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用3D技术打印房子,成本比传统开店的成本支出建筑还低,为什么

几年前国内用3D技术打印房子成本比传统建筑还低,为什么到现在3D技术还没普及?-樱花色精致瞳孔的女子的回答-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几年前国内用3D技术打印房子成本比传统建筑还低,为什么到现在3D技术还没普及?
关于房子的事,与其说是房子贵,倒不如说是地价贵!很多人不晓得其中原因,一个劲儿的骂开发商。话题扯远了,为什么3D技术火不起来呢?我觉得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它的市场绝逼是在农村,但是这个价格相对而言太高了。第二是:工艺虽说成熟了,但是很多东西,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滴!第三是:媒体炒作的太厉害了,落到实处的真是可怜啦
从3D打印的人偶模型到汽车配件,从食品到人工椎体,从校园里也能见到的3D打印实验室到3D打印研究院,3D打印在我国从走入公众视野到今天,走过了轰轰烈烈的两年。7月7日,青岛,首届中国3D打印节亮相2016电博会,琳琅满目的技术和产品被公众认识和检验。与此同时,北京通州的一栋别墅里,国内外媒体和同行的参访团络绎不绝。这座半年多前被3D打印出来的建筑,正被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人们试图从中看到3D打印在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图景。3D打印在中国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根据数字3D图像或模型,一层一层地打印出实物。传统的加工制造是在原材料基础上,使用切削、磨削、腐蚀、熔融等办法,把没用的削掉,进而得到零部件;3D打印无须原坯和模具,它把材料一层一层摞上去,生产产品的机器就像打印机一样,用叠加、层叠的办法形成产品。4月21日,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对接《中国制造2025》,增材制造(3D打印)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对于中国3D打印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该委员会共有委员61名,涉及中国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涵盖工艺、材料、设备、服务、检测、认证及医学等多个领域,被业界誉为“中国3D打印教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卢秉恒表示,3D打印可以带来很多颠覆性的变革。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材料利用率可由5%提升至90%以上,制造周期由数月压缩为几天;概念飞机的设计可减轻质量的60%;新能源汽车可把2万个零件集成为40个,6天打印完成且减重1/3。此外,3D打印也可以支持新科技革命,从增材到创材,3D打印可以研发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和超高抗蚀的合金材料。卢秉恒表示:“在全面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那么,中国智能制造有望进入世界前列。”不过,虽然我国的3D打印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卢秉恒在牵头成立中国3D打印研究院接受媒体采访时仍指出,我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没有形成产业链、工业环境不配套等。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上,如3D打印机中的激光器,也仍然对国外依赖较大。在应用方面,我国的3D打印丰富程度远低于美国。卢秉恒曾介绍,目前我国3D打印的大部分应用仍然集中在军工领域的开发与模具的制造上。从设备数量上看,美国目前各种3D打印设备的数量占全世界40%,而中国只有8%左右。我国并没有停止对3D打印应用进行探索的脚步。6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个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人体手术,人工椎体诞生并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这不是3D打印第一次应用在我国的医疗实践中。2015年8月,南京市儿童医院在全国率先将3D打印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过程——该院心外科专家使用3D打印技术,以1∶1的比例打印出一个婴儿的心脏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手术中,成功地对一名出生仅3个月的复杂先心病婴儿进行了心脏修复。