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mototo:不知道什么原因,桂那就这样吧又火了一直火

美食, 餐厅餐饮, 团购,生活,优惠券-大众点评网
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
大众点评QQ公众号
华北东北:
华东地区:
中部西部:
华南地区:
国外热门:
抱歉!页面无法访问......
错误信息:
currentDate: 11:26:59
userIp:221.228.166.54, 10.72.40.6
userAgent:Mozilla/5.0 (compatible, MSIE 11, Windows NT 6.3; Trident/7.0; rv:11.0) like Gecko
(C) dianp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 。帖子主题:[原创]明朝灭亡,满清崛起的深层原因-----我之浅见
共&6910&个阅读者&
军号:1229919 头衔:征东大将军 工分:261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明朝灭亡,满清崛起的深层原因-----我之浅见
文章提交者:誓杀倭寇0.1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写下这个题目,源于最近与很多人争论阎崇年挨打事件,争论阎崇年挨打事件,必然涉及的覆灭和满清的入主中原。有人就问到我对于满清崛起的看法。既然是看法,当然首先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看法。之前对于那段有一点了解。但的确算不上深。为了争论,当然还要零时抱一下佛脚,翻阅了一些资料,各方面的都有。到的确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当然,孔夫子面前卖斯文,关公面前耍大刀,这网络里,藏龙卧虎,难免有高人一旁窃笑在下不知天高地厚。说错了的,敬请指正,认识不到位的,也欢迎批判,但请不要打,一点点认知,与有兴趣的朋友探讨。没有兴趣或不屑探讨的,请自便且自重。满清(我们一般说满清是指建州女真)的兴起,当然有他必然的趋势,但客观上偶然因素也是比比皆是。首先,内部的腐朽是满清崛起的先决条件,一个强大的稳定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允许边塞的兴起并分庭抗礼的。以当时建州女真的实力和军力,是无论如何无法撼动这个参天大树的,他只有那么点人,就算全部男子当兵,也只有那么点,很多资料的数据不完全相同,但折中的估计成年男子最多也就30万。创建八旗的时候他的编制是,每旗分为三级组织,即牛录、甲喇、固山。按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5个牛录为一甲喇,5个甲喇为一固山(就是旗),按这样计算,真正的满八旗也就36000人。36000人你说能做什么?大一点的土匪还可以,攻城略地,占据州县还显少了点,更何况推翻明朝建立政权?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加上后来的汉八旗和蒙八旗,不过十万人,,人多绝对是优势的。但明朝万百大军,就是10个打一个,也能把你削平了。你骑兵再有优势,用20万人命换你10万说得过去吧。更何况明朝也有骑兵。好像还不少。所以,满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那一定是明朝这个庞然大物自身出了问题。当然大家会马上想到内乱,。事实也如此,就是大明朝这个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到了最后,虽然腐朽不堪,年年败仗,但依然把满清八旗阻挡在山海关外。虽然也有突破长城的时候,毕竟不能长久。不是灭了明朝,满清几乎没有可能入主中原机会。但我想说的是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满清运气好,好在那些方面呢?首先李成梁守辽。明朝太祖在取得政权,把人重新驱除到草原上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乘胜追击,扫清余孽。《实录》记载:“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也就是说放弃了最佳的消灭蒙古势力的机会,虽然后来永乐几次用兵,也取得了非凡的战绩,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蒙古“弯弓之士不下百万”。成为明帝国至始至终的梦魇。更有后来所熟知的土门之变。李成梁守辽就是这个背景下。李成梁守辽期间,着重打击蒙古势力和海西女真,这就给的建州女真创造了发展空间。而且也是李成梁的滥杀激起了建州女真突起的诱因。虽然李成梁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到他的这一举动,本来是捍卫大明朝,却给大明朝培育出了最大的心腹大患。但客观结果的确造就了建州女真崛起的先决条件。这是建州女真得到第一个大便宜。然后是刚愎自用,好谋无断,朝令夕改,疑心重重。对内凶残滥杀,搞得玉阶之下,群魔乱舞,庙堂之上,人人自危。对外,急功近利,不讲究方式策略,明朝官僚体系腐坏堕落,造成辽事一败再败。最后就是民变的崛起。上述三个因素一条不成立,满清就很难崛起,更不用说入主中原。可偏偏三条都无一不满足了建州女真。使其做大做强。总结性的说,大明朝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双重压力下,轰然倒塌的。那么是不是这一切都是无可避免或不能挽回的呢?显然不是。就对内来说,有人把明朝的覆灭,满清的入主,全归责与李自成,这是不客观的。没有李自成还有张自成,王自成。你矛盾没有解决哪怕舒缓,激化到一定程度,爆发是必然的。又有人把的骚扰,造成明朝资源虚耗,加派辽饷等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辽事造成了“民事”。其实也是肤浅的。要知道明末的民乱,是天灾更是人祸。辽事有没有影响?肯定有,但不是主要和根本的原因。据《明季北略》卷五,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载录一段:“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这样的情况,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不造反那才是怪事了。那么是倒霉?天灾惹的祸嘛。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全国没有粮食或则资源来救助老百姓。有一位李姓的武举,就曾经上书要求革除弊端,兴起改革。但可惜,没有被采纳,而且其文也没有记载。只能从当朝大臣驳斥他的文章中获取只言片语。《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Q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Q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大学士钱士升拟下之法司,不听。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进,实繁有徒。而李Q者乃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且所恶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而籍没之,此所不行于巴清,所不行于卜式者也。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这篇记载,至少说明了那位李进言论的两点中心议题,一,劫富济贫,遏制富户豪强的掠夺和兼并,并出台政策,要求富人们掏银子,共赴天灾。二,制止“兵荒”,虽然并没有提到怎么制止法,但就一些史料和自己的《罪己诏》来看,官吏盘剥,军队抢掠的行径是很严重的。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又说得多么的痛切呀:"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李北略》卷十三)所以说明末的阶级矛盾固然是天灾使其表象化,使其着燃爆发。但深层次的兼并土地,贪官污吏,盘剥百姓,军队罪恶这些人祸,却已经造成阶级矛盾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没有辽事,也会有民乱,只是早和晚的问题。但就这样一篇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至少暂时缓解阶级矛盾的上疏,却被当朝大学士驳斥,而弃之不用。就连后来的记载作者,依然倾向于钱士升,而认识不到这篇上疏的重要性和进步性。这又说明,明末的官僚士绅们,已经完全站在了老百姓的对立面。不可能与民同心同德,共御外侮。我们再说说崇祯。这个皇帝奇怪就奇怪在他不是一个荒淫无道,消沉享乐的君主,相反,他志向远大,一心想中兴大明,当皇帝17年,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经常性的《罪己诏》,减膳、撤乐,甚至绝食来惩罚自己。所以很多人认为,崇祯是运气不好,从年间开始,到万历、天启朝,造成的阶级矛盾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正如崇祯自己说的: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也如李自成《登极诏》里面说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也是这个意思。后世之人也大多采取这种说法。但窃以为不是。崇祯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朝令夕改,心存狐疑,有心中兴,而才干平庸。才使得原本就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更加的不可逆转了。也造就他自己的历史悲剧。崇祯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然而,人才何代无之?关键至于知人善任罢了。然而崇祯朝“有君而无臣”。既想有心为治,却不识用人之道,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没有责任吗,而且,孟森也说崇祯“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个勤政、自律、立志有为的皇帝无奈成为亡国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崇祯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驭下之严,却正是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孟子说过,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国与役处。就是说,一个亡国的君主总是将他的臣民视为奴役。崇祯正是这么一个人。思宗对于大臣的严峻、刻薄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作为一个自律甚严、急于求成的帝王,他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积累下来的陋习。陕宗嗣在给思宗的奏疏中批评崇祯“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一个过分苛求的帝王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后代史学家常感叹崇祯朝是“有君无臣”。其实,崇祯朝被杀的大臣是最多的。在一个频繁更迭和滥杀大臣的朝代里,又有谁敢有什么动作呢?皇帝督责越严,臣下越不敢有所担当;皇帝焦劳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学者刘宗周就在批评思宗的奏折里说:“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心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崇祯朝的政局,正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的,而崇祯最终也落得众叛亲离。