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建造容易僵尸毁灭工程建造难

两千多年历史的蒯墩(河)行将毁灭
河)遗址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明智举措!!
莫背骂名,兴化楚文化伤不起!!!
蒯墩(河)原貌(上下图片)
兴化举办的第七届龙舟赛上了中国新闻等大网,临城镇龙舟队荣获银奖,作为一个临城人有些许自豪的喜感;又闻“泰州晚报”讯:据兴化文史学者张从义、张培元考证,迄今为止全国可考的纪念屈原的庙宇计有4处,一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汨罗玉笥山,一在屈原的出生地湖北秭归,一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旁的三闾大夫庙,还有一处即在泰州的兴化。这四处皆在原楚国版图之内,而以兴化这处建庙时间最为久远。这很是稀奇,佐证了兴化楚文化的历史悠久。兴化纪念屈原的庙宇取名“三闾大夫庙”,后被列入“昭阳十二景”名曰“三闾遗庙”,同被列入“昭阳十二景”之一的也有位于我们临城地段南上官河岸的“南津烟树”
,其中景中介绍到的“蒯墩”是兴化境内墓葬时间仅次于昭阳墓冢的又一处历史人物的墓葬遗址。昭阳是兴化开邑第一人,兴化市政府特别借此造出一个“昭阳湖”,放在全国大的范围,蒯通辩士的知晓度要比昭阳将军高很多,遗憾的是在兴化除了文史记载和民间流传外,关注度极低,政府从不过问也未作任何保护。更痛惜的,已有两千多年的“蒯墩”还有那条围墩而绕的“蒯墩河”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开田取士和无序的建房侵占已面目全非,现在又处于被彻底毁灭的命运关口,政府已在“蒯墩”这块土地上搞房地产开发,2014年1月24日已挂牌成交,30多亩青麦早已推平,施工队伍已进场准备工程基础事项......拿什么来挽救蒯墩(河)的生命?
“蒯墩”位于兴临路东侧、紫荆河北侧,所属临城镇十里村(十里亭)东土地,蒯通墓葬,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兴化知县胡顺华根据“胡元旧志”载入《兴化县志》中。清代咸丰《兴化县志》亦有记载。“蒯墩河”斜穿八里村(八里铺),河西北头连接南上官河(卤汀河),河东南头紧邻紫荆河,明天启年间,为官兵部左侍郎的兴化人魏应嘉在此写下《九日登高蒯墩》诗词一首。在十里这块不寻常的地段上,除“蒯墩”外,还有一座“王家大坟”,当地俗称“王家滩子”,规模宏大有石牌石像, 是清朝文字狱《西斋集》案王仲儒(诗人书画家)祖孙四代墓葬“锉尸枭首”之处。还有一处紧邻蒯墩旁的在解放战争中攻打兴化城的新四军烈士23具棺木集体墓葬地,以上几处墓葬前面所述之因,早己在解放以后的短短三四十年间破坏贻尽,十里老公墓于2003年全部迁移开塘养鱼,只有兴临公路东侧截断的半段“蒯墩河”当地俗称“斜河”一直保持原状原生态,而今这可称得上兴化历史上最古老的内沟河之一的“蒯墩河”也即将在开发中消失,悲哉!痛哉!惜哉!这不仅是临城的悲哀也是兴化环境生态的的悲哀!更是兴化楚文化的悲哀!
&现实有残酷无情的一面,上溯焚书坑儒到文化大革命再到各地的拆旧仿古,梁思成的大声疾呼也阻挡不了北京古城墙的消失,但也有金陵阅江楼六百年新造,还有常熟亮山工程半入城,还有兴化“鸟巾荡公园”筹建以及戴南“泽园”重金改造等等快~,为什么兴化市政府临城镇政府不利用蒯墩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环境资源打造一个以蒯墩为主体的集人文历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兼带特色商业行态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场所呢?在这块50多亩的土地四周或高楼林立或别墅片群,作为兴化南大门的城市规划集成区,新人民医院南片包括药沈八里十里新舍姜家郭家陈口等村正在连片开发的商品房小区总量加起来,今后将有几万常住人口和常年十多万流动人囗,我们的政府和广大市民是需要再挤出空地建一个居住小区好还是滕出一块有厚重文化的绿色空地供大家服务好呢?城市需要空间需要[新的生态氧肺需要宜居良好环境,城镇化不能没文化,许多城市都在绿色生态上下功夫都在绞尽脑汁抓住一丝资源地搞景点景区(也要像西门庆故里恶搞的),我们兴化包括一些乡镇官员却热衷于房地产开发,不就是为了GDP吗?也许会有人讲,蒯通只是楚汉之争中一介辩士不比韩信名气大,况且遗存已失;再看河南山东也有类似墓葬传说,在当下重建蒯墩要投很多钱远不如开发地产赚钱划算,那么除钱之外难道就没有比钱更值钱的东西?良好的人文生态不是一个回馈吗?开发房地产的地方有的是,而蒯墩在兴化只有这一个不可复制,在蒯墩(河)上开发房地产也只是兴化城又多了一个小区而已,而主持参与搞这个项目批这个项目的政府官员将永远背负毁损生态毁灭兴化楚文化的骂名,这个真是伤不起!希望兴化市领导、市规划建设部门、临城镇领导审时度势改弦更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亡羊补牢不晚,为民造福不辞,有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有识之士关注关切!