但是,和各领域看似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社会上对于3D打印的质疑一直存在。“噱头大于实质”“炫技大于实操”,被不少人诟病。整体打印别墅落地北京通州 专家对前景持观望态度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富豪工业区的一栋别墅最近吸引了中外媒体前去参观。这栋别墅共有两层12个房间,屋顶是像城堡一样的绿色圆锥形。和常见的别墅不同的,是墙面上蛋糕花纹一样层层叠叠的痕迹。这栋别墅由北京华商腾达工贸有限公司于去年11月底建成。据负责人吴建平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3D整体打印的别墅。记者查看由该公司记录的打印施工过程视频发现,“打印”出这栋建筑的打印机由两条轨道、两个支架和一个可移动的大型喷头组成。喷头在轨道中“挤出”原材料,3~5分钟之后凝固成型。吴建平介绍,他们首先进行电子配料,并进行搅拌,调配混凝土的含水量,然后将调配好的材料输送到打印机里。在固定好预制钢筋结构的同时,将打印机的两条轨道人工放置在钢筋架构的两侧,并固定好整个建筑的大体范围。在此之后,把建筑图纸数据输入到打印机的数控系统中,打印机即可自动操作,将原材料浇筑在钢筋上。用传统建筑方法建造一栋等面积的二层别墅,工期为3~6个月,人工成本占总建筑费用的50%左右。吴建平说,他们用3D打印的方法建造一个同样的别墅,直接浇注成型,取消了模板工序,可以缩短工期至45天。由于3D打印建筑几乎没有原料浪费,建筑垃圾少,工程总造价会降低。更重要的是,机械施工能减少80%~90%的人工成本。打印的别墅安全性能得到保障吗?从事超过40年建筑业的吴建平说,该别墅可抗八级地震。但他坦言,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建筑物并没有送到实验室上去监测,但按照国家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要求,建造一个同样面积且可抗8级地震的两层建筑,需要5吨钢筋。但他们的别墅用了20吨,所以他认为抗震性能可以达标。吴建平介绍,目前打印出的别墅,将作为公司试验3D打印设备的试验品,不会出售。一层将作为样板间进行展示,二层将用做办公场所。吴建平说,他们研发这个项目,是为了能够在将来普惠于民,降低建筑成本,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认为,3D打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打印建筑模型上十分好用。打印出的模型精巧、精密。但在建造房子上,目前还看不到能广泛推广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建筑并不需要特殊的材料。柳肃说,3D打印出来的混凝土和人工做出来的区别不大,而且对于建筑这种不是特别精密的作业,难度不是很大,没有必要用3D去打印。对于建筑行业引以为豪的减少废料这一特点,柳肃说,建筑的废料并不是那么可怕,有一定程度的浪费属于正常。而就节省工时来说,工厂装配同样很快,不一定比3D打印慢。他介绍,发达国家很早就在使用装配式的建筑,如柱子、墙、梁都是在工厂做好,运到工地像装家具一样装起来。“这也能在45天之内完成。赶工程并非一个理由,一定要那么快干嘛呢?”柳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另一方面,柳肃认为,3D打印的费用比普通的建筑贵,是另一个阻碍技术推广的原因。多名专家都表示,这种新型建造的房屋,没有相关的验收标准和规范,距投入使用也有很长的距离。一位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果需要验收,任何人都是不敢签字的。”
  谈及3D打印建筑的经济性,我不认为性价比很好。3D打印建筑技术在其本身的研发、设备及材料上的投入不会比人工费低。目前的房价高并不是因为造价成本高,造价成本在房价中只占11%甚至更低,造价成本几乎都可以忽略掉。从造价成本里去降低成本,我觉得不现实。 社会富裕了,文化需求高了,建筑不再只是居住的机器。它需要更丰富变化的空间,需要在建筑的内外界面上有更丰富的装饰装修,如西方古典建筑物上的线脚、挑檐、山墙山花、浮雕等。这样3D打印建筑就会非常复杂,成本不一定就比人工便宜、快捷。” 研究团队在目前实践过程中所得出的实验统计数据表明,扣除设备本身与其他研发成本,仅仅考虑建筑物施工、耗材、人工等费用,3D打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成本是相近的,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既然成本相近,与传统建筑相比,3D打印建筑的优势在哪里?  从目前基础研究角度来分析,3D打印建筑具有“3D建筑形状的自由化、结构更优化、打印出来的建筑具备功能与艺术融于一体的特点”三个优势。  和国内将3D打印建筑应用于民居和别墅相比,国外的3D打印建筑似乎更加符合这三个优势。    和中国人将3D打印建筑寄希望于建造民居不同,国外的3D打印建筑,更像是一种实验性游戏,游走在先锋与艺术之间。