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一新生录取通知书,随录取通知书来了张联通的手机卡,上面显示预存100元享受3折优惠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果断移动,不过建议你到了学校之后再办卡,到时候会有很多你的师兄师姐在街边欢迎你们,顺便向你们兜售手机卡~没准儿我就在其中~所以你不用着急,等到了可以慢慢了解,然后再办。一般大家都是办移动的动感地带校园卡,12或者15包月的,12的不送流量,15的送流量。

移动。不过别用啊,超级贵,打不了多久就能欠费。还是到学校以后再办

我们基本上都用着学校发的卡 大家的号码只有后几位不同……

李静向记者展示通知书内夹带的手机卡。朱华 唐文英 摄影报道

大学通知书内夹3张手机卡

运营商争抢校园新生,学校回应未与运营商合作,学生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

“等了一个多月,录取通知书终于到了!”接到邮政的收件电话,被长沙理工大学录取的李静兴奋地跑下楼领取通知书。“信封好厚,打开一看,除了通知书还有好几张手机卡和一堆宣传资料。”仔细研究后,李静发现里面夹着的有移动、联通、电信三张手机卡,而且这3张手机卡都写有她名字。记者调查发现,开学在即,在大学新生收到通知书的同时,几乎都夹带收到了这样的“大礼包”。各大运营商们为了抢占新生市场,可谓费尽心思,手段层出不穷。

学校:未与任何运营商合作

“除了录取通知书和银行卡,我还收到移动和联通电话卡各一张,现在我都纠结该用哪张了。两个都说学校有98%的人用他们的卡,难不成大学里面人人都用两张卡?”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3级新生郑敏怡在微博上抱怨着。

李静告诉记者,业务宣传资料上显示移动和联通卡内均存有30元的话费,赠送200M上网流量和50条短信,而电信卡上则存有50元话费。

“昨天接到自称是学校招生办的电话,称在录取通知书信封里的电信天翼校园一卡通手机卡,因很多同学及家长反映不好用,又新给寄来一张手机卡,哪家通信公司的没听清,说卡里已经预存了一些钱,让查收,并补交相应款。”已经被长沙理工大学录取的网友“雪狼”爆料。

对于这一爆料,长沙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发出公告称:学校并未与该运营商有任何形式的合作,新生入学报到要求以学校邮寄的录取通知书为准,学校的信息发布均通过学校网站和本科招生信息网。

  学生:方便但不见得实用

送卡、送话费还送优惠,新生们仿佛捡了大便宜,但这样的电话卡真的好用吗?据不少用过的同学反映,这样的手机卡虽然省去办卡的麻烦,但并不适合每个人。

“资料上明明写着电话卡里有30元的话费,但我打了一个电话,就只剩8元了。一查话费才知道其实卡里就10元钱。”说起邮寄过来的电话卡,李静怨声连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的卡我是不用了,等开学了再去学校买吧!”

“大一用邮寄过来的动感地带卡,几乎不打长途,每个月话费也得60元以上,几个月后不得不重新换卡。”如今就读于长沙学院的大二学生李亚平也有体会,她说,动感地带卡有一个15元的必选套餐,包括彩铃、来电提醒、3元彩铃盒等业务。“如果你还想办个5元钱的来电显示,10元钱的流量包,不打电话每个月的固定消费就有30元了,这样的卡学生真心用不起。”李亚平说。

  政策 :通知书带手机卡属违规

“运营商的良性竞争会使资费降低,有利于我们消费者,但也不希望通过排挤对手,在校园造成垄断,这样对于运营商的发展也不好。”多名大学生表示。

其实2011年,国家工信部就下发了文件,明确规定了校园电信业务市场“不能排挤竞争对手”、“不能未经用户同意、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移动电话用户身份识别卡、业务宣传资料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现实却与此相反。

邮寄电话卡给新生更多地发生被外省高校录取的考生身上,由现实却于异地办卡不方便,还是有不少新生表示会用这种电话卡。“到了学校在家用的电话卡就不能用了,学校真贴心,省得到时候还得去办卡。”即将来长沙读书的河北考生张宇新说。可见,这种先入为主的营销方式还是能抢占到众多客源,难怪运营商们乐此不疲相反。

“我们收到的手机卡上都写上了我们的名字,这说明我们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了,这是不是也算侵权?”拿到手机卡的大学新生还有另一重担忧,“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屡禁不止?相关部门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市场竞争,让我们新生入学更方便快捷、更加安全放心?”(记者 朱华 实习生 唐文英)

(原标题:大学通知书内夹3张手机卡 学生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一新生录取通知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