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问题啊:阳拳高资中学卡住了,不知道选择哪个内功

(转)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法
我的图书馆
(转)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法
(转)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法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读者可以参考。
一、入静的征象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些共同的征象。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合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
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层意识方面
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
二、入静的姿式
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干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三、入静的方法
呼吸人静法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意守人静法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
体感人静法
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
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观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口诀人静法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修静入定之层次与境界
--------------------------------------------------------------------------------
初练打坐,姿势难以协调自然,肢体软组织紧张别扭,欲松不能,坐不多时,便觉腰酸腿痛,十分难耐;再有呼吸粗短,呈“风相”、“喘相”,至于深、长、匀、细、缓的息相境界望尘莫及;更有心猿意马,躁动不安,杂念纷纭,此起彼伏,往来不绝:有明显外露者,有隐隐潜藏者,有短暂逗留者,有转瞬即逝者,有情感带动者,有记忆残痕者,有图象重叠者,有声音杂乱者……这一阶段是入静之“预考”阶段,使习者觉得味同嚼蜡。&
但若掌握要领,耐心磨练,不断修持,不久(若是自我修炼,3月左右,若有明师诱导可以马上初步感觉到)就可以渐入佳境。
初时,但觉自心之躁动不安有所缓解,杂念虽未完全消失,但已明显减少,且对心念之动止变化,虽不能控制,但能静观分辨,明白知晓。此为入静之初步也。在这段时期,身体皮肤和肌肉会出现各种不寻常的感觉:有时穴位跳动,如锤击鼓;有时局部气血涌动,好似虫爬蚁钻;有时局部或全身发痒,抓之不能,搔之无用;有时全身冰凉,如坐冰库之中;有时凉风习习,内外相交,一片清凉之感;有时身体发热(或有汗,或无汗),口干舌燥;还有时身体(多为四肢)出现强烈的麻感,好似神经通电,初为局部,一波接一波,持续不断,逐渐向整个肢体弥漫,感觉妙趣横生,惬意舒怀……
出现上述情景,应不急不惧,见怪不怪,不求不舍,听之任之。过了此关,身体、心理就会出现较好的境象:但觉身体松软如棉,姿势自然端庄,身体各种酸脏疼痛、紧张疲劳完全消失。全身温暖舒适,如浴春天阳光之中,其乐融融,畅快无比;而且心理的杂念更为减少,并可主动将其化解消失。但有时无思无欲,呆若木鸡,内心呈现宛如木石的“空白”,这是将要进入空灵之境的前兆黎明前的黑暗。
继续修炼,身体本身(体)的感觉逐渐淡化,以至消失,只剩下一个思想感觉自我的存在。进入此境,功夫又上升了一层,但思想意识并未因本体的感觉消失而更加宁静、清净。相反,意识更加活跃,杂念更加明显,宛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息。古往今来,昨昔今朝,天上地下,晦明隐现,精神物质,图象声音,千变万化,而又分明,井然纷呈……其间情感之变化无常,境象之光怪陆离,思想之迅速转变,心念之起止消长,尽皆清晰历历,如视掌上之明珠。
再继续修炼,上述景象于某时突然消失,一切练功之意念、意想荡然无存,心中但觉虚空无际,杂念不起,宛如宇宙混沌之初,原始之象。而且感觉迟钝,毫无激情,不忧不喜,不乐不苦,了无生气,如同枯木冷灰、铁质顽石……这种情形会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继而,在这心灵虚无冷寂之境,原始混沌之中,出现似虚似实,似真似幻之各种景象;一时,天女飘飘,往来飞渡;一时憎怨生起,不可遏止,新愁旧恨,一涌而上;一时,又见珍馐家肴,呈现眼前;一时,但闻鸟语蝉鸣,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一时,又觉自己功德圆满,天下至尊,众生皆醒,唯我独醒……面对上述情景,一定要泰然处之,不可有丝毫邪念贪心,牢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抱定一个“空”字,静观其变,让其自生自灭。