开发商进驻施工(上下图片)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4-06-06 21:47
&蒯(kuǎi)通,本名蒯彻,汉初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之讳而改为通。有人从时期记载蒯通的言论以及《史记.田儋列传》:“从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汉书.蒯伍江息夫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现代学者罗根泽认为《战国策》为其所著。
曾建议与、三分天下 。
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一件发生的大事,他还是在的时候,那时也是很不得志。英雄群起的大军攻入了县城,并且捕捉了,由于长期受到法律的压制,很多人都建议将县令处死,以快人心。这样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可是这时他走了出来,极力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样做是极其愚蠢的:“县令之所以那么做,只是按照秦国的法律办事,如果没有照办的话,他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将军认为自己的军队是要听从统帅的命令,还是各自自作主张。如果将军认为前者是非常有必要的话,那么他作为一个秦国的官员是很尽职的。如果将军执意要处死一个遵从命令的士兵,能不令人寒心吗?在残酷的大秦律法之下,他也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恰恰相反,将军要厚待县令,尽管他以前所做的一切近乎残忍。如果你杀了他的话,秦国其他的县令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会怎么想,他们看不到了希望就只会奋死反抗,那时将军有把握战胜他们吗,专政确实不得民心,可是他强大的军队是值得将军深思的。”将军遵从了他的意见,没有杀那个县令,并且厚待了他,让他到未攻下的县城郊外游玩,以示义军对过去的错误既往不咎。看到这一幕,秦国的县令纷纷投诚,这就是所谓的啊!
蒯通历史评价
司马迁:“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茅坤:“武涉之说,为楚也,而蒯通何为哉?其言甚工,假令韩信听之,而欲鼎分天下,海内矢石之斗何日而已乎?大略通特倾危之士,徒以口舌纵横当世耳,非深识者。”
王夫之:“且信始不从蒯彻之言与汉为难者,项未亡也。参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彻狂惑之计耳。”
林西仲:“蒯生托相术做个起引,其言三分天下也,以息天下之祸为词,且三分之后又可以专制海内,比武涉更高一著。其言终为汉王所擒也,以厚交不可恃,忠信不能保二意倒入功略之大必不见容于汉,比武涉更深一层。末段请其速断,以事机闲不容发,过此以往,则难于行,此则武涉未曾道及也。”
发表于:14-06-06 21:50
《西斋集》案发时距离王仲儒去世已经八十多年,爱新觉罗氏用损毁僻乡野老枯骨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士心被极大地摧残,他们如仗马寒蝉般苟活在乌云密布的帝国土地上,每有言论都要留意是否窗外有耳。百十年后王氏后人在谈到《西斋集》案狱时,仍然十分忌惮于这场在他们口里称作“文字革命”的运动。加之略早一年的《虬峰集》案,两起文字狱对兴化乃至整个清朝文化生态的丕变产生了量和质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一场巨大灾难。
《虬峰集》案和《西斋集》案是发生在乾隆为修《四库全书》而于整个国家搜寻图书的背景之下,这场浩浩荡荡的国家工程虽说有保存文献之功劳,但是如此地毯式的搜查也是朝廷排除异议的绝佳方法。《虬峰集》和《西斋集》遭遇厄运被禁毁,李、王仲儒因此不保全尸。这场运动仅就兴化一县而言,被禁毁的书籍就达数十种。案狱发生后,所有人都极力与案犯脱离干系以防止惹祸上身。现藏兴化图书馆的李沂所著《鸾啸堂集》前有李《壶庵先生传》,且有《
赠侄歌》一诗,其中的“”字皆被后人用浓浓的朱笔点去,严实地丝毫看不出字样。上海图书馆藏《兴化顾氏四种》之一《事绞酚煤诒释磕硕嘤小扒濉弊值氖洹D暇┩际楣莶亍肚镆鞲笫肪硎仔焓鲑缱餍蚵淇蠲忠脖挥美泄稳ァ6栋迩攀芬蛭肚镆鞲笫繁唤伲侔媸北悴送豕暗拿帧R陨鲜硕际俏淖钟肪诚率咳俗跃醣芑龅姆从Γ纷镏榭杉话摺
此后,昭阳人文则大抵转而沿任大椿的《小学钩沉》、《弁服释例》等一路朴学考据而演化了。“诚然,兴化文化丕变的节点当为《虬峰集》、《西斋集》两起文字狱,前期兴化人文由遗民而“八怪”,后期则是以任大椿为主的朴学文化。
遗民是由明入清的第一代,在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国之恨,“国破山河在”的感情浓郁而不可散发。兴化遗民主要以李氏、王氏、吴氏等家族为主,这些家族成员在明朝都曾位居高官,即所谓“世受国恩”,自然不会轻易地接受新朝的统治。他们或据死抗争,或困顿草野,无不泪眼婆娑。及至遗民二代以下,人生选择就颇多分歧了,他们大多参加了清朝科举考试,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最初的遗民二代虽说易鼎时尚为年少,但亲历那场动乱的他们在科举受挫后加之父辈的教导便愈发愤恨新朝,这点在“八怪”身上狂悖之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八怪”友善的李氏家族成员李光国就曾写过一首《初夏》的诗歌:“尽启轩窗坐,清和四月初。`风不识字,只是爱翻书。”这是一首足以让人掉脑袋的诗歌,李光国的大胆也反应了遗民数代以下在内心深处对清廷仍然是一种疏离的态度。
文字狱扫射后的兴化文坛一片狼藉,作为该地文化支撑的两大家族成员也渐渐收敛了才子的锋芒,亦步亦趋中丝毫不敢忘却数千里外的巍巍皇权。此后兴化文化界便是学者登台而诗人退居幕后的时代,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中讨生活,即龚自珍所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任大椿的代表作《小学钩沉》便是一部辑录古代训诂资料的书。作为时代发展生力军的文化人从此不再关注重大命题,朝廷的文化政策使他们蜗居书房故纸堆,消磨了曾经的血气方刚,偌大王朝的国运也愈加衰颓。
