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古墓陪的人陪你骑马喝酒走四方是什么做的

高唐石羊村发现的石人高两米多,雕刻精美。
  石羊村挖出一个无头石人,这一消息迅速传遍高唐固河镇的乡村。
  从高唐,东行20公里,至固河镇,再向东北约4公里,便是石羊村。石羊村偏僻,一条只有几米宽的乡村公路通往外界。但是,因为发现了一个石人,这个沉寂的小村子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人。
  石人,手持宝剑,身着长袍,两米多高,没有头颅,横躺在地上,不远处是一通石碑。这是记者近日在高唐县固河镇石羊村看到的一幕。
  十几位村民围着石人,议论纷纷。石人到底来自哪里?它的头颅在哪里?那通石碑上又记载着什么历史信息?石碑与石人是否有关联?
  埋入地下50余年重见天日
  石羊村中间是一个水湾,每到降雨季节,整个村子的雨水都流向水湾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修建&流口&(水流向湾里必须经过的水池)自然想到了石碑和石人。也因此,石人被埋葬在地下,而石碑则被当做流口石。
  令人遗憾的是,古墓石碑在做流口石的50多年里,刻有文字的一面朝上,平常有很多村里的妇女在洗衣服时,这通石碑就成了搓衣石。这通石碑挨过多少洗衣棒槌的捶打,没有人能说得清。也正是因为这样,石碑上的部分文字在千百次捶打中已经模糊不清。
  在石羊村村民看来,石人虽然身首分离,但是埋在地下,失踪了50多年,恰恰是一种幸运,如果不是埋在地下,也许早被砸坏了。
  其实,埋在地下50多年的石人重见光日,源于今年石羊村整治村里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挖掘机在水湾附近挖到了石人和石碑。
  石人手持宝剑有两米多高
  在石羊村水湾附近发现的石人,虽然没有头颅,但依然有两米多高,身穿长袍,脚穿乌靴,两手在身前持有一把宝剑。人物造型匀称,刀刻线条流畅,长袍多有衣褶。
  据村民回忆,这个武官本来有头颅,不过,头颅与身子并不是一体的。&看吧,颈部这里有榫。&一位村民说。
  今年69岁的刘俊达曾经是一位教师,是石羊村的文化人。刘俊达说,石人的头部有十几厘米的铁棍,而颈部则凿有深深的榫,这样,石人的头部可以安装在石人上,可惜,头颅至今下落不明。在刘俊达的记忆里,石人头戴峨冠,留有胡须,二目有神,杀气凌人。
  关于石人,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常年站立在古墓前,石人饥饿难耐。在古墓东南方向的十几里处是房寺镇,那里有包子铺,包子铺的包子在十里八乡出名。有一天,文武两个石人,实在难以忍受从东南方向刮来的肉香味道,便在鸡不叫狗不咬的深夜偷偷来到房寺包子铺。石人果然如愿以偿,偷吃了香喷喷的包子,石人的饭量很大,竟然把包子铺的包子吃了个精光。然后,大腹便便地赶回来,继续站在古墓前值班。包子铺老板很快就发现了包子不翼而飞的怪事,于是,在夜里便组织很多壮小伙偷偷埋伏在包子铺外。这一天,两个石人一溜烟又来到包子铺前。看到两个来偷吃包子的&盗贼&腾云驾雾,并且身材高大无比,包子铺老板就一声令下,几十名壮小伙手持大刀将两个石人团团围住。一阵砍杀,依然不分伯仲。听闻一声声鸡叫,两位石人扭头便逃。后来,石羊村的村民们发现,石人的颈部有些血痕。据说,这两个石人在拼杀中颈部受了伤。
  刘俊达说,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实际上,石人头部和颈部是靠一根铁棍连接的,特别是遇到下雨天,铁锈带水就会从连接处的缝隙里流出,这些锈迹看起来就像血痕一样。
  石人曾是元代将领杨通墓遗物
  石人从哪里来?在石人不远处躺着一通石碑,这块石碑也许是石人最好的备注。
  石碑高1.70米,宽0.88米,厚0.20米。石碑顶部有阴刻篆字:杨公赞善之碑。虽然有部分碑文模糊不清,但是,依然能看出碑文的大致内容。碑文为阴刻楷体,第一句为:杨公,讳通,字伯达,博州高唐人也。
  石碑上说的&杨通&是何许人也?石羊村的村民说,杨通的家就在石羊村。本来,杨通并没有功名,有一次,皇帝路过石羊村附近,被附近的流寇围困。杨通是一个人脉很广的人,亲自出马将皇帝救出重围。皇帝为了表彰杨通的功劳,便封杨通为&将军&,专门负责石羊村一带的防务。
