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为什么不是两弹一星元勋简介

&主题:八卦八卦:杨李纷争的全部迷雾
泡网分: 14.571
注册: 2003年06月
转贴. 并不表明我认同文中内容. 当故事读就行了
原文联接:&&
揭开李政道和杨振宁纷争的全部迷雾
文章提交者:九溪龙井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我看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决裂及其他
在最近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杨振宁又谈到了他与李政道的分裂,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手原因是迷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记者:欧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杨振宁: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记者: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记者: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 &(话外音)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然而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实际上,杨振宁曾经借口1962年5月《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李政道1971年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和1979年富兰克林的文章《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就1962年为什么会与李政道分裂,在1982年的《论文选及注释》里把问题公之于众,想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诋毁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 & 结果李政道被迫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批驳了杨振宁的谎言。此后,杨又不吭声了,为什么呢?
& &我觉得,他知道,他认为很关键的证人,他和李政道共同的导师吴大猷,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重要的了解内情的知情证人,都还没有死,辩下去必然真理越辩越明,他自己的形象必然越辩越差,会彻底暴露他阴暗的一面。
& &&&结果呢,他以为关键证人差不多死光了之后,杨振宁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发彪了,就借着出版《杨振宁传》的机会,想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再一次发表了自吹自擂和贬低李政道的言论,以为这样子可以抬高自己的形象。没想到李政道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把杨振宁的种种谎言,彻底揭穿,杨振宁的各种说法,都被李政道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证据确凿,非常有说服力,即使对物理学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谁的话更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参见《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网址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
& & 杨振宁两次主动出击,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被李政道揭穿了老底,又只好闭嘴了。要是真理真的在杨振宁这边,我才不信杨振宁会闭嘴!他现在闭嘴是因为再跟李政道辩下去,只会让人发现他贪婪无耻的真面目,在国人面前下不了台!
& &二、 杨振宁继续误导公众
& &&&可是,杨振宁还是想误导公众。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跟李政道决裂的原因:“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似乎显得自己多么的高尚,多么的宽宏大量,还含沙射影说李政道的做人和性格有问题,这也难怪后来记者加旁白时说什么杨跟其他人合作就没不愉快的话。
& & 记者不懂。杨振宁跟李政道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一直以长兄自居,所以他敢跟李政道提出来自己名字放前面的问题。而杨与其他的合作者,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可能确实论文基本上都是杨振宁做的贡献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后来加入的;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当时只是一个无名小辈,跟已经成名的杨振宁的地位不是一个档次的,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能跟杨振宁合作,从而混上个终身教职,可能已经要非常感谢杨振宁了,当然不会闹矛盾。你们可以看看,杨振宁与其他人合作的成果,“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都是杨振宁的名字在前,说明发表论文时,论文的作者并没有按照作者的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序!!而方舟子也提到,为什么“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 没有获得诺奖,可能是由于米尔斯的水平不够,跟杨振宁不是一个等级,成就也不高,不配获诺奖。
& &请看杨振宁的央视面对面的视频:
& &在访谈中,杨振宁提到,米尔斯在北大的一个会议回答别人的提问时,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主要的东西都是杨振宁的,杨振宁说他是不必要的谦虚,不像有些人,只有30%的贡献,他要说成有70%的贡献(这当然是说李政道)。还说这篇文章比米尔斯所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全部文章加起来还要重要,所以应该所有的荣誉都应该给他,但是没有给,所以物理学界对米尔斯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 &其实,杨振宁的话完全是自相矛盾的。看名字就知道,米尔斯的名字会放在杨振宁的后面,没有按照正常的按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列作者的顺序,这就意味着,米尔斯的贡献不足三分之一,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无法获得太多的荣誉,这是显而易见的。米尔斯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说那篇文章主要都是杨振宁的贡献,杨振宁居然说这是米尔斯不必要的谦虚,不会像李政道那样,明明只有30%的贡献,非要说成是70%。可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既然杨振宁的署名在米尔斯前,没有按照字母排序,如果米尔斯真的是谦虚,那么只能说明杨振宁在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做了不道德的事,就是硬要把自己的名字不按字母序排列,抢了米尔斯的学术功劳,从而降低了米尔斯的学术地位。如果是这样,米尔斯为什么没得诺奖,恰恰是他害的!
& &米尔斯相比杨振宁,可能确实不是一个档次的,跟李政道也不是一个档次的,在那篇最重要的文献中的贡献是很次要的,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他没有资格跟杨振宁来争按字母序发表论文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更加能够证明杨振宁这个人非常无耻了。
& &但是,与米尔斯不同,李政道是个真正的天才,他跟杨振宁是一个等级的,在合作时,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他先想到的,所以他不愿意让杨振宁违背字母序,让别人误以为文章基本上都是杨振宁的贡献,这是天经地义的。杨振宁没有资格以自己年岁大点,就要求自己的名字排前面,而杨振宁由于爱慕虚荣,特喜欢把自己名字排前面,当然会闹矛盾。要是我是李政道,我也会跟杨振宁这种人断交,永不来往,拒绝和好。&&
&&为什么说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1946 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在浙大和西南联大各读了一年),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1956年30岁时便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从副教授到正教授,只用了1年的时间。
& &李政道30岁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当时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在全校各系里,被聘为正教授时最年轻的人。”
& &1957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年仅31岁,是诺贝尔奖有史以来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 &这些,足以说明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 &相比之下,杨振宁去芝加哥大学前,已经在西南联大读完了研究生,由于仰慕费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学,但是却被费米拒收门下,被费米推荐给其他教授,结果被几个教授拒来拒去,最后一个老师没办法才收下他做博士生。没想到到后来他竟然敢吹自己的水平比费米还高。所以即使宇称可能不守恒是李政道首先想到的,他也敢吹宇称不守恒是自己首先想到的,也就很自然了,他就是这种人,就是喜欢自吹自擂。
三、杨振宁和李政道各为中国作了什么贡献?
& &在面对面的节目中,要是杨振宁真的有什么数得出来的对中国的贡献,早就吹出来了。
& &&&结果记者怎么找也找不到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能吹的只是他是第一个回国的,说明他多么爱国。这种谎言我后面会有证据来反驳,根本不是由于他多么的爱国,而是由于很多私人的原因,是来拯救家人于水火之中,同时接受国人的赞扬的。即使他第一个回国真的仅仅是由于爱国心切,仅仅第一个回国这样的“爱国”行动,也谈不上对祖国的发展有多大的贡献。
& & 于是杨振宁自己也总结说,想来想去,自己对于中国的贡献,顶多也就是自己和李政道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大家看看,这就是杨振宁对他很“爱”的祖国的最大贡献!
