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nbsp是什么意思充&&nbsp是什么意思办&&nbsp是什么意思证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nbsp
-------------------------------------------------------------------------------------------
图:乌鲁木齐,公交八楼站&&
& &摄影:风沙星空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STYLE="font-size: 18" />
这车牌,什么意思?&&&摄影:风沙星空
看看,有什么错误?&
(宣传版面由乌鲁木齐市文明办发布,由不知什么企业制作)&
&(地点:乌鲁木齐市祥云街、艾丁湖路口)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
“奎屯”、“灰腾”、“奎腾”、“辉腾”、“灰图”、“奎天”、“灰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奎屯市,“奎屯”一名为蒙古语“kuytun”的译音,意“寒冷”。传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过境时在此宿营,正值寒冬,军队夜宿,兵士口呼“奎屯”。阿尔泰山第一高峰名“奎屯山”,为成吉思汗的命名。
内蒙古自治区有灰腾梁山,亦称“灰腾锡勒(“锡勒”为蒙古语“河、沟”)”,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西南部。《中国地名辞源》记,“灰腾梁山,又称奎腾梁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阴山山脉中段,近东西走向,西接大青山,东接大马群山。奎腾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冷。”《蒙古游牧记》记“苏尼特左旗东北四十里的寒山,蒙古名奎腾。”灰腾梁山横亘卓资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和察哈尔右翼前旗4旗县,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海拔2113米。锡林郭勒市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有灰腾河嘎查(“嘎查”为蒙古语“村”)、灰(辉)腾河、辉腾高勒(“高勒”为蒙古语“河、沟”)、灰腾梁,资卓县与察哈尔右翼前旗、后旗、中旗间有灰腾锡勒、辉腾草原,正蓝旗有灰图希热(“希热”为蒙古语“河、沟”),苏尼特左旗有奎腾山,巴林左旗有辉腾高勒,科尔沁右翼中旗有奎屯河、奎屯山等。&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有西北流入党河的奎天河,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有二灰通村。&
以上“灰腾”、“奎腾”、“辉腾”、“灰图”、“奎天”、“灰通”均为蒙古语“kuytun”的译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之“奎屯”始见于《元史》所记的“奎腾”,《西域图文志》记“奎屯,凖(即凖噶尔蒙古)语,地居天山之阴,气候早寒,故名”,《西域水道记》卷三载:“安济哈雅河西百一十里为奎屯河。”其注曰:“凖语奎屯谓冷,犹言冷水河。”《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称“奎屯,在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东五十里,东有长河,当孔道”。明、清时奎屯一地为凖噶尔布尔古特台吉尼玛游牧地,蒙古民间说清时卫拉特人曾因在这里产生摩擦、导致相互疏远而得名“奎屯”。有说“奎屯”为“冷水”。&
关于“奎屯”的记载,清以来各种行记有不同记载,如嘉庆年间洪亮吉在《遣戍伊犁日记》中作“奎敦”,祁韵士《万里行程记》、林则徐《荷戈纪程》作“奎墩”,《徐旭生西游日记》作“奎通”,赵钧彤《西行日记》、方士淦《东归日记》、李德贻《北征日记》、谢彬《新疆游记》、吴蔼宸《新疆纪游》作“奎屯”,另,文献中有“奎敦”、“店(“店”为哈萨克语“山口”)奎屯”、“奎屯驿”的记载。
------------------------------------------------------------------------------------------------
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平高昌(今吐鲁番市高昌区)后,伊吾(今哈密市伊州区)南北路的守捉和驿站先后建立起来,据《新唐书.地理志》记,伊吾、纳职(在今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北)、柔远(在今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和蒲类(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当时伊州(今哈密市伊州区)著名的四大驿站,柔远和罗护为伊州东西两大守捉。唐代诗人岑参经陇西赴伊州途中有描述驿站的“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寒驿远如点,边烽相互望”诗句。元代,蒙古先后领属巴尔库尔(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哈密力(今哈密市伊州区),凿治天山南北通道,增设驿站戍所,《元史.世祖纪》载,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天山北路东起太和岭(今俄罗斯高加索山)、西至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北庭镇)新置驿30所。
至清代,哈密天山南北的驿站主要分布于三条道路:其一,自星星峡(今伊州区星星峡镇)经哈密(今伊州区)至鄯善(今鄯善县);其二,由哈密经巴里坤至木垒(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其三,由巴里坤经苏吉(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折向西南至七角井(今伊州区七角井镇七角井村)。
(一)星星峡驿
星星峡,唐时称“碛口”,《康熙舆图》作“喀拉(突厥语族语言‘黑色的’)岭”,因星星峡谷出产星星石(水晶、石英石)、日光下斑斓闪烁如星星得名。星星峡西距哈密400里,在今哈密市伊州区星星峡镇。星星峡驿为古丝绸之路由河西走廊进入伊州东境的孔道站口,故有“西域东部门户”称,建有烽火台、关帝庙、驿馆、店铺等,清乾隆年间设有军台,配大车驼马、驻台官兵,以利军饷运输,宣统年间,温支英在《昆仑旅行日记》中记星星峡驿站:“官店中,窗以破席遮蔽,门则任其洞开,私店两家,残破尤甚。马队小营盘一处,军塘一处,邮差马拨二处”,至中华民国时,有“大店一、小店二、居民一,草料粮食皆自沁城来,路南有土屋,驻排长一、兵四”。20世纪30年代,星星峡成为苏联援华抗日物资交接站,汽车驼马来往不断,先后设有招待所、边卡大队、公安、邮电等。
(二)沙泉驿
沙泉驿,维吾尔语称“库木纳克”,意“有沙有泉”。沙泉驿东距星星峡驿80里,西距苦水驿120里,在今哈密市伊州区星星峡镇。清时沙泉驿旁建有关帝小寺,有土屋车马店铺,住回、汉居民十余家,有红柳、白杨数株,掩映荒漠古道。出星星峡驿,一路荒迹,偶见炊烟绿影。经同治变乱,至光绪年间,沙泉驿有“荒店三家、防勇一十,井深丈余,路南有泉,深约五尺,水微咸”。
(三)苦水驿
苦水驿因这里的水苦而得名,维吾尔语称“阿其克苏”,意“苦涩的水”。苦水驿东距星星峡160里,西距烟墩120里,在今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大泉湾村。苦水驿地处莫贺延碛处,风大沙壅,沿途多有古代遗落的残车、白骨。清光绪年间,苦水驿建关帝庙,有“旅店四、防勇十,泉深八尺,味苦”。1915年(民国四年)谢彬行至此,在《新疆游记》中记,苦水驿“车店三,邮政所一,草料粮食购自沁城,本地一无所出。泉深八尺,水味特苦,餐用饮料,则自沙泉携来。附近二百里内,恒多怪风,飞沙走石。连日道旁,迭见骡马倒毙,肉腐皮烂,惨不忍睹”,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记“四十五里苦水驿,防兵十,旅店四,泉深八尺,味苦”。
(四)格子烟墩驿
蒙古语称“噶顺沙陀”,明、清时称“黑风川”,清《康熙舆图》称“喀三延图”,后讹为“格子烟墩”,简称“烟墩”,《西域行程记》为“哈密大烟炖”,《西域图志》记为“格子烟墩城”,多认为因这里有元代重建的高大台墩(即烽火台)而得名,也有人考证此地名由“喀三延图”音变而来。格子烟墩在今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大泉湾村。清《万里行程记》称“烟墩形如破釜,覆附沙岗之下,水差可饮,有关帝庙,在沙岗上,多鸽”。烟墩居唐代丝绸之路中道交通要口,东连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西接伊州,南通阳关(今甘肃省敦煌市阳关遗址),北达蒙古,为征骑驼队的重要驿站,历代均设防驻兵。公元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陕甘总督黄廷桂进军新疆,于此掘井得水,三万兵马顺利通过,遂于驿旁建龙王庙,立灵泉碑。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烟墩,在《荷戈纪程》中称这里有“居民二十余家,水差可饮,鸽子颇多,有店数家”,公元1891年(光绪十七年)陶保廉记这里“有车店四,小铺一,防勇十,井四、深八尺,味苦咸”。
(五)塔勒纳沁驿
哈密市伊州区东180里的沁城乡在突厥语系语言中称“塔勒纳沁”,意“种地人”,汉族人简称“沁城”,《西域同文志》载“回语(今维吾尔语),塔勒,柳树也;纳沁,鸦鹘也。相传柳树旁崖石间产鸦鹘最良”,维吾尔语又称塔勒纳沁地为“塔什威勒克”(“塔什”为“石头”,“威”为“多”,“勒克”为“集中地”)(有人说“塔勒纳沁”是“塔勒奇”的变音[意“种地的人”])。古时,沁城乡地水草丰盛,农牧业富庶,盛产骆驼,尤以繁殖白骆驼而著称,为历代兵镇屯田要地,隋设柔远镇,唐置柔远县,是伊州古道东北部的重要驿站戍所,东与河西走廊毗连,西接伊州,东北经上莫艾(今伊州区沁城乡上马崖自然村)、下莫艾(今伊吾县下马崖乡)官卡要地与内蒙古、宁夏、外蒙古相通,沿途设有烽燧、防卡,至今沁城乡至小堡(今伊州区沁城乡小堡村)、下马崖等地还留有大墩、二墩、三墩等烽火台残迹。沁城乡至伊州区有青山子、碱泉子等大小台墩旧址。据《元和郡县志》载,唐贞观年间,柔远设守捉,后又开办官民店铺,东来西往的马队驼商都在这里食宿旅牧,这里成为哈密东部骆驼商路的重要驿站,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哈密,中原商旅多由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北上经居延路(“居延”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进入塔勒纳沁,而后北逾天山、经蒲类草原西去,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就是经这里西去伊州的,元代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征骑商驼多经此路北出大漠、东去中原各地,明后,由于这里水草退化,沿途盗匪为患,中原商旅多沿河西走廊经星星峡、哈密、鄯善或木垒出入新疆,沁城这一古驿站渐衰落,至清代仅留残垣城廓,为守备驻所。
