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3怎么用面板怎么打开,出厂时间是7月22日,怎么调成8月22日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诸如、HI智能电饭煲、、洗碗机等等众多的小家电步入了人们生活,极大的提高了生活品质。前两年有段时间去日本旅游,买电饭煲和马桶盖还成为风潮,引起过热议,连央视媒体对此也有报道。

国货当自强。现如今,这HI智能电饭煲和智能马桶盖都有了国产品牌的,其性能、易用性上并不国外的差,还针对国情做了改良,价格也便宜不少。关于这智能马桶盖,在去年的时候,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科技”推出了物美价廉的智米智能马桶盖,但较为生硬的坐感和除臭功能的缺席,让人稍感遗憾 

        而这次众测体验的同样来自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智能马桶盖——小沐智能马桶盖,能除臭,还能同米家app连接,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依旧先放出文章目录(什么时候众测频道的文章能有有目录引索呀):

三、产品细节(1、包装;2、外观;3、氛围灯、喷头、模块除臭;4、过滤器)

四、功能测试(1、盖板缓降;2、2、清洗模式;3、喷头移位调节测试;4、水温测试;5、便座加热测试;6、待机功率和最大功率)

五、APP联动和手环识别

 正文开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我想说这是一次贴心的众测,在感谢众测君翻牌的同时,还受到了众测小编给值友在测评时提供的贴心帮助。事情是这样的:收到产品后,没过两天,我接到了众测小编的电话(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这个激动呀 ),大概意思是向我了解一下产品安装的如何,说是据反映自行安装是有一定难度的,问我这里是否需要售后安装支持。

        当时我正开箱拍照,对于一些基本的尺寸已经过了初步比对,感觉问题不大,就心领了小编的好意,决定自己安装。文中,我会将安装中可能遇到困难同大家分享一下,毕竟这个安装服务是要90块的,能自己安装的话就免去了额外这笔花费。

        近期,小米的杂货铺里又多了一款新品——小沐智能马桶盖,它是由杭州小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其产品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还是不能免俗的开箱环节。

       当接到快递小哥递给我的小沐的纸箱时,我还是惊了一下,这包装可比我想的大了不少,不就是个马桶盖。入手还好,不是很重。小沐外包装采用黄色牛皮纸箱包装,正面印有“TINYMU”的自家logo和小沐的产品外观,包装的三围是62*53.5*21cm。

箱子的顶部除了提手外,还有印有小沐的安装适配尺寸,毕竟马桶的尺寸千差万别,量准了再装没毛病,尤其是有一部分原带的马桶盖拆装挺费事的。

包装箱的侧面则印有运输提示,以及产品生产信息,平日里叫惯了智能马桶盖,而它的真名则叫做电子冲洗便盖 ,电压220V,额定功率1010W,毛重6kg,净重3.8kg。

从箱子顶部打开,发现里面使用泡沫包装,由上下两块夹住马桶盖,避免运输损坏。泡沫板上有专门的提手,方便将其从纸箱中取出。

小沐是在上下两块泡沫板中间,而产品的固定卡扣、进水管、密封圈等附件都是放置在泡沫板的侧面,也都有专门的卡槽放置,防止运输、搬运中造成附件散落。下图能看到一个纸质的安装板,这个是辅助安装时要用到的,有了它,安装会简单轻松很多。

侧面的所有附件,进水管、安装板、固定卡扣等,东西不是很多。

信封里面的使用说明书、安装说明书、快速使用指南。这个快速使用指南是采用了醒目的橘红色,塑料材质可防水,贴到卫生间马桶附近,便于在使用初期快速掌握使用技巧。

泡沫板拿开后,就是小沐马桶盖的本体了,由白色的塑料布包裹着,防止运输过程中进灰和表面划伤。

        小沐智能马桶盖的安装是需要额外付费的,在米家有品商城里购买时就可以选择付费安装服务,90元,联系客服就能预约上门安装。需要注意的是,安装服务仅限于产品的安装,不包括其它服务范围,如管线延长等。 

        我选择了自己安装。在开箱之前,我按照箱子顶部的安装适配范围进行了简单测量,感觉在尺寸上问题不大。开箱后,简单比对了一下,发现进水管稍短一点,但这个情况我在装马桶的时候就遇到了,有专门延长的进水管,所以也不存在问题。

我选择安装在主卧的卫生间,以后如有需要再给客卫装一个。主卫的情况,在我写的网购马桶经验文中也简单介绍过,简单说就是,马桶位左右距离狭窄,都有限制,所有选购了恒洁的一款尺寸不大的马桶。 

文章写的有些絮叨,但是还原全过程,讲得详细。如看经验总结可直接拉到文末引马桶选大,还是选小,送货上门以及工人安装的需要提前准备些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分享一下我购买马桶时的初选、定型、网购送货上门到安装的经验,把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告诉值友们,避开一些坑。在装修的时候,|

插座和角阀都留在了右边。而马桶的进水口一般都在左边,当时安装的时候,因为自带的管子不够长,就加了一节(下图箭头处),没想到这节管子,在安装小沐的马桶盖时又立功了。

主卫里这款恒洁马桶的盖子是快拆型,取下后,还有两个固定柱需要拆掉。当时也用安装板简单的比量了一下。

如果有个电动的话,拆起来能快很多。螺丝下来后,一般情况下,下面是个橡胶的膨胀螺母,顶下去,留出马桶的安装孔。

按下箭头处的按钮,就能将小沐智能马桶盖的脱着板轻松卸下。

脱着板上是细密的加强筋网格,能保证在受力时不变形,而固定框底部则有一圈防滑垫,能防止固定后打滑,造成马桶盖移动。

附带的膨胀螺栓和金属固定片,还多附赠了一组外径17mm的大螺母,以便能在更多型号的马桶上安装。讲真,这种膨胀螺栓我是头回见,安装起来确实简单。

将安装板插入脱着板里,然后放于马桶上,根据安装板上的提示,进行调整。下面箭头处能看出,箭头处的孔应该漏出空隙来,但脱着板已经顶住水箱了,无法往前移动了。这款恒洁马桶相对于小沐的安装要求,在长度上应该短了点儿,但不到1cm,不影响什么。

下一步,将膨胀螺栓穿过金属固定片,塞入马桶上的安装孔,左右对称,上紧即可。能看到,膨胀螺栓和金属固定片、固定片和脱着板之间都是卡齿相互咬合的,确保不易发生移位,这个设计确实值得称赞 