  在民国二十五年《高唐县志》里,对杨通也有记载。杨通,字伯达,金贞年间,地方大乱,杨通为首组织义勇,保护一方平安,元初,他被授予镇国上将军,负责高唐、平原、禹城三城防务,并任德州防御使,后来在迎战敌寇中,咽喉中箭而死。杨通死后,其部下将他安葬在固河镇石羊村,并且修有神道,将石人、石狗、石车和石羊立于杨通墓前。
  杨通古墓在民间有传说,在官方史料有记载,在石羊村村民那里有记忆。
  刘俊达回忆说,村南的确有一座元代古墓,是将军杨通的葬身之地。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墓保存还算完整,墓两侧各有一个两米多高的石人,一文一武,十分壮观。再向前就是神道,两侧有石羊、石车和石狗。与一般的古墓不同,这里的石人、石羊、石车和石狗都比较高大。刘俊达比划着石狗、石羊等也足有一米七八高。但是,&文革&时期,石车和石狗被损坏。石羊被拉到村西南的一座寺庙内,之后,随着寺庙损坏,石羊下落不明。古墓上的石碑和石人也难逃厄运,被拉到村里。幸运的是,50多年后,石人和石碑终于重见天日,更幸运的是,古墓在&文革&时期没有被破坏,得以保存。
  石羊村村名与杨通墓有关
  刘俊达说,明朝洪武年间,石羊村村民的祖先从山西迁来。初来乍到,村子本来没有名字。因为村子靠近古墓,并且古墓神道两侧还立有两只石羊,于是,取名石羊村。
  古墓前,不仅有石羊,还有石人、石车、石狗,为什么偏偏钟爱&石羊&这个村名?刘俊达解释说,石羊比其他都吉祥,&羊&与&祥&在古代通假,本意相通,这就是把村子定为&石羊村&的原因。
  正是这个村名极富个性,所以,在石羊村还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从前,石羊村有一位很勤奋的老汉,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挎着篮子出门拾粪。那时候,没有钟表,因此,村里人就凭着感觉或者鸡叫判断时间。有一天,老汉三更天就起床了。他挎着篮子依然走到村外,突然,他觉得篮子越来越沉重,压得他喘不上气来。等他慢慢回头看,有两只雪白的山羊正蹲在篮子里。见到两只山羊,老汉心里乐滋滋的,兴冲冲地向家走。可是,等他走到村西南寺庙前,五更天的鸡叫一阵阵传来。这时候,他背后的篮子扑通一声落在地上。而篮子里的两只雪白的山羊竟然成了石羊。从此,古墓前的石羊成了寺庙里的两只石羊。
  刘俊达说,虽然是传说,但是,从传说里,能看出石羊村村民对石羊的一种喜爱,这也许是祖先把村子定为石羊村村名的有一个例证。
  石碑、石人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高唐县固河镇石羊村发现的石人和石碑,引起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文物部门已经到现场进行了研究。
  高唐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秦思介绍说,蒙古人占领中原之后,借鉴汉族文化,在很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石刻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当时的大都建设有很多石刻,体现了元代石刻的水平。虽然,石羊村发现的石人没有达到当时建设大都时的石刻水平,但是,从石人的石刻技术来看,线条极其流畅,造型非常生动,应该不是一般石匠所能完成的。因此,石羊村发现的石人对于研究元代石刻技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石碑上的内容,同样为研究元代文化以及丰富杨通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事实上,高唐县城旧址就是固河镇,固河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有齐盼子墓和华歆墓等名人墓葬。杨通墓石人、石碑的发现,丰富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下一步,文物部门将把石人和石碑重新立在原处,并加以保护。
  (记者 于新贵)
版权与免责声明:聊城新闻网是聊城报业传媒集团所属《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刊登新闻及其他作品的唯一授权使用单位,上述作品电子版的版权均为聊城新闻网所有,严禁任何网站擅自转载或盗用。任何网站转载聊城新闻网作品,需事先征得本网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聊城新闻网,作者□□□”等字样。版权合作联系:
