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双是指什么动物,独一无二的动物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the URL on this server.Powered by Tengine《天下无双》电影完整版_高清视频资源在线观看-2345电影
影片主要讲述在明朝正德年间,张震、王菲饰演的皇帝兄妹在皇宫生活感觉苦闷,私自来到江南,在梅龙镇上邂逅了在梅龙镇开了一间客栈的梁朝伟和赵薇饰演的一对兄妹。两对兄妹不打不相识,斗气斗出爱的火花。影片主要讲述在明朝正德年间,张震、王菲饰演的皇帝兄妹在皇宫生活感觉苦闷,私自来到江南,在梅龙镇上邂逅了在梅龙镇开了一间客栈的梁朝伟和赵薇饰演的一对兄妹。两对兄妹不打不相识,斗气斗出爱的火花。
qiyi,qq,sohu
影视改编游戏
好看的爱情电影
芦伟&&方方&&&&
秦昊&&郭晓冬&&梅婷&&黄轩&&
徐娇&&胡夏&&鲁诺&&王力宏&&蔡卓妍&&刘汉兆&&
林雪&&李璐兵&&柴陆&&小狸&&
景甜&&欧豪&&黑木明纱&&林遣都&&尹昉&&周游&&丁冠森&&张宁江&&夏恩&&姜宗远&&中岛广稀&&黑木美纱&&
罗伯特·帕丁森&&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泰勒·洛特纳&&妮基·瑞德&&杰克逊·拉斯波恩&&泰勒·洛特-加龙省纳&&阿什丽·格林尼&&安娜·肯德里克&&彼得·费辛利&&比利·伯克&&泰·奥尔森&&
王宝强&&曾志伟&&曹议文&&葛蕾&&
赵丽颖&&张翰&&丁一宇&&童菲&&涂世旻&&
郑恺&&江一燕&&于笑&&于嘉萌&&常方源&&
于洋&&郑德&&靳美玲&&于洪林&&胡宗祥&&赵欣彤&&张婷婷&&刘梦&&
郑恺&&热依扎&&郭晓东&& 殷桃&&詹瑞文&& 曹扬&&林保怡&&林雪&&
张燊悦&&安季蓝&&连凯&&海俊杰&&张荣悦&&黄子华&&温碧霞&&张坚庭&&任达华&&
《天下无双》评论

未知游客4楼
未知游客3楼
未知游客2楼
未知游客1楼
热门游戏排行榜
本周热播榜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形容某样东西是世界上最好的词语有哪些,比如说独一无二,天下无双.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 世上仅有 击节叹赏 拍案叫绝 盖世无双 绝无仅有 无与伦比 无可比拟 无出其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绝无仅有,独一份,世上难找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表示独一无二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比如绝无仅有,天下无双什么的,越多越好,
不良嗜好°賗圌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举世无双、无以伦比、空前绝后、盖世无双、登峰造极、鹤立鸡群、独占鳌头、出类拔萃、勇冠三军、名冠其时、无人匹敌、难望其颈(难望其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无与伦比、绝无仅有、举世无双、天下无双、盖世无双、无可比拟、世不二出。
无出其右、举世无双
举世无双、无以伦比、空前绝后、盖世无双、登峰造极、鹤立鸡群、独占鳌头、出类拔萃、勇冠三军、名冠其时、无人匹敌、难望其颈(难望其项)
扫描下载二维码天下无双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上)","author":"eddyzhao1980","content":"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 · 曹操
之所以想写他,起因是这次假期的旅行。在路上的时间总是很无聊的,正好之前买了一大批书,就随手带了本章太炎先生的《国学十八篇》在路上看。在这本书里,章先生评论中国的诗歌发展时,就讲到从先秦的诗经离骚以来,整整四百年的汉代,真正拿得出手的诗歌也只有《古诗十九首》而已。直到曹家父子横空出世,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凭借自己卓绝的才气为诗歌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直接促成了隋唐以来的诗之盛世,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功臣。
掩卷沉思时,正好想到我的系列中一直想写一个三国人物。三国可以算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也许你对东周列国一窍不通,也许你分不清五代十国和五胡十六国的区别,但是就算是目不识丁的中国人,也一定对三国人物如数家珍,随随便便就能报出十几个。
三国能让大家熟悉至此,都是多亏了单田芳的名著——《三国演义》。什么?你说三国演义是袁阔成写的?好吧,不管作者是谁,但是这部名著成功地统治了小说戏剧曲艺游戏等界数百年,让那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多少年过去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排名依然是一个能打出豆腐脑的话题。
要在这样的全明星阵容中挑出一位恰当的人物来写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开始动笔写这个系列时,我就在想三国时期到底写谁合适。我曾经想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武侯,也曾经想写白手起家、从一介屌丝而至皇帝的汉昭烈帝刘备,甚至是刘备的好基友苟或兄、审时度势贾文和、雄姿英发周公瑾、冷艳高贵关二爷、无疤者赵子龙等人,但是总觉得缺乏些什么。不过现在,我觉得人选已经可以确定了。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曹操并不算是一个让人喜爱敬佩的人物,甚至还带有白脸奸臣的色彩。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扬刘抑曹倾向,在一系列戏剧游戏等艺术塑造中,曹操也往往作为反面角色或者大boss出场,不会给人留下正面的印象。反倒是赵子龙、关云长等人,常被当成勇斗恶龙的英雄,被人们传诵不息。但真实的历史上,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史书的记载中,曹操的出身颇有不详之处。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初名相曹参,传到他爷爷曹腾那一代,应该是因为家计问题而入宫当了太监……虽然身残,但曹腾却志向坚定,在宫中成功的爬到了宦官首领之位,并因为侍奉多位皇帝有功被封了候。功成名就之后,曹腾招了一位义子来继承他的爵位,这个义子名叫曹嵩。
关于曹嵩的来历,史学家们多有争论。有人说曹嵩是曹腾从本族夏侯氏那里过继来的,但是曹操的后代与夏侯家有婚姻,如果他们真的是本家,那有违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则。还有人说曹嵩是曹腾捡到的孤儿,因为在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中说曹嵩乃是“乞丐携养”,有可能在当时有不少人确实知道曹操的出身,所以才有此言。最近复旦大学在对曹操墓进行DNA测试后,又宣称曹操确实是来自曹氏家族的,如果这一说法为真,那曹嵩就是曹腾从自己的兄弟家中过继来的儿子。真是这样的话,史书又何必语焉不详呢?
撇开这点不谈,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和人脉,并加以经营,很快曹氏这一支便富甲一方。曹嵩没有什么特别的政治能力,捞够了以后就花了一亿钱买了个太尉,回老家享清福去了。他对于历史的最大贡献,是生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曹操。
曹操应该是出生于公元155年。这是东汉的末年,汉恒帝在位,这位皇帝好色、好享受、好宗教,不仅男女通吃,而且日日求佛拜道,亲小人、远贤臣,可以算是败家皇帝的典范。所幸他年仅三十六岁就挂掉了,这才免于亲手断送东汉王朝。但是随之即位的汉灵帝更加不堪,他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卖官鬻爵”之先例——朝廷公然宣布了从侯爵到县令的各级官爵价目表,明码实价,童叟无欺。不得不说灵帝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仅卖官,而且同级的官吏之间还会根据职位、辖地的肥瘦不同分别标价,有多人竞争时采用投标方式,公平公开公正。灵帝的卖官大业一直持续了十余年,所获金额难以估计,如果灵帝用这些钱充实国库,办一些实事,说不定也能力挽狂澜。但是这些钱都被灵帝左手进、右手出,投入到另外两个更刺激的游戏中去了。一个游戏是《模拟商场》东汉版,灵帝在自己的后宫建立了一个大大的市场,命令宦官宫女们都在这个市场里开店、买卖,他自己也是这里的一位大商人,享受商战征伐的快感。另一个游戏是《天体沙滩》东汉版,他修了上千间邻水的房屋,精选年轻美丽的宫女们裸身居住在这里,与他一起共享天体运动的乐趣。
在恒、灵二帝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的作死下,东汉帝国终于撑不住了。有识之士们都预感到山雨欲来,于是纷纷为自己早作打算,各地豪强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地方割据之势逐渐形成,天下陷入混乱,秩序崩坏。
曹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据说他年轻时好为游侠之举,和一群同样出身很好的官宦子弟们,例如袁绍等人一起“行侠仗义”——其实就是放荡不羁,好勇斗狠,度过了一段开心、羞耻而又中二的岁月。这个时代的曹操似乎与其他官宦子弟并没有大的区别,但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了他年轻之时,就被许劭、何颙等当时名士所看重,甚至有着“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这究竟是后人的附会,还是当时确有其事,我们不得而知。
从曹操的早年表现来看,他更多的是一个聪明、机智、有勇气、同时又颇有些无赖和愤青气质的青年。虽然身为权宦之后、父亲也是个手脚不干净的政客,但曹操却没有被培养成一名继承父业、随波逐流的官二代,而是展露出了一些独有的特质,这从他初期为官的经历中可见一斑:
曹操20岁后,因为其家族的关系网而被举荐,开始入朝为小官。他的第一份职务,是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首都某片区的公安局长,主管社会治安。汉人尚武,颇多亡命之徒,西汉那会在长安城里就有敢于探丸借客、袭杀官吏的游侠少年,治安非常难搞。洛阳作为都城,高官贵戚又极多,更难管理。结果曹操到岗以后命人制作了一排刷成五色的大木棍倚在大堂上,只要抓到敢于违法扰乱治安的,不问其出身背景,直接乱棍打死。这一法令执行后,就连当时大权宦蹇硕的叔叔都被曹操毫不留情地毙于杖下,洛阳的治安顿时好转,“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这种做法为曹操赢得了名声,但也颇得罪了一些权贵。在此后的十年内,曹操的官职升升降降,未曾获得过显要之职。曹家在东汉末年的官场上只是不太重要的角色,远比不上外戚何氏、高官袁氏等大族权势滔天,能给予曹操的助力是有限的。曹操本身也是眼界颇高、胸有大志的人物,不仅不屑于钻营拍马,反而常常上表进谏、斥责奸邪。但此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整个东汉帝国都在加速坠落,一个普通官吏的呼声,又有谁在意呢?
