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喜欢游戏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

刷爆朋友圈的养蛙游戏,到底隐藏着哪些心理学机制?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今天的这篇文章,就试图带你分析这款现象级爆款游戏背后的心理学运作机制。
  作者|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一声清脆呆萌的“呱”,来自最近在朋友圈火爆的一只青蛙――一款叫做《旅かえる》(译名《青蛙旅行》)的主角蛙。
  据说,这款游戏在没有任何官方推广、甚至还没有翻译成中文的情况下,就已经在中国区App Store名列第一,评分达到了9.9。
  “蛙儿子不出门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旅游一趟回来一直在家里吃吃吃!是不是我蛙有心事了!”
  “我家蛙出门40分钟就给我寄明信片了,好乖~”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这样的言论给包围了?
  今天的这篇文章,就试图带你分析这款现象级爆款游戏背后的心理学运作机制,一旦掌握了这一机制,相信不论是对你我的工作还是生活,或大有裨益。
  风靡朋友圈的养蛙游戏,魅力到底在哪里?
  这款名为《旅かえる》放置型手游是Hit-point研发的休闲小游戏。游戏的玩法设置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弱智”。
  我们来了解下这款游戏的玩法及套路设置。
  1、游戏的大致玩法。
  有人用“没事儿打开点两下”做了精准的总结。
  这类游戏也因此跨越了语言障碍,全世界的玩家都能无师自通。
  2、游戏的主要机制。
  可以说相当简洁明了。
  玩家需要采集庭院内的三叶草作为货币,购买"便当""幸运物""道具"三种商品。为青蛙准备好"旅行物资"以后,它会在某个时间点出去旅行,至于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回来,就看它的心情了,玩家们没法设定,也没法看到进度。
  而如果玩家一直没有在背包和桌子上放置物品的话,小青蛙就会离家出走,不再回来。
  3、反馈互动方面。
  青蛙在旅行的过程中,会不定期的寄回一些明信片和土特产,告诉它去了哪儿,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这些明信片主要是蛙儿子和风景的合影。
  题材主要采集自日本现实的景点,包括大阪城、入道崎灯塔、伊势神宫、草津温泉等等:
  青蛙旅行中会遇到一些朋友,比如松鼠,蝴蝶;而一些小动物还会来到家里做客,比如名为"まいまい"的蜗牛,玩家需要用名特产来招待它们,之后也能收到它们的回礼。庭院中的邮箱可以接收小青蛙的来信、访客回礼。
  除此之外,玩家们就再也没法进行其他的操作了。
  据称,就是这样一款简单的游戏,却刷爆了朋友圈,大量玩家加入养蛙的行列中,即使蛙儿子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
  从这款游戏的规则及具体玩法里,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三点:
  1、游戏规则简单明确,没有任何门槛。
  正是因为它的游戏规则简单而明确,没有太多的冗余和累赘,加上画风萌且清新,方能跨越语言障碍,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基数。
  2、有效地利用了人们的“牵挂心理”
  比如,你辛辛苦苦采集庭中的三叶草作为货币,去购置便当等物品,青蛙则任性地说走就走,让你好不牵挂。
  不过你知道它在外旅行,并不是不回来,并且会给你寄来旅行的明信片或者给你带来新的客人,但至于明信片上是什么风景,带来的新朋友又是谁,这是未知的,因此引发你的好奇和憧憬,而后者能让你捱过漫长的近似无聊的等待时光,让你日思夜想割舍不下。
  如果我们仔细揣摩“牵挂心理”背后的机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规律,用公式表示如下:
  牵挂心理=喜欢的意愿【意愿】+心无旁骛的付出【行动】+某种确定的大范围内的不确定因素【结果】。
  3、必要的反馈与互动,让你获得一种自豪及满足感。
  这个青蛙也不是旅行之后就杳无音信了,相反,在你等待的过程中,他还会给你寄来各地明信片,还可能带来其他小伙伴,你热情款待之后,也能收到对方的回礼。
  这种反馈及回礼,会让你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满足,甚至会产生炫耀的心理,向朋友们展示你家的青蛙儿砸给你带来的礼物,这和小时候你爸妈因为你考试得了一百分忍不住出去炫耀是一样的道理。
  没错,这款近似“弱智”的游戏本身简单极了,却能让很多玩家津津有味欲罢不能,正是因为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在起作用。
  职场运用篇:
  如何让枯燥的工作焕发新的生机?
