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learn 基础分类器中各种分类器回归器都适用于什么样的数据

决策树——非线性回归与分类
前面几章,我们介绍的模型都是广义线性模型,基本方法都是通过联接方程构建解释变量与若干响应变量的关联关系。我们用多元线性回归解决回归问题,逻辑回归解决分类问题。本章我们要讨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模型,用来解决回归与分类问题,称为决策树(decision tree)。首先,我们将用决策树做一个广告屏蔽器,可以将网页中的广告内容屏蔽掉。之后,我们介绍集成学习(lensemble learning)方法,通过将一系列学习方法集成使用,以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决策树简介
决策树就是做出一个树状决策,就像猜猜看(Twenty Questions)的游戏。一个玩家(先知)选择一种常见物品,但是事先不能透露给其他玩家(提问者)。提问者最多问20个问题,而先知只能回答:是,否,可能三种答案。提问者的提问会根据先知的回答越来越具体,多个问题问完后,提问者的决策就形成了一颗决策树。决策树的分支由可以猜出响应变量值的最短的解释变量序列构成。因此,在猜猜看游戏中,提问者和先知对训练集的解释变量和响应变量都很了解,但是只有先知知道测试集的响应变量值。
决策树通常是重复的将训练集解释变量分割成子集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决策树的节点用方块表示,用来测试解释变量。每个节点向下的边表示不同决策产生结果。训练集的样本由决策结果分成不同的子集。例如,一个节点测试解释变量的值是否超过的限定值。如果没有超过,则进入该节点的右侧子节点;如果超过,则进入左侧子节点。子节点的运行原理和前面的一样,直到终止条件(stopping criterion)满足才停止。在分类任务中,包含在叶子节点中的样本响应变量的值的平均值作为响应变量的估计值。决策树建立之后,做决策的过程就是把测试样本放进决策树沿着边不断前进,直到一个叶子被触及才停止前进。
训练决策树
我们用Ross Quinlan发明的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迭代二叉树3代)算法创建决策树,ID3是最早用于决策树的算法之一。假设你有一些猫和狗的分类数据。但是不允许直接观察,你只能通过动物特征的描述去做决策。对每个动物,你都会获得关于“是否喜欢玩球(play fetch)”和“是否经常发脾气”,以及它最喜欢的食物三个问题的答案。
要正确分出新动物的种类,决策树需要对每条边的解释变量进行检查。每条边的下一个节点由测试结果决定。例如,第一关节点可能问“是否喜欢玩球”,如果回答“YES”,则进入左节点,否则,如果回答“NO”,则进入右节点。以此类推,最后一条边会指向一个叶子节点,那就是答案。下表是14个节点的训练数据:
是否喜欢玩球
是否经常发脾气
最喜欢的食物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猫比狗更容易发脾气。大多数狗玩球,而猫不爱玩。狗更喜欢狗粮和培根,而猫喜欢猫粮和培根。解释变量是否喜欢玩球和是否经常发脾气可以转换成二元特征值。解释变量最喜欢的食物可以转换成一个具有三个可能值的分类变量,可以用热独编码[1,0,0],[0,1,0],[0,0,1]表示,具体方法在第三章已经介绍过。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模型的规则。例如,一个动物如果经常发脾气且喜欢吃猫粮那就是猫,如果喜欢玩球且爱吃培根就是狗。在这么小的训练集里,想手工逐条构建规则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因此,下面我们来构建决策树。
和猜猜看一样,决策树也是通过对解释变量序列的逐条测试获取响应变量结果的。那么,哪个解释变量应该先测试?直觉观察会发现,解释变量集合包含所有猫或者所有狗的测试,比既包含猫又包含狗的解释变量集合的测试要好。如果子集成员种类不同,我们还是不能确定种类。我们还需要避免创建那种测试,把单独的一只猫或一条狗分离出去,这种做法类似于猜猜看问题中前几轮就问非常具体的问题。更一般的情形是,这些测试极少可以分出一个样本的种类,也不能降低分类不确定性。能够降低分类不确定性的测试通常都是最好的测试。我们通常用熵(entropy)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
以比特(bits)为计量单位,熵量化了一个变量的不确定性。熵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n是样本的数量,P(xi)是第i个样本的概率。b一般取2,e或10。因为对数函数中真数小于1则对数值为0,因此,公式前面加符号使熵为正数。
例如,一个硬币投掷一次事件发生后一般有两种可能:正面或反面。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反面朝上的概率也是0.5。那么一个硬币投掷一次的结果这个变量的熵:
也就是说,两个等概率的可能值,正面和反面,只需要一个比特。如果是两个硬币投掷一次事件发生后一般有四种可能:正面正面,正面反面,反面反面,反面正面,每种可能的概率是0.25。其熵为:
H(X)=-(0.25log20.25×4)=2.0
如果硬币的两面相同,那么表示其可能值的变量熵为0比特,也就是说,结果是确定的,变量再也不会产生新信息量了。熵还可以用小数值表示。比如,一个不正常的硬币,其正反面的材质不同,一边重一边轻。导致其投掷后正面朝上的概率0.8,反面朝上概率0.2。那么其熵为:
H(X)=-(0.8log20.8+0.2log20.2)=0.
