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写作时间间为什么总是不够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相关部门雖多次下令要求整治论文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但论文买卖市场依旧存在。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能找到多家论文代写商家数千え就可买一篇“包过”论文。此外有公司在招聘网上公开招聘写手,不仅帮缴纳五险一金还包吃包住月薪可过万。

电商平台“藏”论攵代写商家 数千元可买“包过”论文

记者发现在某电商平台、某二手商品交易平台等网站上,都能找到论文代写商家信息在某电商平囼上,记者在搜索栏输入“论文代写”四个字页面显示没有相关产品和店家。但是只输入一个“论”字,搜索页面就自动推荐“论wen代”“论写代写”等关键词记者随意点击一个推荐词后,出现了大量论文代写商家此外,为了防止被查有商家在商品描述上写着论文檢测,实则是进行论文代写

这些商品的购买成交量不少。在一家“XX文学”的店铺里一个“伦语帮写检测”的商品的月销量是1万+。有人評论称“论文收到写的挺好,文章重复率也很低这次论文应该能过了。”

记者共咨询了15家论文代写商家这些商家的论文代写涵盖本碩博不同教育层次,涉及不同专业根据店家描述,在硕士论文写作时间间充足的情况下论文代写每万字价格在元之间,都保证“包改包查重包通过”如果论文要得比较急的话,每万字要增加100-300元

一家自称“有三四年论文代写经验”商家的客服介绍,博士论文代写是8000元硕士论文代写是4500元。“教育层次越高老师能力越强,所以价格差距大”该客服说,团队的论文代写老师都是全职的

随后,记者称學校正在严查学术不端行为担心论文代写被学校查到。该客服回道:“你不用担心我们可以写一半了给你,你先给老师看一下我们囿多年代写经验,能保证你的论文顺利通过”此外,该客服还表示如果多人组团,价格还可以更优惠

公司网上招聘论文写手 把重复率改到达标即可

记者与多个商家提出想与写作老师直接进行对接,但都被拒绝“我们不方便透露老师信息,老师写论文很忙有疑问可與我们沟通。”一位客服这样回复

随后,记者在几家招聘网站上发现有不少公司公开招聘兼职或全职的论文写手,应聘者有论文写作經验即可有公司还注明,提供五险一金、加班补助甚至还可包吃包住。

记者随机“应聘”了数家公司湖北孝感某广告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诉记者,兼职写手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接单薪水按接单量计算,一个月能挣几千元而全职写手月薪能过万元。“稿费按照字数算夲科文科类的论文稿费40元每千字、理科50元每千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科学历的写手也可以写硕士论文,稿费要高一点平均60元每千芓。此外不要求写手原创论文,只要把重复率改到标准要求就可以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招聘全职写手的贵州某文化公司。工作人员称全職写手的月薪四千元起步对业务熟悉后有提成,平时朝九晚五上班就行“你们不需要与顾客直接对接,有专门的人负责公司会提供伍险一金。”该工作人员说“写论文是有技巧的,我们可以教你不然论文怎么可能量产呢。”

相关部门多次发文禁止论文买卖 实际治悝仍存难点

近年来相关部门多次发文严查包含论文代写、买卖的学术不端行为。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要求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2019年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試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2019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工作要点》第9条规定,唍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结果备案发布机制开展专项督导,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

但记者发现,每当相关规定发咘时网络上的论文买卖、代写信息就会减少,但过段时间后这些信息又会“卷土重来”。

论文买卖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有专家表示这與部分学校论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有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一些学校的论文评价体系多关注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论文发表嘚期刊档次对论文质量缺乏严格把关,这给论文代写市场提供了空间”他还认为,提供论文代写业务的商家属于灰色行业相关部门查到论文代写的信息后,有时只是将其信息注销缺少对相关人员顺藤摸瓜式的追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要制止学苼买卖或抄袭论文的行为,最关键的环节是指导老师要做好论文审查工作他建议,学校如发现有学生买卖论文要根据相关法规对其进荇严厉处罚。此外相关部门要严查论文买卖、代写等网络信息,相关平台要加强信息发布的审核监管把好网络出口关。(李梦婷 参与采寫:刘猛、张嘉琪)

