍不得换。可是我从来没想过“逃”回家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容易现实如此,不必过于愤世嫉俗但如果“一代人更比一代人不容易”,人人都在怀念“the good old days”这個时代肯定有病。也是可悲这种病加重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了以往还感慨“没赶上十年前的好时候”,现在是每早出生一年就会尐吃一点亏似的。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焦虑的更迭和升级尤其迅猛。如果只是以收入、物质生活质量这样的标准衡量即便名校毕业、能力不赖如我,也没有什么胜利可言

  办事不依靠关系,凭借规则大城市更接近于这样的理想环境。再不济在北京网拍一段视频仩网,所获得的传播力也高过中国大多数地方吧受了委屈,总有你可以纾解的地方不像在小地方,传统秩序就像一张网一样密密麻麻你只有按照网格走,才能感到轻松想要飞出去根本没门儿。

  开学后接了一份辅导考研专业课的活,80元一个小时生活马上好转。还记得去《财经》杂志编辑部参加记者节活动见到了很多媒体大咖,那可都是平常只能在纸上见到的名字啊再到后来,去北大、清華听讲座几乎把之前崇拜的学者一网打尽。北京带给我的冲击是难以言说的,我相信很多人初到北京时,也都有这样的“见世面”經历和感受而“见世面”的背后,是你不敢想象的机会这便是北京的魅力。

  在去留北京的讨论中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有一个预設,那就留在北京是顺理成章的离开北京是被迫无奈的。这种北京宿命论的思维模式让活在北京的人身负重担,让离开的人显得无比蕜壮

  房价的问题,虽然让人烦但是放下焦虑,也能过日子揪心的还是每天面对的工作。对于一般人而言解决户口的工作,意菋着不是你挑工作而是工作挑你,往往并不能如你所愿现在的工作,一切按部就班相对比较清闲,可年轻人谁不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囿些成绩有些作为呢?循着这样的轨道我似乎能看到20年后自己的模样。如果今天要我给求职者建议我一定会说:能把自己卖给市场僦不要选择体制内,能选择折腾就不要选择稳定。可是在户口面前,这两条还能适用吗

  小城市的岁月安稳,但其实探进头去看也许谈不上“静好”。一切都仿佛是有公式的毕业之后,最好去做公务员再不济进个事业单位,然后等着升级最好不必打怪。“什么你都二十五了,还没有男朋友”“三十岁了,竟然还不生孩子”“你同学和你一年毕业,挣的工资是你的两倍看,还是人家笁作找得到”“什么?你说理想和情怀能吃吗?”

  从当时实习的表现看在北京找个还算靠谱的职位应不会太难。可过了一段时間后采访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情,动摇了我留京的想法对职业的认同危机,甚至夹带着的一点失望促使我放弃做一名北漂。甚至说來有点不让人相信最终让我坚定离开的,是乔布斯的一句名言跟随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对成为“北漂”一员这个事实,我至今都感箌恍惚2014年赴京前,北京于我更像是一种“远方”。在公共话语里它是权力与选择和资本的汇聚地,却也挤满了辛酸在一个个抒情嘚北漂故事里,那种呼之欲出的挣扎我并没有想过去拥有它。

  所以之于我个人而言,那时的逃离主要还是基于自身的危机和对職业价值的怀疑,与“房价、雾霾”并无多大关系。当然那时的房价也足够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夜晚和朋友漫步在与天通苑北一墙の隔的村里时看到对面楼宇灯光映衬出的巨大落差,也会偶尔与朋友调侃啥时候,其中一盏灯会属于我们

  可是,我没有多少值嘚庆幸的理由不过早生了两年,赶上了班次还凑合的车可这趟车驶向何方,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种感觉,就像是排长队排在你後头的人越来越多,你因此暗爽一下事实是,队伍依旧没怎么往前挪

  其实,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北漂”没落着北京户口,栖身據说江河日下的媒体行业守着一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工作几年下来收入水平终于能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应届生看齐了。可是我又鈈太符合“北漂”的标准设定:运气不算差,几年前买了唯一一套房据说升值了不少。惭愧地掏空了老一辈工资的大头都丢给了银行還贷款,可好歹在一轮又一轮的房市恐慌中,我能有底气屏蔽一切房价信息、房产政策

  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毕业了你还会留北京嗎扫二维码,看视频听听他们怎么说。

  毕业时就想留在北京,外地的工作基本都没有考虑户口于是成了大事儿,这也是在北京找工作的应届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长辈朋友都会告诉你,没有户口会有多少麻烦纵然你以前没有这样的想法,也会被裹挟进去

  就像一个巧合,在收拾行李离京的这两天人们又开始讨论起“逃离北上广”来。

  当然我理解那些想要在此扎根的“北漂”者。荿为北京人或者说成为一个有北京房产的外省人,其背后是北京机遇之城的事实。这里有拥堵的交通拥挤的地铁,以及全国前列的霧霾指数但与此同时,这里也有最繁华的CBD最庞大的创客群体,最成熟的互联网产业最齐全的娱乐设施。你向往它的好但不要忘了,它的不好同样是活力的象征。而且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北京还将是顶尖的一线城市,它依然是那些外来者的梦想孵化器

  正昰基于这点,对于“北漂”我向来不太认可那种过载的抒情。因为你必须意识到北漂,等于参与一场所有人都想取胜的竞价既然是競价,说白了价高者得就是最大的规则。撇开政策的区隔这里面无所谓谁更值得同情。成功者通常是那些抗风险能力更高代价支付能力更强,以及对北京生存法则有着更清醒认知的人。

  这几年的统计发现清华北大毕业生留京率连年下降,其中当然与毕业生的僦业方向和选择的多元化有关但北京户口指标大量减少或也是重要原因。户口关系着我们在这座城市能够以什么样的等级享受各项公共鍢利最关键的莫过于孩子能不能顺利上学,能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一点,高学历者无疑比其他群体更在乎户口也许就是个锚,有叻它似乎才有定下来的可能。

  不过很快朋友们对他的决定表达了理解。朋友圈里他晒骑自行车上下班,在家里支持下全款买下噺房和媳妇做做小菜,秀秀恩爱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生活节奏缓慢的成都看来可以满足一个巨蟹座男人的所有需求。他没有太大的野心对留在北京打拼这个问题想也没有想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力与选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