  了解到这三点心理学机制之后,我们运用到工作中,有可能会让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焕发新的生机,从而让我们每天都能沉浸其中,直至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1、尽快熟悉工作的内容版块及具体规则。
  工作就好像打游戏,想要圆满完成任务,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并掌握游戏规则,而部分职场人不懂得对当前的工作业务进行整理,更不懂得提炼要点,导致每天陷入了无效的忙碌,且很难获得成就感。
  曾经有一名中学老师埋怨工作枯燥乏味,一度想要辞职,前来找我咨询。
  我先对当事人的价值观和成就动机等方面进行排查,确定此人的价值观和特质都是符合这一职业的,接下来就需要梳理对方的工作内容,便于明确此人是否熟悉该行业的规则和玩法。
  果然,当事人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一知半解,所呈现的工作内容零碎散乱,提炼不到要点。
  事实上,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业务关键点无非有三:一是教学工作;二是班级事务管理;三是配合并推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开展。
  在教学工作方面,具体规则就是:吃透教材+把握考点+传道授业解惑;
  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具体规则就是: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发现学生特点适当分工+及时反馈;
  在配合推进新教学模式方面,具体规则就是: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开放心态勇于尝试+积极探索。
  这几点规则梳理出来之后,当事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2、运用“牵挂机制”,让工作饶有乐趣。
  1)确保自己不讨厌这份工作。
  事实上,一份理想的工作要满足三个要素,分别为:感兴趣、能做好、有收入。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很难在一开始就找到这样理想的工作,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兴趣,又该如何开始呢?
  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果你确定自己喜欢一件事情,就去做相关工作;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喜好,至少找有一份不那么讨厌的工作开始就好。
  “不讨厌”有三个前提:
  ①价值观不冲突。
  比如有道德良知的人不会选择贩卖人口牟取暴利。
  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至少是自己可以胜任的。
  ③能获得一定的物质保障。
  满足这三点,就是一份理性范围的“好工作”,而一旦你能做好它,就不难获得他人认可,渐渐地,随着投入的增加,就渐渐无法割舍,极有可能从“不讨厌”变成“喜欢”。
  2)热爱的真相是什么?
  像我之前文章里出现的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就是这样的例子,在他那个年代,这份职业是“分配”的结果,这个人有一点难能可贵,那就是在过往的经历中,不论做什么,都可以做的非常出色。
  对于很多不明确自己喜好的人而言,有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能力不够从而引发挫败感,所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很多时候,你并不是讨厌这份工作,而是讨厌工作中不那么成功的你自己。”
  如果你吝啬于投入时间和精力,你将永远无法体验到美妙的感觉。
  关系如此,工作也一样。
  因为热爱的真相有一条恰恰是这样的:
  我们热爱的不是眼前的这个人或者这件事,而是我们在这个人/这件事上的投入和付出。
  例如青蛙游戏中,你耗费了时间和精力给青蛙购置旅行必备用品,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等待守望,尽管看似没有付出什么精力,但时间却真真切切存在的。
  你越是投入,越是难以割舍。
  3)找到那个最关键的点,以点带面。
  从你能做好的事情中,往往能找到成就感的关键。
  曾经有一名咨询者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之前他在家具行业的门店销售做的风生水起业绩第一,可后来转行线上销售倍受打击,万般苦恼之下找到了我。
  经过咨询得知,这个小伙子喜欢跳舞,他的身上散发出让人难以抗拒的热情和感染力,事实上,正是这股热情与感染力,让他在之前的门店销售中获得了不错的业绩,而后来转行到线上之后,这种热情和感染力就被大大削减了,而他的理性和耐心又不足,因此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客户的认可,一度挫败感爆棚。
  因此,咨询后的他得知了这个核心之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毅然转行到运用热情和感染力的职业领域,同时发展自己的舞蹈爱好,走上“斜杠之路。”
