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索新媒体广告智能电视盒论坛一体机是不是可以匹配任何牌子的不同尺寸的屏幕??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站长在关注{"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UXCoffee硅谷设计师周报 第十一期:十一个月——设计师的平均跳槽时间!?用户测试的两个常见错误;","author":"hoka-shao","content":"Design Details!是的,又是他们!周报君最喜欢的设计类播客之一。在上一周的第97期,两位主播请到了在设计界摸爬滚打多年的Marshall Bock(Senior UI Designer @Google)以及Joshua Sorption(Design Manger @Teespring)。这期的讨论主题是Design Leadership。他们谈到目前在很多大公司中,Design这一支都还没有建立起像Engineering一样的组织结构,整个互联网产品设计行业还处于「婴儿期」。我们现在谈论的Product Design这个概念也许是从2009年iPhone发布之后才开始的,在这个行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产品设计师很少,其中具备管理能力的Design Manager更是稀缺资源,有些优秀的设计师更愿意成为IC(Individual Contributer),埋头做出好设计,而不是成为Design Manager。不少设计师将Steve Jobs视为榜样,有些甚至也依样学习乔帮主偏激的性格(too young too naive)。他们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数字,据说设计师在一个公司呆的平均时间是11个月。这种种原因都导致了Design Leadership在整个行业内的相对稀缺。哦对了,他们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求职tip,可以有效增加不在硅谷的同学被硅谷公司相中的概率(周报君尚未亲测,但目测有效)。感兴趣的话就去听听这期播客吧~本文作者Biz Stone是Twitter和Jelly的联合创始人,他在文章里分享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来自Perl语言的创始人,他说,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在刚开始建造的时候,只在校园里造了主要的建筑,他们甚至连人行道都没有造,只造了大片的草坪。过了一年,师生们在草坪上走出了一条条印子,他们沿着这些印子造了人行道(周报君也是惊呆了)。第二个故事,来自他自己。在Twitter刚出世的时候,他们用了类似的方法,那时候的twitter并没有#hashtag,@replies甚至retweets,这些功能都是基于当年最早一批twitter用户留下的「脚印」在后来开发的。这两个故事也许会对各位产品设计师同学有所启发~在很多的产品需求测试里,我们会问「你会用这个产品吗?」,如果用户都回答「Yes」,用研和设计师们是不是就可以击掌相庆了呢?本文的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常见的需求测试误区(周报君再次膝盖中箭/(ㄒoㄒ)/~~),用户对这一问题的肯定答案并不可信,作者给出了自己觉得几个更可靠的问法,通过测试用户是否愿意为了使用该产品而留下私人邮箱、发表私人推特和花费金钱来变相测试他们的真实想法。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在可用性测试中常犯的错误:「用户任务」写的过于直接,甚至直接将产品界面中用到的名称写在了任务描述中,从而无法达到可用性测试的目的。作者设计了一个类似rideshare的app,在用户request ride的时候,会有一个地图界面,标有起点和终点。一般这样的路线设计中,我们都会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用Map API推荐的路线画出一条线来,但是作者发现有些offer ride的人途中要去办些别的差事,他们走的真实路线和Map API推荐的路线可能不一样,作者觉得那条线放在那儿就是在欺骗用户,于是她决定不放那条线,就只留起点和终点孤零零地在地图上。她觉得这是符合道德(Ethics)的设计,但是用户测试却发现,用户对两个孤零零的起点和终点非常困惑,反应时间也比较长,因为他们太习惯看到起点终点之间有那条「虚假的线」了。作者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的设计是符合道德的,提出了一些准则,在什么场合下用一下false/placebo的设计是合理的。她还提到电梯里的关门键很多都是没用的,摆在那儿就是个心理安慰(三观颠覆简直= =)。哦对了,著名的科技八卦新闻站Gizmodo也曾爆出说Uber也在地图上使用Ghost Car来吸引顾客打车的传闻,Uber的发言人后来证实了「虚拟车辆」存在的事实,并指出这么做是因为网络延迟的存在以及为了保护Uber司机的安全。这个网站的作者收集了一些流行产品的网站首页进化史,包括了Uber、Airbnb、Dropbox、Spotify、Vimeo、Mailchimp等。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其中有些引领了设计潮流,有一些在追随潮流的同时保持了自己产品的一贯特色,而有些则逐渐丧失了性格。其实周报君最想吐槽的是——哪怕其中以设计著称的公司,back in the day长得也就是那个样子嘛!产品设计在这几年水涨船高,大众审美和网页技术的进步都功不可没!我们是谁我们是一群在硅谷工作的中国社稷狮,我们在Google, Khan Academy, Oracle工作你可以访问
查看往期全部文章(里面有原创文章哦)微信搜索「UXminion」,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的订阅号","updated":"T05:00:2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00:2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f06a983c9a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title":"UXCoffee硅谷设计师周报 第12期:如何找到第一份UX工作—来自Google设计师的分享","author":"hoka-shao","content":"InVision本周为Sketch和Photoshop推出了一款新的插件叫Craft,帮助设计师使用实时数据进行设计(看链接中的视频就知道怎么回事啦~)小编试用了一下Sketch的版本,感觉和Sketch整合得非常不错,使用很方便。小编觉得killer feature是列表复制,当然自动生成人名、Email、日期、地址、电话、国家、甚至是广告文案等等也是很棒的功能。Craft应该是借鉴了之前发布的Adobe Comet中的一些特性,将其整合到Photoshop和Sketch里来。不过该工具刚刚发布,有时候会碰到一些莫名的bug,大家试用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哦~如果高保真的视觉稿和交互原型意味着开发时有更多的信心,我们愿意为这样的安全感付出多少成本?Basecamp设计师Ryan Singer认为,对于相对简明直观的Web UI,直接上real code比interactive mock花不了太多时间,却能见到明显的收益;对于更加复杂的交互,用real code往往成本会很高,而做原型的成本低得多,也可以暴露出交互设计的缺陷,那么这时候做到高保真视觉稿和交互原型应该是更明智的选择;不过也要注意不要对视觉稿过度设计。这一权衡过程很难给出明确的规则和标准,比如Basecamp很多时候都是草图后直接code。另外在时间成本和信心收益之外,小编认为产品对交互体验的重视程度、程序员与设计师的沟通方法与责任感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的两位作者Andre和Fiona分别是Google的Android部门和Material Design部门的设计师,他们都曾是Google的Summer Intern后来转成了Full—time。他们还邀请到了其他几位来自Facebook,Frog等公司的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在申请实习和申请第一份工作过车中的感悟,周报君感觉文中有好几点讲的非常实在,力推给大家。别怕没有所谓工作经验。你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是正常的,积累经验的方式绝不仅仅是工作,你在学校中多做一些「不是工作的工作」,设计校园海报,给你喜欢的社团做网站,给你朋友的公众号设计一个Logo都是绝佳的积累经验的方式。扩展人际网络。大人们都说在中国找工作「关系」很重要,其实在美国又何尝不是呢——哦,当然不是在饭桌上喝酒。在UX界,Twitter, Quora, Medium都是你扩展人脉的好渠道。Startup Weekend, Major League Hacking, XX+UX, MeetUp等线下活动更是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助推效果(小编只参加过几次类似的线下活动,现场都有recruiter)大公司, Startup, Agencies, Freelance,各有优劣。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刚毕业觉得迷茫,犹豫不知该做什么选择,作者建议你做以下几件事情:想一想几年以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前辈们聊聊;追随自己的内心(虽然最后这一点已经被说烂了,但小编觉得实在是太重要了!)向面试官展现你的热情和才能——这也许是新人设计师能向潜在雇主所展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了。Be yourself——对于面试不要Over practice,不要为了迎合雇主而做过度的准备。”You get hired because you’re being yourself, but if you get hired because you’re a very rehearsed version of yourself, you won’t like the job.”不少社会科学背景的小伙伴对用户研究感兴趣,但进入职场后,又发现业界研究与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差异。很多小伙伴会担心自己的研究、做的分析是不是足够「科学」。学科训练让我们追求每份报告的普适价值,用科学语言让自己更可信,却发现这似乎又给团队带来了困扰。Airbnb体验研究经理用这篇短文表示,用户研究的目的是理解「某些用户是如何看待某个产品的某个功能的」,减少产品设计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是探索人类普适的真理。要学会接受用户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够「科学」的地方,用敏锐的观察、细腻的分析和清晰的表达做出让自己和团队满意的研究。这是一篇很实用的Android App设计入门指导。Android的范例app较少,设备尺寸不一,系统版本多样,这些都让小编觉得Android App相对iOS App来说设计难度更大。本文除了官方的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还介绍了几个非常实用的Android设计资源网站,以及几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DPI、各个地方的图标尺寸、.9.png、还有给Dev切图的命名惯例。我们是谁我们是一群在硅谷工作的中国社稷狮,我们在Google, Khan Academy, Oracle工作你可以访问
