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小米和华为哪个好就不能做个朋友吗

a 当前位置:
华为魅族不能比 十张图让你看清小米营销到底好在哪里
&罗剑 o  来源:前瞻网 E1241
自从华为推出1999元荣耀6
plus,魅族推出999元魅蓝note,加上专利风波,小米的日子就变得非常不好过,坊间一片唱衰的声音,有媒体甚至称,雷军再不爆点猛料,千元机将从此由&米&改为&荣&和&魅&,可谓雷死人不偿命。
前瞻小编虽然不是米粉,但是对于这种&虎落平阳,人人喊打&的架势也是颇为不齿,而想起要发这篇文章,也不是因为收了某某的钱要&洗白&小米,只是很简单地在翻阅荣耀、魅族、小米、大神、酷派官微时,发现了不少亮点,有了一点心得,所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不喜请勿喷。
华为荣耀官微特色:产品+活动+价值观宣扬
首先简单说说小编对华为荣耀、小米、魅族、大神、酷派微博的印象,第一个聊华为荣耀,荣耀不愧是华为出身,所以虽然官微想将风格塑造的活泼一点,但还是&技术派&的范,刨去产品类信息及活动信息,荣耀分享的多是产品工艺上的创新及华为的工匠精神,当然还有华为倡导的&中国崛起&情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小米发出的那声呐喊&中国挺住&。
魅族官微特色:买买买,送送送
魅族,怎么说,可能比较内敛,官微承担的更多的是营销的功能,内容很硬,与粉丝的互动不少,但多事围绕产品功能在做需求挖掘,宣扬价值观的鸡汤似的软文更少。
酷派官微特色:产品+小软文+不忘提携大神
大神微博特色:产品+价值观
至于酷派和大神,酷派官微的风格和荣耀很想。大神,品牌知名度还不够,所以主要宣扬的是产品相较友商的优势,比如前段时间的对华为小米发出的约架文,突出的就是性价比,另外心灵史鸡汤内容偏多,目的当然是宣扬大神的价值观。
小米官微特色:互动尤其多,很接地气
现在来说说小米,小米官微说实话是最让舒服的,文字很简短(这个华为要吸取教训),和用户的互动很多,比如,关于产品需求的调研,关于用户意见的反馈,关于一些产品功能使用步骤的介绍,小米各产品系列微博互动也很频繁,不仅做的是手机的推广,小米手环、小米平板、小米也会经常露脸。此外从微博也可以看出来,小米高层是相当重视社交平台的内容建设的,包括雷军、林彬会经常转发官微的内容,官微也会@雷军。
其实,小米官微最大的亮点还是和用户的互动,就挑几条微博说说。
官微变成客服公众号
发布的信息很实用
与高层互动很频繁 而且不生硬
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企业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开通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只要定时发布各种促销信息就能将流量转活成购买量,但微商的惨败已经告诉我们这条路走不通,微商其实卖的是&熟人关系&,按道理来说,相对于做&陌生人的生意&难度会小很多,为什么还会失败?因为很多小老板忽视了情感上的互动,发布的促销信息一条又一条,将客户、朋友、亲人的空间给刷了屏,却没想到人们其实很反感这种信息轰炸。小米的官微充分杜绝了这个恶现象,会教你如何更好地使用手中的产品,会提醒你长期玩手机容易得颈椎反弓病,会发起各种随手转发就能参与的活动,还有各种精美小,此外,在你提出某个有代表性的建议后,客服会直接给与解答,甚至是高层直接转发,当然,小米内部各种趣图也会一波又一波的奉上。如此接地气的微博,如此接地气的营销,还不火那谁能火呢?
