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基站铁塔基站维护人员工资可作避雷器吗

避雷针铁塔图纸
,内容来自筑龙网相关的培训课程、论坛帖子、行业资讯等。筑龙网为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建筑工程学习。交流平台,超过1000万设计师、工程师和造价师在筑龙网交流、学习更多相关资料请访问日更新500篇的!(发布于:日)
此时有人在和您一起浏览筑龙优搜库
大家都在学
课时数:51
课程时长:17
课程时长:33
课程时长:35
筑龙网以“成就有梦想的建筑人”为企业使命,为建筑行业从业者提供基于、直播课程、专家答疑、论坛交流的专业学习服务;同时搭建基于建筑+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
避雷针铁塔图纸相关专题推荐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铁塔及天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铁塔及天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工艺 | |
当前位置: && &&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
添加:不详
摘要:本文论述了移动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经常出现的问题,结合多年运维经验,切实地提出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思想。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设置大多安装在建筑物的房顶上,还有一部分安装在铁塔上,相对周围环境而言,形成十分突出的目标,从而导致雷击概率增多。通信设备损坏,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呢?几年来的维护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实施基站针对性防雷。   1 认清移动基站雷害的主要原因   移动基站防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我们按照防雷理论,尽量提高基站防雷系统的泄流能力,选用了80KA甚至100ka的大型防雷器,但是防雷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常出现基站防雷器没有明显动作,基站设备却已经发生损坏。是防雷器不好吗?不,防雷器都是检测合格的入网产品。原来是我们没有按照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防雷系统。我们调查统计了全省近两年来的雷击事故,得出一条重要数据;基站内设备被直击雷和雷电感应破坏的概率为零。这是因为基站设备包括基站室外电力变压器的位置普遍较低,完全处于建筑防雷设施或铁塔以及架空线路避雷系统和建筑防雷等外围的避雷系统泄放,所以基站设备很难遭到直击雷损害。另外我们基站内的设备外壳、天馈线、走线架等金融物全部安装了保护接地,再加上与室外的雷击点和避雷器接地引线有足够的距离,所以雷电感应也很难发挥作用。几年来雷击事故的主要现象为:基站B级防雷器保护空开动作,部分单相交流设备和直流设备损坏。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是造成基站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所以基站防雷系统应以防止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为主要目标。   2 防止地电压反击是基站防雷接地的主要课题   当雷电流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由于接地电阻的存在必然引起基站工作地的电位升高,基站直流负荷如BTS电源、开关电源的监控单元、基站的动力环境监控器等设备相对远端地一般都存在寄生电容,这些设备一端接工作接地,无流的远端地与基站的工作接地间存在电位差,因而产生差模脉冲电压。当超过设备绝缘耐压的容许限度时必然造成设备的损坏。基站的单相交流负荷如基站空调、照明等设备的零线接在变压器的交流地上,当雷电流沿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变压器的交流地和交流重复接地电位也会升高,因此基站的单相交流设备也同样存在地电压反击的问题。   我们把基站设备与接地有关的电路简单等效为线路电阻、线路寄生电感(可忽略不计)、线路负载(如传感器、BTS、空调、灯具等)、终端对远端地寄生电容组成的串联回路。假设基站的冲击接地电r为2欧姆,防雷器对地的泄放电流为2kA,这时基站的接地排的瞬间电压为U=1*r=4kV,可见负载两端的瞬间浪涌电压可达4kV,如不采取措施,必然造成设备损坏。   3 因地制宜消减反击电压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地电压反击造成的损失呢?我们一般很自然会想到使用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即在交流变压器的低压侧、基站交流配电箱的地零间加装交流过压保护器;在直流负载的电源输入端加装浪涌抑制器。所有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必须靠近被保护的设备安装,避免被保护设备由于接地或电源引线过长引起脉冲反射。除此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在基站地网上的引接点分开焊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基站工作接地母排的电压浪涌幅值。众所周知,雷电电流沿地网泄放时,在避雷器引下线与地网连接点附近土壤内形成一个强电位场,距离越近电压越高。将基站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分开,可以大大降低基站的反击电压。所以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设计规范》明确指出:基站工作地与防雷地在基站联合接地网上的引接点距离不应小于5m,条件允许时宜间距10-15m。实际上除电力线路外,基站的铁塔遭雷击次数最多,与铁塔共用接地网的基站经常受到地电压反击的损害,如果铁塔地网边缘距离基站大于5m,应在基站附近另建环形工作接地网;条件差的基站可以沿铁塔地网与基站工作接地引接线,补设接地桩;只能利用铁塔地网的基站也应把铁塔避雷接地的引接点与工作接地的引接点分别在对角塔基上安装。对于山项基站尤其应注意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铁塔避雷接地及站基室外接地分开,因为山顶基站的接地电阻较大,接地引线较长,雷电流泄放相对缓慢,所以地电压反击比较严重。   降低基站接地电阻也有利于电压反击事故。接地电阻较大的山上基站,可利用塔基钢筋、蓄水池、无爆炸和电击危险的金属管路等自然接地体,埋设地桩有困难的山上基站也可从塔基沿山体的自然沟壑,最好选择阴暗潮湿的地方,制作横向辐射接地网,辐射接地网长度应小于30m,塔基四周辐射的横向接地网越多也有利于雷电散流。   4 适当地选用电源线路保护空开防止雷电波侵入   避雷的响应特性有远近软硬之分:气体放电管和火花间隙防雷器是基于斩弧技术的角形火花隙和同轴放电火花隙,当线中电压超过防雷器的击穿电压后,防雷器的绝缘电阻立刻急剧下降,放电能力较强,残压相对较高,恢复电压低于原来的击穿电压,属于硬响应特性:属于软响应特性的压敏电阻和浪涌抑制二极管,其特点是响应时间短,放电电流小,残压低,而且恢复电压基本不变。硬响应特性的防雷器工频后续电流和防雷器绝缘劣化可能造成线路短路,所以防雷器前面应该配置过流保护空气开关或熔丝。其额定电流应小于防雷器的最大短路允许强度。如果主电路保护空开关大于防雷器的最大保险丝强度,应设避雷器分路保护空开。   众所周知,雷电波的脉冲宽度为纳秒级,所以一般防雷器均以响应时间达到纳秒为标准。有人就把基站的防雷系统按照纳秒纺防雷时间进行设计,比如在C级防雷器上加装了很小的保护空开如:20A或32A,认为这样既防雷又安全。实际上在所有基站设备发生过压损坏的雷击事故中,防雷器保护空开动作占100%、防雷器正常占90%以上,显而易见,由于防雷器保护空开的断路作用,防雷器并没有完全起到泄放雷电、限制电压的作用,防雷器并没有完全起到泄放雷电、限制电压的作用。这种事例却从反面证实了应该选用较小的设备的保护空开,并且把防雷器紧靠被保护设备安装,使被保护设备与防雷器具有相同的安全级别。   纳秒级的雷电波在对地泄放中产生的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作用时间可能被延长至毫秒甚至更长。我们把受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影响的基站设备简单等效为寄生电感、回路电阻、对地电容组成的串联的电路。由于电感、电容的储能作用,即使不发生震荡,高压脉冲在衰减过程中其存在时间也会被大大延滞,另外雷击经常造成电网操作过电压的持续时间更长,所以我们在选用防雷器和设备的保护空开时,应根据防雷器的最大允许熔丝电流和线路的进线容许短路电流以及设备的负荷电流综合考虑。   5 实现分级防雷   防雷器的残压是保护基站设备的最重要参数,一般来讲,泄流能力强的防雷器,响应时间长,残压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防雷器能满足所有混合雷电冲击波、残压以及响应时间指标要求,所以应根据表1中基站电源设备的绝缘等级划分防雷层次,实现多级防护,对雷电能量逐级减弱,使各级防雷器残压相互配合,最终使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绝缘强度之内。另外多级防护对于某一级防雷器失效、防雷器的残压不配合设备绝缘强度等也是必须的。我们认为应该结合YD5078-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和基站的实际情况,从交流电力网高压线路开始,根据基站主要电源配套设备的耐雷电冲击指标和防雷器残压要求,采取分级协调的防护措施,进行基站的防雷系统设备。避雷器的直流1mAA参考电压是我们选择避雷器的绝缘要求,选用时应考虑电网的电压波动上限值和操作过电压远小于直流1mA参考电压,具体基站主要配置设备的耐雷电冲指标和防雷器残压要求如表1: 表1 基站配套设备的耐雷电冲击指标和防雷要求 防雷级别 基站设备名称 额定电压(V) 模拟雷电冲击波电流峰值(KV)(1.25/50μs) 模拟雷电冲击波电流峰值(KV)(8/20μs) 避雷器压峰值要求(KV) 直流1mA(V) 备注 A 电力变压器 1000 ≥75 ≥20 ≤45(5kA) 23000 电力变压器高压侧 B 交流稳压器 220/380 ≥6 ≥3 ≤2.6(1.5kA) 600/1200 变压器低压则和低压供电户端 C 交流配电器 220/380 ≥4 ≥2 ≤1.3(1.5kA) 600/1200 基站内 D 交流整流器 220/380 ≥2.5 ≥1.25 ≤1.3(1.5kA) 600/1200 基站开关电源、空调 E 直流配电屏 直流-48 ≥1.5 ≥0.75 安装在直流屏后,直流设备前   实现各级防雷器的能量分配与电压配合的要点在于利用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本身的感抗。电缆本身的感抗有一定的阻碍电流及分压作用,使雷电流更多地被分配到前级泄放。当保护地线与其它线缆紧贴敷设或处于同一条电缆之内时,要求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长度在15m左右,当防雷器接地线与被保护电缆有一定距离(&1m),这时要求线缆长度大于5m即可。在一些不适合采用线缆本身作退耦措施的,如两级防雷器靠近或线缆长度较短时,可利用专门的退耦器件,这时无距离要求。
作者:未知 点击:1523次
本文标签: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
* 由于无法获得联系方式等原因,本网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的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请《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相关权利人与机电之家网取得联系。
关于“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的更多资讯
:石家庄圣艮启科技有限公司
&【求购】 &橡胶出线套&&
&【求购】 &橡胶密封垫...&&
&【求购】 &铁轴胶塞&&
&【求购】 &电缆橡胶护...&&
&【求购】 &橡胶膜片&&
&【求购】 &高密度泡棉&&
&【求购】 &橡胶气袋&&
&【求购】 &真空泵入口...&&
VIP公司推荐当前位置: >>
中国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技