聊城新闻网出品工地发现元代古墓里面有黑陶俑
原标题:工地发现元代古墓里面有黑陶俑
本报讯(记者 刘立春) 日前,在长安南路一楼盘工地内,施工方在挖掘时,发现元代古墓,有工人还从里面拿出元代黑陶俑。目前,警方和文物部门正展开调查。昨日上午,记者赶到位于长安立交附近的这家工地,当时发现古墓的地方已被处理,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已经离开现场。据施工人员称,发现古墓是在19日下午3时许,当时挖掘机正在挖土方,结果挖出一个洞口,一开始工人以为是防空洞,没有在意,后来有工人爬进去,竟然发现了黑陶俑。随后工地方报警,并向文物部门汇报。市公安局碑林分局长安路派出所接警后,立即指派民警赶到,将现场封锁,西安市文物局文物稽查队人员也迅速赶到。“从19日晚上一直到次日清晨5时,文物稽查人员一直在现场处理,工人拿走的黑陶俑也被要求还了回来。”工地方一名工作人员称。昨日上午,记者从西安市文物部门证实,该工地的确发现了元代的古墓,但文物部门没有现场发掘黑陶俑,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不便透露相关情况。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传奇古墓揭秘715年前当地人生活_章丘晨报_章丘网
          
传奇古墓揭秘715年前当地人生活
08:33:56      
  圣井街道办事处东姚村惊现元代古墓群
    ■记者 郑婷
  近日,圣井街道办事处东姚村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4月20日,本报记者前往考古工作现场,了解到了许多考古工作中鲜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古墓群是东姚村在社区改造建楼时发现的,被发现的6座元代砖雕壁画墓中,除了一座已经被完全破坏,其他5座的砖雕壁画都非常精美。古墓葬群里的所有墓葬,形制都基本相同,一般都由墓道、门楼、墓室、穹窿顶和砖雕壁画组成。穹窿顶在地面露出一小部分,墓的南边有一条三四米长的墓道通往地下,墓室高约3.4米。考古人员自己发现的一座墓则相对较小,体量要比其他墓小大约一半。
  该古墓群的发掘意义重大,是济南地区一次性出土的规模最大的壁画墓群,对研究本地区元代的墓葬形制,以及元代本地区人的生活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墓中发现确切纪年,
  揭秘715年前当地人生活
  发掘工作中一项重大发现就是在古墓群东南角一座元代砖雕壁画墓中,发现了&元贞三年三月三日&的纪年。
  在墓室路口处的东侧,记者见到了&元贞三年三月三日&的字样,字迹显得有些小,用朱红色笔书写,这行字的排列非常有意思,其中&元贞三年&四个字是竖排,而&三月三&三个字是横排写在一块砖上,最后一个&日&字又成竖排。考古专家说这几行字写的很随意,很可能是画师在画完壁画后随手在墙上写下的。但它对确定古墓的年代带来了极大方便。由于发现时墓室中的随葬品已经所剩无几,所以要确定墓葬的年代其实是很困难的,确切纪年的发现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但是由于发现的是一个墓葬群,也很难说明其他古墓也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济南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何利说:&向上推几十年就是宋代,向后推几十年就是明代,所以除了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古墓,其他几座古墓我们只能推测说属于元代。&
  元贞三年是公元1297年,据此得出结论,这座墓距今已有715年历史。通过墓室中的壁画,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到700多年前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墓主人为蒙古族人?
