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前三组三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新门道?

529被浏览729,346分享邀请回答3.2K3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msn.tw 版本:我自己用的就是S7,boom7 爆炸后,三星真的有反醒吗?对待国内消费者真的有改善吗?不仅没有,还变本加厉去黑其他品牌了。我不抵制韩货,但这辈子我与三星这品牌无缘了。最后,不是还有人说三星保值吗?可以去咸鱼瞅瞅国行二手s7edge和s7啥价格。。。在考虑这个时间点要不要买s7。补充一点,我始终相信s7爆炸几率很小,就像s7edge的粉线;花屏;碎屏;home键掉漆;电池一年不到损耗超过20%(这三个貌似真不小。。),因此适当价位可以买入玩一下。旗舰的素质还是有的,虽然质量与品控。。。。。当然我也不想说iphone或者小米,华为等其他手机就不会爆炸,反之我认为boom7事件后,所有其他牌子表面上都是这样的:实际上内心。。。。。当初boom7刚开炸的时候,galaxy贴吧上一致认为是华为背后捣鬼,我想当时他们一定认为华为是这么想的:(误。。。。虽然我也不知道为啥每次三星出事就要搬出海军,海军也挺忙的,不一定有功夫死命黑一个排不进国内前五的三星吧)总之,目前来看三星对瞒不住的s7/7edge炸鸡案就采取怀柔私了,能堵就堵,瞒得住的就直接篡改新闻内容外加用s8刷爆各大媒体的屏,拖到s8发布会然后就。。。。。---------------------------------------------------------------------------今天更新一波,因为我之前关注过 @ 在评论中询问了关于电池损耗的帖子,故放出连接与部分截图:然后这是在三星售后换新后的截图:---------------------------------------------------------------------------提醒各位国行尚未过保修的s7、edge用户,最好赶紧检测下然后争取换新哦。这件事我没黑三星是因为三星售后至少能给你换新电池,当然隔壁苹果是规定一年内电池低于80%可免费换新的(评论有指出苹果是一年内循环500次+ 低于90%可更换,这个我真不清楚,现在都变得那么厉害了?),,三星是否要撕逼下就不得而知,我也懒得去检测了。。。。。下半年换大法XZP。。。。至于换新具体如何撕逼或者检测流程,可以参考前面链接里LZ的经历,然后去三星售后怼,气势上一定要压倒对方,然后就。。。。。ps:貌似大家对本帖颜艺担当很感兴趣啊。。。出自漫画《恋爱FLAG》哈哈哈哈-----------------------------------------------------------------在更新一波啦!~喜大普奔!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大家开不开心?我也很开心!因为三星推送了官方7.0,我怀着无比鸡冻的心情立马下载升级啦~ 然后。。。。。。。。我的 三星pay 就再也打不开了。。。。。。。于是重置手机;不行!于是卸载重装;不行!狠下心。。。。直接双清。。。。。。还是。。。三星,我CNM!!!(后来致电三星售后,表扬下客服MM,温柔又耐心,然并软,让我上网提交个错误报告然后等回复,于是干脆预约三星售后去检测了,,最后,,三星,我CNM!!!)--------------------------------------今日继续更新一波:如前几日预约,周六赴三星售后检测,虽然针对三星有诸多不满但对事不对人,售后的工程师很客气态度也很好,真的要大大表扬下!言归正传,我所遇到的问题售后说这几日比较多、可能是刷地铁时被闸机锁死Samsung pay,也可能是其他问题,都是假设,但具体什么问题.......居然不!知!道!在我们对话期间就又来一个差不多问题的小伙子.....最后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换主板,二是等官方查出问题再给方案……什么时候查出来?也不!知!道!我果断的选择了换主板........提醒各位,你们升级7.0后最好别刷地铁,有一定几率被闸机锁死而解决方案有可能是找地铁人员重刷,如果遇到我的问题则目前几乎没有办法,除了换主板。(其实最后也不能确定是地铁闸机导致的,毕竟我没升级前还好好的)这叫什么事........-----------------------------------今日是本帖最后一次更新,,,,,向大家反馈下售后处理情况:手机交付后我就直接回家了,,过了大致一周左右,致电售后,告知第二天可以去拿了,周六赴约取货,发现问题解决,但是手机屏幕弄的很脏,,,膜基本报废。后盖重新粘合后有一定缝隙,,,都不知大问题,不计较了。最后表扬下对samsung pay的处理,,因为公交卡是绑定主办芯片而不是账户,所以当时里面的钱都没了,,,手机换好后过了几天售后致电我,告知会将我的公交卡余额打到支付宝账户上。前天用软件看了下新主板的生产日期,,,16年12月,还算新货,希望这次可以少出幺蛾子。。。(至于电量,,还是一如既往的尿崩,,,飞行模式待机一晚掉10%的节奏。。。)ps,今日在另一贴三星指纹识别的问题里,本人的回答在没有收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删去90%内容,全是国外论坛对三星糟糕指纹识别方案的反馈的截图,呵呵s8要发了是吧,韩币开始发力了是吧,有本事就把本贴和本问题老回的贴一起删了试试!知乎右下角 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的申明是摆着给不交公关费的公司看的对吧?6928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超大幅变温 三星新三门让生活更轻松
XGO汽车网日报道 你认为一台好冰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特点?无霜,无霜冰箱多采用风冷制式,利用一只小型风扇强迫箱内空气对流,以达到冷却的目的,因此我们看不到它所产生的霜。然而,它的缺点也显现出来,比如食物容易风干、串味等现象。
保鲜?部分高端冰箱机型主打保湿保鲜,但是保鲜效果明显,而制冷效果却不理想,这是由于冰箱降温速度慢,容易结霜等原因所导致的。
无霜保鲜?目前来看,家电市场很难找到两者兼得的冰箱产品。也就是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冰箱选购难题让很多消费者头疼不已,我们需要高品质的冰箱产品。如何满足冰箱的无霜、保鲜、保湿、大容量等功能需求,让三星新新三门冰箱给您满意的答案。
它集无霜、保鲜、保湿、大容量等功能为一身,特别具有两个压缩机,可分别对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独立循环制冷,使得冰箱的冷藏室湿度增加、冷冻室的温度降低,丝毫不会受到干扰。具有特殊功能的宽带变温室,22℃超大幅度变温调控,让你的食物“随心所欲”,释放更多的储存空间。
这款三星新三门冰箱将给予“新鲜生活”新的定义,摒弃“外观好看”的冰箱头衔,三星冰箱将“诚意之作”带给广大万维网友,传递出一股新时代家庭正能量。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款三星新三门冰箱,一起探究它“神奇”的之处。
★ 欧式外观设计 突破材质束缚
说到冰箱的外观设计,很多网友都对三星冰箱的外观情有独钟,韩系冰箱非常注重“表里合一”,尤其是三星冰箱在产品研发中,就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这款三星三门冰箱BCD-WMQISRH独特采用了不锈钢雕刻花纹,经典花纹设计,使得不锈钢机身冰箱不再感觉笨重沉闷。
市面上销售的不锈钢面板机身的冰箱,多采用光面成型设计,整体感觉虽然大气,但是设计沉闷,没有任何艺术感可言。这款三星冰箱采用独有技术在不锈钢面板上雕刻抽象花纹,华贵典雅,不落俗套,充满想象空间。
三星冰箱机身面板
鼎赫·华美纹 放大图效果
层层工艺制造,锻压合成出全新的花纹钢材面板。这种钢材面板坚固可靠、不留指纹、非常容易清洗。
三星独创的Ice Blue冰蓝色数码显示,带来梦幻无比的科技感觉,显示屏区域分别显示冷藏室温度、变温室温度、冷冻室温度。
三星冰箱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冷藏室、变温室都可以单独关闭,免去空载导致的耗电问题。
这款冰箱提供四种按键模式,操控上与其它冰箱有所不同,冷藏温度、变温温度、冷冻温度直接触摸均可调节。人工智能按键可以通过智能化温度管理,让冰箱自动调节室内冷量。冰箱的操作简单便捷,一看即懂。
三星冰箱包边设计
其它冰箱包边设计
为提高冰箱整体质感,新三门冰箱的金属包边设计更能够体现这款产品的独特之处,与其它产品不同,三星新三门冰箱边框采用了全新的包边设计,让全不锈钢压花设计更加完美。
本文来源:XGO汽车网
全新凯美瑞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转载]做人门道:有勇更要有谋!(三)
做人门道:有勇更要有谋!(三)
第八章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日常生活中,当你被激怒时,千万不要轻易发火。谁若轻易地做了怒气的俘虏,谁的生活就会倾斜,谁就可能成为愚蠢与后悔的人。记住: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 不让愤怒的野马脱缰
□ 不要压抑,但也不要冲动
□ 不让怒火烧昏头脑
□ 控制你的情绪
□ 宰相肚里能撑船
□ 把愤怒吞进肚子
□ 大人不生小人气
□ 不被激怒就不会被消灭
□ 以德报怨,赐人恩典
□ 他怒你不怒
□ 让愤怒为你效劳
第九章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聪明人务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以此明哲保身。
□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 别人都站着,你别坐着
□ 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
□ 以弱示人并非弱者
□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出头鸟容易挨枪子
□ 老夫面前不逞狂
□ 让人为师,不好为人师
□ 把锋芒藏起来
□ 永远位居第二
□ 神龙见首不见尾