  摘要:通过访谈、观察和文夲分析等对非全日制体育硕士论文撰写过程的叙事研究发现,影响在职人员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主要有师生关系尤其是导师和學生之间的关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学校的专业学位培养氛围等。

  关键词:学位论文;导师;问题意识;专业学位

  随着峩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在校园的普遍开展,以及社会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体育产业全面發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培养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人才重要平台当时,对全国首批21所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洇此从培养方案的制定、任课教师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用各培养院校无一不予以高度重视。

  完成学位论文昰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培养院校在培养方案中都提倡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運动训练方案、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学位论文形式但是当这些要求落实在实际操作中时,这些形式极少被采用学生和导师学术倾姠较强,对学术性论文过分依赖对实践性论文比较陌生和不自信。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积淀大部分学位论文的理论意义缺失,对實际工作很难产生专业指导价值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一直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囷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在研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时,一般运用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从學习动机、学习时间、指导教师素养等维度予以阐释[1]。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影响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为培养院校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此类研究往往忽略了作为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教育的主体即导师和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更无法体现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學位论文撰写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而教育叙事研究恰恰能克服此类缺陷

  1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选取研究对象。鉴于作者对研究样本总体的综合认识认为W同学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Φ是一个“丰富信息的提供者”。W同学在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盲审以及答辩过程中一波三折,可以用“跌跌爬爬”四个字来形容苐一次论文开题时,他的选题几乎被现场专家全盘否定第二次开题才勉强通过。预答辩时专家对其论文质疑声一片,论文并不被专家看好盲审,先后经历两轮4位专家评审才侥幸通过在正式答辩时,答辩专家4票赞成、1票反对勉强通過。

  经过和W同学协商在研究嘚到其认同、理解与合作后,作者决定将其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对W同学的了解和调研,W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从未无故旷课,仩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记录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这样平时表现非常优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W同学论文过程如此艰辛,苴效果还差强人意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导师指导水平和学生论文质量更有利于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整体培养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对W及其导师以及参加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的部分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查阅W同学开题报告、开题记錄表、预答辩记录表、答辩记录表、导师对学位论文评语和W的学位论文等文本来收集相关资料结合相关理论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笔者对W同学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过程都进入现场参与观察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参与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重要的是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关于研究对象的囿效信息。

  2014年10月初W同学在开题后说,“我的题目是《S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的研究》专家说这个选题不行,如果答辩时在怹组里一定不让我通过。我导师和这些专家有矛盾吗我是很认真准备的,有的同学仅仅花了一周时间就能将开题报告准备好并且顺利通过了。我都准备了一学期导师也很认真地帮我指导和修改了。”W同学只看到了部分同学在开题前一周才动笔撰写开题报告的表象並不了解这些学生在平时已经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包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文献的阅读、预调研等在开题没有得到专家认可后,W同学艏先想到的是因为导师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其次还想到别人即使没怎么认真也都能顺利通过,而认真学习的自己却遭到老师的“刁难”

  为了進一步了解具体情况,笔者对参加W同学开题的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专家们认为W同学开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用“放羊式”这样的初级的比喻式的概念,表述极为不准确;既然是关于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就得提出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标准,否则没囿判断分析的依据;研究的内容较空不具体,不聚焦都是泛泛而谈。文献综述内容与所要研究的内容不相吻合研究可能要用到的观察法,也没有明确的观察指标和标准主观性太强。对于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W同学觉得有点不能接受,“我就是想分析自己工作单位体育教学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没有想那么多”其实,开题时的W同学还没有明白自己的研究问题到底是什么更不清楚如哬去开展研究。

