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运营商大数据与个人隐私分析能得到什么结果?个人隐私能泄露到什么程度

谁泄露了你的信息? 警惕“大数据”泄露个人信息
  “徐玉玉案”引发了全社会对个人信息泄露现状的高度关注和热议。针对个人信息泄露及其引发的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已经引起了公安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金额和资源进行打击。但是,普通百姓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现状依然感到焦虑和无助,对维权途径所知甚少。
  昨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联合发布国内首份基于百万问卷调研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该报告揭示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提出只有从非法数据产业链的源头堵住数据泄露的可能性,才有希望从根本上治愈这一顽疾,迎来个人信息保护的蓝天。
  泄密大数据
  230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
  当电话另一头的陌生人能够准确地叫出你的名字、说出你的单位,甚至说出你孩子正在哪家幼儿园就读时,你心中作何感受呢?当下,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为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一,尤其是自今年震惊全国的“徐玉玉案”发生后。7月20日,公安部官网以《公安机关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成效显著》为题报道了公安部门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努力。全国公安机关即累计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缴获信息230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35.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610余个。
  230余亿条的信息固然让人惊讶,但与我们的印象相差并不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于今年10月联合发起的《你的隐私泄露了吗?》问卷调查显示,近一个月来,全国各个省、区、市的每个被调查者,几乎都收到过垃圾短信,接到过骚扰电话。参与调研者中,26%的人每天收到2个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近一个月来每天收到2个以上骚扰电话。来自上海、北京、重庆、江苏、天津等省市的受访者收到的垃圾短信、接到的骚扰电话最多。说明越是经济发达、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电信骚扰密度越高。
  在遭遇个人信息侵害时,多达81%的参与调研者经历过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因网页搜索和浏览时泄露个人信息的参与调研者占53%,经历邮箱、即时通讯、微博等网络账号密码被盗的参与调研者占40%,因房屋租买、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信息泄露,和因在网站留下个人电话和注册网络金融服务而遭遇各类骚扰和诈骗的参与调研者都在30%以上,遭遇针对银行卡、信用卡和网络交易诈骗以及被“短信炮”、“拨死你”电信骚扰的参与调研者比例在20%以上,被冒充公检法、税务机关的不法分子诈骗、恐吓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9%,明确知道个人和家庭信息被贩卖、泄露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8%,最少的数据比例即“个人隐私信息被网站公布”、“购买机票后收到航班异常的电话或短信诈骗信息”也达9%。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徐玉玉,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泄密三大源
  复印件、快递单和手机
  通过对逾104万份回收问卷调查的分析,专家发现,由于对个人信息泄露渠道的不了解,虽然大多数人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但相当高比例的人群并不知道如何防范个人信息侵害,在使用个人信息的载体时疏忽大意或不知如何采取防范行动。
  当被问到“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您是否会注明用途”时,55%的参与调研者表示从不将证件复印件标明用途,28%的参与调研者表示偶尔注明。当被问到“扔掉快递外包装时,你是否会把带有个人联系方式的快递单直接扔掉”时,47%的参与调研者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在通过手机使用WiFi时,34%的参与调研者只希望确保手机在线,而不会对免费WiFi鉴别使用;在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时,26%的参与调研者会点击短信中的可能产生侵害行为的网络链接。
  随着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手机也成为泄露个人信息的重要途径。当被问及“怎么处理不用的旧手机”时,17%的受访者表示直接给亲友使用,49%的人表示删掉内容后给亲友或卖掉,只有34%的人表示会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或格式化,再用无关内容将手机存储空间占满之后,再卖掉。而在手机号码停用、注销的时候,27%的受访者表示直接用新手机号,旧的号码就不管它了。不过也有将近60%的人表示会进入支付宝等各种软件或者去银行网点,修改手机号。
  芝麻信用法务总监聂正军建议,证件复印件要注明提供给什么机构、什么用途、并注明他用无效;扔掉快递外包装,一定要涂抹、处理掉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不使用的账户,及时申请注销,避免信息外泄或被非法获取的可能,考虑到木马病毒等情况,不建议在电脑、云盘等地址存储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或隐私信息;不要为了贪图小便宜、获赠小礼品而提供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信息。这些都是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常识。
  泄密维权难
  亟须统一立法