若是定力深厚,或有明师指点而超越上述魔障,达到圆满静寂。那时,不用打坐入静(定),不必闭目净心,即可处处心安神宁,时时禅悦纯真。但见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尽皆至亲至善,于己无异;又观千般世事,通透分明,前因后果,了然于心,智慧通达,圆融无碍,心不随物牵,意不随景转,安适祥和,清净自在……&
道家的睡方与睡功
--------------------------------------------------------------------------------
  人之一生,半在睡眠中度过,因之睡眠之于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医学,对人的睡眠多有研究,创造出一套道家的睡方与睡功,成为中华民族养生与医疗宝库中的瑰宝。古代道家的隐逸之士,称逍遥入睡为隐入黑甜乡,从中得到睡中三昧的艺术境界。其中五代北宋初高道陈抟便是最著名的睡仙,他经常在华山高卧数月,以睡方和睡功传道,为中国的人体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
  睡方与睡功,被历代道家之士所重视。半山翁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可见华山处士陈抟的睡方与睡功在社会上影响甚大。据道家养生学著作,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睡前必作轻微动作,揉眼、擦面、摩腹、刷牙、嗽口、灌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不可醉饱入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睡宜暖腹、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倾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老年人要睡午觉,青年人入寝不过午。因老年人气弱,故寝以养之,少壮阳气盛,昼寝反会阳亢而致目昏头重之疾。明代郑□《昨非庵日纂》记载:“《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着,乃不纷驰,应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联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又说:“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既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体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以上可谓入睡之方。
  明代周履靖《赤凤髓》载有《华山十二睡功图》,以入睡为行功夫,可以视为内丹功法的一种,相传乃华山高道陈抟所授。其睡功总诀云:“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月交光’也。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开天门闭地户,心目内视,坎离会合,是‘内日月交精’也。功法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万四千里,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橐龠。使思虑神归于元神,内药也。内为体,外为用。体则合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片,方是入道工夫。行到此际,六贼自然消灭,五行自然攒簇,火候自然升降,酿就真液,浇养灵根,故曰:‘玄牝通一口,睡之饮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阳永不走’。凡睡功毕,起时揩摩心地,次揩两眼,则心身舒畅”。《性命圭旨·亨集》载有道教所传“五龙盘体法”,其诀云:“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此法乃内丹家炼去睡魔,以达到《参同契》“寝寐神相抱,消息候存亡”,《庄子》“其觉也无忧,其寝也无梦”的境界。其法虽然入睡,仍常惺惺,心地湛然,以睡引元神合道。如此“开心宗之性,示不动之体,悟梦觉之真,入闻思之寂”,其诗云:“元神夜夜宿丹田,云满黄庭月满天。两个鸳鸯浮绿水,水心一朵紫金莲。”
  侧身而卧之法,不必拘泥。仰身而卧,称作尸睡,儒门有“睡不尸卧”之戒,然道教“未学生,先学死,”能行胎息僵尸之功,亦是仙人境界。据世传张三丰《蛰龙法跋》,《周易·随·象传》云:“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以“神入炁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今将世传华山陈抟《蛰龙法》睡功诀录于后,以见道教睡功之真谛: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张延生谈如何选择练功最佳时间
