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的固态硬盘颗粒检测工具类型是真的吗

<div id="click_content_aid_
<div id="favrite_content_aid_
功能并不完善,固态硬盘检测工具SSD-Z试用体验
功能并不完善,固态硬盘检测工具SSD-Z试用体验
17:13&&|&&作者:
&&|&&关键字:,,
今天早上我们向大家介绍了SSD-Z这款软件,它能识别固态硬盘产品的基本信息如主控、闪存等,它也能识别U盘、机械硬盘等产品,还可以对这些存储产品执行简单的性能测试,功能上还是比较全面的,下面我们来试一下这款软件到底好不好用。
本文约748字,需1分钟阅读
今天早上我们向大家介绍了SSD-Z这款软件,它能识别产品的基本信息如主控、闪存等,它也能识别U盘、等产品,还可以对这些存储产品执行简单的性能测试,功能上还是比较全面的,下面我们来试一下这款软件到底好不好用。软件的界面与CPU-Z和GPU-Z一样相当的精简明了,理论上可以检测得到SSD的主控、闪存、固件版本、开启状况、分区信息、使用时间、通电周期、总写入量等许多信息,看起来很方便,实际上由于软件的数据库不太完善相当多SSD的主控与闪存信息都显示不出来,上面的东芝Q
Pro与浦科特M6Pro都识别不了主控和闪存,这还得等开发者慢慢的把数据库填满。S.M.A.R.T.信息方面SSD-Z识别得相当完整硬盘的分区信息,可以看到每个分区的总空间与剩余空间,还有SSD的未划分空间与较为常用的CrystalDiskInfo相比,SSD-Z可以显示主控与闪存信息是一大优势,但是目前数据库不完善使得这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在其他信息的显示方面,SSD-Z就没CrystalDiskInfo那么方便了,CDI是单一页面显示全部信息,而SSD-Z还需要慢慢的去切换页面。SSD-Z还带有一个Benchmark功能,内容包括512B数据包的连续读取、4K数据包的连续读取、128K数据包的连续读取、4K数据包的随机读取还有随机访问时间,没有写入测试,这个测试实在太简单了,5秒都不用就全部跑完了,这样出来的结果看看就好。Transfer与Access测试是类似HDTuner的连续读取测试与随机访问测试,不过测试所用时间也相当短,所用数据包是固定的,无法随意更改。CDM这类快餐测试软件也比SSD-Z的测试靠谱得多与其他专用的测试软件相比SSD-Z在测试方面实在是太弱了,显得很不专业,这款软件目前并不算太好用,所需改进的地方太多了,让然它还处于Beta阶段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以后如果把软件的数据库完善,让它能识别得到大多数SSD的主控与闪存的话就会成为一款相当不错的SSD检测工具。
本文读者还喜欢
你用什么识别的啊
游客:你想花王那类有HQ北倾向的厂商,有时候从野路子拿芯片,那每一批的闪存信息有出入可算什么?就算浦科特这类厂长也有换闪存封装形式的可能,sandisk的UPLUS既有32g也有64G颗粒,这闪存信息只会让评测无脑化而已,还是别瞎加一些华而不实的功能。
itck&终极杀人王&:我不知你想表达什么,我只说这个工具就是简单的读取简单的信息(常用的还有CDI这类软件和官方tool工具)然后转化成一个表格。而所谓对主控和闪存颗粒这种本来参数不显示的东西,根本完全就没有任何的方法去检测。因为用现有的已知的信息,然后转换给你看,而一些更重要的信息,由于厂商不会公开,它也很正常的无法去“检测”。 我没有贬低此软件的意思,但他本质是怎么样的方式还是要清楚的。
那家伙虽然写的是汉字,但是完全看不懂在说什么。
游客:你想花王那类有HQ北倾向的厂商,有时候从野路子拿芯片,那每一批的闪存信息有出入可算什么?就算浦科特这类厂长也有换闪存封装形式的可能,sandisk的UPLUS既有32g也有64G颗粒,这闪存信息只会让评测无脑化而已,还是别瞎加一些华而不实的功能。
我不知你想表达什么,我只说这个工具就是简单的读取简单的信息(常用的还有CDI这类软件和官方tool工具)然后转化成一个表格。而所谓对主控和闪存颗粒这种本来参数不显示的东西,根本完全就没有任何的方法去检测。因为用现有的已知的信息,然后转换给你看,而一些更重要的信息,由于厂商不会公开,它也很正常的无法去“检测”。 我没有贬低此软件的意思,但他本质是怎么样的方式还是要清楚的。
你想花王那类有HQ北倾向的厂商,有时候从野路子拿芯片,那每一批的闪存信息有出入可算什么?就算浦科特这类厂长也有换闪存封装形式的可能,sandisk的UPLUS既有32g也有64G颗粒,这闪存信息只会让评测无脑化而已,还是别瞎加一些华而不实的功能。
水晶雫萌+1
GPU-z与CPU-z不是一个级别的,差得太远
(你可匿名或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帐号可,或使用和直接登录)
爱玩(坏)硬件,SSD专精,爱玩游戏,沉迷PSVita中,不作死就不舒服星人。
扫一扫右边的二维码
关注超能网微信账号
2000元价位手机该如何选?