(六)长流水驿
蒙古语称“额铁木儿”,意为“高坡处的泉”,因驿北有泉水长流,至驿前汇为小池,得名。长流水驿在今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大泉湾村。长流水驿处丝绸之路古道沙碛中,东距烟墩驿70里,西距哈密80里,清代建有关帝庙,有居民十家,店铺五家,驻有防勇、邮差等。公元1800年(嘉庆五年)洪亮吉遇赦返回路过长流水时应当地人所请写有“长流水关神武庙碑记”(今碑已丢失),1915年(民国四年)谢彬路经长流水,在《新疆游记》中称该驿有“车店七,居民六,驻排长一、马队五,附近皆草地,环街白杨胡杨二三十株,茂密可观”。
(七)黄芦岗驿
蒙古语称当地为“西拉呼鲁苏”,意“黄色的芦苇”,驿因以得名。黄芦岗今为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黄芦岗村。此地因近哈密,芦草连片,回、汉居民较多,有土屋官店民铺,建有烽火台、关帝庙,为哈密东八站之首,清光绪年间“有土屋十家、旅店四、白杨六,井深一丈,野多旱芦”,1911年(宣统三年)有“居民十三家、车店四、小铺五、邮兵三”。
(八)头堡驿
《西域图志》载:“苏木哈喇垓亦名头堡,城(哈密)西六十里”。维吾尔人称头堡为“苏木哈喇灰”,因此地在明代为哈喇灰部居住过的地方。头堡今为哈密市伊州区二堡镇头堡村。明、清时,头堡驿一带泉水溢流,农牧富庶,又临交通要道,商旅往来众多,清代先后在这里设军台、驿站。堡内建有关帝庙、官店、民铺、马厩等。1911年(宣统三年)袁大化路过头堡时记:“维吾尔人十八家,汉民开两店、一铺、一木作,邮兵二名”。至中华民国初期,头堡驿有车店三家、小铺两所,驻有邮差、税卡等人员。
(九)三堡驿
“三堡”,维吾尔语称“托和齐”,意“长官的故居”。清代陶保廉考,三堡即唐代的纳职故城,伊州古道由此分途,一路向南经五堡、沙尔湖(在今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鲁克沁(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去高昌;另一路向西北经瞭墩(在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十三间房(今哈密市伊州区七角井镇第五社区)去鄯善,为哈密以西重要驿站,唐代玄奘去印度取经、宋代王延德使高昌都经过这里。三堡驿在今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公元1742年(乾隆七年)川陕总督马兰泰上奏清廷:“三堡为哈密要隘,设屯兵三百戍之。”时,三堡居回、汉民四十余家,建有关帝庙。三堡驿东有白杨沟,泉水下流四堡(今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四堡自然村)、五堡,白杨沟两岸土崖上建有佛洞佛寺,今焉不拉克古城(在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拉甫乔克古城(在五堡镇四堡自然村)和克孜尔却卡古墓群有残存烽燧故址三处。清末民初,三堡驿有回、汉居民三十余家、车店小铺四所,驻有兵员、税卡、邮差等。
(十)三道岭驿
三道岭旧称“塔勒奇”(凖噶尔蒙古语,“塔勒”为“种地的或种麦子的”,“奇”即“人”)。三道岭驿在今哈密市三道岭办事处。三道岭开发较早,有井泉和人工开掘的坎儿井,临交通要口,清代设驿,建有车马店,光绪年间“住回、汉民六家,四店一铺”,1915年(民国四年)有“车店五家,驻兵役、邮差。后有桃园,建有关帝庙,庙左有大泉”。
(十一)瞭墩驿
瞭墩,以高大的烽燧而得名。瞭墩在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瞭墩。公元1891年(光绪十七年)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中记,这里“有官店一、民店三、防勇百人,大墩在驿东,旁建武庙,坡下出泉,杨柳十余”。
(十二)一碗泉驿
一碗泉,以这里的一眼小泉得名。一碗泉驿东距瞭墩70里,西距七角井40里,北接天山陶赖(蒙古语“山丘”)达坂,在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一碗泉。一碗泉驿是清代巴里坤驼商通往南疆的必经地。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一碗泉驿有土屋站房,旁建车棚马厩。公元1891年(光绪十七年)陶保廉路过一碗泉,在《辛卯侍行记》中记:“破屋三四、旅店一”,1911年(宣统三年)袁大化记述这里“只一泉,深四尺,水不敷用”。
(十三)车轱辘泉驿
车轱辘泉驿四面环山,道路坎坷难行,驿东有泉,状如车轱辘,因以名之,在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车轱辘泉。车轱辘泉驿处哈密小南路,行人较多,清初设站,无居民,有胡杨树两株、土屋一所,供行旅食宿,清光绪年间,驿站有客店三家、邮兵二名,至宣统年间,车轱辘泉驿设有官店一所、马拨一处,1915年(民国四年)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记车轱辘泉驿“有车店三、官店一。居山峡中,峡长十余里”。
(十四)七角井驿
七角井,古称“七个井子”,唐代著名的罗护守捉就设在这里。七角井驿在今哈密市伊州区七角井镇七角井村。七角井四面环山,地势险要,为伊吾南路交通要塞,其西南是通高昌的必经道路,西北经赤谷(即色必口[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石头乡地])可达古城(今奇台县);北经噶顺沟与丝绸之路新北道合,接镇西芨芨台驿站。唐代,七角井建有烽燧和城堡,为伊州西部兵镇要地,历代兵家均设于此。袁大化在1911年(光绪三十七年)的《抚新记程》记,“七个井子驿,经制一员,马队一棚,大小店四家。井十眼,水深四尺”,洪亮吉遣戍伊犁从哈密小南路翻越天山曾夜宿七角井,有《将至七个井宿》、《朝发七个井雨》,1911年(宣统三年)温支英在《昆仑旅行日记》中载七角井驿有“旅店三四家,马队一哨,饮水既好,燃料亦多”。今维吾尔语称七角井地为“也台库都克”(“也台”为“七[口]”,“库都克”为“井”),因旧时为采盐之地,四十平方千米的盐区盛产湖盐、元明粉、芒硝,清乾隆年间供应西域。
(十五)松树塘驿
松树塘,因居天山之阴、万松苍翠、清代设有营塘而得名。松树塘驿在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松树塘。古代松树塘与今哈密市伊州区白石头乡口门子村一带联称“阴山(天山)松关”。徐松《西域水道记》记说元代耶律楚材赴西域过松关至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即指松树塘、口门子一带。清代后期,这里裁塘设驿,建有车店、马棚、驿舍等,附近住牧民十多家。
(十六)奎苏驿
“奎苏”为蒙古语“克斯陶勒盖”的音译简称,意“腹脐”,为居中之谓。奎苏驿在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奎苏村。奎苏驿地近北有湖,多沼泽草甸,繁殖驼马,处丝绸之路新北道交通要口。古时奎苏驿建有烽火台,今残墩尚在,清设营塘,有驿舍、车马店,西距镇西城(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镇)168里,是山北重要台站。
(十七)苏吉驿
苏吉,蒙古语意为“髋骨”,以其东北山形似髋骨得名,哈萨克语称“萨尔乔克”。苏吉驿在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苏吉村。苏吉驿东距镇西城80里,为丝绸之路新北道大站,邻近山巅建有烽火台,驿设车马店、旅舍,商旅驼队都在此歇息。苏吉地处山间盆地,水草丰茂,盛产驼马,临交通要道,清设营塘,由此向西经噶顺沟石门通木垒、奇台,往西南经肋巴泉驿、翻橙槽沟通哈密瞭墩,越陶赖达坂至一碗泉和七角井。由于橙槽沟和陶赖沟道路险峻,自古至今只过驼马,不通车辆。
(十八)肋巴泉驿
肋巴泉,以其东北山丘似肋巴得名,此地有泉常流,牧草如茵,住季节性居民,繁殖驼马。肋巴泉驿位于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肋巴泉牧民点,距苏吉驿250里,是通陶赖达坂的交通要口。由于古代苏吉西北通木垒大道上也有肋巴泉站,故这里又称“上肋巴泉”。清统新疆后,上肋巴泉建有驿馆、车店、马棚,设军台,驻兵员,管理橙槽沟、陶赖达坂天山南北两路的交通驮运。现肋巴泉驿地东北尚存烽火台一处,泉北有庙宇、屋舍等残迹。
(十九)乌兔水驿
乌兔水,蒙古语意“泉水溢流”。《文献通考》载:车师后王治务涂谷,“务涂谷”即“乌兔水”。乌兔水在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乌兔水登喀克苏牧民点。乌兔水驿地势险要,水草丰盛,孳生驼马,为古代兵镇屯田要地,丝绸之路新北道横穿其中,东距镇西城160里,西入沙沟直通石门,南经陶赖达七角井,是蒲类草原西部重要的交通中转站。乌兔水驿南建有烽火台,清代设有营塘,配驼马大车,驻塘官、兵员,管理交通运输,清末民初,该驿路渺人稀,荒迹冷落。清嘉庆进士李銮宣谪迪化,经哈密天山北路,宿乌兔水驿,写有《务涂谷》诗:堠似浮图矗,山如战马奔。当年屯叶护,此地接花门。瘠土炊烟少,荒原乱石蹲。梦回羊胛熟,揽辔趁朝暾。
(二十)芨芨台驿
芨芨台地处两山之间,丝绸之路新北道横贯其中,因此地多生芨芨草,清设军台,故以名之。芨芨台驿位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下涝坝乡下涝坝村,东连沙沟距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镇220里,西接噶顺沟,是古代巴里坤通木垒、奇台的必经之路。芨芨台驿旧驿址和台墩残迹在修建公路时被夷平。清代以前,芨芨台是商旅驼队停歇打尖的小站,后,距此地150里的噶顺站东移这里后,芨芨台渐成大站,建驿馆、车店,驻兵员役夫,配驼马车辆,管理交通运输。
二、军台营塘、卡伦
(一)军台营塘
