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航线miss率怎么计算,我要大圆航线计算公式式比如100命中怼200机动这样的miss率是多少?

YXAD提示信息当前位置: >
> 碧蓝航线石油计算公式分享 石油消耗怎么算?
碧蓝航线石油计算公式分享 石油消耗怎么算?
编辑:qinyi 来源: 发表时间:
类型:大小:223.7MB
此身为舰,即刻出战!
在中,石油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其他游戏中的体力,没有了石油也就意味着战舰无法出击了,那么石油消耗是怎么计算的?碧蓝航线石油消耗计算公式是什么?安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碧蓝航线石油消耗计算规则
1、品质类型石油消耗不一样:
白皮(普通)的驱逐、轻巡等轻型船初始消耗为1;
蓝皮(稀有)的驱逐、轻巡等轻型船初始消耗为2;
紫皮(精锐)的轻型船,大部分重巡初始消耗为3;
紫皮(精锐)的战列、航母等船初始消耗为4;
金皮(超稀有)战列航母消耗5,驱逐轻巡消耗3,重巡消耗4;
大概是以上这样,具体大家可以到【舰娘图鉴】中查看不同船只的油耗。
2、突破提升油耗:
一阶加1油耗,二阶+1油耗,三阶+2油耗,可能白皮三阶不是,具体大家可以看下回复中评论指出哦~
3、等级提升油耗:
应该是20,40,60,80,100各增加1点,也就是100级总共会增加5点
关于这个油耗的提升,所有这里提醒:
捞船的时候注意油耗,上等级高的,数量少的阵容去打捞最好;
推图的时候,用实力低一些油耗低的打道中难度低的敌舰,强力的打3个三角的和Boss的敌舰;
碧蓝航线石油消耗计算规则大家都清楚了吧!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碧蓝航线石油消耗怎么算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最新手游资讯、攻略,请持续关注安锋网。
安锋网官方微信
扫我!精品游戏礼包领取!
上一篇:下一篇:备课笔记_甜梦文库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一 单元 第 1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 ax+b=c,ax-b=c 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 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 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创设情境,教学例 1: 1、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谈话: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有许多著名的景点,画面上的就是有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它们 气势雄伟,是西安的标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和它们 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出示例 1 的文字部分) 。 2、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了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启发:题目中是怎样说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的?你能 从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及时做好标 记) 。 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 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 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求的 追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揭示: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列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 4、 谈话: 我们已经在五年级的时候初步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 骤? 让学生先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会解吗?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提示: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 22,使方程变 形为“2X=?”的形式,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解答。 和学生一起完成两边同时-22 的步骤,让学生继续独立解答,求出 方程的解。 组织交流解方程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检验求出的解,最后再写 上答句。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让学生独自列方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列的方程,说说自己这样 列的依据。 集体交流,然后说说怎样来解自己列的方程。 7、引导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这样一个实际问 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吗? 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 引导学生归纳:1、根据条件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列出 一个最容易想到的关系式。3、分清关系式中的已知数量和要求的 量,确定设哪个数量为 X。4、解出方程后要检验。 二、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 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 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一第 1、2、3 题。 三、课堂作业。 四、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觉得该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还有什么 收获?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一 单元 第 2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 ax+_b=c 的 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 ax÷b=c 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 解决吗?试试看。 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 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 7 题 (1)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你能根据这个公式列出 方程吗? 指名列方程,全体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学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练习一第 8 题 引导学生把杨树与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再结合列 表找出数量关系。3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3、练习一第 9 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熟量关系,是结合学生回答画 出线段图。生独立解答,订正。 4、练习一第 10 题 师学生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 5、练习一第 1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晓玲 出生时的身高与体重。 6、练习一第 12、13 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五、作业完成《同步》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4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一 单元 第 3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 ax+_bx=c 的 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 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 方程的习惯。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 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特别是昆明 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 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 2 指名读题 2、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有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 x 号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师:如果用 x 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集体交流解答方法。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 4 页练一练。5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 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 2 题 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 3、完成练习二第 3-5 题 学生独立解答。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记忆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 程。 四、全课小结 者皆可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五、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练习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6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一 单元 第 4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 ax+_b=c 的 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 ax÷b=c 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 4x-x=245x+6x=12.1 6.6x-5x=8 1.5x-x=1 1.9x+0.4x=9.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 7 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 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 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 8 题 师:相距 182 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第 7 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7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3、练习二第 9、10 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 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一第 1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6、完成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 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8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一单元 第5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与练习(1)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 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解题思路。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 3.4X+1.8=8.6、5X-X=24 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举例说明。 小组自由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 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要求学生选其中一题进行 检验)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指名读题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 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提醒学生用 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 全班交流。9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 小树从 3 月 1 日到 9 月 1 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口答) 板书: 小树原来的高度+6 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 个月) 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 全班核对。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提问: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每本印刷费×本数) 完成板书: 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疑惑 的地方? 四、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习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10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一 单元 第 6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与练习(2)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 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小组讨论: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 “2X+1.5×2=9” , 也可以列出“X+1.5=9÷2” ) 2、练习二、6 指名读题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 千 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出解决,要求学生写出检验过程。 集体核对。 3、练习二、7 指名读题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 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1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4、练习二、8 先让学生独立算算自己在体育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 约每秒是多少米。 出示第八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 10 个,说 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二、课堂作业 练习二、9、10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1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一 单元 第 7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与练习(3)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2、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 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 不足。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探索与实践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 第 11 题 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 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 小组成员交流成果。 课件出示。 第 12 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再动手分一分。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并 交流方法。 全班交流。13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第 13 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 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自评与小组内的互 评。