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为什么到处都缺钱 为什么总是缺钱

时寒冰:为什么到处都缺钱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作者:时寒冰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透支的发展经济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甚至常常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这可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问题:流动性很紧张,而且,似乎越来越紧张。地方政府缺钱,已经有像耒阳这样的地方缺钱缺到不能正常发工资;许多企业缺钱,缺到资金链断裂;许多家庭也因为偿还房贷等等,而深感缺钱之痛。
如果看看广义货币M2的数据,似乎不应该缺钱。中国1990年的M2只有1.529万亿元,到2000年增长到13.46万亿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72.59万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74.31万亿元。
那么,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去哪儿了?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一个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负债。负债把资本要素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从国家角度来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而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计入负债。当然,与其他等负债主体不同,央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因此,内债对于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这里,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承担着一部分企业的角色。由于干部的升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跟干部的政绩挂钩,这使得地方官员更愿意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发展经济。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举债可以做大项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绩就出来了。问题是,当长此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负债就会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说,当负债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不能偿还银行的利息,这其实就已经走到债务危机的边缘了。
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发展,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由于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涉及企业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业家大都会表现地比地方政府官员要谨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时候,企业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比如,2008年四万亿计划出台以后,银行追着企业放贷,企业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诱人机会,于是,一哄而上,拼命做大;但是等项目真正到了投产的时候,突然发现,产能是过剩的,并且是严重过剩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企业连银行的利息都还得非常吃力。
至于居民杠杆率(指资产负债表中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的持续快速上升,众所周知,是为高房价买单的结果。住房原本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来越像奢侈品,房价的飞涨让民众付出了更多的财富,而超过自己财力承受范围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贷款了,房价涨得越快,债务负担也越高。
当到了临界点,问题就出现了。
地方政府做大项目,企业受四万亿救市计划的鼓舞贷款扩大生产,都有一个极限,但越过这个极限,就距离危机很近了。这个危机,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定义: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债务最小化,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持续衰退,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
现在,广义货币还在投放,央行还在降准,为什么钱反而越来越紧张呢?因为,大家都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货币,新发放的贷款,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还债。
文艺复兴时期的《至新山寓意画》。画面下方的拉丁文意为“解除债务这座大山”,解释了这幅画的主旨;一群人在努力摧毁代表国家债务的高山。至新山基金是威尼斯政府三个国债发行机构之一,有趣的是,这幅画正是受该基金主管委托绘制的。
由于前些年过于依赖货币与信贷的投放发展经济,当还债期集中到来的时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钱去填那个债务的无底洞,而不再是扩大再生产,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价格低迷,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加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持续上升。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少有资金愿意去做实体经济,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产、虚拟经济当中,以想办法赚快钱,来摆脱困境。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甚至,当做这种选择成功普遍共识的时候,就会推动资产泡沫的进一步累积,直至破灭的那一刻真的发生。当然,当资金一部分流向虚拟经济,一部分去填补债务的窟窿,自然就也是非常缺钱的,尤其是实体经济。
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透支的发展经济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甚至常常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转载声明:本文旨在为创业、投资者提供行业研究型深度资讯,如有意见欢迎随时提出,定将及时处理,谢谢支持。请发送邮件: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时寒冰:为什么到处都缺钱_【快资讯】
时寒冰:为什么到处都缺钱
&这可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问题:流动性很紧张,而且,似乎越来越紧张。地 方政府缺钱,已经有像耒阳这样的地方缺钱缺到不能正常发工资;许多企业缺钱,缺到资金链断裂;许多家庭也因为偿还房贷等等,而深感缺钱之痛。如果看看广义货币M2的数据,似乎不应该缺钱。中国1990年的M2只有1.529万亿元,到2000年增长到13.46万亿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72.59万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74.31万亿元。那么,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去哪儿了?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一个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负债。负债把资本要素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从国家角度来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而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计入负债。当然,与其他等负债主体不同,央行掌握看货币发行权,因此,内债对于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但地 方政府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这里,由于地 方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承担着一部分企业的角色。