--------------------------------------------------------------------------------
张延生谈如何选择练功最佳时间,我觉得对练拳有借鉴张延生谈如何选择练功最佳时间关于练功的时间问题,什么时间最好?有的人说子时好.有的人说午时好,还有说早上卯时好,或傍晚酉时好等等.
  还有什么时间好呀?有人答活子时好.什么叫活子时”?它怎么来的?没有“正子时”,哪来的“活子时”.活子时是练功达到一种状态时,自己产生的一种特点.比如“一阳生来的时候,每个人到来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也许晚侠矗?械囊残硎窃缟侠矗?蚱渌?裁词奔淅吹鹊龋??越小盎钭邮薄薄5?罢?邮薄笔敲刻焱砩献邮保?急匦胍?饭Γ?BR&
有关子午功或卯酉功这方面的内容在《吕祖全书》中有所介绍。《吕祖全书》“灵宝毕法”里讲了为什么子午卯酉四个时辰练功好.那是因为人有土命、本命、金命等不一样的“命”。这些时间都是这些“命”沐浴的时间。长生、沐浴、冠带、灵官等等,都是其中间的“沐浴”阶段.是等待的时候,是“洗刷”自己的时候.把自己身上的这些臭气、臭思想都洗刷掉.所以这里的沐浴的意思是等待、干净的意思。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你练功的时候,按《易经】讲,要选择一种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系统。那么你就要找适合你的那种生理完全平衡,同时又没有外界干扰的时到去练功.外界环境阴阳基本平衡的时候.练功效率最高.假若你练功时,外界有较强的干扰场来干扰你。你生理上就要很自然的调节自已,而适应外界的变化.那么调节得不适应了呢?你就病了.为什么节气前后轻易得病,容易死人呢?就是这个道理。大自然变化很快、很大、很剧烈,“场”的变化也很剧烈.那么你需要赶快地调整自己来适应外界这个场、有的时侯.你的身体太弱了,你在调整自己的过程中间,还没有等调整得与外界平衡的时候,你的能量已经消耗光了,所以你也就不在人世了.外界场要一乱,就要消耗你自己的能量,同时你首先要消耗能量来适应外界的条件、古人为了长生住世,按道家的方法就应节约使用自己的能量,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场,外面几乎没有什么干扰的时候练功.外面没有于扰场,完全靠自己身体内里气血运行,既节约能量,又容易熟悉自己身心的规律。
  大家都知道,子时是阴盛之极,一阳刚出生的时候,也就是阴阳交替的时候。下午六、七点钟以后,慢慢地天就黑了.到子时,天就开始向天明的方向转化了。此时是既不阴又不阳的过程,是阴阳平衡的时候。午时正好是太阳照度最亮之时.也是开始向黑夜、向阴的方面变化的时候.那么从阳光的照射、热量上讲,也是照度、热度开始减弱的时候.为什么此时天气还要热一段呢咽午时之后还有一段积累的热,所以最热不是在午时,而在未时。这个时候即阴阳交替,阴阳几乎是平衡、对持的时候,既不阴又不阳.阴到最盛时,感到头时,就不阴了。也就是一阳刚刚要出生,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这时候阴阳平衡.卯时是太阳刚刚升起来,还没有升出地平线的时候.天刚刚开始发亮,已经不是黑天了。这是个呈阴阳乎伤的时候。会出现一点朝霞之类的天象.酉时是太阳刚刚要落山之时,是由阳转化成阴的时候,这是阴阳转化正好平衡的时候.所以这四个时辰都是一种相对的阴阳平衡、稳定的时候.因此,这些时间练功是最有益的.因为从大自然的外界来讲,它是阴阳几乎平衡的时候.此时没有强大的外界干扰场,没有阴阳偏盛之急。你这个时候坐在那里练功,是不会消耗体的内部能量去和外界寻找平衡.那么自然的外界也没有场干扰你身体内部的气血平衡.这时候你就利用你体内气血自然地运行,就能比较清楚、容易地认识和掌握自身气血的运行规律.
  当然在生活过程中,这四个时辰练功.各有各的好处和特点.但是一般情况下,选择子时为练功的时间,被人们采纳的最多,而且效果也最好、它既是阴阳平衡的时候,也是一阳生的时候,同时它又是半夜的时候.此时人的条件反射正是大脑有一定抑制作用的时候,所以大脑非常容易人静.因此为练功最好的时辰.而到了卯时,卯周末位.本性同层卦,震卦用于升发的时候.此时你不去运动锻炼,身体还往外释放能量呢,结果你早晨还要练功,把体内能量都浪费了.这是让你沐浴的时候,不应是练动功的时辰。本来大自然是平衡的,你不但不利用这个时刻来平衡自己,还在这平衡的时候乱动.等外界条件不平衡时,你又要静下来,结果外界反而给你体内干扰的乱动.那你还练什么呢.你总要选择好的时间条件练功吧.
  早晨练功还有一个缺点,一般上班的人,早上起来,做早餐、叫醒孩子等......
  这些事情做完以后,赶紧练功、入静.还要担心别赶不上这趟车,迟到了,耽误上班奖金别受影响......。这样练功能静下来吗?我从来早上不练功。原因就是没法静下来。静不下来,那不是浪费时间嘛。还不如晚上多练两个钟头,早上多睡两钟头,不挺好嘛。晚上反正有得是时间,多练会儿,入静时间又长,人静深度也深,效果也好.
  下午下班时练功好不好?按中医讲,这时候是肾气最盛的时候,练功是不错.你要再练静功,静下来,可以使肾脏储存更多的能量,提高坚力、可是这一下班,心里想着家里得买菜做晚饭,孩子放学还等着呢。你急得要命,坐在那练功心里能静下来练功呜?好不容易抓了点时间.练了几分钟,一看时间晚了.赶快往家跑.刚才好不容易静下来的心静,这一紧张、一急躁,体内平衡又被破坏了.因此往往此时练功效果也不好.
