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除了成都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有玉器哪些城市还有

成都景点排名第22
> 热门城市 > 热门城市 >
> 评论详情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的遐想
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往往是由对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间的比较及其相互联系的想象串连起来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就像小时候夏天纳凉时躺在席子上仰望着眨巴眼睛的星空无法想象宇宙的广袤一样,当我看着那些沉睡了数千年后被无意识的工程带出地面的文物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象历史是怎样的深邃。这次在成都开会之余去参观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两个考古博物馆,这里出土的文物体现出来的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该两地遗址的文化断裂层和相关性使我又沉醉在构筑历史的无限想象中。
三星堆的发掘可以追溯到1929年,在四川广汉鸭子河边燕家院子里的一次普通农家挖土坑劳动竟然成为揭开古蜀国面纱的起点。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发现是在1986年的7月,在那次震惊世界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象牙、石器、玉器、陶器、金器、青铜器,真正在几千年后拉开了古蜀国的帷幕。特别是那些高鼻梁、凹眼睛、倒八字眉的青铜面具和人像几乎颠覆了多少年来对人类起源、人种变迁、文化继承方面的理解和看法。三星堆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中华大地上的这批使我们泛起寻根溯源的好奇心的先人们为什么竟然在距今2800年前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寻找先人踪迹的努力在本世纪的钟声刚刚响过就结出了硕果。2001年在成都西北郊的房地产开发中挖到的文物使这场开发立即转变成惊天动地的考古发掘。在这里发现的大量象牙、石器、玉器、陶器、金器、青铜器使小小的金沙村很快名扬全球,而这里出土的文物和三星堆文明的一脉相传不但勾起了人们对古蜀国的兴趣,也使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更想寻找三星堆到金沙遗址的历史变迁之谜。&&&
&[1]三星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铜面具。
&[2]1986年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突目面具,高65公分,宽138公分。从它的大小来看绝对不是一般的面具。从同一地点出土的其他器具来看可能是一件祭器。三星堆的这些青铜面具在中华大地出土的青铜器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的面部形象会使我们对三星堆古蜀国地区我们的先人究竟来自何方产生无限遐想。这样的青铜面具出土一共有近八十件。&
&[3]这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中唯一一件具有中原地区中国人形象的面具。不能不让人们想象古蜀人既有来自中原的又有来自于西方的可能。&
&[4]青铜人像上的金面具是用金箔制成的。人头像通高42.5公分,如果他们是按当时人脸制作的话,古蜀人与现代蜀人还是“面目全非”的。&
&[5]2007年在成都西北的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高11公分、宽19.5公分、厚0.04公分,重46克。不论从眼睛、鼻子、耳朵来看与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和青铜面具形象很接近。如果从他们形态独特的嘴和耳坠上的圆孔来看,三星堆面具和金沙面具的风格存在传承关系。&
&&&&&&&&&&&&&&&&
[6]这是更令人目瞪口呆的近似性。这具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是稀世珍宝。连基座在内通高260.8公分。要特别关注的是青铜大立人像的两只握成中空的手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这两只手倒底握的是什么至今不论专业人士还是游客都争论不休。
&&&&&&&&&&&&&&&&
[7]这具青铜立人像是金沙遗址出土的,虽然要矮小的多,大约也就十几公分,但他的两只握成中空的手竟然和三星堆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的手如出一辙。
&[8]这样的相似不正说明了三星堆到金沙的一脉相承吗。&
&[9]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长143公分,直径2.3公分,重463克。上面压着箭射鱼鸟的图案,一支箭穿过鸟射向鱼,两端还有人的头像。&
&[10]正当人们沉醉在探讨三星堆的文明进程为什么会突然中断的时候,2001年在金沙遗址发现了这个金冠带。从上面可以清晰看到压着的图案,箭、鸟、鱼和人头构成的箭射鱼鸟图与前面那件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的图案如出一辙。金沙蜀人是三星堆蜀人的一支已经相当清晰,只是三星堆文明为什么中断仍是不解之谜。&
