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怎么硬盘供电接口啊,没有4针接口啊,第一次买SSD

网友实战记录 金士顿SSD试用体验分享_网易数码
网友实战记录 金士顿SSD试用体验分享(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泡泡网固态硬盘SSD频道3月24日&前段时间在本网站进行的金士顿SSDNow V+200 SSD试用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活动内容),五位试用网友也已经发出了他们的试用感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几位试用网友的试用体验吧。
网友12stockton的入手/体验/总结分享
首先感谢泡泡网和金士顿组织此次试用活动,并且也感谢各位管理员给了Stockton一个宝贵的试用名额。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作为一个10余年经验的老DIYer,这是第一次使用传说中的SSD,所以真的非常激动。今后几天就请跟随Stockton一起来体验一下金士顿V+200 90G固态硬盘的魅力吧。
缴纳押金后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包裹。
虽然固态硬盘有超强抗震的优点,但是面对现在的暴力快递还是得小心。感谢泡泡网工作人员的细心包装。
包装盒的蓝色与金士顿HyperX系列常用的蓝色一样,很远就能识别出是金士顿的产品。
拿到产品后Stockton迫不及待的回家进行拍照,下面就一起来分享一下金士顿V+200 90G固态硬盘的靓照吧。
除去外包装,里面采用了再生纸制造的包装盒,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大饭盒。
附件非常的齐全,包括移动硬盘盒,SATA3.0数据线、大四针转SATA电源线、USB数据线各一根,2.5“转3.5”托架一副,螺丝8颗,以及一张驱动光盘。要注意的是上硬盘的四颗螺丝和上硬盘架的四颗要注意区分。稍微遗憾的是硬盘盒采用的是USB2.0接口,与SSD的传输率差距较大。另外可能由于人品问题,我收到的驱动光盘背后有一条裂纹以至于完全无法读取,安装手册和磁盘备份软件不能使用,有点小悲剧。不过这并不能影响我第一次使用SSD的激动心情!
把镜头拉近一点,V+200的外观和之前的SSDNow系列基本一样,灰色磨砂外壳体现出金士顿一贯稳重的风格。
背面也没有机械硬盘那样的裸露电路板。(这不是废话么,嘿嘿!!!)
采用了SATA3.0接口,左边的跳线应该是切换到SATA1.0标准以提高在老平台上兼容性用的,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短接。
背面其中一个螺丝孔被覆盖了质保标签。金士顿为这款产品提供了3年的质保,我们可以放心使用,不用太过于担心闪存芯片的寿命。
为了方便顾客的特殊需求,金士顿V+200 90G固态硬盘套装包含了一个移动硬盘盒,可惜的是由于仅采用了USB2.0接口,完全不能发挥SSD的威力,不过临时救急什么的倒是挺方便。要注意的是,由于是转为SSD设计的硬盘盒,所以里面没有特殊的防震保护措施,如果想要拿去装HDD得小心!!!
在USB接口旁边有读写指示灯。
套装中的另一个实用配件就是2.5“转3.5“支架了。通过它,我们可以方便的把金士顿V+200装入机箱的硬盘位,并且这个支架设计的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硬盘的前后位置,无论是使用直头还是弯头SATA数据线都能非常容易的进行安装。另外这套支架支持同时安装两块SSD,非常的节约空间。只是另外一块SSD让Stockton去哪里找呢,嘿嘿!!!