& &&&而这个贡献,李政道也一样有,因为李政道也是一起获诺贝尔奖的。但是对于李政道来说,这种东西简直不值一提,不仅是因为这种东西根本不算什么切实的贡献,还因为他可以一清二楚讲得出来的对祖国的贡献,多得是,不像杨振宁,没有什么可吹的,吹来吹去,对祖国的贡献都是虚的,从祖国这里得到的好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
& & 下文摘自《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真相:杨振宁和邓稼先》:
& & “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先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注:此为原作者误把另一个同名的李政道误以为物理学家李政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
&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 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 & 其实,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远远不止上面列举的这些。
& & 李政道建议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影响至今。
& & 在李政道的建议下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科研基金。
& & 李政道在见毛主席的时候,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少年班,从而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 &&&李政道设立的CUSPEA计划,让无数大陆的青年学子,有机会到美国一流大学深造,可以说,中国科技大学今天为什么那么容易申请出国留学,基本上可以说李政道博士做了最大贡献。中国科大的学生,在李政道博士的计划中,占了最大的比例,都是进入到美国名校,为中国科大出国留学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没有李政道的计划,情形可能会差很多。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学生在出国方面,也受益于李政道的计划良多。
& & 以下是新闻报道的描述:
 & &“20年前,当我国面临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时,李政道教授创议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CUSPEA计划,由中美双方联合通过专门的招生途径,每年从北大、中科院、中科大等院校中选送百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后来的大规模国际人才交流和科学文化交流起到了开拓性作用。至今,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我国近千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这些学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成为各领域的专家。”
& &而李政道,为了帮这些人联系学校,写推荐信,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我记得有一个报道提到,这至少占了他很多年的时间每年的三分之一。实际上,我想可能还不止,因为想想可知,为了联系这么多人去美国名校,凭他个人之力,一定常年累月都要思考相关的问题,或是有学校或学生因各种事情找上他。而作为计划的发起人,不可能不管。
& & 此外,李政道还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在浙大捐资设立了浙江近代物理研究中心,在北大设立了北大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这两个中心都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物理学研究中心。
& &&&可能有人会说,从学术成就上来说,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很大,可能比李政道的成就还要大,这个我不是学物理的,我无从判断。但是大家想想看,李政道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帮助祖国发展上,这种精力和心思的分散,必然影响他专心于科学研究。谁也不知道,如果李政道也跟杨振宁一样,置国家的发展于不顾,是不是会作出别的重要的贡献。但是,即使这样,他的科学成就,已经足以名垂青史,而他为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将永远为人民铭记。
& & 而杨振宁呢,一直都在一门心思忙乎自己的事情。到了老了,在美国发完光发完热了,好处捞足了,国内待遇变好了,于是80岁了在美国办个退休手续,回国养老来了,享尽国内外所有的好处,两边的好处都捞足了。
& &杨振宁以为他和翁帆结婚,大家很反感,仅仅是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其实这仅仅是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件事情仅仅是让别人开始公开表达对他的反感的导火索。
& & 杨振宁的贪婪,几乎表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和翁帆结婚这件事情上,也体现了他的一种贪婪,这种贪婪跟他对名利的贪婪,是一样的,是一以贯之的。
& & 只要能得的到的,杨振宁都想得到,都有一种贪婪的占有欲。无论是美国的优裕的生活、国内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国内大学现在的良好生活条件、国内人对著名科学家的盲目崇拜,还是对于美色,从底子里,他都是很贪的,而且他确实命好,一辈子各种好处他都贪全了。&&
& & 杨振宁不仅贪婪,而且是极度自私自利,这么说也许跟贪婪有点重复,但是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 & 无论什么事,杨振宁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不来,也不愿意投入精力为祖国做事。国家已经繁荣发展之后,不怎么需要他了,他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贡献给祖国的时候,他回来了。这不是极端的自私自利,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极端的自私自利?&&
& & 四、国家亏待了我们的两弹元勋及其家人!
& & 大家可以看一下山东电视台的“数风流人物”中拍的两弹元勋的系列片子。
& & 1972 年(注:似乎应为1971年,原文可能有误),由于杨振宁要来看望邓稼先,中国科学院才特地给他安排了一套房子。作为两弹元勋,房子问题却是由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的来访才得到解决,而且此后再也没有改善。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两弹元勋的?!
& & 外来的和尚就是更尊贵,根本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的人在80多岁了回国养老还分给一栋两层楼的带电梯的别墅,为祖国作了巨大贡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的两弹元勋的妻子,至今还住在由于杨振宁的来访才分到的一套危房里!
& &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分别对待为国家作了贡献和没做贡献的人,叫人如何不寒心呢?!
& & 曾经有位年轻的导演,在拍一部反映两弹元勋邓稼先事迹的影片时,要一幢别墅,两队警卫。许鹿希说:“邓稼先不是那样的,这才是邓稼先生前住的房子,我此生就住在这里了。”
  北京花园路一号的一栋4层小楼是50年代为苏联专家建造的。197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回国访问,提出要见他的老朋友邓稼先。为此,中科院特意把这套住房调给了邓稼先。
  从那时到现在,许鹿希一直住在这所老房子里,这座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风雨的楼房已接近危房,固定用的钢筋纵横交错贯穿了每一个房间。而房间的摆设仍然定格在邓稼先去世时的状态,区别只是在每一件物品上我们都能看到许鹿希用纸条写下的注释。
  屋内仅有的几件家俱,橱子、沙发、茶几还是当年杨振宁来之前特意打制的,茶几下珍藏着当年邓稼先与杨振宁见面时各自用的茶杯。
  许鹿希穿着印有淡雅碎花的的确凉上衣,浅灰色的确凉裤子在这间屋子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炎热的夏天家里唯一能够带来一点凉意的是一台小风扇。
  在当年的环境中听许鹿希谈起邓稼先,我们感觉到她还生活在1986年以前的时空当中,在她的世界里邓稼先并没有离开。
&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问中科院院长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的原子弹?”严济慈听后哈哈大笑:“去问你的女婿吧”。
  许德衍的这位女婿就是邓稼先,1950年,邓稼先获得美国博士后第九天回国,分到中科院原子能所任副研究员。1958年他从钱三强那里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务后,便就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的工作。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在人们争相涌向街头挥舞着号外欢呼雀跃时,邓稼先却接过领导早已为他买好的飞机票,来到病危的母亲身边。
  邓稼先付出了太多太多,在接手两弹一星工作那一天,便意味着要牺牲、要放弃。我们早已了解沙漠试验基地的环境恶劣,也了解科学家们鲜有常人所有的天伦之乐,但这次第一次了解到作为负责原子弹的领导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一位工作在邓稼先身边的科学家故告诉我们,每次核试验实验前,等着那一声巨响,重压在心头上的压力是难以承受的。许鹿希说,邓稼先曾告诉他,每次签完字,他的脑袋就别在裤腰带上了。中国一共进行了33次核试验,邓稼先参与了15次。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见到了老同学邓稼先,他在美国的报纸上看到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人员名单中有邓稼先的名字。在他离开北京转道上海回美国的时候,他问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参与帮助。在当时原子弹研究的一切情况对外绝对保密的情况下,邓稼先专门为此请示了周总理。当天深夜,总理办公室的传达指示:如实地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这个消息让邓稼先激动万分,连夜写信,第二天一早信使就带着这封信飞到上海。此时,杨振宁正在参加上海为其举行的送别宴会,当看到这封信时,他的眼里顿时涌满了泪水,在周围人们疑惑的注视下,转身离开座位,走向洗手间。事后杨振宁回忆到:“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在许鹿希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凝结了太多如邓稼先般的科学家的心血,其中的许多故事感人至深,令人泣下。然而,这些故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是不为人知的。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解密,24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都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题目,大版的介绍邓稼先和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关系。一些知道些内情的人也纷纷打电话过来,说邓稼先怎么了,20多年来都隐姓埋名,现在突然在报上登出来,他还在世不在世?
  在拍摄和编辑这期节目时,我们怀着敬仰,内心始终回荡着一种神圣的情绪。邓稼先对两弹一星研制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后来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他不顾核辐射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以及弥留之际对生活的热爱……一切都让我们不忍在结构片子时做舍弃。
  只有一张奖励证书,让我们无法处理。那是八十年代国家对邓稼先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制的奖励,共有奖金1000元。当时在场的人有谁说了一句,原子弹五百、氢弹五百。这是邓稼先在世时领取的唯一一次的奖金。
  在我们离去时,许鹿希反复强调,两弹一星事业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 &&&大家可以去看看,日,国庆节期间,山东电视台播的纪念“两弹一星元勋”的片子。在原子弹爆炸40周年的日子里,真正为祖国发展作出无比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以及他们的配偶,绝大多数都还住在破旧不堪的旧房子里,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其他没有被评为两弹元勋、贡献没有两弹元勋那么大的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则更不用说了,生活状况更是悲惨,更是没有捞到多少好处。
& & 由于获得了诺贝尔奖,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对祖国根本没有作出什么贡献的杨振宁,回国养老却当作国宝供奉,可以住在独立的二层别墅里。
& &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对待真正为她作出贡献的儿女的态度?
& & 所以,也难怪杨振宁可以对全球和全国的观众说,他在每个关键的转折点,都作出了(对他自己来说)最正确的决策,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幸运。
& & 是啊,谁叫你邓稼先这样的人那么傻啊,急急忙忙回什么国,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最后把老命都陪上了!到头来老婆不仅早早守寡,还一直只能住烂屋!住危房!!