查看往期全部文章(里面有原创文章哦)微信搜索「UXminion」,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的订阅号","updated":"T19:45:0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3:45:0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f720eb7f8ae5a7bed3d9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9},"":{"title":"UXCoffee硅谷设计师周报 第13期:不妥协不让步,为用户与好设计而战","author":"hoka-shao","content":"我们渴望通过设计去创造美好,我们充满好奇、探索未知,但其中的不确定性往往让我们失去自信。但不要因为风险与限制就举棋不定、选择中庸,在创造的不确定性中找到自信心与平衡感吧!Julie Zhuo告诉我们,creative confidence是可以而且值得通过努力培养起来的。面对不同观点与质疑的轰炸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我们要明确目标与计划、理智考量各种方案的利弊、勤奋提升技能、积极与用户沟通、收集反馈,在这些过程中建立自信,变得坚定。这篇文章和有一些观点的共鸣与碰撞,一起读也许会受到不同的启发。面对团队中的不同观点和设计过程中来自技术、商业等各方面的限制,你是否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让步?来自Google的产品设计师Andrew Doherty鼓励我们成为「战士」,运用同理心和有效的测试方法,站在用户立场上,为他们争取最佳体验,也为自己拿出更好的设计负责。然而面对多方视角,我们怎样做好守门人,捍卫最有利于用户的设计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具体建议: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全面分析不同方案的利弊,反思自己的问题,以数据为武器,利用快速原型测试,找到证据去证实更好的设计。作者还举例告诉我们具体该怎么说才能礼貌而有效地反对同事和老板,这让周报君觉得设计师不仅要会设计,还要会做人。在第10期周报中,我们曾分享过一个关于「全栈焦虑症」(Full-stack Anxiety)的演讲视频,引起了很多小伙伴的讨论。小编曾听说,缓解焦虑症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去做那件让你焦虑的事。本文的作者就是这么做的。他在成为设计师兼开发者的路上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他记录了自己走过的路,列出了他使用过的全部资源(光看这个列表就知道这条路有多曲折漫长了/(ㄒoㄒ)/~~)。最有价值的是,他在看过这么多教程之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在文末给大家制定了一个成长为「全栈设计师」的学习计划。在文中提到的这些资源中,小编给大家强烈推荐其中三个:MengTo的、和。你的第一次design critique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说,设计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design critique的时候不要take anything personal,小编同意这个观点,但第一次向一群人展示作品的时候,还是希望大家轻拍,被说重话了还是忍不住心塞塞,然后又内疚自己不够虚怀若谷。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每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师第一次被critique都会有些不开心,这是正常的,因为你全身心地投入了。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反应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设计。随着经验增长,这种情绪自然就会消失,我们也会成为更好的设计师。作为设计师,我们欣赏、追求Craftsmanship(工匠精神)。我们想做出最优雅的设计,不停地完善细节,我们学习做prototype,想做出接近真实产品的原型。我们希望自己的设计在被实现的时候也能pixel perfect,于是我们去学习code,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从设计到code全都包办——我们孜孜不倦地升级上述这些技能点,因为我们相信这些是真正的「设计师的手艺」。而商业知识,则被很多设计师习惯性地无视,甚至是刻意地轻视——因为「商业」往往是站在设计的对立面。 本文作者Joshua Taylor是Evernote的前设计总监,这篇明显标题党式的文章提醒我们,「商业」绝对应该出现在设计师的核心技能点中。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知道CEO和VP们正在面临什么困难,理解仓储部门延迟发货的背后症结,这些也许比学习Javscript框架和CSS技巧对设计师来说更有价值(小编人格分裂了。。。)这篇文章让小编想起了最近业内关于Evernote的诸多报道,还有几个月前Dropbox宣布关停旗下的Carousel和Mailbox的新闻。这两家公司的许多产品都曾是优秀的设计案例,而他们目前面临的困境让小编也在一直思考——优秀的设计师对企业的真正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是一群在硅谷工作的中国社稷狮,你可以访问
查看往期全部文章(里面有原创文章哦)微信搜索「UXminion」,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的订阅号","updated":"T18:19:0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2:19:0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ee10dcd5d9cea5a33ee89d5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6},"":{"title":"硅谷设计师周报 · 第14期 · 像读短信一样地读新闻——Quartz app的设计细节分析","author":"hoka-shao","content":"像读短信一样地读新闻——Quartz app的设计细节分析最近,新闻网站Quartz发布的官方app吸引了很多设计师的注意。和传统新闻app不同的是,Quartz app使用的是对话式界面(conversational UI),旨在将新闻变得更轻松、轻量,用户可以像阅读短信一样地阅读新闻。Quartz不是第一个使用conversational UI的app,之前大火的健康饮食app Lark和文字游戏Lifeline也采用了类似的UI形态,而Quartz是第一个将其运用在新闻阅读上的app。Quartz用自己的设计诠释了conversational UI的可能性——它不仅使用了萌萌的gif、emoji和轻松的语调让自己更人性化,还在很多设计细节上进行了精雕细琢。Brain Lovin在他的design detail博客中分析了Quartz的设计细节,包括新用户onboarding、对广告的处理、空状态设计等,也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如果你对对话式界面感兴趣,可以看看Intercom的,分析了对话式界面的前世今生。让用户体验与品牌设计并肩作战很多产品的branding是在完成功能与交互设计后在市场推广阶段才进行的,但用户体验与品牌设计真的各自独立吗?这篇文章认为:应该从产品设计开发的初始就让用户体验与品牌推广携手并进,互相学习,因为品牌所注重的clarity、coherence和big picture thinking是和用户体验相辅相成的。UX从理念和方法上都对产品价值和品牌定位有不可或缺的启发;而branding对UX的贡献则在于,当我们越来越注意功能与特性的堆砌时,它能帮我们在迭代过程中牢记产品的核心价值、发挥其对用户的最大意义,在减少盲目性的同时,强化用户与产品的情感联系。Apple TV入门设计指南——都是干货!小编曾经做过Fire TV的App设计,在有限的设计经验中,深感为这样一个「用遥控器交互的」、「通常在客厅使用的」、「多人共享的超大屏」做设计,和Desktop、Mobile很不一样!这篇文章是小编觉得目前为止写的最好的给Apple TV做设计的入门文章,强烈推荐!Apple TV是在一个1920 X 1080的画布上做设计(是的,你再也不用担心不同分辨率和@1X、@2X啦)你需要理解一个叫Focus Engine的设计概念,你要时刻记得在电视UI上应该始终有一个东西是处在Focus的状态的。作者认为在Apple TV上横向滑动是相对容易的,我们在手机和网站上习惯的纵向滑动是相对「昂贵的」——这个交互造成屏幕的变化较大,通常应该用于切换类别。电视上的按钮应该要有更明显的Affordance,选中的效果应该夸张一些在设计上要尽可能减少文字输入,如果不得不输入(比如登录操作),可以考虑使用网址或条码等和其他设备配合操作在界面上,可以多采取一些动画来让它显得更加鲜活(和手机、PC不同,在电视上看一个完全静止的界面的感觉是很奇怪的。。。)在文章最后,作者还给出了自己做的一个Apple TV PS模板,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去下载哦为什么Netflix在注册前不能看它有哪些剧?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Netflix在注册前不能查看网站里有什么影视剧?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根据用户调查,46%的用户都希望在注册前能够浏览网站提供的内容。Netflix也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也曾坚信这么做会提高用户注册率,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这个流程。于是他们做了冒泡排序法的A/B testing,却发现不管他们怎么设计,都不如最初的版本——不给用户看任何内容。这是一个典型的数据驱动的设计案例,研究结果与设计师最初的假设恰恰相反。小编觉得作为UX设计师,我们应该尊重数据,更重要的是,去更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从而为将来的设计决策打好基础。艺术、科学,一个都不能少也许很多设计师小伙伴的肩膀上都出现过两个对峙的小人——个性自由、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和重视证据、逻辑严谨的科学家。他们要是不肯好好合作,我们的设计也要进退两难。设计是艺术还是科学?我们该跟着感觉走还是用数据说话?怎样权衡设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创造用户喜欢的产品?作者从美食、电影与空间艺术中取经,与我们分享了他在Spotify做设计的原则与实践细节,告诉我们怎样既充分利用直觉与灵感,又用数据和研究得来有力的洞察,创造最佳产品体验。我们是谁我们是几个在硅谷工作的中国社稷狮,你可以访问
查看往期全部文章(里面有原创文章哦)微信搜索「UXminion」,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的订阅号","updated":"T05:33:4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33:4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40d5a9a42a71fa6644edabb7cfcb60e8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title":"硅谷设计师周报 · 第15期 · Facebook Reactions——改变十亿用户的沟通方式背后的故事","author":"hoka-shao","content":"访问
