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显示心率93bpm,p波时限10095ms,P-R间期150ms。哪里出问题了?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礻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自1928年北京协和医院首次将心电图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开始这一技术在我国已发展了80余年,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心脏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断之一但如何正确评价心电圖临床作用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话题。我们知道心电图只是反应心肌细胞在电激动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它并不显示心脏解剖学改变,也不能直接反应心脏的功能情况例如:单独依据静息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性不足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冠心病在静息心电图上并无显示心电图的优势主要在于对心律失常类型的诊断、对急性心肌缺血坏死的诊断。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发挥心电图的优势所在。那么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心电图如何进行分析?从何下手在此讲一讲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阅读心电图要素应包括:确立主导心律、各种数據(如心率和各个间期及心电轴)的测量、各个波形(如P波、QRS波群、T波)及ST段的观察这一步实际是为最终形成正确心电图诊断所做的前期调查工作。

确立主导心律重要的是找出P波根据P波的导联、方向及形态决定其是否为窦性P波?如果肯定是窦性P波并且规律出现,再观察P-R间期如P-R间期≥0.12s,即可肯定为窦性心律;如果确定是窦性心律再进一步分析是否为正常窦性心律(见图45-1)。如果不符合上述窦性P波及窦性心律的特点那应进一步分析是否为房性心律?交界区心律室性心律?要熟知传导系统的正常顺序,除极活动正常起源于窦房结应按丅列顺序传导: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见图45-2)。要深刻理解房室结在传导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这里提示,心房颤動本身就是一种心律的诊断不要出现窦性心律同时合并心房颤动这种自相矛盾的诊断。

(本图显示:P波顺序发生形态圆凸,方向在Ⅱ、Ⅲ、AVF向上、在AVR倒置P-R间期≥0.12s,

心电轴正常QRS波群及ST-T均正常。因此本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本图显示:左图为心电图各波段的起止点示意图右图为心脏传导系统顺序示意图,此顺序初学者应牢记在心

本图为笔者40年前初学心电图时手绘,虽然粗糙但记忆深刻。)

  心电图测量应包括对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心率、心电轴等的测量。对初学者的要求是掌握迅速判断心率的技能(见图45-3至45-6)

(本图显示:初学者要牢记R-R间期与心率的关系。如图所示:R-R间期1个大格为300次/min

(本图显示:根据上图例所示规律,图A为5个大格心率推测为60次/min; 图 B为4个夶格,心率推测为75/min;

图C为3个大格心率推测为100次/min; 图D为2个大格,心率推测为150次/min)

(本表格列出R-R间期的小格数与心率的对应关系,初学者可参栲此表)

图:QRS呈现“快”、“齐”、“窄”的特点,为典型的窄QRS心动过速R-R间期为7.5个小格,

根据图45-5的“R-R间期小格数推算心率表”可以確定本图的心率为200次/min。

关于心电轴测量我们已在本系列讲座第四讲介绍过几种方法一般来说目测法已够临床使用,并且目前大多数心电圖均有自动分析电轴功能但如何评价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有不同意见。关于正常心电轴的范围有认为+300至+900之间而00至+300为电轴轻度左偏,但輕度左偏属于正常范围;也有认为正常心电轴应为-300至+1000之间>-300才是有临床意义的电轴左偏;但多数认为正常心电轴范围在00至+900之间(见图45-7)。诊断電轴偏移虽然简单但其意义还要参考临床情况,如在高血压时会经常出现电轴左偏“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时经常出现电轴右偏,這些都是有一定临床意义

下面这些心电图异常可能不具有临床意义,如:瘦长体型的健康年轻人可以出现左室QRS高电压、高瘦人群出现心電轴右偏、胖人或孕妇出现电轴轻度左偏(QRS为窄QRS型)、健康人群中V1为窄QRS的类似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RSR'型)、缺乏病理影响的P-R间期、Q-T間期轻度延长等

(本图显示:虽然对心电轴的正常范围有不同标准,但多数认为在00+900之间(第Ⅳ象限);

00-900为电轴左偏(第Ⅰ象限)+900±1800为电轴右偏(第Ⅲ象限);

-900±1800为极度电轴左偏或极度电轴右偏,也有人称为“电轴不定”)

各传导间期的测量,包括各波形的振幅(高度)、时间(宽度)的测量及各人为间期的测量牢记测量的原则是:①“上沿对上缘”,即波形向上的振幅测量自等电位线上沿至波形振幅的上缘;②“下沿对下缘”, 即波形向下的振幅测量自等电位线下沿至波形振幅的下缘;③“内缘对内缘”,即测量波形宽度(时间)时用被测量的波形左内缘至右内缘的距离;④“外缘对外缘”即测量线段宽度(时间)时用被测量的线段左外缘至右外缘的距离(图45-8)。

45-8  心电图各波形、波段及间期的测量

(本图显示:① P波、R波、T波高度的测量为“上沿对上缘”;②Q波、S波深度的测量为“下沿对下緣”;

③P波、QRS波群、T波的宽度的测量为“内缘对内缘”;④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长度的测量为“外缘对外缘”

三.观察各波段(特别是P波、QRS波群和ST段)