在曹操30岁时,一件动摇帝国根基的大事发生了。公元184年,岁值甲子,巨鹿人张角在传太平道二十年后,认为时机已到,于是振臂一呼,天下皆反!“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全国各地数十万太平道信徒,头缠黄巾,手持简陋的武器,在各方渠帅的带领下围攻官府。一个月内,烽火便几乎烧遍了天下。
消息传来,举朝震动,灵帝急忙调派精锐汉军前往平叛。黄巾军虽然武器简陋,但胜在人多,而且在宗教的蛊惑下悍不畏死,一时间和汉军打的难解难分。当大将军皇甫嵩都被黄巾军所围困时,灵帝给看起来就比较能打的曹操安了个骑都尉的军衔,让他带领一军去救援皇甫嵩,参与平黄巾之战。曹操的首次出征不负众望,他与皇甫嵩合兵一处,在颍川大破黄巾军助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扑灭了。
在平黄巾过程中立下大功的曹操,在战后被封为济南相,相当于今天市委书记的角色。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当地吏治败坏、民风很差,但曹操到了以后,使用严刑峻法管理,不出一年,当地的风气便为之一振。朝廷看曹操很能干,就想调曹操回朝廷任职,但是曹操已经对黑暗腐败的朝政失望,他拒绝了朝廷的任命,辞职回老家谯郡休养去了。
在他隐居的几年里,朝廷愈加纷乱。虽然黄巾起义被压下,但是各门阀世家割据之势已成,此时举起反旗的已经不是手无寸铁的贫苦百姓,而是野心家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公元185年,韩遂、边章等人在凉州造反,旗下十余万人,天下为之震动。朝廷先后派出皇甫嵩、董卓等人与叛军对峙,但终究无法将之消灭。如果说剿灭黄巾军还算保住了东汉朝廷的遮羞布的话,那这次反叛就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如今的朝廷,已经无力控制地方上的豪强了。
汉灵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能建立一支自己信得过的队伍,也为了能与朝廷和地方上越来越强大的豪门力量如外戚何进等相抗衡,灵帝在公元188年建立了一支自己的直属部队:西园八校尉。不得不说,灵帝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在人选问题上犯了个很大的错误。
西园八校尉中,二把手是出自顶级门阀袁氏的有为青年——袁绍,四把手就是曹操。从配置上来说,这些人选确实不错,既有能力,又有背景,也对汉帝较为忠诚。但是灵帝为了能把队伍抓的更牢,就委任自己最信得过的太监蹇硕当一把手,统领其余七人。
这是个彻底的昏招。宦官集团本来就和朝官们矛盾重重,袁绍曹操等人又是能力和自视都很高的枭雄之辈,怎么会甘心居于一个太监之下!于是西园八校尉从成立之初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矛盾中,纵然袁绍曹操等人有心忠君,但是在矛盾促使之下还是逐渐倒向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
第二年,汉灵帝驾崩,何进和妹妹何太后拥立何太后之子刘辩即位。看到外甥成功登上帝位,屠户出身的何进自以为天下已经掌握在手,越发的目中无人。他不仅没有先下手为强除掉自己的死敌宦官集团,反而不顾袁绍曹操等人的反对,一定要将最强大的地方军阀董卓招进京城作为臂助。每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了他的下场。他被更加心狠手辣的宦官十常侍设计杀死,随后袁绍、袁术等人带领愤怒的军队打进宫中,把宦官们杀的干干净净——这本来就是一小支军队便能做的事。何进死后,朝中顿时群龙无首,没有这位权倾朝野的外戚,诺大的朝中竟然没有一个有分量的人。当董卓进京时,他发现自己面前是一个被剥的干干净净、毫无还手之力的帝国。大喜过望的董卓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控了整个朝廷,随即展露出了自己的残暴本色。他将没坐几个月皇位的刘辩废为弘农王,立刘辩的弟弟刘协为帝,自立为太尉,一时凶威滔天。
局势如此,眼见天下即将大乱。董卓打算招纳曹操在手下任职,曹操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怕留在洛阳有杀身之祸,于是就易装换名,逃出洛阳,准备回陈留老家。在路上因为形迹可疑,曹操曾被中牟县当逃犯抓住,但是有人认出了曹操,知道这位其实是当今天下有数的才俊之一,国家的希望所在。虽然知道董卓正在搜捕他,但还是将他释放了。
曹操逃回陈留老家后,就听到洛阳传来消息,董卓已经下手杀了废帝刘辩与何太后。义愤填膺的曹操立刻散尽家财,在自家的积蓄和当地豪族的支持下,招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于公元189年十二月竖起义旗,准备兴兵讨伐董卓!此时最讲究宗族意识,曹操起兵时,大量的曹氏宗族亲友子弟踊跃而来,包括夏侯渊、夏侯惇、曹洪、曹仁等,都在这时加入他的麾下。
公元190年正月,各地势力如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纷纷起兵,共同反董。大家推举家世最好、声望最高的袁绍为盟主,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洛阳而来。
在真实的历史上,没有吕布在虎牢关前威震天下的剧本。看到诸侯联军气势汹汹而来,董卓很干脆地于190年二月大掠洛阳,焚烧宫室,将天子百官驱赶到长安圈养起来,自己则领兵驻守洛阳,与联军对峙。联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是军心不齐,训练不如董卓军精锐,大家各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谁也不愿当出头鸟,只是远远的驻扎观望。
尽管曹操慷慨激昂地劝说大家出兵,但诸侯们只是无动于衷。曹操自己出兵西进,结果在荥阳被人数占优的董卓军击败,军队大部分溃散。要不是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骑,曹操几乎就死在乱军之中。曹操率领败军返回联军大营,发现诸侯们每天歌舞升平、酒宴不断,完全无人关心讨董之事。曹操又为联军出谋划策,却依然无人听从。
荥阳一战之后,曹操手下的子弟兵已经所剩无几。伤心的曹操离开联军,前往南方扬州一带募兵。扬州的陈温、周昕等人送给他四千名士兵,曹操带这些士卒返回北方时,没想到这些士卒大多不愿意去北方打仗,在路上发生叛乱,曹操仅带领几百名没有叛乱的士卒逃出。他回到北方,和自己的残兵败将们合兵一处,手头只有一千多人。
等他回来时,联军已经名存实亡。利益的倾轧,让诸侯们开始自相攻伐:刘岱因为矛盾,杀了桥瑁;袁绍与韩馥打算立刘虞为帝,随后袁绍又胁持了韩馥,夺了他的冀州。随着摩擦越发激烈,联军终于崩溃,大家各自散去,一场持续年余的闹剧就这样不了了之。董卓坐看联军已散,于是也率军返回长安,继续作威作福去了。
此时,曹操算是半依附在袁绍旗下的一名将领。袁家势力非常庞大,“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乃是一等一的豪门,本来很有代汉而立的希望。但在这一代,袁氏很不幸的出了两个强人:袁绍、袁术。袁绍的早年经历类似于当初的王莽,他出身是庶出,过继后父亲又早亡,在族中地位较低。但袁绍却以孝义养名望,结交天下豪杰,年轻时便已经名动天下。袁术则正好相反,他是袁家的嫡长子,整个豪门的资源都为其所用,自然有足够的资本和气势参与到这场争霸中。因为袁家的名望、关系和恩泽广布天下,所以各地的世家大族、谋臣猛将如荀氏、周氏、孙氏等,多有依附于这两兄弟的。可惜袁绍、袁术虽然是亲兄弟,但两人向来不和,此时趁着乱世也是各据一方。随着联军散去,袁绍袁术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为了给袁绍添堵,袁术联系了黑山贼于毒等人,在袁绍后方发起叛乱。曹操奉袁绍之命出击,顺利击败了黑山贼。袁绍为了褒奖他,就推荐曹操出任东郡太守,算是有了块小小的落脚之地。
但是在这一年中,曹操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东郡太守之职,而是得到了一名年轻人的效忠——这个年轻人名叫荀彧。
荀氏世居颍川,是汉代以来的名门望族之一。据传荀氏祖先就是诸子中的荀子,世代以学问传家,在东汉末年时已经是天下闻名,声望远在曹家之上。荀彧的祖父荀淑品行高洁、学识广博,被人称为“神君”。他的子孙也一代胜过一代,其中有八位出色的后代,时人呼之为“荀氏八龙”。生长在这样一个学问大族中的荀彧,在幼年时就已经显露出了远超同辈的聪慧,被当时的名士何颙赞誉为“王佐之才”。
汉末乱世中,颍川是黄巾之乱的重灾区。为了躲避战乱,荀彧和他的弟弟荀堪、同乡审评、郭图等一起投奔了袁绍,被袁绍待以上宾之礼。他的弟弟和同乡都拜倒在袁绍的气度之下,但荀彧却认为袁绍难以成就大事,于是果断离开,投奔了只是一个普通将军的曹操。曹操看到荀彧前来,欣喜莫名,连连说:“这就是我的张良啊!”曹操将荀彧拜为军司马之职,主管帐下的行政和谋略。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多名才俊,包括荀攸、戏志才、郭嘉、钟繇、司马懿、陈群等人,曹操帐下傲视三国的智囊团从此开始成型。
公元192年,青州的黄巾军又发展起来,四处攻城略地。兖州刺史刘岱率军迎战,结果大败,刘岱被当阵斩杀。人心惶惶的兖州军民听从陈宫所言,迎接曹操入主兖州,出任州牧。曹操率领军队进入兖州,与人数远超自己的黄巾军连续作战,一直打到冬天才将境内的黄巾军全部肃清。在这场战斗中,曹操获得了一州之地、三十万黄巾降卒、上百万的人口,更难得的是还征辟到了程昱等贤才。曹操在荀彧、程昱等人的协助下安顿军民,并挑选降卒中的精锐,组成青州军。自此,曹操有了真正的霸王基业,正式独立为一方势力,加入了逐鹿中原的游戏中。
这时候的天下,就是一个字:乱。曹操据兖州,袁绍霸河北,公孙瓒占幽州,袁术拥淮南,刘表领荆襄。刘璋拥有巴蜀之地,但不思进取。孙家本来依附袁术,但袁术命孙策渡江南征,使得整个江东轻易落入孙氏掌中。董卓已经死于吕布之手,关中被董卓旧部李榷郭汜等人占据,吕布率军流亡到中原。其他如陶谦、张绣等小势力也林林总总,各自依附霸主发展。
在各势力之间的合纵连横中,袁家兄弟的相爱相杀最为突出。袁术联合公孙瓒、陶谦、黑山贼、南匈奴等势力夹击袁绍,袁绍则与曹操结盟,一起对抗。此时曹操羽翼已成,旗下谋臣猛将众多,军队精锐,所以连续击败了袁术刘备陶谦等人,攻下多座城池,占据的地盘更加广大。徐州牧陶谦因为被曹操击败,丢了不少地盘,所以对曹操异常痛恨。这时候,刚好曹操的父亲曹嵩为避战祸居住在泰安,曹操正派人将家人从泰安接回兖州治下。陶谦闻讯后,派军截杀,将曹家满门老少屠戮一空。