三、作业 为同学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14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1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 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增强空间 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 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 出示例 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 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 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 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15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 教师板演画法。 3、 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 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 观察一下: ⑴它的 12 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 12 条棱可以分成 4 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 长、宽、高。 6、出示例 2 正方体有几个面、 几条棱、 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 1-4 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 5 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16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2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 使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增强空间观 念,发展数学思考。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 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 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 3 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 3 题17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 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 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 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18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3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发展空间 观念和数学思考。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 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 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 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 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 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 据长宽高正确找出 3 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 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19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 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 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 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 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 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 1 题 3、做练习四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 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 4、做练习四第 51 题 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 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四第 3、4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20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4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学目的 和要求1、 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能根据 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 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 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 1 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2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2、完成练习四第 6 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四第 8 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 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四第 9 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四第 10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2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5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发展空间 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 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 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 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 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 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 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23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 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 3、完成练习五第 1、2、3、4 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练习。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24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6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2)教学目的 和要求1、 使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 初步具有 1 立方米、 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实际 大小的观念。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 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 8 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 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 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 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 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 (1 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 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25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1 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 立方分米的体 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 1 立方厘米或 1 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 体体积是 1 立方米,想象 1 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 1 米的架子演示 1 立方米的大小,感受 1 立方米的空 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 积的。 直观演示:1 平方分米就等于 1 升。 由此得出;1 立方厘米等于 1 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 5 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 6 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五 第 8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26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7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目的 和要求1、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 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 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 实际问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 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 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 3 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 3 题27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 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 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 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28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8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教学目的 和要求1. 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进 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展示: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 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 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 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 4 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 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 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 6 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 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 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 “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 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29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再问: “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 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 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 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 ,然后 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 1、2 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 单位“立方厘米” 。 2、练习六第 4、5、8 题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 6、7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30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9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经历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1 立方米=1000 立方 分米的推导过程, 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的道 理。 2. 会应用对比的方法, 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 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并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导入 提问: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1 请画在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 回忆并再次经历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 1~2 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 台述说, 并将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 1 分 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 100 个边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1)猜猜看,1 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 来. 学生 6 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得到一个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 1~2 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 1 分米,也 就是 10 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 的模型进行展示。 (2)展示推导过程 请 1~2 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 1 分米,也 就是 10 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 的模型进行展示.3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 1 分米的正 方体分割成 1000 个棱长 1 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 写上: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3.