水路的附件有一根进水管、两个固定卡扣,两个橡胶垫片,外加一个进水过滤器。过滤器的接入都是快拆接口,所以整个水路的安装连接只有一处需要用到扳手。

进水过滤器上的两个接口都是快拆型的,直接插入,然后用卡扣固定好就行了,安装还是非常轻松的,这样设计也便于以后更换过滤器。

进水角阀处的安装,小沐的进水口在左侧,如果留的角阀在右边的话,所附带管子是不够长的,需要延长一点(扳手强行出镜)。

安装好后,用拆下来的原马桶盖放上去对比一下,发现马桶大了一圈 

但把上盖板打开后,发现这个便座同马桶还是比较搭的,大小合适,不是很突兀。

        首先,小沐的产品包装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非常好的,包装整洁,产品和附件都有各自的摆放卡槽,哪怕再小的附件也都有用塑料袋分类封装好。

       小沐的机身外壳非常光洁,边角、接缝也都打磨处理到位,没有任何毛刺。外壳通体材质为PP树脂,并且添加了抗菌剂,据官方介绍,针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了99.9%,作为一款卫生洁具,这点还是非常必要的。

对关注过智米马桶盖的值友应该知道,虽然价格便宜,但是便座的设计稍有遗憾,坐感约有生硬,不是十分舒服,而小沐的便座充分考虑到了舒适性,采用了人体工学设计,且进一步增大座圈,带来了较为舒适的使用感受。同时,还有久坐30分钟提醒功能。

小沐的盖板和便座上都防滑垫脚,对称设置。此外,盖板要比便座大上一圈,当放下时直接罩住便座,防止异味散出。

从侧门看,小沐有个类似枕型的设计,设计线条流畅,而上盖板打开后,发现不靠水箱,而是有个限位,盖板只能打开到这个近似90度的角度。

小沐的控制面板设计的比较小巧,不需要占用太多的空间,十分适合空间狭小的卫生间。电线和进水管都在后部,易于隐藏,正面看起来一点也不杂乱。

控制面板上的按键不多,简洁易用,越是常用的功能越靠前设置,并且加大按键,还有盲文提示。初次通电时,还有漏电检测,并有指示灯提醒。

3、氛围灯、喷头、模块除臭

        底部从左到右依次为氛围灯、喷头、含有除臭模块的吸风口。氛围灯有8种颜色可调;而除臭功能是小沐的特色功能之一,它通过除臭模块进行分解异味,同时模块含有纳米银离子,能有效防止细菌滋生。

 出风口在主机后部,此处还贴有产品铭牌以及产品编号条码,上面注明防水等级为IPX4级,其额定功率为1010W。从上面看,我到手的这台还是3月份出厂的,应该是第一批产品吧。

喷头平时收缩在主机内部,并且有盖板遮挡。喷头采用316不锈钢,一体设计,共有两个喷嘴,具备自洁清洗功能,能够保持持久洁净。

在小沐的左侧的控制面板下面是过滤器接口,这个接口能如下图所示,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

小沐的过滤器采用了进口的中空膜滤芯,过滤精度0.1微米,能去除铁锈、泥沙、红虫等杂质和微生物,同时能有效除菌,确保了冲洗水质的健康。这个滤芯的寿命是6个月左右,目前,可能是刚上市的原因,这个过滤器还没有单独售卖的,具体的价格还需观望一下。

         小沐的盖板、便座具有缓降功能,在测试时,这缓降十分到位,落下悄无声息,哪怕用力甩手关盖,也能做到缓缓落下,且落下的时间有点过分长了 

       小沐智能马桶盖的清洗分为臀部清洗和女性清洗(妇洗),再加上均有往复清洗模式,一共为4种模式。女性清洗采用多孔花洒式喷嘴,力度较臀洗要更加的柔和。

▼臀洗模式:水流较为集中的喷出,并且有混入了气泡,就类似于水龙头安装气泡器后的水流。

▼臀洗往复模式:在臀洗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喷头上下往复运动,这时喷头位置调节是无法使用的。

▼女性模式:水流通过多孔花洒式喷嘴喷出,力度比臀洗要更加的柔和。

▼女性往复模式:和臀洗往复类似,该模式是在妇洗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喷头上下往复运动,喷头位置调节功能同样无法使用。

▼喷嘴伸出、收起时自洁:通过上面几个动图能看到,喷头伸出前,是要放有水流出的,一是清洁喷头,二是提前放出一部分冷水。而在清洁后,喷头收起时,也会有水流流出,对整个喷头进行冲洗清洁。

功率:测得清洁模式启动时,功率都大约为5W,妇洗比臀洗稍低一点,差别不明显。

        小沐的喷头前后移动范围约为1cm,通过测试,大概有11档的细微调节。为了见到具体调节范围,这里依旧使用保鲜膜(大概模拟臀部坐上去的位置),记录喷到保鲜膜上的水柱上边沿位置,测得水柱喷射点移动的最大移动范围(下图两条红线之间)大约有3cm。

        小沐的清洗水温有3档可调,关闭时为自来水。官方介绍,小沐采用了进口双加热模组的陶瓷加热器,加热速度快。实际使用下来,在使用时进行各水温档位调节,能感受到水温变化非常迅速。

通过马桶上覆盖保鲜膜,模拟清洗过程,用红外温枪测量喷射到保鲜膜上水流的温度,测得一下几组结果。一档时水流温度大概为34度,二档时为36.2度,三档则是38.3度,基本和官方介绍相符。

功率在测量时波动幅度太大,结果不是很准确,这里也就不讲了,后面有讲到测量到的瞬时最大功率。

        小沐的便座加热同样为三档调节,通过座圈里的众多加热点,能够迅速对便圈进行加热。实际使用时,升温是非常快的。

用红外温枪测量便座上一块区域,测量时室温大概为24度。一档时31.1度,二档时37.3度,三档时为42.8度,三档的温度有点高了,也可能同室温较高有关系,正常来说,在这个室温下,便座是不需要加热的。

在功率上测得的较为奇怪,三档的功率都大约为57W,变化差异不大。

6、待机功率和最大功率

         正常待机:在WIFI连接的情况下,测得待机功率大概在1.1W左右。氛围灯开启的待机功率大概为1.5W,如果此时除臭模块开启,其待机功率大概为2.4W。

将喷水力度、水温、便座加热均调到最大档位,测得瞬时最高的功率为924W左右。

五、APP联动和手环识别

       小沐智能马桶盖是能够同米家APP联动的。在米家APP的添加设备中搜索【小沐】,就能找到小沐智能马桶盖的添加选项,按照提示完成配对。需要注意的是再添加过程中还要求你把打开,另外,小沐不支持5G WIFI。

连接上小沐后,APP中会让你进一步设置,如选择设备所在位置等等。通过米家app即可实现多种功能操作。如查看当前是否有人正在使用,以及滤芯剩余的百分比和天数。还能进行自定义的有这样几个功能:定时便座加热、定时静音除臭、定时喷嘴除菌。

