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的陈药师中医专治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法是不是骗人的

白云山陈李济专药 专治失眠 焦虑_新浪新闻
  原标题:白云山陈李济专药 专治失眠 焦虑  广告
  神经衰弱!焦虑!夜夜难眠!
  失眠、焦虑、抑郁及神经衰弱这类疾病在医学上属于心理疾病 。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病位原来在心脾,按中医脏腑论来说,心与脾是母子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心输送养料,若是脾气虚弱,运化能力降低,虚不受补,就会造成心血不足,从而出现食少、腹胀,以及心悸、失眠、多梦、焦虑、耳鸣目眩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416年陈李济古方养心宁神丸,源自宋代经典古方,治心脾两虚,重用党参补气健脾,白术、大枣助党参以加强补气健脾之力,陈皮理气健脾,酸枣仁、龙眼肉、莲子、茯苓、丹参养心安神,配方合理,选料上乘。
  十二味中药材巧妙结合,养心安神,宁心定志,心脾同调,恢复人体心脾两虚,气血双亏诸症,通过补脾以增强机体运化,通过养心来益脑安神,治疗心悸心慌,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耳鸣目眩,焦虑、心神不宁等症。小药丸,易吸收,按疗程服用,调养精气神,四百余年陈李济,老字号,值得信赖!
  适用人群:长期失眠、难入睡、易醒、睡不踏实、浅睡、焦虑、神经衰弱,容易心慌心悸者,经常耳鸣目眩者等。
  白云山陈李济提醒您:按疗程服用效果好,购买时请认准白云山、陈李济商标
  服务热线:023—(打进电话有惊喜)
  销售地址:观音桥万鑫药房(412路起点站旁上行50米)沙坪坝药上堂药房(沙区人民医院对面)免费送货 货到付款
  粤药广审(文)第号生产企业: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
  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
只要认识到空无的道理,生命就无往而不胜。生命想透了其实与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无异,什么都不必太过执着,喜欢干点什么事就干点什么事而已。
“特朗普现象”其实是美国新教文明进入衰退期以后的一次自救。特朗普和他背后的美国群众,是对内外挑战的坚决应战,是美国文明不甘沉沦的生命活力迸发。而与之对立的建制派,则是腐朽的、堕落的。特朗普参选的结果,将决定美国未来是走向中兴还是就此沉沦。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国家的共产党与社会党开始不同程度的互相交往、联合斗争。中共自1982年以来也与社会党国际和多国社会党建立联系,甚至多次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社会党国际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国际代表大会。陈皮不是越陈越好
□ 张继强 河北省唐山市药品检验所
笔者在药品检验工作中发现,一些药店、医院经营、使用的陈皮颜色晦暗、气味淡薄,质量较次,达不到药用要求。通过笔者了解,一些医院、药店的调剂人员和药师对陈皮的质量标准缺乏了解,存在着片面认识。认为陈皮颜色差些、气味淡些,不会影响药用。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的果皮,其主要含有挥发油。陈皮味苦、辛,性温,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所以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主治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是一味常用中药。古人认为:入药以陈者为佳,故名“陈皮”。陈皮易伤气伤阴,气虚、阴虚、体弱者慎用。因陈久者,挥发油等成分损失了一部分,缓和了其药性。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陈皮所含挥发油具有芳香健胃和驱风下气的作用;可使痰液容易咯出。这与其功能主治相一致。
中药商品上,陈皮以色泽鲜艳、含油量大,香气浓郁者为佳。储存温度应不超过20℃,以减小储存环境对其质量的影响。
现行的《中国药典》及今年7月1日即将开始实施的《中国药典》(2010版)都以橙皮苷为衡量其质量好坏重要指标之一,明确规定:陈皮原药材中橙皮苷含量应不得少于3.0%,新版药典还对陈皮饮片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橙皮苷应不得少于2.5%。
由此可见,陈皮储存时间过长,会使挥发油等成分受到损失,影响到其质量和疗效。“入药以陈者为佳”观点,与现代执行的质量标准相背离。舌炎的中医治疗方法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舌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拇指医生提醒您:问题下方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舌头发麻,发痒,有时思想往这一转移,就开始痒了,痒起来很烦躁。舌头痒时就在牙齿上蹭,而且满舌头都是裂缝,看着光想流血,喝水刺疼。
头痛,警惕脑肿瘤 头痛几乎每人都经历过,常被认为是普通小病,其实头痛原因复杂,有经常性头痛病史的人更应警惕。根据统计70%的脑肿瘤有头痛症状,头痛往往为中到重度的头痛,可为搏动性头痛、闪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在确诊之前的头痛不一定天天发生,可表现为间隙性的头痛,少部分为持续性的头痛。大约一半的头痛在清晨或夜间,咳嗽、用力时加重,有时头痛表现为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或紧张性头痛的症状。 最近,我院脑外科收治疗一名姓陈的女性病人,28岁,住院号60397。因为头痛曾去多家医院诊治,最后在我院CT诊断为脑膜瘤并行了手术治疗,经过半月的治疗头痛消失、康复出院。为病人解除了头痛的痛苦。 所以,我们认为当出现头痛,尤其清晨或夜间头痛,头痛越来越重时,要警惕肿瘤瘤,及时到专科医院诊治,排除脑肿瘤的可能。脑肿瘤愈后与发现的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您好根据您对病情的描述,您这可能是过敏引起的,最好不要自己盲目用药,及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韩旭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头痛的辨治与验案