前瞻小编分析的可能比较感性,最后来个理智点的,晒晒各官微粉丝人数,只是单纯晒数字,不考虑品牌成立时间,不考虑微博成立时间,更不考虑是否买粉。数据如下:荣耀,粉丝数3,084,056,发布微博数8733;魅族,粉丝数4,074,519,发布微博数1170;酷派,7,754,382,13144;大神,粉丝数255,614,发布微博数247;小米,粉丝数10,858,241,发布微博数8641。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相关阅读RELEVANT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em class="orange" id="emCmtLen" maxlen="个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
Copyright (C)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华为与小米如何才能确保不犯错误?_网易财经
华为与小米如何才能确保不犯错误?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华为进入手机终端领域晚了十年,但华为有自己骄傲的地方。华为从不避讳把小米作为竞争对手。而对于两者之间的战争本文认为,华为以硬件研发为长,小米则是典型的软件领导硬件的互联网生态思维,两之间的对抗,是手机行业两种发展模式的对决,但目前远未到决定输赢的时刻。
在两个月花掉74亿元之后,12月16日,45岁生日这天,他收到了两份来自对手们的“大礼”,一是360投资结盟酷派,另一份是发布新手机荣耀6 plus,他对记者说,“这个行业的竞争恐怖得一塌糊涂。”根据IDC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三季度,手机在全球的销售量为1730万台,占据全球5.3%的市场份额,紧随和三星之后爬上了全球销售量第三的宝座。而另一大研究机构Gartner今年10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三季度,华为和小米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分别为5.3%和5.2%。小米和华为在手机销量上的差距十分微小,但小米攀升较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6%。过去两年间,这两家公司从几百家中国手机公司中爬出来,不仅成为国产手机中的份额之王,亦改写了中国手机市场被国际品牌霸占的市场格局。在外界眼中,华为以硬件研发为长,小米则是典型的软件领导硬件的互联网生态思维,华为和小米之间的对抗,是手机行业两种发展模式的对决,但目前远未到决定输赢的时刻。华为战略分合华为消费者BG内部从不避讳把小米作为直接竞争对手。去年11月,华为成立独立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华为消费者BG 余承东放言,荣耀这个子品牌是用来与小米这样的公司竞争的,而华为主品牌战略则是走精品和高端路线,是要跟苹果和三星竞争的。就连荣耀的品牌广告语“为退烧而生”,也与小米的“为发烧而生”针锋相对。2014年,荣耀品牌手机卖出2000万台,销售额为30亿美元,余承东认为,这为华为整体的手机业务2014财年销售额突破120亿美元提供了重要保障。外界看得比较清楚的是,单从销售量和销售额来考量,荣耀品牌其实无法与小米竞争。荣耀一年的销售量,仅与小米一个季度的销售量相当,但华为的确将荣耀视为与小米作战的主力部队。荣耀在商业模式上模仿小米,主打性价比,用超低的价格去推动高配置、高体验感的手机,迅速抓住年轻人市场。不过,与小米所不同的是,荣耀的这种打法,除了为电商平台省掉了传统渠道30%-40%的渠道空间之外,还倚靠了华为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这为华为终端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雷军就表示,随着销量越来越大,小米亟须补足供应链短板。2013年,华为超过60%的利润来自国外市场,利润微薄的荣耀品牌无法在利润上为其贡献太多。华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硬件厂商,在互联网思维霸占终端市场的现实之下,荣耀一年狂奔对于华为的意义在于向外界展示,华为一直在顺势而为,为这个多变的时代做好了准备。外界亦认为,华为的市场活力在于,当苹果、三星对下一代产品的抉择越来越狐疑时,华为在硬件上的创新突破却十分明显。这为华为向高端手机品牌的进阶铺平了道路。今年华为连续推出了高端旗舰智能手机P7和Mate7,其中,最低售价3799元的Mate7在发布后不到一个月销量即过百万,金色高配版甚至在市场上被加价到5000元销售。终端公司的一位中层人士评价,这两款手机的成功,帮助华为完成了从低端向高端品牌的转身。余承东则认为,华为的高端策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依靠华为的核心技术做出了超出消费者期待的产品。华为每年花费在终端研发的投入就超过10亿美元,从自研芯片、软件、外观设计到硬件续航能力。从运营商定制渠道的白牌机到今天,华为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从零提升到65%,品牌的偏好度指数从负24%提升到正33%。从整个华为的份额来看,由于三星的衰退,华为与之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华为这种专注端到端垂直产业链、硬件创新的姿态也被人认为难以持续。