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中国学者赚钱方法如何通过1篇论文赚百万

我来说两句
点赞& 条评论&&&&&人次参与
查看更多评论 > >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热搜:|||||
知名企业招聘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中国学者论文 被大规模撤稿_网易新闻
中国学者论文 被大规模撤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信息时报讯
据《东方早报》报道,《华盛顿邮报》3月27日报道,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公司(BioMed Central,BMC)近日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撤回原因是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BMC科研诚信部副主任帕特尔(Jigisha Patel)表示,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来自中国的论文总数量本来就比较多,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三方机构操纵造假
BMC现在属于德国Springer出版集团的一部分,总部在伦敦,拥有277本开放获取类生物医学学术期刊。撤回论文名单显示,大部分论文出自中国高校学者,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大学、医学院。
BMC在撤回每篇文章时,还附带了一小段解释,“我们很遗憾地撤回了这篇论文,因为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当影响和危害。”
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许多国家学术期刊发表稿件的重要一环,出版方通过让同领域专家评审稿件,从而判断是否录取投送的稿件,以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已成为国际学术期刊稿件评审与质量控制的一种基本制度规范。
帕特尔于2014年11月写道,“这种造假行为的方式多样化,包括论文作者提前让朋友们提供正面评价,精心设计同行评审圈,圈子里的评审人相互评价各自的论文,以及模仿真实的评审人,甚至捏造完全不存在的评审人。从我们期刊上被发现的论文来看,造假的水平比想象的更复杂。作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是推荐评审人很相似,这表明复杂的造假机制背后,可能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操纵一切。”
将对已发表论文审查
而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科研诚信部高级编辑伊丽莎白·莫伊伦(Elizabeth Moylan)则在博客上写道,“对于论文作者是否知道这些机构以他们的名义伪造了评审人,或者根本就是作者自己伪造了这些评审人的名字,一切都还不明朗。”她还提到,一些机构可能名为提供语言润色服务,但实际上却操纵了虚假的同行评审。
该集团表示,将对已发表的论文的审稿过程进行重新审查。
本文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那些神一样的论文(番外)-论文生成器的应用 | Geek笑点低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116668人加入此小组
的标题用下。 科学家检出120多篇机器人论文 几乎全来自中国  过去的几年里,120多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论文”被提交给学术出版机构并得以发表。不久前,这些虚构的论文被一名法国计算机科学家检测出来,发现它们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事件曝光后,相关出版机构纷纷撤稿。但人们认为对学术造假行为的追究不该止于此。这些论文如何产生?作者为何人?这一荒诞离奇之事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逻辑和真相?  公众对学术不端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但在学术界内部,却早已对各种学术不端的行为司空见惯。相较于内部举报,向公众和媒体曝光似乎成为更有效的监督方式。不管其中原因为何,不诚实的行为都会给社会带来有形无形的损害,而受害者将是所有人。  发现机器人论文  西里尔拉贝决定将虚假论文事件公之于众,他认为这些欺诈行为应该得到更多的警告,尽管他不是十分清楚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拉贝是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他的研究课题之一便是学术论文鉴别。  不过拉贝也曾是“虚假论文”的制作者。早在2010年,拉贝虚拟了一个叫做IkeAntkare的作者,制造了102篇虚假的论文,来测试这些论文是否会被“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收录,他的花招成功了,并且IkeAntkare还成为了世界上第21位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  用虚假论文投稿,证明学术会议评审论文极其不严格的做法由来已久。