  中午一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供练功用.刚吃过午饭从生理卫生上来讲练功也不大好.等你休息过来的时候,也该上班了。但是不管怎么样,你中午抽个十分八分钟,放松一下也是不错的、我那时在学校里练功.就是选择中午练的时间较多。因此你要想尽一切方法,自己来挤这些时间;还要保证你练功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和那个场,能使你自己的心情,及自己身体的场,相对的稳定下来,效果就非常好、当然有的人早上起来动习惯了,起床就喜欢运动、练动功.但是早上练动功最好时间不要大长,一刻钟到二十分钟.然后再练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的静功,把元气收一收、这样就比较好一些,比较完整圆满一些。练功不要强调环境条件。有些人说我那儿环境太乱了,练不成呀.我夏天练功时,有时就坐在二里沟转盘边上。晚上那里多热闹.我就坐在那儿不是照样练吗.你闭上眼睛,练你的功,别人乘人家的凉,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还不好意思,怕人家看,背着个脸、(笑)那你没法练功了。
  关键是你自已的心情要静下来.就像外面的场一样,外面的场很好,都是相对平衡、阴阳平衡的时候,没有任何干扰你的因素,这时你自己本身就不应该给自己再制造心理不平衡因素了.
  练功过程中.身心一定要平衡,要稳定.外面的场稳定是好事称自己的心理场首先也得稳定.外面的场,比如环境比较乱,但是天场比较静,你还要抓住天场的时机.因为那是阴阳交替的时候,这个时候机会是最好的、所以晚上子时练功,我认为是最好的时候。当然午时练功也很好.卯时和酉时,主要是由于大多没人都是有工作的,假若没有工作的时候,卯时和酉时也是很好的时候.但是这四个时辰都是练静功,是“沐浴”的时候、因为它都是相对阴阳平衡的时候,此时最好不练动功.如果非要练动功,在此时辰一开始的时候练一下,练个一刻钟、二十分钟.然后马上静下来,可以练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静功&
服日月精华
--------------------------------------------------------------------------------
[转帖]服日月精华法
顾名思义,即是以日月来进行导引、练功,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日属阳,月属阴,眼食日月、平衡阴阳,修心冶性,从而取得健身强身的效果。阴阳平衡,互相资生,对人体生理是很重要的。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不同际遇。先天、后天的生理机制中,阴阳的平衡开始受到破坏,生病、疲劳、欲望、思虑,无时无刻不在摧朽着身体,以至死亡。通过练功来调整阴阳平衡,这是历来养生家都很重视的。服日月精华法,旨在服日精以壮阳生阴,服月华以滋阴补阳。以期阴阳平衡,气血调达,获得长生。这套功法相传是大方诸宫青童柔所传,经后人逐步发展完善的。这是一套既基本又高级的功法,从日月天地这万有场中采气炼丹,盗天地,夺造化,激发身中内在的功能,以至天人合一。练到一定程度再转练内丹或拳术则受益匪浅。现在将服日月精华法介绍如下:&
  一、阳:服日光日精法&
  每日清晨初醒,将手擦热,轻轻搓脸,然后用淡盐水漱口。面向东方,或站,或端坐,或盘坐。站式须双脚平行向前,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屈.男左手内、右手外相叠于脐下,女则相反。掌心问内贴于小民坐式亦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地面平行,和小腿成90角。双手相叠.大拇指相抵,如佛家手印,仰放于小腹上。盘腿以松静自然为宜。练功地方空气要新鲜。阴风暴雨、打雷闪电或大喜、大悲。大怒后不宜练功。&
  第一步:舌尖轻纸上胯(即使在平时,也应常舌舐上腭,有益无弊)。存想心中有太阳如铜钱大小,红色发光,吸气时红光从心中上来出喉至舌尖,存想一下,然后随津咽下,并呼气,红光进入心中胃中皆是红色,将整个体内普照通彻。呼吸最好用逆腹式呼吸法。这样反复存想,一个呼吸吞咽为1次,如果唾液少时,以意下咽送至胃中就可以了,共存想39次。每天日出时、早餐前后、中午四个时间做,如果早上时间紧,可免去早餐前后行功。&
  第二步:继第一步做完之后,静想太阳的光辉由具吸入,天地间的清气亦随之由鼻吸入,存放在天目穴(两眉骨交会处,印堂上微凹处),并发光普照遍身。这一步要吸长呼短,开始时可能不习惯,时间长后会渐渐由勉强变为自如。这两步功法在存想过程中,身体火红透彻,有温热感。共39息。&
  第一步必须按时行功,第二步无论何时都可作,行、站、坐、卧,只要有空闲即练。正身远虑,耳不旁听,目不旁瞩,双目垂帘,观看体内太阳之精、天地之气存在天目,大放光明,全身通透,遍体生辉。做到无时无刻不在练,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服日光日精法必须在六阳时,即凌晨164至中午12时之间行功,盖阳气以生也。&
  二、阴:存月芒月华法&
  每日六阴时存思此法,练功时,面向月亮,亦可面向西方。&
  第一步:每日中午饭后、晚餐前后、睡觉前四个时间行功。姿势要求与服日精法同,存想脑中泥丸宫,有月如铜钱大小,照彻体内,如同白玉。吸气时,存想此月下行至喉,然后出喉至舌尖,接着合口中津液咽下;呼气,存想此月,送入胃中。脑中、胃中同放光明,身体雪亮晶莹如白玉,有清凉感,反复存想39息。如果阳部眼日光日精法早餐前后未做,则阴部存月芒月华法晚餐前后亦不做。其余以此类推,睡前与醒后,午餐前与午餐后互相对应,此乃阴阳平衡之意。这一步只能在每月农历十五前做,十五以后不做,因十五前月上弦月芒增,十五后月下弦,月芒减。月芒减则不生阳是为顽阴,若行功,于身体有损。&
  第二步:前39息完后,存想一日所采日精月华聚于天目,微微呼吸,由天目经脑后沿脊柱下达命门(两肾堂中间),再返转上行,透过脑中泥丸宫,沿前额而下,舌尖处略停,再随津液咽下,送入丹田,亦39息次,亦可随时持行。&