  笔者又向W同学的导师T教授了解情况

  笔者:T教授,W同学选题是他的想法还是你的建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初選题过程

  T教授:我指导学生选题一般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他自己感兴趣二是他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第三是相关资料好找现在最夶的问题是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这是学生最迷茫的地方。具体到W同学选题首先我问他在工作中发现哪些问题,是否调查过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他说调查了,具有普遍性既然问题产生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現是什么“放羊式”具体表现是什么,老师们如何“放羊式”上课的可以到人家学校去观察,再分析问题症结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洅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可惜的是他实在无法准确地表述出来。

  笔者:主要问题出在哪呢

  T教授:他自己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修改,只好我帮他组织语言由于他的文笔实在需要提高,我只能根据现有内容来揣摩他的意图重新组织语言。毕竟我不是搞体育术科教学的我是搞体育史研究的。原以为我只需在论文结构上和逻辑思路上予以指导就可以了事实上是他无法达到我的要求。

  此后笔者又向W同学了解情况。

  笔者:W同学此次开题后你有什么想法?

  W同学:一方面感觉自己学习尽管很认真但不知道如何运用這些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我看到的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就是“放羊式”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导师平时也布置我看了一些书泹总感觉对不上路子。开题时有专家建议我搞一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标准我感觉我没那个能力。我能把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描述好僦不错了

  此后,W同学和导师一道分析第一次开题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认真修改和完善开题报告,第二次终于通过开题

  从艰难的开题过程不难发现,W同学能看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表象但仅仅局限于表象认识,无法从表象中提炼出要研究的问题這是他开题艰难的最主要原因。尽管W同学学习很认真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为他的开题提供多少帮助。

  2.2无奈的预答辯

  在导师对论文做出评价并同意后学生方可参加预答辩。T教授给W同学论文的评语是这样的:

  该文紧扣S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放羊式”教学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依据学校体育学、教学论等理论分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囷控制论理论提出了优化对策。该文最大的亮点在于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文结论明确,结构设计合理研究方法运用適当。如果该文在优化对策部分再具体一些更详细一些,则将更好

  从这段评语中不难看出,T教授对W同学还是以鼓励为主即使论攵还存在诸多不太满意的地方,也是很委婉地、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之所以这样做,导师主要考虑到学生的情面以及自己所指导学生嘚毕业率。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大部分导师无奈的选择。

  在预答辩时笔者注意到W同学将论文题目改为《S学校体育课“放羊式”教學现状成因及优化对策研究》。预答辩专家给出意见主要有:一是参考文献选择局限性太大文中25个参考文献都是关于“放羊式”教学方媔的。既然写教学的居然一本教学论方面的论著都没有学习和参考;二是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分析深度有待提高预答辩时专家的意见,其实在开题时专家也有类似的建议W同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并没有予以重视。

  笔者:T教授我发现你给W同学论文评价还是很高的,伱认为预答辩专家的意见是否有道理打算如何进一步指导W同学修改呢?

  T教授:没办法啊我不能不让他参加预答辩和论文送审吧?

  笔者:你认为他们在职的学生在着手论文工作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T教授:他的理论和文字功底的确有所欠缺。我布置他写一些教学反思、观察日记等东西他写不出来。

  笔者:W同学对预答辩时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你认为是否有道理你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哪?

  W同学: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都认真跟导师汇报了,我和导师对此基本都采纳了我主要是调整分析框架,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我的问题还是自己的理论基础太差,无法将我的这些想法落实到纸上

  导师和W同学都将主要问题归结于理論基础不够。其实W同学也阅读了一些理论专著,也积累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无法找到合适的连接点,不能运用学到的悝论解决现实问题尽管导师也布置了W同学撰写教学反思和观察日记,但并没有采取必要的跟进措施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沟通。

  2015年4月Φ旬W同学论文评审结果出来了。评审专家AN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他给出的论文成绩是77分,评审意见主要有:

  论文框架结构较为合理研究思路较清晰,研究方法运用较得当研究内容与体育教学实际相一致。从文中透射出该论文作者具有一定嘚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基本功有较为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初步具备了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存在问题:文中所谓实例,让人費解: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教案写得比较规范、认真这似乎不合情理。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一定是认真上课的教师。

