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商户推广好共享充电宝推广,不用钱,还有广告分成

深圳共享充电宝行业除了融资还要拼这些……作者:谢宇野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雷宇这真的是个风口吗?见招拆招 第 1 回合盈利模式共享单车的高成本、模糊的盈利模式,这些缺点共享充电宝能克服吗?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的主要收入并不依赖押金,深圳又有非常多的制造企业,成本回收要快得多。但跟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的损坏率也是一个问题。离大规模推广的技术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然而资本已经涌入。这真的是个风口吗?见招拆招 第 2 回合同行竞争网约车刚冒尖时,比谁洒的“红包雨”多;各家共享单车常竞相请用户“免费骑”,共享充电宝玩得起吗?或者说,靠融资能玩多久?对比共享交通市场来说,共享充电宝产品更讲究硬件和技术的成熟过硬。而从一开始,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就打起了官司,主要名目都是专利侵权。业内人士指出,充电宝行业属于传统制造业领域,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很难成为竞争优势。共享充电宝行业:专利争夺战正酣下一步就是价格战?手机强迫症患者成为“流行”,如果电量低于心理安全值,就浑然不舒服。电池的续航似乎永远跟不上人类对手机依赖的上升,共享充电宝正是看到了这一“痛点”。深圳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占据不少商圈场所,还没入局的玩家焦急地张望,犹豫要不要进入。激烈的抢客赛从网约车时代延伸到共享单车时代,共享充电宝也开始短兵相接,去年以来的专利诉讼就是信号,有业内人士预测下一步就是价格战。用户特征:深度手机依赖症人士在深圳一家大型通讯企业工作的冯先生是位“深度手机依赖症患者”,通常随身会带一两个充电宝。一次匆忙离家忘了带,手机没电的时候,他“有一种想死的感觉,不知道会不会漏接电话、不刷手机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同事提醒他,可以去找个可以租借的充电宝,他才觉得“打救了”。深圳常见的共享充电宝有两种使用场景:其一,放置在人流较多的商场和车站等地。体积较大;其二,以餐厅酒吧为主要使用环境,体积小巧。“来电”和“街电”分别是这两种场景的代表型企业。媒体工作者陈小姐经常使用共享充电宝,“我没有固定偏好,主要是来电和街电的网点都比较多,借和还都方便。”但也有用户已经产生了倾向,“我更喜欢街电,提供数据线。而来电要用户自己带数据线,否则花10元购买。”大三学生卢芦说。来电创始人袁炳松介绍,共享充电宝使用高峰期为晚上的6:00至8:00,以及晚上的9:00-11:00,要么晚饭时间,要么泡吧时间。行业特征:技术门槛低 “圈地”靠资本助力出租充电宝,这个商业逻辑并不复杂,来电和街电这样转型互联网共享的企业,成功获得风投的青睐。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而且前景不错,难道没有其他“玩家”跃跃欲试吗?“我不否认这个行业技术门槛低,但资本门槛却很高。”来电创始人袁炳松说,目前资本已经进入到共享充电宝行业,目前行业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清晰的,主要的部分包括租金、押金、广告收入等。无论是哪一部分都需要网点铺设有足够的规模。“出租充电本身盈利很少,租金的确不高,如果没有资本驱动,持续输血,达不到一定规模,谁敢入局。”袁炳松说,眼下竞争已经初露苗头,等到下半年可能会进入更激烈的对抗,价格战也将会出现,他认为越是到那个时候,“新玩家”越是不敢进入,资本也会变得谨慎。“这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出身’不算很高,原先都是从事传统制造行业,若是从这角度说,准入门槛的确不高,不过由于资本的推动,这场比赛目前是‘跑马圈地’的阶段,和商业地产签订的渠道协议通常也都是排他性的,所以不是随随便便想进就进的,需要资本扶持。”昂若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磊解释,投资行业中比较“风口”的项目,通常是以其年收入的10倍进行估值,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号称上亿融资,那么其估值会在5个亿左右,但目前来看这些企业真能每年受益5000万吗?只能说资本的信心很强。另一方面,王磊也提醒,其实国内共享充电宝的体量很大,未来必将还有不少进入者,只不过我们常见到的这几家占据资本先机,后续进来的是不是能拿到大的融资,就很难说了。同行竞争:打响技术专利争夺战虽然只是小小的充电宝,不过要顺利完成用户自主借还等等,还是需要以一定的硬件和技术为载体。如果不能及时归还,会产生滞纳金。以来电为例,用户使用的头一小时免费,之后每增加一小时,收费增加1元,一天封顶10元。10天后,当押金扣光,用户可以选择留下充电宝,但该充电宝是无法充电的,基本毫无用处。