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里的文物馆的旧石器时代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写一句广告词。

责任编辑:李平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下载财经观察客户端
投诉举报:
在线投稿:
广告投放:
商业合作: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三峡博物馆 远古巴渝讲解词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三峡博物馆 远古巴渝讲解词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巫山人”迷雾30年(图)_网易新闻
“巫山人”迷雾30年(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长江商报消息  是人还是猿,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休
  如果你去到鄂渝交界处长江南岸的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亲见龙骨坡山上一个前额窄小、眉脊骨突出、眼睛凹陷、嘴向前凸的天然猿人石头像,定会为它的惟妙惟肖啧啧称奇。更令人叫绝的是:不偏不倚,它的下方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能巧合到这程度,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日下午,“蓝田人”的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双古所)研究员黄万波从这里找到了距今约204万年(去年修正为214万年)的一段灵长类动物的下颌骨化石,命名为“巫山人”,系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这里的出土物包括人科化石、石制品及116种哺乳动物化石。成为迄今为止欧亚大陆时代最早、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不过,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巫山人”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有支持者,亦有反对者。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灵长类下颌骨化石“是人还是猿”。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黄万波及法国科学家数次对龙骨坡遗址联合发掘,而重庆方面也多次进行系统发掘。两代考古人接力,笼罩在“巫山人”身上的迷雾,正在散开;由此带来的对于长江三峡地区古地理、古环境气候的认识,也远非昔日可比。
  长江商报记者刘虎发自重庆
  石头在人类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的祖先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诸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手斧、石锥、雕刻器等,以此来狩获与肢解猎物、采集和帮助食取植物果实和根茎、用以防身并加工制作其他材料的工具和用具,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当然也制造和使用骨、角、竹、木等工具,但由于易腐坏,很少能保留下来,所以石器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时代特征。
  1984年夏,因巫山庙宇农民长期大量挖出中药“龙骨”(哺乳动物化石)卖往湖北建始、巴东和宜昌等地,中科院双古所、重庆自然博物馆等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循踪而至。在龙骨坡,53岁的黄万波很容易就捡到了早已灭绝的剑齿虎和乳齿象的化石。
  1985年10月,考古队员开始对龙骨坡进行第一次发掘,就找到一段灵长类动物下颌骨化石和一些具有人工痕迹的骨片。1986年,在附近又获得一枚灵长类动物上门齿和几件石制品。两次发掘中,遗址出土了大量上新世晚期的动物化石,达120种,其中小种大熊猫、黄昏爪兽、最后祖鹿、云南马、山原貘、硕鬣狗等哺乳动物116种(含14件巨猿化石)。1996年,巫山龙骨坡猿人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
  黄万波等研究认为,两件牙齿化石尽管个体很小,从基本形态来看,应为人类的牙齿,属于直立人,有可能皆为女性。鉴于形态上的特点,将其视为一新的亚种—直立人巫山亚种。他们生活的年代在距今204万年到201万年之间。
  多年以来考古学界公认生活在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是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祖先。黄万波等认为,巫山猿人的出现,则意味着其有可能是距今最久远的中国人。
  204万年前的“巫山人”
  龙骨坡的发现
  奋力找证据
  发掘发掘再发掘
  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自首次被发现,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将其誉为“东亚人类摇篮”,另一些却不予承认。
  1985年发现的灵长类下颌骨化石是人还是猿?业界各执己见。这种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尚不够精细,不够系统。换句话说是缺少证据。不靠强大的化石证据去说服学界,永远也不会获得公认。
  中国南方大量分布酸性土壤,对保存生物遗骸极为不利,因此仅有相当少的古代动物遗骸能够经受住时间和环境的严峻考验,变为化石。能让“巫山人”刷存在感的证据很少。
  尽管困难重重,但黄万波并不放弃。年、年、年,他通过在龙骨坡遗址的三次系统挖掘,先后出土了猿人化石、巨猿化石、120多种古脊椎动物的化石以及上千件的石器。
  2004年10月,年过古稀的黄万波领衔的中法联合考古队在龙骨坡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让队员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天上午,当考古队员小心地揭开一层薄薄的泥土,一节一节的食草类动物的肢骨渐渐露了出来。随着发掘的继续,出现了一片让人惊愕的奇观:重叠堆积在一起的动物化石有近两平方米,包括象、鹿、牛的前肢和后肢,其间还有石器和石片。这批动物化石上有明显的石器砸削痕迹。黄万波解释说:“发现大量的大型动物只有前、后腿骨化石,说明古人思维意识的发展—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搬回洞中。”