& &&&你看我杨振宁,82岁了,讨个年轻小老婆,可以让她一结婚就有别墅住,今天带她去海南度蜜月,明天带她去香港过春节,过段时间再带她去美国和欧洲旅行,由于拥有美国国籍,持有美国护照,带妻子“出国旅行”非常“方便”,这样的生活多好!多么滋润!你邓稼先这样的不会做正确决策的傻冒,跟我杨振宁这样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人相比,能比得了吗?!&&
五、杨振宁贪婪无耻
& & 可能由于杨振宁出身于名门,父亲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加上从小就聪明好学,一直都是在各种夸奖声中长大,结果导致他过于爱慕虚荣,好追逐个人名利。杨振宁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只知道为自己捞取种种好处,然后又不断自吹自擂的一生:
& & 1、在与李政道合作的时候,违背基本常规,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李政道前面。这是违背常规的,因为大家要知道,在两人合作的论文中,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第二作者的贡献将会被别人认为低于三分之一,而不是贡献均等,所以一般来说,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序的。
& & 2、在诺贝尔奖领奖时,非要跟李政道争先上台领奖。李政道既然最先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而且按姓的字母序,李政道也应该先上台领奖,结果杨振宁以自己年长几岁之类的理由,先上台领奖,以作为以后向人吹嘘的资本。
& & 3、自己在芝加哥读博期间,被费米据收门下,等费米死了却来吹嘘自己比费米更懂场论,自己才是李政道的真正的老师,简直是让外人笑掉大牙。
& & 4、80年代、90年代初,国内还很穷的时候,他不回国,21世纪中国大学都变富了,待遇提高了,他也老得不行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很“爱国”,自己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简直天大的笑话!
& &&&既然那么爱国,早干嘛去了?祖国穷的时候你干嘛去了,要说从美国退休,60岁也就是1980年就可以退休了。可是那个时候中国还很穷,国内的大学老师个个穷的丁当响,他知道回来的生活远没有在美国好,他当然不回来了。非要等到国家富裕了,大学变得很有钱了,老师待遇也提高了,自己也80岁了,在美国如果退休的话,根本没人搭理了,他才回国。结果回来还敢吹自己爱国所以回国,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 & 5、杨振宁还以他是最早回国的华人科学家,1971年就回来了,以此吹嘘自己多么的爱国。你看,我在中美的大门刚打开一点点他就回来了,多么有爱国情操!这也是天大的笑话!
& &&&杨振宁为什么比谁都急着回来?道理很简单,他的老丈人、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以及自己的老爸杨武之,都还在劳动改造,生活条件恶劣,他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来访华,可以向中央提到这些情况,从而大大改善自己老丈人和老爸的生存状况。这是他急急忙忙回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杨振宁一回国就向中央提到自己的老丈人和老爸还在劳改的问题,他们的生存状况也确实因此得到根本改观。但是他对外界吹嘘呢,说是自己不顾风险回来,可见我杨振宁是多么的爱国!爱个屁!
& & 从山东电视台的采访可以看出,杨振宁因为得了诺贝尔奖,一回国,连见个以前的老同学都可以让对方得到改善住房条件的待遇,可见杨振宁的回国对于改善自己岳父和父亲的生存状况,作用有多大,而且有多么迫切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杨振宁1971年回国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家人于水火之中的的原因。这个道理,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无比的显而易见。
& &6、回国定居之后,只知道拍国内大学和教育部门的马屁,说什么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比哈佛麻省理工的都好,是世界一流的,完全胡说八道!这只会让国内的大学麻痹陶醉,不能清醒地看到目前国内的大学本科教育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巨大差距。为此,丘成桐有次就忍不住驳斥这个谬论,给这种误导舆论的观点浇了一盆冷水。
& & 清华北大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绝对是世界一流的,毕业生也是极其优秀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只要对美国名校的教育稍微有点了解,就知道,还差得远呢。
7、作为一个可以极大影响舆论的人,他在真正关系国计民生以及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上,真正可以帮助国人改善目前的生存处境的问题上,屁也没放一个!只知道鼓吹说现在已经比他当初出国前的中国好了多少多少,以前中国人民是多么多么的可怜,诸如之类,成了一个吹鼓手,御用形象代言人。我们的政府当然听得心花怒放了,可是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什么作用也没有。&&
& &六、杨振宁谎话连篇
& & 将邓稼先的简历和杨振宁的简历来对比,可以戳穿杨振宁的另一个谎言。
& & 杨振宁说:“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回来了的,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就想是去那儿学成归国。可是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
&&这是狡辩,也是一个谎言。
&&杨振宁跟邓稼先是同乡、大学同学,一起登船赴美留学。杨振宁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
& &邓稼先1950年一拿到博士学位,就飞回了祖国,杨振宁1948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要是他真的急着想早点回国的话,完全可以跟邓稼先一起回去的,根本不必等到朝鲜战争爆发。
& &问题是他有各种顾虑而已。新婚的妻子的老爸,是国民党大将,他哪敢回国?没有那个胆!
& &再加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多么体面堂皇的工作,多么有面子的位子,他怎么舍得舍弃这么好的条件回国呢?
& & 虽然有杜鲁门总统的所谓的限制,杨振宁如果真的那么爱国,很想回国的话,他怎么会回不来呢?人家钱学森学的东西也是无比敏感的东西,还不是在日坐船回国了?
不是说杨振宁一定要回国,但是我认为,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不回国的理由,并不成立。
& & 当时国家之所以派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去美国,就是为了给中国造原子弹(参见搜狐文化的文章《历史:原子弹调查——蒋介石的核计划》,网址http://news.sohu.com/4499648.shtml)。这解释了为什么杨振宁在知道获得博士学位马上就回国的邓稼先造出了原子弹之后会那么大的震撼!!!
可是,杨振宁对于这种最根本的原因,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根本就避而不谈!!从中可以看出杨振宁多么的不坦诚!! 由此可见杨振宁的人品!
这种事情到今天了,为什么不能说?完全可以说。但是杨振宁对于最关键的东西,总是不说,敷衍而过。因为揭穿他的老底的话,他在全国人民面前确实无法交待!!
虽然杨振宁在如何应对媒体采访方面很有经验,早就可以撒谎也脸不红心不跳了,但是一旦突然被记者问到关键的问题,他说话时是不是在撒谎,也是有痕迹可寻的。不坦诚或是撒谎的人一般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面对央视记者王志的一些一针见血的提问,以及王志坦诚而又满含笑意的目光,杨振宁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目光交流,尤其是在问到关键问题的时候,经常下意识的调开头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的肢体语言,泄漏了他想隐瞒的秘密。
我并不是一概的反对世界著名科学家回国养老定居,一些著名科学家希望叶落归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美国退休之后,没多少人爱搭理你,而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所以老人在中国生活要比在美国生活舒心得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养老比在美国养老要好,所以你杨振宁或是其他科学家想回国养老,都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必过分拔高,把自己吹嘘成多么有爱国心。从杨振宁的实际行动看,杨振宁根本没有多少爱国心,他考虑问题,总是只考虑自己,只知道一心捞取名和利,可是自己老得不行了才回国,却老是喜欢上媒体作秀,吹嘘自己多么爱国,真的是极其无耻。
揭开李政道和杨振宁纷争的全部迷雾
  1、问:李政道出身贫寒,杨振宁出身高贵?
答:李政道出身比杨振宁高贵,李政道的祖父更是比杨振宁的牛多了。李政道出生时,父亲读的大学比杨振宁父亲的大学好,李政道父亲就读于金陵大学,杨振宁父亲就读于北京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前,金陵大学一直都比北京师范大学好。母亲也是李政道的好,李政道的母亲读过中学,杨振宁的母亲根本没受过多少教育,只受过很短的旧式教育,一点也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
小时候成长环境也是李政道好。人的智力取决于6岁前,而6岁前杨振宁是跟母亲一起过的,到6 岁才去上海见到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父亲。而李政道4岁就开始读书了。此外,杨振宁小时候在合肥长大,6岁时去上海接他父亲就是典型的乡巴佬进城,汽车之类的,电灯之类的,都是第一次见。
杨振宁:“我还记得6岁时,合肥城西北1/4几乎没有人,有很多农田。……那时,除了比较荒凉外,合肥城也无电话、电灯,更没有看见过一辆汽车。……1928年父亲从美国回来,做了厦门大学的教授,所以我母亲带我,由我叔叔护送,从合肥经过芜湖,坐江轮到了上海,去接我父亲。到上海和后来到厦门的经历,可以说使我从18世纪一下子进入20世纪的初年,第一次在上海看到这么宽阔的大马路,第一次看到汽车,第一次看到抽水马桶。”
杨振宁唯一可吹的就是杨武之拿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其他都不如李政道。没想到今天却被吹成了杨振宁比李政道出身好,还有人发文章发在《三连生活周刊》大谈特谈,真是笑话!