在设备管理界面,点击【1】处,能够进入【设置】界面,进行设置名称、固件升级、氛围灯颜色设置,共有8种颜色可供选择。

现在,马桶都开始玩光污染了 简单的看一下氛围灯的效果,环境光线较暗的情况下颜色显现还是较为明显。能够设置一个你喜欢的或者和卫生间主体颜色相近的颜色还是不错的。

进入【智能】选项,然后点击右上上角【+】,就会进入规则设置界面。

从设置选项来看,能够设置一些联动项目的,但在目前,还只能设置便座加热、静音除臭的开关和喷嘴除菌。个人感觉联动还可以深度挖掘一些,例如设置多彩氛围灯的智能联动。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下面的截图。

另外,小沐智能马桶盖最大的一个特色功能就是能够同小米手环进行识别联动,我手上没有小米手环,但是有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出品的米动手表青春版,经过测试,是能够被小沐识别并绑定的。

在初次绑定的时候,你需要在小米运动app中将手环的蓝牙广播功能打开,然后进入米家app小沐的管理页面进行连接绑定,询问官方客服得知小沐能够绑定多大8个手环。绑定完成后,你可以设置自己专属的氛围灯色彩。当你靠近小沐智能马桶盖后,就会点亮氛围灯,在清洗时直接调整为你最近一次使用时的设置。

根据测试,手环只要同小沐绑定成功后,就算是没有WIFI网络、手环蓝牙广播功能关闭的情况下,也能识别成功。

        作为一款基础款的智能马桶盖,小沐用千元的价格对标的是市场上大品牌两千元左右的基本款智能马桶盖,小沐各项功能均做的不错,并且还添加了互联网基因,有了一些特色功能。

        小沐的坐感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会有生硬的感觉,当你坐30分钟后,还有久坐提醒。而手环的识别联动也避免了每次使用时过多的重新调整设置。

当你坐下后,小沐会传出轻微的风扇声音,这时它开始进行除臭。小沐的除臭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在冲洗时会一丝异味飘出,这时风扇是停止的。清洁完毕后,喷头收回并进行自洁,同时除臭风扇再次启动。在长时间不用后,再次通电开机,小沐会先自动的对喷头进行自洁。

对于水温加热、便座加热、冲洗力度最高档位,对于我个人来说基本是不会使用到的。在目前这个季节,一档的水温和冲洗力度就已经能够做到舒适洁净了。

       也许有人会对冲洗后,用纸擦干水渍感觉不是很爽,认为热风烘干才是正道。但在用过除臭功能的小沐后,发现相对来说,除臭功能才是重要的,它能带来更多舒适感。而热风在里面吹,这浓郁气息、这画面不敢想象 另外,这个烘干要是弄个全干,要坐多久?如果只是半干,最后还是要用纸擦嘛 

通过这几天使用下来,小沐给我的使用感受还是相当不错。当走到小沐智能马桶盖前拉开架势准备开战,小沐氛围灯已换成你喜欢的色彩,告诉你它准备好了。坐下后,便座坐感舒适、温度适宜,没有带来任何不适。开战后,气味也能抑制明显。当战斗完毕,通过识别手环,自动调整到私人设定,开始清洗。最后,纸巾擦去水渍,起身从容离去,而小沐开启风扇对战斗后气味进行最后的清除。 

    小米生态链企业,纳米银抗菌除臭,陶瓷加热,四重抗菌,妇洗臀洗,即用即热,智能互联

总的来说,我认为安装较为简单,外观简洁大方,坐感舒适,操作简便,除臭效果明显,清洁效果也能够满足日常所需,还能通过识别小米手环和米家app进行简单的智能联动,这些都是小沐智能马桶盖的优点;个人略感不足的是智能联动等还可以深挖一下,再通过固件进行升级改进;此外,如果再能有个紫外线定期对马桶内进行杀菌消毒是不是就更完美了 

曾有人开玩笑的说,用了智能马桶盖后会不会变弯?以切身体会告诉你,不会弯掉,一如既往的直,但你可能会对智能马桶盖变得万分的喜爱,这就如电动牙刷、器人等小家电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而智能马桶盖则是守候在卫生间的一角,不起眼,却带给你如春风化雨般的温柔,让你的生活更加的舒适健康 

原标题:不再是运动手环这么简单 小米手环3 NFC版体验

今年5月,小米推出了旗下运动手环第三代产品,小米手环3。其出色的体验以及较低的售价都成为了它抢占运动手环市场份额的武器之一。作为小米手环3的衍生产品,小米手环NFC版也正式在9月19号开始正式登场,那么这款小米手环3 NFC版的表现怎么样,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

今天我们手上的小米手环3NFC版并不是常规版的产品,而是小米为了庆祝小米手环全球出货量突破5000 万,特意推出的限量纪念版,在腕带处会看到一个镭射图案,上面还印有手表的全球限量番号,我这只的编号为103号。

在硬件功能上,小米手环3NFC版与限量版并没有任何不同,就是外表带颜色以及包装上会有点区别。小米手环3NFC 限量版用上了枫叶红来作为腕带的主配色,根据消息枫叶红颜色的表带后面不会继续生产,只有这666只手环会搭载这个颜色。与传统的手环相比,这款枫叶红的配色在颜色更加深,也更加吸睛。

当然作为手环的核心部分,米粒的设计与之前的普通版区别不大,同样是采用了水滴型主体设计+ 2.5D玻璃材质面板设计,主体显得圆润光滑,触感、观感都有明显提升。0.78英寸OLED显示屏,最多可以显示24个汉字体,文字别度更高,更易于阅读。触摸显示屏,即可快速切换显示内容。

米粒的屏幕下方有一个触控区域,,通过屏幕滑动以及点触和按压触控按键就能控制小米手环3。与普通版一样,小米手环3s NFC版同样支持50米防水功能,无论你是游泳还是洗澡,都可以佩戴在身上。

在腕带上,看起来与之前的腕带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纪念版的腕带内衬和外圈采用双色一体成型工艺,来增加PC环,保证能牢靠的咬合住主体部分,不会轻而易举的脱落。内侧接触皮肤部分相对来说更柔软一些,整个手腕的贴合度还是不错的

小米手环3 NFC版最大的亮点就是支持NFC,这项功能也让小米手环3具备了刷公交、模拟门禁卡等在内的小米手机相关功能。只要通过绑定米家账号,就可以让的的手环也能变成公交卡,在使用是将手环稍微靠近刷卡机器时,"嘀"一下就刷卡成功了,这种便捷的体验是目前主流的手机二维码支付无法实现的,在拥有这个手环之后,也能够更方便的出行了,同时还减少了用二维码刷卡所耽误的时间。

小米手环3NFC版支持同时开通 4 张的不同交通卡,也就是说一只手环只能开通4个不同地区的交通卡,此外手环交通卡能够和实体交通卡同享刷卡优惠。当然小米手环3NFC版还可以做你的门禁卡,虽然对配对门禁卡的要求比较苛刻,但是只要配对成功,拿着手环打开大门这样的科幻片情节将真正实现到我们的生活中。