第十章凿壁借光,善用外力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桥。就算我们浑身都是钢,也打不了几个毛钉。一个涉入社会生活的人,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个没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须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也必须这样。
□ 与名人扯上关系
□ 借贵人打个背景光
□ 肥水不流外人田
□ 借棵大树暂寄身
□ 借刀杀人不见血
□ 借来梯子往上爬
□ 有了人情路子宽
□ 篱笆立靠桩,人立要靠帮
□ 一个好汉三个帮
□ “君子”掠人之美
□ 站到“巨人”肩膀上去
第十一章假痴不癫,大智若愚  有智慧的人表面看来往往有点傻。其实装傻可以掩盖自己的聪明,更可以掩盖自己的失误。装得最傻的人,一定是个胸中有大沟壑的人。你若是这样一个人,那几乎攻无不克。
□ 得糊涂时且糊涂
□ 小事愚,大事明
□ 不要事事都较真
□ 水至清则无鱼
□ 修炼“愚”的本事
□ 一半鸽子一半蛇
□ 低头走路容易拣到钱
□ 装得越傻越高明
□ 夹着尾巴做人
□ 含糊人不含糊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攻人于不备之时
第八章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日常生活中,当你被激怒时,千万不要轻易发火。谁若轻易地做了怒气的俘虏,谁的生活就会倾斜,谁就可能成为愚蠢与后悔的人。记住: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1、不让愤怒的野马脱缰
  当你与他人发生矛盾,当你受到他人的侮辱和侵犯时,激愤之情便会膨胀起来。愤怒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旦让它狂奔起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证实,人的大脑和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在紧张、抑郁和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容易生病的道理。因为人体防御系统的主力军——血液的白细胞,具有一种能够接受激素ACTH的受体,这种激素在人体紧张时可大量释放,与白细胞相结合,削弱了人体的免疫能力,各种病原体在向人体进攻时便得不到主力军的有力反击。因此,常发怒的人易生病。
  还有一点同样重要,那就是愤怒会使你成功的人际关系毁于一旦。成功的人总是善于克服愤怒的人。
  西汉时,韩信在街上受恶少胯下之辱,愤怒的热血一下子涌遍周身,可他咽下了这口气,从恶少胯下钻了过去。不仅如此,当韩信功成名就,回乡报恩时,还到处寻找当年的“恶少”,对他表示感谢。这一千古流传的故事形象地注释了不发脾气的首要条件——忍耐。所以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可说是交际修养中的重要原则。
  平等地对待别人,能有效地控制发脾气或少发脾气。下属办错了事,有些领导居高临下,大声训斥,似乎天经地义;儿女不听话时,有的父母常火冒三丈,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棍棒相加,似乎理所当然;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把桌子一拍,审讯似的训一通,甚至将其赶出教室,似乎合情合理……领导、父母、教师之所以在下级、子女、学生面前一触即发,是因为他们总觉得居人之上。殊不知,这样极力维护的尊严,反而更容易丧失。
  1.写信发泄法
  你如果心事重重,觉得非要把自己的烦恼和不平之事倾诉一番,你可以给自己写封信,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吐在信中的字里行间,详细地诉说他人的误解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吐为快。
  情感发泄完毕后,请把信烧毁,不要将它邮寄出去。写信使你得到了发泄,你会体会到一种巨大的轻松感。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发泄使你不再需要向他人倾吐了。有时需要写上两遍,甚至三遍才能将淤积在心中的烦恼发泄干净。当你一吐为快后,你会发现自己再也不想去考虑那些使你不愉快的事情,更不愿和他人谈起这件事了。
  2.转移法
  试试转移法,你先要记住,在你生气或者完全失去理智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出任何决定。对物不对人,对事不对人,也是息怒之道。有些人在自己要发脾气时,赶紧离开这个“典型环境”,想一想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或者把自己关起来,闭目养神,在寂静中灭掉怒气之火,“惟有知道什么是孤独的人才真正懂得息怒”。或者拼命地工作、活动,转移注意力;或者说几句笑话,让笑声淡化怒气,减轻情绪上的压力;或者伏案疾书,让愤怒之情化作诗文……
  3.建立固定的条件反射,用理智战胜怒火
  民族英雄林则徐,脾气暴躁,有几次差点因发脾气误了大事。他奉命到虎门禁烟前后,为了不因怒气误事,特意在自己的居室和“办公室”里贴上“制怒”的条幅。每当要发脾气时,一看到这两个大字,便如同听到了无声的命令,也就慢慢心平气和、三思而行了。这样用某种方式提醒自己的方法,也不失为息怒的妙方。
  日常生活中,当你被激怒时,千万不要轻易发火。谁若轻易地做了怒气的俘虏,谁的生活就会倾斜,谁就可能成为愚蠢与后悔的人。记住: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2、不要压抑,但也不要冲动
  有人将人们那种一触而发的爆发性情绪比做是圈在牢笼中的猛虎,一旦放出去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曾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同时却又允许自己越过界限,去大叫大嚷,去对人怒目相向,甚至做一些连你自己也要后悔的事情,这样一来,又有那样一个“你”被别人记住了,你好不容易赢得的积极印象就可毁于一旦。而每次出现诸如此类的爆发,你就得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它补偿回来。
  假想你穿了一身刚买的时装在街上行走,忽然一辆汽车从你身边擦身而过,溅了你一身肮脏的积水,还险些把你撞倒,而司机却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这时你脸色发白,微微颤抖,额头冒汗,心跳加速,满脸怒容,你简直想把那家伙杀了。
  如果你的想法比较宽容:“也许那个人没看见我,或者发生紧急事情要赶时间。”这里你的善意克制了怒气,起码你宽大的心胸联想到多种可能性,怒气也就无从勃发。亚里士多德说,人只应有适度的怒气。的确,愤怒是很容易失控的。富兰克林也说:“任何发怒多是有理由的,只是很少是教人信服的理由。”
  平息怒气的常见方法是:独处以便让怒气冷却,此外,深呼吸或放松肌肉等松懈的方式也对息怒很有帮助,可能是因为这可以使身体从愤怒的高度警戒状态改变过来,也可能是因为注意力可从愤怒的原因转移开去。
  但如果你的冷却期间不断思索引发愤怒的事件,就达不到冷却效果。因为每一线思维都是一条导火线。转移注意力的根本意义就是让你暂停与愤怒有关的思考。多数转移注意力的活动都有助于平息怒火,诸如看电视电影、阅读等,但疯狂采购或大吃大喝则没什么效果,因为你在逛街或狂饮暴食时可能仍在思索引发愤怒的事件。
  有些人认为发泄怒气不失为处理愤怒的好方法,一般的说法就是“心理会爽快一点”。事实上这对平息怒火效果微乎其微(因为愤怒本身的特殊激昂感,发泄者可能会一时觉得爽快)。在某些情绪下发泄或许可能达到出气的效果,直接发泄在愤怒的对象身上,让你重新取回掌控权或觉得正义得以伸张,或是给予对方“适度的惩戒”,使其幡然悔悟而又不会对你施以报复。然而,怒火一发足以燎原,这些条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
  发泄怒气是冷却怒火最糟糕的方式,发作时常会使情绪中枢火上添油,结果只是更加愤怒,或使愤怒的情绪更加延长。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先冷却一段时间,然后以具有建设性的态度与对方面对面找出解决方案。有人问西藏高僧应如何处理愤怒,他的回答是“不要压抑,但也不要冲动”。
3、不让怒火烧昏头脑
  有些人性子急,非常容易发火,搞得大家都不愿理他,他却感到莫名其妙。因此,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多好的人际关系,都不能随便发火。要记住:多年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在一把怒火中烧得干干净净。
  要学会制怒。被人误会了,不要大光其火,而要以平静的心态仔细回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发生误会的原因,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予以澄清。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被人误会确实是让人生气的事,但要努力平抑怒火。因怒而不能解释清楚,出了大乱,酿成悲剧也说不定。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刘备、张飞便怒不可遏,举大兵向东吴问罪。谁料想,未曾出师,张飞因为造白战袍之事,重责部属,范疆、张达两人由惧生恨,割了张飞的脑袋。刘备更是“悲”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不顾诸葛亮等人的苦苦劝阻,亲自统率大军征讨东吴,为两个义弟报仇。但报仇心切,筹划不当,被东吴大将陆逊烧了个大败西归。刘备悲愤愧悔,病卧床榻,最终落个白帝托孤,身死灯灭。
  而同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则恰恰相反,“率华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魏蜀两军对阵五丈原,诸葛亮极欲速战,而司马懿则分析当时形势是蜀军劳师伐远,粮草必然不足,不宜速战。于是,即使诸葛亮用激将法,给他送来女人的衣服、首饰嘲弄他,他也置之不理,忍辱不攻,最终诸葛亮的激将法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制住怒火,能让你冷静地分析问题,查清原因,有效地解决问题,化解怨恨。