  18*-96年4月14日,杨武之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杨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一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做类似文书之类的事。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想到沈阳去谋职,不幸在旅社中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杨武之的母亲姓王,在他9岁时(1905)也早故。所以,杨邦盛夫妇对杨武之的照料不多,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  
注:段芝贵,1869年生于安徽合肥,后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18* -95年参与小站练兵,升任武卫右军翼长、拱卫军司令、江西宣抚使、第二军军长等职。1907年任天津南段警察局总办时,因将津门艺妓杨翠喜献给庆亲王载振而谋得黑龙江巡抚一职的丑闻被罢职。1913年,段芝贵参与镇压“二次革命”,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督理奉天军务,力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时,段芝贵任讨逆军东路司令,封辅威上将军。1918年,任陆军总长。1920年任定国军西路总司令。皖系失败后去职,隐居于天津租界。1925年病逝。
1914年,杨武之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规定修业3年。毕业后,杨武之回到安徽安庆中学教书。
  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为合肥市)西大街四古巷。杨振宁的名字中的“振” 是字辈,“宁”是由于杨武之工作的地方安庆又名“怀宁”,因此杨武之给儿子取名为振宁。杨振宁出生次年父亲杨武之即赴美留学,1929年才回国。
1926 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其曾祖父参与创建的博习书院和东吴大学。他的伯祖父曾任东吴大学教务长达数十年之久,伯父也在博习医院和东吴大学任职数十年。其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在上海做化肥生意。母亲张明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受教育女性。李政道兄妹6人,他排行第三。在父母的引导下,李政道4岁开始识字,同时对算术特别感兴趣,尤其口算是他的拿手好戏。
2、杨武之是大数学家?
在凤凰卫视拍的《水木清华九十年》里,称华罗庚为大数学家,这是毫无问题的。问题是,他们也说:大数学家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可是,杨武之是大数学家吗?
  显然,杨武之只是获得了美国名校博士学位,但是在学术上没有多少成就的普通的数学系教授而已。由于身处清华,清华出了许多人才,杨武之的确为一些人才的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本身的学术成就是很一般的,远不能跟华罗庚比。
  杨武之1948年没评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也没评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都是很正常的,看看他的论文发表情况就知道了,杨武之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现在的记者动不动说杨武之是大数学家,是不够严谨的。
  当然,杨武之本人的人格和教学成就不容否定,但是科研成就就不必拔高了。
3、杨振宁的老师都很牛B吗?比李政道的老师牛吗?
& & 答;很明显,李政道的老师都比杨振宁的牛。
  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是:西南联大本科导师吴大猷,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导师王竹溪,芝加哥大学时的博士导师泰勒。
  对李政道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是:浙大物理系束星北、西南联大吴大猷、芝加哥大学费米。
吴大猷是相同的,我们不必讨论。费米显然比泰勒牛,也不必讨论。
现在来讨论王竹溪和束星北,杨振宁一直吹王竹溪给他多么多么好的教育,笔记到了美国甚至今天都还有用。所以也就可以吹他一直都受到多么好的教育了,所以到了芝加哥就可以做“学生——老师”,比费米都还牛,是李政道的实际导师了。其实呢?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比比看,束星北牛还是王竹溪牛?
  显然,在物理学方面,束星北的水平比王竹溪高一截。虽然两者都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但是以论文发表而论,束星北在Nature和 Philosophy Magazine等当时最顶尖的杂志都发表多篇论文,而王竹溪最好的论文仅仅是一篇Physics Review(《物理评论》)。
  这个都不谈,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里面谈到一段话,大家都没听说过的,都会很感兴趣的,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王竹溪的水平可能远不如束星北,对许多东西都没悟透:
  1952年下半年,束星北从浙江大学调到山东大学物理系,当时的校长时华岗。年底,在山东大学大众礼堂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学术报告会,主讲人是中国最著名的热力学家王竹溪先生。
  现任青岛海洋大学物理系主任于良:“当时,教育部要求南北重点大学相互交流学习,王竹溪作为北方的代表专程到了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作了讲学和交流,返程途中,被华岗专门请了来。那天,大众礼堂座无虚席。物理系、数学系的教师、教授们大都到场了,华岗校长和一些校领导也来了。这样的场合,我属“小字辈”,因而在最后一排捡了个座坐下来。在我印象里,王先生的学术报告内容广泛,涉及卡诺热机运行,平衡状态下的压缩气体,热的气体运动等,也不时穿插一些国际上有关热力学最新动态和争论。他一边讲着一边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流畅漂亮的公式或重要的概念。我那时现代物理的底子较薄,量子力学也好,热力学也好,虽也知道个一星半点,但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学习,对王竹溪那些排炮般公式概念也只能是囫囵吞枣。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将笔记做好,留待以后慢慢消化。学术报告大约进行了将近五十分钟时,坐在前排的会议主持问:用不用休息一会儿。兴意昂然的王先生说不用。他正准备继续讲下去的时候,一个身穿蓝色长袍高大魁梧的先生走向讲台,他也不做任何解释或开场白,在人们疑惑的目光里,他将双手撑在讲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他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几乎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着叉,一边解释错在那里。没人说得清这是怎幺回事,大厅上空沉寂了好一阵子后,我听有人小声嘀咕说:束星北、束星北。我一入校就知道了束星北的名字,却一直未缘得见,没想到在这样的场合里认识了他。
   最难受的应该是王先生,他呆呆地“干”在一旁,看看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又求援似的看看台下,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会场主持人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拿眼使劲地瞅华岗和其它领导。会场发出了一阵骚动。束先生好象根本就没有看到别人情绪和反应,也不在乎别人是什幺样的感觉,一味在那里“正本清源”。大概是见华岗没有反应,会场渐渐平静下来,束先生一口气讲了大约有四十分钟,也可以说,是对王竹溪“清算”了近四十分钟,这期间,王竹溪一直尴尬地站在一边,主持人几次让他坐下来,他都未从。
  王先生是周培源的大弟子。据说他回到北京后,曾到周培源先生面前哭诉。大学的有关领导也认为此事有损王先生的面子也有损山东大学的名声,专门找束先生谈话,束先生却说,有些东西他没从根本上讲通,我自然看不下去。过去大学都是怎幺做的。堵得领导没脾气。” (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作家出版社,2004年)
4、问:杨振宁是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家?  
答:吹牛皮!
