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之战表现的百度的表现主题是什么么

崤之战_百度百科
崤是春秋时期发生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率军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
崤之战事件简介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埋伏于两侧。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1]
崤之战战争详述
秦是春秋时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时又以著称。他重用、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他先后支持、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晋在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在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驻在氾南(今河南南),从西面围郑。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
一席话使秦穆公,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
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所以,晋也与郑国媾和,然后退了兵。晋、郑事件虽然这样结束了,但它却为秦、晋交兵种下了远因。
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晋文公先后谢世。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秦穆公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分享晋国的霸权。
于是,穆公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辛劳大军远道奔袭,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跨越千里去袭击别人,人家怎么会不知道?我军长途跋涉,,人家有所准备,是不会成功的。但袭郑的很大,穆公主意早已拿定,遂不听蹇叔意见,命令百里、、三帅率兵东进。
秦军袭郑,由雍(今陕西)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五百余里,中经桃林、、轘辕、虎牢等数道雄关险塞,是一次冒险性的军事行动。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经过王都洛邑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表现轻佻无礼。秦军行抵滑国(在今河南之),遇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状,一面以滑国国君名义先送四张牛皮,然后送牛十二头,犒劳秦军,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敢犒。不腆(厚)敝邑,为从者之淹(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一面派人乘传车急回国内报告。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将所居的馆舍,见已&束载、厉兵、秣马&,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夫皇辞谢秦将说:君等久留在,敝国已无法供应粮秣、牛羊。听说君等要离开,郑国有原圃,就像秦国有一样,请你们自己去猎取麋鹿,让我们闲暇一下如何?秦将见机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齐,逢孙、扬孙逃亡到宋。
秦帅孟明见内应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不如退兵,就袭灭滑国,满载战利品而还。
晋在文公的国丧之中,得到秦国偷袭的情报,中军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敌的机会,力主攻击。大夫栾枝则认为没有报答秦穆公赐给的恩惠,反而攻击他的军队,这不是为先君着想。先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又说:&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一道行动。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军,梁弘为他驾车,莱驹做车右。晋与姜戎联军在肴函地区的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
公元前627 年四月,进入,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帅被俘。
