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手表官方网价格烂了还值钱吗,家里老人收藏的,请懂得看看真伪,是什么型号啊?可以估个价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感怀盛世收藏
  ◎ 盛世收藏:回首来时路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695656.htm  ◎ 一半是文明,一半是财富   ◎ 收藏乃是一个雅事儿   ◎ 让藏品回归它原本的价值   ◎ 欣喜与忧虑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富民强,藏富于民。当我们的话题能够聚焦“收藏”,谈谈收藏的历史,说说收藏的辛酸和收藏的乐子时,我们突然自豪而又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珍惜人类文明历史和璀璨艺术的人文复兴时代。   我国的文物收藏几经风雨,收藏市场也大起大落几经磨难。但是,正如心灵的种子总会发芽,只要有适合的空气、阳光和雨露的呵护。收藏之所以迎来今天的盛况空前,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盛世现状有着直接的关联。   收藏大家马未都曾说,感谢为文明火炬传递不计荣誉的每一个人,正是他们,使我们灿烂的文明得以延续。   这期我们约请了几位收藏家,从不同的侧面叙述收藏,回顾历史,观察现状,展望未来。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这里只是“口述历史”。它从侧面折射出个人的经历和城市的变化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息息相关。希望每一位读者,爱好收藏的或者不爱好收藏的,从中找到自己的思考点。   ――本刊编辑部      按照收藏界的行话,“盛世收藏,动乱检漏。”上海历来是文物收藏的重镇,它的兴衰起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文物市场的阴晴圆缺。   朱力先生是著名文物鉴赏家,上海市收藏协会顾问、专家组成员,原上海文物商店总经理,文化部文化市场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顾问。参与主编出版《明清古玩真赏》、《近现代名家篆刻》等鉴赏书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上海解放时我七八岁,正好是开始记事的年纪。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从事文物经营工作,干了四十一年,一辈子都没离开过。”   这位文博界令人尊敬的老专家,经历了许多事件,耳闻目睹了世事变幻,亲身体验了市场变迁,也有过许多的感慨和体会。“回首往事,感觉仍历历在目。”      盛世收藏:回首来时路 朱力      翻天覆地新纪元      :整顿市场,打击文物走私   关于解放,我最早的记忆是解放军进城。士兵都睡在街上,不去打扰市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情景,相信给当时的上海市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上海在解放前是南北交汇,东西融会,文物市场可以说十分繁荣。日本侵华,连年内战,虽然给上海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这颗东方都市明珠依然风采不减。到解放前夕,上海的文物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情形十分混乱。   上海解放前博物馆事业发达,是北京、南京之外的又一大文博中心。主要有几大博物馆。1.上海市立博物馆(创建于1934年,位于江湾);2.震旦博物院(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建造);3.亚洲文会(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4.医史博物馆(上海中医院,建于1938年,是中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博物馆。)   共产党取得政权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残局及管理上海这座大城市的种种棘手问题,百废待兴,一切都需从头做起。首先做的就是整顿市场,打击文物走私。陈毅市长曾指出,如何管好上海,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大问题。记得当时的方针是首先解决社会治安,积极安排生产,努力恢复经济,整顿市场秩序,稳定人心。跟其他地方不一样,上海地下党组织发展良好,要做好这些工作,当然首先要依靠地下党。共产党内的许多革命家都和上海有渊源,许多革命家都是从上海出去的,比如周恩来、陈云对上海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些对共产党接管上海提供了保证。   日,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成立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李亚农,副主任徐森玉。