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这起悲剧和买的中国吞并缅甸后的版图武器有关,那到底是什么原因

神秘缅甸佤邦,“金三角”腹地之穿行。
状态&&&[当前离线]
看一看顶一顶,兄弟的帖子就是好看,没去过看过也 不错
状态&&&[当前离线]
(100.51 KB, 下载次数: 89)
17:48 上传
(70.17 KB, 下载次数: 70)
17:48 上传
(96.11 KB, 下载次数: 36)
17:48 上传
(61.73 KB, 下载次数: 68)
17:48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在大家的心目中,西藏、新疆才是摩托旅游的精髓所在,喜欢冒险的我需要新鲜感、刺激感、心理满足感,这是一个阅历丰富者的生命要素。
待在佤邦的时间里,对缅甸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这里的确是一方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当年中国知青“支援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在这里却真实的演绎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群群中国知识青年,高卷裤腿,淌过中缅边境,加入缅共人民军;为他们的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流汗、流血、牺牲。缅共虽然功败垂成,但是留在中缅边界的几个特区,成了我们和老缅之间的缓冲区,成为拱卫天朝的屏障,这一切都是他们的丰功伟绩。现在的联合党的领导,也是缅共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和当地佤民族有为精英的青年有机结合。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中国知青在金三角的奋斗和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这天我特意驱车几十公里山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佤邦联合军副总司令李自如陵园,向这位为崇高的理想奋斗过的老战士致哀!
(128.83 KB, 下载次数: 43)
20:24 上传
(94.87 KB, 下载次数: 32)
20:24 上传
(136.82 KB, 下载次数: 90)
20:24 上传
(117.36 KB, 下载次数: 117)
20:24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提供车子给我的是当年李自如的部下也是中国知青、现任佤邦联军某旅旅长、他在四十年前“为解放全人类”而参加缅共,在丛林里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直到今天还留在这里,当然此时已功成名就了。
(80.58 KB, 下载次数: 39)
20:46 上传
(96.08 KB, 下载次数: 43)
20:46 上传
(71.72 KB, 下载次数: 22)
20:46 上传
(81.99 KB, 下载次数: 53)
20:46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兄弟的帖子就是好看
状态&&&[当前离线]
曾任缅共中部军区司令员的李自如,22岁就加入了缅共人民军。这一年,他刚从云南保山一中的高中班毕业不久,“文化大革命”使其辍学回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自如出国“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正是缅共在滚弄大战政府军的1970年。
年轻的李自如不怕吃苦,很快成为缅共人民军第6旅384营的一名班长。三年后成为这个营的副营长。70年代中期,李自如被派去组建“中部军区”,并出任司令员一职,成为当时缅共中较为年轻的优秀指挥员之一。
1989年赵尼来、鲍友祥“起义”时,李自如正在老家“休假”。后在鲍友祥的一再“邀请”下,李自如出任了佤联军副总司令。尽管李自如身为汉族,但在佤邦里,是一个最具有实权的人物。任何重大决策,没有不出自李自如的运筹帷幄之中。
可以说李自如是勾画佤邦图画的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许多方面,几乎没有人可以替代他。
总司令鲍友祥是正宗的佤族人。他于50年代初出生在中国云南的沧源县的岩帅。父亲是当地著名的“佤王”,鲍友祥有着佤族头人的血统,这使得他在佤族中有较高的威望,他的地位因此也得到巩固。尽管鲍友祥仅有44岁,但在其生涯中充满了传奇,同时,他与李自如也结下了一段非同一般的忘年交,佤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与鲍友祥有直接的关系。
鲍友祥在中国读完小学后,不久即出走缅甸。在缅甸东北部的边境地区“闯路子”,后投身到“佤族的独立革命”。当时佤族首领麻哈散有一支数百人的武装,活动在泰缅边境一线,鲍友祥一度侧身其中。学到了不少军事技术,为其日后在缅共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0年代末、70年代初,缅共的武装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路大小武装纷纷归附。鲍友祥此时也率领了一批佤族力量加入了缅共人民军。
鲍友祥的仕途很不得志。官至营长后就升迁得慢了。有一段时间,由于缅共中央大缅族主义作祟,其它少数民族干部被严重排挤。人民军参谋长杨光、对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更是缩手缩脚。因此,一大批佤、拉祜、克钦族的年轻干部被压制。鲍友祥一度很不如意。不仅被削去了军权,还被莫须有的问题困扰着。
一表人才的鲍友祥,此时也是一筹莫展。长期被“冷处理”下去,他可能就会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绊脚石”。
与其共事不久的李自如,已升任缅共中部军区司令员。他发现鲍友祥身上有一种佤人特有的气质,绝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对于这样一个可造之才,李自如有心要助其度过困境。不想,这样一来,俩人结下了不同寻常的情义。
李自如因为鲍友祥的“问题”,四处游说缅共中央领导人与人民军首脑。讲了其身上的优点,极力夸大了他的长处,并力荐鲍友祥走上领导岗位。
于是,鲍友祥的命运发生了190度的转弯。他的所谓“问题”不仅很快得到妥善解决,并提拔为李自如的助手,缅共中部军区副司令员。
鲍友祥的命运被彻底地改变了。
成立佤邦后,虽然任第一把手的鲍友祥多时在前台活跃,但是,过去的历史及与李自如的浓厚情意,使得鲍友祥对李自如的意见格外尊重。他在前台的诸多声音,实际上是李自如在幕后策划的。
(102.43 KB, 下载次数: 39)
21:11 上传
(94.33 KB, 下载次数: 35)
21:11 上传
(63.21 KB, 下载次数: 48)
21:11 上传
(96.57 KB, 下载次数: 33)
21:11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佤邦党、政、军在其墓碑上刻写着:李自如同志参加革命36年,为佤邦联合党的建立和发展;为佤邦联合军的组建和发展;为缅甸和平民主阵线的建立和巩固;为佤邦中央军政干校的建设;为佤邦司法工作的建设;为佤邦经济文化的建设;为佤邦各民族的团结平等;为佤邦的禁种禁毒工作;为佤邦的对外友好工作;为各兄弟组织间的团结合作;为缅甸国家的和平稳定;为缅中边界的和平、安宁、稳定和发展,呕心沥血、功勋卓著。
(76.56 KB, 下载次数: 37)
21:19 上传
(55.59 KB, 下载次数: 46)
21:19 上传
(98.46 KB, 下载次数: 71)
21:19 上传
(222.81 KB, 下载次数: 22)
21:19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我向李自如陵寝鞠躬致敬,心中有点可惜的就是李自如先生英年早逝!因为佤帮的人民都认为李的早去给他们带来了不可估l量的损失,给李自如立了纪念碑、他将活在佤帮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102.65 KB, 下载次数: 35)
11:01 上传
(131.41 KB, 下载次数: 48)
11:01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好地方呀!
状态&&&[当前离线]
沿着弹石筑成的山路原道返回,心中无比感慨,像我这年纪的一代人,从小便被告之,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长大了我们要去解放他们.......但l是现在发现受苦受难的原来是我们自已。;(;(
(97.13 KB, 下载次数: 30)
11:39 上传
(91.07 KB, 下载次数: 33)
11:39 上传
(43.34 KB, 下载次数: 51)
11:39 上传
(112.99 KB, 下载次数: 21)
11:39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若飞是个好同志
状态&&&[当前离线]
好帖,非常精采,分享你的快乐!谢谢!
