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x86系列x86芯片国产化中间的x怎么读,是英文字母x吗? AMD的x86中的x又怎么读

AMD怎么读??_百度知道
AMD怎么读??
AMD怎么读? SATA怎么读?directx 10怎么读?还有什么要学会读的?学习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AMD就是念做字母AMD,好比DNA一样。  AMD(超微半导体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AMD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AMD是目前业内唯一一个可以提供CPU、GPU、主板芯片组三大组件的半导体公司,AMD提出3A平台的新标志,在笔记本领域有“AMD VISION”标志的就表示该电脑采用3A构建方案。
采纳率:82%
来自团队:
AMD怎么读?!不就是一个一个字母读啊Sata可以作为一个单词读做/'seita:/Direct X是两个单词,就是先念单词,然后加上X其他的也没什么吧如果有需要,可以补充问题^_^补充:Sata就是 塞塔 或者 涩诶塔都可以Direct就是 滴入爱课特真便扭啊………………连起来多念几遍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AMD全称 Advanced Micro Devices 中文为-超微半导体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中文为 串行ATADirectX 是一种应用程序接口 后面的数字是它的版本号还有API 全称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中文为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还有SLI 全称是Scalable Link Interface 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接口连接方式,在一块支持双PCI Express X 16的主板上,同时使用两块同型号的PCIE显卡还有很多术语,一时也不好说!至于,这里面英文的读法,还是自己查字典吧,不要那么懒了!
AMD 是Advanced Micro Devices的简称,不是一个单词,所以不能连读,只能读A-M-D。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A-M-DSA-TA简称为dx 10 或者 d10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海光PK兆芯,谁能拔得中国X86 CPU阵营头筹? - EDN电子技术设计
目前国内做X86 CPU的厂商中,海光和兆芯无疑是最受国家器重的企业。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海光和兆芯谁能拔得头筹呢?
前不久,永恒之蓝肆虐,教育网和公安内网遭到攻击,洛阳市公安官方甚至发文,承认公安内网陷入瘫痪。而Intel在不久前表示版本号为6.x、7.x、8.x、9.x、10.x、11.5、以及11.6系列的所有固件产品存在严重的漏洞,这就意味着英特尔近十年来的固件芯片都会受到影响。
根据资料表明,国家已经制订了旨在使用国产化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计算机计划——全国党政系统的计算所实现国产化替代,从而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不过,考虑到党政办公中,暂时还不可能一下子就彻底抛弃Windows,即便用Linux取代Windows也需要一个过渡期。而目前国内做X86 CPU的厂商中,海光和兆芯无疑是最受国家器重的企业。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海光和兆芯谁能拔得头筹呢?
海光与AMD合资的事情非常低调。据业内人士披露,海光与AMD合资是一些人抱着重复高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想法,因而开展的项目。虽然中国方面鲜有相关消息,但据外媒报道,AMD与国内公司签订的协议预计可为AMD带来2.93亿美元许可费和版税收入。目前,海光资金以天津投资和曙光自有资金为主。
其实,AMD最初的是打算和国内某驰名PC厂商合资的,还拿出了在2013年市场主流产品的源代码,并允许合资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自主的CPU核。为了规避Intel对X86专利授权的限制。据小道消息称:AMD在当初寻求合资时表示,如果AMD是合资公司的小股东,则合资公司就不能获得X86授权,只有AMD保持控股状态时,合资公司才能获得X86授权。因此最初合资的一项条件就是AMD控股合资公司。