晋军全胜而归,(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杀戮。襄公即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等三帅回到秦国,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专任军事。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孟明率师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东北),秦师失败。同年冬,晋大夫率宋、陈、郑联军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
次年,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渡过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
攻取晋国的王官(在今山西南)及郊(闻喜西)。晋人不出,掉头向南,由再渡黄河,到达肴山,封肴中秦军尸骨而后还。
此二役则是肴战之。
肴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肴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肴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虽未参加郩之战,但却是肴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崤之战相关故事
却说秦将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屯戍于郑之北门。见晋国送公子兰归郑,立为世子,忿然曰:“我等为他戍守,以拒晋兵。他又降服晋国,显得我等无功了。”已将密报知会本国。秦穆公心亦不忿,只碍著晋侯,敢怒而不敢言。及公子兰即位,待杞子等无加礼。杞子遂与逢孙、杨孙商议:“我等屯戍在外,终无了期。不若劝吾主潜师袭郑,吾等皆可厚获而归。”正商议间,又闻晋文公亦薨,举手加额曰:“此天赞吾成功也!”前遣心腹人归秦,言于穆公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若遣兵潜来袭郑,我为内应,郑可灭也。晋有大丧,必不能救郑。况郑君嗣位方新,守备未修,此机不可失。”秦穆公接此密报,遂与蹇叔及百里奚商议。二臣同声进谏曰:“秦去郑千里之遥,非能得其地也,特利其俘获耳。夫千里劳师,跋涉日久,岂能掩人耳目?若彼闻吾谋而为之备,劳而无功,中途必有变。夫以兵戍人,还而谋之,非信也;乘人之丧而伐之,非仁也;成则利小,不成则害大,非智也;失此三者,臣不知其可也!”穆公艴然曰:“寡人三置晋君,再平晋乱,威名著于天下。只因晋侯败楚城濮,遂以伯业让之。今晋侯即世,天下谁为秦难①者?郑如困鸟依人,终当飞去。乘此时灭郑,以易晋河东之地,晋必听之。何不利之有?”蹇叔又曰:“君何不使人行吊于晋,因而吊郑,以窥郑之可攻与否?毋为杞子辈虚言所惑也。”穆公曰:“若待行吊而后出师,往返之间,又几一载。夫用兵之道,疾雷不及掩耳,汝老惫②何知?”乃阴约来人:“以二月上旬,师至北门,里应外合,不得有误。”
于是召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副之,挑选精兵三千余人,车三百乘,出东门之外。孟明乃百里奚之子,白乙乃蹇叔之子。出师之日,蹇叔与百里奚号哭而送之曰:“哀哉,痛哉!吾见尔之出,而不见尔之入也!”穆公闻之大怒,使人让③二臣曰:“尔何为哭吾师?敢沮吾军心耶?”蹇叔、百里奚并对曰:“臣安敢哭君之师?臣自哭吾子耳!”白乙见父亲哀哭,欲辞不行。蹇叔曰:“吾父子食秦重禄,汝死自分内事也。”乃密授以一简,封识甚固,嘱之曰:“汝可依吾简中之言。”白乙领命而行,心下又惶惑,又凄楚。惟孟明自恃才勇,以为成功可必,恬不为意。
大军既发,蹇叔谢病不朝,遂请致政①。穆公强之。蹇叔遂称病笃,求还铚村。百里奚造其家问病,谓蹇叔曰:“奚非不知见几之道,所以苟留于此者,尚冀吾子生还一面耳!吾兄何以教我?”蹇叔曰:“秦兵此去必败。贤弟可密告子桑,备舟辑于河下,万一得脱,接应西还。切记,切记!”百里奚曰:“贤兄之言,即当奉行。”穆公闻蹇叔决意归田,赠以黄金二十斤,彩缎百束,群臣俱送出郊关而返。百里奚握公孙枝之手,告以蹇叔之言,如此恁般:“吾兄不托他人,而托子桑,以将军忠勇,能分国家之忧也。将军不可泄漏,当密图之!”公孙枝曰:“敬如命。”自去准备船只。不在话下。
却说孟明视见白乙领父密简,疑有破郑奇计在内,是夜安营已毕,特来索看。白乙丙启而观之,内有字二行曰:“此行郑不足虑,可虑者晋也。崤山地险,尔宜谨慎。我当收尔骸骨于此!”孟明掩目急走,连声曰:“咄咄!晦气,晦气!”白乙意亦以为未必然。三帅自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师,至明年春正月,从周北门而过,孟明曰:“天子在是②,虽不敢以戎事谒见,敢不敬乎?”传令左右,皆免胄下车。前哨牙将褒蛮子,骁勇无比,才过都门,即从平地超越登车,疾如飞鸟,车不停轨。孟明叹曰:“使人人皆褒蛮子,何事不成?”众将士哗然曰:“吾等何以不如褒蛮子?”于是争先攘臂呼于众曰:“有不能超乘者,退之殿①后!”凡行军以殿为怯,军败则以殿为勇。此言殿后者,辱之也。一军凡三百乘,无不超腾而上者。登车之后,车行迅速,如疾风闪电一般,霎时不见。
时周襄王使王子虎同王孙满,往观秦师。过讫,回复襄王。王子虎叹曰:“臣观秦师骁健如此,谁能敌者?此去郑必无幸矣!”王孙满时年甚小,含笑而不言。襄王问曰:“尔童子以为何如?”满对曰:“礼,过天子门,必卷甲束兵而趋。今止于免胄,是无礼也。又超乘而上,其轻甚矣。轻则,无礼则易乱。此行也,秦必有败衂②之辱,不能害人,只自害耳!”