可以查看所有文章哦~Facebook Reactions——改变十亿用户的沟通方式背后的故事如果这篇文章是一篇高考作文,我觉得应该是满分作文吧!Teehan(恩,牛逼哄哄的Teehan+Lax去年加入了Facebook)详细地给我们讲述了Facebook Reactions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它透明、完整、真诚。它展示了失败的尝试,不work的点子,真实的用户数据,和数不清的看起来没啥区别的表情。正如Brian Lovin在评论中写到,人们害怕分享过程中的失败和坎坷,不愿意将舞台背后展示在大众的面前,这篇文章是设计社群的一大步,它让其他所有设计师都有机会从这个小团队的尝试中学习Emotional Design、Internationalization、等等等等。向Facebook设计团队脱帽致敬!(感动脸)不要用户说想要什么就设计什么标题听起来像是一句很对的废话,我们都听说过福特著名的「如果我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很可能会说『一匹跑得更快的马』」的段子。虽然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对设计师来说,如何抵挡住用户想要什么就给他们设计什么的冲动,还是一个挑战。我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尤其是当有些用户非常直白地说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想说「好好好都答应你」(迷之宠溺),然后把那些元素直接扔到画布上。这篇文章不仅重申了这个道理,还用设计案例告诉我们如何真的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观察用户的行为,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懂得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用户说想要每天收到邮件看mobile campaign的数据,但本质上,他们不是真的想看数据,而只是想check in,知道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理解了这一点后,设计师没有真的给系统添加邮件功能,而是设计了notification,在有问题/数据达到milestone的时候发出提醒。我希望我在设计学院时就知道的事写给设计学生的5点建议,很真诚,想起了当年那个令人讨厌的自己……她的建议有:在学校里不要总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要做自己不擅长的、奇怪的、push boundary的事情,而不是追求短平快、迅速出工,因为出了学校就很少机会做这种事情了,工作中大多是中规中矩的设计(我觉得这一点自己做得很不好,到最后一学期才意识到);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设计师的技能有很多种,要找到自己的strength,不要跟别人比较谁是更好的设计师,因为这不是线性的、可以比较的,每个人的strength不一样,有1000个人就有1000种设计师;学会给feedback,帮助对方focus在要解决的问题上;设计师的修炼在于生活,找工作的时候,人家不会因为你的设计而雇用你,人家雇佣的是你整个人,包括你的经验、性格、态度,再加上你的设计,要在生活里就学习成为一个别人想跟你合作的人。用户研究的七宗罪这篇文章介绍了我们做用户研究时常犯的7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和Don’t Design What Users Want这篇文章直接相关——直接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事实上,人类并不擅长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且还恰恰是一种非常会找(错误)理由的生物。在一个实验中,心理学家给用户四双其实一模一样的长筒袜,让他们选出质量最高的那一双,用户也能振振有词地给出某一双比别的好的理由(而且40%的人选了最右边的那双,称为「位置效应」,但他们都意识不到自己仅仅是因为位置就选择了这双)。因此,做用户研究时应该多观察,多思考,而不是把思考的过程outsource给用户(设计师同理)。我还喜欢作者提到用研的职责不是理解用户,而是帮助团队理解用户,以及在公司里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好的设计往往是好的设计文化的产物,而设计文化则是用研带给公司的隐形资本。理解了这一点,用研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设计对话式UI你需要注意的一些事如果你用Slack的话,可能就会听说过/用过一些神奇的Slackbot。你可以用Slackbot来写邮件,发微博,看新闻甚至是做一个CRM的Dashboard系统。本文的作者是的创始人和产品设计师(Meekan是一个可以让你通过聊天来管理日程表的工具),他介绍了在设计这种Conversational UI时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比如通过对话来买一件T恤:没有了GUI,你没办法通过Form的方式来Validate用户输入的东西了,所以你问的问题最好比较限定,并给足提示,在选项不多的时候索性就把选项都列出来:「What size t-shirt are you? We have medium, large, and extra-large」没有了confirmation page,就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确认我(机器人)理解了用户说的话:「Got it. Size large. And what color would you like?」你需要尽可能地解释出了什么问题,并提示你期待的回答And what color would you like?purpleI’m sorry, we don’t have purple. We have white, gray, brown, red, orange, pink, and black. What color would you like?brbrblI’m sorry, “brbrbl”? Is that a color? We have white, gray, brown, red, pink and black. What color would you like?grayCool! So a large gray t-shirt!他还介绍了其他几个设计Conversational UI时要注意的地方,包括Switching tasks、Tracking back、Timing out、Awaiting critical input等等。作为一个还在做传统图形界面的UX设计师,我感觉这篇文章挺开眼的,很有意思!我们是谁我们是几个在硅谷工作的中国社稷狮,你可以访问
查看往期全部文章(里面有原创文章哦)微信搜索「UXminion」,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的订阅号","updated":"T05:38:1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38:1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5ee42f3f5d1c39f99af8d31f1672ae19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8},"":{"title":"你问心无愧地尝试了所有可能性吗?——SalesforceIQ高级设计师Spell于航聊UX留学求职的奋斗之路【Part I】","author":"hoka-shao","content":"UX Coffee第三期节目上线啦!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Salesforce高级用户体验设计师于航 作客。她是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CDE专业首个录取的大陆留学生,并在入学后顺利获得全奖。留学期间与Amazon,MicroSoft,HTC,Chase等知名公司合作过实习设计项目。曾作为百万用户的GoToMeeting产品Web端的设计总监,现任职于Salesforce收购的最贵的创业公司SalesforceIQ。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手机:、、、、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网页端: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们啦!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了聊:申请美国人机交互(HCI)专业该做哪些准备?拿到Offer后怎么做选择?在留学期间怎么争取到项目和实习机会?找UX工作面试时候的常犯错误毕业后工作、跳槽的心路历程讨论薪水的技巧设计师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技术环境的变化(VR, AR, Chat Bot)?---------以下是本期节目文字稿的第一部分(内容太多太干了,小编表示可以出连载啦!):Riceman:欢迎大家来到UX Coffee第三期的节目。这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一位重量级嘉宾Spell于航,大家掌声欢迎,好的。请Spell先介绍一下自己吧。Spell:大家好,我是于航,然后大家都叫我Spell,刚才那个介绍比较浮夸,实际上我就是一个在美国留过学,在硅谷工作的设计师,在一家2B的公司,可能做的东西和大家的生活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是销售这个领域,但其实挺有意思的,做senior product designer。现在工作的类型很像是一个PM+Designer,所以有挺多有意思的东西,希望跟大家分享。Riceman:我来讲一讲我们是怎么认识Spell的。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故事,但是真的是打开了我人生的一个大门,对我和Hoka两个人都有很大影响。国内有一个非常知名的论坛,叫做一亩三分地,可能关注计算机相关的留学申请的同学都会知道,在2012年,我跟Hoka两位主播正在申请美国硕士HCI的项目,当时网上的相关资料其实非常非常少,Spell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她在一亩三分地这样一个几乎大家都是申请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的地方写了一篇帖子,介绍了自己申请HCI专业的过程,说实话,当时看到这篇帖子真的非常鼓舞,大开眼界,原来还有这样的专业可以申请。Spell在那篇帖子里面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背景,我就像,「唉,这样的背景和我挺像的,我也可以申请试一试」,包括后来Spell也有在论坛上follow up,说自己在那边读书都挺顺利的,所以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帖子。Spell:我觉得之所以这篇帖子有不少人看到,是因为那个论坛每一年会有那种精华合集,可能多年以来都只有我一个人真的去写了这个领域申请的一些经验,所以可能很多人上论坛就会下载那个合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广的传播途径吧。反正基本上所有的人,如果有申请这方面的学校的,见到我都会说「噢,你就是那个Spell呀」这种感觉,所以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看过它,其实自己根本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影响力。Riceman:你在美国待了快6年了,这当中的经历我们要一个一个来了解一下。我们先从你在UW HCDE这个项目来讲,听说你是首位大陆学生,是真的吗?Spell:是,就我所知道的,我们上一届大概录取了两个还是三个国际生,只来了一个,好像还是印度人,之前就再也没有international student。其实我觉得有一些机缘巧合吧。这个项目从我那届开始改成了晚上上课,大家如果了解西雅图这个城市的话,可能会知道西雅图有几个巨头公司,比如微软啊、亚马逊啊,这些公司福利都不错,所以有很多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会选择回来镀个金,所以你想跟这些人就是竞争去读一个研究生其实比较难,学校也比较喜欢招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来了这边读了研,就升职走上人生巅峰了,就更有可能会给学校反馈。其实美国大学都是这样一个机制,所以他们就会觉得录取一个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学生不知道混多少年才能出人头地,才会能捐钱,就可能会更不希望去录取这样的中国学生。但是自从录取了我之后,逐渐开始有一些大陆学生吗。Riceman:你是怎么知道这个项目的?Spell:我觉得可以先从我为什么开始申请HCI这个事情讲。我为什么申请HCI呢?我当时跟很多在校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样的困惑,就是我学了一个专业,学之前也不太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我somehow就是学了它,我从小都是一个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但你问我想干什么,我觉得就是做一个让大家都觉得「好」的这么一个学生,或者是有一份好的工作。