那么也可以选择在三个月内还回到柜机,柜机会返还50元,10天到三个月的滞纳金最后相当于滞纳实际交了50元。创立来电以后,袁炳松和团队成功申请多项专利,其中包括“移动电源的租借系统、方法及租借终端”,“吸纳式充电”等。他透露,一台充电宝出租吐纳的机器,成本约为3万元,之前技术研发也投入不少成本。而去年开始,来电接连对几家共享充电宝品牌发起诉讼,主要名目都是专利侵权。今年3月30日,来电又对街电提起诉讼,涉及的专利共计6项,其中最关键的包括两项核心技术专利。街电回应该企业从2015年开始自主研发产品,硬件软件都是独立设计和研发的,目前还没收到法院通知。王磊认为,充电宝行业属于传统制造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很难成为竞争优势。在他看来,充电宝的技术壁垒不是很强,不像芯片这类行业,一旦技术封锁会对企业发展以及竞争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不过他表示理解来电的做法,“目前这几大企业也已经出现了正面竞争,短兵相接,那么如果能从一定程度上震慑到竞争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市场角度看,即便是诉讼成功,“徒弟把师傅干下去”的情况也不少见,何况由于技术壁垒不强,企业总是可以找到“曲线救国”的方法,绕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壁垒。记者观察 “共享”的本意在于让渡使用权从共享单车、汽车,到共享充电宝,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初“共享”这个词是从何谈起,当初由Airbnb与Uber等一系列新型互联网企业,倡导淡化物品的拥有权,而强调物品的使用权,充分调动社会上的闲置资源。不过现在我们对“共享”的解释似乎所有不同。共享单车、汽车或者充电宝,所有权全部都归企业,企业拿出来共享这些产品的“使用权”,而不是以自身为平台,调动闲置资源。甚至于在竞争到达一定程度,资本倾倒时,大量投入竞争的产品反而会出现闲置的情况。所谓跑马圈地,先占领渠道再说。当然,“共享”仅仅是个标签,企业如何可以合理地让渡“使用权”,对于城市生活的便捷性仍旧有很大的帮助,共享经济既不神秘,也不必要被拉至道德和环保的制高点。 采写:南都记者 谢宇野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到底能不能行?_网易数码
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到底能不能行?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到底能不能行?)
摘要:共享经济概念的发酵,共享单车的热度还没过,新入局的“共享充电宝”也赚足了风头。从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就得到了10天,5笔融资,3亿资金流入,红杉资本、IDG、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的好成绩。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世界,充电宝带上“共享”的帽子,完美呈现了“老树开新花”的势头。共享充电宝的势头正盛,就在昨日,电商平台聚美优品宣布,以3亿元人民币投资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此次投资后,聚美优品的创始人兼CEO陈欧将担任“街电”董事长,而聚美优品也将持有“街电”近六成的股份。然而,陈欧前脚才宣布投资共享充电宝业务,王思聪后脚就在朋友圈开怼:“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在以往报道中并未发现有交集的两人,此次因为共享充电宝的话题而联系在一起,是真的“互怼”,还是借机炒作,给共享充电宝的话题再烧上一把火?首先我们搞清楚,做电商的陈欧为什么投共享充电宝?聚美优品和陈欧在这两年的遭遇,令人几分唏嘘。日挂牌纽交所,投资人收获的回报超800倍,然而在走过了假货风波、私有化风波之后,聚美优品的市值距巅峰值蒸发了9成。原有业务萎缩已成必然,聚美优品现在在找寻转型的新出口。目前看,陈欧选择自主拓展+投资的组合方式推进转型。此前,聚美优品有过不少尝试,比如“美天早餐”,还未大规模推广即悄无声息关闭。显然,聚美优品的转型之路并不容易。如今陈欧又高调入局共享充电宝,并亲自担任董事长。这一系列的跨界举动似乎更容易让外界摸不清聚美优品的未来会怎么发展。陈欧强于营销,但对于跨界做线下并不擅长,而共享充电宝也要求较强的线下运营能力,所以入主街电对陈欧也是一大挑战。在主营业务高开低走的背景之下,这些新故事能帮助聚美优品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吗?聚美优品具不具备负担这场资金消耗战的筹码?创业从来都是讲究勇气和运气的,但共享充电宝风口的爆发时间虽然仅有一个月,背后涉及的资本力量已然强悍,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竞争已是狼烟四起。那风口上的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什么?