当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翻开历史发现在清代兴化能称得上文化巨擘者有诸如李清、李沂、李国宋、李、王仲儒、郑板桥、李W、刘熙载、李审言等人,他们或生活于文字狱尚未发生前,或活动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民国间,在此两端之间形成了一段延续数十年的文化空白,如此而言则不得不说文字狱的威慑力之大。而在此空白期间诸如任陈晋、任大椿、顾九苞、顾凤毛等小学名家涌现则不能代表着文化的繁荣,虽说他们在我国古代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成就颇高,但是“莫谈国事”乾嘉学术环境下的音韵、文字、训诂终归是逼仄而让人生厌的。
遥想明末清初以李沂为核心代表人物的“昭阳诗派”,其成员含纳整个兴化文化界,他们打着复古唐诗的旗号,期冀在文艺中建设一个“唐型社会”进而延伸到现实社会中,他们高度的社会参与度和士大夫的家国精神在文字狱洗礼后的兴化土地直至清王朝走向灭亡也没有出现。(
作者:黄建林 来源:泰州晚报)&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乃至的重罪。文字狱历朝皆有,但以最多,乾隆时达到极盛。据记载,仅《》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
从年间到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发表于:14-06-06 21:51
兴化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成交公示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392
字号:[ 大 中 小 ]
成交地块编号
兴临路东侧、紫荆河路北侧
所属行政区
出让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城镇住宅用地
出让年限(年)
起始价(万元)
成交价(万元)
江苏兴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出让金缴纳方式
公示起始时间
土地交付条件
净地、完善
喜报――2亿元!兴地集团成功摘得兴化地块
元月24日,兴地集团以2亿元成功摘得兴化XH地块,时隔三年,集团再度出手,继南京、镇江、盐城、扬州、常州、巢湖等城市,再度在长三角落子。
兴化XH地块位于兴化主城区南部,正处城市中轴线上。项目地块由1、2、3三个地块组成,总占地面积16.9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28万m2。其中地块1和地块2为商业用地,容积率分别为1和1.8,建筑面积9万m2;地块3为住宅用地,容积率为2,建筑面积18万m2。
兴化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自然环境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其综合实力逐年增强。项目地块处于兴化城南部新区,周边生活、教育、交通、商业配套齐全,居住氛围成熟,随着兴化城市规划向南发展,板块价值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兴化地块的取得,是集团立足长三角精耕细作战略布局的又一新起点,同时也是企业向商业加住宅开发模式的深入实践,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市场营销中心 于萍)
发表于:14-06-06 21:57
兴化城南八里铺庄西头向东南延伸有一条不到千米长
,宽度只有数十米且不规则的小斜河,西通南津(南上官河),东连紫荆河,毫不起眼,却可能是兴化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河沟之一,这便是“蒯墩河”。
蒯墩河在临城镇境内,一河通三庄.河西半段北岸上为八里村(八里铺)庄台,河东南面是十里村(十里亭),最东头是东郭村地盘.原本河东直通紫荆河,因民国期间水灾多发殃及农田和村庄,在解放前三村民众筑堤堵断,成为单向流通的内沟河。
二千多年前,八里铺、十里亭一带人烟稀少,荒芜遍野,沼泽滩涂,沟塘密布,称为边鄙不毛之地。由于战事不断,常有亡命者到此隐居。秦汉初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辩士蒯彻因劝韩信背汉自立未纳,而逃亡到此,殁后即由当地土人安葬于斜河南岸的高墩上,故称“蒯墩”,斜河因此得名“蒯墩河”,也有叫“拐子河”。
“蒯墩河”是里下河地区自然形成的若干小夹河之一,本身不足为奇,却因蒯彻墓葬变得特殊,也因千百年来还保存着原河地形地貌显得尤为稀奇。
蒯墩河虽小却为两岸数百亩农田灌溉和岸上百姓的生活aa奉献,生生不息。可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造兴临公路未考虑建桥通涵,己将蒯墩河拦腰截断,蒯墩河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变故,风貌不再。
蒯墩遗存己失,蒯墩河要保护利用。
发表于:14-06-06 22:51
撰此文楼主花了功夫了
发表于:14-06-06 23:09
回复 第6楼 的 @smmsckdmslh:谢大版!为了一个差点改写中国历史且评价不一的谋者,为文字狱的冤魂,为解放兴化的先烈,为家乡这段传奇疾呼!
发表于:14-06-07 00:07
回复 第1楼 的 @十里亭道人:
我,当年八里的知青支持您
发表于:14-06-07 05:21
兴化开发什么时候征求过老百姓的意见???大伙想多了!!!
发表于:14-06-07 05:52
以下是引用 第9楼 @楚水钓客 的话:
兴化开发什么时候征求过老百姓的意见???大伙想多了!!!...
要钱,其它什么都不要
发表于:14-06-07 08:21
地方政府不卖土地卖什么?