基于3D打印技术能提高建设效率的积极意义,可以考虑用于大量建造功能比较单一的建筑,如住宅楼、办公楼、学校等,但不能无限制夸大它的作用,比如用来建筑公共场所如剧场、博物馆、纪念堂。  当建筑的发展突破了单一的土木实体时,人工还是比3D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对于建筑领域来说,3D打印究竟具备革命性的意义还只是昙花一现?目前市场上所报道的3D打印建筑,基本上都属于模型范畴。这些3D打印建筑并不是功能性建筑,更多还是一种新技术的尝试和新业态的实验,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不足以称之为一种革命。从建筑的实体功能、艺术、环保和材料等技术来看,3D打印建筑能否在未来具备革命性意义,还要取决于各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国家能否推进相关产业化政策的改革?从全世界范围来说,3D打印建筑面临同一个难题,即在技术、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此外,3D打印建筑尚未产生专用的设计软件,目前使用的BIM软件属于管理类而非设计类,3D建筑打印的设备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3D打印建筑所用的功能型和环保型的材料亦处于初步阶段。多位专家跟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发展纲要》鼓励将3D打印技术用于建筑部品、构件生产,指的是“建筑实体之外的附属部分”,并不能借此认为国家将明确推广3D打印建筑。3D打印建筑和传统建筑在技术和产业上逐渐融为一体,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同时,3D打印建筑将主要用于高科技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如小型景观建筑、参观模型、安居工程等。总之不可能取代传统建筑,而只会作为建筑业态里的一个创新和补充,推进产业升级和改造,这个是值得期待的。
31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3D打印建筑,你敢住吗?(组图)_网易新闻
3D打印建筑,你敢住吗?(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打印过程似奶油裱花,建筑垃圾制成的“油墨”砌出高墙,3D打印建筑的牢度怎样?能住多少年?
  用打印机来盖房?不要一砖一瓦,只要一台3D打印机,就能在24小时内“兴建”10间房?
  号称“全球首批3D打印实用建筑”的房屋近日亮相上海青浦。“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让建筑工人做更体面的工作,让建筑成本降低50%,让更多人住得起房子,房型家具私人订制,让水更清、天更蓝……”其研发者马义和近日也被冠上“全国3D打印第一人”的名号。
  3D打印建筑究竟会带来怎样的革命?建筑学专家认为,作为全球建筑革命的热点,3D打印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从环保节能省时省力角度看,有其创新意义。不过新型“油墨”打印的建筑,其刚度、强度和耐久性等综合性能还待进一步验证。
  “24小时能打印10间房”
  近日,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的3D打印建筑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在园区内的一片空地上,10幢一至两层的毛坯新房错落安置。据悉,这10幢有着方便面式外表纹理的房子,并非由工人一砖一瓦砌出来,而是由一台3D打印机,在24小时内打印出来的。
  走进一个3D打印的房间:设计的多样性可以让门窗等位置在“打印”过程中就预留出来,并且根据需要安装预埋件。与众不同的墙体,也并非钢筋水泥浇筑,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油墨”,根据电脑设计图纸和方案,在现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上海盈创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和给记者展示了现场打印时拍摄的视频片段,只见一只巨大的喷头,像奶油裱花一样源源不断喷出灰色的油墨,油墨呈“Z”字形排列,层层叠加,很快便砌起了一面高墙。之后,墙与墙之间还可像搭积木一样垒起来,再用钢筋水泥进行二次“打印”灌注,连成一体。马义和介绍,整个打印过程,只需要一张图纸、一台电脑、就地取材制造的足够“油墨”,就可以在24小时内打印出10幢200平方米建筑。
  打印机长啥样不让看
  能打印房子,该要一台多大的3D打印机?技术方称,这台超级打印机是企业的最高商业机密,外人都无缘一见。记者有幸见到了这台巨型打印机的视频,机器呈长方体,厂方介绍的高6.6米、宽10米、长32米的打印机,底面占地面积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高度足有3层楼高。且打印机的长度还可以延伸,完全拉开足有150米长。马义和前几年对它完成了设计研发,然后全球定制零部件,最终在苏州工厂组装而成。这次现身青浦的3D打印房屋就是在苏州打印好后搬运到上海的。