头痛的辨治与验案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泛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下部为止这一范围内的疼痛。因外感或内伤,以至气血不和,清浊相干,表现为以全头或头的某一局部疼痛为主证。头痛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病因病机】& &&&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引起头痛的病因较多,概言之,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1. 外感头痛& 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六淫外邪,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气血运行受阻,导致头痛。其中以风为主,因“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头部居人体最高位,所以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为常见。而风邪常挟它邪共同致病,尤其易兼寒、热、湿邪。风寒入侵寒凝血泣;风热上壅,经脉阻滞;风湿凝滞,清窍被蒙,均可发生头痛。故《医碥·头痛》云:“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热甚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2. 内伤头痛& 多与情志、体质、饮食和生活起居等有关。
(1)情志失调: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肝阴耗伤;或因肾精素亏,水不涵木,均可导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
(2)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或饥饱失常,伤及脾胃,运化不健;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痰湿内生,上蒙清阳,可致头痛发作,如朱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
(3)正气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年老气血衰败、房室不节,久病不愈,均可耗伤气血阴精,气血不能上荣于脑,髓海不充而致头痛。
此外,跌打坠仆,脑脉损伤,瘀血停留,阻滞脑窍脉络,以致气血不能上荣头目,亦可导致头痛。
总之,头痛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等脏器,与三阳经循行部位密切相关。外感头痛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以实证为主;内伤头痛,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以虚实相兼者为多,部分头痛宿疾患者因外感或情志不遂等可急性发作,且痛势较剧。其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诸种头痛的病机均可互相转化,且可兼挟。风寒外袭不解,可以在表化热,或过用辛温药,或阳盛体质,感受风寒,寒从热化,则可表现为风热上犯证;若阴盛体质,感受风寒,或过用辛凉之品,则热亦可从寒化,而表现为风寒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兼挟湿邪。内伤头痛始则多以痰浊、瘀血、气滞、肝阳上亢等标实为主,病多在气血,若迁延不愈则深入脏腑,伤及肾精,以气血精津本虚为主,多反复发作,或终生不愈。气滞血行不畅可致瘀血内停;瘀血内停又可加重气滞。气滞还可致水行不畅而痰湿内生;痰湿内生也可加重气滞,日久还可化热。气滞、瘀血、痰浊三者密切相关。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表现为肝火上扰证。气虚血行无力可致瘀血内停;阴血不足,肝木失涵,以致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又能耗伤阴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可致血虚,血虚也可导致气虚,两者常常相互影响。
此外,外感头痛若经久不愈,亦可内伤气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演变为内伤头痛。病程缠绵多反复发作,内伤头痛每因外感或情志不遂或劳累过度而诱发或加重,其证虚实兼挟,较为复杂。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源自世界神经病学者联合会头痛研究委员会对偏头痛所作的定义。
1.&&&&&&& 多有家族史。
2.&&&&&&& 有反复性,头痛的强度、频度、持续时间等各不相同。
3.&&&&&&& 开始多呈半侧头痛。
4.&&&&&&& 多伴有食欲减退、呕吐。
5.&&&&&&& 其前驱症状或伴随症状是神经系定位症状,情感障碍。
6.&&&&&&& 应用血管收缩药头痛缓解。
7.&&&&&&& 以上几点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出现,或者发作时不都出现。
根据头痛的临床表现应做下列检查。
1.&&&&&&& 脑电图检查。
2.&&&&&&& 头颅CT、MRI检查。
3.&&&&&&& 脑血流图检查。
4.&&&&&&& 脑脊液检查。
5.&&&&&&& 测体温。
6.&&&&&&& 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等。
二、中医辨证要点
临床辨证应从起病方式、疼痛性质、主要症候、舌苔脉象等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和判断。要掌握以下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一般说来,外感头痛起病较急,痛势较剧,病程较短,常伴有外邪束表的症状,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绵绵,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应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肝火、痰浊、瘀血之异,气虚者面色白光白脉细,血虚者头晕舌淡脉芤,常伴失眠,肾虚者腰膝酸软,肝阳亢者筋惕肢麻,肝火上炎者面赤潮红,痰浊者头眩恶心,瘀血者痛如针刺。