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叫做SCIgen的计算机程序,这一程序可以在网上自由使用,任何人能用它快速生成一篇格式规范、图文并茂的“论文”,只不过其内容是词汇和句子的无意义组合。拉贝以IkeAntkare的名义提交的论文的真正“作者”便是SCIgen。  SCIgen的开发者表示这一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在SCIgen的官方网页上,开发人员建议人们用它生成论文并提交给那些群发广告邮件的学术会议,“这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我们的一篇论文竟然被SCI(作者注: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接受了!”  既然如此,“其他的学术文献数据库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拉贝告诉时代周报,他希望继续求证,但是不想再用“欺骗”的老办法,而是决定研发针对SCIgen论文的鉴别技术,直接找出这些由机器制造的论文。  “这些自动生成的论文是否也可以被自动检测出来?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拉贝说。2012年,他成功开发出了自己的鉴别技术,并将成果发表在《科学计量学》杂志上。  与此同时,拉贝利用自己的检测软件检测出了85篇由SCIgen生成的虚假论文,它们均被IEEE文献数据库收录。据了解,IEEE文献数据库主要涉及计算机科学、电机工程学和电子学等领域,隶属于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后者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协会。  拉贝将这一情况告知IEEE后,对方删除了这些论文,为此他当时并没有曝光此事。几个月后,拉贝又在IEEE文献数据库中发现了新的一批SCIgen论文,拉贝再次与对方联系,“不过这一次,他们好像自己已经发现了。现在IEEE数据库似乎已经被清理‘干净’了。”  差不多同时,拉贝在德国学术出版机构Springer的数据库中发现了另一批SCIgen论文,其中有一些是在2013年最新发表的。拉贝前后发现的SCIgen论文总共加起来有120多篇。  尽管拉贝的工具在检测SCIgen论文上十分有效,但也只能应对一时。他告诉时代周报,现在至少有两种SCIgen程序的翻版,一个用在数学领域,一个用在物理学领域。“市场上”是否还有其他论文生成器?没有人知道。  “就像对付那些剽窃行为一样,他们也该刊登公示,但看上去他们只是移除了这些论文了事。”拉贝说。今年年初,对出版方的处理方式感到不满的他向《自然》杂志披露了此事。  寻找中国“作者”  在拉贝发给时代周报的120多篇虚假论文中,除了两篇论文的署名作者来自伊朗,两篇来自台湾,其他的署名作者均来自中国大陆,它们几乎都是会议论文,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被上述两家数据库收录的。这些论文发表时间最早是2008年,最晚是2013年。  一名高校学者告诉时代周报,会议论文是在学术会议等正式场合首次宣读发表的论文,通常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都会出版会议论文集,属于公开发表,这体现出学术上的正规和严肃性。  《自然》杂志曾报道称,他们试图通过邮件跟论文作者和会议主办方取得联系,但鲜有回复,唯一一名回复的作者称不知情。但《自然》杂志认为,“至少其中一些人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证实这一存在,时代周报记者与少数署名作者取得了联系,其中几名作者告知了论文来历。  浙江某专科学院的一名教授表示,论文是自己的一名同事“帮助”发表的,自己不懂英文,对论文内容毫不知晓,更没有参加过编辑该论文的学术会议;时代周报联系上的这一同事,告知当初找的是论文代写代发机构,只需交2000元或3000元的“会议注册费”。  另一名哈尔滨某学院的副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自己的论文也是“交钱委托别人做的”,并告知Springer出版方已经联系过自己,自己“做了解释”。  在时代周报致电江苏某工学院的一名作者时,他表示的确发现自己的论文在数据库里检索不到了,并询问记者发生了什么,在记者作出解释后,他自称时间过去太久、且投过的会议论文太多,回忆不起来了。直到记者将论文发过去,该作者才承认,当初的确是“别人帮投的”,并且分析说,可能不少虚假论文都是这种情况,“从写到发都有组织”,而当事人并不知道这些论文的内容。  另一些时代周报联系上的作者没有正面回应,有的表示“找错人了”,有的不予应答,有的表示时间太久记不得。  经时代周报核实,虚假论文名单中的署名,其身份不少是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任职机构有全国重点大学,也有职业或专科院校。专业集中在计算机、信息科学和电子电气工程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120多篇虚假论文中,许多作者发表的虚假论文不止一篇,有的甚至先后发表了四篇。一篇2012年发表的论文还标明“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时代周报还发现,其中一个名叫郝汉舟的作者在2013年曾因学术不端行为被举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其进行过通报批评。  更多的作者未能取得联系或确认身份。“我不认为谁真正了解这些SCIgen论文的意图,人们必须一个个地去核查。我们甚至不知道是谁提交了这些论文。”