中 国 移 动 通 信 企 业 标 准QB-×-×××-××××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修改稿)××××-××-××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1 前言本规范依据有关雷电防护的国家标准和信息产业部标准,结合移动通信基 站实际情况,提出了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的技术规定,同时对基站防 雷与接地工程的建设、验收,及防雷设施的维护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是中国 移动通信基站进行防雷与接地设计、施工、维护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研 高健 於光鑫 俞龙云。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本规范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2 目1 总则 2 术语 3 移动通信基站的联合接地系统 3.1 3.2 3.3 3.4 3.5 3.6 地网的组成 接地体 接地线与接地引入线 接地汇集线与接地汇流排 接地电阻 非自建机房的接地系统次4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直击雷防护 供电线路的防护 馈线的接地保护 通信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监控系统的防护 其它设施的防雷与接地 方仓(彩钢板)机房的防雷与接地 浪涌保护器的使用5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施工 5.1 5.2 室外工程 室内工程6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验收 6.1 6.2 6.3 隐蔽工程验收 初验 终验7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7.1 7.2 防雷接地设施的日常维护 浪涌保护器的维护3 附录 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录 B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竣工、验收资料 B.1 B.2 B.3 B.4 附录 C 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报告 竣工技术文件 隐蔽工程验收表 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表 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区划图附录 D 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 附录 E 土壤电阻率参考值 附录 F 地网接地电阻的测量 条文说明4 1的正常运行,特制订本规范。总则1.0.1 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移动通信基站造成的危害, 确保人员安全和通信系统1.0.2 本规范是根据相关国家标准、信息产业部标准,参考ITU-T建议等有关资 料,结合移动通信基站的实际情况制定。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工程建设、维 护管理。对于改建、扩建、整治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系统也可参照本规 范执行。 对于利用非自建房(通信楼、办公楼、大型建筑或居民住宅等)作机房的 移动通信基站,其基站接地系统的设置应符合所在建筑物的防雷设施类型,对 原建筑物无防雷设施的,应设置确保原建筑物和基站共同安全的防雷系统。 1.0.4 移动通信基站应采用系统的综合防雷措施,包括直击雷防护、联合接地、 等电位连接、电磁屏蔽、雷电分流和雷电过电压保护等。 1.0.5 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应根据当地雷电活动情况和环境 条件选择合理的防护措施,确保必要的防护置信度;同时也应防止过度保护造 成不必要的浪费。 1.0.6 本规范是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技术 依据之一。 1.0.7 在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工程中,应对隐蔽工程实行随工验收并加强监理,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1.0.8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系统中使用的防雷器件必须是经国家和行业标准检验合格的产品。 1.0.9 移动通信基站所在地年雷暴日的确定,应依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或者参照本规范附录 C 和附录 D 的范围确定。 1.0.10 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在设计中应提出充分的理由并经主管部门审批。5 22.0.1 雷暴日(Thunderstorm Day)术语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则称为一个雷暴日。 2.0.2 雷电活动区(Keraunic Zones) 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 雷区; 少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 25 天的地区; 中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在 26~40 天的地区; 多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在 41~90 天的地区; 强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超过 90 天的地区。 2.0.3 雷击(Lightning Stroke) 雷云对大地及地面物体的放电现象。 2.0.4 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 直接击在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 2.0.5 非直击雷(Indirect Lightning Flash) 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他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入设备的闪电。 2.0.6 雷电过电压(Lightning Overvoltare) 因特定的雷电放电,在系统中一定位置上出现的瞬态过电压。 2.0.7 地(Earth,Ground) 大地或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导电体。 2.0.8 接地(Earthing) 将导体连接到“地” ,使之具有近似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 可以使地电流流入或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 2.0.9 接地系统(Earthing System) 接地线、接地汇流排、接地汇集线、接地引入线以及接地体的总称。 2.0.10 综合防雷(Synthetical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对建筑物及内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直接雷防护、联合接地、等电位连接、 电磁屏蔽和雷电过电压保护的系列措施。6 2.0.11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于防直接雷的防护装置。 2.0.12 内部防雷设施(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Facility)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接地系统、屏蔽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 减少和防止雷电流产生的电磁危害。 2.0.13 接闪器(Air-terminal System) 包括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2.0.14 雷电引下线(Down-conductor System)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2.0.15 接地体(Earthing Electrode) 为达到与地连接的目的,一根或一组与土壤(大地)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土 壤(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的导体。 2.0.16 接地网(Ground Grid)由一组或多组接地体在地下相互连通构成,为电气设备或金属结构提供基 准电位和对地泄放电流的通道。 2.0.17 接地引入线(Earthing Conduction) 接地网与接地汇集线之间相连的导电体称为接地引入线。 2.0.18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引入线和接地体的总和。 2.0.19 基础接地体(Foundation Earth Electrode) 建、构筑物基础中地下混凝土结构中的接地金属构件和预埋的接地体。 2.0.20 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 Bonding) 将不同的电气装置、导电物体等,用接地导体或浪涌保护器以某种方式连 接起来,以减少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2.0.21 接地端子(Earthing Terminal)接地线的连接端子或接地排。 2.0.22 接地汇集线(Main Earthing Conductor) 接地汇集线是指作为接地导体的条状铜排,通常作为接地系统的主干(母 线) ,可以敷设成环形或线形。7 2.0.23 接地汇流排(Earth Terminal) 与接地汇集线相连,并作为各类接地线连接端子的矩形铜排。 2.0.24 土壤电阻率(Earth Resistivity) 表征土壤导电性能的参数, 它的值等于单位立方体土壤相对两面间的电阻, 常用单位是Ω ? m。 2.0.25 工频接地电阻(Power Frequency Ground Resistance) 工频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体与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其数值等于接 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2.0.26 联合接地(Common Earthing) 使基站内建筑物的基础接地体和其他专设接地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共用地 网,并将机房内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以及建筑物防雷接地等共用一组接 地系统的接地方式。 2.0.27 防雷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s ,LPZ)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防雷区宜按以下规定分区: LPZ0A 区: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LPZ0B 区: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 LPZ1 区: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 LPZ0B 区进 一步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后续防雷区(LPZ2 等) :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 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2.0.28 浪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SPD) 通过抑制瞬态过电压以及旁路浪涌电流来保护设备的装置。