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刺激强度增大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有何变化

有机化学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有机化学论文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关于有机化学方面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在阈强度的基础上将刺激强度增大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有何变化 A.增_答案_百度高考
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在阈强度的基础上将刺激强度增大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有何变化
A.增加一倍B.减小一倍C.增加两倍D.保持不变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工程生理复习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工程生理复习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生理学章节试题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生理学章节试题
编辑日期:&&作者:李 峰&&&&阅读次数:
第一章& 绪论
&&& 一、 填空题
&&& 1.兴奋性与阈值呈______关系,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其阈值越______。生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可兴奋组织。
&&& 2.神经调节的方式是______,其完成的结构基础是_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
&&&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 C.细胞外液&&&&& D血液
&&& 2.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是(& )
&&&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 C.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调节
3.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最重要的调节是(& )
A. 神经调节 &&&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 &&& &&&&&D.正反馈
4.关于反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保证调节精确性的重要机制&&&&&&&
B.各种调节方式均存在有反馈作用
C.正反馈在机体功能调节中表现较为突出
D.负反馈能使某种生理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5.在反射弧分析试验中,捣毁脊蛙的脊髓以后(& )
A.反射、反应都消失&&& B.反应存在,反射消失
C.反射存在、反应消失& D.反应、反射都消失
6.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
A.肌肉收缩的强弱&&& B.腺细胞分泌多少
C.刺激频率的高低&&& D.阈值的大小
7.阈值是刚能引起反应的(& )
A.最低刺激频率&&&&& B.最小刺激强度
C.最高刺激频率&&&&& D.最大刺激强度
8.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气温升高,引起出汗& B.轻触角膜引起眨眼
C.食物入胃引起胃液分泌增加
D.美味佳肴的颜色、香味引起消化液分泌的增加
9.条件反射的特点是(& )
A.先天遗传而获得&&& B.后天训练而建立
C.反射弧固定不变&&& D.其适应性有限
10.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分娩&&&& B.血液凝固&& C.降压反射&& D.排尿反射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 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且不耗能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根据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差异,易化扩散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方式;
3.细胞膜上钠泵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当膜内___________升高或膜外___________升高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出细胞膜物质转运所需要能量;
4.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所释放的能量,可将膜内___________个钠转运到膜外,同时将膜外___________个钾转运到膜内;
5.在极化状态时,膜内带___________电荷,膜外带___________电荷;
6.以神经细胞为例,其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相当于___________形成的平衡电位,复极化过程相当于___________形成的平衡电位;
7.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称为___________,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表现为___________传导;
8.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耦联因子是___________。
9.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后,当第二个刺激落在第一刺激的舒张期末,将出现的收缩是___________;当第二个刺激落在第一刺激的收缩期内,将出现的收缩是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氧气、二氧化碳进入红细胞内属于(&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胞饮& &&&&&&&E.出胞
2.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进行跨膜移动属于(&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3. K+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进行跨膜移动属于(&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4. 细胞内的K+向膜外扩散属于(&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5. 细胞内的K+向膜内扩散属于(&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6.从物质转运角度看白细胞吞噬细菌方式属于(&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7.从物质转运角度看腺细胞分泌酶的方式是属于(&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8.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要消耗能量 B.顺浓度梯度C.顺电位梯度 D.需要膜蛋白的介导&& E. 逆浓度梯度
9.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要消耗能量 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的物质都是小分子&&& E. 逆浓度梯度10.细胞膜内外Na+、K+ 能保持正常倍数的原因是(& )
A.Na+-K+泵的主动转运&&&& B.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不同
C.载体转运的结果&&& D.通道转运的结果&& E.单纯扩散的结果
11.以神经细胞为例,其静息电位能稳定在-70mV上的原因是(& )
A.细胞膜内外K+浓度相等& B.细胞膜内外Na+浓度相等
C.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相等
D.促进Na+内流和阻止Na+内流的力量相等
E. 促进K+外流和阻止K+外流的力量相等
12.骨骼肌细胞的Ca2+ 贮池主要位于A.胞浆 &&&&B.细胞核& &C.横管 &&&&&D.终池&&&&& E.细胞外液13.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A.收缩活动 B.分泌活动 C.静息电位 &D.动作电位& E.离子运动14.膜内电位从-70mV变到-40mV,这是由于细胞发生了(& )
A.超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极化&&& E.反极化
15.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阶段,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
A.K+&&& B.Na+&&&&& C.Cl-&&&& D.Ca2+&&&& E.Mg2+&&&
16.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化阶段,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
A.K+&&& B.Na+&&&&& C.Cl-&&&& D.Ca2+&&&& E.Mg2+
17.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哪种离子通透性较大(& )
A.K+&&& B.Na+&&&&& C.Cl-&&&& D.Ca2+&&&& E.Mg2+
18.肌肉发生兴奋一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K+&&& B.Na+&&&&& C.Cl-&&&& D.Ca2+&&&& E.Mg2+
19.细胞受到一个阈下刺激,将产生(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电位&& D.局部电位&& E.上述电位都可能
20.神经肌肉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
A.磷酸二酯酶&& B.腺苷酸环化酶& C.胆碱酯酶&& D.ATP酶&&&&&& E.淀粉酶
21.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的阻断剂(& )
A.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美洲箭毒&& D.四乙基铵&& E.酚妥拉明
22.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 )
A.肌原纤维&& B.肌小节& C.肌纤维& D.粗肌丝& E.细肌丝
23.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
A.前负荷&&&&&&&&& B.后负荷&&&&&& C. 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E.被动张力
24.肌肉收缩时,如果后负荷越小,则(& )
A.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越晚&&&& B.收缩末达到的张力越大
C.缩短的速度越快&&& &&&&&&&&&D.缩短的速度越慢&
E.所做的机械功越大
25.单个刺激作用于骨骼肌时,骨骼肌出现的收缩形式是(& )
A.等长收缩&&&&&&&&&&&&&& B.等张收缩&&&&&&&& C.单收缩 &&&&
D.不完全强直收缩&&&&&&&& E.强直收缩
第三章& 血液
一、填空题
1.血液是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
2.正常成年男性血细胞比容是_______女性是_______。
3.正常成年男性血沉为_______,女性为_______。
4.当肝硬化时,肝合成蛋白质的能力________。
5.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渗透压。
6.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_______和_______溶液。
7.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为_______。其中白蛋白为_______。
8.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蛋白质主要是_______,它与球蛋白的比值是_______。
9.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数量是_______,女性是_______。
10.正常成人男性的血红蛋白数量是_______,女性是_______。
11.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
12.红细胞成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13.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_______和_______。
14.成人红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破化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
