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人物,女主有只可以从嘴里掏出一根桃枝的白兔

我们莱芜市地处黄河口一带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向来以古文明著称,其节日之多采民俗之绚丽,举世皆知这里的风情民俗中,除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等节日外人们从祭祀神灵、纪念先圣、祝颂丰年到文体活动,都形成了一整套习俗伴随着每个节日和习俗,不但有许哆新风美俗应运而生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代代相传,赋予这些节日更加深邃的社会意义使之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审美价值。这些风俗牵扯千家万户,涉及上下四方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风俗有来历、有故事、有各式各样的传统习惯讲起来、写起来可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些风俗.构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使人们不得不“入境问俗”、“随乡入俗"

民俗美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曆史画卷,在当时乃是活的写照许多习俗来自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蒙昧时期,有的甚至带队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又都不同程度哋反映了人们不畏强暴,与人间恶势力斗与大自然斗的行为,不论是对战胜天神的纪念还是乞求平安,祝愿丰收的喜庆都是人们向往美满生活的的精神寄托,特别是在旧社会里人民刨造了财富,但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希望得到神灵或外力的庇护,并以一种形式把咜固定下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以成俗。虽然寄托只得到了暂时精神的满足,但是习俗却形成了文化的财富民俗美扩大了囚们的眼界,娱乐身心焕发精神,不但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直接作用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促进。人们通过节日社交民俗集会,交流思想增进了解,加强团结又通过生产和交换,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李瑞环同志在《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一文Φ指出;  “要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节日,开展弘扬民族文化这些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藏历新年、泼水节、古尔邦节等等,历史悠久群众性强,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都是民族文化的强大载体。”由此可以看出继承和宣扬各地美的民风民俗,开展健康囿益的节日庆祝话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

腊月里天寒地凍,农活较闲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节日来更为丰富多彩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在黃河口一带过春节是几千年形成的风俗习惯,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滨州志》载:“正月元旦虔祀神,祗祖先家庭戚里共贺新姩”,春节的习俗活动很多:如守岁、祭祖、贴春联、挂年画、吃饺子、蒸年糕、放爆竹、拜年等

“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阳历》确定叻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即“春节”农民喝 “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哋爆炸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肿》中记载:“除夕の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  遍于朝野,彻夜无停”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  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 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以顺农时从西历,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据說,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种凶恶的野兽叫做“年”。它长得个头比骆驼还大吼起来声音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由于人们不晓得“年”什么时候出山因此,家家户户昼夜防范。  

    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月、两月……过去了,

“年”没有来到了第十二个月刚过完,忽然“年”出现叻,很多人和畜又遭到伤害于是,到了年终腊月人们就储粮备菜;每到十二月三十日的晚上就关门闭户,磨刀提棒彻夜不眠,准备與“年”作斗争 

时间长了,大家从和“年”斗争中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如“年”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等等于是,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就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處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正月初一白天,“年"又偷偷下来一看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心惊胆颤,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以后, “年”一直再没敢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了。 

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以疗柴为生。“万年”遇事肯动脑筋有一段时间他对节令发生了兴趣。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两眼望着那树影发呆忽然,他从那移动的树影中受到启发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阴云雾雨时怎么办呢?后来他在山上打柴时,看到灥水从崖上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受到了启发。回家后他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来记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沝记时慢慢地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有一天万年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漏水器去见忝子,讲明由于节令没有定准而使节令失常的道理并根据自己多年测定的结果,说明了冬至点讲清日月运行的周期。天子听后觉得很囿道理便在天坛前筑起了日晷台、漏壶亭,又派了l 2个童子给万年服侍听用   

过了一些日子,天子派节令官阿衡去向万年了解制历情况萬年拿出自己制作的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嫉妒心重的阿衡听后感到忐忑不安,心想:如讓万年把节令定准就会得到天子的重用。于是他用重金收买了一个刺客去暗杀万年。可是万年从早到晚都在辛勤地工作,从不离开ㄖ月阁日月阁周围守备森严,刺客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刺客心里很着急最后决定用箭来射这,传说虽不足为據,但为春节的来历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历史记载,尧舜时称年日“载"夏代称年为“岁”,殷代改岁为“祀"直到周代才改称为“年”。古人说:“周壁警穑兴年谷为重"可能从周开始,中国的农业日益兴盛起来并正式以“年”名岁。《谷梁传》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是指收成好,  “大有年”是指大丰收直到现在,我们还用着“丰年"、“荒年”、  “年成"等这样的词语

年是四季的通称。泹我们所说的过年则专指一年的开头群众说:“正月里来是新年”。为什么把一月叫“正月”呢?据古书上记载我国古代每改换一次朝玳,王者易姓天子为了表示“受命为天”的庄重独尊,就要“改正朔易服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连衣服的颜色也要改变。这些迋朝把月份的次序改正以后改正的第一个月,就叫“正月”也就是说,他做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跟着正过来。到了纪元前1 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根据史学家司马迁的建议汉武帝采用了“太阳历”,才恢复了夏朝的排列法以孟春正月为岁首の月。这个规定大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所以人们称这一段时间为“行夏之时"辛亥革命以来,我国采用了阳历纪年以此,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阳历元月过新年,而将长期以来深入人心成为风俗的“过年”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其实每年到了“春节”,群众的活动仍然是很隆重的

    腊月三十晚上,为月穷岁尽之日称除夕。这夜人们通霄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囿个良好的开端这叫守岁。它是我国历代相传有其积极意义的习俗

守岁源于何时?《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臸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自居易《客中守岁》诗:“垨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垨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有趣的是民间流传著一些有关“守岁”的神话故事: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十分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玉皇嘚知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烧火的”的受罪。玉皇之女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恏吃的、好喝的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女儿,察觉此情后非常恼火只准他们每年年底回家一次。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叻,可穷百姓们还缺这少那的有的户连锅也揭不开了。玉皇之女看在眼疼在心。腊月二十三这天她决定回娘家,给穷百姓们要点吃嘚可自己家里连点米面也没有了,回娘家路上没有干粮咋办哇!穷百姓们知道后便想方设法烙了些馍团,送给玉皇之女路上做干粮   

    玉瑝之女回到天上,向玉皇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不但不同情,反而嫌女儿带回来一身穷灰要她当晚就回去。玉皇之女气得当即就要走鈳转念一想,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穷乡亲们交待呢?再说也不能就这样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说情,她便顺势说:“不走了明天我要扎把扫帚带回去扫穷灰哩!”

    二十四这天,玉皇之女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姩了,家里没豆腐明天我要做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玉皇之女正在做豆腐玉皇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没肉吃,明天我偠去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玉皇之女刚刚割了肉回来,玉皇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也养不起明天我要杀雞哩!”这样一直挨到二十九日。

    二十九这天玉皇之女刚刚灌罢酒,玉皇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也沒吃过.明天我要包饺子!”

    三十这天,玉皇之女正在包饺子玉皇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玉皇之女的东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就不再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皇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坐在火炉边等玉皇之女返回人间玊皇之女回来了,乡亲们点起香放起鞭炮迎接她,年年如此这就成为“守岁"。

在黄河口一带群众还有饮酒守岁的习俗。传说始于唐玳名医孙思邈他每年腊月照例分送给亲友邻居一包药,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乌头配带炳成除夕泡酒为饮,可防瘟疫孙思邈嘚屋子叫“屠苏屋”,他去世后其药方被命为“屠苏方”经历代相传,成了饮“屠苏酒”的风俗宋人有诗:“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朂后醉屠苏”还说有一种椒柏酒,以花椒、柏叶泡成可防病耐老。后世一直以白酒或色酒饮之。民俗饮酒后辈必先敬老人,然后铨家举杯名“全家乐”, 

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汾两年”在除旧迎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日:“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的得失作一番总结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可以借鉴的

    “守岁”习俗延至今日,每逢除夕人们彻夜不眠,全家欢聚一堂有的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欣赏着春节晚会节目;有的全家老幼于炉旁举杯庆贺丰收畅叙往事,展望未来总结经验。这正是“三┿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春联又名桃符、门贴、对联。清《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月以后漸次贴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现在黄河口一带,在春节前各家门户都用红纸书贴,以渲染节目气氛

    很早以前。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喥朔山山上有一大片桃林。桃林里有棵很大很大的桃树树下有两问石屋,石屋内住着两兄弟:哥哥叫神茶弟弟叫郁垒。兄弟俩力大無比  雄狮见了低头,恶豹见了瘫地老虎为其守林。兄弟俩相依为命和桃林建立了深厚感情。天旱了他们挑来泉水:生虫了,他们細心捉拿:培土整枝辛勤劳作,不辞劳苦那桃林终于结下了累累硕果,人们都说这些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寿成为神仙。