在用户时代,一个没有软件生态的硬件品牌恐怕很难基业长青,三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在软件领域的失败布局,三星开始出现业绩下滑。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三星电子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为7321万部,同比减少700万部左右,市场份额为24.4%,同比下降7.7%。在生态领域的占位,华为正在步小米后尘。今年9月,华为低调推出自有操作系统EMUI,华为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经超过9000万用户在使用,超过MIUI的7000万用户数。华为在软件生态上的构想较为清晰:EMUI不仅可以安装在手机上,还能安装在任何与华为合作的电视盒子、路由器、电视、手表手环等各种设备上。EMUI将构建华为自己的软件平台,连接一切值得连接的硬件入口。余承东认为,小米通过资本关联的方式构建封闭系统,然后在手机里内置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应用,这不符合开放的原则。他表态,华为不会采用这种方式,会最大程度地开放合作,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市场上可见的品牌都在与华为接触,绝不会只捆绑一家。今年9月,华为与支付宝合作,搭载Mate7推出华为指纹识别支付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华为的按压指纹识别技术,已经达到了低于1秒的指纹解锁速度,比市面上其他指纹手机至少快80%,加上华为的指纹识别算法,使得Mate7拥有最稳定的指纹识别度。第一时间和苹果、三星一起推出指纹支付的行为,透露了华为在软件生态部署上的更多想法。不过,到目前为止,华为软件布局还没有收获明显成果。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互联网人士认为,华为在自有软件生态上的布局稍显滞后,此外与三星类似,硬件厂商特有的垂直产业链思维,恐令华为很难学会用横向的平台思维去作决策。也有一些人认为,打通华为内部的“端管云”战略,恰恰会是华为在生态系统构建上的机会。小米生态得失在市场的几度变化中,小米用狂奔的姿态完成了从创业到全球第三的生长历程。这个过程仅仅用了四年。2010年4月,雷军创建小米公司。小米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与传统的手机厂商不同,小米另辟蹊径:从用户体验出发制造并销售多种硬件,以硬件为入口,通过提供软件和内容获得收益(用户ARPU值),同时也达到经营用户、获得用户数据的目的,分析用户数据、挖掘用户需求之后又可以推出新的硬件产品,如此循环便可获得硬件规模化的生态平台。四年来,虽然整个手机市场会有淡季、旺季,不过小米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每个季度都在增长,直到销售量全球第三。雷军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小米胜出的原因有三:一是硬件上真材实料,高性能、高体验,关键词是性价比上超用户预期;二是电子商务直销,高效率运作,优势明显;再者是口口相传,产生超高口碑,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营销费用。小米在中国消费者最需要高性价比智能手机的时候进入了市场,高性能、高体验和低价格,这个定位使得它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井喷中受益。但相比于数字层面的美誉,雷军更在意对整个行业的诊断和把握。传统硬件时代已经过去,用户时代来临。雷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硬件创业者的进阶路径:首先萌生出一个改善用户体验的idea,再借助硬件和软件产品实现该体验。他们以创造体验为核心,以打中用户痛点为起点。小米未来的生态帝国版图是挑战苹果、三星的有力砝码。雷军给小米画了一个蛋糕,这个蛋糕以MIUI系统为核心,由三个不同的小米组成。第一个小米是由小米手机(含小米平板)、小米电视(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三大硬件核心产品构成;第二个小米是MIUI及其所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生态;而小米计划花50亿美元投资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将成为“第三个小米”。由于此前手机业务的成功,及MIUI系统的持续投入,小米在生态链上的大肆圈地令产业界侧目。有人认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软件系统平台,“如果小米做出一个标准的生态链,让所有硬件在软件上跑,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更有一些受访者认为,小米生态链的优势在于无限的想象空间。即硬件逐渐走向免费,通过应用和内容来获取利润。董事长在2014福布斯中国创新峰会上就曾发表观点:在互联网思维下,硬件是可以免费的,小米手机在未来将持续低利润,更多利润将从平台上获取。