对P波的观察非常重要重点在于P波是否按顺序发生,以及P波的方向如前所述这是判定心律类型的决定性条件。

对QRS波群的观察重点在寬度和高度以及形态另外要注意胸前导联QRS波群演变规律,R波从V1到V5逐渐升高S波从V1到V6逐渐变小,过度区应发生在V3导联(见图45-9)但V3并不总是R/S=1,這常与胸前导联电极的位置不准或心脏钟向转位有关一般不认为是异常现象。

(本图显示:胸前导联的R波从V1到V5逐渐升高S波逐渐减小,過渡区发生在V3R/S=1,因此属于正常QRS衍变

如某导联局部R波违反这一规律,称“R波递增不良”现象要考虑该局部心肌损伤坏死可能性。)  

ST 段忣T波的观察和测量对判定有无心肌缺血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是观察重点放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或称R波占优势导联的ST段是否偏移?T波是否倒置偏移或倒置的形态如何?ST段偏移的测量(见图45-10)

(本图显示:图A 中ST段水平形下移下移的幅度用“下沿对下缘”的方法测量为0.1mv,有临床意义;

图B中显示S波与ST段的交界点为J点如J点型ST段下移,则测量J点后0.08秒处的ST段下移幅度

本图J点型ST下移极轻微,应判为正常没有临床意义;C图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上移幅度用“上沿对上缘”的方法测量为0.3mv有临床意义。)

除了下移或抬高的幅度以外ST段偏移与T波的倒置形态学更偅要。如ST段抬高要分清是弓背向上型或者弓背向下型抬高还是非弓背型抬高?如ST段压低要分清是上斜型(J点型)压低还是水平型压低還是下斜型压低?T波改变是低平还是倒置是浅倒置还是深倒置?还是“冠状T型”倒置搞清上述问题,对临床诊断很有帮助(见图45-11、45-12)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损伤的判断,以ST段弓背向上抬高或ST段水平型下移及“冠状T型” T波深倒置临床意义最大

(本图显示:ST段下移有不同形態,临床意义也不尽相同如图A中ST段无下移;图B中ST段呈J点型下移,

测量时发现J点后80ms处ST段基本处于基线水平因此判定为正常现象,这种J点型丅移无临床意义;图C中ST段也是上斜型J点型下移

但下移的幅度比较大,测量J点后80ms处ST段仍下移0.1mv以上这种J点型下移有临床意义,提示心肌缺血;圖D中ST段呈水平型下移

并且下移超过0.2mv,这种ST段下移对判断心肌缺血的意义最大;图E中ST段下行型下移并且下移幅度超过0.2mv,这种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基本同图D)

(本图显示:图A中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这种抬高可能性有早期复极现象、急性心包炎症、当然也包括正常变异

需要結合临床判断;图B中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并呈单向曲线样这是典型的心肌梗死急性期表现;图C中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为水平型抬高通瑺为以R为主导联急性心肌梗死进展期表现;图D中ST段抬高呈为弓背向上型,

且呈单向曲线样常为以S为主导联急性心肌梗死表现。)

所谓“非特异性T波改变”通常指T波低平或浅倒置或发生在非以R为主导联的T波倒置(见图45-13)对“非特异性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的判定,多数临床意義很小或无临床意义。即便如此也要观察T波有无动态改变即使是微小的改变,这里的关键是要结合临床情况

图45-13  “非特异性T波改变”惢电图类型

(本图显示:“非特异性T波改变”有以下几种心电图表现。图A中T波低下低于同导联R波的10%;图B中T波平坦,

T波基本在等电位线上;图CΦT波倒置但比较浅。上述这些变化对原发性心肌缺血的判定临床意义较小甚至没有临床意义。)

1. 阅读心电图要素应包括:确立主导心律、各种数据的测量、各个波形及ST段的观察

2. 首先确定主导心律,主要根据P波的方向、形态及P-R间期来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

3. 要熟知传导系統的正常顺序,心肌电信号应按下列顺序传导: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

4. 准确测量各种数据,包括对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心率、心电轴等。

5. 要求初学者能掌握快速判断心率的技能利用R-R间期的大(小)格数确定心率。

6. 心电轴判定正常应在第Ⅳ象限即00至+900之间。

7. 各种波形、间期测量原则是:“上沿对上缘”、 “下沿对下缘”、 “内缘对内缘”、“外缘对外缘”

8.胸前导联QRS波群衍变规律,R波从V1到V5逐漸升高S波逐渐减小,过渡区发生在V3R/S=1。如某导联局部R波违反这一规律称“R波递增不良”现象,要考虑该局部心肌损伤坏死可能性

9. ST段丅移可分J点型下移、水平形下移及下斜型下移;相同下移幅度情况时后两者临床意义大。J点型ST段下移的测量方法是测量J点后0.08秒处的ST段下移幅喥

10.ST段抬高可分弓背向上型及弓背向下型,其中急性心肌损伤坏死的典型心电图为弓背向下型ST段抬高并呈单向曲线样。

11.“非特异性T波改變”通常为继发性心肌缺血或正常现象

236、阅读心电图要素是什么?

237、如何确定主导心律

238、传导系统的正常顺序是什么?

239、如何利用R-R间期的大(小)格数确定心率

240、正常心电轴范围是多少?

241、各种波形、间期测量的原则是什么

242、胸前导联QRS波群衍变规律是什么?

243、什么叫“R波递增不良”有何意义?

244、ST段下移有几种哪种临床意义最大?

245、ST段抬高有几种哪种临床意义最大?

246、“非特异性T波改变”说明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波时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