在年这一时间段,一批涉足“共享充电”领域的公司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诞生,这些公司规模有限,布局网点数量多者也只有数千个,少的更是仅有数百个网点。然而到了2017年,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这种原本就具有租借模式的产品,瞬间吸引了各大投资机构的目光,一时间资本大肆流入,“共享充电”顺势紧锣密鼓的入驻各大领域,铺开规模、占有渠道,抢夺市场。根据私募通(微信ID:pedata2017)不完全统计,从今年3月至今,共享充电宝领域所获得融资金额超5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目前,共享充电宝的自助租借的柜机出现在了各大商场、车站、医院、景区、餐厅等地,规模较大的是“来电”、“街电”和“小电”三家。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以“来电”为代表的大柜机移动共享模式,一般需要交付100元左右的押金,包含几十个充电仓,一般用于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大场景;第二种是以“街电”为代表的小柜机移动共享模式,可容纳十个左右的充电宝,主要在餐厅、咖啡馆、酒吧等小场景;第三种是以“小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即桌面模式,一般配置在KTV、包厢、走廊等场景的墙壁或桌面上,线机一体,不需要交付押金。租借移动共享充电宝的流程简便,大致可以分为扫码、注册、付款、借出、归还几步,整个流程耗时一般在三分钟以内。移动充电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过后每小时收费1元。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腾讯都已开始入局。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的战略投资方,据悉腾讯是由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介绍迅速入局。“来电科技”也已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用户可在其自助租借网点,凭借芝麻信用积分即可免押金租借充电宝。有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充电宝确实有需求,但是想在小场景(商家)下实现盈利很难。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费用,三是来自屏幕和充电宝信息载体的广告收入。今年,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也打得如此火热,但是我们得弄清:共享充电宝是刚需吗?目前是。我们使用到充电宝的场景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没电了。但是手机没电,似乎只是技术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没电的问题很有可能被解决。近日,苹果放出一磅重弹:苹果最新专利“双频天线的无线充电和通信系统”通过美国专利局审核。核心内容:用WIFI为手机、平板充电!专利的落地,意味着苹果在此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就如同去年底华为在石墨烯上的大跃进,都足以震撼全世界。倘若这个消息属实,那么,未来苹果手机充电,既不需要底座,也不需要借助数据线,只要有个苹果的WIFI路由器,用户在家里的任何地方都能给iPhone充电。相较于共享单车领域的投资是基于满足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共享充电领域的投资则是基于用户对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两者虽然都是刚需,然而后者却有可能败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上。
试想,苹果wifi充电业务一旦落实,估计刚刚火热起来的共享充电投资商们都不会开心,业务的分流会大大稀释共享充电的营收。不过也有人担心,由于技术门槛较高,wifi充电面临着高成本、铺设路由器亟须扩张的难题,对共享充电宝的威胁未来一段时间还不存在。未来,随着消费者充电习惯的培养,迅速跑马圈地占领更大充电市场,才能在拥挤的充电市场上弯道超车。但要记住一点,被留下来的,永远是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或许未来用得上的是,共享wifi宝?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电话:27354
合作:8313
视频:0168
投稿:1168
监督:3513共享充电宝到底是怎样的生意?圈内投资人这样说|唐永波|充电宝|投资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生意?圈内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对此都有些想法
