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书法说世事要圆润是什么意思

弘一法师五十年做人心得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弘一法师五十年做人心得
弘一法师做人心得之吃亏是福
  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1)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 孔子曰: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 “夫子何为?”对曰: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古人云: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 “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 “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古人云: “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注: 不狡辩弯曲己过。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文,掩饰。)
  (8)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古人云: “何以息谤?曰: 无辩。”又云: “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 “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 “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文章关键词:
06:50 10:41 10:16 10:16 10:30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十天内免登录
弘一法师:学律的人先要律己,不要拿戒律去律人
弘一法师曾对传贯法师说:“余平生对于官人及大有名称之人,并不敢共其热闹亲好。怕堕名利养故,又防于外人讥我趋名利也。”
弘一大师(彩塑)1937年5月初,梦参法师持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之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但有三约: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5月中旬,弘一法师携传贯、仁开、圆拙等弟子启程,乘船北上。船在上海停留时,弘一法师一行拜会了叶恭绰居士。叶恭绰曾任交通总长、铁道部长,上世纪30年代初与青岛市长沈鸿烈等倡议、赞助兴建青岛湛山寺。叶氏在法宝馆设午斋招待,席间问弘一法师乘何船赴青,席后为法师预订了较舒适的舱位。不料,法师听说后,遂改乘他船。5月20日,弘一法师一行到达青岛大港码头时,湛山寺住持倓虚法师领僧俗二众前往迎接。别人都带好些东西,弘一法师只带一破麻袋包,麻绳扎口,里面一件破衲衣、破裤褂,一双半旧不堪的软帮黄鞋,一双补了又补的草鞋。一把破雨伞,上面缠了好些铁条。另有一竹提盒,放了些破报纸,还有几本关于律学的书。弘一法师出家二十年,苦修南山律宗,无日不埋首律藏,探讨精微,到处以弘律讲律为事,为元明清七百余年来南山律宗复兴之祖,也是倓虚法师最羡慕的一位大德高僧。倓虚法师称赞弘一法师说:“性格外倜傥而内恬醇,凡做事都与人特别。可是他一生的成功,也就在他这个特别性格上,做事很果敢,有决断,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弘一法师住在宿舍东间。因他持戒,寺里也没另备好菜饭。头一次给弄四个菜送寮房里,他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次一点的,还是没动;第三次减成两个菜,仍然不吃;末了盛去一碗大众菜。他问送饭的人,是不是僧众都吃这个。是的话,他就吃,不是他还是不吃。他一日两餐,过午不食。屋子都是他自己收拾,不另外找人伺候,窗子地板都弄得很干净。他见客是有选择的,愈是权贵人物他愈不见。平常学生去,谁去谁见。你给他磕一个头,他照样给你磕一个头。倓虚法师的老友朱子桥将军有事到青岛,欲拜见弘一法师。朱子桥生于山东长清,陆军上将衔,曾任署理黑龙江巡按使、广东省长、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等,上世纪20年代中期离开军政两界,皈依印光大师,成为佛教居士,慈善赈灾甚力。“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民众后援会,支持东北义军抗日。倓虚法师知会后,弘一法师很乐意见,他平素也知道朱将军之为人。同时来的还有青岛市长沈鸿烈,他不见,让人回答说,已经睡觉了。第二天,青岛市长沈鸿烈请朱子桥吃饭,朱说:“可请弘老一块来,列一知单,让他坐首席,我作陪客。”沈鸿烈很同意,把知单写好,让倓虚法师去给弘一法师说。弘一法师笑笑没言语。第二天临入席时,又派人去请他,只带回一张字条,上写宋代惟正禅师辞却金陵知州叶清臣宴请的一首《谢筵诗》:“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朱子桥倒是挺高兴,说这是清高。沈鸿烈却很不乐意,认为折了面子。弘一法师曾对传贯法师说:“余平生对于官人及大有名称之人,并不敢共其热闹亲好。怕堕名利养故,又防于外人讥我趋名利也。”1937年,23岁的梦参法师(左一)迎请弘一大师(左三)赴青岛湛山寺弘律弘一法师到湛山寺不久,大众就要求讲开示。他讲开示的题目是《律己》,意思是学律的人先要律己,不要拿戒律去律人。又说平常“息谤”之法,在于“无辩”,否则,越辩谤越深,倒不如不辩。他平素持戒的功夫,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生做错了事,他也不说,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饭。几时等你把错改正过来之后,他才吃饭。他的讲律课本是唐道宣律师删订的《随机羯磨》,他说:“我研究二十多年的戒律,这次开讲头一课,整整预备了七个小时。”他戒行精严,以持戒念佛为正行,曾手书“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的联语,表达自己的佛学见解。弘一法师在湛山寺讲律半年,写成一部《随机羯磨别录》和《四分律含注戒本别录》。讲律之余,屏处一室,谢绝酬应,礼佛静坐而已。这是他第一次到青岛,也是19岁后第一次回到北方。他出生在天津,在南方生活久矣。他在致弟子刘质平的信中说:“此次到青岛后,如入欧美乡村,其建筑风景,为国内所未见也。”