而且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还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十两(原载为五百两,但五百两似乎不对,而可能是笔误),镌有永乐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所以明朝的灭亡是天数,也是人祸。历史证明,天数并不是完全不可逆转,而惟有人祸,才是根本原因,正所谓:“天作孽犹可说,自作孽不可活。”但是即便明朝灭亡,按天数也应该是李自成,而轮不到满清,这个时候,满清又一个大运又来了。首先李自成自己的失误,战略上的,战术上的,政治上的,这些我不多说,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正说,已经提到很多。但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中,将李自成的失败主要归结于腐化。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进北京城短短20来天的时间里,迅速腐化,使其失去了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但北京师范大学顾城先生作的《南明史》驳斥了这一论点。顾城先生在考据了一些史料后认为迅速腐化使李自成失败的原因站不住脚。他提出了两点,一:有史料证明,农民军在进北京城后,秋毫不犯。劫掠的是官仓和富户。这是闯军一贯的作风。攻下城池,必开仓赈粮。官仓不够,就“打土豪”。二,任何农民军即便腐化也是三五年后,因为腐化这种病菌,他的特性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闯军不可能在短短20来天的时间里迅速腐化的,即便开始有腐化的苗头,范围和作用也是非常小的。所以顾城先生提出:李自成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没有腐化,不腐化的缘故。造成了地主富户阶级在“不降于奴,便陷于贼”这二元选项上,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降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顾城先生的说法。正是明末官僚地主阶级的集体叛变,造就了满清入关并一统260多年的历史。换句话说,也就是明末官僚地主阶级,坚持了他们的阶级原则,而抛弃了他们的民族原则。这也是满清统治者入关后,迅速汉化的原因之一。满清的统治阶层,本身就是一个满汉贵族地主结合的政治产物。所以明朝的灭亡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总爆发,同时也是执政者的失误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满清入主中原,开创269年中国大清历史,则完全是汉族地主阶级的集体叛变所造成的。还有些观点,因为篇幅的原因,不在主贴中细说,留待讨论中阐述。欢迎高人指正。本文内容于
0:06:00 被编辑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豫中会战36集团军司令 李家钰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明朝灭亡,满清崛起的深层原因-----我之浅见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9041 工分:9313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读史,千万不要读满清写的《明史》,害人不浅呐。希望楼主用点心去找找明人自己写的笔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20877 工分:902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中国人自来有这样的潜意识就是“宁赠外邦,不赠家奴”的思想,在哪个冷兵器时代,地主阶级占据着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是在哪个时代相对于农民来说是有文化一类人,是搞政治的,中国的朝代从来就是农民造反地主当政,明朝的汉族地主集体的叛逃造就女真族的入住中原,但是时代是发展的,二百年后女真族已被汉族同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54045 工分:2138
左箭头-小图标
明朝灭亡就是天数,跟别的无关。天弃中华,满清得以入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0492 工分:2429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该骂谁?看了“化骨”(蛙子说的)的主帖,“自由主义”的回应和“飘落的黄叶”的抄撰,我“玄海拾贝”百感交集,真的不知从何说起......我哀叹国人的偏激,我惧怕儿时的饥饿,我是个感情碎弱的人,是“黄叶”的抄撰使我童年的辛酸不断催化我那痛苦不堪的回忆。我诅咒那魔鬼的年代,谁要是留恋那饿鬼年代,从不“喷粪”的“玄海拾贝”也要“操他祖宗”。但“玄海拾贝”深知那不是个人的失误,而是国家的运数,尽管毛某要负极大的部分责任。我七十年代曾去过桂林的象鼻山顶,那时是草木不生。我农村的大队也曾积极想过利用土地资源,以改变贫穷饥饿,但就是种植不了荔枝。但到了八十年代,随手丢出的荔枝也长得绿绿葱葱,果实累累。我九十年代与家人孩子重游旧地,不料象鼻山顶绿树成荫。你说,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哎!此乃上天弄人呀!所以我劝诸位不要“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抱着非要怎样怎样才过瘾的思维。毛派也不必死抱僵尸,反派也不要一概否定,毛某受时代的影响,不可能有超越时代的见地。但他开国之功,带领四万万人民挣开半殖民地的枷锁,重塑中华之形象,也是功不可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63782 工分:1652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我觉得应该说一开始朱元璋和朱棣就给满清崛起入关并取代朱家大明江山留下了机会。一是楼主所说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趁机灭了蒙古余部。二是朱棣。朱棣登基之后,用兵方略大改特改。明朝一开始不说雄兵百万,但好歹也是精兵强将不在话下吧。骑兵却是有,也确实强悍。跟游牧民族相比不相上下。但朱棣上台之后把原本他老爹朱元璋设下的主动进攻的策略改为被动防守策略。这就给了满清崛起的一线生机。其次,明朝的特权机构太多太多。锦衣卫、东厂、西厂,中国向来有欺负弱小、良善之人的传统。更何况明朝的吏治最起码在我看来还是比较混乱的。大明律例也就是管管平民百姓行,要是老百姓被人家官二代给欺负了,讨公道都没地方讨去。再加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天天出来欺负弱小,也在百姓心中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更是间接的给了满清入关开了大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6394 头衔:天空骑士 工分:48208
左箭头-小图标
每一次中原朝廷因为自身原因而临近覆灭之际,都是关外游牧民族的契机。比如,汉末晋初的五胡之乱;唐末的契丹崛起、吞并燕云;宋朝更干脆,还没有自身灭亡,北胡已经等不及了。所以说,明朝也不是独一份的。周而复始,就是这么一回事。五胡乱华的时候,开天辟地第一回,大家的抵抗都没有多么激烈,能指望明末的地主阶级就奋勇抵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602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逍遥飞翔
在第40楼的发言:说两句把,怎么说这个阎某人的书,我大概的看了下,基本和其学者的身份有点南辕北辙的,做为一个历史学者看历史的上的朝代更替,年代变迁要客观怎么说才能客观呢?就拿明清来说明亡亡在,其统治集团全体腐化,就说崇祯最后向自己的大臣借钱已为军饷可是呢?我就不说你们也应该知道把,清朝,其有功绩没我说有但要看这个王朝的功绩和过错那个更大些,以始皇为例统一6国,统一文字?度量横等等都是功绩,但其杀戮过大也引来不少非议,哪么有些爱好历史朋友说过始皇功过可以相抵,而清朝说功绩就一个统一结束常年的动乱,其他方面直接倒档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呵呵清军咋没把阎崇年的老祖宗给干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32781 工分:471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50088 工分:262
左箭头-小图标
8楼正解!明朝实际完蛋在自己手里,烂透了!是他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闯王李自成”,是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大顺朝”。李自成又是没有太多理想的人,主要应对措施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无法进入正史的朝代。清朝主要是天运当道。毛太祖汲取了中国历史的精华,成了一代开国领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25179 工分: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个人意见:清朝入关后,迅速笼络收买明朝的官僚和地主势力,这是清军得以顺利入关并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吴三桂的挥师叛变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其中清朝满洲与李自成的区别,而这个时候,李自成要面对张顺政权,要面对南明,更重要的是李自成没有衡量各方的利益平衡,只是把自己的目光全终于没有任何势利的农民,同时杀富济贫有损害了大地主个地方官了等主要势力的利益,李自成以为自己的壮大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对农民的支持,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主阶级的强大,济贫之举固然有其合理性暂且不论,李自成首先就没有利用好各方势力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损坏了地主阶级一方的利益,丧失了地主势力的支持,封建社会地主的实力有多大就不说了,丧失了这些的势力的支持李自成不得不孤军奋战,最终走向失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26428 工分:194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首先李成梁守辽。明朝太祖朱元璋在取得政权,把蒙古人重新驱除到草原上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乘胜追击,扫清余孽――――――说致命错误是很没有道理的,明朝是在洪武初年徐达一次大败后,才放弃继续追击的,怎么能说“没有乘胜追击”?而且这导致朱元璋没有了完全消灭残元的信心。再说即使朱元璋完全清除了残元,汉人王朝除了羁縻以外,也无法长期占领和统治蒙古高原,这是连盛唐都没有办到的事情,唐朝也不过就在灭突厥之后设了一些羁縻的都督府和州,才几十年人家突厥就复国了。即使没有蒙古人,古代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来去如飞,还会有其他游牧民族迁徙来并兴起的,就像匈奴之后,什么鲜卑、柔然、突厥接连不断,中国的北方也不会因消灭了残元而安稳。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85603 工分:1479
左箭头-小图标
朝代更替,都是气数问题.什么是气数:创造新王朝的首领及其人民的愿望.他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而后代君主行事作风违背得越多就要损失气数,气数损失完了,王朝就没有凝聚力了.自己就分崩离析.呵呵,个人观点.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逍遥飞翔
在第4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誓杀倭寇0.1
在第41楼的发言:清朝入关后对平民的杀戮,只是当时统一路途上必要的区域冲突。
恕我眼拙,哪里?