  考古专家:可能性很小
  目前发掘工作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墓主人的信息。但是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墓主人应该在当时属于有钱人,至少是中产阶级。因为在元代,砖本身就是一项比较稀缺的物资,这个墓主人既有能力建造如此复杂的砖室墓,又有钱请技术娴熟的画师来画壁画,说明他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也比较有文化品位,至于他生前有没有做官,何利说:&进来的时候,包括棺木和随葬品都已经不在了,更多的信息也就消失了,这个墓主人不一定要做多大的官,贵族身份多高贵,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可以了。&
  从高处俯瞰下去,被发现的这几处古墓看起来就像一个个鼓起的蒙古包,那是否这个古墓的主人是位蒙古人呢?专家说墓主人是蒙古人的可能性很小。墓室高起的部分叫做穹窿顶,虽然看起来像蒙古包,但实际上是古代墓室建造的一种常用形式。&元代的蒙古人主用集中在上层统治阶层,在本地区活动的蒙古人很少,而发现的古墓群现在推测应该是家族墓群,所以综合各方面看,墓主人应该为汉人&何利说。
  夫妻对坐图、妇人启门图&&
  壁画内容寓意丰富
  墓室内的圆形墙壁上绘满了彩色壁画,从东侧往西侧依次为《夫妻对坐图》、《妇人启门图》、《晒衣生活图》。
  《夫妻对坐图》绘有一男一女分坐桌子两侧,桌后立有一丫鬟,桌上有酒壶、杯子、碗等器具,男子身后和旁边还绘着好像屏风式样的装饰物,上面绘制的是墨竹;正对墓门的壁画是《妇人启门图》,绘的是一个妇人在两扇大红色的半开大门间露出半个身子,手里还提着一条鱼,西侧的壁画画的是一个人正在晒衣服,身旁有衣服架和箱子,衣服架上搭着衣服。
  何利介绍,这些壁画的内容并非画师通过自己的想象随意创作的,而是宋元时期普遍流行的壁画内容,被发现的其他几处古墓的壁画也大都是这个内容。这些壁画中的《夫妻对坐图》和《晒衣生活图》反映的是当时元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人物的服饰、屋内装饰、摆设等,研究当时的文化生活。
  《妇人启门图》并非反映实际生活,但包含着深刻寓意。何利说,《妇人启门图》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壁画题材,它的含义在考古界有三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对墓室的视觉拓展,意思是墓室在这扇门之后还有更大的空间;另一种说法是墓主人通过这扇门和使者(妇人)的引导,可以去往另外一个世界;第三种说法是通过这扇门,墓主人可以随意进出、自由活动,而不被限制。目前,第二种说法是被最多人接受和认同的。
  考古花絮
  考古人员在进驻现场之后,除了已经被村民发现的5个古墓,还在勘探中新发现了一个小型古墓。这个古墓的规制和尺寸都要比其他几个古墓小大约一半。墓室内基本上难以躺下一个普通成年人。考古专家推测,这个小型古墓可能是用来安葬夭折小孩的,也可能是一个衣冠冢。
  第6座小古墓的经历有些传奇。三年前,东姚村安装自来水管,曾用大型挖掘机在此处施过工,从现在露出地表的水管看,自来水管正好从第6座古墓的穹窿顶和门楼之间穿过,如果当时再向两边多挖10公分,那第6座古墓就早被发现了。
  古墓发现的地方被当地人叫做&姚家坟&,&东姚庄&没有一户人家姓&姚&。这是否对于确定墓主人有帮助呢?考古专家说历史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不过它的真实性还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据村民回忆,在古墓旁边原来有一个大龟驼碑,在文革时期,被拿去修水渠了,村里也没有人记得碑上的文字内容。
  古墓发掘地从前是村里的一片自留地,村民们常年的浇水灌溉已经使部分壁画被破坏。
  那些令章丘骄傲的
  考古发现&&  ★1928年:章丘城子崖