军台和营塘为清政府平定新疆凖噶尔叛乱时沿天山南北路安设的军用台站,有的同设一路,有的分设,平时统一使用,战时各司其职。军台配有台官、司务、兵员和快马,用以飞递军情奏章,并接待过往官员;营塘备有大车、驼马和兵丁等,日夜兼程转运军饷粮草。公元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哈密天山南北路的军台和营塘已先后建立健全,大多在原驿站的基础上改建。哈密南路东起星星峡、西至橙槽沟共设军台13处,此路营塘和军台同置一站,据清道光年间《哈密志》载,哈密南路计有军台兵丁128人、台马167匹,年支银3560两;哈密北路南起哈密,北至巴里坤西境的色必口,全程340公里,设营塘12处、塘兵65人、木车33辆、驼马107头(匹),后,巴里坤至木垒、巴里坤至鄯善大路沿途驿站也改设为军台。
(二)卡伦
卡伦,满语意为“更番堠望之所”。清嘉庆年间《大清会典》称:“于要隘处设官兵望曰卡伦”。清代,哈密天山南北路先后设置的卡伦有26处,多置关隘要地,配驻兵员快马,负责警戒治安、稽查行旅、传递文报、转运物资、保障交通安全。
卡伦分“常设卡伦”、“移设卡伦”和“添撤卡伦”,由驻地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管辖。卡伦大都因战乱而设,无事多被裁减。清乾隆年间,哈密天山以南各要隘设置的卡伦大多为常设卡伦,平时履行治安稽查和保卫交通安全的职责,主要分布在哈密天山南路各通道要口,计有13处,守卡兵丁50人;天山以北的卡伦多为移设卡伦,所设位置视军情缓急、社会治安和行旅多少而定。《新疆识略》记乾隆年间巴里坤各路要口所设的移设卡伦共有10处,有守卡兵丁82人、驼马52匹,哈密道属卡伦18处,有兵丁70人、马49匹。
(一)星星峡。位于哈密城以东400里,为唐代丝绸之路中道由河西走廊进入伊吾的第一道关隘峡口,有“哈密东大门”之称。峡道长约20里,最窄处仅能容车通过,由于久经风雪剥蚀、车过马踏,峡内一段石达坂形成坎坷不平的台阶,“当车轮磔格,振策马踟躇”,车辆难以通行,只有驼马登阶而上。清乾隆年间,甘肃巡抚吴达善派员督兵另辟新道,“凿石为路,峡壁峭立,两山夹峙如巨斧劈”。星星峡一地道路崎岖,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重视,自唐至清代千百年来曾设防驻兵,先后建有烽燧、驿站、军台和营塘,民国时期设邮政、公安、边警和中苏货物交接站。
(二)栅门。《西域水道记》卷三称:“栅门者,斥堠所也。自松树塘并山东南行14里入山口。一里建有木城,中置门如关,稽查非常,谓之栅门。”栅门即今口门子,古代建有木城关,即用木材建造如栅墙,横拦山口,通路留一关门,驻兵设防,日夜稽查过往行人,军情危急时闭关阻敌兵马,是古代巴里坤南山的重要军事关隘。
古代巴里坤是西域东部战略要地,自汉-清两千多年来,中原王朝与西域游牧贵族曾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征战,这里的胜负关系着西域的得失,因此位于丝绸之路新北道和蒲类草原之路的交叉咽喉的栅门关便成了各路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要地。公元前72年(西汉本始二年)汉任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三万余骑激战盘踞在这里的呼衍王,公元151年(东汉桓帝元嘉元年)伊吾司马毛恺遣使兵五百人于栅门下鸣沙山一带鏖战匈奴劲骑,“悉为所没”,清代,岳钟琪兵屯巴里坤,在栅门口设重兵把守,乾隆至雍正时安设栅门卡伦,同治初,栅门关毁于兵燹,中华民国期间又临路置一横木,拦截盘查过往车辆。&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哈密的古道
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南北道,哈密古道开始与中西方交通联系起来。至东汉,为“开大碛路、以制西域”,汉王朝与匈奴多次激烈争夺伊吾,汉军开通由玉门关经河西走廊或经居延海进入哈密天山南北的道路,史称“伊吾路”。南北朝时,因丝绸之路南道荒迹,商旅驼队多取道伊吾,至隋-唐,丝绸之路已形成南、中、北三道,哈密成为中道(原北道)和新北道的交通要冲。唐统西域后,设安西都护府,后移龟兹,统辖天山南路,伊吾沿途增设烽燧、驿站,交通安全畅通,经伊州古道的“职贡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由于天山横亘哈密全境东西,伊吾路的大致走向便以天山为界,分沿南北麓出入中原和西域,经天山南的大路称“伊吾南路”,循天山北的大路称“伊吾北路”,中有达坂峡沟相连,道路纵横交错,最后殊途同归。
一、丝绸之路新北道。东汉时,汉用兵西域,开通由玉门关经河西走廊进入伊吾的道路,由于地近匈奴,“匈奴骑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故商旅贡使少有人走。南北朝时,丝绸之路南道荒迹难寻,北道要冲高昌时有梗阻,高昌王联合西突厥“拦劫商旅、遮杀贡使、遏西域道”,故内地入西域的商旅贡使多由伊吾北翻天山,“经蒲类、车师后部,渡伊犁河、楚河达西海”,着条道就是始于后汉、兴于隋、繁于唐的丝绸之路新北道,其经过伊吾境内的路段称“伊吾北路”。
新北道经蒲类海,“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至隋,玉门道大将薛世雄兵屯伊吾,“筑新城,留甲卒千人戍之而还”,新北道日渐畅通,“多水草绿地,优于南路,行人无不乐由”。隋代,驻张掖商务使官裴矩《西域图记》三卷序言中记新北道的具体路线为: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水,至佛国达于西海。《新疆图志》载清代这条路经哈密、镇西的地名及里程是:由哈密向北20里至泥迹头、60里至黑帐房、40里至南山口,上山行5里至焕彩沟、35里至羊圈沟、15里至天山庙、15里至栅门、14里至松树塘、15里至石湖里庄、35里至马圈沟、10里至小庄、30里至奎素、20里至三县户、20里至石人子庄、20里至大黑沟、20里至大泉西渠、10里至镇西城,由此向西5里至大墩、40里至尖山子、20里至骨拐泉、20里至碱泉子、50里至下肋巴泉、30里至挂水井、30里至石里泉、30里至乌兔水、10里至沙沟井子、40里至芨芨台、30里至噶顺沟北山庙、30里至色必口出界接奇台东境官道。
二、伊吾南路。由河西走廊进入星星峡,沿天山南麓经烟墩、哈密、瞭墩、十三间房、七角井至鄯善,今全程450千米,旧时东连玉门关,西达高昌,是联系中原和西域的重要通道,《新疆图志》称它为“唐之中道、汉之北道也”。经伊吾境内的路段称“伊吾南路”,今国道312线星星峡-哈密-鄯善段即其大致走向。当时伊吾以东的路线与兰新公路星星峡-哈密段大致相同,伊吾以西则有较大变化,它从三堡分道,一路向南经四堡、五堡、“察汗和罗海、内勒滚、阿萨尔图、伊里克库木、察克玛克塔什、额什墨、里洪(今鬼吞口)、楚辉(即白力城)、鲁克察克至高昌”。玄奘西天取经经伊吾西去高昌就是走的这条路。另一路“自纳职县西经独泉、东华、西华驼泉、渡茨萁水过神泉,三百九十里至罗护守捉。又自罗护守捉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公元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宋使王延德、白勋出使高昌,于次年“历伊州,次历纳职城,西入大川,地无水草,载粮以行,三日至鬼谷口避风驿”。由于此路常有怪风,飞沙走石,人称“黑风川”,行旅视为畏途,日渐路渺人稀,后从瞭墩分道向西北经今一碗泉、车轱轳泉、七角井、色必口达木垒,世称“小南路”。
《新疆图志.道路志二》记载了伊吾南路(清称“哈密南路”)经过的地名及里程:“哈密以东10里至蔡湖庄、10里至二十里铺、35里至一棵树、15里至黄芦岗驿、70里至长流水驿、70里至格子烟墩驿、40里至风洞腰站、10里至天生墩、50里至苦水驿、50里至碱泉腰站、30里至沙泉驿、40里至红柳园腰站、40里至星星峡驿、40里至咬牙沟接甘肃安西州官道”(其中黄芦岗、长流水、格子烟墩、风洞、苦水、碱泉、沙泉、红柳园驿站为当时哈密著名的“东八站”),“哈密以西40里至一棵树、30里至头堡驿、25里至二堡、45里至三堡驿、10里至沙枣园、60里至三道岭驿、15里至鸭子泉、35里至梯子泉、20里至沙墩、20里至瞭墩驿、40里至乏马滩、50里至一碗泉、30里至出境接鄯善东境官道”(其中头堡、三堡、三道岭、瞭墩、一碗泉、车轱辘泉、七角井、梧桐窝驿站,为当时哈密著名的“西八站”)。
三、小南路。清代,从关内进入新疆的商旅和谪戍官员多取道小南路至迪化。此路由哈密瞭墩分道向西北,傍天山南麓经一碗泉、车轱轳泉、七角井、戈壁头、三个泉直至木垒河,全程280多千米。《新疆图志》载:“由木垒河驿,90里至三泉驿、百里至乌浪乌苏驿、70里至头水驿、60里至七角井驿、70里至车轱轳泉驿、70里至一碗泉驿、90里至瞭墩驿,此即旧时小南路”。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谪戍伊犁途经小南路,在《荷戈纪程》中记:“由哈密经鄯善、吐鲁番一路,亦行人所惮,惟别有小南路一条,也通古城、乌鲁木齐。其路较近,既避北路达坂之雪,又避南路十三间房之风,行人无不乐由。”此路形成较早,日本史学家安部健夫记小南路时称:“比较经常使用的是所谓小南路。它经一碗泉,从七个井子越山,在大石头与北路会合。这条路早在唐代以前就被使用,七角井是唐代横越天山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唐代罗护守捉。”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扬威将军长龄凯旋东归,途经小南路,“以地无营汛,无从稽察,恐有偷越火器,阴资外番等事,奏奉谕旨,永远封闭”。自此小南路人稀路渺。公元1880年(光绪六年)刘锦棠派兵复开这条路。1930年(民国二十九年),新疆省政府派兵工修建迪化-古城-星星峡公路时,木垒至瞭墩段即沿小南路路线。
四、其他分道
(一)伊吾-居延路。东汉时,河西走廊因战乱兵祸,时有阻塞,中原商旅入西域便由张掖或酒泉北上,沿黑水河至居延海,后西入伊吾或蒲类,这条通道后称“居延路”。东汉永平年间,窦固出酒泉、耿忠出居延,破匈奴于蒲类海,留兵屯伊吾卢城即走的这条路,宋代,河西一度被西夏所据,“道路壅塞”,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也是沿着这条路“翻马鬃山望乡岭”,经柔远古镇到达伊州的。明-清之际,哈密和塔勒纳沁等地的一些驼商由此路东去河西、宁夏和内蒙古等地进行商品交易。宣统年间的《哈密厅乡土志》载,清末民初由于这条路多沙漠山丘,沿途无站户,已无人行走,间有逃避税卡的驼商经过这里。这条分道经过哈密东部的主要地名和里程是:由哈密东去70里大泉湾、130里塔勒纳沁、120里梧桐大泉、200里出境接居延路。
(二)哈密-嘉峪关路。此路有二:
1,由哈密经黄芦岗、榆树沟、塔勒纳沁、沙泉子、梭梭阿卜、芦树泉、乌拉大泉、长流水、桥湾至布隆吉尔(今甘肃省瓜州县布隆吉乡),全程1100里;
2,由哈密经黄芦岗、塔勒纳沁、北苦水、镜尔泉、白石头、博乐转井、马莲井、大泉、小红柳园至白墩子(在今甘肃省瓜州县渊泉镇),全程810里。
(三)哈密-敦煌路。此路有二:
1,由哈密200里至烟墩,折南150至库库尔、80里至博乐图钦、150里至博乐春集、120里至土窑子、100里至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