状态&&&[当前离线]
近50年过去了,我来到当年缅共中央的旧址,在已经成为废墟的房前驻足凝思,旧址位于邦康南部的山坡上,南卡江水从山下缓缓流过。与中国勐啊隔江相望。这是几排土木结构的平房,周围杂草丛生,有的房屋已经倒塌。你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缅甸****的指挥中心,曾经是“金三角”的主宰。叱咤风云几十年。曾占领缅北的广大地区,曾使政府军闻风散胆。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似乎在诉说昔日的辉煌。苍烟落照,满目萧瑟。不免使人生出许多感慨。
在这里我摘抄一些史实让有兴趣的朋友们了解下缅共那段已经尘封的历史。
 一、缅甸****的曲折历史与军队的创立
  1935年8月,英国议会批准《1935年缅甸政府组织法》,规定从日起
,缅甸与印度分治,成为英国直接的殖民地,由英王任命总督,进行直接统治。
  依据《1935年缅甸政府组织法》的有关条款,1936年在缅甸国内进行了殖民议会的选举
。各种政党与社会团体开始闹哄哄地争夺议席。
  曾经具有进步意义的“佛教青年会”,早在1916年就对“外国人进寺庙必须脱鞋子”这
一敏感问题,提出了自已的“主张与看法”,激起了具有深厚宗教情感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
情绪。1917年,“青年会”进一步提出进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后由于斗争的需要,1920
年9月,“佛教青年会”正式改名为“缅甸人民团体总会”,成为缅甸近代史上一个具有广泛
群众性的爱国组织。但是,这个组织的实权是掌握在部分资产阶级政客手中。终于,1927年,
“总会”产生了分裂。
  “总会”的部分领导人吴巴佩、吴布等人,在殖民议会中当选为“议员”,走上了英国政
府所谓“移交类”的“部长”岗位。在1936年的殖民议会选举中,“总会”又加入到这一闹
剧之中。最后,政客巴莫当上了殖民地缅甸首任总理的“宝座”。
  巴莫于日正式宣誓就职,“总会”这时已经成为历史。由于“总会”在
1927年时,其性质已经改变,缅甸僧侣阶层的作用开始降低。于是,爱国的知识分子与革命的
知识分子中,就诞生了新的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的领导力量。“我缅人协会”于1930年成
立。由于其成员均在自已的名字前冠以“德钦”(意即“主人”),故又被称为“德钦党”,
表示要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协会”在三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争取缅甸尽早摆脱殖民统治。他们提出了“缅
甸是我们的国家,缅语是我们的语言,让我们尊重自已的国家,尊重自已的语言”等极为朴素
  1936年,后来在50年代末期成为缅甸政府总理的吴努与民族英雄昂山,在仰光大学的学
潮中,被校方开除,他们也加入了“我缅人协会”。
  1937年,仰光大学学生会领导人德钦登佩进入“协会”的领导层,“协会”的领导进一步
得到了加强。当时的领导人是:昂山、吴努、德钦丹东、德钦梭、德钦巴欣等人,他们中间,
许多人当时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后来缅甸****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当时的孙中山思想及近代革命运动对“协会”成员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协会”成员
创办的“红龙书社”中,有埃德加斯诺的名作《红星照耀的中国》的缅文译本。“协会”领导
人之一德钦登佩敏,于1943年1月从印度来到重庆,4月,会见了周恩来,7月会见了宋庆
龄。他于1943年8月回国后,专门给印度****和缅甸****写了一份关于中国情况的报告
,他还带回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英译本。他翻译的毛泽东论中国抗日游击战争一书
,对于后来缅甸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日,缅甸****正式成立。昂山被选为总书记。党的领导人还有德钦巴欣
、德钦梭、德钦巴丁。
  缅甸****的成立,当时有二个重要的因素。一是马列主义在缅甸的传播,部分年青的大
学生接受了这一先进的思想;二是“我缅人协会”受印度“国大党”的影响很大。1938年后,
每年“协会”均要派人参加“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与此同时,印度****也积极的影响了“
协会”中的部分成员,在三十年代中期,印共就在仰光携助“协会”成立了“印度移民小组”
和“缅甸人小组”。就是这两个小组的合并,产生了缅甸****。
  缅甸****成立伊始,领导人的分工就作了明确地划分。德钦梭负责群众工作,德钦巴丁
负责秘密工作和组织工作,德钦巴欣负责沉重工作。这些人,当时就具有了双重的身份。既是
“我缅人协会”负责人,又是缅甸****的领导人。1940年春天,“协会”与缅共发表了《宣
言》,较全面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号召全缅独立,实行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同年
4月,在全缅工会总部用中、缅、印三种文字,印发了1万份《五一宣言》,指出“社会主义
的幽灵在缅甸到处可见”,号召缅甸工人为“自由、和平和面包”而斗争。这实际上是,缅甸
****当时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后提出的许多主张。
  这一时期,是缅甸****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辉煌阶段。它不仅建立了自已的组织,提出了
政治主张和纲领,同时发动了群众,掀起了全民性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运动。尽管面
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镇压,这批年青的知识分子仍无所畏惧,表现出了高风亮节的情操。
  缅甸****从一开始,内部就充满了矛盾与斗争。在成立不久,年青的知识分子领导层在
思想认识上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昂山为首的主张学习中国****所走得争取独立的斗争方
式,向往延安。觉温等人是昂山忠实的追随者;一派是以负责学生工作的德钦巴欣为首的亲苏
派,主张应该争取到苏联的援助,支持者是德钦梭等人。不过,当时两派在坚信共产主义上是
一致的。所以,有了昂山的延安之行。
  1940年8月,昂山带着缅甸****的介绍信到中国。从水路抵达厦门时,受到日本特务
机关的软禁。昂山当时权衡再三,感到利用日本人逐驱英国人不失为一良策。于是,便从厦门
前往日本。1941年3月,昂山秘密潜回缅甸,召集当时的“人民革命党”领导人觉迎、巴瑞
等开会,商量“联日反英”事宜。10日后,就有了缅甸历史有名的“三十志士赴日本”的记载
。事实上,昂山此时也已经脱离了缅甸****。
  1941年,日本入侵缅甸,新的殖民统治不仅更加疯狂的对缅甸资源进行了毁灭性的掠夺,
同时,对人民也施以了残酷的法西斯统治。缅甸独立军15000人被解散,组成了3000人的国
民军,由昂山任司令。但实际大权掌握在日本“顾问团”手中。日,日本帝国
主义导演了“缅甸独立”的闹剧。巴莫担任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昂山为国防部长,吴努为外
  由德钦梭与德钦丹东领导的缅甸****,于1943年初,在下缅甸的缅因德达耶镇召开了
第一次代表大会。德钦梭做政治报告,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活动。德钦梭被选
为总书记。
  1944年8月,德钦梭秘密到达仰光,与昂山等会谈,由双方发起成立一个团结抗日的组
织。1944年8月到9月,各派抗日力量领导人在吴努家中举行了会议,决定成立“反法西斯
人民同盟”。昂山任最高领导人,德钦丹东任总书记,德钦梭任政治领导人,奈温也量重要领
导人之一。发表了《逐驱日本法西斯》的“声明”。
  至1945年5月,“同盟”已发展成为缅甸最强大的政治组织,成员达20万人,掌握武
装力量1万余人。
  “二战”后,英国重新回到缅甸,由于昂山与英国人的密切关系,“同盟”内部在对待一
系列与英人合作与独立形式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缅甸****对于昂山的“中间路线
”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日,由于****批评昂山镇压罢工,“同盟”执行委
员会通过决议,把缅甸****排除出了“同盟”。
  日至12日,昂山与掸、克钦、果敢等族的代表及英国政府的代表,在班
弄签署了历史性的《班弄协议》,承认民族平等,强调了各少数民族的自决权。
  同年7月19日上年10时,昂山在他的办公室里遇刺身亡。终年32岁。
  同年10月7日,英缅双方签定《英缅条约》,英国政府承认“缅甸联邦为完全独立的主
权国家”。这个《条约》于1947年11月上旬、日,分别被英国、缅甸临时
议会通过。
  由于缅甸****与吴努在《条约》的独立条件上发生重大分歧,1947年11月,吴努与缅
共关于团结的谈判破裂。
  日,缅甸宣告独立。
  与此同时,缅甸****内部的矛盾斗争,进一步加剧,终于出现了“红旗****”与“白