  2位创业者,3位投资人,在这些圈内人眼中,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来源:界面新闻
  2017年以来,小电科技的CEO唐永波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和多少投资人聊过共享充电这个项目了,事实上,在去年12月的时候,其和金沙江创投的天使轮融资就已经基本敲定。感谢共享单车,如今,唐永波几乎不用再费口舌就能让投资人理解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的商业模型。
  3月底,不少投资人都因要参加第四届移动互联网岳麓峰会而聚集到长沙,朱啸虎也给唐永波打了个电话,“这儿有很多朋友,你也来见见吧,和大家聊聊小电。”
  可在此之前,唐永波对小电一直是保密的,连朋友圈都没有涉及过自己过去大半年到底在做些什么,于是,为了让第二天的介绍“轻松”一些,唐永波决定提前一天向媒体放出融资信息。可谁知,3月31日,在小电放出新闻稿不久,街电也放出了自己的A轮融资信息--就这样,所有拿到钱的公司都坐不住了,短短10天,共享充电宝行业就爆出了近4亿的融资总额。
  谁也没想到,唐永波的一次无心之举,就这样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掀起了一个风口。昨天晚上,更是放出了聚美优品3亿元人民币投资街电,且陈欧出任董事长的消息。
  这个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多了。而现在,趟过最早一轮风口浪尖的唐永波终于有机会和几位同行一起坐下来,聊聊这个至今还让不少圈外人无比“困惑”的生意。共享充电的需求真的成立吗?为什么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在餐厅见过小电的产品?未来会出现百充大战吗?来听听这些圈内人怎么说。
  以下是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Hi电科技创始人刘文源、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以及祥峰投资合伙人赵楠在36氪风口汇的讨论实录:
  为什么会想到去做共享充电宝?&
  小电&唐永波:15年6月,我从阿里出来,我的上一个创业项目叫空格,做的是技能共享,我们知道58其实一直在做这种长尾的服务,所以我也会经常的去和姚劲波、杨浩涌他们去交流,去年8月的时候,我约了一个58同城投资部的人来杭州聊项目,可能头天晚上手机没充上电,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电量只剩20%,到火车站要碰头的时候手机就没电了,你说多急?当时我就觉得出门在外手机充电是个刚需。&
  后来我们就在深圳找了几家关系很好的餐厅做测试,做了几个比较粗糙的桌面充电宝出来,看会不会有人去用,我们还在产品上贴了二维码,看人们愿不愿意为它付费,后来我们发现,人们不仅会用,也有付费意愿,这个时候我们又花了20多万请人做了需求调研,加上自己焊了三四十台产品去北京和杭州的各个不同的场景做测试,测完一轮我们才算是心里有底。
  Hi电&刘文源:刚刚唐总从需求层面解释了,我想再从大环境方面解释一下共享充电宝出现的背景。首先是中国在线支付在腾讯、阿里两家巨头纷争后,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为线下共享充电宝发展提供了整体大背景;其次是参考滴滴、快的的&C2C&共享模式,这类模式需要平衡供给双方,如果不烧钱,很难形成规模,用户的获取速度甚至比不上流失速度。&
  而&ofo、摩拜出来后,我们看到供给方是可以自主决定的,只要找到需求方就行,这是一个相对更完美的模型;再次就是所见即所得,用完即走。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共享模式需要找到一个成本低的东西,才可以大规模布点,以及模型要足够好,才能滚动得比较快。
  目前的铺设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感觉大街上还很少能看到桌面型的充电宝?&
  小电&唐永波:我认为创业者不应该被投资人的速度影响。不是说投资多、轮次多,速度就要盲目的快,充电宝这件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小电的产品在&1&月份就出来了,只是一直没推。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面的坑填不满,越到后面欠的债就越多。调理考核机制、供应链、运营支撑平台、内部协作系统,内部发生好的化学反应之后,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铺是一定要铺的,但铺之前你要保证你的数据、你的后台、运营都能跟上。不过现在小电的基础已经打的差不多了,这个月我们就打算大规模铺,预计是以直营+渠道的方式在全国开辟出&30&多个城市。&
  Hi电&刘文源:充电宝这件事在前期要做充分的准备,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要一点一点去抓,CRM&系统这类配套都要准备好。从中国的人口红利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线下暂时看不到,其实正好说明了我们还有增长空间,至于具体的铺设数据,现在还不太适合说。&