它至少含有一 个非线性元件。 2.0.29 开关型(间隙型)浪涌保护器(Switching type SPD)无浪涌时呈高阻状态,对浪涌响应时突变为低阻的一种 SPD。常用器件有 气体放电管、放电间隙等。 2.0.30 限压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 无浪涌时呈高阻状态,但随着浪涌的增大,其阻抗不断降低的 SPD。常用8 器件有氧化锌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等。 2.0.31 混合型浪涌保护器(Combination type SPD)有开关型和限压型器件混合组成的 SPD。 2.0.32 2.0.33 SPD 残压(SPD residual Voltage) 标称导通电压(Nominal start-up voltage)雷电放电电流通过 SPD 时,其端子间呈现的最大电压.。在施加恒定 1mA 直流电流情况下,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启动电压。 2.0.34 标称放电电流(Nominal dischrge current,I N)表明 SPD 通流能力的指标,对应于 8/20?s 模拟雷电波的冲击电流。 2.0.35 限制电压(Mcasured limiting voltage) 施加规定波形和幅值的冲击电压时, 在 SPD 的接线端子间测得的最大电压 峰值。 2.0.36 最大通流容量(冲击通流容量) (Maximun discharge current,I max) SPD 不发生实质性破坏,每线(或单模块)能通过规定次数、8/20?s 模拟 雷电波的最大电流峰值。最大通流容量一般大于标称放电电流的 2.5 倍。 2.0.37 第Ⅰ类试验(Class Ⅰtests) 由标称放电电流 I N 试验、 1.2/50?s 冲击电压试验和 10/350?s 放电电流 I max 试验组成。 2.0.38 第Ⅱ类试验(Class Ⅱtests) 由标称放电电流 I I max 试验组成。 2.0.39 8/20?s、 10/350?s 冲击电流波形( 8/20?s、 10/350?s Impulse CurrentN 试验、1.2/50?s冲击电压试验和 8/20?s 最大放电电流Waveform)9 图 2.0.398/20?s、10/350?s 冲击电流波形10 3 移动通信基站的联合接地系统3.1 地网的组成3.1.1 移动通信基站的共用地网应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和变压器地网组成。 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时,可共用机房地网;当铁塔建于机房屋顶时,铁 塔地网与机房地网合为一个地网。 3.1.2 移动通信机房内的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共用地网上分别引入。 3.1.3 机房地网的组成:机房地网由机房基础接地体(含地桩)和外围环形接 地体组成。环形接地体应沿机房建筑物散水点外敷设,并与机房基础接地体横 竖梁内两根以上主钢筋焊接连通。机房基础接地体有地桩时,应将地桩主钢筋 与环形接地体焊接连通。 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宜敷设多根辐射型接地体。在碎石多岩地区其 外型也可根据地形设置。 环形接地体每边长一般为 10~20m。 辐射型接地体为水 平接地体,长度宜 20~30m,其走向为联合地网向外辐射方向,它也可在铁塔 地网上敷设,在辐射型接地体终端附加垂直接地体。 当机房设有防静电地板时,应在地板下围绕机房敷设闭合的环形接地线, 作为地板金属支架的接地引线排,其材料为铜导线,截面积应不小于 50mm2, 并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出不少于二根截面积为 50~70mm2 的铜质接地线与引线排 的南、北或东、西侧连通。 3.1.4 铁塔地网组成: 3.1.4.1 角钢塔 铁塔地网应采用 40mm× 4mm 的热镀锌扁钢,将铁塔四个塔脚地基内的金 属构件焊接连通,铁塔地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3m× 3m。 3.1.4.2 通信管塔(或杆塔)通信管塔(或杆塔,下同)地网应围绕管塔 3m 远范围设置封闭环形(矩 形)接地体,并与通信管塔地基钢板四角焊接连通。 3.1.5 变压器地网的组成: 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 且距机房地网边缘 30m 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隔 3~5m 相互焊接连通 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 ,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11 3.1.6当地网的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可适当扩大地网的面积,即在地网外围增设 1 圈或 2 圈环形接地装置。环形接地装置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 组成,水平接地体周边为封闭式,水平接地体与地网宜在同一平面上,环形接 地装置与地网之间以及环形接地装置之间应每隔 3~5m 相互焊接连通一次;也 可在铁塔四角设置辐射式接地体,延伸接地体的长度宜限制在 10~30m 以内。 环形接地装置的周边可根据地形、地理状况决定其形状。 3.1.7 地网形式 3.1.7.1 落地塔建在机房旁的地网应将机房、落地塔(包括角钢塔和钢管塔) 、变压器相互独立的地网相互连 通组成一个共用地网。若落地塔设有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时,其引下线应接至落 地塔地网或环形接地装置远离机房一取;磕诘慕拥匾胂哂又粱炕沸 接地体(或环形接地装置)远离落地塔的一取 基站使用拉线塔时,若设有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时,其引下线(用塔身作雷 电引下线时其塔身)必须接至机房环形接地体(或环形接地装置)远离机房一 龋以谕局杏肫渌拥靥宀坏昧硬⒈3忠欢ǖ募渚唷 基站使用钢管塔时,应从钢管塔基础敷设不少于两根辐射型水平接地体, 水平接地体应根据周围的地理环境向远离机房方向敷设。钢管塔的地网应和机 房地网在两侧用水平接地体可靠连通。 在设计地网时,当大地电阻率较低时,仅采用环形接地体即可。当大地电 阻率较高并需引外接地时, 宜将引外接地体埋在低电阻率区域或土壤潮湿区域, 同时应注意引外接地处与基站地网边缘距离不宜超过 30m。 铁塔建在机房旁的地网示意图见图 3.1.7.1-1,大地电阻率较低时铁塔建在 机房旁的地网示意图见图 3.1.7.1-2,大地电阻率较高、有引外接地时铁塔建在 机房旁的地网示意图见图 3.1.7.1-3。12 13 3.1.7.2 铁塔建在机房上的地网 当铁塔设在基站的屋顶时,铁塔四脚应与屋顶避雷带就近不少于两处焊接 连通, 机房铁塔应利用建筑物框架结构建筑四角柱内的钢筋作为雷电流引下线。 接地系统除利用建筑物基础接地体外,还应环绕机房设置环形接地体共同组成 地网,并在地网四角设置辐射型接地体(对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相连的基站, 辐射式接地体可视情况处理) 。若设有专用的铁塔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时,该引下 线应接至专设的避雷针接地体,避雷针接地体宜设在机房某侧环形接地体(或 环形接地装置)向外延伸约 10m 远处。 在正方形机房的两对角线设水平接地体,并在两水平接地体相交处焊接, 机房内的接地引入线应从两对角线的水平接地体相交焊接处引接。 馈线接地排的接地引入线应就近接至机房环形接地体上。 铁塔建在机房上时的地网示意图见图 3.1.7.2。14 3.1.7.3铁塔四角包含机房的地网铁塔四角包含机房是指基站机房建在铁塔四角塔脚之内,机房通常采用框 架结构建筑。机房的基础接地体和铁塔地网应就近互连,并在铁塔四角外设环 形接地体,三者共同组成共用地网,接地网的面积应不小于 15m× 15m。若大地 电阻率大于 700Ω?m 时,应在原地网的基础上增设辐射型接地体,对变压器地 网与机房地网相连的基站,辐射型接地体敷设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对设有专用的铁塔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时,避雷针接地体的设置、雷电引下 线的引接方式,以及机房内的接地引入线和室外馈线接地排的引接要求同于 3.1.7.2。 铁塔四角包含机房时典型地网的设计见图 3.1.7.3。15 3.1.8 地网宜在不同方向上至少设 2 个测试点,以便于测量,并有明显的测试 点标志。 3.2 接地体3.2.1 接地体埋深(接地体上端距地面的距离)宜不小于 0.7m。在严寒地区, 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在土壤较薄的石山或碎石多岩地区可根据具体情 况决定接地体埋深,在雨水冲刷下接地体不应暴露于地表。 3.2.2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 2.5m(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埋设地网的土质 及地理情况决定垂直接地体的长度)的热镀锌钢材,垂直接地体间距为垂直接 地体长度的 1~2 倍,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来确定,地网 四角的连接处应埋设垂直接地体。 3.2.3 在大地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地网的接地电阻值难以满足要求时,可设 置辐射形接地体。 3.2.4 水平接地体应采用热镀锌扁钢,其规格不小于 40mm×4mm。 3.2.5 垂直接地体应采用长度为 2.5m 的不小于 50mm×50mm×5mm 热镀锌角 钢,使用钢管时壁厚应不小于 3.5mm。16 3.3接地线与接地引入线3.3.1 基站内的各类接地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和机械强度选择。 3.3.2 一般设备(机架)的接地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 16mm2 的多股铜线。 3.3.3 环境监控系统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4mm2 多股铜线 连接到本机架的汇流排,然后用 16mm2 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接地汇集线或接地汇 流排。 3.3.4 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断器。 3.3.5 接地线布放时应尽量短直,多余的线缆应截断,严禁盘绕。 3.3.6 接地引入线长度不宜超过 30m,其材料为 40mm×4mm 的热镀锌扁钢或 截面积为 95mm2 的多股铜缆。 3.3.7 机房内的等电位连接宜采用星形接地方式,接地汇集线应通过接地引入 线与地网的环形接地体(或环形接地装置)单点连接,地网的引接处宜接近交 流配电箱,以便就近设接地汇流排供交流配电箱、埋地电力电缆金属铠装层或 钢管以及电源第一级 SPD 接地用。 接地引入线与地网的连接点还应避开避雷针、 避雷带引下线及或铁塔塔脚,其间距应大于 5m,条件允许时,宜取 10~15m。 3.3.8 接地引入线出土部位应有防机械损伤和绝缘防腐的措施。 3.4 接地汇集线与接地汇流排3.4.1 接地汇集线宜采用条状或环形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材料为铜材, 截面积不应小于 40mm×4mm;当接地汇集线采用排状时,总汇流排应不小于 400mm×100mm×5mm 的铜排。接地汇集线宜沿墙体直接与接地引入线连接。 接地汇集线应与建筑钢筋保持绝缘。 3.4.2 接地汇流排为设备与接地汇集线相连时的过渡母排,可按需设置。接地 汇流排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00mm× 5mm 的铜排,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70mm2 的多股铜导线与接地汇集线直接连接。 3.4.3 接地汇流排的安装位置应选择在设备密集的区域,排状的接地总汇集线 应尽量安装在既便于接地引入线的接入又便于各设备接地的位置。 3.4.4 接地汇集线和馈线接地排在地网上的引接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相 隔一定的距离。