  在这块台地上最早挖出了&龙山文化&,在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章丘市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位居其一。此次考古明确发现了&三城叠压&现象,即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该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明晰的考古学证据。
  ★1991年:章丘西河遗址
  广饶县博物馆王建国在龙山三村的窑厂晨练散步时,随手捡回了十几片红色陶片,国内第一个&西河文化&遗址由此诞生。1991年7月,对红陶片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各种造型古朴的红褐色、青灰色陶器破土而出,一个距今约年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出现在考古专家的视野中,这是当时山东地区所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97年,省考古所在西河遗址又进行第二次发掘,使房址发现量达到30余处,并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年。该遗址发掘入选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9年:章丘洛庄汉墓
  修路取土引发的新发现,考古发现这里是吕后侄子的墓。1999年7月至2001年1月,伴随着对章丘市洛庄汉墓陪葬坑、祭祀坑的抢救性发掘,先后出土文物2000余件,证实该墓是西汉初年的王侯墓,墓主人应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吕后的侄子、吕国首位诸侯王吕台。该墓的发现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海内外关注。
  ★2003年:章丘危山汉墓
  挖坑植树,村民一镢头下去,惊醒了汉代兵马俑仪仗队。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汉代陪葬坑三座,墓葬30余座,陶窑3座,出土了大批彩绘陶车、马、仪仗俑群等文物。在一号陪葬坑中,车马俑摆放反映了王侯贵族出行的盛大场面,共出土陶俑173个、马56匹、4辆陶马车、90余面盾牌。危山车马俑坑中,出土陶车5辆,有双辕车和单辕车两类,车的构件除车轴及伞盖的杠外,均为陶土烧制而成,一辆车的构件,多的达100余个。在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位居其一。
  &元贞三年三月三日&纪年
  妇女点灯图
  妇人启门图
  夫妻对坐图
  考古人员新发现的第6座古墓
  被破坏的墓室遗址
  墓室一角
  灯台砖雕造型
主办:章丘市新闻中心 平台支持:陕西大雨冲出元代古墓 内部绘墓主夫妇6人宴饮
后壁画全景,上面清晰绘着墓主人夫妇6人。二十四孝图之鹿乳奉亲。二十四孝图之孟宗哭竹。
来源:辽宁电视台
2014年年初,在陕北横山县,一场大雨将沉睡在地下六七百年的一座元代古墓冲了出来。这座元代古墓墓主人是谁,墓室内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经过考古发掘,昨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通报称,墓室里绘满了壁画,壁画内容清晰地表明墓主人并非汉人,而是一蒙古人,并且有5位夫人相伴。发现 一场大雨冲出元代古墓该墓的发现颇为偶然,因为该墓所处地势比较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邢福来告诉华商报记者,去年年初的一场大雨将墓顶冲了出来,随后,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据介绍,该墓位于横山县高镇罗圪台村西,是石砌单室壁画墓,由墓道、封门石、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全长6.1米。甬道壁上全由白灰抹面,顶部是素面,两壁则绘有壁画。墓门由门额、立柱、门槛以及两扇石门组成。