文管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接管、接收各机关交来的大量文物、图书,贯彻执行文物政策、管理文物市场,负责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革命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于1952年年底前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   当时,上海古董经营从二百多家下降到一百多家。薛贵笙先生等11人接手了原“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根据当时有关规定重新登记后,有175家,从业人员209人。   1950年2月,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营业清淡。5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12月宣布对华实行经济封锁。上海古玩界捐款4908万元,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由于西方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侨纷纷离境,游客数量减少,营业清淡,整个古玩行业重现萎缩趋势。上海的古董商店锐减151家。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出口的暂行办法》,这是收藏界的一件大事。1952年年初时,古陶、古瓷还能出口,外侨还能买古董带回去,到1952年10月都取消了。文物市场经过整顿之后,改变了原来萧条的状况,经营略有起色。但是,由于外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出口受阻,古玩业部分陷入衰退。随之而来的是文物走私狂潮。这时走私活动猖獗,手法隐蔽。   整个五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大金刚走私文物案”。1950年,上海查获雪斋老板张雪以真报假文物17箱、企图蒙混过关的走私大案。从1950年到1951年先后查获走私文物85件,如将汉代鎏金方壶涂以颜色,改装成普通玩物;将三代兵器夹在木器夹层中妄图偷运出口。1955年,福源斋古玩店戴福保将三代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唐三彩等珍贵文物近百件偷运出口被查获。1956年,禹贡古玩店叶叔重用同样手法偷运走私文物近百件被查获。同年,珊瑚林古物流通处亦因走私珍贵文物近百件被查获。为此,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根据这些犯罪事实依法提起公诉,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张雪、戴福保、叶叔重、洪玉林等四人有期徒刑。雪斋、福源斋、禹贡古玩店、珊瑚林古物流通处均由公安机关查封没收充公,并移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自上海二中院宣判这些案件后,文物走私活动才得以遏制。      年:古玩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随着年的全国工商业公私合营,上海古玩商家变成了9家,有“新隆”、“益新盛”、“朵云轩”、“尊彝斋”等字号,其中广东路上海古玩市场最大。这是上海文物市场经营的一个“浓缩版”。值得一提的是,古玩市场也开始建立了党组织,加强了党对古玩市场的领导。   1958年,全国兴起大炼钢铁运动,因为中国当时的冶炼厂大多在上海,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废铜烂铁”都源源不断地集中到上海。其实,这些“废铜烂铁”中不乏珍贵文物。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这一情况,组织古玩市场专业人员到废品公司和冶炼厂抢救文物,从中发现了不少青铜器、古钱币这样的珍贵文物。   从解放初的“肃反”,到后来的“三反”“五反”,到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上海古玩市场一方面加强对社会上的文物的收购,同时亦为上海文管会提供向收藏家征集文物的线索,为稳定文物市场做了大量工作。古董界有一说“战乱藏黄金,盛世藏古董。”这一时期,虽然文物交易频繁,市场活跃,但是在历史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是文物市场畸形繁荣发展时期。      1960年-1965年:古玩经营日趋活跃   六十年代,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国家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随之也带来文物市场的人气。外国专家、海员来文物商店的多了起来,一些文化人和收藏家也开始逛广东路了。从1960年到1965年,古玩业经营逐渐好转,古玩市场日趋活跃。   这时,领导非常重视古玩行业接班人的问题。为培养解放后文物经营人才,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了第一批练习生进广东路古玩市场。北京琉璃厂古玩行业也同时招收了一批。我和蔡国声等一批师兄弟就随之步入文物市场的天地。进店后进行封闭式学习,只有周末可以回家。领导推选长期从事古玩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文化的老师傅进行专业培训,传授鉴赏业务知识。上课强调学以致用,采用对照文物实物讲座,跟随师傅外出征集文物或到仓库进行整理工作,不是从书本到书本,所以进步很快。大家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都刻苦钻研。当时的老师很强调接人待物。记得领导反复强调的第一职业道德是:“既然为国家工作,自己不能私自参与买卖。”这些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年学习结束后,转为文物商店正式职工。