3.5接地电阻17 3.5.1 移动通信基站所在地区土壤电阻率低于 700Ω ?m 时,基站地网的工频接 地电阻宜控制在 10Ω 以内; 当基站的土壤电阻率大于 700Ω ?m 时,可不对基站 的工频接地电阻予以限制,此时地网的等效半径应≥20m,并在地网四角敷设 20~30m 的辐射形水平接地体。 3.5.2 地网增设辐射形水平接地体时,可根据周围的地形环境确定接地体的走 向、埋深、长度和根数。 3.6 非自建机房的接地系统3.6.1 对于利用非自建房的建筑物作基站机房的,要了解原建筑物本身有无防 雷设施和防雷设施的类型,对于原建筑物无防雷设施的,应设置确保原建筑物 和基站共同安全的防雷接地系统。对于原建筑物有防雷设施的,应根据原建筑 物防雷设施的类型,设置基站的防雷接地方式,以确保原建筑物和基站的共同 安全。 3.6.2 有防雷设施的非自建房建筑物,其雷电引下方式分类: 3.6.2.1 专用引下线:雷电专用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但周长不超过 25m 且高度不超过 40m 的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 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 25m。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 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 4mm。 3.6.2.2 自然引下线: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雷电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 3.6.3 利用通信楼作基站的接地系统 3.6.3.1 对于用通信楼作基站机房、且铁塔设置在通信楼旁的,其铁塔地 网应与通信楼地网在地下每隔 3~5m 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 ,共 同组成一个环绕机房四周封闭式的地网。若通信楼四周难以在地下敷设接地体 时,可走墙根或线槽过渡到可以入地区域再埋地,从而形成沿通信楼四周的封 闭环形接地装置。若设有专用的铁塔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时,应将其接至铁塔地 网远离机房一侧。 3.6.3.2 对于天线支撑体设于通信楼屋顶的,专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和天线支撑体应在不同方向与通信楼避雷带多处焊接连通。 当通信楼的防雷设施采用专用引下线时,专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天线 支撑体及拉线塔的拉线等不能与除避雷带外的其他金属构件(包括建筑物内的18 钢筋)有电气连接。 当通信楼的防雷设施采用自然引下线时,专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天线 支撑体及拉线塔的拉线等不能与楼顶非外围柱子(塔楼柱子除外)中的钢筋有 电气连接。 3.6.3.3 对基站机房设于通信楼顶层的,馈线接地排的接地应从楼顶避雷带就近引接;基站机房设于通信楼底层的,馈线接地排的接地应从地网就近引 接。 3.6.3.4 基站机房的接地汇集线的引接可按以下顺序处理:1 接地汇集线首先应考虑直接从通信楼机房的接地汇集线上引接。 2 当接地汇集线无法从通信楼机房的接地汇集线上引接时,按通信楼防雷 设施类型处理: 1)对通信楼的防雷设施采用专用引下线的,接地汇集线可就近从专用引下 线接近地面处引接。 2) 对通信楼的防雷设施采用自然引下线的,当基站机房设于通信楼顶层 时,接地汇集线可从屋顶避雷带上引入,但其引接点应与专用引下线、天线支 撑体在避雷带上连接点的距离应相隔 5m 以上。当基站机房设于通信楼底层时, 接地汇集线可就近从地网引接。 3.6.4 利用办公楼、大型建筑、居民住宅作基站的接地系统 3.6.4.1 对于利用办公楼、大型建筑和居民住宅(下通称商品房)作基站机房的,通常把天线支撑体设于屋顶(对于把天线支撑体设于商品房旁,其地 网的设置可参见 3.6.3.1) , 基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根据商品房有无防雷设施和原 有防雷设施的类型进行设置。 1 对无防雷设施的商品房使用无防雷设施的商品房作基站机房时,通常应按专用引下线的方式设置 防雷设施。即在商品房的屋顶四周设避雷带,并设专用引下线(设置要求参见 3.6.2.1) ,避雷带与专用引下线焊接连通。同时围绕商品房在不同方向上设置两 个地网,若商品房有基础接地体时,则地网应与商品房基础接地体焊接连通; 若商品房无基础接地体或地网无法与商品房基础接地体相连,同时新设的两地 网连线的距离在 30m 以内时,应将两地网在地下焊接连通;而当两地网连线的 距离超过 30m 时,两地网无须连通。专用引下线应以最短的途径与地网相连,19 且地面上 1.7m 至地面下 0.3m 的一段接地线应采用绝缘套管防护。 设于商品房屋顶的专用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和天线支撑体应在不同方向与避 雷带多处焊接连通。同时,专用引下线、专用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天线支撑体 及拉线塔的拉线等不能与除避雷带外的其他金属构件(包括建筑物内的钢筋) 有电气连接。 馈线接地排的接地可从避雷带就近引接,基站机房的接地引入线应就近从 专用引下线接近地面处引接。 2 对防雷设施采用专用引下线的商品房当商品房的防雷设施采用专用引下线时,其专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天 线支撑体、馈线接地排和机房内接地汇集线的接地引接方式等参见 4.6.4.1-1。 3 对防雷设施采用自然引下线的商品房当商品房的防雷设施采用自然引下线时,专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和天线 支撑体、馈线接地排、基站机房的接地引入线的引接可按 3.6.3 中,有关通信楼 的防雷设施采用自然引下线部分的要求执行。20 4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4.1 直击雷防护4.1.1 基站天线安装在建筑物房顶时,如天线在建筑物避雷针保护范围,不宜 另外架设独立的避雷针。 4.1.2 安装在建筑物房顶的基站天线,如不在建筑物避雷针保护范围内,应在 抱杆(或增高架、铁塔,下同)上安装避雷针,抱杆应与楼顶避雷带或避雷网 焊接连通。 4.1.3 移动通信铁塔的避雷针应将移动机房和塔上通信设备置于保护范围内, 可使用塔身作接地导体。当塔身金属构件电气连续性不可靠时,应使用 40mm ×4mm 的热镀锌扁钢设置专用的铁塔避雷针雷电引下线。 4.2 4.2.1 供电线路的防护当基站采用 TN 交流配电系统时,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 TN-S系统的接地方式。当使用公用市电系统供电或使用专用电力变压器但离基站较 远时,基站交流配电系统应采用 TT 系统的接地方式。 4.2.2 移动通信基站宜设置专用电力变压器,电力线应选用具有铠装层的电力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机房,电缆金属铠装层和钢管应在两端就近可 靠接地。 4.2.3当电力变压器设在基站外时,对于地处年雷暴日大于 20 天、土壤电阻率大于 100Ω?m 的暴露地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宜在其上方架设避雷线,其长度不 宜小于 500m。电力线应在避雷线的 25° 角保护范围内。避雷线(除终端杆外) 应每杆作一次接地。 为确保安全,宜在避雷线终端杆的前一杆上,增装一组氧化锌避雷器。 若已建的架空高压电力线路防雷改造采用避雷线有困难时,可在架空高压 电力线路终端杆、终端杆前第一、第三或第二、第四杆上各设一组氧化锌避雷 器,同时在第三或第四杆增设一组高压保险丝。 避雷线与避雷器的接地体宜设计成辐射形或环形。 4.2.4 在山区,经常遭受直击雷侵入的低压架空电源线,可在架空电源线上方1m 处同杆架设避雷线 (即架空地线) , 避雷线可以使用直径 8mm 以上的钢绞线, 其垂度应与电源线一致。避雷线(除终端杆处)应每杆(当线路较长时,可每21 隔 3~5 杆)做简易地网接地。 4.2.5 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内时,其高压电力线应采用电力电缆从地下进站,电缆长度不宜小于 50m,电力电缆与架空电力线连接处三根相线应加装氧化锌 避雷器,电缆金属铠装层在两端应就近接地。 4.2.6 移动通信基站交流电力变压器高压侧的三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避雷器,电力变压器的低压侧三根相线应分别对地加装无间隙氧化锌避 雷器,变压器的机壳、低压侧的交流零线,以及与变压器相连的电缆金属铠装 层应就近接地。 4.2.7 对高压避雷器及变压器频繁受到雷击损坏的基站,可要求电力部门将变压器高压侧的 5kA 配电避雷器更换为强雷电负载避雷器。 4.2.8 进入移动通信基站的低压电力电缆应从地下引入机房,其长度不宜小于 50m(对于少雷区和雷暴强度较弱的地区可酌情减少,当变压器高压侧已采用 电力电缆时,低压侧电力电缆长度不限) 。当变压器或电力线路终端杆离机房较 近时,可将电缆环绕机房或空旷区域迂回埋设。 4.2.9 4.2.10 4.2.11 电力电缆在进入机房交流屏处引出的零线不得作重复接地。 站内、外使用的电源配电箱应安装断路开关,不得安装漏电开关。 移动通信基站供电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均应作保护接地,严禁作接零保护。 4.3 馈线的接地保护4.3.1 铁塔上架设的馈线及其它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分别在天线处、离塔处 以及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当馈线及其它同轴电缆长度大于 60m 时,宜在 铁塔中部增加一个接地点, 接地连接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0mm2 的多股铜线。 4.3.2 为便于馈线及其它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在机房入口处妥善接地,宜在机 房入口处设置馈线接地排,馈线接地排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40mm× 4mm 的铜 排,并采用 40mm× 4mm 的热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 95mm2 的多股铜导线就 近与机房地网作可靠连接。 机房入口处的馈线接地线应接至馈线接地排,馈线接地线的走向应由天线 朝机房方向。 馈线接地排也可以设置在馈线口的室内侧,但必须确保馈线接地排与包括 走线架在内的其它金属体和墙体绝缘,馈线接地排与地网的连接方式不变。22 4.3.3 室外走线架始末两端均应作接地。在机房馈线口处的接地应单独引接地 线至地网,不能与馈线接地排相连,也不能与馈线接地排合用接地线。 4.3.4 对于水平敷设距离较长的馈线和其它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在水平拐角 处就近接地。 4.3.5 铁塔建在机房上时,馈线及其它同轴电缆下端除在离塔处接地外,还应 在机房馈线入口处设馈线接地排,作为馈线的接地点,馈线接地排应直接与地 网相连。馈线及同轴电缆下端接地点不宜接在铁塔一角。 4.3.6 机房内馈线避雷器的接地端子应就近引接到馈线接地排上。 4.3.7 利用非自建房作基站机房且天线安装在建筑物上部时,馈线接地排宜与 楼顶避雷带或避雷网预留的接地端相连。 4.3.8 基站安装微波通信设备时,应将室内和室外单元可靠就近接地,内外单 元之间的射频线的金属外护层,应在上部、下部就近与铁塔或地网相连通,在 进机房前应与馈线接地排可靠连接。 4.4 4.4.1 通信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光缆线路对机房设备造成的雷害通常是由通信光缆的金属体引起的。光缆的金属体包括金属中心加强件(如钢丝)和金属护层(如双面涂塑轧纹钢带、 双面涂塑铝带等) 。通信光缆进入机房可选用以下方式处理: 4.4.1.1 使用无金属光缆 光缆线路中从末端接头盒至引入机房内的段落改用无金属光缆,但鼠害严 重的地区慎用。 4.4.1.2 光缆以地埋方式进入机房 采用直埋光缆或普通光缆穿钢管埋地进入机房, 埋地长度宜不小于 50m (对 于少雷区和雷暴强度较弱的地区可减小) ,一般可从线路终端杆开始埋设,直埋 电缆的金属屏蔽层或钢管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4.4.1.3 光缆架空进入机房 1、将光数混合架或光纤终端盒尽量设置在光缆进口处。 2、对光缆金属体的接地应作妥善处理。