其实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想干什么),比如说我以前学计算机的时候,让我编程,我也可以编,让我考试考得高一点我也可以,甚至让我参加个什么小的编程竞赛我也可以去,可是你问我是不是就是做得很开心,我甚至当时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开心的,但是就感觉缺一点什么。后来也是当时跟我一起申请的战友们一个一个学校去跑,看每个学校有什么项目,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领域,就跟我说,「唉,这个很适合你啊,因为你不就爱跟人讲话,又喜欢做点设计,平时就老嫌弃我们做的界面丑,好像这个跟你想做的东西很沾边」,然后我就去了解了这个领域,才觉得「唉呀好像有一个东西,真的自己如果做了会很开心」,然后就大胆去申请了。其实当时也有点纠结,因为也拿到了几个不错的学校offer,每个家长可能都会有一个名校梦吧,希望你的孩子去非常有名的学校,我当时拿到了,就是你们的那个Michigan的offer,它的世界排名非常好,我爸爸又恰好听说过,就觉得「唉呀,这个学校好呀」,后来又拿到了布朗,它毕竟是常春藤,也会让父母就觉得「唉呀这出去就是脸上有光」,至于UW这个项目,其实当时都从来没有想过能被它录取,当年我知道那一届大概有十几个大陆学生都申请了,我其实都不知道为什么选了我,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当时拿到了之后就觉得很确定,我觉得有的时候你如果做一件对的事情的话,你自己心里面就会很笃定,我当时就是这种感觉,所以就去了。其实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希望励志一下,为大家打一个鸡血,如果你觉得有一件事情非做不可,你就是要去做,那可能就是对的,你就一定要去把它做了。Riceman:那个时候是2011年,就是5年以前,HCI、UX在国内都没有很多普及的感觉,当时用户体验都不是个事儿,那个时候iPhone才出了3Gs之类的。然后到今年2016年,感觉这四五年来,用户体验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小伙伴,知道了这个行业,想要进入这个行业,通过申请国外的学校呀直接进入这个行业,或者转专业成为设计师。感觉这是一个热潮吧,你怎么看待这个热潮?你对于这些转专业的同学,有什么想说的?Spell:嗯,对,其实我觉得当年我在就是开始申请的时候,对于这个行业认识的比较狭隘,因为我本身是学计算机的,所以我觉得人机交互就是一方面是「人」,另外一方面这个「机」就只有计算机,但是实际上现在HCI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非常广了,除了计算机之外,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很火的一些技术,无人驾驶,大家可能不会觉得无人驾驶有很多跟这个计算机或者是跟人机交互有关。但是实际上,它就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这种交互模式,比如说,我怎么样从驾驶模式切换到无人驾驶,我不能说我摁按钮,车就立马开始自己开了,因为这样会很不安全,或者是我又摁一个按钮,这个就立马转回给我,让我开,那我可能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所以它就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交互模式,要去做很多测试。他们提出的一些模型,比如说我在方向盘的两侧有两个paddle,然后我要把这两个这个按钮一起按下去,按的时长,比如说5秒或者是8秒,然后我这个车才会切换到就是自动驾驶模式。反之如果切换回来也是一样的。既要减少误操作的频率,又不能让这个交互很复杂,其实这些都是人机交互所要研究的这一个领域。我觉得就是这个行业不仅可以做用户体验、做设计,用户调研,还有一些前瞻性的项目,其实也是跟这个领域息息相关的,甚至有些人出来会专门去做专注做产品,因为他可能更懂用户,我认为这个发展只会越来越好。我记得在我刚毕业的那一年,找工作其实是比较难的,来学校的各大公司,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只在招程序员,然后我不得不拿着我自己的作品集,然后一个一个挨个给他们说,你看看我做过的东西吧,才能去争取到一个面试机会,到现在我很多学弟学妹可能刚刚毕业或者毕业之前就已经早早就找好工作了,然后也许能去很多很好的公司实习,我觉得我自己是有亲眼看到这个的发展的趋势的。包括就是在我,在我来美国的时候,可能大概有十几所,或者是20所非常好的美国大学才有这个专业,现在我们知道的就是起码有50到100所的一流大学,其实也很大程度地反映了这个就业的这个需求,所以这个领域确实现在发展是非常好的,非常火的。Riceman:那听上去感觉大家都应该赶快跳坑啊,我知道不少有学建筑的、新闻传播的、或者是计算机的,还有心理学什么的都想要往这个方向转。你觉得这个专业是适合所有人的吗?Spell:对,其实我这些年就是除了在做自己日常的工作之外,很多时间都在做跟hci的教育有关的事情,包括带过一些课呀,然后现在也经常会带一些线下的这些课程,或者bootcamp。我自己接触过的学生很多,我觉得可能几点很重要,其中第一点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你应该是一个有同感心的人,因为其实我在平时跟人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大家都觉得这个同感心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并不是说,“我觉得我这个人挺好的,我有同情心,然后我应该就有同感心”,我觉得这是两回事,同感心就是你能够设身处地地、认真地、真正地去理解别人的需求,以及跳出自己本身所有的那个思维定势,这个其实是很难的。就比如说当你还没有来过美国的时候,我告诉你信用卡消费应该是怎么样的,你在国内可能很难去理解这种很健全的信用分数制度,包括这种不同的消费方式,你要去摒除自己原本有的那些知识,然后把自己放到当前的这种情境下的这种能力,其实是很重要的。这种能力也不是说每个人都有的,我觉得每个人一定会有自己适合的那么几个方向,但如果你不是在这个方向的话,我觉得不要强求,你转过来会很辛苦的。第二个就是我觉得我见过的好的做ux或者hci的人都很热情。我们有很大的一个UX群,然后我经常会有朋友就讲说,我觉得这个群就我自己平时在微信上加了好多群,但我觉得这个群是一直以来氛围最好的,因为设计师们在一起,很喜欢去分享我今天看到的东西、我听到的东西、我发现有意思的趋势,而相对来说,我的其他的群只是在大家有需求的时候会出来问一个问题,或者是发一个红包或者发个小广告,真正的健康、积极的交流相对会少一点。我也不是说就是自夸我们设计师,我们有很多龟毛的地方,但是相对来说,我觉得大家对这件事情的热情度,相对是我见过所有行业里面最高的。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人,或者是不喜欢这样的群体的话,可能也是要慎重的。我觉得这两点是很重要的一个准则吧,去衡量你是不是适合学这个。Hoka:嗯,那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申请hci的这个专业,你在一亩三分地上面发了你申请的那个帖子,然后就很多人来找你帮他们改文书,或者是看他们的resume,或者是portfolio,我想知道,你觉得那些招生的委员会,他们对于小朋友的文书啊,或者资料啊,或者是他们的硬件,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或者是怎么样的小朋友会比较容易申请到他们理想的项目?Spell:其实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可能会讲一个大家一开始会比较难接受的一个观点,美国的教育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我要把教育提供给需要教育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什么都会,你的简历里面写的我什么都会,我完美的GPA、GRE,我什么都明白,我做的项目项目经历一大堆,可能对于美国人来说,相对来说你是并不需要被教育的人,你反而要有一个非常真实的理由,你为什么要回来读书?你告诉我的理由不应该是「我年年学生会主席、gpa4.0」,而是「我觉得我学了这个,能做到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其实我的看法可能恰恰和很多人不一样,我觉得也可能是我当年申请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吧,就是我没有想过我要去展示我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学生,我只是想告诉他我做过什么,以及我想做什么。我这么多年接触过的不管是我的朋友,或者是我的学生,大家可能还是多少印证了我这个想法。我跟一些招生委员会的人去聊,大家好像也确实是这么想的。我觉得这是中式思维和美式思维的一个很大不同,但是如果你要问我,「那我也总得有点硬性标准吧,不然我心里面会觉得啊,那我就不考托福,不考GRE了」。其实不是,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样,就是你不能有短板,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有一个长处,你就会对自己有信心得多。不管是你现在就是申请出来留学,还是你毕业了想找工作或者是你之后想跳槽,想升级都一样,你有什么地方做得特别不好,比如说你2.0的GPA,那就算你表现出了极大的激情,别人会觉得你缺乏学习能力,你还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去证明自己,尤其是hci这个方向在美国非常的火,各大院校虽然都开了、现在可能招生的数量是几年前的10倍20倍了,但是美国人自己也想读呀,你怎么样去表现你比他们还要厉害呢。像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更好地筛选,学生都要面试,那你怎么样去应付这样很复杂的这种面试的情况呢?甚至就是如果你还想要点奖学金,你怎么样去证实自己有这个能力呢?你托福只考了80分,那别人就会觉得你有这个交流能力吗?所以我觉得大家不管怎么样,不要留短板,如果网站上说我们想要100分以上的托福,那你就要考100分以上,你要是考90多分,你要用一个多大的长处才能去弥补你这个不足的这一点呢?Hoka:所以听起来在硬件上主要就是达到学校官网上的那些要求,然后在材料的准备上,主要是要真诚地表达自己做过的事情和想要深造的愿望。Spell:对,我们跟Michigan招生办公室工作过的同学和老师都打过交道,然后他们就会说,我看中国学生的这个简历的时候非常地confused,因为他们怎么都一样呢?怎么所有的人都在学生会呆过,所有的课外活动都一样,在我看来没有任何的diversity。久而久之,我就会怀疑这是不是假的。然后甚至有一些学生在简历上说我,我是校园辩论会金奖得主,来了之后,上课从来没有问过问题,从来没有跟别人去交流的欲望,你让我怎么去相信你们的简历,久而久之地,他们就会觉得这些东西都不真诚了。那他怎么样发现你是不是真诚呢?可能从你的简历,到你的Personal Statement,再到你的作品集,他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人格,他才会觉得这个是真诚的,我觉得现在其实这个是比较难的一部分,画蛇添足反而是没有用的,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要真诚的表达出来,这个可能是最加分的项目。Hoka:我有点好奇,对于作品集这件事情,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转专业的小朋友在申请,尤其是像计算机背景啊,心理学背景,像我们这样的人以前可能没有做过很多的设计,那么在我们这种作品集或者是文书上怎么样可以强调出我们自己的兴趣呢?Spell:这个也是大家问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我自己的看法就是,学校也不是真的一定要看到你有做过一个hci的项目,而是更多地想知道你有什么样的经历,让你来想来学这个。我觉得很多时候其实作品集,它是一个加分项。