  1963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四个口岸对经允许出口的一半文物实行盖火漆印记,再凭发票方能携带出境的措施。对出口文物分门别类,抄清单,并详细标明品名、规格、尺寸、年代,小标签有红、蓝两种,红色意为商品完整无有缺陷,蓝色意为商品有缺陷”,最后打上火漆章,明明白白告知顾客。那时文物市场的诚信可见一斑。   对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大好的锻炼机会。这也是我从业以来最难忘的一个时期。对文物有了一些基本知识的我们,跟着国内文物前辈从库存中挑拣有价值的文物,这一实战给我们以最好的锻炼,为以后的文物鉴定业务开了一个好头。几十万件文物都要做标签工作,从头到尾坐下来,手上经过的文物多得连我们自己都数不过来,我们对文物的感觉、知识和鉴定技巧大为提高。      “文革”古玩无经营      年:古玩惨遭噩运   1966年,“文革”开始,社会上的文物、古玩惨遭史无前例的破坏。一切旧的东西都被认为是“封(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一些传统文化被认为“伤风败俗”,文物专家成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都要砸个“稀巴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见古董就挥起榔头砸碎,看到吴昌硕的画作就用黑笔打个大叉,一些书籍善本被烧毁。   一些家里有古玩收藏品的人唯恐自己和“封、资、修”沾边,遭到抄家和揪斗,趁黑夜偷偷把古玩转移或径直扔到垃圾桶。上海就发生过捡垃圾的人捡到过金刚钻、翡翠的事情。刚开始文物商店尽力收集,到后来文物商店也开始自身难保。   时势造英雄。这时也“发明”了一种保护文物的新方法。文物界抢在红卫兵劫毁之前,在玉佛寺等重点文物集中的地点,贴上“文化大革命万岁!”之类的标语,然后贴上“市文管会红卫兵封”的封条。红卫兵队伍一来,看到这里已经被“革命战友”占领了,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小将”就放弃这里,去寻找下一个战斗目标。这种方法被一些领导和专家誉为“保护文物好办法”。   此时,上海各古玩商店相继被迫停业。上海的古玩市场经营中断了近十年。   1967年4月,上海成立“上海市查抄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同时军宣队、工宣队进驻文清小组,负责“文革”初期全市抄家文物、工艺品、图书的接受、整理工作。人员来自上博、上图、古籍书店、朵云轩、文物商店、外文书店等单位,最多时达106人。我也被派往文清小组从事抄家文物的整理工作。   这个小组虽然由军宣队、工宣队领导,但其整理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幸运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个小组一直工作到1970年。其间,带领我的两位老先生,尚业煌(瓷杂专家)和万育仁(书画专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感激他们传授给我的知识,也感谢他们在做人方面给我作出的榜样。      年:国门渐开,少量文物允许出口   几经折腾的中国经济需要恢复,国家需要大量外汇。周恩来总理提出文物市场要“内外有别”的指示,即对内坚持原来文物政策,不允许文物私自交易;对外允许一般性文物出口,文物可以卖给外宾。上海古玩字画销售仅限文物商店、友谊商店、朵云轩、古籍书店等四家国有经营单位,一律凭外汇券供应。   1971年,中国和美国开展“乒乓外交”,紧接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原来紧闭的国门渐渐开启。   劫后余生的一部分文物就这样流通到国外市场,这是以后改革开放年代的一个序曲。      拨乱反正新格局      落实政策,归还查抄文物   1976年以后,中国开始了一个转折点,新时代呼之欲出。粉碎了“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举国上下,拨乱反正,冤假错案开始平反。上海市委发出32号文件,要求“文革”中被抄家的物品归还原主。通过原物发还,顶退发还,开仓认领,经济补偿等多种方法,上海共发还了文物、工艺品67万件,占总数76%,发还图书236万册,占总数50%,对原物无法找回的192万件文物与工艺品及193万册图书,共补偿1902万元人民币,有6.56万户落实了政策,占被抄户6.74万户的97.省略      一半是文明,一半是财富   我和我身边的收藏传奇魏雅华      魏雅华,时政经济评论家,搜狐财经评论员,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资深经济新闻评论员。魏先生通常奋笔疾书的都是关心国计民生或经济问题的理性文章,不乏针砭时弊和冷静的反思。然而,作为一名藏家,一说到收藏的话题,他便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柔情起来,感性起来,作为出了25部时政经济评论专著及长篇小说的多产作家,他愿意将他及身边人的收藏经历跟大家分享,而他叙述的如传奇般的收藏故事真的让人陶醉和感动。      猴票   要不是要给出版社寄出版合同副本,得挂号,这桩陈年旧事儿,我怎么也翻不出来。   我住的小区原来有个小邮局,后来,因为业务量太小,撤了。