但如果由AMD控股了合资公司,那势必影响合资公司获得国家扶持的力度,而且一旦外资控股,很多项目就无法参与了。将来若要给外资控股合资CPU公司打上“自主、可控、安全”的旗号也很容易遭受质疑。
于是形成了比较绕的一个方案:AMD与国内公司A成立合资公司B,合资公司B由AMD控股,负责开发CPU核(其实就是拿AMD现成的内核)。然后公司A购买合资公司B开发的CPU核,以此为基础开发CPU。最终实现ARM卖IP核的翻版。这样一来既规避了Intel的X86授权限制,又使这款X86 CPU成为内资公司开发的产品,迎合关于“自主、可控”等要求的界定。
只不过为了绕过Intel的X86授权限制,以及为了使开发的国产X86 CPU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才把合资模式搞的这么复杂。
如果当时某PC大厂真的与AMD合资,通过垂直整合,未来的市场表现是可以期待一下的。只不过当时某PC大厂因为资金链不是很充裕,加上大公司在决策上受各种因素钳制,在犹豫不决下没能成。然后AMD又去寻找了曙光等一些公司,最终才有海光与AMD合资这个事情。虽然不清楚最后海光与AMD具体合资方式,但如果依旧是AMD变相卖IP授权,那很有可能还是之前的那个方式。
海光的最大优势是性能。由于有AMD技术做后盾,CPU的性能是不用过于担忧的——相对于VIA给兆芯的以赛亚性能非常有限,AMD给海光的是性能强劲的Zen——AMD给予海光的是Zen的结构和代码!AMD给予海光的是Zen的结构和代码!AMD给予海光的是Zen的结构和代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虽然AMD在少数模块上有技术保留,但AMD能把Zen给海光,而不是已经落后的推土机或者挖掘机,这个已经展示出AMD的诚意了。在AMD的帮助下,海光如果能把主频做到3G以上,在国内就足以傲视群雄。海光主要面向商用服务器市场,也就是曙光原有市场,这样海光的CPU就可以直接替换曙光原本需要进口的国外X86 CPU,由于Zen的底子在,海光的CPU性能应该不会太差,这种海光依托AMD的技术设计芯片,曙光做整机销售的商业化模式,是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海光最大的不足是安全上存在瑕疵,以及尚不具备消化吸收Zen的技术实力。
CPU是否安全,微结构是关键,而Zen毕竟是AMD设计的,而不是国内团队完成的,考虑到美国科技公司向来有配合美国政府情报部门的惯例(斯诺登已经证实),以及相关单位已经证实,国外X86 CPU存在“冗余”模块,从怀疑论的角度去看,AMD是否会留下后门,这个还是未知数。
而且即便拿到源码,要消化吸收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自身技术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Zen这样复杂的东西,国内团队在短时间内很基本上是改不动的。
海光主要问题在于海光能不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为AMD给的Zen相对于国内团队来说还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海光目前的技术团队是全新的,还缺乏大项目的磨砺,在技术上和经验上还有所不足,未必能消化掉AMD给的技术。
就第一款产品来说,海光做的事情是互联和cache一致性等工作,以及SoC要海光自己做。但内核却是由AMD提供的Zen,而且生产方面可能有需要仰仗AMD,很可能由AMD找晶圆厂(比如GF)代工。
对于海光来说,磨砺自己的技术团队,最终实现消化吸收AMD给的技术才是当务之急。
兆芯是一家国家大力扶持的IC设计公司,在十二五期间,承接了核高基01专项,获得了数十亿资金扶持。在2017年又拿到了核高基一大笔钱。因此,兆芯是一家不差钱的公司,即便无法盈利,也能过的很好。相对于海光来说,兆芯获得的国家资源要丰富的多——海光以天津投资和曙光自有资金为主,兆芯拿核高基的钱拿到手软。
兆芯技术来源在于是VIA公司,其ZXA就是VIA Nano马甲,ZXC QuadCore C4600和VIA QuadCore C4650十有八九就是同一个东西。虽然兆芯在各种场合一直宣传自己符合自主可控,但其实ZXC的内核其实就是美国Centaur公司设计的以赛亚。ZXC极有可能就是把人家的设计或版图买过来,重新在台积电流片的产物。而兆新最新公布的ZXD,根据目前的信息看,其实是基于ZX-C的改版,在微结构不动情况下,做的SoC设计,集成了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等,二级cache变大。
兆芯的最大优势有两个:一是能跑Windows,二是可以得到国家巨额资金扶持。
兆芯的不足也很明显:一是存在知识产权瑕疵;二是CPU性能比较一般;三是安全上存在瑕疵。