1000元买哪部手机?
现在市面上有哪些智能音箱可选?
直击双十一低价,买!当前位置:版块 >
【转载分享】SSD的各项测试
MLC内存颗粒HyperX FURY 240G
& &&&不得不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SSD已经很普及了。与传统的HDD相比,SSD的优势非常的明显。尤其是在读写速度方面,更是传统HDD望尘莫及。但受成本,技术之类的制约。SSD的容量一般都比较小,这就成了SSD的一个软肋。虽然SSD当主盘HDD当从盘是一种很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毕竟是一种折中方案。相信多数用户,还是希望SSD的容量能够大一些,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软件,常玩的游戏都安装到SSD上。但面对体积越来越大的软件,游戏。之前主流的120G,128G SSD已经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把精力放到了240G,256G SSD上。通过不断的降低价格,压缩成本,已经大有代替120G,128G SSD,成为主流的趋势。今天介绍的这款SSD,就是一款240G的产品,型号为HyperX FURY 240G。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性价比高,使用了比较成熟的SF主控,与寿命较长的同步MLC闪存颗粒。
  HyperX FURY 240G SSD的包装非常简约。透明的塑料包装盒,可以直接让用户看到实物。
  包装盒背面标注有产品的产地,生产商,技术支持,保固条款之类的介绍。对了这款产品的地产是台湾。
  HyperX FURY 240G SSD的附件比较少,只有7mm转9.5mm的增厚塑料垫片。
  HyperX FURY 240G SSD的外壳为铝合金材质,使用了磨砂设计,主色为灰色。正面的贴纸上有产品的系列,型号,条形码,电压,电流等信息。当然240GB的容量,也是一目了然的。这款产品使用的是目前很成熟的LSI Sandforce SF-2281改进型主控芯片,非常的稳定。闪存方面使用的是寿命更长的同步MLC闪存颗粒。目前一些厂家,为节约成本,往往会使用TLC闪存颗粒,在购买时大家要注意一下。
  产品的厚度为7mm,并附赠了7mm转9.5mm的增厚塑料垫片,以便兼容老式的笔记本电脑。
  接口方面,采用目前主流的SATA3.0接口,理论传输速度为6GB/s,可向下兼容SATA2.0接口。在接口处也标注有240的字样,指明了产品的容量。
  通过实测,可以看到HyperX FURY 240G SSD的实际厚度约为6.65mm。
  7mm转9.5mm增厚塑料垫片的厚度约为2.36mm。
  因为使用了金属的铝合金外壳,所以产品的重量达到了58g。
  对于SF-2281主控芯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这款主控已经问世有一段时间了,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为拉低了SSD整体价格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款主控芯片支持压缩算法,可将待写入的数据压缩的更小,从而减小实际写入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数据,这也是HyperX FURY 240G SSD为什么能达到读写速度都超过500MB/S的原因。
  最近刚折腾了一套第六代平台,下面就装机测试一下这款SSD的性能。
  因为SSD的普及,现在的机箱上都设计有专用的SSD硬盘位,安装时会方便不少。
  测试平台的硬件信息。
  虽然鲁大师的性能测试分数很不靠谱,但还是测一下吧。从测试的成绩来看,磁盘性能,内存性能,显卡性能都不错。处理器性能稍微差些。
  CrystalDiskInfo是一个硬盘健康监测工具,它通过读取S.M.A.R.T了解硬盘健康状况.打开它,您就可以迅速读到本机硬盘的详细信息,包括接口、转速、温度、使用时间等,软件还会根据S.M.A.R.T的评分做出评估,当硬盘快要损坏时还会发出警报,支持简体中文。
  因为测试之前已经跑过几次AS SSD Benchmark软件了,所以在Crystal Disk Info信息中,主机读取量总计与主机写入量总计都显示不为0。但通电时间为0,还是可以说明这块SSD是全新的。(提示:使用SSD测试软件,会大量频繁的读取,写入SSD,从而影响寿命。建议大家尽量减少跑分次数。)
一:从盘(空盘)模式intel RST驱动下理论性能测试
1:AS SD Benchmark(1.7.)