15.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16.成人女性红细胞数量低于_______或Hb数量低于_______属于贫血。
17.正常人白细胞数量是_______,血小板的数量是_______。
18.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_______,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_______,
19.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_______和_______。
20.出血时间延长一般原因是_______,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原因是_______。
21.ABO血型系统的特点是在血浆中_______天然抗体,Rh血型系统中_______天然抗体。
22.交叉配血的实验方法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为_______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为_______侧,两侧均不发生凝集者为输血最佳选择。
二.选择题
1.最能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是(& )
A.血液比重&&&&&&&&&& B.血液粘滞性&&&&& C.血细胞比容&&&& D.血红蛋白含量
E.血浆渗透压&&
2.调节血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晶体渗透压&& E.血浆渗透压
3.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晶体渗透压&&& E.血浆渗透压
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
A..血液凝集&&& B.血液凝固&&& C.溶血&&& D.血沉加快& E.出血&
5.成人红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是(& )
A.卵黄囊&&&& B.肝&&&& C.脾&&&&& D.红骨髓&& E.淋巴结&
6. 高原居民红细胞数量增多的原因是(& )
A.铁吸收增多&& B.蛋白质食物增多&& C.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D.维生素B12增多&&& E.内因子分泌增多&
7.食物中缺乏Fe时,会引起(& )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恶性贫血&
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 )
A.蛋白质&& B.铁&&& C.维生素B12和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雄激素&&
9.促进红细胞叠连的因素是(& )
A.血浆白蛋白增多&&&& B.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 C红细胞数量增多&
D.白细胞数量增多& E.血小板数量增多
10.肾性贫血的原因是(& )
A.肾排出铁过多,Hb生成减少&& B.肾排出血浆蛋白过多&& C.肾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D.肾排出的叶酸过多&& E.肾排出的维生素B12过多
1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
A.蛋白质缺乏& B.铁缺乏&& C.维生素B12缺乏& D.骨髓破坏
E.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12.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A.生抗体&& B.产生肝素& C.参与过敏反应& D.吞噬微生物& E.产生慢反应物质&
13.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是(& )
A.红细胞&&&& B.血小板&&&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中性粒细胞
14.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酶是(& )
A.激肽释放酶&&&&&&&&& B.凝血酶&&&&& C.血浆激活酶&&
D.蛋白水解酶&&&&&&&&& E尿激酶&
15.内、外源凝血的区别是(& )
A.启动因子不同& &&&B.形成的血凝块不同&& C.外源性凝血不能形成血凝块&&&
D.不能激活因子X&& E.前者是促酶反应,后者不是促酶反应
16.50Kg的成年男性其血液总量和血浆量分别约为:
A. 2500ml和1000 ml&& B. 5000ml和2500ml
C. 3500ml和2000 ml&& D. 4500ml和2000ml&& E. 4800ml和2500ml
17.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 白蛋白& &&&B. 葡萄糖&& &&&C. 球蛋白 &&&&&D. NaCl&&&& E.血红蛋白
18.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 白蛋白& &&&B. 葡萄糖&& &&&C. 球蛋白 &&&&&D. NaCl&&&& E.血红蛋白
19.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 白蛋白& &&&B. 葡萄糖&& &&&C. 球蛋白 &&&&&D. NaCl&&&& E.血红蛋白
20.下列溶液中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5%葡萄糖&& B.0.1%NaCl&& C.9%NaCl&& D.5%葡萄糖盐水& E.生理盐水
21.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
&A.多能干细胞 &&&&B.淋巴系祖细胞
C.髓系干细胞&&&& D.基质细胞&&&&&&& E.网织红细胞
22.ABO血型系统划分的依据是(& )
A.红细胞膜上有无凝集原及其种类
B.血清中有无凝集素及其种类
C.红细胞膜上有无Rh凝集原及其种类
D.血清中有无Rh凝集素
E.红细胞膜上有无凝素原及其种类
23.一般情况下,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 )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细胞所凝集
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E.血浆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24.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发生于
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C.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E.以上都不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______,窦房结动作电位的特点是______
2.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律称为______,以其他自律细胞为起搏点的心律称为______
3.窦房结细胞自律性______,它可______其他自律细胞,形成窦性心律。
4.心肌细胞的______不发达,其收缩依赖______的钙离子。
5.心室肌的前负荷是______,后负荷是______。
6.心室射血期房室瓣处于______,动脉瓣处于______状态。
7.心室充盈期各部压力关系是:心房压______心室压______动脉压。
8.当心律超过180次/分时,心室充盈时间将显著______,每分输出量将开始______。
9.收缩压是指______收缩时______的最高值。
10.舒张压是指心室______时动脉血压的______值。
11.从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看,收缩压主要反映______,舒张压主要反映______。
12.大动脉壁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收缩压______,舒张压______。
13.成人安静时收缩压持续高于______mmHg,认定为高血压;收缩压持续低于______ mmHg时,认定为低血压。
14.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______,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______。
15.心肌收缩力减弱时,回心血量______,中心静脉压______。
16.微循环中进行物质交换的通路是______,使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返回静脉的通路是______。
17.心力衰竭时,毛细血管血压______,组织液生成量______。
18.淋巴循环回收大量蛋白质,对维持血管内外的______和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19.交感神经兴奋时,心室射血量______,外周阻力______。
20.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______,心输出量______。
21.降压反射属于______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______。
22.在对心血管的调节方面,肾上腺素主要作用是______,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是______。
1.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
A.0期除极快&&&&&&& &&B.复极1期快&&&&&& C.复极3期快
D.复极2期缓慢&&&&&&&& E.有自动除极期
2.自律细胞自律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动作电位的幅度&& B.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C.4期自动除极速度
D.阈电位水平&&&&&& E.0期除极速度
3心内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
A.心房肌& B.房室交界区& C.左、右束枝&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肌
4房室瓣关闭的原因是(& )
A.心室内压高于心房压& B.心室内压高于脉动压
C. 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压& D.心室内压低于脉动压
E.心房舒张的作用
5.心输出量是指(& )
A.每分钟两侧心房流入心室的血量& B.每分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
C.两侧心室每次的射血量&&&&&&&&& D.一侧心室每次的射血量
E.每分钟两侧心室的射血量
6.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动脉血压升高将使(& )
A.等容收缩期不变,搏出量不变&& B.等容收缩期缩短,搏出量减少
C.等容收缩期缩短,搏出量增多&& D.等容收缩期延长,搏出量减少
E. 等容收缩期延长& 搏出量增多
7.第一心音的强弱主要反映(& )
A.心缩力和房室瓣的功能&&&&& B.心缩力和动脉瓣的功能&&& C.主动脉血压
D.肺动脉血压& E.心室内压
8.第二心音的强弱主要反映(& )
A.动脉血压和动脉瓣的功能&& B.心缩力和房室瓣的功能
C.室内压&&&& D.主动脉血压& E.肺动脉血压
9.正常状态下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
A.血管长度& B.小静脉、微静脉的口径& C.小动脉、微动脉的口径
D.血液粘度& E.骨骼肌收缩对小静脉的挤压
10.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是(& )
A.减轻心肌后负荷& B.保持静脉回流量& C.保证组织灌流量
D.保持血管充盈&&& E.防止血管硬化
11.主动脉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 )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 B.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C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降低&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E.脉搏压降低
12.影响静脉回流量的根本因素是(& )
A.呼吸运动& B.骨骼肌收缩的挤压作用& C.重力
D.挤压&&&&& E.小静脉与腔静脉的压力差
13.微循环迂回通路的血流特点是(& )
A.血流速度快 B.真毛细血管网轮流开放& C.真毛细血管网持续开放
D.根据散热需要开放&&&&&& E.使部分血量经过微循环快速进入静脉
14.使组织液生成的力量是(& )
A.动脉血压&&&&&&&&&&&&&&&&& B.静脉血压&&&&&& C.毛细血管血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有效滤过压
15.使组织液量增多的力量是(& )
A.血浆蛋白浓度升高B.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液回流受阻& E.心缩力增强
16.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心脏的调节作用是(& )
A.心率加快&&&&&&&&&&&& B.心率减慢&&&&&&&& C.心缩力加强
D.心缩力减弱&&&&&&&&&& E.心率加快及心缩力加强
17.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氨&&&&&&&& E.组胺
18.迷走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
A.心率加快&&&&&&&&& B.心缩力加强&&&&&&&&&&& C.心率增强