4、控制你的情绪
  美国一位来自伊利诺州的议员康农在初上任时就受到了另一位代表的嘲笑:“这位从伊利诺州来的先生口袋里恐怕还装着燕麦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讽刺他还没有挣脱农夫的气息。虽然这种嘲笑使他非常难堪,但也确有其事。这时康农并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失控,而是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在口袋里装有燕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是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的燕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苗来。”
  康农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并且就对方的话“顺水推舟”,作了绝妙的回答,不仅自身没有受到损失,反而使他从此闻名于全国,被人们恭敬地称为“伊利诺州最好的草屑议员”。
  有的人在与人合作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只要别人的言词稍有不恭,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其实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你不易相处。采取虚心、随和的态度将使你与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要每个人都对我们笑脸相迎。有时候,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误解,甚至嘲笑或轻蔑。这时,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沟通情景时,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轻易发怒只会造成反效果。
  凡是允许其情绪控制其行动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强者会迫使自己控制情绪。一个人受了嘲笑或轻蔑,不应该窘态毕露,无地自容。如果对方的嘲笑中确有其事,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这样对你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对方只是横加侮辱,且毫无事实根据,那么这些对你也是毫无损失的,你尽可置之不理,这样会益发显现出你的人格魅力。
  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涵养、胸怀、毅力。历史上和现实中气度恢弘、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断然、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忧伤来了又去了,惟我内心的平静常在。
5、宰相肚里能撑船
  性情急躁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兴奋,容易发怒,自我控制力差,动不动就发火,甚至不惜与人争斗。怎样同这种人相处呢?且听下边两则故事。
  据说,歌德有一天在公园里散步时,迎面碰到一位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尖锐批评的批评家。那批评家性情急躁,对歌德很不礼貌,劈头就嚷:“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面对着这样的不善,则冷静而宽宏地说:“而我则正相反!”边说边满脸堆笑地让在一旁,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批评家自讨没趣,尴尬地“悻悻”而去。
  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范特霍夫,提出碳原子新理论之后,遭到德国有机化学家哈曼·柯尔比的强烈反对。范特霍夫当众表示:“柯尔比老先生的宏论,从头到尾没有推翻我研究出来的铁一般的事实。”柯尔比听到此话,怒气冲天,不远千里赶到荷兰找范特霍夫辩论。当柯尔比怒气冲冲踏进范特霍夫的办公室时,范特霍夫热情地接待,冷静而谦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结果使柯尔比消除了误解。两位科学家从此“化敌为友”,欣然携手合作。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性情急躁者的“急躁”与粗暴。
  1.宽宏大量,一笑了之
  遇上性情急躁的人冒犯你时,你一定得保持头脑冷静,置之不理,或者瞪他一眼,或者一笑了之。这种“一笑了之”的笑,可以是泰然处之的微笑,可以是表示藐视的冷笑,也可以是略带讽刺的嘲笑……最好的是泰然处之的微笑,它不仅可以使自己摆脱尴尬的局面,而且还可以向对方泼冷水,使对方欲进不得,避免事态发展。
  2.暂时忍让,避开锋芒
  当性情急躁者冒犯你时,如果你自己也是个急躁的人,急躁碰上急躁,针尖对麦芒,很容易着火。你应当压住心头的火,暂时忍让,避开锋芒。待对方锋芒稍减时,再充分地、轻言细语地说服对方,也可讲事实摆道理消除对方的误会。
  3.开阔胸怀,宽宏大度
  只要你有宽阔的胸怀,你就会对别人的态度不加计较,对自己的行为勇于承担责任,做到任劳任怨。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甚至他骂,你不骂。这样就吵不起来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只要有温和的态度,有宽广的胸怀,有宽宏的“海量”,就会使本来发火的对方火气消减,自感没趣,收剑更弦。
  4.察言观色,防患未然
  性情急躁的人,当他着火时,最容易对周围的一切人“发泄”。这时你就迁就一下。如果你与他计短长,就会成为他的“出气筒”。所以,你一定得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理状态,先退一步,然后待他情绪稳定下来时,再进两步,谈你所要谈的一切。
6、把愤怒吞进肚子
  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时候,一发起怒来,常会演成燎原的大火,使我们变成另一个人。
  愤怒是一种激烈情绪的表现,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如何去利用它,操纵它。
  这里,我要特别告诫年少气盛的青年小伙子们,千万要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狡猾的人,常常会故意激怒你,使你完全陷于被动的境地,处处挨打!
  你看看这个故事!
  在证券交易所里,詹姆斯是个最善于激怒对方的人。他炒卖股票时,如果碰上对手,就马上设法激怒人家,使对方失去理智。有一次,他看到一家大纺织厂的股票将会上涨,就准备大量购入。可是他碰到劲敌了。亨利也是个有眼光的人,他看中了这家纺织厂的股票,也准备大量购入。这一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都在抢购同一家股票。
  股票价格由20元上涨至35元,在两班人马大量的抢购下,眼看还可以继续上涨。
  詹姆斯看到股票涨到37元时,突然抛售出3万股。亨利不明白对方突然抛售的原因,就采取观望的态度。于是情势大变,股票迅速下跌,低到与原来价格一般。这时,詹姆斯异军突起,马上购入20万股,价钱马上又飞涨起来!
  气得亨利大发脾气!
  这一发脾气,阵脚便乱了,马上败在詹姆斯的手下了。
  詹姆斯先生骄傲地笑道:“我最喜欢看到人们大发脾气。他们一发脾气,就松了劲,乱了阵脚,使自己陷入绝境。”
  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首先要牢牢记住一个原则:
  “不要轻易地被别人激怒。”
  不要被人家激怒,有一个好办法,这是美国总统马可利曾经使用过的。请看他冷静的工夫!
  想不到吧,马可利总统是个脾气大得不得了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小事情,往往会大发脾气,扯发、捶胸、顿足、狂叫,甚至还会摔东西哩!
  可是,他却是个善于操纵脾气的人,任何人都很难得能激怒他!
  有一回,他委任一个人出任税务局长,遭到议员们群起反对。反对党的议员们,还组成一个小集团,当面质问他凭什么理由,做出这样的决定。在这些议员中,有一个脾气很大的家伙,他一见到马可利总统的面,不由分说地破口大骂,最最难听的话也出口了。他的政敌以为这么一搞,一定会使得总统暴跳如雷,有一场好戏可看了!
  但是,出乎意料地,总统却微笑地默然不语,任凭那位议员大发脾气。
  看到总统这般和颜悦色,那位议员反而觉得难为情起来,觉得自己身为议员实在也太失仪了。
  等他发完脾气之后,总统耐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委任某人为税务局长”的理由,那位议员奇迹似的不断地点头称是,认为总统的决定完全正确!
  马可利总统利用了那议员的愤怒情绪,把他征服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大政治家风度!
  朋友们,学学马可利总统:别人发怒的时候,保持冷静;别人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嘲笑我们的时候,装作没有听到;别人用狡猾的手段来激怒我们的时候,如同置身事外,对于这些卑劣的手段,毫无感觉。
  或许,你认为这样“忍气吞声”,岂不使每个人都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庸才,会为一般的人看不起。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甚是艰难的“忍气吞声”,有时会产生巧妙无穷的效果。
  如果你懂得了矛盾规律,就会知道,一件事在某种情形下看起来是坏事,但却随时可变成好事哩!