由于干部的升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跟干部的政绩挂钩,这使得地方官员更愿意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发展经济。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举债可以做大项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绩就出来了。问题是,当长此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负债就会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说,当负债到一定程度,有的地 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不能偿还银行的利息,这其实就已经走到债务危机的边缘了。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发展,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由于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涉及企业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业家大都会表现地比地 方政府官员要谨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时候,企业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比如,2008年四万亿计划出台以后,银行追着企业放贷,企业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诱人机会,于是,一哄而上,拼命做大;但是等项目真正到了投产的时候,突然发现,产能是过剩的,并且是严重过剩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企业连银行的利息都还得非常吃力。至于居民杠杆率(指资产负债表中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的持续快速上升,众所周知,是为高 房价买单的结果。住房原本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来越像奢侈品, 房价的飞涨让民众付出了更多的财富,而超过自己财力承受范围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贷款了, 房价涨得越快,债务负担也越高。当到了临界点,问题就出现了。地 方政府做大项目,企业受四万亿救市计划的鼓舞贷款扩大生产,都有一个极限,但越过这个极限,就距离危机很近了。这个危机,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小贴士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定义: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债务最小化,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持续衰退,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现在,广义货币还在投放,央行还在降准,为什么钱反而越来越紧张呢?因为,大家都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货币,新发放的贷款,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从地 方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还债。文艺复兴时期的《至新山寓意画》。画面下方的拉丁文意为“解除债务这座大山”,解释了这幅画的主旨;一群人在努力摧毁代表国家债务的高山。至新山基金是威尼斯政府三个国债发行机构之一,有趣的是,这幅画正是受该基金主管委托绘制的。由于前些年过于依赖货币与信贷的投放发展经济,当还债期集中到来的时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钱去填那个债务的无底洞,而不再是扩大再生产,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价格低迷,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加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持续上升。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少有资金愿意去做实体经济,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产、虚拟经济当中,以想办法赚快钱,来摆脱困境。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甚至,当做这种选择成功普遍共识的时候,就会推动资产泡沫的进一步累积,直至破灭的那一刻真的发生。当然,当资金一部分流向虚拟经济,一部分去填补债务的窟窿,自然就也是非常缺钱的,尤其是实体经济。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透支的发展经济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甚至常常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3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促使虚拟经济的复苏。所以,这些经济体的房地产复苏很快,以巴西为例,在推出大规模救市计划以后,巴西2009年的房地产就恢复了上涨,而美国的房价则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一路跌到2011年。一直到2011年一季度,美国还有总共68.1153万幢住房收到了违约、拍卖或已被银行收回的通知。美国房价从2011年底开始,才逐步止跌,并慢慢回升。
下图为美国房价2007年3月至2017年9月走势图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
那么,这里面有区别吗?这里面的区别之大,简直可以说是影响了国运的重大区别。从2007年到2011年,美国房价下跌,美国推出的一系列拯救措施,给实体经济带来了许多机会,大量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复苏。而巴西则相反,大批本应输入到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在楼市赚钱效应迅速恢复的情况下,大量进入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釜底抽薪。从2007年到2011年,这宝贵的几年里,美国恢复了实体经济,美国后来能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率先加息,也得益于此,因为它更有底气,而其他一些经济体如巴西等则从2012年步入下行轨道。为什么?实体经济不行了!实体经济基础脆弱的情况下,楼市繁荣营造出来的复苏是缺乏力量,缺乏可持续性的,楼市持续火爆的唯一好处,就是让寄生于楼市中的各种寄生虫吸血鬼有充足的鲜血喝,更容易营造出红光满面的繁荣景象。在这种人渣与恶棍齐飞,流氓与无赖一色的市场中,民众的财富不断被转移,购买力不断下降,而楼市泡沫膨胀出来的塑料花则日益生机勃勃绚丽多彩。
在实体经济复苏以后,美国开始变得更有底气,所以,特朗普政府才敢推出令许多国家瞠目结舌的减税政策,直接把大企业所得税率从35%大幅下调至21%,而企业海外回流利润的所得税率也从35%下降至8%—15.5%。这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而机会的增加,又会促使海外资金飞速回流美国,这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也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釜底抽薪的效应,造成美元荒。
相比之下,那些实体经济脆弱的经济体,不仅无法推出大规模的减税政策,还必须继续依托房地产,因为,在实体经济衰弱的情况下,税源减少,房地产成为了财政的主导力量,而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又促使资金更多地摆脱实体经济而流向虚拟经济。财政只能更加依赖虚拟经济。这是巴西经济面临的真正棘手难题。而这种难题是很难化解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宽松,而虚拟经济需要去杠杆。这是冰火两重天,你到底是去灭火还是去化解冷冰?你宽松,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你去杠杆,首先伤及实体经济。无论宽松还是去杠杆,都在伤害实体经济,这是当下巴西银行所面临的真实困境,而这种困境许多人至今没有看懂,更遑论正确的解决之道。
这次美元荒爆发后,许多人把它看作是其他货币乘虚而入的机会。如果说乘虚而入,最有资本的,莫过于第二大货币欧元,而欧元当下的处境大家都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这次美元荒,将引爆全球性的大危机,这场大危机的严重程度将远远超过次贷危机、欧债危机,这场危机比拼的,还是各大经济体的健康程度、经济基础的牢固程度、民众的富裕程度,对比这几条,或许,更容易看清各大经济体各自所处的位置以及正在迎来的命运。
(血泪交织,百感交集,乃成此文。心情久久无法平复。知我者,乃天地间浩然正气,与深有同感的各位朋友。天佑中华!)
