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楼 央视大楼关注暑假怎么过:尽情地玩,还是拼命地学

  • 独卫独立阳台朝南配套齐全精装修
  • 1;主卧带阳台【 3居合租 哦】*三室一厅在8层

    2;实木地板白墙,宜家家居,西门子家电

    3;业主包物业费取暖费 网费,下楼就是地铁呼家楼 团结湖站,紧挨团结湖公园

  • 服务区域:朝阳 百子湾
  • 北京中天置地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

原标题:教授:我设计的人民日报大楼非“性崇拜”

更多教育新闻、招考信息请上 或者关注微信.

周琦从未想过自己设计的大楼会成为这么多人调侃的对象。他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从业30余年,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此之前,媒体常常引用这位学者对一些建筑设计的点评,他的观点常常出现在严肃的报纸版面上。网络上的图片中,在建的人民日报社新大楼外墙体包上了一层金黄色的金属板,这被调侃成“黄金甲”、“土豪金”;曲面造型被认为是抄袭了迪拜帆船酒店的设计;楼体顶层外侧被施工的脚手架围住,这种巧合形成强烈的“性崇拜”意味像是对人民日报社权威性的极度反讽。一档美国电视节目甚至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调侃这栋建筑的侧面图,主持人提议将这张侧面图用作节目的背景板。

周琦强调他的设计中没有添加任何“性崇拜”的因素,称大楼因为在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有不同的效果。

对这栋在建大楼的关注让很多人联想到此前一轮对央视新址的热议。在人民日报社大楼的设计中,周琦希望通过双曲面的建筑结构表达一种更加柔和的态度。“我们的(大楼)不像央视那么张扬。”但从目前看来,人们没有解读出他在这栋建筑设计中的良苦用心。

问:大楼的独特造型是人民日报社社的诉求吗?

周琦:人民日报社想要一个新媒体大厦,这是一个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创业基地,需要与时俱进,有特色。他们要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媒体,所以需要一种开放、民主、创新的思想来承接这个设计。功能上要满足新媒体的诉求,比如国际会议厅,人民网的演播室;还有就是造价不能太贵,要体现共产党勤俭节约的精神,而且,因为这个建筑所处的地块用地条件紧张,需要我们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因素。

问:最后实施的方案和最初竞标的设计方案有多大的出入?

周琦:出入不大,主要在几个小的方面,第一个就是最初设计是150米高,后来觉得太矮,加高到180米。还有就是一个停机坪拿掉了,因为停机坪不太实用,在侧面停飞机很困难,一般都是停在顶上,但是我们的顶部设计的是圆的,没法停飞机,后来就取消了。

问:为什么要从最初设计的150米增加到180米?

周琦:2009年,人民日报社周围的建筑都很矮,后来CBD东扩方案公布以后,陆陆续续有很多大型计划就出来,都在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周边。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想建设120米高,后来我建议建成150米。这些高楼出来之后,180米的楼在周围的建筑中都会显得很矮小,后来,我提议建成210米的高楼,但大家觉得还是太高,最后决定建成180米。不过,现在大家很后悔,180米的高楼在远处看过去也不是很突出。

问:180米的大楼、造型突出,容易被人理解为一种“权力的展示”。

周琦:周边商业建筑都建得比它高,央视大楼230米高,我们的曲面很柔和,不像央视那么张扬。

我们这个楼没有(央视大楼)那么高,显得很柔和,所以与周边建筑对比中可以协调与共生。协调性有两种,一种是相似性协调,就是我跟它长得很像,还有就是对比性协调,也可以共生。

问:但还是有人说它的外形很高、很粗壮、很张扬?

周琦:在这个事情上,业主人民日报社的诉求是建一个跨时代的标准性建筑,我的诉求也是一样,既然在北京有这样一个机会做,一定要这样做。(虽然我认为)这种推出自我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但任何人都会这么想,不能把自己淹没得让别人忘了,视而不见。这种个性是设计师、业主都会追求的事,但它就不一定与环境那么和谐、共生。

我想做出一种个性张扬的建筑,但不像央视那么极端,业主花那么多钱,我们又有机会在北京的核心做项目,所以,表达个性的诉求是人之常情。

问:人民日报社大楼的整体造价是多少?

周琦:建筑整个造价15个亿,这是一个很平均的造价,我们的建筑面积是14万平方米,我们加上景观、家具、铺地全部都算在一起,每平方米1万元。

问:您在设计中是否考虑过加入“性崇拜”的元素?

