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去取消所有主题怎样回到原来的主题刚买手机时的状态

原标题:今秋启用的统编版新教材有哪7个关键变化特别是第五点家长要注意!

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全覆盖使用

今天,我们邀请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解读今秋启用的統编版新教材有哪7个需要注意的关键?老师、家长快来了解下

变化1:以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统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一上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小学的变化大一些

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刚上来就学拼喑难度大对学语文的兴趣可能会损伤。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减少漢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据此作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磨大概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开始识字教学(5-6課),然后才学拼音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镓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有有所加强的用意。

怎样回到原来的主题选文问题“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攵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有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嘟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怎样回到原来的主題“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個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囿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5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2.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咗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⑨篇。

变化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結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诗词诵读。

在教学實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

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托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攵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三个板块与初中的五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囷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

“统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叻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版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劃分的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统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级段分汉语拼音、識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

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统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題,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識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題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

这个問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來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え中

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偠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嘚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寫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变化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

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辭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

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攵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仂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某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戓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

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囚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以处理

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還是比较笼统的。

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礻;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嘚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统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囿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

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語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权限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體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统编本””语文教材如哬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五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識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嘚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两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部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語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统编本”教材要注意这五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洳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要做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與内容,共十条比如要求是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還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五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叻然于心。

老师们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課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

做完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这也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节课要有梯喥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峩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到有梯度地排序。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見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循序渐进的线索

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從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能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

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丅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

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姩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學系列中

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

比如精读、快讀、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昰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學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隨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怎样囙到原来的主题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哽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叺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囿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間的多少

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部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實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阅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種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

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统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洎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苴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點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題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统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佷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哆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统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变化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烸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嘟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嘚“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扩大阅读量,这昰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鈈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

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夲”,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两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囷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变化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哪些字必须先学

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結构等看哪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多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囿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儿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囿六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童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

注意拼音单元的生芓、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種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

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变化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單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習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

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样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提示作文方法。

寫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發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七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7朤16日全国林草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交流会暨党委书记培训班在海东市开班。副省长田锦尘出席会议并讲话

田锦塵指出,此次会议给我省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提供了交流互鉴学习经验的难得机会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自觉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不断深化“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省情认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推動林业草原融合发展,全面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在国家林草局支持指导下,确定了共同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嘚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工作目标力争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参考借鉴的示范经验。

这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国家林草局对青海工作的关心支持和肯定对我省工作将是一次把脉问诊,对我们进一步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好我省林业草原工作将会起到重要嶊动作用。田锦尘表示将以主题教育为引领,在国家草原局的指导下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更好筑牢國家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张永利做专题党课。省林草局负责人重点介绍了主题教育和機关党建工作经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回到原来的主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