光缆安装时,应将光缆金属体和光 缆终端盒内专用接地母排妥善连接,同时将该接地母排直接与室外馈线接地排 相连,布放的接地线截面积宜不小于 35mm2。若与馈线接地排距离较长(大于23 2m) ,也可与室内接地汇集线就近连接。此外,光缆金属体专用接地母排应与 光缆终端盒体和机架内金属体进行电气隔离。 机房内有多个光缆终端盒时,各光缆金属体专用接地母排与室外馈线接地 排或室内接地汇集线的连接应单独相连,严禁复连。 3、对于新建基站,宜在光数混合架下方专设接地母排,用于光缆金属体的 接地,该接地母排应就近与地网相连。 4.4.2 进入机房的其它信号线路如 HDSL、双绞线等应选用具有铠装层的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其长度不宜小于 50m(对于少雷区和雷暴强度较 弱的地区可减小) ,电缆金属铠装层或钢管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并对 HDSL、 双绞线等空线对做接地处理。 进入基站的 PCM 电缆的屏蔽层入室处应就近可靠 接地,其空线对必须就近接地。 4.5 监控系统的防护 4.5.1 监控系统设备的机壳、端口应具备与通信设备同等的抗扰性要求。4.5.2 监控系统设备的安装应按通信设备的安装规范实施。 4.5.3 监控系统设备信号接口与通信系统接口相连时,监控设备信号接口的接 地方式应与通信系统接口的接地方式一致。 4.5.4 各种监控线缆应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钢管,电缆屏蔽层或钢管两端必须接 地。 4.5.5 监控缆线及线槽的布放应尽可能避免紧靠建筑物的立柱或横梁。在不可 避免时,应尽可能地减小沿立柱或横梁的布线长度。 4.6 4.6.1 4.6.2 其它设施的防雷与接地移动通信基站铁塔上的航空障碍灯及其它用电设备的电源线,应采用有金属外皮的电缆。其金属外护套至少在上下两端各就近接地一次。 太阳能电池的馈电线应采用金属护套电缆,其金属护套在机房入口处应就近接地。 4.6.3 空调室外机电源线应采用三相五线电力电缆,或将室外机机壳就近直接 与基站地网相连。严禁将室外机机壳与避雷带、雷电引下线、塔体或室外接地 排相连。 4.6.4 机房内走线架、吊挂铁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等均 应与接地总汇集线相连作保护接地处理,走线架各段应电气连通。室内走线架24 应与建筑物内的钢筋(包括立柱、梁、地板)绝缘,更不得与室外馈线架直接 连通。 4.7 方仓(彩钢板)机房的防雷与接地4.7.1 当天线支撑体采用落地塔时,塔身不能与彩钢板相连。 4.7.2 对建在屋顶的方仓机房,其彩钢板宜与避雷带相连。在发生雷击时,严 禁人员出入机房。 4.7.3 对包括走线架在内的机房内的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等,应与彩钢板隔离 (包括与墙体连成一体的金属地面) 。 4.7.4 彩钢板房的墙体应与基站地网连成一体。 4.8 浪涌保护器的使用 4.8.1 不能直接接地的导体穿越不同防雷区时,可用浪涌保护器(SPD)将该导体与两防雷区界面接地装置就近作等电位连接。 4.8.2 不应将在馈线进机房处安装馈线 SPD 作为标准配置。 对建在郊区、 山区、 市区孤立高大建筑物上(或处中雷区以上)并经证实确常有雷电流经馈线芯线 损坏设备情况发生的区域,可考虑安装馈线 SPD。 4.8.3 馈线 SPD 使用要求 4.8.3.1 馈线 SPD 的插入损耗应小于等于 0.2dB,驻波比小于等于 1.2,最大输入功率满足发射机最大输出功率的要求,安装与接地方便,具有不同的接 头,同轴型 SPD 与同轴电缆接口应具备防水功能。 4.8.3.2 4.8.3.3 馈线 SPD 的标称放电电流应大于等于 5kA。 馈线 SPD 接地端应采用多股绝缘铜导线就近与馈线接地排相连。4.8.4 对沿低压交流线路进入机房的雷电流防护,应立足于采用电缆埋地引入 机房的方式。对特殊原因电力电缆无法埋地或埋地长度不够,可视情况选用电 源 SPD。 4.8.5 电源 SPD 使用要求 4.8.5.1 电源第一级 SPD 的最大通流容量应根据电力线路的引入方式、电缆埋地的长度、基站所在地的地理环境、雷暴日数、雷暴强度及基站遭受雷害 的情况,作综合评估后确定。 4.8.5.2 当交流低压电源线路采用架空方式进入机房时,在 LPZ0A 区或LPZ0B 区与 LPZ1 区交界处, 应安装通过第Ⅰ类试验的开关型 SPD、 混合型 SPD25 或限压型 SPD 作为第一级保护; 当交流低压电源线路采用电缆埋地方式引入机 房时,在 LPZ0A 区或 LPZ0B 区与 LPZ1 区交界处,根据实际需要可安装通过第 Ⅱ类试验的限压型 SPD 作为第一级保护。LPZ1 区之后的各分区(含 LPZ1 区) 交界处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安装限压型 SPD。 若需使用开关型 SPD 和混合型 SPD, 使用前必需在安全性能等各方面进行 论证和试用。 4.8.5.3 选用限压型 SPD 时, 要关注 SPD 的标称导通电压、 标称放电电流、最大通流容量、限制电压、残压等多个参数进行合理选择。 4.8.5.4 根据我国目前电网的实际情况,限压型 SPD 的标称导通电压宜取Un=2.2U(U 为最大运行工作电压) 。 4.8.5.5 选用限压型 SPD 时,在 TN-S 供电系统的基站内,相线及中性线应分别对地加装 SPD;在 TT 供电系统的基站内,应使用“3+1”模式的交流电 源 SPD,即三相分别对零线用限压型器件保护,零线对地使用放电管(间隙) 保护。 4.8.5.6 在电源 SPD 的引接线上,应串保护用的接低压断路器(即空气开关)或熔断器(即保险丝) ,防止 SPD 故障时引起系统供电中断。低压断路器 或熔断器的标称电流不应大于前级供电线路低压断路器或熔断器的 1/1.6 倍。 4.8.5.7 4.8.5.8 保护用的低压断路器应使用质量可靠、符合防雷要求的产品。 在使用分级保护时,各级 SPD 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退耦距离或增设退耦器件, 以确保各级 SPD 协调工作。 当上一级 SPD 为开关型 SPD, 次级 SPD 采用限压型 SPD 时,两者之间的退耦距离(电缆长度)应不小于 10m。当上一 级 SPD 与次级 SPD 都采用限压型 SPD 时,两者之间的退耦距离应不小于 5m。 4.8.5.9 各级 SPD 的连接线及接地线应尽可能短。 使用模块式 SPD 的连接线长度应小于 0.5m, SPD 接地线长度应小于 1m。 使用箱式 SPD 的连接线长度, 若接线上确有困难,可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连接线长度,但其截面积应适当增 大;SPD 接地线的长度应小于 1m。 4.8.5.10 4.8.5.11 严禁将 C 级 40kA 的模块型 SPD 进行并联组合作为 80kA 或 120kA 电源第一级使用限压型 SPD 时,模块式 SPD 应具有劣化指示、的 SPD 使用。 损坏告警、热容保护、过流保护、遥信等功能,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雷电计26 数功能;箱式 SPD 应具有劣化指示、损坏告警、热容保护、过流保护、保险跳 闸告警、遥信等功能,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雷电计数功能。 4.8.5.12 SPD 最大通流容量指标的选取,使用限压型 SPD 时,可参考表4.8.5.12;选用开关型 SPD 时,交流第一级不宜小于 12.5kA。表 4.8.5.12 电源 SPD 最大通流容量参考表 雷暴日(日/年) ≤25 城区 交流 第一级 郊区 山区 交流二级 直流保护 说明: 有不利因素 无不利因素 有不利因素 无不利因素 有不利因素 无不利因素 100kA 80kA 40kA 15kA 开关电源 视具体情况 80kA 60kA 120kA 60kA 60kA 100kA 交流 配电箱 26~40 80kA ≥41 安装位置1、 城区指公共建筑物、 自建机房, 但不包括城区电网线路已实现地下管网传输的区域。 2、不利因素指交流供电线路无法按要求埋地引入,以及基站设在高层建筑、山顶、水 边、矿区等。4.8.5.13浪涌保护器的连接线及接地线截面积应符合表 4.8.5.13 的要求,材料为多股铜线。表 4.8.5.13 电源 SPD 连接线和接地线选择表 铜线截面积(mm2) 配电电源线 连接线 接地线 S≤16 S S S≤70 16 ≥16 S&70 16 3527 55.1.1 地网 5.1.1.1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施工5.1 室外工程 水平接地体扁钢应垂直铺设在预先挖好的地沟内,遇到地下管线使扁钢达不到要求的埋设深度时,扁钢必须铺设在其下部。在铺设地网连接线 无法避开如阴井等情况时,必须穿 PVC 管。 5.1.1.2 垂直接地体在地沟内的打入深度应不小于 2.5m,若地质较硬导致角钢无法打入到要求的深度,可以将角钢的多余部分去除。为了便于焊接,打 入角钢的侧面应与垂直布放的扁钢相平行。 5.1.1.3 地网接地体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电焊或气焊连接,不宜采用螺钉连接或铆接;无法使用电焊或氧焊的,建议使用热熔焊接。 5.1.1.4 地网沟应在建筑物散水点以外开挖,地网沟距离建筑物地基应该1m 以上;当地网沟穿越围墙、地基、线缆沟或直埋电缆时,应对上述设施采取 一定的加固或保护措施。 5.1.1.5 接地体与埋地交流电缆、光缆、传输电缆交越或并行时,接地体与电缆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 20cm;与高压埋地电缆交越时,接地体与高压电缆 之间宜满足 50cm 的最小距离,并行时宜满足 100cm 的最小距离。地网沟内不 允许并排布放其它进出基站的电缆或信号线路,如不得已要布放的,线缆宜做 穿管等屏蔽处理。 5.1.1.6 地网接地体埋设在农田等经常开挖施工的地面下时, 应深埋 2m 以下,并在适当位置作明显的标识。 5.1.1.7 垂直接地体使用机械钻孔深埋时,应距离基站建筑、铁塔、通信管塔等基础 10m 以上, 距离电力变压器 15m 以上, 距离架空高压线的垂直投影 距离 10m 以上。 5.1.1.8 地网施工中遇到各种入户金属管道时,对某些管道内已有电缆、光缆,焊接连通较难实施时,应用其它方法将其与联合地网作良好的电气连通。 5.1.1.9 为保证良好的电气连通,扁钢与扁钢(包括角钢)搭接长度为扁钢宽度的 2 倍,焊接时要做到三面焊接。圆钢与扁钢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 10 倍,焊接时要做到双面焊接。圆钢与建筑物螺纹主钢筋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28 10 倍,焊接时要做到双面焊接。 5.1.1.10 地网与建筑物主钢筋焊接连通时,无特殊请况主钢筋必须为大楼外围各房柱内的外侧主钢筋,并且焊接部位应位于地面以下 30cm 处。 5.1.1.11 新旧地网焊接连通前,应在焊接部位将原有地网表面氧化部分刮拭干净,.地网焊接时焊点不应有假焊,漏焊或夹杂气泡等情况。 5.1.1.12 地网施工中焊接部位,以及从室外联合地网引入室内的接地扁钢应作三层防腐处理,具体操作方式为先涂沥青,然后绕一层麻布,再涂一层沥 青。 5.1.2 基站的馈线接地排的安装应与室外走线架隔离。馈线接地排与接地引入 线的扁钢之间的连接,应通过过渡铜铁排连接,过渡排宜固定良好,其高度宜 不低于 2.5m,固定螺栓紧固后与过渡铜铁排之间宜点焊。 5.1.3 地埋电力、通信电缆 5.1.3.1 室外电力电缆、通信电缆采用铠装电缆或穿钢管埋地进入机房时,地埋路由宜避开暗沟、热力管道、污染地带等。机房内无地槽时,地埋电 缆要穿钢管埋地进入。要求地埋电缆离地面距离不小于 0.7m,钢管及铠皮要做 好良好接地。 5.1.3.2 电缆埋地采用外套钢管时,钢管与地网应作良好的电气连通,钢管两端口要采取防损伤及防水的措施,可用防火泥作堵塞处理。 5.1.3.3 基站设电力变压器时,变压器侧入地电力电缆的地面部分应套钢管,钢管应高出地面 1.7m 以上。 5.1.4 开挖、回土及修复路面 5.1.4.1 室外开挖地沟应保证地沟深度不小于 0.9m ,其上部宽度不小于0.5m,下部宽度不小于 0.4m,并且开挖时应尽量避开污水排放和土壤腐蚀性强 的地段。 5.1.4.2 回土时,不得将石块,砖头,垃圾等杂物填入沟内,回土过程中应将填入的土夯填严实,夯填次数不小于三次,土质干燥夯实时应浇水。 5.1.4.3 2cm。 5.1.5 新建和修复避雷带 5.1.5.1 避雷带应每隔 1.2m 设置一支撑杆,支撑杆露出墙面部分的高度应29修复混凝土路面时,混凝土厚度不小于 10cm,表面粉面厚度为 不小于 15cm,插入墙内的深度不小于 10cm,插入支撑杆前先将钻孔时产生的 粉末清理干净后,再将支撑杆一端涂上沥青,并且支撑杆应尽量保持在同一直 线上。 5.1.5.2 圆钢与圆钢搭接的长度应为其自身直径的 10 倍,并且要求上下搭接,焊接时要求双面焊接。 5.1.5.3 利用建筑物外围垂直立柱内主钢筋作为避雷带的专用引下线的,两处避雷带引下线的水平距离应不大于 25m。 5.1.5.4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应使用截面积 40mm× 4mm 的热镀锌扁钢,使用前应把扁钢整平直,搭接时要符合 5.1.1.9 提出的要求。 