旗****”两种力量的存在。
  德钦梭是“红旗党”的代表。他在二战后,秘密赴苏联学习“经验”。回后,在缅甸中部
地区组织了武装。
  德钦丹东主张向中国****学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认为这是现实需要的唯一
选择。德钦丹东举得是“白旗”,被称之为“白旗****”。
  “白派”先后在缅甸南部的勃固山区建立了武装力量。与新成立的仰光政府展开了武装斗
争。50年代,武装力量日益扩大,给缅甸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 Last edited by 若飞 on
at 08:52 ]
(71.38 KB, 下载次数: 35)
12:34 上传
(77.26 KB, 下载次数: 46)
12:34 上传
(96.46 KB, 下载次数: 36)
12:34 上传
(95.33 KB, 下载次数: 41)
12:34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二、“红旗****”与“白旗****”
  “红旗派”在缅甸独立后,日渐衰败。武装力量在政府军的打击下不断地削弱,活动地域
曾经退守至缅印边境一带。但是,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
  曾经是缅甸****创始人之一的德钦梭,在其内部分裂后,实际上已经不得不放弃共产主
义的主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缅甸从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这是当时缅甸全国千万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理念与
追求,是一次宏扬民族精神,增进团结,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阶段。应该说,这是一股势不
可挡的历史潮流。尽管缅甸****与“反法西斯自由同盟”在这一历史时期,均起到了不可估
量的积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以昂山将军为代表的缅甸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团体,是当
时缅甸政治社会中的主体。他顺应民族独立的潮流,领导人民进行了不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使缅甸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最终走向独立。
  1948年初,新生的缅甸政权刚刚建立。新生政权由于在与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赢得了较
高的政治声誉。人民群众也同时希望“自已的政府”有所作为,治理好国家。
  在这一百废待兴的时代,缅甸****的声音,应该说是越来越弱小。从群众基础的角度,
已经远远不能与当时刚诞生的政权相提并论。所以,当缅共已发展成为执政当局对立的政治实
体时,就只有一个选择,走入地下,建立自已的势力范围。伺机重新夺取政权。
  “红旗派”的武装并没有因为其“红旗”的称谓而壮大,反之,力量越来越小。尤其是领
导人德钦梭,本人的长处在缅甸文学创作。曾经他就是一个著名的缅甸作家。随着时光的推移
,作家更加有了更多创作的欲望。革命对于他们来说,是乎是彻底失望了。“红旗”勉强坚持
到了1972年,便烟消云散了。
  德钦梭于1972年被政府逮捕。宣判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由于德钦梭本人向当局说明
需要书写缅甸历史的缘故,1980年被当局提前释放。
  缅甸****“白旗派”,较之“红旗派”要好得多。其领导人德钦丹东领导的地下武装,
50年代以勃固为根据地,在克耶邦、克伦邦发展了自已的势力和地盘。
  缅甸政府自吴奈温上台后,开始对一切反政府武装采取了高压打击手段。缅甸****及其
武装首当其冲。
  50年代后期,在政府军的打击下,“白旗派”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队伍四散,部分
武装力量聚集到了缅中边境一线。
  原缅共武装中的克钦族部队,以及部分缅族部队,由于不抵缅甸政府军的军事打击,在50
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退入到了中国境内。被中国政府人道地友好地做了安置。其中,克钦族
大多安置在了贵州,而缅族,大多安排在了四川省。这一批缅共武装力量,由于中国的接受,
得以保存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住了近十余年的时间,与中国女人结婚生子。后来成为
70年代缅共人民军的中坚,许多人成为缅共的高级领导人。
  1968年,重新占据缅甸北部大片土地为根据地的缅甸****,大致上均是原来的“白旗派
”成员。由于“红旗派”退出历史舞台,“白旗派”也再没有人沿用这一称谓。70年代,缅甸
****的武装斗争又进入到一个高潮期。
  缅甸近代史上,****的出现,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不仅仅是全球共产主义运动
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整个亚洲及东南亚地区,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为摆脱殖民主义统治
争取独立的民族运动的使然。它曾经是先进的力量与政治精英们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尽管,缅
甸****中的“红旗派”与“白旗派”,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退出或一度退出了缅甸的政治
舞台。但是,需要指出得是,他们中的领导者,许多人本身就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战士。他
们率领并与缅甸人民一道,为争取自已祖国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应该说
,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是缅甸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当然,他们的历史局限也决定了他们最
后的命运。根本上,没有找到缅甸式的革命道路。反而,教条、宗派集团主义将他们推向了失
(49.94 KB, 下载次数: 30)
12:45 上传
(68.94 KB, 下载次数: 38)
12:45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三、“缅甸文化大革命”
  60年代以前,中缅两国度过了关系中的“密月”时期。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而言,这
是毛泽东与周恩来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选择。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对于中国突破当时
以美国为首的“反华战略包围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有东南亚地区缅甸、
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美国当时“战略包围圈”的琏条扣,在这里脱节,事实上
,美国因此而无法对华实施全面的“战略包围”与封锁。
  中缅的“胞波之情”,也是在双方政府作出让步的情形下所形成的。最为重要的让步是,
中国政府在英缅政府与清朝签定的不平等边界条约的部分基础上,与缅甸人进行了边界领土的
谈判。实际上,中方间接承认了这一不平等的条约。为此,一大块土地,划入了缅甸的国土。
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所涉及。日,缅甸总理吴奈温将军访华。于1月28
日同周恩来总理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在此之前的1957年,
当时的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应邀访问昆明,在云南大学向1000多名师生发表演讲之后,振臂高
呼“毛主席万岁!中缅友好万岁!”可见当时的缅甸领导人,非常了解中国的国情,并急于修
好。日,双方正式签订了边界协定。
  由于缅甸人的“小国寡民”的心态,中国仿佛是一尊庞然大物在他们的身边。担心仍不时
泛起。缅甸人中很流行这样一段话:“中国是大象,而缅甸是小绵羊。大象发怒的时侯,可能
随时踏死小绵羊。”
  当代中国,也着实走过了许许多多叫人没齿难忘的经历。其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
是令中国人感到无比痛心的一断往事。在此,笔者所要描述的,不是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形,而
是发生在缅甸首都仰光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确是令人发指。