  “用3D打印机来造房,是世界各国建筑师的梦想。此前,俄罗斯曾发布一幢3D打印建筑,但他们的原理是打印一个个像乐高积木一样的配件,然后通过组装做成建筑的墙体;荷兰打印了一个景观房建筑叫莫比乌斯环,是通过用沙子和黏合剂的方式打印若干个模块进行组装,最终,也没有打印出完整的房子。而有了这台打印机,就可以就地取材,制造打印‘油墨’,打出整栋房子。”马义和称。
  “油墨”来自建筑垃圾
  3D打印的房子是否为一种噱头?打印的建筑牢度怎样?能用多少年?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推出3D打印住宅,有人会买吗?面对记者一连串的疑问,马义和回答得胸有成竹。
  在他眼里,3D打印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更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建筑模式。它更加坚固耐用、保护环境、高效、节能,不仅解放人力,还能大大降低建造成本,造出普通百姓都能住得起的房子。
  据其介绍,3D打印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建筑垃圾再利用,同时让新建筑不会产出新的建筑垃圾。“今后建筑过程将大大降低扬尘和污染,建筑工地不再会是一片狼藉,城市空气质量也会得到改善。”马义和说。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而盈创3D打印建筑“油墨”的核心技术就是将建筑垃圾再利用,通过技术处理、加工、分离,使之成为3D打印建筑“油墨”的原材料。
  让更多人住得起房子
  那么这样的“油墨”牢度怎样?马义和表示,“油墨”是一种经过特殊玻璃纤强化处理的混凝土材料,其强度和使用年限大大高于钢筋混凝土。“空心的墙体不但大大减轻了建筑本身的重量,还可以随意填充保温材料,并可任意设计墙体结构,一次性解决墙体的承重结构问题,因此无论是桥梁、简易工房、剧院,还是宾馆和居民住宅,其建筑体的强度和牢度都符合且高于国家建筑行业标准。”
  更颠覆想象的是,“油墨”挤出后会很快凝固,保证打印机能连续打印。“如果是整栋25层的住宅楼,只要打好地基,仅十天半月即可完成整栋楼的建筑框架。之后安装好门窗,排好各类电线管道,再由打印机打印出整体的复合地板和家具,业主一个多月就可拎包入住。”马义和说,这绝不是未来的梦想,而是现今已经实现了的技术。“现在,你看中了外滩的哪栋建筑,或者喜欢全球哪套品牌家具,只要用照相机拍下来,将设计图纸输入电脑,很快就可不走样地拷贝打印出来。”
  更令他对自己产品信心十足的是3D打印的价格优势。据他测算,打印能使建筑能耗从70%降低到30%以下,让建筑成本降低50%,让更多人住得起房子。
  建筑专家质疑原材料
  创新值得肯定,但3D打印住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青浦打印建筑的亮相,这一周来马义和成为建筑业内的关注热点。而他的下一步计划,将在全国寻找合作方,在全国间隔300公里范围内建100家梦工厂,今后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油墨,就地打印。
  不过,对于如此大手笔的规划,似乎也有人表示了担忧。有专家表示,虽然在理论上运转良好,但当规模变大后,可能会突然失效。在很长的时间里,3D打印房屋可能只会用在一些临时建筑上。
  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来增祥同样表示,3D打印在建筑新材料开拓和建筑工艺上的创新探索值得称赞,不过3D打印房屋要真正普及,恐怕还需斟酌。比如该3D打印“油墨”的构成主要是高标号水泥和玻璃纤维。而据他所知,某些国家禁止建筑物大量使用玻璃纤维,因为玻璃纤维会影响人体呼吸系统。高强度水泥未来的回收也有困难,目前我国高层住宅普遍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或全钢结构,其中钢铁可以回收,因此传统建筑材料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依旧有很大优势。
  此外,建筑不光有外在的形态,特别是人居住宅,更需要对内部结构、综合强度、刚度、防火性、使用年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来增祥认为“油墨”的承载力强度、耐久性等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还有待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权威检测和认证。据《人民文摘》7月1日报道
  3D打印建筑正式亮相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资料片)。
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新疆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几年前国内用3D技术打印房子,成本比传统建筑还低,为什么到现在3D技术还没普及?