有仇如此,怎能不报!曹操立刻起兵,攻伐徐州。根据史书记载,这次战争是颇为残暴的,“所过多所残戮”。青州兵本来就是刚投降过来的乱军暴民,缺乏军纪约束。此战又是曹家的复仇之战,于是军队过处,劫掠杀戮,鸡犬不留。消息传出,天下士人为之侧目。
看到曹军的残暴,新被曹操纳入治下的兖州豪门又想起了曹操刚到兖州时斩杀名士边让时带来的震怖,心思开始活络。趁着曹操带军在外征战之际,陈宫、张邈等人在后方发起叛乱,迎接吕布入主兖州。曹操在兖州根基远不如当地豪门深厚,转眼之间,大部分基业就为吕布所有,曹操手头一下子只剩了三县之地。
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几年的打拼,就如同竹篮打水,到头还是一场空。吕布得了兖州后,立刻发兵前来攻伐曹操,双方相持很多天,结果遇到蝗灾,大家只好罢兵。正当曹操走投无路之际,袁绍派人来邀请曹操重新回到自己帐下,愿意供给他军械粮食,曹操非常心动,准备答应。结果程昱等人劝谏到:“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听从了手下的劝告后,曹操整顿兵马,伺机而动。熬过冬天以后,曹操正式出兵,与吕布争锋。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后,曹操击败吕布军,重新夺回了兖州,吕布逃亡到已经占据了徐州的刘备手下。重拾信心的曹操站稳脚跟后,又听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李榷郭汜等人在关中开始火并,已经无人关心的汉献帝带领宫人和大臣们逃出长安,一路辗转往东而来,回到残破不堪的洛阳。经过数年的烧杀抢掠以后,洛阳已经如同白地,一无所有的皇帝和百官们游荡在残垣断壁之间,寻找野菜果腹,甚至多有饿死的——在此乱世之中,高贵者和贫贱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虽然献帝向诸侯们发出了勤王的诏令,但应者寥寥。谁愿意养这么群耗费资源而且全无用处的废物呢?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向袁绍进言,建议袁绍接纳天子:“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本来是个极其高明的主意,但袁绍手下的其他谋臣们反对,于是袁绍对此犹豫不决。此前,曹操手下的毛玠也向曹操提出建议:“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见时机已成,于是立刻出兵洛阳,迎驾天子。用军粮喂饱天子百官后,曹操软硬兼施,用洛阳已经残破不堪使用为理由,将天子迁移到他的根据地许县,把朝廷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很快,这杆名为大义的旗帜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要修建宫室、奉养天子和朝廷官员,但此时汉室民心犹在,大部分士子百姓还是将汉家视为正统。即使是那些割据一方的军阀,也要向表现出对皇帝的恭顺,送上贡品,以求得一纸诏书,对自己的地位予以认可。曹操被汉献帝任命为司空,“总领百官”,在地位上超过了其他诸侯,对外的征伐也更加名正言顺。
正当曹操磨刀霍霍,准备兼并周围势力的时候,袁术又恰到好处的来送人头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自立为帝,私刻玉玺,大建宫室,自称仲氏皇帝。本来袁术占据了江淮一带富庶之地,手下的孙策等人又收服了江东,正是兴盛之时。但此举一出,天下沸腾,孙策等人随即在江东自立,周边诸侯也立刻兴兵前来讨伐。曹操刚迎了献帝,更不能容忍袁术这种篡逆,于是正好借机南征,攻打袁术、吕布、张绣等人。其间虽然也有败仗,有刘备降而复叛,有董承等人的衣带诏事件,但曹军还是基本完成了战略目标,逼死袁术、斩了吕布、吞并张绣、将刘备赶得无处藏身。到了建安五年时,中原之地,已经只剩下了袁绍、曹操两大势力。
在曹操东征西讨之时,袁绍也没闲着。他在这几年内扫平了北方的公孙瓒等势力,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后方,手中掌控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大汉十三州已占其四。袁绍麾下拥兵数十万,猛将众多,环境安宁,钱粮广盛,而且战略位置也远远好过曹操。随着其他势力的一个个覆亡,曹操和袁绍这对年轻时的好友、创业时的拍档也心中清楚:双方脆弱的联盟已经荡然无存,震天的战鼓正在敲响,决定中原乃至天下归属的一战,即将爆发。
在从许都出发,赶往官渡的路上,曹操举目四望,看到的是经历过多年战火后残破荒凉的原野。二十年前,天下未乱之时,中原尚有数千万的人口,百姓好歹还能填饱肚子。但黄巾以来,军阀四起,战乱不断,人口也被作为一种资源大肆掠夺。青壮一点的被补到军中,老幼妇孺则倒毙路边,甚至被充作军粮。除了人祸之外,天灾也不断,水、旱、蝗、疫此起彼伏,日子苦不堪言,百姓十不存一。即使如此,战争还在愈演愈烈,压榨消耗着汉帝国的最后一丝元气。
反观自己,此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子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自三十岁举兵伐董开始,日日征战,出生入死,为的却又是什么?父亲满门被杀,长子死于战场,上不能安天子,下不能保家人,一腔雄心壮志,托付于何处?我的天命,又在哪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官渡,就在前方。
后记:曹操,只认鲍国安老师的啊! ","updated":"T13:31:0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31:0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2c30bedeff1eaaca69cd1f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5},"":{"title":"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二)","author":"eddyzhao1980","content":"","updated":"T00:27: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likeCount":4,"state":"censoring","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8:27:1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stateText":"文章被建议修改:包含不友善内容","titleImage":"/fb751d0ce172dc74eeef4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likesCount":4},"":{"title":"尽善尽美,书道之宗——王羲之","author":"eddyzhao1980","content":"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刘禹锡
魏晋历史,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中很独特的一段。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康熙王朝》之类的正剧,那魏晋历史就如同一部全明星青春偶像剧,角色鲜明、形象饱满、幽默风趣又极富格调。正剧看的是情节,偶像剧嘛……看的就是人了。
虽然魏晋之时是一个极度混乱和黑暗的时代,但也是精神上最自由奔放的时代,人们如同追星一样,极度崇拜那些有风度、有气质的魏晋名士。这些名士们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不受红尘羁绊,不为名利拖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都是一群中二爆表、耻度满满、特别能赚人眼球的家伙。当然,因为这些人都有着足以自傲的能力,所以中二起来不但不会让人反感,反而带有一种狂霸拽酷叼炸天的气场,被大家传诵不绝。以《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例:
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陈郡袁耽,俊迈多能。宣武欲求救于耽,耽时居艰,恐致疑,试以告焉。应声便许,略无慊吝。遂变服怀布帽随温去,与债主戏。耽素有蓺名,债主就局曰:“汝故当不办作袁彦道邪?”遂共戏。十万一掷,直上百万数。投马绝叫,傍若无人,探布帽掷对人曰:“汝竟识袁彦道不?”
桓宣武就是大名鼎鼎的桓温,东晋时纵横天下的枭雄,差一点废晋自立的人物。他年轻时家境贫穷,可是又喜欢赌博,结果输个精光。债主上门讨债,逼得桓温走投无路。陈郡有位名士袁耽,字彦道,英俊潇洒而又博学多能,据说尤其擅长赌术。于是桓温冒昧登门,向他求救。袁耽当时其实正在家居丧,但一听桓温求救,立刻就答应下来,孝服一脱,孝帽往怀里一塞,就跟着桓温去赌场砸场子。
由于袁耽赌术高明,所以赌场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但谁也没想到跟着桓温来的帅哥就是他。坐上赌桌时,庄家还开玩笑的问:“小样,你以为你是袁彦道吗?”
年轻人什么都没有说,于是赌局开始!
要玩就玩大的,这位帅哥从十万一局开始,赢了便全部压上,赌注很快超过了百万。在赌局上,他纵情大叫、大笑,旁若无人,一副绝世赌神风采。大赢之后,袁耽从怀里掏出孝帽,往桌上一摔,对面无人色的庄家说:“现在你认识袁彦道了没?”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魏晋风度,从这里面可见一斑。在其他朝代,这样的故事只是会偶尔出现在某些大才的身上,但是在魏晋,几乎每位名士都有自己特别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
究其原因,魏晋名士风度的养成,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汉末以来,天下大乱,从三国到两晋,战火连绵,民无宁日。生离死别,几乎如同家常便饭,年年都在发生。儒家所传的伦理道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分外苍白无力。长辈故去居丧三年?真严格执行起来的话,弄不好这辈子基本就在居丧中度过了,让人怎么活?乱军就要攻入村中,被食之祸就在眼前,此时再去说仁义礼节,又有什么用?