&[1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跪人像。这是当时的一种祭品。&
&[12]这是金沙出土的石跪人像。&
&[13]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古蜀国本不是大象的居住地,象牙的使用存在着古蜀国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的可能性。这也可以是古蜀人与中原或其他地区人种变迁的引证。&
&[14]同样,在金沙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象牙。这是发现象牙的发掘现场。&
&[15]中国人崇尚玉器历史悠久,古蜀人也不例外。不论在三星堆还是金沙遗址都出土了大量极其精美的玉器。上面是三星堆出土的玉琮。
&&&&&&&&&&&&&&&&
[16]金沙出土的十节玉琮,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现场看的时候觉得实在太美了,拍得有点模糊我还是把它贴了上来。
&&&&&&&&&&&&&&&&
[17]三星堆出土的玉璋。
&[18]金沙出土的玉戈。&
&[19]三星堆出土的陶器。&
&[20]金沙出土陶器与三星堆的也是一脉相承。&
&&&&&&&&&&&&&&&&
[2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又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主干上套铸三层树枝,每层又有三支,每支上都有一只鹰头杜鹃,共九只。这也体现了古蜀人的鸟崇拜。
&[22]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鸟头,高40.3公分。这么大的鸟头现实中可能是不存在的。这和三星堆出土的巨大的青铜面具一样可能具有其他什么含义。&
&[23]三星堆出土的陶鸟头。&
&[24]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含金量高达94.2%是出土的金器之最。太阳神鸟金饰直径只有12.5公分,厚0.2毫米。图案采用镂空来表现。这个图案已经在日被国家文物局宣布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这个金饰把古人对鸟和对太阳的崇拜联系了起来。&
&[25]无论是三星堆还是金沙都没有出土任何古文字,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还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但是在金沙出土了不少占卜用的卜甲。这是我国出土的最大的卜甲之一。卜甲上那些没有钻透的空是用来烧灼的,烧灼后在背面产生的裂纹被古蜀人用来占卜凶吉。&
&[29]金沙出土的龟甲。&
&[30]金沙还发现了大规模的墓葬。一共有两千多座墓葬,还有多处集中的墓地。所有墓葬都是按西北-东南方向下葬的。&
&[31]这是三星堆的位置图,在成都北面的广汉市的西部。&
&[32]三星堆博物馆,后面就是展出令人惊叹的青铜面具的陈列馆。&
&[33]金沙遗址博物馆,比三星堆修得晚,当然也就更辉煌。&
&[34]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
&[35]金沙遗址开放参观发掘现场,这非常好,给人穿越时空与古人融合的感觉。三星堆也有一个考古现场,但没有金沙的展示得好。&
&[36]最后我们看看太阳神鸟金饰的发掘现场吧。体现古人对鸟和对太阳的崇拜的精美图案。
古蜀人从三星堆到金沙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积淀方式。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放弃三星堆而去金沙,他们在金沙之后又去了哪里,他们来自于什么地方,他们与中原怎样联系,太多的谜留待专家们去探索,吸引游客们去遐想。
我的更多文章:
( 06:34:26)( 09:49:15)( 17:27:15)( 16:40:25)( 17:14:55)( 06:38:29)( 07:33:43)( 07:15:10)( 20:02:42)( 18:49:5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6-04-27 13:39
  本报讯记者王臻青报道由大连现代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古蜀探秘&&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菁华展&于4月22日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展出,本展展期三个月。此展分为&序展&&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概要&&三星伴月&&三星堆古蜀王国神庙秘宝&&金沙遗珍&&金沙时期古蜀国祭祀重器&三部分,汇集三星堆、金沙文物精品,以青铜器、玉石器为主,兼及金器、陶器,包括人物与动物造像、玉石礼器及金饰等珍贵文物137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9件。其中,三星堆铜戴冠纵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代表性文物首次亮相我省。为使观众深入了解古蜀文明,大连现代博物馆特邀金沙遗址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章义赴连举办《神奇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讲座。| 您好,欢迎访问国内十大优秀旅游网站-九游网