现在不少用户已经开始习惯于用手机上的二维码来实现搭乘公交车了,但是打开程序时还是比较麻烦的,小米手环3 NFC版可以实现"代替"公交卡这样的功能,每天戴着刷公交出行真的特别爽,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下,小米手环3 NFC版不会让你失望的。

出门问问在6月推出Ticwatch 2,新机性能配置维持上代的联发科MTG双核A7) +512M内存+4G存储+300mAh电池。但缩小了机身体积并换成了OLED屏幕,新增3G、GPS、离腕锁屏、常亮模式、无线快充等功能,价格维持了999元起步。

经过半个月使用后,终于完成了这篇可能是史上最长最深的智能产品评测。当中混杂了很多科普,以及面向业内和搞机人士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导致篇幅很长,需善用页面右下角的浮动目录转跳。

Ticwatch2有“悦动、经典、精瓷”3个版本,各自采用不同的包装。而我们这次拿到的是排在中间的经典版,纯黑盒子表面是凸面布料,周边有烫金的标语。

包装比预想中要朴素一些,配件包括说明书、无线磁吸充电底座、充电器和电源线。

经典版和精瓷版都内置了贴片式的eSIM卡,和手机一样带有入网许可。

圆筒形的充电器输出功率5V/1A。但实际上底座的功率很小,用手机的充电器甚至电脑USB接口充电,充电速度也不会有明显分别。


磁吸式的无线充电底座直径比表身稍小,内部估计有不少金属元件,体重和磁力都比预想大不少,底部是一整片用于增加摩擦力的软胶垫,手表放到大概位置就能吸住,用着比较方便

Ticwatch2采用的是传统腕表造型,整体颜值不错。42mm全圆形表盘比前代的46mm小了一圈,屏占比73.5%,官方宣称是屏占比最高的纯圆智能手表。表身主体为拉丝不锈钢材质(悦动版采用的是铝制表身),左侧是圆形的表冠,右侧表背的塑料部分是隐藏式触控区,官方命名“挠挠”。

其最大的特征有两个:表冠默认是放在左边的(系统支持左右调转),表盘玻璃高于表身2mm左右。前者是为了给自家的“挠挠”触控条让位,后者可能是为了减轻表身的厚度,顺带提供屏幕边缘的触觉提示。

除了精瓷版用的是陶瓷后盖外,悦动和经典版Ticwatch2用的都是塑料材质。正中间的PPG光学心率传感器由Pixart(原相)提供,宣称精确度和抗干扰能力更强。

机器采用20mm通用表带,原配表带都有快拆设计,无论是棕色还是黑色皮带,内侧都是浅棕色的内里。不锈钢表扣造型比较圆润,同样带有拉丝纹理。

Ticwatch2的设计非常讨巧,亮面的金属表壳只是表身的前盖,另外2/3的厚度都是黑色后盖,大幅减小了视觉厚度。表带接口附近刻有机器型号和电气规格信息。后盖顶部是扬声器开孔,底部有麦克风和声学均压孔,而非手机上的降噪麦。这些开孔很小,但因为位置比较高而且有表带掩护,一定程度减轻了容易积攒灰尘的问题。

Ticwatch2虽然体型稍小,但厚度并不占优。它和另外几只“老前辈”的设计风格迥异,唯一的共同点是,表带都是消耗品,无论是硅胶还是皮,使用半年以上就会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特别是皮表带,即便注意保养,它们的服役年限还是比较短的。

Ticwatch 2 的表身骨架是传统腕表的,不锈钢拉丝处理纹路细致,做工不错。虽然Ticwatch 2只是42mm表盘,屏幕比46mm表盘的Moto 360小一些,但后者是无表耳设计,戴上手反而更贴手一些。

说实话,笔者是更喜欢初代Moto 360和初代Ticwatch的外观,特别是它们没有缝线的表带……但传感器更多的Ticwatch 2体积体积控制更好,表带也缩减成更合适亚洲人的20mm。手小的用户和大部分女性戴着也不会太突兀,变相拓宽了受众群体。

Ticwatch 2整体佩戴手感表现正常,比普通是石英腕表稍差,在智能表里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影响手感的三大因素:

重量与重量分配:悦动、经典、精瓷(下面简称低中高配)分别是铝壳、钢壳、钢壳+陶瓷后盖,重量递增明显。低配的表芯肯定是最轻舒服的,重量类似普通的石英表,中配版的重量类似机械表,而高配就是金表的重量级别了。只有高配版甩动手腕时会有比较明显的拖拽感;

外形:贴合手腕的部分是抛光曲边的塑料,接触面积不大,异物感较轻,比较舒服;

表带:皮表带质感不错,改为了缝线设计,厚度稍有增长,导致褶皱更容易出现。原配皮表带是20mm宽度,更窄的表带无疑佩戴透气性更好,也会更舒服一些。

Ticwatch 2 在硬件上的主要变化是下面几个:

内置贴片式eSIM卡,可以独立3G联网,可以收发电话和短信;

多了GPS,用于地图和运动轨迹记录;

背面多了红外传感器,用于离腕锁屏(脱下表之后需要密码进入);

其他小一些变化包括PPG光学心率计,无线快充、线性马达的加入。

Ticwatch 2从前代的1.5英寸TFT半透半反屏幕换成了1.4英寸OLED屏幕,分辨率提升到400*400,PPI达到287。平时手机上看的AMOLED屏幕也是OLED的一种,其优点是薄、省电、饱和度高(颜色艳丽)。而对于智能表来说,最重要的特性是显示黑色时可以关闭像素点,从而提升对比度和省电。

亮度:系统提供5档亮度调节,最高亮度420尼特左右,比绝大多数AMOLED屏幕的手机亮度还高,日光下看时间没有压力。但最低亮度偏高,最低档亮度足以应对90%的场景,阴天和室内都挺合适,但半夜看时间会有点太亮。

精细度:虽然PPI比上一代高,但用的很可能是Pentile排列,实际PPI得按6.7折来计算,稍微靠近看就有比较明显的颗粒感,字体和物体边缘“开叉”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色彩&可视角度:屏幕颜色显示艳丽,有A屏惯有偏蓝绿,但程度不算明显。可视角度不错,135度之后会有一定的亮度衰减和偏色,但一直压到170度左右度依旧能看到到屏幕内容。

反光&其他:屏幕的透光率还不错,反光不会太严重。当然,大太阳下面该反光还是反光的。比起反光,玻璃面板的厚度会是更大的问题,虽然无法确认这是否全贴合工艺,但表层和显示层有比较明显的距离,少了手机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极限可视角度。