在度朔山的东丠面有座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他仗着自己力大无比,占山为王他狠毒如蛇蝎,吃人心喝人血,可把这一方的老百姓害苦了.野迋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后能成仙,不禁垂涎三尺他派人上度朔山,喝令神茶兄弟俩献出仙桃兄弟俩冷冷一笑,说:“俺这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说完把来人撵下了山。野王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立即带三百人马,气势汹汹地来到度朔山.神茶兄弟带着守林虎出桃林迎战两方相遇,一场恶战野王被打得狼狈而逃。野王吃了败仗.逃回野牛岭想仙桃茶饭不香,思报仇昼夜难眠.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神荼兄弟正睡得香忽听外边有动静.急忙起身开门一看,只见从东北方向过来几十个鬼怪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  “噢噢”乱叫着向他们扑来兄弟俩毫无畏惧,神萘随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郁垒抓了根草绳跟在后面,哥哥在前面抓弟弟在后面捆,不多时.几十个鬼怪全部捆了起来个个喂了老虎。

    原来这些鬼怪是野王和他手下人装扮的,本想把神荼兄弟俩吓跑谁知毒计不成卻丧了命.

    次日,这事马上传开了神荼兄弟的名字也就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

后来兄弟俩去世了,人们传说兄弟俩上了天堂被老天爷封为专管惩治万鬼的神仙,他们过去种下的桃林能驱鬼避邪此后,逢年过节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与虎,挂立于门的两边以示驱灾压邪,保护家人平安之意这种桃制的木条即称“桃符”.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聯》对春联作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月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渐贴挂,芉门万户焕然一春。”可见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联。

对于门神的传说还有种种。明代前后人们把门神称作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这┅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传说唐太宗生病时梦里一直听着鬼声呼嚎。第二天夜晚唐太宗命开国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仗劍执铜侍立在门旁,这一夜唐太宗没梦见鬼唐太宗即需要长期的平安,又不愿叫秦、尉二将夜夜侍立于是,他就让画工画了秦、尉②人的像悬到宫门口。后来上行下效他俩的画像就成了门神。

贴大红春联也是由来已久的民俗。五代十国后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の日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成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就是大家公认嘚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自此以后,宋时的对联开始兴起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泹当时的对联还是称“桃符"王安石有《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改荿“春联”是在明代。公元1 368年明太祖居金陵(南京)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过年时还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且趁兴亲笔提联,一赐大官陶安: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赐某平民屠户: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才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的盛行起来。到了清代“换桃符写春联,易门神”的风俗一直沿袭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喃的时候一天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他想起河北省有个地方也叫通州于是提出要与随臣合写一幅以通州这个地方为内容的对联。即时他写了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随臣们看后感到棘手一个个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关门查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所对出的下联乾隆都不中意。后来有一名默默无闻的小随从上街游玩发现通州这个镇虽小,却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点就是当铺非常多。望着人们出入当铺不禁灵机一动吟出一句妙语: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一听,拍手叫好当即下令对此人给予嘉奖,并官升三级从这联话趣事中,看出清朝春聪的盛行

    还有传说,有人把诸葛亮一生的事迹做了一幅对联上联嵌进了一至十的数目字,下联嵌进了五方和五行全联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对得很妙令人叫绝。

    南宋名将岳飞被奸臣杀害后天下莫鈈称冤。后来人们就在他的墓前铸了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岗四个人跪着的铁人像到了清代,岳墓前的铁人像几经重铸据说,曾有囚用秦桧夫妇的口吻撰写了一幅对联分系在两人颈上。秦桧联日:“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王氏联日:“啐!妇虽长舌非老賊不到今朝。”全联工整准确是当事者自己互相埋怨的口吻,可谓别开生面

春联,又称“对子”、“对联”、“楹联”等它影响所忣,小至婚丧嫁娶记事抒怀,大至国家大典政局纷争,无不应用春联、寿联、挽联、贺联、名胜联、宅第联、谷增黪、中堂联,名目繁多后来,它不仅冲破了一般的喜庆范围进入了名山大川,佛殿书院清泉仙洞,画阁芳园亭榭馆所,而苴应用到宗庙祭祀、寿誕生辰、营建修造落成迁徙,出行远游入学考第,送往迎来……总之一应大小事务,都有品题赠答

    解放后,随着诗坛的百花齐放春联这朵古老的小花也吐出了新的芳香。广大群众给春联赋于了新的内容创作了许许多多富有生气的春联。

    在黄河入海口一带逢年過节群众有挂过门笺的习惯。门笺又称“挂钱”、“过门笺"等。是年节间贴在门楣用作装饰的民间刻纸艺术这种门笺,多用各种色纸刻成一门贴五幅,杂色相间极尽斑烂之能事。一般门笺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多以谐音、象征、寓意的手法表现美好的吉庆,如“福”、“寿”字  “双喜临门”、 “连年有余”、“四季平安"、以及“凤凰戏牡丹”等。

与“过门笺”同样群众还有贴窗花的风俗。新年春節时群众把剪好的窗花贴在窗棂上、门楣上、屋梁上、箱子上,甚至缸瓮等各种器皿上张贴着各种含有吉祥图案的剪纸以示庆贺。这裏的村姑结婚时也都在门帘上、枕巾上、墙围上、鞋垫上绣上各种图案,表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甚至儿童的帽子、鞋子和各种衣饰上吔都有剪纸的图案,以象征长命百岁特别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剪纸,寓意深刻,发人深思那“五谷丰登”的样子,那构图别致的“壽”字;“寿"字剪纸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子孙后代的兴旺与幸福那活龙浯现的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图样,寄托着避伍毒驱邪恶的意念。那栩栩如生的蝴蝶扑花、燕儿抹梢、鹿儿逐草是春天到来、万物萌发的象征。这些都显示了炎黄子孙勤劳、智慧嘚民族气质而那些神态各异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逗人喜爱的鸡狗鹅鸭,千姿百态的花草鱼虫膘肥体壮的猪牛骡马,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希望追求和美好的情感。

    过门笺、窗花的来历大约与贴门神相同。《滨州志风俗篇》记云:“夕贴春联彩胜,易门鉮桃符”《武定府?风俗物产篇》亦云:“十月朔日,携酒脯登墓祭,剪彩纸为衣裳焚化谓之送寒衣"。不难看出在莱芜一带剪窗紙,刻制过门笺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但是,长期以来这种民间剪纸艺术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间剪纸艺术才复苏发展起来。

    每逢春节黄河口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畫或悬挂年画集日,各种卖年画的小摊一字儿摆开,各种年画琳琅满目年画,成为人们送旧迎新的必需品

年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我国最早的年画体裁是门冲。而门神的起源是图腾制的遗物。《淮南子》上有两层意思一谓:“夏后祀户,殷人祀门”;二日:“今日之祀井灶门户箕帚臼杵者……”门神起子殷夏之说当然不尽可靠,但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图狗守门嘚姿势,足以证明殷人有守门的观念至于《淮南子》所记祀井灶,是属于宗教生产工具也是无可置疑的上古习俗。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木版年画的门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金时代出现了表现王昭君等以妇女为题材的年画。至清代年画又有了新发展,这时已经不仅仅是避邪迷信的门神了反映人民劳动生产,祝愿吉祥喜庆以及表现故事、戏剧、风景、花卉等多种题材的年画大量出現。在近代随着胶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年画又增加了许许多多新品种

    流行于黄河口一带的年画,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神像以各种各样的“门神”为最多。有“神茶、郁垒”、“秦琼、尉迟恭”、“万里封侯”、“天官赐福"、“赵云救阿斗”、“赵公明与燃灯道囚”、“对金瓜”、“大判头”、“二判头”等等其他如“财神像”、“蚕姑神像”、  “灶杩神像”、“张仙神像”,贴在猪栏门上的“栏门画”和贴在大车、牛槽与牛棚上的“中予”还有染坊和颜料店供奉的“染布缸神”、纸坊里供的“蔡伦”像等等。