发表于:14-06-07 20:55
发表于:14-06-07 22:10
&&[第3版 06-07 22:10]
本贴是个大题目,涉及许多层面,从粮食作物到土地征用到生态环境再到历史文化,是城镇化进程中内涵较深广的案例,正因处于家门口有这个机会出于良知出来讲几句实话,并不太指望有好的效果,上网同时已另作渠道呼吁建议.
发表于:14-06-08 06:27
以下是引用 第13楼 @十里亭道人 的话:
本贴是个大题目,涉及许多层面,从粮食作物到土地征用到生态环境再到历史文化,是城镇化进程中内涵较深广的案例,正因处于家门口有这个机会出于良知出来讲几句实话,并不太指望有好的效果,上网同时已另作渠道呼吁建议....
省以上国土等部门,人民、新华网等媒体才有效。
发表于:14-06-08 12:29
一个草民的力量是微弱的,尽力而为;城镇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回复 第8楼 的 @旗老人:
发表于:14-06-08 18:45
回复 第3楼 的 @十里亭道人:
《文字狱与兴化王氏家族》这篇文章是连载的,前面还有两个部分谈论王氏家族的渊源和王仲儒的诗文作品。兴化历史文化悠久,可是太不重视了,新世纪初拆了好多历史建筑,估计四方呼吁也没用的。
发表于:14-06-09 09:06
回复 第12楼 的 @何小全:也曾项着R力爆料敏感焦点,只因领导大牌保膘厉害,有时郁闷有时释然,黄帝的新衣是让观者欣赏的,讲话者不可能被烹之吧,何顾小全?
发表于:14-06-09 10:46
翻阅文献见惊奇,
蒯墩数千文明史;
含糊开拓抛历史,
毁灭人文伤不起!
发表于:14-06-09 11:23
尊重历史,弘扬人文,乃人间正道!
湮灭人文,乃人类走向没落之途!
发表于:14-06-09 11:33
兴化不缺水泥钢筋的住宅小区,缺的是对原生态和古文明的敬畏和尊重,这是用纸印刷出来的钱惹的祸,根在贪婪、无知和虚伪。
发表于:14-06-09 12:02
兴化福地人文鼎盛,
蒯墩历史千年传承;
进步人类文化见证,
摧毁历史时代罪人!
探讨社会奥秘,追求人生完美!
发表于:14-06-09 20:28
回复 第16楼 的 @jianlindaxia:懂行!识时!
发表于:14-06-09 21:51
文字狱与兴化王氏家族
作者:黄建林
来源:泰州日报 发布时间: 11:54&[]&[&&]
回复 第16楼 的 @jianlindaxia:&
&&&&《西斋集》及其案狱始末
&&& 王仲儒幼年聪慧过人,研习《尚书》、《周易》、《毛诗》诸经注疏,不屑屑为举子业。稍长一点便跟随诸长老学习庄、老、左、史、班、范、古逸、六朝、三唐诸家之书,无不周览强记。仲儒笃志于诗歌,十岁时便有“古墙长木飞鸟下,毛屋疏篱野日来”之句,当时人称之为正音。十五岁时益致力于诗歌、古文辞,与弟熹儒吟咏不辍,这样他的诗歌风格益高、气力益厚。其间出游交接四方之士,结社风雅,唱和、赠答之诗也逐渐增多。康熙十五年以来,仲儒父亲贵一、母亲李氏相继去世,加之洪水肆虐年谷不登,王氏家族家业中落。王氏兄弟同游京师,落落无所遇,仲儒心中的悲忧抑塞无所抒发,皆寓于诗歌,《西斋集》十八卷记录了王仲儒自顺治十八年到康熙三十六年这三十七年间的作品。这部被徐述夔称作“雄深苍浑,上攀曹刘,而下提李杜”的《西斋集》给我们展现了王仲儒的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透过它们可以管窥其罹文字狱的原因。
&&& 一部《郑板桥家书》响彻整个清代文学史,其中的处事哲学在当今社会依然闪闪发光。这部主要写给弟弟郑墨的书信合集在宣扬传统道德的同时,更展现了郑燮和郑墨两兄弟间的浓浓深情。
&&& 其实在郑板桥之前,同样是在兴化这片土壤上,王仲儒、王熹儒两兄弟间所寄赠的诗歌更是用有韵之言传递着思念、感激和劝慰。明清易鼎之时,王氏兄弟尚为黄口幼童。他们遵循父母之命放弃科举仕进的道路,家道中落之后便不得不外出客授以维持家族的生计。《西斋集》中王仲儒写给弟弟的诗歌很多就是离别的赠言,康熙十六年熹儒赴泰兴,仲儒写了《送舍弟之泰兴》两首以为赠别,其一言:“早春荒渡见扬z,真为饥驱别鲤庭。难后弟兄弥眷恋,年来骨肉总飘零。车停江郭林烟黑,梦见慈闱夜火青。客舍掩扉堪努力,昔人心事在传经。”熹儒因饥驱而离家谋生,兄弟骨肉在明清动乱之后便很少长期团聚,想到逝去的父母更是悲从中来,“客舍掩扉堪努力,昔人心事在传经”也算是一种不辱家声的劝慰吧。当弟弟的行舟即将出发时,仲儒满含悲情写下了《舍弟临发》:“留连苦语缓行装,忽报开帆各断肠。恰似夜寒霜信作,晓天风急雁无行。”