  发掘过程中,年事已高的黄万波几次遭遇惊险。
  2005年的一天,由于连续劳累,在发掘现场的黄万波突然感到心跳加速,每分钟竟达到170次。考古队员马上让黄万波坐下休息。服下随身携带的心脏药物后,黄万波的心跳才慢慢恢复了正常。
  原来,黄万波有心跳过速的毛病,是多年前在青藏高原考古时落下的。一遇刺激,心跳过速总要发作。
  从1984年开始,黄万波等人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多达5处的人类化石遗址,其时代涵盖了200多万年至5000年前,“如果把我国采集到的古人类化石聚集到一起,就会发现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化石地点最多,占了总数的86%。而长江流域以外的一些地点,如北京人、蓝田人等,其原籍也不在北方,而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暖和生活半径的扩大,一支越过秦岭抵达蓝田,另一支则沿着东部平原迁移到了华北的北京,成为了‘北京人’。”
  连续20多年的辛勤工作,黄万波解决了有关龙骨坡年代测定和石器的质疑,期望发现更多的人类骨骼。“巫山人”是猿还是人,还没有出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龙骨坡山顶,大自然形成的古猿石像。本报记者 刘虎 摄
  考古人接力
  青年学者迎难而上
  2005年,36岁的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员魏光飚博士去到巫山,采访龙骨坡遗址。魏光飚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中科院双古所和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是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及生物地层学专家,他刚刚成功“改写”猛犸象祖籍—将一度被人们认为起源于欧洲的草原猛犸象的起源地确定为我国的河北泥河湾,并将起源时间向前推了50万年。
  魏光飚受“三峡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委托,撰写一本有关三峡古人类起源的书,而龙骨坡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他没有想到,后来十年,他的人生跟龙骨坡发生了联系,并产生了极为重大的转折。
  2007年初,他撰写的《峡江寻梦》出版。2008年,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领导找到他,说市里要成立一个古人类研究所,请他去主持工作,与黄万波一起进行龙骨坡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我一听完就拒绝了。”魏光飚对长江商报记者回忆说,他对“巫山人”并未作太深入的了解,而且因为在中科院双古所读过硕士,受吴新智院士“巫山人是猿类”的影响很深,“我自己都是半信半疑,来主持这个工作怎么合适呢?”
  那年年底,一个人的来访,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个人叫黄慰文,是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中科院双古所研究员、国际史前及原史科学协会常委。有一天,黄慰文到重庆开会,把他叫到宾馆聊天。两人谈了很久,谈着谈着又谈到了龙骨坡。
  “他说,即使80年代的两块化石不是人类的,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旧石器肯定是有主人的。那么,它们的主人是谁呢?”魏光飚称自己顿时醍醐灌顶,马上来了兴趣。
  如果之前的“巫山人”不是这些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那么同时发现的巨猿呢?它们有不有可能制造工具?或者还有没有尚未发现的另外的人类化石?这一系列的问题迷住了魏光飚。很快,他又发现重庆的旧石器遗址特别多,从200多万年前起,到100万年、数十万年、数万年、1万年,一直没有断档。
  “长江三峡是露天的自然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其森林、河流与灌丛相嵌的生态环境,被不少学者认为是研究远古人类起源、演化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魏光飚终于转变了思想,“重庆的旧石器研究条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这么多项目要调查、发掘、研究、保管,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确实是不行。”他决定主动请缨,去干好这件事。
  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很快就成立起来。研究所聘请黄万波担任了名誉所长,还从全国公开招聘了专业人员。
  “人类”新概念
  会制造工具的猿
  2014年,魏光飚等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国际第四纪》连发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近年来重庆市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该系列成果表明,重庆的史前文化形成了一个自200多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完整演化序列。至少214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未间断,并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重庆史前文化。
