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这些破烂装备怎么搭配伤害堵牙高点对牙伤害不冲突?

“投资不过山海关”山海关外,到底发生了什么?
源自ID:hkstocks
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北方残元势力的军事威胁,中山王徐达奉旨构建明长城。徐达视察榆关时,见此地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地势险要,就将榆关与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并改其名为“山海关”。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地修建入海长城老龙头,从此后山海关一带成了水陆两栖的全封闭战线。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号称“京师屏障,辽左咽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在古代中原人的心目中,山海关以内文明昌盛的中原,而一旦踏出山海关,人们即将面对的则是无限苍茫的旷野。
然而这一切都属于非常遥远的历史,当代人对山海关的记忆通常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投资不过山海关”。
山海关外曾经有过什么?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投资不过山海关?关外的未来路在何方?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些话题。
成立于日的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18年7月成了中国最大的网红公司。
疫苗案性质之恶劣令人发指,但这已经不是第一家出事的东北上市公司了。
日,东北上市公司抚顺特钢公告称,该公司股票可能存在退市风险。3月22日,抚顺特钢就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
抚顺特钢建于1937年,一直是中国大型特殊钢重点生产企业、军工材料研究和生产基地,其产品长期在国防军工行业雄踞霸主地位,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材料领域一直保持市占率国内第一的位置。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块原本被视为东北特钢集团里最优质的资产,却很可能隐藏着25亿元左右的巨大债务黑洞。
2017年9月,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控股的“锦城沙洲”成为东北特钢的控股股东,间接拥有了抚顺特钢38.22%的股权。一向精明的沈老板这次居然也在山海关外掉到了坑里,这接盘侠做得真是欲哭无泪。
日晚,深交所决定让st烯碳退市。
银基烯碳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前身为沈阳物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东北地区第一家深交所上市公司。由于年报“非标”, st烯碳退市,16万股东踩雷,其中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账户持股数量为4027万股。
连中央汇金都敢坑,这家关外上市公司果然是个奇葩,骨子里就透着一股“遇神坑神,遇佛坑佛”的狠劲。
无独有偶,长白山下,松花江畔,吉林上市公司吉恩镍业和st烯碳一起被证监会列入了退市名单,而吉恩镍业曾经还是一家明星企业。从明星企业到退市典型案例,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如果继续列下去,这个名单会很长,比如:东北特钢、营口港债务违约爆雷;北大荒、辉山乳业、欣泰电气财务造假等等。喔,对了,还有那家A股最奇葩的水产公司獐子岛,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不会环球旅行的扇贝不配上市。
那么,山海关外是不是只有上市公司才出问题?
日,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布力阳光度假村董事长毛振华在雪地里对黑龙江省委书记隔空喊话,向全网发视频讲述自己在东北投资22年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
这些还只是2018年的情况,至于更早一些的事情,这里已经不想再提了。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流行好几年了,但是把时间轴再往前调得远一点,我们会发现,山海关外曾经是一片投资的热土。
公元1855年,中原洪水泛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都遭遇了严重的水灾。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为海运,而依靠漕运为生的人们则因此陷入困顿,甚至流离失所。此时,闯关东成了当时破产农民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闯关东在当时也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中原人飘洋过海,跋山涉水,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才能到达关外。“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那个时代的山海关外对于饥民来说,就是世外桃源。
人口大迁徙就是当时的人们对山海关外最大的投资,这些衣衫褴褛的农民将自己仅存的资本——自身的劳动力——投在了黑土地上,并在晚清民国时期开启了关外经济的大振兴。
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关外沦陷。出于战争的需要,日伪政权在东北强制推行“产业开发”政策,客观上使东北工业有了一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存量工作母机达1312台,拥有127万产业工人,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占领东三省,通过辽沈战役将关外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关外成型的重工业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固的经济基础。
建国初期,东北毫无悬念地成了中国重工业中心,与之相比,当时号称“重工业城市”的一批关内城市基础薄弱,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只能算是“手工业城市”,离真正的工业化差距巨大。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只有踏出山海关,才知道原来铁路可以这么修,电网可以这么密,工厂可以成为一座城市。
“一五”计划时期(),中央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放在东北,这一时期国家仅对辽宁工业的投资就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通过集中投资,中国在东北三省创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东北工业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化工为主的东北产业体系,这里就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
建国初期,东北是全国经济的老大哥,东北的黑土地创造了无数奇迹。中国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在东北喷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东北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在东北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在东北诞生,第一个软件园在东北建立。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下线,长春从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日本丰田、日产、本田等汽车巨头出现之前,长春一汽曾是当时亚洲汽车业的老大。
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先后建成。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基本竣工。辽宁的钢铁工业成为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工业。
50年代末,黑龙江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来自西北、华北的数万石油工人浩浩荡荡开进松辽平原腹地的荒原展开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大庆石油基地逐步建成。在之后的四十多年中,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成为中国经济的“血库”,支撑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一同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的同时,大庆还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为国家对大庆总投资的87倍。
从1953年到1994年,仅辽宁一省就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如果放在这些东三省经济辉煌的岁月里,就是一个笑柄。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会不屑地回复说:“不过山海关,那你投什么资呢?”