一个不正常的硬币投掷后其结果的熵是一个小数。虽然两种结果都有可能,但是因为其中一种可能性更大,所有不确定性减小了。
下面让我们计算动物分类的熵。如果训练集数据中猫和狗数量是相等的,而且我们不知道动物的任何其他信息,那么决策的熵是1。这就像普通硬币的结果一样,非猫即狗,两种可能概率一样。但是,我们的训练数据里面,6条狗8只猫。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信息,那么决策的熵就是:
H(X)=-(614log2614+814log2814)=0.
由于猫更多,所以不确定性要小一些。现在让我们找出对分类最有用的解释变量,也就是找出对熵降幅最大的解释变量。我们可以测试是否喜欢玩球这个解释变量,把测试分成两支,喜欢玩和不喜欢玩,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决策树通常都是用流程图显示决策过程的。最上面的方框是根节点,包括所有要测试的解释变量。在根节点里我们还没有开始测试,所以变量的熵设为0.。前面我们介绍过,将解释变量是否喜欢玩球转换成二元变量,左子节点用0表示,右子节点用1表示。左子节点包括7只猫和2条狗都是不喜欢玩球的数据。计算这时解释变量的熵:
H(X)=-(79log279+29log229)=0.
右子节点包括1只猫和4条狗都是喜欢玩球的数据。计算这时解释变量的熵:
H(X)=-(15log215+45log245)=0.
同理,我们也可以测试解释变量是否经常发脾气。不经常发脾气为左子节点,用0表示,经常发脾气为右子节点,用1表示。
也可以对解释变量最喜欢的食物。对每一种食物都可以按照前面的思路进行测试:
对解释变量最喜欢的食物的值是猫粮进行测试的结果是,右节点喜欢猫粮的动物中6只猫没有狗,其熵为0,而做节点2只猫6条狗,其熵为0.8113比特。我们如何评估哪一个变量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分类的不确定性?子集熵的均值看起来像是一个合理的度量指标。本例中,猫粮测试这个子集熵的均值最小。直观上看,这条测试也更有效,因为我们可以用它识别出几乎是一半样本。但是,实际上这么做可能做导致决策局部最优值。例如,假设有一个子集的结果是两条狗没有猫,另一个子集的结果是4条狗8只猫。第一个子集的熵是0,而第二个子集的熵0.918。那么平均熵是0.459,但是第二个子集包含了绝大多数样本,而其熵接近1比特。
这就好像在猜猜看游戏中过早的问了太具体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并没有消除许多可能性。因此,我们要用一种方法来合理度量熵的降幅,这个方法称为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信息增益是父节点熵,用H(T)表示与其子节点熵的加权均值的差,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解释变量a的样本x。表示解释变量a的值等于v样本数量。H({x∈T|xa=v})是解释变量a的值等于v样本熵。
下表就是本例信息增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猫粮测试是最佳选择,因为其信息增益最大。
左子节点熵
右子节点熵
是否喜欢玩球?
