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人叫王华顺

【白话本】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
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王阳明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也许是火遍天涯的当年明月讲述之功,也许是时代的觉醒。但其实,民间大众对于王阳明或是明代知名人物的关注和了解,远不及清朝的一些历史人物,像曾国藩、胡雪岩之类。然而,稍微了解曾国藩生平的人,应该知道曾大人平生最仰慕的是明代的新建伯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先生。王阳明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流传千古的思想。在明朝,王阳明几乎是那个时代妇孺皆知的人物,坊间流传着王阳明很多的传说野史,特别是明代畅销书作家冯梦龙更是为王阳明写下了一篇知名的传记小说《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这篇文章的作者冯梦龙,作为泰州学派李贽的传人,而李贽又是王阳明弟子王艮儿子的高足,这篇短篇小说可谓是冯梦龙缅怀王阳明先生之佳作。小说全文收录于《三教偶拈》当中,冯梦龙在序言中说:“偶阅《王文成公年谱》 ,窃叹谓文事武备,儒家第一流人物。暇日演为小传,使天下之学儒者,知学问必为文成,方为有用。”该短篇小说是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出阳明先生“三不朽”的真儒形象,用以激励我们后学之辈,像王阳明先生那样,不读死书,不迂腐,做一个经世致用之才。在其笔下,先生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阳明先生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当下市面上关于的王阳明传记很多,但有不少错讹。若想了解王阳明一生的功业和思想,冯梦龙写的这本书不可不读。该文诞生于明朝,虽然浅白,但仍归是文言之作。念及如今的古文教育并不完善,为使王阳明先生的德言事功被更多人知晓,为使冯梦龙笔下的阳明先生读来更让人心生崇敬,便萌生了将此文言版本翻译作白话文之念。在翻译手法上,大的框架不会做改动,但在一些个人觉得冯梦龙因笔法简练而没有详细描述的地方,加入了自己对情节的刻画,让故事读来更加流畅。行文中偶尔加入一些古代说书艺人“话本”的笔法,让读者读来更加轻松。翻查资料,发现至今没人去做这份工作,也许是觉得没有必要,但我仰慕阳明先生已久,也算是借冯梦龙的文章对先生的一种缅怀。希望能不辱冯梦龙之文采,不辱王阳明先生之英灵。
引子诗曰: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知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岐更何语,殷懃莫愧别离筵。这首诗,乃是我国大明朝一位有名的道学先生,在离别他的门生弟子们之时所作。那位道学先生是何人呢?他姓王,双名守仁,字伯安。当时的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是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人。此处,我们先来说说这道学二字的含义。道,乃是道理的意思。学,是学问的意思。有道理便有学问。不能做某些事情的人,等到通过学习了之后才会做。不知晓某些事情的人,需要等到请教之后方才知晓。这些请教的内容汇总在一起便是学问,这些学问汇总在一起便是道理,所以叫做道学。假如是在上古那种天地初开的世界,一切都是茹毛饮血的状态,没有多少知识。这时是没有道理可以言说的,更哪里会有学问的说法呢?自从伏羲氏时代开始,创造出八卦图和文字之后,渐渐流露出天地之间的精深微妙,概括了人世间事情的种种变化。从此,学问这样的说法便开始渐渐兴盛起来。