所以,他们放下儒学,开始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有人浸淫于老庄之道,有人研究刚传入中国的佛经,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沉溺在醉乡。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开始吸毒——当时流传着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中药,是五种矿物盐合成,本来是用于治疗伤寒的。但大家发现这种药服用后,让人有耳清目明,思维敏锐,飘飘欲仙的感觉,所以很有一些名士没事就来一发,享受药物带来的快感。当然,五石散昂贵而且有毒,服药服到倾家荡产、毒性发作后全身生疮而死的不在少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不管在什么时代,吸毒都不会有好下场。
除了这些外界因素令人抛却面具、放浪形骸以外,魏晋风度的另一个形成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实力和背景去狂妄。自汉以来,门阀世家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层,成为权力和资源的掌控者。在乱世中,团结而且能够传承下去的大家族,才是生存的保障。经过残酷的淘汰,到了两晋时,一些著名的大家族已经是传承了数十代而不绝,能人辈出,枝繁叶茂。家族的兴旺,代表着多年来人口、土地、财富的积累,代表着可以自保的实力,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的保障。连绵不绝的田园,精锐的私兵部曲,过人的教育和见识,令这些世家子弟们自然有着主角的意识、狂傲的本钱。
正是在这样的内外因素作用下,才造就了名士们风流不羁的传奇。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魏晋以来,华夏文明的艺术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活跃与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承上启下、开宗立派的人物。其中有一位牛人,更是以书法之道肉身成圣,开启了后世诸多书法流派之先河。这位牛人,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书圣”——王羲之。
正如前面所说的,魏晋时期是门阀世家的时代,例如吴郡陆氏、琅琊诸葛氏、陈郡谢氏等,无不是名满天下,人才辈出。陆氏有陆逊、陆抗、陆机、陆云等人才,诸葛氏有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等人,谢氏有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等。但这些世家,在当时却都不是最最著名的。绵延数百年,并在东晋时达到顶峰、天下独一无二的家族只有一家: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的源流,向上可以追溯到秦国的大将王翦。从秦汉直到西晋,王氏家族以忠孝学问传家,风评极好。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讲的就是王家祖先、孝子王祥的故事。两汉以来,王家几乎代代都有人做到省部级高官,也曾经位至三公,是世代簪缨的名门之一。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天下终归于晋,但晋朝的政权一直都很不稳固。从汉到魏,从魏到晋,都是篡夺而来,名不正而言不顺。地方割据势力已成,豪门世家占地为王,皇帝的政令无法推行。为了补充多年战乱后的人口,大量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被招纳入关,学习汉人的农耕制度,但也埋下了民族间摩擦争斗的引子。种种隐患纠结在一起,又没有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逐渐消除,这就注定了西晋的悲剧命运。
短短数十年间,西晋先后爆发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国力大伤,北方被内迁的少数民族占据。无奈之下,朝廷和北方豪门、百姓们都举家迁往南方,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史称“衣冠南渡”。在此之前,华夏文明的中心无疑是北方的中原大地,但在此之后,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开始向南迁移,原来一片蛮荒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新基地。
在这场大迁移中,琅琊王氏恰逢其会。王家这一代的王敦、王导兄弟当时正是西晋琅琊王司马睿的心腹智囊,他们看北方形势每况愈下,于是就建议司马睿将封国迁移到建康(今南京),并大力为司马睿笼络江南士族。本来因为晋灭吴之战对晋朝心怀怨恨的江南各族如陆氏、顾氏、张氏等在王导兄弟的引导下逐渐倒向司马睿,令他在江南打下了根基。西晋被异族覆灭后,大量世家迁往南方,王导趁机为司马睿笼络了大批士族贤才,并推举司马睿即位为帝,一手建立了东晋王朝。
等到风波落定,东晋建立之时,一手执导了这场大戏的王家兄弟之地位已经是无可动摇。朝堂上超过七成的官员都是王氏的族人和盟友,王氏此时权倾天下,一时无二。当时的民谣就直接唱道:“王与马,共天下”,王氏甚至排在了司马氏之前。
虽然王家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但依然对家族中的年轻人进行严格的教育。旁观了无数家族的兴衰以后,王家很清楚,权势不可能长久,财富也不会永恒,只有知识和才能,才是无论朝代如何变迁、时局如何混乱都可以传承下去的东西,才是保证家族永远兴盛不绝的根本。于是王氏以诗书传家,汉代时就出过有名的经学大师,随着一代代的积累,自然形成了完善的宗族内教育体系,王氏子弟无不是精通六经、气度不凡的才子。
王羲之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豪门中。他的父亲叫王旷,是晋朝的淮南太守。他的伯父,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权臣,王导和王敦。虽然他的家族权倾天下,但是有赖于王家的严格家风,少年时的王羲之并没有享受什么奢侈的生活,而是在苦学中度过。据说他从小不善言谈,但酷爱书法,年幼时跟随家中长辈学书,年纪稍大时,单凭家中长辈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学习,于是家族就为他找了一位新的老师——中国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卫夫人本名卫铄,出自于晋代的书法世家卫氏,少时也跟随名师学习。据说,这一脉的书法来自于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蔡邕,蔡邕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工匠用扫帚蘸着白灰刷墙,留下的痕迹飞扬灵动,于是潜心研究,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名为“飞白”。蔡邕去世后,其书法神韵被女儿蔡文姬所继承,但蔡文姬在汉末混乱中为匈奴人掳走,蔡家书法差一点失传。蔡文姬被曹操派人从草原赎回后,将书法传给了钟繇,钟繇集多家之长,将秦汉以来的篆书、隶书发展为楷书,将书法之道发扬光大。卫夫人就受教于钟繇,不仅仅传承了其书法之神韵,还将其总结成了《笔阵图》这一书法理论著作。从这一点来看,卫夫人确实是一位天生的书法教师。
当遇到少年王羲之时,连代表着顶尖书法传承的卫夫人都不由得感慨其天才。在其传世之作《卫氏和南帖》中,就可以看到卫夫人感慨道:“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在这位代表着当代最高等级书法水准的老师教导下,王羲之的书法水准迅速提高。(卫氏和南帖,王羲之师父卫夫人的作品)
到了十几岁时,王羲之已经以其书道而扬名,被视为王家新一代的俊杰。时任太尉的郗鉴和王导是好友,他的女儿郗璿美丽贤淑,正好到了要嫁人的时候,于是郗鉴就向王导求一位王氏子弟作女婿,王导很痛快的答应了,让郗鉴可以在王家子弟中任选一位。郗鉴让自己的门人去王家先考察一番,听说太尉上门选婿,王家子弟们都精心准备,一个个或做沉思学问状,或作伏案读书状,争相表现自己最有型的一面。看过了二十几位王家子弟后,门人一数还少了一个,于是就在王家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东院床上还躺着一位,袒胸露腹,正在若无其事的吃饼。门人回去后,就向郗鉴禀告说:“王家子弟个个出色,但大都显得有些拘谨。只有一个人躺在东床上,全不在意。”\n郗鉴听了大喜,说:“这正是我想要的女婿!”于是郗鉴向王导打听,一看原来是王羲之,于是更加满意,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东床快婿——那只大鹅是neta王羲之喜欢鹅的梗)
这一对少年夫妇正是天作之合。郗家也是书法世家,郗鉴和二个儿子都精擅草书楷书,以书法而扬名。郗璿更是擅长书法,被两个弟弟称赞为“女中笔仙”,可见其水平之高。嫁给王羲之后,夫妇二人一起切磋琢磨,以书法传情,不亦乐乎!
正如历史上所有曾兴盛一时的家族一样,王家的繁华在达到最高峰以后,也开始慢慢衰退。王敦领兵于外,曾两次起兵反晋,第一次直接打入建康,狠狠教训了想摆脱王氏影响的皇帝司马睿,要不是王导坚决反对,王敦就直接代晋自立了。第二次起兵时王敦就下定了灭晋的决心,但是王导依然反对,并准备带兵迎击,多亏王敦中途病死,才让一场兵祸消于无形。
究其缘由,这两次动乱都是因为皇帝认识到了王家对朝政的巨大控制力,开始尝试抗衡和边缘化王家所引起的。王导压制了王敦废晋的动机,保住了王家的清贵之名,让王家没有坐上那个悬崖边的至高之位,但王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几任皇帝的扶植下,庾氏、桓氏、谢氏开始崛起,逐渐达到甚至超过王家的影响力。王羲之非常聪明,在他留下的各种书信谏疏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眼光和对天下大势的把握都很敏锐,可他在性格上并不是一个适合混官场的人。他的感情过于敏感脆弱,性格有些内向,以才能评判他人,不善伪装,清高孤傲。这样的人是一名天生的艺术家,但绝不是一个官员。
但在王氏开始衰退的时候,作为这一代王家子弟中的佼佼者,他只能站出来,挑起家族的重担。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朝廷多次征辟和父辈屡屡嘱托后,他也踏上了仕途,先后担任秘书郎、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二十多岁的青年,在官场中逐渐蹉跎,身心俱疲。他开始服用五石散,聊以缓解自己的压力。
王羲之三十多岁时,伯父王导、岳父郗鉴都病逝了,他再也没有可以信赖依靠的长辈。所幸此时王羲之与谢安、桓温等都结下了友谊,王家虽然已经不再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家族,但威名尚在。不过,新的家族总是踩着旧日的霸主上位的,日暮西山的王家,也开始面临其他新权贵的挑战,比如太原王氏的王述等人。根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与王述一直不和,年轻时王羲之很看不起王述,颇不给他面子。王述虽然才华上远不如王羲之,但其性格和处事方式却更胜一筹。据说他年轻时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又挟又刺,但鸡蛋圆滑,就是弄不起来。王述大怒,把鸡蛋扔到地上,又用脚去踩,但鸡蛋滚来滚去,还是踩不中。王述气急,就把鸡蛋抓起来塞到嘴里,咬碎后吐掉泄愤。但就是这样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在当官后却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手段柔和,待人有涵养,于是仕途一直走的很顺利,后来官职居于王羲之之上。
对于王羲之而言,看到王述这样的人都能官位更高,甚至后来还当上了自己的长官,心中很是郁闷。随着王家影响力的降低,朝中逐渐呈现豪门世家各立山头,斗争不休的局面,他的好友之间,也开始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而渐行渐远。王羲之希望出任宣城太守,但朝廷不允;他尽力阻止殷浩徒劳无功的北伐,但无人听从;他劝说会稽王在大灾时多赈济百姓,少作征伐,但作用很小。随着一次次的失望,王羲之越发的厌恶官场,转而将精神寄托于美酒、服散、书法、山水,聊以自娱。他和一大群好友如谢安、孙绰、李充等人在会稽一带建造别墅,在山林清泉边宴饮为乐。(兰亭,一座小山脚下的亭台,有着清澈的溪水和美丽的竹林)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正是传统的上巳节,人们要在这一天在水边洗濯,能祛病去灾。五十岁的王羲之也携朋友和子侄共四十二人来到会稽山边的兰亭,在溪水边踏青作乐,玩“曲水流觞”的游戏。大家沿溪边坐好,让盛酒的大杯从上游沿溪飘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作诗一首,做不出就得乖乖罚酒三斗。游戏之后,众人将诗作结集,并请主人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已经喝得半醉,兴致极高的王羲之当即提笔作序,一挥而就:(神龙本兰亭序,最著名的唐代摹本,真迹可能被陪葬在昭陵或者乾陵里)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篇序文,可以视作两晋风流的代表之作。良辰美景,亲友齐至,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极致欢乐背后,却是深沉的无奈和悲哀。与天地相比,人生苦短,只在刹那之间。豪门贵戚、将相枭雄,纵然一时风光无限,但又有谁能逃脱转瞬既至的死亡?一转眼,当年爱不释手之物就已经陈旧不堪,人的生命就如同造化的玩物,长短全凭天意,只能眼睁睁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人生最悲哀之事,莫过于此!