却说郑国有一商人,名曰,以贩牛为业。自昔王子颓爱牛,郑、卫各国商人,贩牛至周,颇得重利。今日弦高尚袭其业。此人虽则商贾之流,倒也有些忠君爱国之心,排患解纷之略。只为无人荐引,屈于市井之中。今日贩了数百肥牛,往周买卖。行近黎阳津,遇一故人,名曰蹇他,乃新从秦国而来。弦高与蹇他相见,问:“秦国近有何事?”他曰:“秦遣三帅袭郑,以十二月丙戌日出兵,不久即至矣。”弦高大惊曰:“吾父母之邦,忽有此难,不闻则已,若闻而不救,万一宗社沦亡,我何面目回故乡也?”遂心生一计,辞别了蹇他,一面使人星夜奔告郑国,教他速作准备。一面打点犒军之礼,选下肥牛二十头随身,余牛俱寄顿客舍。弦高自乘小车,一路迎秦师上去。来至滑国,地名延津,恰好遇见秦兵前哨,弦高拦住前路,高叫:“郑国有使臣在此,愿求一见!”前哨报入中军。孟明视倒吃一惊,想道:“郑国如何便知我兵到来,遣使臣远远来接?且看他来意如何。”遂与弦高车前相见。弦高诈传郑君之命,谓孟明曰:“寡君闻三位将军,将行师出于敝邑,不腆之贼,敬使下臣高远犒从者。敝邑摄乎大国之间,外侮迭至,为久劳远戍,恐一旦不戒,或有不测,以得罪于上国,日夜儆备,不敢安寝。惟执事谅之!”孟明视曰:“郑君既犒师,何无国书?”弦高曰:“执事以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兵,寡君闻从者驱驰甚力,恐俟词命之修①,或失迎犒,遂口授下臣,匍匐请罪,非有他也。”孟明视附耳言曰:“寡君之遣视,为滑故也,岂敢及郑?”传令:“住军于延津!”弦高称谢而退。西乞白乙问孟明:“驻军延津何意?”孟明视曰:“吾师千里远涉,止以出郑人之不意,可以得志。今郑人已知吾出军之日,其为备也久矣。攻之则城固而难克,围之则兵少而无继。今滑国无备,不若袭滑而破之。得其卤获,犹可还报吾君,师出不为无名也。”是夜三更,三帅兵分作三路,并力袭破滑城。滑君奔翟。秦兵大肆掳掠,子女玉帛,为之一空。史臣论此事,谓秦师目中已无郑矣。若非弦高矫②命犒师,以杜③三帅之谋,则灭国之祸,当在郑而不在滑也。有诗赞云:
千里驱兵狠似狼,岂因小滑逞锋铓。
弦高不假军前犒,郑国安能免灭亡?
滑自被残破,其君不能复国。秦兵去后,其地遂为卫国所并。不在话下。
话说中军元帅先轸,已备知秦国袭郑之谋,遂来见襄公曰:“秦违蹇叔、百里奚之谏,千里袭人。此卜偃所谓‘有鼠西来,越我垣墙’者也。急击之,不可失!”栾枝进曰:“秦有大惠于先君,未报其德,而伐其师,如先君何?”先轸曰:“此正所以继先君之志也,先君之丧,同盟方吊恤之不暇。秦不加哀悯,而兵越吾境,以伐我同姓之国,秦之无礼甚先!先君亦必含恨于九泉,又何德之足报?且两国有约,彼此同兵。围郑之役,背我而去。秦之交情,亦可知矣。彼不顾信,我岂顾德?”栾枝又曰:“秦未犯吾境,击之毋乃太过?”先轸曰:“秦之树①吾先君于晋,非好晋也,以自辅也。君之伯诸侯,秦虽面从,心实忌之。今乘丧用兵,明欺我之不能庇郑也。我兵不出,真不能矣!袭郑不已,势将袭晋,谚云:‘一日纵敌,数世贻殃。’若不击秦,何以自立?”赵衰曰:“秦虽可击,但吾主苫块①之中,遽兴兵革,恐非居丧之礼。”先轸曰:“礼,人子居丧,寝处苫块,以尽孝也。翦强敌以安社稷,孝孰大焉?诸卿若云不可,臣请独往?”胥臣等皆赞成其谋。先轸遂请襄公墨缞治兵②。襄公曰:“元帅料秦兵何时当返?从何路行?”先轸屈指算之曰:“臣料秦兵,必不能克郑。远行无继,势不可久。总计往返之期,四月有余,初夏必过渑池。渑池乃秦、晋之界,其西有崤山两座,自东崤至于西崤,相去三十五里,此乃秦归必由之路。其地树木丛杂,山石崚嶒,有数处车不可行,必当解骖不走。若伏兵于此处,出其不意,可使秦之兵将,尽为俘虏。”襄公曰:“但凭元帅调度。”先轸乃使其子先且居,同屠击引兵五千,伏于崤山之左;使胥臣之子胥婴,同狐鞫居引兵五千,伏于崤山之右;候秦兵到日,左右夹攻。使狐偃之子狐射姑同韩子舆,引兵五千,伏于西崤山,预先砍伐树木,塞其归路。使梁繇靡之子梁弘同莱驹,引兵五千,伏于东崤山。只等秦兵尽过,以兵追之。先轸同赵衰、栾枝、胥臣、阳处父、先蔑一班宿将,跟随晋襄公,离崤山二十里下寨,各分队伍,准备四下接应。正是:“整顿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再说秦兵于春二月中,灭了滑国,掳其辎重,满载而归。只为袭郑无功,指望以此赎罪。时夏四月初旬,行及渑池,白乙丙言于孟明曰:“此去从渑池而西,正是崤山险峻之路,吾父谆谆叮嘱谨慎,主帅不可轻忽。”孟明视曰:“吾驱驰千里,尚然不惧,况过了崤山,便是秦境。家乡密迩①,缓急可恃②,又何虑哉?”西乞术曰:“主帅虽然虎威,然惧之无失。恐晋有埋伏,卒然而起,何以御之?”孟明视曰:“将军畏晋如此,吾当先行。如有伏兵,吾自当之!”乃遣骁将褒蛮子,打著元帅百里旗号,前往开路。孟明视做第二队,西气第三队,白乙第四队,相离不过一二里之程。
却说褒蛮子惯使著八十斤重的一枘方天画戟,抡动如飞,自谓天下无敌。驱车过了渑池,望西路进发。行至东崤山,忽然山凹里鼓声大震,飞出一队车马,车上立著一员大将,当先拦路,问:“汝是秦将孟明否?吾等候多时矣。”褒蛮子曰:“来将可通姓名。”那将答曰:“吾乃晋国大将莱驹是也!”蛮子曰:“教汝国栾枝、魏犨来到,还斗上几合戏耍,汝乃无名小卒,何敢拦吾归路?快快闪开,让我过去。若迟慢时,怕你捱不得我一戟!”莱驹大怒,挺长戈劈胸刺去。蛮子轻轻拨开,就势一戟刺来。莱驹急闪。那戟来势太重,就刺在那车衡之上。蛮子将戟一绞,把衡木折做两段。莱驹见其神勇,不觉赞叹一声道:“好孟明,名不虚传!”蛮子呵呵大笑曰:“我乃孟明元帅部下牙将褒蛮子便是!我元帅岂肯与汝鼠辈交锋耶?汝速速躲避,我元帅随后兵到,汝无噍类③矣!”莱驹吓得魂不附体,想道:“牙将且如此英雄,不知孟明还是如何?”遂高声叫曰:“我放汝过去,不可伤害吾军!”遂将车马约①在一边,让褒蛮子前队过去。蛮子即差军士传报主帅孟明,言:“有些小晋军埋伏,已被吾杀退。可速上前合兵一处,过了崤山,便没事了。”孟明得报大喜,遂催趱西乞白乙两军,一同进发。