0.7490 * 9/14 + 0.7219 * 5/14 = 0.7491
是否经常发脾气?
0.9183 * 6/14 + 0.8113 * 8/14 = 0.8571
最喜欢的食物 = 猫粮
0.8113 * 8 /14 + 0.0 * 6/14 = 0.4636
最喜欢的食物 = 狗粮
0.8454 * 11/14 + 0.0 * 3/14 = 0.6642
最喜欢的食物 = 培根
0.9183 * 9/14 + 0.9710 * 5/14 = 0.9371
现在让我们增加其他的节点到决策树中。一个子节点只包含猫,另一个子节点还有2只猫和6条狗,我们测试这个节点。同理,按照信息增益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下表数据:
左子节点熵
右子节点熵
是否喜欢玩球?
1.0 * 4/8 + 0 * 4/8 = 0.5
是否经常发脾气?
0.0 * 4/8 + 1 * 4/8 = 0.5
最喜欢的食物 = 狗粮
0.9710 * 5/8 + 0.0 * 3/8 = 0.6069
最喜欢的食物 = 培根
0.0 * 3/8 + 0.9710 * 5/8 = 0.6069
所有的测试都会出现熵为0的情况,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解释变量是否喜欢玩球和是否经常发脾气的信息增益相等且都是最大的。ID3算法会随机选择一个节点继续测试。我们选择是否经常发脾气这个解释变量。它的右节点的8个动物分成左节点是4条狗,右节点是两只猫两只狗。如下图所示:
现在我们对剩下的解释变量进行信息增益计算,包括是否喜欢玩球?,最喜欢的食物
= 狗粮,最喜欢的食物 = 培根,这些解释变量测试的结果都是一个节点是一只猫或一条狗,另一个节点是剩下的动物。其信息增益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左子节点熵
右子节点熵
是否喜欢玩球?
最喜欢的食物 = 狗粮
最喜欢的食物 = 培根
我们随机选择是否喜欢玩球?这个解释变量来生成后面的节点,左节点包含一条狗,右节点包含两只猫和一条狗。其他两个解释变量,最喜欢的食物
= 狗粮和最喜欢的食物 = 培根产生同样的结果,左节点包含一条狗,右节点包含两只猫。然后,我们随机选择最喜欢的食物
= 狗粮进行测试,最终胜出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让我们用下表的测试集数据对决策树进行测试:
是否喜欢玩球
是否经常发脾气
最喜欢的食物
让我们来找第一个动物的类型,它喜欢玩球,不经常发脾气,喜欢培根。沿着决策树往下走,根节点测试不喜欢猫粮,因此进入左节点。又不经常发脾气,依然进入左节点,现在的叶子节点只有狗,因此这个动物种类是狗。其他动物也按照同样的方法去查找,第三个动物是一只猫,根节点测试不喜欢猫粮,进入左节点,然后经常发脾气,进入右节点,不喜欢玩球,进入左节点,喜欢狗粮,进入右节点,因此该动物是猫。
这样我们就用ID3算法实现了一个决策树。还有很多算法也可以实现决策树,C4.5算法是ID3的改进版,可以用来处理连续的解释变量并考虑特征值丢失。C4.5算法可以修剪(prune)决策树,修剪是通过更少的叶节点来替换分支,以缩小决策树的规模。scikit-learn的决策树实现算法是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分类与回归树)算法,CART也是一种支持修剪的学习算法。
基尼不纯度
前面我们用最大信息增益建立决策树。还有一个启发式方法是基尼不纯度(Gini impurity),度量一个集合中每种类型的比例。基尼不纯度格式如下:
其中,j是类型的数量,t是节点样本的子集,是从节点子集中选择一个类型i的概率。
可以看出,如果集合中只有一类,那么基尼不纯度值为0。和熵一样,当每个类型概率相同时,基尼不纯度最大。此时,基尼不纯度的最大值有类型的数量决定:
Ginimax=1-1n
我们的例子有两种类型,所有基尼不纯度的最大值是0.5。scikit-learn研究决策树的算法,既支持信息增益,也支持基尼不纯度。到底用哪种方法并没有规定,实际上,它们产生的结果类似。一般的决策树都是两个都用,比较一下结果,哪个好用哪个。
scikit-learn决策树
下面让我们用scikit-learn的决策树来做一个广告屏蔽程序。这个程序可以预测出网页上的图片是广告还是正常内容。被确认是广告的图片通过调整CSS隐藏。我们用来实现分类器,里面包含了3279张图片。不过类型的比例并不协调,459幅广告图片,2820幅正常内容。决策树学习算法可以从比例并不协调的数据集中生成一个不平衡的决策树(biased tree)。在决定是否值得通过过抽样(over-sampling)和欠抽样(under-sampling)的方法平衡训练集之前,我们将用不相关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评估。本例的解释变量就是图片的尺寸,网址链接里的单词,以及图片标签周围的单词。响应变量就是图片的类型。解释变量已经被转换成特征向量了。前三个特征值表示宽度,高度,图像纵横比(aspect
ratio)。剩下的特征是文本变量的二元频率值。下面,我们用网格搜索来确定决策树模型最大最优评价效果(F1 score)的超参数,然后把决策树用在测试集进行效果评估。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from sklearn.grid_search import GridSearchCV