语言、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离别的场景,“恰似寒霜”的比喻则通过寒霜、乱雁的景物描写活化出临别时的落寞心境。弟弟走后仲儒又有《岘公房怀舍弟》:“微寒曳屐城西寺,相对怀人坐日斜。别后独愁浑似醉,客中虽好不如家。穷途早觉浮生梦,春树虚繁小院花。一上层楼遥极目,萧萧风色起天涯。”仲儒写给弟弟熹儒的诗歌在《西斋集》中篇什颇多,去世前数日《寄舍弟》中“病久心孤望弟归”之句深蕴的手足之情读来不禁潸然泪下。仲儒去世后,熹儒哭兄诗有“幼男就塾仍朝起,叔老长号手挽来”之句,幼童即是指仲儒幼子国栋,当时国栋尚未成年,熹儒便承担起教育侄子的任务。
&&&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西斋集》版片是存在仲儒孙王周鹭家里,周鹭外出打工房屋倒塌,此时仲儒曾孙王度看到在竹筐里面盛有《西斋集》版片二百二十块。在清廷搜缴书籍的大背景下,王度因害怕《西斋集》版片中有违碍之处便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呈缴县衙。同年略早一点,徐述夔《一柱楼诗》案发,因王国栋《秋吟阁诗》中有徐述夔的序文,并有为徐述夔题照诗,其嗣子王喈凤因畏惧便将《秋吟阁诗》的版片放火烧掉。《西斋集》案牵涉面颇广,从乾隆四十三年上缴版片到四十六年最终结案,其间牵及江苏、浙江、安徽、京师等多地,王氏子孙以及为《西斋集》作序刊行的汪之珩、毛际可等人的后代都被抄家审讯。《西斋集》获罪,清廷所给的理由是“狂悖之处甚多,殊堪发指”,“该犯以明末时人,既已身入本朝,食毛履土,且曾为贡生,乃敢肆其狂吠,鸱张指斥,实属大恶极。”
&&& 其实当我们翻开《西斋集》的时候,故国之思也仅仅偶尔有所流露,诚如邓之诚先生所言《西斋集》“视同时诸人之作,或尚蕴藉,乃有禁有不禁,殆亦偶值其会耳。”《西斋集》案发有其偶然性,相对于李《虬峰集》的强烈的反清意识,《西斋集》则蕴藉许多,称得上是“反诗”的也仅仅是数首,如《奉挽相国吴丈柴庵先生》、《和平令行》、《赠何龙若》、《挽李Q史》、《读惕庵汤公所作相国吴丈传》、《寄赠前辈吕半隐》、《赠李三十兄壶公七十》、《赠陆悬圃六十》、《咏怀》、《题卓火传传经堂兼赠》、《赠吴云逸》、《生日和大村》等。这些诗歌分为两类,其一是涉及前朝遗民的作品,其二是抒发情怀的作品。且看《和平令行》:“苍龙载帝春空徂,鹿马山化为鼎湖。广陵衣冠指倦屈,攀髯孰为倪范徒。卓哉如皋许吏部,我里求索一个无。食人食者死人事,斯义何至沦榛芜。岂知堂堂烈士在,引膏刃骨肉俱。文定曾孙粤东令,明经世颇嘲腐儒。宛转丐活尽科目,觳觫逃死谁丈夫。令也伧囊被围困,伍乏击刺皂罕刍。猿猱辞木匿幽谷,旗幡绕郭扬肥胡。吁嗟蕞尔旦夕陷,城亡与亡令所图。上云吾守子可去,下云父在何之乎。飞^叫啸鼠拱揖,拉然枪Χ泶菘荨8缸邮桃俨欢庹找钜跬尽4笏е亓钣盗睿舫祭捶砜卩苦椤@魃贿匙吲ǎ诙怖岜脊砗8缸油遮讼鹊郏槊⒀痉簟B陶斡旮仪质矗细搪湫型仿O喙频i正荣盛,士富清制官陈谟。臣忠子孝炳史记,家声万古难齐驱。后生乃今见致命,荒县益得称名区。人心同然定感激,伟节克成奚德孤。当时西江杨文学,早已接踵轻捐躯。”
&&& 和平令即李信,他是兴化李氏家族的烈士,字吾斯,崇祯四年举贡。幼颖敏,熟于《昭明文选》,背诵一字不遗,甲申选和平知县,乙酉加职方主事,二子泓远、淑远亦以例贡。和平城陷,父子三人皆因不屈被清军杀害。《和平令行》一诗从崇祯帝殉国写起,当时很多义士随之而去,如皋许直就是其中之一,而兴化县城却没有一个殉国者。进而笔锋一转,文定公曾孙李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用叙事的手法在诗歌中讲述了李信父子抗敌和拒降被杀的过程,“臣忠子孝炳史记,家声万古难齐驱”可谓盖棺定论。
&&& 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已经是康熙三十四年,年逾花甲的仲儒对先朝烈士的敬畏之情丝毫没有减弱。在清廷统治已经稳定的基础上,用“食人食者死人事,斯义何至沦榛芜”来宣扬效忠前朝皇帝显然是不合时宜,这也成为日后爱新觉罗氏禁书、毁尸的口实。(二)&
发表于:14-06-10 09:16
回复 第19楼 的 @东园居士:没落,岂止是悲哀!
发表于:14-06-10 09:23
以下是引用 第20楼 @十里亭道人 的话:
兴化不缺水泥钢筋的住宅小区,缺的是对原生态和古文明的敬畏和尊重,这是用纸印刷出来的钱惹的祸,根在贪婪、无知和虚伪。...