首先,杨振宁米尔斯的1954年的文章本身的出发点就是错的,说明杨振宁的洞察力跟牛顿和爱因斯坦相比,远远不是一个档次。
注:我们都知道,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洞察力是极其惊人的,哪像杨振宁,除了数学还不错外,洞察力根本不行,老是想错,宇称不守恒想错,杨-米尔斯方程发表的时候也想错,分析社会现象也没有啥洞察力,就这样的洞察力居然敢吹跟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
其次,该方程一开始也是没用的。因为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实验上没有发现除了电磁场之外的其他零质量的矢量粒子。
马中骐: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的对同位旋场规范化的SU(2)规范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遇到的一个重大困难是,严格的规范不变性要求规范场的量子是零质量的矢量粒子。作为U(1)规范场的电磁场,它的量子是光量子,静止质量为零。但是,实验上再没有发现其他零质量的矢量粒子,这是非阿贝尔规范理论(non-Abeliangaugetheory)提出以后没有迅速得到应用的根本原因。  
  196/4年黑格斯(Higgs,P.W.)提出一种克服规范场粒子零静止质量困难的方法。他引入一种标量粒子,后来称为黑格斯粒子,通过这种粒子的真空自发破缺,可以使与被破缺的规范对称性相对应的规范场获得静止质量。1961年格拉肖曾在CVC和PCAC理论基础上提出过一种基于SU(2)×U(1)规范作用的弱电统一模型,这模型的零质量规范粒子的困难依然存在。1967年温伯格和萨拉姆在格拉肖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黑格斯机制,发展和完备了SU(2)×U(1)弱电统一规范理论。弱电统一理论取得巨大成功,它的预言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特别是它所预言的新的规范矢量粒子于80年代初期在西欧联合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实验中观测到了,它们的质量与主要性质都和理论的预言符合得相当好。    
然而,黑格斯场至今没有发现,弱电统一理论引进的一些参数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甚至这理论尚未解释弱作用所有主要性质。例如与奇异粒子弱作用过程有关的卡皮波(Cabibbo)角,在弱电统一理论中是作为外来因素放进去的,理论无法提供任何解释。  
& & 量子色动力学沿着另一条途径来解决规范粒子零质量问题。早在50年代末,日本的坂田昌一(Sakata)领导的小组提出强子存在着SU(3)对称性。 60年代初,对称性理论吸引了粒子物理界浓厚的兴趣。196/4年盖尔曼(Gell-Mann,M.)提出强子由夸克(quark)构成的设想。系列实验证实了强子的夸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描写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按照这一理论,夸克带有两种量子数,分别称为味道和颜色。当然,它们与通常的味道和颜色概念毫无共同之处。根据目前的实验,共有五种不同味道的夸克,很可能会有第六种味道,每种味道的夸克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各种颜色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这是一种SU(3)规范作用,传递规范作用的规范粒子称为胶子(gluon)规范理论严格地规定了强相互作用的耦合形式。这种非阿贝尔规范作用有十分奇特的性质:耦合强度随能量增高而减弱,高能粒子间的作用变得很弱,可用微扰论来计算,称为渐近自由现象,这也在实验中观测到;相反,随能量降低,耦合强度不断增强,以致要把带颜色的夸克分割开需要无穷大的能量,称为颜色禁闭现象。由于颜色禁闭,在目前能量的实验中只能观测到没有颜色的状态,即颜色中性状态。因为夸克带有颜色,作为规范粒子的胶子也带有颜色,所以目前实验无法直接观测到单独的夸克和胶子,这就解释了目前实验没有发现这类零质量规范粒子的原因。
  量子色动力学解释了强相互作用的一些实验现象,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在低能情况耦合系数较强时,如何按照这理论作外微扰计算问题,又如颜色禁闭性如何从理论上作严格论证问题。
1974 年乔奇和格拉肖提出Georgi-GlashowSU(5)大统一模型,超对称(super-symmetry)理论,超引力(super- gravity)理论,这些理论试图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但是远未成熟,跟超弦(super-string)理论是相互竞争的理论,也未必比超弦理论更有前景。
  显然,先不管这些理论到底有多大影响,即使很大也不能把这些东西的成就都算到杨振宁头上,大多数功劳应该归这些搞出新进展的人们,正因为如此,他们纷纷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杨振宁却没有得到诺贝尔奖。
再说,即使加上目前所有统一这些力的成绩,也未必能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因为根本没有统一起来,更何况,杨振宁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其用途的方程呢?
  不是说要完全否定杨—米尔斯方程的重要性,但是夸大到杨振宁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也太能吹了。杨振宁只能说数学好,物理的洞察力跟牛顿和爱因斯坦怎么能比?!成就又怎么能比?!
  再说了,杨振宁自己本来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可是最关键的东西一直想不出来,最关键的方程一直弄不出来,最后跟当时马上要博士毕业的米尔斯合作,米尔斯帮他弄出来的,照正常的话,米尔斯绝对该排到前面,与杨振宁对半分对该论文的贡献,因为如果没有米尔斯,该论文杨振宁绝对做不出来。
  可是呢?杨振宁无论跟谁合作,都喜欢抢人家的,不愿意按字母序排,欺负人家博士生身份低,最后人家的成就得不到承认还好意思说是别人对米尔斯不公平,其实对米尔斯不公平的就是杨振宁,如果杨振宁对米尔斯公平点,按照合作研究的常规,让米尔斯按字母序排作者发表论文,米尔斯的地位就很不一样了。
  跟牛顿、爱因斯坦比肩?学术成就差天远,人格、修养也不知差多远。我看借个建摩天大厦的吊篮把你杨振宁吊到几百米的高空也无法跟牛顿、爱因斯坦比肩。
5、问:不是说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是描述物理现象第九组最重要的方程吗?而且杨振宁清华主页里的传记中也提到“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作用、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引力。现在知道,传递这些作用的都是杨一米尔斯场。”这难道还不够说明杨振宁足以和牛顿、爱因斯坦比肩吗?
答:如果杨-米尔斯方程确实是描述物理现象的第九组方程,那杨振宁当然非常了不起啦!但是如果这个说法是吹牛,那就是吹牛的水平了不起而不是本身的水平了不起啦!对于如此之大的牛皮,我只能说,杨振宁你真能吹,I 服了you!
& &杨-米尔斯方程是描述物理现象的第九组方程?根本不是!
& &前面已经提到,杨-米尔斯1954年提出的方程,有个根本性的缺陷,那就是严格的规范不变性要求规范场的量子是零质量的矢量粒子。作为U(1)规范场的电磁场,它的量子是光量子,静止质量为零。但是,实验上再没有发现其他零质量的矢量粒子,这是非阿贝尔规范理论(non- Abeliangaugetheory)提出以后没有迅速得到应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如果没有想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方程是没用的。正因为如此,杨振宁1954年初在普林斯顿报告这篇文章的时候,著名科学家泡利在杨振宁作报告时两次打断杨振宁的讲话,问到规范场粒子的质量的问题,而杨振宁讲不出来,就坐下了。
后来10年之后,196***4年,黑格斯(Higgs,P.W.)提出一种克服规范场粒子零静止质量困难的方法。他引入一种标量粒子,后来称为黑格斯粒子,通过这种粒子的真空自发破缺,可以使与被破缺的规范对称性相对应的规范场获得静止质量。其后,1967年,温伯格和萨拉姆利用黑格斯机制,发展和完备了SU(2)×U(1)弱电统一规范理论。由于他们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突破,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即使如此,他们假设的黑格斯场30多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发现。这说明规范场粒子零质量问题是个极其难以解决的问题。
量子色动力学沿着另一条途径来解决规范粒子零质量问题,但是这些成就,主要功劳应该归功于取得突破的这些人本身,由于他们的努力,研究才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正因为如此,他们纷纷获得诺贝尔奖,而杨振宁却没有份。
为了将目前存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目前有人提出了大统一模型、超对称(super-symmetry)理论、超引力(super- gravity)理论,这些模型都存在不少问题,远没有达到完善和得到公认的地步。即使这些模型确实成功地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了,那第九组最重要的方程也不会是杨-米尔斯方程,而是能够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那个方程,这是无比显而易见的,怎么能把杨-米尔斯方程吹成第九组方程呢?
而且,将这些作用统一起来的上述理论和模型,也只是与超弦理论相互竞争的模型,未必就一定比超弦理论更有前途,现在怎么能下结论说“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作用、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引力。现在知道,传递这些作用的都是杨一米尔斯场”呢?这是明显的夸大其辞。
不是说杨-米尔斯一点也不重要,可是有多重要要客观地看,在当初提出这个模型的时候,杨-米尔斯根本没有那么深的洞察力,最初的出发点就是错的,而且本身也没有解决限制模型适用性的致命问题,怎么可以过分夸大到可以第九组方程的地步呢?怎么可以因此把自己吹成跟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呢?牛顿和爱因斯坦提出的方程,哪里会像杨-米尔斯方程这样存在这样大的致命缺陷?而且牛顿和爱因斯坦提出的方程时所体现出来的极深的洞察力,哪里是杨振宁脑子这样一团浆糊的人的洞察力可以比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目前所有这些试图统一四种力的努力,已经有10几个人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仍然没有统一起来,即使统一起来了,也顶多跟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平起平坐,成为第九个最重要的成就,可是这个成就,是10几甚至几十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达到的,这么多人的成就才可以跟牛顿和爱因斯坦一个人想出来的东西比肩,这正说明了牛顿和爱因斯坦非常人可以的客观现实。由此可见,杨振宁仅仅是提出了一个自己都没太想明白用处的方程而已,即使想通了它的用处仅凭他这个方程也无法得到可以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的物理发现和学术成就,怎么就被吹成了可以比肩了呢?
我觉得,杨振宁的贡献,可以用一个相对形象一些的比喻来说明具体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的方程有多大贡献。我以盲人摸象的故事来说明:
假设我们试图要去了解的东西是一个巨大的石象,杨振宁最初找到一个锄头,想挖出这只象,可是他挖错地方了,而且呢,锄头的柄太短了,不好使,简直使不上力气,无法干活,后来呢,别人就找到了一个长柄,换掉了杨振宁原来丢弃了10年的旧锄头的柄,发现还挺好使,挖出来了石像的一条腿一边,这就是黑格斯 196*4年的工作的意义,后来呢,温伯格和萨拉姆1967年又把锄头磨锋利,甚至用热处理的工艺把锄头变得更加好用,于是挖出了整只象腿。而其他人则从别人的角度挖,也挖到了一个象腿。有人也想用方法弄清楚整只象是什么样子,可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人做到了这一点。而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水平和贡献,就是达到了可以让人们认识一只完整的象,虽然这个象未必跟其他象一模一样,但是毕竟让我们可以有一个高度肯定、完整而清晰的象的样子。杨振宁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并不是特别好使的锄头,这个贡献怎么能拔高了已经可以告诉大家整个象的样子的程度呢?