所以为寄这封信,我必须跑一趟西关邮局。   可我实在太忙,便央求妻子去一趟。要她寄封信,得把邮票都贴好。她干的事就是把信朝邮箱里一丢,完事。可家里压在玻璃板下的邮票都用完了。她说,我前一阵整理你的旧稿子,发现在一堆废纸中夹着些8分钱的旧邮票,不如用了吧。再不用,就该拿去生炉子了。   我问,寄一封挂号信得多少钱?她说,4.20元,你这信怕超重了。不够。我问,那些旧邮票有多少钱?她说有两版,可能有8块钱吧。够了。   她把那版邮票找出来,是一版红色的邮票,面值8分。一版80张,才6.40元,估计也够了。可我一看,邮票比信封还大,这怎么贴?她说,换个大信封吧。于是,换了个大号的信封。可家里没找到胶水,我说,你到邮局去贴吧。   一个小时后,她回来了。脸色发白,说话时的嘴唇都有点发紫,声音有些打战。她拿出那版邮票,问我:说,你这邮票从哪儿来的?   看她脸色不对,我忙问:怎么了?邮票不作废呀。不能用便不能用吧,至于吗?   她不作声,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   我想起来了,说这话的工夫,都快过去三十年了。   那一年夏天,我奉报社的派遣,到陕南的丹凤去采访,我要去的地方离县城还有二十多里地,没有公交车。   我居然是搭乘了一部农用的破三轮车去的,挤了十几个人,一车呛人的柴油味儿,摇得我晕车都是小事儿,我最怕的是,车会着火。好不容易到了那个村子,我吐了个翻江倒海,好半天才缓过气儿来。   虽说这事都过去三十多年了,可就跟昨天一样,历历在目。那天,我正与采访对象说着话,天变了,下起了瓢泼大雨。我还没带雨具,走不了了。在采访对象的家里,我匆匆地写好稿,冒着雨来到那村子上的邮电所,报社要得急,新闻稿耽误不得。我把信交给邮电所的人,买一张8分钱的邮票,我身上没零钱,仅一张拾元钞票,三十年前的拾元钞票,顶现在的百元大钞。   他收了我的钱,给了我两版邮票。   我说:找我钱呀。   他说:没零钱。我们邮电所从来不找零钱,找邮票。这是制度。   我怒了:可我身上就剩这一张拾元的钞票了,我能拿着邮票去吃饭、坐车、住店吗?我是出门在外呀。   他板着脸,毫无表情。   我吼:叫你们领导来!   他说:我就是领导。我就是所长。我们这个邮电所里外就我一个人。所以,有什么话,您就跟我说吧。   我语塞。这地方,天高皇帝远。没地方讲理。   他说:您这当记者的成天写信,邮票用得上呀。我们这个小村子,邮电的量小,上级不给我发工资,全靠卖邮票的收入,一个月挣不了几块钱。邮票卖不出去,我还不喝风拉屁?我有我的难处哟。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睛都红了。我顿时心软了。算了,认了吧。   他接着说:再说了,您也不吃亏,你给了我拾块钱,我找了你12元的邮票呀。   我一看,他给了整整的两版8分钱的邮票。都12.80元了。我真有点不忍心了。   我说:那你不是赔了吗。   他说,不赔。上级是折半给我们的,所以,每卖一版邮票我还能落点儿。   我明白了,他就靠这点折扣活命。   当晚,我没钱住店,就住在采访对象的家里,蹭住蹭饭,这是违犯报社纪律的,可我没办法。第二天,我硬是走了二十多里泥泞难走的土路,走了四个小时,才走到县城,凭着我的记者证到县委宣传部,借了十块钱,买了长途汽车票,才回到了报社。   这版邮票就这么来的。   妻说:你说完了,听我的故事。我拿出邮票,邮局立刻炸了锅。为了这版邮票,连局长都跑来了。你知道这一版猴票现在值多少钱?
  我说:不至于折半吧。   妻说:听好了,官价,40万!   我晕!   她说:人家邮局的人认定说,你的这版猴票,又称庚申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一张生肖邮票。图案是由著名画家黄永玉绘制,发行量只有500万枚。是邮票中的神品,每一枚价值5000元!   亏了我家没胶水了。我出一身冷汗。      “松花蛋”   老赵跟我住在一个小区,就在我对面的楼上。我的窗户能看到他的窗户。   老赵的日子过得很难很难。   吃过晚饭,他对妻子说,我去散散步,活动活动腿脚。他一个人在街上艰难地走,在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的街上漫无目的地走。走累了,他便靠在电线杆上歇歇。   如此繁华的大街,物欲人欲横流,国富了人富了,大街宽了,高楼林立,满街道跑的都是私家车,到处灯红酒绿,欢歌笑语。连风儿都是香的。可这一切都没他的什么事,这会儿,他难过得连死的心思都有。   可这真的是他太无能吗?   他今年四十九,眼看奔五十了。1979年,他二十岁应征入伍,1983年开赴老山前线,参加抗越自卫反击战。这段历史,他不知该怎么写。   他曾在又湿又冷的,不见太阳不通风的猫耳洞中,度过了漫长的183天,从秋末坚守到了春分。是那种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让他熬过了那漫长的,比一辈子都长的6个多月。在猫耳洞中,他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病。他的身体完全垮了。   开始,他全身所有的关节都痛,后来,他发现,他的腕关节不能伸展自如了,变硬变形了,还会疼痛难忍。病重的时候,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现在他的类风湿病已经侵犯到他的心脏了,走路一急便胸口疼。   退伍后,两年多他找不到工作,他没有多少文化,初中毕业。也没有什么技能,又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后来,他被安置到一家齿轮机小厂当仓库保管。那是他一生仅有的几年好日子,他结婚了,有了家。那女人是可怜他这个老山归来的、抗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以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嫁给他的。