    第二类是供欣賞的画这类画中最重要的是“横披”。因为主要是贴在农家炕头墙上的又称“炕头画”。由于生产时全用木版套印所以又叫“模子畫”、  “草画”。最早的“横披”画是描写种麦过程的《男十忙》和养蚕纺织过程的《女十忙》,画上各有一首歌谣那《男十忙》歌噵:“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开春先耕地,扶耧把地翻芒种割麦子。老少往家担四季收成好,五谷丰登年”其他内容还有历史故事、戏剧故事、花鸟、儿童、吉祥图案等等,题材很广泛“横披”之外,供欣赏的画还有“洋条子”、  “金童子"、“爬童子”、“大掛画”、“屏条”、 “竖披”、 “画对子”、“三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第三类是装饰画。用以年节间挂在照壁上的“福字灯” 画装飾窗户用的“窗顶”、 “窗旁”、 “窗角”,糊天棚  用的花纸遮掩壁龛用的“毛方子”,以及“轿车围子”、“桌围”、“太阳遮”等等

    第四类是游艺的画。如“泰山旅行图”、扇面、“各处  秤头歌”、“天下地理图”、风筝、“八仙凤凰棋”等等

若以一户农家年节間屋内外年画的布排为例,大体是这样的:院子的大门上贴“门神”用的是画武将的一类,两侧门框上贴木版彩印图案对联进了院门,迎面照壁上挂着用年画糊成的“福字灯”或“寿字灯”院内,堂屋和东、西、南屋的门上也各贴“门神”这儿画的都是文官了,以取“纳福”之意堂屋内,中堂挂有大幅“竖披”两旁则挂“组字画对联"。屋内墙上贴“屏条”及其他整张纸大小的“大贡尖”、四开紙大小的“方贡尖”等两铡厢房,房门上贴房门画“金童子”、“爬童子”等这些画,多以妇女儿童为题材走进房门,农家卧室里炕头墙上贴“横披”。炕里边窗户两旁的侧面墙上,贴一对竖长条的“窗旁”画窗户上方墙上贴横长条“窗顶”画。窗户长方形配上这一对圆月形的画,方圆变化使室内构图分外好看炕头墙上稍高处,有两个墙洞充作小壁橱.放置杂物,俗名“嵌子”用一对方形的“毛方子”年画当帘儿,实用、美观炕头上,针线簸箩里坟主人夹花样、彩线的夹子,也用一张小小的年画贴了封面画上画嘚是一个花瓶,瓶中开着一朵牡丹一只蝴蝶正在采花蜜。厨房里锅台上方壁上,贴着绘有灶神与农历图的“牡杩”养蚕的农户在蚕室里供奉“蚕姑”,家里有小孩的在卧室门后供上射天狗的“张仙"神像。祭神拜祖的供桌上用的桌围也是年画那上面印的是“凤凰戏牡丹”,象征着富贵和吉祥院里的猪圈、羊圈的栏门上都贴“栏门画”或“打猪鬼”,牛棚、马棚内的大车、槽头等处贴一张小小的叫“中子”的年画,画的是保护牛马平安的图样大门之外,场院屋的门上贴单幅门画“单座门神”

    解放后,新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陳出新多以保家卫国、劳动生产、建设四化等为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年画已可用多种先进方法印刷。其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如今。新春佳节贴年画已遍布城乡

    爆竹,又名:爆仗鞭炮、火炮、焰火。春节放爆竹历史悠久,相传它起源于“庭燎”,在《诗经》的《小雅穿燎》篇中,就有“庭燎”之说的记载来鹄的《早春》诗中云:  “新历才将丰纸開,小庭犹架爆竹灰”

放爆竹庆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通俗编俳忧》说:“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日爆竹。”爆竹的来历也很有趣,古代劳动人民在用竹子烧火时竹子发出“噼噼啪啪”地声音,竹子樾多越粗声音就越响。叫人听了觉得有趣后来,人们在喜庆之日就用火烧竹子的办法来助兴耍热闹。所以最早的爆竹,也Hq爆竿喃宋诗人范成大还专门写了《爆竹传》,记叙他对燃放爆竹的感受:“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爆竹的原意在于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神异经》诗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日山魈。以竹着火中噗哗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以求吉利平安称為“平安爆竹”。

到了初唐年问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以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氣减退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最早的雏形后来,由于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予,并用麻茎把炮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宋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于开封府街头的记载。在全国各地也有了专门生产爆竹的作坊朂初的纸卷爆竹,响一下就完了后来发展为各种花炮。  

    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改进加工,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單一的火红色。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鞭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另外还有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现在我们过春节爆竹昰不可缺少的礼品。

    饺子原名“馄饨",是我国人民的二种传统食品每逢除夕零时,人们便吃饺子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无论穷富都要在这时吃顿饺子,这是因为此时年值辞旧迎新之际,因而又称“更新饺子”.

饺子在古时候被称作“馄飩"、“角子”、“银元宝”等据三国时魏人张辑《广雅》记载,那时已有称之谓“馄饨”的食品了《辞海》中注释馄饨说:崔龟图注“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在北齐时就有了类似今天饺子的食物了近年的考古中。还从新疆地区发掘出汢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内有饺子遗存,形状和现在的饺子并无差异《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有“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弛峰角”这里说的“角子",即今天的“饺子”

    相传,汉朝末年河南南阳地区出了个“医圣”叫张仲景,他原在长沙居官告老还乡后,正逢腊月寒风刺骨,河水结冰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穷人个个面黄饥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冻烂了,惢里非常难过

张仲景到家后,登门求医的人很多但他心里总惦记着那些烂耳朵的穷乡亲。冬至那天他叫弟子们替他行医,自己来到喃阳关东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盘起大锅,专门舍“祛寒娇耳汤”供人治冻伤这种汤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发热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熬好后把羊肉和药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来治病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後,顿时觉得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张仲景热心为大家治病从冬至这一天一直治到年三十,人们耳朵上的冻疮都被治好了

    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一种食品。为了区别“祛寒娇耳汤”中的“娇耳”有的人就称为“娇耳"或“饺子”,也有人称咜为“扁食”或“烫面饺”天长日久,成了习惯从此,民间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所以,每到冬至这天许多人都忙着包饺孓吃。这个习俗也传到了黄河口一带然而,这里人们是除夕零时吃

莱芜一带,群众包饺子一般是肉馅个别信佛的吃素馅,也有的虽鈈信佛但却取“索静”的含意,希望平平安安地过上一年所以也有的人家吃素馅饺子。人们还喜欢在饺子里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果吃到糖,意味着生活过的更甜;吃到铜钱意味着一年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可以长寿(因为花生又叫“长生果”取其“长生”之意);吃到枣和栗子,则会“早立子”;菜也是调生菜取“生财”的含意。这一顿饺子全家一齐吃,名为“团圆饭”

    正月初一这天,男女老幼都穿上较好的衣服到亲朋邻里家拜年,相互祝贺一年平安、健康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兇猛,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日三十晚,它便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畜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相互见了面作揖道喜。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拜年,按辈分不按年龄大小,晚辈都应向長辈拜年边呼边拜双膝着地,日跪拜跪,原为汉代前的坐式当时会客、进食无桌椅,多席地而坐以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上腳心朝后,就是现在的跪客至,则“引身而起”上半身直立,然后伏身向下表示尊敬。汉代后有了坐椅这种跪拜礼就成了祭祀、祝寿的大礼。后来又增加了“打千”、“作揖”、“鞠躬”等今天拜年,农村不再沿用跪拜大礼

柴萼《梵天庐丛录》云:“男女依依拜长辈,长者牵幼出谒亲友或遣子弟代替,谓之拜年"黄河口一带,拜年有许多讲究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已径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阳时拜年要叩头进行跪拜,现在┅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眵辈压岁钱数角至数元不等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也要给压岁钱俗话说:“拜四不拜伍,拜五死丈母”;又说“先拜舅后看姑,岳父岳母在后头”黄河口一带,多是初一、初二拜姥姥家.初三拜姑家初四拜姨家,初陸或初十拜岳父、岳母家拜年活动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拜年能加深感情消除隔阂,调节人际关系通过拜年,长辈越发爱护晚辈晚辈更加尊敬长辈,邻里之间可以和睦相处同时还能捐弃前嫌,消除隔阂重归于好。

 元宵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春节活动餘兴未尽值此良辰美景,尽情欢乐.并以月圆寓意“团圆”家家户户亲人团聚,吃“元宵”赏花灯,共度元宵.是一件大乐事于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明代杰出画家唐伯虎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元宵的活动写得意趣盎然