  在明确自身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并面临侵害时,仅有少部分人采取了积极对抗行动。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而选择了沉默。这一方面说明,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普法力度仍需加大,尤其是要使公民清晰掌握维权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反映出个人信息安全维权的技术难度与不成正比的维权收益,使公民个体在维权中步履艰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维介绍,在各行各业都推行用户实名制的当下,消费者再难用“李交行”、“李建行”的办法判断个人信息从何种渠道泄露。根据现有的举证责任难度,对于技术复杂、环节众多的个人信息侵害行为,个人维权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而个体案件中如果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害,个人也往往没有动力去展开成本颇高的个人维权行动。因此,对于个人而言,通过事后个案维权保护个人信息的机制,成本过高而收效极低,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实现防患于未然。
  业内专家认为,个人信息保护和利用的问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社会共治的模式,通过产业界的自律和他律,通过包括市场手段在内的多种手段惩戒、共治违法违规者,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对于打着“大数据”旗号而行个人信息侵害之实的黑色产业链,应当不遗余力予以打击,与此同时,对于获得了合法经营资格、严格守法自律的数据处理企业,应当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能因为存在违法的数据黑色产业链就对数据行业‘谈虎色变’,应当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和信誉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促进数据产业的健康、良性、有序发展。”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认为,可行的举措是改变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将目前的“谁主张谁举证”改为“举证责任倒置”,即不是由原告提供证据来证明被告以不恰当的方式获得了个人身份信息;而是原告只要提供了被告联系其这一事实即可以被告非法获得身份信息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被告需要承担提供其合法获得原告身份信息的证明。“这样一来,就会对那些非法获得身份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形成强烈的威慑效果。” 本报记者 张品秋
[责任编辑: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运营商的用户数量和业务数据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也达到"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及策略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运营商的用户数量和业务数据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随着大数据在移动运营商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作人员在处理数据方面更加的高效、精确,同时也促进了网络资源的优化,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本文从大数据的优势特征以及大数据在移动运营商尚存不足之处的角度入手,进而分析了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移动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 中国论文网 /1/view-7475929.htm  【关键词】 移动运营商 大数据 发展策略   一、大数据的优势特征和不足之处   1.1大数据优势特征   大数据对于互联网领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互联网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生产力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得以大幅度的提高,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其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用户基数庞大。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移动运营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迄今为止,三家运营商移动用户已达到约13亿人次,移动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及海量的基础数据。第二,数据的时效性。4G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相关,移动运营商掌握着庞大的第一手用户行为数据,并保持数据的不间断更新,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第三,移动运营商转型契机。为应对OTT的竞争,移动运营商亟需向数字化服务提供者转型。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兴起,移动运营商能加快转型的步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信息服务。   1.2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面临的挑战   第一,数据来源广而杂,聚集较为困难。系统数据形式不一,格式多样,而系统往往只支持单一的数据结构处理模式,无法全面覆盖各种类型的数据处理,进而无法满足互联网多样化的发展,同时也给大数据的技术人员在处理数据上造成一定的困难。第二,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移动运营商由于拥有的用户基数过于庞大,掌握的数据资源也非常多,但对于这些数据的处理上仍存在一定难题。由于移动运营商尚未建立对外数据平台,大量的数据只能供内部人员使用,而不能使外部人员对其加以应用,从而造成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三,大数据运营存在风险。人们的隐私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名誉,甚至生命安全等,因此,移动运营商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保证个人隐私不泄露至关重要。对移动运营商而言,大数据安全策略的研究将会是重中之重。   二、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   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体现在内外两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使移动运营商的决策从依据传统经验向科学化的方向转移。   