且说莱驹引兵来见梁弘,盛述褒蛮子之勇。梁弘笑曰:“虽有鲸蛟,已入铁网,安能施其变化哉?吾等按兵勿动,俟其尽过,从后驱之,可获全胜。”
再说孟明视等三帅,进了东崤,约行数里,地名上天梯、堕马崖、绝命岩、落魂涧、鬼愁窟、断云峪,一路都是有名的险处,车马不能通行。前哨褒蛮子,已自去得远了。孟明曰:“蛮子已去,料无埋伏矣。”吩咐军将,解了辔索,卸了甲胄,或牵马而行,或扶车而过。一步两跌,备极艰难。七断八续,全无行伍。有人问道:“秦兵当出行,也从崤山过去的,不见许多艰阻。今番回转,如何说得恁般?”这有个缘故。当初秦兵出行之日,乘著一股锐气,且没有晋兵拦阻,轻车快马,缓步徐行,任意经过,不觉其若。今日往来千里,人马俱疲困了,又掳掠得滑国许多子女金帛,行装重滞。况且遇过晋兵一次,虽然硬过,还怕前面有伏,心下慌忙,倍加艰阻,自然之理也。
孟明视等过了上天梯第一层险隘,正行之间,隐隐闻鼓角之声,后队有人报道:“晋兵从后追至矣!孟明视曰:“我既难行,他亦不易。但愁前阻,何怕后追?吩咐各军,速速前进便了!”教白乙前行:“我当亲自断后,以御追兵。”又蓦①过了堕马崖。将近绝命岩了,众人发起喊来,报道:“前面有乱木塞路,人马俱不能通,如何是好?”孟明视想:“这乱木从何而来?莫非前面果有埋伏?”乃亲自上前来看。但见岩旁有一碑,镌上五字道:“文王避雨处。”碑旁竖立红旗一面,旗竿约长三丈有余,旗上有一“晋”字。旗下都是纵横乱木。孟明视曰:“此是疑兵之计也。事已至此,便有埋伏,只索上前。”遂传令教军士先将旗竿放倒,然后搬开柴木,以便跋涉。谁知这面晋字红旗,乃是伏军的记号。他伏于岩谷僻处,望见旗倒,便知秦兵已到,一齐发作。秦军方才搬运柴木,只闻前面鼓声如雷,远远望见旌旗闪烁,正不知多少军马。白乙丙且教安排器械,为冲突之计。只见山岩高处,立著一位将军,姓狐名射姑,字贾季,大叫道:“汝家先锋褒蛮子,已被缚在此了。来将早早投降,免遭屠戮!”原来褒蛮子恃勇前进,堕于陷坑之中,被晋军将挠钩搭起,绑缚上囚车了。白乙丙大惊,使人报知西乞术与主将孟明,商议并力夺路。孟明视看这条路径,只有尺许之阔。一边是危峰峻石,一边临著万丈深溪,便是落魂涧了,虽有千军万马,无处展施。心生一计,传令:“此非交锋之地。教大军一齐退转东崤宽展处,决一死战,再作区处。”白乙丙奉了将令,将军马退回。一路闻金鼓之声,不绝于耳。才退至堕马崖,只见东路旌旗,连接不断,却是大将梁弘同副将莱驹,引着五千人马,从后一步步袭来。秦军过不得堕马崖,只得又转。此时好象蚂蚁在热盘之上,东旋西转,没有个定处。
孟明视教军士从左右两旁,爬山越溪,寻个出路。只见左边山头上金鼓乱鸣,左有一枝军占住,叫道:“大将先且居在北,孟明视早早投降!”右边隔溪一声炮响,山谷俱应,又竖起大将胥婴的旗号。孟明视此时,如万箭攒心,没摆布一头处。军士每分头乱窜,爬山越溪,都被晋兵斩获。孟明视大怒,同西乞、白乙二将,仍杀到堕马崖来。那柴木上都掺有硫黄焰硝引火之物,被韩子舆放起火来,烧得“焰腾腾烟涨迷天,红赫赫火星撒地。”后面梁弘军马已到,逼得孟明视等三帅叫苦不迭。左右前后,都是晋兵布满。孟明视谓白乙丙曰:“汝父真神算也!今日困于绝地,我死必矣!你二人变服,各自逃生。万一天幸,有一人得回秦国,奏知吾主,兴兵报仇,九泉之下,亦得吐气!”西乞术、白乙丙哭曰:“吾等生则同生,死则同死,纵使得脱,何面目独归故国?……”言之未已,手下军兵,看看散尽,委弃车仗哭械,连路堆积。孟明等三帅无计可施,聚于岩下,坐以待缚。晋兵四下围裹将来,如馒头一般,把秦家兵将,做个餤子①,一个个束手受擒。杀得血污溪流,尸横山径;匹马只轮,一些不曾走漏。髯翁有诗云:
千里雄心一旦灰,西崤无复只轮回。
休夸晋帅多奇计,蹇叔先曾堕泪来。
崤之战史料记载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晋国、秦国联军兵围,郑国有亡国之患。郑大臣出城面见秦穆公,告诉他,秦国离郑国远,而晋国离郑国近,若郑国灭亡,有利于晋,于秦国无益处。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于是与郑国结盟,命秦国大将杞子、逢孙、杨孙等戍守郑国。退去,晋军也无奈而退去。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去世,晋襄公即位。郑国使杞子守北门,杞子使人密报秦穆公说:“若派军前来偷袭郑国,必取之。”秦穆公就此事征求大臣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千里行军,其谁不知?劳师以袭远,此事闻所未闻。师劳力竭,郑国必有所备,此事。”秦穆公不听,命百里奚之子孟明视、蹇叔之子西乞术、白乙丙带军远征。蹇叔哭而送之,告诉其两子:“晋军必设伏于崤山。崤山有二陵,其南岭,为夏王的陵墓所在;北岭,周文公在此避过风雨,秦军必葬身于此处。”
秦师大举东进,次年春,秦师过周都王城的北门,兵车卫都脱去头盔,下车步行,但立即又上车,战车有三百乘。周朝贵族王孙满当时还是个幼童,与周王一起在北门观看,王孙满告诉周王:“秦师轻慢无礼,必将失败。”
大商人弦高要到洛邑从事商务活动,在滑国(都城在今偃师市东南)遇见秦师。弦高大惊,派人火速奔告郑国,自己诈称郑国使臣,献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师。弦高诈传郑君之命,告诉三位秦帅:“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率军而来,特使下臣前来犒劳。”三帅误以为郑国已有防备,不敢东进,于是灭掉滑国,率军西归。在郑国的杞子等秦人知道阴谋败露,又恐回秦国获罪,仓皇出逃到齐、宋两国。