七八年后,厂子破产倒闭了,给了八千块钱,把职工都遣散了。他失业了。他再也找不到工作。他家的生活是靠他拆迁时的一套安置房,一月四五百元的租金生活的。能吃饱肚子便很好了。   还好,他有一个聪明美丽乖巧的女儿,女儿昨天刚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所民办高校的艺术专业。女儿说,爸,我不上。我去打工,养活你和我妈。我长大了,该挑起生活的担子了。可说这话的时候,女儿一眶泪水。   他说不清自己的心里那是种什么滋味。上大学,一年再怎么省,艺术专业下得了两三万吗?也许,女儿是个宋祖英呢。她那嗓子,脆得跟银铃儿似的,长得像出水芙蓉,条儿那么顺。   唉,谁让她生在一个穷人家里呢。他失败得想死。   忽然,他的手摸到了他兜里的一块石头。一块光溜溜滑溜溜圆溜溜的石头,那是他几十年来天天揣在兜里,用来活动指关节的石头。   他拿出来细细地看,这块石头跟了他几十年了,他一向喜欢鹅卵石,常到河边去拣,开始,也就是块光溜溜滑溜溜圆溜溜的黑色的鹅卵石,可慢慢地这块石头在他的手里变了,几十年的打磨,那石头有了灵性了。他发现,那石头的外面变成了淡淡的半透明的蛋青色,一反衬,里边的黑色越发地显得黑了。他发现,那块石头是如此惊人地像剥了皮的松花蛋,他越看越像。他把这块石头与真的松花蛋放在一个盘子里,居然能以假乱真!   这事曾经好好儿地轰动了一回,有个好事的专跑社会新闻的记者,把这事在报上报道了一回。引了许多人来看,他记得有人想买他的这块石头,开价挺贵的,但他没卖。那人给他留了张名片,很遗憾地走了。这事一眨眼都过去十多年了。   他累了。回到家,他找出那张名片,那人叫张正,他试着拨打,他一打,居然打通了。   他说,我是老赵,还记得我吗?我有个松花蛋石。   想不到,那人又惊又喜,说,记得记得。一转眼,十几年了。知道那句话吗,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我惦着您哪。   两人大笑一通。   张正说,您搬家了,我找不着您了,要不,你家的门槛早让我踢断了。你知道吗,当年,我只是个奇石爱好者,现在我可是奇石大玩家了。说这话有点儿不好意思。我有个公司,就叫疯狂的石头奇石公司。我们公司的镇店之宝是一桌奇石宴,奇石宴您听说过吗?   他说:听说过。   张正说,我的奇石宴满汉全席就差个松花蛋了。您能割爱吗?价由您开。   “价由您开”这四个字让老赵心跳加速。他绝处逢生了。他说,这事咱们面谈好吗?再说,您不是还要验货吗?   张正说,好,告诉我你家的地址,我马上便到。   他说:这么晚了?   他看看墙上的钟,时针指着11:50。   张正说,不把这事办妥了,我这一夜睡不着。   电话挂了还不到二十分钟。有人敲他家的门。他开门一看,是那个人,虽说过去了十多年了,可他的大样儿,他还依稀记得。他老了,秃顶了,富态了。手里提着只经理箱,身后停着部“大奔”。   他拿出松花蛋石,放在灯下。那石头越发地神奇了,那层蛋青居然在灯下会悠悠地颤,冻胶似的透亮。那人反反复复地看,啧啧称奇,说,这么多年未见,女大十八变呀。玉要润,这是它沾了你的人气呀。他看看老赵的手,那佝偻变形的、关节粗大扭曲的手,那人的眼睛都湿了。是你的人气,您的精气神儿,让它成了神品呀。   张正说,开价吧。   老赵磕磕绊绊地说,我穷。我女儿要上大学。正愁学费呢。   张正看了一眼他的屋子,真的很穷,简直就是未竣工的毛坯房,墙壁地板居然都是水泥的,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他看了一眼老赵那如花似玉的女儿。说,是块璞,璞中美玉哪。别把这么好的孩子的前程给耽搁了。   老赵说,我就指着这块石头,供我女儿上大学了。   张正说,开价吧。   老赵狠了狠心说,四年的学费生活费,怎么也得十六万吧。   那人惊讶地说:十六万?   老赵捂着胸口,他的胸口又疼起来了。他说,我知道,有点儿离谱。少点也成,您给个整数吧。不够我另想办法。   那人哈哈大笑说:成,给个整数。   他把松花蛋石拿在手里说:这块石头归我了?他不等老赵回答,便装进了口袋,把经理箱打开,将钱一沓沓地放在桌上,说,二十万。   那一夜,老赵一家人兴奋地一夜未眠。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一个家庭的命运,从此改变。   拿走了松花蛋石的张正也兴奋地一夜未眠,他的奇石宴满汉全席升值了,至少过亿了。他看准了,这块石头从当中一劈两半,更漂亮,真的是神品了,价值能翻几个跟头。      壶里乾坤   冯伯一辈子没干过别的,收了一辈子破烂,人称破烂冯。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几乎没人知道了。   早些年,他拉着个破架子车,游街串巷,收废铜烂铁啤酒瓶,干那《酒干倘卖无》的营生,后来被收编了,进了一家收购站,当了个库房保管。说是个库房保管,废品收购站有什么库房?还是个破烂冯。   他识字不多。话不多,是那号一棍子打不出个响屁的人。   他穷,他一辈子似乎没穿过第二件衣服,一年四季老是一身灰不溜秋,单不单,夹不夹,棉不棉,脏兮兮的深黑衣服,跟要饭的差不了多少。   他原住的是个搭在垃圾台旁的,用废弃的包装箱木条钉起来的破棚子。后来,垃圾台改成了一座收费公厕,公厕里有间工具室,他便住在那里。   他一辈子没结婚,老光棍一条。他老了,常常拄着根棍站在路边,呆呆地看光景。   我住的地方和他很近,常在路边见,十来年了,谁见谁都脸熟,可从没说过话。   有天,我家的门铃响了,我打开门,发现站在门口的居然是他。破烂冯!他问我:您是魏老师吗?   我说:是呀。有事吗?   他说:我拣到个钱包,是您的吗?里边有叠您的名片,我就找来了。   说着,他从口袋里抖抖索索地拿出个牛皮钱包。我一看,真是我的钱包!我大吃一惊。这钱包我丢了有些日子了。我早把这事忘了,钱包里零七碎八的东西不少,可也没有什么特重要的东西,丢了便丢了吧。想不到,有人会登门送回来。