墓室底部平面呈现八边形,与关中大多呈现长方形不同,墓室下部直壁高1米,除墓门外,其余七边均由两块条石叠砌而成,其上以内弧的石块收成穹隆顶,共9层,最后以一直径为0.8米的圆形石板封顶。据悉,该墓被冲出后,有村民将石板封顶打开,偷偷潜入墓室盗窃文物,以至于墓室内遭到破坏,部分壁画受损。警方后来将人抓获并追回文物,得知古墓被发现的消息后,考古专家立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惊喜壁画绘有墓主人模样虽然墓室内出土器物较少,但是墓室内却绘有精美的元代壁画,弥足珍贵。尤为可贵的是,竟然绘有墓主人的模样,壁画的主体图案为墓主夫妇6人并坐宴饮图。只见墓室内通绘壁画,墓顶单绘一圈花卉,黑叶红花,其下以一黑色带圈与下层壁画分隔。墓室后部所绘的夫妇并坐宴饮图是该墓壁画的主体图案,只见墓主夫妇6人并坐于长榻上,身后为方格纹屏风,上有帷幔轻挂。男主人坐于中间,正面向前,5位夫人分别坐在男主人两侧,微微侧身袖手望向男主人,夫人均内着左衽短襦衫,外罩开襟半袖衫,下穿长裙。5位夫人模样清晰可见,而男主人服饰清晰,只是脸部及胸前部分遭到了破坏,颇为遗憾。在墓主人壁画正前方绘了一长方形供桌,上置荷叶盖罐、玉壶春瓶、匜(yí是一种盥洗器具)、碗、盘以及方盒等供墓主人享用。供桌西北和西南分别绘三名捧物侍女,捧物仕女均头稍稍抬起,望向墓主,北壁和南壁分别绘了三名乐手,北壁保存较差,南壁乐手分持长笛、笳(ji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琵琶演奏。据专家介绍,被损的壁画可能是舞蹈图画,整个墓室内表现出几位墓主人一边欣赏着舞蹈、聆听着音乐,一边享受着侍女们提供的美食。故事7幅孝子图展后代孝心除了表现墓主人并坐宴饮的场景外,在墓主人夫妇周围,还绘有二十四孝图中的7幅。邢福来说,在宋元时期,民间对孝道极其重视,在我省已发现过几处壁画墓,墓室内根据地方大小,选用了部分二十四孝图。据悉,二十四孝图在历史上有很多版本,共讲述了24个人物的故事,在该壁画墓中,共绘有7幅孝子图,分别为“舜耕历山”、“孟宗哭竹”、“郭巨埋儿”、“元觉劝父”、“王祥卧冰”、“伯俞泣杖”及“鹿乳奉亲”,孝子图间绘有卷云纹和树木。有些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依然值得学习效仿。比如“伯俞泣杖”讲的是,汉代韩伯俞,十分孝顺,母亲教育他十分严格,一有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但他跪着手杖没有怨恨。直到有一天,当他挨打时却大哭,母亲不解。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揭秘估计有人可能是火葬考古发现,墓室后部有石板铺砌的棺床,前方以条石压边,棺床上用白灰抹面。邢福来说,由于没有墓志等内容记载,墓主人身份不详,但根据墓主人的穿戴衣着,他发现墓主人夫妇均为蒙古人。而该墓室内至少埋了有4个人。因为有较多烧骨,估计有人可能是火葬。从墓葬形制及壁画特征判断,这是一座元代墓葬。在古代,夫妇合葬墓到底是怎么合葬呢?有专家推测,有可能是将先死的人先寄放或者寄埋到一个地方,之后再进行合葬。邢福来说,该壁画墓是目前陕北地区首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元代壁画墓葬,墓葬形制完整,壁画精美,为陕北地区元代考古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该墓在建造材料、形制特征、壁画内容以及随葬品等方面均与关中地区元代墓葬区别较大,比如关中会有黑陶俑,该墓没有发现,而且该墓墓室底部为八角形,关中也较少见。专家发现,该墓却和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地区元代墓葬有着更多的相似性。说明当时横山与山西和内蒙古文化交流频繁,风俗比较接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jeffzh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代古墓最常见陪葬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