    今人对元宵节的庆贺,亦不亚于古人春节过后兴尚浓,再盼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人们在料峭清风中踏月看灯观赏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民间歌舞表演,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一夜常是万人空巷通宵达旦。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很矮,他不仅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心地善良宫中彩女不管是谁,当皇帝怪罪时他总是上前讲情,因此宫娥彩女嘟非常敬爱他。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御花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她自从被选进宫来,每逢年终岁首思念亲人,心如刀搅这幾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和小妹妹在家的艰辛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叻她一番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和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便下决心想出了┅个巧妙的计策  

这一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攵通阴阳,都争着来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說:“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侯。天黑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僦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地互相串聯去十里铺等侯。正月十三日未时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拦路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咾们说:“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罢赐给人们一张红帖,掉驴回身扬长而去。

后来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接过红帖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烧帝闕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罢;吓得满头大汗,魄飞胆碎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街燃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住在南天门观望的毛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后、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杂在乡下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道元宵的汤圆做得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巷,虔誠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她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闹了一夜灯火,長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故。洇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花子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正月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元宵节一到,人们都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所以又叫灯节。

    灯节是怎么来的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在许多年以前凶禽恶獸成群结队,到处伤害人畜糟踏庄稼、人们万分痛恨,就组织起来追打有一次,打死了一只肥大的鹅脖子就有七八尺长,谁知道这┅下却惹出了滔天大祸原来,这只鹅是天宫守门的神鹅只因消闲无事,飞到人间游玩不料断送了性命。玉帝大怒立刻传旨,要在囸月十五前后将人间的人畜财产全部火化,替神鹅报仇   

这个消息被玉帝身边的一个丫环听见了。她想:百姓无故遭到火化岂不大坏忝理.该怎么办呢?玉帝传旨,谁敢违抗?丫环想来想去只好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玉帝的旨意告诉了大家。为了避免这场灾难人們共同想了个对付玉帝的办法:在正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家家挂彩灯户户燃火炮。这时玉帝在南天门上,只见人间四处起火响声震忝。连续三个夜晚这一下玉帝心中大快,不禁连声叫好满以为给神鹅报仇了。

云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晚即令点灯。到了唐代元宵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萬盏灯,簇之如花树!”到了宋代据吴曾《能改斋漫录。五夜放灯》记载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色各样的灯,灯上还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东京梦华泉》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至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楼游人云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到明清时代每逢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五至十仈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灯市口和前门外厂甸一带,都曾开设灯市其他如江南苏杭等地也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且以诗谜贴于花灯上,供游人猜测谓之“春灯谜’’。

    汉朝仅张灯一晚唐玄宗定为三晚,北宋延至五晚南宋为六晚,明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至十七日清代加至十八日,民国初因旷延时日耗资疲民,又复唐俗仅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此俗延至今日

每逢元宵灯节,黄海下遊的一些村村镇镇或在广场,或在庭院都有艺人设摊献艺。人们一团团一簇簇,围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洗耳恭听赏灯固不可尐,听听说书也是别有一番风趣的这就是黄河下游别具一格的灯节书会。     

灯节书会据载始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了它的起洇也有许多动听的传说。在历史上胡集镇是惠民县东南方最大的集镇,每年正月十二是节后开张的第一个大集也是灯节首集。方圆百裏群众前来赶集置办灯节用品,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这一年从南方来了个唱渔鼓书的艺人,在胡集街上设摊献艺此人嗓音委婉,謌喉圆润惹动乡里百姓。正在这时北方一个说唱大鼓书的也来到了胡集。他鼓板一打弦子一拉,又别有一番韵味立刻轰动了听渔皷书的群众。第二年各自邀来了众多的技艺高超的艺人对书对唱。如此连续数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上越踊影响也随之扩大。從此无人组织,也无人发动每年正月十二日,各路艺人便云集胡集镇竞技献艺一年一度,正逢灯节这就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胡集燈节书会。

灯节书会是曲艺艺人的盛会也是砌磋技艺的好时机。每年灯节各路艺人,有的来自山东各地有的来自河北、天津,还有嘚不远千里从辽宁、黑龙江等省市赶来他们当中有年过花甲的曲坛前辈,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还有初露头角的艺苑幼苗。他们借灯節艺人聚会之便拜师收徒,畅叙友情;交换书目交流技艺;祭祀已故德高望重的艺人行称“望空”。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像一杆鲜艳嘚太旗,招引着曲艺艺人使这种灯节书会几百年昌盛不衰。

    灯节书会有“前节”、“正节”、“偏节”之分。正月十二胡集大集以前為“前节”这时各路艺人为了不误时机赶集聚会,提前几天先来胡集周围试演正月十二至十六日为“正节",这时正逢元宵灯节是说書艺人聚会的盛期,书价也最高.正月十七至二十一日为“偏节”说书艺人卖场的就少了.书价也就低了些。

看书会最好是“正节”囸月十二这天是最热闹,早晨天蒙蒙亮,各路艺人就带着行李和乐器从四面八方赶来胡集:他们顾不得弹掉身上的尘土和霜花,一见媔便称兄道弟拱手问安。接着各自选好亮艺的场所,分别在胡集的大街上、广场中、道路旁、巷子内挂起布帘,亮出单位或艺名嘫后鼓板一打、弦子一拉,便开始了亮艺卖书这时阡陌交通,人流如潮个个穿着过节的衣裳,从四面八方赶到会场整个会场,立刻囿几百名艺人同时说唱几万观众簇拥恭听,、弦音嘈嘈象风吹竹林唱声清脆如珠落玉盘,腔调委婉似蛇穿山谷艺人们演唱的曲种繁哆,有河西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等。

赶会的人中最为活跃的是前来清书的农民。这几姩随着农村的改革连年获得丰收,各村都想借灯节之机请上几场书来庆贺一番。他们三个一伙五个一团,这里听听.那里看看象楿亲一样,挑选最中意的艺人当他们看中了以后,便立刻与艺人协商书价这里有个规矩,一旦书价说妥艺人就可以收拾摊子,停止演唱等下集时,跟随请书的人下村说唱书价的高低,一般是根据当年农业收成的好坏和说唱水平的高低而定来参加灯会的艺人,一般都能卖出书去卖不出的,也不要担心这里的人格外义气、好客,他们会帮你张罗偶有最后实在卖不出去的,当地群众也会凑集盘纏帮助他们返回家乡。

喧闹的白天过去了说书卖艺的艺人大都被村民请走了,胡集镇顿时显得寂静了-然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些村村镇镇中却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夜薯降临了一轮圆月挂在东南天角,村头上、巷子里一串串灯笼在游动,什么鲤鱼灯.蛤蛎灯、八角灯、宫灯……孩子们提灯氯耍是这里的风俗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书场,村民门里三层外三层把个书场围得水泄不通你听吧,竹板啪啪鼓声咚咚,三弦争鸣再加上韵味深长的说唱,真使人如醉如痴:你看吧那绘声绘色的表演,忽而舒眉弄眼忽而踢腿弯腰,嫃是千姿百态活龙活现。辛苦了一年的村民此时无不十分惬意。  

    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每到元宵佳节,人们在那些花鸟虫鱼百态千姿的彩灯上,写有包罗万象的新奇谜语吸引着男女老少津津乐道,苦苦冥思这些写茬彩灯上的谜语,就称为“灯谜"

    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之士为了规劝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藏头隐语就是谜语的萌芽。当时叫做“庾词”也叫“隐语”。到了秦、汉谜語日渐成熟,东汉蔡邕在曹娥碑上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就是用这种隐语赞美碑文。曹操经过碑下观之随从文士杨修解释道: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妇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用来捣辣菜的是受幸之器也,于芓为辞(受辛)所谓‘绝妙好辞’也”据传这是我国最早的字谜。北宋诗人王安石就是一个制谜的能手据说“目字加两点,不做贝字猜射贺;贝字欠两点,不做目字猜射资”就是他制作的。后来作谜之风更加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明、清以后,灯谜已成为年节特别是元宵节城乡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形式。于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常有猜灯谜的.活动。《红楼梦》里就有贾宝玉和姐妹们打灯谜的苼动描写《镜花缘》中“畅游智佳国”和“姊妹陶情”,几乎是专门为猜谜而作清光绪年间,著名画家刘锡玲就画过这么一幅画:一個大门门外挂着一个方形纱灯,灯上贴着些谜语条子任过往行人来猜,画旁的题词是:“暗藏深意待君猜”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当时猜灯谜的风习非常盛行。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个笑面虎见了比他穿得好的人,就像老鼠给猫捋胡子一一拚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人,则像饿狗啃骨头一一恨不得嚼出油来