[原创]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
我向来喜欢参观各地的博物馆,此次由天津博物馆承办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自然不能放过,之前去成都时只看过金沙遗址博物馆,但没看成广汉的三星堆,颇感遗憾,这个展览自然不能轻易放过了,呵呵。首先介绍一下家乡的博物馆,嘿嘿。天津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与平江道交口的银河广场上。是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大型艺术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2004年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和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而成。天津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分为三层,从外面看建筑设计整体就像一只正在展翅高飞的天鹅。由天鹅湖、天鹅颈和绿色项链构成。天鹅湖直径130米,水深从30厘米到80厘米逐渐加深,湖岸可供儿童游戏,湖水可作为消防用水,不过这湖水我倒是一直都没看到过。天鹅湖周围设有湖边广场,采用花岗岩铺地,并在石才下铺两层沙和灰土来为防止冰冻造成花岗岩脱落。天鹅颈由从主入口经过天鹅湖进入博物馆的回廊构成,屋顶用玻璃覆盖,在建筑表现上,就象一只白天鹅的脖子,造型丰满美丽。围绕天鹅湖的绿色项链以10度的角度缓慢倾斜,种植4米以下的植物,使人无论从哪里都能够看到天鹅的造型,再铺上草坪,作为游人休憩的空间。博物馆外景:大厅的宣传牌:下面介绍一下此次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文化及出土文物吧。三星堆之谜: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1986年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现及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使沉睡数千年的地下蜀史翻开了尘封的秘密,大宗古蜀秘宝横空出世,震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和新世纪开篇的中国考古最为重大之发现。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广汉市城西鸭子河南岸,系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分布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遗址范围约12平方公里,现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有数十处。三星堆古城位于遗址核心区域,面积达4平方公里,其规模堪与同时期中原王都相并论。密集的文化遗存和宏大的古城,表明在三星堆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已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而三星堆正是此一时期古蜀国的中心都邑。三星堆遗址文化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延续时间从距今5000年-2800年,约当中原龙山文化时代至商末周初,分布范围以三星堆遗址为核心,辐射至四川大部分地区及鄂西、陕南一带。三星堆文化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进入展厅便可看见的青铜大立人: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青铜人像数量不少,但这件堪称“世界之最”。据说它在英国展出的时候,曾有人愿意出资十亿英镑购买它,十亿英镑,这在文物界也是一个天价了。当然,作为国宝,多少钱都是不能卖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青铜立人像的价值。那么,这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能够如此的价值连城呢?它就是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体量最大的青铜人像,因此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东方巨人”。青铜立人像头上戴着高筒莲花冠,粗眉大眼,双手夸张地握成环形,赤足戴脚镯,站立于兽形方座之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服饰,最里面那层两摆下垂,像是今天的燕尾服,每层衣服上都刻有精美的花纹,整体形象庄重威严,独具匠心。好像是一个具有通天本领、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这尊青铜大立人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大家对他手中是否原本抱有某种法器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琮,有人认为是权杖,有人认为是大象牙,也有人认为他是在空手挥舞,表现的是是祭祀时的一种特定姿态。而这尊“纪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征什么身份呢?