再说晋国正处于大丧之中,闻秦师千里袭郑,灭滑而还,君臣商议如何应对。晋大臣原轸主张讨伐秦师。大臣栾枝说:“秦国对有恩,未报其恩而伐其师,如何面对先君?”原轸说:“先君之丧,秦国不加哀悯,却灭我同姓(晋、滑同姓),甚为无礼。并且今日纵敌,必为数世之患。”晋襄公听从原轸的意见,发布诏令,讨伐秦师。同时,联合,欲共同破秦。
晋襄公带兵亲征。当年四月,两军大战于崤山(今洛宁、、灵宝间)。秦军千里奔袭,无功而返,士气低落,人疲马乏。而晋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并且秦军不曾预料到晋军来袭,一旦遇敌,惊慌失措,晋军轻松获胜,孟明视等三帅被生擒,其余将卒,皆被斩杀。晋襄公嫡母(秦国女)为三帅请命,三帅归秦。
崤之战后,秦晋又有彭衙之战,秦师战败。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以视为帅,大举攻晋,晋军坚守不出,秦师至崤山,埋葬崤之战秦军尸骨而还。崤之战遏制了秦东进的势头。秦穆公转而向西发展,讨伐。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崤之战文学作品
崤之战作品原文
《·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使大夫拜。曰:“大事。将有西师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左右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敢犒,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馆,则束载、、秣马矣。使皇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也。吾子取其麋鹿,以,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视、西乞术、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以赠。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
崤之战作品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晋文公死后第二天,晋国要在曲沃殡葬他。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国君向我们发布战争命令,秦师将越过我国界线。我军攻击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发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还没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都用完了,远方国家的君主防做好了准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了,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秦国也有狩猎之地,你们回到该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副将。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
(晋文公的夫人)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使两国国君结怨。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您何必屈尊去处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上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母亲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的刹那之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顾规矩礼貌,朝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派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杀我们这些囚徒,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遵从晋君的恩惠而赦免我们,三年后我将回来复仇。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啊。”不撤换孟明的职务。(又)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课文删减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使大夫拜。曰:“大事。将有西师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崤之战文言知识
崤之战古今异义
1.卒(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8)无礼则脱(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先 (11)为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14)秦伯素服郊次