好了,外观赏析就到这里吧,接下来是具体的测试成绩。&
一、金士顿V+200 90G拆解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款产品,我们必须知道他的构成,鉴于不便拆解产品,所以只能借用泡泡评测的两幅图片一用,其他图片和资料整理自SandForce官网。
首先,作为SSD的大脑--主控芯片,它决定了一款SSD产品的绝大部分特性及基本的性能发挥。所以我们就先来看看金士顿V+200系列所采用的主控芯片。
金士顿V+200系列采用了非常流行的第二代SandForce主控SF-2281VB1,提供SATA 6Gb接口、8通道以及20000的持续IOPS。
从下面这张图片看出DuraClass技术是SF-2200系列的重点。那我们就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DuraClass Technology。
按照SandForce的介绍,DuraClas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DuraWrite技术:它通过独特的实时压缩/解压缩技术,减少实际写入闪存的数据量,从而减少写入放大,以此提高闪存芯片的寿命。SandForce宣称其主控写入放大为0.5倍。同样的由于写入的数据被压缩,实际上也变相的提高了写入速度,可谓一举两得。
2. 智能区块管理及平均磨损算法:这个不用多解释,每个主控都有,只是算法不同。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相对其他主控采用的静态磨损算法来说,SandForce的智能动态磨损平衡算法效果更好。
3. 智能垃圾回收:个人觉得这就是支持Trim指令,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4. 先进读写管理技术:防止在连续的读写周期中出现错误的、无谓的写入。
5. 增强型的ECC校验功能及RAISE技术:ECC&RAISE则是类似于RAID5的功效,是一个独立的冗余数组结构。如同组建RAID5需要至少三块硬盘一样,采用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都划分出一段OP(Over Provisioning)预留空间用于RAISE和磨损平衡等机制。这就是为什么采用SandForce主控的产品一般都会有一块保留空间的原因。具体到这款金士顿V+200 90G固态硬盘上,我们很容易推算出它拥有6GB的保留空间供平均磨损和RAISE技术使用。
前面几项技术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只是最后的这个RAISE似乎都不太了解。Stockton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按照Sandforce的说法,新一代的SSD主控芯片不仅搭载的更高级别的ECC校验以提高纠错能力,并且利用创新的RAISE技术尽量减少那些不可纠正的数据的出现。这两种技术的结合让不可纠正的数据出现的概率降到的10的负29次方,大概只有其他主控方案的一百万的四次方之一(比较绕口。。。。。其实我自己也糊涂了,嘿嘿)。
那什么叫RAISE呢,其实这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Silicon Elements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独立硅器件上的冗余阵列。这个技术把写入的数据分配到多个区域进行有冗余的存贮,类似于用硬盘组建RAID5,只是这个技术是在一块SSD内部的不同FLASH芯片的不同区块上实施了阵列操作。总之,采用了SandForce的这个独门绝技之后整个SSD的数据失效率从12%降到了0.13%。可以说真的非常安全可靠。
说完了主控芯片,我们再来看看金士顿V+200 90G的闪存芯片。通过泡泡网评测的拆解知道,这款SSD使用的是Intel的颗粒,P/E值为3000,也就是写入次数为3000,看似这个值比较小,远比不上SLC的上万次,不过在强大的SandForce主控的帮助下,可靠性还是可以保证的。并且金士顿也为这款产品提供了3年的质保,我们大可不必为其寿命担心。另外出于产品定位的考虑,并没有采用性能更好的同步颗粒,当然了,对于Stockton这种第一次使用SSD的用户来说同步异步已经不重要了。
下面正式进入测试环节,首先说一下测试平台:
二、基准性能测试:
Windows7体验指数
PCMark Vantage磁盘性能测试
AS SSD传输率测试
AS SSD文件拷贝测试&
ATTO Disk Benchmark传输率测试
Crystal Disk Mark传输率测试
HD Tune传输率测试:
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头的一段曲线有点异常,可能是因为系统装在这个盘上的原因吧。
HD Tune随即读取测试&&
从上面的成绩可以看出,由于定位于入门级产品,并且使用了异步闪存颗粒,金士顿V+200 90G的成绩并不是非常的亮眼。但是考虑到对使用体验影响最大的参数---IOPS以及模拟真实使用情况的PCMark Vantage磁盘测试,金士顿V+200 90G比我之前使用的系统盘西数6400AAKS要强出太多太多了。(6400AAKS的具体成绩请看下图)