  1967年6月,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邻国缅甸的仰光,也在发
生一场“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首先是仰光大学就读的华人学生们,在胸前佩带上了红彤彤的毛泽东像章。进尔,又在学
生中成立了“红卫兵”的组织,开始了“革命的大辩论”。这种过激的行为方式,当时在中国
是属于合法存在的,但是,在异国的土地上,这完全是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行为。
  冲突首先是在学生中开始。
  一方要誓死捍卫毛泽东的革命路线,一方是反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活。开始打斗的导火线
是关于毛泽东像章的佩带问题。“革命的红卫兵”们肯定要捍卫“统帅”的尊严,另一派,主
要由缅甸人组成的团体,就是不准佩带像章。于是,双方由争执发展到斗殴,逐渐成为群体的
撕打、械斗。
  以至于后来发展到一场,由缅甸政府幕后操纵的反华活动。几乎全缅甸的华人均卷入了这
一灾难性的事件之中。早在1964年,奈温政权实行“国有化运动”,仅在仰光一地就有700
家华人企业被收归国有,致使许多华人、华侨在倾刻间家破人亡。华人的勤奋,在东南亚地区
大多富甲一方,在缅甸仍是如此,华人的财富受到许多当地人的嫉妒。这大概是六十年代中期
缅甸反华重要背景之一。
  反华排华的烈火,从首都仰光迅速蔓延到了第二大城市,华人稠密的聚居区瓦城。又从下
缅甸迅速扩展至整个缅甸。许多华人财产被查收,被抄家,人也被打死打伤。部分华侨中的“
红派”侨领与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被迫通过秘密渠道回到祖国。1967年6月,数千名缅甸人
对仰光华人居住区实施打、砸、抢,杀害华侨40余人。同时,这批受到“指使”的民众,又冲
击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和新华社、中国民航办事处,凶残地杀害了中国专家刘逸。缅政府出动
大批军警逮捕了80多名华侨。6月29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强烈的抗议,并宣布不再
派回驻缅大使。
  这是缅甸近代较为严重的一次反华排华事件,旅缅约80万华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
华人与缅族的矛盾也同时进一步加深。
  现在看来,对于缅甸政府这种极没有人道的作法给予一定的惩罚,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不知是否真是处于这样的原因和背景,由中国人民支持的缅甸****及其武装——缅甸共
产党人民解放军成立了。
  彭家声部恰恰在这个时侯退入到了中国云南境内的临沧地区。这支武装被首先进行了整编
。彭家声赴北京,受到当时有关领导人的接见。彭部的这支武装165人,在临沧镇康县的铁石
坡进行各种军事训练。支队伍中,彭家声的兄弟彭家富也出现在训练的队伍里。
  当时早已在贵州和四川生儿育女的原部分缅共成员,此时,也被紧急地集合了起来。
(120.23 KB, 下载次数: 44)
12:48 上传
(103.38 KB, 下载次数: 32)
12:48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四、缅共总书记遇刺后缅北人民军迅猛崛起
  在缅甸南部勃固一带战斗的德钦丹东,很快获悉了这一信息。通过极其秘密的方式与渠道
,缅北的武装力量与缅共中央取得了联系。战斗,不久就开始了,并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
  日,经过训练的彭家声兄弟率领的队伍,正式打出了“人民军”的番号,
向缅甸政府军发动了进攻。
  从中国境内出发的彭家声部,进入果敢地区后,势如破竹,很快打了几个小的胜仗。消灭
了果敢邦永一地的一个排的缅军。不久,又将政府军第39营的一个连歼灭。一时间,缅共人民
军彭家声部的名声大震,许多果敢人纷纷投入到缅共人民战争的洪流之中。
  由于罗星汉自卫队与缅政府军的积极配合,彭家声部与缅军在萨尔温江东岸地区展开了一
场拉锯战。
  1969年,中国云南滇西边境一线部队,被赋于了支援缅甸****的任务。不久,由中国军
事人员组成的援助缅共的“顾问组”成立。相关的后勤供给与保障也在秘密的展开。当时中国
除了在支援越南****“援越抗美”外,还在支持“寮国爱国战线”的革命斗争。对于这两个
印支国家,中国出动了高射炮兵和地面工程兵。既援助修路,又与美国飞机展开了一场恶战。
  缅甸的情况有所不同。1949年后两国一直是友好国家,缅甸当时已经没有外国势力的介入
。支援缅甸****就需要有一个“政策尺度”的把握。周恩来总理最后决定了“顾问组”的称
谓。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字的精确性,淡化了授人以柄的“军事介入”的政治色彩。
  正当彭家声部与缅军对峙不下的时侯,德钦丹东领导的勃固根据地的小股武装,已经积极
向缅中边境一带发展。但迫使缅军退回萨尔温江以西的直接原因,是缅共“老兵”们的出击。
  1969年3月,原分散在贵州、四川的原缅共人员,被迅速的重新武装并集训后,出现在
了果敢地区。他们切断了缅政府军的滚弄运输线,这样,缅军不得不撤出了果敢地区。1969年
4月,缅甸****领导的果敢县与果敢县委会成立,彭家声被任命为“果敢县长”。
  当时指挥缅北****人民军的,是缅甸****常驻北京的副书记德钦巴登顶。此时,他已
经回到了缅北地区的指挥所内。一次偶然的机会,德钦巴登顶升任缅甸****主席。
  1970年初,活动在勃固的缅共“白旗派”人马,在与缅北对接不上的情形下,与吴奈温将
军有一次和谈。奈温亲自派飞机将“总书记”德钦丹东接到仰光,双方谈判没有任何结果。德
钦丹东被飞机送回后不久,已经被缅甸情报部门策反成功的德钦丹东的警卫员苗敏,将“总书
记”刺死,并携枪逃跑。德钦丹东死后,德钦巴登顶正式升任党的“主席”。勃固根据地由另
一个领导人德钦辛负责。1976年,其在缅甸政府军的军事围剿中阵亡。
  这是中南半岛上****组织最高领导人,首次遇刺身亡。这次行动的成功,缅甸军事侦探
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62年以来,奈温将军的情报工作较之吴努时期,有了一
个更大的飞跃。某种意义上讲,情报系统成为缅甸执政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时缅甸的情报
系统分为军队和警察两大块。但是,真正起实际作用的是军事情报系统。
  勃固山区是缅甸南部地区的一个咽喉地带。它东邻克伦邦、东北接克耶邦,南部与仰光相
邻。由于濒临大海,山区中气候异常,一年四季,冬夏分明。当时“白旗派”的领导人德钦丹
东将根据地选在这里,很显然是一个战略的错误。
  德钦丹东工作上养成了熬夜的习惯,深夜用完宵夜之后,大致睡上三至四个小时就已经足
够。同时,他养成了“晨解”的习惯,到时必起。
  德钦丹东平时有一个警卫班担任保卫,打仗时,一般是由警卫队长带领至少一个排的人马
,随时伴随左右。保卫工作自从昂山将军遇刺后,缅共中央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尤其是在
与缅甸政府对抗的特殊历史时期。
  德钦丹东的警卫班长苗敏是正宗的缅族,已经跟随德钦丹东十几年的时间。由于苗敏对于
“总书记”的生活习性已多有了解,他被任命为警卫班的“班长”。虽然,苗敏位居“班长”
,但连中央的领导也要对他“客气”,他的位置十分重要。此人平时也还老实,工作勤快,吃
苦耐劳,深得“总书记”睛睐。
  奈温派飞机接德钦丹东赴仰光谈判时,苗敏一同前往,照顾“总书记”的起居饮食。不想
,这一次,他被政府的有关人士“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金钱的诱惑下,苗敏终于答应
了合作的条件。
  随身警卫的“变化”,德钦丹东一点也未察觉,同机返回了根据地。
  冬天勃固山的晓雾迷茫。大概是此次谈判失败所致,德钦丹东在197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
,走出自已的起居室。他今天突然改变了“晨解”的习惯,要到附近的山路上走走。
  德钦丹东想一个人独行,苗敏坚持将其它警卫留下而自已一同“散步”。心事沉重的“总
书记”根本没有理会这种被苗敏有企图的蓄意安排,由苗敏跟随,身披军大衣向密林深处走去
  不觉得,已经走出了游击队的营地,德钦丹东还在向前走着。是乎,前方是他的归宿。
  已经到了密林深处,德钦丹东浑然不觉,继续想着心事。脚下仍没有停下来的打算。
  这时,东方已经发白,新一天的曙光在即。德钦丹东在一个土包上停下的脚。欣赏远处冉
冉的一轮红日。身后,苗敏见时机成熟,掏出随身的双枪,从背后向德钦丹东一阵猛射。
  瞬间,德钦丹东倒在了血泊里。苗敏摘下了德钦丹东腕上的手表,携枪向远方潜去。
  德钦丹东的牺牲,对勃固山区的缅共组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直接导致了“白旗派”的
  缅甸政府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的进剿,并取得了全胜。
  近代的缅甸,两位优秀的领导人倒在了刺客的枪口下,造成了无法弥补与估量的损失。不
过,在缅甸的人民的心目中,大概更多地是记得年青的昂山将军。
  南部武装气息奄奄之时,北部被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人民军,确不断地占山为王,势力与
