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三国里的谋士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

三国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
我的图书馆
三国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
来源:知乎日报知乎上有人提问:怎么向孩子解释「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这个问题?为了避免再一次被当做知乎用户低龄化的典型,我学着给问题标题加上了一个'怎么向孩子解释',我太他么机智了!三国真是一部好书,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在无法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阶段,三国绝对是分析社会、了解人心的绝佳素材。 学而不思则罔,现在回想起来,我看三国的时候,思考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成了我了解社会科学的动力,思考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虽然是一个幼稚的问题,还是期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以下是支持率最高的回答作者:杨威这并不是一个低龄向的问题。从古至今,有无数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提出过数十种建设性设想,得出过许许多多互相矛盾却又合理的结论。但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定论。也因此,这个问题比你想象的要更有深度。既然题主的问题改了,所以,我想来叨逼叨几句。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曹操入兖州不久,兖州刺史刘岱身亡,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当时,兖州有张邈,有鲍信,有陈宫,有万潜。难道这些人真的就这么差劲,自己领不了兖州牧,却偏偏要让一个刚入兖州的曹操当头领?我认为,除了因为曹操背后有袁绍的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张邈如果领兖州牧,鲍信会服气吗?陈宫上位也是如此,鲍信上位恐怕也不能服众。于是,得到袁绍支持的曹操,成了兖州本土势力唯一能够认同的人选。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需要找出一个代理人。然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到代理人的大旗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代理人心态,始终贯穿着三国谋士们的心。张邈陈宫叛变曹操,但他们自己不领头,而是推举了一个代理人吕布。除了考虑到吕布的西凉兵强盛之外,作为领袖,他也能够被兖州大多数本土大族认可。贾诩先投李傕郭汜,后投段煨,再投张绣,最终归奔曹操。他为什么不自领一军,自己单干?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利益最大化。如果贾诩领军,西凉兵不会服气,段煨军不会服气,张绣军不会服气。制衡贾诩的,是军队。因此,他需要为自己找一名代理人,一个能够获得士兵支持的将领。当他发现这名代理人的前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他。荀彧,居中持重,机鉴识人,牛不牛?郭嘉,算无遗策,世之奇士,牛不牛?但他们一样需要让曹操来代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会自己单干。因为,曹操不仅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而且比后者眼界宽,目光远,能力强。徐州牧陶谦死后,陈登、孔融、糜竺等人劝谏刘备领徐州事,也是相同的道理。孙吴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东吴谋士们之所以会辅佐孙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的武力征服。换句话说,他们是被迫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陆逊。作为陆家唯一一名有出息的人,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最大化,陆逊不得不去辅佐曾经的仇人做代理人。东吴谋臣大多是摄于武力才来投靠,这其中有不得已为之的心态。孙权晚年的狂暴和乖戾,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对这群在孙家淫威之下的谋士,他根本无法做到如曹操刘备一样信任他们。所以,陆逊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孔明庞统蒋琬费祎,无一人如他的下场那么凄惨。