  AS SSD Benchmark是一个专门为SSD测试而设计的软件。可以测试出固态硬盘的持续读写性能,包括4KB小文件的传输性能等等,成绩显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MB/S的形式,另一种是IOPS形式,分别测试读写速度。在View选项中可以切换插卡两种形式的测试结果,无需重新测试。AS SSD Benchmark ver1.7.为目前最新的版本。最常见的固态硬盘基准测试,综合各方面体现固态硬盘的基础性能表现。通过AS SSD Benchmark就可以查看当前SSD硬盘用的是什么驱动,显示msahci用的是微软自带的硬盘驱动,显示iaStorA用的是英特尔硬盘驱动。
  软件左上角显示有“iaStorA”字样,说明正在使用英特尔RST驱动。从测试的分数来看,HyperX FURY 240G SSD的整体性能并不是很强劲,尤其是写入速度,这也是SF-2281主控芯片的通病。其实对于SSD而言,目前来说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SSD要稳定,安全,可靠,价格低,寿命长。
2:CrystalDiskMark(V3.0.3 x64)
  CrystalDisk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硬盘性能测试软件,但测试项目非常全面,涵盖连续读写、512K和4KB数据包随机读写性能,以及队列深度(Queue Depth)为32的情况下的4K随机性能。队列深度描述的是硬盘能够同时激活的最大IO值,队列深度越大,实际性能也会越高。
  非压缩模式下,读写速度分数与AS SSD Benchmark软件的测试分数很相近。
3:AnvilBenchmark(V110)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是一个专门为SSD测试而设计的软件,只要点击RUN,所有测试就会自动完成,也可以分别队单独的项目进行独立的测试。还可以对测试文件大小和测试的磁盘进行选择。根据SSD在实际使用中读取比写入更加重要的特点,读取部分分为六项:Seq 4M、随机4K、随机4K QD4、随机4K QD16、随机32K、随机128K,写入部分仅有四项:Seq 4M、随机4K、随机4K QD4、随机4K QD16。最后汇总读和写的各自分数,并得出总分。支持TRIM功能。另外,右下角的硬盘信息显示的非常详细,包括品牌、容量、固件版本等等,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还可以直接进行测试成绩截图,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通过测试,最终整体得分为3151.85。
4:TxBENCH(0.95 beta)
  TxBENCH是最近才流行的SSD测试软件,除了有基础测试项目外,还支持自定义测试项目,可以自由设定测试的区块大小、队列深度等等,还有全盘写入测试(FILE和RAW都支持)。SSD特性检测功能比CrystalDiskInfo更全面深入,是否支持Device Sleep功能也能检测出来。甚至还有Secure Erase安全擦除,分4种模式:标准Secure Erase(擦除FTL层)、增强Secure Erase(擦除FTL并清空NAND闪存)、Trim所有SSD空间、覆盖写入全盘所有扇区,以及手动Trim功能。
  在TxBENCH软件测试中,读取速度为527.645M/s,写入速度为226.246M/s。
5:ATTO Disk Benchmarks(V2.47)
  ATTO Disk Benchmark 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 U盘、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数据包按0.5K、 1.0K、 2.0K直到到8192.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很好的说明了文件大小比例不同对磁盘速度的影响。最大读写测试对比,着重体现压缩和非压缩SSD的成绩表现。
  因为ATTO默认测试全0数据,支持压缩或主控直接响应,不管实际速度有多慢,测出来必然是最大速度。所以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中,HyperX FURY 240G SSD的读写速度都比较高。其中最大读取速度为549MB/s,最大写入速度为508MB/s。
6:HD Tune Pro(5.50)
  HD Tune Pro是一款硬盘性能诊断测试工具。它能检测硬盘的传输率、突数据传输率、数据存取时间、CPU 使用率、健康状态,温度及扫描磁盘表面等。另外,还可详细检测出硬盘的固件版本、序列号、缓存大小以及当前的传送模式等。目前此软件的最新版本为HD Tune Pro5.50。传统的4K及随机读取测试软件,参考价值高。
  随机平均速度4K为102.242MB/s。
二:主盘(非空盘)模式win7自带驱动下的理论性能测试
1:AS SD Benchmark(1.7.)
  软件左上角显示“msahci”字样,说明这时的驱动为win7操作系统自带驱动。从测试的分数来看,HyperX FURY 240G SSD作为主盘后,性能会略有下降,但并不明显。
2:CrystalDiskMark(V3.0.3 x64)
  非压缩模式下,读写速度分数与AS SSD Benchmark软件的测试分数相近,都略有下降。
3:AnvilBenchmark(V110)
  最终整体得分为3058.62。
4:TxBENCH(0.95 beta)
  在TxBENCH软件测试中,读取速度为522.112M/s,写入速度为218.919M/s。
5:ATTO Disk Benchmarks(V2.47)
  在压缩模式下,使用win7自带驱动,HyperX FURY 240G SSD为主盘时,其中最大读取速度为541MB/s,最大写入速度为495MB/s。
6:HD Tune Pro(5.50)
  随机平均速度4K为68.525MB/s。
三:主盘(非空盘)模式intel RST驱动下的理论性能测试
  安装英特尔RST驱动,我是直接从主板的官方网站下载的,版本为14.6.0.1029。(查了一下,发现英特尔官方网站的版本刚刚更新为14.8.0.2。建议下载最新的版本,目前本人感觉,14.6.0.1029这个版本对Z170平台的支持不是太好,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SSD的性能来。)
1:AS SD Benchmark(1.7.)