所以,我再说一遍,杨振宁以及杨振宁的吹鼓手们,你们太能吹了,这么大一张牛皮你们也能吹上天,真是吹牛的法力大无边。I 服了you!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3631&&回帖:12 &&
注册: 2002年02月
谢谢weargroup!
看了AD1984的发言,只能说让人觉得悲哀!!
泡网分: 14.571
注册: 2003年06月
为什么要敬仰?
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人格魅力!
净土只是幼稚者小脑袋瓜子里的幻想……你的话让我想到了苏东坡和佛印的对话.于我所见而言,人格魅力真实的存在于我认识的理解的人当中,一如沙漠中也存在绿洲一样.这已经足够成为我敬仰的理由.
泡网分: -0.007
注册: 2004年09月
为什么要敬仰?
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人格魅力!
净土只是幼稚者小脑袋瓜子里的幻想……
噶勒逼了忒,
噶勒逼了忒!!
注册: 2002年02月
花了好几个中午的时间总算很快地过了一遍。
哎!心中仅存的那块令我无比敬仰的老一辈科学家人格魅力的净土也要一点点失去?
泡网分: 14.571
注册: 2003年06月
转贴题外话: 这几篇文章不符这论坛的主题氛围, 也有违屋脊原创的原则,
新的转贴可以当科技史来读的,相当翔实,我的本意是和网友分享阅读和闻道的兴趣,部分感性的话题可以当茶余饭后的笑话。请编辑们自行斟酌是否应该删除.
泡网分: 14.571
注册: 2003年06月
这位猫眼的网友九溪龙井够执著的了, 继续看热闹
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背景下的李政道和杨振宁纷争年谱
美国传教士布朗(R.S.Brown)在澳门开办马礼逊学堂,该学堂可能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最早的、传播西方科学的教会学校。
鸦片战争爆发。
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清朝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城市为通商口岸等等。
自此之后,中国被迫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本文只涉及其中几个条约。
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和差会联合在宁波创办崇信义塾,1867年迁入杭州,改名育英义塾。
9 月,开办澳门马礼逊学堂的美国传教士布朗准备回美国休假,他决意要带几名高年级学生赴美深造。当布朗在课堂上说,想去美留学的同学可以站起来时,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黄宽和黄胜也站了起来。由于这3位学生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传教士还决定在他们留学期间给他们的父母寄赡养金,为期不少于两年。
4月,容闳等到达美国纽约。随后,布朗保送他们进了麻省芒松读高中。除黄胜因病回香港外,容闳和黄宽都在该校学习了两年。
容闳和黄宽高中毕业。同年,容闳则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黄宽前往苏格兰,考取了爱丁堡大学,读了7年医科。
容闳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是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这位于的中国人,有感于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立志将“西学”引入中国。
黄宽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回国,成为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第一位中国西医。
1 月30日,麦美德(女)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市,父亲是一位献身于印地安人部落教育普及的教育家。麦美德从小跟随父亲,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北部的印地安人保留地中长大,耳濡目染,从小就立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1884年,她从大学毕业以后,便自愿到一个专门为黑人开办的学校任教,在那儿教了3年的书。1887年,美国公理会在美国各地选派志愿者赴华布道,麦美德积极报名参加,并于同年搭船来到了中国。初到异国,语言不通,麦美德便在河北保定接受了汉语的短期强化性训练,并于第二年来到了美国公理会在通州创办的潞和中学任教。
容闳经由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
浙江宁波一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又被送往美国学医。四年后,金雅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容闳在协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呈报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
9 月,曾国藩、李鸿章在容闳的建议和计划的基础上,向同治皇帝递交了《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酌议章程折》,详细阐述了派出留学生的意义,给出了派遣留学生的具体办法。该奏折获准后,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12至15岁的幼童120名,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
同年,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后于1899年并入上海中西书院,上海中西书院1911年并入东吴大学。
8月11日,第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幼童,渡海32000里,赴美求学。这些人便是我国第一批留美幼童。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但至少有50名幼童进入了大学,耶鲁、麻省理工、哈佛和哥伦比亚等高等学府,至今仍保存着他们的档案。
司徒雷注销生于中国杭州一个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家庭,从小就在中国长大,并跟随母亲学习英文、拉丁文、数学、历史等知识。1887年回美国读书,1899年司徒雷登进入神学院,加入了“学生海外志愿传教运动”组织,1902年被按立为牧师。1904年回到中国,学习汉语,跟随父亲到中国许多地方布道。1908 年司徒雷登到南京金陵神学院执教。1916年,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杭州的之江大学校长,1918年,司徒雷登前往北京担任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46年被美国政府正式任命为驻华大使,日离开中国,日,毛泽东发表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1962年,司徒雷登在美国去世。
虽然留美幼童在美国的学业很出色,然而在清廷保守势力的干扰下,这些幼童被提前召回。这其中,有赴美时仅12岁的詹天佑,在1881年回国前,詹天佑获得了耶鲁大学学士学位。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成立,该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于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同年,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上海中西书院,后于1911年并入由苏州中西书院改名而成的东吴大学。
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和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来,美国基督教会中的基督会和长老会又分别于1891年和1894年在南京创办了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1907年,南京的基督书院和益督书院合并而成的宏育书院。后来这三个书院合并成为著名的金陵大学。
3月28日,传教士汉珀应广东市400多名官民的邀请,在广州珠江南岸的花地租房开办广东基督教学院,后来,这个学院发展成为著名的岭南大学。
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教士谢卫楼(D.Z.Sheffield,)在河北通州的潞和中学增加了四年制大学课程,1893年将潞和中学改名为潞和书院。麦美德也在该校任教。1900年,潞和书院在义和团运动中受到重创,不少教师和学生死于战乱,整个校园被夷为平地,就连废墟中的砖头和基石也被附近的村民运走盖房。尽管两年后在别处坚持办学的潞和书院又重新迁回了通州,但不久以后公理会便与伦敦会进行联合办学,在原潞和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北协和大学,最后并入燕京大学。
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后来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
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寓所。他的父亲胡传,字铁花,兼长文武,曾在家经商,后来出外做官,晚年并曾奉调台湾服务,当时家住台南和台东,胡适约三岁,在父母教导下开始识字。不久胡父病逝,曾在遗嘱中指出胡适聪明,应努力读书。
同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捐出二千万美金来创办芝加哥大学,聘哈勃尔(W R Harper)为首任校长,并负责筹办事宜。哈勃尔周游全国,用当时空前的待遇(年薪七千五百元)选聘第一流人物做各院系的主任和教授。
芝加哥大学成立。开学之日,芝加哥大学就被公认为第一流大学。
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1897年该名为育英书院)。
3月,岭南大学前身广东基督教学院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获得了在该大学授权下颁发学位的权力。
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清朝的北海海军在3个月内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完败。
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3月23日,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澎湖列岛)给日本。
5 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全国各地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赔款弃民的严重后果。指出抛弃台湾将失去全国民心,割地将招亡国大祸,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提出四项解决办法:一是下诏鼓天下之气,二是迁都定天下之本,三是练兵强天下之势,四是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10月2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前身)成立,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为中国人近代自办的第一所大学。
4月8日,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及西安交通大学等大学的前身),隶属招商、电报两局,设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为中国人近代自办的第二所大学。
同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成立,此后先后叫唐山路矿学堂、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等,现演变为西南交通大学。
同年,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安德森(D.L.Anderson)为响应一群年轻的中国学者学习英语的要求,在苏州开办了苏州中西书院。1899年11月,卫理公会开会讨论在华传教的教育工作计划,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1900年5月这所即将开办的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获得颁发学位证明的许可证,新大学取名为东吴大学。
4月14日,杨武之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杨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一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做类似文书之类的事。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想到沈阳去谋职,不幸在旅社中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杨武之的母亲姓王,在他9岁时(1905)也早故。所以,杨邦盛夫妇对杨武之的照料不多,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
注:段芝贵,1869年生于安徽合肥,后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1895年参与小站练兵,升任武卫右军翼长、拱卫军司令、江西宣抚使、第二军军长等职。1907年任天津南段警察局总办时,因将津门艺妓杨翠喜献给庆亲王载振而谋得黑龙江巡抚一职的丑闻被罢职。1913年,段芝贵参与镇压“二次革命”,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督理奉天军务,力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时,段芝贵任讨逆军东路司令,封辅威上将军。1918年,任陆军总长。1920年任定国军西路总司令。皖系失败后去职,隐居于天津租界。 1925年病逝。
5月21日,浙江巡抚廖寿丰和杭州知府林启筹建的新式高等学堂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成立,林启兼任求是书院总办。