目前,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青铜大立人是至高无上的国王,另一种意见认为他是群巫之长,即握有神权的大巫师,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古蜀历史早已偃旗息鼓,无言的文物抛给人们的是难解的文化之谜。展厅内的一些介绍:青铜神树:三星堆的祭祀坑中有一种奇妙的青铜器,那就是青铜神树。它体量高大,结构新奇,装饰华丽,地位突出,在出土器物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最大的一株神树通高达3.96米,不仅是三星堆最大的一件铜器,可能也是目前所知我国商代前后最高的单件青铜器。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手法,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树下为圆环形底盘,用三叉支架交汇成为一个山形树座,座上绘满云气纹。一根粗壮的主干,直立通顶,顶端一花蒂状座,上面似还立有一大鸟(已残断)。枝干三层,每层三枝,每根枝上立一鸟,枝端各有一颗似桃状华果,这三层枝干中各有一枝分为两杈,结二果,整棵树上共有十二颗果实,九只飞鸟(若顶上还有一鸟,则为十鸟)树枝均弯曲下垂,错落有序,似在随风飘摆,树干侧面有一条飞龙攀援而下,前爪已落在底盘之上。龙为方首,前昂,身似旋扭的长绳,虬曲盘旋。身上有人“手”,短“剑”,叶、果之类的装饰,加之云饰缠绕,十分气派。在世界所有考古发现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都称得上是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神树造型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比较适宜,对称中有变化,对比中求统一。造型艺术的美,通过古代师匠炉火纯青的技艺,被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对于神树的认识,持“扶桑若木说”这种观点的学者占了很大比例。扶桑与若木是古代传说中分别生长在东极和西极的两棵太阳树,也就是太阳和神鸟升起和栖息的场所,每天早上太阳从扶桑树上升起晚上就落在若木树上。远古传说天有十日,每天升起一个太阳,余下的九个太阳神鸟就栖息在树上,这也正好印证了青铜树上有九只青铜鸟这样的一个事实。而另外有些学者认为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树可能是剑木或者和剑木有关。英国学者罗森在《古中国的秘密》一书中写到,三星堆的青铜树使用了贵重材料,即用青铜来铸造,也许是暗示了它所表现的是人世以外的一个非物质的世界。三星堆大铜树以树的躯干、鸟、花和神树之上供人们想象的太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通天的主题。在青铜树的枝干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用以垂挂器物的穿孔。考古者从三星堆的器物坑中发现了一些小型青铜器件。这些由青铜制作的发声器也许是悬挂在铜树上的。3000年前,当风吹过三星堆的时候,整个王国的人们都可以聆听那些由金属的摇曳和碰撞奏出的音乐,那一阵阵清脆的声响证明着一个伟大的青铜时代在四川盆地达到顶峰。铜人头像&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青铜人像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就是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它以其特殊的造型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这种人头像造型与未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造型大体相同。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而成,依照人头像的造型,做成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中空的形状。这件铜像的金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采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头像上。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气度非凡。通过青铜人头像粘贴金面罩这一特点,可以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经视金为尊贵的象征。人头像作为常设于神庙中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贴金,其目的绝非仅仅为了美观,而应是与祭祀内容和对象有关。从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了青铜人头像多达50多件,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却只有4件来分析,它们应该是代表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这种具有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据推断他们是手握是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的。