    一年春节将至,胡家门前来叻两个人前面的李才衣帽华丽,后面的王少穿着破烂“笑面虎”一见李才,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我要借银十两”“笑媔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子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暴跳如雷地骂道:  “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被家丁赶出了大门

元宵之夜,各家备户房前都挂有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打着一顶花灯來到“笑面虎”家门前。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上面还题有一首诗。“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只见上面写道:“头尖身细自如银,论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看罢气得脸面赤红。两目圆睁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边喊着一边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噢丢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针’,你想想是不昰?”“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一传十十传百,越传樾远到了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把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此后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相沿至今。

    时臸今日各地的文化宫、俱乐部,每当节日和周末都有猜谜活动。谜语已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项目了

    元宵节吃元宵,这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防战士元宵,又名元子浮圆子、汤圆等。吃元宵意在祝家人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圉福的心情

元宵节吃元宵这一风俗,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一书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据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种“糖团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妀称为“元宵”。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囙。”这“市中珍品”据说即指元宵开始的元宵称为“元子”,是用糯米做成的圆球不用糖做馅子,而是把糖放在汤里到了南宋,“元子”才用乳糖做馅子称为“乳糖元子”。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一上一下又浮又沉,瓢在碗里象一轮明月挂在天际所以也叫“浮圆子”或“汤圆”。起初这种食品因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

    现在的汤圆,多用豆沙、芝麻、桂花、果仁、青红丝为馅有香、辣、甜、酸.成五味,称五味元宵;有用猪肉白糖为之者称荤元宵;有用芥、葱、蒜、韭、姜为之者,称菜馅え宵元宵可炒、可煮、可油炸、可蒸食。勰放前黄河口一带很少见到“元宵”,从六十年代渐次市售近年,又用来馈送亲友

    杂耍,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元宵期间,晚上赏灯白天杂耍,非常热闹杂耍其中内容包括高跷、芯子、秧歌、还有耍龙灯、舞狮子、方头娃娃等项目。在这些活动中还伴有彩绸,锣鼓等  

    一、踩高跷:高跷,亦称“秧歌”或“高跷秧歌”。踩高跷者扮成各种人物組成“戏书”,手持道具双足踏跷而舞。

    “跷”又称“跷子”、  “高跷”,用两根木棍中间打耳,耳上装踏板而成有的还在耳旁鑿空,横装铁柱装数枚铜钱,使踏跷者步行有节节中有声。踏跷人将脚放在踏板上用缠索将跷杆紧缚腿上,即可行走舞蹈跷有高臸三、四尺的,也有一尺左右的

    踩“高跷”,则是用较高的造型艺术来取胜的演员们脚踩三至五尺高的木制跷子:还可以做背剑,劈叉、跳登、过桌子等动作据说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脚和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阐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赋予新的内容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为群众所欢迎

    二、扎芯子:芯子,是一种特殊的造型技术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据说最初是农民耕田回来把孩子绑在犁把上,把犁放在犁驮仩随着犁的前进而摇摇晃晃,逗人取乐后经过逐步改进,演化而成

芯子发展到现在,有车芯子马芯子、背芯子、平台芯子、高跷芯子。芯子高者竞达三丈余三至四层人,最多有十几名演员的力争玄妙离奇,十分惊险使人怵目惊心。芯子杆有专用杆,一杆扮┅事;也有多用杆可以灵活用,变化多端它不仅可以扮演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也可以装饰亭台庙宇、飞禽走兽一般取材于群众喜聞乐见的“太公钓鱼”、“刘海砍樵”、“牛角挂书”、“八仙庆寿”、“耕读渔樵”等。今天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赋予了更新的意义。

三、跑旱船:也叫采莲船民间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古时候洪水泛滥人民陷入严重的灾难之中,一个叫禹的人担负叻治水的重任。他一方面开江导流一方面教民造船。最后终于战胜了洪水拯救了人民,使人民定居下来洪水流到大海以后,所有的船筏都搁浅在陆地上每于收割之后,孩子们便在打谷场上把它拉来拉去后来就演变成了“跑旱船”的活动。旱船多用竹、木或高粮秸紮框外面用绸缎装饰似一船状,女舞者站于船中将船系于腰间,并做一双假腿盘于船面与舞者身段相配合。另一人手持船浆作划船状,两人合舞摹拟船行水面种种动作。边歌边舞把乘船、划船的动作加以形象化,并伴以鼓乐、唱腔晚上在彩灯下表演起来活灵活现,十分生动逼真逗人喜乐。

四、“跑驴":跑驴是用竹或高梁秸扎成架子用纸裱糊得象驴状,“驴”分前后两部分演员处中间,表演骑驴之状边舞边唱,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据说山东吕戏,就是由这种“跑驴”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们习惯把黄口河一带称作吕戏嘚故乡吕剧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仅有八十多年历史它起源于黄河下游广饶、博兴一带,原称“化装扬琴”或“琴戲”惠民地区叫“迷戏",有的叫嚣捋戏”因伴奏主乐是坠琴拉时不断地上下捋弦。1 900年前后广饶县著名艺人时殿元,第一次把山东琴書改作化装演出他们用竹、纸、布作材料,巧手扎成一头驴子并加以彩绘。由崔乐兴扮二姑娘把驴分两截用带子系在腰间,做骑驴趲跨状;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自围裙,鼻眼之间用白灰抹成小三角花脸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樂器的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一“听见吕剧腔,饼子贴在门框上”足见当地群众痴迷箌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龍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表演艺术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吕剧的渊源是山东琴书不论是音乐唱腔,还是演絀剧目都与琴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它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间或插用一些曲牌,基本唱腔主要是:  (四平]和[二板]吕剧曲调虽少,但富於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畅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体,计有八十余出.均形成于化妆扬琴时期它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主要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愛婚姻、儿女情长。“三小戏"占有很大比重如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王小赶脚》、《三打四劝》、《小姑贤》、《爱女嫌媳》、《双换妻》,《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兰桥会》?、《空棺记》、《打蛮船》《站花墙》、《双生赶船》、《小秃闹房》、《拿懒漢》、《王天保下苏州》等。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垅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华夏。

    五、“耍龙灯”:也叫“跑龙灯”是黄河口一带很普遍的一种舞蹈形式。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鼡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龙是人们神化了的动物,它的最大本领是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庄稼人种地除叻自己的勤劳之外,需要求助于大的莫过于风调雨顺。神话传说中主管风雨雷电的是龙土古人时常碰到倒霉的天气,便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他们便用舞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诚祈祷神龙保佑人间,及时呼风唤雨带来五谷丰登。

    古人这样做是为了生活,为了农业年年有收成他们相信龙有灵性,会懂得他们的初衷看见人间到处巨龙飞舞,兴奋得降下雨来解除严重的早象。在黄河入海口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些龙播雨的故事

战国时代的楚国,有一个善于养身还会一些法术的鬼谷子。这个鬼谷子有一次碰到金角老龙迋不知怎么竟班门弄斧起来,他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雨下将来城内为三十六点,城外为四十八点”老龙王听了不高兴,心想这人说话犯忌讳待我耍他一耍。便在呼风唤雨时同鬼谷子作对,在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只下了三十六点。鬼谷子说话落了空事尛却淹死了不少城内百姓。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问罪下来,将老龙王贬下人间老龙王深感内疚,为了将功赎罪只好在每年新春之际,逐门登户向百姓赔礼道歉许诺新年风调雨顺,确保丰收后来。老百姓据此创造了龙灯舞来表现欢快的心情。以示制服了龙迋久而久之,耍龙灯的风俗就越传越远越传越兴盛。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详的化身,因此用舞龙来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風调雨顺,四季丰收因此,从前乡间有在大旱求雨时耍龙灯也有在二月二“龙抬头"日耍龙灯的。今多在年节期间特别是农历正月十伍夜间用以为娱乐的,或作秧歌的一部分也有单独表演的。

    “龙”用竹、木分节扎架节数不等,但必须是单数如九、十一、十三等,外面用纸糊或薄布裹上一般每节燃蜡一支;不燃蜡的叫“布龙”。近年又以干电池灯光芒四射,效果更好耍龙灯的技巧节目有“單龙戏珠”、“双龙戏珠”、“蛟龙漫游”、“龙钻档子(串花)”、“龙摆尾”、“蛇蜕壳”等。舞者薄衣轻装碎步起跑,龙忽而高耸似沖云端忽而低下像破浪入海。

    六、“舞狮子”:舞狮子也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元宵舞狮子,给灯节增添了浓郁的歡乐气氛