周琦:我们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一种巧合,是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巧合。你看到图片实际上拍的是一个侧面,而金色墙体上面是包了一层施工桅杆,那是25-32层凸出来的施工脚手架。等施工结束,拆掉脚手架,就不会让人产生“性”的联想。

问:以央视大楼为例,在中国,一些标新立异的建筑往往会被冠以奇葩、雷人等批判性词语,您如何看待民众与设计师审美趣味上的异同,造成异同的原因是什么?

周琦: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历史上的设计师都有很强的个性,央视大楼的设计者库哈斯,荷兰人,名气非常大。他把自己的个性品牌、作品的极端性发挥到极致,也正是因为他名气很大,所以他可以说,如果你们不接受我就不干了。

但这是极个别的例子,这种极具个性的建筑大师,会彻底地宣扬他的主张,表达他的想法,他会损失大众的审美需求,也会牺牲业主的利益,造价也很高,使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老百姓也不喜欢。这种例子会把社会属性和公众的审美放一边。

在西方国家是没有人花钱建央视大楼这种房子的,因为要考虑到造价、效益等各种利益,而在中国有可能实现这个作品,所以对他来说,机会难得。在中标的时候他没讲有性暗示,建完了之后才敢讲。除此以外,国家大剧院也是很有争议的。争议在于故宫、天安门广场的历史环境里,那么巨大的现代化建筑与周边古建筑也会产生一些矛盾。

问:这次人民日报社大楼在民间也引起了争议,作为大楼的设计师,您认为自己的审美与民众有什么异同?

周琦:我觉得,审美上不会有太多差异,当然也不能讲一点都没有。以我的审美习惯,我认为人民日报社大楼是很美的一个建筑,设计团队做过非常详细的推敲、模型效果,但也不能说就是那么完美,可能不是想象的那么好或者被大家所接受。但我所接触到的大部分人,无论业内还是业外都挺喜欢。

现在民众的误解完全是一个意外,是大楼的施工过程中的措施和一些特别的角度造成了视觉的误差,在完工后,我相信绝大部分民众会喜欢,它是美的,我对此深有信心。当然也不能我自己把话说这么满,肯定有一些人觉得它不好看,或者不喜欢,这个是一定会有的。

问:民众心理承受力、业主对建筑的要求、设计者本身创意,哪个因素对您这次人民日报社大楼的设计影响最大?在设计遇到质疑时,您是比较容易妥协,还是坚持内心意见?

周琦:很多设计师会按照业主的喜好去做。作为一个商业化的设计师找市场,要适应市场需要无可厚非。但面对这种地标性建筑,设计师就不能只是完全揣摩业主的想法,像其他几家竞标单位,认为人民日报社大楼就要四平八稳。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业主也希望做一个耳目一新的大楼。所以,我们的诉求恰好与业主的想法保持一致。

而大众接受这种审美则需要一个过程,比方说,当年卢浮宫的改造,设计师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出来以后遭到绝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从上层社会到民众都反对,贝聿铭几乎失去了这个案子,最后坚持下来大家都很喜欢,埃菲尔铁塔也是这样的。太多的案例在设计、建筑过程中大家都反对,新事物诞生过程中一定会引起大家某种程度的反对,我们现在的设计,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说,最后大家一定会很喜欢。

问:人们对人民日报社大楼的调侃,让您困扰吗?

周琦:还好,我最担心的不是大众对我的讨论,而是这种调侃议论会不会影响到人民日报社的领导,要是他们有压力要改变设计,我就会比较担心,那将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困惑。好在现在这些调侃没有动摇人民日报社的决策,这样我就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因为一个设计没有人讨论和议论,我觉得反而不好。我们现在的建设工程正在往下做,3个月以后基本上造型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了,到那个时候我想人们会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件事情。

还有就是人们对这个设计会有这样的关注,是因为人民日报社本身是国家机构,是党的喉舌。人们就是会自然而然的去关注它,尤其是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拿出来说。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谁的声音都能听到,谁都可以说,如果是普通的办公楼,可能不会有这么高的关注度。我们之前设计的时候没想这么多,纯粹从力学、造型和美学方面考虑,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关注度。所有后来出这些事儿,都挺出乎我们意料的。

近日,与央视新大楼“大裤衩”遥遥相望的人民日报新大楼火了。微博中的一组新大楼的照片,被网友送上“电熨斗”、“航母”、“夜壶”的封号,甚至还有人称之与央视“大裤衩”阴阳调和。不过,该大楼的设计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倒是很坦然。昨天,作为领衔设计者,周琦也首次做出回应。他告诉现代快报 ()记者,不管大楼被称作什么,自己都不介意,“还有人说像企鹅呢,但这些不会给我造成困扰。”

穿着外套,跟“大裤衩”是绝配?

