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人陷入智能时代窘境 ”手机课堂”拒绝冷漠 传递温暖暖是怎么回事?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老年智能手机培训班期期爆满 他们也想了解孩子的生活
  老人们在上智能手机培训课。记者王颖摄  海曙区西门街道办了个特殊的培训班———免费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本来,很多人以为字体大、声音大、功能单一的老人机是老人的专利,出乎意料的是,培训班办了4期40来节课,期期爆满。更让人暖心的是,课堂老师建议:希望为人子女的,当父母来问你手机怎么用时,多些耐心。比如,新年假期,耐心地教父母怎么用智能手机,这可能比送礼物更贴心。  这两天,有不少读者好奇地来电:老人为什么对学智能手机感兴趣呢?他们喜欢用些啥功能呢?  老人也想了解孩子们的生活  “我总觉得父母年纪大了,学着用手机也麻烦,没想过要教。”读者孙先生说,没想到,很多老年人会想学智能手机。  老人们为什么来学呢?课堂上,记者采访了20多个学员,问起大家这个问题。结果,大家的回答挺一致:为了不落伍,更为了能了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感觉一家人时刻在一起。70岁的张镇权说:“我以前做会计,电脑也会用,感觉自己还都跟得上时代。这智能手机一出来,好像一下子就落伍了。人家说朋友圈啊、APP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  也有几个阿姨是专门为了和国外的亲人视频聊天,为了看晚辈和老同学的朋友圈特意来学的。  说起学习的难点,老人们反映,一是记性不好;二是胆子小,怕弄坏。他们往往拿着个笔记本,一步步记下老师讲解的步骤。有些功能键和图标,就依样画葫芦地描写下来。  比如,张镇权给同学讲怎么做彩视,同学们就工工整整地记了43步。  给儿子媳妇孙子的每条微信点赞  赵阿姨今年67岁,她的苹果6手机里也“装”了不少视频,镇海菊花展的、近距离接触天鹅的,内容相当多。  赵阿姨说,以前手机一般就打电话,现在都有手机瘾了。“我醒得早,每天3点多就醒了,然后在床上刷甬派,看看都有哪些新闻。这样一来,看到的信息量大,消息灵通了。”  “儿子淘汰了苹果5给我,打电话还不如老人机方便,存电话号码都不会。”王阿姨有些难为情,“经过学习,我现在联系都用微信了。以前老说儿子女儿埋头看手机,现在和孩子有共鸣了。”  “孙子7岁,苹果手机就会玩了。”黄阿姨说,“我以前还让他教我,现在呀,他还要我教他呢!他觉得奶奶蛮厉害。”  几乎每个老人都说,学会用智能手机,特别是会了微信,和子女、孙辈的距离更近了。这也是大家来上课的一大初衷。  周阿姨说:“我们老两口和孩子分开住,孙子读初中,培训班又多,有时候一个月才能见一次。现在,加了儿子和媳妇还有孙子的微信,距离一下子近了。他们每天都发朋友圈,我每条都看,都点赞,都评论。媳妇早餐做得好,我就评论说营养很好,辛苦了;孙子考了第一名,我就给他发个50块的小红包。”  爱抢红包爱视频聊天  29岁的刘建英是公司职员,中心的义工。从去年起,就义务担任智能手机课堂的老师。宁波银行繁景支行的6名员工也轮流来课堂做助教。老人们学智能手机时有什么特点呢?刘建英归纳了下:老人们最想学的是微信,特别是朋友圈的知识。毕竟,他们来学习一大原因是希望能和家人、老同事、老朋友多联系,朋友圈是最有效的。因此,每期的课程中,2/3左右时间会讲朋友圈。从注册、设置头像、扫一扫、到转发、收藏、发布内容、点赞一步步讲。单怎么点赞,有的老人就要教10来次。  学了微信,老人们爱视频聊天,还特别爱“抢红包”。“也不是为钱,主要为了热闹,有参与感。比如,老同学群里发了个红包,去抢一下,就有参与感了。上课时,我也会特地在群里发红包,让大家学着去抢。”  朋友圈里爱发什么内容?一般来说,原创不多,最喜欢的是各类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一位阿姨说:“我看到好的养生内容,先发到朋友圈,再给儿子、女儿单独发,再给老同学发。”  说起网购,课堂的老人们很谨慎。张镇权说:“我不买的,网上骗子很多。”赵阿姨说:“钱怎么没了都不知道。”  王夏良在同学中属于少数几个不排斥网购的,他的做法是:“在淘宝上看好东西,发给孩子,让他们买。自己买,怕被骗了。”
智能手机;老人
责任编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浙江老年人陷入智能时代窘境 “手机课堂”传递温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林波 
  图为“手机课堂”教学现场。 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3月27日电 (记者
林波)在浙江省宁波市新城社区的一间教室里,数十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拿着一只只智能手机,戴着老花镜认真地盯着黑板上的大屏幕,时不时喊着“老师,怎么添加微信好友”、“我的无线网络怎么打不开”、“怎么我的相册不能分享到朋友圈”……
