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坐困刘公岛门票,为什么没有援兵去救

甲午海战后,清朝军队为何不重新打造北洋舰队从而卷土重来?-好摄之徒2105的回答-悟空问答
扫一扫,体验手机版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不知最后总共损失多少,不过我想应该还有不少吧。为什么不重新打造,卷土重来?
甲午海战后,清朝军队为何不重新打造北洋舰队从而卷土重来?
三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技术兵种不是打电脑游戏又钱就行的,更别说战争赔款是大清十年都还不完的!
【谢邀】这个问题,几位大佬已经基本回答清楚,不过,有个人的贡献被忽略了,那就是袁世凯。从袁世凯在甲午战后关于海军的系列举动,可以看出,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真的被低估了。袁世凯早年在朝鲜及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时期与日本及欧洲各国打交道多年,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深刻的认识,深知建设海军的重耍性。他认为:“窃维中国今日大势,论练兵则陆师视水师为急,论求将则水师视陆军更难。盖今之水师,重在海军,非徒驰聘于长江内河者所可同日语也”。然而,“我自甲午一役,海军歼焉。然大东沟一战,胜负相当,以视陆路诸军,犹有声色。近年来,海军将才,日少一日,即使从新募练,而成就尚复需时”,认为海军人才难得。他极力向清政府推荐并提携萨镇冰、叶祖珪等海军将领。叶祖珪,在甲午战争中管带靖远舰,战后被革职,待罪天津。1899年被开复革职处分,授提督衔补用总臂职。萨镇冰与叶祖珪一样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班,也于1877年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留学。在甲午战争中任康济号管带,战后被革职返回福建。1896年复职吴泌炮台总台官,后任通济练习舰管带。1899年任北洋帮统。1902年8月袁世凯上奏向清政府推荐叶祖珪到天津处理军务。1903年3月袁世凯上奏向清政府极力推荐萨镇冰,要求破格提拔。袁世凯认为“水师人才最为难得,自前船政大臣沈葆桢、前督臣曾国藩、李鸿章等极意培养,今所存者,甚属寥寥”。所以,对于战后一并被革职的前北洋海军署精练右营游击后军中营都司蓝建枢、前署左翼中营游击本营都司何品璋、前三品衔补用守备程璧光、前调署后军中营都司右翼左营都司何文彬、前借补提标中军参将山东题奏道严道洪五人,袁世凯认为“威海一役,实因水陆援绝,该员等情有可原,才堪任使”,考察他们在被革职后“颇知愧奋,或委令管带师船,或随同办理交涉,莫不操巡匪懈,应付适宜,深足以资臂助”,建议将他们开复原官,以观后效,朱批依议。在此之前他也将林颖启、李鼎新、李和等人保奏复官。因北洋海军的实缺在战后被一并裁撤,后被起复的将领多被授予其它官衔。??1903年7月,袁世凯上奏“津愉一带,洋兵尚未撤尽,时有交涉要件,胥赖磋商,未便遽易生手",请求让被授为温州镇总兵的叶祖珪替缓赴任,将其留在北洋海防。8月,袁世凯又以“现在海军将才缺乏,该总兵谋略夙优,中外引以为重,交涉巡防,均关紧嬰,未便骤易生手”为由,将被授为南澳镇总兵的萨镇冰留在海军。1904年,叶祖珪被授予广东水师提臀,袁世凯再次请求“俯念北洋防务吃紧,准将该提督仍留北洋差遣”。由此可见袁世凯对叶、萨二人的器重。虽然袁世凯对海军将领尽力保护提拔,但是如果出现失职袁世凯也秉公处理,不徇人情。1904年3月海天号装运军火因为遇雾触礁沉没,袁世凯上奏禀报实情,“海天兵轮为北洋海军巨舰之一,遭此意外之变,殊堪痛惜”,要求尽快起捞船上器械,“万无吝惜工费,听其沉没之理”。同时,该船管带刘冠雄“虽系因公奋往,究属不审事机,粗疏贻误,未便稍事姑容”,请旨将刘冠雄革职。有人认为海天既已沉没不如弃打捞,袁世凯再次上奏,认为不管起捞海天舰需要多少成本,都应该尽力打捞,“较之尽付洪流一无所得者,究属有益”,尽量止损。而且,“战舰存没,各国视之极重,但能设法,未便袖手,犹之军队被困,不得不竭力救援。现在设法起捞,非止希冀能有收获,亦便各国环视者,皆知我于军舰绝非视若无足轻重之物,掷以不甚爱惜之思,其于中国声誉亦有关系”。从这可以看出袁世凯对海军军舰的重视。1904年8月,俄国一艘鱼雷艇按照中立条约在烟台停泊,却被日舰强行拖走,袁世凯认为“战国船只,逃入中立口岸,既经缴械具结,受我管束,按照公法,我应有保护职责”,而总兵萨镇冰“虽经多方拦阻,究属保护不力”,请旨将其交部议处。1905年叶祖珪病故,袁世凯上奏陈述生平,认为其“在北洋海军当差多年,心精力果,资劳最深”,请旨“准照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从优赐恤,以彰忠荩,出自鸿慈逾格”,同时推荐萨镇冰接统海军。袁世凯在编练陆军的同时对海军也倾注了较大的心力,他深刻认识到海军人才对海军重建的重要性,尽力推荐提拔海军将领。甚至在1906年上书向在刘公岛自尽殉国、后被“籍没家产,不许下葬”的丁汝昌求情,认为丁“战功素著,捐躯殉难,志节可悯,遗爱在人”,“其败绩固不必讳,其忠勇要自可嘉,其始终艰难委屈之情形,亦为天下中外所能共谅”,请求将其开复原官原衔,以顺舆情而彰荩烈。【“祥说近代史”问答团队·李姣姣】