5.1.5.5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 2m,并保持一定的松紧度。引下线离墙距离保持 10mm 左右。 5.1.5.6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要与联合地网焊接连通,引下线在地面以上 1.7m 与地面以下 0.3m 的段落应穿 PVC 管。 5.1.5.7 所有室外接闪系统材料的焊接部位都应作防锈处理,先涂防锈漆,再涂银粉漆。 5.2 室内工程 5.2.1 电源用限压型 SPD 的安装 5.2.1.1 模块式 SPD 应尽量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内, 若无法安装时, 可将 SPD 安装在箱内,或使用箱式 SPD,将其安装在被保护设备附近的墙上或其它地方 通常其电源引线与接地引线均不宜超过 1m, 接地引线应尽量避免与电源线紧挨 平行布设,并宜短直。 5.2.1.2 模块式 SPD 和空气断路器一般固定在宽 35mm 的标准导轨上,再将导轨固定在设备内。 5.2.1.3 各级电源 SPD 必须安装在交流配电设备的交流输入端,宜采用凯文接线方式连接(将室内接地汇集线与接地引入线连接处断开,断开处的两端 分别单独引线接至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 。 浪涌保护器须通过规定容量的低压断 路器或熔断器后接入供电线路。 5.2.1.4 SPD 器应以最短、直路径接地,其接地线应避免出现“V”形和“U”形弯,连线的弯曲角度不得小于 90° ,且接地线必须绑扎固定好,松紧适中。 5.2.1.5 SPD 安装好后,应检查低压断路器或熔断器与 SPD 的接线是否可30 靠,要求用手扯动确认可靠后将低压断路器开关推上或接入熔丝,对箱式 SPD 还应查看其指示灯是否显示正常。 5.2.2 设备接地 5.2.2.1 5.2.2.2 5.2.2.3 各设备的保护地线应单独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 交流零线铜排必须与设备机框绝缘。 开关电源的直流工作地应用不小于 70mm2 的多股铜导线单独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 5.2.2.4 基站内的各电源设备中若有接零保护的设备必须将其拆除,并为其新设保护地线。 5.2.2.5 5.2.2.6 各设备的保护地线严禁复接。 走线架、金属槽道两端应与接地汇集线作可靠连接,接地线缆宜采用 35mm2~95mm2 的铜导线;走线架、金属槽道连接处两端宜用 16mm2~ 35mm2 铜导线做可靠连接,连接线宜短直,连接处要去除绝缘层。 5.2.3 接地线的布放、接地铜排的安装与连接 5.2.3.1 铺设接地线应平直、拼拢、整齐,不得有急剧弯曲和凹凸不平现象;在电缆走线槽内、走线架上,以及防静电地板下敷设的接地线,其绑扎间 隔应符合设计规定,绑扎线扣整齐,松紧合适,结扣在两条电缆的中心线,绑 扎线在横铁下不交叉,绑扎线头隐藏而不暴露于外侧。 5.2.3.2 在防静电地板下敷设的设备接地线,应尽量敷设在原地板下各种缆线的下面。在施工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接地线尽量做到不与信号线交叉或并 排近距离同行。 5.2.3.3 多股接地线与汇流排连接时,必须加装接线端子(铜鼻) ,接线端子尺寸应与线径相吻合,接地线与接线端子应使用压接方式,压接强度以用力 拉拽不松动为准,并用塑料护管将接线端子的根部做绝缘处理。接线端子与汇 流排(汇集线)的接触部分应平整、紧固,无锈蚀、氧化,不同材质连接时应 涂导电胶或凡士林。接线端子安装时,接线端子与铜排接触边的夹角宜成 90° 。 5.2.3.4 一般接地线宜采用外护套为黄绿相间的电缆, 接地线与汇流排 (汇集线)的连接处有清晰的标识牌。 5.2.3.5 接地线沿墙敷设时应穿 PVC 管。5.2.4 非同一级电压的电力电缆不得穿在同一管孔内。31 5.2.5 走线架、接地汇集线和接地汇流排固定在墙体或柱子上时,必须牢固、 可靠,并与建筑物内钢筋绝缘。 5.2.6 接地汇流排宜采用不小于 100mm× 5mm 的铜排,从接地汇集线的引接的 接地线宜接至接地汇流排中央处的接线孔。 5.2.7 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射频线、地线、传输电缆、控制线等应分开 敷设,严禁互相交叉、缠绕或捆扎在同一线束内;同时,所有的接地线缆应避 免与电源线、光缆等其他线缆近距离并排敷设。6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的验收32 6.1 隐蔽工程验收 6.1.1 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的地网设施、管线进户等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过程 中应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验收工作,隐蔽工程未经验收不能进行下一步施 工。 6.1.2 隐蔽工程的验收范围包括地网接地体和地埋的钢材材质、规格,电缆地 沟的位置、深度、宽度,地下部分的焊接工艺和防腐处理等,对隐蔽工程验收 应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表》 (其表的格式可参见附录 B.3) 。 6.1.3 基站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测试,当达不到要求时, 按本规范要求采取增设环形接地装置或者在铁塔四周设置辐射或延伸接地体。 6.2 初验6.2.1 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含室内、室外整体工程及设计要求的工程内 容)的初验时间可安排在工程竣工并经短期试运行后进行。 6.2.2 初验前,工程承接方应提供完整的《竣工技术文件》 (文件格式与内容可 参见附录 B.2) 。 6.2.3 初验参加单位 初验参加单位应包括移动通信公司工程部门、维护部门和工程承接方及工 程监理、设计等部门。 6.2.4 初验步骤 6.2.4.1 验收情况。 6.2.4.2 由移动通信公司、工程承接方及工程监理、设计等人员对照有关 由工程承接方介绍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等,汇报隐蔽工程实施和标准、本规范与设计文件,对工程各项内容一一进行检查,并将结果填入《移 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表》 (其表的格式可参见附录 B.4) 。 6.2.4.3 对工程质量进行总体评定。若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等符合有关标准、本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的为合格;否则,应立即进行整改, 整改后再进行初验。若工程仅个别细节问题不符合要求,不影响系统整体性能, 则可视作工程合格,但应在验收报告中写明整改意见,限期完成。 6.2.4.4 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总体评定时,若对工程质量分歧较大,可向建设单位上级相关技术管理部门申请重新评审。 6.2.5 初验合格通过后,应形成《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报告》 (其文件的文33 件格式与内容可参见附录 B.1) 。初验结束后,最后形成的文件范本格式建议如 下: 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报告(参见附录 B.1) 附件一 竣工技术文件(参见附录 B.2) 内含《隐蔽工程验收表》 (参见附录 B.3) 附件二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表(参见附录 B.4)6.2.6 初验合格后,基站防雷接地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 6.3 终验6.3.1 终验宜在经过一个雷雨季节的试运行后进行。 6.3.2 在试运行期间,基站遭受雷击或过电压导致部分设备损坏的,应进行细 致的现场查看、分析,明确雷害原因和工程责任,制定整改措施。 属于防雷产 品及工程质量原因引起的,应进行无偿整改、重新验收并延长试运行期。对雷 击造成的损失,防雷厂商应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赔偿。 6.3.3 试运行期间,无出现 6.3.2 中所述情况,经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双方确认 后通过终验。7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的维护与管理7.1 防雷接地设施的日常维护7.1.1 室内、外接地设施的巡检 每年雷雨季节前,对室内、外接地装置(包括接地汇集线、馈线接地排、 接地线、接地引入线、雷电流专用引下线、接闪器等)及它们的连接状况进行 巡检,发现脱焊、松动、严重锈蚀等情况进行修复性处理。 7.1.2 工频接地电阻测试 每年定期(干季、雷雨季各一次)对基站工频接地电阻值进行测试,对测 试时的天气情况、使用仪表和有关测试状况应作详细的记录,当接地电阻值与 往年相比出现大幅度变化时,应查找原因。 7.1.3 雷害故障的上报与分析 对于基站遭受的每一次雷击造成设备和站内外设施损坏情况,均应作详细 记录,并对雷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严重的雷34 害事故应按规定上报。 7.1.4 资料管理 应建立和健全基站的防雷资料,防雷资料应包括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 的验收报告、每年的例行检查和检修记录、接地电阻测试记录,以及每年雷害 发生情况、原因分析和整改情况等。 7.2 7.2.1 浪涌保护器的例行检查 7.2.1.1 每月对浪涌保护器(包括设备本身配置的浪涌保护器)状态进行一 次巡视,当发现浪涌保护器的状态显示窗口已显示失效时,应及时更换。 7.2.1.2 每年雷雨季节前,对浪涌保护器系统(包括浪涌保护器阀片、熔断 器或空气断路器及相关连接线、接地线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 修复、处理。 7.2.2 限压型浪涌保护器阀片的测试与更换 为及时发现性能严重下降、但尚未失效显示的浪涌保护器阀片,建议对其 作直流参数检测,并对性能严重下降的阀片及时更换。 7.2.2.1 测试项目 浪涌保护器的维护(1)压敏电压:压敏电压是指在直流 1mA 电流下,施加在压敏电阻两端 的电压;用 U1mA 表示,单位为 V。 (2)漏电流:漏电流是指在压敏电阻两端加 0.75U1mA 直流电压时流过压 敏电阻的电流,单位为 ?A。 7.2.2.2 7.2.2。 表 7.2.2 浪涌保护器阀片直流参数测试表 压敏电压 漏电流 测试周期:每年一次,可安排在雷雨季节前进行。测试表格见表测试日期35 以上的测试情况除作专门的记录外,可将表 7.2.2 贴在电涌保护器的阀片 上,以便对比、判断。 7.2.2.3 判断标准(1)测试的压敏电压值(U1mA)应与氧化锌压敏电阻(MOV)阀片上表 明的数值基本相符,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变化率≤10%为合格。 (2)按规定标准,漏电流不得大于 30?A,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测试变 化率不大于 200%为合格。 上述两条标准,其中一条未达到,浪涌保护器就不能继续使用。36 附录 A 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条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A.0.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 反面词采用“严禁” 。 A.0.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 A.0.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 反面词采用“不宜” 。 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37 附录 B.1 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报告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报告项目名称: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参加单位:初验时间: 年 月 日38 一、验收目的 本次工程验收的是对 公司在 基站防雷和接地系统工程的施工进行现场检测和总体工程的初步验收,以检验该工程是否符合信息产业部(包括前 邮电部)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相关规范、规定和系统设计文件的要求。 二、验收内容 本次工程验收包括防雷和接地系统工程中有关接闪装置 (避雷针、 避雷带) 、 雷电流专用引下线、地网、 “三线” (天线馈线、电力线、传输线)等外部线路 引入、接地母排及接地线的安装、连接等项目中使用材料的质量、施工工艺进 行验收。 对使用 SPD 器件或电源防雷箱的基站还应对其设备和安装工艺进行验 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验收) 。 三、验收依据 1 2 34YD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YD/T