这堂别开生面的教学课便是浙江宁波新推出的“老年人手机教学课程”,即宁波市千场万人智能手机知识普及工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拓展,在出行、办公、购物、支付、健康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它带给人们的高效便捷。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图为“手机课堂”教学现场。 林波 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已经达6.95亿,占网民总数95.07%,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网民总数比例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上网比例均呈下降态势。
宁波市科协科普部副调研员张洪红解释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中老年人却仍然停留在只会拨打电话、接听电话和发短信的阶段,“对于大部分智慧功能,他们既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用,无法享受智能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便利。”
对此,89岁的宁波市民方天一感触颇深。他解释道:“年轻人到医院看病,直接领号,而我们年纪大的人起早还要苦苦排队,因为我们不会使用网上挂号和手机预约。”
诸如此类的遭遇,让方天一想学智能手机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无独有偶,63岁的宁波市民应雪绒发现,孩子一回家便捧着手机,“随时随地都在玩手机,喊她吃饭都没个声响;让他们教我用手机,没一会儿就忘记怎么用了。”
应雪绒的经历确实是当下大部分老年人所遭遇的窘境:子女忙于工作,或在外地,鲜有时间陪伴,只能靠手机联络;即便子女回到身边,有时却抱着手机玩游戏,伤害老人感情;当下也有子女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但老人回过头又忘了如何使用。
为此,日,当时88岁的方天一向宁波市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到现在许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新式手机,造成生活中许多困难,“想想当年宁波市科协举办‘普网工程’,惠及众多老年市民,为什么不能办个惠民手机培训班呢?”
而今这封信的“祈求”被宁波市科协落到了实处。
2017年3月,宁波市千场万人智能手机知识普及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将对宁波全市1万名45岁以上市民进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知识1000场次的普及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智能手机运用能力。
  图为“手机课堂”教学现场。 林波 摄
张洪红表示,这个是一个暖心的工程,“在新的时代下,老年人也迫切地想融入当下,而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后,他们也可以和年轻人增进交流。”
如今,像方天一这样的“老年手机达人”并不在少数。只见方天一掏出智能手机,打开微信,给记者看了看他的朋友圈,“也有朋友叫我不要去碰这些网络银行,我倒是认为,只有学会了、了解了,才能防骗。”
而在另一边,刚刚学会制作电子相册的应雪绒“熟门熟路”地打开手机APP,输入照片,按下自动生成,一份泰国游玩相册便生成了,触碰选择分享到微信好友,她的相册便发到了女儿的微信中。(完)
编辑:林润栋
对《浙江老年人陷入智能时代窘境 “手机课堂”传递温暖》表态
对《浙江老年人陷入智能时代窘境 “手机课堂”传递温暖》发表评论
·····
·····
·····
全国两会 百名企业家建言2016两会
机器人秘书读两会 中超揭幕战
供给侧改革 史上最萌美人鱼
奥斯卡颁奖典礼 小李夺奥斯卡奖
·&&·&&· &&··
· ···· ··· ··
··········
·····没智能机的时代大学课堂是如何的?
题主大三在读,学习Wi-Fi比较强,上课的时候有不少同学会玩手机,于是就想知道在七八年前智能机还没普及也没有Wi-Fi的时候,大学课堂是怎样的 ~~~~~~~~~~~~~~~~~~~~~~~~~~~~ 网友回复:
没智能机的时代大学课堂是如何的?
【没智能机的时代大学课堂是如何的?】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没智能机的时代大学课堂是如何的? 的相关文章
------分隔线----------------------------
北京联盟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联盟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北京联盟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暖需要传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