2.辨寒热& 畏风、恶寒、怕冷,遇寒增剧者多属寒症;发热、面赤、口干、溲黄、,遇热痛甚,得凉痛减者多属热症。
3.辨虚实& 外感头痛属实,内伤头痛多属虚实夹杂,当审其主次。新痛多实,久痛多虚;痛而剧按多实,痛而喜按多虚;头痛剧烈,呈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者多实;头痛徐缓呈昏痛、隐痛、空痛、痛势悠悠、疲劳易发者多虚。
4.辨经络脏腑&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痛部位每于脏腑经络有关,从头痛部位可以辨别病在何经何脏。由于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异,大抵太阳经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太阴经头痛多全头沉重如裹;少阴经头痛发作剧烈,连于脑、齿,面及指甲发青,脉沉细;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5.辨头痛性质& 凡重痛、胀痛、掣痛、跳痛、刺痛、灼痛者以实证为多;凡昏痛、隐痛、空痛、痛势悠悠,疲劳则剧者,以虚证为多,每因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所致。若突然头痛剧烈,并见项强、高热者,则另属温病范畴。
6.辨头痛的轻证、重证、危证& 头痛轻者,发作缓慢,痛势悠悠,病程迁延,时作时止,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髓海失荣所致。但如头痛逐渐加重,甚则伴有恶心者,则转为重证、危证,应警惕有脑部肿瘤的可能。头痛重者起病较急,痛势急迫,痛无休止,难以忍受,抱头走窜,呼天哭地,多由外邪、肝阳肝火、痰浊瘀血等所致。若头痛伴高热、抽搐、角弓反张,或喘促气急,或腹胀黄疸,或癃闭尿少者,为热毒或湿浊扰犯元神所致;凡外伤后如头痛剧烈,或见有神志改变,或见肢体强痉抽搐者,为脑髓受损或脑络、、、、、、如出现头痛如劈、昏迷不语或谵语狂乱,状若惊痫,或头痛引脑及项,手足青冷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等症,皆为头痛之危症。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以邪实为主,治疗首当祛邪,据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因头痛多风邪为患,故要重视风药的使用。内伤头痛多为虚实夹杂,治疗当祛邪扶正并举,采用平肝、化痰、活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至于病久及肾,肾精亏耗,则当益肾填精补髓。
二、分证论治
1. 风寒外袭证& &
主症& &&头痛连及项背,或有拘急收紧感,有跳动感,恶风畏寒,遇风受寒则疼痛加剧,常喜用棉巾裹头,口不渴或兼鼻塞流清涕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 &&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常用药物如川芎、羌活、白芷、细辛、薄荷、荆芥、防风、甘草等。
若寒邪较着头痛剧烈,遇寒即发,舌苔白,应加重温经散寒之品,如川乌、藁本等;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藁本、葛根;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以止嗽化痰;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以益气温阳;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大枣,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温散降逆。
2. 风热上犯证
主症& &&头痛如灼,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鼻流浊涕,便秘溲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散风热。
方药& &&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常用药物如清石膏、桑叶、菊花、白芷、羌活、川芎、白蒺藜、僵蚕、黄芩、薄荷等。
若发热甚者去羌活加山栀子、金银花;热甚伤津,舌红少津,可加石斛、芦根、天花粉等生津止渴;如伴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亦痛者,可加苍耳子、辛夷以散风除湿清热,通利肺窍,或加桑白皮、鱼腥草泻肺清热,或加服藿胆丸以清泄胆热;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 风湿蒙蔽证
主症& &&头痛如裹,昏胀沉重,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 &&袪风胜湿。
方药 &&&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
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若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闷,干呕不食,治以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4. 肝阳上亢证
主症& &&头痛眩晕,甚或两侧跳痛,常波及巅顶。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部升火,目赤,或兼胁痛,口干苦,舌苔薄干或黄、舌质红,脉弦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磁石、黄芩、菊花、桑叶、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若素体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而耗伤肝肾之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无力,舌红少津,脉细弦等症,可酌加生地、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5. 肝火上扰证
主症& &&头两侧或巅顶胀痛,或痛处有烧灼感,面红目赤,口苦而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
方药&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山栀、泽泻、木通、车前子、柴胡、当归、生地等。