正所谓言者无罪,听着三思。
忘了他的哪一讲了,你自己去找找他的视屏看把,我为了了解专门找的他的视屏看的.........真的吗?你发个地址我也看看好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29632 工分:8598
左箭头-小图标
明亡,关键原因在于1,2000多年一贯的土地兼并。2,亡于思想上根深蒂固的程朱理学。3,亡于经济架构的彻底崩溃。诱因:天灾,党争,外族入侵,战略失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48758 工分:2238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誓杀倭寇0.1
在第41楼的发言:清朝入关后对平民的杀戮,只是当时统一路途上必要的区域冲突。
恕我眼拙,哪里?
正所谓言者无罪,听着三思。忘了他的哪一讲了,你自己去找找他的视屏看把,我为了了解专门找的他的视屏看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9919 头衔:征东大将军 工分:26105
左箭头-小图标
清朝入关后对平民的杀戮,只是当时统一路途上必要的区域冲突。恕我眼拙,哪里?正所谓言者无罪,听着三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48758 工分:2238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说两句把,怎么说这个阎某人的书,我大概的看了下,基本和其学者的身份有点南辕北辙的,做为一个历史学者看历史的上的朝代更替,年代变迁要客观怎么说才能客观呢?就拿明清来说明亡亡在,其统治集团全体腐化,就说崇祯最后向自己的大臣借钱已为军饷可是呢?我就不说你们也应该知道把,清朝,其有功绩没我说有但要看这个王朝的功绩和过错那个更大些,以始皇为例统一6国,统一文字?度量横等等都是功绩,但其杀戮过大也引来不少非议,哪么有些爱好历史朋友说过始皇功过可以相抵,而清朝说功绩就一个统一结束常年的动乱,其他方面直接倒档一挂回去连杀戮比他们厉害的元朝都比不上,叫我们怎么说他们好?而这里列举的那位仁兄,阎某人说的话他能都写到书里?我在看他在百家讲坛的讲说时记他自己说过“清朝入关后对平民的杀戮,只是当时统一路途上必要的区域冲突。”好直接一句话,杀戮无罪,杀越多越有利于统一和民族融合,那我们假设一下,要时二战时期我们战败的话,哪么在为教授是不是要说南京屠杀时统一路途上必要的区域性冲突?而日本天皇为了我们57个民族统一和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真的我喜欢历史所以对历史上王朝的盛衰全时冷眼看待,怎么这个堂堂教授就不能?他要时像二月河一样时小说家他把清朝说的前超越三皇五帝后要比我们现代社会还要,哪么我们看也就是一乐,可是他自己时历史学家,他的学说有可能要影响多少代人的历史观,人生观,那他做的是对是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6415 工分:481
左箭头-小图标
一句话,明实亡于党争。一个国家,党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序的,毫无道德的争斗。从这一点来讲,顾宪成实为明亡的罪魁祸首。官僚们都在忙于争权夺利,又有谁真的关心边防?有人说,李成梁养寇自重,但我以为这其实是李无奈之下的自保之策。当党争延续到社会各方面的时候,边关的将帅为免站错队,养寇自重也就顺理成章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57650 头衔:赵骑士 工分:145149
/ 排名:6990
左箭头-小图标
正因为腐朽,才会应对乏力,这句话太深刻了,明朝就好象一个重病的人,而明崇帧又是一个庸医,对重病用之猛药,出现了变化又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本来毫强兼并和盘剥已经非常严重,他还大量发行纸币,而没有储备足够的金银,导致最后中产阶级破产,世界彻底两极分化,权利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农民军一破首都,他没有选择逃跑而自尽,这样整个国家的体系就无法维系了,农民军能破坏,但建设的能力一下子还发挥不出来,所以那些少数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有投降清军了,所以明的灭亡非常复杂,最重要的原因是明崇帧刻薄寡恩,他奴役臣子和百姓,忘记了不论是百姓还是大臣最根本还是要谋取利益的,问题是利益应该是平等的,聪明,能力强的人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16503 工分:4357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而且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还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十两(原载为五百两,但五百两似乎不对,而可能是笔误),镌有永乐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这条史料是错误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考证过,我这里一时找不到原始资料。就说下想法,3700万锭,按50两计算,是18亿两,(500两就别说了),按5两计算,也是1.8亿两。明朝在张居正当朝时,岁入不过400万两,这还是最好的时期。永乐年间初时兴旺,后来因为南征北讨,也是入不敷出,怎有10几亿的存银。崇祯年间,财政破产,不得已加派三饷,每年也不过收入1000万左右,这就已经搞得民不聊生了。要是皇宫里有几亿银子,哪会舍不得拿出来。银子本身易氧化,所以隔一段时间要回炉。万历时期,皇帝以聚敛为能事,所收的银两在万历后期就发觉有发黑腐朽的了,何况永乐距崇祯200多年。去掉万字,3700锭倒是最可能的数字。李自成在北京一个多月,为了解决军费政费开支,大肆拷掠前明官员,皇宫里现成几亿银子要到走的时候才发现,太荒唐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6394 头衔:天空骑士 工分:48208
左箭头-小图标
大家似乎忘了一件事,大明王朝建国276年,在汉唐宋元明清这几大朝代中,是属于统治时期最长的(汉唐均曾中断过)。按照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惯性,大明王朝实在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就是没有满清出现,一样会有其他人将它推倒。本文内容于 7/23/:38 PM 被HERRY_GP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2582 工分:2533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蓰村行》新朝防海不防边,威令雷行刻不延。相传徙村诏昨下,居人犹疑未必然。已报大人巡海上,力役征徭交鞅掌。令尹仓皇出郊迎,牛酒猪羊忙馈饷。犹恐菲薄慢王师,计田派饷日公议。民力竭矣胥吏饱,岂无老弱死鞭苔?惊看村前一旗立,迫于王令催徙急。携妻负子出门行,旷野相对啜其泣。孰无坟墓孰无居,故土一旦成丘圩。此身播迁不自保,安望他乡复聚庐。君不见咸阳三月火,顷刻烟尘起青琐。不独眼前事可哀,国亡家破奚独我?吁嗟谁绘郑侠图,流离载道天难呼。回首昔年烟火地,青青草树暮啼乌。《哀江门》江门一望堪痛哭,乱后徘徊江之曲。日中江上不见人,草自青青波自绿。忆从丙戌盗纵横,槲榭灰烬无颜色。甲辰移海尽丘圩,古庙独存新市侧。毁瓦颓墙塌道平,四顾萧条目空极。数百年来杂沓场,惟有昏鸦啼山北。这些诗写来一字一血泪。可见当年鞑清的“迁界令”,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是何等惨酷。(那句"新朝防海不防边"更是意义非凡)康熙三年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 湾郑氏始末》)“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子,失父离妻,老稚填于沟壑,骸骨白于荒野”(《台 湾外志》)清人胡日乾上书请求复界时控诉:"伐南山之竹,写恨无穷;绘监门之图,形容难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34027
左箭头-小图标
天灾与人祸
总之是先人祸导致天灾的无法救治 致使天灾扩大化导致更强烈的人祸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41428 工分:67403
左箭头-小图标
在这我最佩服8楼。。是个治国之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暗音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自由小游神
在第21楼的发言:一个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根据政治需要去讲,只能是应声虫
这家伙有些太媚骨了!