率先报道虚假论文事件的《自然》杂志记者在回复读者留言时如是说。  “参加这些学术会议都是要钱的,这些作者怎么可能没有直接的利益目的?”长期关注学术不端问题的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对时代周报说。  论文买卖生意  被发现的虚假论文几乎都来自会议论文集,由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编辑,德国Springer出版社撤销的16篇虚假论文中,有多篇论文来自同一次“学术会议”。  时代周报拨通了其中一个名为“通讯、电子和自动化工程国际会议”组织方的电话、询问如何参加,对方告知今年暂时没有举办这个会议的活动,并推荐了其他两个将在近期举办的“国际会议”,这些会议都不需要报名者实地参加,只需要交会议注册费,以及提交论文。  经记者进一步的搜索发现,这类“国际学术会议”非常多,其宣传口径也大同小异,都会强调自己的会议论文会被相关学术数据库收录。  比如,一个名为“电路系统和电子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CSEE)”的会议网站上,用红色字体突出显示:“CSEE2014将被WIT工程科学出版,并被EI(记者注:工程索引,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型综合性检索工具)检索,目前,该期刊2013年EI检索正常”,并附上检索截图。  该会议的注册费是3100元。而上述16篇虚假论文中,其中2011年发表的一篇就来自这一会议。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在科研圈内部,人们早已将这类会议概括为“垃圾学术会议”,其特征是,会议网站或征文通告中给出的联系方式通常只是邮箱或电话,没有地址;举办会议的目的只是获利,对收到的论文没有任何审稿程序,论文集的质量十分低下;会议服务很糟糕,组织方通常不希望作者参加会议,有的还承诺给不参加会议者一定的注册费优惠。  除了这类以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为名的牟利行为,“代写代发论文”的广告也充斥着网络。一家“中介”给时代周报的报价是,发表能被EI检索的论文,版面费2800元,如果要代写,总共需要6000元。  当被问及写作者身份时,对方表示“我们有一个几百人的团队”,而当记者表示担心拿来投稿的是虚假论文时,对方称“我们有机检、人检,放心”。  事实上,论文生意早已不是新闻。去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曾以“中国论文发表市场”为题,报道了中国的论文买卖,揭露了一个繁荣的学术黑市。在这个市场上,许多有实质内容、甚至高质量的论文被标价出售。  而这120多篇虚构的论文,究竟由谁制作、被谁提交?由于时间相距已久和当事人的回避,难以进一步追究。从已了解的情况看,最大的一种可能是,这些虚假论文是繁荣的学术黑市上最低等级的商品。那些当初花钱购买论文发表的人,没有得到靠谱的服务,由于法国人拉贝的发现和检举,他们的论文最终被撤销。  谁是受害者  “如果是学生写篇论文,加上我的名字,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没想到是这种情况。这是在害我。”上述浙江某专科学院的教授、两篇虚假论文的“作者”有些激动地对时代周报解释。他承认,当初答应让人帮忙发表论文,是因为年度考核的压力。他告诉记者,年度考核时,多发论文能够加分,考核结果就有可能“上一个级别”。  但是两篇论文并没有起到作用,该教授表示,后来才知道这种会议论文已不被学校承认,而且自己很快要退休,这些论文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除了表达后悔和歉意,他强调自己并未因此得到任何利益,反倒是受害人。  上述江苏某工学院的教师告诉记者,发论文一般都是为了满足评职称的需要和完成“任务”,自己当初“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找人发能快一点”,以及“各个学校都把科研当做很重要的指标”,不过他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当年发会议论文还算数,现在已经不算了。  据记者了解,在许多学科领域,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档次通常被认为低于正规学术期刊,学术论文集的质量基本取决于会议组织方把关是否严格,这也是垃圾学术会议大行其道的原因,许多学校早已不承认会议论文。  有评论人士指出,对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不承认会议论文意味着论文数量大幅减少,在评比和排名中会显著下降,因此只有那些有科研实力的学校才有底气拒绝会议论文。时代周报查阅发现,120多篇虚假论文的作者,多是一些专科院校的师生,综合性大学的相对少见,重点大学的更少。  尽管没有任何含金量的论文也可以通过会议论文集被某些数据库收录,但仍有“失信”的交易。时代周报在网络上发现了对一些学术会议的“申讨”:交了钱的学生们在EI数据库里检索不到自己的论文。而当记者电话咨询某“国际会议”的工作人员时,被对方误解为是前来追问论文发表履行情况的。由此看来,并非所有“会议”都能百分百实现承诺。  如果不是虚假论文被揭发,如果会议组织方也能“守信”,论文发表的造假行为似乎没有明确的受害者,科研人员、中间商、“会议”组织者都从中获利。真正受到损害的,或许是中国的学术声誉。《科学》杂志对中国论文买卖的深度报道,让关心学术道德问题的国内学者感到尴尬,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曾撰文感叹:“论文交易会把中国学者们的脸面丢尽。”  