还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戴金面罩的人头像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可见,它应当是古蜀青铜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青铜太阳轮:青铜太阳轮形器恐怕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大多数人们认为它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然而众所周知,自然界和人类都喜欢"对称",因为对称不但美观、稳定,而且简洁。制造四道、六道、八道或十二道芒的饰物不是更美观简洁吗?为什么三星堆人要舍简求繁?要知道,在测量技术还很落后的时代,要将圆周等分成五等份该是多么困难的事。青铜眼形器:三星堆青铜眼形器共71件,均出自二号祭祀坑。其中第一种“眼形器”为完整的菱形,共29件,整体形态很像一只抽象化了的大眼睛,周缘斜平,中间的眼球呈圆形凸起,眼球周边外圈下凹,两端有三角形棱脊凸起表示眼睑,长逾半米,四角有穿孔起安装固定作用;第二种眼形器为四件一组,拼合为菱形眼形器。器形为菱形眼形器沿纵、横轴对剖后的四分之一,略呈直角三角形。四个单件合拢后,其间形成纵、横不同走向的“V”形沟槽。“眼睛”是古蜀人特别崇拜的对象。三星堆、金沙大量铜眼形器及与此有关的器物,都说明了眼睛是蜀人的重要标志物和象征物,具有崇尚光明之神、祖先之神和族群认同的重要意义。从巫教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当与认为巫师的眼睛具有能见神鬼幽明的神奇功能这一观念有密切关系。青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千里眼”、“顺风耳”的奇异造型其并非为普通的人面像,而应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有学者认为这一造型奇特的青铜大面具就是蜀人的始祖蚕丛的象征,是远古蜀人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过渡的产物。所谓“纵目”,应是古蜀人对自己祖先形象的追记。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应是兽面具,或是三星堆王国人们最尊崇的大神―太阳神的形象等。铜人首鸟身像:这件人首鸟身像原铸于小型铜神树树枝端部。该像为平头顶,头戴,面带面罩,脸形方正,大耳高鼻,其双眼呈外凸状,与纵目面具眼球造型相类似。其鸟身较短,参考与之造型完全相同的同树另一枝枝端人首鸟身像,可知该像现残断的双翼原当呈宽展状,尾羽构型亦当为分叉相上下卷曲状。这种人首鸟身像除见于小型铜神树外,在同坑出土的青铜神坛最上层的“J顶建筑”上额正中也铸饰有此像。古人有“以上为尊”、“居中为尊”的说法。人首鸟身像出现在铜神树树枝端部与铜神坛顶部正中,显然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人首鸟身像所代表的当是群神崇仰的天“帝”,一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宙斯一样。在中国周朝以来的神话中,众神之尊一般指的是黄帝。三星堆时代早于周朝,那么,人首鸟身像指的是谁呢?我们曾指出,人首鸟身像造像当与古蜀远祖有关,可与古史神话中的古蜀祖先神“大鸟王”帝颛顼发生联系,就其神职内涵象征而言,该像很可能是“中央之神”并兼有太阳神神职的最高权威象征物。当然,这仅是我们的初步看法,尚待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尊造像当是古蜀先民诸神崇拜中的主神。青铜人面具:面部上宽下窄,前额两侧及下颌后缘各有一小穿孔。其眉梢上绘有黑色,原来的整体视觉效果当更加威武有神、更具威慑力。如前面提到的那件铜面具原为朱唇,可以说,三星堆铜面具“黑眉”、“朱唇”等涂彩手法的运用当不仅仅是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还应具有某种巫术文化内涵的象征隐喻作用。金箔虎形饰: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金虎呈半圆形,可能原来是粘贴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中国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的习俗,三星堆出土的金虎及青铜虎,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而且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铜: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了八尊二,反映了蜀地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古蜀人在众多的中原礼器中选择了尊、少数几种器类作为礼器,并以尊为主,这种组合方式是四川地区青铜文化的特征之一。铜兽面:该型兽面于颌下有一对相向的夔龙以承托兽面,龙构型为大眼、独足,头部向下勾卷,龙尾上翘急收,含蓄有力。加之兽面眼、眉及牙齿均涂饰黑彩,使其整体视觉效果显得更为神奇诡异。颌下夔龙亦特别突出眼睛,其与兽面大眼相呼应,强化了“眼睛”图像的宗教意义。一些其他铜器: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是时代上前后衔接的古蜀国都城遗址,二者既具相对独立性又具有许多共同性。金沙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市区西北苏坡乡金沙村,属商周时代的古蜀文化遗存,遗址总面积逾5平方公里。