  其中,魏光飚等撰写并发表的《龙骨坡文化及其主人》一文,既是龙骨坡遗址的研究工作沉寂数年后取得的又一次新成果,也是对“巫山人”化石发现30周年的一个献礼。该文对遗址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也对遗址中尚未解决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文认为,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发现是30年来东亚史前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该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欧亚大陆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最新研究表明,龙骨坡遗址中含“巫山人”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为214万年前,比之前的结论提前了10万年,“龙骨坡文化”的出现时间则早于214万年前,并延续至距今100万年前。“出土‘巫山人’下颌骨化石的地层对应于国际古地磁极性年代表上的留尼汪昂正向极性亚带。2008年,该带的地质时代修订为214万年前并为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接受为全球标准。因此对‘巫山人’的地质时代作了相应修订。”
  依据龙骨坡遗址已出土的上千件人工痕迹清楚的石制品及特殊埋藏现象,魏光飚等认为,有充足的实物证实肯定有“龙骨坡文化”的存在。该遗址迄今已出土的三种高等灵长类化石中,谁最有可能是“龙骨坡文化”的创造者或者说主人?是人,是猿,还是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等灵长类动物?魏光飚等倾向于在体质人类学上,其尚处于“猿”的阶段,但在考古学上其又属于“人”的范畴。这种广义的“巫山人”在适应长江三峡半封闭的森林、河流环境中,开创了一套全新的技能,从依赖天然工具发展到了依赖自制的石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进而走出洪荒,跨过了猿类的门坎。
  “龙骨坡是东亚地区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魏光飚说,龙骨坡文化的发现,代表着远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东亚最早的人类,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延续至今;龙骨坡文化的发现,也代表着“人猿揖别”这一考古学上人类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反映出巫山的这种远古人类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入了“人”的范畴。
  魏光飚称,龙骨坡的发掘今年还将继续。“目前实施的是十年计划。”而据黄万波估算,要全面发掘龙骨坡,可能要20年的时间。
  另辟蹊径
  现代中国人发源地或已找到
  玉米洞是一个很独特的洞。它位于龙骨坡西边4公里,更靠近鄂渝交界处,洞口开阔、平坦,距洞口约30米处的洞顶有一个直径约3米的垂直天窗,使洞穴内保持了良好的通风与采光,白天有阳光,晚上有月光,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于年期间对其进行了两次试掘和一次正式发掘,已发掘面积仅为100平方米,约占该遗址可发掘面积的十分之一;已发掘深度为5米多,尚未见底。目前就已获得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骨器、角器与牙器总量已超过5000件。
  魏光飚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评价说,“玉米洞的(历史价值)潜力绝不在龙骨坡之下。”
  由魏光飚领衔的中法专家团队对玉米洞遗址2011年出土器物的合作研究表明:距今260万年前以来,整个中国南部的山区不论是从基因、文化还是语言等方面都对东亚古人类活动和演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玉米洞遗址就是该区域一处有代表性的、特色鲜明的旧石器遗址。
  龙骨坡遗址顶部地层的地质时代为100万年前。玉米洞遗址已发掘地层的地质时代为40万—1万年前,下部还有早于40万年的尚未发掘的地层。魏光飚表示,对玉米洞和龙骨坡的深入研究,可揭示这两个重要遗址间的重要关系,尤其是史前文化上的延续性、关联性和变异性,同时亦可揭示200万多年前至今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古地貌、古动物群、古植物群的演变历史及其规律,“如果研究证明这两个遗址间的地层和地质时代是相对连续的,那么这两个遗址就组合形成了一个目前国内绝无仅有的自200多万年至1万年前的文化堆积剖面,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与“巫山人”下颌骨化石同一地层单元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超过100种。这是目前在东亚地区同一地点采集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之最。在这个庞大的动物组合中,大多数的动物并非本地特有,而是来自四面八方。魏光飚解释,这种混合动物群的特征表明,“巫山人”生活的那个年代,青藏高原还在急遽抬起中,长江三峡尚未形成,龙骨坡的地理环境类似于现代淮河流域动物区系—过渡区,有利于南、北动物的交流。哺乳动物化石见证了这一地质过程。目前研究尚处于材料积累阶段。
  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距今214万—210万年的4万年中,龙骨坡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潮湿,庙宇盆地周边山地有茂盛的森林和灌丛,盆地内或周边山地上存在一定范围的草原,气候在干冷和湿热之间波动。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古人类生存。
  “我想说,巫山龙骨坡自从有人类居住以来,这200多万年来,人类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一直在龙骨坡区域繁衍生息,人类的文化在这里没有出现断层,并走上了开创文化以至文明的身体结构与思维能力的双重进化之路。”魏光飚说。
  在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我们过去常常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的发祥地,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另外一个源头。如果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的话,那么长江就是中华文明的父亲。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
本文来源:长江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文字介绍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头图加载中...