  从测试的分数来看,HyperX FURY 240G SSD为主盘后,使用英特尔RST驱动后,性能会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大。
2:CrystalDiskMark(V3.0.3 x64)
  在非压缩模式下,读写速度分数与AS SSD Benchmark软件的测试分数相近,也是略有提升。
3:AnvilBenchmark(V110)
  最终整体得分为3062.60。
4:TxBENCH(0.95 beta)
  在TxBENCH软件测试中,读取速度为483.616M/s,写入速度为200.112M/s,这个读写分数下降的很明显。
5:ATTO Disk Benchmarks(V2.47)
  在压缩模式下,使用英特尔RST驱动,HyperX FURY 240G SSD为主盘时,其中最大读取速度为552MB/s,最大写入速度为531MB/s。
6:HD Tune Pro(5.50)
  随机平均速度4K为92.014MB/s。
总结:通过六款专业的软件测试,可以明显的看出,HyperX FURY 240G SSD的性能还是很稳定的,不论是作为主盘,还是从盘,还是使用不同的驱动,它们的最终得分,相差都不是很大。至于速度方面,虽然不是太出色,但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产品速度与产品的稳定性,寿命都没有关联。速度快的,寿命不一定长,速度慢的,寿命也不一定短。反之也是一样的。主要还是要看产品的主控,固体,闪存颗粒。目前HyperX FURY 240G SSD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廉,它的价格与V300系列已相差无几。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寿命较长的同步MLC闪存颗粒,为产品增色不少。在实际应用当中,240GB的容量对于用户而言更加实用,可以把常用的软件,游戏都直接放到SSD硬盘上,以此来提升速度。当然,要求较高的话,可以配二块240GB的SSD,直接组阵列,效果会更好。
转载注明一下出处是对作者的尊重
您说的很对
转载注明一下出处是对作者的尊重
您说的很对&&作者是& & 幻尘
{:03 用的三星850
Powered by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高端TLC or 低端MLC?实测数据告诉你廉价SSD如何选
3051浏览 / 17回复
& & & 为了争夺入门级SSD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开始很多厂家都先后推出了采用TLC NAND颗粒的SSD产品,价格也不断的创出新低。一直没有推出TLC SSD的intel和浦科特两家一线厂家也都在近期高调发布TLC SSD新品。之前炒得很热门的浦科特第一款TLC SSD产品M7V现在已经正式上市,M7V按照接口的不同又细分为两个型号:SATA接口的为M7VC,M.2接口的为M7VG。零售价格是:SATA接口M7VC中128G定价279元,256G定价459元,512G定价869元。M.2接口的M7VG中128G定价369元,256G定价569元,512G定价1239元。这个定价已经与很多低端MLC SSD持平,那么廉价的入门级SSD应该怎么选?是买高端TLC SSD,还是买低端MLC SSD呢?这次就通过M7V的实测来帮大家分析一下。& & M.2接口的浦科特M7V,在包装上要比SATA接口版本的包装Q很多,透明塑料的包装外壳,包装盒正面按照老惯例标明了具体型号和各个不同容量版本SSD的最大读写速度,M.2接口的具体型号为M7VG,而SATA接口的具体型号为M7VC。M.2版本的外包装上没有和SATA版本那样详细的注明缓存、电压、电流、MTBF等参数,同样也未注明是采用TLC NAND颗粒。  M.2版本的SSD在外观上就肯定没有SATA版本那么花哨了,没有彩色的外壳,只有裸露的PCB加上各种芯片。不过浦科特M7V上贴了很多标签,如果要看清楚各种芯片,就需要把标签撕下来,我个人的做法是用吹风筒的热风轻轻吹一下,就可以揭开各种标签,注意不要整个撕下来,轻轻卷到一边就好,等下用热风再吹一下,就可以卷回去,不影响保修。M.2接口的M7V是2280的规格,绿色PCB的正面是一个主控芯片+一个缓存颗粒+两个NAND颗粒。PCB的背面则是空白一片。    M.2接口也称为NGFF接口,基于PCIE M.2协议。与SATA接口不同,M.2占用的是PCIE通道,因此它可以获得更充裕的带宽和更快的传输速度。目前SATA3接口的理论传输速率最高只有6Gb/s,大概相当于600MB/s的传输速度。面对飞速提升的固态硬盘读写速度,SATA3接口已经成为高速公路上的瓶颈。而M.2接口的理论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Gb/s,相当于1G/s的传输速度,部分走PCIE 3.0总线的Ultra M.2甚至号称达到32Gb/s。M.2接口的设计非常灵活,可以通过金手指部分的两个缺口来定义接口模式。小的缺口是B key,单独使用B key时为“Socket2”,此时仅运行在PCI-E 2X传输模式下,速度较低但可以提高对SATA3的兼容性。大的缺口为M key,当B key和M key同时使用时为“Socket3”,此时运行在PCI-E 4X传输模式下,真正发挥M.2接口的速度优势。主板上的M.2接口上一般都有“Socket2”或者“Socket3”的标识。