阎崇年争议语录:
1、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2、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3、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4、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5、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你真的考证过他在准确的时间地点说过那写话吗?看看这个,你也是个人云亦云的人
近日有人在网上贴出了“阎崇年语录”,一些报纸甚至转载。这些东西成为污蔑和攻击阎先生的依据。阎崇年先生在应《北京晨报》和《北京青年报》的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些所谓“语录”、诗词、博客等等,根本是捏造。
阎崇年先生公开亮明观点的文字,当然主要集中于他的清史著述,而这些观点能引起学术圈外的人关注,则主要是因为“百家讲坛”讲座的传播以及由此形成的书籍。他的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本人不惮辛苦,查阅了阎崇年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清史读物,计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明亡清兴六十年》(上)、《明亡清兴六十年》(下)、《袁崇焕传》、《清宫疑案正解》、《康熙大帝》共6种,并把其中涉及到“语录”内容的摘录下来,事情真相,一目了然。另外,现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正在重播阎崇年先生主讲的《康熙大帝》,收看节目,即可明了阎先生的观点。
所谓“语录”炮制者,真是煞费苦心、污人清白,不惟不尊重事实,且人品和居心都大可怀疑。
一、关于剃发易服
捏造语录: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书中论述: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福临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46页
第四,推行“六大弊政”。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强迫推行剃发、圈地、占房、杀儒、投充、逋逃六大弊政。清军入关后继续在京畿地区圈占大量田地,给民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下令汉民剃发,以示归顺。后金利用“自髡降奴”的通判黄衣,剃去头发,穿红蟒衣,骑着骡子,沿街游说。黄衣得到后金重用,后被派到广宁游说劝降。辽东巡抚薛国用发现黄衣,将其捉拿,当众枭首。努尔哈赤对汉人剃发易服的错误政策,后来被多尔衮移植到关内,强迫推行,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谣,造成一场大悲剧。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110页
其(按:指多尔衮)过――我概括为六过:“六大弊政”,即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挫伤汉人情感,带来严重后果。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数字可能有出入,但多尔衮违背皇太极对汉人的政策,杀人过多,是其重大错误。200多年后,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是对这些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89页
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着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对抗明朝,到康熙帝即位时,再到吴三桂反叛,满汉之间,文化差异,异常凸显,冲突不断。满族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错误的镇压和屠杀政策,流传到现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等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暴政和由此引发的汉族军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多尔衮摄政以来,在中原地区普遍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更激化了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康熙大帝》,第8页
康熙帝在削平三藩、统一台湾之后,进行六下江南的重大、系列活动。大家知道,清朝太祖、太宗、世祖三帝,没有一人的足迹跨过黄河。康熙帝为什么要六下江南呢?我认为,康熙帝南巡,一个重要期待是:解满汉文化之结。康熙帝从三代先祖手中接到的一个沉重历史包袱是:满汉文化冲突,整整一百年间,没有完全化解。努尔哈赤的“屠杀汉儒”,皇太极的六掠中原,多尔衮的强令剃发,使得中原汉人更强调“夷夏之辨”,对立情绪更强。
――《康熙大帝》,第144页
二、关于文字狱
捏造语录: 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书中论述:
文字之狱,古已有之。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清代文字狱的一个特点是,除君主这个敏感点之外,又多了一个民族的敏感点。于是,辛亥鼎革,狂飙飞舞,这个敏感的民族情结,一直影响到今天。
―― 《康熙大帝》,第203页
康熙朝的文字狱,给后人一些什么思考呢?
第一,事后进行反思。清朝入关后第一代君主顺治帝,初年因皇叔多尔衮摄政,同时又正值平息国内反清势力,根本无暇也无法关注到知识分子的文字问题。康熙帝继位后,中原地区,形势稳定。四大臣辅政,政策有变化。“明史狱”发生,是一个标志。康熙帝亲政后,以崇儒重道为国策,以文化作手段,表示尊重知识分子,对于一些怀有民族思想的遗老遗臣,基本上采取怀柔手段――亲自祭拜孔子,诏举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取士,修纂《明史》等,以笼络汉族名士、化解反清情绪。重视学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视士人为社会中坚,从而使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与其合作,入仕于清朝。
戴名世案的处理,与“明史”狱相比,既有不同――轻重大不相同;也有相同――文字兴狱相同。戴名世案处理后,雍正帝尚在潜邸,他阅《滇黔纪闻》和《南山集》二书及案卷后,看到书中有尊弘光、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的字句,认为:“虽皆非臣子之所宜言,实无悖逆之语,当时刑部复旨,亦未谓此外更有违碍之词,故亦以为冤。”雍亲王即位后,雍正元年(1623年)特诏:凡此案牵连隶旗籍者,尽得释归。但方登峄未蒙赦,便与子方世济先后郁死于卜魁流放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修成。后乾隆帝下令改修《明史》,特谕:“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戌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由此看来,《南山集》是清朝一大冤案。
但是,康熙朝文字狱,虽其数量远不及雍正、乾隆两朝,但开了清朝文字狱的先例,使士人活跃的思想受到钳制与打击。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既有相同的一面――进行思想与文字钳制,以维护皇权统一;又有不同的一面――康熙朝的文字狱案都是因干犯正统意识或是影响到皇权稳固而兴起的,与乾隆朝因只言片语或琐碎细故而小题大做很有不同。
第二,历史纵横比较。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对康熙朝文字狱进行思考。
先从纵向看。康熙朝发生两起较大的文字狱。前一起“明史”案发生在康熙帝亲政之前,他时年才十岁,由四大臣辅政,对文人思想异端的镇压是残酷的,但康熙帝不负直接的政治责任;后一起《南山集》案是在康熙帝亲政后、且在六十大寿之年,在处理上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色彩。
其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天子皇权独尊,满洲特权独享。比如,此案牵扯到方孝标,方孝标因做过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故称方学士。此前有一个案子:吴三桂叛乱时方学诗受伪职,三桂失败后,伪官皆伏法,惟学诗在逃。而此案刑部疏奏据《南山集》原文,称方孝标为方学士,北方“士”与“诗”同音,满文又同为一字,康熙帝览阅满文疏曰:是非漏网之方学诗邪?欲将方学士(方孝标)从重处理。
其理性色彩,康熙帝亲自处理的《南山集》案,和四辅政大臣处理的“明史”案相比,略为理性,略为慎刑,体现了康熙帝为政以宽、为刑以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漫长的处理过程,最后还是理胜于情、法胜于理,仅处死戴名世与方孝标(已死v尸)两个人。这样一来,“得恩旨全活者三百余人”。康熙末年的这件文字狱,比起初年的庄氏史案,实在“格外开恩”,处罚很轻了。康熙帝不想得罪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借以表现他个人的威中有恩。
再从横向看。西方中世纪的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都因触犯宗教天条,而受到教会势力的迫害。康熙朝的文字狱,自然也不能离开时代与文化的背景。
第三,学界存在分歧。清史界对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有三种意见。
其一,批判观点。认为康熙朝文字狱开了清朝镇压知识分子的恶劣先例,后来演变为雍正、乾隆的大兴文字狱。其实庄廷、戴名世二人著作中,并没有什么严重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只是方孝标的书中说到南明永历政权不算是伪朝,戴名世的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以倾向明朝的视角叙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对南明诸王寄予同情。
其二,维护观点。认为康熙帝对方孝标、戴名世的打击、处理是正确的、必要的。一个政权存在了七十年,仍然不承认其合法性是不能允许的。无论是满族祖先的谥号、庙号、年号,都得被尊重、被承认,戴名世犯了这些忌讳,当然应该受到处罚。
其三,执中观点。认为康熙帝对《南山集》案的处理,有醇有疵,体现了康熙帝的整体形象。康熙帝一生中的一大失误,以文字罪人并予以严厉处理的文字狱案,仅此一起,同后来雍正、乾隆两帝滥兴文字狱比较起来,并不可等同看待。
总之,康熙帝尊崇儒家文化的政策,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影响:其积极方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力量的凝聚,因为大家都修身齐家,对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弘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消极方面,为维护清帝自身皇权与满洲贵族特权,又对汉族知识分子加以防范、打压,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光华,消磨了汉族的民族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值得深思。
总之,清朝的文字狱,贻祸之烈,悬垂久远!