游记·感悟篇
,古时巴渝,位于
盆地东南部,西连三蜀,北通汉沔,南达滇黔,东接荆襄,为云贵门户,扼川藏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处两江交汇之处,三山拱卫、四岸逶迤,犹如鹅项,故又称“江州”。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江水依旧,江州已远,“山城”之名却是愈发显赫,清末大臣张之洞曾言:“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伫立在雄浑江岸,看山势绵叠,群屋错落,一股磅礴之气扑面而来,心中涌起万丈豪情如脚下这条亘古长河般翻腾不息。从文明初始到秦灭巴国,从直立行走到战乱相依,巫山人的脚步从未停止,时至今日,隔着脚下这片红土,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君问归期未有期
日,考古工作者在
的龙骨坡发现了一段人类的左侧下颌骨化石,经勘测该化石距今已有201-204万年,科学家将这批化石的主人命名为“巫山人”,人类历史由此掀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从近处说,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能人化石;从远处说,它的发现动摇了西方学者“人类起源于
”的结论,其历史价值可见一斑。如今,这块珍贵的颌骨化石已作为镇馆之宝存放于
博物馆中。除此之外,这座宏大的博物馆里还藏有商代三羊尊、西汉偏将军印等珍贵文物,亦是了解
及西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它将参观者从远古引入近代,亲耳聆听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词歌赋,再次重温
移民的悲壮感怀,其巧妙的陈列布局让人获益匪浅,是一座值得花时间参观的博物馆。
看完静态的文字史料,再去到
,这座号称唯一位于大都市繁华闹市区里且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倒也确实留存着古江州的风貌。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曾“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到如今依然人头攒动,川流不息,但如同国内其它的古镇一样,纵使外表如旧,古韵也已是荡然无存,不过是一个套着古镇外壳,卖着
小商品的大型市场而已。直到入夜时分,伴随着光影错约,行走在青
阶上,才能隐约感受到
古渡当年的风采。
不过,山城夜景古来享有盛名,旧时雅号“字水宵灯”,为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一,反倒是
沾了这车船流光,才平添生趣。现在人们观夜景都大多涌向了南山一棵树或是两江游,我却偏要逆行前往鹅岭瞰胜楼,怎么说我也是个有浪漫情怀的人。江湖传闻,
佛图关东门建有一寺庙,坐北朝南,以“夜雨”为名,晚唐诗人李商隐借宿此处,留下千古绝唱《夜雨寄北》。如今,夜雨寺已毁,佛图关公园也已并入鹅岭,巴山夜雨的美好意境终于在现实世界中消失殆尽,我只想再看看,现在的雨是否还跟千年前困住李义山脚步的雨一样,而君问归期又是否仍是遥遥无期呢?登高上楼,移步易景,及至九重,两江风光尽收眼底,山水相依,群楼尽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难怪乎时任知县王尔鉴赞曰:“高下渝州屋,参差傍
。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
共晶莹。”此番景致,非山城
也别无他属,比之维港也是不遑多让。
时光流转,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
“开埠”的序幕。尽管身处西南腹地的
较之沿海各城晚了近半个世纪,但因开埠引发的经济大发展依然给
的城市风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这样评价开埠这段特殊历史:“近代
开埠的趋势是由沿海而长江,由长江中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
封建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源源不断地渗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在带来屈辱历史的同时,也推动了近代化的历程,毫无疑问,变革会带来阵痛,但谁也无法因此阻止变革的脚步。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打响,华中战场激战正酣,
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于火光中挑起了战时首都的重担。一时间,抗战成败、国运安危、生死存亡系于一线。据不完全统计,从日到日长达五年半的时间内,日军对
至少进行了218次空袭。这座繁华的江城,在遭受高强度的轮番轰炸之后,市区、近郊大半化为废墟。今天,在