总体来说,这是块中上水平的智能手表屏幕,虽然精细度一般,但亮度够用,色彩艳丽。最重要的是其OLED材质,是常亮模式的物理基础。

硬件配置:智能表经常换壳不换心,Android Wear阵营多个产品用的都是核心屏蔽版的骁龙400。而Ticwatch 2则是直接沿用了前代的性能部分,都是联发科MT260+512M内存+4G存储+300mAh电池,MT260的CPU部分是1.2G双核A7,参数和手表上的骁龙400几乎重合。

性能与流畅度:这个配置和2012年的千元机接近,绝对性能比较孱弱,但Android Wear和出门问问的TicWear系统都是专门设计的系统,几乎没有后台,流畅度和响应速度还可以。开机耗时40秒左右,重置系统只需2、3分钟。地图载入、Android Wear兼容模式下的微信,载入速度都一般,看得出性能上的吃紧。但只能显示两个二维码内置的支付宝开启速度也很慢,这方面优化还有待改进。

系统与存储:内部存储占去了1.19G,模拟SD卡1.22G。前者用于存放应用数据,安装20个app之后剩余860MB,几乎是不可能用完了。

基础模块:触控、震动、音量与音质

触控:屏幕只支持单点触控,触控反应速度正常。通过画图应用测试,没有断触位置,但屏幕边缘灵敏度一般,边缘对切线的感知比垂直线更灵敏,不过手表系统无需精确操作,这个特性对实际操作没什么影响。

震动:力度肯定够用,都已经强到让笔者这种强迫症都在为电量和寿命心疼了。系统有强和普通两个档位可选,但震动强度貌似没什么分别(因为线性马达而无法调节?)

音量:最大音量和正常人室内讲话的音量稍弱,室内用还可以,但在基本不用指望铃声能提醒自己。

音质:在高频稍有破音,其他还凑合。可能是厂家觉得大家用手表听音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很多智能手表是没有扬声器的,即便有,音质都不会太好,也极少会让手表具备自主播歌的能力。

通话音质:用内置贴片式eSIM卡通话时的音质会比通过手机通话好一些(后者是蓝牙+扬声器的双重折损),整体音质比较一般。

铃声:几个铃声的审美还不错,但只有4种铃声且不能自行导入其他音乐文件。

射频模块:蓝牙、GPS、WiFi与3G

如无意外,所有这些射频模块都是集成在联发科MT260这颗SoC上的,因为机身背面是塑料,天线部分的设计难度会比前代低一些,信号强度也应该会更好。

运动app截图,最右侧为GPS轨迹记录

蓝牙:半个月的使用中没有出现过蓝牙断线的问题,连接距离只有6、7米,和小米手环等低功耗产品接近,比三星Gear Fit等类智能手表产品要弱一些;

GPS:搜星速度偏慢,位置精度也比较一般,整体可用度不高。官方其中一个宣传点是用户可以只戴表就能出去跑步锻炼,但可能是GPS的强度和精度问题,实际运动模式开启后,app会建议用户连接手机和联网使用。不过即便连接手机,GPS冷启动时间都需要10分钟以上,而且信号不好或速度过快(在车上)会导致非常明显的位置漂移。

WiFi和3G:因为使用频率太低,且不会直接显示强度,所以很难观察。但起码搜到的WiFi信号数目和普通手机接近,模块在电梯和车库也没出现过断连的提示。当然,因为底层用的是联通的服务,在二三线城市等联通3G覆盖较差的地方,基本只能跑2G。

传感器:动作感应、、心率传感器

重力感应器、陀螺仪、加速度计:用于感知空间位置和动作的三个传感器,其灵敏度会直接影响抬手亮、甩手唤醒语音助手等体感功能,但灵敏度太高又会烧电。Ticwatch 2的这几个传感器灵敏度只是正常智能手表/手环的级别,抬手亮速度和小米手环2/Gear Fit等产品没有明显分别,和Apple Watch有明显差距;

地磁计:也叫电子罗盘,这很明显是为了独立功能而加进来的。但我们的测试机冷启动后经常会指向不准,得重启解决,导致可用度很低,不知道是个例还是通病,如果是软件问题,希望尽早修复;

心率传感器:精确度比较高,和Gear Fit运动手环的心率数据比较接近,即便跑步时也能正常测出相对准确的数据。但数据更新频率是10秒一次,比很多运动手环慢一些。此外,不知道是bug,还是有根据运动速度进行结果修正的算法,笔者坐在车上进入运动跟踪模式时,心率数值会明显偏高20下左右,让其数据可信度打了些折扣。

中高配的Ticwatch 2 都内置贴片式eSIM卡,用的是使用联通3G网络(GSM和WCDMA制式)的民生通讯。在二三线城市3G没网络是大概率事件,所幸手表功能对网速需求低,跑2G也不是大问题。

注册要到微信公众号或民生通讯官网注册,过程概括就是:填包装的上的ICCID(其实就是SIM卡的ID码)和个人信息,选号码和套餐,拍包装、身份证和自己的合照上传等待实名认证审核。

号码信息:第一批号码归属地都是北上广深,为170/171开头。而8月7号时,可选范围是XX-7XX ,审核时间从几小时到大半天不等。另外,建议到民生通讯官网选号码(有号码筛选功能)。

费用与套餐:买号码时有30元是必交的预存话费。提供0月租和9.9元两种套餐,语音都是0.15元/分钟,流量0.15元/MB,短信0.1元/条,接听免费。9.9元套餐包了30分钟通话和50MB流量,这是现在很多儿童手环的设定。

出门问问官方送了100M的流量,6个月有效。另外,来电显示5元/月,但意义不大,不建议勾。支持支付宝、微信和银联付款,之后话费也是线上交。要注意的是,激活号码后就不能退货了,维修和换机可能会因此遇上一些问题。

经过前代的试错,Ticwatch 2上有很多针对性的设计和更加清晰的取舍。视觉式的薄机身,外观颜值不错,重量控制和材料把控都可圈可点。但硬件上到处都能看到为了续航做的取舍,和前代一样的处理器和电池、音质和音量一般的扬声器、信号强度偏弱的蓝牙和GPS等。

这些换来的是整体体积比前代小一圈的表身,以及比前代稍好的续航,但整体续航只是智能手表的中游水平,具体会在下面详说。毕竟,这是只表,笔者还是认同出门问问的产品取舍思路的。

Ticwatch 2搭载的是基于 Android 5.1的 ticwear 4.2.0 系统,本质上是个定制版的Android  Wear。系统几乎没有后台,因为没有Home键,除了导航和运动记录等app,99%的应用返回桌面后就真的是退出了,对性能和电量的消耗会小很多。

智能手表的系统比手机要热闹很多,上面是现在主要的智能手表分类,当中Tencent OS是腾讯直属,QQ和微信支持会更好。因为中国版Android Wear和出门问问的渊源,即便ticwear平台应用只有几百个第三方app,但AW兼容模式下可以跑大部分的Android Wear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Android Wear、兼容模式下的tiwear和亲属的Tencent OS可以查看微信记录和回复,其他都只能以通知推送的形式看微信,无法回复。