东北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都有特别好的运气。
建国以后,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奉行的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东北就是计划经济的试验田。之后,地质工作者在东北发现了石油和煤炭,中国更是在这里加大了投入,国家最重要的企业、大学都摆在关外。哈尔滨民间当年经常提到“八大军工、三大动力”,这些都是当地最大的企业,那些有五千职工以上的企业哈尔滨有几十家,但现在大家有点印象的就只有哈啤和哈药了。
在老东北人的观念里,工厂总是先于城市诞生的。这不是童话,这是那个时代的事实。那个时代的东北建设都是从工厂开始,先让一大批工厂在空旷的黑土地上拔地而起,然后一系列的城市配套才会顺势诞生。这些工厂全部都是国企,私企根本不存在,在这里上班的工人都认为自己是共和国的公务员,即便不是在工厂里上班的东北人也会这样想。在那个时代的东北是不存在农民的,即便他们在田间劳作,在林中穿梭,他们依然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国家农业工人”、“国家林业工人”。
在那个时候,东北的工厂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除了各个生产车间之外,它们还有自己的幼儿园、医院、技校、公安局、报纸、电视台,这叫“企业办社会”。当代的一些企业家常常说要延展产业链,然而什么是完整的产业链?当年的东北国企就是真正的“完整产业链”。
东北作家贾行家曾经说道:
“我妻子是在厂区里长大的。她说她们小时候从来也不知道洗澡、理发、吃冰棍这些事情还要花钱。她说他们那个厂里有一种水龙头,每天到了下午的一个时候,里面就会哗啦啦流出来橘子汽水,全厂的人都可以拿着桶去接。我当时觉得这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里的场景。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真实的。”
工厂负责制造一切,大到工人们住的房子,小到工人们骑的自行车,都是工厂免费发的。在这样的体制里,工厂就是钢铁巨兽,每一个东北人都是工厂的螺丝钉,人们相信自己这一生都会与工厂同呼吸共命运,就像汪峰在歌里唱的那样:“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关内人民都很振奋,然而山海关外的人民浑然未觉。在他们看来,所谓改革开放,大概就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像东北人这样的日子吧。
其实直到现在,不少东北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定格在1978年之前,谈起改革开放,他们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在笔者看来,当代许多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其根源都在于此:一边是活在2018年的人,一边是活在1978年之前的人,四十年的观念落差成为彼此之间的思想鸿沟。
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是许多东北人心中最大的不解之谜:“为什么时钟走到那个时候,东北人过了半个世纪的美好生活忽然就无法继续了呢?”许多人把这种变化当作是一种暂时的困难,这些都是小插曲,一定会过去的。这种在外人看来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在东北人心里就是这么顺理成章,没有什么理性的理由,他们也不需要,他们只是固执地认为事情就是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依然困在这段逻辑迷宫里,至今没有走出来的打算。
然而历史的车轮没有停歇的意思,市场经济的浪潮没有等待谁的想法,当山海关外终于有人定睛一看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掉队很久了。醒悟过来的关外人大量涌入关内,他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曾经的世外桃源。一位在广东工作多年的东北朋友告诉我:“我现在过年都不想回去了,跟老家那些亲戚同学完全没有共同话题,我们在思想上彼此已经走得太远了。”
90年代之后,东北起初遭遇了人才流失,然后遭遇了人口流失,前阵子东北某地都在鼓励老年人创业了,这种滑稽的号召背后是尴尬的现实:当代的东北既无成型的精英人才阶层,更无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所谓的投资,该怎么去产生回报?
而更尴尬的一点是,现在还留在黑土地上的人口一样需要生存,需要发展,他们也想过上和北京人、上海人一样现代化的生活,但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劳动技能都与当代脱节,他们的需求怎样才能去实现?