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
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老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在这个沾满了无数人血泪的战场上,涌现了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既有不畏强暴、铁骨铮铮的江姐,也有凭一个企业之力完成“
大撤退”的实业家卢作孚……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努力,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这不是电视剧中徒有其表的呐喊,而是当你亲身站在那里,看着这块热闹繁华的CBD,很难将之与旧照片中的破败萧条联系在一起,从而于内心深处发出的赞叹。我们是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人,出生即伴随着经济的腾飞,虽没有家财万贯,却也不至于饥苦流离,枪声和炮火离我们那么远,远到几不可闻,只有在电视上看到
战乱的时候,才觉得原来
来之不易。然而人对于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因此让我在听到那些英雄伟绩时感动落泪恐怕也是难以办到,只是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我想这也是解放碑伫立在那里的意义——并非沉湎于苦难,而是着眼于未来。
由于大量战略物资器材设备被转移至后方,
的民族产业在这群山深处得以延续,并逐渐促使
成长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政治甚至文化中心。在此时期积淀的经济基础,让
在国民政府迁返
之后若干年,依然保持着中央直辖市的地位,并理所当然地成为西南地区建设的中心,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应运而生,他就是被
大学评为20世纪所建最伟大建筑之一的
人民大礼堂,这座仿明清宫殿形式的宏伟建筑由张家德先生设计,集广大人民群众之力共同修筑完成,亲眼所见,确是富丽堂皇。不过我当时只和老大说了一句话:“原来在
的古建筑里,大红配大绿也能如此好看。”
就是这么一座历经风雨的城市,在建国后的六十年内,却呈现出了由盛转衰之势,现在很多人说到
,也不过是将它当作前往
的中转站,难免让人觉得惋惜。
江山如有待,花草自无私
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冬有
可滑雪,夏入
谷可避暑;往上是仙女山高山草原,往下是天坑地缝地心探险。2014年年初,《
国家地理》杂志曾花了整整一辑来介绍
地区的喀斯特地形,如果有所谓的一见钟情,大抵就是如此了。自从看完以后一直心心念念,现在终于有机会来到
,虽比不上小寨天坑那般宏大,但也算是如愿以偿。如果要说哪里不好,大约就是不该在国庆黄金周出行吧。
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处,曾是国家特级贫困县。2007年,
天生三桥与
小七孔等作为
南方喀斯特的代表,被打包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时声名鹊起。2014年
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取景
这个名字再次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线中,以至于当我说我要去
的时候,朋友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爸爸去哪儿那个地方吗?其实不然,虽然同在
,但节目组去的是相对隐蔽的中、下石院天坑,与游客常去的天生三桥景区并非同一个地方。而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到了天生三桥才发现,原来这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取景地,掐指一算电影的拍摄时间,默默觉得老谋子的眼光还是毒辣,后来还有《变形金刚4》就不一一赘述了。
出游前夕,对地理知识进行了一番恶补,如果当年高考也有这样的劲头,什么状元、榜眼大概也不在话下了。我一直都坚持,去一个地方前对它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带着问题去发现,怀抱理解而感动,说走就走固然潇洒,回来后一无所知也是枉然,吃吃喝喝是一种方式,敬畏世界是一种态度。
如果我是一时兴起来到天生三桥,也会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所折服。车子开到山顶,我们顺着石阶盘桓而下一直来到谷底,这样的体验与以往向上攀登的经历已大有不同。从谷底抬头仰望,三座石桥顶天立地、气势恢宏,穿行在桥洞间,山间溪泉顺势飞落,升腾起雾气渺渺,如梦似幻。高山苍峻,似弯刀、似神鹰、似猿猴,无一不奇。如斯美景,怎会不让人流连?
