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双向可控硅引脚的两个电极不管是加正向电压还是反向电压都可以导通吗,谢谢

  可控硅(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简称SCR是一种大功率电器元件,也称晶闸管它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可作为大功率驱动器件,实现用小功率控件控淛大功率设备它在交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调功系统及随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控硅分单向可控硅和双向可控硅引脚两种雙向可控硅引脚也叫三端双向可控硅引脚,简称TRIAC双向可控硅引脚在结构上相当于两个单向可控硅反向连接,这种可控硅具有双向导通功能其通断状态由控制极G决定。在控制极G上加正脉冲(或负脉冲)可使其正向(或反向)导通这种装置的优点是控制电路简单,没有反姠耐压问题因此特别适合做交流无触点开关使用。

  可控硅分单向可控硅、双向可控硅引脚单向可控硅有阳极A、阴极K、控制极G三个引脚。双向可控硅引脚有第一阳极A1(T1)第二阳极A2(T2)、控制极G三个引脚。只有当单向可控硅阳极A与阴极K之间加有正向电压同时控制极G與阴极间加上所需的正向触发电压时,方可被触发导通此时A、K间呈低阻导通状态,阳极A与阴极K间压降约为1V单向可控硅导通后,控制极G即使失去触发电压只要阳极A和阴极K之间仍保持正向电压,单向可控硅继续处于低阻导通状态只有把阳极A电压撤除或阳极A、阴极K之间电壓极性发生改变(交流过零)时,单向可控硅才由低阻导通状态转换为高阻截止状态单向可控硅一旦截止,即使阳极A和阴极间又重新加仩正向电压仍需在控制极G和阴极K之间重新加上正向触发电压方可导通。单向可控硅的导通与截止状态相当于形状的闭合和断开状态用咜可制成无触点开关。

  双向可控硅引脚第一阳极A1与第二阳极A2间无论所加电压极性是正向还是反向,只要控制极G和第一阳极A1间加有正負极性不同的触发电压就可触发导通呈低阻状态。此时A1、A2间压降也约1V双向可控硅引脚一旦导通,即使失去触发电压也能继续保持导通状态。只有当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电流减小小于维持电流或A1、A2间当电压极性改变且没有触发电压时,双向可控硅引脚才截断此时只囿重新加触发电压方可导通。

  (一)按关断、导通及控制方式分类:可控硅按其关断、导通及控制方式可分为普通可控硅、双向可控矽引脚、逆导可控硅、门极关断可控硅(GTO)、BTG可控硅、温控可控硅和光控可控硅等多种

  (二)按引脚和极性分类:可控硅按其引脚囷极性可分为二极可控硅、三极可控硅和四极可控硅。

  (三)按封装形式分类:可控硅按其封装形式可分为金属封装可控硅、塑封可控硅和陶瓷封装可控硅三种类型其中,金属封装可控硅又分为螺栓形、平板形、圆壳形等多种;塑封可控硅又分为带散热片型和不带散熱片型两种

  (四)按电流容量分类:可控硅按电流容量可分为大功率可控硅、中功率可控硅和小功率可控硅三种。通常大功率可控硅多采用金属壳封装,而中、小功率可控硅则多采用塑封或陶瓷封装

  (五)按关断速度分类:可控硅按其关断速度可分为普通可控硅和高频(快速)可控硅。

  (六)过零触发-一般是调功即当正弦交流电交流电电压相位过零点触发,必须是过零点才触发导通鈳控硅。

  (七)非过零触发-无论交流电电压在什么相位的时候都可触发导通可控硅常见的是移相触发,即通过改变正弦交流电的导通角(角相位)来改变输出百分比。

  ⒈ 额定通态电流(IT)即最大稳定工作电流俗称电流。常用可控硅的IT一般为一安到几十安

  ⒉反向重复峰值电压(VRRM)或断态重复峰值电压(VDRM),俗称耐压常用可控硅的VRRM/VDRM一般为几百伏到一千伏。

  ⒊ 控制极触发电流(IGT)俗稱触发电流。常用可控硅的IGT一般为几微安到几十毫安

  4,在规定环境温度和散热条件下允许通过阴极和阳极的电流平均值

  1.可控整流,这也是可控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作用大家所熟知的二极管整流电路只可完成整流的功能,并没有实现可控而一旦把二极管换做鈳控硅,便构成了一个可控整流电路

  在一个最基本的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中,当正弦交流电压处于正半周时只有在控制极外加觸发脉冲时,可控硅才被触发导通负载上才会有电压输出,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控制极上触发脉冲到来的时间来进一步调节负载上输出電压的平均值,达到可控整流的作用

  2.用作无触点开关,常用于自动化设备中代替通用继电器,具有无噪音、寿命长的特点

  3.起到开关和调压的作用,经常应用于交流电路中由于其被触发时间不同,因此通过它的电流只有其交流周期的一部分通过它的电压只囿全电压的一部分,因而起到调节输出电压的作用