说得好。泰州论坛作用不大,向省以上反映。
发表于:14-06-10 09:27
将遗址保护列为重点考察对象,符合事实的,要坚决保护!
发表于:14-06-10 10:50
楼主有理有据,政府当全力保护!
历史遗迹不可再生,痛心的教训会让我们痛不欲生!
发表于:14-06-10 14:00
要珍惜历史资源
发表于:14-06-10 14:58
回复 第23楼 的 @十里亭道人:
文字狱与兴化王氏家族
作者:黄建林
来源:泰州日报
& 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在兴化连续发生了两起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分别是李《虬峰集》案和王仲儒《西斋集》案。案犯李、王仲儒为一介布衣,且案发时已入土多年。爱新觉罗氏用“锉碎其尸,枭首示众”,“斫棺锉尸,昭示显戮”的酷刑对李、王二人进行严惩,从而达到惩警天下的目的,清王朝也因此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学界目前对李及其李氏家族已经有所关注,而以王仲儒为代表的兴化王氏家族则鲜有提及。本文主要以《兴化县志》、王仲儒《西斋集》、王国栋《竹楼诗钞》以及《清代文字狱档》等文献为基础对兴化王氏家族史进行简单勾勒,并探讨《西斋集》案的始末及原因,从而进一步论述文字狱对兴化文化生态的威慑和影响。
&&&&王氏家族略说
&&&&王氏家族世居南通海门余西场,万历年间为避倭寇侵扰便迁居兴化。迁兴一世祖名字缺考,然生平事迹可知。王国栋《祖德编》其一言:“我祖海门来,避倭隶荒邑。倾资筑金堤,籴米活罄室。虽蒙长者誉,己减寒庖食。惟余一卷书,课子忘晨夕。”并自注言:“余高祖自海门迁兴,时修高堰,公慨然倾其资,身自董役,家遂以贫。邑令凌公登瀛嘉之曰:‘子长者,其必有后。’”由此可见,国栋高祖迁兴时适逢此地修筑防水大堤,他便拿出自己的全部资产亲力亲为地从事该项慈善事业,得到当时兴化知县凌登瀛的美誉,但家道因此大不如前。虽然家道中落,但一世祖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却丝毫没有倦怠,此后兴化王氏家族人才涌出,在政治、文学、书画等颇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迁兴二世祖王继美,字元玉。幼年即聪明过人,曾梦见神人授以董其昌文章一册给他,醒来后继美觉得这是某种暗示,于是沿着董其昌曾经的人生轨迹北游求学,果然于万历二十五年中顺天乡试,三十二年成进士。继美居官勇于任事,因性格伉直不合于上级官员而数次被贬谪,历孟津、雒阳、顺昌、贵溪知县,改松江府教授,除南国子监助教,迁刑部主事,调户部,荐补员外郎,司密云饷事,进郎中,超擢山东参议、兖东兵备道,最后罢官归家。
&&&&王继美儿子王贵一,字式玉,号象山。少年时代怀抱理想,刚正负气,不随人俯仰,相国吴`是贵一的姑父,从未有所干托。孟津王铎是王继美所举荐之士,居官险要,欲招贵一而不往。甲申后,谢诸生业,益肆力于诗古文词,著《檀园集》。贵一妻子来自兴化另一著姓望族李氏,是一位颇有民族气节的奇女子。明朝灭亡,贵一虽然弃去了诸生服,但是妻子担心其意志不坚定,便烧了其所选的八股文来激励他,并教导儿子仲儒、熹儒不学八股文。新城王士G在维扬任推官时广交遗民,父事贵一,对他尤其敬重。明清易代之变蹉跎了贵一最初的理想,他在诗书中自娱终老,诚如释晓青《赠王象山》所言:“人生适意真为乐,老骥空多伏枥悲。”
&&&&王贵一生有二子,即王仲儒和王熹儒。王国栋《祖德编》曾言:“眉山有轼辙,杜门共幽讨”,把王氏一门和宋代苏氏一门相提并论,“三王”和“三苏”相比其实又何须多让,仲儒在赠弟诗中亦学杜甫口气颇为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
&&&&易代之变后,王氏三父子皆放弃科举,过着杜门家居的生活,王贵一《观仲儒熹儒煮茗》言:“湿云压墙头,园林绿阴覆。熏风破微炎,细雨洒清昼。寥寥二三子,煮茗挹新溜。抚琴奏流泉,读书思远岫。苟砥高尚怀,蔬水亦何陋。泊然无所营,清虚绝嚣垢。”煮茗、抚琴、读书的日子虽然清淡高远,其实湿漉漉的血和泪却饱含其中,这是饱学之士困顿草野的真实写照。
&&&&王氏兄弟以清才主盟坛坫,扬州人士尊称他们为“兴化二王”。王仲儒,字景州,号西斋。学问渊博,论者以为扬雄再世。以诗歌名海内,吐纳风雅,直追正始之音。书法亦佳,荟萃“二王”之神骏。品高行洁,不随俗俯仰。著有《西斋集》十八卷,并编选有《离珠集》。王熹儒,字歙州,一字勿斋。承父兄教,致力风雅,诗才大工,五言律沉雄警练,小行、楷书神似王羲之,璧窠书入颜、柳之室。性洒落,喜纳交海内名士,与王士G有胶漆之契。晚年家道中落,豪气如往昔,人得其翰墨珍逾尺璧。康熙二十三年贡太学,著有《勿斋集》八卷,编选有《唐诗选评》十卷和《唐七律选》等。