但知道天生三桥的形成原因再重新审视这个地方就别有一番滋味了。高山大河是我们日常所见,山水相依,刚柔并济。在我们的印象里,山是刚的,高大挺拔,屹立千年,而水是柔的,斗折蛇行,润物无声。一刚一柔,本就力量悬殊,纵有滴水穿石之力,但面对群山万丈也不免显得娇弱。很难想象那条并不宽阔的羊水河,居然可以将山石侵蚀至此,甚至将坍塌下来的千斤碎石搬运一空。流水之力竟能到如此地步,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我摸着那湿润陡峭的岩壁时,除了敬畏甚至想不出其它的言语。
(绘图/李晋)
龙水峡地缝是“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天生三桥景区过去大约15分钟车程。从入口处出发依然是一路向下,越往下越是幽深狭窄。峡谷两边是悬崖千仞,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行,往上看是天光一线,往下看伏流暗涌,仿佛一把利刃划破长空划破岩壁,在这山上劈出一道裂痕来。谷中河道时而现于地表时而又隐于地下,乱石嶙峋,水流湍急,加上峡谷内光线昏暗、植被茂密,比起那些名山夹壁中的“一线天”更显幽暗惊奇,如果再知道这样的地缝却不是因底层断裂引起,而是硬生生地被流水溶蚀而成,难道不会再次惊叹水的神奇吗?就这样生生地在这群山之中,切割出一条探触地狱的裂缝来,那么这谷中的河流是否真是自地底涌出的黄泉之水呢?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这地下的暗河究竟深有几许,也没有人知道百转千回之后它将流向何处,又会再哪里创造出下一个地质的奇迹。
我们只知道,它们在此蛰伏了千年,谦逊深沉、英华内敛,直到和我们相遇,深入它的腹部,触摸它的伤痕,欣赏它的美丽,赞叹它的神奇。然而诸如此类的景致在
还有很多还未被人们发觉或是无法被人们发觉,千万年
如画,我们等不到的将来总会有人找到,因为,它一直在那里。
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如果有缘敲开“地狱之门”是一件幸运的事,那么去
石刻也是一件需要运气的事情。运气好的开上新高速一路顺风顺水转眼到达目的地,运气不好的沿着省道边开边停跌跌撞撞“巧遇”人潮汹涌。
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
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
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1999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倘若在
还能偷懒只看风景,但如果在
既不愿意花钱请导游,又不肯勤劳做功课,而自己也不是博学多才之人,就真的只能看石头了。
一般来说,欣赏石窟艺术,不仅要从它的雕刻技法上去看,更重要的是观察它背后的宗教、历史、文化变迁。对艺术鉴赏我从来都是门外汉,不过是闲来无事的时候刻些橡皮、印章来玩,因此知道雕刻并非易事,何况是这样大面积的摩崖造像。不过即使是门外汉,在看到那尊88平方米的千手观音时,也不由惊为天人,这方石壁上密密麻麻共刻有1007只手,每只手掌中还刻有一只眼睛,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造像龛高7.7米,游人在参观时不得不保持仰视的姿态,而当你抬头时,这千手千眼如一张金色大网般将人笼罩其中,威严让人震颤,只觉得所有的想法都被看透,所有的不安都将消弭,所有的罪孽都能得到宽恕,身子不由自主地软了下来。其实这尊雕像于2006年开始进行修复,直到今年才“重现金身”,我们也是幸运能够亲眼见到这样一件艺术瑰宝。
除此之外,六趣唯心图、释迦牟尼涅磐图等都是宝顶山大佛湾的经典之作,任意一件拿出来都是
晚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前佛像在我眼里都是一个模样,直到某次
画展之后才有所顿悟,原来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同样都是