自汉以来,很多作品都描写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常。《古诗十九首》就说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石崇的《金谷园序》中提到,“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桓温曾经拍着自己所种下的树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在《兰亭集序》中得到了集中的表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当王羲之追思古代、感慨人生之时,他已经想到,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必会以同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纵然历经千年、世道变迁,但人们都会有着同样的思想,发出同样地感慨,向天地内心追问同样的问题。
《兰亭集序》,不仅是极出色的文章,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手稿的章法、结构、笔法都完美无瑕,犹如神助,可以算是王羲之书法的最高境界。传说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自己的作品都赞叹不已,尝试多次也难以再现原版的神韵。《兰亭集序》后来被历代的书法名家们所推崇,尤其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喜爱。李世民命书法家褚遂良等人大量临摹,分发于臣下,如今保存在故宫的《神龙本兰亭序》就是最精良的摹本之一。至于兰亭序的真本,据说已经被唐太宗殉葬于昭陵,唐代以后就不知所踪了。
在王羲之五十三岁时,他所鄙视的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成了他的直管上司。对此大受打击的王羲之干脆借故辞职,在父母灵前发誓不再出仕,然后携妻子家人隐居,和友人们终日养鹅钓鱼,游山玩水,炼丹服药。朝廷也愿意看到王家之人远离政坛,于是不再征召他做官。他用外在的欢乐来掩盖自己的失意和痛苦,却没几个人知道。谢安曾经和王羲之闲聊说道:“自从中年以来,就容易感伤,每次和亲友们道别,都有几天烦闷。”王羲之赞同说:“人年纪大了,都自然会这样。这时候可以靠音乐艺术来排解自己,别让孩子们发觉,连累他们不开心!”
虽然辞官以来的生活可以算是王羲之最悠闲放松的岁月,但多年来的服散经历,给王羲之的身体带来了很大负担。几年后,王羲之因疾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的官位,但他的孩子们遵循王羲之当年的誓言,对此坚辞不受。(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在世之时,其书法就已经被承认为举世之冠。他的几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书法艺术,“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尤其是小儿子王献之,在继承父亲的基础上又继续发扬光大,其草书无与伦比,与父亲并称为“二王”。东晋以后,他们父子的书法就被尊为神品,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作为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一手将王羲之推上了“书圣”的地位,从此成为天下学书之人的偶像。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王羲之恰好是从隶书向楷书、行书、草书过度中的关键人物。隶书虽然是最早的现代字体,但其作用偏向于实用和碑刻,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匠气,并不适合于个人的发挥。到了魏晋之时,人们看重于个人的神韵气度,所以更加自由奔放、更能体现每个人的艺术风格的书法艺术就随之诞生了。王家父子继承了汉代以来诸位书法名家的精髓,一举奠定了楷书、行书、草书这几种书体的基础,将这几种书体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书法能够达到的极致美感,气韵风度如何通过书法来呈现,如何将情绪和精神融合在书法之中,这都是王羲之留给后来书法家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书法的最大意义所在。(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在王羲之展现出来的书体中,楷书尚有法度,但行书和草书都是完全自由的书体,每个人写出来的都可以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行书草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给出了无比鲜明的例子,为后来的书法家们指出了一条堂堂大道。(王献之,鸭头丸帖,不亚于其父的书法造诣)
自二王以后,基本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字体,中国的书法以王家父子为宗不断传承下来,从此进入了各个流派和名家的发展历史。细看后来的书法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等人,无不是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思想,对他推崇备至。很多艺术形式,都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后,才逐渐臻于完备,一代比一代出色。但书法艺术却被天才的王羲之直接推向顶峰,至今已经快两千年,都少有能比得上他的。虽然总有后人对他的书法进行批判,但敢说自己的书法超过他的,又有几个呢?
王家之人,不仅仅都是当时的名士,更难得的都是情种,有一往情深之美。王羲之和妻子郗璿伉俪情深,白头偕老,他的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部都是郗璿所生。王献之也是深情之人,年轻时娶自己的表姐郗道茂为妻,感情极好。但因为王献之容貌潇洒不凡,被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所看中,无论如何也要嫁给他。为了抗拒公主求婚,王献之烧伤自己的双脚,希望用残疾人的身份来吓退公主,没想到公主已经是铁了心,就算残废也要嫁。在皇权和家族的压力下,王献之只好与郗道茂离婚,娶公主为妻。
虽然贵为驸马,官至相位,但王献之终生郁郁寡欢。临终之时,道士来为他做法事,要将他一生之过错写成表章,奏闻上天。王献之回想良久,说道:“不觉得有什么过错,只有当年和道茂离婚,一生无法释怀。”
有晋一代,王家一直显赫于世,其余荫一直到了唐朝才慢慢消亡。从秦汉到唐朝,前后绵延近千年,其中更有三百年冠绝于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南朝史学家沈约曾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正是在这独一无二的家族中,出现了王羲之这独一无二的人物,是偶然还是必然?