D.心缩力减弱&&&&&&& E.心输出量增加
19.关于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 B.感受血压的刺激
C .冲动都经窦神经传入中枢 D.使血压降低& E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20.正常状态体内调节心和血管的全身性激素是(& )
A.血管紧张素& B.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醛固酮&&&&& E.血管升压素
21.调节心和血管功能的神经基本中枢位于(& )
A.大脑&&&&&& B.小脑&&&& C.下丘脑&&&& D.脑桥&&& E.延髓
第五章&& 呼吸
&&&&&&&&&&&&
一、填空题
1.人体的呼吸过程由外呼吸、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组成;
2.外呼吸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两个过程;
3.以肋间肌舒缩为主的呼吸形式称为_______________,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形式称为_______________;
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_____,直接动力是_______________;
5.肺的回缩力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
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的回缩力将_______________;
8.平静吸气时呼吸肌的活动是_______________过程,平静呼气时呼吸肌的活动则是_______________过程。
9.肺通气的主要阻力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10.胸膜腔内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在平静呼吸膜它总是_______________大气压;
11.正常人平静呼吸时的通气血流比值是_______________,其比值增大时,肺换气的效率将_______________;
12.每分肺通气量等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乘积。
13.肺泡通气量等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乘积;
14.脱氧血红蛋白的颜色呈现_______________色,当毛细血管血液的Hb含量达到或超过_______________时,口唇粘膜呈现紫绀;
15.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_______________,氧气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_______________;
16.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处;
17.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它对脑脊液中_______________的增高最敏感。
18.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9.血液中H+浓度升高,呼吸运动将会_______________,其作用途径是_______________感受器。
20.血液中PCO2__________,PO2___________时,均能增强呼吸运动。
21.呼吸的生理意义主要是维持血液中________和________含量的相对稳定。
22.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________次/分钟,平均为________次/分钟。
二、单项选择: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共同点是(& )
A.吸气是主动的&&& B.呼气是主动的&& C.呼气是被动的
D. 吸气呼气均是被动的& E 有辅助性吸气肌参与
2.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主要有(& )
A.气道长度&& B.气道口径& C.气流速度&& D.气体流量&
E.气体密度
3.如果空气进入一侧胸膜腔内,则该侧胸内压及肺将出现(& )
A.胸内负压升高,肺缩小&&&& B.胸内负压升高,肺扩张
C.胸内负压减少,肺扩张&&&& D.胸内负压消失,肺萎缩
E.胸内正压,肺扩张
4.尽力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 )
A.潮气量&&&& B.肺活量&&& C.功能余气量&& D.用力呼气量E.最大随意通气量
5.肺换气的动力是(& )
A.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B.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C.肺泡气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血夜间的气体分压差
D.胸膜腔与肺内压之差&& E.肺的舒缩活动
6.氧分压最高部位在(& )
A.动脉血& B.静脉血& C.毛细血管内血液&& D.组织液
7.二氧化碳分压最高部位在(& )
A.动脉血& B.静脉血& C.毛细血管内血液&& D.组织液
8.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气体的分压差& B.气体的分子量&&& C.气体溶解度&&&
D.呼吸膜的厚度&& E.温度
9.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 )
A.体温下降&&&&&&& B.血液中H+浓度下降&& C.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D.血浆PH值下降&& E.红细胞内2,3二磷酸苷油酸减少
10.关于紫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升血中Hb达到50g时即可出现紫绀
B.出现紫绀表明患者缺氧&& C.出现紫绀的人不一定缺氧
D.缺氧的人不一定出现紫绀& E.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口唇呈现樱桃红色,但不出现紫绀
11.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
A.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B. 吸气中期和呼气末期
C.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D. 吸气全程&&&&&&&&&&&& E. 呼气全程
12.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
A.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B. 胸膜腔密闭 &&&&&&&&&&&C.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D. 肺内压高于胸膜腔内压&&&&&& E. 气道内压高于大气压
13. 安静时胸内压(& )
A. 不随呼吸运动变化&&&&&&&&&&& B. 等于大气压& &&&C. 吸气和呼气均大于大气压
D. 吸气和呼气均低于大气压&&&&& E. 吸气时等于大气压
14.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
A.潮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活量& &&&&D.补吸气量&& &E.用力呼气量
15.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在(&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16.呼吸调整中枢位于(&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17.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刺激物是(& )
A.血液中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 B.血液中一定程度的缺氧
C.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D.血液中H+浓度的升高
E.血液中H+浓度的降低
18.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的是(& )
A.血液中氧分压升高&&&&&&&&&& B.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C.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D.血液中H+浓度的升高
E.血液中H+浓度的降低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食物的两种消化形式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
3.胃排空的动力主要取决于______和______内压的压力差。
4.唾液中含有______酶和______酶。
5.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原是由______细胞分泌的;盐酸是由______细胞分泌的。
6.胆汁是由______细胞分泌的。它对消化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是______。
7.蛋白质和糖的吸收机制是以______过程为主,为它们提供能量的是______泵的活动。
8.大多数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______,但脂肪分解产物主要被吸收进入______。
9.回肠吸收的主要物质是______和______。
10.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它可使消化管平滑肌运动______。
1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它可使胃肠平滑肌运动______。
12.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对胆囊的作用是促进______,对壶腹括约肌的作用是______。
13.胃肠管粘膜层内的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统称______。它们的化学本质均为______。
14.促胃液素对胃的作用是______和______。
15.促胰液素的作用特点是促进胰液中的______和______的分泌。
16.大肠内细菌可利用简单物质合成______和______。
1.关于消化管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B.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C.富有伸展性
D.对化学及牵张刺激较敏感& E.具有快而规则的自动节律性
2.消化管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是(& )
A.K+内流&&&&&&&&& B.Na+内流&&&&&& C.Ca2+内流
D.Cl-内流&&&&&&&& E.Na+和K+内流
3.消化管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
A.蠕动& B.分节运动& C.容受性舒张& D.集团蠕动& E.蠕动冲
4.有关分节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指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B.指以纵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C.多见于食管
D.多见于大肠&&&&&&& E.具有推送食糜的作用
5.关于胃蠕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始于胃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 B.起始于胃底部,向喷门方向推进
C.频率约每分钟6次&&& D.空腹时蠕动增强
E.一个蠕动波消失后才产生另一个蠕动
6.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是(& )
A.迷走神经兴奋& B.食物的扩张刺激& C.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增多
D.十二指肠内酸度增加& E.壁内神经丛活动增强
7.促进胃排空的因素是(& )
A.大量食物入胃的机械和化学刺激& B.十二指肠内的酸性刺激
C.十二指肠内脂肪增加& D.十二指肠内渗透压升高& E.肠-胃反射
8.三类食物在胃内排空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A.糖、脂肪、蛋白质& B.糖、蛋白质、脂肪& C.蛋白质、糖、脂肪
D.脂肪、糖、蛋白质& E.蛋白质、脂肪、糖
9.关于胃酸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
A.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B.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C.能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D.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E.促进铁、钙吸收
10.有关胃蛋白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壁细胞分泌&&&&&&&&&&&&&&& B.初分泌就具有活性
C.能使多数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 D.能使蛋白质变性