如果成真,小米将再一次颠覆整个手机市场,被复制的门槛也进一步提升。当然,一套统筹所有硬件入口的生态系统,不是说建就能建成的。与此同时,小米从互联网商业模式出发,跑得越快,硬件短板暴露得也越彻底。小米一直号称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它的竞争对手一直都是华为、联想等正宗的终端厂商。转折点发生在今年三季度。当季,小米市场份额排名升至全球第三位,但小米在国际化的第一站印度却遭遇的专利诉讼。此前,小米最新发布的超低价空气净化器亦被日本空气净化器厂商巴慕达指责通过合作接近的方式进行抄袭,风波之后,小米悄然撤下了小米商城首页的净化器推荐广告。雷军已经看到小米在硬件产业链层面的缺失。11月,小米悄然联手联芯成立了芯片公司松果电子。芯片专家王艳辉认为,松果电子的最大使命在于保证小米低端手机的产能,是小米手机明年冲击亿级销售量的有效保证。王艳辉预测,松果电子的成立,可以帮助小米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布基于联芯1860方案的499甚至399红米手机。小米一向擅长通过并购或入股来快速补足硬件短板。不过,和投资智能硬件厂商带来的生态矩阵效应不同的是,芯片领域的技术研发门槛很高,这种速成模式的效果如何,仍待市场检验。殊途同归华为擅长硬件,小米擅长软件生态,但二者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市场和同一个消费群。同时,苹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智能手机的世界里,硬件带来竞争力,生态系统带来用户黏性,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二者其实缺一不可。依此逻辑,华为的挑战其实有二,一是在下一代硬件研发领域率先突破,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塑造全新硬件优势;二是迅速补足软件生态短板。小米的挑战更为现实,雷军总结出未来的三大压力:一是产能问题,二是不断扩产后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产品品质;此外,随着销售量越来越高,如何精准预测销量?小米利润非常薄,随着小米的品类增多,各制式各型号怎么能提高库存周转是个关键问题。在硬件和供应链挑战之外,小米还有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收购的100家硬件公司有效整合到自己的生态之中,而不是单纯复制出100个体量更小的小米。行业人士林华认为,华为和小米两种模式的差别很大。小米模式重度依赖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最好体验的短平快招式全面切入新产品和新市场。而以华为为代表的传统硬件思维则讲求以厚度和力度取胜,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决策链过长导致错失机会。“这好比打游戏,传统企业会循规蹈矩地过关打怪,而互联网企业则会寻找外挂之类的变态战斗力。”但林华向《财经》记者强调,不管哪种商业模式都只能一时而不能永远规避技术竞争,“再美妙的姿势也不能替代力量和厚度”。华为和小米之间的较量,已经超越短期市场份额的争夺,而是哪种模式更能拥有未来。在布局未来的同时,华为和小米面临更多的压力其实来自产品本身的性能及体验、品牌、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能力。放眼全球市场,三星和苹果的市场份额和销量依然远远超过第三,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大幅放缓,平均价格下降,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远近之间,现实和理想之外,华为和小米出发点相反、路径不一,但始终站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事实上,在华为和小米之外,其他国产手机的打法各有不同,亦带来竞争变数。今年11月,联想完成对moto的收购,联想总裁此前表示,完成收购之后,联想其实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已经超过小米,排在第三。近期,360联手酷派成立合资公司,按照规划合资公司将充分结合酷派在硬件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和360在互联网安全软件、移动应用程序设计及网上营销推广的实力。
鉴于双方在各自领域的强大实力,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结盟很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华为或小米。此外,在市场的压力之下,一向聚焦精致和小众的魅族也开始推出千元以下低端品牌魅蓝。无论是加码硬件或是软硬结合,在手机市场日益趋于饱和的今天,华为和小米站在整个手机市场的中间,一边向顶峰冲击,一边接受更多竞争者的挑战。在近期一些公开场合和媒体访谈中,余承东和雷军都发出了相似的感慨:竞争太残酷,要小心谨慎,确保不犯。另一方面,多位华尔街分析师均认为,苹果依然是智能硬件领域最强大的公司,没有竞争对手。华为和小米何时摸到成长天花板,取决于其未来战略。