纵然显赫一时,纵然权倾天下,王家都已经消散在历史之中,只留下寥寥几处遗迹被后人凭吊。这整个家族的荣耀与风流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书圣之名却成为不朽的传奇。虽然历经千年、世事变幻,但每一代人,都可以在王羲之流传下来的笔迹中感悟到书法之美,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发现可以触动自己心弦的那一点一横。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记:两晋风流,名人很多。除了书圣王羲之,还有画痴顾恺之,有谈笑退敌的谢安、扪虱而谈的王猛、悲剧英雄冉闵等人。这一时期的名士们也是段子很多,性格鲜明,很有可以八卦的余地。之所以先写了王羲之,是因为他的家族、性格、才华、命运都可以看做是魏晋名士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人物。汉字之美,一方面体现在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上,一方面体现以书法为代表的艺术上。汉字书法,是拼音文字所无法展现的一种抽象之美。虽然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远离纸张,亲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书法确实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就算不刻意去练字,也可以去了解书法艺术的源流,去品味书法艺术中的美。王羲之的字,不管是夸奖他“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也好,还是批判他“俗媚”也罢,都是书法中永远绕不过去的,也是尤其适合初学者去欣赏学习的。谢谢大家的支持!","updated":"T00:34: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8:34:4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9a2efaa6e0c21a89a4f1a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4},"":{"title":"超越时代的天才——爱因斯坦","author":"eddyzhao1980","content":"“阁下,您是宇宙的真理,执掌着时空的权杖。”
——《奥术神座》,路西恩·伊文斯
周末的时候,我去看了最近在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姑且不论这部电影中的科幻场景是否可行,当巨大的虫洞出现在银幕上的那一刹那,观众们还是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这壮美的景色,不同于地球上那些巨大的山峦和河流,除了让人赞叹这自然的伟力之外,还令人忍不住想要敬畏景色背后所隐含的科学意义。
在各种片花和新闻中,人们把这个注定成为经典的景象归功于导演诺兰的设计和物理学家索恩的贡献。诚然,正是导演的艺术触觉和物理学的严格诠释造就了这一美景,但我总是还想感谢另外一个人——没有他,我们这一代肯定是看不到、甚至想不到这一幕的。
谢谢你,爱因斯坦。
在提到爱因斯坦的事迹之前,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回顾一下物理学的历史。物理可以算是最古老、与人类生活结合最紧密的科学,当史前人类开始打磨石器、制造弓箭的时候,我们就在和物理学打着交道。到了古希腊的年代,阿基米德这些最早期的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浮力等物理学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但是自从罗马帝国衰落以来的一千年中,物理学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大的进步。更多的时候,还是依靠于某位天才的灵光一现,或者是工匠们在时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才能偶尔撩起物理的面纱一角,匆匆一瞥她绝美的容颜。
一直到了十七世纪,牛顿爵士靠过人的天才,将上千年来的积累和经验数据总结成了运动三定律,开创了光学,与莱布尼兹同时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为真正的物理学奠定了基础。“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这样的赞誉是完全不过分的。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物理学得到了新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在他打下的牢固基石上共同努力,建立起辉煌的经典物理殿堂。
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经典物理学的结构已经非常完善,力学、光学、电磁、热力等领域都被纳入到物理的统治之下,物理学家们可以用他们所构建起来的体系解释绝大部分问题,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人类摆脱了蒙昧黑暗,进入工业时代。人类可以建造高耸的摩天大楼,可以用蒸汽和火焰驱动巨大的钢铁机械,可以用电流照亮整个夜晚。在当时的大部分物理学家们看来,这门学科已经趋近于完善,剩下的工作只是去将真理修订到小数点后的更多位,以及处理一些尚未解决、无伤大雅的小问题而已。在1899年,欧洲科学家们的新年聚会上,老科学家开尔文就说:“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物理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不过,他也补充道:“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当然,根据严肃的科学史考证,老开尔文其实没这么说过——但这并不影响这个段子的广泛流传。确实,就是这两朵小小的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热辐射——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巨浪,完全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宏伟殿堂,带来一个光怪陆离的现代物理学世界。在这个波涛汹涌的大时代中,一大批科学明星冉冉升起,在人类的科学史上,从未有过像这样天才集中出现、交相辉映的场景。
即便是在这个天才多如狗,诺奖遍地走的时代中,爱因斯坦都是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科学家,如同高悬天空的太阳,令人仰望和崇敬。
公元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一个小城市的犹太人家庭。仿佛是冥冥天意使然,这一年,麦克斯韦去世,将他未能构建完成的物理王国遗留给了下一个伟大的头脑。
爱因斯坦的家庭是很普通的,父亲开办了一家小工厂,虽然挣不到太多钱,但全家人可以借此过上温饱不愁的生活。他小的时候开口说话晚,有些木讷,但对数学很感兴趣,十二岁时就自己学完了《几何原本》,十五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
很多资料以讹传讹,说他小时候是个学渣,但事实正好相反。爱因斯坦一直都是学校里最聪明的孩子,不管是语言还是自然科学,他都掌握的非常好。十七岁时,爱因斯坦中学毕业,顺利进入了瑞士理工学院就读。
他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的没有什么不同。在大学里,他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也并不受他导师的喜欢。在导师的眼里,这个学生自由散漫,总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和实验,不愿意听取导师的教诲,也不去遵从那些千锤百炼的教条。于是,当爱因斯坦在1900年毕业时,其他几位毕业生都得到教授的推荐,可以留校当老师,但是爱因斯坦却没能得到老师的工作,他一下子失业了。幸运的是,爱因斯坦在学校搞定了自己的一位女同学米列娃,他不是两手空空地从学校毕业,至少还有了一位女朋友。
毕业大半年后,爱因斯坦才找到一份中学临时教师的工作,干了几个月。这段时间他只能靠家里给的一点钱和临时教师的微薄收入糊口,生活比较艰难。一年后,他通过朋友父亲的关系,终于申请到了瑞士专利局的一份临时工作,于是就将家搬到了瑞士伯尔尼,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定居下来。
虽然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处理的是各种机械类的专利,与本行物理学并不太一样,但他还是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在年的几年内,他从一名临时工迅速成为瑞士专利局的出色专家之一,每年能拿到4500瑞士法郎,足够他和妻子的平静生活——是的,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了婚,并且很快就有了一个儿子。看起来,爱因斯坦已经步入了一个正常的人生轨道。
不过天才的头脑,注定不可能默默无闻。爱因斯坦从1900年毕业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继续研究物理学,并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他选择了热力学作为研究方向,但并没有按照热力学奠基人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的路子去走——很多资料证明,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爱因斯坦很可能都没有看过玻尔兹曼的论文。他的几篇热力学文章别开蹊径,用统计学的方法“重新发现了热力学系列定律”。比起玻尔兹曼的论文来,这几篇文章更加简洁精巧,适用性也更广,足以证明爱因斯坦是一名合格的物理学家。
但这些都是正餐前的小菜而已。经过几年的积累后,爱因斯坦厚积薄发,在1905年抛出了一系列文章。毫不夸张的说,这些文章中的任何一篇,都可以成就一位青史留名的伟大物理学家:
1,“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光量子论文,爱因斯坦以光量子假说完美解释了光电效应,与普朗克等人的工作一起,共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的大幕,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这篇文章为爱因斯坦赢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  2,“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这是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他凭此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看似不如其他的文章更有名声,但在科学史上,这篇文章是所有1912年以前的论文中,在年间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没有之一。这篇文章给出了处理大量悬浮粒子流变特性的方法,在建筑、食品、生态等学科有着异常广泛的应用范围。  3,“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篇通过布朗运动来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单位物质中所包含的原子数)的文章,被视为证明原子存在性的重磅论文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篇论文的影响下,原子切实存在这一观点才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4,“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这篇文章就是大名鼎鼎的狭义相对论。在这篇文章中,牛顿的运动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被联系到一起,由无比简洁优美的方程式统一起来。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以及洛伦兹变换的意义都可以从中得到完美的解答。这是数百年来科学的最高成就,是超越牛顿的经典物理而又将其囊括其中的新理论。  5,“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的关系”;这篇论文基于狭义相对论,进一步推导并描述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如今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质能方程E=mc2,就是这篇文章的一项推论。  6,“关于布朗运动理论”;与第三篇文章前后呼应,爱因斯坦在这篇文章中又提出了两种新的测定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原子的存在性。
在科学史上,这一年被称为“奇迹年”,与牛顿的1666奇迹年前后交相辉映。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达到甚至超过了诺贝尔奖的等级。文章不仅出奇,更神奇的是这些文章竟然都是由一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在1年之内完成!这位年轻人甚至都不是什么教授,只是瑞士专利局的一名专利审核员,是个白天工作,晚上顾家,只能抽出一点可怜的时间来做研究的“民科”!
这批文章陆续发表后,并没有马上引起轰动。但普朗克等人还是很快注意到了这几篇出色的论文,开始与爱因斯坦进行书信往来,讨论问题。爱因斯坦还是继续当他的专利审核员,在1908年,爱因斯坦还写信问他的朋友,想打听一下凭着这些研究成果,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
不过,随着物理学家之间的讨论交流,随着普朗克等人对相对论的大力称赞,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开始注意到爱因斯坦的成果,也很有一些物理学家抱着崇敬的心态来到伯尔尼,找爱因斯坦先生当面讨论。终于,在1909年,苏黎世大学克服了对犹太人的偏见,将爱因斯坦聘任为物理学系副教授,他终于回到了他所喜欢的教师队伍中。
凭借过人的天才,爱因斯坦很快就成为了欧洲最有名气的科学新秀之一,并参加了1911年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就量子理论做了一份开创性的讨论。在这几年内,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在量子和引力两方面,尤其是后者。
1907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就发现了自己仅讨论匀速运动和惯性系的狭义相对论还是有所限制。他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更广泛的东西,这种新物理必须能够把狭义相对论、经典物理学等都囊括在内,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发现这个工作极其困难。以前狭义相对论所依靠的洛伦兹变换不再适用了,空间开始变的弯曲古怪,原来友好直观的欧式几何在这里完全失去了作用。但幸运的是,爱因斯坦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格罗斯曼,他是一位数学家,对黎曼几何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与格罗斯曼的合作下,爱因斯坦逐渐理顺了自己的思路,用数学工具把他的思想描绘出来。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新论文:《引力场方程》。这篇论文给出了广义相对论的完整逻辑结构和方程式,宣告着一门新理论的正式奠基。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说明物理学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是成立的。如果说狭义相对论是统一了运动力学和电动力学,那广义相对论则是将物理学推广到一切时空之中,真正将物理学发展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体系。
相比之下,狭义相对论基于的是更直观的现象,很容易被物理学家们了解和接受;但广义相对论却是基于绝大部分物理学家们都很陌生的张量分析和曲面几何,没几个人能搞懂爱因斯坦的理论,其背后所隐藏的巨大意义更是不为人所知。在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唯一验证,就是计算出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问题,解决了天文学上的一桩悬案。这也导致了科学史上的一个笑话——爱因斯坦在1922年拿炸药奖的时候,其得奖原因是他的光量子假设给量子力学所奠定的基础,相对论根本没有被提及。
广义相对论将时间、空间、质量、能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将引力诠释为物体在弯曲时空内的自然运动现象。这一理论是如此惊人和超前,以致于在其后的一百年内,科学家们都还在努力寻找着引力场方程可能的解,并一次次地用实际观测结果来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成功。在1919年日全食的时候,英国的天文家小组不惜远赴非洲,用星光在太阳周围产生的弯曲,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到了1924年,天体物理学家哈勃用观测到的宇宙膨胀和红移数据再次验证了相对论学说。
虽然研究并能弄懂广义相对论的物理学家很少,但这并不妨碍爱因斯坦被媒体宣传成为新一代的科学巨星。这位三十多岁,须发凌乱的教授,已经凭借自己的傲人实力,成为世界物理学界的最顶尖人物之一,声望日隆。
在完成对广义相对论的构建之后,爱因斯坦继续回到量子理论上来。量子理论起源于对黑体热辐射问题的研究(还记得前面提到的两朵小小的乌云吗?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导致了狭义相对论的出现,黑体热辐射则导致了量子理论的诞生),在1900年,普朗克发现,要解释经典物理学在黑体辐射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假设能量是分成一粒粒的,每一小粒能量都不能再分割——这个与我们的常识明显不符的理论起初当然是遭到了大家的鄙视。但是大家逐渐发现,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居然能解释很多原来搞不定的问题!这个理论,很快在年轻的物理学家之间流传起来。
很多资料给人的印象,是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很排斥,是坚决的反对者。但真实的情况恰好相反。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是继普朗克首先提出能量子理论后的第二块基石,而且爱因斯坦随后还提出了固体震动能量的量子化,是建立量子力学的三位元勋之一(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爱因斯坦自己曾经说,“我在量子问题上费的心思,是广义相对论的一百倍”。
在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同时,量子理论也在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迅速发展。爱因斯坦也对此抱有很高的兴趣,他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开始尝试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和量子力学的电磁场结合起来,建立统一场论。爱因斯坦从来都没有反对过量子力学,他只是认为量子力学不够完整,虽然可以很好的符合对微观世界的观测,但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而玻尔等人则认为量子力学是完备的,虽然很多结论看似荒谬不经(比如测不准原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决定论的崩塌),但这种荒谬自身就是真实的一部分,而这恰恰就是爱因斯坦所不赞同的。爱因斯坦一直都认为,严谨的科学原理中不应该有模糊的概率存在,这种不确定性的东西说明我们的量子理论还不够完整、还没有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理,而不能说不确定性就一定是真理本身。他针对量子物理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其含义就在于此。
这样的争论发生过很多次,爱因斯坦为了反驳玻尔所举出的例子,也成为物理学上最著名的几个思维实验。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量子力学才得以审视到自身的缺点,每次辩论之后,量子理论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大战而得以名垂千古:(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大部分人都拿到了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是欧洲最为动荡不安的时候。他作为犹太人,很多时候更容易受到排挤甚至迫害。在不断的斗争和倾轧中,爱因斯坦一直都坚持自己的和平主义,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当德国科学家们纷纷为一战叫好助威时,爱因斯坦却在反战文书上签名。他的这种行为招来了很多人的敌视,尤其是在德国一战失败,纳粹主义逐渐抬头之时,他的立场和民族更是吸引仇恨。后来,纳粹政府甚至查抄了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家,并公开悬赏十万马克取他的性命。当时正在美国普林斯顿讲学的爱因斯坦得知消息后,就干脆脱离了德国国籍,从此在普林斯顿定居下来,直到去世。
在他的后半生中,他一直致力于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建立统一场论,寻找更加本源的物理学真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物理学家,都沉迷在对微观世界各种粒子的发现上,爱因斯坦几乎是一个人在这条道路上孤独的前进。他的兴趣并不在于那些粒子上,因为在他的眼中,那些粒子都将是未来大统一理论的解,为何要抛弃主枝,转而去追求那些末端的小小叶片呢?