  他问:您打开看看,没少什么吧?   我拉开一看,钱包的夹层里居然还有一千多块钱!一个穷到如此程度的人,居然会把我丢的钱包送上门来,里里的钱竟全然未动,可这是真的。我当即把那钱拿出一半给老头儿,他却死活不要,我让他进家坐,他摇摇头,走了。   看着老头艰难的一步一瘸的背影,我感动得想哭。此后的许多天,我常在想这事。心潮难平。   有天夜晚,我回家的路上,路过那座公厕,住人的小屋里有灯,我敲门,门开了,他的惊讶和他来我家时的惊讶相差无几。他的屋里,没有开灯,点着半根蜡烛。很黑。   我奇怪地问:没停电呀。   他说,灯泡坏了,抽屉里有几包人家扔掉的蜡烛头。能点一阵子,我便点了。   我的鼻子酸酸的。再看看屋里,不要说没有电视,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几只反扣的木条箱,便是仅有的家具,我的心很疼。   可我再看那半根蜡烛下面的蜡台,形状很奇怪,再一细看,像个什么物件。我问:这是什么?他说:蜡台。   我越看越不对。这像是个物件,反扣着。我拿起来看,上面糊满了灰尘和蜡泪,什么也看不清。我问:这东西从哪来的?   他想了半天,说,收破烂收来的,是个铜的。他用手敲敲,果然是金属声,只是因为上面糊满了污垢,声音发木。他说,这东西有些年头了,那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有人把这些四旧”物件朝城河里扔。我说,那是铜呀,能支援国家建设,卖给我吧。称了称,二斤铜。我花了八毛钱买来的,那人扔了一麻袋,就剩了这一件。   他看我有兴趣,说,您喜欢,送给您吧。他拿了只杯子,反过来,将蜡烛用蜡泪焊在上面。我走的时候,偷偷将我钱包里的一千多块钱,压在了他的枕头下面。不是买他的东西,这一千多块钱,是他送还我的钱包里的钱,是我对他的诚实的感谢。   我把那只蜡台拿了回来,用电吹风的热风吹,用吸油纸吸,用洗净剂小心翼翼地清洗,光清除那上面厚厚的污垢,便花了整整一个礼拜。等它露出卢山真面,我狂喜不已,那真是个宝贝呀。   我把它拍成照片,拿到我家对面的,中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大唐西市的一位古董商那里,他看了一眼说,这是其仲饮壶呀。   我问:值钱吗?   他说:如果是真的,价值连城,无价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国宝级的。这壶是西周中期的物件,也就是公元前885到前771时期的文物,快三千年了,全中国就一件残品,在上海博物馆。   他又仔细看看,说,不对,您这件十有八九是古仿,宋代的古仿,存世量大,不值钱了,不过也还是个物件。真的是不能上市交易的,我既收不起,也不敢收。古仿没问题,可以买卖。真的叫文物,仿的叫古玩。   我问:您给估个价儿。   他说:也能卖个百八十万,您不用找别人了,就给我吧,我收。   我不动声色,找到了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在第六七页上,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其仲饮壶:西周中期,高12.3厘米,口长8.4厘米,口宽6.8厘米,重1.31千克,降盖直椽,口微敛,鼓腹下垂,圄足外侈,盖顶有圄形把手,口沿下有长曲啄鸟纹,两鸟之间有一兽首,腹饰变形卷体曾纹,圄足饰蛇纹。盖及器腹设缕雕棱脊。衬底雷纹精致,盖器同铭各四行十四字。   我一一比对,独独少了那四行十四字的铭文。果如那人所说,是件古仿。可就卖个百八十万,也够够儿地了。   我想告诉破烂冯,他的苦日子熬到头了。我兴冲冲地抱着他的古董,来到他的住处,可我如遭雷殛!他的门头挂着一个的被风吹坏的花圈,一地飘落的纸花花瓣。   我再看那座公厕,有个穿着长筒靴子,戴着橡胶手套的中年女人在清洗地面。接替他的人都上班了。   难道说,这就是命吗?!我的眼里,一眶热泪。一切都变模糊了。冰冷的雨雪悄悄地在古城飘落,飘落,飘落。   我打算把它捐了,捐给中华慈善总会。      喜鹊下蛋下在哪儿了?   最近,我家的老街坊赵老爷子家中,出了件天大的大事。   那天,他把我叫到了他家,神秘兮兮地说,魏老师,你这人见多识广,我有点儿事求您,求您帮我拿个主意。   他说,前些天,神差鬼使的,我整理旧物,从柜子底发现了这么本书。   我看那本书,居然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27年)版,上海三闲书屋印造的《鲁迅书简》,那书装帧古朴,不但是线装的,还有蓝色的书箧,上面还有骨制的别针,稍有磨损,那是宝贵的岁月留痕,在见证这书的沧海桑田。那书是用十分罕见的宣纸影印的,全部是鲁迅的手迹。宣纸微微有点泛黄,该书的编辑为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不要说赵老爷子下面会讲出什么故事来,仅这本书,便已让我啧啧称奇了。   他说,您看,这书的书页跟一般的书页不一样,是折页,不裁开。夹层里面可以藏东西,我翻着翻着翻到一页,硬硬的厚厚的,好像有什么东西,揭起来一看,书页当中居然有个存折。你看,这上面的钱数。   我一看,大吃一惊,叫:10万元!您这财发大了。   他却说,您再看那日期。   我细看:日,存入10万元。   我说:老天爷。1953年存入的10万元,到现在,还不好百万元了?说不定上千万了呢,您真发大财了。   他翻起又一页,他从书页里抽出了张钱来,我再一看,大叫了一声。那张纸币面值是繁体字的“伍万元”。   他却说,唉,魏老师,这是旧币,这伍万元也就是现在的5块钱,没几个钱。   我一想,心里凉了大半截儿。是没多少钱。他说,这张旧币全当个念想儿,5块钱,没啥意思,留着玩儿吧,那个存折儿可能还值些钱,您的侄女儿不是在银行工作吗?您让她给算算,现在还有多少钱。   关于老存折儿的故事,我听过不少,可那大多是海外的,比如瑞士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的,那财发得大的让人心脏受不了。   