1、提升网络服务,优化网络建设。通过分析小区级数据流量,了解用户流量消费水平的分布情况,针对流量消费较高的区域重点优化4G网络建设;通过MR数据分析,辨别信号较差的区域,然后根据关联用户的相关信息,为用户进行网络优化服务;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实现网络切换,优化网络性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基于用户行为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以用户手机号码为例,第一种是根据用户提供的相关信息,移动运营商先对用户的手机号码进行匿名处理后,即用伪码来代替真正的手机号码,然后第三方再根据用户提供的相关数据为伪码做标签处理,使其成为用户手机号码特有的标志;第二种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在于为用户打上标签的是移动运营商,而非第三方。   三、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应用上的发展策略   3.1应用大数据协助内部运营   利用大数据来协助移动运营商的内部运营对于移动运营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措的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运用大数据为用户服务。通过对用户的位置定位,根据用户对网络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关联用户的网络质量,帮助用户解决网络问题。第二,优化网络质量。移动运营商通过对用户的爱好、位置等相关信息关联,分析用户所在的网络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进而促进运营商的网络建设。   3.2向大数据转型、开展新的业务模式   移动运营商向大数据转型的核心要点是合理规划大数据业务模式。首先,借助大数据运营中心平台,通过分析海量基础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同时实现移动运营商利润的最大化。其次,通过采集、分析大量数据,发挥大数据的真正价值。构建完整的大数据运营中心,针对性的解决数据多而杂的问题。除此之外,利用大数据开展新的业务模式,以进一步加强移动运营商的竞争力。   结束语:随着4G时代的快速发展,OTT业务的激烈竞争,移动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兴起,移动运营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大数据价值,竭尽可能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从电信网络运营商向信息运营商的华丽转身。   参 考 文 献   [1]钱志新数据大金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3.   [2]王海涛,刘波.云计算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 0 11(3 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来磊:大数据在旅游产业的运用
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来磊在2016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
  我分享的主题是大数据在旅游产业的应用,在介绍大数据之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浙江大数据交易是浙江省内唯一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交易数据资产的创新性交易场所。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也希望秉承七个关键词:公信力、开放、客观、独立、第三方、平台、会员制。
  我前面提到交易中心采取会员制的模式,所以交易中心上有大量会员单位,与我们进行大数据探索和发展。它们会覆盖各个行业,不光是旅游,可能在金融等等行业当中都会有体现,而且会涉及到数据提供方、需求方,以及数据相关的技术公司。今天旅游大数据应用案例是来自于运营商的,大家都知道运营商拥有非常海量的数据资源。在他们数据资源之上,也可以做到非常多的大数据运用方式。比如这里可以看到实时流量监控,游客量的趋势预测、游客预警、游客属性构成等等,非常多。
  游客量的分析,运营商现在可以基于所有用户的位置信息,非常轻松掌握每一个游客所在的位置情况,以及他在各个景点驻留的时间长度,在景点里的行为分析。他具体在景点哪里玩,住的酒店在哪里,到了哪些消费场所进行了停留,这些信息都可以掌握得到。这些都是来自于每个个人用户在运营商下的数据信息,其实个人位置信息是一个非常隐私的数据,运营商一般都不会说把直接个人隐私信息开放出来,它会通过不同的时间纬度,以及按不同地区纬度来进行一个统计,整合的形式,进行数据的分享。这样既避免了数据隐私的泄露,而且对于需求方来说也是更加便捷,这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现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家都是在使用手机,一旦使用手机,大家实时的数据都可以被运营商掌握,运营商可以进行实时动态客流监测。可以分析景区客流是否均衡,这个景区是不是人群拥挤程度非常高,提前做出一些预警工作,避免由于人群过多产生的危险问题。
  另外,基于游客的位置变化,可以帮助运营商来做一些基于大数据区域旅游关联的推广。大家都知道啤酒尿布案例,在沃尔玛超市,他们之前在世界杯期间发现有大量人同时购买了啤酒和尿布,这两样表面上看似完全没有关系的东西。实际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两样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有关联,带娃的男性会在世界杯期间大量购买。我们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挖掘不同旅游景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关联程度。通过这样关联规则的算法和大数据的计算,来得到一些不同景区之间的关联程度,从而帮助旅行社或者景区的管理者更好来安排深度游的线路安排。
  另外,根据运营商的来源地分析,常住地分析,游客出行地分析,能够帮助旅游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而且精准的方案调整和决策支持。最后运营商得益于工信部手机实名制的政策,所以说现在运营商可以非常真实而且非常准确的掌握用户的人口属性,他会非常了解你的性别、民族、年龄。而且基于大家在手机端的消费,运营商本身也有一些支付通道,这些消费能力也能掌握游客的消费力指数,从而提供一些相应服务。&[1]&&&
责任编辑:陈淑安
假日集结号
微信订阅号
旅游微画报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Zjo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B2-大数据时代,我们还有隐私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大数据时代,我们还有隐私吗?
大数据对个人隐私权的影响。怎样保护网络隐私权?