& & M.2接口的M7V使用的主控芯片与SATA版本一样,都是Marvell的第五代SATA主控88SS1074B1,这是一款针对15nm NAND Flash推出的四通道主控,最高只能支持512G容量,其特点如下:1、支持SATA 6Gb/s接口标准;2、采用先进的28nm CMOS制造工艺;3、可以支持15nm制程的TLC/MLC/SLC和3D堆栈闪存;4、支持DEVSLP休眠模式以实现低功耗;5、以400MT/s的速率支持ONFI 3/Toggle 2接口标准;6、支持256位AES加密技术。另外还支持Marvell的第三代NANDEdge纠错技术和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技术。从浦科特官方的宣传资料来看,M.2接口的M7V和SATA版本一样,支持 PlexTurbo 、PlexCompressor、PlexVault 三个浦科特自家的SSD 应用软件。在使用寿命方面,官方说法是最高支持2000PE。与之前浦科特采用MLC NAND的SSD有所不同的是,M7V新增了PlexNitro效能优化缓冲技术,我们知道,之前浦科特采用MLC NAND的SSD都没有采用SLC Cache技术来提高使用体验。而M7V是TLC SSD,所以现在同样也需要使用SLC Cache技术。浦科特官方的资料中也说明了PlexNitro是以“SLC Mode”优化效能表现,并且标明了各个容量版本的SLC Cache空间大小。  128G版本的Cache空间为1.5GB,256G版本的Cache空间为3GB,512G版本(官方图片资料中错标为521GB)的Cache空间为6GB。& & 缓存由单个南亚的缓存颗粒组成,编号分别为NT5CC256M16DP-DI,为DDR3L 1600颗粒,CL=11,容量为512MB。  NAND颗粒编号TH58TFT0UHLBAEF,从编号上来看,是BGA封装的东芝原厂Toggle NAND,15nm制程,属于企业级的eTLC,单颗容量为128GB,一共两颗组成256G。  一个SSD的性能主要由主控芯片、缓存、NAND颗粒三者共同决定,其中最关键的是主控和NAND。主控除了决定性能外,还确定了SSD在纠错、垃圾回收、压缩算法等方面的特点。NAND除了决定性能外,还关系到SSD的使用寿命等问题。目前最常见的NAND有SLC、MLC、TLC三种。SLC速度快、寿命长,具有约10万次擦写寿命,但是价格昂贵,目前只有少数高端企业级产品在使用;MLC的速度与寿命都逊于SLC,大概5000次擦写寿命,但是因为价格适中,目前被主流SSD广泛使用;TLC速度比MLC更慢、寿命更短,约500—1000次擦写寿命,但是价格更加便宜,目前一般被低端SSD所使用。  为了提高MLC的寿命,很多厂家在生产MLC时会对晶圆进行筛选,选出部分优质的晶圆作为企业级的eMLC颗粒。厂家还通过调整eMLC的内部参数来达到增加P/E的目的,现在eMLC的PE甚至可以达到10000次。目前TLC SSD普及的有利因素是价格,不利因素则是使用寿命问题。很多NAND厂家就通过筛选TLC晶圆来生产eTLC颗粒,即企业级的TLC颗粒,目前东芝eTLC NAND已经号称能够达到2000 PE的水平,虽然达不到MLC的 PE,但是比普通的TLC提升了一倍。  下面就来实测M.2接口的浦科特M7V的实际性能究竟怎么样。& & 测试平台用我新入手的ROG Maximus VIII Formula主板,搭配我托人从TW带回来的特挑威刚XPG
DDR4 3200。M8F主板主打RBG信仰灯,颜值秒杀仲基老公。威刚XPG Z1 DDR4 3200虽然不是灯条,但是默认小参非常喜人,XMP直接上DDR4 -16-36,电压1.35V,海力士SKhynix H5AN4G8NMFR-TFC颗粒,金黄色马甲。默认电压模式时序轻松上DDR4 3466。还有一对全新未拆封,要的可以来谈谈,哈哈。。。。。一、理论性能测试  首先测SSD的常规五项: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 Mark、ATTO Disk Bench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TxBENCH。这五款软件都能够测试SSD的最大持续读写速度,AS SSD Benchmark可以测得SSD在队列深度QD64下的随机4K读写速度,CrystalDisk Mark和TxBENCH可以测得SSD在队列深度QD32下的随机4K读写速度,Anvil’s Storage UtilitiesSSD可以测得队列深度QD4、QD16下的随机4K读写速度。ATTO Disk Benchmark则主要是测SSD的最高持续读写速度。& & 在AS SSD Benchmark测试中,浦科特M7VG的得分达到了1136分,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得分为4552.60,这两个分数都与SATA接口的M7VC 512G非常接近,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中端MLC SSD,是目前为止我见过的跑分最高的TLC SSD。CrystalDisk Mark测得的持续写入速度达到了535 MB/s。在各个队列深度下的随机4K读写性能也都非常不错。目前TLC SSD最大的短板就是持续写入速度和深队列下的随机4K写入性能。而M7VG的理论性能测试成绩比之前已经算很强的OCZ Trion150系列还要好,这主要是得益于Marvell 88SS1074主控和更先进的SLC Cache机制。测试成绩汇总对比与结果分析:  在上面几个软件的理论性能测试中,浦科特M7VG 256G的表现基本和SATA接口的M7VC 512G持平,可见基于SATA主控的SSD产品,不管是采用M.2接口还是SATA接口,其性能本质依然是SATA级别的,并不会因为采用了M.2接口就有量的提高。