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地方性知识知识付费?有哪些好用的知识付费APP推荐?

深读 | 你以为买到了“知识”,其实只是“知道”(知识付费的真相)_凤凰资讯
深读 | 你以为买到了“知识”,其实只是“知道”(知识付费的真相)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深读 | 你以为买到了“知识”,其实只是“知道”(知识付费的真相)
【导读】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本文已获授权
作者:拾遗
主播:张铭楷
我朋友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振宇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
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刘刚这两年很焦虑。
打开电视,看到别人英语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个英语APP,走路、做饭都戴着耳机练习听读。打开公号,读到《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他坐不住了,赶紧买回一摞书。刷刷知乎,他又一声惊叹:“这个人的回答好专业好高深,我差太远了,不行,我得订他专栏。”
我问刘刚:“你干嘛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刘刚一下说了三个原因:“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刘刚的三个担心,其实极具普遍性。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患上了知识焦虑症。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但是学习又学什么呢?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刘刚说:“我不知道怎么筛选有用的知识。”
这也是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时间已成为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刘刚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
这更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刘刚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
正在“刘刚们”焦虑头痛时,“罗振宇们”出现了,用手一挥:“跟我来!”于是,知识付费诞生了。
何为知识付费?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费,我就给你知识。“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吗?我帮你读。”“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吗?我嚼烂了给你。”
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好,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订小密圈,刘刚说:“生怕动作一慢,就被甩到行进队列之外。”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
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有段时间,和刘刚一起聊天时,他嘴里经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词:什么“跨界学习”啊?什么“认知升维”啊?什么“中矩思维”啊?
有一次,我问他:“你都哪里学的?”他说:“付费APP上。”那段时间,刘刚特喜欢在社交场合表演,潜台词是:“你看,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
两年过去后,他终于消停了,不再逢人就满嘴喷新名词了:“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用也没有。”
他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于是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
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
首先,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朋友张海特别喜欢各种“干货”知识,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干货满满,我要收藏起来。”明天在那个公号看到“高情商必须具备五个能力”,“干货满满,我得收藏起来。”就这样,他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
“有一天,我打开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收藏的,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章。”最后,他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
如果你留心一点,就会发现,现在“知识付费”传授的多是张海所收藏的那种碎片化知识:它们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不告诉背后原理。
关于学习,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所以,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将会导致: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容易遗忘;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思维与视野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这里,我声明两点。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很有必要,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
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
其次,它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
蓝胖子写过一篇《知识付费得了什么病》,在文章里,他把“罗振宇们”称为“医生”,把患了知识焦虑症的“刘刚们”称为“病人”。按照病情,病人分为三种:轻度病人、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
这三种病人,分别对应职场三个阶段:执行阶段、管理阶段和方向阶段。针对三种病人,医生正确的做法本应是——对症下药,分别开出三种不同处方。
但真正的情况却是医生治病时极其粗暴:“我不管你是哪种病人,我就开这一种药方。”“单一内容面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受众。”
这种粗暴治疗,于是引发了一系列不适症:重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轻度药方就怒了:“哇靠,这个阶段我早就度过了好不好。”轻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重度药方就毛了,“我就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很多基础能力和基础技能都还没掌握,你却要我去学马云的宏观视野和管理格局。学习毛啊,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
再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