若情志郁结而致者加白芍、郁金以柔肝解郁;若口干舌红者加麦冬、石斛、沙参以养阴生津;若头部烧灼痛甚者加生石膏、金银花以清泄内热。
6. 气虚不足证
主症& &&头痛,痛势绵绵,时发时止,遇劳益剧,倦怠乏力,畏寒少气,口淡乏味,胃纳不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升清。
方药&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如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助参、芪、术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行气健脾;甘草补气、调和诸药等。
若手足不温,便溏畏寒者,用理中汤加肉桂、制附片、煨葛根等以温补脾肾之阳;伴失眠、健忘者,加茯神、炙远志、炒枣仁等以安神定志。
7. 血虚不荣证
主症& &&头痛目花,时时昏晕,痛势隐隐,面色少华,心悸怔忡,夜寐不安,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滋阴养血。
方药 &&&方用加味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当归、熟地黄、白芍药、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等。
若血不养心,心悸不寐者,加炒枣仁、柏子仁、龙眼肉、远志等养心安神;如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炙黄芪、炒白术等益气生血;若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者可加制首乌、枸杞子、黄精、枣仁等以补益肝肾。
8. 痰浊上蒙证
主症& &&头痛而重,如物裹首,时有目眩,胸脘痞闷,恶心泛泛,甚者呕吐痰涎,纳呆,苔白厚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 &&化湿祛痰。
方药& &&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姜半夏、炒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石菖蒲、陈皮、蔓荆子等。
若肝胃虚寒,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可加吴茱萸、生姜温肝和胃而降逆;纳差食少,胸闷脘痞者加白蔻仁、砂仁以行气醒脾开胃;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气和胃;舌苔厚腻水湿甚者,合用五苓散利水渗湿,温;寒饮内停者,加制附子、干姜温中蠲饮;如痰湿蕴久化热,痰热上熏,口苦,舌苔黄浊,大便不畅者,宜去白术,加黄芩、竹茹、枳实、胆星等清热化痰。
9. 瘀血阻络证
主症& &&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物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白芷、青葱、生姜等。
若久病气血不足,宜加炙黄芪、党参、当归、地黄补益气血;疼痛甚者可酌加全蝎、蜈蚣、地龙、五灵脂、乳香、没药等行瘀通络、搜风定痛之品;若兼因受寒而诱发或加重,并有畏寒,舌苔薄白,舌质淡者,可酌加细辛、桂枝等温经通络散寒。
10. 肾虚失养证
主症&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肾填精。
方药& &&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物如熟地、山茱萸、枸杞、杜仲、人参、山药、当归等。
若头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补精血;遗精带下尿频者,加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补肾固涩;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症见足寒气逆,头痛,背冷,脉沉细,治宜温散少阴寒邪,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止痛。
【验方偏方】
1. 川芎、蔓荆子各10克,水煎服。用于外感风邪头痛。
2. 甘菊花30克、川芎30克,捣细为末,温酒调服6克,不计时服,治风头痛,每欲天阴,头痛先发者。
3. 夏枯草30克,水煎服。或用菊花6~9克,决明子10克,开水冲泡,每日代茶常饮,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
4. 当归10克,川芎克,水煎服。用于血虚头痛。
5. 全蝎、地龙、甘草各等份,研粉,每服3克,每日2次,用绿茶送服。用于顽固性头痛,偏于肝风入络者。
6. 制川乌、制草乌各6克,白芷、僵蚕各18克,生甘草10克,研细,分成六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用于顽固性头痛,偏于风寒者。
7. 白凤仙1株,捣烂,火酒浸,露七夕,去渣,饮酒。适用于寒湿头痛。
8. 蔓荆子6克,水煎常服,或加石楠叶10克,煎汤代茶,治风头痛。
9. 川芎、白芷、石膏等分为末,每服12克,茶下,治风热头痛;或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6克,茶调下;亦可用菊花、石膏、川芎各10克为末,每服5克,茶调下。
10. 大附子1枚去皮脐,研末,葱汁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丸,清茶送下,治阳虚头痛。
11. 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生研为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40丸,治痰浊头痛;或用牛蒡子炒、旋覆花等分,为末,腊茶清服2克;风痰头痛可用天南星、荆芥叶各30克,为末,美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痰热头痛可用瓜蒌1个、赤王瓜子7个,焙、牛蒡子120克焙,共为末,茶调下。
12. 乌药、川芎等分为末,每服10克,腊茶调下,治气厥头痛。
13. 川芎60克、香附120克,为细末,每服6克,茶调下。治肝气上逆头痛。
14. 升麻、苍术各30克,荷叶1个,为细末,每服15克,治风湿头痛。
15. 黄精30克、绿豆120克,用清水煮至绿豆烂熟时,吃豆喝汤,治阴虚头痛。
【针灸推拿】
1.&&&&&&& 体针
(1)外感头痛:风寒头痛取风池、风府、大杼、肺俞;风热头痛取太阳、合谷、大椎、天柱;风湿头痛取风池、头维、通天、三阳络、足三里。
随证选穴:前头痛加上星、阳白;
前额痛(阳明经):近取印堂、攒竹;远取合谷、内庭。