  如果阴阳部的每一步都是按要求39息行功,则六阳时止存想天目穴中,有红光一圈一圈扩大,扩大到整个宇宙,要无穷大,充塞天地,一片红光,又渐渐收缩回天目至只有芝麻般大,反复存想。当收回至天目时有可能身有炽热感,要注意本体亦遍是红光,做到人在光中,光在人中,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六阴时则存想白光,收回时有冰凉感。这叫做普照阴阳,与天地沟通,扩大信息、传感。六阳时存想在天目放收,六阴时存想在泥丸放收。贵在自己长期行功,自己领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放入其中。这套功法要注意四个要点:放松、意念、内视、体会。&
  修学的人,在练行的过程中,一须深信不惑;二须专精有恒,服日月精华讲究时刻修持观照,无时不练,行断神不断;三须常与自己的习气奋斗,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做到“礼义圆明”,“德容感化”。这样练功才有成就。妄念起时,便能如红炉点雪,才现即灭。即使有较强的杂念在前,也自能有力把持,入于无碍。这样继续前进,渐渐觉得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于忘照而终日未尝离照的地步。观想到这一阶段,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言语道断,灵火独耀,可谓达极功了。这时一番景象是言语不能形容、笔墨无法描绘的。&
入定的技巧
--------------------------------------------------------------------------------
.入禅定的条件&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解除入定的障碍&
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
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
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
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在二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升到发际这一带,就是头发和额头之间。在三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在百会里。如果你到四禅,那股气就会在头顶外面了。细心的修禅定者都会发觉这种现象,就是静坐后这几个部位会有气。因为不了解这种现象,所以不晓得处理这些气,造成有些人会有不同部位的头疼。&
回归平时状态——下座前要按摩头和身体&
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静坐的气场&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
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修定时间的长短&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修禅定有三种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
.禅定差别&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
刚才说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
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
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些人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
禅定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后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
问:您刚才说,身体有障碍的话,要把它消除掉才能继续坐下去?&
答:如果静坐时,身体上有一些障碍,应该驱除它再来坐。&
问:不能坚持坐下去吗?&
答:你可以坚持忍疼,坚持下去只是自讨苦吃。比方说,脚很疼,你可以坚持不管它,硬忍,忍忍忍,忍到下座。但是不如不要忍,你快点按摩将它放松了,然后就容易再入定。&
问:这样入定之后就不知道疼了吗?&
师答:对。入定就不知道疼痛,出定后又疼了。出现疼痛说明你已经不在定里了,因为在定里不是乐受就是舍受。疼痛既然不能入定,何苦忍半小时!不如把疼痛处理掉,可能五分钟后就能入定。&
谈入静方法
--------------------------------------------------------------------------------
入静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入静又称虚静。人静是气功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人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由于每隽豆φ叩那榭霾煌??恳惶坠Ψㄒ?笠膊痪∫谎???匀刖驳某潭扔懈叩秃涂炻??帧H刖驳淖刺?褂敫鋈说男扪??窬?嘈汀⒛炅洹⑿员稹⑽幕?扔泄亍R话闼担?扪?玫模?灰滓蛲饨缫蛩氐拇碳ざ?ǘ?樾鞯娜耍?子谌刖玻簧窬?嘈褪粲谝种菩偷模?子谌刖玻欢?朔苄偷脑蚰岩匀刖玻坏滦愿叩娜耍?子谌刖玻坏滦圆畹娜耍?岩匀刖病?BR&&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随着修炼气功的程度不断加深,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达到三个层次。
