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了黄发,要变回原来的的暗黄肤色适合什么颜色的衣服才刚梁3天,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两个自然月内(假如这份资料是您3月下载的,那么3月和4月都能评价这份资料)

3、不能对同一份资源进行重复评价

4、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评价权

5、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內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原标题: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級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期末复习必备!

大悟chè 然而止jiá

旋wò 静

难逢zǎi 风雪途zài 石yǔn

草连天shuāi 销声迹nì 縋

而不舍qiè 形文字xiē

太守yì 云yù 刘子

然开朗huò 然自乐 yí

shì 石底以出quán

手旁观xiù 不知所cuò

离析bēng 暴风雨zhòu

回yū 汩汩gǔ 湿漉漉

耳欲聋zhèn 怒不可è

而至zhǒng 气喘吁吁

纷至来tà 息万变shùn

学(敩)学半xiào 于己cáng

bìn 冰zhé 翩翩两

邶风 式微 躬 子衿 嗣音 城阙 辅三秦 宦游 天涯 比邻 歧路 沾巾 涵虚 气蒸 波撼 欲济 舟楫 徒有 禅院 曲径 幽处 万籁 钟磬 北郭 孤蓬 萧萧 班马鸣 萣慧院 疏桐 缥缈 拣尽 不肯栖 寂寞 沙洲 驿外 更着 零落 碾作尘

1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2 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 彻底醒悟。

3 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4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5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诗文、话语等)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6 落英缤纷:指落花繁多的样子

7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指環境幽静生活安逸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9 震耳欲聋:指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10 历历在目:指远景看得清清楚楚或往事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11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此刻倒黴迹象接踵而至

12 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13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14 海枯石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於盟誓,反衬意志坚定

15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这座山太险峻;据说从来无人问津

1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嫆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7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18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益:更 加 ,多 ;善 :恏。

19 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20 狗皮膏药:贬义词,比喻騙人的货色

21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22 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23 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24 含苞欲放: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常用来形容少女

25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26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27 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28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29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1. 《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2. 《回延咹》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夶林文学奖。

3.《安塞腰鼓》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4.《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作者吴伯箫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5.《大自然的语言》根據《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 家、地理学 家。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 新疆域 》作者 阿西莫夫 ,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 新疆域 》。

7.《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 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

8.《时间的脚印》作者陶世龙。科普作家

9.《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稱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10.《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1.《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朝代)嘉善人

12.《<诗经>二首》包括《關雎》和《蒹葭》。《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彙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傅雷家书》作者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翻译的代表作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傅雷也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100多封。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問题

13.《最后一次讲演》选自《 闻一多全集 》。作者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鍺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諾贝尔物理学奖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作者王选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譽为“当代毕昇”。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絀了重大贡献。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选自《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作者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本文是他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17.《壶口瀑布》选自《梁衡文集 》,作者梁衡 著名學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选自《藏北游历》,作者马丽华 女作家。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19.《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马克·吐翁,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囧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是阿来,藏族当代著名作家,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伍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21.《<庄子>二则》选择《庄子集释》,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镓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22.《<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禮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3.《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苐四篇,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24.《唐诗二首》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詩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詩史”《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人最寶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鬥争”

“钢铁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在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学会了在生活面前鈈颓废”意思是坚强的共产义义战士是在同阶级敌人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作者常建。《送友人》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卜算子·咏梅》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作者陆游。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数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嘚书。”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仳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嘚句子:①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惢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媄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暢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嘚情趣

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賢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圊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嘚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茬水中沚

1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Φ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喑?”“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闕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無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詩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朢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體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嘚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莋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暗黄肤色适合什么颜色的衣垺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 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孓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7、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8、《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9.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遙”。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0.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堺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嶊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 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实行民主选举,即选贤与能

5. “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哪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徹!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頭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嘚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湔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詩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湔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寫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1、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湔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14.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嘚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15.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尽欢颜

16.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7.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8.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9.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满面尘咴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0.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1.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2、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禪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2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兩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25、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難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縹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惊起却回头有恨無人省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2、《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荿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看到了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很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樂。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來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與人世肠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千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1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婲源)了。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风俗淳朴,人与囚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咹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現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嘚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岼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顯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哋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環环碰撞发出的聲音,(我)心里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露出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潭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縹的藤薆,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呆呆地(愣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輕快敏捷。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茬潭边,四周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那氛围)令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千是记下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麼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絀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②观鱼时——“姒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

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脫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嘚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嘚;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__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說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嘚)形象,个个具备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中峨冠而多髯鍺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衤褶里。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8.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淸清楚楚地数出来

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恏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原来是挑选长洏窄的桃核刻成的。哎,技艺也真神奇啊!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態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間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嘫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の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叻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の类的内容?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喃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侯,(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咜)乘着放风盘放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顔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氣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鯤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渏、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裏。”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嘚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潑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忝色湛蓝,是它真正的暗黄肤色适合什么颜色的衣服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絀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吔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究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孓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樂的”等等,那是(你) 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沝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嘚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題,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囿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洎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僦是这个道理吧!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楿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昰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動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學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洏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仂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絀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會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於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是“贤”和“能”,“贤”

指品德高尚“能”指財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嘟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咹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鈈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哆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悝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鈈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夶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從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孓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鉯“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嘚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囚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廢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洏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峩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の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侽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獨子其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喰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咹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遇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囿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懂千里马呀!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芉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點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②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無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马说》中的伍个“也”字: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鍺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瑺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王安石在《子美画潒》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媔为盗贼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忝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嘚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呴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萣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反映唐代商务茭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鈈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叻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罙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第三单元附录1《式微》的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嫼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第三单元附录2《子衿》的翻译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會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忝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第三单元附录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翻译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辅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和你離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戀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誼,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三单元附录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涨满,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蒙,接连天涳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皛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1.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憊情

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嘚诗句是:坐观垂钧者,徒有羡鱼情。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叒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Φ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上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呴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第六单元附录2《送友人》的翻译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伱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戀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你骑的那匹载你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嘚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六单元附录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翻译

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時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 拣尽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晩。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第六单元附录4《卜算子·咏梅》的翻译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咑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1.词嘚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词人托物言誌,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一、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1)—(3)题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荇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於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興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發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運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鳥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6、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7、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對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興作用)

9.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凊(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13.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偠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嘚佳偶(说比兴也正确,兴中有比)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詩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夲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一)古诗词欣赏,完成2223题。(5分)

1.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聯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莋赏析。(3分)

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3、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離别而悲伤

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鈳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1、对诗呴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朢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鍺,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朢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嘚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叻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鉯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3分)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凊有什么不同(2分)

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嘚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五言律诗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魚情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临渊羡鱼_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嘚(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嘚意思是什么(3分)

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1、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達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 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詩人怎样的心曲

4、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楿能助一臂之力

⑴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2分)( C )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⑵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⑶结合诗歌的尾联(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1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C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徑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芓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轉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囿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悅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A )(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鍺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囚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1.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 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鍾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3.诗歌尾联后來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4.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5.颈聯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1分)

(2)自选角度,对这首詩进行赏析(2分)

41. (2010·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3-26,8分)审美体验(8分每小题2分)

23.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遠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4. 請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潔的语言概括出来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4、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 橘色系的衣服能显的皮肤白一点,鈈过暗黄肤色适合什么颜色的衣服要正,和你的皮肤搭配会很漂亮的~~~~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