发表,或者出局  中国是科研论文发表大户,各种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论文数飞速增长,官方媒体几年前就自豪地报道:“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上升,居世界第二”。  孙学军曾总结,论文买卖现象多被归罪于两点,一是研究生扩招,二是国内的学术评价标准,一切向论文成果看齐,计件式管理学者业绩推动了论文交易市场的繁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杨卫去年底曾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将导致当前中国科研环境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占据了大部分经费来源的竞争性科研基金带来的经济诱惑”、“重数量而非质量的方法衡量学术水平”和“基于绩效的补贴收入”。  盲目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学界对此的抗议,并非中国学术界独有。“发表或者出局(publishorperish)”,是一句描述学术界面临的发表压力的习语,最早流行于美国,指科研工作者必须高产地发表学术成果,才能维持自己的职业生涯。  捅出虚假论文事件的拉贝对时代周报表示:“这些作者也可以被看作是盲目和愚蠢的管理制度的受害者,或者至少是这一管理制度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这一管理体制强加给人一些荒谬的规矩。当然,这是一种解释,但是否可以成为开脱的理由?某些情况下,或许可以。”  “研究人员面临的评估压力正在改变学术出版的进程。”拉贝评价道,“知识的传播是学术的核心,如今在学术的‘核心’里正发生着一场‘垃圾战争’,科学家们在压力之下生产出数量越来越多意义却越来越小的出版物,包括那些并非毫无意义的真论文。”拉贝指出,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等领域,企图用数字去衡量学者的学术水平,是在扰乱学术本身。  近几年来,国际上在逐步探讨用更合理的方式评价科学家的工作。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科学评价的旧金山宣言。这是一份2012年12月在美国细胞生物学协会会议上起草的文件。宣言认为,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注: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  外媒报道称,汤森路透正在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教育部合作,一起寻找评价作者的其他方法。  至于中国教育和学术界的应对,杨卫在上述社论中表示,“如今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运动,训练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年轻教员的科研诚信。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起草了新的道德守则以规范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中科院与许多重点高校重新审核了评职标准,更加重视研究质量、而非仅仅关注论文数目。”  (时代周报)原标题:虚构的论文 (责任编辑:un650) 相关链接:1.2.
生理学博士
好几千块钱收了就用生成器啊,也太不敬业了。骗子真是紧跟时代进展啊。
蛮好的,起码看着一片繁荣啊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百余篇国际论文被撤事件调查:黑中介如何敛财?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题:百余篇国际论文被撤事件调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杰文津、董瑞丰
  近日,曾隶属著名国际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肿瘤生物学》发声,撤销杂志收录的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为此,“新华视点”记者就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调查。
  焦点一: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医学界?
  事情发生后,很多人表示不解:为何这107篇撤稿都集中在医学界?
  知名医疗专业人士互联网交流平台丁香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事论文全部刊载于美国的《肿瘤生物学》,该刊属于医学领域专刊,只登载医学论文。
  中科协表示,在我国每年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当中,医学论文占比超过一半,体量巨大,出现不规范的概率相比其他领域更大。
  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告诉记者,本次大规模撤稿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对2015年、2016年撤稿事件进一步人工清查的结果,并非新查出的造假事件。目前《肿瘤生物学》的出版方已换成SAGE公司。国内某医学SCI期刊资深编辑认为,“学术刊物出版商非常看重旗下刊物的声誉,在更换出版方期间清算此前遗留问题并不少见”。
  焦点二:同行评议造假是程序造假还是学术造假?