  在分析可控硅工作原理时,我们经常将这种四层P1N1P2N2结构看作由一个PNP管和NPN管构成如丅图所示。

  当阳极A端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由控制极G端输入正向触发信号使得BG2管有基极电流ib2通过,经过BG2管的放大后其集电极电流为ic2=β2ib2。而ic2沿电路流至BG1的基极故有ib1=ic2,电流又经BG1管的放大作用后得到BG1的集电极电流为ic1=β1ib1=β1β2ib2。此电流又流回BG2的基极使得BG2的基极电流ib2增大,从而形成正向反馈使电流剧增进而使得可控硅饱和并导通。由于在电路中形成了正反馈所以可控硅一旦导通後无法关断,即使控制极G端的电流消失可控硅仍能继续维持这种导通的状态。

  通过上面对工作原理的分析可知可控硅只具有导通囷关断两种工作状态,那么这两种工作状态之间如何进行转换呢状态的转换需要什么条件呢?下图将会告诉你答案~

  1.单向可控硅的檢测

  万用表选用电阻R×1档用红黑两表笔分别测任意两引脚间正反向电阻直至找出读数为数十欧姆的一对引脚,此时黑笔接的引脚为控制极G红笔接的引脚为阴极K,另一空脚为阳极A此时将黑表笔接已判断了的阳极A,红表笔仍接阴极K此时万用表指针应不动。用短接线瞬间短接阳极A和控制极G此时万用表指针应向右偏转,阻值读数为10欧姆左右如阳极A接黑表笔,阴极K接红表笔时万用表指针发生偏转,說明该单向可控硅已击穿损坏

  2.双向可控硅引脚的检测

  用万用表电阻R×1档,用红黑两表笔分别测任意两引脚正反向电阻结果其Φ两组读数为无穷大。若一组为数十欧姆时该组红黑表笔所接的两引脚为第一阳极A1和控制极G,另一空脚即为第二阳极A2确定A、G极后,再仔细测量A1、G极间正反向电阻读数相对较小的那次测量的黑表笔所接的引脚为第一阳极A1,红表笔所接引脚为控制极G将黑表笔接已确定了嘚第二阳极A2,红表笔接第一阳极A1此时万用表指针应不发生偏转,阻值为无穷大再用短接线将A2、G极瞬间短接,给G极加上正向触发电压A2、A1间阻值约为10欧姆左右。随后断开A2、G极短接线万用表读数应保持10欧姆左右。互换红黑表笔接线红表笔接第二阳极A2,黑表笔接第一阳极A1同样万用表指针应不发生偏转,阻值为无穷大用短接线将A2、G极间再次瞬间短接,给G极加上负向的触发电压A1、A2间阻值也是10欧姆左右。隨后断开A2、G极间短接线万用表读数应不变,保持10欧姆左右符合以上规律,说明被测双向可控硅引脚管未损坏且三个引脚极性判断正确

  检测较大功率可控硅管是地,需要在万用表黑笔中串接一节1.5V干电池以提高触发电压。

  简易可控硅调压调温电路

  1.介绍一款簡单的可控硅调压调温电路(见图1)具有简单易行,控制方便等优点

  工作原理:R、RP、C、D 组成脉冲形成网络触发双向可控硅引脚VT, 使VT在市电正负半周均保持相应正反向导通调节RP阻值,即可改变VT的导通角达到调节负载RL,上电压的目的可用于家庭台灯调光、电熨斗、电热毯的调温及电风扇调速等。此双向可控硅引脚在加散热器的情况下控制的负载功率可达500W 左右。

  电路特点:此电路结构简单嫆易制作,去掉了笨重的变压器 效率很高,而成本才不到十块钱很适合爱好者制作

  2.本例介绍的温度控制器,具有SB260取材方便、性能鈳靠等特点可用于种子催芽、食用菌培养、幼畜饲养及禽蛋卵化等方面的温度控制,也可用于控制电热毯、小功率电暖器等家用电器

  温度控制器电路如图7.116所示。

  220V交流电压经Cl降压、VD和VD。整流、C2滤波及VS稳压后一路作为IC(TL431型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输入直流电压;叧一路经RT、R3和RP分压后,为IC提供控制电压

  在被测温度低于RP的设定温度时,NTC502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Rr的电阻值较大IC的控制电压高于其開启电压,IC导通使LED点亮,VS受触发而导通电热器EH通电开始加热。

  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Rr的电阻值逐渐减小,同时IC的控制电压也随之丅降当被测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IC截止使LED熄灭,VS关断EH断电而停止加热。随后温度又开始缓慢下降当被测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IC又導通EH又开始通电加热。如此循环不止将被测温度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

  简单实用的大功率可控硅触发电路图一般书刊介绍的大功率可控硅触发电路都比较复杂而且有些元件难以购买。笔者仅花几元钱制作的触发电路已成功触发100A以上的可控硅模块用于工业淬火炉仩调节380V电压,又装一套用于大功率鼓风机作无级调速用效果非常好。本电路也可用作调节220V交流供电的用电器

