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课程:为什么很多家长都不让孩子们玩游戏


为人父母,大家都是第一次。中国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爱更是毫无保留。可是你爱孩子的方式真的对吗?中国家长最大的教育误区是把孩子看作私有财产,采取保姆式、命令式的“爱”。这样的亲子模式真的是正确的吗?美国联合国际教育机构给你答案: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相互尊重。

1998年7月,美国联合国际教育机构(ICEC)曾经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数百小学生,做了一次“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的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按照最尊敬的人依次排名,前三名为:

美国:父亲、乔丹,母亲;

日本: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明治维新时期的先觉者);

中国:第10名是父亲,第11名是母亲;

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都认为自己才应该是孩子最尊敬的人,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耶鲁大学的学者认为:这种结果是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的。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认为:20年后,如何与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独生子女组成的大国打交道,将是全球学者面临的世纪难题

什么样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尊敬?

首先要指出的是,上面的调查结果,仅仅是一个比较小的样本数据,并不代表全部的中国小学生。

对于那些不尊敬父母的家庭,通常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在面对孩子教育的时候,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式,因此倾尽所能,往往适得其反。

第一类:教育孩子必须“听话”的家长

传统亲子关系里,最讲究“孝顺”,顺就是顺从,不论父母对错,务必顺从,这就是所谓的孝,精髓就是服从父母无上的权威

“听话”就是“孝顺”,隐含的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主人,你的老板,你的饲养者,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顺从。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父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侵犯孩子的私密空间,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父母是得不到孩子尊重的。

第二类:教育孩子“你必须要...”的家长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确实没错。而很多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一生的理想抱负没有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光宗耀祖,将来衣锦还乡。

孩子毕竟是独立自主的生命个体,父母可以通过影响力来传递自己的某种寄托和期望,但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尊敬

第三类:教育孩子老子有钱有权的家长

那些有权有钱的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显摆自己权势和金钱的力量,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孩子犯错后,家长不是管教和约束孩子,而是通过自己的权力和金钱摆平麻烦,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尊敬的不是父母,而是权力和金钱

中国孩子不尊重父母,根上的原因还是整个家庭关系出现问题。

西方有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人一生会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从母亲肚子里来;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

因此,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而恰恰在这点上,中国很多家庭做得相当不好。

一般家庭是怎么样的呢?

众所周知,中国男人骨子里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羞于表达的,尤其面对妻子的时候。

家庭中,妻子总是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 。但男人又不会爱,便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就找各种借口逃避。譬如,我在外挣钱不容易。总是想脱离家庭的束缚。

尤其是有了小孩以后,局面就会更加恶化。妻子拉不住丈夫,就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因此中国很多家庭,孩子诞生以后,孩子就变成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而丈夫在家庭中就没有存在感 。

通常的三口之家会出现这样的排序:孩子老大, 妈妈老二,丈夫老三。丈夫在家里地位最低 。

恰恰很多丈夫又喜欢这种方式,本来就想逃离家庭,正好把孩子推给妻子,自己更加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而当这种家庭的孩子长大后,自己也结婚生子了,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中国的家庭当中,公公这个角色完全没有存在感。

于是,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总是重点讲述婆媳关系,婆婆总是重头戏,公公在这个家庭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

这种家庭的孩子长大了,他在父母那里没有见过夫妻之爱,所以中国孩子普遍不懂什么是爱情!结婚后,又会陷入到父母一代的循环中。

这样的家庭,用武志红的三句话就能概括:

很多女人成为母亲之后,常常会跟闺蜜抱怨:最没用的就是我老公,什么都不管。这种妻子对丈夫的怨气随着年岁渐长,越积越深。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年夫妻,老太成天咒骂老头。而对丈夫而言,他也对家庭不满:我一辈子辛辛苦苦为这个家庭挣钱,末了却讨不到一个好!

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处于强势的母亲和什么都不管的父亲之中,哪里还会尊敬自己的父母?

一个国外的同学曾讲过他在美国观察到的美国人的处理方式。

同学在美国的邻居,主妇是中国,丈夫是美国人。公公婆婆既不会插手她家的事情,也不会来帮忙带小孩。只是偶尔夫妻俩遇到特殊情况,抽不开身的时候,爷爷奶奶会来帮帮忙,但一般都不会过夜。老人对待女主妇,更像是这个家里的客人一样彬彬有礼,绝对不会像中国婆婆那样,觉得儿子家的一切东西、包括儿媳都是她的私产。

在国内,大量的独生子女都被父母宠成了妈宝男(女),长大成人以后,还是妈宝一个,总觉得父母的照顾是应当的,心理上其实一直没有断过奶。

前面谈到中国式家庭,孩子排在第一,但是这和尊重孩子其实没有关系,而是对孩子的娇宠,类似于古代宫廷的小皇帝。父母想当然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思想强加给孩子,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买给自己的孩子,而几乎没有学会征询孩子的意见。

事实上,很多父母习以为常的行为,并不代表它就是对的。现在,也有更多的家长开始有了“平等”和“民主”这两个概念,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私人的财产,开始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但阻碍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母的行为很大比重源自于一种传承,尤其是成长过程中受上一代的影响,都逐渐融入到自己骨血中。中国人讲家风和传承,其实就是在说这个问题。只不过这种影响在下一代身上,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而已。