&&& 三、实际应用测试:&&&&
上面的理论测试数据对于普通玩家来说其实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在真正的使用环境中才能检验出到底SSD比HDD快多少。接下来的实际体验中我将会对比系统开机时间和几款游戏的加载速度。为了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对比数据,无论是在SSD还是HDD上运行一次程序后都重新启动一次系统。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由于HDD用的是使用了很久的32bit系统,而SSD是新装的64bit系统,所以该项仅供参考,具体差距没有直接对比的意义。
(单位:秒)
可以看到,除了尘埃3的载入之外(我也觉得很奇怪,但是测了好几次,确实如此),SSD都比HDD要快很多。当然还有些东西是不好用数据来衡量的,比如说噪音,HDD在开机的时候伴随着硬盘灯的闪烁,咯吱咯吱的声音真是伴随了我的整个DIY的生涯,并且由于Windows7具备Prefetch技术,在开机完成之后还会再狂读一阵,恼人得很。换成SSD后,整个启动的过程又静又快。再比如启动浏览器、qq以及迅雷这种软件,虽然本身体积不大,但是由于要读取许多零散的数据,所以使用HDD启动的时候速度非常慢,把这些程序挪到金士顿V+200上面,双击后基本达到“秒开”的效果,整个系统的流畅性非常的好。
四、本章小结
通过此次的测试,Stockton感受到了金士顿V+200 90G固态硬盘强大的性能,并且这个“强大”不仅仅是体现在测试数据上的,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它和普通硬盘的差距,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消灭了那恼人得咯咯声。当然如果就这样结束试用显然还没有挖掘出金士顿V+200的全部潜力。接下里Stockton将会和大家分享一种利用部分内存及SSD空间给系统二次加速的方法。
通过一个多星期的使用,Stockton充分感受到了SSD带来的快感。在流畅且安静的环境中使用电脑真的是一件非常舒心的事情。&&
另外,尽管最近HDD一直在降价,但是经过涨价这半年多来的追赶,SSD的价格已经不再高高在上,像我这样的普通玩家也能承受了得起了。而业界也普遍预测,在今年之内SSD将达到1$/GB的心里价位。但是我觉得按照现在各大芯片厂的产能都已经从3Xnm转到2X纳米甚至听说19nm的芯片都快量产了,加上主控芯片成本的降低,我在这里大胆的预言一下,今年年底120G固态硬盘的价格会在800元之内(记得05年7月底我购买的一块120HDD的价格是750元)。相信到那个时候,60G-120G容量的SSD飞入普通用户的机箱当做系统盘将不再奢侈。另外到明年年中,伴随着也许是第三代超极本上市,市面上大部分的笔记本都将标配中等容量的SSD。
活动的最后按照惯例,再次感谢泡泡网和金士顿组织此次SSD试用活动,让Stockton能提前很久(至少在今年上半年本是没有购买SSD的计划的)享受到固态硬盘的快捷、安静和稳定。同时也祝泡泡论坛越来越火,祝金士顿公司再接再厉,继续为玩家提供高效、稳定、超值的存储系统。
12stockton微博地址/u/
首先感谢pcpop bbs的老大能给我这个机会使用这款硬盘,真的非常极其特别没有想到,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回了帖子,真的可以轮到我~~
作为一个伪音乐制作人多年,电脑上最多的应用就是录音编曲缩混,近期由于活儿多压力大,对自己的电脑越来越不爽,朋友们都说换多块的cpu、内存,还是不如干脆来一SSD实在,因此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之快,当这块金士顿V+200 到达我手中的时候,真是热泪盈眶啊!
先上几张大图平复一下内心的激动:
蓝色包装盒~更稳重了
打开后看到了再生纸的内部包装,防震又环保
下面轮到主角出场
主角的背影~
主角的接口 ,不知道左侧的跳线有啥用
各种配件:数据线、电源转换头、硬盘盒及USB连接线、转3.5支架没想到这么全,不过不太理解的是sata线似乎不是3.0,或者难道是小弟眼拙,不会看……
就不展示自己机箱了,实在太乱,没有各位大拿的精彩,还是直接上各种数据来得直接!
以下全部数据均是在此硬盘已成为系统盘的基础上进行的测试,可能与大家的不太一样,但是自己感觉只有这样才是最真实的使用数据
主控/芯片性能基准测试
可以看到在成为系统盘后,仍然可以达到404MB/s 和378MB/s的 读/写速度这样的成绩已经不错
综合性能测试
文件复制速度测试
开机29秒进系统,之前机械硬盘是一分钟左右,闪进win7的感觉真不是盖的!
最后附一张干活儿图片,打开Cubase工程文件的时间,目测至少加快了100%以上!!干活儿的心情都变好啦!
其他应用:
开所有的浏览器全部瞬秒,10多个chrome一起执行没有任何速度延迟
office全部一秒内解决
像iTunes这么缓慢的软件,打开也可以在一秒左右完成
没有那么多华丽的东西,这就是金士顿V+200 可能你会说他没有Intel大牌或者没有OCZ便宜,但是稳定好用就是它的卖点,再加上出色的速度,无敌的性价比,使这块硬盘绝对可以成为超值之选!