“人民日报新大楼处在北京市CBD(中央商务区)东扩的核心位置,与新近落成的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大楼遥相呼应。有人说像电熨斗,有人说像航空母舰,更有人说像夜壶……”还有网友火眼金睛,称之为“迪拜帆船山寨肥胖版”。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人民日报新大楼这几天被网友调侃得不亦乐乎。

在微博照片中,嵌有效果图和大楼在建实景图。效果图中,建筑左侧顶部向外延伸,建有一个停机坪。而在实景图中,新大楼顶部目前正笼罩着一层层绿色的厚厚的安全网。同时,网友还配以央视“大裤衩”和人民日报新大楼的组照,让人浮想联翩。

“穿衣服”是为了保证安全和精准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琦领衔的团队,是该楼的设计班底。对于网友的调侃,周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新大楼去年9月封顶,现在正在做墙体的外部装饰工程,安装玻璃幕墙,所以罩上了一层“外套”。

“大楼采用的是双曲面的空间造型,没有一个平面,每个构件又都不一样,要编制成一个连续光滑的建筑面,做空间定位很困难。北京风沙大,为了保证安全和精准度,所以要‘穿’上一层衣服。”他说,大楼因为在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有不同的效果,一些网友恶搞,结果让人浮想联翩。

“像夜壶、企鹅、电熨斗”都能接受

在建的人民日报新大楼在网友眼中意象丰富,“电熨斗”、“航空母舰”、“夜壶”等各种匪夷所思的形象一时井喷。

面对各种声音,周琦很坦然。

周琦表示:“说像夜壶没关系啊,还有说像企鹅的,各种版本的声音都有。但我一点也不介意,新的事物出来,人们往往以负能量的眼光看待,这是普遍的社会心态。但是我相信,建好的大楼一旦与大家见面,人们会接受它的。”

周琦说,项目中标后,人民日报曾有建议请他为建筑命名,但被周琦拒绝。“我觉得这个名字还真不好起,因为每个人的审美理念不同。建筑的美感就在于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而这是建筑师难以预料的。”

对于网友质疑该建筑形似迪拜的帆船酒店,周琦表示,作为建筑师,他从来没有想去复制一件成熟的建筑。“对于这种声音,我完全不介意。”

他说,最初楼高的设计为150米,原本设计成一个传统的青花瓷瓶的造型,这需要正方形的场地,但是后来发现人民日报的场地相对狭窄,所以就把建筑拉长,类似一个帆船形状了。

“但是,这完全是巧合,我们的设计过程都有图纸,这些可以解释,不会给我造成困扰。”

微博图片不实,在建大楼改动较大

周琦说,人民日报新大楼方案2009年中标,当年10月施工,预计2014年5月竣工,今年底前外部装饰全部结束,就能与世人见面了。

但是昨天,经周琦确认,微博上网友上传的照片与实际在建的大楼并不相符。“方案出台后,做过几个重大的修改,原来屋顶的停机坪取消了,因为有人民日报社领导说,那里不具备停机条件,后来就做了全封闭的穹顶。”

最终方案中的人民日报新大楼,由圆形高层和方形辅楼组合成“天圆地方”的建筑形式,从三个“角”上以外凸浑圆的巨大钢柱沿弧线直接交汇到楼顶,从空中俯瞰,形成一个三角形的“人”字。

周琦表示,在北京CBD核心区域,东大提交的这个方案最初曾遭到不少争议。“有人认为人民日报的建筑风格应该四平八稳、用厚重石材,而非琉璃棍这种新颖的材料。”

在周琦的建筑方案中,整个大楼采用双曲面三维空间造型,没有平的面,这在北京建筑中确实有些“另类”。“北京现在CBD核心区的建筑中,都是四平八稳的盒子,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建筑风格在北京还是标新立异的。”

设计过程其实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周琦曾带领学生设计了三个思路完全不同的方案,离最后交标还剩十天的时候才确定了最终方案。

“我们的表达方式有些极端,不同于中国人习惯的中庸之道。”周琦说,流线型的结构能疏散风力,抗震和抗风性能好,能抵挡北京的沙尘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大楼 央视大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