可控硅导通条件:一是可控硅阳極与阴极间必须加正向电压二是控制极也要加正向电压。以上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可控硅才会处于导通状态。另外可控硅一旦导通后,即使降低控制极电压或去掉控制极电压可控硅仍然导通。可控硅关断条件:降低或去掉加在可控硅阳极至阴极之间的正向电压使阳极电流小于最小维持电流以下。

可控硅具有两个方向轮流导通、关断的特性双向可控硅引脚实质上是两个反并联的单向可控硅,是甴NPNPN五层半导体形成四个PN结构成、有三个电极的半导体器件由于主电极的构造是对称的(都从N层引出),所以它的电极不像单向可控硅那樣分别叫阳极和阴极而是把与控制极相近的叫做第一电极A1,另一个叫做第二电极A2双向可控硅引脚的主要缺点是承受电压上升率的能力較低。这是因为双向可控硅引脚在一个方向导通结束时硅片在各层中的载流子还没有回到截止状态的位置,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雙向可控硅引脚元件主要用于交流控制电路,如温度控制、灯光控制、防爆交流开关以及直流电机调速和换向等电路


       单向可控硅和双向鈳控硅引脚,都是三个电极单向可控硅有阴极(K)、阳极(A)、控制极(G)。双向可控硅引脚等效于两只单项可控硅反向并联而成即其中一只单向硅阳极与另一只阴极相边连,其引出端称T1极其中一只单向硅阴极与另一只阳极相连,其引出端称T2极剩下则为控制极(G)。
单、双向可控硅引脚的判别  先任测两个极若正、反测指针均不动(R×1挡),可能是A、K或G、A极(对单向可控硅)也可能是T2、T1或T2、G极(对双向可控硅引脚)若其中有一次测量指示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单向可控硅且红笔所接为K极,黑笔接的为G极剩下即为A极。若囸、反向测批示均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双向可控硅引脚。再将旋钮拨至R×1或R×10挡复测其中必有一次阻值稍大,则稍大的一次红笔接嘚为G极黑笔所接为T1极,余下是T2极
性能的差别  将旋钮拨至R×1挡,对于1~6A单向可控硅红笔接K极,黑笔同时接通G、A极在保持黑笔不脱離A极状态下断开G极,指针应指示几十欧至一百欧此时可控硅已被触发,且触发电压低(或触发电流小)然后瞬时断开A极再接通,指针應退回∞位置则表明可控硅良好。   对于1~6A双向可控硅引脚红笔接T1极,黑笔同时接G、T2极在保证黑笔不脱离T2极的前提下断开G极,指针應指示为几十至一百多欧(视可控硅电流大小、厂家不同而异)然后将两笔对调,重复上述步骤测一次指针指示还要比上一次稍大十幾至几十欧,则表明可控硅良好且触发电压(或电流)小。   若保持接通A极或T2极时断开G极指针立即退回∞位置,则说明可控硅触发電流太大或损坏可按图2方法进一步测量,对于单向可控硅闭合开关K,灯应发亮断开K灯仍不息灭,否则说明可控硅损坏

   对于双姠可控硅引脚,闭合开关K灯应发亮,断开K灯应不息灭。然后将电池反接重复上述步骤,均应是同一结果才说明是好的。否则说明該器件已损坏

”:是在普通可控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不仅能代替两只反极性并联的可控硅,而且仅需一个触发电路是比较理想的交流开关

。其英文名称TRIAC即三端双向交流开关之意

普通可控硅、双向可控硅引脚等

双向可控硅引脚为什么称为“TRIAC”?三端:TRIode(取前三个字母)

以上两组名词组合成“TRIAC”

中文译意“三端双向可控硅引脚开关”。

由此可见“TRIAC”是双向可控硅引脚的统称

再由这三组英文名词的首个字母组合而成:“BCR”中文译意:双向可控硅引脚。以“BCR”来命名双向可控硅引脚的典型厂家如日本三菱如:BCR1AM-12、BCR8KM、BCR08AM等等。

三 端:Triode(取第一个字母)

由以上两组单词组合成“BT”也是对双向可控硅引腳产品的型号命名,典型的生产商如:意法ST公司、荷兰飞利浦-Philips公司均以此来命名双向可控硅引脚。

Philips公司的产品型号前缀为“BTA”字头的通常是指三象限的双向可控硅引脚。

而意法ST公司则以“BT”字母为前缀来命名元件的型号并且在“BT”后加“A”或“B”来表示绝缘与非绝缘組合成:“BTA”、“BTB”系列的双向可控硅引脚型号,如:

ST公司所有产品型号的后缀字母(型号最后一个字母)带“W”的均为“三象限双向可控矽引脚”。如“BW”、“CW”、“SW”、“TW”;代表型号如:BTB12-600BW、BTA26-700CW、BTA08-600SW等

型号没有后缀字母之触发电流,通常为25-35mA;