笔者在泡泡网pcpop参加活动次数还是挺多的,这次很幸运被pcpop bbs editor选中,获得金士顿SSDNow 火山加强版V+200 固态硬盘试用资格(/thread--1.html),非常感谢pcpop&Kingston。笔者玩过硬盘,从ST IDE 60G、ST SATA 250G、WD SATA 500G到ST SATA3 1T,都玩过,但他们都不是固态硬盘,只是普通机械硬盘,面对固态硬盘SSD的高性能高价格,低得不能再低的容价比,染指SSD谈何容易,只能是望SSD兴叹。
说起,金士顿Kingston,绝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内存,很少会想到固态硬盘SSD,呵,就连笔者也不例外——虽然金士顿进入固态硬盘界还是比较晚的,但凭借在内存界叱咤风云的影响力,在固态硬盘界同样不得小觑。
笔者微博晒产品:/bjbohaiwan
关于固态硬盘Tips——
固态硬盘漫长艰辛的发展历程
1956年:IBM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1968年:IBM重新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盘发展方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开发了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 1989年:世界上第一款固态硬盘出现&&& 2006年3月:三星率先发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7年1月:SanDisk公司发布了1.8寸32GB固态硬盘产品,3月又继续发布了2.5寸32GB型号&&& 2007年6月:东芝推出了其第一款120GB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8年9月:忆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发布,标识着中国企业加速进军固态硬盘行业&&& 2009年:SSD井喷式发展,各大厂商蜂拥而来,存储虚拟化正式走入新阶段&&& 2010年2月:美光发布了全球首款SATA 6Gbps接口固态硬盘,终于突破了SATAII接口300MB/s的读写速度极限&&& 2011年:SSD的容量完成从32G到256G跨越,读取速度高达500MB/s
本次评测平台:
电脑型号 X64 兼容 台式电脑操作系统 Windows 7 旗舰版 64位 SP1 ( DirectX 11 )处理器 AMD E-350 双核主板 七彩虹 i-AE50 (AMD K14)内存 8 GB ( 金泰克 DDR3 1333MHz )主硬盘 希捷 STAS ( 1 TB / 7200 转/分 )辅硬盘 金士顿SSDNow 火山加强版V+200 固态硬盘显卡 ATI Radeon HD 6310 Graphics& ( 1 GB / AMD )显示器 明基 BNQ7805 BenQ G900W ( 19.1 英寸 )声卡 ATI K14 高保真音频网卡 瑞昱 RTL8168E PCI-E Gigabit Ethernet NIC机箱 立人Q6 ITX HTPC
关于现用ITX平台有些话想说——
申请试用金士顿SSD 缘起——以前笔者用的金河田8197B,支持ATX主板的大机箱,支持3个光驱位和7个PCI插槽,太占空间,而且机箱的空间没有被充分利用,浪费!
毅然决然地,想换成ITX主板+ITX机箱,空间立刻变小了,由ATX变身成ITX,虽为一字母之差,但天壤之别,Believe it or not!有图为证!只有笔者居住的环境灯光有些暗,但丝毫不掩饰ITX的那一灵动的蓝色之光——……——
笔者目前选配的是希捷ST 1TB的机械硬盘,这厚度可想而知//装在立人Q6机箱刚刚好,但如果是固态硬盘就更好,就可以另外选购散热风扇,加强机箱散热效果……
金士顿SSDNow 火山加强版V+200 固态硬盘究竟有多薄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且看下面图文——
关于金士顿SSDNow 火山加强版V+200 固态硬盘——