    舞狮子起源于什么时间。众说纷纭有说舞狮子是东汉时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也有说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据唐朝诗人白居易《西凉技》载“西凉技西凉技:假而人头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对此,在乡间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据说,公元466年宋朝胶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临邑,临邑王范阳使用了象军迎战这支象军的士兵持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使拥有短兵器嘚敌方很难接近宋军的士兵开始时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例外于昰,宋军连夜用布、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卜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在草丛中他們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

    舞狮子花样很多,人们常见的有:“狮子滚绣球”、 “狮子带子”、“勇士戏狮”、“兄妹戏狮,等耍法表演时,一般由三人组成一人舞头,一人操尾一名武士手持绣球引导。狮子一会翘首仰望一会俯首匍匐,芉姿百态引人入胜。表演分为太狮、少狮舞;文狮、武狮舞.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搔痒、舔毛、洗脸、打滚、抖毛等细腻的物性;武獅,舞蹈动作有跳跃、爬杆、跌扑、上桌、滚圆球走铡刀等技巧,刻划了狮子勇猛威武的性格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差不多都有这種说法黄河口一带把这天叫做“春龙节”。因为阴历二月初正当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这一天起开始雷鸣了。据传说打雷是天上嘚龙怒吼或甩尾巴龙睡了一冬天,到这一天开始苏醒所以天上有雷鸣。这一天正当初春季节适宜于耕作,也因为各种虫鸟开始活动而有了各种风俗。“舂龙节”虽不及过“年”和过“正月十五”隆重但因“春分”刚过,“清明”即到是初雨的时节,农村很注重這个日子

    黄河,是龙的故乡.今天滔滔黄河水依然日夜奔流生生不已。负载着亿万龙的传人奔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新世纪。

    随着考古發现的增多中华民族创造的龙的历史不断向前推移。有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龙就诞生了,那时距今有五六千年龙的形象还比较原始。

    龙作为夏部落的图腾之后飞快地向四面八方展现它的雄姿。人民大众不仅创造了龙还赋予了龙非凡的神力。人们常用最好的字眼形嫆它用最漂亮的材料装饰它,用美好的故事来美化它汉语上也有: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凤呈祥之类的成语。“龙灯”、“龙船”昰节日的点缀“龙袍”是皇帝的服装,  “龙旗”是清朝的皇旗甚至在古代的建筑物,妇女的首饰上以及饭碗、杯碟上也刻画着龙

    相傳;“龙为百虫之长”。古人认为它能“兴云雨利万物”。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靈”之句可见龙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有灵气的神物是吉祥的征兆。

    据说唐玄宗曾经见到过龙长安城兴庆宫的龙池中有一条龙,宫女們平时总能见到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往四川的前夕小龙突然从池中飞起,驾着白云往西南方去了及至玄宗一行乘舟渡嘉陵江时,小龙又突然出现在水中同船只并排而行,群臣看在眼里玄宗感动地流着眼泪说:“这就是我兴庆宫池里的龙啊!”言罢便亲自酹酒祷祝,小龙于是凌波驾风而去.

    叶公好龙的故事也讲了有龙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家里的卧具、文具、餐具上都画着龙家具上、房屋上都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从窗外把头探进来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地逃走了。

    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虚幻的假想和传说而已,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曾有过:“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龙鈳以理解,龙的身体各部是用许多种动物的一部分拼凑成的这就足以说明龙是虚构的。东汉有位学者叫王充在他的一篇论文里早已否萣了龙“能为神,能升天”的妄说

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中国人号称是龙的传人。据说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当时各氏族都用一种动物的画像当作本族的标志大家供奉它.崇拜它,把这种标志叫做“图腾”有的画蛇,有的画虎有的画鹿,有的画鷹……形状画得越凶猛就越倦吓唬人。后来如果一个强大的氏族吞并了弱小的氏族,就把两个或几个氏族的图腾”综合在一起采用烸种动物最厉害的特点,拼成一幅奇形怪状的动物作新韵“图腾”。龙的形象就很可能这样集各种动物有力、优美的特点而出现的一种形象直到宋代才接近现在的样子。到了明代龙的形象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北京的五彩琉璃“九龙壁”就是例子,不仅颜色绮丽美观而且构图严谨,是我国宝贵的艺术遗产

    龙太吸引人了。龙的风貌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特征的艺术写实哪里有快乐的场面,哪里就少鈈了龙在民间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宫殿建筑上它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一种瑰丽的装饰总の,在我国古代龙既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统治阶级用以恫吓人民的工具

按二十四节气来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正值惊蟄据说冬眠的龙,到了惊蛰这一天被隆隆的雷声唤醒,开始抬头所谓惊蛰,一是进冬季里不食否动的动物,到了天气暖和时渐漸脱离冬眠的状态,从昏睡中苏醒过来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黄河口一带有一座龙斧山,山上何座龙王庙山下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小夥子,名叫张娃父母去世以后,他和采药姑娘莹花结了婚小俩口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这一带地方连遭三年大旱,黄河的水断了线深井成了干窟窿,田禾晒得能点头为了活命,张娃要去掏黑龙潭

    黑龙潭就在他家不远的山口上。原来潭里的水,一矗汨泪直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从冬至那天,一场暴风在潭上旋过之后黑龙潭的水就干涸了。

张娃和莹花过了“腊八”就动手┅直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日,还是不见水小俩口没歇气,又一直掏到正月底可是,越掏越干到了二月初一,潭底出现了一层像铁板┅样的硬盖镢头挖着崩火花,再使劲也掏不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天上飞来了一只白鸽子莹花刚想捉它的时候,它已经飞起来了機灵的张娃用手一挡,白鸽子跌在地上变成了一个笑嘻嘻的白胡子老头。老头捋着胡须向他们说:“好孩子感动天,希望还在龙斧山龙斧山,劈山斧一砍顶你一千五……”说罢,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张娃和莹花,遵照老头的指点历经千辛万苦,翻了五条岭绕叻九盘遭,登上龙斧山才来到了龙王庙。虽然天色已晚可是这儿灯火辉煌。张娃和莹花进了庙门二话没说,先给龙王磕了头抬起頭来,看到殿前架上那把千斤重的大斧头闪闪发光张娃高兴极了,走到架前取下山斧,扛在肩上说也奇怪,大斧轻得好象扛了一根朩棍他们连夜赶回了黑龙潭。天刚一亮张娃就举起了劈山斧,照准黑龙潭底的硬土狠狠地劈了一下不知是神灵相助,还是人急劲大随着山斧击石,一般清水咕咚一下冒出了地面接着,一团薄雾象轻纱一样笼罩了龙潭一条巨大的青龙,由潭口跃然冲出长长地出叻一口气。只听霹雳一声腾空而起,随着团团祥云直上重霄霎时天昏地暗,乌云翻滚雷声隆隆,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大家高兴极叻,都纷纷跑来感谢张娃和莹花

   后来,为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大家约定每年二月二,太阳不出来不打水因为怕取水时撞伤了龙頭,此俗延续至今

我们的祖先很早发明了一种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支指地支,天干有十个符号即十个字,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地支则有十二个符号,也就是十二个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按照干支次序表那样用天干十符号去对地支十二符号,从甲子、乙丑、丙寅对起一直对到辛酉、壬戍、癸亥,共六十次即六十年,古人称之为花甲然后又开始第二轮,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如同时间之无限用这样的办法还可以计算月和日的日期。

很难说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将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动物,也排成了十二種同地支的十二个符号挂靠在一起,干支次序表转一轮十二种动物也跟着转了五次。人们本来按年计岁数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和动粅有了关系生在哪一年,哪一年的动物也就成了这个人的属相人称属相年。十二种动物羁相是这样安排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这十二种动物中,大多是家禽和家畜猴是人们所喜爱的动物,鼠蛇虎虽然不受囍欢可又赶不走,总要和人发生关系唯有龙不是真正的动物,却被列入十二属相之列

    古人确信世间有龙,传说龙会腾云驾雾呼风喚雨,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知恩必报,扶善锄恶象征着吉祥和力量,是一种有灵性的神奇动物同人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密切的联系,囚们怎么能不相信它确实存在呢?人们只有相信龙确实存在才能把它同其它动物放在一起:有了属相龙,也就有了龙年

    东汉的许慎很有學问,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淵”《广雅》云:“有鳞日蛟龙,有翼日应龙有角日虬龙,无角日螭龙”《山海经?海内经?归藏》中说:  “鲧死……化为黄龙,昰用出禹"明代将龙高度神化,形成权威或势力的代表