影响越来越大。外电报道说,在一些职业军人娴熟的指挥下,人民军过关斩将,使缅军产生了
极大的惊恐心理。
  在果敢地区站稳后,缅共迅速向萨尔温江西岸进发。
  1970年4月,人民军克北卡佤山的勐卯;
  1970年11月,攻占与云南省畹町一桥之隔的棒赛。同时,占瑞丽县对面的姐兰等地。在
云南潞西县芒海境外的勐固,建立了根据地,缅共北方分局一度在这里滞留。不久,组建东北
军区,司令林天,后是赵明,副司令彭家声,彭家富为东北军区2旅旅长。缅共人民军东北军
区活动于贵概、棒赛、景北、勐固、果敢、北佤等地。
  1971年11月,东北军区与果敢、棒赛、北佤等县的县大队共计3000余兵力,进攻重镇
滚弄。与缅甸政府军恶战42天,消耗了政府军大量的人力财力,显示了人民军的强大威力。
  1972年,攻占南卡佤山,占邦桑、邦扬。邦桑成为缅共中央所在地。德钦巴登顶、杨光、
林天、余建、德钦培丁等人纷纷进入邦桑。同时,在中央所在地,开设了对外广播。与此同时
,缅共人民军“八一五”军区成立,林明贤任司令,其辖区在中央附近的根据地。林明贤是东
北军区副司令彭家声的女婿,海南人,当时仅30岁出头。
  至此,缅甸掸邦萨尔温江上游流域的广大地区,均在缅甸****及其武装人民军手中。当
时大致的分界线是景栋,其北部,由缅共控制;以南地区,分别控制在政府军、罗星汉武装、
坤沙武装、莫亨武装、佤族麻哈散武装的手中。
  1968年缅共首先攻占的果敢地区,1972年时,已经完全成为了“解放区”根据地。果敢
县的建制成为了70年代缅共统治区的一个缩影。我们重点用一些描述。
  果敢当时行政上分4级领导,县、区、乡、村。设置了县长、区长、乡长和村长。1968
年至1972年,彭家声兼任县长。县里有行政机构三大块,政治、政法、财政。政治部负责宣
传、组织工作;政法部负责司法之责,在实施法律行为上,可以判处死刑及终身监禁;财政部
是税收机关,设有税务处。武装力量上,有一个500余人的县大队,维护本地安全。
  除此而外,还有党委系统。1973年,缅族干部余建出任果敢县委书记。1975年,余建调
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后,四川人黄文兰任县委书记。这个嫁给了缅族人为妻的女子,一直至缅共
于1989年瓦解,她都是果敢县委书记。在果敢地区,她赢得了人民的拥戴。她的丈夫缅族人
苏莫,在1972年的勃固反围剿中牺牲。果敢县中,杨茂良曾任副县长,杨茂安任财政部长。
  在缅共统治的贵概县、棒赛县、北佤县、勐固等县,大体与果敢县的建制一样。目前,在
佤邦联合党任总书记的赵尼来,就是缅共后补中央委员、北佤县县长。
  在缅共人民军的编制上,分别成立了4个军区:东北军区、中部军区、“八一五”军区,
后又组建了以克钦族为主的101军区,同时成立了中央直属警卫旅。
  东北军区主要负责缅甸腊戍以北的“解放区”,有二个正规旅,兵力总数在5000人左右
。司令员赵明,副司令员彭家声,参谋长余建,财政部长刘国玺,内务处长杨茂安。1旅长魏
超仁,2旅长彭家富,副参谋长蒋志明;
  中部军区根据地在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一带,主要辖区是邦桑以南的区域。中部军区司令
是李自如,副司令是佤族头人的后裔鲍友祥。下辖5旅、12旅等武装,兵力在4000人左右。
中部军区以佤族为主,是当时缅共中一支较为能吃苦能作战的部队。
  八一五军区,当时的辖区一直沿湄公河至缅老边境。缅甸景栋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是他们
的根据地。八一五下辖768旅和683旅,768旅的旅长是宰弄板。司令员林明贤。
  101军区辖区在“史迪威公路”的北线靠近中国的一段,属于克钦邦。部队成员以克钦族
为主,司令员丁英,克钦族。这个军区一度是缅共人民军在克钦独立军辖区内的唯一的根据地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另外在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驻有中央警卫旅,旅政委是罗常保。
  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一下原缅共部队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目前缅甸北部四支独立的割据武
装力量,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我们叙述的深入,你就会发现,以上四大块缅共武装,实际上
,也就是今天缅北各支割据势力的雏形。
  1968年至1970年,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进入高峰时期,城市中大批闲散的年青人一时
没有了着落。毕竟,“红卫兵”的革命行动解决不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于是,毛泽东果断地决
定:“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的确不失为一种解决
失业人口的好办法。从政治层面上讲,疏散密集的城市人口,尤其是当时具有异常“革命冲动
”的待业学生,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当时几乎处于失控状态的“文化大革命”,进行必要的调控
。巩固中央集权领导。
  年青的红卫兵们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抱着充满热情的情怀,打着红旗奔赴各地。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扩大。
  在云南,新成立了准军事单位,配备武装的生产建设兵团。昆明军区、云南军区派出了从
军级至士兵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官兵,进入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岗位。
  上海、北京、四川、昆明的“老三届”们,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乡镇、山寨“扎下了根”。
尽管,很快他们发现自已仿佛被人愚弄了,从一个红色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许多人当时
都认为是一种个人的悲剧。但是,近30年后的今天,再来回味这段历史,应该说,一种现代的
文明,当时已经进入到云南边远山区还处于原始自然经济状态的地区。这股清新的空气,对于
目前云南边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性作用。
  这种作用当时并没有人看到。“知识青年”生活中所具有了,更多得是苦闷、寂寞、悲观
  云南境外,缅共武装如火如荼的发展,给了这批青年中的活动分子以极大的启示。当时被
认为,缅甸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在
那样极“左”的年代,出境加入缅共人民军,政策也就定为是参加“革命工作”,有了与生产
建设兵团战士截然不同的待遇。在七十年代的云南边疆,兵团战士与后来“农场工人”的户口
,是最低一级。这种户口还不如农村户口。因为,农村户口还有“农转非”的可能,然而,兵
团与“农场”户口,意为着一辈子在这里“扎根”,没有一点希望。
  于是,从1970年底至1971年,数百名抱着找出路的“知青”们跨出的国界。在“国内
”,他们被有关文件规定确定为“正式参加革命”。
  这一批中国人进入缅甸北部,很快参加了果敢地区的“滚弄战役”,在与缅军对峙冲突的
42天里,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的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这一战斗中牺牲。少数失
散的女知青,流落缅北,有的走投无路,唯有靠肉体出卖维持生计。这一仗后,跑出去“革命
”的知青,部分又回到了兵团,并且阻止了更大量的知青们出境“革命”。沉绽在缅共队伍中
的知青,许多终于熬过了“吃苦关”,一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到1989年3月缅共瓦解,已经有一批“知青”在重要的岗位上。云南知青罗常保升任中
央警卫旅政委,云南知青蒋志明升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李自如升任中部军区司令员,车炬升
任中部军区旅长。这些人,至今绝大部分仍然活跃在缅北的各支武装之中。
  用历史客观的态度看问题,在整个70年代,缅甸国内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就是缅甸共产
党与人民军。至1975年与缅政府军处于对峙胶着状态时,缅共已经控制了萨尔温江以东的大
块土地,在萨尔温江以西,也建立了根据地。它的势力范围,北边是几乎所有的缅中边界地带
,除了云南瑞丽对面的木姐县形式上还在政府军手中外,其它的国境线上,全是缅共被人民军
占据。往南走,它的势力范围已达缅老边境,在缅泰边境的莱朗等地,也有缅共的正规武装与
游击队。其鼎盛时期,缅共控制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200万人口,武装力量达
到近3万人。
  缅甸****及其武装得以在缅北地区东山再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
”与支持,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并且,中国方面为支援缅甸****的正义事业,投入了大