import zipfile
# 压缩节省空间
z = zipfile.ZipFile('mlslpic/ad.zip')
df = pd.read_csv(z.open(z.namelist()[0]), header=None, low_memory=False)
explanatory_variable_columns = set(df.columns.values)
response_variable_column = df[len(df.columns.values)-1]
# The last column describes the targets
explanatory_variable_columns.remove(len(df.columns.values)-1)
y = [1 if e == 'ad.' else 0 for e in response_variable_column]
X = df.loc[:, list(explanatory_variable_columns)]
首先,我们读取数据文件,然后解释变量和响应变量分开。
X.replace(to_replace=' *\?', value=-1, regex=True, inplace=True)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我们把广告图片设为阳性类型,正文图片设为阴性类型。超过1/4的图片其宽带或高度的值不完整,用空白加问号(“ ?”)表示,我们用正则表达式替换为-1,方便计算。然后我们用交叉检验对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分割。
pipeline = Pipeline([
('clf',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我们创建了pipeline和DecisionTreeClassifier类的实例,将criterion参数设置成entropy,这样表示使用信息增益启发式算法建立决策树。
parameters = {
'clf__max_depth': (150, 155, 160),
'clf__min_samples_split': (1, 2, 3),
'clf__min_samples_leaf': (1, 2, 3)
然后,我们确定网格搜索的参数范围。最后将GridSearchCV的搜索目标scoring设置为f1。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pipeline, parameters, n_jobs=-1, verbose=1, scoring='f1')
grid_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print('最佳效果:%0.3f' % grid_search.best_score_)
print('最优参数:')
best_parameters = grid_search.best_estimator_.get_params()
for param_name in sorted(parameters.keys()):
print('\t%s: %r' % (param_name, best_parameters[param_name]))
predictions = grid_search.predict(X_test)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predictions))
[Parallel(n_jobs=-1)]: Done
| elapsed:
[Parallel(n_jobs=-1)]: Done
| elapsed:
[Parallel(n_jobs=-1)]: Done
81 | elapsed:
51.4s remaining:
[Parallel(n_jobs=-1)]: Done
81 | elapsed:
53.1s finished
Fitting 3 folds for each of 27 candidates, totalling 81 fits
最佳效果:0.899
最优参数:
clf__max_depth: 160
clf__min_samples_leaf: 1
clf__min_samples_split: 3
avg / total
这个分类器发现了测试集中90%的广告,真广告中有88%被模型发现了,你运行的数据结果可能会有不同。分类器的效果还可以,下面我们进一步改善模型的效果。
决策树集成
集成学习方法将一堆模型组合起来使用,比单个模型可以获取更好的效果。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随机选取训练集解释变量的子集进行训练,获得一系列决策树的集合的方法。随机森林通常用其决策树集合里每个决策树的预测结果的均值或众数作为最终预测值。scikit-learn里的随机森林使用均值作为预测值。随机森林相比单一决策树,不太会受到拟合过度的影响,因为随机森林的每个决策树都看不到训练集的全貌,只是训练一部分解释变量数据,不会记忆训练集的全部噪声。