“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以“求是”为名,意在书院既要“讲求实学”,要培养一批有欧美诸国的船学、矿务、种植、制造等“切于实用”知识的人才,又要在培养过程中及时识别和制止那些在“群慕西学”之际所出现的某些“规摹形似,剽窃绪余,借一二西语西文,以行其网利梯荣之故智”的不良倾向,努力培养具有求真务实作风的人才,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求是书院初期就读的学生,包括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第一任总书记的陈独秀,北京大学校长何燮侯,北京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校长陈大齐,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浙江大学校长邵裴子,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新闻界先驱和《京报》主笔邵飘萍,中华民国保定军官学校校长、陆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蒋百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许寿棠和浙江大学教授郑晓沧等。
同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的教会学校育英义塾改名为育英书院。1911年正式在杭州秦望山成立之江学堂,设文理两科, 1914年改名为之江大学,1931年又改称私立之江文理学院,仍设文理两科。抗战爆发后,该校一度迁址安徽屯溪,1938年迁上海,并与沪江、约翰、东吴、金陵、金陵女大诸校合组上海联合大学。1940年恢复之江大学名义,改文理学院为文、商、工三学院,设12个学系。1941年后,该校又迁址福建邵武、贵阳、重庆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复校,1946年迁回杭州。1950年8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将原有文、商、工三学院调整为文理、财经、工学院,设15个学系。1951年收回教育主权,由中国人民自办,成立新校务委员会,两位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该校文理学院部分系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组建浙江师范学院,院址设在原之江大学;文理学院部分系并入复旦大学;财经学院并入华东财经学院;工学院除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以外,全部并入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宣告结束,原校长李培恩先生以美帝走狗的罪名捕送监禁,后来死于狱中。
4月,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免费租用香港岛以北直至深圳河之间的九龙和新界,租期99年,到日到期。
4月23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八月初六(9月21日),慈禧幽禁光绪帝于瀛台,重新“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林旭、刘光第等六人遇害。百日维新失败。变法中曾一度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取士,后因戊戌政变而被取消。
8 月,光绪谕军机大臣:“出国游学,西洋不如东洋。东洋路近费省,文字相似,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着即拟订章程,咨催各省迅即选定学生陆续咨送。”9月,浙江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选送了后来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何燮侯等四人赴日留学。其后每年均派10余人赴日留学。至1903年,浙江省留日学生总数达154人,居全国第二。至1907年,中国留日的学生达17860人。除了日本之外,还有很多人留学欧洲。
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由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任管学大臣,成立之初,即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兼为大学堂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于1900年8月在义和团事变中被毁,后由张百熙在1902年重办。
岭南大学前身广东基督教学院改名为科学书院。1900年由于义和团运动及由此掀起的排外风潮,科学书院转到澳门继续上课。从1902年起,科学书院开始在广州珠江南岸购地准备建造新的校园(即今天的中山大学的校园)。1903年该校董事会向纽约州立大学提出将该校英文名称改为广州基督教学校,中文名称则定为岭南学堂。1904年春新校园的建设工程开工,10月,岭南学堂从澳门迁回广州新校园上课。1912年岭南学堂改名为岭南学校。1927年,学校改名为岭南大学。
农历庚子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他们盲目排外,在各地尤其是北京,大肆打杀外国人,入京围攻各国使馆、教会大学和外国人住所,烧杀抢掠,众多教会大学均遭受惨重损失,不少外国人被杀死或受伤。义和团运动给美国在华的基督教传教事业包括教育事业以严重的冲击,许多教会学校被义和团捣毁,不得不停办。义和团的举动令国际震惊,纷纷提出交涉,但清政府应对无策。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农历辛丑年,清政府被迫同1900年(庚子年)侵华的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 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就是著名的“庚子赔款”。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 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
此后,传教士一方面利用庚子赔款恢复了原有的教会学校,另一方面又新开了大批的教会学校。在北京、苏州、南京、广州、福州、成都、武汉等地,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崛起。可以说,中国后来兴办的各大教会大学,很多都与庚子赔款有关,清华大学则更是美国退回庚子赔款余额的产物。
3月,苏州中西书院作为新的东吴大学重新开学。真正的大学教育直到1905才正式开始,当时有12名学生入学。1907年东吴大学首次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
同年,清政府命自明年始,乡会试及岁科试策论,以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命题,不准用八股程序,并停止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
同年,光绪帝诏谕各省督抚将本省所存书院于省城改为大学堂,各省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除教读四书五经外,主要学习中外政治、历史、艺学。
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上《进呈学堂章程折》,主张“各省督抚责成地方官核实兴办。凡名是实非之学堂及庸滥充数之教习,一律整顿从严,以无负朝廷兴学育才之盛心”。张百熙还拟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的学制——“壬寅学制”。该学制分学校为七级: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中学堂四年,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年,大学院无定期。儿童六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计二十年,还不包括大学院的年限。此外,与中学堂并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和中学堂附设的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并行的有高等专门实业学堂、仕学馆和师范馆。“壬寅学制”曾于当年颁布,但因学制本身的不够完备和清廷对学制的拟订人张百熙存有猜忌而没有实行。
同年,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大学前身)在南京国子监旧址成立。
清朝政府感到有统一学校标准的必要,于是发出上谕:“派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商订;并将各省学堂章程,一律厘定,详悉具奏。”十一月,张之洞等人以日本学堂管理规章为模式,拟订《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新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它的颁行,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与形式上影响甚大,清末民初的新学校教育制度主要以此为据。
“癸卯学制”共分三段七级,长达29到30年。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七岁入小学),高等小学4年,共三级13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共5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3年,分科大学堂3到4年,通儒院5年,共三级11到12年。
与上述体系的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堂(中等教育)及优级师范教育(高等教育)两等,修学年限共8年;实业教育分初等实业学堂(高等小学)、中等实业学堂(中等教育)、高等实业学堂(高等教育)三等,修业年限合计15年。
学制规定: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保证了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取得正规官员候补者的资格。
同年,麦美德受聘为北京贝满女校的第三任校长,她就任该职以后,立即按照原来潞和中学的做法,致力于在高中基础上创建大学课程,并于1904年在北京灯市口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麦美德在兼任贝满女校校长的同时,亲自担任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校长。
胡适随他的三哥到上海,进入梅溪学堂低年级就读。他已乡居苦读九年,国文有基础,受老师赏识,“一天之中升了四班”,被改编在高年级。此时读梁启超的著作《新民说》和《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在思想和见解方面得到了新的启示。
8月,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宣布自1906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隋朝开创的、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至此完全废除。
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成立,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8月2日,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机关报《民报》创刊,本部暂设于东京。
同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属下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就在福州宣告成立。
同年,美国哥伦比亚特区颁发给圣约翰学院授予学位的许可证,圣约翰书院也从是年起正式改名为圣约翰大学。1906年圣约翰大学设置了文、理、医、神4个学院。1907年圣约翰大学产生了首批毕业生6名,其中4人获文学士学位。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中国人第一次在中国合法地获得现代意义上的学士学位。 1920年时整个大学的入学人数达到250多人。
由于圣约翰大学在美国注册,该校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很容易进入美国大学深造。耶鲁大学不要求考试就可接收圣约翰的学生攻读研究生,哈佛、哥伦比亚、康乃尔、芝加哥、宾州等大学也愿意接收圣约翰的学生进入他们学校读本科高年级。1907年至1908 年,有30多名圣约翰的毕业生在美国留学,10多名在英国留学。
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
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
同年,胡适入中国公学,参加竞业学会;该学会创刊“竞业旬报”,以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主张自治为宗旨。后来任该刊主编,并经常撰文,倡言革新和爱国;此时他不过十七八岁。
注:中国公学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私利大学,是留日学生痛恨日本人歧视,集体退学回到上海兴办的,成立于1906年。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5月28日,王淦昌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父亲王以仁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家里也有少许田产。王淦昌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王淦昌四岁时,父亲就逝世了,十三岁时,母亲也患肺病病故。大哥王舜昌行医并兼做小本生意,维持一家生计。
10月1日,束星北生于江苏省南通唐家闸掘港村。
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
7 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偿付美国庚子赔款所得的半数,共计1160余万美元,退还给中国,作为遣送留学生赴美之用,每年派 100名学生赴美留学,直到赔款退清为止。为了培训赴美留学人员,清政府于1909年6月专设了游美学务处负责考选学生出国留学,并于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华留美预备校,这所学校从开办到1929年结束,共计派遣留美生1279人。
同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成立,该校由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师范馆独立出来独自成校。
8 月,全国第一次招考庚款留学生考试举行,对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这次考试共有630人应考。先是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取68人;再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一放榜,仅录取了47人。
10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赴美,赴美时,另外加上了3名贵胄子弟,共50人。他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都是这批学生中的一员。