2,由哈密向南经大南湖、色日布拉克、雅满苏泉、伊日木克,逾疏勒河至沙州。由于此路多沙碛、乏水草、无站户,不通车辆,但路程较近,间有敦煌驼商来往。
五、草地路。伊州天山以北的蒲类草原,地当要冲,为西域东部军事孔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蒲类海及其周围的草原,是天山东部战略要地。它东通内蒙古和河西走廊,北出外蒙古高原,西进中亚细亚,越天山南下塔里木盆地,都是不可逾越的冲要据点。
汉-唐之际多有人走草地路,尤其当丝绸之路中道河西走廊或高昌路段梗阻时,此路便成为西域东部重要的骆驼商道。唐“安史之乱”,“吐蕃北犯,河西尽陷,瓜州道阻”,商旅贡使多行于伊州天山北路。由于征骑驰骋,兵车纵横,商旅往来,形成了“沿水草绿地,便于驮畜旅牧”的草地路,也称“草原路”或“草原丝绸之路”。至清,经蒲类草原的道路逐步形成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两大孔道,分称“大草地路”和“小草地路”。
(一)大草地路。经蒲类草原北入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道路史称“大草地路”。谢彬《新疆游记》记古代经蒲类海至“札萨克图汗部乌里雅苏台的路程”即指此路。大草地路的大致走向为:由蒲类向北经三塘湖分途:一路经老爷庙越阿尔泰山至乌里雅苏台;一路经苏海图入外蒙古草地,向西进入科布多。今巴里坤-三塘湖-老爷庙边防公路即为这条古道在巴里坤境内的大致走向。公元1212年(嘉定五年)成吉思汗西征,他的部骑以强弓硬弩沿此路南下蒲类,攻占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后于此置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吐鲁番、哈密等地。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凖噶尔首领噶尔丹率3万劲旅东击蒙古喀尔喀,他的一支部骑也经过这里,清光绪初,左宗棠收复新疆,大草地路是他运粮筹饷的路线之一。1911年(宣统三年)外蒙古宣布“自治”,此路受阻,10年后完全中断。
(二)小草地路。清代,小草地路经哈密地区境内已形成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由内蒙古、宁夏翻马庄山进入伊吾河谷,沿天山北麓西入蒲类草原,经巴里坤湖南北分途,西去木垒,北出外蒙古,南下塔里木盆地,巴里坤境内沿途有烽燧和站卡。中华民国初期北出外蒙古的大草地路被封闭后,巴里坤和伊吾的驼商多经此路东去内蒙古、西至迪化一带经商,清末民初,这条路线的大致走向为:由巴里坤东去,经招摩多河210里至胡吉尔太、70里至盐池、70里至土古里克、80里至土古鲁、百里至下莫艾、百二十里经乌吉台出境。另一条由伊吾河谷分途,经下马崖向南翻天山余脉羊角达坂进入肃北(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或经哈密东部的梧桐窝、镜尔泉、明水入河西走廊。宋代,大夏王朝在宁夏立国,通西域的商旅驼队多由此路分途沿天山南北进入伊州和蒲类。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巴里坤商人朱炳开辟新绥公路,其山南哈密境内路段走向就是沿着荒迹的小草地驼道整修的。
(三)其他草地分路。
1,苏吉-瞭墩。由镇西的苏吉驿西南行,经上肋巴泉驿,翻天山橙槽沟至哈密、了墩,全程200千米。为丝绸之路新北道重要分支。清代,此路是巴里坤联系哈密、七角井的驿路之一,沿途设有烽燧、台站,便于商驼出入天山南北。
2,镇西-七角井-色必口。由巴里坤城西至苏吉,折西南经上肋巴泉、翻陶赖达坂进入七角井,由此西北行至色必口,与丝绸之路新北道合,全程约400千米,为古代巴里坤通往鄯善、木垒的又一条重要驿道,沿途设有烽燧、台站,又多水草绿地,时称“草原丝绸之路”。由于巴里坤西境的噶顺石门地势险峻,道路崎岖难行,古代行旅把它视为畏途,少有人走,清代以前商驼征马多经此路出入巴里坤草原。
3,镇西-羊圈湾。由镇西城西去,经尖山、骨拐泉、滋泥泉,折西北过空心墩、石板墩、地窝坡、花尔刺至纸房,由此西北行经条湖、水头达羊圈湾,越北塔山进入蒙古高原,沿途设有烽燧、泉地和哨卡,为古代重要骆驼商道,科布多的商驼、征骑多经此路出入巴里坤。
4,三塘湖-淖毛湖。由巴里坤东北部的三塘湖向东南经石板墩、岔哈泉、牛圈湖至淖毛湖,全程175千米,沿途设有烽燧、站卡,是东去归绥、北出蒙古大草地的古商道。
5,红柳峡-三塘湖。由红柳峡向西通木垒,向东北经地窝坡、三个泉、白墩子、天生川、煤窑至三塘湖,全程175千米,中有烽燧、泉水和草地,为蒲类海北部的一条古商道,它北接大草地,东通归绥,东南抵伊吾河谷可接居延路,元代商驼、征骑多由此出入蒲类草原。&
<img NAME="image_operate_14515"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5.sinaimg.cn/mw690/001yRHkZzy7b2f4Ih8a3e&690" WIDTH="690" HEIGHT="517"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图:阜康市保留的清代的特纳格尔古城遗址&&&&&&摄影:风沙星空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img NAME="image_operate_3331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middle/792b039fc&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部分清时形成的地名的由来
&一、吉木萨尔县的地名多为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后才有的:
1,吉木萨尔镇。汉时称今吉木萨尔县为“金满”,唐称“北庭”,元末、明初,别失八里渐为厄鲁特及瓦剌游牧地,称“别失八里”,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筑恺安城(即今吉木萨尔镇),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设济木萨县丞(隶阜康县),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改“济木萨”为“孚远”,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升为孚远县,1953年改“孚远”为“吉木萨尔”。今吉木萨尔镇为在清代的恺安城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为济木萨巡检官衙驻地,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为济木萨县丞驻地,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在恺安城西筑保惠堡,为参将驻地,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时恺安城被毁,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在恺安城与保惠城之间筑孚远城,至公元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城内人口1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城门拆除,城往外扩。一说“吉木萨尔”为蒙古语“沙砾河滩”。
苇湖巷(汉语,地多芦苇)、
满城(汉语,清时驻有满营兵,得名)路、
红畦(汉语,“畦”为回族方言“渠间地”)、
校场湖(汉语,清乾隆年间在此建有练兵场)、
刘家槽子(汉语,旧时有刘人居住在槽形地内)、
马家槽子(汉语,旧时有回族马姓人居住在槽形地内)。
2,二工镇。“二工”为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后驻军受清廷命令在东自木垒河(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木垒镇)、西到阜康(今阜康市)一带筑城建堡、屯田储粮,当时此地为皇工屯田所在地,顺序为二,得名“二工”。
八户(汉语,清时有八户人家居住)、
十八户(汉语,清时有十八户人家居住)、
海子(蒙古语“湖泊”)(当地人称“湖窝”)沿、
芨芨(蒙古语,即多年生密丛禾草芨芨草)窝子(近有芨芨窝海子)、
头工(汉语,“工”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街东、头工街西、
六户地(汉语,清同治年间有官田六戽[“戽”为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后“戽”简化为“户”)、
叶家湖(汉语,光绪年间为清军马场的牧放地)上、叶家湖下。
3,北庭镇。“北庭”为汉语,“庭”即“王庭”意,因唐在此设有北庭都护府而得名。
古城(汉语,即北庭古城遗址)、
东二畦(汉语,“畦”为回族方言“渠间地”)、
大海子(“海子”为蒙古语“湖泊”)、
西破城子(汉语,旧有一破城)下、
六十户(汉语,乾隆年间此地建有六十户大庙)、
小栓湖(汉语,清军在这里栓养军马,得名“小栓湖”)、
山东地(汉语,清同治初年有几户山东农民在这里务农生活)、
三场槽子(汉语,因有三道由西向东平行的槽子而著称[实为古道排水沟])、
后堡子(汉语,因城堡西北2000米有北庭都护府,清代设后营,建城堡,储粮,东汉称“侯城”,清初为保惠城,后称“护堡子”,后“护”转称为“后”)、
南坝(汉语,清光绪年间,当地农民在东河支流南端修坝蓄水,引水浇地,河床长满芦苇、水草、河柳,取名“南坝湖”,后称“南坝”)、
九户地(汉语,清同治初年,昌吉地区因民族仇杀,一些农民逃到这里,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他们开荒九斛田种地[“斛”与“户”同音,后称“九户地”)、
三十户(汉语,公元1868年[同治六年]从昌吉三十户[今二六工镇三十户自然村]迁来几户人家到此定居[村口大路边有三十户庙])、
冉家湖(汉语,旧时有一狭长河沟湿地,长满茂密的芦苇,人们叫苇湖,苇湖边最早有一冉姓人家居住,得名)、
夹滩地(汉语,因这里东、西、北三面环水,东面有泉水地河,西面有南坝河,两河在北面交汇,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角,土地夹在两河中间,故名)、
上源泉(汉语,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一些农户迁来此地,因人口增多,开垦的田地多,用水紧张,人民就在泉水地上源河沟挖泉引水,修筑水坝,因泉水充足,得名)、
泉水地(汉语,公元1879年[光绪三年]屯垦戍边的清军在这里的河沟湿地掏挖泉眼,引取地下水,浇灌农田,泉水充盈流畅,故名)、