本文作者:zhanghuicuc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匿名”有可能会变成“数学上不可能”的事。
1995年,欧盟出台的隐私法例将“个人资料”定义为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一个人的信息。很显然,当时立法者考虑的是那些带有身份标识号的文件资料之类的东西,这些标识号就好像人的姓名,而立法者们希望它们可以得到保护。
如今,“个人资料”这一定义所包含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当年那些立法官员的想象,甚至可以轻易地超过18年前他们通过这项法例时整个世界的数据量。
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这个世界每年所创造的数据量在以指数形式增长,去年,这一数字则达到了2.8ZB(1ZB =10244GB),听起来就很可怕的数字,而且据知名信息行业咨询服务商IDC称,这一数字将在2015年翻一番。此外,这些数据中的3/4是由个体人在创造或移动数字文件时贡献的。举例来说,一个标准的美国上班族每年可以贡献180万MB的数据量,平均每天则有约5000MB,这其中包括下载的电影、文档、电邮以及这些数据通过移动或非移动互联网传播时所产生的附加数据量。
互联网的数据量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图片编译自MIT TechnologyReview
尽管这其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不可见的,似乎也并不携带任何个人信息,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数据科学已经发现几乎任何类型的数据都能用来识别创造它的人,就好比指纹一样。比如说你在网上下载的电影、你的手机发出的定位信息,甚至是你被监控摄像机所拍下来的步态都可以用来识别你。实际上,数据越多,其中可以称得上隐私的就越少。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阿尔文德·纳拉亚南(Arvind Narayanan)称,只要有合理的商业动机来推动数据挖掘的进程,任何形式的隐私都是“算法上不可能”(algorithmically impossible)的。
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那些以往被我们认为是个人资料的信息——姓名或者信用卡号——如今都已经被安客诚(Acxiom)公司这样的数据代理商用作交易,它拥有500多万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人们在填写了某些调查表或者注册了一些服务后,相应的数据就进入了公共领域。这也是这些代理商的数据来源。
安客诚可以利用一些信息来推测你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比如你的汽车品牌和使用时间、你的收入和投资状况、你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邮政编码。所有这些信息可以将你归类为70种不同的“PersonicX”集群中的一个。除此之外,你最近有离过婚吗,或者你刚刚变成了一名空巢老人?这些“人生大事”更可以将一个人从一个消费阶层转移到另一个,而这正是安客诚及其广告客户的关键兴趣所在。安客诚称其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预测3000种不同的行为及心理倾向,比如说一个人会在某两个品牌间做出怎样的选择。
虽说听起来很厉害,但这些数据代理商如今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了,尤其是跟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相比。Facebook已经可以实现对个人信息收集的自动化与实时化,其首次公开募股时的财务档案显示,Facebook上每位用户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数据量约为111MB,而Facebook的用户数如今已经超过了10亿,这可是整整100PB(1 PB = 10242 GB)的个人信息数据!在一些法律案件中,Facebook所记录的数据也派上了用场,其中包括涉案人发过的文字信息、点过“赞”的东西以及所用过的电脑的IP地址等,这些资料加起来足有800页,这800页就又给每位用户增加了几MB的数据量。
线上和线下的数据如今正在逐步融合,进而帮助营销人员更精准地进行广告投放,这也是众多“数字隐私”拥护者的烦心事。今年二月,Facebook宣布与包括安客诚在内的多家数据代理商展开合作,通过整合各自的数据资源来构造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之间的联系。一个月后,安客诚的首席科学官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称他们的数据已经与全美90%的社会档案建立了链接。
这些数据往往被描述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匿名性”,但是牵涉到的信息越多,这样的说法就越显站不住脚。就拿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他们会记录用户的位置和手机号码,然后再将这些综合数据卖给商家。尽管位置数据的匿名化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来自MIT的伊夫·亚历山大(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和塞萨尔·A·伊达尔戈(César A. Hidalgo)却发现只要通过同一手机的四个不同的位置数据点就可以精确定位其拥有者。不光是移动通信运营商,,就连最近刚刚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如Google Glass)也被认为会引起隐私担忧。
毫无疑问,可以获得的个人数据量越多,其中的信息量就越大。只要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甚至可能发现有关于一个人的未来信息。去年,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亚当·萨迪克(Adam Sadilek)和来自微软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克拉姆(John Krumm)发现他们可以大致预测一个人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最多可以预测到80周后,其准确度高达80%。为此,他们收集了32000天里307个人和396辆车的GPS数据并建造了一个“大规模数据集”。
两人想象了一下这一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他们说到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广告:“需要理发吗?四天后你就会在这家发廊周围100米内,届时它将会有优惠活动哦!”
这两人还为他们的系统起了一个名字——“遥远未来”(Far Out),没错,这也正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将带我们去的地方。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本文编译自:MIT TechnologyReview Has Big Data Made Anonymity Impossible?