《通信局 (站) 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中国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 移动通信公司与 公司签订的购买浪涌保护器的协议(仅对使用浪涌保护器的基站,以正式合同文本为准) 5 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设计文件四、验收单位及人员名单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其它相关单位: 五、验收报告 1、本工程竣工日期: 年 月 日。 移动 公司: 分公司:2、本工程试运行期间,无遭受雷害,防雷设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本工程验收日期: 4、验收意见; 验收人员按照信息产业部、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相关规范和系统设计 文件,对本系统工程进行了测试和检查,意见如下: 年 月 日。39 (1)工程材料的质量: (合格或其他结论) (2)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值: (数值) (3)地网的敷设: (4)避雷针、避雷带、雷电流专用引下线的安装及与相关设施的连接: (5)接地线的敷设: (6)焊接工艺及防锈、防腐处理: (7) “三线”引入处理: (合格或其他结论) (8)防雷设施(包括模块式浪涌保护器、箱式浪涌保护器)的安装: (合 格或其他结论) (9)总体工艺: (合格或其他结论) (说明:上述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结论:经初步验收,本工程质量基本符合息产业部、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 司的相关规范和系统设计文件的要求。经验收人员评审,一致认为本工程验收 合格。 (说明:如果验收中有需要整改的问题,可在此处附文说明)年月日附件附件一 竣工技术文件 附件中内含《隐蔽工程验收表》 附件二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表40 附录 B.2 竣工技术文件附件一竣工技术文件建设项目名称: 单项项目名称: 日 期:移动第 期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 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 年 月建设单位(甲方) : 承建单位(乙方) :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41 目录一、竣工报告 1、实施本工程项目的主要依据 2、项目内容 3、竣工时间 二、附件 1、防雷与接地系统改造工程相关设备、设施的技术资料(包括说明书、测试记 录等) ; 2、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3、隐蔽工程验收表; 4、竣工图纸(包括接地系统图(土建) 、防雷与接地系统连接图、防雷与接地 系统布线平面图、设备安装平面图等)42 附录 B.3 隐蔽工程验收表附表一:隐蔽工程验收表隐蔽工程验收表编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验收项目 地网水平接地体材质 地网垂直接地体材质 垂直接地体埋设深度 地网顶部离地高度 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的布放 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的焊接工艺 电缆沟深度、大小 放电缆后的覆盖处理 接地电阻 基站名称 检查情况 隐验 NO: 备注验收人:年月日填表说明: 1、验收项目为隐蔽工程验收范围中的内容,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增减。 2、应工程实施安排等原因,验收项目分次验收时,应按次分别填写隐蔽工程验 收表。 3、隐蔽工程验收表的编号顺序,根据验收时间先后进行编号。43 附录 B.4 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表附件二 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表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验收表基站,位于 市 楼、大型建筑、居民住宅),天线支撑采用 区域 类别 进入基站的电力线应埋地引入 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或钢管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埋地电缆的埋设长度宜不小于 50m 市电 引入 高压电力线应在避雷线的 25?角保护范围内,避雷线长度不小于 500m 电力线无法埋 地进入机房应 避雷线(除终端杆外)应在 500m 以内的每根电杆处作一次接地 安装避雷线 避雷线和避雷器的接地体宜布设成辐射形或环形 地埋电力电缆离地面距离不小于 0.7 米 钢管两端口要采取防损伤及防水的措施 变压器侧的地面以上的电力电缆套钢管,高出地面 1.7m 以上 天馈 线系 三点接地 水平距离较长的同轴电缆馈线的屏蔽层还应在水平拐角处就近接地 县 ,地处 (市区、平原、山区),机房为 (自建房、通信楼、办公 (角钢塔、钢管塔、拉线塔、杆塔、墙面等),建造方式 (落地、屋顶) 项目及要求 检查结果或实际情况 备注(包括整 改意见)室内 部分44 统室外走线架两端均作接地连接,机房馈线口处的接地应单独引接至地网 光缆加强芯和专用光缆加强芯接地母排可靠连接,同时将加强芯专用接地母排直接与馈线接 地排或接地汇集排相连光缆加强芯接地线宜不小于 35 mm2、并应短、直 加强芯专用接地母排应与光缆接头盒和机架内金属体进行电气隔离SPD箱式 SPD 电源引线长度不宜超过 1m ,接地引线不宜超过 1.5 m SPD 接地线避免出现“V”形和‘U”形弯,连线的弯曲角度不得小于 90° 各设备的保护地线必须用不小于 35mm 单独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 原有交流零线排必须与设备机框绝缘2接地开关电源的直流工作地应单独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 各电源设备不允许接零保护 各设备的保护地线严禁复接 走线架、金属槽道应与接地汇集线作可靠连接 铺设接地线应平直拼拢,整齐,不得有急剧弯曲的凹凸不平现象 接地端螺丝涂凡土林接地 线布 放接地线沿墙敷设时必须穿 PVC 管,非同一级电压的电力电缆不得穿在同一管孔内。 安装在走线架或墙上的接地汇集线必须与建筑物内的钢筋绝缘 接地线与接地铜排连接时,连接前应先涂导电膏,连接后再涂凡士林 接地线避免出现“V”形和‘U”形弯,连线的弯曲角度不得小于 90° 电缆头处还应绑挂标注接地线所属设备名称的标牌45 验收人签字: 单位: 验收人:验收日期:单位:验收人:46 47 附录 D 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地名 1、北京市 2、天津市 3、上海市 4、重庆市 5、河北省 石家庄市 保定市 邢台市 唐山市 秦皇岛市 6、山西省 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临汾市 7、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海拉尔市 赤峰市 8、辽宁省 沈阳市 大连市 鞍山市 本溪市 锦州市 9、吉林省 长春市 35.2 26.9 19.2 26.9 33.7 28.8 36.1 34.7 30.1 32.4 34.5 42.3 40.0 33.7 31.1 31.2 30.7 30.2 32.7 34.7 雷暴日数 (d/a) 36.3 29.3 28.4 36.0 地名 吉林市 四平市 通化市 图门市 10、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大庆市 伊春市 齐齐哈尔市 佳木斯市 11、江苏省 南京市 常州市 苏州市 南通市 徐州市 连云港市 12、浙江省 杭州市 宁波市 温州市 丽水市 衢州市 13、安徽省 合肥市 蚌埠市 安庆市 芜湖市 阜阳市 30.1 31.4 44.3 34.6 31.9 37.6 40.0 51.0 60.5 57.6 32.6 35.7 28.1 35.6 29.4 29.6 27.7 31.9 35.4 27.7 32.2 雷暴日数 (d/a) 40.5 33.7 36.7 23.8 地名 14、福建省 福州市 厦门市 漳州市 三明市 龙岩市 15、江西省 南昌市 九江市 赣州市 上饶市 新余市 16、山东省 济南市 青岛市 烟台市 济宁市 潍坊市 17、河南省 郑州市 洛阳市 三门峡市 信阳市 安阳市 18、湖北省 武汉市 宜昌市 十堰市 施恩市 34.2 44.6 18.8 49.7 21.4 24.8 24.3 28.8 28.6 25.4 20.8 23.2 29.1 28.4 56.4 45.7 67.2 65.0 59.4 53.0 47.4 60.5 67.5 74.1 雷暴日数 (d/a)48 地名 黄石市 19、湖南省 长沙市 衡阳市 大庸市 邵阳市 郴州市 20、广东省 广州市 深圳市 湛江市 茂名市 汕头市 珠海市 韶关市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22、四川省 成都市 自贡市 攀枝花市 西昌市 绵阳市 内江市 达州市 乐山市 康定雷暴日数 (d/a) 50.4 46.6 55.1 48.3 57.0 61.5 76.1 73.9 94.6 94.4 52.6 64.2 77.9 84.6 67.3 78.2 93.5 83.1 34.0 37.6 66.3 73.2 34.9 40.6 37.1 42.9 52.1地名 23、贵州省 贵阳市 遵义市 凯里市 六盘水市 兴义市 24、云南省 昆明市 东川市 个旧市 景洪 大理市 丽江 河口 25、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 日喀则市 那曲县 昌都县 26、陕西省 西安市 宝鸡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延安市 27、甘肃省 兰州市 酒泉市 天水市 金昌市 28、青海省雷暴日数 (d/a) 49.4 53.3 59.4 68.0 77.4 63.4 52.4 50.2 120.8 49.8 75.8 108 68.9 78.8 85.2 57.1 15.6 19.7 31.4 32.3 30.5 23.6 12.9 16.3 19.6地名 西宁市 格尔木市 德令哈市 29、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石嘴山市 固原县雷暴日数 (d/a) 31.7 2.3 19.3 18.3 24.0 31.0 9.3 31.3 27.2 21.6 104.3 69.9 115.5 34.0 (暂缺) 27.9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克拉玛依市 伊宁市 库尔勒市 31、海南省 海口市 三亚市 琼中 32、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 33、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 34、台湾省 台北市49 附录 E 土壤电阻率参考值类 别 电阻率 近似值 (??m) 10 20 40 50 60 100 200 300 不同情况下电阻率的变化范围 (??m) 较湿时 较干时 地下水 (一般地区、 (少雨区、 含盐碱时 多雨区) 沙漠区) 5~20 10~100 3~10 10~30 50~300 3~30 30~100 30~300 100~200 100~ 50~300 80~0 以上 10~30 10~80 30 30~100名称陶黏土 泥炭、 泥灰岩、 沼泽地 捣碎的木炭 黑土、园田土、陶土 白垩土、黏土 砂质黏土 黄土 含砂黏土、沙土 土 河滩中的砂 煤 多石土壤 上层红色风化黏土、 下层红色页岩 表层土夹石、 下层砾 石砂岩 石 混 凝 土矿砂、砂砾 砂层深度大于 10m、 地下水较深的草原 1000 地面黏土深度不大 于 1.5m、底层多岩石 砾石、碎石 5000 多岩山地 5000 花岗岩 200000 在水中 40~55 在湿土中 100~200 在干土中 500~1300 在干燥的大气中 12000~ 18000 金属矿石 0.01~1400 500 (30% 湿度) 600 (15% 湿度) 1000250~100050 附录 F 地网接地电阻的测量接地电阻值测量宜采用三极法或三角法进行测量, 测量应在三极法的三极 是指图 F 上的被测接地装置 G,测量用的电压极 P 和电流极 C。