下面我们用随机森林升级我们的广告屏蔽程序。把前面用的DecisionTreeClassifier替换成RandomForestClassifier就可以了。和前面一样,我们仍然用网格搜索来探索最优超参数。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from sklearn.grid_search import GridSearchCV
import zipfile
# 压缩节省空间
z = zipfile.ZipFile('mlslpic/ad.zip')
df = pd.read_csv(z.open(z.namelist()[0]), header=None, low_memory=False)
explanatory_variable_columns = set(df.columns.values)
response_variable_column = df[len(df.columns.values)-1]
# The last column describes the targets
explanatory_variable_columns.remove(len(df.columns.values)-1)
y = [1 if e == 'ad.' else 0 for e in response_variable_column]
X = df.loc[:, list(explanatory_variable_columns)]
X.replace(to_replace=' *\?', value=-1, regex=True, inplace=True)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pipeline = Pipeline([
('clf', RandomForest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parameters = {
'clf__n_estimators': (5, 10, 20, 50),
'clf__max_depth': (50, 150, 250),
'clf__min_samples_split': (1, 2, 3),
'clf__min_samples_leaf': (1, 2, 3)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pipeline, parameters, n_jobs=-1, verbose=1, scoring='f1')
grid_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print('最佳效果:%0.3f' % grid_search.best_score_)
print('最优参数:')
best_parameters = grid_search.best_estimator_.get_params()
for param_name in sorted(parameters.keys()):
print('\t%s: %r' % (param_name, best_parameters[param_name]))
predictions = grid_search.predict(X_test)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predictions))
[Parallel(n_jobs=-1)]: Done
| elapsed:
[Parallel(n_jobs=-1)]: Done
| elapsed:
[Parallel(n_jobs=-1)]: Done 200 jobs
| elapsed:
[Parallel(n_jobs=-1)]: Done 318 out of 324 | elapsed:
2.0min remaining:
[Parallel(n_jobs=-1)]: Done 324 out of 324 | elapsed:
2.0min finished
Fitting 3 folds for each of 108 candidates, totalling 324 fits
最佳效果:0.914
最优参数:
clf__max_depth: 50
clf__min_samples_leaf: 1
clf__min_samples_split: 1
clf__n_estimators: 20
avg / total
这个分类器发现了测试集中91%的广告,各类指标相比单一决策树都有明显改善。精确率和召回率都提升到98%。
决策树的优劣势
和前面几章介绍过的模型相比,决策树的用法更简单。首先,决策树对数据没有零均值,均方差的要求。而且可以容忍解释变量值的缺失,虽然现在的scikit-learn还没实现这一特点。决策树在训练的时候可以忽略与任务无关的解释变量。
小型决策树很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通过scikit-learn的tree模块里的export_graphviz函数生成图形,可视化效果好。决策树的分支都有着逻辑上的联接关系,很容易通过流程图画出来。另外,决策树支持多输出任务,单一决策树可以用于多类分类,不需要使用one-versus-all策略。