他还说:“此间风光清胜,可以忘忧。”他喜欢青岛,也喜欢青岛的海,每天要出山门,经后山,到前海沿,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极目瞭望。“七七”事变,抗战爆发,青岛已成军事上的争点,形势十分紧急,有钱的人都纷纷南下,轮船满员,买不到票子。弘一法师的友人和弟子都担心不已,催他早日南下。弟子蔡冠洛写信请他早到上海,上海有安静的地方,可以卓锡。弘一法师复信却说:“惠书诵悉,厚情至为感谢。朽人前已决定中秋节乃他往;今若因难离去,将受极大之讥嫌,故虽青岛有大战争,亦不愿退避也。”他还在给友人的信中表示:“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湛山寺本来是预备留他久住的,过冬的衣服也都给置办了。可是,弘一法师的身体不适于北方的严寒,当年10月,他要按预定的归期离开。此时,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上海陷于大战的炮火之中,青岛却相对平静。友人夏丏尊从上海来信,劝他暂住青岛。他不为所动,迎着炮声踏上黄埔滩。临走前几日,他给同学每人写一幅“以戒为师”的小中堂,作为纪念。末了,又给大家讲最后一次开示,反复劝人念佛。临走时,与倓虚法师告别说:“老法师,我这次走后,今生不能再来了。将来我们大家同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见吧!”临上船时,弘一法师从肘窝下拿出厚厚的一叠手写经典,笑容满面地低声向梦参法师说:“这是送给你的。”梦参法师喜不自禁,此《华严经净行品》约有四十多页,末幅有跋云:“居湛山半载,梦参法师为护法,特写此品报之。”从青岛经上海回到厦门,他写了许多条幅送人,内容是: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并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摘自《影尘回忆录》(倓虚法师/著)略有改动)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倓虚法师
关键词阅读: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弘一法师《放下》二字为什么能拍出天价?|弘一法师|精神性_凤凰文化
弘一法师《放下》二字为什么能拍出天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具备精神性的艺术是美其名曰的艺术。物外相寻,云上天阙。伟大的艺术家创造了伟大的艺术,若弘一法师者:我们透过其艺术看到的是艺术以外的缅邈天地——过人才华、凛然风骨、不朽精神。
艺术价值的大小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精神性密切相关。什么样的艺术才具备精神性?至少不是停留在悦目的层面,它的主体或者说本质是以赏心为归旨。
弘一法师作品《放下》 近日,弘一法师仅有两个字的《放下》拍出471.5万元。2011年,弘一法师的名作《华严集联三百》以6095万元成交,一举刷新中国近现代书法拍卖纪录。当代人能读懂弘一法师作品的人有多少?甚至说收藏他作品的人能读懂的又有多少?(有关资料称:《华严集联三百》写于1929年,弘一法师为纪念年轻守寡、悲苦一世的生母王太夫人七十冥诞而挥毫恭写,历时半年,用墨都是清代古墨,意义非同凡响。此作1931年就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80年代末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7年新加坡举办的&弘一大师遗墨展&上,《华严集联三百》的出现轰动一时。)我持如下观点已有时日:&画外寻画&是优秀的艺术品必须要具备的。画外自什么地方来?自玄之又玄的思想、学养中来,世间玄妙的事物是客观下的主观存在!你我摸不到它的精确居处,它却可以渗透弥漫,它却可以让你我内心可以感知。优秀的艺术品对于具备一定欣赏水平的人来说是有&感情密码&存在的,它与我们大脑中存在的艺术相互吻合!弘一法师的法师已然具备了这种妙不可言的精神性&&它令欣赏的人忘记了是否点划披纷?是否笔精墨妙?是否满目春山?是否秋意盎然?有一种莫名的气息如潺潺溪水、悠悠琴声却倏地&钻&进了旁观者的灵魂深处。它早已不是表象的形体,犹那附体的、神出鬼没的精灵。 我们有理由这样说,失去了精神性的艺术很难归入杰出的范畴;更不要逞论什么伟大了!(主观的精神性可以看作对&艺&的诠释,客观的表现性可以视为&术&的注脚。)通常作品中传递出的精神性强弱与艺术创作主体影响力大小近似成正比。换言,大艺术家如果其腕下所出毫无精神性,这样的大艺术家只能是美其名曰的大艺术家。我认为精神性既包含了艺术家在艺术人生中的丰富性,也包含了艺术家在作品中的纯粹性。(不少学者忽略了艺术家在艺术人生中的丰富性对艺术价值中的影响)或者说:艺术家跌宕多姿的生涯和难以企及的修养共同构筑了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两者反过来制约了艺术价值。 环境造就了人,此言不虚。(特例除外)当我们通过史料来回顾弘一法师的轨迹会由衷赞叹,李叔同成为了弘一法师实属天意;反之,那是老天爷对李叔同的不公。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未完:谈完结交的名士和多彩人士后再谈艺术)他的父亲李筱楼与李鸿章同为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母亲李王氏是李筱楼侧室,能诗文。弘一法师幼年丧父,在母亲抚养下成长。曾受业于蔡元培,1901年入南洋公学。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我之所以引用上述的共享信息在于我想说明一个许多人忽视的问题:艺术价值的关键是艺术本身;而艺术创作主体的&传奇性&、&矛盾性&也对艺术价值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换言: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大都有着可以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一般说来,取得同样成就的两位艺术家,谁的人生越丰富其艺术价值越大。这样来说可能令某些人感到难以服气!当我们静下心来考虑时就会发现,谁给欣赏者带来的想象空间越大,欣赏者就会认为其创作的艺术价值越大。以弘一法师为例来具体说明上述:出身豪门,天资甚高。早年即辗转求学于南洋、东京、天津、南京等地,接触蔡元培、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人。在那个时代里,若大的年纪就到过如此多的地方、认识了如此多的高士实在是难得。更重要的是,他在世人认为极其辉煌的时候却悄然隐退入了佛门!