高桥子(汉语,清光绪年间崔姓贡生的土地、居住,人称“崔家宫”,后崔家在西河支流筑坝蓄水,建成崔家涝坝,在涝坝西土梁通孚远县城的路上修了一座过河木桥,因桥修得高,此地得名“高桥”)、
张家庄子(汉语,解放前在富蕴地区盘踞的乌斯满匪帮流窜本地,大户人家张世福、张世昌召集住户修筑大屯庄、集中住在屯庄内,得名)。
4,庆阳湖乡。“庆阳湖”为汉语,清乾隆年间有庆阳(今甘肃省西峰市庆阳区)移民在西大龙口河流经地安家种地、沿湖垦荒,名“庆阳户庄”,(《新疆地名志》做“庆阳户”),后改为“庆阳湖”。
双河(汉语,即唐双岔河守捉遗址)、
二工梁(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驻在第二个山梁屯田)。
5,三台镇。“三台”为汉语,“台”为清设在新疆军运线上的兵站、军台,以应军运粮秣、公文传递、商旅驿站之需,本地旧有上、中、下三个铺台,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在无量山西筑惠徕堡并设营塘,称“三台塘”(在今老台乡),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惠徕堡被毁,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在三台镇地设三台驿(《新疆四道志》称“老三台庄”[今老台乡])和三台驿庄(今三台镇)。
河南庄子(汉语,清时有河南人居住)、
八家地(汉语,清咸丰年间有八户回族人家居住)、
冯洛(汉语,即《新唐书》称的“凭洛州”、《四夷路程》称的“冯洛守捉”[旧名“六户地破城子”])、
喇嘛昭(蒙古语,“喇嘛”意“上人、师傅”[藏传佛教对有地位、有学问、有较深修养、能为人师表、教人修行的高僧(“僧侣”)的尊称],“昭”为“庙”)(解放初此地建有喇嘛昭蒙古民族乡,后撤)、
羊圈台子(汉语,清同治年间修筑羊圈,地势较高[原名“难民庄子”,因“难民”来自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8月的河南洪灾地区,后称“河南庄子”,人民公社化后称“猛虎队”,今名“羊圈台子”])、
乏马塘(汉语。因解放前这里山高谷深、干枯荒凉,夏季骄阳似火,山沟里热浪翻滚,交通不便,行走这里人困马乏)、
九分口子(汉语,清时住有9户人家[原名“九分馆子”,旧时乌(鲁木齐)奇(台)公路经过,地有过往人的饭茶、歇息地九家])。
6,老台乡。“老台”为汉语,原名“老三台”。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在本地设军台,有上、中、下三台,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建惠徕堡(今无量山东坡下),亦称“三台堡”,设有千总衙署,为乌鲁木齐北路24营塘之三台塘,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又在其东设三台驿,旧“三台塘”改为“老三台”,《新疆四道志》做“老三台庄”,后简称“老台”,即下台所在地,乾隆至道光年间建有无量庙、老君庙及为营塘转运的牛车店。
屯庄(汉语,清时为屯田户聚居点)、
梭梭梁(汉语,一种沙生植物名,“梁”即“土梁”)、
二工河(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
渭户(汉语,“渭”即今陕西渭河,清时有来自此地的人在此垦殖、生活,得名)。
7,泉子街镇。“泉子街”为汉语,因清乾隆年间因屯垦聚集成街,街旁有泉水而得名,唐称“神仙镇”。
吾塘(维吾尔语“驿站”)沟(也叫“公盛渠”)、
悬粮地(汉语,早年田间无固定租种户,种者缴租)、
山东地(汉语,清同治年间有山东人迁入垦殖、生活)、
公圣(汉语,清乾隆年间开挖公盛渠,后“盛”改为“圣”)、
渭户地(汉语,“渭”即今陕西渭河,清光绪初年有4户渭河人在此垦殖、生活,得名)。
8,大有镇。“大有”为汉语,清光绪年间移民屯田,建有大有渠,意“地大水足、人人皆有”。
窄沟(汉语,旧名“贼沟”[旧时称盗贼团伙为“贼”])、
桦树窝(汉语,旧时这里处于桦树郁葱、遮天盖日地带)、
七家地(汉语,早年这里有汉族李、车、刘、张家、回族那、李家)、
渭户(汉语,“渭”即今陕西渭河,清时有来自此地的人在此垦殖、生活,得名“渭户地”[旧名“大夹滩”(据说该名由渭户、广泉人为争水而得“打架滩”而来)])。
9,新地乡。“新地”为汉语,因公元1871年(同治十年)清在新地沟河边有新开垦土地而得名。
养老虎沟(汉语,又名“杨老虎沟”)、
横路(汉语,清光绪年间修有一东西向官路)、
花儿沟大疙瘩(“疙瘩”为满语“地方”)(山)、
芨芨(蒙古语,即多年生密丛禾草芨芨草)窝子、
海台(“海”为汉语,“台”为蒙古语“地方”)、
武功街(汉语,清光绪年间有来自陕西武功的人在此垦殖、生活)、
小分子(汉语,清乾隆初年修渠分水,依耕地面积分得小份,得名“小份子”,后称“小分子”)。
驻扎吉木萨尔县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
下兴湖(汉语,清光绪年间把定居的农民称“新户”,安置在十二户,“户”即“戽”,后“戽”变为“户”,再变为“湖”)、
四厂湖、五厂湖(汉语,据《新疆志稿》记,公元1888年[乾隆十四年]清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场,将巴里坤东厂军马移牧于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每群一百,分五群,分牧五处,本地设厂排序为四、五,又因地处潮地,有草滩、水草茂盛,得名“四厂湖”、“五厂湖”;又因该处水草茂盛,俗名“天生圈”)、
营盘(汉语,清时为兵营驻扎地)梁、
十二户(汉语,清光绪年间有十二户难民[盲流]避战乱来此定居)、
三厂槽子(汉语,“槽子”即唐代的丝绸之路唐朝路车辙碾压的痕迹)、
高窝堡(汉语,初名“商窝铺”,清末移居农民在较高地方搭棚居住后称之,再后名“丰盛堡”)。
驻扎吉木萨尔县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7团。
十三分子(汉语,清乾隆初年修渠分水,依耕地面积本地为十三份,得名)。
二、阜康市的地名多为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清在已筑敦剌城(一说为唐代的俱六城守捉,在今阜康市区)基础上筑阜康堡,驻巡检(后改为县丞)后才有的:
1,博峰街道办事处。“博峰”为汉语。
特纳格尔(蒙古语,“特纳”为“地势平坦的[河]”,“格尔”为“山谷”)。
2,城关镇。“城关”为汉语。
大墩(汉语,地有烽火台)、
维民(汉语,地有维吾尔民居住)、
四十户(汉语,旧时有四十户人家居住)、
坂干梁(汉语,因一条南北走向的坂结土梁而得名)、
龙王庙(汉语,旧时佛教庙宇名“龙王庙”)、龙王庙西、
头工(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头工南、
鱼尔沟(汉语,旧时有一长年积水的阴沟,芦苇丛生,水里有鱼)、
冰湖(汉语,清光绪年间在本地屯兵垦田,称“兵户”,后称“户”为“戽”[“戽”为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又因三工河水冬季在今吐乌大公路南淤积结成大面积冰滩而得名“冰湖”,1972年统一为“冰湖”)、
蘑菇场(汉语,早年有毛、雇两家在城关镇一带牧放,人称“毛雇场”,又因此地生长蘑茹,“毛雇”与“蘑菇”音同,久之称“蘑菇场”)。
3,九运街镇。“九运街”为汉语。《新疆建置志》称“运犹言村也”。清乾隆年间,因阿睦尔撒纳叛乱,原设在乌鲁木齐北、西两路沿途的军事台站被破坏,急用飞递军台或普通快马驿站均改走吐鲁番路,原北路台站从哈密经巴里坤、古城到乌鲁木齐共设营塘24个(亦称“车驼营塘”),主要负责粮食等物资转运,本地为其中之一,又因离乌鲁木齐近,被作为物资转运部队驻地和基地,后以番号形成村落,光绪元年后渐形成以“运”为地名的村庄九个,本地为第九运输队驻地,百姓按称“运”为“营”,久之称“九运”,随农户增多、盖房集中并有人经营作坊、店铺、饭馆成为农贸集市,逐渐形成丁字街。一说“运”为湖南方言“营”的变音。
古城(汉语,因有荒废的古城而得名)、
五个沙疙瘩(“疙瘩”为满语“地方”)、
破城子(汉语,即六运古城)、破城子北、
九运梁(汉语,本地为清军第九运输队驻地,地有山梁)、
五工梁(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新村中心、
五运(汉语,本地为清军第五运输队驻地)、七运、七运湖、八运、八运泉、十运。
4,滋泥泉子镇。“滋泥泉子”为汉语,地名一说为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左宗棠督军进新疆讨伐阿古柏路经此地安营扎寨,掏泉饮水,水有滋泥味而得名,设有驿站,滋泥泉子一地在清初为从哈密、巴里坤到乌鲁木齐所设19处台站之紫泥泉子塘,后因战乱该驿被烧毁,再后在原址5里处新建;一说该地旧时在八户沟清真寺西侧高地,高地东缘有一条阴沟,沟内有泉眼、芦苇和淤泥,每到夏秋季节,沟内蒸发出滋泥气味,人们在开发该地生产活动中依此地貌习惯称“紫泥泉子”,后,“紫”演变为“滋”。“滋泥泉子”旧时名“白杨沟”。
八户沟(汉语,早年有八户人家居住、耕种)、
五里墩(汉语,旧时本地距滋泥泉子古城五里)、
小皇工(汉语,为清兵屯垦聚居地,当地人称清兵为“皇工”[原有“大皇工”,地名已消失])、
屯庄(汉语,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当地农户为防土匪骚扰而修建有方形土围子,墙高约8米,宽约3米,只留北面一门出入,农户集中在圈子里居住)、
九分地(汉语,早年此地为一荒地,后分成九份给九户农户耕地而得名[另一说过去农户种闯田,每亩能收获九分,故称])、
四十里井子(汉语,清未时本地为紫泥泉子[今滋泥泉子镇]通往三台[今吉木萨尔县三台镇]的官道上的驿站,供过往行人食宿,因距紫泥泉子四十华里、又有一眼井而得名)。
5,甘河子镇。本地地处天山山脉东段博格达峰北麓的天龙南山北坡、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是西进东出新疆的重要咽喉。“甘河子”为汉语,以干河子河得名;一说其地处丁字路口,过往人、车辆常在此歇脚、饮水、修理,因河水甘甜得名;一说出自其南的天山的水因河床渗漏严重而到此无水,百姓称其为“干河子”,因“甘”和“干”同音,后称“甘河子”。
黄山街(汉语,乾隆年间在此开窑挖煤炼铁,开挖的煤俗称“岚炭”,煤山称“黄山”)。
6,水磨沟乡。“水磨沟”为汉语,因有从天山中流出的河、人们在水边建水磨而得名。
柳城子(汉语,清时庄户周围筑有土墙、栽有柳树)。
7,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三工河”为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
四工(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
驻扎阜康市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六运湖农场。“六运湖”为汉语,清时从哈密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建有营塘,负责粮食等物资转运,此地为第六处的下方,又因地处湖边,得名。