首先,在知识产权上,兆芯是存在瑕疵的,比如X86授权——毕竟AMD来华寻求合资时强调,必须控股,合资公司才能使用X86授权。但VIA只持有兆芯的2成股份,如果VIA持有兆芯2成股份,兆芯就能合法使用X86授权。那么,这就意味着VIA和AMD至少有一方在说谎。
不过,由于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单位持有兆芯80%的股份,这种政府背景的公司,在对Intel没有任何威胁的时候,Intel未必会起诉——毕竟在中国起诉政府背景的公司很难获得实际利益。但如果兆芯敢卖到美国去,很可能会被Intel弄得死去活来——毕竟当年VIA的桥片一度挺火的,但在Intel专利大棒下灰飞烟灭了,VIA都顶不住专利大棒,技术源自VIA的兆芯根本不可能有AMD那种和Intel交叉授权的地位。
其次,兆芯CPU性能比较一般,就以已经量产的芯片中性能最强的ZXC为例,即便是ZXC中主频最高的C4600,和AMD/海光相比差距非常大,根据AMD公布的数据:Zen在3.4Ghz频率下,使用 GCC4.6编译器,优化参数 -O2,定点成绩为31.5,是C4600的3倍左右。
即便是与龙芯、申威、飞腾相比较,C4600也处于劣势,在局部一些指标上还处于明显劣势——单线程STREAM的测试,C4600的STREAM带宽基本为4-5GB/s,而龙芯3A3000为8+GB/s。多线程STREAM的测试,C4600的STREAM带宽基本为3+GB/s,而龙芯3AGB/s。在多线程上,C4600定点成绩是龙芯3A3000的74%,C4600浮点成绩是龙芯3A3000的70%。而申威421的成绩比龙芯3A3000还要强一些,兆芯和申威421的差距还要更大一些。
虽然兆芯官方宣传,ZXD的SPEC2006定点和浮点都在20分以上,但其实是ICC的成绩,而且从兆芯“单任务”这样的用词来看,很有可能是开并行化的结果。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开启并行化后,会将原本单线程执行的程序并行化给多个处理器执行,进而获得性能增益。但这种并行化仅仅只能用来跑分,实际日常使用中,很多常用代码并不支持,因而并行化是没有什么实际使用意义的。因此,兆芯官方宣传所谓的“ZXD的SPEC2006定点和浮点都在20分以上”水分非常大。
最后,就是存在安全瑕疵。从C4600的情况看,其内核就是美国Centaur公司设计的以赛亚。兆芯相关的英文资料也表明:Based on Centaur Technologie’s microarchitecture designs 。
兆芯和VIA、美国Centaur公司之间的关系,兆芯国内技术团队、VIA、美国Centaur公司在设计兆芯的CPU中各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也是非常令人玩味的。
正是因此在安全市场上,由于兆芯是VIA马甲的现实,导致兆芯在一些项目上无法参与,比如XX工程中,上海市上报提议使用兆芯,结果被北京否决,换成了真正自主设计的CPU。再比如军队根本不认可兆芯,也是禁止使用的。
对兆芯来说,由于性能太弱,无法在民用市场无力与Intel、AMD竞争,即便要打国产 X86 CPU的旗号,就性能上来说,也无法与海光相比。
在安全市场因为VIA马甲的现状,导致大多局限于上海本地党政市场推广,加上安全市场不能用Windows,这使得兆芯能跑Windows的优势被废。虽然有上海政府的鼎立支持,但相对于全国党政军市场来说,还是过于渺小。这是兆芯当前面临的窘境。
海光和兆芯颇具相似之处,都属于国家重点扶持企业,压根不差钱。而且都属于X86 CPU,能跑Windows,就现阶段来说,从安全性、自主可控方面来说,两者都是有瑕疵——海光的国产X86芯片,内核是源自AMD的Zen;兆芯的国产X86芯片,其实是VIA的马甲。
差异就在于AMD的技术实力远远胜过VIA——AMD给的Zen也比VIA给的以赛亚强的多,因而在CPU性能上,海光远远强于兆芯。
在商业市场上,海光的CPU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但兆芯的CPU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且曙光和海光之间的股权关系,使得曙光有比较大的动机去鼎立支持海光。而兆芯的整机合作伙伴很多也是龙芯、申威、飞腾的合作伙伴,属于几家整机产品都做,对于整机厂来说,客户青睐哪家的CPU,就多生产该CPU的整机产品。这样一来,很难形成曙光对海光那种强度的支持。
至于两者企业能否在国有天量资金的扶持下,实现高铁模式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只有交给时间了。51CTO旗下网站
CPU架构解析:ARM和x86大比拼
信不信,随便逮住一个人问他知不知道CPU,我想他的答案一定会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再问他知道ARM和X86架构么?这两者的区别又是什么?绝大多数的人肯定是一脸懵逼。今天小编就带你深入了解CPU的这两大架构:ARM和X86。以后出去装X就靠它了!