  所谓斜杠,除了身兼数职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这样的:运用某项核心技能开拓落地生根的领域。
  成功的另一种可能:
  平凡岁月的坚守更动人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前文提及,旅行青蛙的游戏背后有三种心理学机制,分别为:规则简单明确、运用了牵挂心理,以及相关反馈与互动。
  切换到职场背景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让职业焕发生机:
  1、理清岗位核心业务及具体规则;
  2、从“不讨厌”且能做好的工作入手,随着能力的提升以及投入的增加,就有可能从无感变成喜欢,从而变成理想的工作;
  3、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以点带面,拓展新的变现领域。
  关于最后一点,老喻曾经写过这么一个公式,即:
  成功=核心算法*大量动作的平方
  如果换做个人职业发展,我把这个公式进行衍生及转化如下:
  财富=核心能力*大量动作的平方
  简?麦戈尼格尔写的《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及:游戏之所以受到人们欢迎,核心在于实时反馈,比如你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一目了然,又能立即看见反馈,因此人们才被这些反馈所激励与吸引,不断投入时间去玩。
  然而旅行青蛙游戏的爆红,让我们窥见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
  比起惊心动魄惊险刺激的极度体验,这款游戏提示我们其实还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运作机制――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岁月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付出和守望,获得一份自我满足感。
  而后者,往往更加动人。
  ―THE END―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职场作家,累积咨询时长1000+小时。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灼见经授权发布
  灼见热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游戏在教学中心理机制和设计.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游戏在教学中心理机制和设计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游戏在教学中心理机制和设计[摘要]游戏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具有深入浅出、予人启迪、活跃气氛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大学教育中也是适用的。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指出游戏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并论述了游戏的具体内容及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使用的方法、原则
[关键词]游戏;教学;作用;心理机制;设计
[作者简介]冯惠棠,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广东广州51145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X年龄,所以不能否定老年大学的存在。如果是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身体素质,所采取的游戏应有所不同。另外,必须明确参与游戏的是什么人?多少人数?这些人是自愿参与还是强制参与?如何保证对象的全程参与而不中途退出?或者游戏中是否允许他们中途退出?
(四)游戏规则和游戏难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便是游戏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游戏规则通常是跟一定的奖罚相关的。违反游戏规则的人应该处以一定的惩罚;而最快完成游戏的人通常可以得到奖励。奖罚的高低由设计者根据游戏的对象的心理特征及目的而定;而游戏的完成与否直接跟游戏的难度相关,难度越高,越难完成;相应地,参与者完成时成功感会越强,印象越深。所以,要根据游戏目的和对象来把握难度
(五)游戏的场所、道具、经费
即开展游戏需要多大的地方?需要什么布景和材料?这些场所和道具需要多少费用?在教学中使用游戏,一般情况下场所就是所在的课室,它所涉及的道具通常比较少,因而费用相应较低
(六)游戏的程序和时间
游戏的开展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整个游戏需要多少时间?每个参加游戏者有无时间限制?每一个程序要花时多少?游戏主持者如何控制时间?
表现在教学中则是一个游戏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占课堂时间的百分比如何?教师如何去控制游戏的进行,使之按时完成?