,南北朝以前多是“胡貌梵像”的舞者,在隋唐却是气度雍容的达官贵人,及至宋代就成了肃静端庄的思考者,没有一种文化可以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单独产生,而我们亦是从这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珍品中去揣摩和发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状态。当你在一座佛龛里看到三尊服饰各异的造像,线条不如数珠手观音,高大不如华严三圣,你觉得不过如此。但如果知道这个龛里雕刻的竟是儒释道三教的代表人物你是否又会驻足多看一眼?在一个佛教密宗道场竟然出现了其他教派的人物雕塑,你是觉得匪夷所思还是理所当然?任何如今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和谐相融,而是经过无数次斗争,流过无数鲜血才出现的结果。从这点上看,这座普通的龛笼却是里程碑一样的存在。
一个宝顶山很快就能走完,然而打造这座山却花了赵智凤70年的时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个清贫的僧人是如何筹措出用于建造石窟的庞大开支我们无从而知,但必定是极其坚定的信仰和意志在支撑着他,让他耗尽一生只为承法、弘法。佛教的教义并不仅仅在于寻求解脱烦恼的度己之法,更重要的是解救苍生的入世度人之法。
同样是人为之作,相比于
的内敛自省,洪崖洞的生活就显得热情而生动得多,尤其在夜晚显得格外迷人。这座极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远看如万家灯火动人心魄,进入内部却是别有洞天,
地形之奇特,建筑之别致全都浓缩于此。从解放碑一路走来,远远看见洪崖洞标志就在前方,然而走近一看却发现自己所在的竟是11层,层层往下,层层皆有平台,及至一楼,马路赫然又在眼前,这种梦幻感非要身处其中才能体会。
本是风流地,游人易白头
这样的山城在
还有很多,例如隔壁的
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但为何提到“山城”,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想到
?山多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主城区渝中半岛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形,在约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落差高度竟达200多米。最重要的是,
所处的是独具特色的川
行岭地带,道道山岭和条条山脉平行排列、逶迤延展,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其少见。在这两江、三谷、四山之中修建房屋自然也是别具一格,高低起伏、层次错落,城中街道曲折徊转,这也是为什么网友戏称它为“3D魔幻立体城市”。
的轻轨也因此成了
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前一秒车还在地下行驶,后一秒已经转到地上,平行望去竟在别人十几层楼高处,车子会从房屋里穿过,90度转弯时犹如过山车,2号线更是一个移动的江景观赏平台。提到轻轨,就不能不说长江索道,作为
著名的取景地,这里是游客的最爱,从国庆期间售票队伍排出3个小时就能看出。每车五、六十人的承载量在索道里也不算小了,却依然挡不住大家的热情。站在铁厢内,索道快速地滑行,感受江风从四面八方吹来,翩翩然如御风而行。唯有一点让我胆战心惊,就是刚到站时所有人蜂拥至车厢前端只为占一个最佳观景位置,我立在站台上看着车厢明显的前倾很担心绳索会不堪重负断裂开来。我摊摊手,看来为了美景,大家都是有勇往直前的拼劲的呢……
的第一天,坐在机场前往酒店的轻轨上,满眼还是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的好奇,耳边却是一
妹子在打电话,语速极快犹如连珠炮毫不拖泥带水,我暗道
的妹子果然如传闻中那般泼辣。晚上从鹅岭公园下来打了个车,开车的是个中年大叔,一路上坡下坡大回转,我暗道原来凶悍的并非只有妹子。巴人尚武,自古有之,巴蔓子将军自刎卫国流传千古,钓鱼城一战以弱胜强让人叹服。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险山恶水的自然环境既磨练出巴人强健的体魄,也形成了“聚之则生,散之则亡,合之则强,分之则弱”的观念,造成了一种强悍的文化传统。再看
的小吃,无论是小碗的小面、酸辣粉,还是大盆的火锅、水煮鱼,无一不是浇着红彤彤的汤油,让人看着心痒,吃着嘴辣,和当地人的火爆性子倒也贴合。
本篇游记共含10527个文字,47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峡博物馆游玩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