  共享充电宝为何能在短时间如此密集的融资?&
  红点中国&张涵:当一个新项目有对标模型的时候,资方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和调整都会更快、更容易,而全新的模式则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从过去一年多整个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这件事也可以去对照演绎。资本越集中对创业公司发展来说更有优势。所以共享充电宝的这轮融资其实和共享单车已经教育了投资人也有一定关系。但我觉得大部分机构最终在做决策时,还是需要考虑项目具体的模式,早期项目主要就是看市场、团队和产品。&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智能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网速越来越快,但手机掉电也越来越快了,充电宝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不会受电池技术提升影响,同时&90、95&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和&80、70&后不一样,即使家里有充电宝,他们很多时候还是不会带出去。
  然后是模型本身,拿来电来说,来电的团队不是互联网出身,但他们做的比较早,积累时间也长,虽然资产比较重,但其产品成本、损耗率、运营成本等都比共享单车低,模型更健康,且在大、小场景下都有发展空间。
  我认为资本在这个阶段起到的其实是封锁通道的作用,既避免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市场。另外,其实媒体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其实来电和我们在1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聊完了融资,是最近两个月才报出的。
  祥峰投资&赵楠: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VC投项目不会去追风口,不会因为这个项目是风口就产生积极判断,主要还是看需求和单体模型,切入模式、商业延展性也很重要。具体到充电宝,不管是小电、街电还是来电,都不是在媒体报道之后一窝蜂去做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这个市场一开始的投机属性并不强,但不妨碍现阶段催生了很多投机行为。&
  从融资上来说,共享单车的经济模式已经让大多数VC熟悉了这种赚钱模式。另外,从流量的角度考虑,目前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纯online的流量抓取在短期内已经不会有特别巨大的机会。但商业的根本逻辑就是抓住流量,而线下场景恰恰能聚集流量。
  共享充电之所以比共享单车更快成为风口,既有投资人觉得他和共享单车有可比性的因素在,也有创业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门槛、成本都比共享单车更好,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三重因素结合在一起,阴差阳错造就了当下的风口。但是否是真风口,还要消费者说了算。
  共享充电宝存在壁垒吗?渠道到底有多重要?&
  小电&唐永波:充电宝和自行车的区别是,需要先to&B后to&C,所以能进入B的参与者有一定的机会,但这个赛道存在马太效应的,最终只能剩少数玩家。&
  关于渠道能构成壁垒的说法,我觉得是有点天真的,而且现在和创业和过去不同,现在真正的壁垒只有政策、技术和资金,首先政策,政策就是说,这个生意我能干你不能干,其次,技术,目前技术壁垒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表现的越来越低,可能也就能让你领先两个月就差不多了,而VC的爆发又让资金壁垒不断降低,所以真正的壁垒其实是团队以及运营的壁垒。
  我一直在说渠道资源不是万能的,否则给餐厅卖碗的人它握有全国那么多餐厅的渠道,他就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些渠道拓展出来做CRM、外卖和充电宝的业务吗?不能,最后他还是在卖碗。
  元璟资本&陈洪亮:在渠道的问题上,我同意永波的观点,有渠道就能做事其实是不成立的,如果成立的话,那微信可以做创业公司做的所有的事情,淘宝也可以做。你要考虑你的渠道用户是可运营、可触达的,渠道的用户是否具有粘性,这些都达成后还要考虑渠道是有属性的,而属性很难迁移。&
  如何理解线下流量入口重塑?&
  元璟资本&陈洪亮:讨论“线下流量的重塑”是有价值的,这个话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O2O模式的误解:过去的O2O主要都是在做线上和线下的导流关系,但是事实上,消费者心中没有这个概念。以共享单车为例,在线下看到自行车到扫码、支付、归还的一系列过程,是线上行为还是线下行为其实很难区分;只是通过这两个动作的结合去解决了一些问题。目前线下流量能真正体现的价值是线下的场景+线上服务的优势(例如:支付方式)来满足那些过去没有被关注的用户需求。