量的人、财、物、力。动员了可能动员的力量。应该客观地承认,在整个70年代,对于缅甸共
产党的援助,是中国对中南半岛其它国家“共产主义事业”支援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革”
时期极“左”路线的必然产物。
  云南与缅甸接壤的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建有为支援缅共的机构与基
地。“105”、“106”、“108”、“326”等等代号单位,当时都是与缅甸****及人民军
有关。在云南潞西的遮放公社,这里曾是“知青”们云集的地方。为了便利与境外勐固的缅共
东北军区与北方分局联系,专门修建了一条从这里至中国边境芒海口岸的公路,全长39公里。
我芒海口岸,因为与缅共的往来,变得知名度大增,现在已是远近小有名气的边贸口岸。在与
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相连的中国孟连县,更是“外事”繁忙,有时缅共的广播电台,干脆就架
设在了中国境内。缅共中央的领导“同志”,进入中国境内更是如同“回家”一般,受到了好
客的中国人热情款待。原昆明军区首长小车班的师傅,至今仍说得出德钦巴登顶坐过的车辆,
以及他的“谦逊”。德钦巴登顶在缅北作战时的小车司机,虽早已回国,但至今还念及过去的
  对于中国与缅共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引起缅甸政府的高度注意。在两国领导人接触的不同
场合,缅方一再向中方提出。搜集中国支援缅共武装以及供给各种物质的情报,成为当时缅甸
军事侦探部首要的任务之一。政府军在与缅共武装交火中多次受挫后,采取了僵持对峙,等待
时机的策略,待情况变化后,再伺机下手。
  转眼已经是70年代中期。中国与缅甸****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接近尾
声,缅甸****也已进入了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的阶段。
  中国的毛泽东主席去逝前后,中国派往缅共人民军的军事“顾问组”,分批分期的撤回了
  由此,缅共也进入了多事之秋。
  60年代末期重新发展起来的缅甸****及其武装,实际上,与原来意义上的缅甸****已
经有了许多的不同。这不仅仅是他们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环境不同,也还有许许多多政治上
、民族上、经济上的因素。
  历史上的缅共,政治目标是以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为己任,在整个四十年代顺应了当时整
个世界的历史潮流。在缅甸国内,民族矛盾相对弱化,而反帝反殖民统治成为广大群众的一致
。****与其它政治社团,正是顺应了这股洪流,率领人民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斗争。因而得
到人民广泛的支持与拥戴。70年代的缅甸****,尽管追求为实现共产主义、全人类解放的政
治目标,但其照搬中国****的历史经验,而不顾缅甸国家的实际情况,有些极“左”的作法
,较之当时的中国是有之过而无不及。“缅共之声广播电台”,开播必念“毛主席语录”,大
讲“路线斗争与阶级斗争”。这样的定式,一直延续至80年代初期。而此时,中国国内的情况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这些大量极“左”的理论思想与实际作法,掩盖了缅共中央
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在诸如“农村武装包围城市”、“深入发动群众,进行阶级分析”、
“民主集中制”等问题上,长期展开了无休止的争论。至1976年,中央政治局开会,多时是
围绕着“理论与主义”的争论而进行。
  更有甚者,在某些局部地区,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作法,也被照样的运用了下来。在果
敢地区,1973年,就搞过“破四旧、立四新,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一时间人心惶惶,四方
不得安宁。
  缅甸的国情与中国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农民历史上的反叛,
多时是因食不裹肚而“逼上梁山”。缅甸不是这样,其富庶的土地使缅甸在近代就成为世界上
著名的“四大粮仓”之一。缅甸的耕地大多是采取轮种法,许多土地四年才得以耕种一次。北
部山区的缺粮与经济不发达问题,主要是因民族矛盾冲突而造成的,不是土地和资源的因素造
成的。因此,缅共革命的理论基础就成为了一个“问题”,究竟有多少“饥饿”的农民跟着你
去革命?然而,缅共中央仍然坚持其“三大路线”,认为缅甸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这种不顾本国情况,严重脱离实际的作法,导致了总体战略与路线的错误,因而失去重要
的存在与发展之根本。
  缅共根据地的北部山区,是传统的掸族与克钦族的“领地”。本身以缅族为主体的缅甸共
产党,在别人的“寨子”里打天下,主人怎会容纳于你?更何况,后期缅共内部的民族矛盾问
题已经发展的不可收拾。“大缅族主义”已经出现,压制排挤其它民族包括汉族干部的事件时
有发生,部分作战有功之臣如彭家声兄弟等人,长期被“冷处理”一边。彭家声当了“寓公”
,彭家富去做“生意”。缅共的中级以上的干部,3/4是缅族。而处于基层作战的部队,又大
多是佤族、克钦族还有汉族。在中央政治局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缅族,其它少数民族干部被排
挤,受到了歧视。到后来,宗派已使得人们纷纷打算另谋出路。
  经济上长期对中国的严重依靠,使得缅共自身几乎没有任何造血的财政收入功能。长时间
的打仗,军费与根据地的巨大开支越来越成为了问题。尤其是在被“断奶”之后,更是乱了章
法,终于做起了鸦片生意。毒品的巨额利润,反过来又使许多中高级干部私欲膨胀,成为了“
拜金主义”者。后期缅共中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已经无心去实现什么主义。由腐败最终走
向了崩溃。
  宗派与小集团的政治斗争,是中南半岛许多****组织走向终结的重要因素。泰共、马共
均如此。缅共也没有突破这体制上的系绊。
  终于,缅甸政府军抓住了被他们自已认为是最为有利的时机,再一次向缅共武装发起了围
剿的攻势。
  中国的毛泽东逝世仅两个月的时间,缅甸政府判断中国,由于毛泽东的故去必然将对过去
的“国际主义义务”作出一些调整和改变。缅甸政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达了他们自已处理“
内部事务”的意愿。这时的中国,与缅共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独立自主,互不
干涉”开始付诸实现。
  前面提及的缅北“水镜湾”之战,中国政府已经不允许携带枪械的缅共军事人员入境,处
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伤员与缅甸难民,被做了妥善的安置。打****与国民党残军从来是输多
赢少的缅甸政府军,这回总算打了一个胜仗。
  从70年代开始就与缅共人民军作战的缅军99师,曾在1971年滚弄战役中损失惨重。但
其主力,仍然在缅北地区坚持作战,这回,99师不仅挽回了脸面,而且还有一大批军官作为骨
干提拔到其它兵种与仰光总部。丹瑞将军就是第99师提拔上去的。
  缅军夺回的棒赛口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史迪威公路”南线与滇缅战略公路的交汇点
,地理位置重要。缅军将这一次胜利,看成了战略性的一次胜利,其实际意义就更加深远。这
是在缅甸与中国接壤的2千余公里的国境线上,继木姐口岸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级口岸。扩
大了与中国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便利了双方的各种合作。
  缅共北方分局与东北军区,历来将棒赛视为战略要地。在中央与人民群众中也有“小延安
”之称。此次将其丢掉,缅共中许多人痛心疾首。当时,笔者在中国一侧坐上观,过来的“难
民”对我们说,在日,缅共正式决定放弃棒赛后,在棒赛的小学操场开了最后
一个群众大会。“县委书记”说了一大堆鼓动士气的话语。最后,他满怀深情地说:“毛主席
当年撤离延安的时侯,说过一句名言,‘乡亲们,我们还会回来的。’今天,我也要告诉大家
,我们也还会回来的。”二十年过去了,笔者除了在回想起这段话语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
味外,历史已证明,当年这位“县委书记”的话是不可能再实现了。目前,双边的经贸繁荣已
经代替了过去的荒凉,缅共时期的历史陈迹大多也不复存在。
  退守到勐固的缅共北方分局和东北军区,开始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许多人感到了一种惶
恐,仿佛预感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般。缅共中央也召开了相关的高级会议,德钦巴登顶总书
记在会议上严肃地批评了北方分局的“保守”,指出放弃棒赛,等于将标志着缅共新时代到来
的象征,轻而易举地抹杀了。他的意见得到了副总书记德钦佩丁的赞同。北方分局与东北军区