于是,我便把这事儿告诉了我的在银行工作的侄女儿,让她算算,那10万元存折,现在能顶多少钱。   很快,她的正式答案便来了。她很认真地就此事咨询了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他们查的结果是,该存款存条显示,该存折余额100,000元属于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按照人民币折合比率,该存折现在支取的本金额为10元,且由于金额太低,利息不计。   不过,她还是要求银行计算了一下,银行会计结算部分3个时间段计算利息:,按定期利率计算;分段计息,按定期利率计算;,按0.72%的活期利率计算。扣除1999年开始征收的利息税,这笔存款连本带利息为30.省略      收藏乃是一个雅事儿 吴清      从收藏起家到收藏发迹,上海滩的藏家可谓藏龙卧虎,吴清也算一个。但如今,已是众多教授头衔挂身的他,不仅深谙收藏之道,对持续的收藏热更有一番感悟在心头。      收藏已经相当热了,随便走进一家茶馆吃茶,邻座可能就在边吃茶边谈论着有关收藏的事儿。街边小书报摊一眼就能看到各种的收藏类刊物,打开电视好几个台都在做着收藏鉴宝之类的节目,即便是早上去菜场买个菜,都能碰到好几个摆着“古董”的收藏品摊子。俗话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当今的社会也能称之为盛世了,但收藏几乎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了,恐怕历朝历代也无如此景象,收藏真的是如此的普及,如此的容易了吗?真正的收藏可没那么简单!
  收藏的历史目前所知可追溯到3000余年前的殷商时期,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现并发掘了距今3200百年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经国家文物部门专家鉴定,其中有许多玉器为殷商以前的古玉,其中包含了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多处距今四五千年的文化期玉器,妇好收藏古玉的年代跨越两千年左右,因此,妇好可谓目前所知最早的玉器收藏家了,其藏品的质量,相当于现今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馆藏一级高古玉器的水平。自此而下,收藏的嗜好历代不绝,然汉魏以前,收藏几乎是宫廷以及达官贵胄的专利,隋唐开始,才慢慢普及到普通百姓,自宋代出现了买卖珠宝及文物艺术品的收藏品商店即古董店,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买卖七宝者谓之骨董行”,同时,由于利之所趋,收藏品的做伪也出现了,到了明清两代收藏金石书画、古籍善本、玉石器、竹木牙角雕等各种品类的文物艺术品已蔚然成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地主富商、文人墨客,无不以收藏为雅事,并有大量的有关于收藏品的书籍出现,如《格古要论》、《尊生八笺?燕闲清赏》、《宣德彝器图谱》、《长物志》、《古玉图考》、《西清古鉴》等等,至今这些书还是收藏家必备的工具书呢。   晚清民国年间,由于政权鼎革,大量的宫廷收藏品以及清代旧王公贵族的藏品流落民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多的珍贵文物艺术品流入古董市场,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物艺术品通过抢劫、偷盗、买卖成为了当时世界列强的公私博物馆及个人的收藏品,同时也产生了如张伯驹、钱镜塘、李荫轩、胡惠春等等大收藏家。   时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收藏之事几乎销声匿迹,普通百姓不知收藏为何事。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一些自发的收藏品地摊市场,且多为不合法,时常有被取缔的情况。到了九十年代初,收藏才成为正式合法的事。1994年3月,经文化部正式批准,“中国嘉德94春季拍卖会”在北京举行,自此当代文物艺术品的收藏犹如洪流势不可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加入收藏大军队伍的收藏爱好者有六七千万人,并且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收藏品市场和收藏家协会,收藏真的很热了!   收藏现在虽热,但真正的收藏并不那么简单,数百元、数千元,乃至数万,甚至百万、千万买到假货赝品者比比皆是,真正的收藏还须静下心来,从练基本功开始。   首先收藏须有正确的心态,绝对不能抱着捡漏、发财的心态收藏文物艺术品,记得去年去北京,抽空星期五去逛潘家园古玩市场,在打车去的路上,司机老伯同我聊了起来:“上哪儿啊?”,“潘家园”。“淘宝捡漏去呀?”,“哎,去看看”。接着司机老伯又说:“什么叫捡漏呢?就是全国人民都看假,完了就您看真,买了!今儿星期五买的,明儿星期六送王刚那节目鉴定,一瞧,嘿!砸!年轻人搞收藏可要小心啊!”司机大伯的话看着有些儿俏皮,实在是语重心长啊,回到沪上,我没少把这段事说给大伙儿听。   收藏乃是一个雅事儿,是一个文化事儿,在涉入藏事之前,首先应当对历史、文物艺术、工艺美术等有一定的了解,多上博物馆,美术馆参观,一个合格的收藏者,以上海地区为例,上博馆至少每月去参观一次,如有新的主题展,必定抽空去看,一年一度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也必须去参观,只有看过真的,好的,精品的,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好,什么是精品。