三、游戏的设计与使用
游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游戏的设计非常重要。游戏的设计应该具备比较完整的内容,上文有介绍,不再重复。在此,笔者想重点讲一下在教学中设计及使用游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紧扣主题,游戏的目的应该跟教学的目的相结合
在教学中使用游戏,游戏应当服从教学的目的,主题应该鲜明。一个游戏针对一个教学难点,集中力量攻关,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和参与游戏的同时理解教学的内容。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游戏之后要说明主旨是什么,与教学内容有何相关
(二)时间简短,简单易行
在以讲授、演示、练习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今天,游戏主要是一种辅助手段。因而,游戏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20分钟,不宜超过30分钟。因为一节课重点难点可能不止一个,而通常一个游戏只能解决一个难点,并且在游戏之后要结合教学内容阐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设计游戏时要简短,使用游戏时要控制在预定的时间内
针对时间简短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游戏场地受到限制,游戏应该简单易行。相应的道具也应该简单和容易准备。如:前面所讲的四人站的游戏,只要准备两张大报纸就可以了,学生也不需要其他道具
(三)鼓励参与
游戏更多地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要尽量鼓励学生参与,特别是平时参与比较少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为此,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当然,应当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次。参与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活跃气氛的过程,教师应该有驾驭的能力
(四)重视分享体会
不能说游戏玩完了就完了,重在参与者对游戏的体会,并且要把他们的体会分享到全班中来,让没有参加游戏的人也能理解他们的习得,这样才会形成全班的学习气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本身也有体会,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把教师的体会告诉大家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大家加深学习的印象。笔者在玩四人站的游戏当中就发现学生很有创造力,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完成游戏。因此,分享体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忽略
(五)安全原则
任何游戏都是以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的,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首先,我们要把握好游戏的难易程度,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以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前提。其次,要做好保护措施和告知参与者应当注意安全
游戏的设计和使用还要注意其他的方面,如:应当事前准备充分、有条件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让学生制定游戏规则等等。总之,以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主要目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游戏在教学中的使用是灵活多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悦读经典|陈鹤琴:读懂儿童的7种心理特征
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奠基人,民国时期被誉为幼儿教育的“圣人”。曾任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普通的小孩子生来虽有种种不同之点,然大抵是相仿佛的。饿则哭,喜则笑;见好吃好看的东西就伸手拿来,见好玩好弄的东西就伸手去玩。
然何以到后来有的会怕狗怕猫,有的敢骑牛骑马;有的身体强健,有的身体孱弱;有的意志坚决,有的意志柔弱;有的知识丰富,有的知识缺乏;有的专顾自己,有的体恤别人;有的多愁病,有的多喜乐;有的成为优秀公民,有的变为社会败类?推其原因,不外先天禀赋之优劣与后天环境及教育之好坏而已。
若从小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生来怕狗猫,到大来也敢骑牛马的;虽生来不甚强壮,到大来也会健康的。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来不怕动物,大来会怕的;本来身体强健的,大来会瘦弱的。
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然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儿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资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参考。
一、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小孩子可以说是生来好动的。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进嘴里去。到了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地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他的动作更加复杂了。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忽而爬到那里,忽而走到这里。假使我们成人像他那样活动两个钟头,那一定疲乏不堪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从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作声以取乐,现在他要拿着棒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从前不同了。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总起来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第一,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第二,做父母的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着优美的影响。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二、小孩子是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1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他一听见鸡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见别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了。倘若他看见他母亲扫地洗衣,他也扫扫洗洗看;倘若他看见他父亲吐痰吃烟,他也要吐吐吃吃看。
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大了。什么娶亲,什么出殡,他都要模仿了。
总而言之,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三、小孩子是好奇的