早期运行全尺寸Android的智能手表可以直接运行手机app,无需手机管理,但现在几乎所有的智能手表都需要手机进行管理和应用安装。国内的inWatch、土曼等搭载Android内核深改系统的产品,都有各自的手机客户端,里面的第三方app数目很少(前者在年初评测时只有8个app)。

而Android Wear分支上的产品,连接和运作方式都和Apple  Watch类似——手机是主角,手表是配角。如果手机上的应用有手表版,就会将后者自动同步安装到手表上。

Ticwatch 2首次开机需要手机扫二维码才能载入系统,换手机后要手表恢复出厂才能重新连接,所幸恢复速度只有2、3分钟,而且有云备份。因为国内没有统一的应用商店和“混用”了Android Wear的应用资源,其安装和管理应用的体验并不友好,而且长时间内可能也难有改善:

得双边安装:手表app有自己的应用商店,下载时会纳闷为什么体积这么大,原来是下载了手机的app后,再把它们的手表版同步到手表上。

不一定能安装:ticwatch的问问应用商店是中国版Android Wear的官方合作伙伴,里面的app可以给国行版Moto 360/华为watch等机器直接使用,但部分app在Ticwatch上会有错位,甚至是不能安装。这导致部分应用,可以在手机应用管理列表看到,但手表里却没有的情况。

卸载牵连:卸载手表app一定要用问问应用商店或专门的管理app,卸载时会把手机版一起卸载……

卸载麻烦:在桌面卸了手机端app,但手表app会自己留在手表上,这时候它很可能无法工作了,但你也卸不了它。需要再装一次它的手机版,再用问问应用商店或专门的管理app卸载它……

另外,是对苹果手机的支持度。虽然它已经是对苹果支持最好的安卓手表,但连接iPhone的限制还是比安卓手机多很多:无法下第三方app和表盘、回不了短信和微信、没有第三方app快捷卡片、没有GPS轨迹记录。

Ticwatch 2除了触屏,还有表冠和右侧的触控条(官方名字是“Tickle-挠挠”)。前两个是智能表通用的设定,第三个是Ticwatch特有的东西:

触屏:点击、滑动、长按都和手机一样,但取消了多指操控。左侧边缘向右划是返回,iPhone用户可能胡比较熟悉。

表冠按键:表冠单击是返回,双击是截图,三击是直接飙升到最高亮度并保持10秒左右,用于应对突然跑进艳阳看不清表盘的情况。长按进入电源菜单,重启/关机/省电模式/重置开关都在里面。这些设定都挺好的,但双击和三击功能都是没有提示的隐藏功能,正常是应该在激活或设置里提供说明的,这个希望改进。

挠挠触控条:表身右侧的塑料部分是个隐藏的触控区域,可以执行滑动和点击操作(地图里可以放大缩小)。为了它甚至表冠都挪到了左侧(设定可以更换方向),在工业设计上这是值得点赞的点,但实际用途不大。挠挠触控条没有返回操作,要配合触屏使用,且用途仅限于有列表的页面。测试了一周之后,因为用不着和偶尔的误触,笔者把它关了以稍微省一点电了。

“挠挠”的主要问题是它无法完全代替触屏,99%的情况下都要触屏配合使用。如果增加双击返回可能会更实用,但又会有误触问题。而为了保证操作精度,滑动长列表要动很多下手指。这些都是这个方案的局限,所以笔者并不看好这个方案的未来。

智能手表的系统结构都可以想象成十字排列的卡片,部分产品会有排布的差异,而Ticwatch是下图的结构,时钟主页上下是控制栏(快捷卡片也在里面)和通知栏,左是语音搜索,右是应用抽屉:

时钟:机器自带25款,第三方表盘多入牛毛,部分表盘还支持自定义。系统支持显示月/周/小时/秒,步数/天气/电量,但不能像Apple Watch那样显示待办事项,甚至第三方应用也暂时没找到相关功能,这个非常可惜和遗憾,希望官方早日填坑;

控制栏:两张设置卡片固定在最前面,不能修改,分别控制“飞行/勿扰/自带信号模块”,设置/铃声/亮度控制/找回手机(远程让手机响铃)/抬手亮屏开关。快捷卡片可以自定义,本质上是个应用图标,点击可以进入原应用。

系统自带音乐/新闻/天气/支付宝/健康/运动共6张卡片。但运动卡片只有进入运动模式时才显示,命名和健康很难分辨,设计逻辑比较让人纳闷)值得点赞是,语音搜索的地点、店铺、电影、航班、交通路线等信息都能添加成卡片,比较方便;

通知栏和应用抽屉就顾名思义了。

设置的层级图如上,系统设计完成度比较高,和Android Wear没有本质差别,但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位置浪费:设置菜单10个大项,但“换表盘/重置/关于/权限管理”这4个都没有多少实质意义,浪费了一级菜单的位置

分配不均:偏好设定里放下了几乎所有的高级功能开关,内容是最多的,完全可以拆成几项

多余层级:部分设定有第四层菜单,得点3次才能进去,但进去之后只有一个开关……像智能省电模式的电量触发线,完全可以直接平铺到上一层级来简化逻辑

快捷控制栏:设置卡片里的飞行、勿扰、铃声、找回手机都是很低频的功能,去掉它们就可以省下一页了

除了系统层级的语音搜索和设置外,共有14个自带app,比较特殊的是像双卡手机一样的电话app(直接读取手机的通话记录和通讯录)和功能收得很深的健康(里面往右划到尽头才能发现久坐提醒和运动目标等功能,这其实可以放到系统设置里的)。其余app功能和交互都比较简单,这里就不赘述了。

系统与第三方app截图

Ticwatch通过自家的问问应用商店下载和卸载应用。

兼容性:少部分app对ticwatch支持不好,会有显示错位甚至无法安装的问题。

数量:抛开兼容性问题,问问应用商店的资源现在还不是很多,加上表盘,总数只有数百款,有经验的玩机人士几个钟内就能折腾完了。当然,数目还是秒杀了Tencent OS等非Android Wear内核的国内对手。

质量:表盘、京东、什么值得买等大牌的生活应用还是做得很到位的(虽然用它们的机会不多),但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游戏应用也只是仿制fappy bird、躲避球等只能尝尝鲜的水平。

因为底层和Android Wear一样,手动切换和重启可以进入AW模式后,可以使用大部分Android Wear应用。但该模式耗电会严重很多(按机型和使用状态不同,手表和手机的续航可能都会削弱2-30%以上),所以默认是关闭的。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AW模式是为了微信回复的功能,开启后可以查看群和历史记录,回复表情和语音,通过语音转文字的形式发文字。