1939年,在其他人的推动下,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信,建议美国尽快投入原子能的研究,以免纳粹德国先一步掌握这一可怕的力量。这封邮件有力的推动了同盟国对原子能的投入,1941年,美国正式开启了曼哈顿计划,数十万人、无尽的资源被投入到这一项目上,奥本海默、费米、费曼等一大批科学家开始日以继夜地为此奋战。
1945年,原子弹成功炸响,广岛、长崎被夷为平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人类第一次将核武器投入实战)
爱因斯坦对此感到很痛苦。一方面,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他不反对以暴制暴,尽快结束这场令全世界痛苦不堪的战争。但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从自己的理论中所诞生的是怎样的恶魔,看到如果不加管束,这种可怕的武器早晚有一天会毁灭整个人类文明。他到处奔走呼吁,要求对核武器进行限制,只把原子能用到和平用途上。
二战结束,冷战方酣。代表人类不同意识形态的两大阵营东西对峙,局势更加险恶。在这种大环境下,没有一方甘愿放弃原子弹这种大杀器,美苏双方都纷纷研究制造威力更强的核武器。爱因斯坦的呼吁虽然动人,但又有谁去理会呢?更何况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也已经陷入一片恐怖氛围之中,就连一手主持原子弹研究的奥本海默都被起诉,被怀疑为共党分子和苏联间谍。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他所组织的“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也被迫解散。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按照遗嘱,他的大脑被取出供医学研究使用,遗体被秘密火化。没有葬礼,没有纪念碑,没有人知道他的骨灰被撒到哪里。
他之所以这样,是不希望自己的遗体还会被人所崇拜。爱因斯坦不崇拜任何人格化的神,在他的世界中,他认为那些被人格化的神灵都只是人类自己的空想,如果真的存在某种至高无上的神灵的话,那它应该是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是一条可以用方程描述的,能够囊括一切物理学,预示一切现象的真理。
在他去世以后,物理学家们才逐渐跟上他思绪的步伐。他对于统一场论做出的探索、对于宇宙常数的思考、广义相对论的种种预言、对量子力学所做出的贡献,都被证明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直到了今天,我们还在不断的去理解、探索和验证他的理论,依靠他所遗留下来的伟大智慧继续前行。当代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彭罗斯、温伯格、威滕、加来道雄等人,无不是以研究相对论、量子场论等成名立万的。
现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科技,很多都和他离不开干系。他的研究和贡献看似理论,却是现代生活的重要基石:
他对于光电效应和光子的研究,是现代的激光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感光元件技术的基础。大到激光炮,小到洗手间的自动感应冲水,都是基于他的理论研究。
他相对论的著名衍生品,质能方程,是整个核能的最根本理论来源。虽然质能方程给人类带来了核武器,但人类更多的还是享受到了核电所带来的便利。随着目前人类在可控聚变技术上的不断进步(这还和激光技术密切相关),终有一天我们会拥有完全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而相对论本身,也在解释各类宇宙现象时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从未失手。目前的太空技术,就是根据相对论等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我们能享受到精准的GPS、电视转播、以及卫星技术所带来的种种便利,这些都离不开相对论的修正和指导。在观测宇宙、探索深空之时,我们的唯一依靠只有相对论。可以预见,未来人类探索星之大海的时候,更会是相对论大放异彩的年代。
他在量子和微观领域的贡献,比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也一直是物理学的研究前沿,吸引着大量科学家投入研究。很难去具体定义由他的贡献所衍生出来的种种成就,因为当代的芯片技术、纳米技术、精密测量等高精工业领域都是依靠着这些研究才得以建立的。
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现在的世界会怎样?量子物理仍然会被科学家们建立起来,但缺少了他的奠基和推动,量子理论的发展会比现在慢得多。狭义相对论可能会在很久之后被发现,因为狭义相对论毕竟是可以通过洛伦兹变换所想到的,只是需要一个无比天才头脑的灵光一现。但广义相对论应该还不会问世,这一理论太过于超前,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像是在一百年以后,人类开始踏入星空时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连飞机都刚刚发明出来的文明能做出的成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现代社会,可能会像是科幻小说里那种蒸汽朋克的风格,我们用高度的机械化和落后的电子器件、原始的信息技术笨拙地探索着世界,享受不到现代这种建立在高速信息网络上的便利、智慧的生活。
所幸,爱因斯坦为这个世界贡献良多。他的理论不仅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实践,更是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可以去到何等的地步,为人类的想象力开启了新的大门。从广义相对论中得出的多维时空、宇宙大爆炸、黑洞、爱因斯坦罗森桥、引力透镜、引力波、时间旅行等概念,其宏伟壮丽远超以前人类的想象,不仅是天体物理学家们所寻找的目标,更是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人类的想象力自此扩展到整个宇宙,我们的梦想也从这颗小小的星球起航,直到宇宙的彼岸。
相对论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吗?当然不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当前的物理学研究都是从这两块基石上建立起来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学家们正在向着爱因斯坦所梦想的目标前进,也许不久以后,我们就会看到能统一当前人类探索领域的新物理理论。与牛顿的运动定律一统天下二百年,被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不同,爱因斯坦给科学带来的另一项贡献,就是让物理学家们认识到,我们只能追求,但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真理。任何现行的理论,都是暂时无法证伪的相对真理,科学研究者要永远抱着一颗怀疑和创新的心。自1900年以来的科学大发展,和这种思想不无关系。相对论会过时,但这种精神,却是永不过时的。\n\n
当然,爱因斯坦不是一个完人。他的婚姻生活颇为受人诟病,抛妻弃子、娶自己的表姐情人为妻等行为,是他洗不掉的污点。不过白璧虽然有瑕,他在学术方面的道德、为和平的奔走呼吁也确实令人感动。在才能上,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音乐家,一位哲学家,一个有很高天赋的作者。他是犹太人,但却完全没有犹太人那种锱铢必较、让人反感的奸商气。他致力于和平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推广,以及科学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的普及。他一直都是一位乐观和天真的人,对世界抱有最美好的幻想,同时又像一位老顽童般可爱,有着令人惊叹的、自由而超然的思想和心灵。","updated":"T23:59: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7:59:5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a0f7d3dc9dfed96a9e38b66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9},"":{"title":"南平海疆,北御强敌——戚继光","author":"eddyzhao1980","content":"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马上作》,戚继光
在历史上,明军的战斗力,一直都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当朱元璋横扫天下,建立大明的时候,明军的战斗力应该还是很强的。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元铁骑,被徐达、常遇春带兵从东南打到西北,一路摧枯拉朽,比打陈友谅张士诚还省力。等到了朱棣上台,更是带兵数次远征漠北,赶得蒙古人望风而逃。在当时的明廷中,武将的地位是很高的,是一股能够左右朝政的势力。
但历史的循环都是一样的。威名赫赫的明军,在经历过两次大战后的和平岁月中,战斗力也是迅速下降——甚至比其他朝代衰退的更快一些。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所制定的军户制度。作为一名从小乞丐成长起来的皇帝,朱元璋异常自信和固执。他改变了前几个朝代的府兵制、募兵制,代之以卫所制和军户制。军人被当成了一种世代传袭的职业,如果你是出生在军户,那恭喜你,你不用、也不能想自己的工作问题了。如果你的祖上是百户,那你一生下来就是百户;如果你祖上不幸就是个小兵,那你也只能当一辈子小兵,继续去种那可怜的一点军田了。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制度下,大明的兵制迅速败坏。开国之初能把蒙古人打的找不着北的雄师,几十年后就变成了一群酒囊饭袋。上到将,下到兵,大部分都是些废柴。当瓦剌人开始大举犯边时,朝廷中只有于谦等少数人力主防御,其他人都被祖辈的无敌传说与军功封赏忽悠傻了,大伙一起哄,明英宗也就跟着犯晕,于是就亲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