我的图书馆
几年前国内用3D技术打印房子,成本比传统建筑还低,为什么到现在3D技术还没普及?
从3D打印的人偶模型到汽车配件,从食品到人工椎体,从校园里也能见到的3D打印实验室到3D打印研究院,3D打印在我国从走入公众视野到今天,走过了轰轰烈烈的两年。7月7日,青岛,首届中国3D打印节亮相2016电博会,琳琅满目的技术和产品被公众认识和检验。与此同时,北京通州的一栋别墅里,国内外媒体和同行的参访团络绎不绝。这座半年多前被3D打印出来的建筑,正被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人们试图从中看到3D打印在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图景。3D打印在中国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根据数字3D图像或模型,一层一层地打印出实物。传统的加工制造是在原材料基础上,使用切削、磨削、腐蚀、熔融等办法,把没用的削掉,进而得到零部件;3D打印无须原坯和模具,它把材料一层一层摞上去,生产产品的机器就像打印机一样,用叠加、层叠的办法形成产品。4月21日,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对接《中国制造2025》,增材制造(3D打印)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对于中国3D打印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该委员会共有委员61名,涉及中国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涵盖工艺、材料、设备、服务、检测、认证及医学等多个领域,被业界誉为“中国3D打印教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卢秉恒表示,3D打印可以带来很多颠覆性的变革。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材料利用率可由5%提升至90%以上,制造周期由数月压缩为几天;概念飞机的设计可减轻质量的60%;新能源汽车可把2万个零件集成为40个,6天打印完成且减重1/3。此外,3D打印也可以支持新科技革命,从增材到创材,3D打印可以研发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和超高抗蚀的合金材料。卢秉恒表示:“在全面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那么,中国智能制造有望进入世界前列。”不过,虽然我国的3D打印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卢秉恒在牵头成立中国3D打印研究院接受媒体采访时仍指出,我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没有形成产业链、工业环境不配套等。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上,如3D打印机中的激光器,也仍然对国外依赖较大。在应用方面,我国的3D打印丰富程度远低于美国。卢秉恒曾介绍,目前我国3D打印的大部分应用仍然集中在军工领域的开发与模具的制造上。从设备数量上看,美国目前各种3D打印设备的数量占全世界40%,而中国只有8%左右。我国并没有停止对3D打印应用进行探索的脚步。6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个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人体手术,人工椎体诞生并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这不是3D打印第一次应用在我国的医疗实践中。2015年8月,南京市儿童医院在全国率先将3D打印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过程——该院心外科专家使用3D打印技术,以1∶1的比例打印出一个婴儿的心脏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手术中,成功地对一名出生仅3个月的复杂先心病婴儿进行了心脏修复。但是,和各领域看似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社会上对于3D打印的质疑一直存在。“噱头大于实质”“炫技大于实操”,被不少人诟病。整体打印别墅落地北京通州 专家对前景持观望态度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富豪工业区的一栋别墅最近吸引了中外媒体前去参观。这栋别墅共有两层12个房间,屋顶是像城堡一样的绿色圆锥形。和常见的别墅不同的,是墙面上蛋糕花纹一样层层叠叠的痕迹。这栋别墅由北京华商腾达工贸有限公司于去年11月底建成。据负责人吴建平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3D整体打印的别墅。记者查看由该公司记录的打印施工过程视频发现,“打印”出这栋建筑的打印机由两条轨道、两个支架和一个可移动的大型喷头组成。