人逼急了什么事都会发生。于是各种财务造假来了,债务违约的雷一个接一个,把接盘侠们都炸懵了;于是疫苗造假也来了,这节奏是要把全中国的手机都刷爆?忽悠、造假、卖拐,好腿都能给你忽悠瘸了。投资环境恶劣导致投资者望而生畏,缺少投资会使关外的经济状况越来越恶化,而经济的恶化会进一步加速人才人口的流失,进而导致投资环境更加恶劣。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几天,长生生物的连续跌停为“投资不过山海关”添加了一个新的注脚,我看到很多股票群里都在说:“买什么都不买东北股了,雷太多!”那么,东北股该怎么办?未来的东北经济会走向何方?关外七分之一的国土难道真的要成为投资的禁地?
2004年有人提出要振兴东北,当时许多投资者都对投资东北满怀期待,十四年过去了,东北的经济不但没有起色,反而炸雷不断,这让投资人情何以堪。看看今天的东北,再看看它辉煌的过往,一切恍如隔世。
东北国企众多,体制严重僵化,就看东北的经济支柱,从建国以来到现在都没有变过,无非是大庆石油、一汽、鞍钢、沈飞、大连造船厂等等,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如果东北的体制问题不能得以解决或改善,不能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那东北的经济肯定不会复兴。
很多时候,有人说是时代抛弃了东北,但是更多的是故人抛弃了东北,因为事在人为,但是如今东北望,已物是人非。
战云已远,雄关犹在,今夕何夕。
扩展:清朝统治下的300年,中国到底失去了什么?
来源纵横帜
不用质疑,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自由的朝代。
满族人以一个部落的力量在东北兴起。
在满族人内部,传统部落军事民主制度逐渐被努尔哈赤的独裁代替;在八旗设立以后,每一个旗的旗民都是旗主的奴隶,而所有的八旗都是努尔哈赤和他子孙的奴隶。
汉军和包衣,都是奴隶之下的奴隶;汉人和百姓,甚至还不够资格做奴隶。
中国从秦始皇以后,政府和内廷,基本上是平行的内外两个单位。
政府官员并不是皇帝的私人奴仆。
汉唐朝廷都坐而论道,大臣们都有座位;宋朝以后,宰相必须站着回话;明朝十分专制,朝廷之上动辄以廷杖惩罚官员——但是,大臣还是坐着和皇帝对话的。
只有在清朝廷上,举朝匍匐跪拜,人人口称“奴才”——这是一个皇权最凌辱官员的时代,更不要说凌辱一般的百姓了。
三百年来,在这种统治气氛之下,一般百姓,甚至士大夫,其自尊心都已经被斫丧殆尽。
清兵入关以后,八旗的作战能力有很大的改变。
在关外时,他们是部落兵的编制,王子们是将帅,所有的部落男丁都是战士,旗营的战斗力相当强。
入关以后,打了几次内外战争,旗营能征善战的战士们折损不少。
更重要的是,八旗男丁出生以后就有粮饷,一辈子由国家养着;在作战时,八旗的精锐先让汉兵冲锋陷阵,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旗营才出动。
到了这个地步,旗营战士相当于贵族,平时养尊处优,打仗时也不是在前线冒险,长久以后旗营战斗力当然衰弱了。
八旗子弟犹如富贵纨绔,训练也并不严格,两三代以后,到康熙晚年旗营的作战能力已经不足称道了。
清朝的建制军,号为绿营,大部分是继承明代的卫所体制,在各省各地设立提督、总兵等官制,分别率军戍守,有事出动,先从战事附近的提镇发兵,不足时才调动其他地方的绿营。
这些绿营将士身份上不如旗营,训练和装备也都不足,等于是二等部队。
康熙以后的战争,绿营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
到了乾嘉时代,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争都是由绿营出动。
绿营平时既是二等部队,再加上清皇室对于汉人并不信任,所以这些绿营的名额常常不足。
一旦有事,命将出师,带兵的军官不得不临时招募添补缺额,正所谓“驱市人为兵”,怎么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呢?