根据古代的书籍所记载,黄帝求学于太真西王母,颛顼求学于录图子,帝喾求学于赤松子,尧帝求学于君畴,舜帝求学于务成子,禹帝求学于西王国,商汤求学于伊尹,周文王求学于时子思,周武王求学于尚父姜子牙,周成王求学于周公旦。这些个有名的帝王,天纵聪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是因为世间的道理是无穷的,不敢过于自以为是,所以他们必须向他人请教。这就是道学渊源的一个发展派别。从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开始,世间的教育感化之事便渐渐衰弱了。于是各种言论四起,一些人到处乱说。上天让孔圣人降世,删定六经,表彰五伦之教。可谓是上承文武周公之文脉,下启百年万世文化兴盛之开篇的人物。所以,他也是帝王之后第一代讲学的鼻祖。汉代的儒家学子们将这样懂得道学的人尊为可传经解惑的师长。讲《易经》的有田何,何传丁宽,宽传孟喜和梁丘贺等人。讲《尚书》的有伏胜,胜传孔安国,后来孔安国后人将书传至刘向,再后来传到欧阳高之手。讲《诗经》的有申培、毛亨毛苌二公、王吉、匡衡等人。讲《礼经》的有大戴及小戴(戴德和戴圣),他们的老师后仓,后仓的老师高堂生等人。讲《春秋》的有公羊氏、谷梁氏、董仲舒、眭弘等人。这些人都各自专注于一门经学,聚集弟子门人从事讲学活动。因汉代当时有明经行修的制度,也即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人可以得到举荐,从而踏上仕途为官。所以,这时的人们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民风敦厚。到了唐朝,朝廷开始以诗词歌赋的才华来挑选学子任职官员,这样便使理学的发展渐渐废止。只有昌黎伯韩愈,独自启发阐明道学之术,成为有唐一代有名的大儒。到宋之时,开始崇儒重道,以至后来真正有学问的大儒辈出,渐渐形成濂、洛、关、闽这样的四大流传学派。所谓濂,是指以濂溪先生周茂叔(周敦颐)为首的学派;所谓洛,是指以洛阳二程(程颐和程颢)为首的学派;所谓关,是指以关中张横渠(张载)为首的学派;所谓闽,是指以福建朱晦庵(朱熹)为首的学派。于是,理学开始兴盛于天下。再后来,许衡、吴澄在元朝这样一个被外族入侵的时代,依然继承了理学的文脉。直到大明王朝,薛瑄、罗伦、章懋、蔡清这些人,都崇尚所谓的“正谊明道、清操劲节”,立志在活着的时候做一个知名的臣子,在死后载入典籍,流芳百世。然而,他们的功名事业都不如阳明先生的影响大。即便是讲学这条路,其他人从来都是依照之前的各种注解去讲授,而先生不同的是,指出“良知”二字才是正宗,直接沿着古往今来那些圣贤内心所证实体悟的真理而来,为后人打开了一条不断修正超越学问的道路。看看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很多事情都是从心所欲,无论是平定战乱还是解除纷争,没有一件是做不成功的,而这些都是阳明先生深谙良知之道而发挥出来的。所以,真的是如韩愈所言,“卷舒不随乎时,文武惟其所用”。阳明先生一生进退有度,从不随波逐流,无论文武官员都能量才任用。这些才是有用的学问,这才是真正的儒学大师。所以,在明代谈到道学领域,大家必然一致认为阳明先生是第一流人物。有诗为证:世间讲学尽皮肤,虚誉虽隆实用无。养就良知满天地,阳明才是仲尼徒。
【说明】不知是冯老先生的笔误还是当年的书商印刷之误所致,我发现手中的日本弘毅馆开雕本,在这一段末尾有“卷舒不违乎时,文武惟其所用”。经查出处,原句语出自韩愈《与于襄阳书》,应为“卷舒不随乎时,文武惟其所用”。“违”和“随”在字形上稍有近似,但其意思相差甚远。像这些类似的情况,后续若有,会像这样做一个说明,之后也会整理电子版,在每章文末会统一做个注释。