作者:佚名来源:| 20:58
信不信,随便逮住一个人问他知不知道CPU,我想他的答案一定会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再问他知道ARM和X86架构么?这两者的区别又是什么?绝大多数的人肯定是一脸懵逼。今天小编就带你深入了解CPU的这两大架构:ARM和X86。以后出去装X就靠它了!
重温下CPU是什么鬼
中央处理单元(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三部分组成,从字面意思看运算器就是起着运算的作用,控制器就是负责发出CPU每条指令所需要的信息,寄存器就是保存运算或者指令的一些临时文件,这样可以保证更高的速度。
CPU有着处理指令、执行操作、控制时间、处理数据四大作用,打个比喻来说,CPU就像我们的大脑,帮我们完成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因此如果没有
CPU,那么电脑就是一堆废物,无法工作。移动设备其实很复杂,这些CPU需要执行数以百万计的指示,才能使它向我们期待的方向运行,而CPU的速度和功率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速度影响用户体验,而效率影响电池寿命。最完美的移动设备是高性能和低功耗相结合。
要了解X86和ARM,就得先了解复杂指令集(CISC)和精简指令集(RISC)
从CPU发明到现在,有非常多种架构,从我们熟悉的X86、ARM,到不太熟悉的MIPS、IA64,它们之间的差距都非常大。但是如果从最基本的逻辑角度来分类的话,它们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即所谓的&复杂指令集&与&精简指令集&系统,也就是经常看到的&CISC&与&RISC&。
Intel和ARM处理器的第一个区别是,前者使用复杂指令集(CISC),而后者使用精简指令集(RISC)。属于这两种类中的各种架构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设计者考虑问题方式的不同。下面小编分别来介绍:
x86:Intel一家独大
提到芯片巨头英特尔,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英特尔的CPU制造技术冠绝全球,但是你知道这家巨头企业是如何发家的么?
事情要从日说起,Intel发布了一款新型的微处理器&8086&。而这款处理器在新出现时并没有得到什么关注,可是他却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8086意味着x86架构的诞生,而x86作为特定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语言的指令集,定义了芯片的基本使用规则。8086也直接带动了Intel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芯片巨头。
而x86不仅仅使Intel平步青云,也成为了业界的一种标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是笔记本、服务器、超级计算机还是编写设备,都可以看到x86的身影。而且,x86架构还在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改进,无论AMD、VIA都可以通过X86指令集的弹性来对付Intel,迫使x86进行改变。
通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x86服务器在服务器领域的地位几乎是独孤求败。小巧灵活的x86服务器在市场上应用十分广泛,互联网以及局域网内的文件、打印、通讯、web、电子邮件、数据库以及应用服务等多个领域都可以一展身手。
x86服务器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兼容Windows操作系统,全部都采用了Intel的CPU。而Intel的x86服务器也可以分为两代,最初采用的
80x86系列在发布了产品80486后,Intel对该系列产品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注册,这也就是现在Intel的Pentium系列,当然,这个系列在中国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即奔腾系列。
目前奔腾系列的CPU包括:Pentium、Pentium MMX、Pentium Pro、PII、PII Xeon(至强)、PIII、PIII
Xeon、P4 Xeon、Celeron2(赛扬)等。
x86:40多年一路坚持
x86老么?从时间上来看,确实老了。x86从1978年至今已经将近40年。可经过各种风云变幻之后,x86依然是服务器行业绝对的领导者,说这样的一个服务器行业领袖已经老去,那无非便是在指摘支撑起整个互联网的服务器行业已老。
而且,经历了很多代的改进和变革,x86架构服务器依然是最快的架构之一。而且现在x86也是整个行业的标杆,从技术上来看x86从未落后过,只不过是和其他架构的服务器相比差距大小是否被拉近了。