驻扎阜康市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土墩子农场。“土墩子”为汉语,旧有一高阜土墩(烽火台)。
驻扎阜康市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222团,团部驻222团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唐朝路社区。222团团部旧名“北亭”,汉语,1941年(民国三十年)始有屯垦人在此屯垦,修建有南、北两处房院,习称“南庭”、“北庭”,因“庭”与“亭”同音,久之书写为“亭”,现“南亭”为阜康市城关镇一自然村,又称“河南庄子”。222团有一社区名“俱六”,“俱六”即《新唐书.地理志》载的“自(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俱六城守捉位于今阜康市九运街镇六运自然村。
三、奇台县的地名多为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筑奇台堡,设通判、巡检后才有的:
1,奇台镇。奇台镇一带旧时名“古城子”、“古城”。关于“奇台”的解释有:
(1)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平定凖噶尔叛乱后,清为巩固平叛成果,由哈密、巴里坤西行、经乌鲁木齐至伊犁的漫长军运线上分段设兵站、军台以应军运粮秣、公文传递、商旅驿站之需,由奇台堡至乌鲁木齐设有七个军台,至奇台堡(今老奇台镇)正好为第七军台,遂称此地为“七台”,后因“七”字谐音为“奇”遂称“奇台”;
(2)清军在老县治靖远城周围四十里凿井无数而无水,留下七个土台而得名“七台”,后演化为“奇台”;
(3)清时自木垒河至乌鲁木齐的天山北麓建有8个军台,此地为第七座军台而得名;
(4)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中华民国在奇台县政府考察该县县名时记“古时有军台之设备,按数序排列,即第几军台之称,奇台即第七军台”,后“第七军台”简称为“七台”,再演变为“奇台”;
(5)“契丹”。天山北麓自唐后一直为契丹人所领,当时古城为契丹人牧居地,当地维吾尔族称“奇台”为“Kitay”,实“奇台”为“契丹”的突厥语族语言发音(整个中亚及东欧地区突厥语族语言民族和斯拉夫民族均将契丹人称为“Kitay”,后又将容貌特征酷似契丹人的汉人也称为契丹人,甚至某些国家的外交文书里都把中国称为“Kitay”),自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廷在委任敕书中第一次使用“奇台”二字以来,“奇台”成为官方承认的县名、地名;
(6)“克塔依”的演化。今老奇台镇一带地处开垦河下游,《西域图志》记其为“古尔班奇台布拉格”(“古尔班”在准噶尔蒙古语里为“三个[部落][即丹多尔济、绰罗斯、乌梁海]”),“奇台”为“汉人”[中亚、俄国人将中国人称作“契丹”或“克塔依”(意“汉人”)],后演化为“奇台”),“布拉格”为“泉”,汉族人呼“奇台布拉格”为“奇台堡”,将“堡”(“布[拉格]”[Bo])读为“堡(Bao)”,意为“(汉人)沟、河”,“奇台堡”成为“(汉人的)城堡”意;
(7)“奇异的高台”。今老奇台镇一带为天山北麓一傍山台地,当地居民旧时土法打井,深达20丈亦不溢水,因地处高台凿井无水,人们奇怪于此台,称其为“奇异的高台”,因“奇”与“七”同音,久之通称“七台”,后简称为“奇台”,取代了“七台”;“芨芨台”--清前,今老奇台镇一带地处荒芜,遍地长满芨芨草,蒙古人称为“芨芨台”(“芨芨”即多年生密丛禾草芨芨草,“台”即“地方”),后演化为“芨台”,再演化为“奇台”。
马王庙(汉语,旧时有马王庙)、
城隍庙(汉语,旧时有城隍庙)、
老满城(汉语,清时为满族兵驻扎)、
唐朝墩(汉语,地有唐代的烽火台)、
三清宫(汉语,为新疆道教地,又名“疙瘩庙”、“封神庙”)。
2,老奇台镇。“老奇台”为汉语。老奇台镇地在唐贞观年间置有蒲类县,贞元年间为吐蕃据,公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清筑奇台堡,
牛王宫(汉语,地有佛教宫殿)。
3,半截沟镇。“半截沟”为汉语,此地处天山北坡中部,北为丘陵、戈壁连接地,故称“半截沟”。
营盘(汉语,清时为兵营驻扎地)滩、
腰站子(汉语,旧时为一军事腰站,通今鄯善县鄯善镇)、
新户(汉语,“新户”指清代有新移民来的民户屯田)梁。
4,东湾镇。“东湾”为汉语,清时,当地农户将源自天山的白杨河水引出一股转弯东流,灌溉根葛尔、中渠等,习称“东湾”。
墒户(汉语,清光绪年间有商人在此屯田[“墒”同“商”])。
5,吉布库镇。“吉布库”为蒙古语,“吉布”为“簸箕状的”,“库”为“山湾”,清乾隆年间在吉布库河边屯田并建有两座城堡,《新疆图志》记为“吉布库庄”。
二马场(汉语,清光绪年间在此设有第二个养马场)、
三十户(汉语,清时有三十户农户在此种地、安家)、
上堡子(汉语,清光绪年间军队屯田修筑两座城堡,本地城堡居南、为上)。
6,西地镇。“西地”为汉语,公元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建有关帝庙(俗称“大庙”),本地处大庙西而称“西帝”,后改“帝”为“地”。一说“西地”即“广西地”,后简化为“西地”。
北道桥(汉语,即唐代的郝遮镇,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设北道桥台,《新疆图志》做北道桥。北道桥是连接古城与科布多[北套]地区的南路“汉三台”之一[因“套”与“桥”谐音,得名“北套桥”,后简称“桥子”(即今桥子村)],光绪年间古城为商业重镇,在北道桥设有驿站,连接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盛极一时,大批甘肃移民和从事驼运的吐鲁番的维吾尔族定居下来,还有一部分古城满营兵被安置在这里务农,逐渐形成村落,今其地有遗址,疑为唐蒲类县郝遮镇)。
7,碧流河镇。“碧流河”为蒙古、汉语合词,“碧流”为蒙古语“毕鲁”、“比律”的谐音,意为“磨刀石”,“河”为汉语,即今洞子沟干渠。
塘坊门(汉语,旧时村口立有坊门)、
皇工(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
8,西北湾镇。“西北湾”为汉语,北湾在古城乡西北,地处西湾北,而西湾在乡西,此地在大槽沟以西,得名,后,两湾合为一乡,称“西北湾”。
小屯(汉语,清同治年间清军在此屯田)、头屯、二三屯、
满营湖(汉语,“满”即满族,“营”为军队驻地,为清时延续至今的地名)。
9,七户乡。“七户”为汉语,清光绪初年本地有七戽(“戽”为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耕地,得名“七戽”,后称“七户”;一说有七户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
八户(汉语,清末-中华民国初年本有八戽耕地,得名“八戽”,后称“八户”)、
下皇工(汉语,“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
屯庄梁(汉语,同治年间为防战乱,村民在山梁修有屯庄,故名)。
四、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地名多为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清在此军屯、民屯、修筑城堡后才有的:
英格堡乡。“英格堡”为蒙古语“英格布拉格”的简称,“英格”为“勺(形)的”,“布拉格”为“泉”,《新疆图志》做“莺格布拉”。本地因有英格堡河,河上有英格堡城堡遗址,得名“英格堡”。
街街子(汉语,清同治年间此地有小街)、
马场窝子(汉语,清光绪年间军队在此牧养军马)。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img NAME="image_operate_3331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middle/792b039fc&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前不久到库尔勒市,去了以前的哈曼沟煤矿,路过1个叫“卧虎不拉”的地方。
--和我们一起去的当地人说,“卧虎不拉”是维吾尔语,“卧虎”为“洼地”,“不拉”为“柳树”,相传东汉时班超曾在此山里的哈曼沟饮马。
我就想,这次旅行的收获是又学了个地名。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img NAME="image_operate_3331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middle/792b039fc&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没有良相,便有&良知”
近几天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没有良相,便有良知”。
“良相”是一个人的天生具备,而“良知”则是一个人后天的形成。
我的长相不好,但,我有“良知”。
人的“良知”有三种表现: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被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img NAME="image_operate_3331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middle/792b039fc&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办事处长安社区有一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王三街。
清末,一个维吾尔族小孩被天津客商收养,取名“王三”。随养父学会中医和生意经的王三长大后回到阿克苏,在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建了一个巴扎,人们称之为“王三街”。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img NAME="image_operate_3331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middle/792b039fc&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哈密市的方言
哈密市汉族农户语言以甘肃省敦煌市、瓜州县一带的方言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来哈密的其他各地汉族起初尚保留家乡的地方方言,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哈密方言所同化,现在汉族人中的大多数除保留某些家乡语外,日常用语已采用当地方言了,但学生的情况则不同,他们不论其父母的籍贯在何地,在学校里均受普通话教育,故其日常用语接近普通话,不少学生及学生出身的青年的普通话已讲得比较标准、流利。