一我们先说说这阳明先生的父亲,他名华,字德辉,别号龙山公。王华从小就很聪明,跟其他小孩子不同。在他六岁的时候,有一天跟一群小伙伴在河岸边玩耍时,远处有一个醉汉正坐在水边洗脚,之后便离开了。不多久,龙山公一个人来到了水边,看见一个小布囊,提了一下,感觉有些份量。王华心想:“这里面一定有东西,可能就是刚刚那个醉汉忘在这里的吧,他酒醒之后一定会过来找的。这一袋东西万一让其他小伙伴看见了,可不好办。“王华想了想,便偷偷将那布囊“嘭”的一声丢入水中,布囊应声沉入岸边水底。小伙伴们听到动静,跑过来好奇地问:“王华,你把什么丢到水里了?”王华冲他们笑笑,答道:“没什么,丢了个石头玩玩,真好玩儿呢。你们也一起来玩吧。“天色将晚,这群孩子们也玩累了。有一小孩对王华说道:“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吃晚饭吧。“王华看了看那醉汉远去的小路,仍不见他过来找寻,于是向小伙伴撒了个谎,说道:”我肚子有些不舒服,现在有点走不动,我休息一下,晚一点回去,你们先走吧。“于是,王华静静地坐在岸边守着,等醉汉过来寻找落下的布囊。不多久,之前那个醉汉酒醒了,发现不见了自己的钱袋,十分着急。想起自己刚刚好像去过河边洗脚,急忙沿着来路找寻,心想不知还是否能找得到,一时间着急地边走边哭。此时天色虽晚,但依然能看见有一个小孩坐在河边。王华也远远见到一人朝自己奔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那个醉汉。王华起身迎上前去,问道:“你是来找丢掉的布囊吗?”醉汉眼间略过一丝惊喜,兴奋地答道:“是的,那是我的钱袋,小朋友你可曾看见?”“我怕被其他人拾了去,所以帮你把钱袋藏在了水中,你可以自己下水去找一下。”王华答道。醉汉听闻钱袋没丢,喜出望外,赶紧下水将钱袋捞起。解开布囊一看,里面白花花的银子一锭不少。醉汉大惊,对王华说道:“我听说古人有拾金不昧的事情,没想到今天是你这样一个孩子所为,了不起啊,哈哈哈。”钱袋失而复得,醉汉十分开心,便在钱囊里挑出一小锭碎银给王华说:“来来来,这个给你拿去买糖果吃吧”。王华听后笑了笑,说道:“我家里岂能少了糖果,还需要你的钱买吗?”说完,开心地飞奔回家去了。回到家中,母亲岑氏问起为何晚归。王华只说是自己肚子疼,所以回来晚了,不曾将刚刚发生的事情跟家里讲明白。七岁那年,母亲教王华识文断句,授以“句读”的方法。这一年春节,刚好县城里举行盛大的迎春活动,好不热闹。城里的孩子们都欢欢喜喜地去到街上观看,但王华依然在家里正襟危坐,勤奋读书。母亲岑氏看了,心疼地说:“孩子啊,你可以先出去看看热闹,回来再读书不迟。“王华起身,朝母亲拱了拱手,恭敬地答道:”母亲,孩儿以为去看这迎春的活动,不如看书来得有用。“岑夫人听了,嘴角泛起一丝微笑,十分欣慰,心想:”这孩子日后成就不可限量。“从这之后,家里便送王华入私塾读书。在同学中间,王华有超凡的记忆力,所读之书能过目不忘,同学所读经书,能过耳成诵。到了王华十一岁时,便开始跟乡里的塾师钱希宠学习作对联,作出的对子往往很工整。一个月之后学作诗,又过了一个月学习写文章,也经常能写出一些惊人的词句。仅仅过了两个月,王华写文章的能力十分了得。虽然同学们都比王华年长,但水平却都在王华之下。钱先生对王华的进步十分吃惊,暗自叹道:“唉,这样以来,一年之后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了。“一日,王华跟同学们在私塾读书,刚巧碰上新上任的县令大人出门会客,一群人从私塾前路过。这县令的排场不小,不仅后面跟了一大班子的随从,前头还有人鸣锣开道。同学们听到了动静,都争着想去外面看个究竟。可只有王华一人,依然靠着书桌,大声地朗诵着圣贤书,声音清脆响亮,直传门外。钱先生听到之后,怕他惹出事端,忙制止道:“别这么大声,你没见知县路过这里啊,你不怕吗?”王华听后,淡淡一笑,说道:“知县也是人啊,我怕从何来?况且我读的是圣贤书,何罪之有?”钱先生听后,暗暗对王华赞许不已。后来钱先生将今日之事,跟王华之父竹轩翁王伦说起,不由得对其赞道:“令公子有如此胸襟气魄,实非常人啊。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话说直到十四岁那年,龙山公终于学成毕业。一日,王华在龙泉寺中借宿。这寺庙,相传总有孤魂野鬼出没。常常在夜晚,总能听到一些抛砖弄瓦的声响。之前在这里借宿的读书人,都曾被这样的响动惊吓过,甚至有的人还给吓病了,再也不敢在这寺里留宿。唯独王华跟他的仆人在这里留宿之时,寺里没有一丝奇怪的响动,十分安静。寺中僧人顿时觉得这借宿之人,有些非比寻常,想试他一试。一天晚上,乘着王华在桌旁读书,僧人用猪尿泡涂上了石灰粉,白白的样子,再在上面画上眉毛眼睛这些,做出一幅脸的模样。然后悄悄躲在窗户底下,将这化了妆的猪尿泡拿到窗棂边上,用芦苇管对着猪尿泡里吹气,这东西一涨起来就看着像个大头鬼的样子。僧人还嘴里发着声,学着鬼叫,想好好吓唬一下王华。