从指令集架构来看,CISC确实是有些陈旧了。即便是Intel也已经承认,CISC架构确实限制了CPU的发展。在CISC微处理器程序的各条指令相互串联执行,指令操作也需要串行执行,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任务执行,其控制当然十分简单,但计算机的整体利用率却被拖了后腿,执行速度相对偏慢。这也是CISC架构为中低档服务器所采用的原因之一。
复杂指令集是一种伴随着计算机诞生便存在的一种指令集。其拥有较强的处理高级语言的能力,对于提高计算机性能有一定好处。而日趋复杂的指令系统不仅带来的效率的低下,还致使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增加,这种复杂性也将导致了CISC的通用性不佳。
ARM:移动端异军突起
在PC领域,Intel的CPU一枝独秀。而在移动端呢?那就当属ARM了。ARM全称为Advanced RISC
Machine,也就是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RM是RISC微处理器的代表作之一,其广泛的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被使用。而且ARM处理器最大的特点在于节能,这也是其在移动通信领域无人能敌的原因之一。
打造ARM64位服务器
在过去,ARM专注于发展32位架构,在移动端称霸多年,让Intel眼馋不矣。而在PC和服务器领域,Intel的市场也让ARM十分眼红。ARM于
2011年底发布的ARMv8为其首款64位处理器,而戴尔在2013年发布了其首款基于ARM64位构架的服务器,相应的服务器解决方案也被开发出来。
专家认为,尽管Intel的x86处理器在服务器领域依然无敌,但64位的ARM构架应该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ARM在内存和网络接口同计算核心间的距离会被尽可能的拉近,并借此承载起密度极高的大量计算进程,这种特性与Web服务器及其应用十分契合。
在服务器领域,Intel的芯片也有很多水土不服的领域,比如内存容量、I/O和处理性能不成比例时,ARM处理器的表现会更加合格。ARM处理器的
ISA复杂程度要低很多,开发成本也要低,相应的,ARM服务器厂商针对这些应用场景所开发的服务器也就拥有了打败Intel的前提条件。而从这些应用环境所切入服务器市场的ARM架构服务器其针对客户也正是x86的原有部分客户。
而Intel是不会轻易放手的,在服务器领域,其工艺对ARM保持领先,其处理器性能也远高于ARM处理器,可在功耗方面一直是Intel的一个心病。
此外,Intel也想进军移动端,要打败ARM,在低功耗的服务器领域发力便是一个好的选择。采用了14nm工艺的Xeon-D,其包括的2个1.4G的Broadwell内核和GPU的功耗才仅仅为6W,在性能功耗比方便比ARM要高出不少。
在2008年,Intel推出了Atom处理器,这款处理器是Intel史上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处理器,其开创出去便是之中弥补自己在移动计算领域先天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领域被ARM霸占多年,在技术和经验中Intel都不占优势,想要打败ARM又谈何容易?
既然双方都对对方的领域虎视眈眈,那么ARM和Intel的大战绝对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想要进入Intel的服务器领域,ARM就需要拿出来真本事了,以其64位元处理器作为基础的芯片设计,功耗低、成本低,具备构架弹性,以这些优势去硬碰Intel又能有几成胜算呢?
换个角度看,ARM芯片架构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实现很多企业的特性需求,比如缓存一致性以及容错和高可用性等,其软件的生态环境成熟度却不及Intel,即便是有了更多的企业关注也未必就能有把握击败Intel,那么又是什么支持这ARM来客场挑战Intel呢?
ARM与X86大比拼
从几个方面比较ARM与X86架构Intel和ARM的处理器,除了最本质的复杂指令集(CISC)和精简指令集(RISC)的区别之外,下面我们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下ARM和X86架构。
1、制造工艺ARM和Intel处理器的一大区别是ARM从来只是设计低功耗处理器,Intel的强项是设计超高性能的台式机和服务器处理器。
一直以来,Intel都是台式机的服务器行业的老大。然而进入移动行业时,Intel依然使用和台式机同样的复杂指令集架构,试图将其硬塞入给移动设备使用的体积较小的处理器中。但是Intel
i7处理器平均发热率为45瓦。基于ARM的片上系统的发热率最大瞬间峰值大约是3瓦,约为Intel
i7处理器的1/15。其最新的Atom系列处理器采用了跟ARM处理器类似的温度控制设计,为此Intel必须使用最新的22纳米制造工艺。
2、64位计算对于64位计算,ARM和Intel也有一些显著区别。Intel并没有开发64位版本的x86
指令集。64位的指令集名为x86-64(有时简称为x64),实际上是AMD设计开发的。Intel想做64位计算,它知道如果从自己的32位x86架构进化出64位架构,新架构效率会很低,于是它搞了一个新64位处理器项目名为IA64。由此制造出了Itanium系列处理器。
而 ARM在看到移动设备对64位计算的需求后,于2011年发布了ARMv8