  君不见叱咤风云一时的德国铁血宰相卑斯麦,他念小学时,成绩极差,遭到退学的处分,但他从此忍气吞声,潜心自修,成为一个军事天才,战场上所向无敌,这就是由坏而好的矛盾规律的明证,也是愤怒之下忍气吞声的结果。
  由此看来,只有聪明的人,才会领悟到忍气吞声的奥妙,只要你能善于利用愤怒情绪,善于运用“忍气吞声”,随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益处的!
7、大人不生小人气
  口出恶言的人大都没有涵养,属于粗鄙庸常之人。倘若你与他们争嘴边的胜利,无异于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所谓“大人不生小人气”、“宰相肚里能撑船”,你若想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大人”,就不要对小人发怒,不与他们争一时之短长。这里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1.忍让
  古人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之说。让三分可以省去很多麻烦。要知道人生中有许多正事要做,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与小人斗气上。
  2.礼让
  惹起对方口吐恶言,也许是因为你的不好,比如不小心碰掉了别人的东西或踩了别人的脚,对方缺乏修养而辱骂你,你呢?不能以牙还牙,而应该先赔礼认错,争取对方的原谅和周围人的同情。如果对方不依不饶,你也不要同他斗气,退让几分就罢了。
  3.说服
  如果对方所吐恶言都是对你的误解,或者对方虽然一时出言不逊,却也算不得胡搅蛮缠,对这样的人你应该采取适当说服的办法,讲清原因,摆明道理,争取对方的理解就可以了。
  4.正告
  你心胸宽阔,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却也不要失去做人的原则,不要让小人觉得你好欺负,对有些赏脸而不要脸,非要“踩你鼻子上天”或“骑你脖子屙屎”的人,你要对他们提出严正警告。让对方所言所行不要太过分,否则惹了麻烦是双方的,谁也别想在斗气上占便宜,这样可以给对方口出恶言的气焰降降温。
  5.惩处
  这是在你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最后一招。人人都有一个承受恼怒的极限,如果对方欺人太甚,所出言语过于嚣张,使你的人格和尊严遭到严重破坏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屡次警告都不见效的情况下,你就应该惩罚对方了,但要切记“君子动口不动手”,惩处对方不一定非要伸手打人,可以找领导,找组织,找法律,以正义之剑杀掉对方的嚣张气焰。
8、不被激怒就不会被消灭
  有句话说:“要消灭他,先激怒他!”
  激怒他,那不是挑起他的斗性,反而替自己带来麻烦吗?
  此问有理,然而挑起他的斗性正是激怒他的目的之一。本来他是不打算同你斗的,但你挑起了他的斗性,你便有了对手,有了对手,不管斗上多久,总会有个“结果”,而“麻烦”当然是“副产品”,但如果能“消灭”他,这“麻烦”便不算什么了。
  那么,“激怒”他,就真的能“消灭”它吗?
  如果是有计划的,谋定而后动的激怒,那么消灭对方的可能性就很高,因为对方的反应都已在你的掌握之中,而对方在被你激怒之后,常会因失去情绪和理智的平衡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定,你甚至可以不动声色,便使他处于不利的境地。
  说这么多,并不是要你去激怒别人,以达到你的目的。事实上,要激怒别人,还得有两把刷子才行,费心筹谋,多辛苦。但是,你不去激怒别人,别人却有可能为种种目的来激怒你,你若不察、不慎,便会掉入别人为你设计的情绪圈套当中。
  一般来说,别人激怒你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在言语上激怒你,譬如讽刺你、笑你、挖苦你,或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
  第二种是在工作上激怒你,譬如故意为难你,左一句“很难配合”,右一句“可行性不高”……
  如果对方有心激怒你,这些动作都会使得不温不火,甚至姿态摆得很低,你明知他是故意的,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惟一的办法只有忍下来,不动声色;他的言语,不要去理会,若要反驳,也要笑着反驳,轻柔地说明;他在工作上的为难,只好平心静气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或请同事朋友帮忙,他姿态低,你的姿态要更低。
  你千万千万不可被他激怒,你一怒,大家都会看着你而不看着他,大家只看到他丧失理性的怒火,而没看他的伎俩,于是,本来你是无辜的,怒火一烧,你也变成理亏了。如果你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怒火可能让你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也给了别人很多把柄,他分毫未损,而你已遍体鳞伤,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千万别被激怒,有老僧入定的心情,那些激怒你的动作自然会消失于无形。而且,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来激怒你了。
9、以德报怨,赐人恩典
  在社会丛林中,要求别人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你,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是别人伤害了你,对你不起。反应的办法有两个。是忍上心头,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这是黑的办法,再一就是“以德报怨”,这是厚的办法。
  所谓以德报怨。用大白话说,就是别人有对不起我,算计我的地方,我不生气,不与他计较,反而好好待他,甚至顺其心意,满足其愿望。作为一条合乎道德的行为原则,以德报怨本意是让人超越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与人为善,容人之过,宽宏大量地协调好人际关系。但从厚黑学的角度看,由于以德报怨所造的极为明显的回报效果,使得这个道德原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同时成为一种驾驭别人的谋略。因为人一般都有点自知之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多少是清楚的,所以在对不起他人的地方,难免有愧疚之意,心态本来就比较低,一旦得到了不曾想到的原谅,甚至对方主动让自己得遂所愿,这种由巨大反差所引发的感激之情,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种恩典也不是语言所能报答的。
  楚庄王的“绝缨大会”大概是经常被人引用的以德报怨实例。
  楚庄王大宴群臣,突然蜡烛燃尽了,有人摸黑拉扯劝酒的王妃的衣袖,结果被王妃扯走了帽缨。楚王听了王妃的申诉后乘蜡烛尚未点燃,肇事者身分不明之时,命群臣全部摘去帽缨,投诸火中,保全了这位大臣。以后在楚国攻郑的战役中,有一员战将表现得十分突出,楚王询问之下,方才得知此人即是那个被王妃扯去帽缨者。楚庄王以德报怨,臣下以德报德,一直传为佳话。
  历史上这类故事不胜枚举。孟尝君原谅了一个同其夫人私通的门客,并举荐和资助他去卫国担任要职,后来此人冒生命危险谏止了卫君攻打齐国的打算。汉光武帝诛杀了一个谋反者,收缴到群臣中与此人相勾搭的书信千封,不予追查而付之一炬,以使群臣放心。曹操战胜袁绍后也有过同样的举动。
  尽管楚庄王、孟尝君、汉光武帝等人的做法,很可能出于超出常人的心胸和气度,像汉光武帝就没有诛杀一起中兴汉室的功臣,这在开国皇帝中是不多见的。但以德报怨所带来的极好效果绝不可能逃过注重实利的中国人的眼睛。楚庄王的故事结尾,一定要把楚庄王的赢利情况交代清楚,就反映了这一点。在中国人看来,道义上的成就感如果再加上点实利方面的盈余,绝不是一件坏事。从这一点再往下推,那么仅仅只有实利的盈余,作为交易也值得一做了。
  北宋时守边大将钟世衡能征惯战,足智多谋。当时胡人中有一个部落最强大,其首领叫苏慕恩。一天,钟世衡请苏慕恩来饮酒,还让一个长得很美的侍妾在一旁劝酒。席间钟世衡有事进了里屋,苏慕恩酒入情怀,乘机调戏侍妾。钟世衡出其不意,突然转身出来,“活捉”了苏慕恩。苏慕恩十分惭愧,请他原谅,钟世衡却笑着说:“你要她?那就送给你了。”从此,凡胡人部落中有怀二心的,钟世衡都让苏慕恩去讨伐,每次都大胜而归。
  至于钟世衡这种做法是不是合乎道德的,这里丢开不管。他能撇开个人的面子,牺牲自己的爱妾成就一件大事的精神却是颇得“厚”的神韵的。
10、他怒你不怒
  他人对你大发其火,通常出于下列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也可能是对方以为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有时对方是和别人闹别扭,却发泄在你身上。
  不论其怒火从何而来,也不论他是谁——雇员、顾客、客户、业务伙伴或朋友——都需要你找出问题的所在以便迅速纠正,和他重归于好。要找出其发怒的原因其实并不难,可以多向对方问一些为什么,直至发现对方为什么发怒,你是否有责任,如果不是,谁负有责任,该如何解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如果确实是你的错,就应该马上承认,并真诚地向被你伤害之人道歉。在这一点上,吉姆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请看他的故事:
  吉姆曾经写信给一位律师,律师让他很不快。吉姆认为律师向他收费过高,就如实告诉了律师。吉姆想他是太冲动了,因为他的话过于刻薄,而他本不想那样。吉姆在电话里明确地告诉律师对他和他的话是什么看法。律师真的动了怒,奋起反击。趁律师喘息之机,吉姆插话说:“布莱德,真的很抱歉写了那封欠考虑的信。真不该那样做。我为我的话道歉。你有权发火,请原谅。”
  律师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没关系,吉姆,我真佩服你能有勇气承认错误并道歉。我的收费可能高了一点,我想也应该抱歉。我给你一个新账单,让我们重新开始做朋友,可以吗?”