的赵明、余建等人纷纷“自我批评”。可是,缅共高层领导集团,也心中有数,凭借目前的实
力,重新夺回棒赛,已经是不大现实了。
  此次会议之后,东北军区打了一些袭击哨所之类的小仗。这些“战果”,被缅共广播电台
吹得神乎其神,认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缅共为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的积
极贡献。”极“左”之风,依然很盛。
  然而,毕竟如昨日黄花。这些极为“认真”的作法,它更多地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笑料。
本身已经失去任何意义。
  缅甸独立后,国内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缅甸****终于走到了自已的尽头。它再也没
能把握住任何有利的时机,“向钱看”如蛆虫般地腐朽着原以健康的肌体。
  缅北的老百姓,对人民军的看法也越来越多。一般在他们的农忙季节,缅政府军有时还下
田帮助收割。除了打仗派夫派车,平时对于百姓,还算友善。而在老百姓口中的人民军,确从
末有过什么“爱民”的举止,倒是课税时,人民军从来没有忘记。
  毛泽东曾用鱼和水的关系比喻军队与老百姓,熟读毛著的缅甸****人,确忘记了这一真
(62.65 KB, 下载次数: 42)
13:16 上传
(78.9 KB, 下载次数: 38)
13:16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美丽无比的罂粟花,在缅共后期已经盛开。正因为有了缅共人民军这段鸦片贸易的历史,4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地理“金三角”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缅甸北部的掸邦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注目的鸦片产区。“金三角”鸦片经济圈因此而更加广大,同时,它赋予了传统的鸦片贸易与鸦片商道以更加丰富的意义。 了解今天的“金三角”,不要忘却缅共的这段鸦片贸易史。我运气确实是好,佤邦某部一政委的丰田v8越野车成了我的坐骑,轻松的驾车走了一段当年的秘密小道。
(61.16 KB, 下载次数: 22)
14:01 上传
(59.28 KB, 下载次数: 49)
14:01 上传
(69 KB, 下载次数: 42)
14:01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五、缅共与鸦片贸易
  1976年,秋天的炎热天气并没有阻挡住云南德宏武装警察支队战士们的步伐。在龙陵县的
国境线上,潜伏着警惕的军人。他们得到可靠的消息,一批被称为“黄砒”的毒品可能要进入
  当时的中缅边境一线,除了传统的鸦片走私入境外,还没有发现其它各类的毒品。“黄砒
”到底是什么东西,当时还真让人纳闷。
  这一年,也正好是中国边防武装警察部队正式大规模组建与完善的一年。查缉毒品对于年
青的官兵来说,仿佛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目标终于出现了。
  几十匹骡马,一个班人员的武装押送。真枪实弹,虎视眈眈。来者个个穿着没有军衔的军
服,满脸疲惫。在他们身上,携带着五六式冲锋枪、六二式轻机枪。
  随着命令的下达,战士们如利剑般地出击了。
  数分钟过后,这伙不法之徒,只有束手就擒。
  经过审问,原来这些“黄砒”,是缅共人民军的“特货”,奉命准备借道中国前往“南部
”地区,贩卖谋利。
  这里的“南部”,自然是指的泰缅边境一线。
  这是中国武装边防人员破获的第一起缅共人民军参与鸦片贸易的案件。实际上,这也预示
着一种不祥之兆。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缅共部分单位已经开始选择了这一见效快的“传统贸易
  应该说,缅甸****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组织较为严密及中国的影响,对于鸦片贸
易,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措施。中央发文明令禁止进行各种与鸦片有关的交易。更不准各级干部
与官兵参与,如有发现,从重处罚。这些规定和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局部的作用。对
于老百姓的传统种植,缅共中央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了适当放宽。下面是鸦片传统产地-果
敢在缅共控制时期的状况。笔者将有关资料引用如下:
  彭家声任县长时期,果敢正处在动乱阶段,许多民众被迫移至江西(萨尔温江以西)居住
。彭家声深知民间疾苦,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不搞“斗争”、“镇压”,用和平方式分配
土地,准许鸦片照常种植,民心安定。
  财政方面:初期只象征性地收些粮米,以后逐年增多。鸦片则由公家统购,禁止私人交易
;另在老街设立税务处,由唐朝文任处长。东北军区也在老街成立贸易公司,杨茂安主持工作
。70年代中,每年上交利润数百万缅元,成为缅共中央重要的财政来源。另一处由东北军区财
政部副部长兼贵概县财政部长刘国玺负责,每年上缴军区税额十分可观。
  以上史料清楚的记载着缅共东北军区允许老百姓进行传统鸦片种植的情况,同时,它还向
我们披露了缅共当时的“政府行为”。然而,由于史料作者的局限,所以不可能了解到更多、
更加祥实的材料,实际上的缅甸****武装,从7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介入到毒品的交易之中
。开始是一种所谓的集体行为,后来是少数个人和集团打着“集体”的旗号进行谋利活动,最
后根本无法收拾。
  早在中国“顾问组”正式撤出之后,缅共领导层感到这是一个“预兆”,开始考虑今后经
费的来源问题。然而,在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地上条件极为恶劣的缅北,一下着实还找不到生
财之道。除了继续游说中国而外,尚无更好的法子。缅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多次,有人提出利用
鸦片贸易解决经费来源,均被德钦巴登顶主席否决。
4个军区与近10个县委、县政府的各种开支,都由中央解决,当时每年需要上亿缅元的经
费。税收仅为支出的1/10。战士们过着极为艰苦的日子,在部分克钦族的部队里,有时仅能吃
上盐水泡饭。在这般情形下,在缅共中央“创收”口号的鼓励下,各军区纷纷各显神通,开始
自筹经费。
  东北军区的司令员林天调往缅共中央后,赵明继任司令。这些听起来仿佛是中国人的名字
,实际上都是缅族人,由于他们有一段长期在中国居住的经历,所以都有了一个中国的名字。
赵明任司令后,权利进一步收紧。功勋赫赫的彭家声副司令,很快被晒在一旁,其弟彭家富的
2旅旅长的职位很快由他人取代。
状态&&&[当前离线]
鸦片在许多非常的时期,在缅北地区被称之为“特货”,一般不直接称呼大烟生意。中国
“顾问组”回国后,东北军区首先成立了“特货贸易小组”。
  其正式运作的时间是日,所以,后来东北军区干脆不称其为什么“贸易小
组”,而称其为“5.1组”。“5.1组”直接由东北军区财政部长吴觉敏主管,由财政部副部长
刘某某具体负责。
  “5.1组”成立之初,属于内部的秘密机构,只有高层小范围知道。由于这在缅共内部是
一个“创造”,所以当时东北军区规定“5.1组”,只准许课收鸦片税,而不准收购鸦片。尽
管有这些所谓的规定,但我们在上文已经看到,鸦片的收购也在此时开始了。
  缅北掸邦的烟农们,又有了出路。播种的时节,可以从“5.1组”的“公司”中贷款,收
获时,可以交钱,也可以交鸦片。一时间,缅北果敢地区、贵概、勐固和棒赛地区的鸦片几乎
被东北军区所垄断。
  这个“小组”,当时每年给东北军区提供近千万缅元的收入,成为其最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于是,1978年,东北军区决定干脆将“5.1组”由暗转明,公开进行征收鸦片与课税的活
动。采取了统购统销的方式进行。
  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鉴于考虑到中国的利益,以及解放区的稳定,内部规定不准向中国贩
运鸦片,也不准在“解放区”做“特货”交易。于是,权力扩大的“5.1组”将大量鸦片提炼
成“黄砒”,由自已掌控,利用秘密渠道向泰缅边境输送。
  有人曾经寻问过缅共的有关人士,为什么要将鸦片加工成“黄砒”的缘由。这位极了解情
况的人士问答说,加工成“黄砒”主要处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黄砒”体积较之鸦片要小得
多,便于运输。“黄砒”不能食用,达到不毒害解放区人民的要求,老百姓即使得到了“黄砒
”也没有用。因为他既不能吸食,又没有能力加工成海洛因。如果一次性将鸦片加工成海洛因
,那将毒害“人民”,后果不堪设想;二是从“黄砒”的利润上考虑,因为交给泰缅边境毒品
集团“黄砒”,其利润远比鸦片获利要高得多。如果自已有能力,可以在泰缅边境直接加工成
海洛因出售。在当时,泰国通道是走私海洛因的主要渠道,那里卖得起“好价”。
  正因为是如此的原因,“5.1组”干脆鼓励烟农们“以烟代税”,收购后,送到被军队严
密控制的“加工厂”加工。一时间,加工厂云集东北军区各地。而这些“生产活动”,又是在
名正言顺的“为公”的幌子下进行的。
  东北军区因此而“先富”了起来。其它军区与单位,当时已经或明或暗的知道东北军区的