测试应因地制宜 通过改变测试方向和测试距离验证接地电阻测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选择 P 点和 C 点时应尽量避开地下金属管线。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 dGC 取(4~5)D 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 可以取 2D 值;当接地装 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 d 值取 3D 值。G d P 电压极 0.618d D d = 3~5D a)接地电阻三级法测量 图 F 三极法的原理接线图 C 电流极 d D d d =2D ??30° 电流极 ? 电压极b)接地电阻三级法测量51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条文说明52 目1 总则 2 术语 3 移动通信基站的联合接地系统 4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次53 1总则1.0.1 移动通信基站包括宏基站、直放站、微蜂窝基站等。 1.0.6 在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中, 对本标准未作规定的, 参照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YD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 规范》和国际电信组织 ITU-T-K 系列及 IEC 的相关建议。 1.0.8 本条依据信息产业部信部科〔 号文下发的《通信网防御雷电安全保护检测管理办法》第五条。22.0.2术语关于雷电活动区的划分,不同规范有多个不同的定义方式,本标准引用YD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3 移动通信基站的联合接地系统3.3.7 YD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对移动通信 基站机房的等电位连接提出环形等电位连接与星形等电位连接两种方式; 在同一 规范的 6.6.2 条款中又规定“接地引入线与地网的连接点宜避开避雷针的雷电流 引下线及铁塔塔脚。 ”由于采用环形等电位连接方式时,环形接地汇集线须与机 房环形接地体不同方向多处互连,考虑到基站普遍占地面积较小,铁塔与机房距 离很近, 为减小雷电地电位反击,本标准中对机房的等电位连接推荐星形接地方 式。 3.6.2 防雷装置中的引下线在 GB 500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000 年版) 在第 4.2.2 条中提到“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 ;在第 4.2.4 条中提到 “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 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 。 为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引下线的概念,在本条款中,将前者定义为专用引下线,而 后者定义为自然引下线。 3.6.2.1 该条引用 GB 500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000 年版) , 1、 第 3.4.7 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但周长不超过 25m 且高度不超过 40m 的建筑物可只 设一根引下线。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 其间距不应大于 25m。 ”54 2、第 4.2.1 条“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 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 4mm。 ”4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4.2.1 关于交流配电 TN 系统、TN-S 系统的定义 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 规范》条文说明第 2.2.8~2.2.12 条指出: TN 系统――在此系统中内,电源有一点与地直接连接,负荷侧电气装置的 外露可导部分则通过 PE 线与该点连接。 TN-S 系统――在 TN 系统中,整个系统的中心线与保护线是分开的,见图 2.2.12-1。关于交流配电 TT 系统的定义 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第 4.4.11 条指出: TT 系统接地型式见图 4.4.11。注:TT 系统――在此系统内,电源有一点与地直接连接,负荷侧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 部分连接的接地极与电源的接地极无电气联系。55 4.2.5YD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6.7.1 规定:“移动基站的电力电缆应埋地敷设, 使用专用变压器时高压电力电缆的埋设长度 不宜小于 200m。 ”考虑到电缆埋地的作用,无论对高压还是对低压,它们对雷电 脉冲的抑制原理是一样的,在此与低压电缆埋地长度一致,均按 50m 要求。 4.2.8 本条款“埋地长度不宜小于 50m”为原标准。在《通信局(站)防雷与接 地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3.7.2 提到:原标准条款为“进入通信局(站)的低 压电力电缆应全程埋地引入,其电缆长度应不小于 50m??” 。 4.6.4 YD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6.6.5 规定:“机房内走线架、电池架、机架、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等均应做接地处 理,??” 。考虑到蓄电池维护时的安全,蓄电池架可不接地。 4.8.4 关于防护由电力线路来的雷电过电压脉冲可采用的措施,在 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3.7.2 作了如下说明: 原标准条款为“进入通信局(站)的低压电力电缆应全程埋地引入,其电缆 长度应不小于 50m??” 。但目前这一条款在多数工程中难以做到。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浪涌保护器件的防护能力较低,特别是低压保护器件一 般是使用放电间隙和 5kV 以下氧化锌片。将低压电缆埋设较长的距离对提高防 护效果还是具有明显作用的。 因为电缆埋地后可以利用土壤中的电磁耦合作用消 弱雷电脉冲的强度,同时也可以减少空间雷电磁场对电缆的感应。 但随着防护器件水平的提高, 目前低压氧化锌浪涌保护器的防护能力已经达56 到 100~150kA,所以适当降低电缆埋设长度是符合实际的。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 范》 第 3.2.3 条规定低压电缆埋地不小于 15m,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 程》中规定,电缆埋地长度应大于 10m。当埋地引入有困难时,应适当增加电源 系统一级过电压保护设备的防护等级。 从上述条文说明可知: 采用将低压电缆埋地与安装浪涌保护器都能达到消弱 雷电脉冲的目的,两种方法也可互补使用。考虑到使用电源 SPD 虽然比较方便, 但须处理好级间配合、SPD 连接线与接地线的长度限制,同时 SPD 在使用过程 中, 其性能有一个逐渐劣化过程等因素,所以对解决电源线路雷电脉冲问题提出 立足于采用电缆埋地引入机房的方式。关于电缆埋地困难问题,可按以下方法处 理: 受场地限制时可将电缆环绕机房或空旷区域迂回埋设;在土壤较薄的石山或 碎石多岩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接地体埋深,敷设电缆后盖土,在土上方用水 泥沙浆覆盖,使电缆在雨水冲刷下不暴露于地表。57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W-011-2007 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 Protection of Radio Base Stations against Lightning Discharges 版本号: 1.0.0
发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W-011-2007 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 Protection of Radio Base Stations against Lightning Discharges 版本号: 1.0.0
发布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和接地技术规范书 GMCC 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2000 年 5 月 GMCC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和接地技术规范书 目一、 总则及参考标准和规范 录 二、 ...和行业标准,结合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建 设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建设上的技术 要求,为防雷接地系统设计、施工、验收、维护提供技术...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 现将《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编号:YD5068-98...对于改建、扩建移动通信基 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已建基站的防雷与接地技术改造...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对于改建、扩建移动通信基站 的防雷与接地设计, 已建基站的防雷与接地技术发行亦可参照执行。 设在综合通信...《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1.2 地网的组成根据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YD5068 中规定: 1)移动...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及维护解决方案 一、 前言 1.1 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过电压及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生安全的重要技术手 段,是确保通信...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_信息与通信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规范 1.前言 为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通信畅通...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作者:信息产业部邮电设计院 刘吉克 2003 年 03...必然造成很大的浪费,相关规范的编制并未考虑这 一主要因素,工程技术人员对此应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塔和基站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