侧头痛(少阳经):近取太阳、率谷、悬颅;远取外关、足临泣。
后头痛(太阳经):近取天柱;远取后溪、申脉。
头顶痛(厥阴经):近取百会;远取太冲、内关、涌泉。
(2)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针刺泻悬颅、颔厌、太冲、太溪、行间、率谷、风池。
血虚头痛:补上星、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痰浊头痛:取内关、合谷、中脘、攒竹、列缺、气海、大椎、丰隆、百会、印堂、脾俞、足三里。
瘀血头痛:取合谷、三阴交、阿是穴。
气虚头痛取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
2.&&&&& 梅花针疗法:取穴;脊柱两侧,以颈椎、骶椎部为主,头部阿是穴
【临证备要】
一、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要明确诊断,注意鉴别诊断。
头痛是西医学的一种临床症状,神经科、精神科、眼科、五官科、心内科、感染科、传染科中许多疾病都有头痛表现,有功能性的疾病、有器质性的疾病、还可见于感染性疾病,临床应认真仔细地检查、斟酌,找出病因,避免误诊。必须区别头痛的常见疾病
1.偏头痛& 是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为特点,起病急,一般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很快缓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在几小时内,发作间歇期正常。常有家族史,女性患病多于男性,可见于任何年龄,10~30 岁是发病高峰, 45 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降低趋势。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在头痛发作前期可有幻觉(如见闪光或某种)或各种形式的盲点,或有眩晕、失语、精神错乱、感觉异常、颜面变色或四肢无力,历时10~30分钟或几小时。头痛期出现因颅外动脉扩张引起搏动性头痛,常以一侧为主,多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羞明等自主神经症状。头痛持续2~3小时后进入头痛后期,患者入睡,醒后头痛消失。
2.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是血管性头痛的另一种类型,又称组织胺性头痛或 Horton 综合征,表现为密集成串的头痛发作,头部剧烈灼痛常从一侧眶周或眼后开始,迅速扩展至同侧头面部,伴有头痛侧结膜充血,面部发热潮红,流泪和鼻塞,少数可有恶心,呕吐,瞳孔缩小,睑下垂,发作时其颞动脉突出,且有压痛,头痛可一次接一次成串发作,每日1至数次,每次持续数十分钟,往往集中于1周内连续发作,断续发作可迁延3~6 周后缓解;间歇期较长,通常为1年或数年发作1次。一般20~40 岁间起病,男性多于女性。
3.紧张性头痛& 多见于青壮年,以女性较多。常由紧张、疲乏及刺目的光线或喧闹所引起,头部任何刺激如果严重而持久,均可引起颈及(或)头皮肌的持续收缩而发生头痛。头痛的临床表现不一,头痛性质为重压感或紧箍感,也可为牵扯痛或胀痛,头痛大多位于枕、额枕或全头,可持续数天、数周、数月或数年。一般下午或傍晚加重,焦虑、情绪紧张可促发和加重,梳头或戴帽子也可加重,常伴头晕、失眠、健忘、烦躁等。检查可见枕颈部肌肉痉挛及压痛,有时可触到“结节”。
4.颞动脉炎& 又名巨细胞性动脉炎,属结缔组织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原因未明。早期有发热、脑动脉处有发红、肿胀、热感及压痛,脑动脉可增厚甚至搏动消失,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出汗及肌痛等全身症状。头痛为搏动性,多位于病侧颞部,呈持续性,尤以夜间严重,平卧与头低位时增剧,当仰头或压迫颈总动脉时头痛减轻,咀嚼时头痛加重。眼动脉受累时可有失明。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及贫血。
5.高血压头痛& 疼痛为全头性或在额部,可表现为搏动性疼痛、昏痛、钝痛,一般头痛不剧烈,头痛与血压波动关系不大。病人年龄往往偏大,测定血压有助于诊断。
6.颅内压增高性头痛& 主要见于脑瘤、脑脓肿、血肿等占位性病变。头痛为深在地钝痛,无明确特征,咳嗽、用力、弯腰、头部突然活动等均可使头痛增剧,常伴有喷射性呕吐,晨起时较重,或伴有偏瘫。头痛每次数分钟至 1 小时或更长。头痛如在一侧则往往是占位的同侧。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头颅 CT,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明确诊断。
7.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 是指无外伤、腰椎穿刺或其它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吸收增加或脑脊液漏出等情况所致的脑脊液压力低于70mmH2O,伴有额枕部疼痛、恶心、呕吐及眩晕,直立时症状加重,平卧后可缓解
8.腰椎穿刺后头痛& 在腰椎穿刺后,患者从卧位坐起数分钟后即产生枕颈部疼痛有时额部也痛,躺下数分钟后即可减轻
9.蛛网膜下腔出血& 特征为突然发生的剧烈爆炸样头痛,伴有喷射性呕吐,可有短暂的或一段时期的意识障碍,患者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早期呈血性,后期呈黄色。头颅 CT,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明确诊断。
10.脑膜炎症性头痛& 一般急性起病,呈严重而持续的深部头痛,伴有发热、呕吐、脑膜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发现的炎症变化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有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等。
11.痫性头痛& 头痛多位于额部,呈短暂发作性,发作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出汗、头晕、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发作间期完全正常。多见于少年、儿童,约 1/3 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见痫样放电。
12.神经症头痛& 常以头痛为突出症状,但主诉较多,如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13.外伤性头痛& 头部有外伤史,除在外伤部位有数小时至数天的疼痛外,约1/3~1/2的患者可产生外伤后头痛,可呈持续性胀痛,常伴眩晕、失眠、健忘等。