――《康熙大帝》,第210―212页
第三,中华文化传承。清朝帝王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实行文字狱。清代文字狱始于顺治、康熙,发展于雍正,大行于乾隆,约计近百起。康熙朝主要有《南山集》案一起。这是应当批评的。
――《康熙大帝》,第279―280页
第五,文化差异没有根本弥合。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康熙朝有过两起文字狱,皆因民族问题而起。清朝最后还是败于民族问题,特别是八旗群体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贵族掌控朝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上。孙中山“驱除鞑虏”的纲领,虽然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却反映了埋在汉人心中的积怨。清朝最后还是在“文化”问题上翻了船。
――《康熙大帝》,第285―286页
袁崇焕出身进士,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从6岁开始读书,到36岁中进士,大约专门读书有30年。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可惜他遭到非刑,又身后无子。岳飞有子霖,奏请归还其被抄家的“御札数D”;霖子珂为辨其祖父之冤,编辑《吁天辩诬集》和《天定录》奏上,后集成《金陀粹编》传世。于谦有子于冕,编《节庵先生存稿》传世。袁崇焕更有不幸者,殁后不久,文稿散落,既竟绝嗣胤,又改朝换代。150年后,才由乾隆皇帝给予平反昭雪。乾隆皇帝能有此举,算是明智之君。然其时处于一个黑暗的文字狱时代,汉族知识分子罕有站出来著文赋诗赞扬袁督师者。道光朝由于文字狱的松弛,更由于西方列强的威逼,一些广东籍的社会贤达、新秀文人,重新想起了袁大督师崇焕。
――《袁崇焕传》,第198页
三、关于汉服(书中没有评价过这个问题,只有一处提及过汉服)
捏造语录: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书中论述:
乾隆《大阅图》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20页
――《清宫疑案正解》,第123―124页
四、关于吴三桂
捏造语录:
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书中论述:
有人问:吴三桂降清是真降,还是假降?清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吴三桂是真降,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长达30年的时间,一直死心塌地效忠清朝。另一种意见是,吴三桂是假降,证据是“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后来反清说明他是韬晦、是假降。
又有人问:吴三桂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清史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肯定吴三桂的历史贡献,主要是为明末清初中国重新统一做出了贡献。另一种意见是,吴三桂官于明而叛明,叛明而降李自成,再叛李而降清,最后到老年又反清叛乱,是一个丧失大节的人。
不管怎样评价吴三桂,他引清兵入关,直接的一个后果是:爆发山海关大战。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212页
吴三桂这个人,我在这里不对他做全面评价,就人品而言,仅着重指出:明清松锦大战身为宁远总兵而率先逃跑的是他,背明朝降李自成的是他,叛李自成降清朝的是他,勒死南明永历帝的是他,身为清平西王而起兵叛清的也是他!吴三桂一生有“三叛”――一叛明朝投降李自成,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三叛清朝起兵反乱,反复无常,孑孓小人。吴三桂与我下一节要讲的清初江南士人,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山西傅山等,其人品,其气节,龙蚁之分,天壤之别。
清朝人刘健在《庭闻录》中讲了一个故事:吴三桂在辽东的祖茔,风水“一脉三断节”。吴氏一门除吴三桂以疾而终外,都死于非命,吴三桂落得断子绝孙的悲剧结局。这当然是巧合。但吴三桂“一人三叛”,出尔反尔,毫无气节,贰臣叛臣,兼而有之。吴三桂气节之大亏,越千年而为人不齿。
――《康熙大帝》,第62―63页
五、关于海禁(书中没有提到过“闭关”)
捏造语录:禁海策和闭关令是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这维持了意识形态的稳定。
书中论述:
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迁徙,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限制并打击了郑经集团,但是同样不利于大陆沿海居民。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海峡两岸统一。终于,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到了。
――《康熙大帝》,第80页
第三,开放海禁。清初海上反清活动很多,曾下禁海令:寸板不许下海;又下迁界令:东南近海居民内迁50里,房屋弃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又从施琅建议,开海禁,通贸易。海禁一度开放。
――《康熙大帝》,第85页
康熙帝既有功绩,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湾内附后开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突然宣布商贾“南洋不许行走”,此一决策,大有失误。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传布,则切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再如禁止采矿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手工业材料发生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试验、制造、配置,影响军力的强大等。
――《康熙大帝》,第282页
六、关于清与汉唐的比较(书中提及一次)
捏造语录:满清远迈汉唐,因为满清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图腾!
书中论述:
清朝对蒙古的绥服,“抚驭宾贡,冈胶禾啤薄T谖鞅保笄〉鄱阅媳苯宓韧骋弧T谖髂希膊兀忧苛硕晕鞑氐耐持巍:笄 肚斩ㄎ鞑卣鲁獭分贫ǎ枇⒔鹌砍盖┲贫龋髂显乒蟠ǖ拿纭⒀⒁偷龋耐凉榱鳎宄迪至酥泄食飞隙嗝褡宓男汀
――《康熙大帝》,第279页
七、关于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书中没有直接论述过)
捏造语录:辛亥革命只是清王朝新政的延续。
书中论述:
光绪“百日维新”,初现变革生机。然而,“戊戌政变”,痛失良机。清朝皇室,自相残杀,错过维新变革的机会,丧失选择发展道路的机会。接着,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与光绪逃难。其受害者,自然是百姓、是国家、是民族;而受害最烈者,则是皇室、是贵胄、是满洲。在辛亥革命中,皇清宗室,满洲贵族,成为“革命对象”。清廷拒绝维新,终遭灭顶之灾。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251页
八、关于咸丰皇帝
捏造语录:咸丰远超许多华夏帝王。
书中论述:
奕}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11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陆游曾经在《钗头凤》中这样感叹差错凄惨的爱情: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陆游在这首《钗头凤》里,连续用了三个“错”字――错!错!错!这三个“错”字,借用在咸丰皇帝奕}身上,竟或有几分贴切。咸丰11年的皇帝生活,最明显的三个特点就是:“错”、“错”、“错”!咸丰皇帝第一错是错坐上皇帝宝座;第二错是英法联军入侵时错逃离皇都北京;第三错是临终之前错定了顾命八大臣。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79―180页
以上故事,说明奕}突出“仁”与“孝”。这是道光立奕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主要标准是所谓的“德”。本来皇太子的选择,应当是“德才兼备”,道光选择皇太子的时候,没有“德”、“才”兼顾,而是偏重“德”。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帝奕}遇到大事时缺乏远略、胆识,而是退缩、逃避,证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82―183页
九、关于康乾盛世课题
捏造事实:阎崇年曾向欧美六所大学兜售“康乾盛世”并申请研究经费时居然全部被拒,而且还遭到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讥讽:“这不是中国的黄金时期,而是最黑暗的时期!”
  阎老先生拍案而起:这是对中国一个黄金王朝的轻视蔑视以及歧视,它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它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它的国号成了我们清史专家永远的意淫!
书中论述:
前几年,海外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计划同笔者合作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课题,如果批准,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课题费,但要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来这位教授告诉我:课题没有被通过。因为基金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的康熙―乾隆时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是:人们在用两只眼睛看乾隆。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30页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回归之前,香港大学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课题:《论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并成立一个由香港、北京两方面的学者合作的课题组,约我参加这项课题研究。但课题组主持人说:这个课题要经过一个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结果,课题没有被通过,其理由是:专家委员会认为康乾时代不是历史的盛世,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由此启发我思考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评价康熙朝的历史地位?