但还是有兼容性问题,如点不开大图、发出的语音PC端微信点不开的(提示已损坏)、默认打开“亮屏不推送”(手机屏幕点亮就不会推送)、从AW模式回退会导致部分app闪退等。体验尝鲜后,笔者还是放弃了AW模式和微信回复功能:首先是这个功能的实用性不高,手机看消息太痛苦了,回消息倒是真的实用,但耗电太感人了,如果手机本身续航崩,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测试半个月期间,机器绝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流畅,刚开机和地图/微信等“较大型”的app里有卡顿,但没有出现过死机。在AW模式切换后电量检测app闪退,只能重装app解决。

整体来说,系统本身问题不大,但缺口还是在第三方app。部分表盘、手表管理app和游戏可能会弄崩手表的续航(每小时10%以上的速度待机掉电),得折腾一下才能抓出“凶手”,卸载后可以复活,但对普通用户不友好,得折腾。

左为运动和地图,右为对应微光常亮模式

微光常亮:锁屏后会以低亮度黑白显示时间,因为是OLED,比较省电(体验会好很多,续航损耗可以接受,建议常开)。在地图和运动app里,息屏后会黑白显示原来的信息,设置很窝心很实用。

云推送:只要手机和手表各自联网了,手机忘带也能接收微信、短信和通知。比较遗憾的是来电不是推送通知,云推送模式下三星等部分手机来电时无法收到推送,更加无法远程接听电话,建议手机号直接来电转接到手表的号码上。另外,AW模式下,微信的消息是无法云推送的。

自带sim卡:没有手机也能自己打电话和上网。来电转接到手表上,忘记带手机也能接紧急来电,没手机和wifi也能用语音和搜索。这两个都是很少会遇到,但是一旦遇到都会觉得实用的功能。

离腕锁屏:开启后,脱下手表没密码的话只能看时间,在绑定支付宝和通讯录之后,这个功能非常有必要常开,设计很用心。

快捷支付:手表支付宝二维码可以离线使用,装逼效果拔群。

隐私推送:推送来了后,只有抬手看才会显示详情,可以防止推送被别人不小心看到(但个人用不着,而且会让消息推送详情弹出变慢,所以关了)。

ticwear是高度定制版的Android Wear,虽然完成度和Apple Watch还有距离,但系统(快捷卡片和开关等)、语音助手和自带应用都可以完秒Android Wear和Tencent OS等同类系统。

它的短板依旧是第三方app的支持,比国内其他对手好很多,但和原生的Android Wear有明显距离,应用管理比较麻烦。默认模式无法用微信回复,AW模式又太耗电。

语音搜索是出门问问的本业,部分用户可能下过它们的手机app,所以Ticwatch把语音搜索放在最高层级并把它作为卖点也是预料中的事情。在时钟表面往右划、甩动两次手腕或用“你好问问”都能唤醒语音助手。

语音搜索除了搜索引擎外,还要语音转文字、拆分关键词后才能搜索,更往上是前后语句联系,能像人类一样多轮交谈。而Ticwatch 2本质上是在为出门问问延伸搜索情景,并经过专门优化的专用设备。

语音搜索包括下面4个衡量点:

速度:实际识别速度奇快,语音刚落0.5秒不到就能完成识别,是笔者体验过最快的语音识别。但缓冲时间很短,得提前想好要问的内容,否则话没说完,机器就跑去搜索了。

准确度:中等偏上水准,长句可以自己纠错,5、6个字的短句,只要普通话不是太夸张也能识别。比较感动的是,它对地点的辨识率很高,车公庙、广州岗顶等比较特殊的地点名也能很快识别。

灵敏度和杂音过滤效果:这关乎到在室外、路边等嘈杂环境能否正常使用的问题,实际效果出乎预料地好。室内正常对话音量下,近1米的距离也可以唤醒和识别。嘈杂环境离手表20多cm,正常音量也能正确识别,颇有当年用Moto X的感觉。

多轮对话:这个连Google都在努力,Ticwatch的与语音助手刚能联系上下句进行语义补充,连续对话搜索时可以用“刚才、上面说的、那怎么”等更复杂,更接近口语的搜索词。但还只是增加用户好感的程度,并不能说带来了多大的变革,毕竟联系成功率还不高,失败几次后还是会回到传统的关键词语句。

硬要挑刺的话,遗憾是没有粤语和英语识别、也不能只认主人的声音、“你好问问”的唤醒词不能自行更换。

Ticwatch以及99%语音助手能干的事情主要是下面这些,在考虑用不用得着这种app和设备的时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搜索查询:新闻、笑话、电影、名人/事物。人性化一点的是限行尾号、奥运奖牌数、PM2.5、股指、双色球、汇率换算;

生产力类:日程、提醒、倒计时、打开秒表(识别后会立刻开始计秒,这个好评);

地图类:导航、个人位置、附近美食、ATM、酒店、加油站;

交通类:公交路线、地铁起末班次、高铁、飞机航班;

应用启动与系统信息查询:测心率、拨号、发短信、看步数

比较特殊的是下面几个:

打车:Ticwatch可以绑定优步、滴滴账号,语音助手可以直接完成叫车任务;

附近美女:接入花田,卡片式看妹纸,不过图片分辨率很渣,详情和大图要发送到手机上看;

语言翻译:把话翻译成其他语言,多种目标语音可选;

彩蛋:能听懂“大保健”是找按摩,找厕所也能给出附近麦当劳和KFC的位置

所有搜索结果几乎都可以长按添加到快捷卡片以供日后查看,笔者也是把它当做收藏夹用的。想起事情就搜一下,简单信息就一眼扫描完,太长的东西就加到快捷卡片,之后慢慢看。

实际使用中,虽然体验比掏手机搜索好太多,本以为这么方便的搜索会大幅提高自己的搜索频率,但事实上只有在路上才会用手表搜索。坐在家里或办公室时,还是电脑更快准狠。笔者使用频率最高而且全天候都用的是日程和闹钟提醒,随口说就能完成,速度比手机快太多太多了。

简单总结,这是语音搜索可用度最高的穿戴设备,没有之一。

抬手亮屏、体感翻腕与导航

这是智能手环时代就传承下来的省电设定,翻腕幅度越小、需要速度越慢、唤醒速度越快,用起来就越自然,代价是灵敏度越高越耗电,误唤醒的耗电与误触问题。机器实际的表现中等偏下,和小米手环、三星Gear Fit一个水平,和Apple Watch、Gear Fit2这种瞬间唤醒的顶级机器还有大段距离。

垂手时(走路和站立)看表,再差的表也能唤醒,只是唤醒速度的差别;静止平放时(办公看电影等坐着的情况几乎都是这种),Apple Watch这种只要翻腕都能唤醒,而Ticwatch和大多数手环产品得符合条件的动作才能唤醒,每天都会遇上不少抬手但表不亮的尴尬,这会严重影响使用体验,所以宁愿牺牲15%左右的续航,笔者也打开了微光常亮模式……