这等伎俩岂能吓唬王华,只见他找来放在枕头下的小刀,对着猪尿泡轻轻一戳,这玩意儿应声而破,一下就瘪了下来。僧人见状,知事败露,便把猪尿泡拉了出来,快速逃走。王华顺手朝着窗外,把小刀扔了出去,这可把僧人吓得够呛,刀子差点飞到身上。王华笑笑,转身坐下继续读书,完全不被这些所惊吓到。这个故事传到人们耳中,都对龙山公的举动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成化七年(王华26岁),龙山公娶郑氏为妻,之后郑氏怀胎十四个月仍不见动静。王华母亲岑老夫人对儿媳肚子里的孩子,日思夜盼。忽然一日,梦见神仙身上穿着红色的外衣,腰间别着洁白的美玉,在云中伴着鼓乐箫声排开阵势。神仙降下云头,落在王家院中,专程为送一小儿而来。岑夫人惊喜不已,忽然梦醒。这时便听见一声婴儿的啼哭之声。眼见家中侍女兴高采烈地来奔入房内,高兴地说道:“夫人夫人,少奶奶生了,是个男孩儿。”各位,此儿不是别人,正是阳明先生。竹轩公王伦为孙儿取名,唤作王云。乡里街坊于是把阳明先生诞生于内的楼,称作瑞云楼。王云五岁之时,还不能开口说话。一日,王伦出去会客未归,王云正在门口盼着爷爷回来,王云的奶娘在一旁照看他,说道:“云儿,爷爷快回来了,我们先进屋吧。”一位神僧刚好此时路过王家,听见奶娘如此称呼王云,便朝小王云看了看,走上前去摸着王云的头,说道:“唉,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啊。”说完,转身便消失在人群当中。此时,王伦正好回来,这一幕都被他看在眼里。和尚之言也被王伦听见,他心想:“这和尚如此言语,是何用意?”正思量间,猛然醒悟过来,自言自语道:“恐怕是夫人的梦,不当为外人知晓啊。”不多久,王伦即为孙子改名,从此叫做守仁。说来奇怪,小守仁第二天便开口讲话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开口,小守仁嘴里常吟诵出王伦所读诗书。王伦十分惊讶,问守仁道:“孙儿为何可以吟诵这些句子?”小守仁回禀道:“虽然我之前不能开口讲话,但我听了您读之后就都能记下了。”阳明先生少时即有如此神奇之事。这时的王华,在外教书为业,因此出门在外的时间很多,所以守仁跟爷爷更为亲近。有一个富商,听闻王华的才学,请王华到家中食宿款待与他。忽然有一天夜里,一位白衣美人造访王华的住处,令王华吃惊不已,赶紧起身回避,问道:“你是何人?”这白衣女子略显羞涩地言道:“先生不必惊讶,我乃老爷的小妾。因老爷多年不曾有子嗣,我想借先生之种,了却老爷心愿,还望先生成全。”王华听后,怒然说道:“蒙你家主人厚爱,留我在此。我又岂可做出此等不轨之事!”白衣女子见王华不肯,从袖子里抽出一柄折扇,说道:“先生,这是我家老爷的意思。如若不信,先生可打开看看上面的字迹便知。”王华展开折扇,果然看见上有富商亲笔,但见扇面题有五字:“欲借人间种。”王华看后,不假思索,提笔在背面添了五字,写道:“恐惊天上神。”写完,愤然将扇子交还给白衣女子,说道:“你快走吧,我要歇息了!”白衣女子伤心地离开了王华的住处。后来,龙山公中了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便要参加会试。之前的这位富商,在王华厉声拒绝之后,便请来一位高道设坛祈福,求上天赐下子嗣。这位道人伏坛而睡,久久不醒。等到高道醒来,富商问:“高真如何这般久睡?”道士答道:“适才在梦里,我手捧章表来到三天门。却刚好碰上天庭正在迎接状元榜,过了许久我才将章表送达天听,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富商听后,颇为惊奇,问道:“这状元姓甚名谁?”道士摇摇头,答道:“不知姓名,只见马前有旗子两面,书有一联,上写道:欲借人间种,恐惊天上神。”富商听后,暗暗吃惊,吓出一身冷汗。这一年便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的春天。不多久,会试捷报传来,龙山公果然中得状元。此时,阳明先生正好十岁。