推导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1) 提问: “不用操作, 你能想出 1 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 1 米的正方 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 1 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 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 归纳出: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 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 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 (2)提问: “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 率相同吗?”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七第 2 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练习七 第 3、4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3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10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教学目的 和要求1、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并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 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 5 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 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七的第 6 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 少. 3、做练习七的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七的第 8 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33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5、做练习七的第 9 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 订正。 6、做练习七的第 10 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 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 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 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34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11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与练习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 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 )条棱, ( )个 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 ,相对的面( )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 )个 顶点;它的棱( ) ,每个面( )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35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3、单位的化聚: 3.6 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 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 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 升=( )毫升=( )立方厘米 5200 毫升=( )升=(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P33 1、2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36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二 单元 第 12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与练习(2) 课时教学目的 和要求1、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会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增强空间观 念,发展数学思考。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 34 页的第 4 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 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 34 页的第 5 题. 3、做教科书第 34 页的第 6 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 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7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 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 34 页的第 7 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 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38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二单元 第13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目的 和要求1、 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 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 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 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拼拼算算 1、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 1 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 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 正方体做准备。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 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 2 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即减少了 2 平方厘 米。 2、 深入探究: 1)如果用 3 个、4 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 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 如: 2 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 2 个面, 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 4 2×2) 3 ( 个面,4 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 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 2 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 等。 3、 当正方体增加到 5 个 6 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 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 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39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 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 5、 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 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 “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 2 个面 ” 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 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 现) 二、拼拼说说 1、用 6 个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 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 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 2、拼 10 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 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 小) 怎样拼最少呢?(5 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40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二单元 第14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与练习 3教学目的 和要求1、 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 的价值。 3、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第八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 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 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 料时的思考过程。二、第九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 和交流。4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 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4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1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分数乘整数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 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体 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 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 复习:1、5 个 12 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16 + 26 + 36 = 29 + 29 + 29 = 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29 + 29 + 29 =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 1 出示例 1, 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 米” 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 3 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 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10 + 310 + 310 教师:求 3 个 310 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10 ×3 或 3×310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 310 是什么数? 式中的 3 是什么数?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多媒体示) 指名回答,并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 学生观察回答。指名读题说题意。指名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探索43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 (板书课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1、 学生尝试计算 310 ×3。 启发:310 ×3 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 学生试做得出: 3+3+310 提问:分子上的 3+3+3 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3×3) 教师接着写 = 3*310 = =910 (米) 由此你发现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分母不 进一步启发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提问:310 ×3= 3*310 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的结语。 教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整 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行了。为了计算简便,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约 分。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评点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3、 结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证书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 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 1、2 题。 2、做练习八第 1、3、5 题。 四、总结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 授课时间:20044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2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 以用乘法计算。 2、 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 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 2 58 × 1 110 ×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 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 教学例 2 出示例 2 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 10 朵绸花,其中 12 是红花,25 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 “其中 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 10 朵中的 12 ,然后出示问题 (1)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 10 朵的 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 10 朵中的 12 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 就是把 10 朵平均分成 5 份,求这样的 2 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 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45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 10 朵的是多少也可以用 10×25 来计算。 求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 10×25 可以下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 10 朵的 25 ,也就是把 10 朵花平均分成 5 份,求这样 的 2 份是多少。计算 10×25 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 10 ÷5,求出 1 份是多少,在乘 2 求出 2 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 1 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 2 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 以用乘法计算。 2、 做练习八第 6-11 题。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 问? 五、作业 《同步》相关的题目 指名回答。并列式。 学生回答。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46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3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 简单实际问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 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培养观察、 比较、 分析、 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会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 际问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 导入 出示例 3 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 把黄花看作单位 “1” 红花是黄花的 1110 , , 绿花是黄花的 610 (35 ) ;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 1011 ,绿花是红 , 花的 611 等。 