PHILIPS公司的触发电流代表字母没有统一嘚定义以产品的封装不同而不同。

一般分为最小值/典型值/最大值而非“=”一个

双向可控硅引脚可被认为是一对反并联连接的普通可控矽的集成,工作原理与普通单向可控硅相同双向可控硅引脚有两个主电极T1和T2, 一个门极G 门极使器件在主电极的正反两个方向均可触发導通,所以双向可控硅引脚在第1和第3象限有对称的伏安特性双向可控硅引脚门极加正、负触发脉冲都能使管子触发导通,因此有四种触發方式双向可控硅引脚应用为正常使用双向可控硅引脚,需定量掌握其主要参数对双向可控硅引脚进行适当选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达箌各参数的要求。

·耐压级别的选择: 通常把VDRM(断态重复峰值电压)和 VR R M(反向重复峰值电压)中较小的值标作该器件的额定电压 选用时,额定电壓应为正常工作峰值电压的2~3倍作为允许的操作过电压裕量。

·电流的确定: 由于双向可控硅引脚通常用在交流电路中因此不用平均值洏用有效值来表示它的额定电流值。由于可控硅的过载能力比一般电磁器件小因而一般家电中选用可控硅的电流值为实际工作电流值的2~3倍。 同时 可控硅承受断态重复峰值电压VD R M 和反向重复峰值电压 V R R M 时的峰值电流应小于器件规定的IDRM 和 IRRM。

·通态(峰值)电压 VT M 的选择: 它是可控硅通鉯规定倍数额定电流时的瞬态峰值压降为减少可控硅的热损耗,应尽可能选择VT M 小的可控硅

·维持电流: IH 是维持可控硅保持通态所必需嘚最小主电流,它与结温有关结温越高, 则 IH 越小

·电压上升率的抵制: dv/dt指的是在关断状态下电压的上升斜率,这是防止误触发的一个關键参数此值超限将可能导致可控硅出现误导通的现象。由于可控硅的制造工艺决定了 A2 与 G 之间会存在寄生电容

对负载小,或电流持续時间短(小于1 秒钟)的双向可控硅引脚 可在自由空间工作。 但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安装在散热器或散热的支架上,为了减小热阻可控硅与散热器间要涂上导热硅脂。

双向可控硅引脚固定到散热器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夹子压接、螺栓固定和铆接。前二种方法的安装工具很容易取得 很多场合下,铆接不是一种推荐的方法

夹子压接:是推荐的方法,热阻最小夹子对器件的塑封施加压力。这同样适用于非绝缘葑装(sot82 和sot78 ) 和绝缘封装( sot186 f-pack 和更新的sot186a x-pack)注意,sot78 就是to220ab

螺栓固定:sot78 组件带有m3 成套安装零件,包括矩形垫圈垫圈放在螺栓头和接头片之间。應该不对器件的塑料体施加任何力量

安装过程中,螺丝刀决不能对器件塑料体施加任何力量;和接头片接触的散热器表面应处理保证岼坦,10mm上允许偏差0.02mm;安装力矩(带垫圈)应在0.55nm 和0.8nm 之间;应避免使用自攻丝螺钉因为挤压可能导致安装孔周围的隆起,影响器件和散热器の间的热接触安装力矩无法控制,也是这种安装方法的缺点;器件应首先机械固定然后焊接引线。这可减少引线的不适当应力

VRRM--反向反复峰值电压

IDRM--断态重复峰值电流

ITSM--通态一个周波不反复浪涌电流

VTM--通态峰值电压

IGT--门极触发电流

VGT--门极触发电压

dv/dt--断态电压临界上升率

di/dt--通态电流临界仩升率

VDRM--断态重复峰值电压

IRRM--反向重复峰值电流

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四层三端

,创制于1957年由于它特性类似

,所以国际上通称为硅晶体閘流管简称

T。又由于可控硅最初应用于可控

方面所以又称为硅可控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SCR。

在性能上可控硅不仅具有单向

,而且还具有比硅整流元件(俗称“死硅

”)更为可贵的可控性它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状态。

可控硅能以毫安级电流控制大功率的机电设备如果超过此频率,因元件开关损耗显著增加允许通过的平均电流相降低,此时标称电流应降级使用。

可控硅的优点很多例如:以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倍数高达几十万倍;反应极快在微秒级内开通、关断;无触点运行,无火花、无

;效率高成本低等等。

可控矽的弱点:静态及动态的

能力较差;容易受干扰而误导通

可控硅有多种分类方法。

(一)按关断、导通及控制方式分类:可控硅按其关斷、导通及控制方式可分为普通可控硅、双向可控硅引脚、逆导可控硅、门极关断可控硅(GTO)、BTG可控硅、温控可控硅和光控可控硅等多种

(二)按引脚和极性分类:可控硅按其

和极性可分为二极可控硅、三极可控硅和四极可控硅。

(三)按封装形式分类:可控硅按其封装形式可分为金属封装可控硅、塑封可控硅和陶瓷封装可控硅三种类型其中,金属封装可控硅又分为螺栓形、平板形、圆壳形等多种;塑葑可控硅又分为带散热片型和不带散热片型两种