我想起了我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
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我一下醍醐灌顶。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知识后依然没有长进?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未经你思考”得来的。
罗振宇曾经讲过自己为何要做“得到”语音:“古时候有些有钱人,他们明明有一双眼,可是从来不看书,而是请人读书给自己听,从今以后,罗胖就是你身边的那个书童。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读完书,讲给你听。”
说得真好,但是我想问——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书童读书给自己听而成功的?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没错,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他只会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知道吗,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感。
关于知识付费,有两句话很见血:“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但这种满足感很快就会随时间而幻灭:“听了一堆大神大牛们的分享,结果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付钱过后,你依然是你。
于是,新的焦虑诞生了。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没长进啊?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是井底之蛙啊?不明就里的你又陷入疯狂购买中,“那我就再订阅几个专栏。”“那我就再购买几次直播。”
就这样,你陷入了“焦虑—购买—焦虑—购买”的恶性循环中。
要想真正治疗你的知识焦虑症,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我朋友刘刚最喜欢随大流,看见别人学英语,他就跟着学英语。看见别人学写作,他就跟着学写作。看见别人学编程,他就跟着学编程……“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
你一定也发现了,刘刚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什么意思?就是他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所以,看见别人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毫无用处。
学习如同种地,在承包这块地之前,一定要有目标要有计划,知道要种何种作物,要达到多少产量,接下来才是为之辛劳耕作。没有目标,一切无从谈起。
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
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什么意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好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问考清华的学霸:“你的学习效率怎么这么高?”他说:“我从来不简单地去看书复习,我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的。”
你不是不可以订阅得到专栏,不是不可以订阅喜马拉雅音频,但是在接受这些新知识之前,你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想学的知识点进行预先的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别人的课。边听边对照,边听边思考,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搜罗体系化的书籍,从中找到解决这个迷惑的原理和方法,如此这样,你的学习才会变得高效。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过一串数据: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没日没夜的学习,你都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所以,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最有效的学习并不是碎片化学习。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纯粹就是一个大傻子。
如今社会早已分工得极其精细,并且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所以,最好的学习不是追求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喜欢“有话植说”的一句话:“一味贪多求全的学习,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会让你更加焦虑。真正成功的那些人,都是在自己行业里专注只做好自己的事,经过多年沉淀,这才一鸣惊人。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他只是比我们更早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已。”
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四,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张纸条上。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
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文字。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现在了报纸上。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当你系统地学习一个知识后,你必须为这个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只有让知识频繁地得到“致用的锻炼”,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当我们都在为求知求学而焦虑时,“罗振宇们”来了,他隔着屏幕向我们伸出胖乎乎的大手:“世界末日没什么好怕的,都跟我来。”于是我们就登上了知识付费的这条船。
但在我们积极掏钱的时候,“罗振宇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一个秘密: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这就是拾遗写这篇稿子想告诉你的一点真相。
我不反对知识付费,但我反对鼓吹知识速成。我不反对碎片化知识,但我反对神化碎片化知识。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段子:“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433
播放数:1631
播放数:3350
播放数:162726知识付费时代真的来了?
年轻一代、白领阶层和中产阶层),为了追求更快的自我提升,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显然很有必要。
  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旧貌换新颜。知乎、得到、分答、微博、微信、果壳、36氪、虎嗅、钛媒体、小密圈,各路人马纷纷杀入知识付费战场,用专栏订阅、付费课程、内容赞赏、有偿问答、社群等形式实现内容变现。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界,在发现知识这个领域还可以刨到新的商业机会后,也开始扎堆进入,布局各自的内容价值平台。
  于是有人惊呼:“知识付费的时代到来了!”难道以前我们很少为知识付费?