二第二年,也就是成化十八年壬寅,龙山公在京师居住,金榜得中后,有意将父亲竹轩翁王伦接到京中来侍奉养老,于是给老父修书一封。王伦接儿子书信后,便带着孙儿守仁一同往京师而来。爷孙二人一路游山玩水,这一日便来到了南京镇江府金山寺中。这寺里有一座妙高楼,乃是过往文人相聚于此,把酒言欢、吟诗作对之地。寺里南来北往的借宿香客甚多,王伦生性颇爱交游,遇见情趣相投的文人墨客,难免在一起多喝几杯。这妙高楼中有一墙壁,上有不少之前过往的文人墨客所留诗词。王伦几杯水酒下肚,借着酒兴,向身边才俊借来笔墨,也想题诗一首。可搜肠刮肚许久,不曾写下一句。四周才俊皆静静相待,一时间王伦稍显尴尬。守仁见状,想替爷爷解围,说道:“爷爷,能让我试试吗?”“你小小年纪也能写诗吗?来来来,让爷爷看看。” 王伦有些惊喜,说着将笔递给了守仁。只见他沉吟片刻,即在墙上写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杨水底天醉倚妙高楼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看后都惊讶小守仁能有如此文笔,“了不起啊了不起”,楼内溢美之辞不绝于耳。过不多时,一群人相邀去这金山寺中另一处美景,名曰蔽月山房的处所游玩。大家又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诗作赋。王伦对孙子的聪慧十分欣慰,问小守仁道:“孙儿,你还能借着这里的景色再作一首诗吗?”小守仁听罢,张口即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众人又是一番称赞之辞,一人对王伦说道:“令孙声音洪亮,口才无双,都不落俗套,想必他日定能以绝世文章名满天下。”话音刚落,没想到小守仁又是语出惊人:“文章只是小事,怕还够不上成名的条件。”一句话说得众人更加惊异。王守仁十二岁时,才开始在京师里的私塾正式上学。他生性顽皮,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经常偷偷地溜出去和一群小孩子玩耍。玩什么呢?他自己做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旗子,交给那些小孩儿拿着旗子站在自己四周。王守仁自己则坐在中间,居中调度。他让这些小孩子们左右奔跑,像指挥战阵一般。龙山公王华一次刚好散朝回来,撞见王守仁正在玩这个,待其回到家中对其厉声责骂道:“守仁,我们王家世代都以读书闻名,你今日跟小朋友们的玩的那个有什么用?”守仁反问道:“读书又有什么用呢?”王华说道:“读书自然是为了做高官。像你父亲我一样能中状元,都是因为读书的功劳。”守仁不以为然,说道:“父亲你能中状元,我们王家世代都能中得状元吗?”“目前王家只我一代中了状元。“王华已经听出儿子出言不逊的口气,教训道:” 你如果想中状元,还是要去给我勤奋读书。”守仁听后,笑道:“只你一代考中状元,没什么好稀罕的”。王华听后,气不打一处来,举手便要打他。守仁却像兔子一样的跑掉了。此后,功名之事一直萦绕在守仁心头。一日在私塾,王守仁找了一个机会问先生道:“先生,敢问做什么事情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等人?”“嵬科高第,像你父亲这样能考中状元,令家族显耀的人,方可称为第一等人也。”私塾先生不无羡慕地拈着自己的山羊胡,摇头晃脑地说道。王守仁摇摇头,随即开口吟道:“嵬科高第时时有,岂是人间第一流。”私塾先生略显惊讶,问道:“那依你之见,做什么事才可称为第一等人呢?”“只有做成圣贤之人,才是人间第一等人!”小小守仁,已经志气高远如此。私塾先生将此事告知王华, 龙山公不以为意,笑笑说道:“这孩子的志向太过夸夸其谈啦。“
三有一日,王守仁在京城的市面上闲逛。正走着,看见路旁有一人在卖小鸟,那鸟儿毛色鲜艳,守仁十分喜欢,走上前去说道:“你这小鸟能给我一只吗?”卖鸟的人问道:“小兄弟,能卖不能给,十文一只。”“我不曾带钱。”守仁甚是喜欢这鸟,央求道:“你就给我一只吧。”“走开走开。”卖鸟人有些不耐烦,说道:“没钱别挡我做生意。”此时,刚好有一位看相术士路过此地,站在不远处,手里举着一面写有“麻衣神相“的平津幡。他上下一打量王守仁,顿时惊异万分,心想:“这孩子是大贵之相,日后定当建立一番非比寻常的功名。”于是走近前去,对着卖鸟的人说道:“这鸟儿我买了。”王守仁听了,仍旧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可爱的小鸟。相士买下小鸟,知道守仁十分喜欢,便有意送给这个在他看来日后定成圣人的小孩。他对王守仁说道:“小兄弟,这鸟儿送你了。”