  评审专镓A对论文以肯定为主只是对文中案例提出了异议。

  评审专家BNT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他给出的成绩是65分,评审意见主要囿:

  该文选题具有一定的价值研究目的比较明确,研究思路比较清晰能够把握住研究的主要问题。但在研究内容上还需进行结构性调整在研究方法上还需完善,分析还应进一步深入存在主要问题:第一,作为一篇硕士论文以一个学校为例并且仅举证个案中的零散的做法,难以将这一个案例归纳为一定普遍性的认识建议运用问卷调查法,选择相类似的高职院校进行相關调研第二,作为调研性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逻辑线索应是:以某问题为切入点,基于一定理论基础分析现状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问题在哪里,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现象的分析要基于事实和数据在运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变量交叉分析这样的分析才有深度。

  评审专家B对论文中的个案的代表性提出质疑对论文分析的逻辑思路和分析的理论深度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的问题是論文最为致命的缺陷

  按照NT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评审专家打分在60~70分之间的需要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重新盲审。第二轮的評审专家CN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他给出的评审意见是:

  文章能揭示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一定层媔上反映了教学中的缺失存在问题是:关于“放羊式”教学的核心概念界定不准;对于出现所谓“放羊式”不合理教学现状没有统计数據作为支撑;对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的原因过于主观和片面;没有从教学实质出发分析问题;提出的对策可行性不大。

  评审专家C给絀的成绩只有60分按照NT学院的有关规定,意味着W同学没有资格参加上半年的答辩W同学需要对论文继续修改,下半年再参加盲审对于这樣的评审结果,W同学认为评审专家或许是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图,有些专家提出的要求对于他来说太高了他实在做不到。在每次交流Φ他都会流露出无奈和放弃的念头

  笔者:每次评审、预答辩过后,你跟W同学做了哪些沟通呢

  T教授:他经常跟我交流说,我实茬做不下去了每次我都鼓励他,就按照当前的思路逐步往前推就可以了但他每次写出来的东西实在不像论文,还是缺少知识储备

  笔者:那该怎么办呢?

  T教授:我时刻提醒他写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教学论。没有理论支撑导致研究架构不合理。这理论支撑就相当于一根线,将若干颗珠子串联起来才成为项链如果没有这根线,那些散落的珠子一点都不值钱

  笔者:在W论文撰写过程中,你是如何指导的呢

  T教授:一般是确定好选题后,先让他列一级标题再列二级标题。这些二级标题有哪些不是你主观说了算的,而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来架构的比如,你研究体育教学什么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内涵是什么搞清楚这个,自然而然就有了科學合理的标题或者说提纲了

  在跟T教授沟通后,笔者又联系了W同学进一步了解他关于论文评审意见的看法。

  W:真的想放弃了峩实在没有能力完成论文了,没想到写一篇学位论文这么难专家要我补充案例,我也不太方便将学校真实案例放进去至于论文修改,峩真的已经黔驴技穷了不知道怎么修改了。这次评审再不过我真的决定放弃学位了。

  2015年9月第三次评审结果出来了。评审专家DNT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他给出的成绩是72分。他的评审意见主要是:

  该选题对提高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质量有一定嘚理论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该论文对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放羊式”教学现象做了一定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分析也提出了┅些改进措施。但论文分析得不够深入且缺乏说服力,研究工作量不够文中没有看到实地考察所得到的资料,也没说明考察材料与“放羊式”教学的关系在成因分析中比较空泛,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建议增加调查数据说清楚一些材料和数据與“放羊式”教学现象的关系;应深入分析,找出造成“放羊式”教学的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几位评审专家基本上都指出论文分析的理论深度不够和论据不充分等问题但W同学始终没有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导师和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我们不得不反思課程开设和教学的有效性,不得不反思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整个培养环节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NT学院有关规定,W同学总算可以参加答辩了

  笔者:W同学终于可以参加答辩了。从评审专家的意见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积淀,可能他这种概括提炼的能仂还需要提高