嘉庆、道光以后,绿营更不如以前。
所以,平定川楚教案和太平天国,有不少乡勇担任战斗任务,立了战功,才将他们编入绿营的编制。
清代过了一半,实际上已经没有真正可以作战的部队了。
湘军、淮军都是以乡勇为名招募的私人部队,国家根本指挥不动。
整体说来,清代中国人口从差不多两亿逐渐增加到四亿多,而旗营和绿营的编制,总数不过百万余众。
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而只有这么一丁点的常备军,而且训练装备都很不足。
等到清代晚期,内乱外患纷至沓来,那时的中国根本是一个没有国防的国家。
清廷延续明朝的科举制度,也继承下明朝留下的传统。
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只考“四书”,而且“四书”的解释以朱熹注为主体。
清政府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儒生的批判时政十分戒备。
他们一方面罗致人才,以高官厚禄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又兴起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主义。
于是,一切检讨政治制度,或者对当时事务的议论,都不是皇室所愿见的。
吕留良、金圣叹等案件,都是杀头的罪名。
在压力之下,虽然还有些人不求仕进,仍旧致力于经世济时的讨论,但大多数的儒生都慢慢退缩到安全地带,有的从事于经学的研究,有的专心做八股文章。
有人问:如果乾隆能够多活50年,中国还会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吗?强人回答,感触颇多。
但一定要回答,我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说,为了维护统治,满清费尽心思地破坏中华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并且将愚昧和麻木植入我们的民族。
手段高明得难以想象。
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固执的认为落后来自于文化,而不是满清。
孔子也成了满清的替罪羊。悲哉。
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实在没什么可说。
除了杀还是杀。
所以,咱们就从康熙开始。
康熙是个了不起的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战雅克萨,打败葛尔丹,治理黄河淮河,学习近代科技。
咋一看,战功赫赫,成绩斐然,俨然一位伟大的君主了。
真的是这样吗?
君主伟大与否谁说了算呢?
衡量君主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个标准选不好,结果就会出问题。
我认为君主伟大与否要看:君主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而不是君主的个人能力。
咱们来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了解了解真相。
智擒鳌拜,说明康熙很能干。
不过,这和伟大没有一点关系。
不过是清政府内部的皇权争夺战,变更的仅仅是国家实际领导人。
这是康熙为自己而战,没有涉及到国家民族的贡献,和百姓也无多大关系。
平定三藩,更是为了维护满清皇权。
康熙和吴三桂争着当老大,结果大打出手。
而且还是康熙挑起的战争。
这不过是一场地方与中央的夺权战争,和贡献沾不上边。
战争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丧命了。
康熙最终胜了,也只因为他的手段比吴三桂高明,说明他确实能干。
没有涉及到贡献,自然也和伟大没有关系。
也许会有人会说:至少康熙维护了领土的完整,难道不算贡献?好问题,赞一个。
我还是要说:这和伟大不沾边。
不是我固执或偏见。
你想想:吴三桂如果胜了,他会允许分裂吗?肯定不会的。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不管谁胜,国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
接着是雅克萨之战。
此战发生在康熙年间,清政府战力最强的时期。
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还是远征。
弹药和粮食都有限。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规模巨大和惨烈。
清军数倍于沙俄军,还享受着不错的装备,水陆两军同时进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
这种战斗(根本算不上战争)和结果有什么自豪的?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把西伯利亚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送给俄国,才换来百年的安定。
这就是大家引以为荣的康熙和雅克萨之战。
康乾对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进行了种族灭绝,残忍得罕见,不说了,无非也是为了自己的统治而服务的。
黄河淮河,隔若干年就会出点事。
哪个朝代没治理过呢?赶上了,顺便就治理了嘛。
此等分内之事,哪能和伟大扯上关系呢?明朝那个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在位时,还治理过黄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错。
不知道了吧?所以说,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接着是康熙的勤奋好学。
康熙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几乎一样的好学。
不过,彼得将自己对科技的兴趣推广到全国,使俄国迅速走向强盛。
康熙对科技仅仅是个人兴趣,而这种兴趣还有政治动机。
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能干和智慧的皇帝,满人并非蛮裔。
这就是康熙学习科技的动机。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的、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康熙弃之不用。
还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
后来,天才级人物戴梓被充军关外。
这就是康熙打压科技的手段。
他了解到科技的可怕,故而禁之。
清朝后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看到没?这就是康熙造的孽。
不仅不发展科技,反而打压科技;不仅不进步,反而退步。
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顺便比较一下康熙和同时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个人情况。
路易十四奢靡无度,热衷芭蕾,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却期望成为亚历山大那样的欧洲霸主。
咋一看,有点荒唐,不学无术之人还爱做梦。
康熙一生节俭勤政,对西学颇有研究,以大禹为自己的治国偶像。
很不错的样子。
接着是两人的作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国家普及科学。
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喜剧院,其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
同时代的康熙,则忙着进行文字狱,以维护满族统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发动了大量的对外战争,打造了一个鼎盛一时的法国。