喷头在轨道中“挤出”原材料,3~5分钟之后凝固成型。吴建平介绍,他们首先进行电子配料,并进行搅拌,调配混凝土的含水量,然后将调配好的材料输送到打印机里。在固定好预制钢筋结构的同时,将打印机的两条轨道人工放置在钢筋架构的两侧,并固定好整个建筑的大体范围。在此之后,把建筑图纸数据输入到打印机的数控系统中,打印机即可自动操作,将原材料浇筑在钢筋上。用传统建筑方法建造一栋等面积的二层别墅,工期为3~6个月,人工成本占总建筑费用的50%左右。吴建平说,他们用3D打印的方法建造一个同样的别墅,直接浇注成型,取消了模板工序,可以缩短工期至45天。由于3D打印建筑几乎没有原料浪费,建筑垃圾少,工程总造价会降低。更重要的是,机械施工能减少80%~90%的人工成本。打印的别墅安全性能得到保障吗?从事超过40年建筑业的吴建平说,该别墅可抗八级地震。但他坦言,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建筑物并没有送到实验室上去监测,但按照国家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要求,建造一个同样面积且可抗8级地震的两层建筑,需要5吨钢筋。但他们的别墅用了20吨,所以他认为抗震性能可以达标。吴建平介绍,目前打印出的别墅,将作为公司试验3D打印设备的试验品,不会出售。一层将作为样板间进行展示,二层将用做办公场所。吴建平说,他们研发这个项目,是为了能够在将来普惠于民,降低建筑成本,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认为,3D打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打印建筑模型上十分好用。打印出的模型精巧、精密。但在建造房子上,目前还看不到能广泛推广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建筑并不需要特殊的材料。柳肃说,3D打印出来的混凝土和人工做出来的区别不大,而且对于建筑这种不是特别精密的作业,难度不是很大,没有必要用3D去打印。对于建筑行业引以为豪的减少废料这一特点,柳肃说,建筑的废料并不是那么可怕,有一定程度的浪费属于正常。而就节省工时来说,工厂装配同样很快,不一定比3D打印慢。他介绍,发达国家很早就在使用装配式的建筑,如柱子、墙、梁都是在工厂做好,运到工地像装家具一样装起来。“这也能在45天之内完成。赶工程并非一个理由,一定要那么快干嘛呢?”柳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另一方面,柳肃认为,3D打印的费用比普通的建筑贵,是另一个阻碍技术推广的原因。多名专家都表示,这种新型建造的房屋,没有相关的验收标准和规范,距投入使用也有很长的距离。一位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果需要验收,任何人都是不敢签字的。”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几年前国内用3D技术打印房子成本比传统建筑还低,为什么到现在3D技术还没普及?-ILOVE巧乐兹的回答-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几年前国内用3D技术打印房子成本比传统建筑还低,为什么到现在3D技术还没普及?
还有那么多建筑工人朋友要吃饭啊,其实我国很多科技成果早就有了而且成熟。只是在成本和人力方面需要市场调度,而不是简简单单实现不实现的问题。一个国家的运行,一项新科技的运用,不仅有技术的方面,也有现实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看高科技推动国家进步,也要低端制造业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这是门学问,是门艺术啊
从3D打印的人偶模型到汽车配件,从食品到人工椎体,从校园里也能见到的3D打印实验室到3D打印研究院,3D打印在我国从走入公众视野到今天,走过了轰轰烈烈的两年。7月7日,青岛,首届中国3D打印节亮相2016电博会,琳琅满目的技术和产品被公众认识和检验。与此同时,北京通州的一栋别墅里,国内外媒体和同行的参访团络绎不绝。这座半年多前被3D打印出来的建筑,正被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人们试图从中看到3D打印在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图景。3D打印在中国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根据数字3D图像或模型,一层一层地打印出实物。传统的加工制造是在原材料基础上,使用切削、磨削、腐蚀、熔融等办法,把没用的削掉,进而得到零部件;3D打印无须原坯和模具,它把材料一层一层摞上去,生产产品的机器就像打印机一样,用叠加、层叠的办法形成产品。