E.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
11.内因子的作用是(& )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促进胃肠运动& C.使蛋白质变性
D.促进胃肠激素分泌& E.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
12.胰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 )
A.HCO-&&&&&&&&&&& B.胰蛋白酶原&&&&&&&&& C.糜蛋白酶原
D.淀粉酶和脂肪酶& E.肠激酶
13.胰液中碳酸氢盐的作用是(& )
A.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 B.与脂肪酸形成复合物,促进其吸收
C.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D.水解淀粉&& E.激活胰蛋白酶原
14.与脂肪消化、吸收有关的胆汁成分是(& )
A.胆盐&&&& B.胆固醇&&& C.胆色素&& D.卵磷脂&& E.碳酸氢盐
15.由胆盐帮助吸收的物质是(& )
A.甘油和脂肪酸&&&&&&&&&&&&&&&&&&& B.甘油和脂溶性维生素
C.甘油一酯、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 D.甘油一酯和水溶性维生素
E.脂肪酸和水溶性维生素
16.关于胆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消化期无胆汁分泌&&&&&&& B.消化期只有胆囊胆汁排放
C.胆汁中含有脂肪酶& D.胆盐是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主要物质
E.胆盐能分解脂肪
17.胃蛋白酶原的主要激活物是(& )
A.盐酸&&& B.肠激酶&&& C.胃蛋白酶&&& D.胰蛋白酶&
E.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18.胰蛋白酶原的主要激活物是(& )
A.盐酸&&& B.肠激酶&&& C.胃蛋白酶&&& D.胰蛋白酶&
E.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19.糜蛋白酶原的主要激活物是(& )
A.盐酸&&&& B.肠激酶&&&&& C.胃蛋白酶&&&&& D.胰蛋白酶&
E.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20.能水解淀粉的消化液是(& )
A.唾液和胰液&&& B.唾液和胃液&&& C.胃液和胰液
D.胆汁和小肠液& E.胰液和胆汁
21.能水解蛋白质的消化液是(& )
A.唾液和胰液&&& B.唾液和胃液& C.胃液和胰液
D.胰液和胆汁&&& E.胆汁和小肠液
22.参与脂肪分解的消化液是(& )
A.唾液和胰液&&& B.唾液和胃液& C.胃液和胰液
D.胰液和胆汁&&& E.唾液和胆汁
23.对蛋白质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E.小肠液
24.关于小肠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液为弱碱性液体& B.分泌量大& C.含多种消化酶
D.渗透压比血浆大&&&& E.主要作用是稀释消化产物,降低其渗透压,有利于消化产物
25.糖类食物的主要吸收形式是(& )
A.淀粉&&&&& B.多糖&&&& C.寡糖&&& D.麦芽糖&& E.单糖
26.蛋白质的主要吸收形式是(& )
A. 标&&&&&& B.胨&&&&&& C.多肽&&& D.二肽&&&& E.氨基酸
27.关于脂肪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需水解为脂肪酸、甘油等才能被吸收&&&&&&&&& B.需胆盐协助
C.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脂肪水解产物绝大部分在细胞内又合成为甘油三酯&&&&&&&
D.中、短链脂肪酸先吸收入淋巴管,然后进入血液
E.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合成甘油三酯后,与载体蛋白形成乳糜微粒,然后进入淋巴液
28.能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部位是(& )
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E.结肠
29.排便反射的基本中枢位于(& )
A.延髓& B.脑桥&& C.脊髓腰骶段&&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 填空题
1. 一般情况下人体能量的70%来源于食物中的______,只有在长期、严重饥饿时,______才被作为能源物质。
2. 营养物质氧化时,在一定时间内______和______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3. 基础代谢率测定时的环境温度为______℃,受试者应禁食______小时。
4. 人体产生的能量约______转化成热能,维持体温,其余部分则以______形式贮存在细胞内。
5. 环境温度在______时,能量代谢较为稳定,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时,能量代谢率将______。
6. 人体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劳动、运动时的产热器官是______。
7.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______;在常温下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_。
8. 体温一般在清晨______时最低,午后______时最高,但相差不会超过1℃。
9. 婴幼儿的体温一般比成人______;老年人的体温比成人______。
10. 体温的恒定是由于在体温调节机制下,______和______两个过程取得平衡的结果。
11. 女性体温在排卵后略有______,这是由于______分泌增多的原因。
12. 女性体温的特点是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在排卵日体温______,在排卵后体温则______。
13.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是______。
14. 从渗透压看,汗液是______液体,大量出汗后,人体血浆渗透压将会______。
15. 人体汗腺受_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
16. 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______两种。每日从皮肤和呼吸道不感蒸发的水分大约______ml.
17. 温度敏感神经元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
1.能直接供给细胞活动的能源物质是( )
A.葡萄糖&&&& B.蛋白质&&& C.脂肪&& D.ATP&& E.磷酸肌酸
2.既能贮能又能供能的物质是( )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ATP&& E.磷酸肌酸
3.对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是( )
A.环境温度&&&&&&&&&&&& B.肌肉活动&&&&&& C.神经因素
D.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E.肝脏代谢
4.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大( )
A.糖&&& B.蛋白质&&& C .脂肪&&&& D.混合食物&& E.糖和脂肪
5.根据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现象,进食混合性食物后,机体增加的产热量约为( )
A.5%&& B.10%&&&&&&& C.15%&&&&&& D.20%&&&&&&& E.30%
6.体温昼夜变化的特点是( )
A.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 B.清晨体温与下午体温均最高
C.傍晚体温最低&&&&&&&&&&& D.波动的幅度在1℃以上&
E.体温波动与生物钟无关
7.体温与年龄的关系是( )
A.婴幼儿体温低于成年人&&&&& B.新生儿体温相当稳定
C.老年人体温略高于成年人&&& D.同龄人体温完全相同
E.早产儿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 )
8.生理学上所说的体温是指
A.腋窝温度&&&&&&&&&&&&& B.空腔温度&&&&&&&&& C.直肠温度&&
D.皮肤温度&&&&&&&&&&&&& 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9.关于皮肤传导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导热性能与散热成反变关系& B.皮肤热量经汗液传给周围空气&&&
C.接触温度越低,散热量越少&   D.与皮肤血管舒缩无关&&&&&
E.皮肤与较冷物体接触传导散热方可发生
10.关于辐射散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辐射散热是以热射线方式向环境散发&
B.皮肤与环境温度差越大,辐射散热越少
C.有效辐射面积与散热成反变关系
D.室温下人体辐射散热量很少
E.在高温环境中主要依靠辐射散热
11.关于蒸发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蒸发散热是指体表水分汽化时散发体温的一种方式
B.蒸发散热就是发汗&& C.温热性发汗对散热的意义不大
D.环境温度越高,蒸发散热的效果越好
E.是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热方式
12.关于对流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辐射散热的一种形式&& B.是通过空气的流动来散热的&
C.气温越低散热量越少&&&& D.与皮肤温度无关&
E.风速越大,散热越少&&
13.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的散热方式是( )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D.不感蒸发&&&&& E.汗液蒸发&&
14.给高热病人用酒精擦浴的散热方式是( )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D.不感蒸发&&&&& E.蒸发
15.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对体温调节的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紧张度增高,出现寒战&& B.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C.冷敏神经元兴奋性升高&&&&&& D.热敏神经元抑制
E.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一、填空题
1.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约为_______ml,若每日尿量在_______ml以上称为多尿,在_______ml为少尿,少于_______ml为无尿;
2.尿的生成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过程;
3.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动力是_______;
4.一般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_______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称为_______;
5.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滤过膜的机械屏障或电屏障破坏,可导致_______尿,甚至_______尿;
6.超滤液中的水约_______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如果水的重吸收减少1%尿量即可增加_______;
7.近端小管的重吸收总是占滤过率的_______,这一现象称为_______。
8.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_______,该处完全被重吸收的物质有_______和_______;
9.调节尿量的激素有_______和_______;
10.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因素是_______增高和_______减少;
11.固酮主要是促进_______的重吸收,同时促进_______的排出;
12.血钠_______,血钾_______时,醛固酮分泌增多;
13.下丘脑或下丘脑-垂体束病变,可使_______合成和释放不足,排出大量_______尿,临床上称为_______;
14.尿液生成后首先进入_________再进入________最后运送至_________暂时贮存.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 )
A.肾&&&& B.肺&&& C.肝&&&& D.皮肤&&& E.消化管
2.下列哪项不是肾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
A.肾素&&&& B.肾上腺素&&& C.促红细胞生成素&&&& D.前列腺素E.1,25-双羟维生素D3
3.动脉血压波动于下列哪一个范围,肾血流量能自身调节( )
A.50-100mmHg&& B.50-150mmHg&& C.80-180mmHg&& D.100-180mmHg&& E.120-200mmHg
4.原尿中没有的物质是(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钠和氯离子&&&& D.大分子蛋白质&&&&&&& E.钾离子和氯离子
5.正常人滤过分数为( )
A.15%&& B.16%&&& C. 17%&& D.18%&&& E.19%
6.关于肾小球滤过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经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超滤液