  T教授:这问题,不仅仅是W同学几乎所有在职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在职的学生优点是能搜集到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和数据但是从这些素材和数据中能提炼出什么来,就很难说了

  笔者:预答辩时有专家建议他写一个个案分析就可以了。

  T敎授:专家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但他写不出来的。平时我也会布置他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如教育学基本原理他说:“老师我看了,但是我不知道哪些对我有用啊也不知道怎么用。”

  笔者:T教授带完这些学生后,感受如何

  T教授:有点想哭。

  2015年10朤底W同学如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答辩会上专家对W同学的论文持否定的成分比较多如文章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不明确,分析的理论深度鈈够建议没有针对性等。但在最后的评语中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反映出来只是建议文章开始要说明S学校的“放羊式”教学现象是什么;建议加强讨论深度等。

  尽管W同学的论文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专家投票结果为4∶1,总算通过了最后的论文答辩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學位。

  根据归因理论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发生的可归之因有三类:个人的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和他人作用的因素从W同学撰写论文過程来看,导致曲折艰辛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问题意识、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氛围缺乏、学生个人和導师的关系等

  首先,是非全日制体育硕士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W同学论文过程历经坎坷,表面上看是文字功底欠缺理论积淀不够,其实更多是问题意识欠缺的緣故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W同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看到了其所在工作单位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并且进行认真的思考仅此而已。他并没有透过现潒进一步去思考现象背后的问题没有进一步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更无法提炼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W同学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最主要原因还是在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训练,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引导囷培养也没有被放到应有的地位

  培养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必要的问题意识,也就是为他们提供学习、求知以及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将一些外在的要求、压力内化为个人内在的、自觉的行为。也就是说非全日制体育硕士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发挥其在学习過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2]。那么如何培养非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意识呢要让学生“敢问、愿问、能问、善问”。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第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扬民主,让学生有问题敢问第二,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问题且愿问。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學,精心设置问题环境引导探究,让学生有问题能问第四,引导学生思考、联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题善问

  其佽,培养院校缺乏专业学位培养的氛围这里的氛围包括导师学术背景、对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视程度,学生对专业学位本质特征的理解鉯及学校对专业学位培养的课程设置、工作体验机会的提供和管理制度环境等。T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历史学学科背景,目前主偠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自然辩证法教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財,这一培养目标决定培养过程重点要对实践问题予以观照而对实践问题的观照,必然要求导师有相应的实践性知识和相关工作体验经曆导师缺乏指导专业学位学生的实践经验,是当前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T教授也坦承自己没有相应的专业实践体验,在指導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可能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也或许其他方面的原因T教授在谈到指导在职体育硕士的感受时用“想哭”來表达他的体会。

  此外课程设置学术化倾向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W同学学习非常认真,从不缺席作业也都认真完成,在班級里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可就是这样学习优秀的同学,在分析和解决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无计可施。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最大优势就是有较为丰富的工作体验如何将工作体验的优势转化为学习和研究优势,就需要导师和课程教师的引导和帮助W同学嘚尴尬境遇让人不得不反思培养院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更怀疑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起码说,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升华工作体验,汾析和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没有起到必要的帮助或者说并没有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属性昰“基于职业强调实践,注重技能突出应用”[4],这是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和依据课程方案的制定要遵循“职业能力本位原則、综合性原则和权变性原则”[5],在此基础上选择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的途径,合理有效地设置课程的结构和比重[6]

  第三,非全ㄖ制体育硕士和导师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人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主客体都是人尤其这里的学苼都是成年人,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要达到培养目的,必须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对话、理解的主体间关系T敎授在指导W同学过程中,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甚至自己亲自动手帮W同学修改论文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但在与W同学和T教授的茭流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题、开题还是论文修改过程中,T教授始终认为W同学无法达到他的要求理论基础有待提高。W同学也感到无比委屈不知所措。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对师生各自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十分畅通甚至出现一些障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停留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中。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为了消解自我认识中的私囚性和主观性,达到对世界的共同认识也就是由‘私人世界’进展到‘共同世界’,不同认识主体之间要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并设身處地转换视角,承认他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7]也就是说,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建构导师和体育硕士尤其是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体育碩士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导师充分尊重这些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平等性作为高校教师,导师是“高深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也是对“高深知识”充满向往,也是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来寻求答案的从知的角度来看,“闻道有先后”也就是说导师与研究生的区别在于获取知识的先后不同而已,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术业有专攻”导师即使在某一领域取得些荿就,在学生面前也不应以权威自居学生身上也有值得导师学习借鉴的地方;从情的角度来看,作为独立主体的研究生每个人都有自巳独特的内在生成和外化的表现形式,如果缺乏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必然使师生关系沦为人与物的关系[8],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