和前面介绍过的模型一样,决策树是一种积极学习方法(eager learner),必须在它们可以用于预测测试集任务时,先从训练集建立一个与后面的需求无关的模型,但是模型一旦建好它们可以很快的预测出结果。相反,有些算法是消极学习方法(lazy learners),像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算法,它们必须等到有了训练集数据的预测需求,才会开始学习整个数据的特征。消极学习方法不需要花时间训练预测能力,但是比积极学习方法预测速度慢。
决策树比我们之前介绍的算法更容易拟合过度,因为它们可以通过精确的描述每个训练样本的特征,构建出复杂的决策树,从而忽略了一般性的真实关联关系。有一些技术可以修正决策树的拟合过度。修剪就是一个常用的策略,将决策树里一些最高的子节点和叶子节点剪掉,但是目前scikit-learn还没有相应的实现。但是,类似的效果可以通过设置决策树最大深度,或者限定只有当决策树包含的训练样本数量超过限定值时才创建子节点。DecisionTreeClassifier和DecisionTreeRegressor类都有这样的参数可以设置。另外,随机森林决策树也可以消除拟合过度。
像ID3这样的决策树学习算法是贪婪的(greedy)。它们充分的学习有时会深陷于局部最优的美梦,但是不能保证生成最优决策树。ID3通过选择解释变量序列进行测试。一个解释变量被选中是因为它比其他解释变量更大幅度的降低了不确定性。但是,有可能全局最优的决策并非局部最优。
在我们的例子中,决策树的规模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可以获取所有节点。但是,在现实应用中,决策树的规模被修剪以及其他技术限制。而决策树经过修剪后的不同形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实际上,由信息增益和基尼不纯度启发式方法计算出的局部最优决策通常都会生成一个可行的决策树。
本章我们介绍了一个非线性模型——决策树,用来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就像猜猜看游戏一样,决策树也是由一些了问题构成一个测试实例。决策树的一个分支在遇到显示响应变量值的叶子节点时停止。我们介绍了ID3算法,用来训练决策树,通过递归分割训练集,形成子集以减低响应变量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介绍了集成学习方法,通过将一系列模型组合起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我们用随机森林方法对图片是广告还是网页正文进行了预测。下一章,我们将介绍第一种非监督学习方法:聚类。
阅读排行榜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 相关文章 &
sklearn中缺失值处理
sklearn中缺失值处理基本上依赖于sklearn.preprocessing中的Imputer类 ,Imputer类有一些初始的参数,缺失类型,用什么东西代替缺失值,个人觉得配合pandas库处理缺失值会更强大 ,具体看代码,主要借鉴这大牛的博客:/chaosimple/p/4153158.html #encoding:utf-8
Created on 日
@author: ZHOUMEIXU204
Python-sklearn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1.运用sklearn包中的metrics.auc()计算模型AUC值时出现以下错误
auc = metrics.auc(fpr, tpr)
File "/usr/local/lib/python2.7/site-packages/sklearn/metrics/metrics.py", line 172, in auc
x, y = check_arrays(x, y)
File "/usr/local/lib/python2.7/site-packages
更为符合实际,对病态数据的适用性强于最小二乘法。 岭回归用于处理两种情况: 数据点少于变量个数 变量间存在共线性,最小二乘回归得到的系数不稳定,方差很大。 岭回归的计算目标是: 其中,,值越大,系数间的共线性越强。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clf=linear_model.Ridge(alpha=0.5) clf.fit(train_X,train_Y) Generalized Cross-Validation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clf=linear_model.RidgeCV(alphas=[0.1,1.0,10.0]) clf.fit(train_X,train_Y) clf.alpha_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clementine 中缺失值的处理
缺失值的存在会导致模型的精度下降,常用的缺失值处理方法有: 1、忽略缺失值字段(设置成none,在建模时忽略改字段的影响,或者过滤掉改字段)。 2、忽略带有缺失值的记录(如果记录很多,且缺失值的记录数据不多时可以考虑用此方法)。 3、用模型中的导出的值替代缺失值(相对比较麻烦)。
用户应该考虑缺失值的类型: 连续型:在建模之前就应该剔除任何非数值的值,因为如果在数值型字段中包括空格,那么许多模型都将无法执行。 离散型:例如,set
flag的字符字段类型,改变缺失值并不是必须的,但是改变