康熙热衷打内仗建功立业。
对外只和俄国发生过冲突,面对俄罗斯一股小小的远东军,康熙煞费苦心。
路易十四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将国门大开。
加强法国与欧洲及世界的联系;而康熙在开海禁海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最后以禁海告终。
禁海不仅使中国造船技术一路滑坡,也导致离奇事情的发生:明末对世界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清末竟没人知道欧洲在哪(还有其他原因:销毁相关地理和科技书籍等)。
有人会说:明朝也禁海,为什么只说清朝的不是?好问题。
我回答的是,明朝禁海,始于朱元璋,其后代并不想禁海,但碍于祖宗之制,不好推翻,所以大多数情况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即便后期官方从海洋退出,海洋世界也不是权力真空。
海商和海盗成为海上的统治者。
但是清朝不同,康熙禁海的原因是担心汉人造反——实际上,在成功收复台湾后,康熙确曾一度解除“海禁”。
但开海之后,沿海居民与海外交往日益频繁,而在南洋生活、经商的华人群体不断壮大,这引起了满清政府恐慌——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掌权者,这种恐惧心理甚至比“穷小子皇帝”朱元璋更甚——他们担心这些人如当年郑成功一样,在海外建立抗清基地,聚集反清队伍。
于是,1716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清廷再次下令各省商船禁止前往南洋贸易,严防定居南洋的华人返回国内。
已到晚年的康熙皇帝,在禁海上谕中说:“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海外有吕宋、噶喇吧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代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
不难理解,一个少数民族皇帝统治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其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消释猜忌与防范的心理。
康熙在开海与禁海问题上的思考模式,继续影响到雍正、乾隆及其朝中的官员,甚至更远。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成就并不成正比。
皇帝的个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眼光和优秀的辅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开讨论天文预兆和历法研究。
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
1715年,康熙在科举考试中也禁止了相关内容。
此前两年,乡试和会试的策问,都已禁止涉及天文、乐律和计算方法。
就这样,文字狱成了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
以一人之力,成功改变考官及书生的兴趣几百年,真是能干至极。
清朝后期无知无能的种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
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干未必就是好事。
有时,甚至会成为某些民族的灾难。
我们知道,明朝自朱元璋起废除宰相,大兴集权之制,然而,事实上,由于其后皇帝的平庸,明朝的皇权是有限的,内阁是很成熟的。
很多国家大事都是内阁处理了。
内阁的老大称为首辅,类似与现在的总理或者首相。
这些内阁成员大都是学时渊博,德高望重,聪明绝顶之人(当然有时也会有些混蛋)。
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懒散的资本。
这就是明朝的很多皇帝不勤政,机构却能一直正常运行的原因。
但清朝不同,完全屏除所谓的内阁,全部集权于皇帝一身。
此外,以往的各个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道统"。
明朝的官员很骄傲地认为自己掌握着道统,因而经常和皇帝争执。
官员常常不以皇帝的标准看问题,动辄在朝堂与皇帝发生争执而据理力争。
有时皇帝气得没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
即便这样,这些官员依然义无反顾。
因为,被皇帝处罚的同时,却获得了另一种荣誉——整个国家,整个文化界,都认为大臣是对的,而皇帝错了。
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通过种种努力,把道统收到皇帝手中。
实现道统和治统统一的王朝,历史上,只有满清一个。
清朝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这个不新鲜,其大力推广始于朱元璋,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
读书人熟读八股,只为科考得中,两耳不闻窗外事。
富国强兵的技术和思想却鲜有涉及,极大地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读书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没了,国家怎么能好?清朝后期无能愚昧的种子,又播种了一些。
(明朝虽然也提倡程朱理学,但终究有王阳明的心学,甚至宦官集团等相抗衡,大大削弱了其影响力。
思想上相对唐宋较为严苛的明朝,思想家也是层出不穷:王守仁、李贽、王廷相、顾宪成、吕坤、顾炎武、黄宗羲等。
伟大人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伟大的智慧。
而近三百年的满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竟没有一个思想家。
满清本没有思想,却压制汉人,使中国,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思想上处于一片空白。)
其次,侮辱和痛贬名儒的人格,使他们颜面扫地,根本没资格以名儒自居。
更别指望他们像明朝官员那样和皇帝争高下了。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召集翰林官员作文。
题目:理学真伪论。
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员当考生。
羞辱这帮以才学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师熊赐履和一些已经过世的名儒。
骂这些人是假道学,同时以皇帝的威严痛斥当世名儒。
告诉人们:真正懂道学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
大臣失去道统,就失去了制衡皇权的王牌。
治统与道统的统一,使得清王朝成为历史上最为专制的王朝。
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称奴才,口称主子,开口闭口皇上圣明,就这样出来了。
没人敢和皇上争高下了,皇上能不圣明?奴才也顺便出来了。
奴才需要的是听话,不是才干。
最后,当然就是杀头了。
明朝能容一个骂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个哭庙的金圣叹。
专制与否,在这里表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被灭族。
这样的事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找相关资料吧。
有思想的人几乎被杀尽,事情做到这份儿,能不愚昧不落后?