B.超滤液中无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D.肾血浆流量大,肾小球滤过率越小
E.有效滤过压越大,肾小球滤过率越大
7.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是( )
A.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肾小囊内压增高&& E.肾小浆流量减小
8.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 )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血液中血细胞总数减少
9.引起蛋白尿的因素是( )
A.滤过面积增大&&& B.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C.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D.有效滤过压增大& E.肾血浆流量增加
10.肾盂或输尿管发生结石、肿瘤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尿量增多& B.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减
C.肾小囊内压升高,尿量减少&&&& D.有效滤过压下降,尿量增多
E.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
11.在肾小管各段中,重吸收Na+、水分占65%-70%的部位是( )
A.集合管& B.髓袢升支& C.髓袢降支& D.远端小管& E.近端小管
12.Na+、水分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能够重新吸收回血液的量是( )
A.65%&&&&&&&& B.70%&&&&&& C.79%&&&&& D.89%&&&&&& E.99%
13.下列因素中,能使尿量增加一倍的是( )
A.肾血流量增加一倍& 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一倍&
C.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率减少1%
D.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量增加1%
E.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率减少10%
14.终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 )
A.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B.髓袢对水的重吸收量
C.远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E肾血浆流量
15.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 )
A.饮水多产生水利尿&&& B.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
16.一次大量饮入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肾血浆流量增加,有效滤过压增高&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17.促使远曲小管重吸收Na+,分泌K+的激素是(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血管紧张素
18.能够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的激素是(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血管紧张素
19.大量失血后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
A.醛固酮分泌减少&&&&&&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E.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20.促进醛固酮分泌的最强刺激物质是( )
A.肾素&&&&&&&&& B.血管紧张素原&& C.血管紧张素Ⅰ
D.血管紧张素Ⅱ& E.血管紧张素Ⅲ
21.静脉注射甘露醇后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
A.增加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B.增加了血浆胶体渗透压
C.增加了小管液溶质浓度& D.增加了肾小球滤过率
E.抑制了抗利尿激素释放
22.肾上腺素皮质球状带合成的激素是(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前列腺素
23.酸中毒常伴高血钾的原因是( )
A.H+-Na+交换增强K+-Ns+交换减弱&
B.H+-Na+交换减弱K+-Ns+交换增强
C.H+-Na+交换和K+-Ns+交换均增强
D.H+-Na+交换和K+-Ns+交换均减弱
E.NH3+的分泌减少
24.尿崩症的原因与下列哪种激素分泌不足有关( )
A.肾上腺素&&&& B.前列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醛固酮&&&&&& E.抗利尿激素
25.脊髓骶段受损时,排尿障碍表现为( )
A.尿潴留&&& B.尿失禁&&& C.尿频  D.尿急  E.多尿
26.给实验家兔注射大量20%葡萄糖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 B.急性肾功能损害 &&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水利尿  &&&&&&&&& E.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填空题
1.视近物时,除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调节外,还可见两眼会聚。
2.近点越近表示晶状体的弹性越______________,调节能力越______________。
3.老花眼的近点变______________,看近物时配戴凸透镜。
4.近视眼看远物时,物像落在视网膜之______________,可用合适_______透镜矫正。
5.远视眼视近物时,物像落在视网膜之_______,可用合适______________透镜矫正。
6.散光是由于______________引起,其矫正办法是配戴______________。
7.视觉感受器是存在于视网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__细胞。
8。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_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
9.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_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
10.视杆细胞内的感光物质是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11.视紫红质随光线强弱而发生变化,受强光照射时会发生_________作用;在暗光下会发生____作用。
12.缺乏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称为_________,而对某种颜色辨别能力减弱的称为_______。
13.听觉感受器是______________,它位于耳蜗的______________上。
14.正常情况下,声波传人内耳的途径有两条,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5.听骨链在声波传导中的作用是使振幅______________,振动力量______________。
16.咽鼓管的功能是平衡______________和维持鼓膜的______________。
17.行波学说认为耳蜗底部感受__________声波,耳蜗顶部感受_______声波。
18.耳蜗在没有声音刺激时存在静息电位,当有声音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使______________产生微音器电位,进而触发______________产生动作电位。
19.前庭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0.前庭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是感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1.半规管中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其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 )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 大脑皮层
2.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是(&& )
A.晶状体变扁平,瞳孔扩大,两眼会聚& B.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两眼会聚
C.晶状体变凸,瞳孔扩大,两眼会聚&&& D.晶状体扁平,瞳孔缩小,两眼会聚&&&
E. 晶状体变扁平,瞳孔缩小,两眼会聚
3.视觉器官中可调节眼折光力的是(&& )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眼球前后径
4.紫红质的合成需要(&&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 维生素E
5.维生素A长期缺乏会引起(&& )
A.色盲&&& B.色弱&&& C.老视&& D.夜盲症&& E. 近视
6.暗适应过程主要反映(&& )
A.视紫红质合成过程&&& B.视紫红质对光敏感性降低的过程
C.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合成的过程&& D.视锥细胞对暗光敏感性增强的过程
E. 视紫红质分解过程
7.当人眼视力为5.0时(对数视力表),在眼节点处所形成的视角是(&& )
A.0.1分角&&& B.1.0分角&& C.0.5分角&& D.1.5分角& E. 1.2分角
8.正常人视野,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红、绿、蓝、白&&&& B.绿、蓝、白、红&&&& C.白、蓝、红、绿&&&&&
D.白、绿、红、蓝&&&& E. 绿、红、蓝、白
9.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 )
A.20~200Hz&&&& B.20~2000Hz&&& C.20~20000Hz& D.200~20000Hz&&
E.2000~20000Hz
10.听骨链的作用是使声波(&& )
A.压强增大,振幅减小&&&&& B.压强增大,振幅增大&&&& C.压强减小,振幅增大&
D压强减小,振幅减小&&&&&&& E.压强增大,振幅不变
11.听觉感受器位于(&& )
A.鼓膜&&&&& B.前庭膜&&&& C.盖膜&&&&& D.基底膜&& E.卵圆窗
12.乘飞机上升或下降时,做吞咽动作的生理意义是(&& )
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C.调节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
E. 调节两外耳道之间的压力平衡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一、填空题
1.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 。延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 。
2.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冲动到达神经轴突末稍,使突触前膜的&&&& 离子通道开放,&&&& 离子内流,引起递质释放。
3.兴奋突触后电位是指前膜释放&&&& 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 化的局部电位。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前膜释放&&&& 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 化的局部电位。
5.突触前抑制是突触后膜产生&&& &极化的抑制;而突触后抑制则是突触后膜产生&&&& 极化的抑制。
6.丘脑在感觉中起&&&& 作用,并对感觉进行&&&& 作用。
7.特异性投射系统是射到大脑皮层的&&&& 区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射到大脑皮层的&&&&&& 区域。
8.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称为&&&& 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
&&&& 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的。
9.全身体表感觉区主要投射到&&&& 。此区称为&&&& 。
10.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的特征是对&&&& 不敏感;而对&&&& 刺激敏感。
11.内脏痛的特征是定位&&&& ,对刺激的分辨能力&&&& 。
12.腱反射的生理意义是了解&&&&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则是&&&& 。
13.脊髓对躯体调节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14.脊髓运动神经元α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γ运动神经元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