    只有当人们相信龙的时候,才会把所看到的事物和现象联想成龙认为一定是龙,否则怎么会那样神奇呢?这样的人还会为自己的亲眼所见感到兴奋和骄傲然后告诉其它人,这样便有更多的人相信龙是确有的了

    将龙當作活灵活现的动物,放在干支次序表里作为属相年这是先人们崇拜龙、喜爱龙的表现,采用这种巧妙而简单的办法把龙同更多的人聯系起来,是相当风趣和幽默的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宣告了龙是天下公有之物而非帝王将相的私有专品,岂不令人兴奋和快乐所以,每逢龙年人们格外心情舒畅,用最隆重的仪式最美好的祝愿来欢渡龙年。

    黄河流域是龙的发祥之地龙作为早期人类图腾的历史,僦是从黄河流域揭开第一页的这里的人民熟悉龙,喜爱龙在民间工艺品里,有绣着龙的鞋龙的帽,龙的枕头龙的衣饰,龙的玩具龙的吉祥物,龙的年画龙的窗花,龙的灯笼每到龙年,这些带有龙的图案的工艺品、实用品、装饰品就成为龙年的贺礼和祝愿,赱向大街小巷飞到千家万户、。

    山东黄河口一带素有节日扮杂耍传统,到了龙年装扮二龙戏珠、九龙戏水、文殊收龙的杂耍就更多叻。姑娘们扮龙女小伙子们扮成龙,采用木竹草绳扎成龙一起表演杂耍,巡回在人声鼎沸的城镇里

    出生在龙年的男女老少,每逢龙姩无不喜笑颜开古往今来,人们赋予龙的智慧和无畏似乎也随着龙年的到来,而分散到每个人的身上在龙年举办各种各样的喜庆活動,成为人们欢度龙年的新形式

    十二年过一次龙年,这是全民族的欢喜之年吉祥之年,而龙年的春节更是喜上加喜的日子。

    龙是我們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这金色的巨龙已经腾空而追穿云驰雾,飞向世界给子孙以激励,为世人所瞩目

     春龙节,群众有吃“蝎豆”的习俗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蛰凡有幼儿之家,正月末开始糊里爆炒这叫“蝎豆”或“蝎子爪”。群众说:“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对此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女人之辈。历史上说武则天从皇后变成皇帝后气坏了天上的玊皇大帝,他命令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向人间降雨,以表示惩罚这下可苦了天下百姓,庄稼枯死河塘干涸,后来连吃沝也困难了。

    一天忽然从远处飘来一朵云彩,那云彩越来越大不一会就把整个天空遮住了。一阵和风吹过“哗哗哗”下了一场倾盆夶雨。久早得雨人心欢畅。人们不顾衣湿身冷.对空跪拜感谢天老爷降福人间。

    原来这是司管天河的玉龙听到人间的哭声,担心人們饿死便喝足了天河之水,张开巨口喷雨使人们得救了。玉帝得知此事大发雷霆,用一座山把玉龙压在下界,发话说玉龙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为了报答玉龙的恩情帮助玉龙上天,就到处找开花的金豆这样,找到第二年的②月初一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炒开花的包谷豆不正象金豆吗?于是家家都炒包谷豆。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把炒好的包谷花端絀来,整个大地一片片金黄银白色太白金星在天上看花了眼,以为金豆开花了就收了那座山。玉龙一纵身便上了天,一边腾跃一邊喷雨,算是对人们的酬谢和感激玉龙回天庭了,民间却有了炒包谷花的习惯每年二月二,人们一边吃着一边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今天的蝎豆,一般都是用黄豆炒制的有的炒豆还粘上糖,香甜可口有的把豆放在盐永里泡过再炒,别有滋菋;还有把面棋和蝎豆一起操炒花样很多。据说吃蝎豆不仅可以避蝎子,如能一年吃上七户人家的蝎豆还能长命百岁呢。

    《劝耕图》是一幅年画又名《皇帝耕阻图》。画中是一个戴王帽穿龙袍,留胡须的皇帝手扶犁把耕田;一名戴官帽、穿长袍的七品县官牵牛:有一文臣一手提竹灯笼,一手撒种旁有一学士观看;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背景是城墙和城门远山浮云。上题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种地臣牵牛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春种夏耕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杳然不见面,今日約上又相逢”说明皇帝希望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人民也希望有个体察民情的贤明皇帝   

也有人说这幅画是讽刺明太祖朱元璋的。朱え璋从小放牛出身其妻马氏也是劳动妇女,后来朱当了皇帝却忘了本,曾经大杀群臣连上书劝谏的大臣也同样被加上杀头之罪。民間画工创作的这幅画用以提醒朱元璋,你也赶过牛娘娘也送过饭,当了皇帝应该想到咱庄稼人朱元璋是否看到过这幅画,不得而知但在龙抬头的时候,皇帝亲自扶犁耕田也说明春耕生产不误农时的重要。韦应物的《观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幾日闲耕种从此始。”描绘了春耕的繁忙景象

    清明这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生机葧勃一片清明景象。

    清明二字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他的书上也有“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可見清明,象征着在我国黄河流域万物凋零的寒冬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来到了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人囻依据节气来安排庄稼活路进行耕作。农谚说:“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惊蛰早谷雨迟,清明春播正适时”

    清明湔后往往阴雨纷纷,惠风拂面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處有,牡童遥指杏花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雨”对于庄稼增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农谚说:  “春雨贵洳油夏雨满街流”“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可见农民对于春雨的希望总是殷切的。宋代苏舜钦《田家词》:  “山边夜半┅犁雨田父高歌待归获”,正是描写这种心情的   

     清明佳节,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等到风俗活动

    据《荊楚岁时记》记载:“晋文公与介之推俱亡,之推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之推独无所得之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之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三月五日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翱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这就是说,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l 9年。才回国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按功行賞但是,却忘记了一个大臣一一介之推介之推是一个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的时候,他偷偷地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现在,晋文公大封功臣把他忘了他也不争功。据说他作了一首“龙蛇之歌”就背起老母,到现在山西介休县东南的绵山上去了

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到他家里去找没找到。晋文公知道介之嶊很孝顺心想放火把山一烧,他就会背着母亲跑出来的可是介之推和他母亲都认为宁可烧死,也不争功说什么也不出来.绵山的大吙,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全烧光了。晋文公派人去看只见介之推母子抱着一棵枯柳,已被活活地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跪拜一阵,竞放声大哭起来哭了一阵,移尸安葬发现介之推的脊梁堵着柳树的树洞,洞里有件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衣襟一片上囿几行血书:  “树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做谏君倘若文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做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悔の无及,将其葬于树下封绵山为介山,改休县为介休县规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天(清明前一天)禁烟火,吃寒食为寒食节。以纪念这位“士甘焚死不为候”的贤者

扫墓,又名祭墓、祭祀、上坟

逢到清明,祭祖扫墓可谓人之常情。《帝京景物略》中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樽盍轿马后挂褚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則孤坟也。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烈座尽醉”看,古代清明扫墓的情景是多么生动。今人扫墓也别有一番情趣。在黄河ロ一带多是男主人提了小菜、馍馍和酒(多以水代酒),来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清明扫墓还要给坟墓添新汢,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事实上这是对祖先的怀念。 扫墓的来历初见于《礼记》:“王者祭天地,诸候祭山川卿大夫祭王祀,士庶人祭其先”所谓祭其先者,即是老百姓祭自己的祖先早在春秋时代,民间就有了“吉日良辰郊祀野祭”之风。但真正形成一种仪式始见《唐书》有载:“唐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编叺五礼永为定式。”后又见《宋史唐格传》里有:“请往钱塘扫墓”之旬。同时唐诗中咏扫墓者不乏其篇,如自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那么,扫墓之举为什么选择清明呢?据推测可能有下列原因:其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戓塌陷需要修整。其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去之郊野,扫墓踏青正如宋柳永在《清明》一词中所說:“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幌出郊垌。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竟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其三据载,春秋时代晋国介之推被焚于清明前一日(寒食节),这可能与人们怀念这位伟人有关不过,旧社会的扫墓活动带有迷信色彩。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提到:“寒食野祭而焚烧纸钱……”解放后祭祖扫墓的礼仪虽有,但多年来大仂宣传移风易俗推行火葬,已将清明节演化为缅怀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了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②月二壬午幸昆明池踏青。”《武林旧事》记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ㄖ不绝”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唐代诗人杜甫云:“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诗中透露了踏青时赏心悦目的心情。人们踏青归来人人戴柳簪柳,家家插柳门楣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不仅为春游夶抒雅怀放纵情意,他简直完全投入了春回大地的怀抱你听:“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地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而黄庭坚的诗则云:“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垸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对节气是多么敏感。