作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来说,此举无疑加大了自身的&传奇性&和&矛盾性&。如果有人在经历绚烂时能做到甘愿平淡,这需要多大的自律!因此,俗尘中人对其产生了莫大的困惑和钦佩。 弘一法师不仅在人生选择和经历上充满了&传奇矛盾&,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确向世人呈现了书法以外的、可以留世的&东西&。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他的&书外功&非同凡响。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诗文、词曲、话剧、绘画、篆刻、音乐无所不能。李叔同的诗词在20世纪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郭沫若先生说:&研究中国近现代新诗不得不提徐志摩,同样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有一个人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的。这就是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闻名中外的艺术家,中国近代艺术先驱,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李叔同&。年轻的李叔同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送别》曾经风靡一时且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是向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 李叔同的篆刻成就斐然: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在音乐方面,李叔同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了《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祖国歌》、《大中华》、《西湖》、《晚钟》、《月》等影响深远。除了所列&书外功&,他对佛学的贡献可谓巨大。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即研究华严,修持弘扬律行,崇信净土法门。他所著的《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已当代中国佛教界的必修。 无论是他的人生传奇还是他的令人激赏的&书外功&,都大大加强了他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人们在他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变化世界&、&找到&了自己&心中的追求理想&&&这系列的非艺术本身&造型&所能及的魅力使得弘一法师的艺术弥足珍贵,艺术价值自然增大。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或者是弘一法师的天性使然,或者是弘一法师的对艺术追求太高所致;总之,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十分稀少。才华如此之高、影响如此隆盛之人的作品谁不想得到?据说,同时期的鲁迅、郭沫若等人以拥有弘一法师的一幅作品为荣。有时我在想:世人那&猎奇&心理也使李叔同的书法在艺术价值上逐步上升。&外势诚需借,内能真锥芒。&最后我们来探讨李叔同的书法本身究竟好在哪里? 区区对某某学者能根据艺术家的几件作品来得出艺术家清晰的艺术脉络常常颇为惊诧!如果不是人云亦云,这需要多高的艺术修为?譬如,弘一法师在书法上先学了什么?后学了什么?因此,艺术家个人对艺术之路的陈述更接近真实的艺术脉络。弘一法师曾言:&十四、五时常学篆书,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弱冠以后兹事遂废。今老矣,随意信手挥写,不复有相可得,宁复计其工拙耶?&又谓&朽人于写字时,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作一图案观之则可矣。&据此可知,先生早年习篆无疑。又可知,先生作书时不拘前规、不囿碑帖、不计工拙,以平衡和谐为要旨。据现有资料可知,弘一法师早岁书作结体稍扁,锐气外露;中年以后的书作转为方正,严谨收敛;暮时书作变得狭长,恬静超脱。总之,他不同时期的书法不管&风貌&如何变化都遵循了自然渐进的原则;而非象不少书家为取悦他人的鼓弩而为。 常言讲&书如其人&,实属不假。此处的&人&指的人这种所谓的高等动物的内在,绝不是生命个体的表象。为什么有些貌似木呐之人的笔下能够出开张跌宕的作品?为什么有些貌似文雅之人的笔下却写出俗不可奈的作品?原因即在此,一个人内在的重要性远超表象。由弘一法师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推断,他的骨子里俊逸沉稳兼具。只不过,历经诸多磨砺、学养深厚的他最终使得&淡远&遮住了&灵动&。平衡和谐是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书法也不例外。&淡远&是对平衡和谐的极好注解,也是世人在灵魂深处的追求。当具备了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在欣赏弘一法师的书法时,这种弥足珍贵的需求会得到极大满足。换言,人们从中获得了莫大的精神享受&&空灵、含蓄、平静&&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艺术成就的高低必须通过作品本身来阐释,作品本身的高低则通过气息格调来传递。技法只不过是从事艺术所务必掌握的&器具&,气息格调受制于学养。如此来说似乎有些玄妙,但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伟大的艺术家无不具备这种通过作品来传递气息格调的能力,遂之形成艺术品的精神性。一旦精神性形成,赏者和作品之间便自然产生交流、共振以至于相互融合。 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胸怀伟大抱负的李叔同,慢慢感悟到&人生犹如西沉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一切也渗透到他的书法中。什么儒佛道,名称而已!在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中,让我们品到了铅华洗净,更品到了&篇终接混茫&。他与说过&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的东坡居士到天堂聚首了! 不具备精神性的艺术是美其名曰的艺术。物外相寻,云上天阙。伟大的艺术家创造了伟大的艺术,若弘一法师者:我们透过其艺术看到的是艺术以外的缅邈天地&&过人才华、凛然风骨、不朽精神。