第一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入静阶段。初学气功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容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念诀法,诵佛号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使炼功者的杂念相对减少,随着导引进行炼功,炼功中感到身体舒适,情绪安定,常出现轻微的气感,如轻、重、热、凉、麻、痒、动等感觉。
对于初炼者或层次较低的人来讲,用一念代万念的过渡修炼方法,它仅能使纷坛的杂念得到收敛,拴住“心猿意马”。但进入初级入静阶段后,切不可着相执著,否则会妨碍人静的深入发展和功力的增强,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人静阶段。
第二步:遗其欲,澄其心。达到中级入静阶段。入门易,入化难,要进入静境,绝非易事。炼功者经过初级入静阶段,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法,而不能持久,仍存未纯之心,这就是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贪欲,游思多不觉。法在于止观,收心人内,修心自虑,以心制心,以心悟心,断尽烦恼,安定心神,关掉分别心,直至进入佳境。这时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修到无我方是法,行到无心方人道。
修炼人静,是个慢功夫,长功夫。往往一念刚息,杂念又生,但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要“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要获得心灵的解脱,就要做到见景不生情,见物不动心,也就是说心不要被景物所牵,解脱就是你找到永恒的生命。所以,在修炼中,要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眼不斜视,耳不旁听,人耳即流的态度。《清静经》上讲:“遗欲自静,澄心而自清。”灭欲自然清静,神凝气聚,真气足而神自灵,凝神聚气,全在清静。无所求无所欲,妄想也就无能为力了。气不清而神不安,神不安而无成矣。宁心无一事,少思必定神安,功夫就在不知不觉无私无欲之中,渐臻上乘。
遗欲澄心,这既是人静的好方法,也是功力的一个飞跃。修炼到这个层次,炼功者就会一念圆融是太空,立清*之玄要,心身飘浮,一灵独存,真气勃发,会不断出现各种景象,即由热到光,由光到象,美景现前,万物在动,超出自然力,返观内照,内景外现,可见到众象。如闪电、流垦、长虹、旭日、钩日或五彩缤纷的光亮,嗅到奇异的香味,甚至看到佛像。出现身外有身,或听到有人在讲话等等。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景象,都是气功态下,人体自性所为,本性的反映。炼功者,对一切景物要不惊不奇、不追求、不贪恋,以防人魔。一切特异现象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转化和作用,切不可神秘化、更不能宣扬封建迷信,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的解脱,得到宇宙的真谛。
第三步:修德行贯全程,达到高级入静状态。入静到高级阶段,炼功者主要是陶冶情操。涵养道德和引发特殊效应。修德是气功修炼的根本原则,炼功的成败,从根本讲,就是看道德修养得如何。有志求功学道者,不但应修身,更应修德。古人曰:“三千内功易成,八百外行难圆。三千内功,修身也,八百外行,修德也。”修炼者只炼功不养德,像一边蓄水一边开闸,只养不炼则切断活水源头,无以济事。功从德上来,德为功之源,作为内心修养的德,从它的含义上讲,德就是得。养德则功进,无德则功损。道德是灵魂的力量,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简而言之,修德不炼功,到老一场空,炼功不修德,心定要着魔。道门名联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吗。
养德的关键在行德上,只有想法还不行,要有恒心去行德。《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因此炼功要和日常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结合起来,每时都要想到并且做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做好事,至少做一件好事,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修德还要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淡化名利,讲究社会公德。只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也就“人若慈悲何须让,心本平和不用忍”了。行道在悟性,行德在善命。德增功进,步人高层次境界时,生命灵通与宇宙交换信息的灵敏度增强,智慧广大,使人“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转同步,获得宇宙间的更多的信息,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善德其实质是调整体内能量的过程,由此纯净身心,唤念本性,消除本性。德高能转化为透明的精妙体,修炼成人的本性,同化为宇宙特性和规律的真正高尚的人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资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