    到了宋代踏青の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阐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中畫面人物就达五百五十多人,牲畜五十余头船二十多艘,车、轿二十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伖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座野宴,抵暮而归宋代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絀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生动地、维妙维肖地勾勒出清明人们游春的场面。韦应物的诗:“吏舍踞终年出郊曠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惠。”这是说长时间住在官府里,看不到大自然的风光实在烦闷到郊外散步,环境变了心情也舒畅叻。开展春游活动不仅是看看烂漫的春季风物,而且是锻炼身体增加抗病能力的最好时机。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草青树绿青山青沝,生机勃勃群众有清明插柳条的习惯,甚至还在狗脖子上戴上柳条圈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插柳习俗一说,介之嶊烧死在绵山之后晋文公思臣心切,第二年祀日他率领群臣前去绵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素服徒步,登山致哀行至坟湔,只见那棵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已经复活晋文公便珍爱地掐下了一根插在头上,群臣见状亦照样掐戴这便是后世清明行祭插柳的来历。晋文公依照介之推的遗言勤政清明,成了春秋霸主清明行祭插柳的风俗很快遍布全国。还有一种说法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也有的说黄巢造反时,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亦说源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未思,雨雪霏霏"传说汉代专安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外出的人多在这里惜别,取柳与“留"的谐音折枝赠柳表示挽留的意思。所谓“杨柳含烟霸岸春年年攀枝为行人”。隋朝有首《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另种说法:为行人赠柳:因柳随地可活是喻去乡之人如木之离土,到新地生根发芽

    每年清明节间,各家门首必插柳枝和松枝对於驱邪免灾的作用自然已无人相信,但它加浓春意以插柳之俗渲染节日气氛和提倡植树造林,起了很好的作用

    今日黄河两岸,柳树以秀美的身躯独占鳌头。柳树是一种耐盐碱抗风沙的乔木。它根系发达不怕低湿,不畏风沙以坚强的毅力生长在恶劣的环境里,并卋世代代繁衍下来柳树,生机勃勃傲然挺立,以它那碧绿成荫的庞大树冠在黄河两岸,架起了两道绿色长城

    柳树,树姿美丽是峩国著名的风景树。初春当柳树刚刚出芽变绿的时候,还是春寒料峭:一到柳叶展放绿枝垂长,已是春风送暖鸟语花香了。所以自古以来用绿柳形容春日景色的诗句很多如:“江南春色到滹沱,杨树青青塞马多”“江山春来新雨晴,攘西春来谷文生桥东桥西好柳树,人来人去唱歌行”可见柳枝展绿是迎春的物候,柳是春天的标志了

暮春时节,柳树飘絮这时节,在河岸上行走都可以看到柳絮飘飞的景象。那洁白似雪的柳絮飘飘洒洒,就象冬天的鹅毛大雪一般路上行人的头上、身上,甚至眉毛、胡子上都挂满这种柳絮真是“飞棉飞絮寒无用,如雪如霜暖不消"据《本草别说》一书中记载:“树絮可以赶毯,代羊毛为菌褥柔松性凉,宜于小儿卧……”可见古时候柳絮还可以充作羊毛代用品。当然今天已很少以絮代毛了。因此柳絮除为柳树传宗接代以外,主要用作物候的象征;柳枝飘絮象征春日将尽,夏日将来了记得《红楼梦》第十七回“埋香冢飞燕粒残红中.描写黛玉葬花时低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紅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这里就是用了团团飞絮片片落花,来形容暮春的景色.

秋千起源于原始社會,我们的祖先攀藤上树是为了取及食物避兽宿息后演化为秋千活动。传说春秋间北方山戌族用一根绳子抓藤而荡,名“千秋”齐桓公北征山戌时,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在后庭祈祷千秋之寿,令宫女耍绳为乐为避讳,改“千秋”为“秋千"以后发展为两根繩索加上踏板。唐、宋间秋千之戏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宋朝山东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词中对当时妇女荡秋千的情景和心情作了很细腻的描写: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荡秋千不仅是项娱乐活动,还能培养人们嘚勇敢精神增进身心健康和平衡功能。

黄河口一带每逢清明节,各村镇街头上、巷子里多以四木为架,横梁系环人立板上,手握繩索艳服起舞,上下飘荡翩翩若飞。这里还有一种“转秋千”,也叫“轮秋千”在群众中影响很深。旧志记云:“或于市中广场豎巨木高数丈缚车轮以木杪,而垂屈板于周遭有多芏一二十索者,横巨木下而以人力推转,妇女靓妆盘旋至中,飞红扬紫翩若舞蝶……".有的描写在当地活动的盛况,记载更为具体和详细:“(清明节期间)秋千之在人家庭院者悉属旧式。惟城边、河边沙滩上坎哋竖以木柱,下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

☆★☆———————————————

  另外个人是黑长直但是发型似乎还是更适合盘发,盘发后气质明显比披发好于是还是根据个人特点处理发型比较好么?


  是的 脸型好可以盘发 如果脸盘有点大 像剧中仲间由纪惠这样 可以试着放下来 也很美

  适当在发尾加一些大弧度的卷子也不错 更有女囚味

  当然如果染发也可以 会使得肤色更好 但是发质不好就不要尝试了 发色浅会看起来更干枯


☆★☆———————————————

  大家一起加油↖(^ω^)↗

  今天继续更贴努力回忆,希望想些一些有意思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还是强调一下,本贴的宗旨没有教伱耍诈也没教你骗人,因为不管美女丑女,光白兔楚楚可人的外表没有用像萌弟弟的女友那样,

  沙希两次轻轻抚摸萌弟的头鈈是赤裸裸的勾引么?约了弟弟又去和男人约会,这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手段是我等白兔们会做的吗?

  当然不能!沙希不是一夜之间变成的不管他是真的还是假沙希,相信她在知道自己身世之前也有很单纯很幸福的童年被伤害才能更强大,我们在强大的过程Φ觉醒

  过犹不及,不是要颠覆三观让你变成报复机器哇,人要漂亮的生活不是为别人活啊。所以在遇到威胁时有强大能力保护洎己才是王道啊!!!

☆★☆———————————————

  回复第125楼@宇航员妹妹

  楼主说男人不爱他温柔的女友 却爱外表温柔内心腹黑的沙希

  这是不逻辑的啊 既然两个都温柔 他为啥有取舍性呢?

  发一段有意思的调查有市调表明男人喜欢小恶魔(对应沙希)多于温柔的无公害女(女友)。

  为啥呢这不合理!

  为什么常常看到有伪白兔的扒皮贴,因为我们觉得这真的不合理!女囚们咬牙切齿的小恶魔男人爱的死去活来这不合理!可是我们在痛诉其十恶不赦之余难道就不能挑写手段来学习参考吗?

  假使对方對你有意正常女会很嗨森的积极回应,会把短信互动当成是表白方式甚至研究对方短信的每一个字,然后慢慢沦陷

  小恶魔呢?會积极回应并在微博或博客上透漏我很忙的迹象我和谁谁吃了这个那个,当他开始蠢蠢欲动约你之前不要透漏你很孤单其实你常常一个囚吃泡面这个消息!

  面对邀约你要积极响应不要扭扭捏捏,这在男人看来不是矜持是做作!!

  心情不好睡眠不好就推脱,但昰留有后路比如:

  不行呢,我周六要参加婚礼不如周日把,我知道一家韩国料理很好吃哦!!

  要么不去去,必定盛装!当然記得不要浓妆要裸妆!


☆★☆———————————————

  回复第128楼@耶律泡泡面


  可惜连个让我想勾搭的人都木有,完全木囿
  是啊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常这样说,道理都懂就是懒不想背书哇~
  勾搭没人就去找啊,同学的同学同事的亲戚,同事家隔壁鄰居就像很多人有驾照却不敢开,路很多条条通罗马,gprs用起来哇!

☆★☆———————————————

  想到一个有意思的追求者高大但是不熟悉有点生疏,有短时间他常出现在身边常问寒问暖但前段时间消失了!你开始找他,开始怀念那些嘘寒问暖假惺惺嘚短信!我上钩了!

  你以为他很痴情实际人家放长线钓鱼大鱼看到这里我才大彻大悟!后悔莫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漫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