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充电一边用电,电池里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有什么变化?

手机电量没用完就充电好吗 充电到一半拔了好吗_未来软件园文章
您的位置: >
手机电量没用完就充电好吗 充电到一半拔了好吗
最近有不少同学都问过小编这样两个问题,手机充电未完成的时候拔掉电源会不会损伤电池,手机电量没用完之前就立即充电是否会对电池的寿命造成影响。大家都知道手机电池是多数爪机党都关心的事情,所以小编在这里就针对这两个问题给大家回答一下。
  手机电池没充完就拔下来使用,不会影响电池寿命。但如果条件允许且不嫌麻烦,连着充电线使用会更有利于电池寿命。   电池没用完就充电,对电池寿命是有利的。相反的,如果每次电池电量都用到很低,甚至用光,对电池寿命的危害很大。   锂离子电池的衰退机理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滥用衰退与正常衰退两种。   滥用衰退是可以避免的,包括过充、过放、低温、大功率充放电、等等。对于手机的使用场景来说:   过充:电子设备有电路保护,一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用户也不必去担心。   过放: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体上而言,尽量不要在电量20%以下使用手机,特别不要在5%电量以下使用手机,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损伤。   低温:主要是指低温充电危害很大。电子设备一般也都有保护了(ipad在低温下是充不进去电的),因此,用户也不必去担心。   大功率充放电:电子设备的放电,一般是比较温和的。就是一直玩游戏,手机也能撑个三四个小时,这最多就是0.2C放电,非常温和,用户也不必担心。充电呢,也是由充电器和电子设备的电路保护的,用户也不必担心。   正常衰退是不能避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放电深度的积分与静置时的电量状态。   放电深度积分:也可以称为放电循环次数,比如从100%放到50%,这就算是0.5个循环。意思就是说,平时用得越多,那么衰退越快。但手机买来就是用的嘛,能用就用。   静置时的电量状态:这一点在学术上有争议。主流观点是,电量越高则衰退越快。意思就是,100%的电池放一个月,与50%的电池放一个月,前者的容量衰退更大一些。   因此,推荐的使用习惯是什么呢? 如下:   首先,避免滥用情况。除去电路保护的部分,用户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把手机电量用到很低――随身带充电宝吧。   其次,降低正常使用下的衰退。当然,该用的时候还是用,不能为了保护电池就不玩手机了吧? 这里的建议是:没事儿就把充电线插到手机上充电。这样的话,手机会从外部取电,相当于减少了放电循环次数。   最后,“最优”的使用习惯是:将手机电量维持在30%-50%的低电量状态,直到出门前2个小时,再充满到100%。这样就降低了“高电量状态下的静置时间”。――当然,这个策略对于手机等消费级电子设备是不适用的,付出与成本不成比例。但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很大很贵,就值得开发出这样的智能充电器。事实上,很多机构正在做。   根据评论总结出了各位朋友的3个质疑:   1. 苹果店or书上or专家说电池要每隔一段时间放光再充满,才能够保持寿命的啊!?   答: 苹果店or书上or专家应该说的是上一代充电电池,镍氢电池,有记忆效应。而锂离子电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至今从未观测到有任何记忆效应。因此,苹果店or书上or专家的这种说明,是没有依据的。   2. 插着充电线玩手机,那不是一边充电、一边放电,对电池的损耗更大吗?   答: 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是把电池想像成了“水库”模型。水库有进口、有出口,有可能进口在进水,而出口在出水。这种模型下,就有可能水面高度不变(电量不变),而实际上流量很大的情况。而电池寿命衰减是有关的,流量大不就是衰减快吗? 这种想法的问题在于,电池不是水库,它没有两个口,只有一个口:这个口中,要么在充电,要么在放电,不会出现充放电同时发生的情况。   3. 