三种观点对康熙帝历史功过的评价、对康熙朝历史地位的评价,清朝人是充分肯定的;辛亥革命反满派观点是否定的;当代学者又是怎么看的?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黑暗的时期;
第二,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强盛的时期;
第三,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落日的辉煌。
先说第一种观点。持康熙“黑暗”说者,主要论据是说康熙朝为“封建专制”。但我们看,封建君主专制从秦始皇到宣统帝,其间有三百多位君主,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不加分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专制”。因此,以“封建专制”作为否定“康熙盛世”的论据值得商榷。
次说第三种观点。论者认同康熙朝出现“辉煌”,但这是落日的辉煌。这个提法很有道理,但日出的辉煌与日没的辉煌,终究都是一次辉煌。《尚书大传?卿云歌》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其实,康熙朝也好,整个大清朝也好,其他朝也好,都像日出日没,月升月落一样,既要观察其是日出或月升,日没或月落;更要观察日出月升时,是被乌云遮蔽,还是光亮天下。本文讨论的是学术界存在的第二种观点。
再说第二种观点。我个人不提“雍正盛世”,因为雍正朝十三年,时间太短;也不提“乾隆盛世”,因为争议较大。我赞成“康熙盛世”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因为,康熙之世有五种景象。
――《康熙大帝》,第277页
十、关于清军南下用兵的影响的叙述
捏造语录: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应该称喜。
书中论述:
皇太极时期向明朝用兵,主要有八次:其中关外三次――宁锦之战败于袁崇焕、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逼降祖大寿和洪承畴(前面已经讲过);另外还有关内五次,进行掳掠。就是说皇太极的军队,攻破长城,五入中原。这对于皇太极来说,是扩大政治影响,取得军事胜利,掳掠中原财富;对崇祯帝、对中原百姓来说,则是一场可悲的灾难。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68页
皇太极对中原的掳掠,对皇太极来说,扩大了政治影响,打击了明朝的军事势力,掳掠了大量财富;对明朝来说,是一场空前浩劫,给中原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从而加剧官民矛盾,使中原民变形势更为严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80页
十一、关于康熙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比较
捏造语录:玄烨是刘彻和李世民加起来都没法比的,因为他面临的环境比两人更艰巨。并且,比起汉武帝,康熙更有开拓之业,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比起唐太宗,康熙更有包容之心,让中国人普天同庆。
书中论述:
康熙帝统一台湾之后,没有像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战突厥那样,战胜即走,得而复失。康熙帝对郑克u等以往之罪,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封郑克u为公、冯锡范为伯、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官,俱隶上三旗。他采取若干重大措施,特别是加以制度化。
――《康熙大帝》,第84页
第二,祭岱庙。康熙帝到泰安,登泰山极顶,又东到秦观峰,及孔子“小天下”处,东南到日观峰,薄暮驻跸行宫(《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七)。大家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相传炎帝、黄帝、尧、舜、禹、周公都封泰山。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暴风雨,在大树下避风雨。汉武帝也封禅泰山(《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然而,满洲的“神山”为长白山,康熙帝能够亲诣岱庙,躬祀泰山之神,这表明他对汉族儒家传统文化,认同景仰,顶礼膜拜。
――《康熙大帝》,第145页
中国两千年皇朝史上,统一王朝皇帝在位40年以上的有六位:汉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汉武帝有天汉民变、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变、明神宗万历帝有萨尔浒之战、清高宗乾隆帝有王伦起义,而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多年无战争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康熙大帝》,第281页
中国两千年的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也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西安(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西安(长安)等。曾出现文景之治(文帝在位23年,景帝在位16年)、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旧唐书》称唐太宗为“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后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也经常南北摆动――宋都先在开封、后在杭州(临安),辽上京在临潢(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就是从今哈尔滨、沈阳、北京、开封、南京,到杭州,但中心在北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年帝国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型变动的特点。就其后一千年来说,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八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在北京建都的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汉族、清―满洲,五朝中有四朝是非汉民族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除胡虏”为号召,结果又被“胡虏”所替代。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辽、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八朝,共有皇帝90位。这八朝都有一个民族融合的问题。辽朝与北宋对峙,金朝与南宋对峙,党项建西夏,元朝取代金朝,都有民族问题。朱元璋是汉人,他的口号是“驱除胡虏”,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满洲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取代了明朝;民国孙中山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而推翻满洲人建立的清朝。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916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总算一千年。折腾来,折腾去,都离不开“民族”二字。
纵向比较。中国自辽金以降,千年以来,有90帝。北宋9帝、南宋9帝、辽10帝、金9帝,凡37帝,半壁山河,均不足论。西夏10帝,偏处一隅,也不需论。元朝15帝,太祖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打下基业,武功伟绩,略输文采,并未一统,更无盛世。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定鼎大都,武功赫赫,文治稍逊,也无盛世。其他诸帝,更不足论。明朝16帝,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一统天下,功绩很大;但是,冤案烦苛,史多讥评。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迁都北京,然“靖难”之举,史称之为“篡”;蒙古难题,六次北征,死于道途,抱恨终天。所谓“洪宣之治”,洪熙在位一年,宣德在位十年,都没有形成盛世的局面。至于清朝,共12帝,可以提及的是“三祖三宗”――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三宗”自然位在“三祖”之下。仅以“三祖”而论,清太祖努尔哈赤奠基清朝,未入中原。顺治帝虽迁都燕京,英年早逝,后期荒唐。只有康熙帝可以讨论。前面讲过,在中国两千年皇朝史上,统一王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六位皇帝中,汉武帝有天汉民变、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明嘉靖帝有庚戌之变、明万历帝有萨尔浒之战、清乾隆帝有王伦起义,而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多年无战争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算来算去,自辽以降,约一千年,康熙帝的前述五大贡献,迈越古人,千年以来,谁能与比?千年一帝,首推康熙!
――《康熙大帝》,第288―289页
从秦始皇到宣统帝,共2132年。前一千年,《旧唐书》称唐太宗为“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后一千年,康熙大帝,在位最久,以其社会景象,其文治武功,其历史业绩,亦可谓千年一帝。康熙帝于个人修养,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学,且一以贯之。这对每个人,都值得借鉴。
――《康熙大帝》,第287页
十二、关于万历怠政
捏造语录:
明朝的万历皇帝,昏庸不上朝,用整个天下来供养他,一天吃很多菜,穿很多衣服。
书中论述:
明朝皇帝不像清朝皇帝那样勤政。除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大多不勤政。有的书说,明英宗每天处理八件事,不及朱元璋的1/50。在明朝16位皇帝中,万历帝可以说是最懒惰的皇帝。
万历皇帝懒惰的表现是什么?我给概括为“六不做、六做”,就是该做的事情他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他却做。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18页
十三、对袁崇焕的集中评价见《袁崇焕传》第十三、十四节和《六十年》(下)《崇焕精神》
捏造语录:袁崇焕的精神固然可取,可敬,也可叹,但毕竟是站在狭隘民族的立场上作为的,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巨大勇气,也毕竟带有“泼胆汉”“痴心人”不识实务的迂腐。
书中论述:
诚然,既要知世论人,也要知人论世。袁崇焕的时世与为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正如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喜悦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16页
十四、关于“明亡清兴”
捏造语录:我没有刻意地褒清贬明,理由很简单:不管朱明还是满清,都是炎黄子孙啊!
书中论述:
我要说明一点:我讲《明亡清兴六十年》,是以明亡与清兴放在一个历史平台上,自然于明着重讲衰亡,于清着重讲兴起;后来,清亡同明亡走着一条相似的路径;而且,明亡也好,清兴也好,都不是皇帝个人,也都不是满族或汉族的民族事情,而是中华民族的事情,要有正确历史观,而不要有狭隘的民族观。
总之,明亡清兴的历史启示:中华民族历史的漫长演变过程,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官民在矛盾中协和,君臣在矛盾中统合,不断发展壮大的一部历史。当中华民族合时,我们就强大;当中华民族分时,我们就衰弱;当中华民族合时,我们就统一;当中华民族分时,我们就分裂。总之,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双方矛盾与斗争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明亡清兴。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244页
十五、诸如对汉服、曾国藩、满族与《狼图腾》的评价等等根本没有涉及过。
捏造语录:
1.曾国藩是满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2.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无非是对满清的一种偏见。
3.最近有一部《狼图腾》,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上层的精明与强干。
4.满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人永恒的骄傲,原因有三:首先,它促进了民族融合,否则,中国还是单纯的汉本位国家,这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是有阻碍的;其次,它传趁了中国文化,否则,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将遭受灭顶之灾;最后,它保持了社会稳定,否则中国人口基数和经济资源将大大流失。
十六、所谓诗作,更属诬陷。
兄弟你写得还真清楚啊,很多人都不知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38069 工分:2914
左箭头-小图标
有些见地,但感觉言之不足~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74202 工分:413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暗音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自由小游神
在第21楼的发言:一个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根据政治需要去讲,只能是应声虫
这家伙有些太媚骨了!
阎崇年争议语录:
1、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2、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3、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4、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5、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你真的考证过他在准确的时间地点说过那写话吗?看看这个,你也是个人云亦云的人
近日有人在网上贴出了“阎崇年语录”,一些报纸甚至转载。这些东西成为污蔑和攻击阎先生的依据。阎崇年先生在应《北京晨报》和《北京青年报》的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些所谓“语录”、诗词、博客等等,根本是捏造。
阎崇年先生公开亮明观点的文字,当然主要集中于他的清史著述,而这些观点能引起学术圈外的人关注,则主要是因为“百家讲坛”讲座的传播以及由此形成的书籍。他的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本人不惮辛苦,查阅了阎崇年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清史读物,计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明亡清兴六十年》(上)、《明亡清兴六十年》(下)、《袁崇焕传》、《清宫疑案正解》、《康熙大帝》共6种,并把其中涉及到“语录”内容的摘录下来,事情真相,一目了然。另外,现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正在重播阎崇年先生主讲的《康熙大帝》,收看节目,即可明了阎先生的观点。
所谓“语录”炮制者,真是煞费苦心、污人清白,不惟不尊重事实,且人品和居心都大可怀疑。
一、关于剃发易服
捏造语录: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书中论述: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福临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46页
第四,推行“六大弊政”。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强迫推行剃发、圈地、占房、杀儒、投充、逋逃六大弊政。清军入关后继续在京畿地区圈占大量田地,给民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下令汉民剃发,以示归顺。后金利用“自髡降奴”的通判黄衣,剃去头发,穿红蟒衣,骑着骡子,沿街游说。黄衣得到后金重用,后被派到广宁游说劝降。辽东巡抚薛国用发现黄衣,将其捉拿,当众枭首。努尔哈赤对汉人剃发易服的错误政策,后来被多尔衮移植到关内,强迫推行,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谣,造成一场大悲剧。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110页
其(按:指多尔衮)过――我概括为六过:“六大弊政”,即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挫伤汉人情感,带来严重后果。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数字可能有出入,但多尔衮违背皇太极对汉人的政策,杀人过多,是其重大错误。200多年后,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是对这些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89页
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着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对抗明朝,到康熙帝即位时,再到吴三桂反叛,满汉之间,文化差异,异常凸显,冲突不断。满族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错误的镇压和屠杀政策,流传到现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等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暴政和由此引发的汉族军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多尔衮摄政以来,在中原地区普遍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更激化了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康熙大帝》,第8页
康熙帝在削平三藩、统一台湾之后,进行六下江南的重大、系列活动。大家知道,清朝太祖、太宗、世祖三帝,没有一人的足迹跨过黄河。康熙帝为什么要六下江南呢?我认为,康熙帝南巡,一个重要期待是:解满汉文化之结。康熙帝从三代先祖手中接到的一个沉重历史包袱是:满汉文化冲突,整整一百年间,没有完全化解。努尔哈赤的“屠杀汉儒”,皇太极的六掠中原,多尔衮的强令剃发,使得中原汉人更强调“夷夏之辨”,对立情绪更强。
――《康熙大帝》,第144页
二、关于文字狱
捏造语录: 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书中论述:
文字之狱,古已有之。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清代文字狱的一个特点是,除君主这个敏感点之外,又多了一个民族的敏感点。于是,辛亥鼎革,狂飙飞舞,这个敏感的民族情结,一直影响到今天。
―― 《康熙大帝》,第203页
康熙朝的文字狱,给后人一些什么思考呢?