自2001年初发现以来,现已发现大规模的建筑基址、大型祭祀场所、大型居址和墓地等重要遗存,相继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石器、卜甲、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数以万计,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这些遗物表现出显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表明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之后,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又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系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繁华都邑。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即“四鸟绕日金饰”它极具动感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外层的4只飞鸟,还是内层旋转的太阳。特别是在红色背景衬托下,里面的旋涡就如同一轮旋转的火球,周围飞鸟图案分明就是红色的火鸟。外层飞行的神鸟和内层旋转着的太阳,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太阳神鸟和太阳神的崇拜和讴歌。太阳神鸟”图案已经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被“神舟6号”载入太空。金沙神鸟金饰:此外,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中,有数以吨计的象牙,还有大片的野猪獠牙、鹿角等等,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象牙很快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直到今天,象牙仍然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三千年之前金沙,富庶的程度可想而知。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这么多象牙,是从哪里来的?被保存起来的象牙,馆内光线较暗,没开闪光灯,效果不太好:金蛙形器:这件金蛙形器长6.96厘米,宽6.16厘米,厚0.1厘米,重为4克,国家一级文物。从总体造型和细部特征看,金箔的外形为很像是青蛙或蟾蜍,可能有相应的成形模具。因此,将其定名为蛙形金箔。在三星堆遗址中曾发现了一件圆雕的石蟾蜍,是一件写实作品。实际上,蛙纹图案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有大量发现,从东到河南,西至甘青的广大地区都有数量众多的蛙纹彩陶出土。远古先民为什么会对青蛙或蟾蜍如此崇拜呢?学者们对大量的实物资料和民间传说进行了研究,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蛙的肚腹浑圆,极似孕妇的腹部形态;蛙产子繁多,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此,蛙是生殖崇拜的象征。(2)蛙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蛙鸣声音的变化可以预知雷雨是否即将来临,天气是否大旱等。这无疑引起了先民的想象,认为天气的变化是因蛙叫而引起的,进而对蛙产生了崇拜。祭蛙求雨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祭祀习俗。(3)月亮的盈亏圆缺,这一自然规律在古人们看来,就如同蛙(蟾蜍)的肚腹可以膨大缩小一样,于是,他们认为月亮中有一只神蛙(蟾蜍),是由于神蛙肚腹的伸缩而引起了月亮盈亏的变化。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如《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骏乌,而月中有蟾蜍”。这种观念在汉代已经非常普及,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上,作为东方的太阳内有三足乌,作为西方的月亮内有口吐云气的蟾蜍。类似的题材还广泛见于汉代的壁画及画像石上。可以推测,月中有蟾蜍的观念的萌生和出现应大大早于秦汉时期。金沙遗址的蛙形金箔和三星堆遗址的石蟾蜍的功用或许就在于此,反映了古蜀人的宗教哲学思想:生殖崇拜、祭蛙求雨、月亮崇拜。商代铜鸟:鸟的造型在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最为常见。三星堆一、二号坑中发现了许多铜立鸟、鸟纹图案及各种鸟形饰件,尤其引人注目的那棵通天神树上站立着的九只青铜立鸟。金沙遗址铜立鸟的造型与三星堆神树上的铜鸟大体相类似。金沙遗址里还出土了“太阳神鸟”金饰,其上刻划了四只围绕太阳飞翔的神鸟,一件带柄铜璧形器的两面也铸有三只展翅欲飞的神鸟。在中国古代,鸟一直被视为吉祥的化身,它负载着人类的美好希望,成为沟通天地间的使者。这两个遗址出土的众多鸟类文物,充分说明了鸟崇拜在古蜀人的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说是古蜀人祖先的柏灌、鱼凫都是以鸟来命名的,其中还有一个叫杜宇的王在死后化为了杜鹃鸟。在古文献中还有周成王大会诸侯时,蜀王向周王朝进贡了一只花纹美丽的鸟的记载,可见古蜀人还把鸟作为进贡和交往的信使。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与故事表现了古蜀人与鸟的亲密关系,充分说明鸟在古蜀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崇玉,可以追溯到非常遥远的时代,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传统。