  你看,错了就马上承认错误并道歉可以立即消除被你伤害之人的怒气,并将其转化为持久的友谊,在这方面亦可做出更大努力,得到更好的结局。
  即使你没错,也可说对不起。如果说一声对不起就可让家庭找回往日的安宁,或让两人重归于好,那就说一声。你会更加珍视彼此的友谊,而不必在孰对孰错的问题上耿耿于怀。
  面对那些因为感觉自己受到轻视、忽视或冷落而恼火的人,要消除他的怒气,最好的办法是关注他,让他感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这种人希望受到关注,为了受到关注他会不遗余力。缺少关注会损伤他的自我,让他感到自己不重要,是个多余的人。
  你可以请求他的帮助,征求他的意见,听从他的忠告。这样,他的怒气很快就会消除了。
11、让愤怒为你效劳
  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因为在面对对方激情的询问时持平和的态度和做不动声色的答复,使他赢得了这场官司。那个质问的律师在态度上似乎明显地怀着个人的恶意,如果洛克菲勒也发怒,本来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他太聪明了,不会那样鲁莽。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那律师用一种很粗暴的声音说。这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件那个律师在法律上并无权力去质问。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我没有。”然后他又拿了许多别的信出来,也照样宣读了。
  “你为何不回复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那律师问。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复的这句话如此之明显,以致那律师气得差不多要发狂了。全庭寂静得毫无声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里丝毫不移动一下。
  不要因为别人发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应当平和的时候。
  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董事会会长维特·摩亚说:“如果某人发怒,我总觉得对于我自己的地位反而有帮助。”
  如果你想发怒的时候,便先想想这种爆发会发生什么影响,如果你晓得发怒必定会有损于你自己的利益,那么最好约束你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怎样吃力。
  如此说来,一个人永远都不可发怒吗?这也不然,有许多人就是对于这一点想错了。他们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发怒是不好的,于是得出结论以为一个人永远都不可发怒。这是错误的。
  那是因为我们容易误用愤怒,并不是我们就因此而永远不发怒。所以发怒应视时机,愤怒在人生中有一种很高的价值,用得得当就是很好的东西。
  有的天才的大人物,曾经驾驭过别人,胜过一切阻碍其发展的力量,是靠的他那种大怒的脾气的帮助。热烈的情绪是包含着能力的。
  铁路大王喜尔先生就是一例。当他发怒的时候,一切的人都要躲避。他忍受不了那些无能的人;庸碌之徒必须躲开他。对于无能的人,包括懒惰的、无头脑的,特别是不可信任的,他的愤怒时常发出来。这些人在他那阵狂风之前都各自赶紧躲避,于是他便安静下来。他对于努力的人,非常亲近。
  当你发怒的时候,要记着这个原则:你是要做一件有目共睹的事,不可压制一切行为,因为压制反而增加紧张,会令人受不了的。你是要做一件事,不过这件事必须有价值。
  约束愤怒并不是压制愤怒,而是把愤怒引导为一种行动,以发展自己的事业。
第九章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聪明人务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以此明哲保身。
12、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力,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他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力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经,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力的一种愚忠,实际力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效果。果然“朝野义士”都认为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藏巧于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其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采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13、别人都站着,你别坐着
  个性是个人之本。人有个性始有魅力。个性表现得越充分,个人魅力越大。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生就的眉毛长就的相),也有后天的因素(学习、教育、训练)。但是,不恰当地张扬个性,对人并非有益,尤其是在社会众生中,其危害更深不可测。
  在人群中富有个性,这样不好。你把你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裸地毫无遮掩,这无异把肉放在砧板上,让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这不其蠢无比吗?是的,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你把你暴露在你毫不知晓的各色人等面前,你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不知道他们在怎么想,你也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做,你毫无遮掩,你自己置身在他人的十面埋伏之中。如果你知道他们是些拿枪使刀的人,耍弄权谋的人,心怀叵测的人,小人,蠢人,宰狗杀猪的人,街上耍赖的人,心很黑的人,你的感觉又将如何呢?难道不会汗毛倒竖,内心发虚吗?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凶险和厉害,青年人尤甚。他们爱我行我素,我讲我话,率性而为,极力标榜自己的个性,欲与他人不同,而且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那些很个人化的东西。这样,他们便把自己张扬成了诸如嬉皮士、卡通一代这样的人物,个人很过瘾,有时还能成为文化和艺术,不亦美哉!不过,并非全都如此得意,因个性十足而吃亏上当,遭人宰杀的更比比皆是。三国时的才子祢衡就是一例。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20多岁时便跻身在名士权贵之中。而且祢衡很瞧不起那些人,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祢衡眼下,举世无才。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逊。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嫉恨曹操。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时,拿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裸身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曹操聪明,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不久,祢衡又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刘表。刘表也聪明,不杀祢衡,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当众顶对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26岁。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为。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正好周济人生。祢衡却相反,恃才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于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涉险,终被人杀。这是极使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从祢衡只知个人使性,不知社会他人来看,祢衡的所谓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至利用。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暴突世界之大,最终横遭不测。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弭个性的。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干想说,好干好说,要多从他人角度,想想他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欲怎样做,这样才不致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记住,别人都站着的时候,你不要一个人坐着!不过,这样成熟而富有城府地处世为人,也会失了很多性情上的乐事和人生的潇洒,这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14、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
  韬光养晦来自于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像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样兀立于世人的视线内,让人摸不透,却又不可小觑之宏伟、高大,其强大的威慑力使小人难以进犯。要做之事莫轻易讲出,等到事情成熟之后再公之于众,使人无法掌握透视你的线索。
  汉景帝时,郎中令中,有个叫周文的人。最初,他是文帝的御医,后来被任命为太子的私人医生。太子即位,是为景帝,周文被升为郎中令。
  周文办事很有“韬晦”之策,他言谈十分谨慎,每当景帝问他对于臣子们的意见时,他总是说:“请你自己判断吧。”从不说牵扯大臣们命运的话。
  他衣着十分朴素,虽身为郎中令,却总是穿些补丁衣服,肮脏的裤子,故意弄得很邋遢,让人对他既怜悯又信任。景帝连寝宫都让他随便出入,甚至做房事时也让他在旁边侍候。
  后来,他从长安迁居到阳陵,景帝送给他不少东西,他一一辞谢,以防别人看了对自己眼红;诸侯和群臣送去的东西,他也一概未收。
  因为如此的“憨厚”,武帝即位后,仍把他作为先帝的宠臣而加以器重。不久后,他因病告老还乡,带着俸禄隐居起来,直到寿终正寝。
  在那个风雨时代,作为皇帝身边的宠臣,能像他那样经历三朝而不倒,又能平安地颐养天年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15、以弱示人并非弱者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呢!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
  示弱能表现一个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上给积极进取者以鼓励。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小名小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示弱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愿事业上的强者都能学会示弱!