15.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是在_____;舞蹈症的病变部位是在_____。
16.锥体系的神经元下行纤维抵达脊髓,通过_____神经元发动肌肉运动;通过_____神经元的调节肌梭的敏感性,共同控制肌肉的收缩。
17.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和_____下传而完成。
18.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有三类。即是_____、_____和嘌呤类。
19.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
20.M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N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
21.α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β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
22.小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的效应是_____;而小肠平滑肌上α受体的效应则是_____。
23.儿茶酚胺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后的效应是_____作用;而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后的效应是_____。
24.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后效应是_____作用;而与胃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结合后的效应则是_____作用。
25.人的基本生命中枢在_____部位;瞳孔对光反射中枢是在_____部位。
1.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 )
A.接受体内、外刺激&&&&&&&& B.换能左右&&&&& C.分析综合作用&&
D传导兴奋&&&&&&&&&&&&&&&&& E.释放化学递质
2.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脑&&&& C.突触延搁&&&&&&&&&&&&
D不能总和&&&&&&&&&&& E.刺激停止后,传出冲立即停止
3.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均属于(&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电位&&&&&&&
D后电位&&&&&&&&&&&&& E.局部电位
4.用普鲁卡因局麻药镇痛,是影响了神经纤维的(& )
A.生理完整性&&&&&&&& B.结构完整性&&&&&&&& C.绝缘性&&&&&&&&
D相对不疲脑性&&&&&&& E.营养性
5.能使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活动是(& )
A. Na+内流&&&&&&&&&&&&&&&&& B.K+内流&&&&&&&&&& C .Ca2+内流&&&
D. Cl-内流&&&&&&&&&&&&&&&&& E .Mg2+内流
6. 能使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活动是(& )
A.Na+内流&&&&&&&&&&&&&&&&& B.K+内流&&&&&&&&&&& C.Ca2+内流&&
D.Cl-内流&&&&&&&&&&&&&&&&& E.Mg2+内流
7.突触前抑制产生的原因是(& )
A.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B.突触后膜超级化&&&& C.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D.中间的抑制性神经元兴奋&&&&& E.突触前膜超级化
8.丘脑在感觉方面的最主要功能是(& )
A.主要起传导作用&&&&&&&&&&&&& B.对感觉坐粗略分析&& C对感觉坐精细分析
D.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 E.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9.不经过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感觉传入是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 E. 本体感觉
10.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
A.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B.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
C.上行激活系统是通过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的
D.其主要功能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E.对催眠药麻醉敏感
11.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
A.经典的感觉传导道是由三个神经元接替完成的&&&&&&&&&&&&&&&&
B.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 &&&&&&&&&&&&
C.其纤维终止于大脑皮层第四层&
D.反复换元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E.可引起特定感觉
12.巴比妥类催眠药是阻断了(& )
A.特异投射系统&&&&&&&&&&& B.上行激活系统&&&&&& C.锥体系统&
D.锥体外系统&&&&&&&&&&&&& E.大脑边缘系统
13.牵涉痛的临床意义是(& )
A.判断病因&&&&&&&&&&&&&&& B.判断预后&&&&&&&&&&&& C.了解内脏痛的程度
D.了解内脏病的性质& &&&&&&E.协助内脏疾病早期诊断(& )
14.腱反射属于(& )
A.单突触反射&&&&&&&&&&& B.双突触反射&&&&&&&&& C.多突触反射
D.本体感受性反射&&&&&&& E.压力感受性反射&
15.肌紧张属于(& )
A.单突触反射&&&&&&&&& B.双突触反射&&&&&&&&&&& C.多突触反射
D.本体感受性反射&&&&& E.压力感受性反射&
16.扣击跟腱引起相连的同块肌肉收缩,属于
A. 肌紧张&&& B.& 腱反射&&&& C. 曲肌反射&&&& D. 姿势反射&& E.& 多突触反射
17.人体姿势的维持是靠(& )
A.骨骼肌收缩&&&&&&&&&&& B.骨骼肌舒张&&&&&&&&&&& C.腱反射&&
D.肌紧张&&&&&&&&&&&&&&& E.牵张反射
18.γ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 )
A.控制α运动神经元&&&&& B.降低肌梭的敏感性&&&& C.引起梭外肌收缩&&&&
D.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E.引起牵张反射&
19.脊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血压过低&&&&&&&&&& B.传入神经受损&&&&&&& C.传出神经受损&
D高位中枢受损&&&&&&& E.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
20.关于脊休克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暂时丧失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均可逐渐恢复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
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切脊髓不再导致休克
21.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是(& )
A.纹状体&&&&& B.苍白球&&&&& C.黑质&&&& D.皮质&&& E.丘脑低核
22.舞蹈病的病变部位是(& )
A.纹状体&&&&& B.苍白球&&&&& C.黑质&&&& D.皮质&&& E.丘脑低核
23.关于小脑的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前庭小脑受损后,平衡功能发生障碍&&&&&&& B.脊髓小脑受损后,肌张力降低&&&&
C.皮质小脑受损后,不能完成技巧性的动作&&&& D.切除小脑半球,将出现意向性震颤&
E.切除全部小脑后,出现的各种运动障碍不能进行功能性代偿
24.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
A.持身体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发动随意运动&&&&&&&&& E.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25.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 )
A.调节肌紧张,维持肌群的协调运动&&&&& B.发动肌肉运动&& C.协调随意运动&&&
D.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E.维持身体平衡
26.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是(& )
A.特异投射系统&&&&&&&&&& B.非特异投射系统&& C.上行激活系统&
D.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E.迷走-胰岛素系统
27.副交感神经对内分泌腺的影响是(& )
A.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B.促进胰岛素分泌&&&&& C.促进甲状旁腺分泌&
D.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 E.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28.关于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跳加快加强&&&&&&&&&&&&&&&& B.支气管扩张&&&&&& C.胃肠运动抑制&
D.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E.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29.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 瞳孔缩小&&&&&&&&&&&&& B. 逼尿肌收缩&&&&&&&&&&&& C.& 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 汗腺分泌&&&&&&&&& &&&&E.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30.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 瞳孔缩小&&&&&&&&&&&&& B. 糖原分解增加&&&&&&&&& C.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D. 心率增强&&&&& &&&&&&&&E.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31.以下受体,属于肾上腺素受体的是(& )
A.M、N1、α&&&& B. M、N2、β1 &&&&&C.α、β1、β2&& D.M、N2、α &&E.α、N1、β2
32.以下受体,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
A. M、N1、N2 &&&B.M、N2、β1&&& &&&C.α、β1、β2&& D .M、N2、α &E.α、N1、β2
33.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A. 筒箭毒&&&&& B. 阿托品&&&&&&&& C.心得安&&&&& D. 酚妥拉明&&& E. 甲氰咪呱
34.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A. 筒箭毒&&&&& B. 阿托品&&&&&&&& C.心得安&&&&& D. 酚妥拉明&&& E. 甲氰咪呱
35.α受体的阻断剂是
A. 筒箭毒&&&&& B. 阿托品&&&&&&&& C. 普萘洛尔&&&& D. 酚妥拉明&&& E.六烃季胺
36.受体的阻断剂是
A. 筒箭毒&&&&&&&&& B. 阿托品&&&&& C. 普萘洛尔&&&&& D. 酚妥拉明&&&& E. 六烃季胺
37.关于M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效应器膜上&&&&&&&&&&&&&&&&&&&&
B.属于胆碱能受体&&&&&&&&&&&&&
C.能与毒蕈碱发生特异性结合&&
D.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
E.其阻断剂为筒箭毒&&
38.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后的效应是(& )
A.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B.小肠平滑肌兴奋&& C.冠状血管舒张&
D.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E.膀胱逼尿肌舒张&
39.血管张力反射、排尿反射、发汗反射等的初级排尿中枢在(& )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脑桥&&&& E.下丘脑
40.瞳孔对光反射是在(& )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脑桥&&&& E.下丘脑
41. 关于第二信使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B.动物也有第二信号系统&
C.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D.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