二、 组织探究 1、教学例 3 出示题目:黄花有 50 朵,红花比黄花多 110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 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 是那种花朵数的 110 ?也就是多少朵的 110 ? 追问:50 朵的 110 是什么?指出: “红花比黄花多 110 ” ,是把黄 花朵数看作单位 “1” 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 50 朵的 110 。 , 指名列式板书:50×110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试一试” 。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 25 ,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7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追问: 绿花比黄花少 25 这个条件中, 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 “1” ? 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就是求多少朵的 25 ?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 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有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先按要求画一画Δ , 再完成填空。 4、做“练一练”第 2 题 学生独立解答,说出思考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 军邮票张数的 27 ,也就是 28 张的 27 ” 。 三、练习 1、做练习八第 12 题 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 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 1 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 数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 1 大的分数相乘呢? 2、做练习八第 13、14 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3、做练习八第 15、16 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八第 17 题 学生解答后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比较它们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48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4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分数乘分数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 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 把 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培养观察、 比较、 分析、 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 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 画斜线部分是 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 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 14 是 18 ,12 的 34 是 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 12 的 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 12 的 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打开书 P45 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 乘做分母 2、教学例 5 (1)让学生说说 23 ×15 和 23 ×45 分别表示 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 23 再画斜线表示 23 的 15 和 23 的 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 论有什么发现?49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 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 P46 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 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请同学们先完成 P46 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 1 的分 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 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 1 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 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 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 1 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 P46 2、练习 完成 P46 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 1、3、4 题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50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5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分数连乘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 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 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 简便方法。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 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复习 1、 口算。题目略 2、 笔算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二、新课教学 1、 出示例 6 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 135 朵,二班做得朵数 是一班的 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 3/4。三班做了多少朵? 2、 学生读题,尝试画线段图。 3、 问: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 4、 学生列式。 分步 135*8=120(朵) 120*3/4=90(朵) 综合 135*8/9*3/4 5、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 讨论计算过程 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比较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6、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 算简便?5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7、练习 做练一练,做后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①37 与 23 的积的 21 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 32 的 19 ,这个数的 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 56 米,宽是 25 米,高是 38 米,它的体积是多 少立方米? 3、 练习九 7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第 6 8 9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5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6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分数乘法的练习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计算。 1516 × 2021 × 15 × 12 22×910 × × 23 56 316 × × 34 827533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 1100 千米,某织布厂有 800 台这样的织布机,1 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 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 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 34 米的正 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 重点练习。 1、 练习九 10 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 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 练习九 11 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 一个数与比 1 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53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一个数与比 1 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 练习九 12 独立完成后订正。 4、 练习九 13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小结全课。 五、作业: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54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7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倒数的认识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导入新课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 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新授 1、 教学例题 (1)出示例 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 1? 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 (2)学生回答。 (3)引出概念。 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 3/8 和 8/3 互为倒数。可以说 3/8 是 8/3 的倒数,8/3 是 3/8 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2、 归纳方法 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 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问:5 的倒数是几?1 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 有倒数吗?为什么?55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指出:因为 0 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 1,所以 0 没有倒数。 除 0 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 母调换位置即可。 3、 教学“练一练” 学生回答。 指出:分子是 1 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 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 1。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十第 1 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2、 做练习十第 2 题 指名口头回答。 3、 做练习六第 3 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4、 做练习六第 4 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练习十 5、6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56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8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和练习1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 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2、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可以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 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 回顾与整理 1、 小组讨论。 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勇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 指名全班交流。 二、 练习与应用。 1、 练习与应用 1 直接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 练习与应用 2 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 练习与应用 3 单位的换算。 4、 练习与应用 4 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5、 练习与应用 6 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57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6、 练习与应用 8 分数乘法应用题。7、 练习与应用 9 分数连乘应用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讲算理。 三、 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那些任务?你有问题吗? 四、作业。练习与应用 5、7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58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三单元 第9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和练习2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 基本练习。 1、 口算。 题目略 2、 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3、 解答应用题。 (1) 甲地到乙地公路长 180 千米, 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 , 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 小强跑了 1000 米,小名跑的是小强的 4/5,小军跑的是 小名的 3/2,小军跑了多少米? 二、 探索与实践。 1、 第 10 题 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 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 3/2 的后一个数。 2、 第 11 题 学生按照要求涂色。 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59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3、 思考题。 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 0) 、分子是 1 的两个分数的 差是它们的积。 三、 评价与反思。 1、 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小组交流。 3、 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4、 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全课总结。 教师针对本课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60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四单元 第1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数除以分数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 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一、复习 1.