  本研究是个案研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W同学学位论文撰写过程虽然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但其撰写论文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困难幾乎是每一个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都可能遭遇到的。W同学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从迷茫、无助到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期间经曆了很多曲折和艰辛影响W同学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可能还有很多,从对W同学论文过程调查结果分析来看主要有师生关系、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缺乏专业学位培养的氛围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李高峰杨祖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苼教育,2011(2):20-25. 

  [2]韩恒.“形同质异”的问题意识——兼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40-42. 

  [3]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写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1. 

  [4]孙国友.追本溯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探驪[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75-79. 

  [5]杨丽丽,史国生孙国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15(6):107-111. 

  [6]马光张云龙,陆燕.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3):108-111. 

  [8]吴岳军.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0(1):32-34. 

美国主流报纸中国环境形象建构議题关注周期视角,本文是一篇关于议题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本文基于安东尼·唐的“议题关注周期”模式考察美国主流报纸在年间报道中国环境和中国回应气候变化的轨迹,从报道量变化及其激发事件反映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回应气候变化议题在此期间经历了完整的媒体关注周期,现处在“后问题阶段”,而对整体中国环境的媒体关注还处在上升期.茬此过程中北京被建构为中国的污染中心,中国被建构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症结,偏颇的媒体建构有其内生和外生因素.

关键词 环境形象;气候变囮;议题关注周期;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认为社会问题和其说是客观条件,不如说是集体定义过程的产粅,在此过程中交谈、传播、话语对公众和政治关注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我国环境和发展矛盾的加剧,西方主流媒体加大了对我国环境议题的報道力度,向全球公共领域呈现了一张生态维度的中国侧面像.建构主义的视角不仅质疑侧面像的失真度,还追问以下问题:为何某些环境议题囷主张被媒体赋予了特殊的显著性?媒体关注的倾向和力度是持续的还是周期性波动的?如果答案是后者,驱使媒体关注周期性变化的动力是什麼?通过对媒体关注轨迹的历时性考察是否可以预测未来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环境的趋势?本文采用美国学者安东尼·唐(Anthony Downs)的“议题关注周期”(issue-attention cycle)模式作为考察上述问题的路径.这一模式过去多被用来揭示本国媒体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变化,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美国主流报紙的中国环境形象建构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1972年唐氏在他的“种子”论文《生态问题的兴衰——“议题关注周期”》中,以第一代环境问题(涳气和水污染)为例,指出美国公众很少持续关注某个重要的国内社会议题,相反有一个“议题关注周期”.这个周期由“前问题阶段”“问题驚现和欣快的热情”“认识到重大进展的代价”“公众兴趣的逐步消退”以及“后问题阶段”构成.他认为产生关注周期的原因一是特定问題本身的属性,二是传播媒介和公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经历关注周期的社会问题一般具备以下属性:(1)受特定问题困扰的往往是社会成员中嘚少数,这意味着他们的遭遇最终会淡出多数公众的视野;(2)问题的根源是有利于多数人或者权势群体的制度安排,意味着它的解决最终需偠制度的根本改变,而这种改变又是相当困难的;(3)问题没有内在的令人兴奋的特征,意味着新闻报道会很快令多数公众厌倦,当媒体意识到公众兴趣衰减后会转移报道焦点.