64位架构,这是为了下一代ARM指令集架构工作若干年后的结晶。为了基于原有的原则和指令集,开发一个简明的64位架构,ARMv8使用了两种执行模式,AArch32和AArch64。顾名思义,一个运行32位代码,一个运行64位代码。ARM设计的巧妙之处,是处理器在运行中可以无缝地在两种模式间切换。这意味着64位指令的解码器是全新设计的,不用兼顾32位指令,而处理器依然可以向后兼容。
3、异构计算ARM的
big.LITTLE架构是一项Intel一时无法复制的创新。在big.LITTLE架构里,处理器可以是不同类型的。传统的双核或者四核处理器中包含同样的2个核或者4个核。一个双核Atom处理器中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核,提供一样的性能,拥有相同的功耗。ARM通过big.LITTLE向移动设备推出了异构计算。这意味着处理器中的核可以有不同的性能和功耗。当设备正常运行时,使用低功耗核,而当你运行一款复杂的游戏时,使用的是高性能的核。
这是什么做到的呢?设计处理器的时候,要考虑大量的技术设计的采用与否,这些技术设计决定了处理器的性能以及功耗。在一条指令被解码并准备执行时,Intel和ARM的处理器都使用流水线,就是说解码的过程是并行的。
为了更快地执行指令,这些流水线可以被设计成允许指令们不按照程序的顺序被执行(乱序执行)。一些巧妙的逻辑结构可以判断下一条指令是否依赖于当前的指令执行的结果。Intel和ARM都提供乱序执行逻辑结构,可想而知,这种结构十分的复杂,复杂意味着更多的功耗。
那为什么反而ARM的比X86耗电少得多呢。这就和另外一个因素相关了,那就是设计。
设计又分为前端和后端设计,前端设计体现了处理器的构架,精简指令集和复杂指令集的区别是通过前端设计体现的。后端设计处理电压、时钟等问题,是耗电的直接因素。当然,其中任何一项都会使得时钟和电源所控制的模块无法工作。他们的区别在于,门控时钟的恢复时间较短,而电源控制的时间较长。此外,如果条单条指令使用多个模块的功能,在恢复功能的时候,并不是最慢的那个模块的时间,而可能是几个模块时间相加,因为这牵涉到一个上电次序的问题,也就是恢复工作时候模块间是有先后次序的,不遵照这个次序,就无法恢复。而遵照这个次序,就会使得总恢复时间很长。
所以在后端这块,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为了省电,可以关闭一些暂时不会用到的处理器模块。但是也不能轻易的关闭,否则一旦需要,恢复的话会让完成某个指令的时间会很长,总体性能显然降低。此外,子模块的门控时钟和电源开关通常是设计电路时就决定的,对于操作系统是透明的,无法通过软件来优化。
再来看前端。ARM的处理器有个特点,就是乱序执行能力不如X86。换句话说,就是用户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他的操作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造成了指令也无法预测。X86为了增强对这种情况下的处理能力,加强了乱序指令的执行。此外,X86还增强了单核的多线程能力。这样做的缺点就是,无法很有效的关闭和恢复处理器子模块,因为一旦关闭,恢复起来就很慢,从而造成低性能。为了保持高性能,就不得不让大部分的模块都保持开启,并且时钟也保持切换。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耗电高。而ARM的指令强在确定次序的执行,并且依靠多核而不是单核多线程来执行。这样容易保持子模块和时钟信号的关闭,显然就更省电。
ARM和X86现在发展如何?
关于X86架构和ARM架构这两者谁将统一市场的争执一直都有,但是也有人说这两者根本不具备可比性,X86无法做到
ARM的功耗,而ARM也无法做到X86的性能。现在ARM架构已经具备了进入服务器芯片的能力,众多芯片研发企业纷纷采用ARM架构研发服务器芯片无疑将促进其繁荣,
2015年一款采用ARM架构的Windows 10平板现身,这也是目前曝光的全球首款非X86架构、运行Windows系统的平板产品。
随着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融合互通日趋明显,ARM发展后台数据中心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与其说ARM倒更像是背水一战,无论是ARM还是Intel,双方都没有任何退路可言。【编辑推荐】【责任编辑: TEL:(010)】
大家都在看猜你喜欢
热点热点热点关注头条
24H热文一周话题本月最赞
精选博文论坛热帖下载排行
20多年以来,《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一书是最受学生和行业专业人员欢迎的软件工程指南。它在全面而系统、概括而清晰地介绍软件工程...
订阅51CTO邮刊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我和我收藏的老cpu,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传奇奶全集,我和我的传奇姑奶奶,我和我的小伙伴,我和我的祖国简谱,我和我的祖国作文,我和我的他们,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和我收藏的老cpu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86芯片国产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