这个问题涉及到比较鲜为人知的历史,实际上,甲午黄海大东沟海战后,李鸿章、丁汝昌就有加强北洋海军的计划和行动。而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后,清政府更是非常快地开始了北洋海军的重建。甲午黄海海战后的充实海军行动日,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战黄海海战爆发,战况空前激烈,北洋海军参战12艘主要作战军舰中损失5艘(“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重伤4艘(“定远”“镇远”“靖远”“来远”),被迫退入旅顺军港进行维修。旅顺军港仅有一座干船坞,技术工人人数又很有限,而待修各舰的伤情十分严重,“平远”“广丙”“济远”等伤势较轻的军舰又因后勤供应的问题,难以得到弹药补给,事实上北洋海军当时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所以才出现了北洋海军坐困旅顺,黄海制海权被日本联合舰队掠走的惨痛局势。在此情况下,为了尽快恢复北洋海军的战斗力,北洋大臣李鸿章经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商讨,委托中国驻英公使龚照瑗、驻德公使许景澄、英国怡和洋行经理克锡,设法在国际市场上紧急购买一批新式军舰。(甲午战争中,驻英公使在英国紧急购买的“飞霆”号驱逐舰)其中,中国驻英公使龚照瑗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到一艘现成的鱼雷炮舰,即英式驱逐舰的鼻祖,后来被命名为“飞霆”号。(驻德公使紧急订造的“飞鹰”号驱逐舰,照片拍摄于该舰回国途中路过直布罗陀时)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从德国伏尔铿公司订造到一艘鱼雷炮舰,后来被命名为“飞鹰”号。不过“飞霆”因为英国对中日甲午战争持中立态度,不准向中日两国输出军火,“飞鹰”则因为建造耗时,这两艘军舰交付中国实际已经是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原计划购买的智利海军铁甲舰“卜拉德”)(智利海军的“埃斯梅拉达”号巡洋舰,李鸿章原有意购买,后来被日本海军购得,更名“和泉”)(李鸿章原计划购买的智利海军巡洋舰“白朗古·恩卡拉达)除了两位驻外公使,英国怡和洋行经理克锡也在穿针引线,想要从军火贸易中牟利。鉴于中国迫切需要现成军舰,克锡注意到了南美洲国家智利在甲午战争前曾有意把自己海军的一些军舰出售的消息,随即与智利政府接洽,作为中间人帮助中国购买智利海军的现成军舰,包括有铁甲舰“卜拉德”,巡洋舰“白朗古·恩卡拉达”“埃斯梅拉达”“额拉粗力士”“平度”“康德尔”“林则”。当时甚至产生了购买下这批军舰后,雇佣外国船员,单独组成一支舰队袭击日本本土的提议。最终,这批军舰因为总价高昂,未能购买。其中的“埃斯梅拉达”被日本政府抢购。甲午战争失败后的重建北洋海军行动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由于北洋海军覆灭,黄渤海门户失防,至清政府收回辽东半岛被日军侵占的旅顺、大连湾后,开始调集南洋水师和船政的巡洋舰北上填防,同时命令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重建北洋海军。(重建北洋海军时期向德国伏尔铿公司订造的“海容”级巡洋舰)(重建北洋海军时期向英国订造的“海天”级巡洋舰)(英国《布雷赛海军年鉴》上刊载的中国驱逐舰“海龙”号美术作品)新北洋海军最初以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订购的“飞霆”“飞鹰”号军舰为装备基础,之后挪用为马关赔款而向英德筹借的款项,向德国伏尔铿公司订造了设计模仿日本“吉野”舰的2000吨级“海容”“海筹”“海琛”3艘巡洋舰,向英国订造了4000吨级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原计划向德国订造前无畏舰)以及“海龙”“海青”“海华”“海犀”驱逐舰,初步重建了北洋海防的实力。这批军舰中,除“海龙”级驱逐舰在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联军掳走外,其余各舰一直到民国时代,仍然扮演着中国海军主力的角色。在编制方面。日北洋海军在山东威海全军覆没后,清政府震怒,下令撤销海军衙门,撤销北洋海军全军编制,撤销内外海军学堂,北洋海军的军官尽管全部被革职,但是大量被直隶总督笼聚于天津等地待命。重建北洋海军的活动开始后,仍然以这批人作为骨干力量,无论是赴欧洲监造、接舰,还是成军后编制人员,都仍然还是以原北洋海军的官兵为基干力量。(清末“海容”巡洋舰军官合影)(清末“海天”巡洋舰军官合影)1895年末收回旅顺、大连湾,开始重建北洋海军后,最初由津海关道李岷琛任总理北洋海军营务处,原开平煤矿总办张翼、登莱青道李希然任会办北洋海军营务处,原北洋海军威海水陆营务处牛昶昞任帮办北洋海军营务处,襄赞新建海军的管理事务。舰队方面,由原北洋海军将领、“广乙”管带林国祥统率,任舰队督统,兼“海琛”管带,原北洋海军“平远”舰管带李和任帮统,兼“海容”管带。1899年,新建北洋海军改由原北洋海军将领叶祖珪任舰队统领,萨镇冰任帮统,原舰队统领林国祥则被调用南下。