适用类型 台式机笔记本通用 存储容量 90GB最大读取速度 85000 IOPS最大写入速度 57000 IOPS传输速率顺序读取:SATA 3.0 - 535MB/s,SATA 2.0 - 280MB/s; 顺序写入:SATA 3.0 - 480MB/s,SATA 2.0 - 260MB/s传输接口 SATA 3.0(6Gb/s)技术参数闪存架构 Asynchronous NAND适用系统 运行中:2.17G;非运行中:20G其它参数其他特点平均无故障时间可达100万小时产品重量 115g外观尺寸 69.85×100×9.5mm售后服务 三年保固以及免费技术支持工作温度(℃) 0℃-70℃存储温度(℃) -40℃-85℃
金士顿SSD包装盒有些简约,或者可以说简陋(PS:包装盒外还有快递单的残留物,没办法揭掉,如果带个外包装,拍图得美一些)。
配件比较齐全,组成移动式固态硬盘没有压力
SSD果然很轻薄,与传统硬盘相比
笔者希捷1TB的测试结果(硬盘温度37度)
PS:现在北京虽到了春季,但气温还是很低,屋里没有暖气,室温低一些,
如果室温在20度左右,硬盘温度会达到6-70度
Tips:ITX机箱右侧有辅助散热风扇,会根据机箱里温度自动控制转速,范围为RPM/
整机待机功耗,由于测试平台采用AMD E350集成平台(CPU+GPU),即AMD E350功耗 18W 为主板+处理器功耗
看起来 AMD E350整机功耗很低,1TB硬盘 8W/
真的没有想到,泡泡的这次会轮到我,本来是抱着参与下的心态写了点申请,谁知道就给轮上了,既然有幸参加这次活动,那就好好的来试用下金士顿这款新SSD。
硬盘上周四就收到了,但是上班的人了,也没那么多时间出来折腾,就一直等到周六才花时间出来拍照和上机。
先说说这块盘拿来干嘛吧。本来呢家里的电脑也不缺,I5 760的平台也够用了,我也是难得玩玩单机游戏。而且760这套平台下用的是博帝的PYRO系列的SATA3 60G SSD,外加了一块微星原厂的U3S6的转接卡。速度上也基本能满足我的要求了。难道这块90G就多出了没用了?不!!一时脑热,看到人家好多晒单ITX平台的机器,主机真小啊,我也要买。。一冲动下就买了华硕的P8H61-I和Intel家的2100T。正好了,90G有发挥的地方了,这次主要的测试也是放这个小平台上的。
话不多说,先看着吧。
关于收到发微薄请看我的微薄吧//y9yF5q8Fm
一、外观包装
外面的包裹没啥特别的,就是产品+气泡袋+快递袋,对了中间还有一层纸板。
全新的东西,全新的包装,改为蓝色醒目的,恩,蛮好看的。
咦!为啥盒子上还有张小条子。看看。 原来是泡泡的工作人员(可能是妹妹哦,字写的不错)要发给快递去得哦。
背面一大堆的英文,就认识几个而已,还都是各国的?啥??这些翻译出来都是一样的??
硬盘的条码和二维码,手机上的我查查查不到。估计不是国内的东西。。看说明是台湾生产和组装的。不是大陆货。不过没关系,保修还是找国内的呢。
直接拆了上硬盘,正面无亮点。。。就是大大的90G表明哥是90G的版本。对了还有200呢。V+小了点
背面更加没亮点。看不出啥特别的地方,也就这样吧。
在这边能看到的东西倒是蛮多的。有序列号、版本固件信息、通电电流、哪里生产的、还是产品条码啥的)
附件倒是不少。我原先的64G是笔记本套装,也有硬盘盒的。
这次这个90G的升级版本里有硬盘、移动硬盘盒、光盘、数据线、电源转接线和3.5转2.5的转接架。相对于别人家一个包装盒里光秃秃的还是厚道多了。。(对照外盒上的包装附件,一个都不能少。)
包装附件就先这么多了,下面看看与我原先有的那个同品牌的64G对比看看吧。
二、与金士顿100系列64G对比
先看包装好了,原先的100和200的盒子都是黑底+紫色的,其实颜色还是不错的。200+这次所采用的是蓝底,难道真跟LX那位所得学INTEL家的极速色?正面的区别不是很大,基本信息都标示的位置都没变化,除了适用范围,这块200+的话是台机、笔记本都能用的,100的则没。
包装背面基本一致,也没特别的变化。当然了,200+的附件要比100的多几个,也能看到。
侧边的一大段我也看不懂,估计基本意思都差不多的了。
另一边的话就有很大的区别了。新款只有3年固保的标示,特别是free的。。
底部的就更没变化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款和环保认证标示,外加基本信息条码标签。
内盒也是一样的,我原先64G的是笔记本套装,难道新款这个也是?连包装盒的规格都是一样的(那个数字是相同的哦)
接下来看一下盘体吧,从大小上看2个盘都是一样大的。(这不废话嘛。。人家都是2.5的,能不一样大吗。)正面基本一致没任何变化,当然了64GB和90GB是不一样的。