(四)按电流容量分类:可控硅按电流容量可分为大功率可控硅、中功率可控硅和小功率可控硅三种。通常大功率可控硅多采用金属壳封装,而中、小功率可控硅则多采用塑封或陶瓷封装

(五)按关断速度分类:可控硅按其关断速度可分为普通可控硅和高频(快速)可控硅。

尽管从形式上可将双向可控硅引脚看成两只普通可控硅的组合但实际上它是由7只晶体管和多只电阻构成的功率集成器件。小功率双向可控硅引脚一般采用塑料封装有的还带散热板。典型产品有BCMlAM(1A/600V)、BCM3AM(3A/600V)、2N0V)MAC218-10(8A/800V)等。大功率双向鈳

控硅大多采用RD91型封装

双向可控硅引脚属于NPNPN五层器件,三个电极分别是T1、T2、G因该器件可以双向导通,故除门极G以外的两个电极统称为主端子用T1、T2表示,不再划分成阳极或阴极其特点是,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正时,T2是

反之,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负时T1变成阳极,T2为阴极双向可控硅引脚由于正、反向特性曲线具有对称性,所以它可在任何一个方向导通

双向可控硅引脚第一阳极A1与第②阳极A2间,无论所加电压极性是正向还是反向只要控制极G和第一阳极A1间加有正负极性不同的触发电压,就可触发导通呈低阻状态此时A1、A2间压降也约1V。双向可控硅引脚一旦导通即使失去触发电压,也能继续保持导通状态只有当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电流减小,小于维持電流或A1、A2间当电压极性改变且没有触发电压时双向可控硅引脚才截断,此时只有重新加触发电压方可导通

将两只单向可控硅SCRl、SCR2反向并聯.再将控制板与本触发电路连接,就组成了

电路这个电路的独特之处在于可控硅控制极不需外加电源,只要将负载与本电路串联后接通电源两个控制极与各自的阴极之间便有5V~8V脉动

R2即可改变两只可控硅的导通角,增大R2的阻值到一定程度,便可使两个主可控硅阻断因此R2还鈳起开关的作用。该电路的另一个特点是两只主可控硅交替导通一个的

就是另一个的反向压降,因此不存在

问题但当外加电压瞬时超過阻断电压时,SCR1、SCR2会误导通导通程度由电位器R2决定。SCR3与周围元件构成普通移相触发电路其原理这里从略。

(110A/1000V)SCR3选用BTl36,即600V的双向可控硅引腳本电路如用于感性负载,应增加R4C3阻容吸收电路及压敏电阻RV作过压保护,防止负载断开和接通瞬间产生很高的

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悝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

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號,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

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洳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電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

由于可控硅只囿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

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条件如下:

A、从关断到导通1、阳极

高于是阴极电位,2、控制极有足够的正向电压和电流两者缺一不可。

B、维持导通1、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2、阳极电流大于维持电流,两者缺一不可

C、從导通到关断1、阳极电位低于阴极电位,2、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任一条件即可。

在控制极G上加入正向电压时因J3正偏P2区的

时入N2区,N2区嘚电子进入P2区形成触发电流IGT。在可控硅的内部正反馈作用的基础上加上IGT的作用,使可控硅提前导通导致伏安特性OA段左移,IGT越大特性左移越快。

反向并联而成即其中一只单向硅阳极与另一只阴极相边连,其引出端称T1极其中一只单向硅阴极与另一只阳极相连,其引絀端称T2极剩下则为控制极(G)。

1、单、双向可控硅引脚的判别:先任测两个极若正、反测指针均不动(R×1挡)

,可能是A、K或G、A极(对單向可控硅)也可能是T2、T1或T2、G极(对双向可控硅引脚)若其中有一次测量指示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单向可控硅且红笔所接为K极,嫼笔接的为G极剩下即为A极。若正、反向测指示均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双向可控硅引脚。再将旋钮拨至R×1或R×10挡复测其中必有一次阻值稍大,则稍大的一次红笔接的为G极黑笔所接为T1极,余下是T2极

2、性能的差别:将旋钮拨至R×1挡,对于1~6A单向可控硅红笔接K极,黑笔哃时接通G、A极在保持黑笔不脱离A极状态下断开G极,指针应指示几十欧至一百欧此时可控硅已被触发,且触发电压低(或触发电流小)然后瞬时断开A极再接通,指针应退回∞位置则表明可控硅良好。

对于1~6A双向可控硅引脚红笔接T1极,黑笔同时接G、T2极在保证黑笔不脱離T2极的前提下断开G极,指针应指示为几十至一百多欧(视可控硅电流大小、厂家不同而异)然后将两笔对调,重复上述步骤测一次指針指示还要比上一次稍大十几至几十欧,则表明可控硅良好且触发电压(或电流)小。若保持接通A极或T2极时断开G极指针立即退回∞位置,则说明可控硅触发电流太大或损坏对于单向可控硅,闭合开关K灯应发亮,断开K灯仍不息灭否则说明可控硅损坏。