口算:38 ÷3 45 ÷4 95 ÷6 413 ÷2 复 备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 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 4 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 每人吃 2 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 4÷2?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 1 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4÷ ?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 4 个橙子每 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 是几? 板书:4÷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6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3.出示第(3)题。 学生读题,列式。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3)出示:4÷ =4×( ) 4÷ =4×( )复备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 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 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4÷ =4× =6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 1、2 题。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再计算。 3.做练习十一第 5、7 题。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 6 题和第 8 题。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6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四单元 第2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1.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 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 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 ÷2 9÷ 310 14 ÷4 4÷ 45 512 ÷10 2÷ 314 310 ÷6 1÷ 32 复 备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 4 1.出示例 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 得多少?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 3 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 算呢?63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 , 看看 里有几个 , 有几个 ,再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 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 (甲≠0)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 2 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一第 10 题。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十一第 11、12 题。复备四、作业:练习十一第 9、13、14 题。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64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四单元 第3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除法简单应用题(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 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 数量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一、导入 1.出示例 5 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 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 =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 900 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 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 5 1.出示例 5,学生读题。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65教学重点、难点复备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 =900 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 =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 1 题。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 2、3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66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四单元 第4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分数除法应用题(2)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 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 题的数量关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列方程解答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4 ÷ 58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45 ②一桶油,用去了 12 ÷ 45 56 ÷ 12 45 ÷ 15(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45 =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 5 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 自解答,并指名板演。67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复备2.做练习十二第 6 题。 10 小时行了全程的 56 ,表示什么意思? 提醒:10 小时行的时间相当于全程所需时间的 56 。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3.分析练习十二第 7 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三、作业:练习十二第 7、8 题。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68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四单元 第5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教学目的 和要求1、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 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 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 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 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 6 1.出示例 6 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 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 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 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 3 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板书: = (升) ÷ =8(杯)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 ÷ ×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 (1)出示: ÷ ÷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 ÷ = ×( )×( )=( )69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 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计算。 ÷ ×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 2.讨论练习十二第 10~11 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 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第 12 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 9、10、11 题。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70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四单元 第6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整理与练习(1)教学目的 和要求1、 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 体会分数 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 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 当的评价。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 ,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 ,等于甲 数乘乙数的倒数? (1)联系分数的意义。 (2)画图理解。 (3)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 3.实践:分析讨论第 9 题。 (1)出示第 9 题,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71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 方还需要努力?复备三、作业: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72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五 单元 第 1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比的意义教学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 后项。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 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 项。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导入新课 1. 出示例 1 实物图 2. 提问: 杯果汁”和“3 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 “2 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 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 (板书课题) 1.教学比的意义。 (1)师:2÷3 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 是 2 比 3。 (板书 (2)3÷2 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 谁和谁比。 指出 :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 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那个数量与那个数量 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4)出示试一试。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如果把内中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 1 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 份? 2.教学例 2 出示例题后 ,让学生填表 。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73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900:15 表示什么?900:20 又表示什么? 明确:900:15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 速度;900:20 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 的速度。 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 法。 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师说明: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 p53 的前五节内 容。 (4)提问: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⑴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衩除数, 相娄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 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⑵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 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相法。 三、巩固深化 1.练一练 2.练习十三 1~5 题 四、课堂总结复备板书设计教后 小记74授课时间:200年月日 备备课时间:200 单元、章、节 课 时 年 月 第 五 单元 第 2 课时课日笔课题 课型记总备课第 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的 和要求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 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 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 单的整数比。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复 备教学重点、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3 ?18 ?( ) ? ( ):( ) (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 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 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 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 ,比值 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 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 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 9∶8 就是最简单 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75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1)12:18 (2)复备5 3 : 6 4(3)1.8:0.09(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 (演示课 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 项是互质数。 (2)化简 (2)5 3 : 6 4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 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 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 (演示课件出示)比的 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 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 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71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三 8 3.出示选择 1.1 千米∶20 千米=( ) (1)1∶20 (2)1000∶20 (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碧蓝航线伤害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