比如说,如果你是学艺术背景的,或者有任何的设计背景,我都觉得你一定要有一个作品集,但是如果你是其他背景的,我觉得有作品集的好处,主要也是你不仅在申请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一个加分项,很重要的也是你来了美国之后,你可能很快就可以开始投入到找工作、找实习的这个大潮里面去,在时间上会对你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讲讲作品集里到底应该放什么。我倒不认为作品集一定要放所有的项目,都跟hci有关。如果你现在在大四、或者大三现在准备开始申请的话,你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至少可以去了解一下hci到底在做什么,然后切身去参与到一个项目里,哪怕是很小的项目,这样你可能能给自己提供一些素材,就是你为什么感兴趣。除此之外,我觉得你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价值,你没有必要(编造)。比如说我们去年有一个学生,在香港做了好几年的记者,你说一个记者,你要让我现在就是硬生生给你扯,我做了一堆hci的东西,你也不会信,对吧?但是他可能在做记者的每一年之中,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界,他反而更想去说,把我理解的这个世界和社会展示给你看,我再来告诉你,我学hci到底是为了做什么,而且有哪一些事情,我可能不学我就做不到,我学了我才能做到,这些可能是对于一个作品集来说是更加有用的。我不建议大家说一定要把你的整个作品集全部往hci这个方向去靠,而是更多的怎么样通过这个作品集去展示「你是你」这个概念。Riceman:现在是16年4月,差不多offer都已经发了,然后发完了以后很多人都会拿到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那怎么在这多个学校当中做出一个选择,你觉得在选校的时候他们应该看重哪些?Spell:我当年选择了一个hard的模式,大家都觉得我去了西雅图,然后好像又听起来好像没有别的中国人,又拿了奖学金,你好牛逼啊,你一定过得顺风顺水吧。其实不是的,我真的选了hard模式,因为没有任何前辈的经经验可以借鉴,然后也没有谁可以真的来给我一些指导吧。包括校园网络比较单一等等,我其实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的教训。所以现在如果有人来问我选校的建议,我都会问他这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你想过你自己的这个职业发展吗?你是想留在美国还是想回中国,你以后会不会有深造的想法?然后就是你对科研这些有没有兴趣?你的发展倾向是怎样的?比如说,如果现在让我重选一回,如果我当年知道,我一定要留在美国工作,我就是为了留在美国工作才出来读书的,那我可能应该考虑去密歇根,因为现在所有美国学校里面校友人数最多的就是密歇根大学,密歇根的校友网络非常非常好,你们在湾区应该能很清楚地感觉到,大家一呼百应,而且公司里不管中国人,美国人、印度人都有很多Michigan的校友。这个校友网络一定不能小觑,美国也是一个人脉社会,所以这个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所有的同学都是微软、亚马逊、波音、星巴克,就是这几个大公司,其实相对来说是一个挺单一的校友网络,对于我后期的发展其实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你要先想着自己的规划,然后再去了解这所学校是不是可以满足你的这个规划,我觉得除了这个之外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到底喜欢做什么。因为其实不同的学校它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领域,这些基本的工作你应该在写文书的时候就做好了。每个学校它都有不同的特点,像我知道,有些学校就是出researcher的,各种用研的人,比如说这边的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他们的那个项目叫human factors,出来都是很出色的做用研的人。如果说你其实并不喜欢做设计,也没什么天赋,就不是为了做那种很漂亮很fancy的视觉体验才来读书的,那么你可能就可以去排除像Sschool of Visual Arts那种很贵的纯设计类的学校,转而去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适合这种更偏向研究的学校?就是要问问自己,你到底喜欢什么,然后去找适合自己的那个。我觉得其实在上学的课堂上,你能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你选择学校的氛围会决定你以后会有什么样的人脉,然后可以帮助你去更好地发展你的爱好和趋势。如果你要让我说,你选哪所学校能学到最多的知识,我相信美国就比如说cmu、umich、goergia tech、uw,这些项目都是最一流的项目,你说他们的教授谁比谁差呢?哪个项目没有一两个屌爆了、你在CHI上面经常能看到名字的牛教授呢?但是真正让你学到东西的,其实更多的是从跟你一起做项目的同学,以及你能拿到的实习机会。所以比如说你想学技术,然后你去了一所偏技术的学校,你的同学可能80%也都是这样的人,那么你就会有一个良性的网络去培养你的这个爱好,然后包括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你跟这些人的联系还是会帮助你更好地去学习你想要学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两点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觉得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你喜欢什么?如果知道了这两点,在选学校的时候会更有目的性一些。-----以上是本期播客文字版本的第一部分内容。觉得我们的播客有帮助的话,记得给我们点赞哦~最后再说一次,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手机:、、、、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网页端: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们啦!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内搜索「UXCoffee」,关注UX Coffee 设计咖 微信公众账号*Spell肖像归其本人所有。","updated":"T22:43:2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6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6:43:2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e279eb1bde20f9819aefce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67},"":{"title":"你问心无愧地尝试了所有可能性吗?——SalesforceIQ高级设计师Spell于航聊UX留学求职的奋斗之路【Part II】","author":"hoka-shao","content":"这是UX Coffee和Spell于航访谈文字稿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这里:---------UX Coffee第三期节目上线啦!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Salesforce高级用户体验设计师 于航 作客。她是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CDE专业首个录取的大陆留学生,并在入学后顺利获得全奖。留学期间与Amazon,MicroSoft,HTC,Chase等知名公司合作过实习设计项目。曾作为百万用户的GoToMeeting产品Web端的设计总监,现任职于Salesforce收购的最贵的创业公司SalesforceIQ。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手机:、、、、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网页端: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们啦!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了聊:申请美国人机交互(HCI)专业该做哪些准备?拿到Offer后怎么做选择?在留学期间怎么争取到项目和实习机会?找UX工作面试时候的常犯错误毕业后工作、跳槽的心路历程讨论薪水的技巧设计师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技术环境的变化(VR, AR, Chat Bot)?---------以下是访谈内容的第二部分:---------Riceman:每个学校虽然看上去都是HCI项目,但还是有一些其实差异还是蛮大的。而且就我所知,学校的时间长度也不一样。有一年的项目,有两年的项目。拿到Offer后该怎么选择呢?Spell:这个问题也有不少同学问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像康奈尔的项目就是一年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而且有名校光环,但是这个项目只有一年,由于一年的项目就业压力又比较大,他们可能和CMU不同,CMU的特点就是所有科技公司都会去他们学校招人。所以在CMU的项目里,即使你不是学计算机的,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公司。那康奈尔可能不是这种理工科类的强校,那么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机会去接触这种公司。它又是一年的项目,有些同学不得不做出妥协,转去做技术,因为技术可能相对会更好找工作。我不是说这个项目不好,只是说可能你如果英语是贴着线,刚刚好进去的,对口语什么也没有信心,那我觉得你倒不如选择一个时间更长的项目,让你更好地去适应美国的生活,然后再去找工作。但反之,如果你是一个已经在国内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人,你出来其实一方面是想镀金,找工作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专业知识也有,你的简历比普通的应届毕业生好看,那你去一年的项目又省时间又省钱,那我觉得可能对你来说康奈尔就是好的选择。其实没有好或者不好的项目,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的。比如像RIT,它有两个deparment有HCI的方向,一个是MFA学位,就是艺术类的学位,还有一个是master of science,就是普通的研究生学位。普通的HCI的项目是两年,基本上都是技术背景的学生,出来很多人也做了技术相关的这个工作。艺术生进去会非常吃力,没有任何编程背景,你要从头开始学,那这个可能不适合你。但反之,如果你是技术背景,没有任何艺术基础,不会画画、作图,然后你去读了他那个MFA的学位的话,一进去就发现大家就是能渲染出来牛逼得不行的作品,你可能自己也就「压抑而死」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其实真的是哪个项目更适合你,一定要花时间去做研究,不然来了之后吃苦的是自己。Riceman:大部分两年的项目里,会有一个暑假是给大家实习,你的暑期实习是怎样的?你是怎么争取到各种实习机会的?Spell:我是在西雅图的孵化器里面的一家startup,在孵化器见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创业公司,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暑假。我觉得这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当时我特别努力地想证明自己,我在国内从来没有工作过,也没有实习过,说白了是一分钱没有挣过的米虫。来了美国之后就觉得自己花的是美金,好像也没有什么建树,课又在晚上,就想到白天去打工,所以就在学校里面找各种RA、TA的机会。我运气非常好,找到的RA刚好是我们学校的IT department,刚开始他们其实想让我做product support,比如说这个网站down了,你去看一看怎么回事啊?或者是给人家设计一个新logo。但跟我已经算是很相关的了,还给了我奖学金,我就觉得自己简直幸运爆了,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可能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了,就觉得这个事情都在于争取。