然后,五十万大军就在土木堡被瓦剌人包了饺子,皇帝都被蒙古人俘虏。大明的军事贵族们如英国公、成国公、泰宁侯、襄城伯等也大都率家将随军出征,一并随之覆灭,明朝的武将派系自此受到很大打击,在朝廷上被文官派系压过,逐渐形成了“文视武如奴婢、武视文若寇仇”的局面。
到了明中期时,军制的败坏、军队力量的衰弱,已经无可挽回。各地的卫所从原来的常驻军队机构,变成了以军官为主、以士兵为奴的血汗农场,大量的低级士兵逃走,军官们也乐得吃空饷,地方驻军名存实亡,“百无二三”。
倘若是在唐宋时期,那地方驻军败坏也就败坏了,不至于酿成大祸。但此时已经是十五世纪,随着几十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刺激,东亚地区的造船术和航海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从日本海到南中国海,就算不是坦途,也更说不上是天堑。驾舟往来于朝鲜、日本、琉球、渤泥等地,是很常见的事。本来在郑和的余荫下,这正是开辟商路,大发其财的好时机,但是脑抽的朝廷却又下了一个错误决策:禁海锁国。
这个决策,将世界历史带向了不同的方向。曾经无敌于世界,能支持两万人从东亚航行到非洲的伟大舰队消亡了,就连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海图,也将在未来毁于人为的火灾。原来从东亚到南亚的官方贸易航路被关闭,正常经营的海商、以及海商背后的家族都大受打击。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用暴利来形容都不够。以交易量最大的中日贸易为例,日本一边盛产金、银、铜等大明缺乏的贵金属,一边又缺乏技术,对来自大明国的各种工业制品如丝绸、瓷器、日用百货等极为渴求。满船的货物拉过去,满船的金银拉回来,利润何止翻倍!仅以生丝一项为例,其利润率就在200%到300%之间。
就像《资本论》中所描述的一样,“为了100%的利润,它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为了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而中国古话说的更加直白:“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在这样的巨大利益刺激下,大量的商人从合法贸易转为走私,而缺少了官方海防力量的约束,海盗这一古老的职业,也随即在中国沿海复苏。很多有大势力的走私商,都是一边贸易一边抢劫,互相之间不断争斗吞并。
在这些亦商亦盗的亡命之徒中,也有一位海贼王式的人物——汪直。应该说,汪直起初是一位正经经营的海商,但在官府禁海之后,也就顺势投入到了走私贸易之中。与其他的海盗相比,汪直极有贸易头脑和商业天赋,更看重于正经贸易所带来的滚滚财源,他旗下武装力量很强大,能承载二千人的战船就有多艘,甲坚刀利、火器精良的精兵五千多人,远超过当时日本的大部分领主武装。他以日本平户和浙江双屿为基地,往来贸易,并自命为徽王,出入有黄伞、侍卫相随,俨然一方诸侯。汪直军力虽多,但主要用来保护自己的贸易路线,偶尔还会主动出手清理那些无法无天、四处打劫的海盗,维持正常的海面秩序。
好景不长。汪直纵横东亚二十年后,被朝廷以招安为名骗到岸上,随即被杀。这位真实的海贼王临死之时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说道:“死我一人,恐苦两浙百姓!”在他死后,海贼们群龙无首,很快变得一团混乱,不但在海上打劫船只,更是开始侵入内陆,抢掠城镇。从山东到广东,烽烟四起,其中既有中国的海贼和走投无路之人,也有日本的浪人与有组织的武装。地方官员为了推卸治下有民从贼的责任,就推说海盗全是从日本来,于是就称之为“倭寇”。本来就一片空虚的海防和地方驻军,在这群职业化的亡命徒面前完全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根据史料记载,曾经有数十名倭寇大摇大摆,穿村过市,四处抢劫,甚至直逼副都南京,如入无人之地。人数超出数十倍的地方守军却战战兢兢,不敢与之接战,只敢远远的目送敌人过境,整个东南沿海一片糜烂。朝廷无奈之下,甚至尝试调用寺院僧兵、云贵土司兵和倭寇战斗,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戚继光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的家族,是山东登州的一个将门之家,世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是正四品的武职,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一位团级干部。虽然世袭军职,但是作为登州这边的一个小武将,并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家里也算不上富裕。不过戚继光好读书,精通经史,一直都很有抱负。再加上将门世家自小的训练,年轻的戚继光可以算是文武双全。
十六岁的时候,戚继光正式继承了世袭的指挥佥事之职,开始带领登州士兵履行军队的义务——屯田。年轻的戚继光心里,肯定充满了吐槽,当初说好的马革裹尸呢?扬威塞上呢?我是来拍《火凤燎原》的,不是来拍《银之钥》的啊!
所幸,还是有人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出众的才华,把他调到了浙江,担任浙江参将,主要负责宁波、绍兴、台州的防务。这几个地方当时正是倭患最厉害的时候,常有数千人、上百艘船的大队倭寇出没,倭寇已经不满足于劫掠村庄的小打小闹,而是动辄“攻掠诸郡邑,毁官民廨舍至数千区”,直接把各地县城府城都当成了攻击的目标。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戚继光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戚继光从山东调任到浙江时,由于他分管的就是绍兴片区,所以手下的士兵都是绍兴本地人。绍兴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盛产师爷,哪怕是来当兵的军户都是知书达理,精明过人——以至于每战之前,绍兴军都会内部开个参谋会,讨论下敌情,决定这一仗该不该打。若是大家一致认为能打,那作战时就会勇往直前;若是大家觉得风险大,那戚将军,真对不住,麻烦您老人家自己往前冲吧,我们会给您呐喊助威的!
带着这样的一群师爷兵,戚继光郁闷的很。每次打仗前,戚继光都恨不得磨破嘴皮,晓之利害,许下重赏,但是依然不起什么作用。这群人都是本地无赖,对敌人的情况门清的很,才不会以身涉险。敢动用军法?强龙尚且不压地头蛇,真要是行军法杀人,恐怕晚上他戚大人的人头就要落地了!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对上专业杀人放火的倭寇,那是绝对不靠谱的。初期的好几次战斗,戚继光都没能占到倭寇便宜,有时甚至要靠他的个人武勇来救场。
为了军队的事,戚继光简直是日思夜想,去哪里才能找到又听话又能打的好兵呢?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使然,有一次,戚继光出差路过义乌,遇到了让他这个尸山血海中滚出来的战将都大惊失色的一幕:义乌人打群架!
戚继光打听之下,才知道义乌这边多山,可以耕种的平地少,当地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山中的矿藏。开矿之后,义乌人渐渐富了起来。义乌旁边的永康也是穷苦之地,看到义乌人挖矿致富,不由得很羡慕,于是大群穷兄弟们也拉帮结伙来到义乌,想一起开矿分一杯羹。但义乌人怎么肯让出手中的财源,他们组织了数千人半路拦截,不许外人跨境抢矿。双方在义乌城外大战四个月,累计出动数万人,男女老幼只要能拿的动家伙的全部上阵搏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妻子在战场上捡起战死丈夫的菜刀,毫不迟疑地冲上去和敌人同归于尽!其场面之惨烈、战斗之血腥,让戚继光都为之心惊胆战。他在旁边观战数天,看的如痴如醉,紧握的双拳兴奋地发抖:这么彪勇狂霸拽酷炫的好苗子,我要定了!以此为军,天下还有谁能挡我!
戚继光立刻向领导申请了名额,在义乌招纳了三千穷苦矿工组立新军,进行严格的训练。考虑到南方的地形复杂多变,他给新军尽可能配备了精良的装备,并用他在与倭寇战斗过程中所设计出来的一种新阵法训练部队的团队作战能力。这种新阵法,就是被称为冷兵器战斗巅峰之一的“鸳鸯阵”。
在训练军队、设计战法上,戚继光是无可争议的天才。他的鸳鸯阵,是专门针对倭寇好单打独斗、不擅团队合作的特点设计的。鸳鸯阵一队12人,其中有两个持盾的MT,两个专精招架和掩护的副T,四个长柄输出主力DPS,两个辅助DPS,一个RL兼任近战输出DPS,一到两个火枪手担任远程输出DPS。虽然和标准的20人团相比还缺法系和治疗,但我们还是要体谅戚继光,毕竟在明朝法系不好组。
这种设计,就算敌人是团队boss都推了,何况只是一群倭寇!纵使敌人武艺再好、长刀无敌,遇到这样的队伍,也是分分钟的事——MT拉住,副T压制,DPS一拥而上捅个痛快。要是遇到敌人有远程,就直接火枪轰过去,反正倭寇也没有强弓硬弩,谁怕谁?(戚继光的鸳鸯阵——这只是一种形式,另外可能的阵型变化还有很多)
一年以后,新军训练初成。这支队伍虽然不大,但将领是极端重视情报、侦察、训练的戚继光,兵是悍勇无敌的义乌兵,为了进一步激发血性,戚继光还许下了每颗倭寇首级30两白银的重赏。万事俱备后,戚继光就此踏上了他的超神之路——
此时正好有倭寇大举进犯宁海。戚继光率军沿宁海、桃渚、龙山、雁门岭一线连续作战,亲手斩了倭寇首领,把其他倭寇都赶下瓜陵江淹死。倭寇残部逃到台州,和其他倭寇大队会合,结果戚继光率军追击,九战九胜,将其一网打尽,光生俘的就有一千多人,其他斩首、烧死、淹死的不可计数。
倭寇在浙江被戚继光打的无处容身,就转而大举进攻福建,攻下多座城池,并且在横屿、牛田、兴化一线设下基地,摆开正面和官兵对刚。福建守军和倭寇相持近一年,也无计可施。朝廷无奈下,调戚继光率军入福建平倭。戚继光率军直扑横屿,趁倭寇不备,用草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无双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