14鼻窦炎头痛& 疼痛主要位于额部及鼻窦部,晨起时较重,起床后因窦中分泌物排空而缓解。弯腰低头时由于压力改变可加重头痛,抬头时好转。鼻窦部有压痛,常有流涕、鼻塞等。X 线检查可见窦腔阴影模糊或出现液面。
15青光眼性头痛& 头痛常局限于前额、眼眶或颞部,疼痛剧烈、眼痛、恶心、呕吐、出汗、视力障碍、角膜混浊、结膜充血、瞳孔散大。眼科检查可见眼压增高。
16.屈光不正性头痛& 主要是远视及散光,可由眼肌过度疲劳,造成眼外肌及额颞部或枕部肌肉的持久收缩引起头痛,注视过久时头痛加重,纠正后头痛减轻。
17.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神经痛&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各支分布处,呈短暂的持续数秒至1分钟的、剧烈的反复发作,疼痛可呈刀割、针刺或电击样。常有触发点,在洗脸、说话、刷牙、进食时诱发。少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
二、凡头痛久发不愈,痛势较剧,在辨证的基础上应适当配用以下通络之品:因风邪为病者,尤当搜风通络,用药如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等;寒邪重者,尚可考虑用生川草乌,但须慎用,先从少量开始,一般用量从1.5克递增到3克左右,煎药时间不少于1小时;夹有风痰者,可选用白附子、南星等祛风痰药。
三、结合头痛部位选用引经药物,如两颞部痛用川芎、柴胡,前额头痛用白芷:眉棱骨痛用蔓荆子,巅顶痛用吴萸;因外感而巅顶痛用藁本;满头痛用羌活、防风;头痛连及项背用葛根。但不可拘泥。
四、妇女头痛,发于经期前后,伴有经水不调,痛经等症时,还当结合调理冲任之法治疗。
【验案举隅】
鄂某某,女,36岁。初诊:偏头痛已二、三年,每逢月经前四五天即发作。左偏头胀痛欲裂,甚时引及右半部,满头胀闷如塞,孔窍不利,目亦模糊,影响睡眠,寐差头痛更甚;影响食欲,并恶心欲吐,必待经行通畅以后,其痛才渐缓解,头额亦渐清楚。月经每次超前四五天。经行不畅,前2天量很少,3日以后才多,但一二天又淋漓不净,须延至六七日才断。经色黯,有血块,但无乳胀。腹亦不甚痛,惟觉腰酸,如此头痛频发,经水淋漓,循环发作,几无宁日。形体丰肥,无其它疾病,带环正常。妇科、神经科检查,无特殊发现。脉细,按之微涩,舌稍胖,苔薄腻。辨证当属于气滞血涩,肝失条达,为经前偏头痛之特殊证候;治予调肝和络,升降气机;方选清空膏加减;药用柴胡、炙甘草各7克,川芎5克,防风、羌活、酒炒黄芩、姜半夏、茯苓、当归、丹皮、丹参各10克,吴茱萸4克,泽泻、川牛膝、赤芍各15克,怀牛膝30克。月经前六七天开始服,连服7剂停药,下月再如是服用。
第1个月平平,第2个月(曾加石菖蒲10克)见显效,偏头痛减大半,第3个月竟不发作,月经亦顺调,此后竟未复发。
李东垣清空膏(川芎、柴胡、炙甘草、黄连(炒)、防风、羌活、黄芩),本治“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不止”,药能升清阳,泻阴火。此病风壅头目为甚,是冲气上逆,而肝血亦瘀,所以去黄连、茶之苦降,加丹皮、赤芍、怀牛膝、泽泻泄厥阴,姜半夏、茯苓和阴阳,姜半夏、吴茱萸平冲逆& 当归、丹参、川牛膝祛瘀血,则气血和、升降利,其痛亦自止。(摘自《当代名医证治汇粹》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88)
傅某某,&女,22岁,病历号&&52、2、568。病已年余,始于用脑过度,头痛而胀,尤以头后为甚。心跳气短,急躁易怒,大便数日一解,全身乏力,,量少色淡。面色贫血,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辨证立法:经不调,量少色淡,是属血亏。真血虚耗,心失主辅,故有心跳气短;血不养肝,则急躁易怒,头痛而胀;大便数日一解,非属热结,乃属肠枯不润,气虚不达之象;治以养血助心、舒肝活络之法;药用柏子仁l0克、炒远志l0克、&油当归10克、壳砂仁5克、生熟地各6克、紫贝齿(紫石英l0克同布包先煎)10克、北细辛1.5克、何首乌12克、炙黄芪l0克、白蒺藜15克、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火麻仁15克、酒川芎5克、蔓荆子5克、黄菊花10克、杭白芍10克、醋柴胡5克、炙甘草3克。
二诊:服药三剂,头胀痛减轻,精神稍好,用脑多时即烦急易怒,心跳气短,大便已解但不畅,前方去黄芪,加白薇6克。
三诊:去年连诊二次,服药有效,但因出差,年余始返北京。现仍头痛发胀,性情急,厌烦嚣喜独处,恶音声,大便不畅,食欲不振。药用生龙骨10克、朱茯神10克、紫贝齿(紫石英l0克同布包先煎)10克、生牡蛎10克、朱寸冬6克、厚朴花5克、月季花6克、旋复花(代赭石10克同布包)5克、玫瑰花5克、代代花6克、火麻仁10克、炙甘草3克。
&四诊:前方服五剂,除食欲增加之外,效不甚显,余症如旧,又增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四、五小时。药用醋柴胡5克、生赭石(旋复花6克同布包)l0克、杭白芍l0克、生牡蛎(生龙骨10克同布包先煎)10克、油当归l0克、酒川芎5克、火麻仁12克、炙甘草3克、春砂仁5克、北细辛1.5克、生熟地各6克、青皮炭5克、陈广皮5克、全瓜蒌18克、薤白头10克、磁朱丸(秫米12克同布包)6克。
五诊:服药六剂,睡眠好转,心神安宁,不甚烦急,大便通畅,食欲增加,惟头痛未减。药用白蒺藜12克、黄菊花l0克、香白芷3克、云茯苓10克、陈橘红5克、生牡蛎(生龙骨10克同布包先煎)10克、云茯神10克、陈橘络5克、酒川芎5克、冬桑叶6克、炒远志6克。
六诊:前方服药八剂,头痛见好,又因出差一个多月,未能继续治疗,头痛又复如前,大便也不通畅,四肢酸麻。药用冬桑叶6克、生牡蛎(生龙骨12克同布包、先煎)12克、紫贝齿(紫石英l0克同布包、先煎)10克、桑寄生18克、沙蒺藜10克、朱茯神l0克、炒远志6克、白蒺藜10克、朱寸冬l0克、酒川芎5克、油当归l0克、火麻仁15克、酒军炭3克。
七诊:连服十剂,症状都已减轻,除过劳时头痛心跳之外,一切接近正常。