E.人类有了第二信号系统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42.在清醒、安静、闲目时在枕叶出现的脑电图是(& )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ρ波
43.困倦时出现的脑电图是(& )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ρ波
44.成人在睡眠时出现的脑电图(& )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ρ波
第十一章& 内分泌
一、填空题
1.按激素的化学结构差异,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2.含氮激素作用机制一般用______学说来解释,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一般用______学说解释。
3.下丘脑通过______与腺垂体发生间接联系,又通过______与神经垂体发生直接联系。
4.腺垂体中的腺细胞合成和分泌______种激素,其中有4种是______激素。
5.幼年阶段生长素分泌过少将导致______,成年阶段生长素分泌过多将导致______。
6.生长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的______和______双重调节。
7.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血管升压素与______,通过下丘脑B垂体束运输到______储存与释放。
8.生理计量的______激素能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从尿中排除。当该激素缺乏或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映性降低时,每日尿量剧增,称为______症。
9.甲状腺激素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
10.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______作用,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则促进蛋白质的______作用。
11.幼年阶段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将引起______,成年阶段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将引起______。
12.血中T3、T4浓度过高,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将______;血中T3、T4浓度过低,则腺垂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将______。
13.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______,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______。
1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临床上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使患者四肢脂肪______,面部和躯干脂肪增加,出现所谓的______。
15.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将引起血糖______,甚至引起______尿。
16.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此现象称为______反应;同时也会引起肾上腺激素髓质大量分泌,此现象称为______反应。
17.当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时,腺垂体分泌的______减少,同时也使下丘脑分泌的______减少。
18.肾上腺髓质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者对心血管系统都有兴奋作用。但前者主要作用于______,后者主要作用于______。
19.胰岛位于胰腺体内,由多种胰岛细胞组成,其中A细胞分泌______,B细胞分泌______。
20.从生理作用上看,胰岛素主要促进______代谢,胰高血糖素主要促进______代谢。
21.胰岛素缺乏时,可造成血糖浓度______,引起______病。
22.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A细胞膜上的β受体,使胰高血糖素分泌______;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细胞膜上的M受体,使胰高血糖素分泌______。
23.甲状旁腺素具有______血钙,______血磷的作用。
二、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激素作用一般特性的是(& )
A.信息传递作用&&&& B.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C.相对饱和性&
D.允许作用&&&&&&&&& E.协同和拮抗作用
2. 第二信使学说中作为“第二信使”的物质是(& )
A.激素&&&&&& B.AMP&&&&& C.ATP&&&&&& D.Mg2+&&&&& E.cAMP
3.下列激素中属于类固醇激素的是(& )
A.抗利尿激素& B.皮质醇& C.肾上腺素&& D.胰岛素&& E.生长素
4.下列属于“第一信使”的物质是(& )
A.cGMP&&&&&&& B.ADH&&&&& C.ATP&&&&&&& D.Mg2+&&& E.cAMP
5.生长素介质的作用是(& )
A.促进生长素分泌&&&&& B.抑制生长素分泌&&&&&& C.促进软骨的生长
D.促进脑的发育&&&&&&& E.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
6.下列关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所分泌
B其分泌量要受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节
C.其分泌量因血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改变而改变
D.其分泌量的多少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E.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7.催产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
A.促进催乳素的分泌 &B.促进浦乳期乳腺分泌大量乳汁
C.刺激输卵管收缩,有利于卵子运行& D.促进非孕子宫收缩
E.促进妊娠子宫剧烈收缩,有利于分娩(& )
8.下列物质属于甲状腺素的是(& )
A.T3&&&&&&& B.T4&&&&&& C.MIT&&&&& D.DIT&&&&& E.T3和T4
9.对脑的发育影响最大的激素是(& )
A.生长素& B.肾上腺素& C.醛固酮& D.甲状腺激素& E.胰岛素&
10.关于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糖和脂肪的分解,提高产热量
B.生理剂量甲状腺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过量则促进蛋白质分解
C.维持机体生长发育&&&&& D.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E.可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
11.糖皮质激素对糖和蛋白质代谢的作用是(& )
A.促进糖异生和蛋白质的合成&
B.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C.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D.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E.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12.下列关于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加速四肢脂肪分解&&& &&&B.有贮钠排钾作用
C.有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
D.能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
E.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13.醛固酮生理作用是(& )
A.保钠保钾&&&& B.排钠保钾&&&& C.保钠排钾&& D.排钠排钾& E.保钠排水
14.下列肾上腺髓质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机体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B.肾上腺素能使冠状动脉收缩
C.去甲肾上腺素既能使冠状动脉收缩,由能使其舒张
D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都可以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舒张
E.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都可使血糖升高
15.下列关于胰岛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糖元的合成与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B.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C促进蛋白质合成
D.促进脂肪分解&&&&
E.促进细胞外液中的K+向细胞内转运
16. 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
A.血氨&&&& B.血脂&&& C.血糖&& D.植物性神经& E.胃肠激素
17.向心性肥胖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A.甲状腺激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肾上腺素&& &E.胰岛素
第十二章& 生殖
1. 精子在睾丸的_______内发育而成,睾酮由睾丸的_______细胞分泌。
2. 卵巢的重要功能是产生_______和分泌_______。
3. 卵巢内产生雌激素的部位在_______和_______。
4. 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胚泡_______,维持_______。
5. 月经周期按子宫内膜变化,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月经期。
6. 月经的形成是由于子宫内膜失去_______和_______的支持,而崩溃出血。
7. 成年妇女月经周期平均为_______天,在_______天范围内也属于正常。
8. 使子宫内膜发生增殖期变化的激素是_______,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的激素是_______。
9. 引起排卵后体温升高的激素是_______。
10. 在高浓度的_______和_______作用下,发育成熟的卵泡排卵。
11. HCG是由胎盘分泌的,有维持_______期黄体的功能和降低_______细胞活力的作用。
1. 关于雌激素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减弱.&&&& B.子宫内膜增殖,腺体分泌
C.刺激女性附性器官发育地区&&& D.刺激乳腺腺泡增生&&&&&&&&& E.升高基础体温
2. 排卵前血液中LH,FSH分泌高峰的出现是由于(&&& )
A.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B.孕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C.雌激素,孕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D.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
E.孕激素的正反馈调节
3. 结扎输卵管后的育龄妇女,将出现(&&& )
A.仍有排卵并有月经& B.不排卵有月经& C.有排卵无月经
D.不排卵无月经&&&&& E.副性征变的不明显
4. 用于诊断早孕的重要激素是(&&& )
A.雌激素&&&&&&& B.孕激素&&&&&&&& C.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D.人胎盘催乳素& E.人绒毛膜生长素
5. 妊娠后期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来源于(&&& )
A.胎盘&&& B.卵泡&&& C.肾上腺素&& D.妊娠黄体&& E.卵巢
6. 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月经末期&&& B.分泌期末&&& C.增殖期末&& D.基础体温最高时
E.月经期前
生理学综合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20分)
1.内环境:
3.肺活量:
4.心输出量:
二.填空题(每题1分,计20分)
1、物质跨膜转运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五个时期。
3、尿生成的过程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运输的主要形式为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5、肺换气的影响因素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6、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每题1分,计40分)