插着充电线玩手机,会爆炸吗?   答: 应该是存在插电玩手机爆炸的案例,但我不能辨别哪些是真新闻、哪些是假新闻。譬如网易手机频道,如果苹果不续费就会出现苹果手机爆炸,三星不续费就会出现三星手机爆炸的新闻。   试着分析了一下,边充电边玩手机,会使充电发热(源自于电池内阻,电能来自于充电线) 与用电发热(源自于CPU与屏幕,电能来自于充电线)的两种发热效应同时发生,温度会更高,从而有可能引发爆炸的风险(如果电池质量不合格)。   说到底,爆炸是电池安全问题,不是电池寿命问题,有些跑题了。   质疑:“没用完的情况,如用到50%再充电和用到10%再充电,结果差异很大,第一种不利于电池寿命,第二种有利。   从质疑的角度来看,我理解并同意他想表达的意思,但实际上他的看法与本回答的结论并不矛盾。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主要是我觉得知乎与学术期刊是不一样的平台,受众的需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推导结论时跳过了一些繁琐的分析步骤。我觉得知乎上读者最需要的是类比的机理解释与直观的结论,如果长篇大论反而达不到传播知识的效果。   不过既然质疑了。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就彻底答一下,以做一了结。   电池寿命衰减机理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为循环衰减。把电池想像成一个管状物,充电就是往上撸,放电就是往下撸。上下完整撸一次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撸到一半就是半个循环,撸久了电池就坏掉了,这就是所谓的循环衰减。而循环衰减主要是充电衰减,就是发生在往上撸的时候。   第二种为静置衰减。也就是说,把电池静静地放在那里不撸,自己也是会坏掉的。坏掉的速度取决于手的位置,手的位置越高(电量越高),坏掉的就越快。   两种衰减速度的数量级是不同的。就手机电池来说,基本上每天都在撸,循环衰减对寿命的损害比静置衰减至少要大一个数量级。那么我们的策略是什么?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主要矛盾的哲学常理,应该第一优先级做到尽量减少循环衰减,减少撸的深度与次数;其次才是减少静置衰减,即降低手的高度。   讲述完以上原理之后,咱们在回过头来看看“没用完的情况,如用到50%再充电和用到10%再充电”的情况,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指“10%下的静置衰减速度要慢于50%”。   对于大多数人使用手机的情景来说,当他面临 “我是让手机电池处于50%电量状态,还是10%的电量状态”的抉择时,通常是处于以下几种情况:   Case 1: “我现在手机电量50%,虽然充电线就在旁边,我还是决定用到10%再去充电”。――这相当于增加了循环衰减,而去减少静置衰减,是得不偿失的。虽然说,从50%往10%的往下撸放电是不衰减的,但放了的电肯定是要再充电撸回来的啊,是跑不掉的。   Case 2: &我现在手机电量10%,但暂时不充电,准备等出门前2小时再充电到50%或100%& ―― 这种策略,在不增加循环衰减的速度下,的确是减少了静置衰减,会优化电池寿命。这种情况我在原回答的“最优”策略中也提到了。这种“最优”策略的实施依赖于“智能充电器”,而为了保护成本只有几十元的手机电池,去增加一个智能充电器,在成本上是不划算的,在市场上也是消费者不喜欢的。因此这种策略一般是不可行的。   Case 3: “我现在手机电量是100%,今天计划用电10%。我准备一口气用到10%,而不是先用到55%充电,再用到55%” ――诚然,“一口气用到10%”的策略,是比“先用到55%充电,再用到55%”要有优势的。但这种优势的代价就是放弃了中途充电的机会,而增加了把电用光的风险。这种策略的先决条件是“我100%确定今天我只用90%的电,而不会更多”。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Range anxiety),这是阻碍电动汽车普及的一大因素。对于普通手机消费者来说,这种策略一般是不可行的。  小编点评:  综合上述的一些实际。所以小编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手机充电未完成的时候拔掉电源不会损伤电池,手机电量没用完之前就立即充电不会对电池的寿命造成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