对于Ticwatch 2可能是为了省电,对抬手亮进行了很多限制,它的特征是只认最后的表面角度,并有零点几秒的冷却时间:

表面角度:这是最大,而且很影响使用的问题,就算是走路时抬手,动作再快再大,只要最后表面没有稍微倾向自己,它也不会亮屏,即便表面是水平的……官方完全可以放宽这个角度范围,毕竟很多情况下都不会翻到那么大的角度,希望能尽早修正相关问题;

加速度:要求不高,就算是特意慢动作,只要最后表面角度超过水平并稍微面向自己,就能亮屏,这还是不错的;

动作冷却时间:这也是个不小的问题,是它运动时不亮屏的主因。表从静止动起来,产生加速度后,机器会进行一次判断是否亮屏,如果这个连续加速度不停下来,就算这个时候翻腕角度符合要求也不会亮屏……这也是坐着的时候连续甩手都不亮屏的主因,只要第一次翻腕不亮屏,不停转手腕它也是不会亮的……而这个现象在Gear Fit2、Apple Watch都不明显。

有类似问题的产品,建议测试一下机器的特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转腕(机器设计有缺陷,只能用户亲自折腾了)。针对Ticwatch2,翻腕时记得要让表面停下来的角度稍微面向自己,只要稍微超过水平面也足够唤醒机器了。

除了抬手亮外,Ticwatch 2加入了盖表灭屏、垂手灭屏和很多翻腕动作:

两次翻腕——呼出语音助手

向下翻腕——呼出快捷卡片

向上翻腕——呼出通知栏

来电界面下,两次翻腕——接听电话

通话界面下,两次翻腕——挂断电话

通知栏界面下,上下翻腕——通知栏翻页

快捷卡片界面下,上下翻腕——切换快捷卡片

盖表灭屏很好用,垂手灭屏(手放下就自动灭屏)设计很好很聪明,但“翻腕动作”里只有两次翻腕有实际价值(也要较快翻腕才行),其他动作需要的动作和速度很大,而且成功率很低,基本不可用。

很多人没用过智能手表之前都会期待,手表导航可能比手机更好。在有Google地图的国外或许是如此,但在百度和高德可信度有限的国内,还是手机更好。此外,手表的画面太小,放大缩小麻烦,检查和核对路线麻烦,想更改路线更是麻烦。再加上Ticwatch的指南针不稳定的问题,笔者用过一次就直接放弃了。

硬件方面,Ticwatch 2 的SoC和电池容量都和前代一样。对续航的好消息是Ticwatch 2换了尺寸更小更省电的OLED屏幕,但多了红外、GPS、3G模块(后两个按需打开,影响很小),理论上会比前代续航稍好。垂手/盖表灭屏、严格的亮屏条件等众多设定都是转为省电而设的,此外还有无线快充。

毕竟电池太小,亮屏使用的时候,即便是最低亮度,极限亮屏时间不足1.5小时。但手表很少会亮屏使用,更加影响续航体验的是待机掉电。Ticwatch 2 的续航情况比较复杂,3G/wifi/蓝牙是否打开,AW模式/微光常亮是否开启,都会对续航造成直接影响。保持蓝牙连接、关Wifi、最低亮度,只装了电量监控和应用管理app的情况下,续航统计表如下:

第一列的日用最省模式关了3G、常亮和翻腕动作;第二列额外开了常亮、3G和翻腕动作;第三列打开AW兼容模式、3G和所有体感动作。机器的整体续航,在智能手表里属于中等稍微偏上的水准。如果不连接手机,可以做到3天一充,但这样还不如买普通表。

开AW、wifi、3G后的耗电感人,根本就无法维持正常使用体验。另外,部分第三方表盘和app会导致电量异常下降,可能导致手表以每小时10%以上的速度掉电。

PS:更新,在10月底,ticwear开始有类似MIUI的每月更新的开发版系统,可以自行选择和切换。当中的11月更新引入了Doze模式(可以笼统理解为强行睡眠的墓碑模式),该模式让待机成绩暴涨。正常链接手机手势亮屏,0-9点省电模式,每天掉电在25%-30%,可以轻松坚持3天以上。

省电模式:只保留了黑白时间显示,而且要按表冠才会亮屏,这种模式8小时待机掉电3%左右,而且闹钟还能照样工作,这个点赞。预设电量(5%/10%/15%/20%四个档位)下自动触发,基本不会因没电而看不到时间。


充电速度:0-100%充电,10分钟13%,15分钟24%,30分钟48%,45分钟68%,1小时93%,充满耗时65分钟。整个过程没有涓流过程,几乎都维持每5分钟9%的速度在跑,速度值得点赞。充电时最高温也只是温热,温度控制还可以。

充电器:机器采用的应该是主流的Qi标准,放在手机和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板上都可以充电。淘宝几十块捡一个无线充电板,就可以家里和办公室各放一个随时充电了,如果有支持无线充电的移动电源就更加完美了。但坏消息是它的充电器可能是面积或功率太小,S6 edge和Note5都无法识别。

另外,使用电脑USB接口(5V/0.5A)充电,充电速度也没有明显分别,用手机的无线充电板,充电速度会稍快5分钟左右,但温度也会更高一些。

智能手表产品用多了之后,会发现“传统腕表的外观,1、2天一充的续航和各种类似的功能“,这些智能手表在硬件上高度接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在“体积、性能和续航”的天平上权衡的最好结果就只能这样了。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电话转接、短信/微信/QQ消息提醒、远程控制音乐和换表盘装逼。

对于习惯了手环一周一充的用户,智能手表的续航确实是太尿崩,佩戴没那么舒服,也没有睡眠监测功能。很多人幻想手表有手机卡,手机没电也能来电转接,,但其实手表比手机先没电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专用充电器还让手表用不了移动电源……现在智能手表除了颜值外,实用性上的处境非常尴尬。仅仅这样的功能,是无法让人心甘情愿为它们花钱并且每天一充的,Gear Fit、唯乐Now2等功能较多的智能手环都比智能手表实际得多。

因此同类产品都在努力找杀手级功能,如Android Wear系列的微信回复、移动支付、语音助手、自带3/4G网络等。让我们掏钱包并忍受智能手表渣续航的,很可能只是一两个对口味的功能。对于笔者和很多商务用户,是非常方便的日程添加和提醒功能,以及随时随地的搜索体验。

而Ticwatch 2是现在国内除开Moto 360二代和华为Watch之外,唯一有丰富第三方app资源的智能手表。而系统更接地气、语音助手体验更好、自带3G网络是前面两个对手没有的优势。它就是现在国内笔者最推荐的智能手表,没有之一。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产同行太弱,而阉割后的国行Moto 360二代和华为Watch又太贵。

至于它的3G版值不值得购买,笔者的答案是不,3G网络的使用频率真的太低了,而且手表比手机更容易没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手环3怎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