说着,将鸟儿递到了守仁面前。王守仁欣喜万分,接过小鸟连声道谢。“不忙谢。”相士摸了摸守仁的小脸,说道:“孩子啊,你再送你三句话,你能记住吗?”“能!”王守仁答道。“好,你记住:你的胡须长到衣领时,可入圣境;须长到胸口时,可结圣胎;须长到腹部之时,可修成正果。你记住了吗?”“嗯,先生,我记住了。”王守仁默默将这几句话记在心中。“你日后还当好好读书,我所言必有应验。”相士说完大笑而去。王守仁对相士说的话有所感触,从此之后潜心用功读书,学问日益长进。十三岁那年,王守仁的母亲郑氏去世。为母亲守孝时,守仁哭得十分悲切。后来,父亲王华纳了妾,这位小夫人对王守仁很不好,于是守仁内心总想着怎么让这小妈难堪一回。有一天在街市上,王守仁见到有人抓了一只猫头鹰在卖。他见这鸟有些凶狠,于是心中有了主意,跟那卖鸟的人买了这只猫头鹰。后又找来一个巫婆,给了她五钱银子,对巫婆低声耳语,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这巫婆极其机灵,对守仁的意图心领神会。守仁回到家中,偷偷地将猫头鹰藏在了小妈床上,用被子盖住。此时正值晌午,小妈回到房中打算小憩。谁曾想,她一掀开被子,一只猫头鹰便从被子里冲了出来,绕着屋子乱飞,口中还不时发出怪叫。“啊!”,这小夫人一声尖叫,这下可把她吓得够呛,慌乱之中下人们忙打开窗户,拼命将这猫头鹰赶出房去。这怪鸟在屋内盘旋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才离开,小夫人倚在窗边,半天没有缓过神来,脸色煞白。这民间习俗中,最忌讳野鸟飞到家中,更何况是猫头鹰这样叫声凶狠的鸟,都说看见了这样的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再者说,这鸟居然又是趴在被子当中,要说这庭院深深,门帷重重,它又如何能钻进这锦缎的被子里呢?这简直就是太过奇怪的事情了,小夫人越想越觉得害怕。王守仁听到了小夫人的尖叫声,跑来房中假装不知,问小妈道:“二娘,出什么事了?”小夫人便将刚刚发生的这件怪事如此这般地跟守仁讲了一番。守仁听后,说道:“这事的确十分蹊跷,不如找一个巫婆来问问吧。”这小夫人此时已经被吓得没有了主意,守仁说什么她都会听,于是便派人去将巫婆找来。各位看官,这巫婆不是别人,正是王守仁之前花钱买通的那位。她刚一进门,便说道:“你这家中怪气不少啊。”一会儿见到了小夫人,开口便说:“夫人,你脸色可有些难看。怕是最近有大灾难临头了。”听巫婆这样一吓唬,这小夫人便把之前如何受了惊吓之事相告巫婆,对其说道:“您可知道这事因何而起吗?”“我要问问才知道。”巫婆故弄玄虚地说:“问问你们家供奉的那些先人们。”随后便命人准备香烛条案,让这位小夫人叩拜列祖列宗。巫婆在一旁烧完了纸钱,便开始假装守仁生母郑氏上身,阴阳怪气地对小夫人说道:“你待我儿不好,我告明上天的官署,他们不日便会派人来取你性命。刚才那只怪鸟,便是我变化的。”小夫人听了,信以为真。头像捣蒜一般,不住地磕头认错,悔过道:“郑夫人,您大人有大量,求老天爷饶了我吧,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巫婆听见小夫人已经悔过,立时倒地不起。过了好大一会儿方才苏醒,对小夫人说道:“刚才见到了郑夫人,她看起来十分生气,说是要化作怪鸟来把你的魂魄啄走。幸亏夫人你许诺她诚心改过,那只怪鸟才升空而去。”从此之后,这小夫人十分善待守仁,对其关爱有加,视如己出。阳明先生尚且还是一个孩子,他的计谋就已经如此了得了。十四岁的时候,王守仁开始学习弓马骑射,并留心兵法,广泛涉猎诸如《六韬》、《玉钤篇》这样的一些兵书,并有言论说:“学习儒学的人,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军事兵法。孔夫子说过,有文事必有武备。有一些只懂得章句的腐儒,平日里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以文章粉饰太平。一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便束手无策。这是我等儒家学士的耻辱。”十五岁那年,王守仁跟着父亲的一位朋友去到了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这三处被称为“内三关”的关卡。