作者:Patrick Tucker文章题图:
你可能感兴趣
其实隐没在大众当中,在概率上也是一种保护啊
确实如此。我一点都不喜欢QQ里的好友推荐,也不喜欢圈子,更拒绝人人网,至于微博微信,更加危险,就别提那些你搜索过的内容了,感觉很恐怖。我并不希望每个人都了解我,我也没有天大的秘密,我只是想有隐私权。仅此而已。
现在流行的大数据说得吓死人的,其实并不能做太多的事情.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72)
能分析这些数据的也都是大公司吧。。。
呵呵,先杀一下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真的是没有隐私可言啊,现在各大网站上的淘宝广告,显示的结果都是按照用户逛淘宝浏览的习惯展示的,也就是说别人用你电脑的时候,你买了什么,或者喜欢什么,其他人都可以在网站上看的一清二楚。
其实隐没在大众当中,在概率上也是一种保护啊
说的很吓人。狠吓人。
现在流行的大数据说得吓死人的,其实并不能做太多的事情.
现在哪里还有隐私可言啊,瞎扯。
传统的纸笔是最能保证隐私的,个人认为。
AI的时代要来了么!
Big Data已经来了
软件工程师,网路安全从业者
我觉得有的时候过于纠结于自己的信息是不是被商家追踪未免太累了,假如自己想理发,但是周围没有理发店,每次都要跑上老远,如果这种数据被想开店的理发师知道了,在自己家周围开了个店,自己省了跑腿去远处理发的麻烦,商家也赚了钱,也算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引用 的话:觉得有的时候过于纠结于自己的信息是不是被商家追踪未免太累了,假如自己想理发,但是周围没有理发店,每次都要跑上老远,如果这种数据被想开店的理发师知道了,在自己家周围开了个店,自己省了跑腿去远处理发的麻...没错,但是要防止非法运用这些数据。
引用文章内容:在一些法律案件中,Facebook所记录的数据也派上了用场,其中包括涉案人发过的文字信息、点过“赞”的东西以及所用过的电脑的IP地址等,这些资料加起来足有800页,这800页就又给每位用户增加了几MB...有没有人觉得800页这个数据出奇的小。。。
引用 的话:“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呵呵 咱们的数据都被卖来卖去N遍了吧 只是还没被精确加工过 仅仅是粗暴的一堆一堆出售 并且 政策导向环境里的P民的信息还没多少价值 我认为
奴隶是没有隐私之说的 你们以为呢?
之前不是说过么,大数据能证明你想证明的东西,但不能告诉你你不知道的来自
引用 的话:奴隶是没有隐私之说的 你们以为呢?LCP的NC粉吧,不同意其观点就给人扣帽子,果然大喊言论自由的人其本身最反对言论自由了
所以我认为让谷歌这样的公司来干这种事情没什么不好的,大数据+更先进的数据挖掘是未来的方向,所以选个靠谱的公司来做不是很好。千万不要是Gov 那就糟了。
其实如果你是一个网虫的话,你就已经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了。之所以你没有发现,那是因为,没有人感兴趣想注视你。
的确准确,就目前而言,搜索引擎已经与网页广告投放有很大相关性,你搜索过什么,那么你在很多网页上就看到很多相关产品广告,而腾讯更加厉害,一个默认的朋友圈就可以把你的身份找出来
08年数据量开始暴增, 是不是因为开始流行起刷微博这样的复制粘贴行为了?
引用文章内容:去年,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亚当·萨迪克(Adam Sadilek)和来自微软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克拉姆(John Krumm)发现他们可以大致预测一个人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最多可以预测到80周后,其....67年 啊,这么久的GPS数据?
引用文章内容:“网络匿名”有可能会变成“数学上不可能”的事。引用 的话:传统的纸笔是最能保证隐私的,个人认为。赞同。我现在基本绝缘社交网络了
引用 的话:赞同。我现在基本绝缘社交网络了那你还来果壳!
引用 的话:那你还来果壳!上果壳是为了多长点姿势,和微博不一样。微博上没隐私,而且傻逼太多。
能干更多的事。在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下,才没有“发扬光大”。
确实如此。我一点都不喜欢QQ里的好友推荐,也不喜欢圈子,更拒绝人人网,至于微博微信,更加危险,就别提那些你搜索过的内容了,感觉很恐怖。我并不希望每个人都了解我,我也没有天大的秘密,我只是想有隐私权。仅此而已。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 个人隐私保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