sklearn中决策树实现
with open(u'D:\\sklearn测试库\\决策结果.txt','w') as
f=tree.export_graphviz(clf,out_file=f)
print(u'打印出特征')
'''系数反映每个特征的影响力。越大表示该特征在分类中起到的作用越大 '''
print(clf.feature_importances_)
answer=clf.predict(x_train)
print(u'系统进行测试')
print(x_train
python 分词计算文档TF-IDF值并排序
文章来自于我的个人博客:python 分词计算文档TF-IDF值并排序 该程序实现的功能是:首先读取一些文档,然后通过jieba来分词,将分词存入文件,然后通过sklearn计算每个分词文档中的tf-idf值,再将文档排序输入一个大文件中 依赖包: sklearn jieba 注:此程序参考了一位同行的程序后进行了修改 # -*- coding: utf-8 -*-
@author: jiangfuqiang
import jieba
R语言处理缺失数据的高级方法
&-complete(imp,action=3)
dataset3 8.处理缺失值的其他方法 处理缺失数据的专业方法 软件包 描述 Hmisc 包含多种函数,支持简单插补、多重插补和典型变量插补 mvnmle 对多元正态颁数据中缺失值的最大似然估计 cat 对数线性模型中多元类别型变量的多重插补 arrayImpute\arraryMissPattern、SeqKnn 处理微阵列缺失值数据的实用函数
longitudinalData 相关的函数列表,比如对时间序列缺失值进行插补的一系列函数 kmi 处理生存
用Sklearn做判别分析(分类)
来自:/python//classify_use_Sklearn/#wat_e_fe4-464e-a2b0-3b1f13c1a4f6_zss_ 加载数据集 这里我使用pandas来加载数据集,数据集采用kaggle的titanic的数据集,下载train.csv。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read_csv('train.csv')
df = df.fillna(0) #将缺失值都替换为0
Python 之 sklearn 实现 PCA 降维
关于 PCA 算法的讲解文章不胜枚举,这里主要谈一谈 基于 Python 中 sklearn 模块的 PCA 算法实现。Explained Variance 累计贡献率 又名 累计方差贡献率 不要简单理解为 解释方差,它是 PCA 降维维度的重要指标,一般选取累计贡献率在90%左右的维度作为PCA 降维的参考维度。在识别算法的实现过程中,当我们求得某一数据库各类别特征参考维度时,取最大维度作为每一类特征的维度,即可实现数据降维。现对数据求取累计贡献率,算法实现如下。 import numpy
数据缺失值的4种处理方法
对于时间序列类的数据,可能存在随着时间的缺失,这种缺失称为单调缺失。 三、缺失值的处理方法
对于缺失值的处理,从总体上来说分为删除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和缺失值插补。对于主观数据,人将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缺失值的样本的其他属性的真实值不能保证,那么依赖于这些属性值的插补也是不可靠的,所以对于主观数据一般不推荐插补的方法。插补主要是针对客观数据,它的可靠性有保证。
1.删除含有缺失值的个案
主要有简单删除法和权重法。简单删除法是对缺失值进行处理的最原始方法。它将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删除。如果数据缺失
virginica)],每类50个数据,每个数据包含4个属性[萼片长度(sepal length),萼片宽度(sepal width),花瓣长度(petal length),花瓣宽度(petal width)],是在数据挖掘、数据分类中非常常用的测试集、训练集。 (1)加载数据 &&&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说明:在0.9版中(2011年9月发行),scikit-learn的导入路径
为什么介绍scikit-learn python实现的,而不是R,免费。 没有和别的库做过比较,但是自身的文档足够好,例子足够多。 算法足够全,至少对于我的水平。 基于上面的几个原因,在写博客的过程中,就以scikit-learn作为主线来进行学习。在学会在sklearn中如何使用的基础上,同时扩展算法原理以及基础。 什么是scikit-learn 在scikit-learn官网上面(http://scikit-learn.org/)有这几句话,概括的非常精炼: scikit-learn
Scikit Learn: 在python中机器学习
和预测 分类 K最近邻(KNN)分类器 训练集和测试集 分类支持向量机(SVMs) 线性支持向量机 使用核 聚类:将观测值聚合 k均值聚类 应用到图像压缩 用主成分分析降维 将一切放在一起:人脸识别 线性模型:从回归到稀疏 稀疏模型 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 模型选择:选择估计器和它们的参数 格点搜索和交叉验证估计器 格点搜索 交叉验证估计器 Footnotes 警告:在0.9版中(2011年9月发行),scikit-learn的导入路径从scikits.learn更改为sklearn 载入示例数据