一、伊州区方言
户家--农民,泛指乡下人。农民自称。
儿娃子--小伙子、男子汉。
丫头--姑娘。
婆姨--已婚妇女,老婆。
老根--父亲,有不尊重意。
妻哥--老婆的哥哥。
亚一个--他。
个家人--自家人。
老杆子--家中最小的儿子。
垫窝子--指同一胎,动物中最小的一个,指兄弟中的老小。
地溜子--本地人。
坐地户--当地人。
嘎拉汉--羊后腿关节处的小骨块。哈密儿童常用其做游戏。
联手--伙伴。
锅婆子--对专门为人做饭的妇女的称谓。
月婆子--产妇。
妞妞--乳房。
尿裤衩--婴儿。
死疙瘩--私生子。
心疼的--讨人喜欢。一般指小孩。
百禄子--小孩过百天。
尿水子--眼泪。
毛盖子--辫子。
腔子--胸膛。
脸势--脸色。
冒盘子--耳光。
恶嗦--垃圾等脏物。
掏疙瘩--打架。
冒日鬼--冒失鬼。
搔头--秃头。
草花子--乞丐。
下夹子的--猎人。
犟板筋--十分倔强的人。
牛骨头--指很犟的人。
贼胆--胆量大。指啥都不怕的人。
捶子--对人的蔑称。
矬老蛋--对矮人的蔑称。
喇头子--神汉巫师。一指和尚。
呆实--指老实厚道、反应迟钝的人。
捣眼窝--不识货,不懂行的人。
捞毛--便宜。
白瞪眼--眼里设活路,不多管事的人。
奴骨头--指阿谀奉承、爱好巴结的人。
柳树精--对鬼点子多的人的称谓。
醉大鬼--二流子,不务正业的。
冒料子--不稳重的人。
夜猫子--对夜不归宿人的称谓。
毛客--爱出风头不干实事的人。
拐张--对怪牌气、怪点子、怪习惯人的形容。
水蛋--说话掺假,吹牛说谎的人。
塌头--指软弱无能的人。对老婆作风不好的人的称谓。
抬把子--对非常令人厌恶的人的称谓。
闷呆星--愚蠢,不开窍的人。
骚情鬼--轻薄人。
贼娃子--小偷。
夜里个--昨天。
氓代--自流人员。
地上--农村、乡下。
园子--农民对自己住房的称谓。
背巷子--无人的、偏僻的、冷清的街道。
捶子--对人的蔑称。
穿头--衣服。
杵达子--衣袋。
裾袄子--棉衣。
电把子--手电筒。
尖子--十字镐。
二轱辘--眼镜。
吃头--食品。
笼锅子--能蒸馒头的锅。
蒸把子--笼屉子。
刀把子--馒头的一种,刀切上笼。
阿娃子--鬼点子。
倒灶鬼--丧门神。
烧料子--冒失鬼,干事不考虑后果。
黑老鸹--乌鸦。
冒盘子--耳光。
毛盖子--辫子。
尿水子--眼泪。
搔头--秃头。
画张子--画儿。
蛋蛋子--较小的圆形东西。
掉膀子--指以目调情。
肚子涨--原意指腹胀,引申为生气。
牙牙钱--分分钱。
画张子--画儿。
街门--院子门。
黑咧--天黑,晚上。
年根根--年跟前。
尕不楞登--小、碎的东西。
仰绊子--仰面摔倒,仰卧。
撒光阴--什么日子。
二一次--第二次。
二回头--第二次。
二不愣子--中等的。
安顿--安排。
咋呼--呼喊;不择场合的叫唤、说话。
呱叫唤--叫唤的声音很大、很急。
理视--理睬。
楞睁--理会。
缠绊--纠缠,勾搭。
胡弄--胡整,蒙哄。
大撒手--放手不管。
锢--束缚。
拿板--摆架子。
搅达--打搅。
老叨--厉害。
孽障的--可怜。
烧烧颠颠--疯疯颠颠。
转悠--在一定范围内来回走动。
直楞楞--直直地竖立着。
站不下--停不下,不住下。
不失闲--不停下,闲不住。
不尿势--不理睬。有蔑视意。
机溜溜的--形容眼睛很精神的样子。
不咋的--不怎么样。
撇手踮脚--着急的样子。
精巴--利索。
然缠--不利索。
零干--结束,完。
停汤马司--指做事利索。
贼得很--聪明机灵,点子很多。有时有贬意。
癞里癩怠--窝囊。
耍式子--显能。
骚情--卖弄风情,引申为逞能。
腔子硬--原意指胸脯结实,引申为后台大。
不管闲--不管。
打脸--不给面子,给难堪。
臊皮--丢脸、让人难堪。
挣皮子--要强。
打捶--打架斗殴。
绵软--性格柔和、温顺。
烧里呱叽--傻头傻脑。
佯三赶四--糊糊涂涂,迷迷糊糊。
发势子--摆架子。
眼里眨都不眨--反感,瞧不起。
一溜风--快,迅速地。
思思疑疑--犹豫不决。
抹头--转过头,转过脸。
烧烧料料--冒失,干事不考虑前因后果。
啃--亲吻。
抓养--抚养。
喝楼--整治、批评、收拾、吃喝、吓唬。
浪--玩、玩耍。
嚷仗--吵架。
拾好--讨好。
拾垛--收拾、整治。
抽--抬、捧、举、掀。
神活--高兴、快乐的样子。
甩袖头子--生气。
下把头--下了死命令,有要挟意。
搁--1、经受,承当;2、放;3、在。就搁我这住吧:就在我这住吧。
下茬地--拼命地。
看待--招待,对待。
然挖--钻研。
细的很--节约得很。
扎巴仰脚--手舞足蹈。
猪几疙瘩--胖得臃肿且丑。
挨个--一个挨一个。
本当--本来。
帮尖--差不多,说得过去。
差迟--不够意思。
放水--只说不做,吹牛说谎。
立马--立即,马上。
哇趟子--使劲地、快速地跑。
要紧三关--紧要关头。
眼热--羡慕。
做害--胡闹,折腾。
带过--顺便,紧跟着。
断--认定,判决。
二茬里--偏了正题。
嘟噜一转--周围一圈。
喧谎--聊天,闲扯。
学摸--琢磨,选择。
羊干--迷糊,糊涂,醉。
卡死的--绝对的。
叶子麻--贪心。
丢盹--打瞌睡。
呱叫唤--大声叫唤。
言传--招呼,告诉。
觉磨--琢磨。
试当--试话,试验。
白搭话--谎话,拉拉糊糊,说话不算数。
跟头绊子--跌跌撞撞。
格扭--形容走路时,臀、腰部扭动的样子。行动慢的样子。
喝痨气喘--形容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引申为对过分劳累的形容。
嘎磨--哄弄。
白话--假话。
鼻拉涎水--邋遢
蛊蛊动--花招,点子。
朽得很--形容眼睛被太阳光照花的形象。
杠--溜、跑。杠掉了:跑掉了。
干散--干净、利索、精神。
扎扎洼洼--对粗糙器具表面不光滑的形容。
蹭亲戚--走亲戚,串亲戚。
出开水--给茶壶灌开水。
倒巴拉--反过来。
倒回头--倒回来。
站下--住下,停下。
淡干--差劲。
钉钉的--不要动。
乏塌塌地--很没精神的样子。
格胳司--骂人的口头语。类似“他妈的”。
嘎迷日眼--让人看不起的无赖相。
臭门倒户--乱七八糟,十分肮脏、臭气熏人。
绑烂毡--形容穷得衣不遮体的样子。
颠不停--说话没有分寸,不看场合,胡说八道。
颠沌--脑子不清楚;有时指行动不能自制。
稀稀的--疲乏。又作“稀溜溜的”。
二家梁--莽撞,头脑不清楚。
尕大马西--对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形容。
胡里马堂--维吾尔语借词,意为作事粗糙,乱七八糟。
活络神仙--对不结实易损坏东西的形容。引申为对不平稳、暴摆动东西的形容。
黑麻古冬--形容天时黑时亮、光线暗淡的情形。
搅架不闲--传闲话,惹事生非。
克里马叉--做事利索、快。
磨磨叽叽--不利索,拖拖拉拉。
放趟子--撒开腿拼命地快速跑。
赶紧麻事--紧赶慢赶。
瞎好--好坏,不管好坏。
挖抓--手脚不停地,用心操劳。
没手逗--没办法。
款款地--没有声息,不费力地,轻手轻脚地。
拿不稳--缺少理智,不能自制,表现轻浮。
搅黄了--被打搅破坏了。
日了个鬼--出了个坏点子。
日塌--坏了。
烧了--神经不正常了。
捍熊--不合群,孤僻、犟。
碾转子--没有眼色,靠人指挥。
奴--没出息的样子,多指吃相。
谝达拉子--没有正题地胡说。
谝传--闲聊,胡说。
气大的很--很生气。
丧眼--讨厌。
轻狂--逞能,拿不稳。
青皮--小气,吝啬。
啬皮--小气,视财如命。
穷叫喊--拚命地喊。不作实事而又话多。
雀儿嘴--能说会道。
耍牌子--摆架子。或说“拽牌子”。
日能--了不起,显本事。
将么--更好、恰好。
跳弹--折腾,极力表现。
欺搡--使人生气。欺负。
波烦--烦躁不安。
然--粘粘糊糊,说话不干脆,纠缠。
绕达--转来转去。有勾引之意。
日眼--讨人嫌。
绕--勾引。
捋搓--欺侮、糟蹋、讽刺、挖苦、反复找麻烦。
死不得--不像话,不像样子的意思。
踢里倒腾--粗心大意,做事莽撞,把物体弄得声响很大。
消停--慢慢地,不急不慌地。
醉里诓蛋--没有实话,胡说八道。
扯皮脸--屡屡不改,厚脸皮。
闲捞毛--管闲事。
戳弄--挑拨。
咒得很--架子大得很,别扭得很。
诌皮打垮--胡说八道。
咋咋哇哇--形容人高声大嗓的、不择场合随便插话、胡说八道的形象。
不站闲--没完没了。
一帮个--一边。
那帮个--那一边。
一满--全部,都是。
一漫叶子--全部。
半个拉子--一半。泛指不完整的物或事。
到究--到底,究竟。
乃乎子--那时间,从前。
一搭里--一块儿。
河坝--非常多。
好少的--很多。
缓--休息,停下。
尖--聪明,头脑灵活。
壳子亮--壳子:头脑;亮:聪明。
二、巴里坤方言
巴里坤方言四声朦胧不分,语音清晰平稳,节奏舒缓流畅,整个语韵于沉着冷峻中,透出一种委婉和柔美来。
我一个--我,是我。
父亲--称大大,爹爹。
伯焚--称大爹。
伯母--称大妈。
叔父--二叔称二大、三叔称三大,最小的叔叔叫尕大。
婶母--称二妈、三妈,或婶婶、婶子。
岳父--称外父,婚后随妻子称大大。
岳母--称外母,婚后随妻子称呼。
丈夫--称男人、掌柜子、当家的、老汉,也有随孩子名称“他爹”的。
妻子--称婆姨、房子里的人、家里的、老婆、娃他妈。
儿子--称娃子。
女儿--称丫头。
祖父--称爷爷。
祖母--称外奶奶。
外祖父--称外爷。
外祖母--称外奶奶。
连襟--挑担。
大叔子--称柯伯子。
父亲母亲的姨妈--称姨奶奶。
老汉--年龄大的男性。
老婆子--年长的女性。
小伙子--对男青年的通称。
丫头--对未婚女子的通称。
月婆子--产妇。
小辈--晚辈。
大辈--长辈。
抓锅的--厨师。
户儿家--农民。
买卖人--商人。
稀罕--可爱。多指小孩子。
头首子--生第一胎孩子。
谁一个--谁?或是谁?
地上--乡下、农村。
大屋里--长辈住的房子。
二夹凉--二杆子,犟。
掂不停--半调子,不明事理。
倒灶鬼--倒霉鬼。
力巴--外行。
毛盖子--辫子。
今个--今天。
夜里个--昨天。
前儿个--前天。
大前儿个--大前天。
赶早--天一亮。
擦黑子--天刚黑。
见天--每天。
年时个--去年。
三十黑里--除夕。
头产--第一遍。
半不拉--一半。
冰蛋子--冰雹。
土块子--土疙瘩。
冰水--凉水。
烫水--开水。
恶水--污水。
恶索--垃圾。
精貉捻子--赤裸上身。
胸康子--胸脯。
葫芦系--咽喉。
腿伴--腿裆。
毛围围--刘海。
站被子--缝被子。
不学意--不注意。
不失闲--闲不住。
胡里马搭--马马虎虎。
死鬼游魂--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不卯拉--合不来,关系不好。
有欠克--不过分。
言淡--话很少。
等当--衡量。
悬乎--危险。
担故心--故意。
麻搭--麻烦。
尕尕的--很小的。
重鸣震道--狂呼乱叫,声音很大。
摩继麻闹--不安静,乱动。
心疼--可爱。
日眼--讨厌。
悄楚楚--静悄悄。
兰愣暴跳--脾气暴躁,易发怒。
丧眼--不顺眼,看不惯。
切一下--睡一会儿。
窄棱子睡--侧卧。
撕哇--纠缠。
烧势--怂恿,挑拨。
失恼--生气,翻脸。
嚷仗--吵架。
喧谎--闲谈。
挖抓--乱拿。
捞毛--无偿地帮助人办事或干活。
日掉--抛弃,扔掉。
折夺--欺凌,折磨。
刻家--立刻,翻脸。
窝憋--地方窄小,不宽敞。
高头--上边。
那搭--那里?