  据悉,此次被撤稿件大部分都是通过“真评审专家假邮箱”的方式,瞒天过海逃过评审监控。有些人提出,这种同行评议造假与内容造假不同,属于程序瑕疵。
  中科协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行评议造假”就是不折不扣的“学术造假”。彼得?巴特勒表示,“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这是稿件被接收之前进行的科学审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心理科医师王子行说,不少学术期刊涉及多个学科,为尽可能节省办刊成本,一个大的专业下可能只安排几名编辑。医学领域包罗万象,审稿人不一定对所有稿件涉及的领域都熟悉,因此,同行评议人的意见是编辑的重要参考,也成为论文学术质量的“保险阀”。
  既然评审环节如此重要,那么刊物为何允许论文作者自荐“把关人”?这样是否很容易导致造假行为的发生?王子行说,评审人的选择,一部分是刊物通过自己的渠道选择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自荐方式。这是因为刊物编辑对投稿人研究的领域和专家并不一定熟悉,挑选审稿人有困难,所以希望通过作者自荐的方式进行专家评审。彼得?巴特勒称,让作者自荐评委,是通过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方式缓解上述难题,“如果有人蓄意去规避系统,他们有可能会得手”。
  不过,面对“如果编辑多打一个核实电话就能识破造假”的批评,彼得?巴特勒承认,“施普林格作为出版商有责任确保出版过程尽可能顺利进行,并符合伦理要求,同时也有责任以创新的工具来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施普林格将继续投资开发更多用于评审人身份验证的先进系统,以防范今后发生类似情况。”
  焦点三:论文作者是造假中介的“同谋”还是“躺枪”?
  施普林格方面称:“目前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晓这些机构假冒评议人的计划”。中科协方面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投稿人参与了造假行为。
  据悉,国际论文投稿人聘请第三方公司提供语言润色服务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正当范围内也是允许的,主要是因为有些投稿人外语不够好、不熟悉流程。
  记者从丁香园了解到,此次曝光涉及的524名医生中,有人确实不知情。一位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看到自己名列撤稿论文作者,表示非常冤枉。该医生称,自己确实对该论文所涉研究有一定贡献,但“投稿什么的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的”。据了解,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外,一些署名靠后的人员,往往只参与论文的次要部分或者仅属于同一项目组,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属于次要角色,因此有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列名。
  不过,一位原医学SCI期刊编辑认为,当发表论文的压力遇到牟利冲动,“有些人是纵容,至少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上海某著名三甲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说,目前发表论文已成为年轻医生晋升的“命根子”,“只能拿手术刀、不能拿笔是绝对没有前途的”。因此,不少同行选择通过那些承诺能成功发表论文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投稿。
  焦点四:论文“黑中介”是如何敛财的?
  据调查,一篇SCI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费”,在数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中介能从中获取暴利。
  2015年9月,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发布《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其中明确了“第三方”指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并对第三方以提供“语言服务”为名行修改论文之实、代写代发等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
  记者近日在淘宝网以“SCI论文发表”为关键字搜索发现,大量商户标注了相关业务。一家名为“SCI EI论文学术服务”的商户页面显示有粉丝两万名。点选其中标注月成交量23821笔的“SCI论文润色EI英文润色代发修改英文文章翻译润色核心期刊代发表”一项后,记者就论文发表进行了咨询。
  店家表示,可以在六个月至一年之内代写心内科主题论文一篇,并保证在外国SCI期刊上发表,刊物等级由记者自定,收费标准由期刊影响决定,价格3.8万元至18万元不等,约2000美元版面费也由记者承担。需先支付定金1万元,发表后结清尾款。店家还表示,“我们代写论文中所有实验数据全部真实,能显示实力。”
  在一家名为“中英文医学之家”的商户,客服自称医学博士,并且是一线医务工作者,报价是影响因子五分以上的刊物为一分5万元,2000美元左右版面费自付,并明确告知可以发表在哪个刊物上。对于一篇论文27万元的价格,客服说,“都是这样,值得的,会有回报。”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2017年以来,平台通过主动管控同类风险商品,已拦截如“论文代写”“期刊代写”等16个关键词,但还发现有商家通过关键词变异,绕过平台监管进行发布。
  焦点五:如何重塑中国学术诚信声誉?