崤之战一词多义
(1)“之”字,在本文中主要作代词和助词。作代词如“大事,将有西师我;击之,必大捷焉。” 代前面的“西师”。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前一个“之”字是结构助词,当“的”讲,隔开主谓的标志,变句为词。“师所为”是的主语。后一个“之”字,是代词,代前面的“师之所为”。
“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代郑国。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 即“以之为戮” (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 指代孟明等人。
“之” 作为代词,还有复指宾语提前的作用。“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之” 复指提前的宾语“施”。
“之”作为助词,有好多种情况,最多是作“的”解释。“郑人使我掌其”即“北门的钥匙。”“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即“你坟墓上的树木”。再如“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君之惠”“孤之过”,都是“的”意思。
“之”作为,常常用来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师出”本是主谓结构,但现在句子中,只是“见”的宾语,因此加个“之”字,变为“师之出”,“之”作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秦之有。”也是这种情况。“郑有原圃,秦有具囿”本来都可以独立成句的,现在两句中间加个“犹”字,好像什么的意思,这就成为一个句子了。那前后两个主谓结构中都要加个“之”字,以取消它们各自的独立性。
(2)“其”字主要用作代词或副词。“郑人使我掌其”解成“他们的”“他们”,作代词用。“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两个“其”字,都代肴山,说肴山的南陵怎么样?北陵怎么样?“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其”,那里,指秦国的原圃。
“其”作副词用的。“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其”都表反问的语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3)“以”字主要作介词,表所用的。“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不以”不拿我们去衅鼓。“以赠”用襄公之名义送给孟明。
“以”字作介词表原因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因为贪得而劳累了人民。“吾”我不因为你们的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了你们的功劳。
“以”字另一重要用途,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结果。“吾子取其麋鹿,以”为使中国得到休息的机会,是我们让你们猎取动物的原因。所以在两者之间加“以”字,作连词。“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也是如此,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还有表后者是前者结果的。“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二三子”是“孤违蹇叔”的结果,所以中间也用“以”作连词。
另外作为一般连词的,同“而” 字。“若潜师以来” 就是潜师而来。“遂墨以葬文公” 于是穿上黑色孝服而葬文公。
(4)“焉”字作代词,相当“于之”--向他。“使皇辞焉”辞谢他们。“焉”代他们。“公辞焉”代蹇叔。“君何辱讨焉”何必委屈您去惩罚他们呢?
“焉”作兼词,相当“于是”。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的意义、作用。“肴有二陵焉”于是,在那里。肴山有两座山峰在那里。“余收尔骨焉”“在此”之意。于是我在那里收拾你的骸骨。
“焉” 作副词,在句末表语气。“击之,必大捷焉” 一定能够获得大胜!语气词。
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5)“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副词,将要)
(6)“则”
1)轻则(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7)“劳”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师劳力竭(劳累)
崤之战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捆绑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崤之战通假字