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447被浏览45,663分享邀请回答/question/38148521/answer/来源:知乎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小米2S的时候,小米是一家拿着互联网思维背书的公司。彼时中华酷联被刚开始被收拾,方寸大乱,唯一站住脚的、学的快的就是华为。 回归正题华为公司的手机业务曾经一度想出售给摩托,华为一直是B2B的企业,手机终端业务属于B2C,华为内部有主航道的说法,直到14年年底mate7厚积薄发后,华为集团才把手机业务纳入主航道,可见华为聚焦精神。华为公司开始做手机的时候,联想正是风头上,乐phone一时风头无两,后来,小米来了,小米刚开始的时候不被看好,主要原因是:产业链。电子产品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没有一家白手起家的公司能迅速铺开。当时主流的观点是小米销量达到联想的千万台级别后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个产业链就是牵制小米的难题,而联想的优势在于积攒了多年的电子密集产业链的能力。发展到12年年底,都傻眼了,雷军原来硬着头皮只准备30万销量的小米手机,插入了2000元的空挡,体验上面,直彪三星。满足了入门用户的需求。原来以为的牵制的产业链此时已经全面成熟,小米公司找一家英华达就能轻松搞定。轻资产、电商模式、互联网思维、MIUI……小米身上的标签太多,中华酷联不不溃败。第一个从梦中醒来的就是华为!刘江峰被调到消费者BG,社会化互联网营销全面学习小米,你10点抢购,我12点,你699,我699,你前面米粉节,我后面花粉也不错。刘江峰带领他的团队,“勇敢做自己”拿下了2000万台销量,直追小米。14年小米销量6000万台,风光无限,一度超过UBER是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创业公司。其中红米手机进一步拉低了智能机的入门资格,给了中华酷联最后一根稻草。所有人都看懂小米的打法了,以手机抢占互联网入口,再以MIUI全球用户数量来估值,类似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方法。雷军一直号称小米是互联网公司,甚至小米网一度想专注垂直电商,开始3C电商之路。可结果呢? 小米手机就是硬件公司,手机做的再好,再噱头,手机终端就是两字:硬件。 14年整个一年可以说是小米错误的一年,过度依赖估值、过度追求销量、小米NOTE冲高端大气上档次,干了7场发布会,结果直到现在都没透露这个为高端而生的产品到底卖了多少?也许是因此雷军意识到小米太过于强调性价比了。被魅族总结为:性价比是一剂毒药。千元机红海一片。各家厂商全部下海,只要能拉着边的都往里杀,拼的就是谁便宜。“中国最高智商的一群人在做最苦逼的事”然而呢? 刘江峰在年度汇报时总结了荣耀的成绩,任老板看了后说:以后不要告诉我你卖了多少手机,告诉我挣了多少钱!就是这次三亚会议,华为公司这家员工持股的公司因为利益,又一次坚定了高端的信心。高端手机不是想坚持就能坚持。华为D系列和P1刚开始的时候,卖了十几万台,做的就是高端,甚至开始海思处理器,K3V2,一系列不兼容,不完善。但是华为有全球的战略视眼和国际化眼光,老余几次被吵要下课,一直等到君子如兰P6,杨拓商务风格的营销,在伦敦开了个发布会,销量400万台,站住脚了。卷轴设计灵感,以行践言一直沿用至今。荣耀成功了,拖住了小米的发展,进军高端2000+,刘江峰因为失去定价权,又摸索清楚互联网思维,转而辞职干起了电商。华为在启用海思处理器的时候就决定这是一盘大棋。中间几年眼看着小米如日中天,却一直坚持,终于到了14年风水岭!mate7卡位高端机,以及三星系列高端机的空挡,产品设计上全网通,指纹识别,ID无边框,全金属。一票干了700万台,一机难求。线下炒作超过4000,溢价能力直逼三星苹果。更深层次,海思处理器厚积薄发,麒麟925卡位了高通骁龙810集体发热,国产手机厂商被集体蒙逼,华为手机却在处理器上面没有受制于人。工艺设计上面几乎被所有手机厂商效仿,EMUI的美工慢慢上来了。再加上多年来的产业链积累,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通讯行业更是全球第一,被称为是中国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突破性增长,华为的战略眼光开始大爆发!14年小米出口印度,被爱立信告上法庭,同样是14年华为mate7让华为看到了希望。15年,小米目标由1亿下调为8000万,8000万没达成,华为倒是柳暗花明拿下了1.08亿。大可乐等一众手机轰然倒下,周教主南下约炮,在大门就要关闭的时候偷偷溜进去了,魅族拼死拼活终于熬到了下一轮战斗地点。小米把联想撂倒,风头上发现华为才是大敌。当大家都拼低端抢市场的时候,回头一看,华为在高端的坚持是对的。可能这样的路数懂的人不少,可能有这样资源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全国又有几家?雷军曾说:我就是缺个芯片,这块要成了,小米科技就成了。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华为呢?真正的主管道是大数据。下一个谁成谁败?且不能盖棺定论,谁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1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911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小米和华为为什么会做笔记本电脑?