此外,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
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满清真是有开拓精神呢!
一句话:康熙是一个能干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皇帝。
甚至可以说:康熙是个很糟糕的皇帝!
看了康熙,再来看看乾隆。
乾隆时,文字狱达到顶峰,发生了160多起。
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
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
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甚至一些疯子的言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荒唐至极。
刘三元,本疯癫,某日对人说:我是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
结果被杀。一个疯子,一句疯话,就掉了脑袋。
王锡侯,因不满《康熙字典》为一家之言。
用了十七年时间,编成一部新颖的字典:《字贯》。
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庙讳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连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为奴。
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
乾隆说:我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没一点点涵养和胸襟,还称十全老人!
徐骏,已过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诽谤朝廷,嘲讽满清没文化。
结果,徐骏被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这些是真实的事。
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是悲剧。
这样的事还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查资料吧。
接着咱们来看看,乾隆朝修订的《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
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
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
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
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
(乾隆心想:秦始皇算什么,敢跟我比?)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
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
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
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
满清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恶毒。
鲁迅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而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天工开物》、《物理小识》、《武备志》、《明将军传》等非常有用的,记录中国明朝科学成就的书籍也被清朝列为禁书。
吴三桂的《反满檄文》、《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在中华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
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满清就是这样阉割了中华的光辉科技和灿烂文化,使中国回到了欧洲中世纪黑暗蒙昧的境地。
思想没了,文化没了,科技没了,后来钱也没了。
发展了几千年,又被打到原始社会,怎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嘲笑:中国发展5000年不如日本发展50年。
人格和气节方面,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来都是教育人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从来都是要人以礼义仁智信廉耻来自律;从来不乏铁骨铮铮之人。
且不说:蒙恬——教尔等尝尝帝国铁骑的滋味儿;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苏武——牧羊;
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冉闵——力挽狂澜,拯救华夏于危亡之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杨坚——重建中华文明和秩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岳飞——还我河山;
虞允文——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是明朝也不乏: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海瑞——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台湾等高节之士。而满清却盛产奴才。奴才从来都是卑躬屈膝的,哪来的人格和气节?