第一,事后进行反思。清朝入关后第一代君主顺治帝,初年因皇叔多尔衮摄政,同时又正值平息国内反清势力,根本无暇也无法关注到知识分子的文字问题。康熙帝继位后,中原地区,形势稳定。四大臣辅政,政策有变化。“明史狱”发生,是一个标志。康熙帝亲政后,以崇儒重道为国策,以文化作手段,表示尊重知识分子,对于一些怀有民族思想的遗老遗臣,基本上采取怀柔手段――亲自祭拜孔子,诏举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取士,修纂《明史》等,以笼络汉族名士、化解反清情绪。重视学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视士人为社会中坚,从而使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与其合作,入仕于清朝。
戴名世案的处理,与“明史”狱相比,既有不同――轻重大不相同;也有相同――文字兴狱相同。戴名世案处理后,雍正帝尚在潜邸,他阅《滇黔纪闻》和《南山集》二书及案卷后,看到书中有尊弘光、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的字句,认为:“虽皆非臣子之所宜言,实无悖逆之语,当时刑部复旨,亦未谓此外更有违碍之词,故亦以为冤。”雍亲王即位后,雍正元年(1623年)特诏:凡此案牵连隶旗籍者,尽得释归。但方登峄未蒙赦,便与子方世济先后郁死于卜魁流放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修成。后乾隆帝下令改修《明史》,特谕:“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戌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由此看来,《南山集》是清朝一大冤案。
但是,康熙朝文字狱,虽其数量远不及雍正、乾隆两朝,但开了清朝文字狱的先例,使士人活跃的思想受到钳制与打击。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既有相同的一面――进行思想与文字钳制,以维护皇权统一;又有不同的一面――康熙朝的文字狱案都是因干犯正统意识或是影响到皇权稳固而兴起的,与乾隆朝因只言片语或琐碎细故而小题大做很有不同。
第二,历史纵横比较。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对康熙朝文字狱进行思考。
先从纵向看。康熙朝发生两起较大的文字狱。前一起“明史”案发生在康熙帝亲政之前,他时年才十岁,由四大臣辅政,对文人思想异端的镇压是残酷的,但康熙帝不负直接的政治责任;后一起《南山集》案是在康熙帝亲政后、且在六十大寿之年,在处理上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色彩。
其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天子皇权独尊,满洲特权独享。比如,此案牵扯到方孝标,方孝标因做过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故称方学士。此前有一个案子:吴三桂叛乱时方学诗受伪职,三桂失败后,伪官皆伏法,惟学诗在逃。而此案刑部疏奏据《南山集》原文,称方孝标为方学士,北方“士”与“诗”同音,满文又同为一字,康熙帝览阅满文疏曰:是非漏网之方学诗邪?欲将方学士(方孝标)从重处理。
其理性色彩,康熙帝亲自处理的《南山集》案,和四辅政大臣处理的“明史”案相比,略为理性,略为慎刑,体现了康熙帝为政以宽、为刑以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漫长的处理过程,最后还是理胜于情、法胜于理,仅处死戴名世与方孝标(已死v尸)两个人。这样一来,“得恩旨全活者三百余人”。康熙末年的这件文字狱,比起初年的庄氏史案,实在“格外开恩”,处罚很轻了。康熙帝不想得罪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借以表现他个人的威中有恩。
再从横向看。西方中世纪的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都因触犯宗教天条,而受到教会势力的迫害。康熙朝的文字狱,自然也不能离开时代与文化的背景。
第三,学界存在分歧。清史界对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有三种意见。
其一,批判观点。认为康熙朝文字狱开了清朝镇压知识分子的恶劣先例,后来演变为雍正、乾隆的大兴文字狱。其实庄廷、戴名世二人著作中,并没有什么严重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只是方孝标的书中说到南明永历政权不算是伪朝,戴名世的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以倾向明朝的视角叙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对南明诸王寄予同情。
其二,维护观点。认为康熙帝对方孝标、戴名世的打击、处理是正确的、必要的。一个政权存在了七十年,仍然不承认其合法性是不能允许的。无论是满族祖先的谥号、庙号、年号,都得被尊重、被承认,戴名世犯了这些忌讳,当然应该受到处罚。
其三,执中观点。认为康熙帝对《南山集》案的处理,有醇有疵,体现了康熙帝的整体形象。康熙帝一生中的一大失误,以文字罪人并予以严厉处理的文字狱案,仅此一起,同后来雍正、乾隆两帝滥兴文字狱比较起来,并不可等同看待。
总之,康熙帝尊崇儒家文化的政策,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影响:其积极方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力量的凝聚,因为大家都修身齐家,对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弘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消极方面,为维护清帝自身皇权与满洲贵族特权,又对汉族知识分子加以防范、打压,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光华,消磨了汉族的民族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值得深思。
总之,清朝的文字狱,贻祸之烈,悬垂久远!
――《康熙大帝》,第210―212页
第三,中华文化传承。清朝帝王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实行文字狱。清代文字狱始于顺治、康熙,发展于雍正,大行于乾隆,约计近百起。康熙朝主要有《南山集》案一起。这是应当批评的。
――《康熙大帝》,第279―280页
第五,文化差异没有根本弥合。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康熙朝有过两起文字狱,皆因民族问题而起。清朝最后还是败于民族问题,特别是八旗群体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贵族掌控朝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上。孙中山“驱除鞑虏”的纲领,虽然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却反映了埋在汉人心中的积怨。清朝最后还是在“文化”问题上翻了船。
――《康熙大帝》,第285―286页
袁崇焕出身进士,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从6岁开始读书,到36岁中进士,大约专门读书有30年。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可惜他遭到非刑,又身后无子。岳飞有子霖,奏请归还其被抄家的“御札数D”;霖子珂为辨其祖父之冤,编辑《吁天辩诬集》和《天定录》奏上,后集成《金陀粹编》传世。于谦有子于冕,编《节庵先生存稿》传世。袁崇焕更有不幸者,殁后不久,文稿散落,既竟绝嗣胤,又改朝换代。150年后,才由乾隆皇帝给予平反昭雪。乾隆皇帝能有此举,算是明智之君。然其时处于一个黑暗的文字狱时代,汉族知识分子罕有站出来著文赋诗赞扬袁督师者。道光朝由于文字狱的松弛,更由于西方列强的威逼,一些广东籍的社会贤达、新秀文人,重新想起了袁大督师崇焕。
――《袁崇焕传》,第198页
三、关于汉服(书中没有评价过这个问题,只有一处提及过汉服)
捏造语录: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书中论述:
乾隆《大阅图》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20页
――《清宫疑案正解》,第123―124页
四、关于吴三桂
捏造语录:
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书中论述:
有人问:吴三桂降清是真降,还是假降?清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吴三桂是真降,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长达30年的时间,一直死心塌地效忠清朝。另一种意见是,吴三桂是假降,证据是“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后来反清说明他是韬晦、是假降。
又有人问:吴三桂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清史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肯定吴三桂的历史贡献,主要是为明末清初中国重新统一做出了贡献。另一种意见是,吴三桂官于明而叛明,叛明而降李自成,再叛李而降清,最后到老年又反清叛乱,是一个丧失大节的人。
不管怎样评价吴三桂,他引清兵入关,直接的一个后果是:爆发山海关大战。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212页
吴三桂这个人,我在这里不对他做全面评价,就人品而言,仅着重指出:明清松锦大战身为宁远总兵而率先逃跑的是他,背明朝降李自成的是他,叛李自成降清朝的是他,勒死南明永历帝的是他,身为清平西王而起兵叛清的也是他!吴三桂一生有“三叛”――一叛明朝投降李自成,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三叛清朝起兵反乱,反复无常,孑孓小人。吴三桂与我下一节要讲的清初江南士人,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山西傅山等,其人品,其气节,龙蚁之分,天壤之别。
清朝人刘健在《庭闻录》中讲了一个故事:吴三桂在辽东的祖茔,风水“一脉三断节”。吴氏一门除吴三桂以疾而终外,都死于非命,吴三桂落得断子绝孙的悲剧结局。这当然是巧合。但吴三桂“一人三叛”,出尔反尔,毫无气节,贰臣叛臣,兼而有之。吴三桂气节之大亏,越千年而为人不齿。
――《康熙大帝》,第62―63页
五、关于海禁(书中没有提到过“闭关”)
捏造语录:禁海策和闭关令是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这维持了意识形态的稳定。
书中论述:
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迁徙,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限制并打击了郑经集团,但是同样不利于大陆沿海居民。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海峡两岸统一。终于,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到了。
――《康熙大帝》,第80页
第三,开放海禁。清初海上反清活动很多,曾下禁海令:寸板不许下海;又下迁界令:东南近海居民内迁50里,房屋弃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又从施琅建议,开海禁,通贸易。海禁一度开放。
――《康熙大帝》,第85页
康熙帝既有功绩,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湾内附后开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突然宣布商贾“南洋不许行走”,此一决策,大有失误。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传布,则切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再如禁止采矿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手工业材料发生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试验、制造、配置,影响军力的强大等。
――《康熙大帝》,第282页
六、关于清与汉唐的比较(书中提及一次)
捏造语录:满清远迈汉唐,因为满清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图腾!