昨昨--这里。
只个节--现在,现时。
一老--经常。
将头里--刚才。
带开头--刚开始。
茬巴子--初次,初来乍到。
皮实--结实。
垢甲--污垢。
啬皮--吝啬。
攥攥--小气。
旦干--坏,质量差。
眼热--羡慕。
捏弄--没本领。
倒巴郎--倒放。
骚搅--故意捣乱。
疑疑思思--犹豫不定。
估估登--猜不着的鬼点子。
尖的很--狡猾。用在孩子身上意为聪明。
木囊--行动不干脆利索。亦指心烦不痛快。
叠故心--故意。
将末--准备。
咦哇--难办,难交往。
斜乎--差一点,很险。
一米兮兮--差一点点。
绌诎兮兮--衣物不平展。
尕得马西--零零碎碎,杂七杂八。
活络神仙--桌凳支放不平稳。
聚准--真的,的确,实在。
—棍赛拉--大小优劣不分,混在一起。
下擦--狠狠,狠劲。
扎娃--干活卖力气,泼辣。
牢道--厉害,惹不起。
气死枉凉--死气沉沉。指人精神不振。
烧料子--发狂,不稳重。
尕摸--笼络。
属霉--不吉利。
轻薄--献殷勤。
日能--逞能,爱表现。
悉烦--罗嗦。指说话罗嗦。
赶紧马四--急急忙忙的样子。
一纳气--一直,一个劲地。
一搭里--一块儿。
斜横--反正,无论如何。
款款--原封不动。
消停--不慌不忙。
胡日鬼--乱捣腾。
试当--试一试。
合学--说事情的过程。
成格--整体组合。
帮尖--差不多,可以。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img NAME="image_operate_3331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middle/792b039fc&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被汉族、汉文用为常用语的满语
满语为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州语族满语,今已不用,满文几已消失。满族通用汉语、汉文。
今满语、满文遗留的多已被汉族、汉文用为常用语,如:
阿玛--爸爸,
讷讷--妈妈,
格格--姑娘、小姐、公主,
老爷们--成年男人,
老娘们--已婚女人,
嫁汉子--女人出嫁,
光棍--单身男子,
姑爷--女婿,
姑娘--女儿,
坐月子--生小孩,
萨满--巫婆、巫医、跳大神的,
破货--作风不好的女人,
劳金--干活,
牛录--八旗兵初级建制,一牛录为十人,
今个儿--今天,
明个儿--明天,
前个儿--前天,
大前个儿--大前天,
后个儿--后天,
大后个儿--大后天,
这疙瘩--这个地方,
这块儿--这个地方,
那疙瘩--那个地方,
那块儿--那个地方,
后尾--后边,
东半晌--上午,
晌午--中午,
晌间--中午饭,
帅--英俊,
饽饽--面粉制作的食品、干粮,
萨其玛--一种点心,
棒槌--人参,
土坷拉--硬土块,
哈垃子--口水,
波罗盖儿--膝盖,
胳肢窝--腋窝,
打扮--化妆,
叮当--穷,
哑谜--不吱声,
扯蛋--说瞎话,
砸锅--把事办坏了,
熊样--没本事,
别扭--不顺心,
邋遢--不利落,
麻利--干脆利索,
埋汰--肮脏、不干净,
得瑟--出风头,
急眼--暴怒,
膈应--讨厌,
咋呼--瞎喊,
糟践--损坏,
捅娄子--闯祸,
利索--又好又快,
消停--安静,
估摸--想、思忖,
有门儿--有办法,
老鼻子--有很多,
撸了--被撤职,
包圆--全买了,
各色--性格古怪的人、特殊、另类,
马大哈--松懈、随便,
藏猫猫--藏在树林里捉迷藏,
猫腻--私下交易、藏有不可告人之事,
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做事,
啰嗦--说话很烦琐,
磨叽--语言表述不清楚,
巴不得--盼望已久,
稀罕--喜欢、合意,
随和--顺从、好相处,
折腾--翻来覆去,
磕碜:难看,不光彩,
嘞嘞:随便乱说,
嗯呐:是,
嘎达:地方,
膈应:令人厌恶,
麻溜儿:动作快,
鼓捣:研究、琢磨,
稀罕:喜欢,
哈喇:(油性)东西变质,
劳什子:令人讨厌,
白:徒然、空,
咋呼:不稳重、大呼小叫,
剋:批评。
&&<img NAME="image_operate_57328"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mw690/55504e19gddc9b367d691&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img NAME="image_operate_3331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middle/792b039fc&690" ALT="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TITLE="哈密天山南北的20个驿站、军台营塘、卡伦及关隘&&哈密的古道&&&哈密市的方言" />
浪积木萨(新疆方言版)
昨个,我跟小五子、小琴子从我们乡巷到积木萨该巷浪给了一哈,内搭着实稀罕、攒劲得很。
赶早,天莫亮,我们黑嘛咕咚地就走哩。对过小琴子斯个二转子,出惊捣怪、骚情求子地,那穿地展展地,还斯高跟孩。唉,组萨泥么,又不斯逛乌鲁木齐那搭地该嗫,跌个仰伴子,叫那逼蹭地。我和小琴子匝些正日鬼路的嗫,隔壁小五子疙瘩瓦什地日弄了个二手车,我们糊里马汤、五麻六道地就走咧。乃车把人颠零干咧,车也快鼻子咧。
跟头拌子2个钟头将将挖抓到积木萨街杭,又要坐缆车嗫。那缆车杭一根绳绳抓挠了个箱箱,哈唬人嗫,我哈地崩楼杭一满都斯汗,小五子更四个担干耸,小琴子下嚓地烧火,那也不敢坐,丧眼地很。
我们从缆车杭哈来,来到吠池边,欧呦--内一池池子吠,六六地,天嘛也斯蓝蓝地,对过山高面那还有雪嗫,卑求子地。我嘛觉着个人身杭轻轻地,鸽娃子一个样,要四胳杯长杭毛就能飞嗫。
小琴子兹哩哇啦地宰壳子,小五子内个热羊皮,真地下叶子,相跟上艾来白来地尔嘴子,隔应求子地,莫人尔视我--你个癞瓜子,看景地嗫嘛,又不斯晒嗉子来咧,帮尖些儿,臊搅萨嗫撒,逼话咋嫩么多撒,婆烦求子地。
我对小五子佛:“你悄悄,喧荒、谝传子回房子器撒,在匝搭骚燃搭萨嗫撒?”
小琴子佛:“匝搭些儿人都麻掉咧,我们哪法器嗫撒?”
我佛:“驳坐船撒。小五子内个狗尿苔,咋燃挖地凳不展撒,那佛那不敢坐,气地人康板子疼。哎,你饲当一哈撒,塌头耸,斯耸人呢还斯甩(fai,二声)套地嗫?人嘛皮实的呢,尕尕地司情咋就日塌咧?”
小五子佛:“内搭儿地山高面往哈淌吠地嗫,日怪地很,我们器一哈撒。诶,黑肚子,瀑布那都不知道,二天咋么绕丫头呢?娘老子哪个地旁给你搜腾媳妇嗫!”
我佛:“路你知道呢撒?”
那佛:“有牌牌聂,牌牌高面画地呢,麻搭莫有。”
我佛:“路长不长撒?小琴子到肆候高跟孩瓦塌咧,你把那驮巷。”
小五子佛:“牙长的一匝匝路,莫司情,端只子走给,靴波一拐,一头囊哈器就到咧。”
我们胡里马汤地跟杭小五子颠达着,一阵阵那迷迷登登把人就引到茅房器哩。诶,你个缠头,匕石歪地嗫,哈迷日眼地搁哪走地呢撒?哎,你不斯日能地很嘛,连个WC都不求知道,还楞耸烧包。
瀑布莫看见,瀑布地声音就听到咧,歪将--轰隆隆地,老道地很。一股子吠从内么高地地旁倒哈来,哈面海买斯都斯卑沫子,阵候大地很。老天爷组哈地东西就斯章程,我就觉着自个成了尕仔仔哩。
我们捏给了几张像,又弯到土地庙子逛了一哈。小琴子还斯歪,一路杭电打地似的,就莫木襄过。小五子麻缠地很,洋洋干干磨叽到庙顶子杭,往哈一望,内么高?!哈地屁淌地嗫,哈好还莫倒巴郎子栽哈器。
哈了山,肚子窝咧,我佛:“哪吃些儿饭器呢撒?”
小五子佛:“停车场内搭饭馆子挤疙瘩地嗫,走撒,内搭吃器撒。”
我们进了一家饭馆子。小五子喊了一嗓子:“老板,有萨好吃地?”
一个半壳子走过来佛:“有雪鸡,还有野兔子、土鸡和麻雀。”
我佛:“哎,老板,雪鸡斯国家保护地动物,你咋组杭吃地嗫?”
老板佛:“雪鸡一满都斯个人房子养哈地,莫司情。”
小五子佛:“咋么个卖呢?”老板佛:“500块钱一只子。”
小五子佛:“哎,都斯各家旁人,便宜杭点。”老板佛:“儿子娃娃,一句话,200!”
小五子佛:“来杭一只子雪鸡,一只子野兔子,四只子麻雀子……”
我一把抓住小五子,佛:“你四咋么个人撒?头吃肿咧吗?钱多列势子斯不斯?莫有人佛你塞(sei,一声)皮。二球,勺撩子!浪景点和坐飞机一求样,一满都斯砸榔头地,就你地头斯铁打地斯不斯?”
我拉杭小五子和小琴子在城杭转达找饭馆。我将把小五子收拾了一顿,但他从小和我玩大,跟我弟弟一个样,我再骂那,那肚子就四不胀。
在一个饭馆我叠给了一个过油肉拌面,小五子一样,不过斯然窝子(“然窝子”:新疆的拉条子面煮熟后不过水),小琴子那还斯列只子,毛里鬼神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