守仁跃马扬鞭,从这时开始便就显露出了经略四方的志向。一天夜里,王守仁梦见去到了伏波将军庙拜见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并在梦里做诗一首: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刚好这年的华夏大地,水涝干旱多有发生,贼寇趁机作乱。京师附近有石英和王勇造反,陕西有石和尚和刘千斤作乱,这些反贼屡屡攻破城池,大肆抢劫钱粮。朝廷派去的军队无法胜过他们。王守仁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对父亲王华说:“我想要联合一些有识之士给朝廷上书,请求圣上可以准我效仿汉代终军主动请缨那样,让朝廷给我一万兵马,荡平草寇,让四海安定。”王华听后,斥责守仁道:“你发什么神经!你一介书生,随便乱说可是要自取灭亡的。”守仁见父反感,只好作罢,此事不敢再提,转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古圣先贤的学问去了。
大家还在看我的老婆是牧师正文 正文 285 龙榜虎榜!全文免费阅读 - 燃文小说
& 正文 285 龙榜虎榜!
正文 285 龙榜虎榜!
推荐阅读:
&&&&别说何天佑了,就连袁奋和李成都没有想到艾露莎会这么强势,动不动就要把别人的手臂给留下来。&&&&不过既然人家美女都提出了要求,袁奋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还是得要发扬一下绅士jīng神,自告奋勇尽力帮助她完成任务的。&&&&所以,他看向何天佑和王华顺两人的眼神变了,好像一头嗜血的猛兽一样。&&&&“你,你要干什么?”何天佑抱着王华顺,边退边说,“我jǐng告你们,千万不要乱来!王少的爸爸是王万猛,那可是连虎榜上都有名的高手!你们要是敢动他,绝对死无葬身之地!”&&&&“虎榜?那是神马东西?我可从来没有听到过。”李成耸了耸肩,问袁奋道,“你呢?”&&&&“我也没有听到过,估计是他瞎编的吧。”袁奋摇头,“不管了,直接上!”&&&&“等等!”&&&&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一旁掠阵的威猛先生突然伸手将袁奋和李成拦了下来,沉声王航宇道问道,“你是说,你的父亲是王万猛?那个虎榜排名第99位的王万猛?!”&&&&“没错!那就是家父!”王华顺觉得自己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当下从何天佑的怀抱里挣脱了出来,拿出一块白sè的手帕,将额头上的鲜血擦掉,冷笑着说道,“怎么样?怕了吧?”&&&&“怕你妹!”威猛先生一双铜铃般大的眼睛顿时瞪了出来,“老子想要找他报仇找很久了,可是却一直打不过他,哈哈,臭小子,你的手臂,今天老子要定了!”&&&&“你,你要干什么?”王华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对方并不是害怕自己老爸的名头,而是他的仇人,这,这我也太尼玛倒霉了吧?&&&&“没什么,只是打断你的一条胳膊而已!就好像当年你老子对我五岁的儿子做的那样。”威猛先生狞笑着朝王华顺走去,好像一个步步逼近的死神一般,“这只是开始而已,回去记得告诉你老子,揍你的人叫做刘威猛,我儿子的命,总有一天会向他讨回来的!”&&&&“你不要过来!”王万猛这下这的慌了,从兜里拿出了一个手机,说道,“你要是敢动我,我就报jǐng让jǐng察抓你!”&&&&“扑哧!”听到王万猛的话,芙蓉突然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就是网上所说的“我跟你讲道理的时候,你跟我耍流氓,现在我跟你耍流氓了,你倒是要跟我讲道理了”吗?&&&&好像真的很贴切呢。&&&&接下去的剧情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何天佑和王华顺这两个家伙,哪里是威猛先生的对手?&&&&两人的手还没有触碰到门把手之前就被威猛先生抓住,随后一人被打断了一条胳膊,好像垃圾一样被他丢到了门外。