书中论述:
清朝对蒙古的绥服,“抚驭宾贡,冈胶禾啤薄T谖鞅保笄〉鄱阅媳苯宓韧骋弧T谖髂希膊兀忧苛硕晕鞑氐耐持巍:笄 肚斩ㄎ鞑卣鲁獭分贫ǎ枇⒔鹌砍盖┲贫龋髂显乒蟠ǖ拿纭⒀⒁偷龋耐凉榱鳎宄迪至酥泄食飞隙嗝褡宓男汀
――《康熙大帝》,第279页
七、关于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书中没有直接论述过)
捏造语录:辛亥革命只是清王朝新政的延续。
书中论述:
光绪“百日维新”,初现变革生机。然而,“戊戌政变”,痛失良机。清朝皇室,自相残杀,错过维新变革的机会,丧失选择发展道路的机会。接着,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与光绪逃难。其受害者,自然是百姓、是国家、是民族;而受害最烈者,则是皇室、是贵胄、是满洲。在辛亥革命中,皇清宗室,满洲贵族,成为“革命对象”。清廷拒绝维新,终遭灭顶之灾。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251页
八、关于咸丰皇帝
捏造语录:咸丰远超许多华夏帝王。
书中论述:
奕}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11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陆游曾经在《钗头凤》中这样感叹差错凄惨的爱情: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陆游在这首《钗头凤》里,连续用了三个“错”字――错!错!错!这三个“错”字,借用在咸丰皇帝奕}身上,竟或有几分贴切。咸丰11年的皇帝生活,最明显的三个特点就是:“错”、“错”、“错”!咸丰皇帝第一错是错坐上皇帝宝座;第二错是英法联军入侵时错逃离皇都北京;第三错是临终之前错定了顾命八大臣。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79―180页
以上故事,说明奕}突出“仁”与“孝”。这是道光立奕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主要标准是所谓的“德”。本来皇太子的选择,应当是“德才兼备”,道光选择皇太子的时候,没有“德”、“才”兼顾,而是偏重“德”。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帝奕}遇到大事时缺乏远略、胆识,而是退缩、逃避,证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82―183页
九、关于康乾盛世课题
捏造事实:阎崇年曾向欧美六所大学兜售“康乾盛世”并申请研究经费时居然全部被拒,而且还遭到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讥讽:“这不是中国的黄金时期,而是最黑暗的时期!”
  阎老先生拍案而起:这是对中国一个黄金王朝的轻视蔑视以及歧视,它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它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它的国号成了我们清史专家永远的意淫!
书中论述:
前几年,海外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计划同笔者合作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课题,如果批准,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课题费,但要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来这位教授告诉我:课题没有被通过。因为基金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的康熙―乾隆时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是:人们在用两只眼睛看乾隆。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30页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回归之前,香港大学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课题:《论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并成立一个由香港、北京两方面的学者合作的课题组,约我参加这项课题研究。但课题组主持人说:这个课题要经过一个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结果,课题没有被通过,其理由是:专家委员会认为康乾时代不是历史的盛世,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由此启发我思考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评价康熙朝的历史地位?
三种观点对康熙帝历史功过的评价、对康熙朝历史地位的评价,清朝人是充分肯定的;辛亥革命反满派观点是否定的;当代学者又是怎么看的?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黑暗的时期;
第二,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强盛的时期;
第三,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落日的辉煌。
先说第一种观点。持康熙“黑暗”说者,主要论据是说康熙朝为“封建专制”。但我们看,封建君主专制从秦始皇到宣统帝,其间有三百多位君主,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不加分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专制”。因此,以“封建专制”作为否定“康熙盛世”的论据值得商榷。
次说第三种观点。论者认同康熙朝出现“辉煌”,但这是落日的辉煌。这个提法很有道理,但日出的辉煌与日没的辉煌,终究都是一次辉煌。《尚书大传?卿云歌》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其实,康熙朝也好,整个大清朝也好,其他朝也好,都像日出日没,月升月落一样,既要观察其是日出或月升,日没或月落;更要观察日出月升时,是被乌云遮蔽,还是光亮天下。本文讨论的是学术界存在的第二种观点。
再说第二种观点。我个人不提“雍正盛世”,因为雍正朝十三年,时间太短;也不提“乾隆盛世”,因为争议较大。我赞成“康熙盛世”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因为,康熙之世有五种景象。
――《康熙大帝》,第277页
十、关于清军南下用兵的影响的叙述
捏造语录: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应该称喜。
书中论述:
皇太极时期向明朝用兵,主要有八次:其中关外三次――宁锦之战败于袁崇焕、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逼降祖大寿和洪承畴(前面已经讲过);另外还有关内五次,进行掳掠。就是说皇太极的军队,攻破长城,五入中原。这对于皇太极来说,是扩大政治影响,取得军事胜利,掳掠中原财富;对崇祯帝、对中原百姓来说,则是一场可悲的灾难。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68页
皇太极对中原的掳掠,对皇太极来说,扩大了政治影响,打击了明朝的军事势力,掳掠了大量财富;对明朝来说,是一场空前浩劫,给中原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从而加剧官民矛盾,使中原民变形势更为严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80页
十一、关于康熙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比较
捏造语录:玄烨是刘彻和李世民加起来都没法比的,因为他面临的环境比两人更艰巨。并且,比起汉武帝,康熙更有开拓之业,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比起唐太宗,康熙更有包容之心,让中国人普天同庆。
书中论述:
康熙帝统一台湾之后,没有像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战突厥那样,战胜即走,得而复失。康熙帝对郑克u等以往之罪,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封郑克u为公、冯锡范为伯、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官,俱隶上三旗。他采取若干重大措施,特别是加以制度化。
――《康熙大帝》,第84页
第二,祭岱庙。康熙帝到泰安,登泰山极顶,又东到秦观峰,及孔子“小天下”处,东南到日观峰,薄暮驻跸行宫(《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七)。大家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相传炎帝、黄帝、尧、舜、禹、周公都封泰山。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暴风雨,在大树下避风雨。汉武帝也封禅泰山(《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然而,满洲的“神山”为长白山,康熙帝能够亲诣岱庙,躬祀泰山之神,这表明他对汉族儒家传统文化,认同景仰,顶礼膜拜。
――《康熙大帝》,第145页
中国两千年皇朝史上,统一王朝皇帝在位40年以上的有六位:汉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汉武帝有天汉民变、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变、明神宗万历帝有萨尔浒之战、清高宗乾隆帝有王伦起义,而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多年无战争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康熙大帝》,第28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圆上火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