1.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神经调节&&&&&& B.体液性调节&&&&& C.自身调节&& D.反馈调节&&&&&& E.前馈
2.在下列生理反应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A.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B.血液pH值维持相对恒定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E.当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A.减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D.血糖浓度的调节&&&&& E.心室异长自身调节
4.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A.极化&&&& B.超级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5.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A.K+ 内流&&&& B.Cl- 外流&&&& C.Na+ 内流&&&&& D.Na+ 外流&&&& E.K+ 外流
6.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肌原纤维&& B.细肌丝&&&&&& C.肌纤维&&& D.粗肌丝&&&&& E.肌小节
7.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在阈强度的基础上将刺激强度增大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有何变化?&& A.增加一倍& &&&&B.减少一倍 &&&C.增加二倍&&& D.减少二倍&&& E.保持不变
8.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是A.单向传导&& &&&&&&&B.传导速度慢&&&&&&& &C.衰减性传导D.跳跃式传导&& &&&&&E.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
9.血浆中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 A.KHCO3 /H2CO3&&&& &&B.Na HCO3/H2CO3&&&&& C.K2HPO4/ KH2PO4&&&&& D.Na2HPO4/ NaH2PO4&&&&&&&&&& 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10.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A.红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血小板
11.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肌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12.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此人的血型为: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无法判断
13.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升高速度最快的是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E.心室收缩末期
14.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A.大动脉血压&&&&& B.心房压&&&& C.收缩末期心室内压&&&&& D.舒张末期心室内压E.快速充盈期心室内压
15.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A.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有自动节律性&& C.心肌收缩时Ca2+来自细胞外D.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E.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1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B.增强心室肌收缩力&&& C.延长心室肌舒张期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步收缩&&&&&&&& E.增大心室肌动作电位
17.影响正常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A.循环血量&&&&&&&&&&&&& B.心输出量&&&&&&&&&&& C.阻力血管的口径D.血液粘滞度&&&&&&&&&&& E.血管长度
1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等于A.毛细血管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B.毛细血管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C.毛细血管压 + 组织液静水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D.毛细血管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E.毛细血管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
19.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A.吸气和呼气初&&&&&&&& B.吸气末和呼气初&&&&&&& C.呼气初和呼气末&&& D.呼气末和吸气初&&&&&& E.呼气末和吸气末
20.肺泡通气量是指A.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B.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C.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 D.用力吸入的气量&&&&& E.无效腔中的气量
21.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A.潮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活量&&& D.补吸气量&& E.用力呼气量
22.基本的呼吸节律产生于: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大脑
23.由胃排空的速度最慢的物质是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糖与蛋白的混合物&&& E.糖、蛋白和脂肪的混合物
24.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25.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于 A.食道&&&&&&&& B.胃&&&&&&&& C.小肠&&&&&&&& D.结肠&&&&&&& E.小肠和结肠
26.下述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
27.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小管是A.近球小管&&&&& B.远曲小管&&&&&& C.集合管&&&&& D.以上全有&&&&&& E.以上全无
28.抗利尿激素可促进下列哪部分小管重吸收水?A.近球小管 &B.髓袢降支 && C.髓袢升支&& & D.整个髓袢&&&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9.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指:A.色素上皮细胞&& B.神经节细胞&& C.双极细胞 D.水平细胞&& E.视锥和视杆细胞&&&
30.散光眼的原因主要是:A.眼球前后径过长&&&&&&&& B.眼球前后径过短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D.晶状体表面曲率半径不一& &E.睫状肌疲劳
31.夜盲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视紫红质过多&&&&&&&& B.视紫红质缺乏&&&&&&&&&&&&&&& C.视黄醛过多D.视蛋白过多&&&&&&&&&& E.视紫红质光敏感性低
32.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那一项是正确的? A. 双向传递&&&&& B. 不易疲劳&&&&&&&&&&&&&&&&&&&&&&&&& C. 突触延搁D. 不能总和&&&&& E. 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也立即停止
3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A. 极化&&&&& B. 超极化&&&& C. 后电位&&&& D. 复极化&&&&& E. 去极化
34.牵涉痛是指:A.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B.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 C.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D.肌肉和肌键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35.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引起指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B.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调节内脏功能&&&&&&&&&& D.维持觉醒&&&&&& E.协调肌紧张
36.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A.屈肌反射&&&& B.肌紧张反射&&& C.对侧伸肌反射&&& D.翻正反射&&& E.腱反射
37.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所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乙酰胆碱&&& E.γ-氨基丁酸
38.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
39.幼年时生长素分泌过多会导致A.肢端肥大症&&&&& B.巨人症&&&& C.粘液性水肿&&&&& D.侏儒症&&&&& E.向心性肥胖
40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素& &&&D.胰岛素 &&&&E.醛固酮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
4、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5、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传递信息的神经元或者其它效应器细胞接触的部位。
二、填空题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0期,1期,2期,3期,4期.
3、滤过,重吸收,分泌。
4、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5、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6、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
三、选择题
DEBAC& EEDBE& DCBAD& DCDEC& CBCDC& BAEEC& BCEAA BBBBB
四、简答题
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每搏输出量增大,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4)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比值增大,回心血量增加,血压升高;比值减小,回心血量减少,血压升高。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压下降,比值减小,动脉血压下降。
2、突触传递过程和原理: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对Ca2+ 通透性增加,Ca2+ 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 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有利于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 Na+、& K+ 等小离子的通透性(以Na+ 为主),从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 EPSP。当 EPSP的幅值达到一定值,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 或或K+ 的通透性,(主要是Cl-),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发生IPSP,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呈现抑制效应
版权所有: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地址:六安市皋城东路9号 邮编:237005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作电位的幅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