“生财之道”,也在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缅甸****中央政治局很快清楚了东北军区的财政来源,在其它军区拟各自为阵之前,于
日,将东北军区财政部、“5.1组”及其成员统统收归中央直属。这个机构的
代号就是“8.19”。“8.19”的总负责人是缅共中央副主席德钦佩丁。主要成员是吴觉敏、吴
觉男(赵华)、苏康成、张德文和杨德茂。张与杨均是果敢人。
  “8.19”的成立,不仅标志着缅共进行鸦片贸易与毒品加工合法化,同时,鸦片贸易的利
润成为其各种经费的重要来源。
  1985年以前,中国与缅甸接壤的云南边境地区,几乎并没有出现过精制毒品海洛因。边疆
乡镇中少数50年代遗留下的瘾君子们,多以吸食鸦片为主。因此,走私入境的毒品,就是大烟
土。由于鸦片膏的气味很大,查缉工作相对较为容易。再则,抽大烟相对比较麻烦,所以不太
受年青人的睛睐。
  “8.19”出现之后,整个缅共控制区瞬间一片狼烟起,“黄砒”的加工厂,似雨后春笋,
遍地开花。
  首先在中国畹町对面的棒赛,“8.19”的“黄砒”加工厂建成,他们请来了“老道的师傅
”进行技术指导。“黄砒”就这样生产出来。
  当时,提炼1公斤“黄砒”大约需要7.5公斤鸦片,一个“黄砒”加工厂最高日单产量达
到15-20公斤“黄砒”。
  “5.1组”收购的鸦片,在当时是极为便宜的。这个小组,年均收大烟在7.5-8吨左右。
每公斤鸦片的收购价格为13个“老列”,“老列”为缅共“解放区”的货币,1“老列”约合
中国六十年代的10元人民币。1公斤大烟,收购价仅130元人民币左右。现在看来,真是不
可思议的事情。“8.19”成立之后,缅共每年鸦片收购量大增,年均达到45-50吨。加工1
公斤的“黄砒”,在泰缅边境可高价买到元人民币1公斤,可以谋纯利1000-
120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由此可以轻易地推算出缅共武装一年在鸦
片贸易上所得到的利润。这其中,还不包括个人的部分。
  在巨大红利的刺激下,各地的“黄砒”加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这样的厂子也由原来
的3-5个猛增至80余个。在贵概、勐固、果敢、景北、北佤、南佤、姐兰等地,几乎所有派
驻有部队的地方,都设立了加工厂。
  在人民军内部,各级干部逐渐认识到了“8.19”就意为的财富与金钱,于是纷纷通过各种
关系,企图挤进“8.19”“特货”贸易。部分手中有权的各级干部,也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股
谋利的浊流之中,最终无法自拔。
(135.37 KB, 下载次数: 31)
14:41 上传
(138.02 KB, 下载次数: 38)
14:41 上传
状态&&&[当前离线]
到80年代中后期,缅共中高级干部,或多或少地均卷入了鸦片贸易之中。有的是自已设厂
加工谋利,有的入股分红。在“8.19”机构中的成员,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多在加工
“公家”的鸦片的同时,也在加工自已的鸦片。“公家”“个人”已经是一笔糊涂帐。“8.19
”成立不久,缅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高东的内弟陈奂生加入其中。权倾一时,后发展到用“公家
”的钱做自已的“买卖”,获利从不上交。陈的所作所为在人民军中引起极大不满。1986年,
陈回国省亲,缅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令其结清了帐目再走。但在德钦佩丁副主席的特批下,陈被
允许离开。当时,这完全是其姐夫高东的面子。陈省亲后,一去不复返。知情人透露,陈带走
了一笔数额巨大的钱财。
  这样的权力交易,最终变得无法收拾。据外国有关机构透露,至缅共瓦解的1989年,除
党的“主席”德钦巴登顶极个别高级领导人未卷入鸦片交易外,绝大多数高级干部均在从毒品
交易中谋利。缅共武装的经费,这时已变得越来越少,而一些个人的腰包,畸形地膨胀了起来
  “8.19”从1980年成立至1985年,仿佛还是一个相对“奉公守法”的机构,组织也相
对严密。这主要是指二个方面:一是在鸦片的加工上,基本上是生产“既便于运输,又不能吸
食”的“黄砒”;二是垄断性的“组织”,毒品几乎全部走泰缅边境,对中国暂时还没有构成
  当时,缅共“黄砒”的生产及走私方式大致是这样的。中央的“8.19”在各军区有一些分
支机构,这样的机构大多由各级“财政部”负责,“党”或“军队”的主要领导,直接指挥和
控制这个组织。各种军区的作法不一,有的是成立了“特货”贸易公司,如东北军区;有的是
向各基层部队分派了任务,如“八一五”。这些机构无非是收购鸦片与加工“黄砒”的具体部
门。这些下属部门,大多只有收购鸦片的任务,确没有出售“黄砒”的权力。加工出来的“黄
砒”,一般由特别运输分队武装押送往“8.19”指定的几个秘密的集合点。由专人清点入库。
运往泰缅边境的事宜,由另一批人员负责,他们与收购鸦片、加工“黄砒”分成了两条线,各
  “8.19”内部建立了财政收入的帐目,记得甚为祥细。诸如人员工资、加工成本、批发的
价格、每一批货物的利润等等。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尽在一本帐中。“8.19”权倾一时的时期,
每次大宗的“特货”运输和交易,必派要员亲自督办。这样给予了“8.19”成员极大的谋利的
机会。后来,干脆许多中央领导的亲属均成为了“8.19”成员,个个腰包里装满了钱。
  最为辛苦的大约要数那些佤、克钦、拉祜族的战士了,过去仅仅是行军打仗,只要肩负干
粮、武器弹药就可以了,现在反而还多了一样“黄砒”,少则1、2公斤,多则3、5公斤。人
多示众,也倒解决了骡马不足的困难。
  1980年底至1981年初,缅共人民军新成立68师,准备开辟泰缅边境根据地。苦于经费
无着,人马一直不能远征。最后,缅共中央决定,由“8.19”拨出一批鸦片和“黄砒”交给68
师官兵,由其自主到泰缅边境处理,解决经费的来源问题。
  于是,在古老的缅北鸦片商道上,又多了一支缅甸****的鸦片武装。他们不时口中念着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支强大的武装运输队伍,路上没有任何
人敢阻拦。倒是泰缅边境的岩小石部,很快与缅共搭成协议,包销了部分“黄砒”。一开始还
算“正规”的队伍,到80年代中期,就已经大乱了阵脚。“公家”的“特货”是越来越少,个
人的夹带是越来越来多。其中脱颖而出了一批暴富者,车炬就是其中一个。
  车炬是云南文山人,早年父母离异,车炬随母返回昆明生活。1968年“上山下乡”,时由
昆明赴边疆“再教育”,不久,于1970年出境参加了缅甸****。由于吃苦耐劳,打仗勇敢
不怕死,很快被提拔为人民军第6旅的政委。1978年始,这个旅担任了向泰缅边境武装运输
“特货”的任务。车炬开始尚能认真完成“党交办的事情”,后来就慢慢发生了改变。
  第6旅驻防区是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楠卡河以南的地区,第6旅当时的势力范围,已经到
达了泰缅边境地区。很自然,运送与交易“特货”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了第6旅的身上。
车炬办事精明干练,得到中央的好评。久而久之,车炬成了缅共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谁都要有
  1985年,岩小石正与坤沙部在泰缅边境大打出手,车炬派员支援岩小石部,攻下了坤沙在
泰缅边境景帕布山一线的据点,夺得了不少地盘。车炬在泰缅边境的势力由此更加巩固。据知
情人透露,1985年-1989年缅共瓦解,车炬与岩小石部个人的“特货”交易收入高达3亿泰
铢,约合1200万美元。
  1986年以前,缅共尽管加工生产毒品,但基本限制在“黄砒”的加工与贸易上,走私的方
向也是泰国和老挝。1986年4月后,缅共有了海洛因加工厂。这个厂就是车炬开设的。当时
,这个厂的地点在楠漠。车炬从泰国请来了技术人员,开始从事海洛因的加工。
  于是,中国云南的边境村寨,有了年青的海洛因瘾君子。两年后的1988年,紧邻缅北的
云南德宏自治州,有包括鸦片、海洛因吸食者在内的瘾君子,已经高达1.8万余人,这其中,
90%为“四号客”。中国被缅共的海洛因所毒害了。10年后的今天,中国2千多个县市,几
乎已经没有不被海洛因侵蚀的净土。中央政府公布的瘾君子为52万,显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车炬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不久,他成为了佤联军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1989年后,车炬升任由原缅共中部军区演变而成的“佤联军”第420师的师长,并分管
本师的财政。420师仍然驻防泰缅边境。后由于420师出现了许多“分离”的异常动向与车炬
手中权力一天天坐大,佤邦领导层终于下决心对其动手。车炬于1990年被叫到总部邦康开会
,期间,佤邦中央警卫团团长尼东奉命逮捕了车炬。后关押在北佤县中央警卫团的地牢之中,
不久车炬死于地牢。车炬死后,420师改编,一部与525师组建为佤联军“南部军区”,代号
171,故又称为“171军区”。由魏学龙、魏学刚先后出任司令员。
(83.76 KB, 下载次数: 40)
14:46 上传
(84.92 KB, 下载次数: 26)
14:46 上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甸公投并入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