  显然知识付费这桩买卖一直都是存在的。在互联网兴起之前,阅读文献、看出版类书籍报刊都是要付费的,而这些所谓的知识付费就是网上卖书卖杂志,载体换了而已,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把知识付费割裂看待。
  可以说的是在互联网不断催化下,产业集中向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型转化,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于是催生出了一个新的知识消费模式。据《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显示,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15.6%的用户有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付费行为,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半的新媒体用户产生了知识付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市场三大维度的改变。
经济增长驱动消费新观念
  一直以来,只有成功戳中消费者痛点的领域才能诞生出巨大的时代红利。在知识付费中,2016年最火的便是各类知识平台。例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和得到APP,生长于得到的李翔商业内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每天听见吴晓波”音频,马东团队推出的“好好说话”音频课程、李善友和他的混沌研习社、樊登和他的读书会等等。
  这些平台火爆的原因无外乎是一种人们思维转变的体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在人们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开始转向提升精神消费。特别是小白中阶层(即年轻一代、白领阶层和中产阶层),为了追求更快的自我提升,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显然很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付费内容无疑是最能满足他们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小白中愿意去为了优质内容付费。
  因此,新常态经济下消费观念的转变成为了滋生知识红利的根本原因。
信息量过载铸就消费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免费内容爆炸式涌现出来,信息量严重过载,于是人们不得不用付费的方式来筛选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据悉,信息量过载心理学家Iyengar和Lepper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相比于给消费者24种果酱,当只给他们6种果酱的时候,反而购买率最高,对选择的满意度也最高,证明选择并非越多越好。”
  同样的,当消费者发现大量摄入重复低质内容不再能带来好处,又增加了自己时间成本的时候,发现自己本质上已经在为筛选深度服务付费了。这个逻辑在电商的发展层面,同样适用。当可选择量过载的淘宝慢慢被消费者厌倦,什么值得买、小红书、网易严选们则开始逐渐捕获消费者的心智了。而现在各大知识平台大V网红们替广大用户筛选好有看头的知识,于是付费似乎理所当然。
  显然,互联网信息量过载成为了铸就知识消费新模式的前提条件。
价值效益激发消费新需求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片面的内容模式,而是希望在内容消费中获得更丰富的愉悦。光看知识“有料”不行,还得“有趣”;光看整容脸不行,美女还得有一技之长;光看心灵鸡汤不行,你会被嘲笑太low,看遍了世界道理、还是过不好人生。
  从这个方面说,今天的知识主题内容消费几乎是最成熟最丰富的内容类型。在知识经济市场,不乏有真正深耕内容价值的平台,消费者既可以从中获得真知灼见,满足旺盛的求知欲;又能通过丰富感人的剧情内容,获得精神体验;还可以推销某种观点,获得别人认同。内容的价值或利益高度相关,或足够新奇引人,总之能够不断给用户提供满足感。今后随着时代热点的更迭,知识付费会爆发出更多样化的需求,到时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形成知识付费的习惯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无疑,价值效益成为了知识付费续航的关键动力。
  无论从媒介还是内容方面看,中国人为知识付费的意愿都不低,并且付费行为促使他们更珍惜内容。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知识红利会爆发式增长吗?
  瑞士瑞信去年底发布的《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达到了1.08亿。在有足够消费能力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巨大市场机会摆在眼前,此时行业大佬们不淡定了,创业者也都蜂拥而至,知识付费引发了新一轮厮杀。
知识付费战争在三大领域打响
  知乎、得到、分答……知识付费领域的大牛们,早已吹响战争号角,并围绕着三个核心点展开了厮杀。
  首先,爆款的耕作。
  在内容方面,罗振宇的得到口号打的最响,得到容易产生爆款,其将功利和焦虑的心态大大方方地呈现,并能够用一种高完整度的方式,向他们的目标用户售卖一种精神慰藉,让用户感到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从而增强他们的购买意愿。知乎LIVE在内容生产端也具有较大优势,站内知名用户较多,且相比其他平台重金邀请业界大牛的方式,知乎让大V参与活动的难度相对较低;相对于得到和知乎的精英型爆款,分答则趋于更大众化、更易引起共鸣的实用性内容。
  其次,模式的对拼。
  目前知识付费有订阅付费、线下讲座、线上课程、文章打赏、付费问答等模式,知乎LIVE的线上分享会内容相对专业,有原生的大V,在共生关系下能保证这一模式可以持续运转下去。喜马拉雅主打FM的联合出品(PGC)+主播入驻(UGC)的生产模式前景尚好,不过喜马拉雅的大V都属于外部邀请(比如马东、湖畔大学和吴晓波等),而非社区原生,在粉丝管理这个维度上,喜马拉雅对大V的控制力不强;得到,除了和喜马拉雅一样强调个人IP和品牌栏目,更像是现实中的简报和读书会,这是一种更轻的模式。