然后我就努力的去争取不同的机会,最幸运的是先从微软说起,其实就是我认识了一个微软的researcher,他说想在我们系里面找一个学生,来合作做一个调研的项目。他的课题是研究什么样子的广告放在哪里是最有效的。这个项目比较复杂,他一个人做不完,但是他们组没有经费,所以他们就说我能不能去找一个学生,待遇很低,或者是负担一部分学分,我当时就毛遂自荐了。他其实当时有点skeptical,想找的是有点工作经验的学生,甚至Ph.D,但是我就跟他说没事啊,我有奖学金,不需要你给我钱,他就接受了。我记得有好几次就晚上我在他办公室,我们俩坐在那brainstorm怎么样去衡量一个广告是不是有效,应该选哪些不同类型的广告等等。他可能也看到了我的努力,到后期做实验的时候,需要很多的participant,需要在我们学校用实验室什么的,我都算是一手搞定了。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从那一次之后就更相信机会都在于争取。我们这个项目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有一些课题是真的会跟一些公司去做的,微软这个是属于我自己狗屎运,然后像chase和htc都是他们要在学校里面找学生做这种项目,我们就在学校里组队一起去给他们做。亚马逊的话。其实这就回到我说的人脉的这个重要性。亚马逊的工作是因为在很长时间以前,我的一个学妹想要去亚马逊,就一直很积极地在跟那边联系,但是亚马逊这个公司反应很慢,一直也没有回我那个学妹,然后我学妹去了VMWare,过了很长时间,亚马逊回了邮件问她现在还有没有兴趣,她当时实习结束都要上课了,就看了我一眼说,唉,你应该有时间去吧,她就帮我refer了一下,然后那个HR当时也不知道是不是快该评奖金了,还是没有找到足够的人,很快发了邮件联系我,面试就很顺利就进去了。没有她refer我那一下,可能我自己从头去联系的话,又会是重新的一个cycle,又会很慢,但是就是他就推了那一把,我就恰好进去了。其实我中间有做过一些其他杂杂碎碎项目,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那段经历,是我在西雅图的那个孵化器里的时候,每天看到的都是一群人在想crazy idea,当时创业还没有现在这么火,一个孵化器里聚集着西雅图很多想创业的人才,你就看到他们穿着睡裤创业的样子,然后定期地会有投资人到孵化器里来举办pitch competition,我就学到了很多特别有用的经验,其中一个可以分享给大家,就是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讲明白你的点子,这就不是一个好点子。后来我面试、跟程序员撕逼的时候,这是我的宝典,一句话就要讲明白我做了什么,如果讲不明白,可能自己讲着讲着就没有底气了。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验。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大家找实习,可以考虑任性一点,去一个创业公司,可能会开不一样的眼。Riceman:对,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UX还没有兴起,但现在基本上所有知名的HCI项目都已经有大陆学生,关于申请、面试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认为你这个不是什么狗屎运,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不能通过亚马逊的面试,或者微软那个人觉得你搞不定实验设备和场地,人家可能也不会想要跟你合作,你还是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你才能够抓住这些机会。Hoka:对,在美国,想要什么就要去争取,很多事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关键是去争取,然后不断地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现在问题来了,HCI毕业的小朋友要怎么样去为自己争取到比较好的工作机会?Spell:对,我跟我的好朋友石头哥交流的时候,聊到说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刚毕业的小朋友,一直问我们”我应该怎么办呀“。我们就说,你有这个时间去焦虑,还不如去做事情,因为如果你不做,就永远都做不到。如果你一直在担心”怎么办呀,我找不到工作”,那你可能永远都做不到。很多时候你应该先问问自己,你真的够努力了吗?你问心无愧地尝试了你所有的可能性了吗?就像我在硅谷带一些线下的帮助大家转专业UX的班,有一些学生,完全没有HCI的背景,有一个学生是master of landscape,那种专业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所有HR都会问他,「那你为什么转专业啊?你没有专业知识,我凭什么相信你可以啊」,可他还是找到工作了。他非常非常地努力,一直在尝试,很认真地在做自己的portfolio,会去接一些小的项目去做,有钱没钱都没关系,只要能练手都行。我觉得就是你自己一定要努力了,才有资格说「我失败了」,你都没有努力,你连就失败的资格都没有。我当时的情况就是,我去career fair,在苹果的booth停下了,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UX designer,当时那个小哥是个程序员,他问我,「什么是UX」,然后我当时就觉得「OMG,这个世界上可能UX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的员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UX」。当时就是这种情况,UX远没有现在这么火。现在可能任何一个公司都会说「we need a desinger」。但是当时的情况没有那么好,那我该怎么做呢?我做的就是我把我的简历打好,然后拿着个iPad去career fair,然后我见的每一个recruiter,我都跟他说我是谁谁谁,然后这是我做过的所有项目,你来看一看,他们就会play around with my portfolio,我做得很精心,上面有很多细节,他们就会认真看。虽然大部分recruiter都说没有opening,但我会事先查好那些公司的opening,然后跟他们说「我在网上查了,你们是有这么一个open,我觉得我会合适」,然后他们就会说「行,那我就回去帮你把这简历递上去」。但是我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递啊,所以我就会问他们要邮箱,因为有了邮箱你才能跟他们联系嘛。然后我就记得非常非常清楚,当时对我非常鼓舞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一个德国老大哥,我跟他聊了很长时间,因为他长得凶凶的,聊了很长时间,他终于好像聊开心了,我才敢问他要邮箱。然后他说「you know what, i think the career is very stupid. People talk too much. I never leave my email because I hate it when people email me and they don't even know me. But I will make one exception because you really impressed me.」然后他就把联系方式给了我,我回去就发了follow up,附了我的简历和portfolio,然后他回了一封邮件给我,他说我已经转发给head of HR。然后说不管你能不能加入我们公司,我都要告诉你,我觉得你一定会非常成功,然后他底下就附了他给HR的那封邮件,说「我认识了不少有意思的学生,但是有一个人,我一定要隆重地介绍她。三个原因,首先她来我这边非常非常well-prepare,第二她有一个非常非常棒的website。上面展示了所有她的东西, as far as i can tell,都是high quality的work。第三个就是我觉得她这种精神很打动我,我们一定要帮她安排一个职位。」他当时已经是principal engineer,是比较高级的一个工程师,第二天HR就联系了我。所以我觉得,你真的有很努力地去尝试吗?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要说,「唉呀,我找不到工作」。我经常会问我的学生,你给多少HR发过邮件?你主动在Linkedin上勾搭过一个recruiter吗?没有的话,你就没有资格来跟我说你尝试过了。我周围很多人,也是这样,你一直去坚持,一直去努力去做就会有结果。你是一个portfolio都没做好,从来没有跟HR主动联系过,没有在群里找人内推,你真的没有资格说你自己很努力地在找工作了。我也是受到了很多拒信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有光鲜的那一面的。给大家打打气吧,我以前是一个多么烂的人呢,我刚来美国的时候,第一次想找一个RA的工作,因为觉得不能再做米虫了,要做RA,然后又刚好有个教授在发了个邮件,他是群发的,就说我这个deparment需要一个RA。你要是有兴趣就联系我,我就给他回了邮件,很礼貌,我就说你能不能再多给我提供一些信息,然后我很感兴趣,他给我回的邮件是「I question if your english is good enough for this job」。这如果是在工作中,我是可以告他harrasment的,但是我当时也是懵了,非常非常难过,就觉得自己真的这么差吗?但是后来就觉得,如果我在这悲伤难过,我也不会变好,我只有出去再继续尝试,才有可能变好。后来事实也证明我还是找到了RA,也找到了奖学金,所以大家也更应该去努力了。Riceman: 我当时在学校也想赚外快,顺便积累工作经验。第一年的时候在学校里找和设计相关的工作,但是根本没有人鸟我。后来觉得一定要找一份工作证明自己,没有设计师的岗位给我,我就凭着三脚猫的功夫去找了一个前端开发的工作,为了这份工作连续学习了一个礼拜前端技能。我想说的是,可能你在读书、找工作的过程中会有挫折,但这并不会妨碍你未来成为怎样的人,你只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不停地学习,未来总有一个机会是给你留着的。Riceman: 我们知道Spell你指导很多小朋友申请HCI出国留学,也在帮助硅谷的设计师小伙伴找工作。想听听你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看到什么大家找工作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什么建议给到大家?Spell:我看到过三个常见的错误。第一,就是装作自己什么都会。拿我们公司来讲,我们的Design team基本上不招Junior level,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招Junior,而是我们在很多初级设计师身上看到了很多这个问题。比如很多课程项目里你采访了两个用户,选了两句Quote放在一个页面上,说这就是Persona——但其实这根本不是真正的Persona。当你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乱讲。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有些同学自己做了Dropbox的Redesign,然后就在简历上写Dropbox是他的Client,面试官很容易就能拆穿Dropbox根本不是你的Client。与其吹牛,不如承认自己经验不够,但愿意去学习。第二个常犯的错误就是,从来不问问题。这不仅仅是初级设计师的问题,我在工作中有些同事也常犯这样的问题。在工作场景下Design Critique的时候,有些设计师没有询问项目背景,也不去问一个设计背后的理由,直接上来就质疑别人的设计,这样是不好的。在面试的时候,当面试官问你一个问题,你最好是能够反问面试官一些问题来scope down一些比较大而泛的问题。「Answer the question by not answering the question」是一个特殊的面试技巧,有点tricky但有时候挺实用的。在面试中通常都会有一个环节是让你来向面试官发问,我经常碰到求职者就说,「额,我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是不太好的,我可能是一个反例,我会问很多很多的问题,我的老板甚至把我问过的问题总结写了一篇博客说设计师在面试时候可以问哪些问题。你可以通过问问题来表现出你对这个公司的兴趣,同时这也是你反过来去评价这个面试你的公司的绝佳机会。第三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初级设计师常常有这个错误,就是「Never show collaboration」。