从标签上看的话也没什么特别的区别了啦。基本都是一样的。
接口方面,100的只有SATA数据接口和电源接口,而200+上面增加了一个4针的辅助供电(不知道为什么,不懂。。)
2个盘的螺丝也有一点点小区别的。
2者的附件刚从包装上也能看到,200+的附件是增加了不少的。
三、上机装系统
最近脑热的结果,ITX机器一台。
主板:华硕P8H61-ICPU:Intel I3-2100T内存:金邦黑龙DDR3 机箱电源:立人Q6I机箱电源套装(电源额定120W)硬盘:金士顿V200+ 90G机器的其它部分在早些时候已经都完成了,看几张照片欣赏下吧。这个机箱自带120W的DC-ATX电源,带这套配置的话是足够了。不过机箱内部比较小,造成了装2根内存和电源线之间非常纠结。(也要怪P8H61-I的24PIN位置设计的问题了。)
散热试用的是INTEL的原装超薄散热器,对付35W低功耗的2100T应该也能胜任了。
电源走线很纠结,特别的菊花孔的那根,与主板声音输出那个碰到了,导致只能硬来。
机箱2边的散热孔能有效的帮助机箱内的热量排出。
装硬盘的时候必须要安装在CPU风扇上方的另一侧,不然会挡住CPU散热的。(小箱子没办法)
在装硬盘的时候,由于空间狭小,SATA数据线也比较长,在安装的时候会干涉,差一点就不能将板子固定到机箱上。
不过盖好上盖板后,一些都很干净 了,也看不到里面杂乱的线了。
来一张机箱整理造型,和我使用的世达A500对比看看。真的好小一个啊。
机箱算是装好了。接下来就要上系统了。在此之前没几天,WINDOWS发布了新的WIN8 用户测试预览版,本身就喜欢折腾的我当然要下来一试咯。
首先还是要开机点一下机器看看,P8H61-I的简易版真的很简单,一些常用信息都在上面了,时间、温度、风扇调整,启动顺序啥的,该有都用,而且能用鼠标操作,真的很人性化了。不过就是看不到硬盘信息。不急,咱进高级设置看看。
在高级模式下的话该有的都有了。我们的90G也在里面,设置一下U盘启动顺序,OK搞定,重启准备装系统。
WIN8很好玩,U盘启动后,一条小鱼跳了出来(我是接电视机的)很特别啊。
近一点看看。。
一些许可文件。肯定同意了啦。。不同意不给装啊。
WINDOWS自带的分区,咱就不分了,直接就90G装系统好了。
接下来还要输系列号(网上都有,随便找找输一下进去就好了。)
接下来的过程和WIN7的没多大区别,看图略过吧。
OK,搞定,2次重启后进入准备过程。这个么也是一些很基本的,随便看看好了
再一次的重启后。终于跳到了WIN8的待机桌面了。和WIN7完全不一样啊,还好以前用过一段时间的WIN8测试,基本的还是会一点的。
进入桌面下,还是一条鱼。。。。。。不过到这一步了,系统安装就结束了,历时20分钟。。。。。真的是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系统的安装,而且驱动都是正确识别的。很不错啊。
四、基本测试(包括、开机时间、测试软件 、游戏加载时间)
现在才是最重要的,上机测试
看看系统信息先。没什么问题。都能正确识别
WIN8评分4.6,集成显卡的分数还是很低啊,不过硬盘的分数有7.1,很高的分数了。
最简单的测试SSD的速度的话我想用开机时间来的话是最最有说服力的吧。不过WIN8下的优化对开机时间也做了很大的调整,缩小了许多。
WIN8开机时间:
从第8秒按下电源开关开始,18秒的时候就已经在待机桌面 了。整个过程只用了10秒。。真的好快(SSD和系统两者都有功劳)
一些个最基本的测试软件还是要上了看看的,EVEREST下
SSD的主要性能参数指标有以下几个:最大持续读取速度,最大持续写入速度,寻道时间,4KB读写性能,IOPS性能
最大持续读写性能:这个应该好理解,简而言之就是大量拷入拷出数据时硬盘能达到的速度
寻道时间:由于SSD不存在机械结构,所以寻道时间非常短,一般在0.1毫秒左右。
4KB读写性能:这是一块SSD最重要的参数,任何SSD离开了这个参数哪怕读写性能高达1G/S都无
意义,4KB读写性能直接决定了一款SSD的性能
IOPS性能:即每秒进行读写(I/O)操作的次数,衡量随机访问的性能。不过ITX平台P8H61没有SATA3接口,所以只能测试2下的速度先,等到U3S6上再看看真实的速度好了。基本读写都超过200。&
AS SSD跑下,好像分数没人家的高。。。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SATA2下的问题?