那么,说到这里,我要说结论了。谋士们之所以不会单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要么受到制衡,要么,那不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辅佐一个领袖,要比他们自己单干,获得的利益更大。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说真的,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几乎每一个派系甚至每一名谋士都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如果把他们全部分析一遍,那就太长了,我懒。所以关于你的问题就分析到这。然后我想针对你的问题描述,说两句题外话。书摊上总能看到一些书,他们大多数的名字可以归类为:《从三国看现代企业管理》、《跟着曹操学人事》、《像刘备那样做领袖》。马亲王说,凡是书腰上写着“XX圣经”的书,其实都可以烧掉。但是,他忘了烧掉以上这些书。从三国你能学出来什么企业管理规则呢?曹操建立的魏国,是一个根本制度并不完美的国家。在曹氏统治之下,世家大族的利益受到严重排挤,最终,不满的士人们选出了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司马氏,并毫无羞耻的取代了曹魏建立晋国。如果你看过《权力的游戏》,你会发现,当龙母攻占弥林之后,她遇到了和刘备相同的境遇。外来的军队,外来的政权,与本土势力之间的格格不入。当刘备率领军队进入益州之后,他面临的是原本就充满矛盾的东州军和益州本土士族。刘备、诸葛亮,两代领导人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荆州系、益州系、东州系,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交织在蜀汉政权中。当这个政权风雨飘摇的最后时刻,本土士族便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它。至于东吴,更不必谈。孙策气势汹汹的得罪了士族,最终被士族所杀;孙权上台后,曾利用过这些本土士族,但最后,他也不得不下狠手进行压制。要是按照魏、蜀、吴三国的路子管理公司,不倒闭才怪。最多,你也只能从三国里,学到一些人尽其用、才尽其职的人事管理法则。但如果真想学这个,大可不必学三国,远有苹果、微软,近有百度、联想,还不如研究一下这些成功的公司。三国,是实打实的人命在拼,其争斗的烈度,远不是几个因破产跳楼的董事长能比的。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正理。就上面的回答,有大神针对荀家没有单独创业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作者:沃金荀家这种士人不单独创业,也和阶级意识有关系。你翻翻后汉书,看那批颍川人在汉末搞运动时的样子就知道了。这批士人和儒生的人生终极追求不是称王称霸。往大说,是做帝师当圣人。往小说,混个四世三公再留点著述也圆满了。你要是去跟荀彧说:“令君哥哥,咱反了吧。”他肯定抽你说别闹……自立山头这种事儿,在二荀这种出身的人脑子里很少会有人考虑。反而是那些地方豪酋的观念比较现代化,谁都不服就信自己我的地盘我做主。几代官僚的士族子弟,经学传家的儒学世家,这是两种人。他们偶尔重叠,但绝对会更倾向其中一个本质,荀家显然是后者。别看荀家似乎代代有官僚,荀爽当过司空,他们自我认知的身份还是荀子后人。假如问荀爽这辈子啥事儿最得意,肯定不认为是当司空,而是注解周易。袁绍和袁术则是前一种人,虽然家传孟喜学说,但不是真做学问的。他们和王莽是同类,成长在大官僚家庭,毕生追求的是更大的权力。还有两种就是地方豪酋和职业军人,这两种人也都是最有暴力资本的。同样的,他们和前两者的身份也可能重叠,但依然会有一个本质身份。譬如程昱,这家伙其实就是个土豪啊,而土豪的心态杨威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土豪和军人都很容易变成军阀,他们之中有可能诞生想逐鹿天下的人主。不过这种人因为普遍缺乏文化修养,革命意识不彻底,大多数都缺乏政治理想。掌握武装的军人,有政治野心者如董卓,无政治野心者如太史慈。不想逐鹿的太史慈就投靠了孙策,一心维持独立势力的韩遂则坚持不懈的叛乱。不管想不想当帝王实质上确实在参与中原逐鹿的那个人叫吕布。他死的好惨。豪酋要养活几百上千口人,他们考虑问题就和生意人一样,要算风险。他们不为自己活着,而是宗族,投靠强者最划算。而军人因为天天要在死人堆里扒拉着找同伴的尸体,三观比较不健康……你看西凉军这种纯武人组织,除了董卓真的有政治想法,余者都是过把瘾就死。那么最后剩下有心成就霸业,统一寰宇,并且愿意付诸行动的,是很少数。其他四种人里,也许会有人做个白日梦,意淫一下帝王梦,但不可能去做。袁绍、孙策、刘焉,这都是有野心的。看,没一个知识分子。曹操、刘备,这两个是真正有伟大志望的,而后者更是那种天生要为人主的。其他人要么在考虑怎么在乱世里随波逐流,好好活下去。或者就是荀彧和诸葛亮这样,想靠自己的力量和一位明君一起改变乱世。话说回来,投靠个老大不自己创业也有好处。很多时候政府的原则是只论主犯,胁从不问……
馆藏&4726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混在三国当谋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