16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战败殉国者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他被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
战败殉国者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他被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军的连续失利,朝廷中主和派占主导,使得前线弃城逃跑越来越多。清朝重兵防守的鸭绿江防线不到三天全线崩溃。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轻易被日军占领,威海卫被包围。日,日军占领威海卫,丁汝昌坐困刘公岛,此时北洋舰队已经穷途末路了。面对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书,丁汝昌言辞拒绝,坚持战斗到底。但此时洋员和一些主降将领哀求丁汝昌给予生路。不久刘步蟾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杀。此时败局已定,援军未至,为了保全下属;半夜孤灯下,给老上司李鸿章写了一封绝笔遗书。然后将需要做的事情都安排好。随后他端起浸泡着鸦片的酒杯,一口饮下,满脸的凄楚。“只得一身报国,未能拖累万人。”以身殉国。丁汝昌死后,其部下拿着投降书,向日本联合舰队投降。至此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近代化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知晓丁汝昌杀身殉国后,内心是五味杂陈,十分悲伤。他立即上书给朝廷,请求撤销对丁汝昌的处罚。但在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对所有为国捐躯的将士都予以“从优议恤”,惟有丁汝昌,尽管以身殉国,却被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棺木漆成黑色,再套以3道铜箍,15年不得下葬。至于光绪帝为什么单单处罚丁汝昌呢?在光绪帝看来丁汝昌经营北洋舰队,既无其才,又无其德,由此大大影响了北洋舰队的素质,埋下了甲午海战失败的祸根;同时在黄海海战时丁汝昌畏敌避战、指挥失当(出自《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失利,丁汝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光绪帝对丁汝昌是疼恨之急,在下旨时,才会有“始终偾事”,“获咎甚重”等字样,不予体恤。直到光绪帝死后,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将其灵柩始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就当做一切是一个笑话
作者最新文章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北洋军阀史话》—丁中江.pdf 197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作者: 丁中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2-12
页数: 2220
定价: 248.00元
装帧: 平装
丁中江先生著 《北洋军阀史话》一书,多年前曾读过。去年10月北
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拟将此书推荐给大陆读者,邀我做些出版前的编辑
校订工作,并有机会在京与丁先生见面相识。
海峡两岸彼此隔绝四十多年,学术文化交流,也人为地被封闭起
来,相互较少了解。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
曾以其丰富多采的文化创造,为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现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振兴,当然也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隔绝与封