16、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古人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来自我保护。
  上古有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与别的鸟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它所奉行的就是明哲保身术。表现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在现代社会里,是一种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方式。
  汉朝兴起的时候,功臣受到封爵的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初定,所以大城名都散失的户籍、逃亡的人口很多,可以计算到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户。小侯只有五六百户。经过几代以后,人民都回到故乡,户口增多。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之辈,有的增到四万户,小侯的封邑也增加一倍。他们的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创业精神,专门干淫邪的事情。到武帝太初年间,只过了百来年,后来仍然为侯的只有五人,其余的都犯了法,丧了性命,亡了国家。这是因为他们都不兢兢业业的遵守当代的法令,因此,无论你有多大成就势力,守法是惟一能使你保证平安的方法。
  富贵本是身外之物,不仅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而且会惹来横祸。因此,真正精通世事的人都懂得在最关键的时候弃财保命。
  汉朝末年,群臣叛乱,诸侯割据,汉室已名存实亡。一次,汉献帝被叛军软禁在长安。后来,在一帮大臣的帮助策划之下,汉帝找准一个机会逃了出来。可是叛军不久就发现了他,并且马上派兵紧追不舍。
  眼看叛军即将追上来了,怎么办呢?汉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随身老臣董承建议献帝及其随从将随身所带之金银财宝全撒到路上。献帝依照董承的建议行事,让车上所有的人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珠宝等物统统扔到路上,最后连皇后的首饰等也都扔掉了。
  追赶献帝的士兵看到一路上金银财宝纷纷跳下马来,发疯般地一哄而上,抢夺财宝。而将追赶献帝的事扔在了一边,随行军官们的大声斥责也丝毫没能吓住他们。
  就这样,汉献帝保住了性命,安全地逃到了洛阳。
17、出头鸟容易挨枪子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智士,因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
  周公因谤而离朝,韩信遭诽受竹刀。
  于是,避招风雨就成为一些智仁之人处世的技法之一。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意思是说,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与人交往,也要谨以安身,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避招风雨的处世方法,初看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通过少招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国荀攸,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善于谨以安身,避招风雨。
  曹操曾高度地评价荀攸:
  “公外忌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
  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
  对曹操,对同僚,他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誉之为“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功勋却守口如瓶、讳莫如深。
  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
  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18、老夫面前不逞狂
  “有些人在谈话方式上,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非真心与别人讨论问题,仿佛语言形式比实质内容的价值还高。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盛气凌人之程度令人生厌。这两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
  上面是培根讲过的一席话,他是就谈话艺术问题而言的。如果我们细加品味,培根所抨击的“有些人”很难把老人包括进去。若用年龄来圈定一下,划在里面的大约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未到“不惑”之年的人。血气方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言过其实,这是某些青年的“常见病”。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种场合下,听众中反应最强烈的首先是老年人。有时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对青年人这种“常见病”,简直深恶痛绝,不可容忍。
  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要说的话题:在老人面前,青年人如何抑制自己特点中那些属于缺点的部分,以及与老人特点完全不同的方面,不至于使这些令老人难以接受的“特点”,毫无顾忌地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一点,对于我们主动与老人搞好关系十分重要。
  从青年人这一方来说,要让老年人喜欢自己,日常交往就应避免引起老人的反感,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事实上,生活中让老人引起反感的现象却很多。有些青年的无礼、恶作剧、狂妄自大等等,使“耳闻目睹”的老人恼怒,甚至在事后很久还议论纷纷。所以,青年人必须从理智上发出警告,严格检查和医治自己的“常见病”,不然,就很难和老人处好关系。在青年人容易引起老年人反感的常见病中,最有害的是狂妄自大。少年存壮志,敢想、敢说、敢做,这可以说不是缺点,而是青年人性格中积极、闪光的一面。但在少数青年身上,人为地把这“光”闪得过于耀人眼目,以致少年壮志成了狂妄自大。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说来很典型。
  据传,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年轻人,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屋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的反问,明显地透出对陈蕃的自命不凡产生了反感。是的,一个懒于或不屑于去“扫地”的人,他真的会去“扫天下”吗?即使他真有这样的“意愿”与“壮志”,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在今天,像陈蕃这样在长辈面前故作惊人之语的青年人并不鲜见,这怎么能使老人不反感,又怎么能沟通两代人的思想感情呢?因此说,“少年狂”,最好不要“狂”到长辈的眼皮底下。
19、让人为师,不好为人师
  爱当别人的先生是人的通病。有知识的人,所谓才子,更喜欢这样。喜欢对人品头论足,喜欢对人指指点点,喜欢揭人的短处,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就是在身份悬殊的情况下,场合不适的情况下,人也敢僭上冒犯他人。除了知识分子、才子如此,寻常百姓也不例外。稍有这样表现自己的地方,便会大加夸张,毫不放过。如,我们老爱抓住别人的口误,大肆张扬;在书中发现了一两个印刷错别字,也会十分自豪地把它们标示出来,以显示我们的才学
。其他99%的地方,我们也许一窍不通,毫无知识,可是我们对之却能安之若素,不至脸红。独独对我们能够发现的他人一点瑕疵,肆意批评。这种难得律己,好为人师的德性十分不好。既容易开罪于人,又学不到任何东西。
  从人的心性上来看,人都自视甚高。据此可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先生。你硬要当他们的先生,只会让人生厌,别无他益。但是我们却天生喜欢让自己尴尬,喜欢扮着先生的面孔吓唬他人,教育他人,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的事,我们却偏要做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却要强加于人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做我们的座右铭。
  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先生。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人更讨厌和嫉恨你冒充他们的先生。
  (1)我们很浅薄,却自以为很高明,结果,浅薄的人自告奋勇地批评高明的人,让人且怒且好笑。
  (2)我们是对的,但在那种场合,不合适指出别人的短处,如对方是领导,正在作报告。又如,我们是客,对方是东家。
  (3)我们是高明的,但因身份的差异,不能指出对方的错处,如,下级对上级,臣民对皇帝。
  (4)他人极需要荣耀的时候,如在女朋友面前。等等。
  如果在上述情况下,我们不明情理,冲撞他人,他人定会异常恼怒,会视为仇敌。糟糕的是,我们好多人都难明这种事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因此而得罪他人,树敌生怨,结果惹下乱子或敌怨,我们还不知道咎由何取,谁是祸首,糊里糊涂地在人际关系中失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爱当别人的先生,不仅不讨人喜欢,更会制造敌怨。很多人就因为这种几乎没有目的和必要的闲言碎语而构怨于人,遭惹杀身大祸和积年仇怨。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就因为改了两句襄阳才子牛僧孺的文章而让后者嫉恨了若干年,当上唐朝宰相后还耿耿于怀。这件事,让刘禹锡大为震惊自己早年的轻率。看来好为人师并不是一般的小错或坏事。可是凡人无论年幼的、年长的,聪明的、愚蠢的,有才干的、没才干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有身份的、没身份的,却偏有这种心理缺憾,爱自视高明,率身为师。这样确实贻害颇多。不如降格虚心,旁观看人,犹如看戏看电影,欣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不必和他们费口舌之争,显得清闲许多,也显得境界颇高,又不产生敌怨,不亦洒脱而超然物外?
  的确,爱当他人的先生,既使他人不喜欢,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因此开罪于人,这样双料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做它干什么?
20、把锋芒藏起来
  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恭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可是很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时候又如何不失败呢?实际上,这种人不仅事业会失败,有时连自家的性命都会丢掉。《孟子·尽心下》中记载:盆成括刚在齐国做了官,孟子就断言他的死期到了。没多久盆成括果然被杀掉了。孟子的学生惊问其故,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不知道谦恭,处处锋芒毕露。这样,小聪明也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中的凤姐不就是“机关算尽太聪
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真正的聪明可使人伸展自如,也只有真正的聪明才是人生的依凭。
  同时,以不聪明的人对付不聪明的人,以愚人困惑智人,可谓为人处事的绝妙手段。
  人际交往中,有若干种层次、类型,因此交往时的言行举止、方式方法都应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尽相同。
  孔子周游列国时,马跑脱吃了庄稼,庄稼的主人很生气,扣留了马。孔子的弟子子贡能言善辩,主动前去说情,可是他费尽口舌,庄稼主仍不放马。孔子说:“你拿人家听不懂的大道理去说服人,就好像是用马牛羊三牲去祭奠野兽,用悦耳的音乐去娱乐飞鸟,怎能行得通呢?”