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为什么那些曾经做手机的厂商要来涉足笔记本电脑市场?”
做硬件的业内人士看到这个问题之后第一反应很有可能是手机厂商为了扩大生产线,增加配件使用率;创业公司的人看到这个问题之后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了让公司讲出更大的故事,从而得到更好的融资;同样在做手机的厂商的反应可能是全身一颤,感受到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寒流。
要说话,把这个问题给做笔记本的人来看,没有意外的话第一反应应该是这两家公司CEO的脑子坏了。做笔记本的人知道,笔记本市场这几年实际上是呈现一种萎缩状态。
自从苹果发布了iPad,平板电脑这种电子产品正在从各种各样的角度侵蚀着笔记本电脑的市场。无数的用过iPad的人都感受到自己可以抛弃掉那个“待机时间有限、要翻盖才能使用、鼠标操控很不方便”的笔记本电脑,用iPad来完成曾经笔记本电脑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原来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床上看电影,现在变成了抱着平板在床上看电影;曾经出差的时候可能包里要背上重重的笔记本电脑,现在很多人出远门包里的电子产品也是平板电脑而不是笔记本电脑了。
&img data-rawheight=&399& data-rawwidth=&449& src=&/6b66e8c2b9d9d974a9dd3afb95448e0d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9& data-original=&/6b66e8c2b9d9d974a9dd3afb95448e0d_r.png&&
IDC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支持笔记本市场正在萎缩的这种说法[1]
根据IDC对销售数据分析的结果,他们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平板电脑(Tablet)会以一种压倒的姿态继续压缩笔记本电脑原本就不多的市场空间。
所以,在一个做笔记本电脑的人看来,小米和华为这种进入一个正在萎缩的市场的行为简直就是脑子烧坏了的结果。
但实际上真是如此么?
讲到这里就要先讲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米和华为要选择这个时间做笔记本电脑?
制造业业内人士可能都还记得当年笔记本电脑,PC做辉煌的年代,那个由微软和英特尔联合在一起创造的年代。
曾几何时,Wintel联盟通过系统软件和CPU硬件的双头配合,垄断似的控制了下到主板、内存、硬盘、外置设备(光驱、软驱)、第三方模块(网卡),上到驱动、应用软件、通讯协议。
具体的话各位可以去了解一下 IEEE 1394 [2]和 USB [3] 的争夺之战。USB可是当年Intel和微软从1.1就开始力推的标准,至于说最后结果如何,大家看着两个名字觉得认识哪个就能得出结论了。
总之,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市面上能造PC、笔记本电脑硬件的厂商,都是微软和Intel钦定的,当然苹果除外。阴谋论的说法是:虽然各大OEM厂商打的不可开交,但私底下都是跪着求微软和Intel安排份额。毕竟所谓Windows系统授权和CPU供货这两个东西可称之为OEM厂商生命线的东西可是被微软和Intel死死地握在手上。
也许微软和Intel的那辈人直到现在都不相信,当年牢不可破的Wintel联盟,被一家英国的小公司用市场杠杆给破坏了。