五、上U3S6测试速度,并与博帝相同芯片进行比较。
在U3S6转接卡的情况下,3个SATA3的设备的比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90G KINGSTON
1TB WESTDIGITAL:
90G KINGSTON:&&
1TB WESTDIGITAL:&
CrystalDiskMarkPortable:
90G KINGSTON
1TB WESTDIGITAL
六、总结下。
总的来看这款金士顿新品固态硬盘SSDNow V+200外面卖899,相对于镁光、OCZ等品牌的SSD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由于采用了新的SF主控和闪存芯片,性能并相比前代产品有了大幅提高,而从采用的IntelME3颗粒来看对于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在同级别产品中也是相当出色的,90GB的容量也提供了一个相对富裕的使用空间,三年质保服务让用户可以放心选择该款产品。 不过这款SSD采用了SandForce的主控,性能均衡全面。无论是做系统盘,程序盘还是游戏盘,都没问题。读写速度均在200M/S以上,4K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唯一遗憾的是,采用SF主控的SSD,性能衰减的稍显厉害,在使用两三个月后,磁盘性能相比初期会有极大的下滑,需要重新格式化再来一遍,比较麻烦。不过这点的话再实际使用中如果不去管它的话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此,本文结束,非常感谢泡泡给了这样一个机会来体验款金士顿固态硬盘SSDNow V+200。也谢谢大家的支持。
前天出差回来才拿到这款最新的金士顿SSDNOW 200V+,爱不释手。之前不长时间内连续挂掉了3块硬盘,但普通硬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也没舍得买新硬盘,近期正好赶上金士顿在做活动就抢先入手了这块SSD,先给大家秀一下图片!随后再上测试部分!
微博在这里://profile?topnav=1&wvr=3.6#!//profile?topnav=1&wvr=3.6&is_ori=1
昨天刚拿到的金士顿SSDNOW 200V+系列的90GB硬盘,打算把这个用到新装的小机器里面去。
说实话,打开包装时被里面的附件吓了一跳,看看都有什么吧,SSD一块、光盘、3.5寸支架、数据线、电源转接线、USB2.0接口硬盘盒与相应数据线,真不少啊。
硬盘盒使用也比较方便,打开侧面的滑动锁就可以把SSD放进去了。
联力卧式机箱,华擎超强悍H61主板和Intel i7 2500K,这样的阵容总能与这块金士顿SSD相配了吧。
其实新CPU还没买,这块是从原来机器上临时拆下来的。
把SSD安装到硬盘支架上。
很漂亮吧,这机器主要用来玩游戏、看3D,特意配上了SS的键鼠和一块560显卡。在游戏读写和影片回放时,等待时间明显减少了,SSD功不可没啊。
搞定后就可以开始装系统了,SSD最大的功效也在于此。
测试时是用了其他机器,那块空白的盘符就是金士顿SSD了,可以看到具体容量。
上机后可以看到这款金士顿90GB容量硬盘的容量,简单查了一下,发现SSD的主控使用SandForce SF-2281VB1-SDC和Intel Nand Flash颗粒,后者为异步颗粒,这决定了金士顿SSDNOW 200V+系列的这款90GB产品主要面向入门级用户,在机械硬盘价格偏高的现在是个不错的选择,附上性能测试图!
使用Intel SSD工具包做一下准备工作。
读写速度测试
不同应用测试
读写图形对比
Windows体验指数
金士顿这块90GB SSD由于使用异步颗粒,速度在读200MB/s,写110MB/s左右,跟高端型号有些差距,不过性价比却相当不错,开机、游戏、开网页时都能明显感觉到比原来更快了,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开机只需20多秒,而机械硬盘却需要50秒,游戏时也更爽快,这样硬盘就不再是限制系统性能的瓶颈,手头紧又想试试SSD的朋友可以搞一块玩着。■
本文来源:泡泡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显卡供电接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