  最后,流量的争夺。
  流量的争夺,比的就是平台获取用户信息的难易度和博眼球的能力,在此方面知识大V代言的付费问答平台分答无疑是最无忧虑的行家,其优势在于可以现成地从原有的社交媒体平台自带粉丝进入这个付费问答系统。所以分答不必像知乎那样辛辛苦苦从200用户一手一脚的垒人气。另外有人气大V把分答话题燃爆,迅速占领新闻头条;回答限时1分钟,再比如利益均摊,付费者可转型为提问者,有可能和回答者共享收益,增加用户的黏性等等都赚足了大众眼球。但不可忽视的是,长此以往分答必须不遗余力地刺激乃至于炒作,用以维持粉丝经济的热度,不停地把在各个领域新鲜的有着大量拥趸者的答主拼命包装。
  显然这些平台的运营模式各有利弊,说将来哪一方会一马当先还为时过早,或许微信做一个付费问答把四家都吃了也不无可能。不过大佬们的厮杀是知识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要看到的是对于想要获取知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知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唾手可得;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知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泛滥冗余。
  如同前段时间火热的短视频浪潮一样,知识经济时代造就了无数的知识网红大V,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造星”出身和营销炒作类的水货。
一些所谓大V其实不过是知识的“盗窃者”
  在这一波知识红利的浪潮中,很多平台热门大V们号称深耕专业领域十几年,成功故事光辉闪闪,为了深化自己的内容价值,表面上对消费者扮演着内容方面的行业资深人,私底下却对知识进行可耻的偷窃和搬运,而这种基于互联网变革下的知识供给,让很多真正有内容价值的知识工作者得以埋没。
  当下的知识付费,很多时候只是披着知识外衣的粉丝经济。“60天学习,让你成为天才”、“急速提升课程,半年轻松撩老外”,迅速见效;附赠导师点评和社群互动,进了社群还能积攒人脉,简直买一送三。所谓知识,不过充当了和偶像之间深度交流的一种媒介而已。
  而对于推动知识经济兴起的“小白中”,从细分市场在线培训到付费社群,很多知识分享平台利用你们“自己思考不但浪费时间还可能犯错,于是跟着各路大哥直奔高潮的求快抄捷径”的心理进行收割,这时候的你学习了二手知识,为内容创业者变现。
  知识付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坑很多,但应当看到,这波红利的滋生对社会是一个良好预告:知识价值正在回归,在各大平台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知识付费商业模式正在成熟,未来知识付费会具备更多的想象空间。
  盗得走知识盗不走行业价值,未来知识付费终将朝着更好的方向进化。人们对深度知识越来越渴求,同时却希望深度知识越来越浅显易懂,而在付费模式上面,可以看到未来知识付费正在迎来两大方向的变革。
  其一,媒体业务、内容业务、教育业务三大板块将融合。在人们完全形成知识付费的习惯后,用户会慢慢的沉淀并变成知识消费社群。而知识社群的导向,可以是电商、可以是线下活动,可以是广告变现,但净值最高的变现一定是培训或者出版,因为知识付费维度太单一了,没有黏性,又是非标准品,因此一定会向着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发展,未来或催生集媒体、内容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行业。
  其二,结合AI,知识付费将走向定制化道路。未来AI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得以结合后,丰富的信息载体和互联网创新技术会将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与各行业的专家大牛以订制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实现“用传媒的方式赚教育的钱”,完成一次新的颠覆,甚至可以说“知识工作的自动化”几乎就是知识付费或者说是未来人类的方向。
  总的来说,知识付费成为风口,预示着知识价值正在回归,无论对于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创业者,这都是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知识付费不同于出行或外卖行业“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知识交易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个性化程度非常高,未来的竞争也许会很残酷,但用户是跟着内容走的,未来谁能时刻把握内容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先机。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7769&次阅读&&&&1&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最新鲜,最热辣的时事评论。无惧冲突辛辣,只忧平庸逐流。
您还能输入&300&字
新华网传播思想力的高端智库平台
时长:6分钟
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观点
时长:4分钟
时长:10分钟
知识付费时代真的来了?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知识付费不同于出行或外卖行业“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知识交易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个性化程度非常高,未来的竞争也许会很残酷。
知识付费不同于出行或外卖行业“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知识交易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个性化程度非常高,未来的竞争也许会很残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知识产权贯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