要说垄断被破坏的这个锅,还是得Intel来背。
当年Intel虽然觉得移动设备很重要,但是总放不下自家x86和CPU高功率的身段,死活不愿意给低能耗做优化(当年业界传言Intel的芯片设计师的奇淫技巧在失传之后已经没法做优化了)。所以在那个时候,移动设备领域的CPU芯片选择相对于PC、服务器的清一色Intel(少量AMD)就显得多种多样了些。
高通、德仪、意法半导体、三星等等厂商,在ARM提供的芯片方案下,也是做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Soc作品。
可惜的是当年Windows Mobile和Linux实在是不给力,移动智能设备并没有能方便到适合普通人使用。
但自从苹果发布了iPhone,定制了自家的ARM芯片,Google开始推广Android,从ARM开始支持(早期的Android并不提供x86和MIPS编译版本),当年在芯片市场上被Intel压着喘不过气的芯片厂商突然也能靠着ARM站出来说点话了。时至今日,在移动电子设备市场举足轻重的当下,我们看到类似高通、三星这种熬到最后的芯片厂商,突然在CPU芯片领域可以和Intel平起平坐了,要知道那可是AMD在PC和服务器市场奋斗了多少年都没获得的地位。
当苹果的iPad发布,带着iOS上阵开始抢占Windows的市场时,微软终于坐不住了,放弃Windows Mobile就算了(现在后悔的不行拼命做Windows Phone),这平板市场眼看着就要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东西,再丢了Windows也就直接作古罢了,于是曾经坚固的Wintel联盟经过一段时间的时有时无之后,在微软发布Windows RT时彻底破裂了。
Wintel联盟的破裂,算是微软迈出的那最后一步,作为被留在后面的Intel,可以说是慌的不行,老大做习惯了,突然之间之间要到移动市场发力,也是会有些不习惯的。于是就有Intel和深圳的山寨小厂签订合约供应芯片,借着微软的关系配合芯片做免费授权的故事。
在一段时间的不顺和挣扎之后,焦头烂额的Intel突然通过某个小岛上的公司的动作发现出来了一条不错的道路。
曾经的山寨机时代,MTK这家来自宝岛的IDH+芯片商,讲着闽南语和深圳的小作坊勾搭上了之后,通过定制好的模板创造了山寨机的黄金时代和让给MTK提供芯片方案的高通都眼红不止的传奇市场占有量。
而在山寨机浪潮过后,MTK跟随Google的脚步,看到了新的大陆——平板市场。一样的方案,一样的味道,原汁原味。要不是Android领头羊Google实在是不给力,国人手上恐怕早不是拿着iPad,而是人手一台MTK Android平板的节奏了吧。
Intel看到了MTK这条路,就像是在爬山时发现了一台向上的电梯一样,于是就有了山寨厂商几百块一台的Intel M处理器方案的平板电脑。
Intel M,看到这个词,是不是有点熟悉了?[4]
所以,解答我们上面的问题,华为和小米在这个时间点做笔记本电脑,是因为Intel的模块化方案将笔记本电脑制作成本降低到了一个山寨厂商就能承担的程度。按照我有幸听闻到的Intel方案,做一台Intel M笔记本电脑,可能比做一部高通方案的Android智能手机手机更加便宜。
做一台Intel M方案的笔记本,已经不是当年HP、Dell、Lenovo那样需要辛辛苦苦的自己画板子做PCB设计、拼命协调供货商凑芯片的年代了。Intel领头、打通上下游芯片和PCB厂商的官方IDH方案取代了OEM公司的研发部门,笔记本厂商只用在一张列表上选择好硬件和供货商,找个外壳厂商按照PCB版样图和屏幕等硬件设计好外壳,再把各种零件拼在一起就好了。
当然,像苹果那种非要把Intel M给放在自家那块小板上的公司也会有,但那样Intel M的便宜方案就没有价值了。
做起来便宜就一定要做么?