&&&&和他们一起被丢出去的,还有跟着两人一起来的彪形大汉若干,至于何天佑带来的那个妖娆的女人,早在双方开打之前就已经溜之大吉了。&&&&艾露莎对于事件的处理结果似乎很是满意,朝着袁奋点了点头,坐下继续让芙蓉教她怎么用筷子,大有今天不学会就不回家的架势。&&&&威猛先生将最后一个人丢出门外之后,对着李成说道:“李少,不好意思,刚才一时冲动了。不过你不要担心,一切的麻烦都有我来承担。”&&&&“威猛先生,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你跟了我年了,我一直把你当成是自己的叔叔一样看待的。所以,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李成说道,“而且刚才就算你不动手,我和袁奋也会动手的!”&&&&“呵呵,的确是我矫情了。”威猛先生笑了笑,拿起酒杯,和李成碰了一下,喝掉之后又重新倒了一杯,对袁奋说道,“袁家大少的身手,还是一如既往的犀利啊!”&&&&“呵呵,一般啦。”袁奋举杯和威猛先生碰了一下,好奇地问道,“对了,威猛先生,刚才你说的那个虎榜,是什么东西?”&&&&“哦,那是由华夏ZF所设立的一个榜单,上面所记录的,全都是华夏国的武林高手!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发掘以及利用那些人!与之相并列的,还有一个龙榜和一个神榜。其以虎榜为最低,神榜最高。只不过这的神榜,却是世界级的排名。”&&&&“武林高手?”袁奋愣了一下,旋即想起今天下午刘伟韧曾经跟自己提起过那些有关于内力的事情,“这三榜上面的武林高手,是不是全都是修炼内力的?”&&&&“哦?你知道内力?”威猛先生诧异地看了袁奋一眼,点头说道,“的确如你所说的那样,这些榜单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有修炼内力。虎榜上面一共有一百个名次,能够上榜的人呢,全都是高手的高手!而刚才那个王少的父亲王万猛,就是虎榜的人物,排名第十名。”&&&&“十名?那么低?”&&&&“低吗?你想想看,我们华夏一共有多少人?好吧,就算现在武术已经没落了,但是练武的人也不在少数的。”威猛先生说道,“华夏地大物博,除却这三榜上面的人物之外,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隐士高人。他们更加注重于自身实力的强大,并不屑于参加这种排位赛。对于这些家伙,只要不做出任何危害国家的事情,ZF也是会放之任之的,只要他们在国家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就行了。”&&&&“威猛先生,那以你现在的实力,能不能够进入虎榜?”李成在一旁问出了袁奋心的疑问。&&&&“我?我还差得远呢。”威猛先生摇头,“我现在的实力只是黄阶后期而已,而要登上虎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玄阶的实力!!”&&&&“黄阶?玄阶?那都是什么?”李成听得莫名奇妙,“怎么听起来像是玄幻小说里面的东西?”&&&&“你的爷爷没有和你说过吗?那些都是内力的分级方法”威猛先生跟李成解释了一下,和下午刘伟韧说的一模一样,随后说道,“而那个王万猛,就是玄阶初期的高手!实力非常强大!”&&&&提起王万猛的时候,威猛先生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了一丝愤恨的神sè,而其确有带着一丝无奈。&&&&“好吧,原来是这样。”李成点头,随后拍了拍威猛先生的肩膀,说道,“你不用担心我,就算他是虎榜上面的高手,也是不敢动我的。”&&&&“我明白,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敢对着他儿子出手的原因。”威猛先生说道,“我现在只是一个孤家寡人而已,被杀了也就杀了。”&&&&“放心,你是我的人,我不会让他动你的。”李成霸气云天地说道,“要不是怕你不愿意,我还会找人帮你报仇呢!”&&&&“谢谢李少的好意。”威猛先生说道,“这仇,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有多少个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