所以,中华文明被毁灭的同时,清王朝也就失去了强盛和进步的基石。
清朝的皇帝据说个个勤政,却落了个丧权辱国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恐怕是满清前期的统治者始料未及的。
没过多少年,整个清王朝就成了,鸦片战争中,人们看到的,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叠加起来的德性了。
《四库全书》名义上是为了综合古今典籍,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清洗。
乾隆统治的六十多年,是中国文化最可悲最黑暗的年代。
现在清朝宫廷戏颇多,都是赞美和称颂之词。
每每看到这里,心里就泛起悲凉。
多少人因此对历史造成错觉!唉……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
满清对中华文化进行的彻底而细致的清洗与篡改,为的就是不让明朝的真实记录留传下来。
一些可以丑化明朝的东西却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
这就是大家误解明朝的原因。
假作真时真亦假。
几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仍然相信,清朝是明朝不可企及的盛世,清朝很多皇帝也是不可多得的圣君。
满清篡改捏造历史的本领,实在是前无古人。
抗战期间,日本在我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和满清如出一辙。
日本人说过:征服中国不必在乎手段残酷。
因为征服中国后,东条英机就不再是屠杀者,而是另一个的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
看来日本人确实深入的研究过中国的历史,再汗一个。
满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女真族民不过百万还是野蛮民族(没自己的文明)。
面对泱泱中华时,心理弱势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就从汉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下手,打掉汉人自信和能干的基石。
汉人变得愚昧和奴性,才便于他们统治。
这就是满清极力丑化扭曲汉人政权及历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狱的目的。
汉人习惯了当奴才,他们才能放心做主子。
国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这样被满清种植的。
而满清后期的屡战屡败,除了落后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满清不愿胜。
鸦片战争中,清廷重用琦善,诬陷林则徐,以及后来的中法之战"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已经把满清的意图显示的清清楚楚了。
三元里抗英,更是说明了英国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满清贵族说过,"汉人一强,满人必亡。"
即使国难当前,满清首先提防的还是汉人,而不是友邦。
于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至于康乾盛世,清朝国力居世界第一,则要归功于中国雄厚的基础。
以往各朝代,中国的国力都是世界第一,不是到了满清才第一的。
明朝经济总量占世界45%,清朝约占30%。
这说的还只是量,如果,涉及到质(科技、文化、思想等),那满清和明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明末崇祯年间,中国耕地总数783万顷。
而顺治16年,中国耕地总数是549万顷。
乾隆31年,达到741万顷,才接近明末。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
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
这就是康乾盛世的本质。
清朝这个专制残暴和扭曲都达到顶峰的朝代,骨气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中国传统的为官直言敢谏,为史秉笔直书的观念彻底被摧毁。
后来又被东西方列强欺负和蹂躏,国人的自卑和媚外也顺便产生了。
被征服和奴役的太久,都进了潜意识,形成了习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到了清朝末期,国势日衰,才有常州学派兴起,重视经世之学。
更后才有以“今文学派”的名义借古说今,例如康有为的《大同书》等。
当然,清朝晚年的洋务和维新之学大兴,终于将中国带入近代的世界。
乾隆晚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因为和珅的阻挡,他们许久没有得到觐见皇帝的机会,后来又延长了他们在华停留的时间。
这一个英国使团,包含了许多测量和调查人员,实际上是一个国情调查团。
他们回去以后,向英国政府报告:庞大的清帝国,实际上组织非常松弛,几乎没有国防,军队的装备只配称为仪仗队,而不是作战队伍。
到鸦片战争时,当年随团来华的一个儿童,此时已经是英国国会的议员了。
此人坚决主张英国应当对中国强硬,因为中国是没有国防的国家,而且中国的宫廷和官员,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完全懵懂无知。
到了清末,既有太平天国之乱,又有义和团运动,这两次老百姓的“起事”,都是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
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理想,希望用“民间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困局。
可是,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他们提出的诉求都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困局。
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书》,确实依据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规划了一个大同之世,其内容和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有相当雷同之处。
可是,这一个思想的根源,还是从中国传统中引申出来的。
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着实努力进行的洋务运动,则是从器物上学习西方——这三人都没有提过,要从中国文化本身进行彻底的改造。
不少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努力推动君主立宪的改革;另一方面,孙中山等人提倡现代的革命。
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那一声枪声,断送了两千年的帝制,终于将中国带出了传统,带进了现代的世界。
相对于封闭而散漫的清帝国,欧洲的发展在17世纪以后,却是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为欧洲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欧洲启蒙时代,许多学者开拓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同时,也有许多技工借用新知识,发明了工业生产工具——蒸汽机的发明就是最重要的例证之一。
历史上,总以为瓦特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其实与他同时,已经出现了好几种不同模式的蒸汽机,瓦特只是作了最好的改良。
这些新的工业资源本身,既代表了无穷的财富,也代表了国家之间努力争夺的项目。
这个工业革命以后产生的掠夺力量,使欧洲的霸权处处横行。
在欧洲列强争夺资源和市场时,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也非常激烈。
战争的武器随着机器的发明,一天比一天更具有破坏性和杀伤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国际联盟”的观念,以其作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组织,希望一切国际间的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在“国联”的架构下,经过国际公法的观念得到和平、合理的解决。
欧洲为主体的近代世界,在17世纪以来的三百年间,有了非常迅速而巨大的改变。
相对于清朝统治下中国将近三百年的闭关和停滞,西方国家却创造了现代文明,中国就远远地落在后面了。
最后再多说一句:满清已经成为历史,就让它过去吧。
但是,反省,发现,重整旗鼓,是不能不做的。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激战场打头的伤害是不是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