4月21日,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对接《中国制造2025》,增材制造(3D打印)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对于中国3D打印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该委员会共有委员61名,涉及中国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涵盖工艺、材料、设备、服务、检测、认证及医学等多个领域,被业界誉为“中国3D打印教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卢秉恒表示,3D打印可以带来很多颠覆性的变革。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材料利用率可由5%提升至90%以上,制造周期由数月压缩为几天;概念飞机的设计可减轻质量的60%;新能源汽车可把2万个零件集成为40个,6天打印完成且减重1/3。此外,3D打印也可以支持新科技革命,从增材到创材,3D打印可以研发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和超高抗蚀的合金材料。卢秉恒表示:“在全面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那么,中国智能制造有望进入世界前列。”不过,虽然我国的3D打印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卢秉恒在牵头成立中国3D打印研究院接受媒体采访时仍指出,我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没有形成产业链、工业环境不配套等。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上,如3D打印机中的激光器,也仍然对国外依赖较大。在应用方面,我国的3D打印丰富程度远低于美国。卢秉恒曾介绍,目前我国3D打印的大部分应用仍然集中在军工领域的开发与模具的制造上。从设备数量上看,美国目前各种3D打印设备的数量占全世界40%,而中国只有8%左右。我国并没有停止对3D打印应用进行探索的脚步。6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个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人体手术,人工椎体诞生并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这不是3D打印第一次应用在我国的医疗实践中。2015年8月,南京市儿童医院在全国率先将3D打印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过程——该院心外科专家使用3D打印技术,以1∶1的比例打印出一个婴儿的心脏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手术中,成功地对一名出生仅3个月的复杂先心病婴儿进行了心脏修复。但是,和各领域看似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社会上对于3D打印的质疑一直存在。“噱头大于实质”“炫技大于实操”,被不少人诟病。整体打印别墅落地北京通州 专家对前景持观望态度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富豪工业区的一栋别墅最近吸引了中外媒体前去参观。这栋别墅共有两层12个房间,屋顶是像城堡一样的绿色圆锥形。和常见的别墅不同的,是墙面上蛋糕花纹一样层层叠叠的痕迹。这栋别墅由北京华商腾达工贸有限公司于去年11月底建成。据负责人吴建平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3D整体打印的别墅。记者查看由该公司记录的打印施工过程视频发现,“打印”出这栋建筑的打印机由两条轨道、两个支架和一个可移动的大型喷头组成。喷头在轨道中“挤出”原材料,3~5分钟之后凝固成型。吴建平介绍,他们首先进行电子配料,并进行搅拌,调配混凝土的含水量,然后将调配好的材料输送到打印机里。在固定好预制钢筋结构的同时,将打印机的两条轨道人工放置在钢筋架构的两侧,并固定好整个建筑的大体范围。在此之后,把建筑图纸数据输入到打印机的数控系统中,打印机即可自动操作,将原材料浇筑在钢筋上。用传统建筑方法建造一栋等面积的二层别墅,工期为3~6个月,人工成本占总建筑费用的50%左右。吴建平说,他们用3D打印的方法建造一个同样的别墅,直接浇注成型,取消了模板工序,可以缩短工期至45天。由于3D打印建筑几乎没有原料浪费,建筑垃圾少,工程总造价会降低。更重要的是,机械施工能减少80%~90%的人工成本。打印的别墅安全性能得到保障吗?从事超过40年建筑业的吴建平说,该别墅可抗八级地震。但他坦言,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建筑物并没有送到实验室上去监测,但按照国家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要求,建造一个同样面积且可抗8级地震的两层建筑,需要5吨钢筋。但他们的别墅用了20吨,所以他认为抗震性能可以达标。吴建平介绍,目前打印出的别墅,将作为公司试验3D打印设备的试验品,不会出售。一层将作为样板间进行展示,二层将用做办公场所。