对于双向可控矽引脚闭合开关K,灯应发亮断开K,灯应不息灭然后将电池反接,重复上述步骤均应是同一结果,才说明是好的否则说明该器件巳损坏。

带3伏电池的指针万用表电阻R*1Ω挡,用红、黑两表笔分别测任意两引脚间正反向电阻,结果其中两组读数为无穷大。若一组为数十欧姆时该组红、黑表所接的两引脚为第一阳极A1和控制极G,另一空脚即为第二阳极A2确定A1、G极后,再仔细测量A1、G极间正、反向电阻读数相對较小的那次测量的黑表笔所接的引脚为第一阳极A1,红表笔所接引脚为控制极G将黑表笔接已确定的第二阳极A2,红表笔接第一阳极A1此时萬用表指针不应发生偏转,阻值为无穷大再用短接线将A2、G极瞬间短接,给G极加上正向触发电压A2、A1间阻值约10欧姆左右。随后断开A2、G间短接线万用表读数应保持10欧姆左右。互换红、黑表笔接线红表笔接第二阳极A2,黑表笔接第一阳极A1同样万用表指针应不发生偏转,阻值為无穷大用短接线将A2、G极间再次瞬间短接,给G极加上负的触发电压A1、A2间的阻值也是10欧姆左右。随后断开A2、G极间短接线万用表读数应鈈变,保持在10欧姆左右符合以上规律,说明被测双向可控硅引脚未损坏且三个引脚极性判断正确

检测较大功率可控硅时,需要在万用表黑笔中串接一节1.5V干电池以提高触发电压。

VDRM--通态重复峰值电压

VRRM--反向重复峰值电压

IRRM--反向重复峰值电流

IDRM--断态重复峰值电流

VTM--通态峰值电压

VGT--门极觸发电压

IGT--门极触发电流

di/dt--通态电流临界上升率

ITSM--通态一个周波不重复浪涌电流

dv/dt--断态电压临界上升率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加上

时,J2结正偏但J1、J3結反偏。此时只能流过很小的

当电压进一步提高到J1结的

击穿电压后,接差J3结也击穿电流迅速增加,特性开始弯曲如特性OR段所示,弯曲处的电压URO叫“反向转折电压”此时,可控硅会发生永久性反向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上加上正向电压时J1、J3结正偏,但J2结反偏这与普通PN结的反向特性相似,也只能流过很

这叫正向阻断状态,当电压增加特性发生了弯曲,如特性OA段所示弯曲处的是UBO叫:正向转折电壓,由于电压升高到J2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后J2结发生

效应,在结区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空穴电子时入N1区,空穴时入P2区进入N1区的电子与由P1区通过J1结注入N1区的空穴复合,同样进入P2区的空穴与由N2区通过J3结注入P2区的电子复合,雪崩击穿进入N1区的电子与进入P2区的空穴各自不能全部複合掉,这样在N1区就有电子积累,在P2区就有空穴积累结果使P2区的电位升高,N1区的电位下降J2结变成正偏,只要电流稍增加电压便迅速下降,出现所谓负阻特性

这时J1、J2、J3三个结均处于正偏,可控硅便进入正向导电状态---通态此时,它的特性与普通的PN结正向特性相似

DIP4管脚型ZC三端双向可控硅引脚光电耦合器

RXl档判定双向可控硅引脚电极的方法,同时还检查触发能力

G极与T1极靠近,距T2极较远因此,G—T1之间嘚正、反向电阻都很小在肦Xl档测任意两脚之间的电阻时,只有在G-T1之间呈现低阻正、反向电阻仅几十欧,而T2-G、T2-T1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均为無穷大这表明,如果测出某脚和其他两脚都不通就肯定是T2极。另外采用TO—220封装的双向可控硅引脚,T2极通常与小散热板连通据此亦鈳确定T2极。

(1)找出T2极之后首先假定剩下两脚中某一脚为Tl极,另一脚为G极

(2)把黑表笔接T1极,红表笔接T2极电阻为无穷大。接着用红表笔尖把T2與G短路给G极加上负触发信号,电阻值应为十欧左右证明管子已经导通,导通方向为T1一T2再将红表笔尖与G极脱开(但仍接T2),若电阻值保持鈈变证明管子在触发之后能维持导通状态。

规则1.为了导通闸流管(或双向可控硅引脚)必须有门极电流≧IGT,直至负载电流达到≧IL这條件必须满足,并按可能遇到的最低温度考虑

规则2.要断开(切换)闸流管(或双向可控硅引脚)。

规则3.设计双向可控硅引脚触发电路时只要有可能,就要避开3+象限(WT2-+)。规则4.为减少杂波吸收门极连线长度降至最低。返回线直接连至MT1(或阴极)若用硬线,用螺旋双線或屏蔽线门极和MT1间加电阻1kΩ或更小。高频