玉石因其天生丽质,被古人认为乃自然造化之精髓,天地灵气的结聚,是最为圣洁之物,故常“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在祭典和一系列大事活动中,玉器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玉器是古人祀鬼神、通天地的社稷重器,同时也是权势与地位的物质体现。中国人的崇玉精神,充分体现出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思想。金沙遗址祭祀场所里已经出土了2000多件精美的玉器,数量巨大。它们大多是玉制礼器,这些玉器种类丰富,基本没有使用的痕迹,等级较高,制作也很精细。从其基本功用和性质来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它们既是当时统治阶层财富、身份、地位的实物载体,也是巫师沟通神灵,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与法物。金沙玉器大多就地取材,在制作上常融合多种技巧,精雕细琢,光润细腻,闪耀夺目,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大程度地凸显了玉器的坚毅、细润及自然之美。与今人对玉的认识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人类认为“石之美者为玉”。有一些玉料,其表面色泽艳丽,体现了金沙人一些选料的标准。金沙人对玉料的选择已很广泛了。通过调查与鉴定,初步确认金沙的玉料大多来自成都平原西北部的高山中,另有部分材料可能取自附近河滩地点。玉璋:目前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数量已达到200多件,比全国各地发现玉璋的总量(约140多件)都要多。金沙玉璋大多色彩绚丽,形式多种多样,大小尺寸不等,雕琢细致精美。金沙玉璋阑部的齿牙装饰繁简不一,齿突有的做出兽首形,有的做出梯形,有的做出台形,还有的做出卷云形。玉璋的阑部还常装饰有多道细密的平行直线纹或曲线纹。有两件玉璋的器身上还分别以阴刻和镂空的技法刻划出了人面形的图案。还有一种是小型玉璋,它在祭祀场所内中出土较多,形制基本相同。从金沙遗址的情况看,可能仍是一种祭祀性用品,只是与大型玉璋相比,它的象征意义更为明显。目在国内的其它区域都没有发现过此类玉璋,因此它可能是川西地区青铜文化所特有。玉琮:它的形状是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圆地方”和“四面八方”的宇宙观;中间有一孔相通,传达“贯通天地”之深刻含义,是古代社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政治、宗教制度的体现。玉琮最早出现于年的马家滨文化中,在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鼎盛,成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主要的礼器之一。以后,良渚文化逐渐向四周幅射与传播,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龙山文化、安徽的薛家岗文化、殷墟妇好墓、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等地都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玉琮制作的全盛时期,商周以后走向衰微,这与商周统治阶层重视青铜礼器有关。金沙遗址已出土玉琮27件,是目前国内良渚文化以外区域出土玉琮最多的一处,说明玉琮在金沙礼制系统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玉璧:古文献记载璧“圜形象天”,玉璧是先民“礼天”的重要法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于黄河中游地区,商周时期更是成为祭祀中的“六器”之首,在祭祀活动中广为使用。金沙遗址祭祀区中已出土了200多件玉璧,充分说明它在祭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受埋葬环境影响,玉璧多数色泽艳丽,它们统称为玉璧形器,形式上可以分出有领与无领两种形式。有领壁的在商时期就出现了,后来在殷墟妇好墓、侯家庄1002号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及三星堆祭祀坑中都有发现。无领壁形器多数色泽艳丽、沁色丰富,这类器物在三星堆坑中尚无发现,极可能是金沙遗址的特色器物。而在《周礼》记载的六种祭祀的玉器中,金沙就发现了五种。金沙玉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祭祀的宗教活动用品,或者是特殊礼仪中王权的象征,看来当年金沙人对玉相当崇尚和尊重。而崇玉是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说明金沙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说明,古蜀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同外界有着长期而广阔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比如,金沙遗址共发现28件玉琮,其中有的和良渚玉琮如出一辙,它们很有可能来源于良渚地区。金沙遗址的历史年代比良渚文化晚1000多年,因此,即使对当年的金沙人来说,青玉琮也可以算做一件年代久远的古董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沙遗址 三星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