小孩生来是好动的,生来是好模仿的,也是生来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岁,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马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他总要跑出去看看。有一个4岁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亲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见他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头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来刺他了。
又有一个5岁的小孩子,天天把园里所种的红萝卜掘起来,看它怎样生长的。又有一个小孩子把一只钟拆得粉粉碎,要看看这个钟究竟为什么会响的。小孩子不但有这样的动作,也发种种问句。他常要问你“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那个东西怎样做的;这个东西为什么是这样的”。他看见不懂的东西,就要来问你。这些问句也是一种好奇的表现。
现在我们要问,这种好奇的动作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这句话是很对的。若小孩子不好奇,那就不去与事物相接触了;不与事物相接触,那他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倘使他看见了冰,不好奇,不去玩弄,那他恐怕不会知道冰是冷的;倘使他听见了外面路上的汽车声,不跑出去看看,那他恐不会晓得汽车是什么东西。所以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
四、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
小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是喜欢动作有成就。比如一个两岁光景的小孩子在沙箱里玩沙。他尽管把沙一把一把地捞进罐头里去,捞满了把沙倒出来;又再一把一把地捞进去,捞满了又倒出来;这种动作从表面一看没有什么成就,仔细考察起来,一把一把地捞进罐里去固然是一种动作,但罐头装满了,就是动作的成功。小孩子虽喜欢捞沙的动作,也喜欢捞沙成功呢。
一鸣有一天将大小木块搬到天井里去,用了许多力气,费了许多时间,方才搭成一座小小房子的样子。他搭好之后,很高兴地跑过来对我说:“爸爸你来看我搭的一座房子。”我见了这座似是而非的房子,也非常欢喜,就极力地称赞他,而且叫他再去搭。他玩了木块以后,又跑到书房里去,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动物。他画了以后又对我说:“象。这是尾巴,头,耳朵,眼睛,嘴巴,鼻头。”我回头一看,果然不错,就连说“好,好”。从以上两个例子看来,小孩子是很喜欢做事情的,而且很喜欢其成功的。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觉得很有趣,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许。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我们做父母或教师的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种事情。
不过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下次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难,小孩子能够胜任而有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因此自信力与成功就互相为用的了。
做父母的对于这一点也是应特别注意的。
五、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有许多小孩子哭的原因虽然不一,但是不能到外边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种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说他去骂他,那真正冤枉极了。一鸣有一天,坐在摇篮哭个不了,他母亲给他东西吃,他不吃;给他东西玩,他也不玩。后来我就抱他到门外去玩玩,他一到门外就不哭了。他仰起头来看看天的颜色,低下头去看看草木的样子,看看飞禽走兽的形状,歇了一歇,他就笑逐颜开了。又有一天,天已晚了,街上已经没有人了,他还不肯回家。不但一鸣是如此喜欢到外边去的,普通儿童大概都是如此的。现在我家里办了一个幼稚园。凡天气晴和的时候,我们就带幼稚生到外边去游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这种郊游对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
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小孩子的年龄为断。如年龄较小的儿童,我们叫他们采采花呀,种种树呀,举行短距离的远足会呀;年龄较大的儿童,我们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行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以强健他们的身体,以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着许多好处。但是由于有许多做父母的总不放心他们的小孩子到外面去,一则恐怕身体疲乏,二则恐怕衣服弄脏,三则恐怕感冒风寒,所以一天到晚,将他们关在屋里,好像囚犯一样。所以这种儿童长大起来,往往身体孱弱、知识缺乏,当年做父母的爱护子女,到了今天适足见其贻害子女了。做教师的不愿多事,且以带领学生到野外游玩为麻烦,所以学生就失去与天然界相接触的一种良好机会。要知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中求得,也应在自然界获得,什么“动物学”,什么“植物学”,什么“地理”,什么“常识”,大概都是可以从自然界中学得的。我们在书本中看死的标本,死的山水,不如到野外去看活的动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总起来说,小孩子不论年纪大的小的,不论男的女的,大都喜欢野外生活,我们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虽不能十分注意到此,多少总须领小孩子到野外去玩玩才好。
六、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
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假设此时没有伴侣游玩,他一定要觉得孤苦不堪了。有时候还要发生想象的伴侣。他同这个想象的伴侣一同游玩,一同起居,一同饮食,那就不致孤苦。但是他的伴侣到底是想象的,他一定要觉得寂寞不堪的。到了十余岁,儿童就喜欢结队成群的游玩了。倘使儿童在这个时候,在家中得不到伴侣,他一定要往外寻求了。
七、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
两三岁的小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旁人称赞他。比如今天他穿一件新衣服,就要给他父亲看;着了一双新鞋子,就要给他同伴看。到了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还要来得浓厚。假使他不愿意刷牙齿,你可指着一个牙齿洁白而肯刷牙齿的小孩子说:“他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若天天刷牙齿,你的牙齿也会像他这样整齐好看呢!”小孩子听了你的话,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后,你就可称赞他说:“呀!你的牙齿是白一点了,好看得多了。”他听了必然觉得非常的高兴,下次洗脸时就喜欢刷牙了。
一鸣画图,若画得好,我就称赞他几句,鼓励他几句,并且替他在图画上写“很好”的字样,他就显出很快乐的样子。所以以后他常常喜欢画图画,画了之后,常把图画纸拿了来给我看,并且叫我在纸上写“很好”两个字。
这种赞许心,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时应当利用,然而不可用得太滥,一滥就失掉它的效用,反不若不用为妙。
总起来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别人赞许他的。这几点儿童的心理,不过是荦荦大者而已;至于不甚紧要的,略而不述了。即从上面所说的几点看来,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节选自陈鹤琴《家庭教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授权刊登,转载请完整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jtjy00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心理咨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