闭,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学术研究要及时了解和吸收已有的
成果,做为自己的起点,但目前,海峡两岸的学术著作和学术刊物,由
于缺少正常交流渠道,一般学人很难看到,严重地影响学术研究工作的
开展。台北有位历史学家曾撰文说,他如不能利用北京收藏的历史档
案,便难以写出令人信服的历史。同样,以民国史为例,大陆学者如不
能利用台北特藏的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有些专题研究,就会感到困
难。近年来,尽管台湾与大陆之间还有许多人为的隔阂,但海峡形势已
经开始发生变化,两岸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从长期隔绝走向相互交
往,加强两岸联系,扩大两岸交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据报载:1990年两岸文化交流有较大的发展,就出版方面来说,大
陆图书直销台湾,在出版书籍方面也有不少合作,特别在文学作品方
面。在大陆以我所见所闻,台湾作家的作品,各地书店书摊,随处皆
有,但学术著作的出版仅为零星现象。在这方面,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
司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台湾 《柏杨版资治通鉴》,该公司已出版至
56卷 (书名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这次又将印行丁著 《史话》。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台湾学者的著作,能与大陆读者见面。 《北洋军阀史
话》一书,在台已多次再版,深受读者欢迎。据丁先生介绍,明年与大
陆版印行的同时,在台将出修订后之第八版,并函嘱为之作序。多年
来,因工作关系,就民国初年这段历史写过文章和著作、并编过一部
《北洋军阀》多卷本的书,对北洋军阀史稍微熟悉,为向大
陆读者介绍丁先生这部著作,在此书大陆版印行之际,借此机会谈谈北
洋军阀的由来与发展,供读者参考。
北洋军阀是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就是这个集团
的总头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从1912年起至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1916年袁世凯虽然死去,北洋军阀集团也发生了分裂,但相继控制
北京政府实权的皖系、直系、奉系,以及在北方控制一省或地区的大小
军阀,也多出自这个集团。他们相互间为了争权夺利,造成连绵不断的
军阀混战。大军阀为争夺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更是经常爆发大规模的
战争,随着战争的胜负,北京政府的实权,也就在各派大军阀手中转
移。在此期间,北京政府所谓的总统、执政、大元帅就多次更换,内阁
总理的更迭就愈加频繁,从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有38届内
阁,最短的两届只有六天,无论哪一派当权都不长久。北洋军阀的统治
从1912年算起虽只有17年,由于连年内战,却给人民带来空前灾难。因
此说,北洋军阀这个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
此洋军阀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的产物,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清末的
湘军与淮军。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清政府在谈及清代制沿革时
说:“我朝定鼎中原,当时所用仅止八旗劲旅而已,无敌于天下;其后
额设绿营制兵,多或六十余万,少亦五十余万,较之八旗不啻倍蓰。乃
粤匪,捻匪、川匪、回匪之乱,制兵竟不足恃,于是加饷挑练而有练
军,招募勇丁而有湘军、楚军、淮军、毅军。乃日本之役,练兵练勇又
不足恃,于是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 (见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03,兵
2 )。湘淮军起源于曾国藩、李鸿章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曾、
李也以此起家。
曾国藩办团练的方针,是以封建宗法关系控制将领和军队。湘军各
部,上自统领,下至哨长、士兵,从其开始招募成军,即是以同乡、亲
友、师生等关系为纽带而维系着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公岛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