在与其他二十几款SSD的横向对比中,M7V依靠SLC Cache的爆发力,在SSD的常规五项测试中甚至超越了很多MLC SSD,很多测试成绩居然和浦科特3月新发布的M6S+非常接近。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单队列的随机4K写入性能偏弱,很多测试中速度只有100MB/s左右,这个可能与主板M.2接口走PCH的延时较高有关系。整体来说,M7V的理论测试成绩已经是非常的不错,不仅完胜其他几款TLC SSD,甚至能够跻身中端MLC SSD的性能水平。不过这仅仅是理论性能测试,后面还有实际应用的测试。    接着进行满盘的性能衰减测试,按照惯例使用软件对M7V进行反复的大量数据写入,写满、删除、再写满、再删除。当M7V被反复填满数据后,再删除2GB数据以提供空间给运行CrystalDisk Mark使用。M7V即使在几乎100%空间被占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接近空盘时的性能,这个应该得益于更加先进的SLC Cache机制和浦科特的True Speed技术。二、M7VG的SLC Cache机制对比  由于TLC NAND的写入性能要低于MLC NAND,所以目前几乎所有的TLC SSD都采用了SLC Cache技术来提高测试成绩、改善用户使用体验。SLC Cache技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部分空间模拟SLC颗粒来运作,各个厂家的具体操作方式又各不相同,用于SLC Cache的空间大小设置也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过,浦科特M7V系列中128G版本的SLC Cache空间为1.5GB,256G版本的SLC Cache空间为3GB,512G版本的SLC Cache空间为6GB。下面来对比一下M7V的SLC Cache机制。对比参照物选择的是240G的OCZ Trion150,因为Trion150同样非常强悍,而且SLC Cache空间大小的设置与M7V比较接近。OCZ Trion150采用群联S10主控+东芝原厂15nm制程的 TLC NAND颗粒,240G版本的SLC Cache空间大小约为4.5G。同样用于对比的还有SATA接口的M7V 512G(SLC Cache空间大小约为6G)。    下图是三个盘在测试数据模块分别设置为1GB、2GB、4GB、8GB、16GB时的CrystalDisk Mark测试图,左边为浦科特M7VC 512G(SATA),中间为M7VG 256G(M.2),右边为OCZ Trion150 240G。    在我以前测试过的TLC SSD中,当持续写入的数据模块大于SLC Cache空间大小时,持续写入性能就会出现断层式的下降,下降到TLC NAND的真实写入性能水平。而且此时主控会忙于尽快清理出更多的SLC Cache空间来供给测试使用,主控和缓存资源都被极大的占用,因此会影响到SSD的整体性能,尤其是深队列下的4K随机读写成绩。  当测试数据模块的大小设置为4GB时,虽然未达到OCZ Trion150的4.5GB SLC Cache空间的容量,但是Trion150的QD32持续写入速度和QD32随机4K读写速度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把测试数据模块的大小增加到8GB和16GB之后,Trion150的但单队列持续写入也同样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再来看看M7V的表现,当测试数据模块的大小设置为4GB时,测试数据小于M7VC 512G的6GB SLC Cache,而大于M7VG 256G的3GB SLC Cache,因此M7VG 256G的主控开始要对SLC Cache空间进行清理,因此QD32的随机4K写入性能稍微出现了下降。而M7VC 512G的性能则变化不大。把测试数据模块的大小增加到8GB之后,测试数据模块已经都大于两款M7V的SLC Cache空间大小,但是两款M7V的性能下降幅度也并不大,尤其是M7VC 512G,性能下降非常微弱。而M7VG 256G的单队列持续读写和单队列随机4K读取性能下降的幅度就比M7VC 512G要大,此时SLC Cache空间大小的差距就体现了出来。当测试数据模块的大小设置为16GB时,M7VG 256G在性能上的下降幅度就比M7VC 512G要更明显一些。  通过以上的数据对比,基本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是浦科特M7V所采用的Marvell 88SS1074主控在处理SLC Cache空间溢出时效率更高,在SLC Cache空间稍微不够用的情况下,主控通过及时的数据整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SLC Cache空间数据溢出对性能的影响。而当测试数据模块明显大于SLC Cache空间大小时(例如测试数据模块为16GB时)。Marvell 88SS1074主控表现出了很强的“救火”能力,虽然各项读写速度均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是在QD32队列下的4K随机读写性能下降幅度明显要小于采用群联S10主控的OCZ Trion150。这个特点正好针对以往TLC SSD在遇到SLC Cache空间爆仓时出现深队列下随机4K读写性能暴降的缺点做了积极的弥补。第二则是针对浦科特M7V同系列的SSD,容量越大其SLC Cache空间越大,在应付SLC Cache空间爆仓时的救火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如果预算允许的话,还是应该尽量购买更大容量的M7V。