药用六诊处方之剂量加两倍,再加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l0克,早、晚各服l丸,白开水送服。(《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按语:此类神经衰弱,最为习见,用脑耗血,血不上荣,脑无所养,头痛健忘均可发生,从而累及心肝,故有心跳烦躁之表现。养血助心舒肝活络,理应效果显著。初诊方中用熟地、&生地、油当归、酒川芎、杭白芍(四物汤)、何首乌、鹿角胶、炙黄芪养血益气,当归、川芎还有活血通络之能;柏子仁、炒远志、紫贝齿安神;醋柴胡、白蒺藜、黄菊花疏肝熄风;蔓荆子、北细辛祛风止痛;火麻仁、生地、油当归润肠通便;用壳砂仁以减地黄、鹿角胶的滋腻之性;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服药三剂,头胀痛减轻,精神稍好,用脑多时即烦急易怒,说明有阴伤化热趋势,故前方去黄芪,加白薇以清虚热。就诊两次服药不满十剂,即停药出差一年之久,由于治疗不能持续,又复旅途劳乏,病势只有加重,岂有自愈之理。回京就诊,“仍头痛发胀,性情急,厌烦嚣,喜独处,恶音声。大便不畅,食欲不振。”治拟安神疏肝法。用生龙骨、朱茯神、紫贝齿、生牡蛎、紫石英、代赭石重镇安神;厚朴花、月季花、旋复花、玫瑰花、代代花疏肝解郁;朱寸冬养阴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药服五剂,“除食欲增加之外,效不甚显,余症如旧,又增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四、五小时。”可能与疏肝之力过强有关,仍宗初诊之方意治之,油当归、酒川芎、生地、熟地、杭白芍四物汤养血柔肝;生赭石、生牡蛎、生龙骨、磁朱丸重镇安神;醋柴胡、青皮、陈广皮疏肝行气;火麻仁、全瓜蒌、生地润肠通便;全瓜蒌、薤白头宽胸畅气;川芎、北细辛止头痛;春砂仁、秫米和胃护胃;炙甘草调和诸药。服药六剂,“睡眠好转,心神安宁,不甚烦急,大便通畅,食欲增加,惟头痛未减。”说明此次方药对证,若继用原方恐有碍胃之虞,故用白蒺藜、黄菊花、冬桑叶疏肝清肝;云茯苓、云茯神、炒远志健脾安神;陈橘红、陈橘络疏肝通络;生牡蛎、生龙骨重镇安神;香白芷、酒川芎通络止痛。再次服药八剂,“头痛见好,又因出差一个多月,未能继续治疗,头痛又复如前,大便也不通畅,四肢酸麻。”以药测证,病机基本相似,用药有所不同,用冬桑叶、白蒺藜清肝疏肝;生牡蛎、生龙骨、紫贝齿、紫石英重镇安神;朱寸冬、朱茯神、炒远志安神定志;酒川芎、油当归活血通络;油当归、火麻仁润肠通便;桑寄生、沙蒺藜补肾填精生血,酒军炭有通便作用,与川芎相配,一降一升,为止头痛之妙对。七诊:连服十剂,症状都已减轻,除过劳时头痛心跳之外,一切接近正常。最后按上方之剂量加两倍,再加柏子仁、酸枣仁各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缓图。
患者服药不规律,多次出差,如许波折仍能取得良好效果,皆因辨证明确,守方有法。贫血而大便干燥者,多属肠失滋润,蠕动无力,并非热象实证,血充气达,便即润畅,无须通泻之剂。
李××,男,48岁。解放军某部老红军。病发于1957年12月,患剧烈头痛,夜间尤甚。痛时自觉头部紧缩似鸡蛋大小,如铁箍紧束,不能入睡。在四川××医院住院八个多月,病因不明, 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每日服安眠药强行控制。出院后,头痛复发时,又增肩背痛楚如缚。后转部队××医院,采用睡眠疗法等治疗。又入××医院,按“癔病”论治。病情未见好转,被迫全休。每日剧痛发作一至数次。发展严重时,舌强目呆,手不能抬,脚不能移,说不出话。1965年初诊。头剧痛,连及肩背,每日发作数次。神衰气短,四肢无力,手足不温,经常下利。面色萎黄,舌质暗淡,苔黄夹白,根部厚腻。此为太阳少阴证,多年陈寒凝聚已深,表里之邪交织难解。法宜扶阳解表,峻逐阴寒。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药用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6克、桂枝12克、干姜60克、生姜120克、甘草30克。
二诊& 上方连服十余剂,头痛减轻,余证同前。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后二十分钟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惊骇,任其自行恢复。药用麻黄10克、制附片120克 (略煎) 、辽细辛6克、桂枝12克、干姜60克、生姜120克、甘草30克。
患者遵法服之,服后等待药性发作。半小时后,信步庭院,忽然倒下。被家人抬进卧室,很快清醒。除全身发麻外,无明显不适。起身后,又倒在地上,口中流出不少清泫粘液。数小时后,逐渐恢复常态。间隔数日,依上法又重复一次。从此,多年剧痛明显减轻,头、肩、背如紧箍重压之苦,皆如释。其后将初诊方附片久煎又连续服用两月,病遂基本治愈。十余年来,未再复发。
日追访:患者已年逾古稀,谈笑风生,介绍二十年来患此奇病之种种经历,不胜感慨之至。《范中林医案》
本案患者为一位老红军,头痛剧烈,乃至日发数次,发时手不能抬、脚不能移、口不能言,被迫全休,多方治疗罔效。范老认为,此证属“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峻逐表里寒湿之凝滞。方中麻黄、制附片、辽细辛、桂枝、干姜、生姜、甘草的用量均超过常规用量,其中制附片的用量甚至达10倍之多,因为久煎,加之超大量用了生姜,进一步减低了附片的毒副作用,连服10余剂,头痛减轻。然范老认为,此时“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后二十分钟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惊骇,任其自行恢复”。于是乎又将制附片的用量加倍,达120克之多,且不久煎,仅略煎而已。果不其然,患者遵法服之半小时后,忽然倒下,但很快清醒。除全身发麻外,无明显不适。其后,口中流出不少粘涎。数小时后,逐渐恢复常态。间隔数日,依上法又重复一次。其后又连续服用初诊方两月,病遂基本治愈。
由此可见,范老在临证时辨证之准确、遣方用药之胆略却非常人可及,说明他对制附片的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的掌握分毫不差,使用起来真正是得心应手,也是效如桴鼓。
周某,男,42岁,农民。日因头痛6年来诊。自述于14年前右踝关节肿大酸痛,受冷后肿痛更甚。从1986年3月始,出现阵发性左侧头痛,曾在成都某医院诊为“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屡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近几年来,疼痛逐渐由左侧蔓延到整个头部,轻轻敲打或热熨可暂时缓解,稍触风冷,疼痛复作。虽系炎夏,亦需头巾重重包裹,不得须臾揭去。平时常有眩晕、肢倦乏力、形寒怯冷、多梦易醒、鼻塞不闻香臭、口淡无味等症。察其面色晦暗淡黄,右踝关节肿大变形。舌紫黯、苔白而滑,脉象沉弦,右大于左。前医曾断为肾阳亏虚投以温补之剂而未效。此病系由外感寒湿,留滞经脉,日久不去,聚而为痰,随气升降所致。故从寒痰头痛论治,以散寒祛痰之青州白丸子煎服。药用白附子12克、制南星12克、制川乌15克、法半夏15克。% I# u4 O' {7 b( X. F&&_+ E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服6剂。
复诊,头痛大减,夜卧揭去头巾,其痛未作,踝痛减轻,鼻可辨香臭。病有好转,嘱前方再服3剂。11月15日再诊,头痛消失,睡眠及食欲恢复正常。惟踝关节变形如故,但已不痛。改用星附二陈汤加薏仁调服,巩固疗效。1975年6月随访,病未复发,已能胜任重体力劳动。- _: |. M4 h/ Z; u5 j. ?& ?