吴建平说,他们研发这个项目,是为了能够在将来普惠于民,降低建筑成本,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认为,3D打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打印建筑模型上十分好用。打印出的模型精巧、精密。但在建造房子上,目前还看不到能广泛推广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建筑并不需要特殊的材料。柳肃说,3D打印出来的混凝土和人工做出来的区别不大,而且对于建筑这种不是特别精密的作业,难度不是很大,没有必要用3D去打印。对于建筑行业引以为豪的减少废料这一特点,柳肃说,建筑的废料并不是那么可怕,有一定程度的浪费属于正常。而就节省工时来说,工厂装配同样很快,不一定比3D打印慢。他介绍,发达国家很早就在使用装配式的建筑,如柱子、墙、梁都是在工厂做好,运到工地像装家具一样装起来。“这也能在45天之内完成。赶工程并非一个理由,一定要那么快干嘛呢?”柳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另一方面,柳肃认为,3D打印的费用比普通的建筑贵,是另一个阻碍技术推广的原因。多名专家都表示,这种新型建造的房屋,没有相关的验收标准和规范,距投入使用也有很长的距离。一位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果需要验收,任何人都是不敢签字的。”
  谈及3D打印建筑的经济性,我不认为性价比很好。3D打印建筑技术在其本身的研发、设备及材料上的投入不会比人工费低。目前的房价高并不是因为造价成本高,造价成本在房价中只占11%甚至更低,造价成本几乎都可以忽略掉。从造价成本里去降低成本,我觉得不现实。 社会富裕了,文化需求高了,建筑不再只是居住的机器。它需要更丰富变化的空间,需要在建筑的内外界面上有更丰富的装饰装修,如西方古典建筑物上的线脚、挑檐、山墙山花、浮雕等。这样3D打印建筑就会非常复杂,成本不一定就比人工便宜、快捷。” 研究团队在目前实践过程中所得出的实验统计数据表明,扣除设备本身与其他研发成本,仅仅考虑建筑物施工、耗材、人工等费用,3D打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成本是相近的,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既然成本相近,与传统建筑相比,3D打印建筑的优势在哪里?  从目前基础研究角度来分析,3D打印建筑具有“3D建筑形状的自由化、结构更优化、打印出来的建筑具备功能与艺术融于一体的特点”三个优势。  和国内将3D打印建筑应用于民居和别墅相比,国外的3D打印建筑似乎更加符合这三个优势。    和中国人将3D打印建筑寄希望于建造民居不同,国外的3D打印建筑,更像是一种实验性游戏,游走在先锋与艺术之间。基于3D打印技术能提高建设效率的积极意义,可以考虑用于大量建造功能比较单一的建筑,如住宅楼、办公楼、学校等,但不能无限制夸大它的作用,比如用来建筑公共场所如剧场、博物馆、纪念堂。  当建筑的发展突破了单一的土木实体时,人工还是比3D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对于建筑领域来说,3D打印究竟具备革命性的意义还只是昙花一现?目前市场上所报道的3D打印建筑,基本上都属于模型范畴。这些3D打印建筑并不是功能性建筑,更多还是一种新技术的尝试和新业态的实验,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不足以称之为一种革命。从建筑的实体功能、艺术、环保和材料等技术来看,3D打印建筑能否在未来具备革命性意义,还要取决于各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国家能否推进相关产业化政策的改革?从全世界范围来说,3D打印建筑面临同一个难题,即在技术、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此外,3D打印建筑尚未产生专用的设计软件,目前使用的BIM软件属于管理类而非设计类,3D建筑打印的设备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3D打印建筑所用的功能型和环保型的材料亦处于初步阶段。多位专家跟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发展纲要》鼓励将3D打印技术用于建筑部品、构件生产,指的是“建筑实体之外的附属部分”,并不能借此认为国家将明确推广3D打印建筑。3D打印建筑和传统建筑在技术和产业上逐渐融为一体,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同时,3D打印建筑将主要用于高科技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如小型景观建筑、参观模型、安居工程等。总之不可能取代传统建筑,而只会作为建筑业态里的一个创新和补充,推进产业升级和改造,这个是值得期待的。
31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子建筑成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