  孔子派马夫去对庄稼主说:“你不在东海种地,我不往西海旅行,我的马哪能一点也不碰你的庄稼呢?”庄稼人便接上了茬,两人谈得很高兴,也放了马。
  子贡“对牛弹琴”,结果事与愿违。孔子圣明,人尽其用,使马夫可成子贡不成之事。
  “以愚困智”运用得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历史上宋太祖巧选陪伴使的故事便是典例。
  南唐三徐皆以知识渊博在江东颇有名气,其中尤以徐铉知名度最高。南唐派徐铉到宋朝谈判朝贡之事,宋朝派差官做陪同。当朝臣相都担心差官词令不及徐铉,十分为难。宋太祖见状,思考片刻便传旨:“命将殿侍当中不识字者录名十人,进呈。”下面照办,持名册于太祖,太祖大笔一挥道:“此人便可。”文武大臣都愕然,但见太祖主意已定,不敢再谏。
  殿侍接旨,不知为什么,只好硬着头皮去南唐迎使。开始徐铉口若悬河,旁观者惊讶不已,殿侍无法应对,只好哼哈答应。徐铉不知宋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还是侃侃而谈,试图从差官口中得到点什么。可是几天过去了,差官只是“守口如瓶”,徐铉无奈,只好无言。
  太祖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用之于政治,可见太祖的大智大勇。
  以愚应愚,容易沟通;以愚应智,智者无计可施,真乃处事之妙法也。
21、永远位居第二
  许多高智商者往往无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在某一领域显露出的才华并不能确保你在其他方面也成功。
  维克多·加姆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靠推销小电器挣了百万之巨。1988年,加姆买下了“新英格兰爱国者球队”,可要经营一个人事纷纭的足球队与推销电动剃须刀完全是两码事。果然,加姆接手后球队就频频失利,随后又因球员对一名女记者的性骚扰而闹得沸沸扬扬,球队因此声名大跌。等到加姆从中脱身时,他已经赔进了几百万。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士和真正聪明的成功者都能明了在这些失误中所蕴含的教训。他们乐于倾听他人意见,绝不自以为是;他们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绝不画地为牢;他们遇事深思熟虑,也深知自己才智的限度。
  山姆·沃尔特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商业才子,这位以5美元起家而到如今拥有550亿美元的沃尔特王国的商界大亨,从不满足于呆在他的公司总部里,而是坐着他的飞机到各地去考查他的那些为数众多的连锁店,他能耐心倾听各种各样的“同事”(他称雇员为“同事”)们的意见,甚至常常亲自站柜台将商品装在购物袋里递给顾客。
  沃尔特的谦卑即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那些竞争者往往因此而低估了他,而他自己的雇员对他则无比信任,能与之畅所欲言。“我们并不精明,我们只是能根据意见善于变化而已。”这是老沃尔特留下的一句箴言。
  哈罗特·丁克尔在他长达39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最有成就者几乎都不是那些智力顶尖的学生。这些人往往明白这样一条道理:“当你位居第二时,你会更加努力。”
22、神龙见首不见尾
  我们知道,龙可称得上天地之间威力较大的动物了,但龙如此强大,还是经常地隐藏自己。所以龙在日常的活动中,根据情况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其实就是韬晦之计。
  韬晦之计是在自己力量尚不足,羽翼尚未丰,战机尚未到时,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减少将来对手现在对自己的发现和谋害,从而保存自己,以待今后再战的计谋。
  韬晦之计的运用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经典多多,特别是那些面对君王之威,深陷官场险恶之中的官吏来说,他们如果不懂得一二种韬晦之计的话,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的。下面就拾取历史上的几种加以举例说明:
  1.装疯卖傻可以保身
  燕王朱棣的部属葛诚被建文帝收买,骗朱棣入京(南京),建文帝本想将他扣留,但一时找不到借口,便又放他回了燕京。燕王一回,立刻装疯卖傻。有一次出门几天不回,后来有人找到他,见他睡在泥淖里,把他扶起来,他还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码要搞我出去?”他在暑天穿着皮袍围着火炉还浑身打抖,说天气太冷了。燕王就是以此消除了建文帝对他的猜忌。
  2.自伤避祸
  在国民党抓壮丁时,有些青年农民将自己的右手食指砍掉,抓兵的见没有食指,无法扣动枪的扳机,便没有抓他,从而躲避了战死的厄运。
  3.安睡保身
  宋神宗年间,苏东坡被人诬陷而下狱。一天夜里他正要入眠,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
  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沉。”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轼就被释放出狱了。假如苏轼没有狱中安睡的胆魄,真不知会怎样。
  4.巧为避祸
  中国古代有个叫周玄素的画家,一天,皇帝高兴,命令他在宫殿的墙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说:“我还没有游遍全中国,不敢接受你的命令。只有请你先勾勒一个草图。我好加工润色。”于是皇帝就亲自拿起笔,画出了规模宏大的模样,让周玄素加工。然而此时周玄素又说:“皇上山河已经确定,哪能稍作更改呢?”皇帝听他这样说,也只好笑着作罢了。就这样,周玄素巧妙地违抗上命,躲避了可能因不合旨意而招来的灾祸。
第十章凿壁借光,善用外力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桥。就算我们浑身都是钢,也打不了几个毛钉。一个涉入社会生活的人,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个没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须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也必须这样。
23、与名人扯上关系
  萨洛蒙·安德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探险家,为了得到北极圈内有关的科学数据,填补地图上的空白,他组织了一次北极探险。
  1895年,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学院正式提出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在此之前,安德烈曾在美国学习了有关航空学的全部理论,并且制造过由气球而发展起来的飞艇,有关飞行试验在美国和欧洲曾引起轰动。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问题,由于人们对此不信任和不关心,因此也就很少有人提供经费。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说起。
  安德烈整天奔波,挨家挨户去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业家,但有谁愿意投资干一项与己毫无关系的事业呢?又有谁愿意投资一项也许没有任何成功机会的冒险事业呢?安德烈每天总是带着失望和疲倦回到家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奔波,总算有一位好心而开明的大企业家表示愿意提供赞助,他甚至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同时他还向安德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是不是削弱了这次探险的意义呢?
  安德烈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人经过商量,决定让安德烈继续去募捐、扩大影响。但是,尽管安德烈想尽办法,跑遍全城,人们的反应仍然很冷淡,安德烈非常着急,情急生智,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用大量证据论证了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他请那位开明的企业家想方设法把这篇文章呈献给国王。
  经过很多周折,国王终于见到了这篇文章,他对这个大胆的计划感到很新奇,于是召见了安德烈,并询问有关探险的一些具体情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最后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赞助,国王慨然应允。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来了,新闻界对国王关注此事予以报道。既然国王都对这件事感兴趣,那么许多名流、富豪也都跟着对探险一事纷纷予以关心,捐赠了大笔费用。许多普通民众也因此开始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了,大家都明白了探险的意义。安德烈的事业终于不再是他一个人苦苦奔波的事业,而是变成了一项公众的事业。安德烈终于成功了!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韬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国王的力量,才使自己的探险事业取得了成功。
24、借贵人打个背景光
  清政府的官场中官员的升迁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登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逛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察看,一点不差,确系左宗棠笔迹。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
  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贵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研究的。现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给诸位提供四项具体可行的建议:
  1.找寻贵人
  贵人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几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到达不胜任阶层,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仔细深入观察,你将能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2.以退为进
  康庄大道永远是最好的途径。试想你正置身于游泳池内,你努力地往高处的跳水板爬,可是当你爬到半途时,前面一名也想跳水的人挡住了你的去路。那人爬到一半便已失去勇气,双眼紧闭,死命地抓住栏杆,既不会掉下来,也不再向上爬,而你就是无法超越他,这时,站在跳水板上的朋友虽然拼命为你呐喊加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同样地,在工作上的层级组织中,如果你的上一层职位被某一个不胜任者占住,那么你花再多力气或你的贵人再有心提拔你,也都将徒劳无功。
  为了到达跳水板顶端,你必须离开那座被堵塞了的阶梯,横越到另一侧没有障碍的阶梯,然后再顺利地爬上顶端。同样地,在层级组织中,你必须离开挡路人那条升迁管道,然后从另一个没有阻碍的管道往上晋升。如果那人仍有资格获得晋升,他便不算是挡路人,而你也不必躲开他。只要稍加忍耐多等一些时日,他将获得晋升,届时出现空缺,你的贵人便能立即提拔你。
  3.争取多位贵人的提拔