一般来说这个说法当然是不成立的。
所以说在做笔记本电脑这个事情上,除了便宜这个可以做的先决条件之外,肯定还存在一个“要去做”的理由。
在讲这个理由之前,我们要先定义一下所谓的“笔记本电脑”。
前面讲的,那个被Tablet(平板电脑)取代的Laptop(笔记本电脑),是一台翻盖、包含键盘、屏幕不能触控的设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Laptop是一种将PC强行便携化之后产生的设备。而Tablet,是一种屏幕可以触控、屏幕比智能手机要大、在需要时通过外接的方法连接键盘的设备,就像我们认知中最早的iPad在刚出来的时候被定义成大号的iPhone那样,Tablet更像是一种Smart Phone(智能手机)的大号版本。
[这里使用英文是为了防止电脑词根影响理解]
一个是从PC配合上便携化需求之后产生的设备,一个是从智能手机配上舒适阅读体验需求之后产生的设备,在苹果的产品线上这两种设备之间的区分还是很明显,iPad和iPhone使用的是iOS,而Macbook系列和iMac系列使用的是Mac OSX。
&img data-rawheight=&580& data-rawwidth=&870& src=&/af92eb2afd0619e32bdbde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0& data-original=&/af92eb2afd0619e32bdbde_r.png&&
图片来自苹果发布会Keynote
但是微软突然之间蹦出来发布了Surface,这个水一瞬间就被搅浑了。
&img data-rawheight=&188& data-rawwidth=&386& src=&/ddec55ebc1c3fceecb02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6&&
Surface Pro 4 图片来自微软官网
Surface设备身为平板电脑(官方定义),配备了可触控的屏幕,同时官方提供了触控笔和键盘的外接设备选项,而在使用的系统上,微软给Surface配备了和笔记本电脑一样的Windows系统(Surface RT除外)。虽然微软无时无刻都在说Surface是一个平板品牌,但是当大家看到Surface系列设备时,第一时间对他们的定义大多都是笔记本电脑,而在微软推出Surface Book之后,这个所谓平板电脑品牌也许真要改成笔记本电脑品牌了。
Surface这个由微软推出的品牌,彻底的模糊了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互相之间的定位,之前联想做的那些有触控的笔记本电脑还是笔记本电脑,现在面对微软的Surface这套可配键盘、可触控的笔记本电脑,再来说什么是笔记本电脑什么是平板电脑,就真难说清楚了,更何况他们还运行着一样的Windows系统。
微软模糊了这个产品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救了OEM厂商一把,毕竟混淆之后的设备样式,算是给OEM厂商给出了一条前进的明路。当然了,这么光明的大道,Intel怎么会看不到。
于是,在新的Intel M方案中,外设键盘成了一个默认选项。
在去年的定制方案中,要使用外接键盘的话,Intel可以提供的方案还是使用蓝牙连接的方式外接键盘,而在最新的方案中,类似于微软键盘的接口已经出现在了华为的MetaBook之上。(一个信号转换增强的破事做了一年,如果不是因为绕微软的专利,那只能说Intel太懒了)
就此,Intel的Intel M处理器定制方案,华丽的从Tablet进化成了微软模糊定位之后的Tablet,而这种类Surface的设备,到了国内媒体的口中,就成了笔记本电脑。
题主所问的,华为和小米做的,并不是笔记本电脑,而是类Surface的平板电脑。
那么,小米和华为为什么要做类Surface平板电脑呢?
这件事情简单来说就是:Android不给力。
小米和华为,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Android设备厂商,都做过Android平板,至于说那些平板取得的结果嘛,基本上都不太好。
Android应用制作方对于Android平板的忽视,导致Android平板上大部分作品都是Android手机应用扩大拉升之后的版本,同时Google对于Android在平板上的演变,颇有将Android平板完全的做成大号的Android手机的想法,这和苹果的思路是一致的,但这个思路在国内成堆的山寨Windows平板中,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就像iPad在北美市场受Surface影响一样。
而对于Intel而言,由于速度慢了导致在移动市场的失利之后,Intel一直在想办法和小米、华为之类的新型移动智能设备厂商建立合作关系,一股誓要从ARM手上抢回自己的蛋糕的感觉。而这次的Windows平板,在Intel看来正是一个移动设备市场的突破口,也许通过Windows平板和合作之后,能让小米和华为在智能手机上考虑使用自己的芯片。华为有自家的海思可能很难搞定,但之前都适配过Windows Phone的小米,也许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也许是一拍即合,也许是经过了漫长的谈判,但最后的结果是,小米和华为都跳进了Intel M方案下Windows平板这个大坑,接下来就看他们加上Intel能不能把这个坑给躺平了。
(帮Intel挖了一半坑的微软拿着铲子傻傻的看着坑里面,苹果躲在不远的草丛后面围观,三星还躺在Android的坑里没出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陌陌附近人广告投放,专业运营QQ
凤凰广告推广,专业运营广告投放咨询电话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和华为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