该病者头部冷痛,踝关节肿痛变形,经年不愈,且有形寒肢冷,类似肾阳亏虚之象。但投以温补之剂不效,病程虽久而形体未显大衰,实非阳虚之证,乃寒痰留滞经隧,清阳不升,浊阴反而上逆,闭阻经脉,形成寒痰头痛。寒痰上下走注,上冒清阳则头痛眩晕,下注足胫则踝骨冷痛。得温熨叩击,阳气暂通,其痛稍缓;痰饮复聚,疼痛再作。痰饮阻隔,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则手足厥冷。肺脾之气失于升降,则鼻寒不利。中下二焦阳气不足,则见肢倦乏力,卧不得安。病邪久留,根深蒂固,决非一般散寒祛痰之药所能奏效,故选用《局方》青州白丸子。此方药虽不多,但力量峻猛。其中川乌与半夏同用,取其相反之性,直达病所,因此收到理想的效果。若非寒痰痼疾,不得轻率妄用,以免发生事故。后用星附二陈汤,既除其经隧中未净之痰,又调理脾胃,杜绝生痰之源。
张××,女,38岁。日初诊。一年多来卧床不起,头痛,头晕,心慌气短,颈转动困难,身倦乏力,精神不振,腰痛腿酸,大便有时溏,小便正常,食纳不振,月经不调,口干不饮(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舌淡红无苔,脉沉弦细数。属肝肾不足,阴虚阳亢之征。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久服汤剂,胃气难任荡涤,故采用膏丸。处方为桑椹膏每早9 克,开水冲服,杞菊地黄丸,每晚6克,开水送下。连服一月。
复诊:精神转佳,食纳增加,每日能起坐四五次,大便已不溏,小便正常,有时胸闷,起坐时周身发抖,头痛眩晕,睡眠不佳,左膝关节酸痛,脉舌同前,依前方加生熟枣仁各4、5克,远志2、1克,夏枯草3克,水煎取汁代汤早冲桑椹膏,晚送杞菊地黄丸。连服一月。
三诊:已能起床下地活动,食欲渐增,但仍有头晕,改用养阴健脾兼治。早服人参养荣丸9克,晚服杞菊地黄丸9克。继服一月。
四诊:精神更佳,能出户外散步,饮食逐渐增加,大便正常,月经正常,但仍有头痛头晕,心慌寐差,舌质正常,脉左寸微感不足。余脉弦缓。病势虽有好转,但肝阴与心气仍感不足,治宜养阴潜阳并益心气,仍主小剂缓图。处方用药茯苓、茯神各15克,生熟枣仁各30克,炒远志15克,煅石决明45克,珍珠母45克,灵磁石45克,淮山药30克,潼蒺藜30克,怀牛膝30克,夏枯草30克,黄菊花30克,冬桑叶30克,黑芝麻45克,枸杞子30克,金石斛30克,炙龟板60克,共研为末,和匀,分三十包,每包约20克,每日一包,水煎去渣取汁,兑桑椹膏9克,分两次热服。连服两月诸证悉平,外出活动,再服两月,痊愈。《蒲辅周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阳动则风生,肝缓则风熄,阴虚则阳亢,液足则阳潜。本例久病卧床不起,头痛目眩,心慌气短,身倦神乏,腰痛腿酸,,食欲减退,症状虽复杂,舌红无苔脉沉弦细数,总不外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肝风上扰之征,检阅以前所服之方无非补气补血,然久服无功,故初用滋阴为主,以膏丸缓图,庶不伤胃气,继则养阴和阳,终则滋阴潜阳,而见效甚速,诸症消失,恢复工作。此外,本案提示应学习蒲老以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重视保护后天之本,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尝见慢性疾患,以汤剂荡涤欲速而不达,乃胃气不胜药之故也。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3:21
韩旭大夫的信息
韩旭大夫电话咨询
韩旭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韩旭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韩旭大夫提问
韩旭的咨询范围:
老年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脑梗塞、失眠等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老年杂病包括便秘、汗证、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及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膏方调理。
韩旭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老年病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