二、模拟实际使用环境性能测试  PCMARK8是目前最接近实际使用环境的模拟测试软件,其中存储设备测试部分有游戏、办公、图形处理等几个项目,其测试成绩比前面常规五项的几个软件都更能真实的反映出SSD的实战性能。更确切的说,是在家用、游戏以及普通办公情况下的SSD实际性能。在反复满盘写入、删除后进行PCMARK8测试就更能够反映出一个SSD在长时间使用后的实际性能表现。浦科特M7V 256G M.2的总分为4921。这个得分明显比前面的常规五项更能体现M7V在二十几款SSD中的性能定位。  PCMARK8的测试数据量十分巨大,达到了几十G,远远超过了M7V的SLC Cache空间,其测试强度绝非前面几款软件可以相提并论的。很多在常规五项中表现出色的TLC SSD,一跑PCMARK8就被打回原形。M7V在PCMARK8中的表现也没有在前面的常规五项中那么凶猛,但依然是最强的TLC SSD。在和中低端MLC SSD的对比中,虽然小幅度落后于中端的MLC,但同样可以小幅度领先于低端MLC SSD。对比闪迪加强版这种使用超低端SMI 2246XT主控的廉价MLC SSD,除了在PhotoShop重载测试中稍微落后之外,其他测试项目全部完胜。  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依靠Marvell全新的88SS1074主控+东芝原厂15nm eTLC NAND颗粒,TLC SSD在性能上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提高,更先进的SLC Cache机制使得TLC SSD在性能上干掉低端MLC SSD成为现实。三、实际使用测试  这部分测试主要从平时的实际应用中来测试浦科特M7V的性能表现。Windows系统的启动时间和游戏的加载时间上,M7V已经和很多中端MLC SSD持平。Photoshop的加载测试中,M7V落后于中端MLC SSD的幅度很小,而且依旧领先于TLC SSD和低端MLC SSD。四、配套软件  一个硬件的做工用料好,是物质基础,而如果要用得舒心,那么配套软件也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软件附加值。软件是用户和硬件之间交互的桥梁。比如我测试平台中的华硕M8F主板,之所以敢卖那么贵,除了主板本身的品质之外,配套的软件也有很高的附加值,非常方便的就可以在系统里使用超频软件对CPU频率、内存频率和时序、风扇转速、各部分电压等各个超频参数进行调整。  现在很多知名品牌的SSD都附带有很好的配套软件。M7V和浦科特的高端产品一样,都能够支持PlexTurbo、PlexCompressor、PlexVault 这三款浦科特自家的SSD 应用软件。浦科特SSD通用的Plextool软件就不用多介绍了,能够监测SSD信息、读取SMART数据、进行Trim优化、SecretErase、固件升级等操作。  PlexTurbo之前只针对浦科特的高端SSD开放,现在M7V也同样能够使用。PlexTurbo以系统内存作为SSD的缓存,从而实现系统加速及减少NAND写入量的目的。PlexTurbo软件可以自由设定用于SSD缓存的系统内存大小和内存数据写入SSD的间隔时间。当交换的数据量小于内存缓存的时候,读写操作其实都是在内存内部进行,只有达到预定的释放时间后数据才会被真正写入SSD中。因此测得的SSD性能非常强劲(其实测的是内存),而且这样能够减少NAND的写入量,延长SSD的寿命。这个功能对于系统内存在16GB以上的用户比较实用,而且用在TLC SSD上我觉得比MLC SSD更有意义。  PlexCompressor是一套智能压缩软件,可以通过压缩文件来变相增加SSD存储空间。这个功能我本人基本用不到,因为我的SSD无论从数量和容量上都绝对够用。PlexVault则是一个加密软件,与之前的很多U盘加密软件原理一样,在SSD上划出一部分空间作为隐藏分区,平时这个分区在电脑里不会显示出来,等到需要访问的时候就按下快捷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正确的密码之后,“我的电脑”里就会出现隐藏分区的盘符。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一定要用浦科特的SSD作为系统盘才能够启用这个功能,第二是容量有限制。       总结:  一、关于性能1、因为Marvell&88SS1074是SATA主控,所以无论M7V是采用M.2接口还是采用SATA接口,其性能都是SATA级别的,只是接口不同而已。SATA接口的M7V具体型号为M7VC,M.2接口的M7V具体型号为M7VG。在性能上,M7VC=M7VG。现在相同容量的M7VG比M7VC稍微贵一点,但是在性能上是没有差别的,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安装在主板上,省去走线的麻烦,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来购买。2、从前面的各项测试中可以看出,浦科特M7V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为止最强的TLC&SSD。整体性能小幅度落后于中端的MLC,但是对比低端MLC&SSD和其他TLC&SSD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依靠Marvell全新的88SS1074主控+东芝原厂15nm&eTLC&NAND颗粒,TLC&SSD在性能上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提高,更先进的SLC&Cache机制使得TLC&SSD在性能上干掉低端MLC&SSD成为现实。