Scikit Learn: 在python中机器学习
) 学习和预测 分类 K最近邻(KNN)分类器 训练集和测试集 分类支持向量机(SVMs) 线性支持向量机 使用核 聚类:将观测值聚合 k均值聚类 应用到图像压缩 用主成分分析降维 将一切放在一起:人脸识别 线性模型:从回归到稀疏 稀疏模型 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 模型选择:选择估计器和它们的参数 格点搜索和交叉验证估计器 格点搜索 交叉验证估计器 Footnotes 警告:在0.9版中(2011年9月发行),scikit-learn的导入路径从scikits.learn更改为sklearn 载入示例
Scikit Learn: 在python中机器学习
近邻(KNN)分类器 最简单的可能的分类器是最近邻:给定一个新的观测值,将n维空间中最靠近它的训练样本标签给它。其中n是每个样本中特性(features)数。 k最近邻2分类器内部使用基于球树(ball tree)3来代表它训练的样本。 KNN分类示例: In [19]: # Create and fit a nearest-neighbor classifier
In [20]: from sklearn import neighbors
In [21]: knn
Freemarker处理缺失变量
在实践中,数据模型经常有一些可选的变量(例如,有时候就是未定义).为防止典型的人为错误,FreeMarker不容忍对缺失变量的引用,除非你明确指明如果变量缺失时该做何处理.这里我们会展示两种最典型的处理方法.
给编程人员的提示:一个不存在(未定义)的变量和一个变量但是包含null值,对FreeMarker来说是一样的.所以这里”缺失”一词包含了这两种情况.
无论何时,我们引用一个变量时,我们都可以指定一个默认值,当这个变量缺失时,使用的时候在变量后跟
( 'input_data.csv' ) #print x1,y1,x2,y2 more_viewers(x1,y1,x2,y2) 可能你能猜出哪个节目会有更多观众——但运行一下这个程序看看你猜的对不对。 3) 替换数据集中的缺失值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需要分析包含有缺失值的数据的情况。有些人会把这些缺失值舍去,接着分析;有些人会用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替换他们。平均值是三者中最好的,但可以用线性回归来有效地替换那些缺失值。 这种方法差不多像这样进行。 首先我们找到我们要替换那一列里的缺失值,并找出缺失值依赖于其他
( 'input_data.csv' ) #print x1,y1,x2,y2 more_viewers(x1,y1,x2,y2) 可能你能猜出哪个节目会有更多观众——但运行一下这个程序看看你猜的对不对。 3) 替换数据集中的缺失值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需要分析包含有缺失值的数据的情况。有些人会把这些缺失值舍去,接着分析;有些人会用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替换他们。平均值是三者中最好的,但可以用线性回归来有效地替换那些缺失值。 这种方法差不多像这样进行。 首先我们找到我们要替换那一列里的缺失值,并找出缺失值依赖于其他
passing with_mean=False or with_std=False to the constructor ofStandardScaler. MinMaxScaler看名字就知道,将特征值缩放到min和max之间,常见的是缩放到0和1之间。好处是,不仅能够保持sparse data中得0仍然是0,还可以增加处理小方差特征的鲁棒性。 实现细节如下: X_std = (X - X.min(axis=0)) / (X.max(axis=0) - X.min(axis=0))
几种常见的缺失数据插补方法
原文地址:几种常见的缺失数据插补方法 作者:spss15.0 (一)个案剔除法(Listwise Deletion)   最常见、最简单的处理缺失数据的方法是用个案剔除法(listwise deletion),也是很多统计软件(如SPSS和SAS)默认的缺失值处理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如果任何一个变量含有缺失数据的话,就把相对应的个案从分析中剔除。如果缺失值所占比例比较小的话,这一方法十分有效。至于具体多大的缺失比例算是“小”比例,专家们意见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学者认为应在5%以下,也有学者认为
& 2012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爱悠闲图+*/
var cpro_id = "u18884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klearn svc多分类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