我的原生家庭,从小父母就比较民主,兄弟姊妹们无论是选择学校、选择职业或者选择配偶等大问题上,父母一般都不干预。而家庭里面,重要的事情,更多的是相互沟通而不是父母独断。当我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其实是不太经过思考的,我想这就是一种传承。

我有个很好的同学,她父母从小管教非常严格,甚至大小事情几乎是一律包办,这种风格,在同学结婚生子后也开始显露出来。

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带着孩子聚会,晚饭的时候,在一家西餐厅吃饭。同学7岁的儿子却先用叉子将水果和蔬菜沙拉放到自己盘子,同学告诉她儿子,要先吃牛排、披萨,然后再吃蔬菜和水果。她儿子争辩:“谁规定了我不能先吃蔬菜呢?”劝说无果,同学又不想影响大家吃饭的氛围,就采用了最粗暴和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今天晚上就不能和弟弟(我儿子)一起玩。”她儿子气得掉泪,但还是照做了。

晚饭后同学给儿子谈话,我听到她儿子说:“妈妈,你告诉我要先吃牛排,再吃披萨、最后吃蔬菜,你显得自己聪明,让我显得很笨。”

“你显得自己聪明,让我显得很笨”,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是啊!我们一直自诩尊重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却用语言和行动在贬低他。这样的语言,在他们心里就是:在妈妈(爸爸)的眼里,你连怎么正确地吃饭也不知道!

我们不尊重孩子的表面原因,也许是因为累,赶时间,没有耐心。这其实往往只是借口。而深层的根源,却因为那就是我们多年学会的、最熟悉的教育方法。当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就溜出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原标题:界限在哪?为什么很多老师做着家长该做的事,而家长却干着老师该干的活? | 精选

大家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大家还说:老师要像父母一样,对待每个孩子。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父母都成了老师,以老师的思维对待孩子,对待教育,甚至干涉学校的教育,岂不是乱了套;如果,老师都像父母一样,事无巨细,累坏了不说,还有可能混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让孩子、家长都没了规矩。

其实,在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扮演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父母是父母,老师是老师,虽然都要对孩子有爱,但是谁该负责什么,界限清楚、泾渭分明!

如果老师不像老师,家长不像家长,又怎么要求学生像学生呢?

动辄投诉、要求更换老师

在中小学,家长投诉老师、学校,早已不是新鲜事,家长“炒”老师“鱿鱼”的理由,也五花八门。

女人怀孕生孩子,本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但试问家长,当你孩子班上的女老师怀孕,你们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担忧:她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去管好学生?

几年前,杭州一小学爆出过一则新闻,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杨老师因为怀孕被家长联名“罢免”。杨老师虽然负责,但怀孕期间不免需要隔三差五请假多次,由于代班老师不熟悉班级,一来二去学生成绩出现下滑,很多家长对此很不满。家长们“罢师”态度坚决,甚至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向学校施压,这让学校也很为难。

无独有偶,不久前,广州一小学又爆出了“年轻班主任被家长联名‘罢免’”的新闻,要求“罢免”的原因是那位老师太温柔委婉,无法管住班级纪律。

这则新闻里被要求“罢免”的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学生眼中的她特别温柔,说话细声细气,从来不批评学生,会被捣蛋的学生气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家长眼中,这位老师与之前雷厉风行的班主任完全不一样,她委婉而不擅言辞,她无法管理好班级……所以家长们认为无需再沟通,直接向校长反映才能速战速决。

对此,有老师指出,需承认的一点是,家长不断指出学校、老师教学中的问题,说明他们对教育的关注,这有利于完善教学。可能有些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但是不注意方式与方法,个别还存在师德缺失的问题,但是更大一部分的投诉是因为家长“维权过度”。

“现在家长维权意识特别强,觉得学校工作有失误,就各种告状、反映情况。”青岛一所小学的校长认为,父母两个人照顾一个孩子,经常也会犯各种错误,老师也不是圣人,当家长们对老师要求非常苛刻时,那只能逼着老师从免责的角度来做事儿,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是动辄就要求罢免老师真的妥当吗?“维权过度”四个字真的很值得每位家长深思:到底谁给了家长“罢免”老师的权利?家长是不是越界了?