在PCMARK8的存储子项目测试中,对比闪迪加强版这种使用超低端SMI&2246XT主控的廉价MLC&SSD,浦科特M7V除了在PhotoShop重载测试中稍微落后之外,其他测试项目全部完胜。这一点也说明TLC&SSD的用户群应该是普通的家庭用户,在家用、游戏和小型办公的使用中,M7V已经接近甚至不逊于中端的MLC&SSD。不过M7V依然无法完全摆脱TLC&SSD在高负载下性能较弱的缺点。二、廉价SSD如何选?&&&&&&&现在像浦科特M7V这样的高端TLC&SSD定价其实与低端MLC&SSD是基本持平的。那么预算相对较少的用户,应该如何在两者间进行选择?从性能特点上来看,浦科特M7V依靠Marvell&88SS1074主控+更先进的SLC&Cache机制在性能上比以往的TLC&SSD提升了一个档次,在家用情况下干掉低端MLC&SSD已经不是问题。但是使用寿命这个问题依然是TLC&SSD最大的硬伤。即使采用了企业级的eTLC&NAND,但是PE数也只能提升到2000,比起MLC&NAND的&PE仍有不小的差距。所以,用户在高端TLC&SSD与低端MLC&SSD之间的选择,其实就是性能与理论寿命之间的选择。高端TLC&SSD性能>低端MLC&SSD,高端TLC&SSD理论寿命<低端MLC&SSD。而现在的低端MLC&SSD,为了缩减成本以降低价格,很多都是采用超低端主控+正片NAND(例如某迪加强版),或者低端主控+白片NAND。如果要我选择的话,我自己会选择高端TLC&SSD,因为性能的优势是现在马上可以感受到的,而寿命问题,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eTLC&NAND在理论上的寿命短于MLC&NAND,而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多少年才能用完2000的PE数?到时又有什么黑科技产品出来替代SSD都还不知道。所以我的建议是,预算充裕的话,绝对是考虑中高端名牌MLC&SSD,而在预算比较有限的情况下,考虑大厂高端eTLC&SSD比考虑低端MLC&SSD要更实际一些。
其实 现在的 M2 SSD 前景并不乐观。1、SATA SSD已经可以让硬盘不成系统的瓶颈,而且sata 的SSD已经在 传统机械硬盘的价位上了。2、Intel的&3d xpoint 可以让硬盘达到内存级别的读取,有替代内存的可能,性能远胜于M2 SSD。所以 M2 SSD 现在感觉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降速降速降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介绍的真详细啊,老妖发的真都是精品
收藏先。。。
好长!就看了最后一段反正低端的金士顿300V系列和 第一批影驰铠甲战士 都是低端MLC颗粒的,跑分那叫一个低,上300分都难,但是和高端MLC比起来日常使用,根本没区别
qq_r4e1 发表于
好长!就看了最后一段反正低端的金士顿300V系列和 第一批影驰铠甲战士 都是低端MLC颗粒的,跑分那叫一个低...
金士顿V300,FURY和Intel535都是SF2281老主控,我倒宁可选择老而稳定的产品,也不愿选这些跑分高的新品。
其实 现在的 M2 SSD 前景并不乐观。1、SATA SSD已经可以让硬盘不成系统的瓶颈,而且sata 的SSD已经在 传统机械硬盘的价位上了。2、Intel的&3d xpoint 可以让硬盘达到内存级别的读取,有替代内存的可能,性能远胜于M2 SSD。所以 M2 SSD 现在感觉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介绍的真详细啊,
m.2接口没一点用,还死贵,这货要是399价格240gb速度秒一块。但是240没看到
0mamami 发表于
其实 现在的 M2 SSD 前景并不乐观。1、SATA SSD已经可以让硬盘不成系统的瓶颈,而且sata 的SSD已经在 传统...
Intel的 3d xpoint还是没内存快,也没内存寿命长。只是比固态快而已。
但是,m2并不是什么主板都有,而sata3的主板太多了。码字能力一流!已收藏
看帖回复好习惯,拿走一分不留名
qq_r4e1 发表于
好长!就看了最后一段反正低端的金士顿300V系列和 第一批影驰铠甲战士 都是低端MLC颗粒的,跑分那叫一个低...
有本事比4k 或者连续读写。 金士顿v300是大号U盘 连续写入还不如机械快,sf主控的固态不行 就像一个经常考试二三十也就稳定啊 本来就差还能怎么样 稳定就买intel730
qq_xm1 发表于
有本事比4k 或者连续读写。 金士顿v300是大号U盘 连续写入还不如机械快,sf主控的固态不行 就像一个经常考...
那还不是比跑分吗?平时就是玩玩游戏的人,使用没有区别,除非成天拷贝大量文件。
qq_xm1 发表于
有本事比4k 或者连续读写。 金士顿v300是大号U盘 连续写入还不如机械快,sf主控的固态不行 就像一个经常考...
照你那么说固态就是比跑分?那Intel535还那么多人买呢?拿V300那种偷换闪存的型号说事有什么意思?
tctcyd 发表于
照你那么说固态就是比跑分?那Intel535还那么多人买呢?拿V300那种偷换闪存的型号说事有什么意思?
因为Intel品牌大,买东西不能只看品牌要看型号,一个数字或者字母差异都会很大不同
这广告做的,沉了还置顶上了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态硬盘颗粒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