1.肴,通“崤”,山名。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3.以间:通“闲”,休息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5.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6.君之惠,不以累臣: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7.乡师而哭:通“向”朝
8.则、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9.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竭矣:通“粢”,粮食
崤之战特殊句式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 纵敌患生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轸朝,问秦囚
(6)郑穆公使祝客馆
(8)召、西乞、白乙
(9)必死是间
(10)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细节讲解
崤之战第一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战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蹇叔进谏”和“”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
崤之战第二段
重点词:左右、、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先说“必败”,后又用“能无败乎”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崤之战第三段
重点词:及、市、先、犒、居、且、遽、吾子。
、婉语:、、敢,不腆。
1. 郑商人弦高遇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崤之战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空闲、休息、)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崤之战第五段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劳苦,。)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崤之战第六段
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1.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1)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追捕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崤之战第七段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崤之战总结
本文将笔墨主要用在描写战前、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直接写觳之战的只有—句,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素材、谋篇安章的文学特色。作者还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讥讽,意在言外。[1]
崤之战人物形象
:,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优柔寡断,
秦穆公:,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崤之战整体分析
一、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二、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三、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师袭郑不义;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四、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知过能改,蹇叔的、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襄公对先轸还是很尊重的,这也是为什么晋在文公死后仍能不失霸业。另一方面,春秋时期君主对大夫们的礼可见一斑。
至于弦高、皇武子、的,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道客巴巴[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晋肴之战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