面试时候上来就说「这个项目是我一个人做的」,但实际上我作为面试官来评价你的时候,是在考察你是否善于学习,是否能够与人很好的沟通,并且Open-minded。当你说你的项目都是独立完成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去考察这些非常重要的技能了。其实用户体验设计是一个非常非常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永远不可能是一个「One man show」。你能否和产品经理、程序员很好的沟通是你能否在职场上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你从来没有团队协作的经验,我很难相信你在我们公司能够很好的沟通,完成一个团队项目。Riceman:怎么从几个工作offer中做出选择呢?Spell: 初级设计师和资深设计师做选择的时候可能考量的因素会不太一样。我首先想说,如果你手头有好几个offer供你选择,那说明你很优秀,恭喜你!我一直相信,你之所以会纠结,是因为这几个Offer可能差不太多。对初级设计师来说,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成长机会,这并不是指帮助你学习使用设计工具、提升设计的硬技能,我说的成长是帮助你认识自己,学会怎么样去发展自己,去学习怎么样成为一个更好的职场人。更实际的说,我觉得对于初级设计师而言,如果一个offer是一个startup,而你是其中唯一的设计师,另一个offer是一个大公司的小小设计岗,我会建议你选择后者,主要是因为你可以向更多的人学习,可以看到更多。而对于Senior Designer,你可能会更看重你能否在这个岗位中发挥Leadership,能否真正带领一个3-5人的小设计团队。-----------以上是本期播客文字版本的第二部分内容。觉得我们的播客有帮助的话,记得给我们点赞哦~最后再说一次,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手机:、、、、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网页端: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们啦!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内搜索「UXCoffee」,关注 UX Coffee 设计咖 微信公众账号","updated":"T03:55:1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3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55:1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e279eb1bde20f9819aefce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37},"":{"title":"跳槽、加薪和技术不断变革环境下的设计师心态(我们终于把Spell的访谈全部文字转录完啦!)","author":"hoka-shao","content":"这是Spell于航访谈文字稿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在这里:;第二部分在这里:。UX Coffee第四期播客节目请到了Salesforce高级用户体验设计师 于航 Spell 作客。她是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CDE专业首个录取的大陆留学生,并在入学后顺利获得全奖。留学期间与Amazon,MicroSoft,HTC,Chase等知名公司合作过实习设计项目。曾作为百万用户的GoToMeeting产品Web端的设计总监,现任职于Salesforce收购的最贵的创业公司SalesforceIQ。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手机:、、、、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网页端: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们啦!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了聊:毕业后工作、跳槽的心路历程讨论薪水的技巧设计师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技术环境的变化(VR, AR, Chat Bot)?-----以下是访谈内容:Riceman:我们知道Spell你毕业后先去了Citrix,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去SalesforceIQ,是怎么想到要跳槽的?这中间有什么故事吗?Spell:很多事情现在回头看就感觉更清楚了。我刚加入Citrix的时候,我们的design team非常好。我做的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但和一些传统的做企业软件的公司不一样,我们的一些产品既2B也2C。我们当时的SaaS部门建制很完善,有几个首席设计师很厉害,也有in-house的用研和UI编辑,我觉得大家都很厉害。我的老板也很好,教会了我很多职场小白应该要学的东西,比如应该怎么和某个经理沟通。我当时想学商务写作,他就立马答应报销学习的费用,我觉得他人非常好。但是我在公司呆的一年半时间里,公司重组了4、5次,所以我后来换了老板。新的老板平时跟我聊的时候都只会说「你做得非常好」,却不告诉我我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但是到了performance review的时候却并没有给我打高分。但当我认真问她我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时候,她却不能给我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当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觉得很沮丧,当时就有点想走。我当时工作上其实做得还是挺爽的,手上全权负责了GoToMeeting这个产品web端的设计工作,感觉自己对产品、对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和PM以及工程师的关系都不错,所以也不是说已经下定决心了。当时还有一个事情影响到我,就是我们公司当时可以帮我办绿卡,所以我就想要不先等等申个绿卡再看看。但后来公司要裁员了,你知道一旦公司在某一年裁员,那么当年就不能帮员工提交绿卡申请,这等于是加剧了我想走的念头。后来我就跟我对象老王商量,一开始考虑去他所在的城市洛杉矶,但发现洛杉矶的薪水和硅谷还是差很多,我当时的薪水在洛杉矶要做到manager甚至lead才能拿到,后来就跟老王决定说要不一起去硅谷吧。当时公司还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就是我们整个GoToMeeting部门被从Santa Babara调到了旧金山,我的PM什么的都搬去了三番,然后我就想是否可以也调过去。但是跟老板沟通了很久,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能够过去。这大概是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吧,然后我就下定决心走了。真正开始找工作的过程蛮顺利的,我用了一个叫做Hired的网站,填完资料后很快就有好几家公司来联系我了,其中一家就是SalesforceIQ。我跟他们面试整个都很顺利,我也非常喜欢他们公司的文化,所以在他们发了offer之后我很快就把其他的offer都拒了。我觉得第一份工作可能很多人都会进入一个瓶颈期,会去思考「我的下一步在哪儿」。在这个瓶颈期里,你要么是自己努力去打破这个僵局,要么就是去寻找别的突破口。我当时感觉自己无法打破当时那个局面了,像裁员和部门震荡这样的事情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无能为力,所以就选择了跳槽。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是做了正确的决定。我很喜欢现在公司的文化,我们有专门的人来管理员工的happiness,确保大家都工作的愉快开心。同事之间日常也会有非常真诚的反馈,大家有话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Hoka:在面试的时候你是怎么去了解一个公司的文化的呢?你在面试的时候问了哪些问题?Spell: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是一定要问面试官问题的,对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环节。我觉得了解一个公司的文化可以从recruiter跟你交流的过程中就可以管中窥豹。如果HR给你回信息很慢,然后跟你交流的过程中都没有那种对工作的激情,我可能就不会对这家公司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我基本一定会问以下这些问题:你们平时是怎么和PM和码农合作的,能用最近的一个项目来举例嘛?你们公司的product roadmap是怎么定的?——通过这个问题来了解在公司里设计师的话语权有多少。你们Team最想要的Candidate有哪些特点?你觉得什么样的设计师能在你们团队中取得成功?——如果面试我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缺什么样的人,我就觉得他们完蛋了。如果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我就可以衡量比较自己是不是和他们想要的设计师的能力匹配。相比于几个小时的面试,我对自己的了解肯定比面试官对我的了解要深刻。通过了解对方的期待,我也可以更好的做出选择。Hoka: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而且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你问这些问题的方式,比如你会问「什么样的设计师能在你们团队中取得成功?」这种问法让人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能得到你想要的信息。Spell:我觉得会反问面试官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面试技巧,你其实可以通过问问题来展示你的思考和才智,从而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Riceman:接到offer之后怎么跟HR商量薪水呢?这一点大家可能比较难以开口,但我觉得你应该很有经验!Spell:我很鼓励大家拿到offer之后商讨一下薪水,因为跳槽是你涨薪水的一大途径。当时我给HR的信是老王帮我写的,我其实有点担心,因为他们给的也不低了,我担心自己会不会太贪婪,但是最后经历是成功的。老王写的信大概有这么几点内容:为什么?从HR的角度看,你凭什么跟我要更多的钱?——我有别的offer,但我也不想利用这些offer来涨工资,所以还没有跟他们到谈钱的地步,但这些公司的名字报出去,HR心里也就有数了我从Santa Barbara搬到三番需要很多钱来搬家我非常喜欢你们,我不希望钱成为我们之间的障碍HR收到邮件立刻打电话问我,问「如果我们全部满足,你能不能立刻就签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公司真的是值了。我觉得你要是觉得自己值这个钱,就可以尝试一下商量薪水。我之前推荐过一位资深HR的文章,大概有这么几点:首先,不要太贪婪,10%-15%是比较安全的比例,尤其是从行业平均值往上的话。很多大公司对于同一个阶段的员工会有一个工资区间,如果HR说你的薪水已经到顶了,那可能商讨的余地就不大,但你也可以要bonus,毕竟bonus也是你可以激励自己的一个因素University recruiter基本都是一口价,但你还是可以争取一下。我见过argue了20%还多的人,关键是要给他们一个可以信服的理由:比如我要还学生贷款,或者我是master学历但你给我的是本科价格,或者我本科一直在实习,所以已经有了一年的工作经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想要更多的钱,所以offer被收回去的情况。因为公司招聘成本非常高,每个岗位有上千份简历,根据背景减少到50个人,然后分给设计师们做电面,通常会请10个人onsite,其中5个人拿到offer,4个人把公司拒了。