附新闻一:强势美元引爆外债高企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继5月21日盘中突破94关口后,美元指数仍牛气十足,再现加速上行态势。5月25日、28日,美元指数接连大涨0.51%、0.16%,更于29日盘中突破95整数关口,创去年11月7日以来新高。至此,最近6个交易日美元指数又大涨约1.4%,自4月中旬以来的累计涨幅已超过6%。
从持仓数据来看,自美元突破94关口后,市场看多美元的情绪继续升温。根据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公布的最新数据,5月16日至5月22日,美元非商业净多头增加2568张合约至2586张;欧元净多头减少8110张合约至91823张。
“在美债收益率攀升和强劲的美国经济增长两者作用之下,引发了全球投资组合的调整,这引爆了一些新兴市场的风险,导致资本流出。阿根廷和土耳其部分的问题源于本土。不过,新兴市场近期整体上维持得还行。”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龚华德(Paul
Gruenwald)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阿根廷在债务的问题是长期名声不佳,还在2001年爆发过史上最大的主权债务违约。但近年来,该国的外债水平出现扩张,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的外债规模在2017年扩张了20.3%,达到了2160亿美元。另据国际金融协会(IIF),该国的公债和企业债中外汇计价的债务占比超过6成。长期依赖外部资金的根源在于财政和经常账户存在双赤字的问题,据IMF,阿根廷2017年的财政赤字为GDP的6%,经常账户赤字为GDP的5%。
据IIF此前分析指出,阿根廷风险爆发的根源在于该国一系列的政策导致了经常账户赤字的快速恶化,经常账户赤字加上高企的通胀,使得该国比索汇率大幅高估。尽管阿根廷比索近期的下跌缓解了高估的程度,但IIF预计目前该国货币只跌去了一半的高估水平。因此,对于该国来说,如果寻求外部救助的目标是将汇率稳定在目前的水平,那么可能需要一笔更大的纾困资金。
如果未来不发生实质性的资本外流,债务顺利得到展期,经常账户赤字有一定的好转,IIF预计阿根廷2018年全年的外储流失为150亿美元,那么IMF300亿美元的纾困规模是可以稳定汇率的。不过,如果该国和IMF之间的谈判遇阻伤及投资者的信心,后果会比较糟糕。
和阿根廷类似的是土耳其也同样受到财政、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的困扰,另外也严重依赖外部资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附新闻二:'美元荒'或将持续:3个月Libor升至金融危机以来新高(节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自去年年底以来,外汇融资市场的“美元荒”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据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7日,3个月期美元Libor涨至2.3020%,创2008年11月以来新高。美国3个月期Libor-OIS利差升破60个基点,刷新2009年5月以来最大。由于Libor-OIS利差一直被视为衡量美元流动性松紧的重要参考指标,该利差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荒”的担忧加剧。
3个月期Libor-OIS利差从去年11月不到10个基点的“谷底”,扩大至逾60个基点。超越2016年货币市场基金改革时的阶段性高点,达到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的水平。通常时候该利差都不到20个基点。
3个月期美元Libor是离岸美元关键的短期基准利率,是衡量银行间借贷成本的最重要指标。目前市场大约有350万亿美元的金融产品和公司贷款以及商业抵押贷款与Libor相关联,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以Libor为利率基准。3个月期Libor持续上升表明美元融资环境的持续紧张,俗称“美元荒”。而Libor-OIS利差主要反映全球银行体系的系统性信贷压力,利差扩大一般被视为银行间拆借的意愿下滑。
分析普遍预计,一季度末对美元的需求增加可能令Libor在几天内再涨0.2%。对冲基金CCTrack
Solutions首席执行官Robert
Savage表示,过去九年的经济扩张期内,人们不是很关注固定投资领域,市场很可能低估了“美元荒”的程度。
本月早些时候,美银美林利率策略师Mark
Cabana指出,货币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Libor-OIS利差还将继续扩大,“美元荒”仍将持续。
花旗策略师Matt
King等在报告中提到,利差扩大引发了对风险资产的普遍紧张情绪。较高的货币市场利率和风险资产的疲软很可能促成共同基金外流。如果这反过来又造成市场的进一步抛售,通过财富效应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比利率的直接影响更大。
除了花旗之外,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师Jonathan
Garner也表示,金融危机后,在全球低利率以及央行宽松政策的压制下,美元Libor一直处于纪录低位。2015年美联储开启加息以来,美元计价的Libor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年开始Libor的急速上升可能比鹰派美联储更让市场担心,而且这个趋势可能贯穿一整年。
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寒冰:为什么到处都缺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