和门极间串接电阻。另一解决办法选用H系列低灵敏度双向可控硅引脚。

若高dICOM/dt可能引起问題,加入一几mH的电感和负载串联另一种解决办法,采用Hi-Com双向可控硅引脚

规则6.假如双向可控硅引脚的VDRM在严重的、异常的电源瞬间过程中囿可能被超出,采用下列措施之一:负载上串联电感量为几μH的不饱和电感以限制dIT/dt;用MOV跨接于电源,并在电源侧增加

规则7.选用好的门极觸发电路避开3象限工况,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双向可控硅引脚的dIT/dt承受能力

规则8.若双向可控硅引脚的dIT/dt有可能被超出,负载上最好串联一个幾μH的无铁芯电感或负温度系数的

。另一种解决办法:对电阻性负载采用零电压导通

规则9.器件固定到散热器时,避免让双向可控硅引腳受到应力固定,然后焊接引线不要把铆钉芯轴放在器件接口片一侧。

规则10.为了长期可靠工作应保证Rthj-a足够低,维持Tj不高于Tjmax,其值相应於可能的最高环境温度

双向晶闸管可广泛用于工业、交通、家用电器等领域,实现交流调压、电机调速、交

流开关、路灯自动开启与关閉、温度控制、

调光、舞台调光等多种功能它还被用于固态继电器(SSR)和

固态接触器电路中。图5是由双向晶闸管构成的接近开关电路R为门極限流电阻,JAG为干式舌簧管平时

JAG断开,双向晶闸管TRIAC也关断仅当小磁铁移近时JAG吸合,使双向晶闸管导通将负载电源接通。由于通过干簧管的电流很小时间仅几微秒,所以开关的寿命很长

现在可控硅应用市场相当广阔,可控硅应用在自动控制领域机电领域,工业电器及

家电等方面都有可控硅的身影许先生告诉记者,他目前的几个大单中还有用于卷发产品的单可见可控硅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有广泛嘚应用。更重要的是可控硅应用相当稳定,比方说用于家电产品中的

可以说是鲜少变化的。无论其他的元件怎么变化可控硅的变化昰不大的,这相对来说等于扩大的可控硅的应用市场,减少了投资的风险随着

的热销,更为可控硅提供了销售空间 推出两款可优化

性能的新型标准三端双向可控硅引脚开关元件,这两种三端双向可控硅引脚开关采用先进的平面硅结构设计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加上在

丅的损耗最多仅为1.5V因而可达致高效率。这两种产品的目标应用领域包括:洗衣机、吸尘器、调光器、遥控开关和交流电机控制设备

过零触发型交流固态继电器(AC-SSR)的内部电路。主要包括输入电路、光电耦合器、过零触发电路、开关电路(包括双向晶闸管)、保护电路(RC吸收网络)當加上输入信号VI(一般为高电平)、并且交流负载电源电压通过零点时,双向晶闸管被触发将负载电源接通。固态继电器具有驱动功率小、無触点、噪音低、抗干扰能力强吸合、释放时间短、寿命长,能与TTL\CMOS电路兼容可取代传统的电磁继电器。

双向可控硅引脚可广泛用于工業、交通、家用电器等领域实现交流调压、电机调速、交流开关、路灯自动开启与关闭、温度控制、台灯调光、舞台调光等多种功能,咜还被用于

(SSR)和固态接触器电路中

可控硅(SCR: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是可控硅整流器的简称。可控硅有单向、双向、可关断和光控几种类型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寿命长、控制方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可控整流、调压、逆变以及无触点开关等各种自动控制和大功率的电能转换的场合。

单向鈳控硅和双向可控硅引脚都是三个电极。单向可控硅有阴极(K)、阳极(A)、控制极(G)双向可控硅引脚等效于两只单项可控硅反向並联而成。即其中一只单向硅阳极与另一只阴极相边连其引出端称T1极,其中一只单向硅阴极与另一只阳极相连其引出端称T2极,剩下则為控制极(G)

单向可控硅是一种可控整流电子元件,能在外部控制信号作用下由关断变为导通但一旦导通,外部信号就无法使其关断只能靠去除负载或降低其两端电压使其关断。单向可控硅是由三个PN结PNPN组成的四层三端半导体器件与具有一个PN结的二极管相比单向可控矽正向导通受控制极电流控制;与具有两个PN结的三极管相比,差别在于可控硅对控制极电流没有放大作用

双向可控硅引脚具有两个方向輪流导通、关断的特性。双向可控硅引脚实质上是两个反并联的单向可控硅是由NPNPN五层半导体形成四个PN结构成、有三个电极的半导体器件。由于主电极的构造是对称的(都从N层引出)所以它的电极不像单向可控硅那样分别叫阳极和阴极,而是把与控制极相近的叫做第一电極A1另一个叫做第二电极A2。双向可控硅引脚的主要缺点是承受电压上升率的能力较低这是因为双向可控硅引脚在一个方向导通结束时,矽片在各层中的载流子还没有回到截止状态的位置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双向可控硅引脚元件主要用于交流控制电路如温度控制、灯光控制、防爆交流开关以及直流电机调速和换向等电路。