反之,将永远在假货、赝品和低档工艺品中打转,且自鸣得意。其次拜得好师,交得好朋友,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没有好的老师领路,修行是很困难的,有了好的老师,再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收藏朋友圈子,那么您基本上算是个收藏圈的人了。当然要在收藏上干出一番大事儿来,那还须有精到的眼力,雄厚的财力,以及做大事的魄力,才行。绝大多数普通收藏爱好者,应当以陶冶性情,增加文化艺术修养为本,闲暇时藏品罗列,沏一壶香茗,三五同好谈古论今,勘研学问,怡情养性,收藏的乐趣亦尽在此间了!   总之,收藏之事,须有恬淡之心,重在文化修为,万不可有觅宝捡漏之贪心。明文震亨于《长物志》言:“心无真赏,口论贵贱,真恶道也。”要用心去体悟,于收藏品赏中心有所动,至于感悟,而达于“明心见性,与道合体”,东坡居士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知此境地者,则藏事亦近乎道哉!   编辑:靳伟华      让藏品回归它原本的价值 百里挑一      从股市到楼市到收藏,当人们发现收藏古玩、艺术品等具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时,收藏已然不是小众人群雅玩的兴趣爱好了。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间收藏队伍已接近7000万人,这样一支庞大而又活跃的队伍,无疑使得收藏市场风生水起,生机勃勃。与此同时,市场也不再是从前那个货真价实的摊儿了。“1990年以前收的大部分都是真货,这以后,尤其是2000年之后,市场上99.省略      欣喜与忧虑交织 挑战与机遇并存 朱浩云      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为收藏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收藏品交易市场已达数百家。更让人惊讶的是:2009年,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却如日中天,仅北京市场2009年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就达100亿元以上,不少顶级文物艺术品价格突破亿元大关。然而,在热闹非凡的市场的背后,藏市的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市场。
     藏市官司接二连三   自九十年代初国内兴起艺术品拍卖后,艺术品拍卖引发的诉讼纠纷一直没有停止过,记得1992年著名老画家吴冠中就一张《炮打司令部》的真赝问题将上海朵云轩和香港永成拍卖公司告上法庭,然而,这场马拉松式官司一打就是几年,可谓旷日持久。此后,各地艺术品拍卖的官司接二连三,据笔者观察,艺术品拍卖中的诉讼官司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由真赝问题所引发。这类原因造成诉讼纠纷的最多,最典型的当推1995年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一案。1995年绍兴中澳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林在浙江国际拍卖中心以110万元的高价买下了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由于此画上有中国最权威的书画鉴定家上海的谢稚柳和北京的徐邦达的题跋,后由于谢说真,徐说假,进而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年的诉讼官司。1997年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原告王定林证据不足而判其败诉。二审王定林仍然败诉。案件最终被提交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院受理后委托国家文物局组织鉴定,于是国家文物局邀请了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十多位书画鉴定专家齐集京城,对署名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之真伪进行了鉴别,结论一致为:伪作。最后高院判定原告王定林胜诉。尽管这一案例已过数年,但仍给人们留下很多思考。   二是由中介方运作不规范所引发。2000年,上海有媒体报道,一位吴先生竞拍到四把太师椅。虽然拍卖行作出了不保真伪的声明,但在其产品介绍中有标明太师椅为“民国年代”字样。吴某在经过鉴定太师椅为“现代仿古”后,将拍卖行告上了法庭,法院判拍卖行承担责任。还有的艺术品拍卖行由于三角债的问题,造成资金周转不灵,最后只能拖欠物主的货款,最终引发诉讼官司。   三是由买家拒付货款而引发。2005年12月,某拍卖公司在北京举办了艺术品拍卖会。刘某以802号竞投牌参加了竞拍,共竞买15件艺术品,总成交价为人民币400余万元,拍卖佣金为人民币30余万元。刘某在支取了其中的5件字画后,称其提走的5件字画中有1件是赝品,给自己造成了几十万元的损失,使自己失去了对拍卖公司的信任,遂拒绝支取剩余10件艺术品。拍卖公司表示,曾几次向刘某发出律师函催款,但刘某一直拒收律师函并拒付剩余款项。为此,拍卖公司请求判令刘某立即支付拍卖款及拍卖佣金,并判令刘某支付324天的逾期滞纳金人民币61.省略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力士手表官方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