  “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系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谈话里,不断地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所以,拥有多位贵人便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25、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当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讲老乡,就必须讲地域,老乡的判断标准就是从地域来分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都可以称之为“老乡”。就是到了外国,碰到同一国籍的人,也可以称为“老乡”。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中国的语言丰富多彩,历史悠长,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及民风的影响,到今天来说,中国大致可分为八大方言区。虽然八个方言区都是源自汉语,但在表达方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发音上,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从不同方言区的人嘴里说出来,你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那差别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令你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你也会感叹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些方言,才会使中华语言多姿多彩;也正是有了这些方言,对于后人研究先人的地域文化及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一点,乡音是很特殊但又普通的一种声音,而它在处理老乡关系上却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正是运用了此种技巧。在封建社会,很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为生活所迫,只好到宫里当太监,过着屈辱的生活。但李莲英却是与众不同,他进宫当太监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出人头地,毕竟,在过去的历史中,太监专权、富可敌国的例子不在少数。
  可在当时,有这种目的的并不只有李莲英一个人,若没有一点关系的还真进不去。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李莲英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他知道这位老乡很重乡情,但怎样做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正是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他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取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轻而易举地争到了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用家乡话做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在这里,有一点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给你的种种好处。另外,还有一种场合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一定的公共场合与交际场合上。在这些场合中,一般是较为正式的,都有正式的社交礼仪与社交技巧,这时就尽量少用“乡音”去找老乡,希望对方引起共鸣。其实,这样经常会弄巧成拙,正式场合中满口方言,不是你老乡的会诧异地看着你,从心底产生一种不自主的排斥感;而就是你的老乡,也会在心里认为你缺乏教养、举止不文明或“丢面子”,更别说老乡在这个时候附和你,从心里感到欣喜异常了。
  总之,在老乡关系中,“乡音”会引起对方的思乡之情、恋乡之绪,各地的方言是各地的语言特色,犹如“山东一般是大汉”的俗语,只要你一张口,从你的口音与言语上就能分辨出你是哪个“乡”的。因此,恰当运用“乡音”这个技巧,在处理起老乡关系上,你就会得心应手。
26、借棵大树暂寄身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单靠自己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力量不强大时,就要善于借助他方的力量,扛起有名望或有实力一方的大旗,寄人篱下,寻找大靠山。在他方的大树下面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不仅仅是谋略,也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智慧产物。
  公元617年5月,一直处在韬光养晦中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见时机成熟,毅然起兵反隋。
  当时东、西厥再度强盛,太原又地处突厥骑兵经常出没袭扰的地方,为解除后顾之忧,李渊亲自用十分卑躬的口气给突厥写信求和,又以厚礼相赠,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毕可汗却回答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派兵援助。
  眼看强大的突厥希望李渊成为天子,李渊属下将士包括文臣谋士,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谏李渊赶快做把龙椅,登上皇位。李渊当然也做称帝的美梦。但此时,他却异常冷静,考虑得深远。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大多打着明确的推翻隋王朝的政治旗帜,使饱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的穷困百姓趋之若鹜,农民军声势迅速壮大。李渊当然也想取代隋炀帝,但他考虑自己还不是农民起义军,因为他所要依靠的对象主要是新兴的贵族、官僚和豪强势力。这股势力中的人与农民不一样,他们具有浓厚的“忠君”意识,他们只反对某一个皇帝,只想用一个“明主贤君”去代替当朝的“暴君昏君”而已,绝不容许有人推翻整个政治制度。当时隋王朝行将没落,中央集权名存实亡,而地方贵族、官吏则拥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实力,他们为确保自己割据一方的地位而控制着武装力量,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战斗方面,并不亚于朝廷的正规部队,手持锄头、竹竿而又分散的农民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其相比的。
  再者,从隋炀帝前不久镇压杨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断和残忍来看,杨广对于贵族阶层的叛乱更为深恶痛绝。隋朝虽行将就木,但它毕竟是一国之政权所在,如果隋炀帝集中力量来剿灭李渊,那么此时此刻恐怕有十个李渊也是难逃灭顶之灾……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渊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不仅没有自立,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留守关中的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新皇帝,并移檄郡县,改变旗帜。这样,在突厥方面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议已被采纳,也就不再随意侵扰,并有条件地给予支持。而隋朝当权者,当然怀疑李渊身藏野心,但他竟打着尊隋的旗号。现在明目张胆地推翻隋朝政权的农民军比比皆是,这些都无力对付,哪还能专力去攻李渊?因此,除了做一些少量的防御布置外,一时从未对李渊发起过主动的攻击围剿,李渊便乘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壮大起来。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尊隋旗帜迎合了“忠君”思想浓厚的贵族士大夫阶层。而且李渊新立代王杨侑为帝,在这批人看来,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换班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升官发财的机会。谁先加入李渊部队,谁便会抢到更好更多的先机。于是,众多手握精兵的贵族士大夫们纷纷投入李渊部下。李渊的实力急剧强大起来。
  当然,李渊“尊隋”毕竟是个权宜之计,他只把隋朝当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的大树。当自己刚刚破土、尚为幼苗之时,机敏地把苗根一下扎在这棵大树之上,饱吸树中水分养料,又借大树遮挡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护,李渊从而获得迅速壮大的有利条件。而等到时过境迁,李渊便一脚蹬开隋朝这截烂木头,建立唐王朝,自己去赢得更为广大的民众之心。
  借棵大树暂寄身。唐军借此办法迅速地从幼小变成了强大,李渊用计何其妙也!
27、借刀杀人不见血
  汉文帝时,袁盎和晁错一向合不来。只要晁错在座,袁盎总是回避,袁盎在座,晁错也总是回避。两人从不同堂讲话。汉景帝即位,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他派遣官吏调查得知,袁盎曾私自接受吴王刘濞的钱财,于是向景帝报告。景帝便把袁盎免官为庶人。
  吴、楚等诸侯王发动叛乱。晁错又乘机想置袁盎于死地,他对丞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不少钱财,专门为他们辩护,说他们不会造反。现在,吴、楚都已经造起反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应该把袁盎抓来审问,察知他的阴谋。”
  丞史却说:“吴、楚当初还没有造反时,要是处置袁盎,或许还能阻止他们造反。现在都已经反了,再去处置袁盎已经没什么用处了。再说,袁盎好歹也是个大夫,不见得会有什么阴谋。”把晁错给挡了回去。
  晁错正在犹豫不决时,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心里很紧张,心想:好你个晁错,你一次又一次和我过不去,现在又要加害于我,我也不能坐以待毙。他连夜找到窦婴,商量这件事该怎么办?窦婴曾位列三公,是朝中重臣。不久前就因为吴、楚之事被免官在家,他对晁错早就恨之入骨。现在袁盎找上门来,他便如此这般地给袁盎谋划了一番。
  窦婴虽说已免官,地位、影响还在,他将此事直接向汉景帝奏报,意思是说,吴、楚之所以造反,其原因袁盎最清楚,可召他上朝。袁盎上朝时一看不觉一惊,原来晁错也在。他只得与景帝虚与周旋,只说“吴王既可铸钱,又可煮海水制盐,这么富足,怎么会造反呢?”还说他有计谋,可以退吴、楚兵乱。景帝紧追不放,忙问何计。袁盎说:“军机不可泄露,不便让人听到。”景帝只得把左右屏去,晁错无奈,只得悻悻离去。
  袁盎四顾无人,便低声对景帝说:“臣听说吴、楚连谋,彼此书信来往,无非是为了封地之事。偏偏出了个晁错,提议要削掉藩王之地,对其造成威胁,他们造反是冲着晁错而来。只要陛下将晁错处斩,赦免吴、楚各王,归还故地,他们定会罢兵谢罪,安然无事。要是这样;还用得着派兵征伐么?”
  景帝心里清楚,晁错是上过“削藩”之策。见袁盎这么一说,希望就此息事宁人。于是,立即召中尉入宫,授予密诏,令其入御史府传旨召晁错进宫。没想到,车没把他拉到宫中,却拉到了长安东市。当晁错明白过来时,他的脑袋已经落地了。
  袁盎在晁错的逼迫下,借皇帝这把刀,杀了自己的政敌。
28、借来梯子往上爬
  一种客观存在的外在力量,乍看起来,对于自己是一种现实的威胁,是一种不利因素。但是若能施巧借功,这种威胁之力正可以成为我扬帆之风,使不利变成了有利,他力变成了己力,何乐而不为。所以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精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目的者,大有人在,而且屡试不衰。
  胡雪岩攀贵而发家的故事便很说明问题。胡雪岩是清代著名的大商人,名光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1823年,1885年病故。他出身贫困,后经商致富,并与洋务派官僚左宗棠相交,得以为官。由于屡建功勋,被皇帝赏给头品顶戴,穿黄马褂。但他并未放弃经商,始终保持亦官亦商的身份,人称“红顶商人”。
  胡雪岩小时,家中贫穷,无力送他去私塾读书,他便在家自学,慢慢地粗通文墨。后经亲戚推荐,到杭州阜康钱庄当学徒。三年满师后,被升为钱庄跑街。所谓跑街,即为钱庄招揽生意和讨要债款者。当时的杭州,有很多候补、捐班的官吏。他们花钱捐了官,就等着有空缺时外放做知县、知府一类的实职官员。由于花了很多钱捐官,在候补期间,他们中许多人两手空空,只能向钱庄借贷度日;即使补了缺,上行时打点也需要钱,还得向钱庄借。胡雪岩充当钱庄跑街,主要就是招揽这批人的生意以及督催他们到期还钱。这是一个不好干的苦差事,想做得圆满,还需处处小心,笑脸相陪,软不行时还得来点硬的,软硬兼施。胡雪岩以他坚强的毅力挺了下来,并逐渐锻炼得机敏、泼辣,善于投机,留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