&&&&王仲儒儿子王国栋,字殿高,一字竹楼。乾隆六年副榜。七岁失怙即知力学,成年后风度翩翩,长身鹤立,髯垂及腹。工诗,尤善画。客郡城及通州、润州,索其书法者盈满户外,与“扬州八怪”交善,居宅毗邻李W浮沤馆,互相唱酬,诗句成帙。曾自题其门曰:“书宗黄内史,画近李将军。”著《秋吟阁诗钞》。国栋兄嘉树、宝檀并以书名,他们的事迹后世甚少记载。王国栋还有兄长王江柱,唯见两处记载。王仲儒诗歌《夜阑》其二言:“晓色怜童子,吟诗学老翁。”并自注:“幼儿江柱六岁诵《毛诗》。”徐述夔《竹楼诗钞序》记载了两兄弟之深情:“竹楼有兄高掌……侨居余里,与余最善,偕试吴陵。竹楼见兄至,欣喜如出望外,时时追随不倦。迨将别,泪涔涔下,至失声不能语。”
&&&&王氏家族在王国栋之后便走向了衰落。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西斋集》案发时被审讯的王氏家族后人或乡居务农,或外出佣工,或在外行医,或帮别人打理杂货店,甚至王喈凤想通过《西斋集》进行敲诈勒索,仅有王雅一人为生员乡居训蒙。《西斋集》案发后科举之门从此向王氏家族成员紧闭。“长材屈短驭,四历百里宰”的王继美是王氏家族唯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成员,此后即便是文学成就很高的“三王”父子每忆及先祖都会觉得心中有愧,王仲儒《大父少参公墓》写道:“去城只十里,修墓已三年。白日穹碑露,西风乱水连。松楸无厚地,冠剑有遥天。守冢何寥落,诸孙愧昔贤。”(一)
发表于:14-06-10 15:58
回复 第29楼 的 @jianlindaxia:齐了,谢了,毁了,&罄竹难书!
发表于:14-06-10 18: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在做,天在看...... & & & &
开发工程队正在砌围墙&
开发工程队加紧钻探土质打样 & & 下午拍摄 &由拍小照的村民提供
发表于:14-06-15 13:14
&&[第9版 06-15 13:14]
“中国展示第一人”来兴讲授旅游业
  为推进我市旅游业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水平发展,日上午,我市特邀中国著名创意设计师、中国旅游设计院院长郑建平作了“旅游创新与城乡创新”的专题讲座。
  郑建平先后主持策划设计了多项国家级文化与展示工程,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最佳设计奖第一名,被媒体称为“中国展示第一人”。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郑建平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常州、凤县、华西村等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案例,系统介绍了旅游创新与城乡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
  郑建平在分析我市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现状时认为,兴化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是要打破先工业化后城镇化的传统发展路径,让旅游产业成为新经济成长的动力和引擎。郑建平建议我市将政府补助惠农变为帮助农民释放自身动力与活力,建设新“三农”的长效竞争机制。要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动力、以创新为突破,实现旅游需求市场的细分化、供给产品的多元化、旅游资源的社会化和旅游信息的对称化,将传统产业打造成具有旅游附加值的新产品。
  市长李卫国主持活动。他要求充分依托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策划与规划,创新投入、融合和管理机制,着力将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打造富有内涵的旅游产品,使其更具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给李市长写信建议保护性公益性开发蒯墩.
发表于:14-06-10 20:11
回复 第31楼 的 @十里亭道人:
围墙都建了,发信件还有用么?上面的文字狱文章是我写的,这些都是古籍文献中的知识,对于其实际遗址从未能够去看过。兴化市政府不重视文化是显而易见的,顶多就重视个郑板桥。兴化文化可打的牌很多,领导要重视才好。
发表于:14-06-11 06:24
兴化市政府领导应高度重视,要吸取以前开发商夜间推县丞处衙门的惨痛教训,切切实实地保护我们仅存的一点历史文化遗存!
发表于:14-06-11 09:15
&&[第3版 06-11 09:15]
蒯墩河地块三十多亩小麦田5月中旬麦收前被推土机整平,颗粒无收!据说政府给了八里村民800元/亩的补偿.
发表于:14-06-11 10:57
发表于:14-06-11 11:14
挖土填河留下的大坑,真坑!&
发表于:14-06-11 11:19
&&楼主;你当初任职时干吗了,若是文化遗产你也该早申报,你不觉得现在拿出来炒不成了马后炮了吗?