  施普林格方面向记者表示,“这些被撤销的论文并不代表和反映中国科研人员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开拓性成就。”但多位业界人士表示,我国科学诚信声誉受损是不争的事实。
  据记者了解,在2015年发生了百余篇国际论文遭撤稿的事件后,中国科协在《关于BMC撤稿事件的调查报告》中预警了此后可能继续出现基于相同原因的大规模撤稿风险。这份调研报告指出,多数涉及撤稿作者所在单位未认真开展调查,对事件的严重性认识不统一,调查工作不深入,处理较轻,没有以此为鉴建立相应的措施;只有少数单位对涉事作者作出了取消职称、职务以及评优评先资格等严厉处罚。
  近日,中科协表示,此次涉事论文中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必须追回,未来5年不得再申报基金,其他的处理由相关作者所在单位自行作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报刊处处长卓宏勇认为,期刊领域存在的问题,期刊本身是末端,人才评价机制往往是源头。丁香园内容高级经理陈韵医生认为,论文造假利益链条的衍生,正是由于对医务工作者进行考核过度依赖论文发表。
  2016年7月,人社部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未来基层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对论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要求。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我用微信转发文章一个月赚了3000元的感受
稿源:邵连虎的网站
我这一个月一直在研究微信转发文章赚钱,而且通过努力一个月赚了3000多元。可是,当初和我一起做微信转发文章赚钱的朋友,每天辛苦的转发文章,一个月下来才不管赚了100元左右。同样都是做微信分享文章赚钱,为什么就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光说没图可能有人不相信,我还是给大家发布几张提现截图吧,下面这个是人人转的收入截图,一个月赚了2636元,还不算其他的发发啦,闪赚联盟,轻松转,微转联盟,。多赚多,微客联盟,转发吧等十几个平台,要是算上其他的我算过有3000多元,大家可以在我博客看到,如下图:
这个微信转发文章赚钱我做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而且我也推荐我的网友们做这个,也帮助很多人通过微信赚到了钱。当然,还有一些人做了感觉不赚钱就没有做。
不管做什么,挣钱的永远都是少数,多数都是不赚钱的。我曾看一位微信好友说,她辛苦转发了一个月的文章才赚了一百多元。他以前没在网上赚过钱,懂的也少,每天辛苦的转发文章。
随后我再给大家分析,为什么同样都是做微信转发文章赚钱,我却一个月赚了2000元,多数一个月才赚100元左右。
做微信转发文章赚钱,看似非常的简单,只需要把文章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就可以了。可是,就这么简单许多人却赚不了多少钱。为什么,下面我也给大家分析一下:
1,微信好友不多
许多网友的微信好友才几十,几百人,上千人的都不多。按照阅读一次0.05元算,即使100人阅读才5元钱,再加上不在线的,或者没看到的,可以说能有几十人看文章就不错了。
所以,很多网友做这个以为只要多转发文章就可以赚更多,每天不停的转发文章。有些朋友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的转发文章每天才赚那么少呢?
我说过,要想微信转发文章赚钱就要微信多加人才可以。很多网友会问我,怎么给微信加人呢,我只能告诉他们自己百度找教程。微信加人的方法有很多,只是他们不懂,我也没有时间教他们。
所以,很多人不会给微信加人,自己微信就那点人,还是每天不停的转发文章。有的转发多的可能还会被别人屏蔽,所以说挣的钱会越来越少。
而我不一样,我的微信开始没人,也是一天天加人一个月加了有3000人了。以前做这个微信转发文章赚钱,一天只赚几块钱,现在一天能赚六七十元了。而且我每天转发和加人一天用不到半小时。
做微信转发文章赚钱开始大家都一样,一天只能赚几角,几元钱。但是,你要学习微信加人的技巧每天给微信加人才可以的。只要每天坚持给微信加人,一个月赚2000元很容易,就怕你坚持不了,做不到。
2,不懂网络推广
做微信转发文章赚钱光靠微信加人,转发文章是不行的。你必须得多推广,等你有下线了就可以一人得0.5元奖励,而且还有20%的永久提成。可是,很多网友都不会网络推广,更别说下线了。
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相关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利用地方论坛,分类信息网来推广,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这二个方法用好了就不错了,可是我相信很少有人去推广,可能他们也不会。
还是那句话,做什么都不容易。如果什么都那么容易,做的人多了,自然就不赚钱了。所以,不管哪行哪业都会淘汰一些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付出。有的是靠出力,有的是靠学习,有的是靠金钱才可以换来的。想要靠微信转发文章赚更多的钱,就多学习吧,别的一点办法也没有。
来源:邵连虎博客http://www.shaolianhu.com/9133.html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
文章:113篇人气:31579
邵连虎,一个自媒体人,专注于互联网创业者及站长,电商,微商方面的研究,各大站长网都有自己的个人专栏。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专家学者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