同年,美国宣教差会美南浸信会和美国浸礼会合作在上海开办了浸会大学,该校从1905年筹办,1909年正式开学,1929年改名为沪江大学,是解放前上海的名校之一。
同年,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成立,其后叫交通大学北京学校、第三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等,现演变为北京交通大学。
8 月,全国第二次招考庚款留学生考试举行。考试仍分初试、复试。初试先考国文、英文,其中国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复试则考了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界地理等科。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秋,胡适等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乘轮赴美。胡适的二哥要他研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学科,于是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两年后转入文理学院)。赵元任入康乃尔大学数学系。竺可桢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注:赵元任在康乃尔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1918年又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讲师,1920年回清华大学任心理学和物理教授, 1921年又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后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和教授,1925年清华大学兴办大学部,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导师,1929 年离开清华大学,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年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45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82年逝世,享年90岁。
竺可桢1913年夏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毕业,由于对气象学的特殊受好,决定到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6年,参加任鸿隽、杨杏佛等人在美国发起的“中国科学社”(为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前身)。1918年秋,获博士学位,带着“科学救国”的热情和“贤哲政治”、“学术自由”的理想,回到祖国,谢绝到海关任监督的邀请,应聘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和气象学。1920年,转到南京高等师范任地学系主任。1925年,因不满校长卑躬屈节迎逢江苏督军齐燮元,辞去教职,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6年,又转到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1927年,蔡元培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被聘为气象研究所所长,年再次担任东南大学理科地学系主任。在他的努力下,1928年建成南京北极阁气象台(我国现代第一个天文台)。1936年4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后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院,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日逝世,享年84岁。
同年,南京的宏育书院与汇文书院合并,依大学建制成立金陵大学。1911年金陵大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可颁发学士学位。1914年,金陵大学创办了中国最早的4年制农学本科,1915年添设林科, 1916年合并农科、林科为农林科。1921年金陵大学改文科为文理科,增授理学学士学位。至1923年,金大的文理、农林两科共设13个系、3个专修科,在校学生500多人,成为一所完备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留美博士陈裕光成为金陵大学第一位中国人校长。1928年,按照国民政府大学院颁布条例呈请立案,同年9月20日立案照准,为国内教会大学最先立案者。改组后的金陵大学,进行了若干改革,撤销宗教系,宗教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宗教仪式改为自愿参加,学校的各级行政工作也逐步改由中国人主持。这在当时教会大学中开风气之先。1937年 抗战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46年还宁。1951年 9月,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嵯峨,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农林为中国先驱闻名世界,亦开创中国电影教育。在美国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ABC编类中,是中国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享誉海内外。
3月,东吴大学校长去世,校董会选举同属卫理公会系统的上海中西书院的校长为东吴大学的新校长。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书院与东吴大学合并到了一起,组成了新的东吴大学,上海中西书院的学生与东吴大学相对应的班级合并组成了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
8月,全国第三次招考庚款留学生考试举行。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前的最后一批庚款留学生,一共有63人。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后来清华大学校长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举行,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史称“辛亥革命”。
11月,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成立,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源自“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1 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林森为议长。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清亡。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 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30日,唐绍仪内阁成立。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5月31 日,吴健雄出生在江南水乡——太仓浏河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吴仲裔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学校”。吴健雄在该校接受了小学教育。思想开明的父亲是吴健雄幼年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吴健雄曾说“我的父亲是一个教育家,他超越了他的时代”。幼时的吴健雄眉清目秀,十分讨人喜爱。小名叫薇薇的她,从小就没有太多言语,小时也和许多小孩子一样,是由背诵诗文、识方块字和算学方面起步学习的,在这些学习中,吴健雄已显现出了超常的智力。
同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 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2 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杨武之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规定修业3年。
夏,胡适获康乃尔大学文学士,续入康乃尔大学研究所主修哲学,辅修政治和文学。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攻占青岛。当时他即已看出日本为中国之大患,认为救国的根本大计,首在教育,尤其希望中国有一所可与哈佛、牛津等校相比的第一流大学。
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秋,胡适转赴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从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博士研究哲学。
注: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始建于1754年,是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也是久负盛名的八所“常春藤”大学之一,被誉为培养政治、经济领袖人物的摇篮。美国第15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32届总统弗兰克林·D·罗斯福均毕业于该校。除此之外,哥大还培养出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4位纽约市长, 10位纽约州州长。另外,美国第34届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任哥大第13任校长。
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次年改为《新青年》。
12月12日,袁世凯恢复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明年为洪宪元年。
12月25日,蔡锷通电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任至1927年7月结束。
同年,六个基督教差会:美国公理会、卫理公会、归正教会和英国公理会、长老会、圣公会联合在福州开办了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之一)。
同中国的其它教会大学不同,福建协和大学不是从中学发展而来,也不是由几家教会学院合并而成,而是1910年爱丁堡宣教会议的直接产物。该会议成立的高等教育委员会计划在中国的东、西、南、北方建立4个高等教育中心,其中南方的中心设在福州(由于篇幅所限,部分协和大学在本文未被提及)。1911年,高等教育委员会的主席高彻来到福州,召集传教士商讨建立大学事宜。会议决定在福州开办一所各宗派均可参与,包括学士,以及更高课程的联合大学。6个基督教差会参加这所大学的讨论工作,它们是美国公理会、卫理公会、归正教会、英国公理会、长老会和英国圣公会。但后来英国公理会和长老会因经费紧张而退出了福建协和大学的创建工作。开办这所大学的目的,是要为基督教培养领袖,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促进中国的高等教育。1916年2月福建协和大学在租借的校舍中正式开学。 1918年2月,福建协和大学董事会在纽约成立,6月该校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获得颁发学位的许可证。由于学校在美国注册,它所授予的学位实际上是美国的大学学位,这也就是为什么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容易被美国大学录取的原因。
同年,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女子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1年并入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随院系调整被并入南京大学等大学),在南京正式招生开学。
同年,南京三江师范学堂改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年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伦敦的教会经费和人力吃紧,加上美国方面的教会在酝酿合并办一个综合型的大学。英美教会联合筹备将几所大学合并成基督教联合大学,数月后,于该年年初正式成立,初名北京汇文大学(英文名为Peking University,也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英文名,后来改名为燕京大学后,英文名改为Yenching University,以免与北京大学当时的英文名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混淆),代理校长暂由汇文书院副校长高厚德担任。
2月起,胡适向几个朋友提出“文学革命”的问题,感到中国需要以白话代替古文,进行一场文学革命。
3月22日,袁世凯下令撤销帝制,6月6日,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4月,胡适发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5月,胡适的博士论文以《古代中国逻辑(名学)方法之发展的研究》为题,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由于导师们都不懂,当时答辩的结论是小修后通过),
7月,胡适回国。
9月,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及中国名学等课,那时年仅二十六岁。同年12月,胡适母亲病重,胡适回绩溪省亲,奉母命与江冬秀女士完婚。次年,其母亲去世。
10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给中国造成巨大震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主张。
夏,杨武之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本科毕业。毕业后,杨武之受老同学蔡荫桥的聘请,回母校省立二中任教,任教员兼舍监(训育主任)。年少气盛的杨武之,在学校里施行严格的纪律,对一批纨绔子弟严加管束。学校规定,夜晚10时,关闭校门,使一批在外寻欢作乐而迟归的学生,不得其门而入。由此,一些不思上进的学生,对舍监杨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弹一星元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