“教育”,不是为了取悦家长

对于当前家长动辄找到学校,要求换掉某位老师的做法,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认为是非常不理智的,因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是要“办家长满意的教育”。

“家长可以向学校表达对办学、对老师的一些看法,但并不是每位家长的诉求都是正确的,一部分家长对某位老师不满意,可能另一部分家长又很满意这位老师,换掉后,一些家长满意了,但对另一些家长不公平。”

“真正懂教育的是教育圈里的人,教育圈子主要以学校和老师为主,如果办学总把家长诉求当第一,是在办外行人的教育。”

这位校长认为更换老师是学校的事,如果家长找学校换老师成了风气,不仅打击老师的积极性,也容易使孩子不尊重老师,亲子和家校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倘若对老师有所指责,可以私下沟通,寻求更好的渠道。

这些现象本质是家长以爱孩子之名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干涉,干涉就是越界。遇到问题时,家长是不是应该先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思考,再去沟通?而对于学校和老师方面,要明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断然不能一味取悦家长。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

不久前,云南网发布一则报道,篇名为《超六成家长下班后帮孩子做手工家长作业引吐槽》。文中提到,在昆明参与调查的74位家长中,超六成亲身体验过“家长作业”,尤其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低年级。

彭爸爸的孩子今年进入官渡区一所幼儿园,开学以来他就经常在朋友圈倒苦水。他说:“幼儿园有时布置的作业靠孩子一个人是根本没法完成的,比如做模型、做风车、缝衣服等等,有些连大人都做不好,更别提孩子。

而且有的作业麻烦又琐碎,像我家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夫妻俩经常还没下班就要忙着准备完成孩子作业的材料,有时候做不完或不会做还得请同事帮忙。”不仅是幼儿园,中小学家长们对这类作业也是深有感触。

参与该项调查的家长中,超过一半认为这些作业加重了自己的负担,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乐在其中,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肯定要有所牺牲,家庭教育就是应该尽量配合学校。

对此,老师也是有难言之隐。

“现在对老师来说更难办的是,不同家长的要求差别太大,众口难调。”青岛一位小学校长说,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家长觉得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老师稍微布置点儿作业就嫌多,恨不得除了上课,啥作业都不布置;有的家长则相反,希望老师能好好抓学生的成绩,多给孩子布置点儿作业,而且会和其他学校比较,嫌自己老师不尽力。

嗯……名义上给学生的作业,有时候却成了转嫁给家长的难题。“家长作业”的出现,的确有老师的责任,但换个角度看,是不是也与家长没有借此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或者是争强好胜的心理有关呢?

颁布各种微信、QQ群任务

互联网时代,QQ群、微信群俨然成为家长与老师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有的家长觉得群里随时待命很紧张很累,因为老师随时会“空降”任务。

“最烦恼的就是下班后,老师忽然布置各种打印的、手抄报的作业,或者突然让带什么家里没有的东西。”女儿读四年级的李女士说,“下班前布置这些任务,还有时间准备,但下班后怎么办?大晚上的再跑出去找地方打印、找地方洗照片?”

“每天下班看看班里微信群,没啥任务,回家吃完饭也没啥新任务,心里就安稳多了。”李女士觉得,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家长确实是有责任的,但上学归根结底是孩子的事儿,家长不应该在每天下班后又进入一个“上学”状态。

与这种恐惧“待命”的心情相反,青岛一名小学校长说,有班主任建了群后不怎么用,就有班里家长找到自己,质疑那位班主任不够负责任,都不在群里和家长交流。

明确“边界”,各司其职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不可分割

对于家庭教育,在2016年全国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一个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存在僭越,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而家庭教育也在取代学校教育。比如家长批改作业、家长辅导功课、家长陪伴孩子学习……这是家庭教育职责上的僭越,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域的专业教育活动不能向家长转移。

他认为,家庭教育不应再围绕学校开设的课程转,不要围绕着孩子应付学校和升学考试转,要以教育孩子学会生活、也学会做人为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也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和学会学习的职责,但不是主要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

相反,对于一些错误认为一旦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责任就全在学校的家长,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因为只有让孩子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去学会做事,两者在孩子成长中是不可分割的。

而对于学校教育,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认为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做事,让孩子变得更加智慧和能干。学校教育属于专业领域,教师是专业人才,所谓术有专攻,教师从事的业务领域和业务能力需要专业理念和技能作为支撑,需要相应的资质和经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

老师像老师、家长像家长,学生才能像学生

身为老师,应本着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坦诚与家长进行交流。与家长沟通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交流中应注意技巧与方法,年轻老师可以多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或是心理学书籍。

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时要尊重家长,用语要恰当,要正确使用肢体语言。要以热情、关心、委婉、含蓄的语气与家长谈话,如果再加上幽默和风趣,就更能使气氛融洽、和谐而轻松。此外,孩子的情况也是他们的隐私,批评孩子时要顾及家长和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可以找个相对私密的地方,和家长静下心来谈。

除了借助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缺点、家庭基本情况,有了准备,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多,就越能在沟通中占主导地位,也方便引导整个沟通的过程。沟通前的充分准备,还能让家长认识到教师对孩子的重视,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细致、认真、负责。

教育学生注意方法,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发现学生所长,不做一些违背师德甚至触犯法律的事情。布置作业的同时考虑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可能性,并且严格履业内职责,批阅并判定孩子作业的完成质量。

身为家长,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评判老师,认为老师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有意见,可以先私下找老师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式方法。

多明确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对孩子以人格影响人格,以身示范、以身示教。在生活中要多关心孩子,哪怕再忙,也要多聆听孩子,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对一般的家庭作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养成按时专心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动手操作型的作业,能放手让孩子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在不断地“试错”中历练自己。

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关系是换位思考,老师和家长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尊重信赖,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才能像学生!

转自 新校长传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本号小编整理发布。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号benzhenjiaoyu2015)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入门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