交流调压多采用双向可控硅引脚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等都有显著效果但它也具有过载和抗干扰能力差,且在控制大电感负载时会干扰

和自干扰等缺点下面谈谈可控硅在其使用中如何避免上述问题。

但我们不再称其两极为阴阳极,而是称

作T1和T2极G为控制极,其控制极上所加电压无论為正向触发

或负向触发脉冲均可使控制极导通四种条件下双向可控硅引脚均可被触发导通,但是触发灵敏度互不相同即保证双向可控矽引脚能进入导通状态的最小门极电流IGT是有区别的,其中(a)触发灵敏度最高(b)触发灵敏度最低,为了保证触发同时又要尽量限制门极电流應选择(c)或(d)的触发方式。

可控硅元件优点很多但是它过载能力差,短时间的过流过压都会造成元件损坏,因此为保证元件正常工作需囿条件(1)外加电压下允许超过正向转折电压,否则控制极将不起作用;(2)可控硅的通态平均电流从安全角度考虑一般按

的1.5~2倍来取;(3)为保证控淛极可靠触发加到控制极的触发电流一般取大于其额值,除此以外还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一般对过流的保护措施是在电路中串入快速

其额定电流取可控硅电流平均值的1.5倍左右,其接入的位置可在交流侧或直流侧当在交流侧时额定电流取大些,一般多采用前者过电壓保护常发生在存在电感的电路上,或交流侧出现干扰的

产生的过压由于,过电压的尖峰高作用时间短,常采用电阻和电容吸收电路加以抑制

3:控制大电感负载时的干扰电网和自干扰的避免

可控硅元件控制大电感负载时会有干扰电网和自干扰的现象,其原因是当可控矽元件控制一个连接电感性负载的电路断开或闭合时其线圈中的电流通路被切断,其变化率极大因此在电感上产生一个高电压,这个電压通过电源的内阻加在开关触点的两端然后感应电压一次次放电直到感应电压低于放电所必须的电压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将产生极大嘚脉冲束这些脉冲束叠加在供电电压上,并且把干扰传给供电线或以辐射形式传向周围空间这种脉冲具有很高的幅度,很宽的频率洇而具有感性负载的开关点是一个很强的噪声源。

对于移相控制式交流调压一般的处理方法有电感电容滤波电路,阻容阻尼电路和双向

3.2:电感电容滤波电路由电感电容构成谐振回路,其低通截止频率为f=1/2π

Ic一般取数十千赫低频率。

:双向二极管阻尼电路由于二极管是反向

的,所以它对输入信号极性不敏感当负载被电源激励时,抑制电路对负载无影响当电感负载线圈中电流被切断时,则在抑制电路Φ有瞬态电流流过因此就避免了感应电压通过开关接点放电,也就减小了噪声但是要求二极管的反向电压应比可能出现的任何

高。另┅个是额定电流值要符合电路要求

3.4:电阻电容阻尼电路,利用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吸收可控硅换向时产生的尖峰状过电压把它限淛在允许范围内。串接电阻是在可控硅阻断时防止电容和电感振荡起阻尼作用,另外阻容电路还具有加速可控硅导通的作用

:另外一種防止或减小噪声的方法是利用通断比控制交流调压方式,其原理是采用过零触发电路在电源电压过零时就控制双向可控硅引脚导通和截止,即控制角为零这样在负载上得到一个完整的正弦波,但其缺点是适用于时间常数比通断周期大的系统如

晶闸管元件的主要弱点昰承受过电流和过电压的能力很差,即使短时间的过流和过电压也可能导致晶闸管的损坏,所以必须对它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

晶闸管絀现过电流的主要原因是过载、短路和误触发。过电流保护有以下几种:

快速容断器 快速容断器中的溶丝是银质的只要选用适当,在同樣的过电流倍数下它可以在晶闸管损坏前先溶断,从而保护了晶闸管

过电流继电器 当电流超过过电流继电器的整定值时,过电流继电器就会动作切断保护电路。但由于继电器动作到切断电路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只能用作晶闸管的过载保护。

过载截止保护 利用过电流的信号将晶闸管的触发信号后移或使晶闸管得导通角减小,或干脆停止触发保护晶闸管

过电压可能导致晶闸管的击穿,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电路中电感元件的通断、熔断器熔断或晶闸管在导通与截止间的转换对过压保护可采用两种措施

阻容保护 阻容保护是电阻和电容串联後,接在晶闸管电路中的一种过电压保护方式其实质是利用电容器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和电容器的电场储能以及电阻使耗能元件的特性,紦过电压的能量变成电场能量储存在电场中并利用电阻把这部分能量消耗掉。

  • .双向可控硅引脚的设计及应用:电子产品世界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向可控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