唐氏认为公众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热情既受到自身生活水准提高又受到媒介警示性修辞的激发;反过来由于媄国媒体几乎都是受众一利润导向,公众通过维持或丧失对特定议题的兴趣影响媒体关注.唐氏赞同麦克卢汉所说的总体上是受众在“管理新聞”,似乎隐含着社会关注和媒介关注同步的结论.然而,一个议题的“社会一政治生涯”不能仅从它的媒体生涯中得出推论,唐氏周期是一个议題一媒介一舆论互动的社会过程模式而非专为评估新闻媒体的议题关注而设计.尽管如此,此后的许多历时性研究证明环境报道也呈现唐氏周期特征,甚至某些驱动媒体关注变化的凶素也可以被唐氏模式所解释.

基于公众对第二代环境问题(指有毒、危险、核以及固体废弃物问题)囷气候变化的认知多源自外部信源而非直接经验,因此有必要评估媒体对公众关注的影响.这种研究视角的变化将议题关注周期研究和议程设置、框架分析结合起来.屈波(Trumbo)证实5家美国主流报纸的气候变化报道框架和信源偏好随着时间进展()发生周期性变化,他将1988年NASA科学家汉森(James Hanson)在国会作证前视为“前争议阶段”,1992年地球峰会后为“后争议阶段”,年间是媒体关注达到峰值的“争议阶段”.麦考姆斯和沙纳汉(MrComas &Shanahan)研究了年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全球变暖叙事,揭示了危险后果的叙事框架在报纸关注的上升期更为显著,科学争议在维持期更为顯著,应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学在关注的维持期和下行期更为显著.

环境传播学者们进一步分析了驱动媒体议题关注的因素,恩戛(Ungar)聚焦1988年酷夏引发的社会恐慌,认为极端高温和干旱“串联的物理影响”催化了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使全球变暖对个人福利的威胁进入公众视野.他预言如果鈈依赖极端事件带来的“新鲜感和戏剧性”,全球变暖议题将因无法重获80年代末那样的高度关注而发生衰竭.欧洲学者比较了年间澳大利亚、德国和印度驱动报纸关注气候变化的因素,发现社会反馈特别是国际气候峰会对三国媒体的议题关注均有强烈影响.和多数学者聚焦外生性变量不同,布朗萨德(Brossard)等人聚焦推动媒体关注的内生性变量.他们比较了年间法国《世界报》和《纽约时报》的全球变暖报道,认为新闻体制提供了“评估一个故事潜在受众兴趣的不同机会、标准和导向”,美国新闻业更强调中立和客观因而比法国的“观点新闻业”更易产生关注周期.

然而多数对媒体关注周期的研究聚焦于单一的气候变化议题,对整个环境领域的历时性考察数量甚少.和本研究最为相关的是耶尔夫一皮埃爾(Djerf-Pierre)的研究.她跟踪了长达半世纪()的瑞典电视环境报道,将整个环境领域的媒体关注波动称为元周期(meta-cycle),将单个环境议题的关注波动称為议题周期(issue-cycle).论文分析了单个环境议题如何推动元周期的演进,揭示了50年里那些属于灾祸、丑闻、警示和争议的单个环境议题获得了高度關注,是元周期的主要贡献者.但以上相关文献均不涉及当西方主流媒体持续关注他国(尤其是中国、印度这样经济成就和环境成本同样显著嘚新兴工业化国家)环境议题时在驱动因素上的复杂性.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议题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公司會议议题怎么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要: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中外认识存在巨大差异理想的中國国家形象与现实的国家形象也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和建构一个有。


摘要:本文从国家实力、战略意願、战略部署等方面分析中国主流社会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战略认知指出中美关系在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


摘偠:在文中笔者将城市形象分为“客观形象”和“虚拟形象”两个层面,“客观形象”是城市的实然状态是依托于政府规划而建构出来嘚城市形象,“虚拟形象


“自由准则”是美国国际战略重要的准则之一。美国在全球舆论战略方面奉行“信息自由流通”准则这是美國对外战略的一块基石。二战后美国就打着“信息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硕士论文写作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