发表于:14-06-11 12:55
&&[第4版 06-11 12:55]
回复 第38楼 的 @身安不如心安:小眼镜终于现身了,回老朋友你的话,一,请看贴是日挂牌成交的,还是好不容易搜到的
;二,2013年已整理资料入编《泰州古村》,2012年重建十里亭已有文史铭刻在墙,我曾多次建议两任镇领导要重视十里亭历史文化,包括蒯墩在内十个景点文稿也也交镇有关领导,镇领导无暇过问,你叫我到哪里申报?三,我现一介草民也是听了议论才关注了,想不到政府要在蒯墩上建住宅小区,痛惜不己,何来炒作,且也向市领导建议;四,檬且桓銎慕舱迤挠胁叛У牧俪抢戏晒ぷ髡,为政府写了不少正能量新闻报道,希望凭良知为临城老阁、十里亭等历史文化说点真话,真理毕竟是真理,这是颠覆不了的,文化人的自醒自觉自信要守住底线,你可以沉默但不能为了什么而违心评说;五,马后炮一说欠水准,我只是呼吁,领导不纳谏也是枉然,改弦更张正当时,我等待上级领导回复再说,尽力而为吧;六,写帖之前就己考虑有水手出没,所以编帖时说事论理以公为主,未突出个人作用,同时做好了可能打岔跑题、不文明骂街乃至某些群体恐吓报复的应对准备;
发表于:14-06-11 12:21
&& 挖掘文化遗产除要考虑历史文化,还要注意到自然环境地理,建筑、人力等多方面资源布局,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我是外行,不评论。
&& 但纵观了临城十里所有贴,和你“十里道人”发的帖,在你“道人”的心目中,临城政府所做的一切没得到“道人”心里的一丝认可。反之,看到“道人”的卸任主任自己的总结,都是好事,没一点不足。要想到,三年前,你凭着“做十里人民的好儿子”“不收群众一分钱”“不拿群众一针线”的宣传和蛊惑来竞选村主任,善良的十里村民为你主动到市去大访。现在就这事,你完全可以再重演一遍,看看有多少十里百姓还会支持你,拥护你。有句话:日久见人心,群众的眼睛也是亮的。再送句话:马列主义思想不能放在电筒里,光照别人不照自己,严人宽己,唯恐十里、乃至临城不乱的思想不可取。
&& 有本事你带头走个群众路线,发个帖让临城网友跟帖评价你在职三年的功劳与不足,才是正道。
发表于:14-06-11 12:30
&挖掘文化遗产除要考虑历史文化,还要注意到自然环境地理,建筑、人力等多方面资源布局,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我是外行,不评论。回复 第40楼 的 @触点感发w:说得有理,其它跑题的东西每梢苑⒁桓鲎ㄌ砹,我奉陪到底!
发表于:14-06-11 12:40
唯恐十里、乃至临城不乱的思想不可取。回复 第40楼 的 @触点感发w:发一个保护蒯墩的帖倒成了唯恐不乱的罪名,我想市镇领导不会这么认为吧?临城在发展,能在兴化排名前位不简单,但能好上更好常纠不好最好!蒯墩河是历史送给临城的一块瑰宝,为啥不保护利用呢?
发表于:14-06-11 16:16
&&[第2版 06-11 16:16]
道人敢夸下海口,不管政府最终什么规划,我肯定在保护性开发[蒯墩]河的主题辩论中让所有枪手水军全军覆没甘拜下风,我喜欢挑战,请放马过来!&杯来了!
发表于:14-06-11 13:02
回复 第40楼 的 @触点感发w:呼吁保护十里亭历史文化是做十里人民的好儿子的应尽责任,不计较别人怎么说,我永远是十里人民的儿子!
发表于:14-06-11 13:14
“触点感发w”这家伙真懒,没在自己的角落里留下任何内容!!
ID  号:
注册时间:14-06-02
上次登陆:14-06-11
发表于:14-06-11 13:42
&&[第2版 06-11 13:42]
回复 第40楼 的 @触点感发w:偏题严重或不文明跟帖会被斑竹删掉了,友情提醒.&大家都不是专家,建议就自然环境地理,建筑、人力等多方面资源布局,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这方面说点看法,道人不会扣帽子,只会恭听.&
发表于:14-06-11 16:11
现在就这事.....回复 第40楼 的 @触点感发w:说得太轻飘了,你愿意跟我一同到十里村民家里签名上访吗?我在十里亭等你,你敢现身吗?&打我手机.另外告诉你,你触点感发的"有本事你带头走个群众路线,发个帖让临城网友跟帖评价你在职三年的功劳与不足,才是正道"的建议已在半年前就上网了,你可搜索评论,你太孤陋寡闻了,你太不了解行情了,为你的主子效劳跟我说事拉理要好好备课噢!庞的不说不要整到最后黔驴技穷乱骂人。我希望媚贸鲋腔酆筒叛,我尊重辩论对方,只要你说得在理我会支持你的观点。
发表于:14-06-11 17:16
&&[第2版 06-11 17:16]
有本事你带头走个群众路线回复 第40楼 的 @触点感发w:我就是一个群众还带头走什么群众路线?真是太滑稽了,让临城书记镇长带头走群众路线还差不多,你太抬举我了,建议你请他们走到蒯墩望一望,不懂的我可以现场讲解,免费.到蒯墩可不是老话讲的意思啊!
发表于:14-06-11 17:29
为48楼跟帖说明一下:在火化未全面实行前的若干年,在十里村周围村庄民众之间的调侃或骂人,总有一句口头禅:到蒯墩去或死到蒯墩上!也有反问句:你不会上蒯墩上去?!民众都认为蒯墩上毛躁,到处是坟墓,荒芜寂静,时有鬼火(骨头灵光现象)
,一年到头白天也没多少人去,下晚以后更没人敢去!
发表于:14-06-11 18:22
以下是引用 第49楼 @十里亭道人 的话:
为48楼跟帖说明一下:在火化未全面实行前的若干年,在十里村周围村庄民众之间的调侃或骂人,总有一句口头禅:到蒯墩去或死到蒯墩上!也有反问句:你不会上蒯墩上去?!民众都认为蒯墩上毛躁,到处是坟墓,荒芜寂静,时有鬼火(骨头灵光现象)
,一年到头白天也没多少人去,下晚以后更没人敢去!...
这个也是 鬼地方怕是和水乡人家一样没人敢买。
共4页 到第页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3年毁灭性的灾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