[责任编辑:冯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1035405
播放数:212875
播放数:241154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健康-心理频道
Health && Psychology
弘一法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当那首熟悉的《送别》的旋律想起来的时候,总是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多才多艺的李叔同及他“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后半生。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法师,奉行的是苦行的生活,对他来说,世间万物没有不好的东西,小编认为当我们人生遭遇挫折时,该看看中国新文学运动先驱夏丏尊先生写的这篇怀念弘一法师的文章。
  “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当那首熟悉的《送别》的旋律想起来的时候,总是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多才多艺的李叔同及他“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后半生。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法师,奉行的是苦行的生活,对他来说,世间万物没有不好的东西,小编认为当我们人生遭遇挫折时,该看看中国新文学运动先驱夏丏尊先生写的这篇怀念弘一法师的文章。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也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云水堂中住着四、五十个游方僧。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他住在下层,见了我笑容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
  「到宁波三日了。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粉破的席子包的。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粉破的席子丁宁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莱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丁宁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莱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
  「这太咸了!」
  「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那么逢天雨仍替你送去罢!」
  「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说出木屐二字时,神情上竟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我总还有些不安。他又说:
  「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的运动。」
  我也就无法反对了。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粉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莱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当我见他吃莱菔白菜时那种愉悦丁宁的光景,我想:莱菔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得的了。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们。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他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不会作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谁何,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与和尚数日相聚,深深地感到这点。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平日吃饭着衣,何曾尝到过真的滋味!乘船坐车,看山行路,何曾领略到真的情景!虽然愿从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经过好好的艺术教养,即使自己有这个心,何尝有十分把握!言之怃然!
  ——摘自《平屋杂文》,台湾博雅书屋,2012年4月初版一刷
  夏丏尊,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在语文教学上,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民国十四年,夏丏尊开始了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其间,翻译了日本山田花袋的《绵被》,是中国最早介绍日本文学的翻译家之一。更创办《中学生》杂志,由叶圣陶先生担任杂志主编。
loading...
相关标签:
loading...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备案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SP证:闽B2-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疗依据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告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一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