  二是从产品到服务思维的转变:相对过去卖产品的思维,现在主要是卖服务的思维,从产品到服务的最大不一样还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体验不一样。过去的方式主要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而现在需求上是对服务的要求。对于充电宝和单车而言,“所见即所用”的方式更是服务上主要的改变,卖服务更贴近用户本身。所以,我认为充电宝有多大市场,那么共享充电宝就有多大市场;甚至比传统市场的空间更大。
  三是存量需求的牵引: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这种需求都不是造出来的。线下场景的重塑,切的是存量习惯,而不是再造习惯。既然是存量习惯又是刚需,迁移是非常容易的。
  红点中国&张涵:计算赛道有多大,有一些东西不能用存量思维去看。目前来看,服务升级带来了用户的边际增长。激发了以往被忽视的需求。以共享充电宝为例,如果真正把桌面型形态做到位,这个市场会比传统充电宝销售的市场空间要大,而且大好几倍,会激发出新的需求。如果认为是刚需,那么核心业务本身要是赚钱的,所以要先验证核心业务能否赚钱。后期在运营中,可以用红包补贴来抢占市场,但这不应该是前期有的行为。&
  共享充电宝的故事还有什么想象空间?&
  元璟资本&陈洪亮:所有的终局不是设计出来的,是自然而然走出来的。比如阿里最早做淘宝的时候没有想过支付宝业务会分拆,支付宝分开那一天没想过还要去做理财,最早做淘宝和支付宝也没有想到由于淘宝和支付宝这么大的一个体量,上千万的商家、几亿的消费者能够孕育出阿里云这样的服务,这个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沉淀出来的。同时也是冲着用户的需求,做支付宝是因为用户有担保支付的需求,做阿里云是因为服务器搞不定双十一、双十二这么大的服务器需求,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共享充电宝如果本身不能赚钱,就说明这是一个伪需求。小场景中用户集中度更高,在用户触达和广告信息上都有很强的作用,但二维火模式现在还不考虑。同时,量不大的时候去讲商业渠道的扩展和广告,也没有基础。
  红点中国&张涵:小场景大场景殊途同归,领先玩家两种都会去做,但现阶段创业步骤使得每个人切入点不一样而已。纯从大场景来看,没必要在现阶段就把大型柜机想象成fen众。先把基础做好,后续延展会自然而然地出来。&
  共享经济是怎么从C2C演化到B2C的?&
  元璟资本&陈洪亮:无论是C2C还是B2B模式,最终决定的平台运营的效率。共享其实只是一个窗口,对于平台运营而言,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用户体验以及提升效率。以淘宝网举例,最早他们做的C2C模式,是因为B端不愿意加入,对于B端来说,平台迁移的成本太高;但是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B端的加入会有效的提高效率(专职的滴滴司机一定会比兼职的满足更多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这个阶段自然的就转向B2C的模式。这个过程中业态在发生转变,而且创始人和投资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供给端是平台还是自营,我还有一个看法。早期,平台没有太多竞争,可以选择平台的模式;但在多个平台在竞争的时候,自营效率会更高,也是对用户快速营造鲜明特色的方式。
  祥峰投资&赵楠:核心逻辑不是考虑共享的概念能套在哪个标签上。而是平台在持续演进过程中;应该保障效率的提升,可以规模化和持续化运作。对于VC来说,实际出发点是“这个东西需不需要被共享”,&未来还有那些没有被服务好的产品和行业?去关注这些蓝海才是应该掌握的问题。&
  对于自营和平台,目前国内大多数创业者都想做平台,但是真正能做成平台的生意其实越来越少了。自营是标准化的体验,效率高,但供给端特比较重。但对于不同行业以及供给端的区别,每个行业最后选择的模式都不一样,根本上来说,自营与平台效率的平衡才是关键。创业虽然在同一个大行业里,但每个玩家的选择不同。
  共享充电宝安全吗?&
  小电&唐永波:目前,使用锂聚合物作为原材料的电池仍然是最稳定最安全的,我给小电做测试的时候,是把电芯放在120度的烤箱里面连续烤72个小时,然后再让它充电,看它炸不炸,不仅如此,我们在投放前还会投保。&
  至于电池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做之前也去各大研究室做过调研,如果在三五年内,充电技术就能产生颠覆性的发展,那我们也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了。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APP专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充电宝商户拓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