这是一个1000到1的经历,每一步都要员工参与,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从公司角度看,每个发出去offer的人,都是他们想要去争取的人。后来我们的HR告诉我,Hired按照工资提成,按平均工资就已经要两万刀了,再加上员工面试的成本、onsite的食宿机票,你问公司多要一万块钱,也比他们重新找一个人便宜。Hoka:我们看到你最近在知乎上回答了行业相关的问题,提到「UX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想知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怎么培养这种能力?Spell:大家应该看过很经典的UX honeycomb,里面有一点是产品一定要「有用」。用户要用得着你的产品,意思就是产品或多或少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Uber解决了「我打不到车」的问题,我们公司解决的问题就是「销售的流程很复杂,需要软件帮助他们」。为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呢,是因为如果你不去定义这个问题,你的方案就会很主观,会变成「你觉得」用户有什么问题,而不是用户真的有这个问题。如何锻炼这种能力?我在现在的公司里学到很多,一方面是多跟PM沟通,product designer其实有点像小PM。还要从不同渠道倾听用户的声音,我会和不同的职能部门合作,比如销售会说「今天这个软件没卖出去,因为用户平时是这样卖东西的,但我们的软件不支持」,所以我就能看到用户想要解决的、但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有一个customer success团队,他们会从各种渠道收集用户的反馈,我们会从他们那里收集信息。我们还会和真的接客服电话的同事合作,去了解用户想学什么,因为用户打电话来问的话,一方面是我们设计得不够好,内容太复杂,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没有他们需要的功能。作为设计师,我们要积极获取这些信息,倾听用户的声音,总结用户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坐在那里脑补「如果我们有这个功能,super cool」。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看用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以GoToMeeting为例,你可能会想象大家衣冠楚楚气定神闲地坐在会议室里,等到接入会议了微笑着说「hello!」,但其实如果你去实地观察过,其实会议室里很可能一群人都在吃pizza,手油乎乎的,没有人想要去接入meeting,你就会知道其实真正的用户需求是快速接入会议,减少误操作。用户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错的,只会觉得你设计得不好,问题或大或小,都是你发挥的机会。Riceman:最近有很多新的科技趋势,比如F8里提到对未来的VR愿景、messager UI、物联网,不断有新的事物冒出来,你认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用什么心态来看待这种变化?Spell:我先说一下怎么跟进行业趋势吧。知乎上经常有人问我「请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趋势的?」,有这么几种方式:首先是硅谷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这里有机会遇到很多厉害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我老板就是一个大V,在twitter上叫@inspireUX我每天匀很多时间阅读,Medium上有很多好的信息关注设计师社群的动态,很多时候只要讨论的时候别人聊起了,你就知道有这件事了;但如果没有别人说那一句,可能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再说说我对新科技的看法,我觉得在一个新科技刚出来的时候,制约我们的主要是技术上的限制,只有在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轮到设计,而设计的任务就是帮用户跨越技术的鸿沟。比如VR,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体验久了会晕,有的设计师也许可以从视觉上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很大程度是技术的问题,我们设计师能做的没有这么多。设计师能做的比较多的可能是设计交互模式,比如什么样的手势是最自然的?但这一般建立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不是你随便找两个人试一下就可以决定的,这更多是researcher的工作。又比如人工智能Facebook M,你可以有很多自然交互,但根本上这是自然语义科学。我觉得设计师先把自己碗里的东西搞透彻了,再去研究别的,会比较容易。很多喜欢做新型创新的是初级设计师,但高级设计师更关注怎么解决用户的问题,用户想看到什么,怎么用,把这个基本功打扎实了,有经验了,进入别的方向更容易。所以我不是很赞成因为最近VR火,就一定要设计VR,你可以试试更加established的领域,比如如果你不想做电脑上的交互,你可以先试试电视,这个领域大家的研究比较多,你上手也比较容易。Riceman: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创办的UXOffer吧。刚刚也说到了你们在为很多有志于进入UX行业的同学开班,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什么东西,你为什么想到要开这个班。Spell:我觉得一切还是始于一亩三分地那个帖子,后来有很多很多人联系我,问我问题,我开始觉得我解决不了所有人的问题,自己精力也有限,也发现如果只是告诉大家「申请要做这些这些事情」,有些人没有什么行动,即使拿到offer来了美国,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觉得这样蜻蜓点水的回复到大家到美国之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毕竟我能做的有限,所以就想要能对大家有更多的帮助。所以一个是想在这个行业比较火这个契机下,让大家知道HCI、UX是什么,帮大家建立健全的认识,了解它是不是最适合你的。还有就是说实话,我觉得在美国,这个行业还是被美国人垄断,还有很多印度人涌来。我作为华人觉得很无力,我在很多team都是第一个中国人,所以就会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我们的势力呢,我们中国人聪明又勤奋。现在北美UXRen的群发展已经很壮大了。同时在这个群里,我们发现大家问的都是一样的问题:申请、找工作、找实习,那我们何不把问题都拎出来一起,用合适的价格,帮大家找到最好的资源,分享最好的经验。有了这些之后,我们也有更多的能力、资源、钱去做一些免费、更公益性的活动,给更多人提供帮助。所以我联系了很多硅谷的其他设计师来帮助同学申请,连线最适合你的人,带你做申请,这样你也不用去找坑爹中介、被坑很多钱。然后更多是把这个能力传承下去,在这个行业中发展一批华人势力。Riceman:第一批学生的申请结果怎么样?Spell:去年其实我们招的人很少,就20个学生,有2个最后决定留在国内工作、没有申请,剩下申请的学生拿了大概50多个offer,有8个拿到了奖学金,我们拿了6个CMU的offer,感觉都垄断了,Michigan也有好几个。Riceman:你们网站的地址什么?Spell: ,我们公众号是uxoffer,会经常放一些设计趋势、申请故事之类的,欢迎大家关注。Riceman:留一个自己的联系方式吧。Spell:我觉得这期节目最受益的可能是还在彷徨的孩子们,你们一定要相信努力是会有汇报的,我无数次地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一点,即使不是来自设计专业,只要坚持努力,还是会有非常好的结果。我在知乎上就叫 。 -----------以上是Spell于航访谈播客文字版本的第三部分内容。觉得我们的播客有帮助的话,记得给我们点赞哦~最后再说一次,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手机:、、、、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网页端: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们啦!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内搜索「UXCoffee」,关注UX Coffee 设计咖 微信公众账号","updated":"T03:37: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2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37:3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73bd1cd8c96f6abf62f57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28},"":{"title":"客厅里的人工智能:我的设计没有GUI - Andrew Ku · Amazon Echo用户体验设计师【Part I】","author":"hoka-shao","content":"本期Podcast节目我们请到了Amazon Lab126的声音设计师Andrew Ku作客UX Coffee节目。他曾经设计过的产品包括Amazon Echo、Amazon Tap、Fire TV。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了聊媒体专业背景,为何转行做设计?台湾的设计行业是怎样的?做Voice UX是怎样的体验?设计的交付品是什么?怎么做原型设计?Echo里的Alexa是男是女?设计师如何决定人工智能的性格?怎么评估声音设计的好坏?怎么同时搞定7个产品经理?推荐给设计师的几部电影。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手机:、、、、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网页端: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们啦!-----以下是访谈的上半部分文字版:Andrew: 大家好,我是Andrew Ku,我的中文名字是谷有成。从名字可以看出父母对我有很大的寄望,但是取这个名字好像没有多大效用(笑)。我的作品集是(ku谐音cool),如果我不酷的话let me know。\nRiceman: Andrew来自台湾,大学学的是新闻和政治科学。你是怎么走上设计这条路的呢?\nAndrew: 我一开始很想做公关、新闻、媒体相关的工作,从来没有想过会做设计师、在科技领域工作。我对科技很感兴趣,很爱玩gadget,但我不会coding,没有工程师的背景。我在大学一开始找实习也是在公关公司,工作以marketing为主。开始做实习之后,我意识到传统媒体受到很大冲击,进入新媒体产业后,多数公关的案子都是网路行销、web marketing,或者social media marketing相关的。那时候我发现,只了解传统新闻媒体公关行销的媒介好像不太有用。我做的案子也多数是网路行销、新媒体的案子,我的客户很多要求设计网页,但我对于网页的内容、架构、组织完全不了解;我也不了解多数人怎么看待这些媒体内容。从那时候我就觉得,只了解传统新闻内容好像不太够,我应该去看看科技产业或web design怎么做行销,也渐渐开始设计网页,这时候我发现自己对设计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虽然写内容很棒,但如果你的内容人们没办法access,没有真正接触到,那你做任何媒体内容其实是没有用的。你要真正让人们使用你的媒介接触到你的内容。\n我本科是2013年毕业,2011年我做了一整年的公关实习,是医疗公关,多数客户是药厂,target audience是长辈。药厂想要做网站,可是发现多数长辈不知道怎么用电脑和网站,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如果他们不知道怎么用,那你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戴尔一体机连接电视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